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 腊八粥 教案+反思

2 腊八粥 教案+反思

2 腊八粥   教案+反思
2 腊八粥   教案+反思

2腊八粥

1.学会本课“腊、粥、腻”等生字,理解“糊涂、搅和”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重点词句、联系提示语、分角色朗读等感悟课文。

3.通过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体会课文内容,感受八儿的心理活动变化,体会八儿一家其乐融融及亲情给人带来的温暖。

4.体会课文详略得当写法的好处。

1.通过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描写,体会八儿一家的其乐融融。

2.感受八儿的心理变化

3.学习课文有详有略的表达方法。

搜集“腊八粥”的童谣、文章等资料以及各地过春节的民风民俗。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导入新课。

俗语说:“腊七腊八,冻掉下巴”。多冷的天啊,于是人们便在腊八这一天用小米、饭豆等原料熬粥,用黏糊糊的粥把下巴粘牢。大家想不想知道,这是怎样的一种粥呢?我们今天就一起跟着沈从文,去品尝一碗热腾腾的腊八粥。

(板书课题:2腊八粥)

2.简介作者

沈从文(1902-1988),男,原名沈岳焕,笔名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乳名茂林,字崇文,湖南凤凰人,中国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者。代表作品《边城》《湘行散记》等。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范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强调“腻、栗、褐”的写法,注意“煮、稠、脏”等字的读音。

2.默读课文,把课文按照“总——分”的结构方式分成两大部分。

(1)总写人们对腊八粥的喜爱之情。

(2)具体写八儿等着吃腊八粥的经过。

3.再读课文,并思考:

(1)围绕“腊八粥”,在第二部分中作者写了怎样的一个故事?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写八儿等着吃母亲熬煮腊八粥的经过)

(2)你认为整个小故事写了哪几件事?能否用小标题概括故事情节?

(等粥、喝粥两件事)

三、品读课文。

请一位同学朗读文章的第一部分,其他同学思考:

1.作者写腊八粥时,为什么要花费那么多的笔墨去列举腊八粥的原料?

(写出了粥的材料丰富。)

我们在上节课中也曾经提到过关于腊八粥的句子,回忆一下。(《北京的春节》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熬成的,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从中你可以感受到腊八粥吃起来一定如何?(美味可口)

2.那么作者是如何描写腊八粥的美味呢?

(用了一组排比,选取不同年龄段的人对腊八粥的态度——喜爱,以点带面,说明了腊八粥所有人都喜欢。然后用了拟人手法写了腊八粥在锅里煮的状态——“糊糊涂

涂”的“叹气似的”,还有腊八粥的香气,形象地把腊八粥的熬制过程再现出来,那情形,如在眼前,那香气,如入五腑六脏,真忍不住要尝上一口呢。) 3.写腊八粥的材料和煮的状态除了能够衬托腊八粥的香甜可口,还有什么作用?

(闻腊八粥的香甜诱人、美味可口。吃的时候痛快淋漓;调动人的视觉,嗅觉。同时在内容上为后文的故事情节做铺垫。)

四、精读感悟。

默读第二部分中2—19自然段(等粥),思考:是按怎样的思路来写的,请拟定出小标题来。

(盼粥→想粥→猜粥→看粥)(同时板书)

五、课堂小结。

美味的腊八粥会让小孩子、大孩子和老孩子垂涎欲滴,方家大院的八儿正是这众多喜爱腊八粥中的一员,那么面对甜甜、腻腻的一锅粥,他的表现如何呢?我们下节课来学习。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方家大院的八儿已经等不及了,要喝上香甜的腊八粥,走,我们一起来看看他的表现吧!

回顾一下等粥这一件事,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写的?

(盼粥→想粥→猜粥→看粥)

二、走进课文、品读感悟。

(一)等粥

1.盼粥。

(1)默读2—8自然段,要求:画出描写八儿的句子,想想这些句子分别属于对人物的哪种描写,品读你画出的句子,思考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2)学生汇报。

①“喜得快要发疯了”这属于对人物的哪种描写?你能换一种说法来表达八儿的喜悦之情吗?

(喜得快要发疯”:神态描写,略带夸张的手法,写出了八儿的兴奋。示例:兴高采烈、手舞足蹈)

②“眼睛可急红了”说明什么?八儿真的饿了吗?从对八儿的描写中可以看出此时此刻八儿一种怎么样的心情?可以用一个什么词来形容?(“眼睛可急红了”:神态描写,写出了八儿的迫不及待)(板书迫不及待)

③“‘那我饿了!’八儿要哭的样子”属于什么描写?(语言和神态描写,写出了八儿的迫不及待)

④怎样理解第八自然段的反问句?

(八儿对腊八粥虽是望眼欲穿但也只能苦苦等待)(板书苦苦等待)

2.想粥。

分角色朗读9—11自然段,思考:八儿开始计划粥怎么分?后来想怎么分?为什么变卦了?(理解八儿的讨价还价、得寸进尺,体现出八儿的天真、可爱,并且非常的孝顺)

3.猜粥。

(1)男生齐读第14自然段,大家思考八儿想象中的粥是什么样子的?

(2)粥里的栗子、饭豆、花生仁儿、枣子都是什么样的?找出文中的关键词画下来。

(3)文章用了一个什么字来形容八儿的猜想?(板书:妙)

(4)这段猜想有什么作用?写出八儿怎样的心理?

(写出腊八粥在八儿心中的初步印象,为实际看到腊八粥做铺垫。憧憬、渴望的心情)

4.看粥。

(1)读第15、16自然段,同学们思考:当妈妈把八儿抱起来,八儿终于看到了让他垂涎三尺的腊八粥,课文中用了一个怎样的词语来表现八儿的心理?(板书:惊异)

(2)妈妈煮的粥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请女生齐读第17自然段,找出相关语句,试着说一说。

(栗子跌进锅里,不久就得粉碎;饭豆煮得肿胀;花生仁儿脱了他的红外套;锅巴,正是围了锅边成一圈儿。但他没想到今日的粥颜色是深褐)

(3)作者是怎么写腊八粥的?

(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腊八粥内各种东西的状态。)

(4)看了腊八粥之后的八儿,他的心里又会想些什么呢?(失落、嫌弃、厌恶,因为看到的颜色是深褐,这让他想起了染缸里的脏水,有点嫌弃、厌恶,觉得腊八粥很脏。)

(5)男女生分角色读人物对话,注意要读出八儿的心理变化。

(6)当妈妈看到八儿有这样的反应时,妈妈是如何表现的?

(“捡了一枚大的特别吓人的的赤枣给了八儿”)。

(7)从妈妈的行为中能感受到什么?

(妈妈对八儿的疼爱)

小结:在等粥这件事中,八儿的心理发生了哪些变化?

