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澳会计准则比较研究

中澳会计准则比较研究

中澳会计准则比较研究
中澳会计准则比较研究

中澳会计准则制定模式比较研究

【摘要】高质量的会计信息是市场经济有效运行的重要基石。高质量的会计信息要以高质量的会计准则为前提,而不同的会计准则制定模式将对会计准则质量产生重大影响。本文通过对中国和澳大利亚会计准则制定模式的比较,分析总结我国会计准则制定模式存在的一些不足,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为推动我国会计准则的进一步完善和趋同国际化提供参考借鉴。【关键词】会计准则制定模式会计信息

一、引言

会计是一种商业语言,会计准则是会计业务的操作规范,它能规范企业的资产负债及经济活动,可见,会计准则的建设对于经济建设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一套高质量的会计准则是保证经济有效运行的制度基础。众所周知,对外报告的会计信息的生成依赖于一整套严格的会计准则体系。高质量的会计信息要以高质量的会计准则为前提,而不同的会计准则制定模式将对会计准则质量产生重大影响。同时,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中国和澳大利亚合作领域不断扩大,经贸领域的合作更是日益紧密,因此,对两国会计准则制定模式进行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1]。

20世纪90年代初期,中国会计准则处于探索和改革阶段,原有会计制度的缺陷逐渐暴露出来,会计变革成为必然趋势;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末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呈现出多元化发展态势,国际会计准则给我国会计准则制定提供了改革的方向;21世纪,会计准则的建设进入了全面构建准则体系的新阶段。澳大利亚会计摸式曾深受英国会计模式的影响,20世纪90年代末期,澳大利亚会计准则已不能满足社会经济环境的需求,会计准则改革被提上日程[2]。之后,随着澳大利亚会计界在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方面进行的卓有成效的努力,以及英国财务报告委员会(FRC)支持澳大利亚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体系(IFRS),澳大利亚已成为国际会计协调中的重要力量,其在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方面的经验值得我国学习与借鉴。

二、会计准则制定模式的相关理论

1、会计准则的定义

“会计准则”最早被称为“会计原则”,出现于美国的会计文献中,但最初并未得到会计界的重视。会计理论与会计实务的不断发展,使得各国会计界开始了对于会计原则的研究。目前,“会计原则”在多数国家已经被“会计准则”一词所取代。会计准则,是进行会计核算的规范,规定了如何处理经济业务的

具体会计问题,其目的是对会计核算进行指导和规范,从而保证和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

(1)中国关于会计准则的定义

“会计原则”、“会计准则”等外来词于上世纪80 年代初传入国内,但由于当时众多争议的存在,更多地使用“会计原则”一词。1998 年的第一届会计准则会议达成了建议使用“准则”一词的共识,从此,会计界普遍使用“会计准则”这一术语。但对于会计准则的定义,并未达成一致意见。

关于会计准则的定义,会计理论界学者有以下看法:娄尔行的主要观点是会计准则是从事会计实践工作的经验总结,是会计工作的指导规范。葛家澎的主要观点是企业财务会计准则是指导企业进行会计核算的规范。刘峰提出:“会计准则,是会计人员执行会计活动所应遵循的规范和标准,同时也是评价和鉴定会计工作的依据[1]。

(2)澳大利亚关于会计准则的定义

杨纪婉提出:“会计准则的涵义一般定义为,进行会计核算工作的规矩,处理会计业务的准绳。它具有法律效力,是大家都应遵循的办事准绳和规矩”。总结理论界的以上定义,会计准则一方面是指导会计活动的规范和标准,同时也是评价鉴定会计工作的依据。从将其作为一种方法的角度来看,会计准则应当涵盖会计工作全过程,预测决策会计准则、计算控制会计准则、报告分析准则等均应包括在内;从实际运用情况来看,会计准则发展至今,一般都仅是财务会计准则。

澳大利亚对于会计准则并没有完整准确的定义,更多的是翻译国际会计准则中的定义。会计准则是由特定机构和人员依据特定程序而制定的,是会计业务的实践规范,是规范资产负债以及经济活动的会计标准。

2、会计准则制定模式的涵义

模式一般是指某一个事物的标准形式,这种标准形式可能因为其十足的个性化使得同一项事物产生不同的模式。用模式来描述的事项可大可小,大者可以描述一个国家的模式,小者可以描述一个家庭的模式;模式可以描述的事项几乎包括了人们生活中的一切领域: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法律的、社会的等等,模式也常常用于描述会计领域中的某些标准形式,比如,我们通常用“会计模式”来描述一个国家关于会计制度、会计核算、会计管理、会计监督等所有会计活动中的标准做法,而会计模式又可以分为若干次一级的模式,比如会计理论模式、会计准则模式、会计管理模式、会计监督模式等,而这几个次一级模式又可以细分为再次一级的模式,比如会计监督模式又可以分为民间监督模式、政府监督模式等;会计理论模

式又可以分为基础会计理论模式、应用会计理论模式等[1]。

本文研究的对象是会计准则制定模式。会计准则制定模式,是指在现实情况下,一国或一地区的会计准则制定系统中诸要素所表现出来的特征的概括和抽象。具体说就是指会计准则的制定基础、制定机构、制定人员、制定程序等制定要素之间的相互结合方式。会计准则制定模式虽非会计准则的构成内容,但它对于会计准则的科学性、权威性、实用性和有效性将产生重要影响,对会计工作的规范也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1]。

3、会计准则制定模式——多方博弈的纳什均衡

会计准则是一种对“会计信息的加工、提供等进行规范”的制度,而会计信息具有经济后果,这已是不争的事实。会计信息的供给者和使用者出于自身的利益考虑,往往对会计信息的揭示有不同的要求。不同的会计准则势必生成不同的会计信息,从而决定各利益关系集团的利益分配格局。每个理性的经济人在执行会计准则的过程中,必然会设法运用各种手段,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我们可以把委托人看成是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把代理人看成是会计信息的供给者,同时可以将委托人的范围适度扩张。这样的话,不仅投资者,而且政府、债权人、客户、潜在的投资者、社会大众都是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当然我们也可以把注册会计师看作是会计信息的使用者。以上各利益方加上会计信息的供给者就构成了一个多人博弈的各博弈方。由于不同的会计信息的披露不仅会在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和供给者之间带来不同的经济后果,而且影响不同的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利益。而会计准则恰恰可以规范会计信息的加工、提供。因此各博弈方就会对会计准则的制定展开激烈的博弈[1]。

三、中澳会计准则的制定模式比较

1、中澳会计准则制定基础差异

会计准则制定基础的研究是会计准则制定模式的一个理论问题。所谓会计准则制定基础,是指会计准则制定过程应该坚持的基本原则和基本的理论基础。安然事件以前,会计准则制定模式并没有明确的以规则为基础和以原则为基础之分,两者的差别主要是前者更为详尽,后者比较简约。安然事件以后,美国的会计准则制定模式被贴上了“规则基础”的标签,备受指责,由此也引发了“规则基础”模式与“原则基础”模式之争。之后,SEC 提出了一种接近于但又优于“原则基础”模式的新模式——“目标导向”,在重申原则的同时又强调了规则的重要性。

(1)中国会计准则制定基础

不同国家、不同机构对中国大陆2006 年发布的会计准则体系的制定模式进行了不同的解读。2010 年,苏格兰特许会计师协会发布的《中国会计改革———迈向原则导向的全球准则》报告认为,中国大陆会计准则属于原则导向。而财政部副巡视员李玉环(2011) 从中国大陆法制发展的历史、现代会计制度发展史、会计工作现状、会计准则面对的特定经济社会环境论证中国大陆的会计准则制定模式是规则导向模式。

