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小学班集体建设

中小学班集体建设

中小学班集体建设
中小学班集体建设

中小学班集体建设

第一节班集体性质与构成要素

一、对班集体的认识

(一)对待班集体的不同观点

目前,在有关班级的专门研究中,存在着许多不同的认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把班集体混同于班级群体。认为只要学生按照相应的学年制度,由学校预设地划归到某一个班级的群体之内,就自然形成了班集体,这是一种自然主义观点。在班级发展过程中,上文已经作了分析,它要经历由松散型到合作型,再到紧密型层层推进的过程,但并不是每个班级都自然而然地达到紧密型发展水平,它要有一个科学的管理过程。

2、把班集体等同于教学班。认为班级是因为教学内容传递的需要而使学生走到一起,围绕着教学内容的展开,学生群体就是一个班集体,班集体因教学而存在,因教学内容程度的变更而解散或重组。班级工作在于搞好教学,而不是各种活动的开展,取消了各种活动在学生发展中的价值,也就在观念上逐渐形成了一个教学群体就是一个班集体的认识。

3、认为班集体是教育对象的集体。这种观点承认班级中存在着人为的建构过程,班级只有通过一定的手段,经过管理才能由无序走向有序,但认为班级的管理是班主任的事务,学生群体处于被管理状态,从而把学生放置在客体的位置上加以考虑,使班级失去了自组织功能,没有考虑学生的主体性。如1952年中央教育部颁发的《中学暂行规程(草案试行)》《小学暂行规程(草案试行)》到1963年中共中央颁发的《全日制中学暂行工作条例(草案)》与《全日制小学暂行工作条例(草案)》都明确规定了班级是学校实现教育、管理与指导的对象。

4、把班主任作为班集体的唯一管理者。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离开了教学活动班级就失去了存在的理由。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学生之间、学生与班主任之间围绕着教学目标进行交往,而一旦基于教学形成班级以后,学生群体就会逐渐形成自组织特征,不断扩展活动范围,不会仅局限于教学活动本身。但这种活动始终是以教学活动为主体,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因而,班主任在学生班级发展过程中起着特殊的作用,班主任与学生之间关系如何,特别是班主任对学生的情感与态度,会影响到学生带着相应的情感投入到班主任班级管理之中,最终制约着学生的学习及人格的发展。教学不是一个纯粹的知识传递,班主任需要在教学中加强教学管理,需要在课外对学生多加关爱,班主任同科任教师一起都有承担管理的职责,那种把班级管理看作是班主任的专职,而排除其他教师参与的认识是极为片面的。

5、把班级的管理与德育放在首位。班主任是专职管理人员,其目标在于实现学校的德育目标,班主任工作在形势政策方面起着上传下达作用,发挥政治教育的优势功能,切实搞好学校德育工作。为此,班主任严字当头,把学校的规章制度无限放大,充分利用手中的先赋权利,不准学生越雷池半步,进行空洞无物的说教。

(二)原因分析

上述对班集体的地位、职能及价值的不同认识,反映了认识主体不同的心理取向。由于认识主体经验特性,缺乏更为科学而全面的班级理论研究,造成在班级认识上的差异,形成关于班集体价值、地位

及功能的判断标准,导致了班级认识上盲人摸象的结果。究其原因来看,主要在于这样几个原因:首先是认识主体理论研究不够。把班级管理看作是伴随教学而自然生成的事情,无需太多的理论研究,以前如此,现在依然如此,从经验中就可以找到管理的方法。其次是应试教育思想占主导地位。教学是学校的核心工作,班级作为教学的基本单位,理应以教学为主,班集体也就在教学中形成,无需更多的管理因素,应试的指挥棒引导着学生学习与生活,班集体就是围绕着学习而走在一起的群体。再次,班级自身的复杂性。学生群体在教学目标的引领下集合在一起,产生了群体所具有的各种行为与特征。同时,由于学生年龄的特殊性,他们在学习成绩提高的同时,需要更多的人文关怀,学生群体集理性与情感为一体,而且在某个时期学生的情感因素更强,同龄群体的交往需求更加强烈,由于这种交往功利性较少,学生之间、师生之间以兴趣和情感交往占据垄断地位。可以说,学生群体自身的复杂性,决定了对班级管理的复杂性,它不是教育学、心理学与社会学独自能够解决的,需要利用多科研究成果增强管理的科学性,体现学生的主体性,通过集体建设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二、班集体的性质

集体一词在我国同社会主义性质所确定的道德原则相联系。正是在以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前苏联马卡连柯与克鲁普斯卡娅和加里宁等人在20世纪20、30年代创立了集体教育理论。马卡连柯指出:“集体不仅是教育的对象,而且是教育的主体。”提出了集体与学生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集体通过教育而形成,反过来,集体又可以作为主要影响力量,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学校教育要努力营造一个有利于学生健康发展的集体,不仅要教育学生本身,而且也对集体施加影响。不过,马卡连柯这里所谈的集体是放在一个大环境中来描述的,并没有过多地针对班集体,没有深入地从其它学科中吸取养分。此后,由于当时的政治环境,建国初期我国教育学多从前苏联借鉴经验,其中把马卡联柯等人的学校教育中的集体教育理论纳入到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的理论体系当中,是教育学中所提出集体主义教育原则的渊源,使我国教育学多年来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自身的独立性较为缺乏,体现出局部文化的外在性。随着教育理论体系的变迁,教育学开始走出包围的领地,形成自身的特色,有关班集体理论不断得到发展,特别是人们更清晰地分析了班集体的概念,有利于更好地认识班集体的性质。

(一)班集体概念

班集体通常有两种理解,一种日常用语,一种学术话语。在学校教育工作中常议论与常见到的是班级的概念,如创建优秀班级、年度优秀班级评比等,这里的班级实质上是指班集体而言。至于什么是优秀班集体或先进班级,学校管理者以及班主任也很难表达清楚,但可以从其基本特征中加以描述,如学习气氛好,成绩突出,带头遵守纪律,班干部能够得到大家的拥护,学生个性鲜明等。也就是班级管理者和班级成员多从日常用语上来解读班集体,没有清晰的班集体概念,甚至有些教育学著作也多从宽泛意义上来理解。如日本桥正夫编的《教育心理学》,实际上就是把班集体作为一个班级群体对待。1[1]许多学术性论文多从宽泛意义上理解班集体,并没有按照严格的学术话语使用班集体。

但作为关键性的学术语言,不能在日常用语的解释中去界定,即使不使用严格的科学定义,也必须按照规范的学术用语,即前文所说的规定性定义。由于班集体是集体的下位概念,在一定程度上集体的

概念理解直接影响着班集体概念的主体解释。这里就涉及到集体一词在我国的独特语境。集体原本从集体主义思想中确定的,体现为一种社会主义制度下的道德观念,但在极“左”路线的影响下,许多人曲解了集体的本初意义,把集体理解为专制与不民主,进行大肆攻击,否定集体作为社会主义道德的价值取向。直至目前,仍有人把集体同忽视个人的自主性相提并论,认为集体限制了个人自由,强调集体就是在否定个人的尊严,带有一种对专制批判的情绪化反映,是自由主义思想的体现。这些思想在20世纪90年代末自由化思潮泛滥时期较多地体现出来。其实,虽然在特定时期,特定空间,集体与个人之间存在此多彼少的关系,但集体与个人之间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两者并不必然存在着对抗性的矛盾冲突。集体是个人交往与发展的基础,而集体又是由个人组成的,两者互相依赖,相互补充。个人的自由度与集体对个人的限制程度有一定联系,由于我们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民主法制的因素还不十分健全,还需要在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不断提高个人的参与能力,提升个人在集体中的参与度。在政治体制改革的初期,有人会带有过激的言论与行为要求权利,减少集体对个人的限制,这些都需要有一个理性参与的问题,我们必须考虑到现实的社会发展水平,从政治、经济与文化的全方位角度,综合认识自己的权力。在民主与法制正在发展与完善的过程中,集体还必须在社会主义的道德原则体系中占支配地位,个人与集体之间不断重新调适与建构。但这里避免在集体的概念解释中带有政治导向,如有人提出,“由于教学班具有一定的编制,严格的组织纪律,明确的活动目标及特有的心理凝聚力,是社会群体发展的高级形态,所以通常把它称为集体。”显然,这一段话语中出现“严格的组织纪律”、“社会群体发展的高级形态”带有社会组织的特性,并没有准确地反映学生班集体根本特质。

基于上述分析,我认为班集体是指在班主任引领下,以某一阶段一定量的学生的发展为目标,以教学为核心,以学生自组织为主的学习共同体。

(二)班集体的特征

1、目标针对性

教学内容是联结班主任与学生的中介因素,也是班级形成的前提,但教学内容本身不是目的,它作为学生发展的手段而存在,它具有明确的指向性,针对学生的发展。班主任以及班级成员之所以努力经营班级,使班级由松散型向紧密型发展,其目的就在于给学生群体营造一个健康、向上、乐观的发展气氛,创造有利于学生素质不断发展的人文环境。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受社会文化传统,当时社会发展需要的影响,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不同年龄、不同的班级、不同的学校,学生发展需求也不尽相同,因而,学生的素质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概念。从素质内容构成上来看,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的素质主要包括:身体素质、品德素质、政治素质以及智力素质与能力素质;从社会需要与个人需要上来看,学生的素质可分为社会性素质与个性素质。当然这只是一种分类而已,它们之间并没有十分精确的标准界限。如社会性素质与个性素质的划分就是如此,社会性素质依托个性素质而存在,而个性素质又不可能脱离社会性素质而单独存在,它必然要受到社会性素质的影响,很难找出这一条是社会的,那一条是个人的,因为从其根源上来看,人是社会关系的产物,个人从其出生开始不断处于家庭、社会的包围之下,个人生命历程就是不停的社会化过程。除了纯粹的生理自然进程之外,人的素质都是个人与社会合力的结果。不过,有时社会对学生发展的某一方面要求更严格,另一方面要求相对放松,但就其对学生的要求而言,

2、活动的自组织性

每一个班级初期都有一个类似于班委会的管理机构,行使日常的班级管理之责,负责安排学生的各种活动,在班主任与学生之间起着沟通作用,使学校的规章制度即时地传达给每一个学生,同时把学生的所思所想又即时地反映上去。据此我们可能经常看到班级学生干部在班级中比较活跃,往往忽视了每个学生的存在,班主任也是根据与班干部的交往程度而首先对他们产生第一印象,对其他同学可能要等到整个学期下来才逐渐熟悉。事实上,班级不是一级行政组织,而是学生自我发展的自组织单位。从权力角度来看,学生有权选择自己的班干部,组成班委会;学生有权自行安排课外活动,自己确定活动的项目与活动的内容;学生有权对班主任的教学活动进行监督,发表自己的意见;有权对事关学生发展的规章制度提出不同的看法,表达自己的观点,进而争取自己的权力。只有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尊重学生的权力,学校才能使学生发挥班集体自组织功能,减少不必要控制,增强学生的主体性。具体表现在:班主任在行使班级管理职能时,认真听取学生的意见与建议,回答学生提出的班级管理问题。班主任任命的班干部工作一段时间后,应通过学生评估,由学生再自行决定。开展活动也要根据学生的需求,由学生自行讨论活动的主题、活动空间与内容。班主任在教学中,应留有余地,发挥学生集体对学生个人的影响功能,努力形成整个班级对于本学科的学习兴趣,调动整个班集体的学习积极性。

3、发展的引导性

在强调学生自组织特性的时候,切不可认为学生完全能够根据自身兴趣、爱好与能力处理好自身的事情,可以脱离班主任与教师的帮助完成学习工作,自行安排好集体活动。当然,不同的年龄群体,学生的活动能力,班干部的领导与管理能力,有所区别,如刚进校的新生与二年级、三年级的学生不同,初中学生与高中学生有所区别,这里既有年龄的因素,也有班级的文化因素。有些项目学生完全可以自行解决,而有些项目离不开班主任与教师先前指导。如学生可以在一定范围内组织与其年龄相符的班会,可以自己选举班干部,有些校外集体活动则需要班主任事先联系被调查的对象,以及更多地考虑活动的安全性,等等。不论是哪一种学生的自组织活动,班主任至少要在场外进行指导,发挥班主任的经验优势,克服学生年龄较小,经验不足的缺陷,对学生班集体进行积极引导,切实考虑学生自组织活动中多种不利因素,把学生的冲动控制在理性范围之内,使班主任的教育职能体现出来。但不能因为学生班集体需要引导,而对学生集体实行严格的控制。班主任及其班级管理只是为学生主体性的形成,为学生积极性的提升尽可能创造条件。