(迫不及待——等待——憧憬——惊讶、厌恶)

(二)喝粥

最后八儿终于吃到了腊八粥。作者又是怎样来写吃腊八粥的呢?找出你觉得写得好的句子简析。

(“靠着”“斜立”,将筷子摆成十字,动作描写。“小鼓”外貌描写。这写出八儿吃饱了腊八粥以后满足的样子。“半碗陈腊肉,八儿的爹同妈也都奈何它不来了”。八儿的父母也吃得十分满足。)

(通过对人们吃完腊八粥的状态,表现出腊八粥的美味)

三、总结。

文章的标题是《腊八粥》,但读完全文后,我们发现文章详写的部分应该是“等粥”,略写的是“喝粥”。这样写一是为了通过熬制的过程,表现八儿和家人其乐融融、温馨和睦的家庭气氛。二是作者的写作目的并不是要写腊八粥的美味,而是要通过这个生活场景,体现这些普通百姓对生活和家的热爱。

腊八粥

盼迫不及待

等粥想苦苦等待详写

爱粥猜美妙

看惊异

喝粥靠着斜立着略写

小面鼓

课文中共有七处描写八儿与母亲的对话,虽然语言并不是很多,但却能充分表达出八儿急于吃到腊八粥的心理。于是,我便让孩子们找出描写八儿语言的句子读一读,说一说从读中你体会到了八儿的什么心理。孩子在动笔、动脑、动口的过程中充分感受到了八儿的心理变化。从最初的“迫不及待”到“苦苦等待”,再到“美妙的猜想”,一直到最后的“亲见时的惊讶”,将八儿的心理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同时也将一个可爱的、天真、孝顺的孩童形象呈现在同学们面前,惹人喜爱,逗人发笑!

中庸教案

《中庸节选》教案 项城一高——史明才——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积累文言知识,把握文意。 2、理解文中重要哲学概念的内涵。 二、过程与方法: 1、阅读、讨论、交流 2、理解中庸之道的具体内容、主要原则与精神实质。 教学重点: 文言知识、中庸之道的内容原则。 教学难点: 文中重要哲学概念的理解。 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说起“中庸”,人们往往把它和好好先生、折中主义者联系起来,认为中庸是骑墙主义、调和主义。如在评价某人的观点时,喜用“此人的话是对的,不过太新了”加以评述;又如中国人的信仰态度,讲究“不可太信,不可太不信”等,这些都被认为是“中庸”!久之,中庸被赋之以贬义的色彩。 中庸作为孔子思想的精华,却因人们的曲解和误解被“粗暴”扭曲,使它失去了应有的光彩。今天,我们通过学习《中庸之道》来正确地理解中庸,认知中庸,还原她本真的面目,进而感知她动人的魅力。 二、文化背景 《中庸》原是《礼记》中的一篇,一般认为,《中庸》是孔子的孙子子思(前483-前402)的著作,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生孔鲤,字伯鱼,早卒;伯鱼生孔伋,字子思。 孔子去世后,儒家分为八派,子思便是其中的一派。子思学于曾子,孟子学于子思,所以后世也把子思、孟子学派称作“思孟学派”,并尊称子思为“述圣”,孟子为“亚圣”。 现存的《中庸》,已经经过秦代儒者的修改,大致写定于秦统一全国后不久。 三、《中庸》的主题思想 中庸的中心思想是儒学中的中庸之道,它的主要内容并非现代人所普遍理解的中立、平庸,其主旨在于修养人性。其中包括学习的方式: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也包括儒家做人的规范如“五达道”(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和“三达德”(智、仁、勇)等。中庸所追求的修养的最高境界是至诚或称至德。 中庸之道的主题思想是教育人们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自我监督、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把自己培养成为具有理想人格,达到至善、至仁、至诚、至道、

《中庸》教案

《中庸节选》教案 项城一高——史明才——2015.3.10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积累文言知识,把握文意。 2、理解文中重要哲学概念的内涵。 二、过程与方法: 1、阅读、讨论、交流 2、理解中庸之道的具体内容、主要原则与精神实质。 教学重点: 文言知识、中庸之道的内容原则。 教学难点: 文中重要哲学概念的理解。 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说起“中庸”,人们往往把它和好好先生、折中主义者联系起来,认为中庸是骑墙主义、调和主义。如在评价某人的观点时,喜用“此人的话是对的,不过太新了”加以评述;又如中国人的信仰态度,讲究“不可太信,不可太不信”等,这些都被认为是“中庸”!久之,中庸被赋之以贬义的色彩。 中庸作为孔子思想的精华,却因人们的曲解和误解被“粗暴”扭曲,使它失去了应有的光彩。今天,我们通过学习《中庸之道》来正确地理解中庸,认知中庸,还原她本真的面目,进而感知她动人的魅力。 二、文化背景 《中庸》原是《礼记》中的一篇,一般认为,《中庸》是孔子的孙子子思(前483-前402)的著作,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生孔鲤,字伯鱼,早卒;伯鱼生孔伋,字子思。 孔子去世后,儒家分为八派,子思便是其中的一派。子思学于曾子,孟子学于子思,所以后世也把子思、孟子学派称作“思孟学派”,并尊称子思为“述圣”,孟子为“亚圣”。 现存的《中庸》,已经经过秦代儒者的修改,大致写定于秦统一全国后不久。 三、《中庸》的主题思想 中庸的中心思想是儒学中的中庸之道,它的主要内容并非现代人所普遍理解的中立、平庸,其主旨在于修养人性。其中包括学习的方式: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也包括儒家做人的规范如“五达道”(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和“三达德”(智、仁、勇)等。中庸所追求的修养的最高境界是至诚或称至德。 中庸之道的主题思想是教育人们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自我监督、自我教

中国古代文化经典研读中庸之道教案设计

中国古代文化经典研读中庸之道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鲜”“与”“狷”“和”“同”“贼”在文中的含义。 2、理解孔子社会理想的哲学基础——中庸之道的精神实质。 3、背诵重点章句:11.16章、13.23章、13.24章、17.13章。 教学重难点:结合具体章节,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理解中庸的本质内涵。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说起“中庸”,人们往往把它和好好先生、折中主义者联系起来,认为中庸是骑墙主义、调和主义。如在评价某人的观点时,喜用“此人的话是对的,不过太新了”加以评述;又如中国人的信仰态度,讲究“不可太信,不可太不信”等,这些都被认为是“中庸”!久之,中庸被赋之以贬义的色彩。 中庸作为孔子思想的精华,却因人们的曲解和误解被“粗暴”扭曲,使它失去了应有的光彩。今天,我们通过学习《中庸之道》来正确地理解中庸,认知中庸,还原她本真的面目,进而感知她动人的魅力。 二、初步了解“中庸”的概念: 1、展示中庸概念,指导学生初步了解其含义: 孔子曾说:“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中庸》)那么,何谓中庸呢?一般理解为: ①“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中庸》) ②中庸,儒家的处世原则,主要指折中、适当、不走极端。庸,用,“中庸”即以中为用、取用其中的意思。一说,庸,常,“中庸”即中和可常行的意思。(课文注解) 以上为抽象的中庸概念,试举例阐述:如古人为父母守丧以三年为期,“贤者不得过,不肖者不得不及”。即超过三年之期,或不足三年,皆为不妥,三年就是“丧之中庸”;又如办一件事,办到九分,是为不够,办到十一分,是为过头,皆是不“中”。必须办到十分,恰当好处,始称为“中”,这就是中庸之道。板书:中庸①不偏不易②中和常行 2、阅读6.29章,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中庸的概念。 中道,是古圣相传之道,《尧曰篇》记载,尧命舜:“允执其中。”“舜亦以命禹。”由于世乱,先王之道废。故孔子不免发出“民鲜(音xiǎn,少义)久矣”——此道久不行的感慨! 此章,孔子把中庸视为道德的一种,而且是最高的道德,“至德”是也。可见,中庸亦非常人所能轻易企及,当以发愤求之。 三、深入理解“中庸”的内涵: 1、让学生参照课文详注,阅读17.13章、13.24章、17.24章: 师: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常常把好好先生理解为中庸。根据大家的生活体验,你心目中的好好先生应是怎样的形象?请作举例说明。

