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张学良与于凤至

张学良与于凤至

张学良与于凤至
张学良与于凤至

《张学良的人际世界》系列之

——张学良与他的红颜知己

缘定终生情未了

——张学良与于凤至

如皋蒋文祥

在张学良的红颜知己中,首先不能不说到他的结发之妻于凤至。她是一位善良而坚毅的非凡女性,是一位具有中华传统美德的美女、才女、淑女和烈女。

于凤至,字翔舟,1897年农历五月初八生于吉林省怀德县大泉眼村。因其父于文斗在郑家屯开粮店,从小便在郑家屯上学长大。于凤至自幼天资聪颖。七岁随母来到郑家屯,父亲为她请了家庭教师,始读《百家姓》、《孟子》、《中庸》、《老子》等书。到九岁,不但能读《论语》,而且还能捧读唐诗宋词。她机敏聪慧,过目成诵。及至十岁,不但能读四书五经,而且琴棋书画样样皆通,成了郑家屯有名的才女。至十三岁,元宵佳节全镇文人雅士都猜不出的一条谜语,竟然被她一举猜中而名噪一时。于凤至温柔端庄。爱新觉罗·溥杰就曾盛赞她“长得很美”,“生就一张很古典的脸,清清秀秀的,宛若一枝雨后荷塘里盛开的莲。”

1916年于凤至与张学良在奉天结婚,1940年因患乳腺癌赴美就医,1990年1月30日与张学良聚少离多的于凤至在美国洛杉矶溘然长逝。她的墓碑上写着:张于凤至,1897—1990。她的墓旁至今还空留一穴,那是她痴情的等待——等待她永远的丈夫张学良。张学良觉得,这个世界上他最对不起的女人就是于凤至。

一、张学良与于凤至的婚姻,确实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可是谁也没想到,奉命相亲的张学良却对心高气傲的于凤至顿生爱慕和敬意,他们很快携手走进婚姻的殿堂。

1915年正月,在奉天大帅府里,张作霖吩咐张学良说:“明天你就到郑家屯相亲去。那姑娘的名字好吉利,于凤至。凤凰的凤,凤命千金。与你这将门虎子正好是天造地设的一对!”

原来,张作霖奉命前往松辽及漠北一带剿匪时,曾经率前路、中路巡防营进驻郑家屯,其总部设在西街“丰聚长”粮店老板于文斗的后宅。于文斗原本好客,加之在张与蒙匪决战处于困境时,于说服后路巡防营吴俊升助张,使张转败为胜。张感恩于此,即与于歃血为盟,成为拜把子兄弟。张发迹后与于叙旧,偶见于的女儿于凤至丰采,且对其人品才学早有所闻,便起联姻之意。即向于索要凤至的生辰八字,得知乃凤命千金、富贵吉祥之命,便请吴俊升从中作伐玉成。

张学良对父亲的包办婚姻并不满意。可毕竟父命难违,不得不前往郑家屯相亲。张学良来到这陌生的古镇,住进吴俊升的公馆。郑家屯这个地方和于凤至这个人,对他来说,俨如一张白纸,他豪无兴趣。张学良迟迟不肯到“丰聚长”相亲,不但急坏了从中作伐的吴俊升,更是急坏了张作霖的磕头把兄弟于文斗和于凤至的母亲于八奶奶。

于凤至对桩这包办婚姻也不如意。她虽生在辽河边的商埠之家,但才学过人,心性高洁,并无攀富结贵之心。起初她听说张学良是文韬武略的将门之子,怀春少女也曾萌发过想见张学良一面的心思。后来于凤至发现张学良迟迟不肯上门,多次找借口频频爽约,便察觉到张的爽约背后必有因由。

于凤至感到张学良是在有意冷落她。就在于凤至内心发誓从此不与张学良见面时,家人通报,媒人吴俊升送来一张礼单。他声称张学良因偶感风寒无法上门,只好委托他先把礼单送上。聘礼确很丰厚,大到奉天的两家商号,小到价值连城的金银珠宝,几乎可让她后半生

无忧无虑。

可是,于凤至面对礼单却报以冷笑。她认为张用一纸礼单代替他本人前来相亲,是对她和于家的轻慢。一气之下,于凤至挥笔在礼单上写下四句诗:“古来秦晋事,门第头一桩。礼重价连城,难动民女心。”

吴俊升带回于凤至拒收的礼单,让傲气十足的张学良大出意外。在他的想象中,于凤至不过是个乡间民女而已,在张家厚重的彩礼面前肯定欣喜若狂。他万没想到,大帅府的彩礼竟会被这小女子无情拒绝!

也许正因为于凤至的怒退彩礼,才挽救了这桩即将夭折的婚姻。张学良辗转一夜,决定亲自拜访于凤至。吴俊升见张于婚姻有了转机,急忙派人到于家通报。可是,张学良等来的却是于凤至无情的谢绝。张学良受此冷落,心里反而对于凤至生出几分爱慕和敬意。

张作霖获悉张学良去古镇相亲的经过,大为震怒。这年端午节,张作霖在家正为儿子相亲之事心烦意躁。吴俊升急匆匆从古镇来到大帅府,向张作霖通报了一个消息,顿使张作霖眉开眼笑,转忧为喜。

原来吴告诉张,他的拜把子兄弟于文斗来到奉天,于凤至也随父同来。吴认为这是张学良和于凤至见面的极好机会。可是不管他怎么摇唇鼓舌,力劝于凤至到大帅府与张学良见面,都被于凤至一口回绝。

张作霖一听,决定让张学良立即到“天益堂”去见于凤至。他对张学良说:“你的正室原配非听我的不可。你如果不同意旧式婚姻,你和于家女儿成亲后,就叫你媳妇跟着你妈(指继室卢夫人)好了。你在外面再找女人,我可以不管。”

张学良只得依允,但他向吴俊升提出不公开身份。吴想起于凤至托他代买古画真迹的事,遂决定让张学良以画店掌柜的身份与于凤至见面。

吴俊升领着于凤至来到画店。张学良一见于凤至,不由暗吃一惊。出现在他面前的,竟是位袅娜窈窕俏丽无比的妙龄女子。奉天城里的名门闺秀,张学良见过无数,却从来不曾见过这样端庄秀丽的女子。她那流盼的眼波好似一汪春水,莞尔一笑百媚顿生,越发使张学良心慌意乱。

于凤至凭她的眼力,觉得这画店的掌柜有几分蹊跷。看他那打扮,实在不像个生意人。仔细察看神态举止,故作矜持中又显露出几分慌乱。况且这样年轻,如何当得了画店掌柜?聪颖过人的于凤至,心生疑惑:莫非眼前这位画店的掌柜,就是古镇冷落于家的那个薄情郎?吴俊升连忙打圆场:“凤至,张掌柜这里可都是古代真迹呀,倒要看看你的眼力如何了!”

吴俊升一句话提醒了张学良。他动作麻利地展开古画,一幅清淡幽雅的《竹兰图》,映得满室生辉。经过细心裱糊的宣纸画面上,一丛墨竹,生机盎然;和那浓墨泼撒的翠竹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几叶幽兰间杂其中,显得既浓淡相宜又互映成趣,印章尾部还有几处后人的题字。

这幅画顿使吴俊升看得啧啧叫绝,张学良心里升起一股不易被人察觉的喜悦和自负。他斜睨了于凤至一眼,显得十分内行地说:“这是地地道道的珍品,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的《竹兰图》。”于凤至娴静地凝视着《竹兰图》沉默良久,这才抬头:“请问,这画多少钱?”

早在张作霖提出给张学良订亲时,帅府里的几个姨妈就传说于凤至聪明过人,才学出众。所以当吴俊升提议让张学良以画店掌柜身份和于凤至见面时,张学良心里就打了主意,非要当面考考于凤至不可。有真才实学倒也罢了,若是个绣花枕头,定叫她当众出丑,以便回绝父帅也有个借口。出于这种用心,他特地把帅府珍藏的古字画拿来,准备认认真真演场戏。

听到于凤至问价,张学良轻轻一笑,伸出三个指头。于问:“三百?”张答:“三千!”于凤至听罢格格笑了,张学良被笑懵了。她说:“依我看真画三千不多,假画三十不值!”

张学良暗叫:“厉害!”但他不相信这乡野村姑是个行家里手,忙说:“价钱事小,你可千万不能贬低珍品的价值!”

“珍品?”于凤至冷冷一笑,“板桥画竹,挥挥洒洒,意趣横生,初看轻俗,实则暗藏风骨。可是这张画,空有架子却无神韵。显然是后人伪造的赝品,你说怎值三千?”

张学良有些沉不住气:“请问,何以见得它是赝品?况且画是绢本,又有后代名人题字,你怎能信口说它是伪作?”

“这有什么奇怪!”于凤至嫣然一笑,“古往今来,临摹名人字画的高手比比皆是,上乘的几可乱真。不过那只能糊弄外行而已。”

“可是,我这画的确是真迹啊!不信你看这纸色,再闻闻这画的气味,怎能凭空说它是赝品呢?”

于凤至不卑不亢:“你既开画店,自然比我精通画道。天下能人有的是,不但可使一幅画变得古色古香,还能让人闻到一股久藏书斋的霉味。掌柜的,其实,这本是开画店的一般常识哟!”

张学良本想奚落于凤至一番,不想反被她弄得如此难堪,一时张口结舌,无言以对。正无法下台,吴俊升急忙解围:“这个不卖了。掌柜的,再拿一幅给姑娘看看。”一句话提醒了张学良,他急忙从画卷里又拣出一轴。这是一幅草书,上面龙飞凤舞写着一首七绝:“规摹简古人争看,簪导轻安发不知。更著短檐高屋帽,东坡何事不违时。”

于凤至立刻看出这是大书法家苏轼的真迹,心里不觉万分高兴。她万没想到,此行奉天,居然有幸一睹苏东坡暮年被贬琼州时的遗墨。她决意买下这幅字,却故作不屑之色,问道:“请问这幅字……?

张学良见她无意买画,便随口应她:“八百。”“八百?”于凤至微微一笑,抛出一千块钱往柜上一放,“买了!”

张学良一见于凤至果真要买,想改口为时已晚,心里又悔又急,真是“哑巴吃黄莲——有苦没法说”,急忙将其它字画收了起来。

于凤至心中暗笑,她早已从吴俊升和画店老板的神态中,窥测出这个掌柜决非一般人物。想到吴俊升几次来天益堂,为她和张学良的婚事说项,心里便有几分明白。想到张学良在郑家屯不肯上门,于凤至就克制不住满腔怨怒:这个狂妄的帅府少爷,也太目中无人。来而不往非礼也。今天是他挑起事端,我何不考他一考,看他这帅府少爷肚里到底有多少货色!想到这里,上前说:“掌柜的,你的画我看的看了,买的买了。我昨天刚刚买了两幅画,请您帮我鉴定鉴定,不会不给面子吧?”

张学良防不胜防,没想到姑娘会来考自己,只好硬着头皮看于凤至打开的一轴画,原来是一张《钟馗捉鬼图》。此画他早有耳闻,未曾目睹。今见真迹,连声叫绝:“好画!好画!是唐代著名画家吴道子的真迹。”

“不!”于凤至语气肯定地说,“它是出自吴道子的门生黄筌之手。”

张学良犟劲上来了:“何以见得?”于凤至揶揄地说:“亏你还是画店掌柜,真伪都分不清!”张学良当众出丑,羞愧难当,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

正在张学良进退两难之时,吴俊升忽然喝住了于凤至:“姑娘不得无礼!他本来就不是画店的掌柜,他是帅府的公子张学良。”

张学良自从在画店和于凤至见了一面,数日忧思重重不思茶饭,脑际不断浮现出于凤至温文尔雅的神态和娇矜持重的举止。在于凤至渊博的学识面前,张学良自愧不如。为了追忆和于凤至的初识,他在灯下草成《临江仙》一首:

古镇相亲结奇缘,秋波一转消魂。千花百卉不是春,厌倦粉黛群,无意觅佳人。

芳幽兰挺独一枝,见面方知是真。平生难得一知音,愿从今日始,与姐结秦晋。

《临江仙》传到于凤至手里,她见到字里行间流露着张学良对她的仰慕、爱戴和羞悔交集的复杂心情。于凤至那颗有些冰冷的芳心,竟被张学良的一笺小词重新点燃爱情之火!