4、教学的主导性

班集体管理的目的在于为学生创建一个更好的发展环境,有利于增进学生的社会性,内化成学生稳定的发展基础,张扬学生的个性。学习活动是班集体的常规活动,是班集体活动的主流,班集体的管理必须抓住学习活动的重心,以这个重心为中心,围绕学习活动展开工作,从而不断扩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增加学生的社会经验,丰富学生的社会情感,更好地夯实基础,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充足的动力。因而,班集体管理活动的开展不能随心所欲,不着边际,为活动而活动,为管理而管理,应体现管理的根本目标,以学生发展为根基。这就决定了教学管理活动处于主导地位。这样,班集体管理活动必须对班主任群体与学生集体进行管理。就班主任群体而言,班主任要了解班主任对本班学生的感受、态度与情感体

凝聚力,以便协调班主任群体,减少磨擦,提高教学效益。同时,通过学生了解班主任个人与群体,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把这一情况及时地传递给班主任,积极地施加影响。就对学生管理而言,班级管理活动以学生的学习为核心,各种活动以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而设,以不断提升学生整体素质而进行,不搞形式与花样,使管理活动实实在在。

(三)班集体的发展性

由合作型班级到紧密型班级转变,班集体已基本形成,但班集体形成并不是班级发展的终结,而是推动着班级不断向前发展,它是班集体发展的开始,由不成熟到成熟,再向更为完善的班集体推进。从班集体的历史过程来看,自班级产生以来,班集体也就随着班级的出现奠定了自身发展的基础,没有班级也就无所谓班集体,当然班级的出现,并不表明班集体的产生,但班级的发展历程必然促使班集体得以产生。因而,18世纪以来,不同国度,不同年龄阶段,不同类型的班集体逐渐形成。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班集体有所区别。表现在班主任与学生的关系上,早期的班集体更强调班主任的权威,学生处于被支配地位,主体性较弱,而当前的班集体突出强调班级的自组织特性,给予学生更大发展自主权,学生发展的空间更大,只要不超越意识形态的限制,而且班级的各种活动以学习为主体,这样处于某一班集体的学生享有充分的自主权,班主任只是处于指导者地位,辅助学生维护班集体的荣誉,施展个人的特长,提高班级活力。表现在活动的内容上,由于早期班级因普及教育而产生,其主要功能在于传递知识,互相交流,提高教学效率,满足社会发展对各种人才文化基础的要求。基于这种目标,班集体在各种活动上把学习当作第一要务,用以发展学生的心智,从而排斥学生其他方面的活动,导致在强调学生学业提高的同时,限制了学生全面发展的机会,学生畸形或片面发展在所难免。目前班集体的管理上更多强调综合素质,在素质教育思想指导下,学生获得更多的环境支持,不仅学业得以提高,而且思想、情感、能力等多种素质都有所提高。就每一个班集体的发展而言,其内部由于存在非正式群体,班委会成员轮换而带来管理方式的变化,以及班主任价值导向等因素,会给已经形成的班集体带来许多不确定因素,既可以促进班集体的内聚力更加紧密,也可以消解班集体的内在一致性,也会由于管理风格的不同塑造新的班风。因而,一旦好的班集体形成以后,还必须加强管理,充实班集体的活动内容,增加班集体的发展活性,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

第二节班集体目标建设

班集体是一个集合概念,其中既包括了人的因素,物的因素,也包括制度因素,它不是三者的简单相加,而是三者的有机结合。这里人的因素不是指单个的班集体内部的成员,而是班集体经常性管理的主导因素,即班委会;物的因素是班集体的空间形态,以及反映班集体的静态表征,如明文的规范;制度是班集体形成的约束规则,与物不同的是,它是物所显示出来的一种制度文化,是班集体成员约定俗成的集体规约,以及规约的形成过程。我们这里把人、物、以及制度三大因素分解成三个组织部分,即班集体的目标、规范与组织。

一、班集体目标及其内涵

马卡连柯认为:“集体并不等于一群人,而是一个有目的组织起来的活动机构,是一个有活动能力

的机构。”①因而,班集体不是为应付教学而临时凑在一起的散乱的群体,而是一个有着明确目的有活力的群体。可以说,设定班级目标是班级筹建之初的第一要务,更是班集体形成的根本条件。所谓班集体目标是指基于学校规章制度、教育目标与班级特点,由管理者及班级群体共同协商形成的有关班集体发展的指向。它是国家教育方针、教育目的以及学校培养目标和学校发展目标的具体化,预示着班集体发展的未来趋向。班集体目标能够凝聚班集体各种力量,影响着班集体的各项管理活动目标的设定,并对班集体的管理活动,以及班集体成熟度起着评价作用。班集体目标不仅是班级建成的前提条件,而且班集体目标体系健全与否是班集体成熟的标志之一。

二、班集体目标构建

(一)制订班集体目标基本要求

1.个人目标与集体目标相统一。个人目标与集体目标相结合是指在班集体目标构建过程中要考虑到个人的需求,在个人发展需求基础上使个人目标与集体目标保持平衡。这是由集体目标的价值取向与受教育者个人自身发展特点所决定。从集体目标的价值取向来看,它要试图把当下社会对人才提出的要求具体化,通过教育手段转化成学校教育目标,最后具体化为班级成员的发展目标。它只有同个人发展目标相结合,集体目标才能找到嫁接基础,找出生长点。如果集体目标不考虑个人的发展目标,就会失去发展的基础,不能支撑起整个教育的目标,也就失去了集体目标存在的意义。从受教育者个人自身发展来看,个人发展需求要想得到实现,必须依靠社会提供相应的环境,只有置根于社会之中,个人的目标才有实现的可能。如个人要提高学习成绩,仅仅个人奋斗还难以彻底达到目的,它有赖于班级提供良好学习氛围,还需要班级成员在出现学习困难时通过集体力量获得帮助。与此同时,个人的目的不能同班集体目标过于冲突,否则就会受到班集体成员的排斥。

2.学校传统与班集体个性相结合。学校传统与班集体个性相结合是指在班集体目标构建过程中,必须考虑到不同班级的个性特征,把学校关于班级的发展要求同班级的实情相结合。这是由于学校差异性与班级自身特性所决定。由于我国区域广阔,人口众多,存在着不同宗教信仰,不同的方言,形成了不同的生活方式,因而产生了各地区自身的文化传统;由于在经济发展进程中各地所享有天然资源不同,地理位置决定了交通状况的差别,导致各地改革进程有快有慢,出现了东中西三大经济发展区域。反映在教育上,各地教育方式,教育条件有时相差很大,如东部地区开始实行较合理的小班化教学,而中部地区还在为班级规模发愁,西部地区还存在考虑如何尽快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还在考虑少数民族语言与普通话的双语教学。在同一个区域内,也存在着东西南北差异,致使各个学校在长期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形成自身的历史积淀,因而当国家的教育目标转化成学校的培养目标时,各学校的阶段性培养目标会有所不同。这种历史发展进程形成的特色目标会预示着各个班级目标的设定。也就是说,在各个新的班级组建之前,每个学校基于传统会事先给定班级的初始目标,这种目标也可称之为经验目标。而这一目标是在不考虑班级个性情况下所做出的判断,然而事实上,每个班级都会有自身不同之处,如有的班级比较活跃,而有的班级较为安静;有的班级学习风气较浓,而有的班级则乐于开展一系列活动。这样,学校传统目标要尽可能考虑到班级自身独特性,使两者有机结合。

3.目标的静态性与动态性相结合。目标的静态性是指目标表现为文字性表述,是全体学生可以通过阅读而能够理解的文字,或者在理解基础上,在全体同学中间以及每个学生身上所贮存下来的共性或个性化观念。如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是静态性体现,同时,在班主任解释以及学生个人的文字体会中所形成的关于比较稳定的全面发展观念,也是目标的静态性体现。目标的动态性是指班集体目标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时间与社会发展变化不断生成的,体现为在形成中变化,在变化中调整,既有终结性的目标,也有阶段性目标,都处在动态发展之中。这是由于目标的社会属性所决定,班集体目标是社会教育目标的具体化,而社会教育目标受制于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与文化发展的大背景,社会各方面的变化必然影响到教育目标的调整。如当前的素质教育改革就突破了沿袭多年的应试教育,从而重新提出新时期我国新的教育目标,即培养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人才。由此,学校教育目标也紧随其后,班集体目标也处于调整之中。另外,班集体目标还会受到认识主体思维水平与认识能力的限制。受理论水平与管理经验的限制,各学校在制订班集体目标时不可能穷尽未来的各种发展情势,因而目标需要根据班级发展出现的新情况即时定位与调整,使班集体目标处于良性的发展之中。

(二)班集体目标构建应注意事项

1.方向性。班级是学校教育与管理的基层单位,是为实现学校教育目标,进而实现我国基础教育目标的基础。因而,在班级未形成之初,学校管理者已经蕴含着班级最基本的发展目标,这是学习者没有预料和思考的。不过,这种最初的班级发展目标还不具有指示学生的导向功能,需要同学生的发展需求相结合。学生为着一定目标而来,为了一定目标生活学习在一起,又为了一定目标而去,这样一个以学习为主要任务的组织机构,特别是处于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必须实行科学的管理,构建明确的班级发展目标,对学生的未来走向进行引导。在考虑班集体自身的方向性同时,由于班级是整个学校教育的基本单位,是实现教育目标的组织方式,因而,必须把班集体的目标纳入到国家教育方针、整个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之中,与其保持一致。班集体目标是从实践与理论中提炼与推演出来的,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它所指示的方向性有时较为隐蔽,需要结合具体的事例让学生明了,首先利用开学典礼,重大节日以及日常班会让学生学习我国相应的教育法律法规,因为教育法规是我国有关教育的强制性规范,它体现了不同历史时期我国的教育方针与政策,并对教育目的作出明确的规定,因而,教育法律法规最具有权威性。其次是了解学校发展历史与著名人物。有的学校有着较长的发展历史,形成较浓厚的文化传统,而这些优良的传统又总是同单个典型人物相联系,如某些科学家、革命英雄人物、政治家以及受到表彰的先进模范人物等,使学生通过这些历史事例深受启发,树立坚定的政治立场。

2.切合性。目标是班集体发展的方向与动力,它具有指向、激励与凝聚作用,也就是说班级目标自身属性上具有明确的方向性,但并不是说随意设定的方向就可以成为班集体的目标,除了与我国教育方针、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保持一致外,作为班集体目标的方向性必须能够对班集体具有指向作用,引领着班集体的发展。学校的培养目标与年级发展目标必须分解到每一个具体的班级,内化到每一个学生身上,形成各自学习理想,进而围绕班集体目标,团结在一起,共同为班集体的发展而共同奋斗。为了使目标与学生的需求保持平衡,符合学生的需求,目标的制订首先需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使目标适度,不能人为抬高,超越学生可接受性,也就是说要符合学生的发展区。其次,要经过学生反复讨论与

义,在争取学生意见后进行试行,最后才能成文。再次,制订阶段性目标,把较为抽象的目标细化,分解为较小的学生可以感觉到在近期内可以实现的目标。

3.激励性。激励性是指目标制订以后,能够凝聚班级各种力量,协调班级各种活动,成为学生个人乃至全班的学习动力。在通常情况下班集体的目标很多,但能够进入学生学习与生活之中,带动学生不断努力的目标不是很多。这是因为目标本身是面对全体学生而言,它覆盖范围较大,不是局限于哪一个人身上,不针对某一个同学,因而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如要求学生争当一流,全面发展等目标,是对于全班学生关于学习、纪律与生活的一般性要求,没有特定的指向性,如果这些规则制订以后,仅仅停留在文字上,没有在活动中体现出来,那么这些规定等于挂在墙上的西瓜图案,虽然开始人们看上去较为诱人,但过一段时间大家仅仅把它当作画而已,并没有再有吃西瓜的念头。因而,目标提出以后必须同具体的事例相结合,进一步转化为学生的学习与生活目标。激励性的关键在于使学生感觉到有进一步行动的价值,并且克服困难向着既定目标行进。这就需要班主任发挥宣传作用,通过名人示范,学校中的优秀班主任现身说法,以及通过学生个人的带头作用,调动班集体的积极性,使这些规范经过理解、内化、立志、克服困难到采取行动。