百强重点名校高考备考_《中庸之道》教学设计部分答案(完美整理版)

《中庸之道》教学设计部分答案 课件教案 0831 0721 : 《中庸之道》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和而不同”的深刻哲理和高度智慧。 2、理解孔子“中庸之道”思想的深刻内涵和精神实质。 教学步骤: 一、导入: 1、花儿因为小草的衬托而格外鲜艳,鸟儿因为天空的广阔而显得格外自由,夜晚的天空因为星光闪烁而光彩夺目。(摘自学生作文) 2、山的沉稳,水的灵动,才能在山水相依时展现出如诗般的永恒;花的艳丽,蝶的活泼,才能在蝶和花相拥时迸放出一瞬间的精彩;月的明,酒的幽,方能在那“举杯邀明月”中才能将那洒脱尽情挥洒。 这一切如此之美都是因为万物之间有存在。(和谐)不仅是自然之间需要和谐,而且作为自然界主宰的人更是需要和谐。 二、释和谐 1、请同学们找出文中明确有关“和”的段落。 学生找出:第五段和第六段 2、请一个学生读第五则及其译文

【原文】1·12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译文】 有子说:“礼的应用,以和谐为贵。古代君主的治国方法,可宝贵的地方就在这里。但不论大事小事只顾按和谐的办法去做,有的时候就行不通。(这是因为)为和谐而和谐,不以礼来节制和谐,也是不可行的。” 点拨要注意的字词:斯:这。由:遵循。之:它,代词,指和谐的原则。节:节制。 3、思考:请同学们据此写下一段文字评论“和谐”。 明确: 需要理解两层含义:礼要达到的目的是和谐,“和为贵”之说,其目的是为缓和不同等级之间的对立,使之不致于破裂,以安定当时的社会秩序;但不可为和谐而和谐,这种“和”并不是无原则的调和,需要礼加以节制。(举例:孔子的那个时代礼崩乐坏,臣弑君、子弑父的现象已属常见,如果大家只是为了表面上社会的和谐而纵容这种现象,那么结果可想而知。同样的,对于我们同学来说,比如,有个学生抄作业,其他学生为了一时的朋友情深,维持着这种不正常的和谐,而纵容他去抄,那么肯定是害了这个人。因为这种做法是不合礼的。) 4、请学生读第六则以及译文 13·23子曰:“君子和(1)而不同(2),小人同而不和。” 孔子说:“君子讲求和谐而不同流合污,小人只求完全一致,而不讲求协调。” 5、思考:区别“和”与“同”的意义。并联系建设和谐社会的实际谈谈这句话的启示。 明确:

《中庸之道》教案设计

《中庸之道》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鲜”“与”“狷”“和”“同”“贼”在文中的含义。 2、理解孔子社会理想的哲学基础——中庸之道的精神实质。 3、背诵重点章句:11.16章、13.23章、13.24章、17.13章。 教学重难点:结合具体章节,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理解中庸的本质内涵。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说起“中庸”,人们往往把它和好好先生、折中主义者联系起来,认为中庸是骑墙主义、调和主义。如在评价某人的观点时,喜用“此人的话是对的,不过太新了”加以评述;又如中国人的信仰态度,讲究“不可太信,不可太不信”等,这些都被认为是“中庸”!久之,中庸被赋之以贬义的色彩。 中庸作为孔子思想的精华,却因人们的曲解和误解被“粗暴”扭曲,

使它失去了应有的光彩。今天,我们通过学习《中庸之道》来正确地理解中庸,认知中庸,还原她本真的面目,进而感知她动人的魅力。 二、初步了解“中庸”的概念: 1、展示中庸概念,指导学生初步了解其含义: 孔子曾说:“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中庸》)那么,何谓中庸呢?一般理解为: ①“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中庸》) ②中庸,儒家的处世原则,主要指折中、适当、不走极端。庸,用,“中庸”即以中为用、取用其中的意思。一说,庸,常,“中庸”即中和可常行的意思。(课文注解) 以上为抽象的中庸概念,试举例阐述:如古人为父母守丧以三年为期,“贤者不得过,不肖者不得不及”。即超过三年之期,或不足三年,皆为不妥,三年就是“丧之中庸”;又如办一件事,办到九分,是为不够,办到十一分,是为过头,皆是不“中”。必须办到十分,恰当好处,始称为“中”,这就是中庸之道。 板书:中庸①不偏不易②中和常行 2、阅读6.29章,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中庸的概念。