2006 年中国大陆发布的会计准则体系由基本准则、具体准则和应用指南组成。具体会计准则本身应该是具体详细的,更多体现会计规则方面的要求,然而中国大陆具体会计准则的篇幅一般都较短,只提出了一些原则性要求,所以看似“以原则为础”,而应用指南则包含了更多的具体规则,又似乎是“以规则为基础” 。当然,从整体来看,这个体系仍是原则和规则并存[3]。

(2)澳大利亚会计准则制定基础

2002年7月,澳大利亚财务报告委员会(FRC)呼吁:澳大利亚会计准则的国际化协调不应该落后于欧洲。会计“ 国际标准化”运动迅速展开,并以国际会计准则为基础, 分析它的经济利益与操作可能, 进行适当修改, 制订出一套澳大利亚等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A 一IFRSS )。20 05 年l 月l 日, 澳大利亚开始全面采用国际会计准则作为其国内报告准则。

澳大利亚采用盎格鲁—撒克逊会计模式,由于它曾是英国的殖民地,英国会计模式对澳大利亚会计的影响一直延续到2 0 世纪6 0 年代,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澳大利亚迈出了制定会计准则的步伐。盎格鲁—撒克逊会计模式的财务系统属于资本市场型。在国际资本市场上, 该会计模式是标准的会计模式。由于受英国传统的影响, 澳大利亚会计模式同样十分强调“ 真实与公允” , 不过澳大利亚的立法以及官方和民间的有关部门和组织未对“ 真实与公允” 的含义做出权威性的解释, 使得公司主管和会计师据此处理会计实务时有较大的斟酌空间,不利于股东和外部相关利益人的知情与监督。因此, 基于保护股东和相关利益人利益的目的, 政府必然对准则制订进行干预与监督[4]。

事实上,任何机构制定的准则体系都不会是“纯原则”或“纯规则”的,往往既有体现会计原则的部分,又有一些具体规定,只不过是侧重不同而已。

2、中澳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及人员设置差异

一直以来,国际上关于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孰优孰劣的争论从未停止。由政府部门制定的会计准则属于行政法规或部门规章,具有较强的统一性、强制性,其执行有法律或行政作为有力保障。民间机构通常与会计学术界、职业界保持密切联系,比较注重会计准则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性,能够凭借其独立性、公允性、权威性、成员广泛性和技术能力来赢得社会公众的信赖,制定程序相对简单,对会计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强、灵活度高。但是,由其制定的会计准则不具备法律约束力,执行难度相对较大。

依据政府参与会计准则制定程度的多少将制定机构划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完全由政府部门参与负责会计准则的制定;第二类是政府不干涉制定会计准则,完全由民间机构参与负责制定;第三类是政府和民间机构共同参与,各尽其责,政府起监督责任,具体负责制定是由民间机构承担[5]。三种制定机构各有特点,如表1 所示。

表1 不同的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特点比较

(1)中国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及人员

我国会计准则制定属于政府制定模式,《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规定,国家实行统一的会计制度,由国务院财政部门制定并公布。1988 年10 月,财政部会计司成立了“会计准则课题组” ,具体负责会计准则的制定工作。

自此,中国大陆的会计准则(财务会计与报告规范) 一直由财政部会计司负责制定。1998 年10月,中国大陆成立了财政部会计准则委员会(CASC),作为中国大陆会计准则制定的咨询机构。其组织结构如图1所示:

图1 财政部会计准则委员会组织结构图

2003 年CASC 换届改组,新的机构共有22 名委员(如表3所示),由财政部聘请任命,分别来自会计理论界及职业团体、企业界、政府有关部门和中介机构等; 委员会主席、秘书长均由财政部官员担任; 下设会计理论、企业会计、政府及非营利组织会计等三个专业委员会; 聘请160 位咨询专家协助开展工作。经费来源有政府补助和其他收入两大部分[3]。

表2 CASC主要成员结构

CASC 并不是准则制定机构,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相比有点“名不副实” ,称其为“会计准则咨询委员会”或许更贴切。其经费部分来源于政府,人员又由财政部聘任,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其独立性。目前,虽然委员会成员已扩大到31 人,具有更广泛的代表性,但并未考虑地域分布,和兼职成员的比例,可能会影响准则的公允性、专业性[3]。

目前,我国这种由政府机构制定会计准则的制定模式仍然是可行的。原因有一下两点:(1)由政府机构制定会计准则符合我国的法律体系。国的法律体系类似于大陆法系,由政府机构制定和发布会计准则,并将其定位为行政法规(而不是会计原则),能确保其强制性地得到有效执行;(2)我国

民间会计团体发育尚不成熟,目前尚无力承担会计准则制定重任。从现有的情况看,在业界最具影响的两个会计职业组织应属中国会计学会和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但这两个组织严格来说也都不是真正的民间组织一中国会计学会直接隶属于财政部会计司,会长一般都由现任政府官员兼任,所需活动经费主要由财政部拨给;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也受财政部领导,其秘书长由财政部任命。人员与经费上的不独立必然使它们带有浓重的官方色彩。即便强行令这两个团体成为纯粹的民间机构,它们必然面临经费问题。在目前条件下,经费的来源恐怕还要靠政府援助。倘若如此,政府的介入又是理所应当的,绕来绕去,仍然不可能摆脱政府的干预,那么,我们又何苦绕这个圈子呢?成聋一个新的民间机构?同样也会面临经费、人员等类似问题,因此也不可能从根本上发生实质性改变。

(2)澳大利亚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及人员

澳大利亚的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先后经历了“澳大利亚会计研究基金会”(AARF)、“澳大利亚会计评审委员会”(ARSB)、“澳大利亚会计准则委员会”(AASB)的变迁[1]。从2000 年 1 月起,澳大利亚会计准则的组织程序就形成了“财务报告准则委员会(FRC)”、“澳大利亚会计准则委员会(AASB)”、“紧急问题小组(UIG)”三者并存的全新的格局,并沿用至今。

财务报告准则委员会(FRC)主要职责是向政府提供有关会计准则制定程序和国际会计准则发展的咨询服务,确定新组建的会计准则制定机构(AASB)的战略发展方向,对AASB 提供政策指导,并负责AASB 的人事安排、经费预算和工作计划等事务的审批等。但是FRC 不介入会计准则制定的具体技术工作,也不对特定会计准则的内容施加影响。

澳大利亚会计准则委员会(AASB)由1 位专职主席和9 位兼职成员组成,主席由财政部任命,其他成员则由FRC 任命。新AASB 将全权负责澳大利亚会计准则(包括公共部门和私营部门会计准则)的制定、评审和发布工作,而以前的AASB 准则和AAS 准则将逐渐被废止或被新的AASB 准则所取代。新AASB 的上述职责和权力是由《2001 年澳大利亚证券和投资委员会法案》第227 条规定的,因此新AASB 发布的会计准则将具有法律效力[5]。

紧急问题小组(UIG)是AASB 的一个下属机构,其职责是对紧急的财务报告问题提供及时的指导意见,这些知道意见将通过“UIG 摘要”的形式发布。UIG 由18 人组成,除主席由AASB 主席兼任外,另外还包括15 位兼职成员和2 位观察员。

经过上述的改革,新AASB 不再纯粹是一个民间组织,而是由财政部主

导,政府色彩加强[5]。

3、中澳会计准则制定程序差异

会计准则的制定程序是会计准则从立项到公开发布的整个过程。科学的准则制定程序是产生高质量会计准则的必要条件。现今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地区以及IASB 在制定会计准则时采纳了“充分程序”(Due Process)。

(1)中国会计准则制定程序

中国在2003 年7 月10 日财政部发布了《会计准则制定程序》。根据该文件,由财政部会计司负责草拟会计准则,采用项目起草组负责制。原则上项目起草组以会计司各处为单位组成,吸收相关人员参加。草拟的会计准则分为讨论稿、征求意见稿、草案和送审稿。会计准则的制定过程分为立项、起草、公开征求意见和发布[3]。