4.层次性。层次性是指班集体目标存在着从低到高,从抽象到具体的序列层次,并由此形成了一个相互关联的目标体系。由于班集体目标是基础教育阶段学校教育目标、学校特色目标与班级特色发展目标的共同体,其目标体系也就表现为由这三种目标按照一定位次组织的序列化结构,首先是学校教育目标,这一目标是国家关于某一阶段教育培养目标的具体化,如我国新时期中学教育目标。在整个班级结构体系中,学校教育目标抽象性最强,涵盖范围最广,因而处于最高层,对其他层次目标起指导作用,规定着其他目标的基本方向。学校特色目标,这是各学校在长期管理实践上,形成的带有经验性的发展目标,如职业中学的目标,不同于普通学校的培养目标,它要求能够培养出初级技术劳动力;城市的中学不同于经济贫困的乡村中学,它主要为升学服务,而乡村中学还需要考虑为农村培养劳动力问题。学校特色目标在目标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作用,它受制于我国基础教育阶段学校教育目标,又对不同班级的发展目标起着参考作用。班级特色发展目标虽然基于个人发展目标,考虑我国现阶段教育目的与学校特色教育目标而形成,但班级发展目标主要是来源于班级自身的传统与班级个人需求。如同部队上南京路上好八连、社会上某个优秀单位一样,学校也在班级管理中给予某个班以特别礼遇。如学校划分的(1)、(2)、(3)班等,如果预定了(1)班为好班,其余为差班,那么这个(1)班就形成了这个班级管理目标传统,这是在各个学校存在的事实。同时,班级在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班风,某类学生突出的特点,都会不断塑造着后续班集体发展的目标

第三节班集体规范建设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为了达到群体的目标,采取一致行动,必须制定群体活动的行为规范,班级管理也是如此,它离不开班级群体的行为规范,从而引导班级全体学生举止行为。对于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而言,由于以学习为主要任务,大部分时间生活在“三点一线”式的生活之中,没有广泛的社会交往,社会经验较少,对社会的各种公共规则与道德准则体验较小,因而自主性与自治力较弱,时常按照别人设计好的路线做事,没有对自我发展远景规划,缺乏为实现既定目标坚强的行为品质,需

的保护之下,自身的独立性较小,当一个新的班级出现时,家长都期望班主任给予更多的生活与学习指导,学生也乐于接受这种安排。为了避免班级建成之初可能出现的无序现象,以及为了使班级顺利向班集体转化,需要制订相应的班级管理规范。所谓班级管理规范是指为实现班级发展目标,根据教育法律法规、教育目的相关规定由学校管理者与班级群体共同制定的班级行为准则。它是一国法律、道德的具体体现,它对学生的行为起着规范与引导作用,有利于实现教育目的与学校教育目标,它是班集体目标达成的有效保障措施。从规范外在形态来看,包括成文的与不成文两类。前者如我国公布的法律法规,通常由国家权力机关如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以及政府机构职能部门制订的有关全面或本部门的法律法规,还包括面向全体成员或社会居民的道德规范,如五爱公德等社会主义集体道德规范,以及社区规定的禁止性道德要求。后者是在长期生活、学习与工作中,某一国家或某一群体(民族)形成的风俗、习惯以及舆论等,这些规范并没有现成成文的文字体现,但它已内化为一种观念,引导着人们的行为习惯。班级规范虽然是班级管理制度,也体现了成文与不成文的规范,本文主要从成文规范探讨班级管理规范制订,也涉及了不成文规范问题。

一、班集体规范建设基本要求

(一)共性与个性相结合。共性与个性相结合是指班级管理规范既要反映学校关于班级管理共同要求,也要反映每个班级的独特性,使共性与个性统一起来。班级规范是实现教育目标、学校特色教育目标及班级发展目标的保障条件,它反映了某一历史时期整个年龄阶段共同性,如某个班级提出的“认真思考,积极参与,力争创新”的发展目标,这一要求反映了我国新时期素质教育的目标要求,实际上它又可以成为其他同龄群体的班级规约;班级规范也体现了学校特色教育目标,如某学校的某个班级提出,“深入社区,争做好人好事,发扬我校的优良传统”的口号;另外,班级规范必然涉及某个班级更为细致更为具体的管理制度,以便成为这个班级的行为准则,以利于实现这个班级的特色目标,如某学校(1)班提出在学习、课外实践活动与班级管理上在全校争创一流,起表率作用,保持(1)班的先进性等。由此可见,第一种情况体现了所有这个年龄群体的共性要求,第二种情况体现了某学校全体学生所有班级的共性要求,而第三种情况则反映了某个班级自身的特殊性,是其班级传统的延续。这三种情况体现为班级规范的共性特征与个性特征,是共性与个性相结合的具体体现。

(二)外在约束与内在需求相结合。班级规范是根据学校规章制度与管理目标而制订的全体班级成员的行动准则,它体现了班级的工作制度、学习纪律和道德规章,因而班级规范具有很强的约束性。就其约束性而言,可以体现为外在约束性与内在约束性两种。所谓外在约束性是指班级规范制订以后,它不因个人的好恶而客观存在着。其原因在于班级规范不仅是大家集体协商的结果,它是按照民主与集中的方式进行的,即大多数接受就是认可,它不是个人的选择,而是集体的选择,因而它会对全班同学具有约束力。同时,班级规范根据教育法律法规、学校规章制度而制订,它必然对社会客观要求做出承诺,某些规范处于他主地位,是班集体自身也不得不选择与接受的,具有较强的强制性。这种外在约束性有利于实现教育目的社会性要求,完成教育的政治使命,促使个人的发展目标与社会目标保持一致。所谓内在约束性是指班级规范也会转化为学生发展的内在需求,使学生在内心深处自觉地接受与维护班级规范。这是由于班集体成员参与班级规范的制订,它是集体纪律与道德的结合体,必然反映了全体成员的

有内在约束性。除了班级特色目标上班集体共商的结果外,其他的社会性要求也反映了学生的内在需求,如“团结互助,努力学习”,这正符合学生个人的内在需求。

(三)重点与一般相结合。重点与一般相结合是指在班级规范的制订过程中,应突出重心,围绕主题把相关规范形成一个逻辑体系,既要有强调重心的重点规范,也要有一般性规范,使重点性规范与一般性规范结合起来。所谓重点规范是指反映教育目的、学校自身特色,以及班级特色的行为规范,其中尤其应突出班级特色规范,以后者为重。由于教育目的的最高概括性,其重点应考虑社会特定历史时期对学生发展的核心目标。所谓一般规范是指反映一般性社会要求,是对全体学生的发展要求在班级管理规范中的具体化,如刻苦学习,助人为乐是班级管理中常见的行为规范,不仅是这一地区这一班级的全体学生的行为规范,也是其他地区和班级学生的行为准则,它是社会对学龄群体的一般性要求,是学生有别于班主任,有别于其他群体的质的规定,因而就成为这类学生群体的一般性行为。一般性规范既体现在反映教育目的的规则上,也体现在反映学校教育目标与班级特色管理规范上,但相比而言,越是反映高一级的教育目标,其规范的概括性越强,就越趋向于一般性;而越是反映具体的教育目标其特殊性越浓,越能体现班级全体学生目前的心理需求与发展态势,而且越能对学生产生激励作用,指导学生的各项活动。由于班级管理规范的原则性较强,不可能事无巨细都要表述出来,因而只能选择具有一定代表性的规范,以学习发展为主导,从学习、班级日常生活与其他各种活动分类做出原则性规定,把握重点,兼顾一般,使重点与一般相统一。

(四)规范与教育相结合。规范与教育相结合是指既要对班级制订出全班统一行动的规则,提出明确的行为准则,也要在班级行为准则的制订过程与制定结果中对学生起引导作用。所谓规范主要从两方面体现:一是指动词,一是指名词。在动词意义上是指制订规范的过程,对学生的行为进行指导与限制;在名词意义上是指制订规范的结果,体现为一系列的行为准则。同时,由于规范的成文与不成文分类,规范的结果一方面反映为现有的规范体系,另一方面反映为班级以及学生的观念与习俗。所谓教育是指规范应体现为对学生发展的指导意义,能够对学生发展产生影响。如果规范不能形成约束学生的作用,只流于形式,那么规范就是一团写在纸上的文字或挂在墙上的装饰品。事实上,这种情形比比皆是,我们可以看到有些班级的行为准则挂在很醒目的地方,让人一进入教室,就能看到,或者经常在班主任上课时抬头就能看到;而有些班级则把这些规范配上图案,装饰的十分精美,但这些规范并没有走进学生心中,内化为学生的班级日常行为准则,仍然存在着许多学生无视班级规范的要求,不讲卫生,以强凌弱,出口成“脏”。这说明规范的教育意义还有待进一步加强,不至于让规范停留在表面上,而应即时走进学生心中。

二、班集体规范建设应注意事项

(一)针对性。班集体规范是由班级管理者和学生群体协商的行为准则,虽然在班级成立之初班级规范就已事实存在着,但它毕竟带有共性,不完全符合当前的社会发展形势,不完全针对部分学龄群体,同时当学校根据社会发展新的需求而进行目标调整时,班级规范就在目的性上发生变化,因而,我们有理由认为学校班级规范不是静止的硬性规定,而是存在着与时共进,不断调整的过程。另外,班级规范的经验性也表明了其情境性特征,需要随着时间与环境的变化对原有的规范进行重新审视,增加与新的

班级而言,不是其他社会规范,既不同于法律规范,也不同于社会广为接受的道德规范,因而它不具有很强的强制性和社会约束力,特别是当学生走出课堂之后,班级规范有时就失去其应有的效力,有其特定的适用空间与范围,其情境性比较浓厚。为了发挥班级规范对班级群体的制约作用,需要了解学生班级同龄群体的心理需求,突出课堂情境性,制订相应的规范。2、针对当前的社会发展需求和学校的特色目标。班级是特定社会发展条件下的产物,社会发展对学生提出的人才要求必然在学生身上体现出来,从而对学校教育提出明确的教育目的与学校教育目标,而学校自身也会根据社会需求出台新的规定,并考虑学校所在社区的经济与文化环境,以及自身的历史前提制订学校特色目标,新的社会需求与学校发展目标必然在班级规范中体现出来。3、针对班集体发展目标。班集体不同于班级,它是班级发展的高级形态,班级规范不能停留在初级阶段,在班级之初以及班级发展过程中,班级管理者要使全体学生意识到集体的价值,在互信的基础上产生相应的规则,把班级推向更高的阶段。

(二)完备性。完备性是班级规范建设基本要求之一,它强调班级规范在内容上尽可能周全,形成一个严密的逻辑体系。这主要是由这样几个方面的原因所决定:第一,班级规范要反映多方主体的要求。班级规范是多主体要求的结果,是由学校管理者、班级学生群体共同意志的产物,渗透着校长、班主任与学生的价值观,同时,虽然这里面没有直接的国家意志参与,但教育目的却时刻都存在的,浸润在学校管理者、班主任以及学生的思想中,通过长期生活实践所形成的观念间接起作用。在强调国家教育主导思想、学校管理思想的同时,不能忽视学生群体的价值观,班级规范所蕴含的价值观与内在精神不全是上级的要求,它只有同学生的学龄群体的观念结合在一起才能发挥作用。因而,班级规范在制订时既要参照教育目的的要求,学校自身的传统文化,也要照顾到学生共同体的意志。第二,各规范之间不是无序的,而是按照一定的顺序有机编排的,体现出规范之间的层次性与逻辑性,形成可记忆线索,更快为学生所接受。如尊敬师长,团结同学,讲究卫生以及热爱学习等规范之间就应考虑他们之间的前后逻辑关系