中庸的教案

中庸的教案 关于中庸的教案 《中庸》教案 1.了解《中庸》的写作背景及作者 2.理解其中经典名句的含义 3.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学习精神 重点:理解里面的经典名句 难点:对知识的学以致用 教学过程: 一、作家作品常识积累 1、《中庸》一般认为它出于孔子的孙子子思(前483-前402)之手。早在西汉时代就有专门解释《中庸》的著作,《汉书?艺文志》载录有《中庸说》二篇,以后各代都有关于这方面的著作相沿不绝。但影响最大的还是朱熹的《中庸章句》,他把《中庸》与《大学》、《论语》、《孟子》合在一起,《中庸》被推崇为“实学”,被视 为可供人们终身受用的经典,成为后世读书人求取功名的阶梯。 朱熹认为《中庸》“忧深言切,虑远说详”,“历选前圣之书,所以提挈纲维,开示蕴奥,未有若是之明且尽者也。)(《中庸章句?序》)并且在《中庸章句》的开头引用程颐的话,强调《中庸》 是“孔门传授心法”的著作,“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其味无穷,都是实用的学问。善于阅读的人只要仔细玩味,便可以 终身受用不尽。 2、子思在儒家学派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他上承孔子中 庸之学,下开孟子心性之论,并由此对宋代理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北宋徽宗年间,子思被追封为“沂水侯”;元朝文宗至顺元年(1330),又被追封为“述圣公”,后人由此而尊他为“述圣”。 二、中庸之道 《中庸》是儒家阐述“中庸之道”,并提出人性修养的'教育理 论著作。《中庸》郑玄注:“中庸者,以其记中和之为用也;庸,用也。孔子之孙子思作之,以昭明圣祖之德也。”《中庸》强调中庸 之道是人们片刻也不能离开的,但要实行“中庸之道”,还必须尊 重天赋的本性,通过后天的学习,即《中庸》所说的是说人性是由 天赋予的。是说循着这种天性而行就合于道,认为人性是善的。教育 的作用就在于治儒家之道,实行“中庸之道”既是率性问题,也是 修道的问题,这是发展了孔子“内省”和曾子“自省”的教育思想。 三、课内阅读: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四、拓展讨论: 什么是"中庸"精神实质?你心目中的“中庸”是什么呢?学完本课,你的感想是什么呢?你认为“中庸之道”有怎样的现实意义? 参考:所谓"中庸之道",其实就是君子之道,就是君子模范遵守社会规则(原意还应该包括"天道"即自然法则)之道. 儒家哲学注重的是人的自身修养,要与身边的人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提倡人要到达温、良、恭、俭、让的道德境界。在我看来, 它是做人的完美境界。 具体的思想是:对待长辈要尊敬讲礼貌。朋友之间真诚守信用。为官者要清廉爱民。做人有自知之明,尽份内事。统治者要仁政爱

高二语文选修中庸之道教学设计

高二语文选修《中庸之道》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鲜、与、狷、和、同、贼”在文中的含义,积累、理解“过犹不及、和而不同,义之与比”等词语。 2.理解孔子“中庸之道”思想的深刻内涵和精神实质。 3.理解“和而不同”的深刻哲理和高度智慧。 【文化内涵】 1、理解孔子“中庸之道”的精神实质,并区别于“折中之道”。 2、从其它章节中举例说明孔子是怎样把“中庸之道”贯彻于自己的言行的。 3、探讨“中庸之道”、“和而不同”对现代社会的积极意义。 《中庸之道》教学设计 一、整体感知文本 1.诵读感知(略) 2.整体感知 (1)概括原文,说说中庸之道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中德(6.29) 中行(11.16、4.10、13.21、13.24、17.13) 中礼(1.12、17.24) 中和(13.23 ) (2)中庸的“中”是否为折半以取中,搞平均主义? 二、深入探究文本 1、结合译文,学生质疑,教师释疑。 2、探究文本。 (1)“中德”:探讨“民鲜久矣”的原因。 (2)“中行”:说说“过犹不及”的含义,总结“过犹不及”的处世之道,讨论“乡原”在现实生活的危害。 (3)“中礼”:结合《沂水春风》,具体说说我们应该如何具体认识和把握中庸之道。 (4)“中和”: 收集并交流有关“和”的熟语、格言;通过交流的信息和链接的内容,概括说明“和”的含义; 孔子的“和同之辨”与晏子的“和同之辨”完全相同吗,说明理由;

联系生活或具体材料,体会“君子和而不同,小子同而不和”的深刻内涵。 三、补充阅读 关于中庸原理,散见儒家论述,并不完全集中在子思传作的《中庸》章句。中庸之道的要旨大体上可从下面四句纲领性口诀去领会:?允执厥中?;?过犹不及?;?和而不同?;?所贵者权?是也(厥与其通,允执厥中即允执其中)。下面逐项说明之,希望有助於?很好地解释一番?。 (1)允执其中 中庸之道者,?用中为常道也?。《礼记》解释中庸为?执其两端,用其中於民?。《论语.尧曰》称中庸要?允执其中?,道统之传,尧之所以授舜也;?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虞书.大禹谟》)者,舜之所以授禹也也。是谓尧、舜、禹三位传说中的圣王,都以中庸之道为传世之宝,授受之际,叮咛告诫也。 所谓?执其两端,用其中於民。?的?两端?是指矛盾对立的两极,只认识或者把握其中的任何一极,都将失诸片面,必须?叩其两端?,从两端中作出优化选择,即求中是也。这就是说,在一个命题涵盖范畴的极端情况之间,总可以找到一个?发而中节?,契合事物本质特征,整体效果最佳,各方接受程度最高,恰到好处的优化解答,这就是中。 一旦得中,即?致和?,或称?致中和?,与上文借无线电学名词用的?调谐?同义;这里的?和?,亦即?和谐?或称?和合?。?和者,天下之达道?,?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可见?中者,天下之大本也?。《论语.雍也》乃有高度评价?中庸之为德,其至矣乎!?《孔子思想大本大源考》的?思想实验?中谈到:如将世界上一切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理解为对立面的调谐(统一)和变革(斗争),其中变革是手段,变革的目的是追求调谐,而不是为变革而变革。调谐不仅是变革的目的,即便变革本身或即事物发展和运动的过程,也应讲究和追求调谐,以减少损失(痛苦),提高效率。 先秦时代,许多学派都研究过事物对立面的调谐(统一)和变革(斗争)的关系。其中道家认为祸福、正奇、善妖等对立面之间可以反覆无条件转化,颂扬弱胜强的转化,但不明确变化的目的性;法家则强调对立的绝对性,主张强凌弱,大制小。儒家观念与他们不同,以实现调谐为变革的目的,也以调谐为变革的高明手段。?允执其中?就是调谐观念在方法论范畴的表述方式,也是中庸思想的高度概括,贯彻於儒家的全部理论和实践。 《荀子.宥坐》篇记载孔子在鲁桓公之庙,看到欹器,有感而发的故事。夫子问守庙者:?此为何器??守庙者曰:?此盖为宥坐之器。?孔子听说过?宥坐之器,虚则欹(倾斜),满则覆。?於是让弟子注水试验,可见?中则正,满则覆,虚则欹?。子喟然而叹曰:‘吁!恶有满而不覆者哉!?这里说的?虚?和?满?都是两种极端倾向,宥坐之器因而产生?倾斜?和?倒覆?的现象,只有?中?才能正,?守中?为?聪明圣智?之举欤! 如前所述,作为?调谐?的?和?,是包括人际、人与自然,人自身生理和性灵,以及万物之间的一切相互关系的优化相处原则;仁学讲求的中庸之道,追求的主要是人与人,或人与事之间的?和?──调谐。尚?中?致?和?,做人要中,处世要中,思虑要中,审事要中,惟中是求,惟中是律也。