1)立项阶段

具体负责会计准则制定的机构是会计司,会计司立足于经济发展,提出并确定年度拟制定具体会计准则的项目,形成包括项目提出理由和提出背景的立项意见,报CASC 及有关方面并向其征求意见。在充分考虑CASC 及相关方面的修改意见后,修改调整之前提出的立项意见,并将立项结果汇报给财政部有关领导,领导批准后才能正式立项。正式立项后会计司将有关立项情况通报给CASC,并同时给予公布。以经济需要为基础,结合具体的准则项目以及立项意见,CASC 成立项目研究组,进行相关项目的专项课题研究,课题研究最终以研究报告形式完成。

2)起草阶段

在项目研究组对项目进行研究的同时,会计司也应组织成员成立项目起草组,并负责将项目起草组成员和起草项目的工作进度情况向CASC通报。起草人的主要任务是搜集国内外文献资料以及实际做法,并形成初步结论。起草人汇总搜集研究的资料以及咨询专家针对此问题出具的比较报告,起草形成研究报告,并全面论证倘若正式起草准则可能涉及的相关问题。根据所承担的会计准则项目,制定工作的规划,以实际研究为依据,最终形成讨论稿,项目起草组完成以上工作后上报会计司。会计司的主要任务是将项目起草组的结果向CASC提交并征求CASC的意见,并根据修改意见完成征求意见稿,将征求意见稿上报会计司领导审批。

3)公开征求意见阶段

会计司采取各种形式向社会广泛搜集意见。主要方式有:印发征求意见稿给全国各级财政厅(局)和国务院有关部门;通过网络或其他媒体、座谈会、

研讨会等多种传媒方式,号召社会积极参与征求意见稿的反馈工作。起草组参考整理汇总的反馈意见修改征求意见稿,并形成草案上交会计司,最终由会计司向会计准则委员会再次提交并征求其意见。

4)发布阶段项目

在参考CASC 的意见后,起草组修改会计准则草案,并最终形成送审稿, 按规定程序由会计司将送审稿上报给财政部领导,领导审定后,财政部负责准则发布并组织会计准则的实施[5]。

尽管财政部通过公开媒体、地方财政部门、大专院校等渠道征求会计准则制定或修订的意见,但是社会关注度仍然不够。准则制定进程中召开的会议,过程不够公开,

结果更新不够及时,准则制定机构的网站和公众的互动性较差[3]。

(2)澳大利亚会计准则制定程序

澳大利亚会计准则的制定程序主要遵循六个层次:

1)以日常会计工作中存在的普遍问题为依据拟定讨论稿。这份讨论稿通常是由AASB中的1 名成员或者是由委员会委托的1 名外部成员拟定的,基本涵盖和该项目相关的所有理论和实务。

2)广泛征集意见。拟定的讨论稿将在网络媒体、会计学相关出版物等媒介进行公开发布,并征集社会各界的意见。

3)根据征集的各界意见以及对策,在讨论稿的基础上,起草形成重要决定征求意见表,上交AASB。

4)发布征求意见稿。AASB 将对这份重要决定征求意见表展开协商讨论,其讨论结果将最终形成一份征求意见稿反馈给拟定者,同时对外再次公布征求意见稿。

5)形成会计准则最终稿。对征求意见稿进行修改,最终的会计准则将在达成广泛共识后确定。

6)公布执行。这份最终的会计准则将由AASB为代表公布执行,其形式是《AASB××号会计准则》。所有澳大利亚的企业都必须要严格遵守并执行这份会计准则[5]。

四、中国会计准则制定模式的不足

通过对于中澳两国会计准则制定模式的了解,我们可以看出两国关于会计准则的制定模式有许多相似之处,两国都是在立足本国国情的基础上,形成的准则的制定机构人员以及准则制定的具体程序都能够与本国具体会计环境相适应。基于我国会计改革取得的成就,我国采取的会计准则制定模式

在社会有较高的认同感。但同时也可以看出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离人们的期望也有一定的差距。不足点主要表现在一下一些方面:

1、准则制定过程公开性不足

从现在的四个阶段来看,除了最后的征求意见稿阶段社会公众能够看到准则的征求意见稿以外,前三个阶段都存在公开性不足甚至不公开的状况:公众只是偶尔能从有关领导讲话中了解到今年我国将制定哪些会计准则,至于准则的研宄进展及起草情况甚至为何有些准则中途“夭折”,公众不得而知。由于制定过程公开性不足,广大公众无法在会计准则初稿的拟定过程中发表意见;即便最后能够看到征求意见稿,往往由于事先没有准备而措手不及,使征求意见流于形式。

2、准则制定缺乏民主性

由于起草人掌握的资料以及形成的研究报告并未向社会公开, 与会计准则相关的各利益方也并不了解有关情况,会计准则相关各利益团体参与准则制定的范围不大,企业只是被动的接受会计准则,我国的准则制定没有充分体现出一种综合博弈的结果[5]。

3、征求意见的时间不稳定

征求意见的时间安排不稳定,不合理,公众无法对会计准则充分发表意见。美国会计准则在制定过程中,向社会公众征求意见的时间最低限度为90天,而我国在会计准则的征求意见时间安排方面没有固定的规定,实际中各会计准则征求意见的时间也很不相同:短则一个月,长则两、三个月。这种不稳定的征求意见时间安排,在某种程度上会影响社会公众参与会计准则的讨论。

4、征求意见不够广泛,效果不甚理想

当前我国会计准则征询意见的方式是通过政府机关层层组织进行的,征求意见的形式采用的是公文传递式,征询意见的对象大多是有关业务主管部门〔的官员〕和部分专家学者,而较少考虑会计实务工作者和社会公众,征求意见的对象和范围不够广泛,这必然难以保证征询意见的充分性。

五、对我国会计准则制定模式的改革建议

1、加强准则制定的公开性和民主性

首先,充分利用报刊、网络等各种媒体,加快对会计准则的披露速度

和增大披露力度,使有关会计准则研宄的进展情况和征求意见稿等尽可能快捷、充分地披露给公众;其次,会计准则委员会可考虑建立一个开放式的会计准则评价平台,为社会公众提供发表意见的机会。如开通相关的网站,让所有关心会计准则的人都可以在上面自由地发表意见,会计准则委员会及时对这些意见进行分类、汇总,并在起草会计准则时予以考虑。

2、增强会计准则征求意见时间安排上的稳定性

诚然,由于各项准则规范的内容不同,准则带来的经济后果不一样,各项准则的征求意见时间应当允许存在差异,因此我们不可能强求每项准则在征求意见时都遵循同样的时间安排,但至少我们应当规定―个“最低”征求意见时间,以使各利益相关者能够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充分参与对准则的讨论。

3、改善会计准则制定程序

会计具有经济后果的特点,即会计准则制定者在准则制定过程中对已有会计惯例的选择以及会计准则执行者(如企业)在准则执行过程中对己有会计标准的选择,会影响到会计信息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分配。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有自身的利益,政府制定会计准则的机构不一定完全了解市场的所有需要,同时政府制定的会计准则中某些理论性较强的部分有可能使企业误解,导致会计准则在实施过程中无法得到彻底的执行。因此,为了使会计准则能充分协调各方利益,会计准则在制定过程中应充分博弈。比较现实可行的做法是,对会计准则的制定程序加以改进,力求做到在会计准则制定过程中广泛怔求意见,使各相关利益团体充分博弈,并充分利用他人知识。

参考文献

[1] 李炎楠.我国会计准则制定模式研究[C].山西财经大学.2006(9)

[2] 李敏. 中国和澳大利亚会计准则中资产减值准则的比较研究[J].会计研究.2015(6):7-8

[3] 邓永勤,陆燕芳. 海峡两岸会计准则国际化比较研究* [J].会计研究.2013(2):15-22

[4]刘金星. 澳大利亚会计准则的制订模式[J]. 财会学习,2006(12):78-80.