(三)程序性。规范是人为制订的结果,它是管理者按照一定的程序逐步形成的。通常情况下,任何规则的制订都存在着调查、讨论、草案、修改、成文等几个过程。在调查阶段,深入到学生之间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了解班级集体的现状,包括班级的非正式群体的数量,班级的班风,学生来自社区的大致类型,班级内较有特长的学生示范作用及其人际关系,特别是关注班委会的工作风格,学习情况,以及在全班学生中的作用,这是对班级群体的调查。另外,还要收集现有平行班级管理规范以及先前已经存在的班级管理规范,分析规范的语言使用,规范之间的逻辑关系与价值取向,通过比较借鉴较有意义的经验,克服原有其他班级规范的不足之处。在讨论阶段,基于所调查的材料,班主任要引导学校管理部门与全班同学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分析,展开广泛的讨论,形成构建班级规范的集体舆论,达到初步共识。在草案阶段,经过讨论,把讨论的结果进行认真分析,形成初稿。在修改阶段,通过两条途径听取各方意见,一条是从上到下途径。由于基础教育阶段学生认识事物的能力有限,学生无法通过自身的力量起草,但学生可以对草案发表意见。以班主任为主导,同学校相应职能部门商讨,起草班级规定的草案,再把草案下发到各个班级,交由班委会和全班同学进行讨论,把讨论结果记录下来,进行归并;另一条途径是从下到上。先把草案交由学生讨论,再把讨论结果上传,争取学校管理部门的意见。通过

理规范。

(四)教育性。规范的教育性是指规范要对学生形成可教育意义,规范制订结果与规范的目标不在同一个层次上,需要把静态的规范条款向学生进行宣传,走进学生中间,为学生所理解,把规范的内在追求落到实处。这就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1、加大宣传力度。通过班会、宣传栏与主题活动等开展丰富多彩的宣讲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活动中产生相应的规范认同,进而体现出规范的价值追求。2、增加不成文性规范。在关注成文规范的同时,努力打造不成文的规范,在全班学生中间形成良好的互帮互助行为习惯,形成勤奋学习的良好氛围,形成尊师爱生的人际关系。为此,需要对班级成文规范进行补充,使成文规范与不成文规范互相配合。3、对成文规范的语言文字进行修饰,体现文字及语言美学特征,便于学生理解与学习。可以利用插图方式,把成文规范配置在相应的图案上,挂在班级比较醒目的位置,时时对学生产生激励作用。也可以把成文规范以较生动的故事,利用漫画的方式表现出来,对学生进行启发。不过,这些方式不能以固定的格式千篇一律,不仅要手段多样,而且要经常变化呈现方式,使班级充满教育气氛。

第四节班集体组织建设

班集体组织,在管理理论中,组织一词一般包括两个紧密相联的涵义:一是作为实体的组织(organization),另一个是作为活动过程的组织(organize)。作为名词的组织指组织结构及其表现形式,作为动词的组织指组织结构的设计及组织机构的设置。组织既是一个动态概念,体现为对班集体进行人与物的资源配置,把人放置在一个合适的位置上,形成班集体的有序的管理结构;同时,它也是一个静态概念,体现为经过人物资源配置后的结果,最终体现为一个可观的外在管理形式。本文既从动态上解读,也从静态上理解。班集体是在以班主任为主导,由班委会行使日常管理的自组织机构。没有班级的管理层次与有序的结构,就无法开展相应的活动,并带领班级成员实现既定目标,形成优良的班集体。同时,离开了班主任以及全班同学对于班级管理序列的组织过程,也不可能形成一个负责而有效的管理结构。

一、班集体组织基本要求

(一)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相结合。根据班级成员之间相互关系的形成基础,可将组织成员划分为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正式组织是根据组织章程或正式规范而建立起来的。正式组织的成员之间有公事往来,存在着从属关系或平行关系。按照巴纳德的观点,“当两个以上的人为了既定的目标而自觉协调其活动时,这样的组织就是正式的。正式组织的实质就是有自觉的共同目标,当人们彼此相互沟通、都愿意发挥作用、分担后果所欲完成的目标时,正式组织就成立了。”①但在正式组织中,为了发挥创造性人才的长处以及识别个人爱好能力,避免组织僵化的状态,在处理问题的权限上应该留有余地。越是存在着正式组织的地方,我们越是明确了解授权的范围,规定每人自由行事的领域,规定其自由范围。其实正式组织本身不存在必然僵化的东西,相反,如果善于组织,组织结构就会提供一种有利的环境,从而使个人当前和未来的成绩都有利于实现集体的目标。

在班级组织系统中,由于各个成员的性格、气质、能力的原因,在相互交往的过程中,由于观点

接近、相互理解、对权威承认而使某些成员关系比较密切,从而形成一个个小群体,这些小群体被称为非正式组织。虽然非正式组织没有明确的规范,与正式组织边界也没有明确的划分,困此很难有固定的格式,但非正式组织成员对其成员的思想和行为上却有重要的影响,不仅影响着个人的私事,也影响着管理工作的行为。因此,非正式组织是班级管理应该重视的。按照巴纳德观点,没有自觉的共同目标的任何联合的个人活动称为非正式组织。

就两者之间的关系而言,与其他社会组织不同,班级之中的正式组织先于非正式组织而存在。由于正式组织是按照班级规范而形成,虽然班级规范在班级产生之初并没有立即产生相应的供全班学生所广为接受的集体行为准则,但各个班级总是依据经验,形成先与经过全班共同协商的规范,并且由班主任事先内定代理班委会,行使班级日常班理工作。非正式组织在班级运行过程中,不断形成,产生基于兴趣的组织,基于学习的组织以及基于活动的组织。因而,班级的正式组织产生较早,先于非正式组织而存在。同时,非正式组织是正或组织的有益补充。正式组织一旦确定,要想实现有效的运转,必定要允许并鼓励非正式组织的存在,以帮助组织进行沟通,增强组织内部的凝聚力,保护组织成员的心智健全,受正式组织的支配等。非正式组织的产生似乎与正式组织目标背道而驰,然而实践中却是正式组织所不能缺乏的,是正式组织的必要补充。“这是因为,只有给个人以某种活动领域,在那里他可以自我选择,不受正式组织非个人化的目标的支配而独立作出自己的决定,组织成员作为个人的人格才得到保障,他才能有可能不断地为正式组织贡献自己的力量。”②

(二)静态与动态相统一。班级是班级授课制教学形式的产物,虽然这种教学组织形式有其天然的不足,如不利于因材施教,很难促进每个学生全面发展,但由于这种教学形式能够满足普及教育的需要,对于缺乏小班教学的条件,以及远程教学手段不足的现实条件下,这种教学形式目前还处于支配地位,仍有其存在的价值与理由,它不会因为其不足之处而自然退出历史舞台。这也是班级组织在设计上具有其稳定性一面,体现班级组织的静态性。

为了实现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的变化,组织结构始终处于动态平衡的状态。也就是在环境变化提出需要时,组织结构也应该及时变革,以组织结构的变化适应外在环境的变化。组织结构的变化不是随意进行的,而是有固定的程序,即经历“解冻——变革——再结冻”的过程。在每一阶段解冻过程中,要做到激发成员要求变革的动机,让大家认识到原有的组织结构不利于进行组织管理,无法实现组织目标;变革会增加人们的压力,所以要消除人们心理上的负担和障碍,营造一种宽容的心理状态;通过奖励或惩罚,加速解冻过程。在第二阶段,改革的实践,使人们明确改革方向和方法,使每个成员树立起一种新观点、新的态度和行为方式。在第三阶段,主要是采取强化的方式,使已经实施的新的组织结构稳定下来。这种组织变化方式通常有这样几个方法:其一,若一个组织结构毫无效率,需要大变动,即采用大变动方法。其二,若某一组织结构存在一定问题需要变动,可采用短期变动法。其三是若一个组织结构存在许多问题而又过于复杂,变动难以在短期内实现,则应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逐渐实现组织结构的变动。

班级组织不同于社会关系中的成人组织,其功利性较小,无论是班级管理的目标,还是班级成员

参与班级管理的愿望,主要是体现出对学生自身能力的关注,为发展学生的多种能力提供锻炼的平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因而,班级组织的调整与创新目标上在于发展学生的素质,给予更多的参与机会。同时,班级组织变动必须以有利于班级学生学习进步为基准,不能为了发展学生的管理才能,让班级经常处于变动之中,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动力,把精力放在班级活动中,体现班级管理的能力与活力。这就使班级组织的变动建立在相对稳定的基础上,给学生创造一个较为和谐安全的学习环境。

二班集体组织应注意事项

(一)民主性。班级组织建设的民主性是指组织机构的产生应建立在民主的程序之上,促进全班同学广泛参与。班级组织的民主性是由学生年龄特征所决定,也是班级管理的目标之一。就班级学生的年龄特征而言,这个时期的学生情感色彩比较浓厚,有更多的参与欲望,渴望在班级中体现自己的价值,如果仅有班主任一人作主,没有广泛的学生参与,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就会逐渐丧失班级管理的热情,从而不利于班委会开展工作,不利于班级各项活动与目标的实现,使班级失去了应有的教育意义。就班级管理目标而言,班级管理既是为了实现教育目的,通过班级管理提供给学生更多更优良的学习环境,也有利于实现学校的管理目标,便于信息交流与沟通。同时,学生参与班级管理,也会提高学生管理的品质,增进每个学生与他人进行交流的机会,为了学生的各种能力发展奠定基础。

班级组织的民主性主要体现在班干部选拔与班委会的组成上。对于班干部的选择而言,有的班主任寄希望于几个“老干部”,实行学生干部终身制,这种做法不利于培养大多数学生,也不利于当干部的学生本人。因此,现在许多班主任实行班干部轮换制。首先如何选择班干部。从总体上说,应该说全班每个学生都可以担任班干部,而且也应该创造条件让每个学生有锻炼的机会。但是班级管理之初,由于是一个松散群体,各方面都没有走上正式轨道。这时需要挑选一批各方面表现比较好,能力比较强,有一定号召力的学生,或在某方面有较突出能力的学生当班干部。因此,班级成立之初不可能由学生民主选举,可以先由班主任任命,班委会也是一个临时性的机构,经过一段时间磨合以后,再由全班学生进行选举。其间,要在班主任的主导下,有意识地开展各种活动,发现具有一定管理基础的学生,或者提供一个平台后,让学生个人展现自己的特长,使学生有机会选择能力强,勇于负责的学生担任班干部。之后,实行无记名方式进行选举,在由班主任指导下组成的班委会主持全班经常性工作。但这只是民主的开始,这种由学生选举的班委会成员由于能力与机会因素,长期占据班干部职位,得到更多的锻炼机会,管理能力会更加突出,致使其他学生失去了学习的机会。因此,为了实现大多数学生的愿望,班主任还必须制订相应的规则,即实行轮换制,从而使大多数学生都能得到实习的机会。在实践过程中,还要避免完全轮换,使所有学生都有机会,这是一种误解,对于个别特别有管理能力,有服务意识的学生可以分配到其他岗位任职,或者实行差额轮换,使班级管理建立在相对的民主性基础上,增强管理的效能。

(二)柔性化。与传统的工业社会相适应的组织结构形式是直线制组织结构。一般地,直线制组织结构的特征包括以下七个方面:一条指挥的等级链;根据职能进行专业化分工;包含权利和责任的一贯政策;每项工作的标准化程序;基于提高技能的职业生涯;不受每个人情感的关系;所有工作协调影响的关系。如果说在计划经济条件下,直线制组织形式对于完成政府的指令性作用发挥了积极的

越重要;市场经济意味着更多的创新、更多的关心,要求高等教育管理小型化、多样化;现代科技的高度分化与高度综合的统一趋势;在组织设计中,职能性的工作由项目性工作逐步取代,组织结构需要变化和创新,趋向柔性化。

从历史角度来看,所谓柔性泛指适应变化的能力和特征。在实际应用中,有时出现不确定的情况,大致有:1、它有时指敏捷,能灵活、迅速根据机会的变化调整思路,避免威胁。这一能力对于能否争分夺秒地竞争、快速反应和减少新产品开发周期是至关重要的。同时,敏捷也指在争取资源、引进新产品、依法诉讼等动态商战中迅速重新定位、聚焦;2、它有时也指忍受变化所带来的负面影响的能力,是韧性的同义语,能够迅速从灾难中恢复过来,从而避免不可弥补的损失,这也是组织有时对出乎意料的变化的反应能力;3、它是指在一组织内部具有参与国际变化,对意外的变化不断地反应,以及适时地根据不可预期的变化的意外迅速调整的能力。换言之,柔性是指做不同的活或适应不同变化的能力。

由此可见,组织柔性化是指组织更富有弹性,不教条式的机械与呆板,组织结构能够适应不同的环境,承受外在的多种压力,相时而动。柔性组织的设计是基于对两种相互制约的压力的应答,即人们需要柔性组织系统对两种对立的效果加以平衡:既有利于创造、革新、加快速度,又能在不断磨合中加强控制向心力,保持力量来避免灾难。与传统组织相比,柔性组织模式有着明显的不同。