《中庸之道》优秀教学设计

《中庸之道》教学设计-中学语文论文 《中庸之道》教学设计 陈茉 教学目标 掌握重点词语过、不及、犹、比、贼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中庸的内涵(教学重点);区分中庸与好好先生(教学难点);形成运用中庸的意识(教学重点)。 一、导入 朗读清代学者李密庵的四句诗:“酒饮半酣正好,花开半时偏妍,帆张半扇免翻颠,马放半缰稳便。” 请用自己的话说一下这四句诗蕴含的道理? [明确:做事做到正好,适度,有效果。做事做到恰到好处就是儒家中庸思想中的一个内容。](诗歌解读导入) [带领学生全面解读中庸的内涵] (一) 1.结合注释和翻译自由朗读全文,并给每一章标上序号。 2.给中庸下一个定义,请填空:中庸是儒家的处世原则。 [明确:折中、适当、不走极端] 既然是处世原则,那么它就是我们行于世间的指导思想(板书“指导思想”),其中的做事适当、不走极端也就是第二章中过犹不及的反面。 [生齐读第2章] 3.解释过,不及,愈,犹。

过与不及一样,都不好,什么好?无过无不及,适当最好。 4.用已学课文内容解读过犹不及和中庸。 教师举例:《荷塘月色》中作者抒发情感是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这就是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有节制,不走极端的情感抒发。 学生品评《拿来主义》节选部分,从中分别找出过,不及,中庸的做法,并讨论分析。 [PPT:譬如罢,我们之中的一个穷青年……得了一所大宅子,……那么,怎么办呢……如果反对这宅子的旧主人,怕给他的东西染污了,徘徊不敢走进门,是孱头;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算是保存自己的清白,则是昏蛋。不过因为原是羡慕这宅子的旧主人的,而这回接受一切,欣欣然的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那当然更是废物。“拿来主义”者是全不这样的。他占有,挑选。] [明确:对于文化,昏蛋是全盘否定的态度,废物是全盘接受的态度,这两种做法都过头,而孱头则犹豫害怕,做事不及。拿来者有辨别地对待。凡事有辨别,做事是既不过头也不会不够的适度。](板书“适度”) 这就是中庸,是儒家折中、适当、不走极端的处世原则。 (二) 1.齐读朗读第3和第5章,讨论如何才能做到无过无不及的中庸。(以什么标准做到中庸?) [明确:第3章中做事符合道义。第5章中——礼:按照礼仪来办事。] 2.为什么要做事要符合道义? [明确:一个人的言行符合道义,那么行为就没有偏差,做事自然就是适度的。] 3.为什么要按照礼仪办事?

《〈论语〉选读》之《中庸之道》教学设计(高二选修)

《〈论语〉选读》之《中庸之道》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鲜、与、狷、和、同、贼”在文中的含义,积累、理解“过犹不及、和而不同,义之与比”等词语。 2.理解孔子“中庸之道”思想的深刻内涵和精神实质。 3.理解“和而不同”的深刻哲理和高度智慧。 【文化内涵】 1、理解孔子“中庸之道”的精神实质,并区别于“折中之道”。 2、从其它章节中举例说明孔子是怎样把“中庸之道”贯彻于自己的言行的。 3、探讨“中庸之道”、“和而不同”对现代社会的积极意义。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文本 1.诵读感知(略) 2.整体感知 (1)概括原文,说说中庸之道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中德(6.29) 中行(11.16、4.10、13.21、13.24、17.13) 中礼(1.12、17.24) 中和(13.23) (2)中庸的“中”是否为折半以取中,搞平均主义? 二、深入探究文本 1、结合译文,学生质疑,教师释疑。 2、探究文本。 (1)“中德”:探讨“民鲜久矣”的原因。 (2)“中行”:说说“过犹不及”的含义,总结“过犹不及”的处世之道,讨论“乡原”在现实生活的危害。 (3)“中礼”:结合《沂水春风》,具体说说我们应该如何具体认识和把握中庸之道。 (4)“中和”: 收集并交流有关“和”的熟语、格言;通过交流的信息和链接的内容,概括说明“和”的含义; 孔子的“和同之辨”与晏子的“和同之辨”完全相同吗,说明理由; 联系生活或具体材料,体会“君子和而不同,小子同而不和”的深刻内涵。 三、补充阅读 关于中庸原理,散见儒家论述,并不完全集中在子思传作的《中庸》章句。中庸之道的要旨大体上可从下面四句纲领性口诀去领会:“允执厥中”;“过犹不及”;“和而不同”;“所贵者权”是也(厥与其通,允执厥中即允执其中)。下面逐项说明之,希望有助於“很好地解释一番”。(1)允执其中 中庸之道者,“用中为常道也”。《礼记》解释中庸为“执其两端,用其中於民”。《论语.尧曰》称中庸要“允执其中”,道统之传,尧之所以授舜也;“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虞书.大禹谟》)者,舜之所以授禹也也。是谓尧、舜、禹三位传说中的圣王,都以中庸之道为传世之宝,授受之际,叮咛告诫也。

中庸之道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和而不同”的深刻哲理和高度智慧。 2、理解孔子“中庸之道”思想的深刻内涵和精神实质。 教学步骤: 一、导入: 1、花儿因为小草的衬托而格外鲜艳,鸟儿因为天空的广阔而显得格外自由,夜晚的天空因为星光闪烁而光彩夺目。(摘自学生作文) 2、山的沉稳,水的灵动,才能在山水相依时展现出如诗般的永恒;花的艳丽,蝶的活泼,才能在蝶和花相拥时迸放出一瞬间的精彩;月的明,酒的幽,方能在那“举杯邀明月”中才能将那洒脱尽情挥洒。这一切如此之美都是因为万物之间有存在。(和谐)不仅是自然之间需要和谐,而且作为自然界主宰的人更是需要和谐。 二、释和谐 1、请同学们找出文中明确有关“和”的段落。 学生找出:第五段和第六段 2、请一个学生读第五则及其译文 【原文】1?12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译文】 有子说:“礼的应用,以和谐为贵。古代君主的治国方法,可宝贵的地方就在这里。但不论大事小事只顾按和谐的办法去做,有的时候就行不通。(这是因为)为和谐而和谐,不以礼来节制和谐,也是不可行的。” 点拨要注意的字词:斯:这。由:遵循。之:它,代词,指和谐的原则。节:节制。 3、思考:请同学们据此写下一段文字评论“和谐”。 明确: 需要理解两层含义:礼要达到的目的是和谐,“和为贵”之说,其目的是为缓和不同等级之间的对立,使之不致于破裂,以安定当时的社会秩序;但不可为和谐而和谐,这种“和”并不是无原则的调和,需要礼加以节制。(举例:孔子的那个时代礼崩乐坏,臣弑君、子弑父的现象已属常见,如果大家只是为了表面上社会的和谐而纵容这种现象,那么结果可想而知。同样的,对于我们同学来说,比如,有个学生抄作业,其他学生为了一时的朋友情深,维持着这种不正常的和谐,而纵容他去抄,那么肯定是害了这个人。因为这种做法是不合礼的。) 4、请学生读第六则以及译文 13?23子曰:“君子和(1)而不同(2),小人同而不和。” 孔子说:“君子讲求和谐而不同流合污,小人只求完全一致,而不讲求协调。” 5、思考:区别“和”与“同”的意义。并联系建设和谐社会的实际谈谈这句话的启示。 明确: 和:对立中的统一。 同:无差别的同一。 君子可以与他周围的人保持和谐融洽的关系,但他对待任何事情都必须经过自己大脑的独立思考,从来不愿人云亦云,盲目附和,他们通过交流,能够“求同存异”,达到和谐的效