张学良在那次相见之后,曾经两次到天益堂造访。然而,于凤至却托故不见。但有一首

《临江仙》的答词相赠:

古镇亲赴为联姻,难怪满腹惊魂。千枝百朵处处春,卑亢怎成群,目中无丽人。

山盟海誓心轻许,谁知此言伪真?门第悬殊难知音,劝君休孟浪,三思订秦晋。

张学良读罢诗笺,心潮起伏,百感交集,他在奉天见过多少名媛闺秀、艳丽女子,但他现在却被于凤至这个小家碧玉的风姿与才智深深地吸引,他从心底爱上了她!经过各方说合,于凤至终于答应了张学良的求婚。

1916年春,于凤至与张学良在奉天大南门结婚。是年张学良15岁,于凤至19岁。

二、于凤至与张学良婚后琴瑟和谐。他们陆续有了爱情的结晶——张闾瑛、张闾珣、张闾玗、张闾琪。于凤至像一棵开满繁花的果树,完成作为一个女人的升华和超越。

张学良与于凤至,虽说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旧式婚姻,可是新婚燕尔的两个人还是如影随形,如胶似漆,夫唱妇随,琴瑟和谐。

婚姻的和谐与否,从某种意义上说取决于双方的个人修养和成熟程度。于凤至是这样的一个人,她不会轻易爱上一个人,一旦爱上就不会轻易离开。她始终坚持缘定终生,生死不渝。张学良是她一生中第一个、也是最后一个、更是唯一一个男人。她的良好家教和个人涵养,使她总能识大体,顾大局,总是一往情深地培植、浇灌着她们的婚姻之树。因此,在外人的感觉中,他们夫妻俩是和谐幸福的。

自从于凤至嫁到张家,张家的日子便芝麻开花节节高。张作霖深信,这个凤命吉祥的儿媳妇一定会给老张家带来好运。他对于凤至处处宠爱有加。

那是于凤至生命中一段阳光灿烂、风光明媚的日子。于家大小姐成了大帅府的少奶奶,上面有人宠着,下面有人惯着,燕窝鱼翅保养着,绫罗绸缎、裘皮钻石,多少女人求之不得的东西,在她的生活中一样也不缺少。自从到了大帅府,于凤至出落得越发楚楚动人,浑身上下散发出一股说不出来的魅力,举手投足间更显得成熟干练,呈现出一派大家之气。

张作霖欣赏的就是于凤至身上的这股子贵气。这不是随便哪个女子身上都能够具有的!“凤命主贵”、“凤命吉祥”,这些词儿一直萦绕在大帅的心头,久久挥之不去。贵人进了门,帅府焉有不更加富贵吉祥之理?!大帅对少奶奶的宠爱,有时会在不经意间表现出来。帅府的人,上上下下,大家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所谓的上行下效,大家对帅府的这位少奶奶也都高看一眼。

在帅府院内,于凤至以她的彬彬有礼,博学多才,乐善好施和善解人意,为自己赢得了令人仰慕的口碑。于凤至在府内做事有板有眼,极有见地,人们有事多愿意与她商量。就连张学曾、张怀曈想给许夫人办寿酒都请她给出注意。在张作霖的几位夫人中,于凤至对卢夫人格外敬重。她十分钦佩她视冠英、学良、学铭如己出的美德,所以一直寻找机会加以回报,和卢夫人形同母女。她不但对自己的长辈毕恭毕敬、尽心竭力,对下人也不摆少奶奶的架子。于凤至平易近人,帅府的下人都愿意接近她。

于凤至以自己独有的庄重、内敛、仁义,赢得了大家的信任和赞誉,也更加使张氏父子对这位女子刮目相看。张作霖娶于凤至做儿媳,当初想法很简单,一是想以这种方式回报老友于文斗的救命之恩;二是希望于女能给自己儿子带来好运。不曾想到儿媳竟然还有这许多美德:尊老爱幼,相夫教子,善待下人,聪明睿智。据他自己的经验:如果女子贤惠、聪明,就可以充分发挥男人的最大威力;相反,如果女子愚蠢、刁顽,也会大大减弱男人的力道。夫妻之间的关系犹如弓与箭,妻如弓,夫如箭。如果弓坏了,箭就无法射出去。儿子能娶到这么好的媳妇,真是他的福份。可自己当初还应允儿子在外找女人,张作霖觉得多少有些对不住儿媳妇。所以在后来的日子里对于凤至格外关照,高看一眼。据说张作霖特别给儿媳妇面子,他平时发怒时,别人不敢上前,于凤至一劝立马即可消气。

那是于凤至生命中一段顺风顺水、生命开花的日子。笼罩在她周围的尽是祥云瑞雨,

没有烦恼,没有忧伤。她的心,仿佛被熨斗熨过了似的,十分平展舒畅。

大帅有时会有意无意地往她身上打量一眼,那分明是一种无声的暗示。于凤至是个聪明人,她感受到了那目光的分量。她知道自己嫁到张家,必须完成一个女人的使命——为老张家传宗接代,使大帅府人丁兴旺。

闲下来时,于凤至想,人也就是这样,生生死死,一代又一代,就好像那地里的庄稼,一茬又一茬。女人不管多有才华,再特立独行,只要你是个女人,就要完成自己的使命。于凤至没有抱怨,没有逃避。她只是循规蹈矩地在和张学良的婚姻中完成自己的任务,做好她该做的一切。

那是一个女人开花的岁月。他们陆续有了爱情的结晶——1916年长女张闾瑛出生、1917年长子张闾珣出生、1918年次子张闾玗出生、1919年幼子张闾琪出生。于凤至像一棵开满繁花的果树,以中国传统的生儿育女传宗接代的方式完成她作为女人的升华和超越。

于凤至晚年在她的回忆录中说,她和张学良“婚后生活美满,孩子们陆续诞生,我们两人充满了幸福,这是我一生中最幸福最美好的时光。”

张学良晚年接受采访时也说,“于凤至对我很好,她是贤妻良母。她在生第四个孩子时,得了重病。于凤至的母亲和卢夫人一边准备后事一边商量把于凤至的侄女娶过来,以便照顾于凤至的四个孩子。我得知此事,坚决反对,对她们说,于凤至现在病得这样厉害,真的娶了她的侄女,等于是在催她死。但两位老人坚持这样做,无奈之下,我答应他们,假如于凤至去世就娶她的侄女为妻,但现在不行。”也许是张学良对于凤至的真情感动了上苍,于凤至竟然奇迹般地闯过了鬼门关。

张学良与于凤至的婚姻,表面看似乎什么也不缺。经济上,都是有钱人家,凤命千金配将门虎子,称得上是金玉良缘。张学良也爱于凤至,爱慕她的美貌,倾慕她的才华。可是在内心深处老觉得有那么一点缺憾。

缺什么呢?他自己也说不清楚。或许就是心灵深处的那么微妙的一颤。张学良看《红楼梦》,他想贾宝玉见到林黛玉肯定不会是这个样子,一定有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在里面。

张学良与于凤至结婚生子后,也履行为夫为父的责任。有时候,张学良会跟于凤至半开玩笑半当真地叫她一声“大姐”。每当这时候,于凤至表面一脸温柔的笑,内心深处却是万箭穿心似的疼。也许就是这年龄上的一点差异,成为于凤至心中永远的痛。

正因为如此,于凤至一方面把张学良当丈夫来敬、来爱,另一方面又把他当着弟弟来娇、来宠。她一如姐姐容忍弟弟一样,容忍张学良的过失与不足。每当张学良叫她一声“大姐”,她的心就像被一只无情的手撕扯,被撕成许多碎块儿,淅淅沥沥都是血。但她的脸上依然带着隐忍的微笑,笑靥里却是藏着隐隐的颤抖。

于凤至带着大家闺秀的儒雅之气,尽量追求完美。她要使自己完美,使这个家完美。她希望日子就这么风平浪静、波澜不惊地过下去。她一心一意地相夫教子,在平淡与平静中体味着做女人的充实,做女人的快乐。为此,她常常感到满足。

然而,好景不长。这种满足并没有维持多久。

三、张学良外面又有了别的女人。于凤至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终于宽容接纳了赵四小姐,并与赵四以“大姐”、“小妹”相称,还为赵四在大帅府院外新建了小青楼。

“天上掉下个赵一荻!”

有一天,于凤至从别人口中得知一件事,这件事,比天大。于凤至如同遭了雷击,如同五雷轰顶——张学良外面又有了别的女人。张学良在天津认识了一位富家小姐赵一荻。

赵一荻,又名赵绮霞,人称赵四小姐。她娇艳如花,热情似火,一见到少帅张学良,就怦然心动。两个人一见钟情,两颗心一拍即合,很快擦出爱的火花。他们爱得如火如荼,爱

得轰轰烈烈。

而于凤至对张学良的爱,却矜持有度。一举一动,一招一式,都透着大家闺秀的范儿。她不善于过多地表白,她把对丈夫的爱,深深藏在心底。这在外人看来无可厚非、无懈可击,可是作为多情的丈夫,张学良总觉得有些索然无味、寡淡无趣。

更让于凤至吃惊的是,张学良告诉她,赵一荻已经怀孕了。

于凤至在回忆录中写道,“赵绮霞,她父亲是政府中主管经济的官员,她因终日在舞场流连、不肯上学,被称为赵四小姐,她追逐汉卿,报纸杂志大肆渲染。她父亲管教她不听,登报脱离父女关系,成为一时新闻。她以此为由,托人找我,要求任汉卿的永久秘书,服侍汉卿的生活,汉卿要我决定。我可怜她十四岁幼龄,无家可归而允许。一些亲友长者劝我不可这样做,说这种好玩的小姐,不仅没道义可言谈,和汉卿也无感情基础,对她的父母尚且如此,今后对你们又会如何?我则自认明白,不听这些谏言。赵绮霞来到沈阳帅府,一进门就跪地向我叩头,说永远不忘我的大恩大德,一辈子做汉卿的秘书,决不要任何名分。我用我的钱给她买了一所房子,并且告诉财务人员,给她工资从忧,以尽到对人之心。”

于凤至还在给赵一荻的信中回忆了和她第一次见面的情形,“你我第一次见面,是1929年的冬天。我记得,那天沈阳大雪纷飞,我是从汉卿的言语偶尔流露中得知你已产下一子,这本来是件喜事。但是我听说你为闾琳的降生而忧虑。因为你和汉卿并无夫妻名分,由你本人抚养婴儿实在是件很困难的事情。你有心把孩子送到天津的姥姥家里,可是你的父亲已经声明与你脱离了关系,你处于困窘的境地。”

“我在你临产以前,就为你备下了乳粉与婴儿的衣物。那时我不想到北陵探望,令你难为情。我思来想去,决定还是亲自到北陵看你。我冒着鹅毛大雪,带着蒋妈赶到你的住处,见了面我才知道你不仅是位聪明贤惠的妹妹,还是位美丽温柔的女子。你那时万没有想到我会在你最困难的时候来‘下奶’,当你听我说把孩子抱回大帅府,由我代你抚养时,你感动得嘴唇哆嗦,眼泪就像断了线的珠子一样滚落下来,你叫一声:‘大姐!’就抱住我失声地哭了起来。”

面对丈夫的情人,于凤至没有失却昔日风范,待她如同姐妹。这让张学良深为感动钦佩。所以,张学良对赵四提出,她跟他没有夫人名义。对外称为少帅秘书,对内则称侍从小姐。

此后,他们三人一起出出进进,愉快地生活在一起。凡和张学良有交往的人,都羡慕他有个和美的家庭,称他有两位贤内助。

四、张学良发动西安事变遭蒋介石囚禁后,于凤至心急火燎地从英伦回国,义无反顾地伴张入狱,辗转各地,后因患乳腺癌不得不赴美治疗,从此与张学良天各一方。

1936年12月,西安事变的消息传到英国,英伦三岛朝野震惊。身在异国的于凤至突然听到这一消息,觉得天旋地转、心乱如麻,禁不住大哭起来。当她稍微清醒过来时,她感到眼泪是救不了丈夫性命的,眼前急需的是要有理智和救夫的良策。想到这里,她擦干眼泪,镇静下来,仔细分析了当时的形势:一则蒋介石执掌党政大权,为了自己的威望和权势,必然要把张学良当作心腹之患而除之,不然他会坐卧不安;再则,南京一班亲日派连同在西安被扣押过的数十名军政大员,亦定然咬牙切齿,想趁机杀张,以解心头之恨。

于凤至清楚地意识到:欲救夫君,非蒋介石莫属。救夫已是燃眉之急,她必须在离开英国之前发一份电报给南京,要他们“刀下留人”!否则,她还未踏上国土,恐怕汉卿早已成蒋介石的“刀下之鬼”。

然而,这封电报该发给谁呢?她忧心如焚地思索着,自然而然地想到了宋美龄。宋美龄是自己的“干姐姐”,要求她设法“保证汉卿之安全”。于是第二天一早,于凤至便收到了宋美龄的复电:“汉卿兄事,请仁姊放心;委员长绝对履行诺言,保证汉卿兄之安全。”

过去,一度盛传于凤至手上握有蒋介石“九一八事变”时密令张学良“绝对不抵抗”的

电文,并把它带到英国保存在伦敦汇丰银行,致使蒋介石心有顾忌,因此对张学良既不敢杀又不敢放。其实,这是一种误传。

那么,事实的真相如何呢?