[5] 赫悦饮. 中国和澳大利亚会计准则比较研究[D]. 哈尔滨理工大学.2013(3)

[6] 狄梦琳. 中美会计准则制定对比[J]. 会计审计.2015(5):173-174

新会计准则与原会计准则的比较(一)

新会计准则与原会计准则的比较(一) 2006年2月1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在北京发布了39项企业会计准则(以下简称“新准则”)和48项审计准则。会计准则自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施行,鼓励其他企业施行。 新会计准则的实施,有利于贯彻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有利于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有利于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有利于资本市场健康稳定发展,有利于解决中国市场经济地位和反倾销问题,有利于金融改革和化解金融风险问题,有利于提高中国企业的形象。 为便于学习理解和实施新会计准则,本文对16项修订后发布的具体准则与修订前的原会计准则做了对比。 新准则是对原准则的继承、发展和完善,大部分规定与原准则相同。抛开体例和文字表述等形式上的差异,两者的主要差异(并非全部差异)如下: 1.《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存货》 ①存货发出计价 原准则:个别计价法、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移动平均法和后进先出法等 新准则:个别计价法、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 ②借款费用 原准则:不能计入存货成本 新准则:符合条件的可以资本化 2.《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 ①规范的范围 原《投资》准则包括股权投资、债权投资且划分为长期投资和短期投资。 新准则仅规范长期股权投资,债权投资和短期股权投资纳入《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规范。 ②权益法的应用范围 原准则:投资企业对被投资单位具有控制、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的,长期股权投资应采用权益法核算。 新准则:投资企业对被投资单位具有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的,长期股权投资应采用权益法核算;投资企业能够对被投资单位实施控制的长期股权投资采用成本法核算;投资企业对被投资单位不具有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并且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长期股权投资采用成本法核算;短期投资和投资企业对被投资单位不具有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公允价值能可靠计量的长期股权投资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的规定核算。 3.《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 ①规范的范围:新准则分离出部分固定资产由《企业会计准则第3号——投资性房地产》规范。 ②新准则规定确定固定资产成本时,应当考虑弃置费用因素。 ③新准则取消了后续支出的确认原则 固定资产发生后续支出时其确认原则同初始确认固定资产的原则:该固定资产包含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该固定资产的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 ④利息 原准则:不考虑购买固定资产延期付款的折现和利息问题; 新准则:购买固定资产的价款超过正常信用条件延期支付,实质上具有融资性质的,固定资产的成本以购买价格的现值为基础确定。实际支付的价款与购买价款的现值之间的差额,除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17号——借款费用》应予以资本化的以外,应当在信用期间计入当

中外会计准则比较研究

目录 中文摘要关键词 (3) Abstract Key words (4) 一、引言 (5) 二、中外会计准则比较研究的意义 (5) (一)学习世界各国会计发展的普遍规律 (5) (二)探索适应中国国情的会计模式 (5) (三)建立和完善会计学科体系 (5) 三、会计准则的国际比较 (5) (一)制定机构不同导致性质差异 (6) (二)制定程序相近下的细节差异 (6) (三)社会经济环境和法律体系不同导致会计准则内容不同 (7) (四)国际会计准则与各国会计准则的差异 (7) 四、中外会计准则差异的具体表现 (8) (一)固定资产准则比较 (8) (二)借款费用准则比较 (8) (三)合并准则比较 (9) (四)租赁准则比较 (9) 五、国际化与国家化并存的发展趋势 (9) 六、促进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建议 (10) (一)借鉴国际会计准则的理论方法 (10) (二)完善会计准则制度架构 (11)

(三)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综合素质 (11) (四)建立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环境 (11) 七、参考文献 (12)

中外会计准则比较研究 中文摘要 随着经济发展的全球化趋势,使得会计准则国际化的建立成为必然趋势。会计准则的制定会随着每个国家的经济、政治以及法律规范条文的不同而不同,并且其在其制定机构、制定步骤和内容的组成结构也有一定的差异性。在制定我国会计准则的过程中,必须根据具有我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会计环境,同时也要考虑会计准则的国际化要求,符合国家化和国际化并存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 会计准则;发展趋势;人才培养

The study of Chinese and foreign accounting standards Abstract Accounting standards have been slowly becoming today's market economy essential needs of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international of accounting standards is an inevitable trend. Accounting standards establishment will vary in each country economic, political, and legal norms provisions, and it also has some differences in their setting bodies to develop procedures and the composition of the structure. On the process of Chinese accounting standards, must be based on a socialist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ccounting environment, must also taking into account the requirements of international accounting standards. [Key words]accounting standards; comparative; the nationality; internationalization 一、引言

论新旧会计准则研究

学号:2009296论新旧会计准则研究 2011年6月5 日 目录

内容摘要:…………………………………………………………………………………………I 1 导言 2 新旧准则的差异性 2.1合并报表会计处理办法的差异 2.2债务重组方法发生差异 2.3资产减值准备的差异 2.4长期股权投资的差异 2.5企业所得税处理办法的差异 2.6费用资本化发生差异 3新会计准则的进步性 3.1新会计准则使财务信息更加可靠 3.2新会计准则适应经济生活的发展要求,内容上有所创新 4新会计准则的问题与对策 4.1不断完善会计准则,使会计准则更具有可操作性 4.2加强会计人员培训 4.3加强诚信职业道德建设 4.4加强企业内部财务控制体系 4.5完善公司管理机制 5 新会计准则对未来的益处 5.1准则变化体现了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 5.2新会计准则更加强化了会计的功能 5.3企业要积极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应对新准则带来的挑战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内容摘要:我国的第一个企业会计准则于1992年11月颁布,并于1993年7月1日起开始实施。在这十多年里,我国经济和法律环境等都发生了较大变化,准则的一些内容已经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急需进行装订修改。于是在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新颁布了39项会计准则(由1个基本准则、38个具体准则和1个应用指南构成)和48项审计准则,并规定于2007年1月1日在境内上市公司实行。新准则体系填补了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兴经济业务会计处理规定的空白,使会计准则进一步国际化,减少了中国投资人了解境外上市公司以及境外投资人了解中国上市公司的成本,为中国参与国际间的贸易与投资活动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条件。与原准则相比,新准则不仅增添了若干个新准则,而且进行了重大修改,使会计准则体系更加完善,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有机统一体系。 关键词:“差异性”“进步性”“会计准则”“问题与对策”“未来”

中外会计准则

加入WTO后,我国企业面临着更多方面要与国际惯例相统一的问题。我国的公司要参与国际竞争,到国际市场上融资,都需要我国的会计准则进行国际协调。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求我们要进行不同国家的会计准则比较研究,才能更好地实行会计准则国际化。 考虑到西方会计主要以美国为代表,作为一个经济上最发达的国家,美国所颁布的会计准则很大程度反映了国际会计理论与实务的最高水平,并对其他国家,乃至国际会计团体制定会计准则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所以本文选择美国会计准则作为比较研究对象,并分析其存在差别的原因。 一、中美会计准则差异分析 1.会计准则制定机制 (1)从会计准则制定模式看,我国会计准则制定主体是财政部会计司下的会计准则委员会,具有绝对的权威性;而美国当今的会计准则制定机构是FASB,是一个代表各利益团体的民间组织。我国会计准则目标是侧重“政府利益”和“公众利益”的双目标指向;而美国会计准则目标只侧重于“公众利益”的单目标指向。我国会计准则是法的范畴;而美国其准则制定机构颁布的会计准则不具有任何法律约束力。