《中庸之道》教案

《中庸之道》教案 www.5y https://www.doczj.com/doc/717696923.html, 【教学目标】 .掌握“鲜、与、狷、和、同、贼”在文中的含义,积累、理解“过犹不及、和而不同,义之与比”等词语。 2.理解孔子“中庸之道”思想的深刻内涵和精神实质。 3.理解“和而不同”的深刻哲理和高度智慧。 【文化内涵】 、理解孔子“中庸之道”的精神实质,并区别于“折中之道”。 2、从其它章节中举例说明孔子是怎样把“中庸之道”贯彻于自己的言行的。 3、探讨“中庸之道”、“和而不同”对现代社会的积极意义。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文本 .诵读感知(略) 2.整体感知 (1)概括原文,说说中庸之道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中德(6.29)

中行(11.16、4.10、13.21、13.24、17.13) 中礼(1.12、17.24) 中和(13.23) (2)中庸的“中”是否为折半以取中,搞平均主义? 二、深入探究文本 、结合译文,学生质疑,教师释疑。 2、探究文本。 (1)“中德”:探讨“民鲜久矣”的原因。 (2)“中行”:说说“过犹不及”的含义,总结“过犹不及”的处世之道,讨论“乡原”在现实生活的危害。 (3)“中礼”:结合《沂水春风》,具体说说我们应该如何具体认识和把握中庸之道。 (4)“中和”: 收集并交流有关“和”的熟语、格言;通过交流的信息和链接的内容,概括说明“和”的含义; 孔子的“和同之辨”与晏子的“和同之辨”完全相同吗,说明理由; 联系生活或具体材料,体会“君子和而不同,小子同而不和”的深刻内涵。 三、补充阅读 关于中庸原理,散见儒家论述,并不完全集中在子思传作的《中庸》章句。中庸之道的要旨大体上可从下面四句纲

《中庸之道》教案

《中庸之道》教案 【教学目标】 .掌握“鲜、与、狷、和、同、贼”在文中的含义,积累、理解“过犹不及、和而不同,义之与比”等词语。 .理解孔子“中庸之道”思想的深刻内涵和精神实质。 .理解“和而不同”的深刻哲理和高度智慧。 【文化内涵】 理解孔子“中庸之道”的精神实质,并区别于“折中之道”。 从其它章节中举例说明孔子是怎样把“中庸之道”贯彻于自己的言行的。 探讨“中庸之道”、“和而不同”对现代社会的积极意义。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文本 .诵读感知 .整体感知 概括原文,说说中庸之道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中德 中行

中礼 中和 中庸的“中”是否为折半以取中,搞平均主义? 二、深入探究文本 结合译文,学生质疑,教师释疑。 探究文本。 “中德”:探讨“民鲜久矣”的原因。 “中行”:说说“过犹不及”的含义,总结“过犹不及”的处世之道,讨论“乡原”在现实生活的危害。 “中礼”:结合《沂水春风》,具体说说我们应该如何具体认识和把握中庸之道。 “中和”: 收集并交流有关“和”的熟语、格言;通过交流的信息和链接的内容,概括说明“和”的含义; 孔子的“和同之辨”与晏子的“和同之辨”完全相同吗,说明理由; 联系生活或具体材料,体会“君子和而不同,小子同而不和”的深刻内涵。 三、补充阅读 关于中庸原理,散见儒家论述,并不完全集中在子思传作的《中庸》章句。中庸之道的要旨大体上可从下面四句纲领性口诀去领会:“允执厥中”;“过犹不及”;“和而不

同”;“所贵者权”是也。下面逐项说明之,希望有助於“很好地解释一番”。 允执其中 中庸之道者,“用中为常道也”。《礼记》解释中庸为“执其两端,用其中於民”。《论语.尧曰》称中庸要“允执其中”,道统之传,尧之所以授舜也;“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者,舜之所以授禹也也。是谓尧、舜、禹三位传说中的圣王,都以中庸之道为传世之宝,授受之际,叮咛告诫也。 所谓“执其两端,用其中於民。”的“两端”是指矛盾对立的两极,只认识或者把握其中的任何一极,都将失诸片面,必须“叩其两端”,从两端中作出优化选择,即求中是也。这就是说,在一个命题涵盖范畴的极端情况之间,总可以找到一个“发而中节”,契合事物本质特征,整体效果最佳,各方接受程度最高,恰到好处的优化解答,这就是中。 一旦得中,即“致和”,或称“致中和”,与上文借无线电学名词用的“调谐”同义;这里的“和”,亦即“和谐”或称“和合”。“和者,天下之达道”,“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可见“中者,天下之大本也”。《论语.雍也》乃有高度评价“中庸之为德,其至矣乎!” 《孔子思想大本大源考》的“思想实验”中谈到:如将世界上一切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理解为对立面的调谐和变

【知识学习】《中庸》教案

《中庸》教案 教学目标:1.了解《中庸》的写作背景及作者2.理解其中经典名句的含义3.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学习精神重点:理解里面的经典名句难点:对知识的学以致用教学过程:一、作家作品常识积累1、 《中庸》一般认为它出于孔子的孙子子思(前483-前402)之手。早在西汉时代就有专门解释《中庸》的著作,《汉书?艺文志》载录有《中庸说》二篇,以后各代都有关于这方面的著作相沿不绝。但影响最大的还是朱熹的《中庸章句》,他把《中庸》与《大学》、《论语》、《孟子》合在一起,《中庸》被推崇为“实学”,被视为可供人们终身受用的经典,成为后世读书人求取功名的阶梯。 朱熹认为《中庸》“忧深言切,虑远说详”,“历选前圣之书,所以提挈纲维,开示蕴奥,未有若是之明且尽者也。)(《中庸章句?序》)并且在《中庸章句》的开头引用程颐的话,强调《中庸》是“孔门传授心法”的著作,“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其味无穷,都是实用的学问。善于阅读的人只要仔细玩味,便可以终身受用不尽。2、子思在儒家学派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他上承孔

子中庸之学,下开孟子心性之论,并由此对宋代理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北宋徽宗年间,子思被追封为“沂水侯”;元朝文宗至顺元年,又被追封为“述圣公”,后人由此而尊他为“述圣”。二、中庸之道《中庸》是儒家阐述“中庸之道”,并提出人性修养的教育理论著作。《中庸》郑玄注:“中庸者,以其记中和之为用也;庸,用也。孔子之孙子思作之,以昭明圣祖之德也。”《中庸》强调中庸之道是人们片刻也不能离开的,但要实行“中庸之道”,还必须尊重天赋的本性,通过后天的学习,即《中庸》所说的是说人性是由天赋予的。是说循着这种天性而行就合于道,认为人性是善的。教育的作用就在于治儒家之道,实行“中庸之道”既是率性问题,也是修道的问题,这是发展了孔子“内省”和曾子“自省”的教育思想。三、课内阅读: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