1992年6月30日,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张之丙女士在采访张学良时,为求证外间说法,给张学良读了一段一部史书所写的内容:“9月初,日本就制造了中村事件。11号,又接到蒋介石一个密电,召张去石家庄会晤,在火车车厢里,蒋说,‘我这次跟你会面主要是要你严令东北军,凡遇日军进攻,一律不准抵抗。’”

张学良说:“他没说这话,没有。”这是替我开脱责任,“好像是中央,大家骂我不抵抗啊,好像是奉中央命令的,这不在中央,(中央)没责任的。”

张之丙说:“说您在军法会审的时候啊,您就把它拿出来了,在您口袋里有一个黑皮包,您从黑皮包里拿出来的,正好是蒋总统给您的密电。结果中统局尽量地搜查,希望把它拿去,后来说是于凤至,于夫人把它拿到英国去了。”

张学良说:“这都是胡说。”“大姐(于凤至)不懂政治,也不搞政治,没这事。”

于凤至在《我与汉卿的一生》中也明确地说,“加州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成露西教授接受日本学者的委托,来信问我在‘九一八’时,蒋介石有没有给张学良下‘不抵抗’的手令,以及我是否保存了这手令。当时在张学良左右的人士,不止一人提出有此手令,还在中国发表了此事,我回答他:‘根本无此事。’历史就是历史,要尊重事实。”

看来,这件事出自两位当事人张学良、于凤至之口,事实应该很清楚了。

却说,当年于凤至迅速收拾行囊,踏上归国之途,毅然陪张一块坐牢,以照顾张学良的生活,尽到做妻子的责任。

于凤至的到来,使张学良孤愤忧郁的心境仿佛吹进了一股和煦温暖的春风。张学良刚开始被幽禁于浙江奉化溪口,终日愁眉不展,忧闷无语,时而仰天长叹,时而低首吟哦。于凤至深恐张学良忧郁成疾,总是想方设法替他消愁解闷。每天清晨,他俩形影相随,双双来到青山绿水的武岭头,在古木参天的林荫下踢踢腿、弯弯腰,活动活动筋骨,呼吸呼吸新鲜空气。到了傍晚,他俩沿着鹅卵石铺设的曲径小道并肩散步,时而窃窃私语,时而谈笑风生,仿佛是弥补两人都曾深为缺失而遗憾的婚前恋爱经历。

于凤至陪伴张学良度过了三年幽禁生涯,由浙江雪窦山而安徽黄山,江西萍乡而湖南凤凰山,然后又到贵州阳明洞。每次搬迁,都无异于一场灾难。一路的颠沛流离,张学良因为过惯了军旅生活,餐风露宿自然适应不在话下。而于凤至从小锦衣玉食,嫁给张学良后更是生活优裕。居留英国,她的生活方式也有了些洋化,很难适应恶劣的卫生环境和颠簸不止的旅行。一路上虽然很难有顺心随意的时候,但是于凤至却没有半句怨言。对于这位深明大义的女性来说,只要能陪着丈夫,即使就这么走到天涯海角,她也始终无怨无悔。张学良深知,于凤至所承受的心灵与肉体的折磨已近极限;而他作为丈夫,却无力将她托举出这个深渊。

在湖南苏仙岭,张学良望着南飞的大雁,对与他一同站在跨鹤石旁的于凤至说:“凡人升天,须得得道。当年苏耽在这里跨鹤成仙,显然是受了点化。你我即使天天在此盘桓,衔云饮露,也未必有鹤肯从天降……”于凤至笑道:“你这个人哪,入佛门还要嫌你六根未尽,哪里还能得道升天?”张学良笑问:“这么说,我是这辈子成不了仙啰?”于凤至故作严肃地说:“那倒不一定,如果你从明天开始就面壁修行,说不定将来会有凤凰来托你升天呢!”难怪在沅陵凤凰山,张学良曾深情赋诗一首赠于凤至:“卿名凤至不一般,凤至落到凤凰山。深山古刹多梵语,别有天地非人间。”

从风景秀丽的湘西走进贵州的雨季,张学良的情绪也随之转入低潮。他常常独自站在门前,一动不动地注视着院内长满青苔的潮湿方砖甬道,看秋风卷着从树上掉下来的残枝败叶瑟瑟抖动,原本深邃的目光显得有些黯淡。也许是刚刚经历了长途跋涉的颠簸,也许是东北人还不适应大西南这方水土,当然,更多的是难以忍受长期幽禁的煎熬,张学良脸上愈见蜡

黄,面容也愈见消瘦。虽然还没到40岁,谢顶现象已愈见明显。于凤至最能体味丈夫心境的苍凉,但却无处诉说,唯有暗自垂泪。

1940年初,身体原本孱弱的于凤至积郁成疾,患上乳癌。张学良向戴笠提出让于凤至出国治病。在这种情况下,于凤至忍痛与张学良作别,赴美就医,术后定居美国。谁料从此一别,竟成永诀,她再也没见着心爱的丈夫。

1961年,于凤至得悉女儿张闾瑛和女婿陶鹏飞将应邀赴台讲学,提醒他们一定要设法探望长期阔别的父亲张学良。当女儿女婿取出于凤至的近照交给张学良时,张学良老泪纵横,愁肠百结。

于凤至万万没有想到,女儿张闾瑛和女婿陶鹏飞这次台湾之行,给她带来的竟然是张学良的一纸离婚协议!

五、张学良给于凤至写信,我现在已经成了基督徒,而基督徒不能同时有两个妻子,现在就请你帮我下这个决心吧。于凤至思虑再三,只好同意在“离婚协议书”上签字。

张学良与于凤至的离婚,向来众说纷纭。有一种说法是,于凤至主动提出离婚而成全张学良与赵四小姐。事实并非如此——于凤至从来不曾主动让位!

既然于凤至当时不愿和张学良离婚,为什么后来竟然同意在“离婚协议书”上签字呢?这得要从张学良的《西安事变忏悔录》说起。

1964年7月1日,台湾《希望》杂志创刊号刊载一篇惊世之作,题为《西安事变忏悔录》,文稿作者为在台湾乃至世界都异常敏感的人物——张学良!《希望》本是一本无人知晓的普通杂志,谁也不会想到这本再普通不过的刊物上竟然破天荒捅出一篇洋洋数万言的《忏悔录》,而且还是多年来始终处于与世隔绝状态的西安事变主角的“自述”,这不能不引起众多关注张学良读者的高度兴趣。

《希望》因有此文而在台湾洛阳纸贵。非但如此,台湾《民主晚报》也随之转载,一时如雷贯耳,读者先睹为快。就在海内外媒体纷纷转载的时候,不知为什么台湾当局竟在几天后突然变脸,下令查禁《希望》杂志,并且封存所有尚未出售的《民主晚报》。尽管如此,张学良发表《西安事变忏悔录》的消息还是无法封锁,不久传至海外。当时正在美国洛杉矶养病的张学良发妻于凤至,听到这一消息格外震惊和气愤,因为她从辗转得到的《西安事变忏悔录》字里行间,感受到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屈辱。这篇奇怪的东西让她蓦然想起1940年在贵州与张学良分手前的一次秘密谈话。

当时,于凤至在贵州幽禁地因被检查出左乳发生癌变,后经宋美龄帮助前往美国就医。临行前张学良叮嘱她:此行赴美,无论将来病情是否好转,都不要再返贵州。他希望于凤至到美国后,设法把当时尚在英国读书的几个孩子转到美国继续学业,当然张氏此意的更深层含意是蒋介石有一天要斩草除根,而于凤至去美则可为张家保存骨血和人脉。谈到自己今后能不能去美国与于凤至相会时,张学良告诉她:只要蒋介石在世,他就绝对不会有出头之日。而他只要有一口气,也绝对不可能认罪。

基于上述原因,当1964年于凤至在美国听说张学良《忏悔录》发表时,她的第一感觉就是——张学良的《西安事变忏悔录》是假的。当然,于凤至根本不会知道,世事变幻莫测。张学良在长达二十多年的幽禁过后,此时公开见报的所谓《忏悔录》,虽然是政治性的阴谋,但也绝不像于凤至嗣后在美国公开对报界所说的那样:“友人来问我究竟,我说这是汉卿和我早就预料到的必然出现的事,只是想不到以这种形式出现。这是为了将蒋被赶出大陆失败的责任推给汉卿,用以欺骗世人、欺骗台湾老百姓、欺骗蒋的追随者。”她的理由是:“汉卿对西安事变始终认为是正确的,绝不承认有罪,何况他根本没有这个文学水准,以前许多文字都是秘书写的,赵四没有在学校念过什么书,也从来没有认真自修学习,并没有此文笔……”

可是,这次于凤至在美国真的想错了。因为她做梦也不会想到,这篇刊载在《希望》上不久又被台湾下令收回的所谓《忏悔录》,不但的确是张学良亲笔所写,而且还是应蒋介石的要求不得不写的。只是这篇以写信方式上陈蒋介石有关西安事变经过的长文,并不是以“忏悔录”而是以“回忆录”的方式形成的,此信发出后被台湾当局某些别有用心者利用,并被冠以“忏悔录”三字对张学良进行丑化与诋毁罢了。

不明真相的于凤至,借此在美国掀起一波“为夫叫屈”的传媒大战。《洛杉矶太阳报》首先刊发于凤至谈话向台湾发难,接着《纽约时报》也载长文抨击台湾长期羁押张学良。由于张学良在西方的政治影响以及于凤至借台湾伪造《忏悔录》一事在国会参众议员和司法界上层人士中的奔走呼号,很快就造成了对蒋介石极为不利的声势。这样,就引起了台湾当局对于凤至的强烈不满,其中不仅包括蒋介石父子,甚至也包括与于凤至始终姐妹相称并素有往来的宋美龄的不满。于是,蒋介石有意改变对张学良的处置意见:与其长期幽禁而惹事生非,不如快刀斩乱麻以绝后患。这就是张学良和于凤至必须解除夫妻关系的政治背景。

于凤至在美国对参众两院议员发起救张呼吁攻势,非但没有起到营救张学良和让张学良有一天来美与她团聚的初衷,甚至客观上还起到她做梦也想不到的副作用——那就是于凤至虽然知道蒋介石惧怕美国,却不知蒋介石正因惧怕美国势力的从中干预,才忽然引起对幽禁刚刚解除但在蒋眼里仍是冥顽不化的“东北虎”张学良的高度关注。

所以,当蒋获悉于凤至在美国施压的消息后,在憎恨于凤至到处为张氏游说奔走的同时,也想起了仍在台北幽居的张学良,蒋介石甚至还萌发让张学良作杨虎城第二的罪恶念头。张群作为国民党政权的高层要人,他当然是最先洞悉蒋介石心中恶念的知情者。

出于对至交张学良生命安全的考虑,张群认为有必要让张学良认清这样的现实,如果继续和于凤至保持这种名存实亡的夫妻关系,很可能给张学良自由的彻底恢复带来意想不到的麻烦,他希望张学良尽快给赵四小姐一个应得的名分!