(2)会计准则的制定程序看,我国会计准则制定程序具有保密性和依附性两特点,即保密性是指缺少多次征求环节,依附性是指过多地依赖政府机构。美国会计准则制定程序的特点是充分程序,即在准则制定过程中遵循一套完整。充分、严密和稳定的程序,以保证准则制定的独立性、公平性和公开性。 (3)从会计准则制定方法看,形式上我国同美国一样,采用“概念框架法”,但在实际准则制定过程中,倒更多地表现为偏好集合法的原理。 2.基本会计准则 (1)从基本会计准则制定与实施看,我国的基本会计准则制定动因是为了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统一会计核算标准,保证会计信息质量”而以“会计法”为依据制定该准则的;而美国是基于改进会计准则的拟定工作,提高会计准则的质量的制定《财务会计概念公告》。我国的基本会计准则制定之初的用途是直接规范会计实务并指导企业会计制度的制定;而美国的《财务会计概念公告》主要是用来评价现有的会计准则并指导未来准则的制定。 (2)从概念框架的结构体系看,中美两国在财务报表的目标,财务报表的质量特征、财务报表的要素和财务报表的确认和计量都有所规定,但是我国在财务报表的目标这点上没有明确的提出,只在《企

《cas收入》概述及新旧对比致同研究之企业会计准则系列二十

《CAS 14——收入(2017)》概述及新旧对比——致同研究之企业 会计准则系列(二十) 2017年7月5日,财政部正式发布了《关于修订印发的通知》(财会〔2017〕22号)(新CAS 14)。在境内外同时上市的企业以及在境外上市并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或企业会计准则编制财务报表的企业,自2018年1月1日起施行;其他境内上市企业,自2020年1月1日起施行;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的非上市企业,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 新CAS 14保持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15号——客户合同收入》的趋同,改革了现有的收入确认模型,明确收入确认的核心原则是“企业应当在履行了合同中的履约义务,即在客户取得相关商品或服务的控制权时确认收入”,强调企业确认收入的方式应当反映其向客户转让商品或服务的模式,确认金额应当反映企业因交付该商品或服务而预期有权收取的金额。基于该核心原则,新CAS 14设 定了统一的收入确认计量的“五步法”模型,即识别与客户订立的合同、识别合同中的单项履约义务、确定交易价格、将交易价格分摊至各单项履约义务、履行每一单项履约义务时确认收入。 致同将就新CAS 14发布系列解读文章,包括变化概述及新旧对 比、五步法模型的应用、合同成本、列报与披露、特定交易的难点解析,及对房地产、建筑施工、零售、电商、网络游戏、软件、电信及制造行业的影响。 一、新CAS 14适用范围

新CAS 14适用于所有与客户之间的合同,但不包括:合并五项准则和金融工具准则规范的金融工具及其他合同权利和义务,以及租赁准则、保险合同准则规范的租赁合同、保险合同。 另外,企业以存货换取客户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的,按照新CAS 14的规定进行会计处理,但没有商业实质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不确认收入。其他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7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规定进行会计处理。 新旧准则的主要变化如下,详细对比内容请阅读原文: 二、新CAS 14核心变化与要求 新CAS 14对收入确认的核心原则是“控制权转移”(即在企业将商品或服务的控制权转移给客户的时点或过程中以其预计有权获得的金额予以确认),并采用“五步法”模型确认收入。 (一)新CAS 14的核心变化 1、收入确认的模式与理念新CAS14第四条规定,取得相关商品控制权,是指能够主导该商品的使用并从中获得几乎全部的经济利益。 对于如何认定企业在某一时段内转移对商品或服务的控制,新CAS 14第11条给出了3个条件,满足其中任何1个条件,即可认定控制在某一时段内转移,从而在某一时段内确认收入: (1)客户在企业履约的同时即取得并消耗企业履约所带来的经济利益;(2)客户能够控制企业履约过程中在建的商品;(3)企业履约过程中所产出的商品具有不可替代用途,且该企业在整个合同期间内有权就累计至今已完成的履约部分收取款项。

中外企业会计准则――研究和开发的比较

中外企业会计准则――研究和开发的比较 : 随着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和制度的建立,企业成为市场的主体,企业的生产经营权日益扩大,同时企业所承担的风险和责任也逐步增强。另一方面随着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企业之间的竞争也日益激烈,迫使企业从粗放型经营向集约型经营转变,企业管理者也墟越来越意识到的重要,竞争由简单的扩大产量、降低成本到科技竞争上来,各企业争相新技术并尽力将新技术转化为生产力。同时,国家为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也鼓励企业从事研究和开发工作,并从税收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但由于对研究和开发费用的处理比较混乱,那么制定相应的研究和开发准则也成为必要。 在此准则制定的过程中,有关学者专家们借鉴了国际会计准则和美国、英国、法国、日本、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会计准则,并考虑到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和分行业会计制度以及财务制度的有关规定,力求准则与国际惯例接轨,并在此基础上适合我国国情的需要,且便于企业会计人员操作。该准则包括引言、定义、研究和开发费用的组成、费用的确认和应披露的事项、附则六部分。 引言段指出本准则规范的范围-企业研究和开发活力的会计处理和会计报表揭示。 定义段对研究与开发的定义作了介绍,为有关人员理解准则提供了依据。费用的组成段,列举了研究和开发过程中将发生的各种费用。费用的确认段为费用的确认和有关会计处理规范作出规定。应披露事项部分对应披露的作了规定。附则段指出本准则的解释权和生效日期。 毕业论文 二、比较

这里我们仅对的《企业会计准则第×号-研究和开发》(征求意见稿),《国际会 计准则第9号:研究和开发费用》,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公告第2号-研究与开发 费用会计处理》和英国的SSAP13:Accounting;flr;Research;and;Development (研究和开发会计)作一比较。 (一)关于范围 国际、美国和英国的准则都规定其适用范围不适用于开采行业中石油、天然气、矿藏的勘探和开发费用,但适用于这类行业中的其他研究和开发活动的费用。 根据合同为他人进行研究与开发活动各国准则规定略有不同。国际准则规定如果合同条款的实质是:与该荐研究和开发活动有关的风险和利益转移或将会转移给其它企业,则只有风险和利益的接受方才能按本号准则核算其费用;如果合同条款的实质是:与该荐研究和开发活动的风险和利益转移给其它企业的两条因素。美国准则规定“根据合同条款那些具体的能被偿还的间接费用也不适用”。我国到目前为止尚不存在为他们进行研发活动而承担相关利益和风险的情况,所以在制订准则时未涉及到。 另外,在我国准则的说明中还指出本准则的研究与开发活动不包括石油、天然气等特殊行业的地质勘探活动;企业对现有产品、生产线、生产工艺所进行的外型技术;企业初设阶段的研究和开发活动等。 毕业论文 (二)关于定义 比较名的四个准则均对“研究”和“开发”下了定义。中国、国际、英国的“研究”定义中均包括基础研究和运用研究,而美国对“研究”下的定义主要侧重于性研究。中国、国际、英国在“研究”定义中均指明“创造性”活动,美国“研究”定义中无此内容。英国分别对“pure(or;basic);research”(基础研究)和

中外会计准则的比较研究

目录 一、会计准则的概述 (1) (一)会计准则的定义 (1) (二)会计准则制定的必要性 (1) 二、中外会计准则的比较 (1) (一)我国会计准则和国际会计准则的主要差异 (2) 1、我国会计准则的政府制定模式 (2) 2、我国实行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并存 (2) 3、我国准则涵盖面较小 (3) 4、在运用执业人员的职业判断上存在很大的差异 (3) 5、业绩评价体系的差异 (4) (二)中外会计准则差异的具体表现 (4) 1、公允价值 (4) 2、企业合并 (5) 3、资产减值准备 (5) (三)导致中外会计准则差异的分析 (6) 1、经济因素 (6) 2、法律因素 (8) 3、教育因素 (9) 三、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 (9) (一)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障碍 (9) 1、市场经济基础不够雄厚 (9) 2、法律环境条件不够完善 (10) 3、社会意识觉醒不够程度 (10) (二)促进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建议 (10) 1、选择性的借鉴国际会计准则优点 (10) 2、完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结构 (11) 3、提高会计工作人员综合素质 (11) 4、构建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环境 (12) 参考文献 (13)