齐鲁书社五年级传统文化教案第二单元中庸之道

第二单元 本单元以“中庸之道”为主题展开系列课程的学习。中国人常说“中庸”,何谓中庸呢?程颐说:“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中庸之道在于意为不偏不倚、折中调和的处世态度。中庸之道,“至诚之道”,是心之至诚,以诚待人,以诚处事,亦在于刚健自强的处事观念。它虽然古老,但是对今人的为人处世仍然大有裨益。 本单元围绕主题设计了四个方面的主题活动,致力于让学生通过知识学习、情感体验和亲身践行获得相应的知识与技能。主题一,“恪守中道”,让学生懂得中道是儒家最根本的道,至诚、至仁、刚健、中正。君子能守住一个道理、一种法度,才会不失公允。主题二,“欲速不达”,通过阅读经典,使学生明确做事应脚踏实地,遵循事物的客观规律。主题三,“过犹不及”,使学生感悟凡事都要掌握“度”,进退有度,取舍有度,否则会过犹不及。主题四,“中庸致和”,是希望学生懂得在处理矛盾时善于执两用中,折中致和,追求中正、中和、稳定、和谐。 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可能了解得并不多,比如中庸之道、中庸致和的含义在生活中提及较少。这样的学情有利于学生在课堂上更好地参与学习,但同时对教师的要求也相对较高:不仅需要教师深入挖掘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来对接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帮助学生理解经典背后的含义,还需要教师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学习能力,比如调查、搜集整理资料等能力,使学生成为参与学习、开展探究活动的主人。 本单元的学习重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开展有针对性的活动,让学生能够理解经典中蕴含的深刻含义,并且能够在待人接物时学习古之圣贤,不偏不倚,践行中庸之道。

5.恪守中道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文中的名言警句。 2.能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准确理解“恪守中道”的含义,初步懂得中 道不是后人所谓的左右逢源之意。中道是如家最根本的道,至诚、至仁、 刚健、中正。君子只有守住一个道理,一个法度,才会不失公允。 3.能借助文中的故事情境,加强学习,真正理解何为“孝”与“不孝”。教学重难点: 1.懂得中道不是后人所谓的左右逢源之意。中道是如家最根本的道,至诚、至仁、刚健、中正。君子只有守住一个道理,一个法度,才会不失公允。 2.真正理解何为“孝”与“不孝”。 教学准备: 1.多媒体相关视频和PPT课件。 2.与孔子、子路、孝等相关的知识材料。 教学过程: 1.导人 朗读清代学者李密庵的四句诗,“洒饮半酣正好,花开半时偏妍。帆张半扇免翻颠,放半缰稳便。” 请用自己的话说—下这四句诗蕴含的道理。(恪守中道) 今天,我们一起深入了解和探究什么是“恪守中道”。 2.读典明理 读典: (1)自读:自己借助拼音读生字,要读准字音。 (2)互读:同桌互相纠正读音。 (3)检查:谁能给大家展示一下自己的朗读?其他同学注意听,听完后进行评价,说他的朗读好在哪里,哪里还有问题。 (4)诵读原文,读出节奏韵律——读美。指定学生读,生评,师评。(评价中引导生进一步读出节奏韵律。) (5)齐声背诵。

《中庸》教案

第一章 教学目标 1、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从道不可片刻离开引入话题,要求人们加强自觉性,真心诚意地顺着天赋的本性行事,按道的原则修养自身。 2、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人人都达到“中和”的境界,大家心平气和,社会秩序井然,天下也就太平无事了。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1、师板书课题,简述“中”“和”的本意。 二、初读课文 (一)学生借助注音与解释自由读课文。 (二)检查朗读: 1、检查注音:指导读好“位焉”“育焉”这两个词。 2、检查注释:结合注释理解中(zhong):符合。节:节度法度。致:达到 3、检查课文朗读:指明读课文,正音,随机表扬。 4、小组合作,联系上下文理解没有注释的词语,学生汇报词语及所在句子的意思。 5、、齐读课文。 三、朗诵背诵 过渡语:读书越读越有滋味,比较古文与现代文不同读法,古文讲究吟咏,讲究节奏,读到入情还会摇头晃脑,体会古人读文的感受。 (一)多种形式朗读课文。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4);发而皆中节(5),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6)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齐读、男女合作读、赛读) (二)学生填空式背诵。 四、理解意思 喜怒哀乐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叫做“中”;表现出来以后符合节度,叫

做“和”。“中”,是人人都有的本性;“和”,是大家遵循的原则,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在其位了,万物便生长繁育了。 五、列举事例 “中”“和”所遵循的原则。 六、诵读传唱 第二章 教学目标: 1、熟读《中庸》第二章《天生我才必有用》,大致了解其内容,并背诵。 2、准确理解相关重点词的意思。 3、能从中受到启发,在生活中应用。 教学重、难点: 理解字、词、句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一)教师出示《中庸》第二章 1、老师领学生读。 2、学生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注意正确停顿。 3、请和同桌一起读一遍,请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如果发现他读错,马上帮他纠正,好吗? 4、试着自己读一读。指名读,读自己想读的句子,师生评价。(评价中引导学生进一步读出节奏韵律。) 6、小结、过渡:同学们,文言文简洁精炼,每一个字、每一句都代表着丰富的意思。相信我们在刚才的反复朗读中已经有自己的一些感悟吧。 四、互动探究,品读《中庸》,读出韵味。 1.四人小组合作学习《中庸》第二章。 2、小组交流讨论品词析句。(小组读,根据教师提供的提示了解大意)