张群的这种考虑不仅得到了宋美龄的积极赞同,而且张学良也对此也表示理解和认可。于是张群以私人名义离台赴美,秘密来到洛杉矶比弗利山的于凤至住所,当面向她说明与张学良办离婚手续的近因与将来的益处。

于凤至对张群的建议表示强烈反对。事过多年以后,于凤至这样回忆这段难忘的往事:“为了此事,某某(指张群)突然由台湾来美国找我……在登门访我时竟开门见山地说是为了汉卿办离婚的事特来美国的。我问他是否是政府派来的,是台湾什么机关?他说:他是政府的公务人员,但不是奉政府之命而是为了汉卿的处境安危而来。我问他:那么是汉卿委托你来?他犹豫了,然后回答说:不是。是他知道这事,根本上是汉卿经过多年教育,已经认罪和守法了,并感谢政府,愿意和赵四在台湾终老,所以才要办离婚的。并说:这是他到汉卿家里和汉卿、赵四三个人说这事,赵四说的。他见我不为所动,说出了:这是你闹的,政府对汉卿这样管束已是很宽大了;任何时候、任何办法,汉卿如果擅自行动想离开,离开之时,就是他死亡之时。更说:你不懂这些,赵四懂……你不签字政府也有办法,决不会让他来美国或者去大陆的。”

于凤至在其回忆录中又表示:“我思考再三,他们绝不肯给汉卿以自由。汉卿是笼中鸟,他们随时会捏死他,这个办法不成,会换另一个办法。为了保护汉卿的安全,我给这个独裁者签个字。但我也要向世人说明,我不承认强加给我的、非法的所谓离婚、结婚。”

蒋介石始终认为,只要于凤至还在美国,张于两人的几个子女还在美国,那么张学良的心始终会向往美国,这无疑就是张学良将来的一条后路。而身体状况始终不如意的蒋介石,当然不能不顾忌到他百年以后不想看到的事实:“东北虎”有朝一日飞出台湾,飞到美国后再前往中国大陆!蒋介石之所以在上世纪60年代于台湾大溪行馆召见幽禁中的张学良,以及同意宋美龄关于让张学良从高雄搬回台北的建议,完全是基于宋美龄在其中发挥和解玉成的作用,当然后期也有其子蒋经国的游说因素在内。不然,若依蒋介石从前的主意,恐怕要

将张学良一直幽禁到死方解心头之恨。

张学良去台湾后信仰基督教并接受洗礼。根据基督教教规,已婚男人只准有一位夫人。宋美龄就抓住这一点,迫使张学良同于凤至离婚,好断绝张学良在美国的后路。

张闾瑛与陶鹏飞从台湾带来一封张学良写给于凤至的亲笔信,信中谈到1957年以后,宋美龄劝他放弃学佛,转信基督,他心诚则灵,潜心研读《圣经》,六年以来,收获不菲,见识大异从前,因此决定正式接受教会的洗礼。张学良在信中说,我现在已经成了基督徒,而基督徒不能同时有两个妻子,现在就请你帮我下这个决心吧。

于凤至一世精明,还能听不懂弦外之音?这封信她读了又读,直读得心潮起伏,泪眼模糊,彻夜难眠。往事不堪回首月明中!于凤至思虑再三,无奈之下只好在“离婚协议书”上签字。做到这一点,对于一个女人来说,是多么艰难的一步。只要不同意离婚,于凤至就会一直是张学良夫人,过去是,现在是,永远是。如果于凤至坚持不答应,张学良也无可奈何,偏偏于凤至就答应了。这对于一个女人来说,是怎样的慷慨,怎样的情怀!

于凤至说:“一个人爱一个人是不需要理由的,也是说不清缘由的,是不可控制、不可逆转的。只要对汉卿好,我什么都答应。”因为在她心里,张学良就是唯一,张学良就是永远!

正因为如此,在他们正式离婚之后于凤至仍然视自己为张夫人,离婚后张学良给她来信的称谓也没有任何变化。宋美龄每年给她寄的圣诞贺卡上,称谓也仍然是“张夫人”。

于凤至至死也没能再见到张学良一面,这成了她一生之中最大的遗憾。于凤至晚年在谈到张学良时,不止一次说过:“我生是张家的人,死是张家的鬼!婚姻虽然解除了,可是我的心始终属于张汉卿。”

于凤至去世后,安葬在洛杉矶玫瑰园公墓,墓碑上用英文写着:FENG TZE CHANG。译成中文即“张于凤至”。按照于凤至的遗嘱,她的墓旁留下一个空穴,那是她痴情的等待——等待她永远的丈夫张学良。

2001年10月14日张学良去世,与赵一荻在夏威夷神殿谷合葬。于凤至墓旁的那个空穴,就成为张学良与她缘定今生永远的未了情。

六、“凤至,凤至,我来晚了啊!”张学良呜咽一声,很多话语就都哽在了喉头。人去楼空,阴阳两隔。张学良觉得,在这个世界上他最对不起的女人就是于凤至。

在比弗利山下的玫瑰园公墓里,于凤至的黑色大理石墓地旁边,耸立着一座白色的雕塑——爱神维纳斯的雕塑。那是张学良与于凤至的女儿张闾瑛和女婿陶鹏飞请人雕刻的。

于凤至作为一代才女,在挚爱里活了一辈子。爱便成了她一生的追求和写照。我们如果用一种全新的理解,爱是主动的,不是被动的;爱是付出和给予,不仅仅是得到和拥有。从这个意义上说,于凤至是最懂得爱最配用爱神来与其灵魂相守的人。

1991年5月,在于凤至去世一年多以后,张学良获准到美国探亲。当张学良从洛杉矶机场走下飞机,女儿张闾瑛和女婿陶鹏飞便很快迎了上去。

张闾瑛和陶鹏飞陪着张学良,去看了于凤至一年前还住着的那幢白色小楼,它在一片树林的掩映下显得格外秀丽安静。

张学良用昏花的老眼望着那幢小楼,望了许久,心里如同打翻了的五味瓶,说不清是个什么滋味。他默默地想象着,他的结发之妻于凤至,一个人带着这些孩子在美国撑过的那些岁月,多少艰难,多少困苦,他已经无从评说,也无须评说了。

望着那幢小楼,张学良生出一片敬仰之心。他觉得,那幢白色的小楼就是妻子伫立的身影。她在困苦中伫立,她在艰难中坚守,她在翘首盼望,她在殷殷期待,却没有等来她和张学良重新聚首的一天。张学良不禁感到一阵苍凉,仿佛有簌簌的秋风从他的脊梁骨上穿过,引得他的脊梁骨一阵阵地颤抖。一时间,老泪纵横的张学良的心都碎了。

“凤至,凤至,我来晚了啊!”张学良呜咽一声,很多话语都哽在了喉头。说实在话,在内心深处,张学良觉得,这个世界上他最对不起的女人就是于凤至。

人生就是这样,需要面对很多选择,有时甚至是很艰难的选择。一个是结发之妻,一个是红颜知己,两难的选择,结果是让于凤至做了牺牲。

人们都说,女人珍视她的第一个男人,而男人珍视的是他最后一个女人。这话或许有些道理。于凤至一生中除了张学良,没有其他男人,张学良是她第一个、也是最后一个、而且是唯一的一个男人!她对张学良那份珍视就可想而知了,那成分很复杂,其中有妻子对丈夫的爱,有姐姐对弟弟的爱,有时又像是母亲对儿子的爱,多重的爱叠加在一起,超越了夫妻情、姐弟情、母子情,形成一种超然的爱、大度的爱、无私的爱、真正的爱——超然的大爱、无私的真爱!

张学良明明知道,他和于凤至结婚数十年,虽然聚少离多、天各一方,但是于凤至至少保持着张学良夫人的名分。他的一纸离婚协议,会把于凤至仅有的“名分”也剥夺了,这对于凤至是极不公平的。可不这样又该如何?经过一番艰难的选择,张学良的内心深处一直很痛苦,有时夜里他从睡梦中醒来,泪水横流地喊着:“凤至!凤至!”对于结发之妻,他感到总有一种深深的忏悔。

如今,张学良站在于凤至曾经住过的小楼前,人去楼空,阴阳两隔。“凤至!凤至!”张学良一叠声地喊着,顿足捶胸老泪纵横。如果能早来一点儿,如果能见上一面也是好的呀。偏偏,一切都已经铸成,一切都无可挽回了。

一个落寞的女人,于凤至落寞地走了。带着一颗落寞的心,留下一座落寞的小楼,还有一个落寞的空穴。

又过了些年,张学良与赵一荻也相继去世,他们合葬在一起。于凤至墓地旁边的空穴,就只能永远地空着了……

玫瑰园公墓的玫瑰,年年都开,开得奔放、热烈,芬芳馥郁。人都说玫瑰是爱的化身。那么爱又是什么?得到?付出?单向?双向?一个人的苦苦相守?两个人的彼此思念?嫉妒?包容?忍痛割爱?爱屋及乌?悲剧?喜剧?悲喜剧?玫瑰花瓣飘零的时候,如阵阵红色的泪雨。

玫瑰墓园里,那些安息的灵魂都默默无声。洁白的维纳斯女神守候着于凤至的灵魂。她安息了吗?她平静了吗?或许她是一个超乎寻常的女人,她是个最懂得爱的真谛的女人。

《圣经》说得好,爱是恒久忍耐,又有仁慈;爱是不妒忌,爱是不自夸……不求自己的益处,爱是永不止息。

大爱无疆,真爱无声。

告诉你一个真实的芥川龙之介

告诉你一个真实的芥川龙之介 芥川龍之介は大正時代の代表的な短編作家として知られている。夏目漱石と並ぶ近代日本文学の双璧であり、未だに読者の心をつかんで離さない天才作家である。 芥川龙之介(1892-1927)是大正时代短篇作家的代表人物,与夏目漱石并称为近代日本文学双璧,被誉为天才作家,至今仍然对众多读者有极大的吸引力。 芥川龍之介は辰の年、辰の月、辰の日、辰の時に生まれたので、辰之介、つまり龍之介と命名されたそうだ。本姓は新原だった。生後七ヶ月で母親が突然心の病に侵された。そのため、龍之介は母の実兄の芥川家の養子となった。 芥川龙之介于在辰年辰月辰日辰时出生,故名辰之介,即龙之介。本姓新原。7个月大的时候母亲突患精神病,因此龙之介被过继给母亲兄长芥川家做养子。 教育熱心の叔母の影響で龍之介は小さい頃から書物と親しむことができた。子供の時の愛読書は「西遊記」が第一である。それから「水滸伝」も愛読書の一つである。一時は「水滸伝」の中の一百八人の豪傑の名前を悉く諳記したことがある。本への執着はやがて創作活動の情熱へと昇華していきます。 姨妈对教育有很大热情,受她的影响,龙之介从小就热爱读书。童年时代最喜欢读《西游记》,《水浒传》也是他喜欢的书之一,有一段时间甚至能完整背出一百零八好汉的名字。他对于