中外会计准则的比较研究 一、会计准则的概述 (一)会计准则的定义 从广义上说,会计准则是从会计理论到会计方法和程序的一种指导思想。从狭义上说是会计人员进行会计活动时所应遵守的规定和标准,是将会计人员放在较为被动的立场上,对已完成的会计工作进行评价、鉴定的依据。简而言之,会计准则是会计核算工作必须遵循的标准和规范①。 (二)会计准则制定的必要性 信息使用者与提供者的分离才是准则制定产生的根本动因。在会计信息送户与用户普遍分离的情形下,会计准则制定的必要性便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站在使用者的角度,会计准则是对会计信息送户行为的规范,以便他们提供众多用户能够理解并且有用的会计信息;站在提供者的角度,会计准则又是对会计信息用户行为的规范,以约束其对会计信息的无限要求。会计准则对会计信息的送户和用户双方而言,都具有一定的约束职能,而这种职能要得以实现,它就必须得到包括送户和用户在内的全体社会民众的公认,而要使其被全体社会民众所公认,它就必须要具备某种权威性的支持。 二、中外会计准则的比较 (一)我国会计准则和国际会计准则的主要差异 1、我国会计准则的政府制定模式 ①周新玲,中外会计准则的比较研究[J].经济师,2004,(2). 1

企业无形资产新旧会计准则的比较分析

企业无形资产新旧会计准则的比较分析 发表时间:2009-11-24T11:21:06.730Z 来源:《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9年7月上旬刊供稿作者:周其春赵莉娟傅雪花钟杰锋[导读] 新准则的一个重要变动是将企业内部研究开发项目的支出做了划分,分为研究阶段支出和开发阶段支出周其春赵莉娟傅雪花钟杰锋(重庆工商大学)摘要:1995年财政部发布无形资产准则,于2001年1月18日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无形资产》,于2006年修改,2006年2月15日发布了 《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2007年在上市公司全面执行,2008年在国有企业执行,2009年所有企业执行。新旧会计准则在无形资产确认、计量、摊销和披露等方面的规定不尽相同,本文对此进行了比较和分析。关键词:无形资产比较确认摊销披露 1 对无形资产的认识 无形资产指企业长期控制或使用但是没有实物形态的可辨认非货币性资产,对生产经营与服务持续发挥作用并能带来经济利益的一切经济资源。企业无形资产的构成种类繁多。目前,美国资产评估公司所涉及的企业无形资产已达数10种,我国国内对无形资产的认识和划分仍未统一。 笔者对企业的无形资产的分类:①商誉。包括对企业有利的各种商业关系:与其它企业间、与金融机构间、与顾客间的各种关系,以及企业内部的干群关系;②工业产权。指企业从事产品制造、销售的特定权利,包括专利权、商标权、企业独有的非专利技术及其它高新技术成果;③版权。包括科学研究、文学艺术诸方面的著述和创作所依法具有的各种权利;④土地使用权。包括企业的地理位置、占地面积、租用期限等;⑤通过认证的资格。旨有助于企业生产和销售的资格认证,包括ISO质量体系认证、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信用等级的评定等;⑥企业能力。包括企业的生产流程能力、营销渠道能力和文化能力;⑦其它。指企业具有的满足无形资产特征的其它经济资源,如企业的广告材料。 2 无形资产的内涵比较 2.1 无形资产的概念比较原准则中无形资产是指企业为生产商品或者提供劳务、出租给他人,或为管理目的而持有的、没有实物形态的非货币性长期资产,分为可辨认和不可辨认无形资产。不可辨认无形资产是指商誉,但不包括自创商誉,外购商誉按照无形资产核算,在一定年限内摊销。新准则无形资产是指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没有实物形态的可辨认非货币性资产,强调了无形资产的可辨认性,商誉因不符合无形资产的可辨认性标准,被明确规定排除在无形资产准则之外。企业合并所形成的商誉,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20号——企业合并》第二十三条的规定,至少应当在每年年度终了进行减值测试,而不用按照一定的年限每年进行摊销。 2.2 基本特征比较无形资产主要具有如下特征:①不具有实物形态;②无形资产具有可辨认性;③无形资产属于非货币性资产;④企业持有的目的只是为了使用;⑤在为企业创造经济利益方面存在较大不确定性。新准则中,增加了“可辨认性”的特征,“可辨认性”要求该非货币性资产满足以下两个条件之一:能够从企业中分离或者划分出来,并能单独或者与相关合同、资产或负债一起,用于出售、转移、授予许可、租赁或者交换;源自合同性权利或其他法定权利,无论这些权利是否可以从企业或其他权利和义务中转移或者分离。对不可辨认的不作为无形资产。 3 内部研究开发费用的确认、计量比较 旧准则规定“自行开发依法申请取得的无形资产,其入账价值应按依法取得时发生的注册费用确定,依法申请取得前发生的研究与开发费用,应于发生时确认为当期费用。”旧准则中未明确研究与开发的含义,也未明确哪些支出项目属于研究开发的范围。 新准则的一个重要变动是将企业内部研究开发项目的支出做了划分,分为研究阶段支出和开发阶段支出。企业内部研究开发项目研究阶段的支出,应当于发生时计入当期损益;开发阶段的支出,在符合准则规定的条件时确认为无形资产,否则应计入当期损益。研发支出无法明确分配的,应当计入当期损益,不计入开发活动的成本。这突破了原准则中对于企业自行研究开发的无形资产,其研究与开发费用都是在发生时确认为当期费用,而只有依法申请取得时发生的注册费、律师费等才计入无形资产价值的相关规定,有利于企业提高自主创新的积极性,提高企业的科技含量,兼顾企业的长远利益。 4 无形资产摊销的比较 无形资产摊销主要涉及无形资产成本、摊销开始月份、摊销方法、摊销年限、残值等因素。 4.1 摊销年限的比较 4.1.1 旧准则认为无形资产的成本,应自取得当月起在预计使用年限内分期平均摊销。如果预计使用年限超过了相关合同规定的受益年限或法律规定的有效年限,无形资产的摊销年限按如下原则确定:①合同规定了受益年限但法律没有规定有效年限的,摊销年限不应超过受益年限;②合同没有规定受益年限但法律规定了有效年限的,摊销年限不应超过有效年限;③合同规定了受益年限,法律也规定了有效年限的,摊销年限不应超过受益年限与有效年限两者之中较短者。如果合同没有规定受益年限,法律也没有规定有效年限的,摊销年限不应超过10年。 4.1.2 新准则中摊销区分了寿命的可确定和不可确定,对不可确定的不予摊销。认为:无形资产成本即为入账价值,无形资产的成本应自取得当月起在预计使用寿命内分期摊销。也就是说,无形资产摊销的开始月份为取得当月,摊销年限为无形资产的预计使用寿命。 ①企业至少应当于每年年度终了,对无形资产的使用寿命进行复核,如果有证据表明无形资产的使用寿命不同于以前的估计,则对于使用寿命有限的无形资产,应改变其摊销年限,并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28号——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差错更正》进行处理。②对于根据可获得的情况判断,无法合理估计其使用寿命的无形资产,应作为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③对于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在持有期间内不需要摊销,但需要至少于每一会计期末进行减值测试。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的规定,需要计提减值准备的,相应计提有关的减值准备。如果有证据表明其使用寿命是有限的,则应按照会计估计变更处理,并按照无形资产准则中关于使用寿命有限无形资产的处理原则进行处理。 4.2 摊销方法的比较新准则认为使用寿命有限的无形资产,其应摊销金额应当在使用寿命内系统地合理摊销,即企业选择的无形资产摊销方法,应当反映企业预期消耗该项无形资产所产生的未来经济利益的方式;无法可靠确定消耗方式的,应当采用直线法摊销。可见,新准则采用的摊销方法更灵活,不再局限于旧准则规定的直线法,更能反映摊销的经济实质。 5 无形资产披露的比较