111页。

具体到班集体组织机构及其设计而言,根据经验选择班干部,组成班委会,各活动小组及团组织建设,形成传统的组织模式的同时,还要发挥非正式群体的监督与管理作用,发挥班级舆论的监督作用,建立以班主任为主导,以班委会以核心的学生自治组织,推动班级管理不断由垂直管理组织向柔性组织转换。

(三)科学化。班级组织虽然不是学校一级行政组织,但由于学校以班级为教学单位,而教学又是学校最经常的活动,因而班级管理成为班主任与其他任课教师的经常性活动之一,其管理的成效如何将直接决定着学生的发展方向与发展水平。这样迫使班级管理不断冲破经验的管理方式,建立在科学理论指导下理性管理。

根据美国麻省理工学院麦格雷戈于1960年考察当时的管理理论以后,根据这些理论对人性的假

本质是逃避工作的;人一般是缺乏抱负,不喜欢负责;人天性是自私的,对组织目标是漠不关心的;他们本性抗拒变革;易受人骗。基于这些构想,组织设计必须以有利于权力的行使和完成任务的效能方面加以考虑,使权力集中于高层领导;把下级作为属于上级的个体,其作用相当于一部机器的一个齿轮;制订严格的规章制度与物质利益激励是组织保持有效运作的基本手段。而Y理论则是人际关系理论,其人性假设为:一般人天生并不厌恶工作,只要措施得当,人们在工作中可以得到满足;人们在为他们所承诺的组织目标工作时能进行自我指导与自我控制;对目标献身精神是组织对他们的成就进行奖励所达到的结果;一般人在适当的条件下,不仅能学会接受而且会寻求责任;在解决组织的问题中,多数人而不是少数人发挥其想象力、机敏性和创造性等才能的机会;在现代工业生活的条件下,一般人潜在的智力只是部分得到发挥。基于这种人性假设,组织设计应鼓励管理人员都参与组织决策,在各个层次上进行;在每个人作出的决策中就有决定接受这种或那种领导的决策,权力来源于接受而不是来源于权势;全体成员广泛的参与是组织保持有效运行的基本手段。而权变组织设计则是在前两种理论基础上产生与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组织设计。它克服了X理论指导下不注重人际关系的缺陷,以及Y理论指导下工作效率关注不够的缺陷,认为系统应该是动态的变化的,组织设计应根据环境、技术、战略与人员的情况,采取不同的组织设计,组织不同的组织结构以求成功地实现组织目标。这是由于客观上不存在一种固定不变的、普遍的适用的、最好的组织结构模式,试图设计一种永远不变的、普遍适用的组织模式虽然可能性不大,但列出不同影响因素,选择一种较为合适的组织结构是完全可能的,同时,一个组织内部很可能存在多个不同组织结构。

对于班级管理而言,在组织设计上要避免从上到下的官僚体制,突出学生主体,把学生的主体地位在班级管理中体现出来,在注重学生之间与师生之间关系的同时,面对不同发展情势随时调整班级管理组织,把组织的结构、规范、风格与目标结合起来,综合考虑多种因素,不断调整组织结构,适应多种因素对班级发展提出的要求。

中学班级文化建设评比活动总结

中学班级文化建设评比活动总结 班级文化建设对学生的教育和学习、成长、成才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也是形成班集体凝聚力和良好班风的必备条件。本学期我校在镇教研室的统一安排下,开展了班级文化建设评比活动。各班级在班主任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下,群策群力,主动参与班级文化建设,从班级布置、班级卫生管理、师生精神面貌、班级管理和整体效果等几方面都有了明显的提高,特别是班级的布置,基本上都能按照“简洁、实用”的原则,既保证了统一和谐,又各有特色,各有亮点。现就班级文化建设评比情况总结如下: 一、主要成绩 (一)班级布置:大部份班级布置都能体现美观、整洁、实用、新颖、创意、特色。各班班主任均能重视教室环境的布置,力求让教室的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走进每一个教室,就会被一幅幅设计精美、色彩亮丽、富有个性的布置所吸引。每一个角落都体现出独具匠心和高品位的文化气息,每一寸空间都充溢着浓烈的读书求学氛围。各班能根据本班特点,教师与学生齐心协力、绞尽脑汁,为班里添红加绿,聚众人智慧创设班级亮点,使班级布置处处闪放光彩。“班主任寄语”、“心手相牵”、“沟通从这里开始”“奥运伴我成长”、“图书角”、“小画家”“美术天地”、“福娃大联欢”、“留下成功的脚印”、“成长展示台”……给每个同学带来了丝丝温馨。活动的开展不仅给学校带来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同时创设了师生交流的平台。 (二)班级卫生管理:校园无小事,处处皆教育。潜心设计与构建优雅精致的班级环境,创设多姿多彩的育人场所,让环境说话,让景与人融合是现代班级环境文化建设的重要指向。班级环境文化在一个个大设计、小细节中成为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向导,成为学生美德生长的乐园。通过本次的班级文化建设评比活动,大部分班级卫生管理工作有了一个质的飞跃!

班级文化内容

班级文化建设相关内容共六套 1、 我们的精神 班级理念:以爱心奉献团体,以勤奋创造成绩,以行动放飞梦想! 班训:青春没有失败,努力就在今朝! 班级目标:不求做到第一,但求做到最好! 我们的宣言 美好的日子里,我们携手奋进;未来的时光里,我们勇往直前;青春的阳光韵律在于我们共同谱写!心承“厚德博学”,志载“自强不息”,给别人一份从容,给自己一个希望;收起我们的茫然和尴尬,让每一个梦在响亮的日子里快乐出发! 2、 我们的精神 班级理念:我敬、我助、我快乐,我思、我学、我拼搏! 班训:切问近思、博学笃志、团结友爱、共同奋进! 班级目标:修素养、塑形象、完善自我;多思考、勤动手、厚积薄发。 我们的宣言 怀揣相同的信念,把梦想放飞;点燃生命的激情,用青春歌唱。花开花落,我们努力奋斗;风吹雨打,我们顽强不屈。汗水诠释着青春,

拼搏书写着辉煌,我们坚信:失败不是命运,成功不是偶然。 3、 我们的精神 班级理念:也许我们不是最出色的,但我们永远是最努力的! 班训:团结友爱、勤奋进取、强健身心、成就自我。 班级目标:班风正,学风浓,个性强,发展全。 我们的宣言 紧握青春妙笔,谱写理想诗篇;展示激情人生,迎接风雨考验;张扬自信风帆,抵达成功彼岸。意气风发,永不言败,是成长道路上我们不变的风采;团结奋进,共创辉煌,是奋斗历程中我们豪迈的誓言。4、 我们的精神 班级理念: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宽,阳光总在风雨后! 班训:天道酬勤,厚积薄发,求实创新,自信自律。 班级目标:懂礼仪,守纪律,爱学习,善思考,积极进取,努力向上! 我们的宣言 我们不能改变自己的出身,但可以改变明天的命运;我们顽强拼搏,自强不息,共同进步。用汗水诠释青春,用拼搏创造奇迹,青春无悔,生命无怨!

班集体建设方案

班集体建设方案 一、班级介绍:学生总人数37人,其中女生12人. 二、班级建设目标: 1、在班级有一支管理有效的、责任心强的学生干部. 2、通过对班集体建设的完善,让班级有良好的班风和积极性上的精神面貌。 三、班级建设方案: (一)、和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在教育活动的各种关系中,师生关系如何将直接影响教育教学工作的效果。因此,建立正常和谐的师生关系非常重要,它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更好地搞好班级工作。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做到理解学生、尊重学生、信任学生,用全部的爱去关心学生,激励学生好好学习,同时,教师应全面了解学生,和学生建立感情,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作为班主任更应该懂得如何去尊重学生。班主任在与学生交往时,要有意识的肯定和认可学生的价值,让学生感到自身存在的价值,特别是后进生,在内心深处仍渴望得到他人的理解、尊重和信任。因此,当学生有了过失,千万不能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而应该懂得尊重学生,以帮助学生改正缺点取得进步为目的,给予善意的批评。 (二)、严格要求自己,做学生的表率

班主任作为班级的管理者和组织者应该在学生中树立很高的威信。要在班级中树立威信,教师在严格要求学生的同时必须严格要求自己,要求学生做到的事情必须自己先做到,身教重于言教,用积极向上、踏实进取、严谨、诚恳的工作作风和精神面貌影响学生,做学生的表率。表率的力量是无穷的,班主任与学生朝夕相处,应该成为学生的表率,教师只有不断地努力学习,掌握专业的业务知识,有良好的工作作风和无私的奉献精神,才能管理好班级工作。 (三)、全面了解学生,处处关心学生 爱学生是我们教师的天职和美德,是教师心灵美的主要,也是教师做好学生教育工作的前提,没有爱就没有真正的教育。了解学生的方法很多,在工作中我经常在下课时多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的一般情况如年龄、智力、爱好、个性特点、爱接触一些什么人、爱玩什么、还要了解她们的家庭情况如家庭环境、成员,学生和家人的关系等。总之,只要细心观察,用心感受,就能全面地了解学生,在工作中充分发挥每位学生的才能,把班集体建设搞好 (四)、选拔、培养优秀的班干部是搞好班级建设的关键班主任要重点培养班级干部。首先,在选才和用才时,注意对潜在人才的开发,细心观察、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优点和缺点、特长和爱好。应根据特长看其能否担任某一方面的干部,使她们担任最能施展出自己本事和才能的职务。班主任要定期召开班干部培养会,从思想品德、文化素养、精神风貌等方面给予指导。其次,要处理好班

小学班级文化建设总结

小学班级文化建设总结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姚庄小学班级文化建设总结 一、期初创建工作,忙碌是快乐 期初,学校要求各班创建特色班级,并要围绕特色主题拟定工作计划。一接到工作,我就开始思索起来,心里想着要为孩子们制定一份有意义的特色计划,让他们在活动中获益。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入学,抓紧对学校各项纪律规定,行为规范教育是很有必要的。因此,我一边强化常规教育,如在行为上,从开学第一天开始,要求每个学生做到严格校纪,不迟到早退。上下楼梯要轻声慢步,要靠右行走,放学后的路队要整齐,有精神,就餐要有序,讲文明,课间不要大声喧哗,同学间要学会宽容,要融洽相处……在严格要求的同时,我还创设真诚的教育氛围和实践的机会,使班级工作便很快上轨,为今后班级各项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另一边则着手特色班级的工作。 1、师生共同讨论。学生是特色创建的主人。班会课,我和学生们一起讨论创建特色班级的事,一来征求他们的意见,二则可以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意在让学生能全程参与,能在接下来的活动中更自主地将其执行完成。学生各说己见,最后我们将目标锁定读书。 2、用心布置教室。特色内容敲定后,我马上写计划。另一头忙着搜集资料,布置教室。我想,既然是创建读书特色班级,就该把教室布置出具有浓浓书香味的韵味来。于是,我设

计了“书吧”“我们爱读书”专栏,学生把自己喜爱的书籍从家里拿来供大家一起赏读。并把学习的读后感及时地张贴上去。同一时期,我还出了一期全新的黑板报,在不停手的忙碌中,教室终于布置一新。看着学生如此充满浓浓书香的教室里学习,心里真高兴。班会课,我向学生介绍班级布置的意义,要求他们能在课间仔细去阅读,我告诉孩子们我们的特色班级正式成立,我们要按照计划努力做好制定的工作。 3、忙碌中收获快乐。期初是个繁忙的阶段,特色创建工作占据了大量的时间,那几天,我的办公桌、教室成了一个微型作坊台,画呀,剪呀,贴呀,发现需要补充的内容,立刻跑打印。然后,做好一样就贴上墙,接着再做下一个……收获是快乐的,这是孩子对我工作肯定。每当看见孩子们驻足观望教室文化的时候,我想着:忙碌也是快乐的,他们给了我更多的信心。 二、创建工程,往复和提高 整个创建工作,我始终以开展有益的读书活动为中心,吸引学生坚持读书,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让孩子在书的海洋中自由畅游,汲取养分,与好书结成朋友,将创建工作积极的开展下去。 1、利用早读、班队,向学生推荐一些适合他们阅读的图书,介绍一些同龄儿童读书受益的先进事迹,并定期开展古诗