书本的执着最终化为了创作的激情。 高等小学校と中学時代の龍之介は仲間たちと回覧雑誌を作ることに熱中した。ある回覧雑誌には夏目漱石の「吾輩は猫である」をもじった作、「我輩も犬である」を寄せている。就读高等小学和中学时期,龙之介和朋友们热衷于创办传阅杂志,在其中一本杂志上,芥川发表了《我是狗》,这是一部模仿夏目漱石《我是猫》的戏谑之作。 大正二年、龍之介は東京帝国大学英文科入学。大学に入った龍之介は本格的な創作活動を始めた。大正四年、23歳の時、龍之介は柳川龍之介という名で《羅生門》を発表した。ところが、この作品はには大した反響がなかった。しかし、後の「鼻」は師匠の夏目漱石に絶賛され、龍之介の出世作となった。 大正二年(1913年),龙之介进入东京帝国大学英文系,此后,他正式开始了文学创作。大正四年,23岁之时,龙之介以柳川龙之介的笔名发表了《罗生门》。但是这部作品却没有引起很大反响。之后的《鼻子》却受到老师夏目漱石的盛赞,成为龙之介的成名作。 恋に落ちた龍之介|龙之介的恋爱 22歳の時、龍之介は上総一ノ宮で一夏を過ごした。吉田弥生という女性に恋をした龍之介はここで恋文を書いた。しかし、この恋は養家の猛反対に遭い、止むを得ず結婚を断念した。翌年心の痛みを癒すべく、龍之介は旅を出たりした。 22岁那年,龙之介在千叶县的一之宫町度过了一个夏天。那时,他正和一名叫吉田弥生的女性谈恋爱,在此地给对方写过情书。但是这场恋爱却遭到养父母的反对,最终他不得不放弃了结婚的念头。第二年,为了平复情伤,龙之介出外旅行。 面白いことに、龍之介は24歳の時にも同じここ一宮で恋文を綴った。この女性こそのちの妻となる塚本文。恋文はとても暖かくて、文に対する深い愛情が読み取られる。恋文はこう書かれてあった。 「僕のやってゐる商売は 今の日本で、一番金にならない商売です。 その上、僕自身も碌に金はありません。 ですから、生活の程度から云へば何時までたってても知れたものです。 それから、僕はからだもあたまもあまり上等に出来上がってゐません。 (あたまの方はそれでもまだ少しは自信があります。) うちには、父、母、叔母としよりが三人ゐます。それでよければ来て下さい。 繰返して書きますが、理由は一つしかありません。 僕は文ちゃんが好きです。それでよければ来て下さい。」 有趣的是,24岁的时候,还是在一之宫,龙之介又给另一位女性写了情书,她就是后来的妻子,塚本文。这封情书写得温情脉脉,从中可窥见他对妻子的深情。 “我从事的职业,在当今日本最不赚钱。 而且,我本人也没什么财产。

一个女人真实感人的征婚自我介绍

---------------------------------------------------------------范文最新推荐------------------------------------------------------ 一个女人真实感人的征婚自我介绍 先作下自我介绍好了,照片上看我或许没这么老,很可惜,无论是户口本儿还是身份证,不用细算,我27岁了,至少我觉的,有点老了。 我基本上可以用以下十条介绍: 一.我会做饭,喜欢打理家务,而且可以每天都做上那么一次,仅供自己娱乐,喜欢而已。不过一旦你要指望我作饭,或者说要求的话,那就扯淡了。 二.从某种角度上看我还算自由,我独自一人在外工作。但是收入很没准,例如这个月我赚了几千,或许下个月甚至下下个月我就只能靠这几千块维持生计,冬天就要来了,只是我不能同蛇熊一般冬眠。于是我到想找个人,彼此温暖。 三.近期内我不打算换工作不打算辞去工作,我想继续在公司里呆到年底,可以做很多事,并非做的所有事都是我喜欢的,这样说的意思是想表明我并非还是个异想天开仅凭兴趣爱好活着的人。这一点非常重要,若是不能理解就不要找我了。 1 / 7

四.我曾经有个自认幸福的家,一个我曾付出艰辛和努力的家,无论怎么说,我都无法不去追忆它。我也有姐妹们,她们是我1/3的精神世界,我总要和她们在一起而且我要拉扯着她们,要让她们始终看到自己梦想开始的地方,我对她们说一切都会好的。 五.如果可能的话,我想在结婚前与你一起呆上一年或者两年,,可以一起买个小房子,可以彼此了解,可以让你有理由留下来或者离开我。而对于我,我不想抛弃谁或者被谁抛弃。 六.我会用尽最大的可能去爱你,照顾你,即使我可以给予的时间和精力已经少的可怜,但我一样会让你发觉这些可以给予的是你所需要的。如果我做不到,就请给我多一个星期的时间,我就会变得好起来。我非常非常喜欢孩子,很想有个小女儿。 七.我离异,带一三岁半小男孩。我不扯谎,在我们之间,如果我真做了些什么对不起你的事,我也会告诉你,要么认错,要么被抛弃,我都没有怨言。 八.我没有什么存款,我家境很一般。 九.我同所有人一样,我想象的幸福的终点是平庸的,亦是最最现实美好的。

关于张学良的评价

关于张学良的评价 以前,听到的有关张学良的事情和评价,有大部分都是负面的,特别是对张学良的消极评价更是很多,即使是在历史课上、教科书里,也没有对他的歌功颂德,反倒是认为他是国民党军的头子,做了很多危害国家、共产党的事情。我总觉得对张学良的评价是否有些过于偏颇了。最近,我查了很多关于张学良的资料和大家对张学良的评价。发现,果然如此,对张学良的评价确实有很多人是赞扬和崇敬的,但不乏有很多人持有反面态度。 很多对张学良评价消极的人都认为他是一个富家公子、纨绔子弟,做人风流等。他所执行的蒋介石“不抵抗”政策致使东三省沦陷,更是这些人对他进行批判的最有利把柄,可以说这是张学良人生的一个最大污点,足以使后人对他产生这种消极的评价并且是那么的理直气壮。 但是,对张学良的消极评价虽然有一定的依据,是不可抹去的历史事实。但只对张学良进行这些负面的评价,恐怕是对他的不公正评价,不客观评价。张学良为什么一直以来都被人称作“少帅”?“少帅”一词恐怕不是一个贬义词吧,这从另一个方面可以看出张学良在人们心目中还是一个响当当的大人物,甚至可以说是一个大英雄。 张学良不仅是英雄,而且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英雄。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张学良虽然在战争年代隶属于国民党军队,是国民党军的司令。比如:1928年6月,张学良任东北三省保安司令;同年12月,毅然宣布东北易帜,服从国民政府,被任命为东北边防军司令长官;1931年“九一八”事变时,执行蒋介石不抵抗命令,受到全国舆论谴责;12月任国民党北平绥靖主任;1935年10月,任西北“剿总”副总司令,代行总司令职务。但是他所做的另一些事情对于祖国的统一,维护国家主权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比如说最为著名的“西安事变”,这便是他最为有利的正面评价证据。 在当时,面对全国人民要求抗日的呼声日益高涨,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影响下,张学良曾多次劝谏蒋介石停止内战、联共抗日,但都遭到拒绝。1936年12月12日,他与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事变发生以后,中国共产党坚决主张用和平方式解决事变,并派周恩来等为代表到西安帮助张、杨正确解决事变。西安事变使得和平统一战线形成,国共共同抗日的局面形成。不仅从危 机中解救了中国共产党同时也拯救了中国革命,让中国从内战走向了联合抗日并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中国人民内部的团结,为中国抗日战争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事变发生后,少帅却被蒋介石判刑,囚禁;受到蒋介石的监视长达50年之久。可以说,少帅为了祖国的统一和国家主权付出了很大的代价,做出了难得的牺牲。 在今天看来,无论张学良是服从于国民党也好,服从于共产党也好,他始终是坚守着自己的爱国热情。比如,在学生时代,他参加过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的“二十一条”运动;从参加内战之时起,他就开始了反对当军阀,反对军阀割据和混战,反对军阀扰民害民,力主和平统一与和平建设,力主对外征战的思想与主张,致力于祖国的和平统一工作;1928年,为了反抗日本侵略,发动东北易帜;1929年7月挑起“中东路事件”,发动“抗俄战争”;1930年9 月武装调停中原大战,基本上制止了国民党新军阀之间的混战,为中国“再造统一”;对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有所醒悟,坚信惟有联共抗日才是出路。这些都说明了张学良的爱国情怀,他真正是一个爱国将领,不论是从中国共产党

热爱生命的故事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热爱生命的故事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有一个叫黄美廉的女子,从小就患上了脑性麻痹症。这种病的症状十分惊人,因为肢体失去平衡感,手足会时常乱动,口里也会经常念叨着模糊不清的词语,模样十分怪异。医生根据她的情况,判定她活不过6岁。在常人看来,她已失去了语言表达能力与正常的生活条件,更别谈什么前途与幸福。但她却坚强地活了下来,而且靠顽强的意志和毅力,考上了美国著名的加州大学,并获得了艺术博士学位。她靠手中的画笔,还有很好的听力,抒发着自己的情感。在一次讲演会上,一位学生贸然地这样提问:“黄博士,你从小就长成这个样子,请问你怎么看你自己?你有过怨恨吗?”在场的人都暗暗责怪这个学生的不敬,但黄美廉却没有半点不高兴,她十分坦然地在黑板上写下了这么几行字:一、我好可爱;二、我的腿很长很美;三、爸爸妈妈那么爱我;四、我会画画,我会写稿;五、我有一只可爱的猫;…… 最后,她以一句话作结论:我只看我所有的,不看我所没有的!读了上面的这个故事,我们都会深深地被黄美廉那种不向命运屈服、热爱生命的精神所感动。是啊,要想使自己的人生变得有价值,就必须要经受住磨难的考验;要想使自己活得快乐,就必须要接受和肯定自己。其实,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缺陷或不如意的事情,并非只有你是不幸的,关键是如何看待和对待不幸。无须抱怨命运的不济,不要只看自己没有的,而要多看看自己所拥有的,我们就会感到:其实我们很富有。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都读过很多让我们感动和令我们深省的小故事,这些小故事中蕴含的哲理和智慧,曾经给我们的人生以启迪,曾经给我们的心灵以慰藉或震撼,曾经让我们感动。在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需要领悟一些道理,以便使自己变得更加睿智;都需要接受一些感动,以便使生命充满激情。 为生命画一片树叶 只要心存相信,总有奇迹发生,希望虽然渺茫,但它永存人世。 美国作家欧;亨利在他的小说《最后一片叶子》里讲了个故事:病房里,一个生命垂危的病人从房间里看见窗外的一棵树,在秋风中一片片地掉落下来。病人望着眼前的萧萧落叶,身体也随之每况愈下,一天不如一天。她说:"当树叶全部掉光时,我也就要死了。"一位老画家得知后,用彩笔画了一片叶脉青翠的树叶挂在树枝上。 最后一片叶子始终没掉下来。只因为生命中的这片绿,病人竟奇迹般地活了下来。温馨提示:人生可以没有很多东西,却唯独不能没有希望。希望是人类生活的一项重要的价值。有希望之处,生命就生生不息! 珍惜生命,不惧挫折有个叫阿巴格的人生活在内蒙古草原上。有一次,年少的阿巴格和他爸爸在草原上迷了路,阿巴格又累又怕,到最后快走不动了。爸爸就从兜里掏出5枚硬币,把一枚硬币埋在草地里,把其余4枚放在阿巴格的手上,说:“人生有5枚金币,童年、少年、青年、中年、老年各有一枚,你现在才用了一枚,就是埋在草地里的那一枚,你不能把5枚都扔在草原里,你要一点点地用,每一次都用出不同来,这样才不枉人生一世。今天我们一定要走出草原,你将来也一定要走出草原。世界很大,人活着,就要多走些地方,多看看,不要让你的金币没有用就扔掉。”在父亲的鼓励下,那天阿巴格走出了草原。长大后,阿巴格离开了家乡,成了一名优秀的船长。 秘诀:珍惜生命,就能走出挫折的沼泽地。