企业会计准则与小企业会计准则异同比较分析

在小企业落实《小企业会计准则》。 相同方面 (一)制定依据相同 他有关法律法规制定的。 (二)会计核算基础工作的要求相同 《企业会计准则》和《小企业会计准则》都要求企业填制会计凭证、登记会计账簿、 (三)会计核算的前提条件相同 《企业会计准则》和《小企业会计准则》都要求企业的会计核算应当以持续、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为前提,划分会计期间,分期结算账目,会计期末编制财务会计报告。 (四)会计核算应遵循的基本原则相同 《企业会计准则》总则第11条和《小企业会计准则》总说明第11条都要求企业遵循客观性原则、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相关性原则、一贯性原则、可比性原则、及时性原则、明晰性原则、权责发生制原则、收入与费用配比原则、划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原则、谨慎性原则和重要性原则。 (五)会计核算方法基本相同 1. 会计科目设置基本相同。《企业会计准则》设置了85个一级科目,《小企业会计准则》设置了60个一级科目,其中有58个一级科目与《企业会计准则》的不仅名称相同,而且核算内容也基本相同。 2. 会计核算方法基本相同。如资产计价方法都以取得时发生的货币支出,或以形成前所发生的料工费支出,或以换出非货币资产的账面价值加上应支付的相关税费,或以重组债权的账面价值,作为资产的入账价值。短期投资、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和存货等流动资产都要计提减值准备,并且估计资产损失的方法也相同。资产增减,负债增减,所有者权益增减,收入的分类及其确认,费用的分类归集,利润形成等的账务处理基本相同。 3. 对外提供财务报告的内容和要求基本相同。如都要求定期编报“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同时提供会计报表附注,但《小企业会计准则》要求在会计报表附注中披露的内容相对更为简化。

中美会计制度的差异

中美会计制度的差异 一、中美会计制度不同的环境基础 会计制度的建立和发展离不开社会环境。由于受经济发达程度、政治体制、法律体制和社会文化传统的影响,世界各国的会计制度都存在很大差异。一般虽然认为,会计通过价值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来提供有关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信息,但无论是美国的会计准则还是国际会计准则,都只涉及会计的确认、计量和报告,并没有会计记录的相关规范,也就是不涉及会计科目设置及相关会计事项分录的内容,而在我国,由于会计人员业务素质普遍不高,只能通过统一企业会计制度,把这一部分内容进行相应的统一和规范,以确保企业会计信息的真实完整。同时,就中美两国看,从会计属性、会计目标设置、会计核算的侧重点、会计核算的灵活性、政府对会计的干预程度、企业的预算编制、内部审计机构设置等方面均有所不同,这些都最终反映了两国的会计准则也有所不同。 那么,为什么美国的财务会计准则会成为人们研究的重点,并为许多国家所效仿,除了政治上和经济上的原因外,主要还是因为美国的财务会计准则在形式上具有独立性,在内容上具有兼容性,在程序上具有完整性。目前,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把会计理论研究的重点转移到信息技术对会计的影响、软资产的确认与计量、金融风险与会计信息、会计师和审计师的地位等问题上,在会计研究方法上以实证会计研究为重点。我国虽然已走出了过去主要局限于对会计本质、职能、任务等方面的研究模式,开始讨论会计准则目标、原则等问题,但同国外的会计理论研究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有些理论问题确实还有待解决,如会计信息使用者到底需要什么信息,会计准则有哪些局限性,会计和会计准则到底是什么关系等等,只有明确了这些问题,才能真正为会计准则的理论研究找准突破口和切入点。 二、中美会计管理制度的不同 在会计目标设置上,美国企业会计人员有自己工作的目标,其中既包括对外的财务会计目标,还包括供内部决策使用的管理会计目标;而在我国,企业的会计目标则较少采用精确的定量设置,只采用定性方式来表达,即使在会计准则中也未明确区分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目标。 在会计核算上,美国许多著名的会计学家及企业界都强调收益是会计核算的中心,把收益作为表现企业管理人员的工作成果和衡量企业管理人员有效利用投放资本的一个重要指标;而在我国,会计核算的侧重点是成本,成本处于整个会计体系的主导地位,在考核评价企业管理人员时,不仅注重他们创造了多少效益,还要看他们的成本开支是否符合规定,在降低成本方面付出的努力是不是足够大。 在会计核算的灵活性上,中美两国也有着很大的不同。在美国,立法机构国会对会计问题极少关注,因而会计核算十分强调灵活处理,允许会计人员可以依据个别情况,运用个人专业判断选择最适合的会计方法;而在我国,在会计规范体系方面,会计法、财务会计报告条例、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中都对会计人员必须遵循的规范,加以强制性管制。 在政府对会计的干预程度上,美国的会计专业团体规模很大,会计人员对会计实务的处理享有较大的自由权,会计规范与国家的法律关系较为松散,这在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方面表现较为显著;相反,我国会计实务具有高度的统一性和严肃性,会计实务是根据国家立法进行的,会计人员所应用的会计原则一般都体现于政府的法规之中。

中美会计准则差异及其原因分析(一)

中美会计准则差异及其原因分析(一) 加入WTO后,我国企业面临着更多方面要与国际惯例相统一的问题。我国的公司要参与国际竞争,到国际市场上融资,都需要我国的会计准则进行国际协调。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求我们要进行不同国家的会计准则比较研究,才能更好地实行会计准则国际化。 考虑到西方会计主要以美国为代表,作为一个经济上最发达的国家,美国所颁布的会计准则很大程度反映了国际会计理论与实务的最高水平,并对其他国家,乃至国际会计团体制定会计准则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所以本文选择美国会计准则作为比较研究对象,并分析其存在差别的原因。 一、中美会计准则差异分析 1.会计准则制定机制 (1)从会计准则制定模式看,我国会计准则制定主体是财政部会计司下的会计准则委员会,具有绝对的权威性;而美国当今的会计准则制定机构是FASB,是一个代表各利益团体的民间组织。我国会计准则目标是侧重“政府利益”和“公众利益”的双目标指向;而美国会计准则目标只侧重于“公众利益”的单目标指向。我国会计准则是法的范畴;而美国其准则制定机构颁布的会计准则不具有任何法律约束力。 (2)会计准则的制定程序看,我国会计准则制定程序具有保密性和依附性两特点,即保密性是指缺少多次征求环节,依附性是指过多地依赖政府机构。美国会计准则制定程序的特点是充分程序,即在准则制