初中班级文化建设方案

**初中*年级文化建设方案 一、指导思想: 班级文化是班级的一种风尚、一种文化传统,一种行为方式,它自觉或不自觉地通过一定的形式融会到班级集体同学的学习、生活等各个方面中,形成一种良好的自觉的行为习惯,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的行为。我将以精神文化建设为主要内容,营造浓厚的班级人文气氛,努力创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既能体现时代精神的,又能育新人的班级文化体系,建设富有特色的和谐班级。 二、总体目标 让班级充满青春活力,充满人情味,充满昂扬向上、形成健康、积极进取的文化氛围,让班级成为每一个学生温暖的家是我们班一个努力方向。 三、工作措施: 幽雅的班级环境有着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作用。包括桌椅的摆放,墙面的布置,黑板的利用等,实际上就是一种静态文化。学生触景生情,因美生爱,提高班级凝聚力。建设健康高雅的班级文化,可以增强学生对班级生活的兴趣,从而热爱生活、热爱文化学习,从而形成健康向上的班风。 主要措施: ①布置好教室卫生角与图书角。要求:用具归类摆放,整齐,垃圾分类存放,贴环保标语;图书角挂有积极健康向上的书籍供学生阅读。 ②用好“张贴栏”,主要用于规范张贴学生操行统计表、课程表、作息时间表及班内各项工作安排表、制度等内容。 ③清理学生课桌,尽量做到统一、整齐、整洁,清除课桌文化(指在课桌上乱刻画)。 ④可以在课桌右边统一张贴上“目标文化”,学生的书籍摆放要整齐,讲桌桌面及里面的清洁卫生。 ⑤教室前黑板上方张贴(悬挂)国旗,两侧或下面贴班训。要求能够体现班级特色、个性。 ⑥教室后面黑板的一边设置一个板块是:“智慧人生”,每天一位学生写上三两句名言或自己的人生心得或是“班级寄语”,每天一位学生写上自己对班级同学最想说的一句话,加强学生间的了解交流。内容要求学生每周摘录,有专人负责对内容定期检查。 ⑦后门与窗户之间的墙壁可贴学生的书法、美术作品或优秀的文章等,鼓励学生,也能增添班级文化气息。

如何建设优秀班集体

如何建设优秀班集体 班集体是学校根据教育和管理的需要而组织起来的基层集体,是学校内的正式群体,是学生置身其间学习和生活的环境。优秀班集体,是指具有向上的集体主义精神,教师的言传身教有利于学生的主体价值发挥的环境;是指能够促进班级全体成员德智体等方面素质不断提高的高级班级群体。一个优秀的班集体,不仅能够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而且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和学习结果。本人根据担任班主任工作的实践,深知只有通过班集体成员的共同努力,特别是班主任的智慧和创造性的劳动,才能逐步地培养起真正意义的优秀的班集体。本文拟就如何建设优秀班集体问题略陈己见。 一、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是建设优秀班集体的前提。 集体不是人员的简单组合,这就是说,集体不是一般群体;集体一旦形成,具有比各个成员相加更大的力量。那么,作为一个班集体,能够把几十个互不熟识、个性各异的学生个体联合成一个有机整体,并且产生强大的合力,靠的是什么呢?靠的是集体主义精神。集体主义精神以其强大的凝聚力,把个体的思想、情感和目标聚合为集体共同的思想、情感和目标。 当然,集体主义精神并不是固有的,它需要培养并且也是可以培养的。关键在于有效地进行集体主义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和集体荣誉感。集体主义思想教育需要灌输,但不能仅靠灌输,更不能靠说教。一个新的班集体组合之后,最迫切需要的就是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多种内容多样形式的集体活动,并赋予积极的意义和高尚的情趣,造成融洽向上的集体心理气氛。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让学生学会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现在的学生大多在家父母娇宠,生活条件优越,这便滋长了他们骄纵和任性的性格。因此,在班集体里,同学之间缺乏相互宽容的合作精神和集体主义观念,往往为了一点小事就心存芥蒂,斤斤计较,不团结的现象时有发生。为此,只有让他们把自己当成班集体的主人,时时处处以班集体为重,才能形成团结友爱的氛围。要培养他们“尊重他人”的思想。只有相互尊重,相互礼让,才能互相宽容,互相谅解;还要让他们学会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同学相处,由于个性、生活方式、处世态度不一样。矛盾纷争在所难免,矛盾产生,即便是错在对方,也要站在对方的角度去分析当时的情势,而不应以自己的个性强加于人。最后是学会反省自己,看看自己哪些行为触犯了对方,然后主动承认错误,消除隔阂。宽容是人际关系的“润滑剂”,是培养集体主义思想的基础。 2、帮助学生树立集体观念 要在每一个学生的心目中树立牢固的集体观念。要让学生明白,大家组成的这个集体已成为自己生命的一部分。每一次成功或失败,不只是代表着个人,也代表着这个集体;同样,集体的好与坏,也与自己的荣辱有关。不但要经常自豪地对人说“我们班”这三个字,还要多把一些小事做好:如|开展“为班级做好一件事”活动,根据个人情况来定,像上课爱说闲话的同学,不说闲话便是为改变班级纪律做了一件事;有某方面特长的同学,在竞赛中获得名次,便是为提高班级声誉做了一件事;担任班级工作的同学,尽心尽责做好分内的工作,便是为改善班级管理做了一件事;做好值日卫生可以是一件事,配合班干部做好日常班务工作是一件事,帮助同学也可以是一件事。这样,同学个人行为的改变就和班集体紧紧联系在一起了。常说“我们班最棒”以班为单位的学校大型活动,教育者应当认真对待,因为学生总是在这样的活动中认识自己班级的价值,从而形成他对这个班集体的基本态度。每一次,

如何建设一个优秀的班集体

如何建设一个优秀的班集体 班主任如何建设一个优秀的班集体?这是我一直以来思考的问题。记得我第一次做班主任时,曾向同学们提出“严肃活泼、个性发展、树立正气、奋斗拼搏”的班风班纪要求。班主任工作虽已告一段落,但其中的酸甜苦辣至今仍品味不尽。我认为:班主任工作的最终目的是建设一个优秀的集体,营造一个学风优良、蓬勃向上的良好环境,让在这个集体里的每一个成员都能得到正确的引导和充分的成长。同时,班级是学校的基本组织形式,是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班主任作为班级的领导者、组织者、教育者和服务者,怎样才能建设一个优秀的班集体呢? 一、注重班级文化与班级制度的建设 要塑造一个优秀的班集体,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办到的,必须要有一个良好的班级文化与制度作保证。班级文化的创造与制度的制定不能靠班主任一人,必须倡导全班同学的参与。首先,经过全班同学的讨论,由同学们自己提炼出激励大家的班训。例如,我曾带过的班级的班训是1G2T3S,分别代表grow(成人成才),team(团队精神),time(珍惜时间),sincerity(诚实),strong(坚强),struggle(奋斗)。其次,建立大家都认可并遵循的班级制度,要求严格执行,做到奖罚并重。例如,严格执行考勤制度,对每天的早操上课、团日活动等要做到“天天有考勤”,对校系和班级开展的各种活动等要作到“件件有记录”。对于先进人物和事迹及时表扬,对错误的思想行为及时批评纠正。第三,通过开展系列主题班会,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营造一

种轻松和谐,民主开放的学习交流氛围,对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给予正确的引导。另外,通过班级自办报刊,使班级的面貌得到多角度、多层次、及时的反映,不仅可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班级活动,也有利于班级团队形象和良好风气的形成。 二、组建一个高凝聚力的班干队伍 班干部作为班主任的助手和全班学生的带头人,既是联系师生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又是班级各项工作的组织者和执行者。这支队伍的素质如何,作用发挥的好坏,对整个班级建设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首先,要让大家明确,做班干部的指导思想是“为大家服务,同时锻炼自我能力”。杜绝利用班干部的头衔或权力谋私利的思想。其次,要本着公正、择优、民主的原则,选拔那些德才兼备、乐于助人、深受学生拥护的同学,并根据每个人的特长安排适当工作。第三,加强对班干部的培养教育和评估考核。一方面,通过培养教育改进班干部的工作方法和水平,另一方面,通过评估考核加强班干部的责任心与工作积极性。 三、实施目标管理与自我管理 目标管理是现代化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和手段。在班集体建设中,班主任应该明确三个目标。第一,班级工作的总目标,总目标应根据高校的培养教育方针来确定。第二,中期目标,具体地说就是年度目标。第三,短期目标,即本期要干什么,要开展哪些活动,各项活动要达到什么目的。将这三个层次的目标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环环相扣,互为因果。当一个小的、低层次的目标实现后,及时引导学

优秀班集体建设方案

优秀班集体建设方案 班集体是班级发展的高级组织形式,它是以集体主义思想为导向,在以班主任为核心的班级教师集体的共同努力下形成的,具有共同的奋斗目标,健全的组织领导核心,严格的纪律和制度,正确的舆论导向,勤奋好学、积极向上的优良班风,团结友爱、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能够促使班级全体成员素质不断提高的高级班级群体。 优秀的班集体应该具有以下特征:一是学生有较强烈的学习动机并表现出较高的学习效率;二是学生愿意接受教育教学目标,并能按质、按量、按期完成或超额完成;三是学生心情舒畅、精神饱满、较少有不安、焦虑与挫折现象,而是充满信心和力量;四是学生同教师和同学间有良好的沟通联系;五是学生间能同心协力,有高度的相互作用影响,成为一个安定、团结的整体;六是学生能积极参加集体管理,充分发挥每个人的聪明才智,群策群力。 优秀班集体的建设既要有宏观的目标设计,又要有微观的策略推进;既要有刚性的制度保障,又要有柔性的精神渗透;既要进行主导价值观念的引领,又要尊重多元文化形态的价值;既要发挥学生干部的骨干作用,又要激励全体学生参与集体建设等。优秀班集体不是自发形成的,是班主任辛勤培育的结果。在培养和建设班集体过程中,班主任是班集体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培育者,对班集体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班主任的工作质量直接关系到学生成长的质量和速度,关系到班集体的形成、巩固和发展。 班集体组建阶段。班主任刚接手新班级,首先考虑和进行的工作是如何把全班学生组织起来。几十个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情况各异,学习环境也发生了变换,同学之间、师生之间都是陌生的,彼此都需要了解,需要建立情感联系。这时,学生干部需要班主任临时指定,一切要求均由班主任提出,并督促全班学生去完成。这个阶段,班主任需要一方面抓紧时间全面了解学生,寻找、选择积极分子并加以培养;另一方面向全班学生提出明确、切实可行的要求,让积极分子响应与支持,指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为学生提供交往的机会,促使学生相互了解,逐步提高班集体的吸引力,为下一步工作打好基础。这一阶段主要由班主任引导班级前进。 班集体形成初期。经过数周的了解之后,哪些学生可以成为班干部,哪些学生是班级中的积极分子,班主任已心中有数。经过前一阶段开展的班级活动,学生在交往中也开始相互熟悉,产生感情,各种人际关系初步形成,崭露头角的积极分子也在同学中具有了一定威信。这时,班级骨干力量已经较明显,班干部人选可以确定了。在班主任的指导下,通过民主选举评议,将一些有号召力而又热心为集体服务的学生选入班委会,班集体核心初步形成。班集体的凝聚力较前一阶段增强,正确的舆论逐渐占上风。班主任组织学生学习、讨论,师生共同制订出切合班级实际的奋斗目标和班规,但班级的奋斗目标与行为规范尚未完全变成学生自觉的行为动机,教育要求仍是外因在起主要作用,班集体的教育能力处于初级阶段。在这一阶段,一方面,班主任应加强对班干部的教育、指导,给他们提建议、教方法,逐步从直接指挥班级活动状态中解脱出来,让班干部自己来组织开展班级工作,开展集体活动。使他们逐渐懂得自己是集体的代表,有权力、有责任引导全班同学维护集体利益,遵守班级的各项规章制度;自己要以身作则,努力成为全班同学的榜样。另一方面,班主任应继续发现积极分子,帮助班干部把这些人团结到班委会周围,以扩大班级的骨干力量。通过实践,班委会在同学中的威信逐步提高,各种教育功能开始发挥,班委会就能有效地协助班主任引导班级前进。 班集体形成期。距离班级组建期有两个月左右了,班级领导核心已经形成并巩固,集体健康舆论也已经形成。此阶段的班级教育管理要充分发扬民主,调动全体同学的积极性,更多地发挥集体的教育作用,让全班同学在参加班级教育管理的过程中增强主人翁意识,锻炼能力,提高思想境界。可以在班级中设立“常委会”、“自管小组”和班主任助理。“常委会”采取竞选和选举结合的办法由七八人组成,是班级的“立法”机构,在分组广泛征求任

初中班级文化建设方案

初中班级文化建设方案 班级作为一个所有学生共同学习和生活的载体,对于每一位同学来说都富有深刻的意义。班级文化是一个班级在长期存在和发展中形成的,它影响和展现了一个班级风气的好坏、群体素质的高低,它可以使每位学生深受其益。 一、指导思想 将以精神文化建设为主要内容,营造浓厚的班级人文气氛,努力创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既能体现时代精神的,又能育新人的班级文化体系,建设富有特色的和谐班级。 二、目标 打造初一(4)班特有的优秀班级文化,促进班集体向和谐、健康、向上的方向发展,争取让每一个同学都形成在班级团队中的主人翁意识,让班级成为每一个学生温暖的家是我们班一个努力方向。 三、具体班级建设 班级宣言:用智慧描绘今天,用热情腾飞未来。 教师寄语:快乐学习,健康成长。做最好的自己! 早操口号:团结拼搏,超越自我,奋发图强,勇创辉煌。 (一)物质文化建设: 9月布置美化教室: (1)让教室的四面墙都“说话”,教室左面墙上张贴标语:“我参与我快乐我自信我成功”教室右面墙上张贴标语:“精彩课堂由我主宰”教室栋梁张贴:“The best preparation for tomowrrow is doing your best today.”