语文版高中语文选修《论语》选读 中庸之道 教案

《中庸之道》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和而不同”的深刻哲理和高度智慧。 2、理解孔子“中庸之道”思想的深刻内涵和精神实质。 教学步骤: 一、导入: 1、花儿因为小草的衬托而格外鲜艳,鸟儿因为天空的广阔而显得格外自由,夜晚的天空因为星光闪烁而光彩夺目。(摘自学生作文) 2、山的沉稳,水的灵动,才能在山水相依时展现出如诗般的永恒;花的艳丽,蝶的活泼,才能在蝶和花相拥时迸放出一瞬间的精彩;月的明,酒的幽,方能在那“举杯邀明月”中才能将那洒脱尽情挥洒。 这一切如此之美都是因为万物之间有存在。(和谐)不仅是自然之间需要和谐,而且作为自然界主宰的人更是需要和谐。 二、释和谐 1、请同学们找出文中明确有关“和”的段落。 学生找出:第五段和第六段 2、请一个学生读第五则及其译文 【原文】1·12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译文】 有子说:“礼的应用,以和谐为贵。古代君主的治国方法,可宝贵的地方就在这里。但不论大事小事只顾按和谐的办法去做,有的时候就行不通。(这是因为)为和谐而和谐,不以礼来节制和谐,也是不可行的。” 点拨要注意的字词:斯:这。由:遵循。之:它,代词,指和谐的原则。节:节制。 3、思考:请同学们据此写下一段文字评论“和谐”。 明确: 需要理解两层含义:礼要达到的目的是和谐,“和为贵”之说,其目的是为缓和不同等级之间的对立,使之不致于破裂,以安定当时的社会秩序;但不可为和谐而和谐,这种“和”并不是无原则的调和,需要礼加以节制。(举例:孔子的那个时代礼崩乐坏,臣弑君、子弑父的现象已属常见,如果大家只是为了表面上社会的和谐而纵容这种现象,那么结果可想而知。同样的,对于我们同学来说,比如,有个学生抄作业,其他学生为了一时的朋友情深,维持着这种不正常的和谐,而纵容他去抄,那么肯定是害了这个人。因为这种做法是不合礼的。) 4、请学生读第六则以及译文 13·23子曰:“君子和(1)而不同(2),小人同而不和。” 孔子说:“君子讲求和谐而不同流合污,小人只求完全一致,而不讲求协调。”

中庸之道教学设计

中庸之道教学设计 浙江省舟山中学陈茉 教学目标: 掌握重点词语过、不及、犹、比、贼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中庸的内涵(教学重点);区分中庸与好好先生(教学难点);形成运用中庸的意识(教学重点)。 一.导入 朗读清代学者李密庵的四句诗:“酒饮半酣正好,花开半时偏妍,帆张半扇免翻颠,马放半缰稳便。” 请用自己的话说一下这四句诗蕴含的道理? 二.【带领学生全面解读中庸的内涵】 (一) 1.结合注释和翻译自由朗读全文,并给每一章标上序号。 2.给中庸下一个定义,请填空:中庸是儒家的处世原则。 【生齐读第2章】 3.解释过,不及,愈,犹。 4.用已学课文内容解读过犹不及和中庸。 ①.教师举例:《荷塘月色》中作者抒发情感是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这就是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有节制,不走极端的情感抒发。 ②。学生品评《拿来主义》节选部分,从中分别找出过,不及,中庸的做法,并讨论分析。 【PPT:譬如罢,我们之中的一个穷青年……得了一所大宅子,……那么,怎么办呢……如果反对这宅子的旧主人,怕给他的东西染污了,徘徊不敢走进门,是孱头;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算是保存自己的清白,则是昏蛋。不过因为原是羡慕这宅子的旧主人的,而这回接受一切,欣欣然的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那当然更是废物。“拿来主义”者是全不这样的。他占有,挑选。】 (二) 1.齐读朗读第3和第5章,讨论如何才能做到无过无不及的中庸。(以什么标

准做到中庸?) 2.为什么要做事要符合道义? 3.为什么要按照礼仪办事? 4.解读“亦不可行也”。 5.完善中庸的定义:中庸是儒家折中、适当、不走极端的处世原则。【明确:遵循义按照礼】(板书“义礼”) (三) 1.按照义和礼,做到了适度,最终的结果是什么?【结合注释自读第5章】 2.解读和。 3.再次完善中庸的定义:中庸是儒家按照义和礼,做事适度不走极端从而 的处世原则。 三.【带领学生区分中庸与乡原】 1.齐读第7、8章。读完后给一些时间四人小组谈论三个问题:好好先生是什么样的人,孔子的态度,产生这种态度的原因。 2.为什么好好先生是道德的破坏者? 小结:乡原是好好先生,什么都好,什么都对,不遵循义礼,毫无原则。中庸者则是遵循义礼,辨别是非,有原则的,对好人喜爱,对坏人厌恶,所有孔子说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乡原这个好好先生同中庸者是站在对立面,有着本质上的不同。而中庸更不是不分是非的好好先生。 3.自由朗读第9章,看这一章列举的几类被厌恶的对象。 四.运用中庸。 (一)带领学生领会中庸在古时的实际运用 1.中庸这一处世原则果然是高到了极点,齐读第1章。 百姓中很少有这样的人了,主要是因为当时礼崩乐坏,社会混乱。在中庸者不多的情况下,探讨孔子所说的我们应该和什么样的人交往。 2.齐读第4章。解读与狂狷者交往的原因。 3.中庸这一思想在孔子那里的运用。 (二)带领学生探求中庸的现代意义 探讨并请说说现代哪些方面能够运用中庸,或者已经在用了?【按照屏幕所给思路分条陈述中庸这一思想的现代意义。】

《中庸之道》教学设计二

《中庸之道》教学设计二 教学参考 1208 0817 《中庸之道》教学设计二 教学目标: 1、理解“和而不同”的深刻哲理和高度智慧。 2、理解孔子“中庸之道”思想的深刻内涵和精神实质。 教学步骤: 一、导入: 1、花儿因为小草的衬托而格外鲜艳,鸟儿因为天空的广阔而显得格外自由,夜晚的天空因为星光闪烁而光彩夺目。(摘自学生作文) 2、山的沉稳,水的灵动,才能在山水相依时展现出如诗般的永恒;花的艳丽,蝶的活泼,才能在蝶和花相拥时迸放出一瞬间的精彩;月的明,酒的幽,方能在那“举杯邀明月”中才能将那洒脱尽情挥洒。 这一切如此之美都是因为万物之间有存在。(和谐)不仅是自然之间需要和谐,而且作为自然界主宰的人更是需要和谐。 二、释和谐 1、请同学们找出文中明确有关“和”的段落。 学生找出:第五段和第六段 2、请一个学生读第五则及其译文 【原文】 2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译文】 有子说:“礼的应用,以和谐为贵。古代君主的治国方法,可宝贵的地方就在这里。但不论大事小事只顾按和谐的办法去做,有的时候就行不通。(这是因为)为和谐而和谐,不以礼来节制和谐,也是不可行的。” 点拨要注意的字词:斯:这。由:遵循。之:它,代词,指和谐的原则。节:节制。 3、思考:请同学们据此写下一段文字评论“和谐”。 明确: 需要理解两层含义:礼要达到的目的是和谐,“和为贵”之说,其目的是为缓和不同等级之间的对立,使之不致于破裂,以安定当时的社会秩序;但不可为和谐而和谐,这种“和”并不是无原则的调和,需要礼加以节制。(举例:孔子的那个时代礼崩乐坏,臣弑君、子弑父的现象已属常见,如果大家只是为了表面上社会的和谐而纵容这种现象,那么结果可想而知。同样的,对于我们同学来说,比如,有个学生抄作业,其他学生为了一时的朋友情深,维持着这种不正常的和谐,而纵容他去抄,那么肯定是害了这个人。因为这种做法是不合礼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