自律的例子(名人故事)5个

自律的例子(名人故事)5个 自律成功的故事:柳传志的自律 时间观念反映着一个人的工作态度和生活态度。柳传志以“自律”在业界享有盛名。他就是以“管理自己”的方式“感召他人”。守信首先表现在他的守时上,柳传志本人在守时方面的表现让人惊叹。在20多年无数次的大小会议中,他迟到的次数大概不超过五次。 有一次他到中国人民大学去演讲,为了不迟到,他特意早到半个小时,在会场外坐在车里等待,开会前10分钟从车里出来,到会场时一分不差。 2007年上半年,温州商界邀请柳传志前往“交流”。当时,暴雨侵袭温州,柳传志搭乘的飞机迫降在上海,工作人员建议第二天早晨再乘机飞往温州,柳传志不同意,担心第二天飞机再延误无法准时参会,叫人找来“公务车”连夜赶路,终于在第二天早六点左右赶到了温州。当柳传志红着眼睛出现在会场,温州的那位知名企业家激动得热泪盈眶。 自律成功的故事:明代大学士徐溥储豆律 明代大学士徐溥自幼天资聪明,读书刻苦。 少年时代的徐溥性格沉稳,举止老成,他在私塾读书时,从来都不苟言笑。一次塾师发现他常从口袋中掏出一个小本本看,以为是小孩子的玩物,等走近才发现,原来是他自己手抄的一本儒家经典语录,由此对他十分赞赏。徐溥还效仿古人,不断地检点自己的言行,在书桌上放了两个瓶子,分别贮藏黑豆和黄豆。每当心中产生一个善念,或是说出一句善言,做了一件善事,便往瓶子中投一粒黄豆;相反,若是言行有什么过失,便投一粒黑豆。开始时,黑豆多,黄豆少,他就不断地深刻反省并激励自己;渐渐黄豆和黑豆数量持平,他就再接再厉,更加严格地要求自己;久而久之,瓶中黄豆越积越多,相较之下黑豆渐渐显得微不足道。直到他后来为官,一直都还保留着这一习惯。 凭着这种持久的约束和激励,他不断地修炼自我,完善自己的品德,后来终于成为德高望重的一代名臣。 徐溥对自己行为的高标准约束显示了他强烈的自律意识,即使是在个人独处时,也能自觉地严于律己,谨慎对待自己的一言一行。慎独是自律的最高境界,它能让一个人在独立工作、无人监督的时候仍然能够不被外物所左右,而是丝毫不放松自我监督的力度,谨慎自觉地按照一贯的道德准则去规范自己的言行,一如既往地保持道德自觉。 自律成功的故事:鲁迅刻“早”字励志板凳 鲁迅生于1881年9月25日,出生于绍兴城内都昌坊口一个破落的士大夫家庭。鲁迅原名周树人,英年早逝,他是中国现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鲁迅自幼聪颖勤奋,三味书屋是清末绍兴城里的一所著名的私塾,鲁迅十二岁时到三味书屋跟随寿镜吾老师学习,在那里攻读诗书近五年。鲁迅的坐位,在书房的东北角,使他用的是一张硬木书桌。现在这张木桌还放在鲁迅纪念馆里。 鲁迅十三岁时,他的祖父因科场案被逮捕入狱,父亲长期患病,家里越来越穷,他经常到当铺卖掉家里值钱的东西,然后再在药店给父亲买药。有一次,父亲病重,鲁迅一大早就去当铺和药店,回来时老师已经开始上课了。老师看到他迟到了,就生气地说:“十几岁的学生,还睡懒觉,上课迟到。下次再迟到就别来了。” 鲁迅听了,点点头,没有为自己作任何辩解,低着头默默回到自己的坐位上。 第二天,他早早来到学校,在书桌右上角用刀刻了一个“早”字,心里暗暗地许下诺言:以后一定要早起,不能再迟到了。 以后的日子里,父亲的病更重了,鲁迅更频繁地到当铺去卖东西,然后到药店去买药,家里很多活都落在了鲁迅的肩上。他每天天不亮就早早起床,料理好家里的事情,然后再到当铺和药店,之后又急急忙忙地跑到私塾去上课。虽然家里的负担很重,可是他再也没有迟到过。

《一个真实的我》三年级作文

大家好!我叫傅佳豪,今年10岁,很高兴认识大家。我有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一个像哨兵一样站在脸上的鼻子,我还有一张小小的嘴巴。这些精致的五官凑在一起,简直帅极了! 我非常喜欢看书,一看书我就感觉我被一种奇怪的东西带进了一个书的世界。有时候我一看就看了三、四个小时,但有时候一本书我二个小时就可以看完了。有一次,我看《木偶奇遇记》差点把自己都想象成木偶了,我不仅喜欢看书,我还喜欢买书,现在我的书柜已经放满了我精心挑选的书了。 我很擅长打羽毛球、画画、跑步、等,其中我最喜欢画画了,无论在哪里,只要给我一张纸和一支笔,我就可以画出一个精美绝伦的变形金刚。这些特长让我一年级获得硬笔书法三等奖。二年级获得校级十佳小书法家的称号。三年级获得奥数比赛二等奖。 这就是我,一个天真可爱而又真实的人。当然我还有许多不足之外需要今后积极改正。

大家好!我叫傅佳豪,今年10岁,很高兴认识大家。我有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一个像哨兵一样站在脸上的鼻子,我还有一张小小的嘴巴。这些精致的五官凑在一起,简直帅极了! 我非常喜欢看书,一看书我就感觉我被一种奇怪的东西带进了一个书的世界。有时候我一看就看了三、四个小时,但有时候一本书我二个小时就可以看完了。有一次,我看《木偶奇遇记》差点把自己都想象成木偶了,我不仅喜欢看书,我还喜欢买书,现在我的书柜已经放满了我精心挑选的书了。 我很擅长打羽毛球、画画、跑步、等,其中我最喜欢画画了,无论在哪里,只要给我一张纸和一支笔,我就可以画出一个精美绝伦的变形金刚。这些特长让我一年级获得硬笔书法三等奖。二年级获得校级十佳小书法家的称号。三年级获得奥数比赛二等奖。 这就是我,一个天真可爱而又真实的人。当然我还有许多不足之外需要今后积极改正。

最新感人的真实事迹900字以上五篇

感人的真实事迹900字以上五篇 我们一生之中最该深深感动的时刻恰恰不懂得感动是什么。当母亲给了我们到人间走一遭的机会时,我们还能说什么比这更令人感动。也许婴儿的啼哭并不是毫无意识的吧,那些初次滴落的泪珠,我想是为母亲而流的。从那一刻起,我们每个人生命中便有了一个影子,跟随着你,让你永不孤独。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感人真实事迹故事,方便大家阅读与鉴赏! 感人的真实事迹故事1 母亲抚养我们,让我们幸福快乐地成长;母亲整天为我们忙碌着,为我们制作理想的蓝图;母亲在花前月下辛苦地努力着,在给我们开启宽阔的未来之路。父亲的爱是伟大的,是用千言万语也形容不了的。她们给了我们明天,给了我们生命,给了我们阳光。今天,老师满怀期待地为我们布置了一项感恩母亲的家庭作业——给母亲洗脚,这可是令全班同学大吃一惊。 自己一个感恩的细微的行动通常会引起母亲很大的反应。首先我把热水烧好,端在妈妈的脚前,然后给妈妈脱袜子,最后把妈妈的脚放在热水里,我用非常生疏的动作操纵着。“如果你天天都这样听话,那我就是天底下最幸福的人了。”妈妈兴奋地说道。“为什么?”我疑惑不解地问。“傻瓜,当然是因为我亲眼看见自己的孩子长大了。”妈妈充满幸福地说。我看见了,我看见了,我看见了妈妈脸上晶莹的泪珠从脸颊上滑落下来掉在水里,发出“滴答,滴答……”的声音。我还看见了妈妈粗糙的脚;看见了妈妈满是皱纹的额头;看见了妈妈厚实

的茧手。这不正是妈妈背着我避开风吹雨打的脚吗?这不正是妈妈这么多年来为了儿女辛苦的见证吗?我低着头,咬着唇,眼泪夺眶而出。妈妈这么辛苦是为了我;妈妈起早贪黑是为了我;妈妈省吃俭用是为了我……妈妈所做的一切一切都是为了我呀!夏天,热不可耐,但是我知道妈妈一定在我身边给我扇风,让我舒服地进入甜甜的梦乡。冬天寒风凛冽,但是我知道妈妈一定在我身边给我盖被子,让我温暖地香香地呼呼大睡。“妈妈你现在最大的愿望是什么?”我回过神来好奇地问妈妈。“希望你别再任性了。”妈妈不假思索地说,边说边把头微微转过去,偷偷地哭。我们小孩的愿望就像漆黑的天空上的繁星一样多,最大的愿望一般都是为了自己,而妈妈却是一心一意地为儿女着想,想到这,泪水又湿润了我的眼角,模糊了我的双眼,我想不到一个这么细微的感恩的行动真的会让妈妈这么激动,但我明白这是因为:妈妈太爱我了! 我妈妈长得再普通不过了,但是她在我心目中一直是最闪亮的,最美丽的!如果我们是一片绿叶,就要靠妈妈的甘甜的乳汁才会生机勃勃;如果我们是一棵小苗,就要靠妈妈的阳光雨露才会不怕狂风暴雨;如果我们是一片白云,就要靠妈妈的微风才会漂浮在深蓝色的天空上;如果我们是一只小鸟,就要靠妈妈的悉心照顾才能展翅翱翔。母爱是最无私的,母爱是最伟大的。妈妈,我爱您! 感人的真实事迹故事2 有这样一群人,默默无闻,他们为自己梦想奉献出了自己的青春,为了中国的梦想奉献了自己的生命!他们,就是这样一群人,感动了中

张学良人物评价

张学良对中国的最大贡献,莫过于东北易帜。1928年,在皇姑屯事件后,张学良执掌了东北军政大权。面对日本人的步步紧逼,张学良毅然决定倒向南京,青天白日旗在东北飘起。从此,中国实现了辛亥以来的第一次统一。尽管这个统一还有许多问题,但却在民国史上是划时代的。在这一点上,张学良功不可没。 易帜以后,张学良积极对抗日本,在他的主持下,东北各省设立了国民党省党部,国民政府在东北建立了新的交通委员会,营建自己的铁路系统和电信系统,发展葫芦岛港以对抗日本治下的大连港,拒绝延长日本的租借地,禁止当地群众为日本人工作,以制止日本人在东北的矿山开采和森林采伐。在世界经济危机的打击下,东北有大量日籍朝鲜人失业,山东(特别是青岛)的日籍朝鲜人则大量移民东北,加剧了南满株式会社的危机。正是这一局势,使日本人把南满株式会社的危机看作是中国人排日的结果。特别是日本军队的极端分子,为了保住日本在东北的侵略权益而挑起了九一八事变。 从1928年到1931年,除了对抗日本外,张学良对苏俄也日益强硬。1927年,随着国共合作的破裂,苏联与国民政府不再合作。1928年底东北易帜以后,在蒋介石的支持下,张学良试图强行收回中东路的权益,引起了中苏之间的中东路冲突。在这种情况下,1929年7月18日,苏联政府宣布正式与中国断交。中苏断交后,张学良与苏军又发生武装冲突,但是,东北军同苏联红军的战斗力相差过于悬殊,张学良失败。此后,双方于1929年12月22日签订了《伯力会议议定书》,承认中东路恢复冲突前的状况,并规定1930年1月25日在莫斯科举行会议,讨论中东路问题,协商中苏复交和通商事宜。1930年10月11