(2)教室专门设版面:“我的理想”“我的格言”“班级宣誓誓词”“经典诵读” (3)教室张贴“班级公约”“班级评价细则”“班级课堂评分表” (4)图书角建设:美化图书角,班级在学校图书室借书,鼓励学生自己捐书。 (5)卫生角的建设。 通过美化建设富有健康向上,富有特色的教室,形成良好的环境,培养学生的正确审美观,陶冶学生美好的情操,凸显浓厚的育人氛围,激发学生热爱班、热爱学校的感情,促进学生奋发向上的精神。 将教室布置的各种标语内化为精神文化,让学生明白其内涵,并努力去做,有上进心的去做 (二)班级制度文化建设 建立健全的班级制度,包括班级公约、值日生制度等等,以此约束学生的言行。建立班级考核细则,并让班级自主管理委员会的成员公平亮分,提高学生课堂积极行,加强班级纪律、卫生。 (三)班级精神文化建设 1、班级基础文明建设方面。基础文明对大学生而言,主要是指学生的校园公德和文明礼仪等精神文明因素,其内容涉及大学生的语言、行为、衣着、环境、秩序等,要求大学生做到语言文明,讲究礼貌,举止从容,文雅端庄,衣着整洁得体,爱护环境、讲究卫生、讲究秩序、遵纪守法等等。班级基础文明建设的重点如下: (1)深入开展思想道德教育,努力营造健康向上的德育环境; (2)扎实推进校规校纪教育,努力形成人人讲规则、个个守纪律的制度环境;

班级文化建设包括哪些方面

班级文化建设包括哪些方 面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班级文化建设包括哪些方面 一、班级环境文化建设 教室环境是班级形象的标志之一。美化教室环境,既建设了良好的班级形象,也可以用优美的环境陶冶人。心理学研究证明,自然环境、社会现实会对人的心理产生巨大影响。优美的教室环境能给学生增添生活和学习的乐趣,消除学习后的疲劳。更重要的是,优美的学习环境有助于激发学生热爱班级、热爱学校的情感,促进学生奋发向上,增强班级的凝聚力。 1.教室的净化。教室卫生是班级的窗口,是文明的标志。要保持干净的教室环境,需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制订严格的卫生制度,人人参与,加强检查和监督,保持教室的清洁和美观。 2.教室的绿化。绿色象征青春和活力,代表着希望。在教室的前面和后面可摆放一些绿色的植物,如盆景、花草等,让教室充满绿色,充满青春的气息。 3.教室的美化。要发动学生精心设计、巧妙布置,力求教室和谐、高雅。教室布置包括:班级发展目标,班级文化宣传内容。 二、班级制度文化建设 班级制度文化建设,主要以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学校的相关制度为依据,同时根据班级实际,体现班级特色。班级制度文化建设是形成良好班风的必要条件,要十分重视。制订和实施制度应从四个方面加以注意: 1.抓好开头。俗话说“好的开始等于成功了一半”,新生入校之际、班级成立之初都是制度建设的好时机。学生刚入校门,就要做好入校教育,要让每一位学生了解规范,重视行为规范的落实,同时制定班级的规章制度。

2.重视学生意见。学校教育的主体是学生,学生是班级的主人,所以在班级制度文化建设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班级制度可以通过学生讨论、班委修改、最后全班学生投票的方式来制订,这样制定出来的制度才会得到学生的认可,才会有生命力和实效性。 三、班级精神文化建设 班级精神文化属于观念形态层,是班级文化的核心内容,包括班级精神、班级凝聚力、团队意识、班级文化活动等内容。这些内容反映了价值观、人生观等深层次的文化。 1.班级精神的培养。一个班级要有班魂,也就是班级精神。这种精神要在班级成立之初有意识地培养,逐步让学生理解接受,根植在全体学生的心里。例如,我在建班之初,就把“拥有青春,快乐生活每一天”、“珍惜青春,迈好青春每一步”、“无悔青春,美好回忆每一刻”等理念灌输给学生,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慢慢培养并形成这种班级精神。 2.班级凝聚力的培养。班级凝聚力是在多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其中,最能调动一个班级学生情感的、最能体现班级凝聚力的莫过于一年一次的校运会。在校运动会期间,一方面,我尽可能地动员每一位学生参加运动会,同时把没机会参加运动会的学生组成宣传组、后勤服务组、卫生清洁组、安全保卫组,让每位学生都参与到校运动会中去,让他们懂得每一个人都应为班集体出一份力。每次运动会,我班的各项活动都能在紧张而又有序的气氛下运行,往往是既取得了良好的运动成绩,又增强了班级的凝聚力,收获非常大。 3.班级活动的开展。人的能力在活动中将得到培养和锻炼,班级活动是班级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之一。班级活动一般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学校组织的活动,如军训、

示范班集体建设方案

示范班集体建设方案 流潭中心小学示范班集体建设方案 班级是学校教育和管理的基本单位,也是班主任进行教育工作的依靠力量和组织保证。一个良好的班集体对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有着巨大的教育作用。形成一个良好的班集体,需要每一位班主任做大量深入细致的工作。 一、引导学生制定和实现班级共同的奋斗目标 一个班级要发展成为一个班集体,就要有班级发展目标,如果只有个人发展目标,而无班级发展目标,学生各行其是,就无法形成向心力,班级就会如同一盘散沙。制定班级目标是要让学生明白班级的未来发展方向。作为班级一员更有责任也有义务将班级目标变成自己的目标,让学生在班集体中充分发展自已的个性。 1、班级目标的制定和实现班级目标可以有远期的、近期的和当前的。目标制定要具体,现实,避免空洞,好高骛远,同时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制定符合学生发展实际的目标。 比如,我带过一个班男生占班级总人数的三分之二,学年中公认的调皮捣蛋的学生基本全在班级,课堂、自习课上总有人窃窃私语,影响教学、影响他人,针对这一情况,班干部同我反映情况后,同他们商量后,大家一致决定制定班级近期的目标应是“消除上课及自习说话现象。”这一近期目标完成时期为一星期,每个人都严格要求自我,尝试战胜自我,最终极个别同学仍难克制住自我外,大部分同学都成为了战胜自己的人。这个目标是根据学生们发现的问题而制定的,同时很实在,易于操作。 长期目标制定更要注意上述问题,可先采取问卷调查,调查学生希望自己在这一

年里学到什么,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然后与班委会讨论决策后,拿到班会上讨论举手通过,大家一致赞同的,作为班级远期目标。如,我带的学生步入初一下学期后,责任心依然不是很强,集体主义观念淡薄,自私心理较重,班级中的很多问题暴露出来:有人不愿值日,以各种借口逃避;班中备品摆放乱,无人问管;上交作业未完成,偷偷不交,任课代表急的象热锅蚂蚁也不管不问……我与同学们召开一次班会,讨论后,大家认识到这是因自私而起的,没人愿意先考虑集体,大多想到的是自己。对此,班级设立了大伙都双手赞成的班级长期目标:“让‘我'的存在使大家感到幸福!”每一天以此来要求自我,让自己的存在使班里的每一位同学幸福,使每一位身边的亲人、朋友、师长幸福……,说起来很容易,但做起来不易,学生们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成为让别人幸福的那个人,因此,班级中不良现象日益减少,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二、创建和谐的班级文化,陶冶学生健康成长人总在一定的文化环境熏陶中成长起来的。加强班级文化建设,努力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班级文化,是提高班级管理水平和促进学生发展的一个重要举措。班级文化的主要内容包括:精神层面,如班级目标、班及风气等;制度层面,如一日常规、课堂常规以及各种奖惩制度等;物质层面,如张贴名人名言、布置班级图书角、书法角、成果展示角等环境的布置。 班级文化作为一种特有的教育力量,渗透于一切活动之中,对每个学生都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就像“润物细无声”的春雨,滋润着学生的心田,陶冶着学生的情操,塑造着学生的灵魂。 1、丰富班级物质文化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使教室的每一面墙壁都具有教育的作用。足见有效的运用空间资源,创设具有教育性、开放性、丰富的物质环境,对于陶冶学生的情操,激活学生的思维,融合师生的情感有着积极的作用。 我在班级物质文化建设中,充分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让每个人都有主人翁的责任感——“教室就是我的家” ,然后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他们把我们这个家根据自己班级目标创设一个富有自己班级个性特色的文化环境。每个人都要动用智慧精心设计,这个作业学生们往往完成的非常好,常令我瞠目结舌。如,他们想到了班级应该设计一个醒目的班级目标置显眼处,将教室的四角设计成图书角、书法角、成果展示角、励志名言角,班级的卫生角用粘钩设计成海燕展翅图案,然后将笤帚拖把挂上,既美观又象征我们集体的拼搏精神,他们自愿捐花捐草,捐鱼捐缸,希望班级能成为世外桃源的美境,面对同学们有大声嚣闹的情形,有人提议在门上设计一句“静者入,入则静”的标语,班级应有代表班级风貌

2020-2021学年小学班级文化建设方案

2020-2021学年小学班级文化建设方案 20xx-20xx学年小学班级文化建设方案(一) 一、指导思想: 班级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形成班集体凝聚力和良好班风的载体。本学期,为进一步加强我校的校园文化建设,逐步营造具有我校特点的校园文化氛围,为学生营造勤奋学习、快乐生活、全面发展的良好环境,我校结合少先队活动计划,开展班级文化建设评选活动。通过活动,启迪学生思想,升华学生人格,陶冶学生情操,弘扬学生道德,使文明守纪、勤奋读书、乐于助人蔚然成风。 二、活动主题: 彰显个性炫团队风采 三、总体目标: 让班级充满活力,充满昂扬向上、积极进取的文化氛围,让班级成为每一个学生有个性的家。 四、具体内容: 班级静态文化氛围布置活动 1、布置好四个“角” ①“中队风采角”告诉学生我们的中队充满智慧;②卫生角有序整洁,告诉学生我们的教室整洁、干净;③“图书角”告诉

学生班级有个小书库,这里有最新的读物和你见面,和朋友们去交流;④“绿化角”告诉你我们正在茁壮成长-- 让教室的文化色彩书香气息尽可能丰富,在班级文化建设中起到独特的浸染作用。 2、办好一个“评比台”,激励学生不断进步。 3、规范张贴课程表、作息时间表及班内各项工作安排表等内容; (必须统一张贴在班级工作一栏表内) 4、班内墙壁张贴物需具有教育意义。 班级动态文化教育活动 (1)有班委会,实行民主管理,并能定期召开小干部例会; (2)每周三下午班队会课要设计有班级文化特色的主题班队会; (3)选一种课间活动游戏。鼓励学生多参加体育、艺术等课外兴趣小组活动,活跃班级氛围,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1”形成一个册子累积: 1、“班级成长故事”包括“班级轶事”、“班主任心得”、“文化建设心得”、“闪光的一角”、“班级活动体会”; 2、“精彩瞬间”照片系列包括“个性的一角”、“阳光课间”、“读书使我成长”、“特色班队会”,记录班级、学生成长的足迹,最终形成班级文化记录。 五、时间安排:

班级文化建设具体措施

Clarify the implementation objectives and contents, make the plan unified, the action coordinated and the process orderly.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 班级文化建设具体措施

编号:FS-DY-20834 班级文化建设具体措施 突出“四点一面”,四点即:班训、班级风采展板、优势活动项目、学生成长记录袋;一面即教室文化氛围。 班训一般在班牌上体现,全班学生都熟记,并应知道班训的含义。 班级展板120cm*90cm,至少留3cm边。必备五要素有个性班名、班训、第3期、文字内容(班级目标、口号、倡议书等)、学生作品,各班添加新内容。展板内容要健康向上,主题鲜明,版面设计有艺术性,以学生作品为主,作品应为平面,可粘贴。 优势活动项目至少1项,全班学生都能参与,以活动游戏、运动项目为主。鼓励发掘传统的集体游戏,大型集体游戏最好。活动项目要健康有益。 学生成长记录袋基本内容有:个人基本情况表格、月度发展评估材料、学生作品、期末评价。月度发展评估材料

包括:月初计划、月末反思(收获、可以做得更好的方面)、小组成员评价(两优点一不足)、教师评价(含任课教师、班主任)、家长反馈,个别学生还应有成绩及表扬稿、检讨和鼓励语。用学校统一印制的表格,从本学期初建档(9月份)。 教室文化氛围必备项目:板报、两园地、读书角、卫生角。其它板块可自行设计,至少一项。要能起到导向、激励、潜移默化作用,并不断补充、更新内容。先有教师发起设计,逐步交由学生管理。 Foonshion图文设计有限公司 Fonshion Design Co., Ltd

优秀班集体建设实施方案

优秀班集体建设实施方案

————————————————————————————————作者:————————————————————————————————日期:

西安邮电学院优秀班集体建设实施方案(试行) 班风是班级学生思想、道德、人际关系、舆论力量等方面的精神风貌的综合反映。良好的班风能给学生创造有利于学习、有利于生活的环境,使学生精神振奋,使班级良好风气提升。为进一步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增强大学生集体观念、协作意识和团队精神,营造健康向上的班级风气和严谨浓郁的学习氛围,把班级建设作为2012年上半年学生工作的重点目标工作之一,目的是充分发挥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热情,把班级建设成为一个“温馨的家”,努力为广大学生营造一个有利于成长成才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使班级建设、宿舍建设与学生发展融为一体,推动我校学生基础管理工作更上新的台阶。实现目标是“积极向上、团结和谐、健康快乐、遵纪守法、学风良好”。 一、创建目标 优秀班集体建设目标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班风建设,和谐关系,健康舆论,健全组织,文化建设等方面。 思想政治: (1) 有政治坚定、以身作则、团结同学的班委会、团支部。 (2) 班级同学积极要求进步,班级申请入党人数应在50%以上。 (3) 定期实施政治理论学习,形式灵活,内容丰富,并有记录。 (4)班级定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树立班级整体形象,同学间人际关系和谐。 (5)注重文明礼仪。校园内举止文明,能牢固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有符合班级实际的《班级文明公约》。 (6)班级成员无参与任何非法组织等。 班级目标:

(1)通过调研和同学们充分讨论,共同制定出符合专业特点和班级同学意愿的奋斗目标。 (2)班级目标要具有方向性,要有长期和短期目标,并制定相应的工作计划。班级目标要具有鼓励性,其中个人目标、小组目标和班级目标整合一致,同学们为班级目标的奋斗过程成为个人目标不断实现的过程。 和谐关系: (1)和谐的师生关系。辅导员与同学关系密切,信息沟通及时充分,相互支持信赖。班级同学与任课教师以诚相待、配合默契,教学相长。 (2)融洽的同学关系。同学之间要宽容大度、相互支持,主动关心学习和生活上困难同学,出现矛盾或误解时加强沟通和谅解。 (3)团结互助的班级关系。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班级之间有定期交流的途径和渠道,形成新老互助、学科互补,共同进步的氛围。 健全组织: (1)严格执行《西安邮电学院学生干部管理办法》,建立威信高、能力强的班委会。 (2)有符合班级实际的组织,并根据专业特色和同学发展需要创造性的设立相应的班干部或委员,如:“心理气象员”、“网络信息员”等,并且能够在心理健康宣传和维护班级和谐稳定上发挥积极作用。 健康舆论: (1)班内有正确的价值观,班级同学能够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政策,热爱祖国,关心时事政治,关心集体。班级成员政治上积极要求进步,动员班级同学递交入党志愿书及思想汇报,积极组织班级同学参加各级党校培训学习。

学校班级文化建设设计方案

静态形意美,动态特色浓 ——班级文化建设方案 《荀子·劝学》:“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班级文化的概念:是利用班级的精神氛围、文化制度、文化环境等来熏陶和培育学生人格的影响活动。班级文化是班级精神面貌、学生思想状态的综合体现,它具体体现在学生的学习、卫生、纪律、生活等各个方面。关注班级文化建设是每一个教育者,特别是每一个班主任的重要思考内容。如何让自己的班级充满活力,让班级成为每一个学生温暖的“家”,让班级文化建设成为学校教育的主阵地,是我们班主任工作的努力方向。为了推动学校班级文化建设,特制订如下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具有班级特色、环境优美整洁、富有激励性,关注孩子的全面健康成长、长远发展。 1.制定富有特色的班名、班训、班级目标等,努力营造健康向上、富有成长气息的班级文化氛围。落实到具体行动中,培养班级的凝聚力和集体荣誉感。 2.建立健全的班级制度,包括班级公约、奖惩制度、值日生制度等等,以此指导学生的言行。

3.发挥每一位学生的创造力,积极参与班级静态文化布置并定期更换,让每一堵墙都“说话”,形成班级良好的静态文化环境。 4. 建设班级部委,形成“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管理有层次”的阶梯式管理网。主要成立班级四大部委:学习部、纪律部、卫生部、活动部;建立4-6人的班级小组文化。每个小组有自己的组名、组徽、组训。每个小组成员都有自己的岗位、规则与承诺:A学习部委员、B纪律部委员、C卫生部委员、D活动部委员、E生活部,人人为小组发展负责,形成一种团队与共赢意识。 5.确定班级动态文化主题,定期组织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形成班级动态文化特色。并将此与班主任小课题研究相结合,形成每个班级一个主题的研究课题。在实施过程中融合三阶段四环节班会结构。 二、班级静态文化: 1.班名。根据班级文化建设主题,制定班级名称。(如向上班、启航班、追梦班、向日葵班。让学生参与,成为主导,学生是班级的主人,例如一年级小学生起得彩虹班,就是看见班级里五颜六色,走廊里顶棚彩虹似的,所以起这个班名,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是很强大的) 2.提出“班训”。(班级口号、班主任寄语) 各班“班训”要围绕班级文化建设主题,根据本班班情和特点提出。要求语言凝练、内容丰富、催人奋进。此班训也可作为路队口号。 3.制定“班级目标”。

各班班级文化建设文字内容

高一、一班 班主任任寄语: 曾经的失败,或许是曾经的无知。 现在的失败,必定是现在的堕落。 将来的成功,肯定是现在的不抛不弃。 班训: 百学须先立志,立志必先成人。 学生格言: 净心、静心、尽心。 ——叶明威 年华 不需华丽的证明 只要未来的璀璨 ——周梓贤 拼一拼、拼一个无怨无悔。 搏一搏、博一个锦绣前程。 ——侯郁玲 天才第一步,勤奋与重复 ——王棱 班级宣言: (一) 有些黑暗,只能自己穿越; 有些痛苦,只能自己体验; 有些孤独,只能自己品尝。 但是---------- 穿过黑暗, 我们一定能感受阳光的温度; 走出痛苦, 我们一定能企及成长的高度; 告别孤独, 我们一定能收获灵魂的深度。 班级誓言: 脚踏实地海让路 , 持之以恒山可移. 一班学子齐努力 , 卧薪尝胆圆学梦. 高一、二班 班级誓词: 用拼搏换取理想,凭奋斗铸就希望,在创造自我的征途上,在实现梦想的过程中,向企盼的彼岸发起冲锋,全速起航! 班训: 安静营造环境,心静战胜浮躁! 科任老师寄语: 邓晓艳(数学) 人生就像一个不等式。

它的左边是不思进取,它的右边就 是一事无成; 它的左边是付出的艰辛,它的右边就 是收获的快乐; 它的左边是少壮不努力,它的右边就 是老大徒伤悲; 它的左边是锐意进取,它的右边就是 学有所成。 刘志康(政治) 静! 思! 行! 青成朋(体育) 承扬体育精神,体育精神的内化是对人格 的一种升华,是完善人的一种重要举措。 不以成败论英雄,是体育的最高思想境界, 争做文明使者。 宋敬霞(英语) Don’t put off till tomorrow what should be done today! 今日事今日毕 王继平(历史) 你的天赋就好比一朵火花,假如你用勤勉辛劳去助燃,它一定会变成熊熊烈火,发出无比的光和热来! 肖耿(地理) 珠峰之所以高,是因为它坚持了三千八百万年的成长。如果你坚持三年的攀登,最后它一定在你脚下! 周学全(语文) 厚积搏发,文学,或许不是你的明天,但可成就你的未来! 学生格言 过错是短暂的遗憾,错过是永远的遗憾。 时间是偷窃者,自己却是掌握者 知识是渡船,勤奋是船桨,引领我们走向成功的彼岸 人间没有永恒的成功,正如世界没有永恒的失败高一、三班 我们,为了自己的理想而拼搏。 我们,为了父母的期望而努力。 我们决不懒惰,永不放弃。

怎样建设一个良好班集体

如何建设一个良好的班集体 [摘要]良好班集体的组织培养,虽然会因学校、教师、学生等条件不同而方法各异,但是,班集体的形成和发展仍有一定规律可循。因此,组织和培养班集体的要求和方法也有许多共同之处。 [关键词]班集体建设班委会班风 一、确立目标 第一,体现时代精神。班集体目标既要符合教育方针和教育目标的培养要求,体现社会发展的时代特征,又要符合班集体两个基础文明建设的需要以及新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人才 素质的要求。第二,有明确的指向性。班级目标是全班同学共同奋斗所要达到的最终目的,具有很强的导向性。目标必须明确具体。特别是小学班级目标,要考虑到小学生认知水平低,社会经验少的实际,让小学生明确该做什么和怎么做,把集体的大目标和个人的小目标统一起来。第三,注意目标的层次性。一般说,远期目标要“高而可攀,望而可及”,有鼓动性和号召力;中期目标既要反映阶段性或者专题性的要求,又要承上启下、远近衔接;近期目标则要明确具体、与长、中期目标保持一致。第四,有可行性。目标价值能否得以体现,关键还取决于既能照顾学生年龄特点和接受水平,又要掌握好目标水平高于现实水平且合理适当,有差距才有吸引力,才能挖掘学生发展的潜能。

二、建立班委会 建立班委会,应遵循四个原则。(1)民主性原则。无论是班委候选人的物色还是班委人选的最后确定,班主任应广泛听取学生意见,充分发扬民主,真正由大多数信赖的学生组成班委会。(2)用其所长原则。就是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优势潜能差异,充分利用学生所长来为班级服务。(3)教育与锻炼兼顾的原则。班干部培养也是教育学生的一个重要途径,班主任应以班委组建为契机,强化服务意识和学习锻炼意识的教育。特别是小学生,参与积极性较强,许多班主任抓住这个心理热点,采用班委轮换制,充分利用学生的积极性,让更多学生参与班级管理,从中得到管理体验。(4)关心爱护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原则。学生干部在学习之外要承担一定的班级管理工作,负担比一般同学重,班主任应给予更多的关心和支持。对待学生干部,班主任要帮助他们处理好学习与工作的关系,要树立学生干部的威信,但对他们的缺点、错误,既不迁就也不简单指责批评,注意工作方法指导,让他们摆正自己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以自己的模范行动去取得全班同学的信任。 三、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形成正确的班集体舆论,有利于促进团结、鼓舞学生的上进心,发扬正气,有利于班级良好人际关系的建设和组织机构的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