日,中苏莫斯科会议召开,中方代表为莫德惠,根据蒋介石的指示,坚决主张中国收回中东路,“坚持到底,不辱使命”,因此,在中东路问题上就陷入僵局,根本未涉及复交和通商问题。会议一直开到1931年10月7日,前后会谈25次,由于九一八事变爆发,东北被日本占领,中苏关于中东路的谈判中断。 九一八事变大家都熟悉,张学良在九一八的不抵抗,正是困扰了他一辈子的奇耻大辱。但是,让我们设身处地为少帅想想:东北易帜的目的,就是依赖全国的力量抗拒日本和苏俄。仅仅靠东北自己的力量,能同日本作战吗?绥芬河、诺门坎与苏俄军事对抗的失败,很明显是前车之鉴。在抗日问题上,张学良打定主意服从中央。而此时的中央,根本没有对日开战的实力和准备。那些认为仅仅靠着东北军就能在九一八事变中击退日本的网友,不光是对事变前夕东北的双方兵力状况不清楚,而且恐怕有点判断上的偏差,同那种认为三元里抗英式的举动就能打败英国人的思路是类似的。说这些,并不是给张学良洗清罪名。不论有什么理由,不抵抗也是民族耻辱。抵抗打不过,不抵抗是民族罪人,这种两难之火,烤炙着张学良的良知。后来发动西安事变的动因,正在于此。 关于西安事变,是评价张学良的一个关键。在这一点上,海峡两岸的分歧最大。西安事变的实际后果大家都是十分清楚的,分歧最大正是在这种后果上而不是在动因上。至于有的朋友说西安事变同共产国际有关,仅仅是传言,从能找到的史料看,没有任何依据。相反,共产国际事先根本不知道事变的消息,所以,事变后才有塔斯社关于事变是日本人的阴谋、汉奸的策划等等说法。我个人以为,张学良洗刷自己“不抵抗将军”名声的因素,在事变起因中占极大比重。至于杨

一个女人真实感人的征婚自我介绍

一个女人真实感人的征婚自我介绍 先作下自我介绍好了,照片上看我兴许没这么老,很惋惜,不管是户口本儿依然身份证,别用细算,我27岁了,至少我觉的,有点老了。 我都是能够用以下十条介绍: 一.我会做饭,喜欢打理家务,而且能够每天都做上那么一次,仅供自己娱乐,喜欢而已。只是一旦你要盼望我作饭,或者说要求的话,那就扯淡了。 二.从某种角度上看我还算自由,我独自一人在外工作。但是收入很没准,例如那个月我赚了几千,兴许下个月甚至下下个月我就只能靠这几千块维持生计,冬天就要来了,不过我别能同蛇熊普通冬眠。于是我到想寻个人,彼此温暖。 三.近期内我别计划换工作别计划辞去工作,我想在公司里呆到年底,能够做不少事,并非做的所有事基本上我喜欢的,如此说的意思是想表明我并非依然个异想天开仅凭兴趣爱好活着的人。这一点特别重要,若是别能理解就别要寻我了。 四.我曾经有个自认幸福的家,一具我曾付出艰辛和努力的家,不管如何说,我都无法别去追忆它。我也有姐妹们,她们是我1/3的精神世界,我总要和她们在一起而且我要拉扯着她们,要让她们始终看到自己梦想开始的地点,我对她们说一切都会好的。 五.假如可能的话,我想在结婚前与你一起呆上一年或者两年,,能够一起买个小屋子,能够彼此了解,能够让你有理由留下来或者离开我。而关于我,我别想抛弃谁或者被谁抛弃。 六.我会用尽最大的可能去爱你,照应你,即使我能够赋予的时刻和精力差不多少的悲伤,但我一样会让你发现这些能够赋予的是你所需要的。假如我做别到,就请给我多一具星期的时刻,我就会变得好起来。我特别特别喜欢孩子,很想有个小女儿。 七.我离异,带一三岁半小男孩。我别扯谎,在我们之间,假如我真做了些什么对别起你的事,我也会告诉你,要么认错,要么被抛弃,我都没有怨言。 八.我没有什么存款,我家境很普通。 九.我同所有人一样,我想象的幸福的终点是平凡的,亦是最最现实美好的。 十.我没有纹身,我别抽烟别喝酒,间或喜欢和朋友聚聚打麻将,别逛什么酒吧、disco。我喜欢相夫教子打理家务,我喜欢阅读喜欢写作,喜欢晨跑打羽毛球。但我也喜欢你爬在我肩上,喜欢你的手摸我的脸,那样会很温暖。 一.年龄比我大的男士,能够比我大0.515岁,结过婚有孩子也无所谓。 二.有个工作,不管你做什么我都别嫌弃,但要能够养活你自己才能够,我赚到的钞票能够给你买些新衣服,我们结伴出去走走,尽管住别起什么大酒店,但我想会很温馨、很浪漫。 三.有责任感、比较温柔,在我别知所措的时候能够给我些安慰和方向,我会很谢谢你,能够帮你连着做3天饭也成,还能够唱首歌给你,或者写下一篇文字,送给你做礼物。 四.不少时候我会一具人发呆,那是在和我自己谈话,希翼你别要介意,而且我别想和任何人发生争执,在我们吵架之后我能够先向你让步,假如你总是固执,那样我会一次次比一次没有耐心,但我还会寻机会告诉你,友爱的,我在爱你。请别要和我在别处发生任何的争吵,那样太尴尬。我别需要太多的宽容,我会自己提醒自己,但也希翼你别要太计较。 五.别要吸太多烟,别要喝醉,别要没日没夜地赌博,我希翼你能多少有些追求,我也希翼我能够帮你一步步实现。 六.1.60米以上,差一点点无所谓。 七.别要骗我,哪怕一次,我也会离开。 八.我爱笑,因此我希翼你喜欢笑,哪怕很傻很傻都无所谓,希翼你会赔我一起傻傻地笑出声来。 九.你有什么爱好,能够写出来,我也能够看看,我能别能与你有那么点共鸣。假如我

敬畏之心——一个真实的故事(蒙培元)

敬畏之心——一个真实的故事 蒙培元 我在幼年时期,经历过一个至今难忘的真实故事。 我家住在黄土高原,六盘山下。那里有河有原又有山,自然环境比较复杂。下面是一条小小的河谷,河谷两侧便是高原,高原之上又有延绵不断的高山(属陇山山脉)。河谷和原上是耕地,山上则是灌木丛林。 家乡交通不便,缺少燃料。当地农民只能靠烧柴做饭、取暖。我幼年时经常上山打柴。所谓“上山”,其实是到原上的田间草地去割草,并不是真到山上去。只要不拔掉草根,很快又会长出新草,第二年仍有草可割。但割草的人多了,田间草地常常被人割过,就要找有草的地方去割,经常是走很多路仍找不到更好的草。可见,农民的生活是多么艰难。 有一次,我跟随一位堂兄到原上去割草,走到离山不远的地方,眼看就要到灌木丛了。我心想,如果进了灌木丛,一会儿就能割上一大捆,满载而归,岂不甚好。但是,再看看堂兄,他却头也不抬,毫无上山的意思,只是继续在原上寻找。我忍不住便问:“漫山遍野都是小树和草,能去砍吗?”堂兄毫不犹豫、斩钉截铁地说:“不能!”我好奇地问:“山上有狼吗?”堂兄说:“没有。”其实家乡是有狼的。但是,大白天谁也没有见过狼,何况山下的原上,到处都有人在地里干活,我们即便是上山,也只是到山、原接壤的边缘地带,狼是决不会出来的。我相信堂兄的话是真的。于是我又问:“那为何不去?”

堂兄只说了一句:“这山不能去!”表情是严肃的。我继续问,他就再也不回答了。 堂兄并没有正面回答我的问题。我想,堂兄是一位不识字的青年“老农”,未必能回答我的问题。但是,他又为何如此坚定,说话带有一种命令的口气,告诫我“这山不能去”呢?我当时已经读小学了,接受的是科学知识的教育,并不信神。但是我记得很清楚,当堂兄说这句话时,流露出一种神圣的敬畏感,使我为之一震,不由自主地受到一种感染。就是在这种环境的浸润下,我也就“不知其所以然而然”了。此后,我虽然到原上打过无数次柴,并且每次走到山下,总有一个问题在心中闪现,但是,和堂兄一样,我一次也未曾上过山。 这件事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成为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为什么人们宁可受困,也不到山上砍下一根枝条呢?我总想找到其中的答案,但是很长时间未能找到,后来也就不去想它了。 原来就在这座山下,有一条深谷,谷里有几处喷泉,十分壮观。泉水源源不断,喷涌而出,清澈透明,汇成溪流。这些泉水算是当地的小小一景,偶尔还有人去观赏游玩。其中有一处位置较高的泉水,便是附近村子男女老幼的饮用水。家乡的人就是靠这些泉水生存的。不过,就我当时所学的那点知识,还不足以回答这样的问题:“山下为何出泉?泉水从何而来?”我只知道,水是从地里冒出来的,大概自古如此,将来永远如此吧! 沿着河谷小平原顺流而下,两侧山谷有很多这样的溪流,这些溪流穿过高原,汇入河中,最后流入渭河。每个山泉的周围都有村

张学良和他的三个红颜知己

《张学良研究》系列之五 张学良和他的三个红颜知己 如皋蒋文祥 张学良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位带有传奇色彩的风云人物,他为了挽救国家的危亡和民族的灾难,成功地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被誉为爱国主义的杰出代表和中华民族的“千古功臣”。 人们常说,每个成功男人的背后,必定有一位伟大的女性。笔者在进行西安事变和张学良研究的过程中,发现这位少年得志、风流倜傥的千古功臣的背后,却有着与常人不同的三位红颜知己。张学良在“口述历史”中直言不讳对自己的三位红颜知己作了这样的点评:“于凤至是最好的夫人,赵一荻是最共患难的妻子,贝太太是最可爱的女友。”真是率直之至!现据资料,披露于此。 一、发妻、“大姐”——于凤至 于凤至年长张学良4岁,是张学良的结发之妻。张、于婚姻纯系父母包办,因为张学良的父亲张作霖与于凤至的老爸于文斗是金兰之交。根据生辰八字,张作霖认定张学良这“将门虎子”和于凤至那“凤命千金”是天造地设的一对。于是1916年,年仅15岁的张学良便与19岁的于凤至拜堂成亲。难怪洞房花烛夜,张学良对着新娘叫“大姐”。 于凤至的父亲为了适应张作霖的显赫门第,特意将于凤至送进奉天女子师范就读深造。因此,尽管张学良起初对这桩婚事并不十分乐意,但后来由于于凤至知书达礼,因而也深得张学良的敬爱。张与于凤至生下一女三子,三个儿子后来不幸一一过早离世,只剩下一个女儿张闾瑛。 于凤至聪明贤惠。她和张学良结婚后,随着张学良参与父亲的军机大事,于凤至便以长房媳妇身份入主“大帅府”。襄助、协调处理张作霖五位夫人之间的关系等家政大事,颇得帅府上上下下的欢心。 于凤至深明大义。1928年6月张作霖遇炸身亡,于凤至挺身而出协助张学良抚三军于大丧之际,受大任于危急之秋,顺利完成了东北军政大权的交接。随后不久,她又全力支持张学良“东北易帜”,服从南京政府,实现全国统一;她还鼎力帮助张学良进行东北新建设,出资创办了新民小学、同泽中学,并支持开办了东北大学。 于凤至豁达大度。当张学良爱上了天津名媛赵一荻时,于凤至不仅宽容了自己的丈夫,而且也宽容了猝然闯入他们生活的赵四小姐,并真诚接纳了她,相互以“大姐”、“小妹”相称,使张学良有了两位贤内助。 东北沦陷、热河失守后,张学良代蒋受过,通电下野,于凤至和赵四小姐陪他赴欧洲考察。随后,于凤至为陪子女读书在英国住了下来。 1936年12月,西安事变的消息传到英国,于凤至大为震惊。旋即她又得悉亲日派何应钦及其一些与张宿怨较深的人均力主将张学良交付军事法庭审判并处以极刑,于凤至忧心如焚,立即致电她的“干姊”宋美龄,要求“保证汉卿之安全”,并迅速收拾行囊,踏上归国之途,毅然陪张一块坐牢,以照顾张学良的生活,尽到做妻子的责任。 于凤至陪伴张学良度过了三年幽禁生涯,由浙江雪窦山而安徽黄山,江西萍乡而湖南凤凰山,然后又到贵州阳明洞。在湖南沅陵凤凰山,张学良曾深情赋诗一首赠给于凤至:“卿

告诉你一个真实的比亚迪

本人去年6月份硕士毕业,8月份进入比亚迪,今年5月份离开比亚迪。我所进的比亚迪 是深圳的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而不是北京上海和西安的那几个,据我所知,深圳的在这 些公司当中是最好的。 这段短暂的工作经历,在人生的长河中看起来可能更短暂,但是对于人的一生可能有 深远的影响,因为这是第一份工作。 我写该文有三个目的,一是记录一下我的这一段经历,二是告诉应届生们一个尽量真 实的比亚迪,以免大家犯我和我原来的同事们犯过的错误,三是想告诉应届生第一份工作 的重要意义。如果有人举例说所认识的某某进入比亚迪月薪几万的,我不会争辩,因为我 是站在应届生的角度写的。最后我希望越来越多的应届生可以看到这篇帖子,因为比亚迪 招的应届生的规模也在扩大,这里我用了招字,而没有骗字,是因为他的正常手续都是合 法的。 最后说一句,如果我哪里有说错的地方,希望byd的同志们站出来指证,给大家一个尽 量真实的比亚迪形象. 1 比亚迪的历史和现状 比亚迪成立于1995年,原名为比亚迪实业有限公司,开始时主打产品为镍镉电池,由 于镍镉对环境污染很大,当时日本开始不再生产这种电池,现任比亚迪总裁抓住了第一次 机会,靠这种污染性很强的电池迅速起家。1998年比亚迪开始涉足锂电池领域,主要策略 是把日本自动化线分成简单的人工操作,利用中国有世界最廉价的劳动力,王传福迅速进 入中国富豪前100位。2002年比亚迪在香港上市,并于次年收购西安秦川汽车,开始涉足汽 车领域。2005年秋,比亚迪第一款汽车f3上市。 深圳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目前有7个事业部。第一事业部原主要产品为镍镉镍氢电池, 但是该产品的最大客户欧洲已经禁止进口该类产品,于是第一事业部的利润一落千丈。目 前主要产品有FPC等,我不大了解,但是感觉前景不大好。欢迎一部的同事来补充。 第二事业部是目前比亚迪利润的最大来源,也为王传福赢得巨额财富和名声。他的主

真实感人励志故事

真实感人励志故事 一九八零年,大卫在美国阿灵顿商学院读书。他的大学生活,主要靠父母按月寄来的那么一点钱来维持。不知怎么的,家里两个月没给大卫寄钱了。大卫的布兜里只剩下一枚硬币了。肚子里咕咕直叫的大卫走到电话亭旁,把所有的钱也就是那小小的一枚硬币投了进去。“喂,你好,”电话接通了,千里之外的大卫母亲说话了。大卫带着哭腔说:“妈妈,我没钱了,现在饿得慌。”大卫母亲说:“亲爱的孩子,妈妈知道。”知道了为什么还不递钱?大卫刚要把这个疑问怒冲冲地向妈妈说,忽然感到母亲的话音里有一股深沉悲凉的味道。大卫预感到不妙,他赶紧问:“妈妈,家里出什么事了吗?”大卫母亲说:“是的,孩子,你爸爸得了重病,已经五个月了,不仅花光了所有的积蓄,而且由于患病导致工作没了,家里惟一的经济来源断了。因此,这两个月没给你汇钱。妈妈本不想告诉你,可你大了,应该自谋生路了。”大卫母亲说着说着,大哭了起来。电话那端,大卫也“扑嗒”、“扑嗒”直掉眼泪,心想:看来自己必须辍学回家了。大卫对母亲说:“妈妈,你别难过,我现在就去找工作,一定养活你们。”残酷的现实把大卫击晕了。 还有一个月,这个学期就要结束了,如果能有十块八块的钱,大卫就可以熬到暑假,然后利用两个月的假期打工赚钱。可现在一分钱也没有了,必须退学了。大卫和母亲说“再见”挂掉电话前的那一刻异常难过,因为他的学习成绩很棒,并且他很喜欢阿灵顿商学院的学习生活。挂断电话后,公用电话传出一阵噪音,大卫惊喜地发现许多硬币从投币口涌出。大卫高兴坏了,伸出手去接那些钱。如何去对待这些钱?大卫心里直犯嘀咕,留给自己用吧,完全可以,一是没人知道,二是自己确实很困难。但考虑来考虑去,大卫觉得不该据为己有。经过一番激烈的思想争斗后,大卫把其中一枚投进公用电话,拨通了电话公司的服务电话。听完大卫的诉说,服务小姐说:“钱属于电话公司,所以必须把它们放回去。”扣掉电话后,大卫就把钱币往回放,可一遍遍地把钱币放回去,公用电话就一遍遍地把它们吐出来。大卫又给服务小姐打去电话,服务小姐说:“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办,我现在就请示上司。”孤独无助的大卫在电话里透出一股凄凉,服务小姐强烈地感受到了,她觉得那话那端一个品行优良的陌生人需要帮助。不一会儿,服务小姐把电话回拨到这部出了毛病的公用电话。她对大卫说:“我请示了上司,

一个真实的故事_写人作文

一个真实的故事 有人说:"闺蜜就如一杯香醇的奶茶,他可以在你寒冷的时候会给你温暖,他可以给你一切。 但事实却不是这样的,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一个内向的女孩,从来不会与他人交朋友,而有一天她的同学陈赛男和她做了朋友,让她感觉到了温暖,让她沉静在甜蜜之中,她以为找到了可以永远陪伴她的闺蜜,她一直憧憬未来好闺蜜在一起开心的日子,可这份友谊并没有她想象中一直持续下去,因为一件事打破一切。 那一天,女孩和一个叫婷婷的女孩玩,而让她的闺蜜看见,于是在上课的时候写一张纸给她们另外一位的朋友张晶晶,纸上写着:“不要和她做好闺蜜”。那个女孩看到了这张纸很难过。她找了她闺蜜问她为什么,为什么要写这句话,我没有做什么对不起的事,而陈赛男狠狠的对她说:因为你和我最讨厌的人在一起玩,我不许我的闺蜜和我最讨厌人玩。听到了这样一句话女孩伤心的哭了起来她没有想过与他人在一起玩会让她闺蜜生气。自从那时候陈赛男跟她说了这句就再也不会和婷婷玩。她还是往常一样对待陈赛男,他想:只要不和婷婷玩,我们还是像往常一样。 可是事实却不是这样的她们对那个女孩越来越冷漠,想理就理不想理就不理,甚至有事陈赛男和张晶晶吵架才会理睬她,她们和好了又把这个女孩丢在一旁。 女孩很难过,她一直以为是她的问题,所以她们才不会忽视她。后来女孩把这一切告诉了她的妹妹让她妹妹想办法不要让她们疏远了我了。女孩的妹妹却说了这样的话:“她和你在一起不是为了友谊是为了你的钱,难道你还不明白吗?在她生日之前可以说她为你付出一切,只为了在她生日时候让你送给她礼物。如今她目地达到了她就要把你耍掉了,你还傻傻的为她付出一切。” 你还不知道怎么办,她很不想失去她们。女孩选择忍气吞声继续和她们做好朋友。 可她们又知道什么,以为这样对她她不会生气。她只是不想被她们看到,她只能躲在一旁哭泣。在女孩初三的时候让她更难想到的是曾经不允许和她自己玩的婷婷,如今却成了好朋友。 婷婷的出现让他们越来越对她冷漠甚至时不时吵架,一起走把她丢在一旁,她们做什么事又不告诉她。女孩越来越生气,于是走到陈赛男家把水盆了她一身,当时陈赛男的母亲拉住了这个女孩质问她。最后女孩走了。 女孩走在一条凄凉的小路上一边哭一边想她曾经为她们付出了一切,甚至为陈赛男擦地板。 她从来没有想过她曾经的付出一切全部没了。 在第二天,老师知道这件事问了她们而当时女孩很心痛,想把一切告诉老师,可在最后她始终没有说。我想女孩如果说出来这一切老师都会感动吧。 在此之后,女孩每每看到她们笑的灿烂,亲密。女孩都很伤心,她们以为她不会伤心,那你们何曾知道她心里的痛,你们只是看到了她表面的开心,你们不知道她内心的难过,她不想让他人看到她脆弱,所以女孩学会了坚强,学会不服输。 写到了这里我哭了,我为这个女孩感到惋惜,为她曾经的朋友感到羞耻。

读你(900字)作文

精选作文:读你(900字)作文 读你,是读那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的悠闲天真。秋千上,留下你一串歌声。溪亭上,留下你一串笑声。回舟上,留下你一串吟咏。记得那溪亭日暮,红霞布满的天空下,你饮酒作服,好不快活!记得你兴尽回舟,窄窄的小舟,束缚不了你的快乐,晚风将其吹满湖面,吹满溪亭。记得你误入藕花深处,满池的荷花将你的脸映得粉红,你俯身欣赏,自己也变为一朵嫩莲,最美的。更记得你争渡,争渡,却惊起鸥鹭,那扑腾的鸥鹭,每一只都是你的思绪,消逝在天的尽头。于是,读到你的童年,天真烂漫的童年。读你青年的你读你,是读那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的感慨与深思。昨夜的雨,无声;窗外的风,无语;凋谢的海棠,无花。仰身浓睡,欲消残酒,却见窗边海棠。试问卷帘人,海棠依旧?却知绿肥红瘦。可惜啊!红花好看,却谢落满地,化为尘土,枉它一生红颜!你感。可敬啊!绿叶不艳,却坚守枝头,绿意盎然,不惜它存在一场!你叹。于是,读到你的青年,体会真理的青年。读你中年的你读你,是读那凄凄惨惨戚戚的悲凉与无奈。寻寻觅觅,你是在寻找?寻找失去的东西,追索过往的陈迹,幸福的陈迹。冷冷清清,是你的处境?凄寂,悲凉,痛苦的悲凉。凄凄惨惨戚戚,是你的内心?是悲声的充溢,无力的悲声。你说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你说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于是,雁过时,独守窗前的你,远眺天边齐飞的大雁,是否在想另一个他,否则你眼中为何如此迷惘?是否旧时相识,在他还在时。满地黄花堆积,朵朵是你的惆怅,你的思念,你也伴着黄花憔悴损。悲啊!淡酒,晚风,过雁,化作愁字。黄花,梧桐,细雨,化作苦字。于是,读到你的中年,悲惨凄楚的中年。读你,读你的才情;读你,读你的内心;读你,读你的一生;读你,就是读人生,纵然读你千遍,也不厌倦。五年级:黑兔子路飞篇一:2013年湖北黄石市中考满分作文:读你(3篇) 【中考真题】 作文(50分) 请以“读你”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记叙文。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 【文题解读】 这是一道全命题式的作文题,文题简洁,文体要求十分明确。从2010年以来,湖北黄石市中考作文命题一直相对稳定,命题作文、记叙文的文体要求是其作文命题的显著特征。文题“读你”,“读”是品读、审视,即通过观察、学习或体验而了解、理会、感悟。显然,“你”作为“读”的对象,具有多义性,是泛指,我们应把思维尽量放开,在学习和生活的形形色色的“你”中去寻找合适的对象。“你”既可以是带给自己某种情感触动的具象的人,如骨肉至亲、朋友同学、邻居路人,甚至可以写自己;也可以写历史名人、当代公众人物如领导人、作家、明星,也可以写文学作品中印象深刻的人物形象;还可以写某类人,如老师、医生、社会上的弱势群体(如留守儿童、空巢老人或者进城务工人员等)。“你”也可以是具象或抽象的物,可以小到一滴水,大到宇宙,或者花、鸟、虫、鱼、叶、树、云、蓝天、山河等;当然还可以写学校、家乡、祖国、民族、时代、某段历史等。 “读”作为了解“你”的途径,具有过程性,这个过程应是一个认知过程,是一次思维碰撞,是一段情感体验。因此,在叙事中应着重体现“我”是怎样来“读你”的,又是如何把“你”“读”懂的。这个过程可以表现自己对个人或社会的认识了解,也可以表现自己对自然的诗意解读,还可以表现自己跟自己的一番心灵对话。 【满分佳作一】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