定过程中遵循一套完整。充分、严密和稳定的程序,以保证准则制定的独立性、公平性和公开性。 (3)从会计准则制定方法看,形式上我国同美国一样,采用“概念框架法”,但在实际准则制定过程中,倒更多地表现为偏好集合法的原理。 2.基本会计准则 (1)从基本会计准则制定与实施看,我国的基本会计准则制定动因是为了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统一会计核算标准,保证会计信息质量”而以“会计法”为依据制定该准则的;而美国是基于改进会计准则的拟定工作,提高会计准则的质量的制定《财务会计概念公告》。我国的基本会计准则制定之初的用途是直接规范会计实务并指导企业会计制度的制定;而美国的《财务会计概念公告》主要是用来评价现有的会计准则并指导未来准则的制定。 (2)从概念框架的结构体系看,中美两国在财务报表的目标,财务报表的质量特征、财务报表的要素和财务报表的确认和计量都有所规定,但是我国在财务报表的目标这点上没有明确的提出,只在《企业会计准则》的第十一条中提及,而这条也通常被认为是一般准则中的相关性原则。此外还有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在第四、五、六和七条提到基本假定的问题,这是美国所没有涉及的。相反,美国《财务会计概念公告》中有关“在会计计量中使用现金流量信息和现值”的内容却是我国所缺少的。 (3)从基本会计准则的具体内容看,在企业财务报表的目标上,我国

中美会计准则差异及其原因分析(精)

中美会计准则差异及其原因分析 加入WTO后,我国企业面临着更多方面要与国际惯例相统一的问题。我国的公司要参与国际竞争,到国际市场上融资,都需要我国的会计准则进行国际协调。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求我们要进行不同国家的会计准则比较研究,才能更好地实行会计准则国际化。考虑到西方会计主要以美国为代表,作为一个经济上最发达的国家,美国所颁布的会计准则很大程度反映了国际会计理论与实务的最高水平,并对其他国家,乃至国际会计团体制定会计准则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所以本文选择美国会计准则作为比较研究对象,并分析其存在差别的原因。一、中美会计准则差异分析 1.会计准则制定机制(1)从会计准则制定模式看,我国会计准则制定主体是财政部会计司下的会计准则委员会,具有绝对的权威性;而美国当今的会计准则制定机构是FASB,是一个代表各利益团体的民间组织。我国会计准则目标是侧重“政府利益”和“公众利益”的双目标指向;而美国会计准则目标只侧重于“公众利益”的单目标指向。我国会计准则是法的范畴;而美国其准则制定机构颁布的会计准则不具有任何法律约束力。(2)会计准则的制定程序看,我国会计准则制定程序具有保密性和依附性两特点,即保密性是指缺少多次征求环节,依附性是指过多地依赖政府机构。美国会计准则制定程序的特点是充分程序,即在准则制定过程中遵循一套完整。充分、严密和稳定的程序,以保证准则制定的独立性、公平性和公开性。(3)从会计准则制定方法看,形式上我国同美国一样,采用“概念框架法”,但在实际准则制定过程中,倒更多地表现为偏好集合法的原理。 2.基本会计准则(1)从基本会计准则制定与实施看,我国的基本会计准则制定动因是为了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统一会计核算标准,保证会计信息质量”而以“会计法”为依据制定该准则的;而美国是基于改进会计准则的拟定工作,提高会计准则的质量的制定《财务会计概念公告》。我国的基本会计准则制定之初的用途是直接规范会计实务并指导企业会计制度的制定;而美国的《财务会计概念公告》主要是用来评价现有的会计准则并指导未来准则的制定。(2)从概念框架的结构体系看,中美两国在财务报表的目标,财务报表的质量特征、财务报表的要素和财务报表的确认和计量都有所规定,但是我国在财务报表的目标这点上没有明确的提出,只在《企业会计准则》的第十一条中提及,而这条也通常被认为是一般准则中的相关性原则。此外还有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在第四、五、六和七条提到基本假定的问题,这是美国所没有涉及的。相反,美国《财务会计概念公告》中有关“在会计计量中使用现金流量信息和现值”的内容却是我国所缺少的。(3)从基本会计准则的具体内容看,在企业财务报表的目标上,我国服务对象定位过广;在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上,美国会计准则强调相关性、可靠性和可比性,相比而言,我国的基本原则概念有些单薄且在有些原则的判断标准上与美国也不尽一致;在财务报表要素分类上我国只有六类会计要素,而美国有十类会计要素;关于财务报表的确认上,我国与美国的判断标准基本统一,但在具体的收入与费用的确认上中美两国有所不同;在财务报表的计量上,我国比美国少了对现值计量性的描述。 3.具体会计准则美国会计准则内容详尽却不注意全面性;而我国力求具体准则全面且要形成一个严密的体系。另外我国已颁布的具体会计准则,有些内容前后重复,对一些重要术语也缺乏必要的定义或解释。会计差异作为一种客观存在,是有其深刻的经济、政治,

企业合并报表中美会计准则比较研究

会计准则委员会应对已颁布实施的会计准则的经济后果进行反复评估,及时评价已实施会计准则在宏观和微观层面产生的效果,评价其是否能够产生预期的经济后果,及时修正已实施的会计准则中不完善或是不合时宜的规定。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会计准则的资源配置效率,并保证会计规范的体系化和一贯化。2.树立和协调技术观和经济后果观 技术观反映了准则制定的理性原则,经济后果反映了准则制定的可实施性和有效性,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依赖。技术观从技术的角度出发,认为会计准则是在财务会计理论指导下的、不受各利益阶层所左右的、无歧视和无偏见的技术性规范,而经济后果观认为,技术上完美的会计准则,因未能充分考虑利益阶层的利益需求,未必能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而被执行,所以在会计准则的制定上,应特别注意考虑有关利益相关体各方的经济利益。事实上,技术观下的会计准则在执行过程中必然会产生一定的经济后果,而经济后果观下的会计准则也要遵循基本的技术规范。因此,经济后果观不是对技术观的全盘否定,而是要求在会计准则的制定过程中不能单纯从技术角度出发把技术性作为唯一标准,还要尽可能的兼顾各方利益,并应侧重考虑会计准则对社会相关各方经济利益的影响,从而达到两者的统一。会计准则要与相应的经济环境相适应,对我国经济 环境的恰当分析和认识十分必要和紧迫。 在我国研究和制定会计准则,应该对经济环境进行全面、充分的调查 研究和论证,否则,将会影响到所制定会计准则的科学性、有效性和生命力,并可能导致负面的经济后果。 目前,国际会计准则是原则导向型的,它是以发达 市场环境为基础制定的,而我国的市场环境还不够完 善,会计人员业务素质还有待提高,加上几十年执行统一会计制度的习惯性意识,完全采用原则导向会计准则是不现实的。因此,尚处于经济转型期的中国,会计准则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在继续借鉴原则导向型国际会计准则的同时,保持原则导向与规则导向相结合,对某些经济业务的政策规定上,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制定具体、详细的规则导向型会计准则,是我国市场经济顺利发展之要求。(作者单位: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财务处)!!!!!!!!!!!!!!!!!!!!!!!!!!!!!!!!!!!!!!!!!!!!!!! 权益变动表。就格式而言, 美国合并报表也有其特点。首先,我国的资产负债表要求采用账户式进行编制,而美国合并报表则账户式和报告式均可,并未做严格限定。 其次,从财务报告附注看,美国合并报表不仅内容上比我国合并报表多了对具体项目的说明、对业务情况 的反映、 会计提示等问题,对附注的揭示也存在着多样性的特征,如旁注、 底注、括号、补充报表、附表和信息分析都可以作为附注的类型。 二、合并报表的范围差异 合并报表可以真实的反映出企业的资本状况和经营情况,对财务质量的信息要求提供了重要的标准。这点在会计准则上的差异不大,对于中美合并报表来说,股东、长期债权人、管理者、政府都是合并报表的重要服务对象,能根据合并报表了解公司盈利能力与财务状况及对合并的经营成果,并采取相应对策。 差异比较大的部分主要体现在合并报表的合并范 目前我国合并报表主要采取以表决权为基础确定合并不特别对范围进行限制,这就使所有而根据美国会计准则,则对纳入合并范围的子公司有所要求,必须是被母公司直接或间接拥有超过50%表决权而又被母公司控制其经济利益的子公司才会纳入合并范围。对于一些暂时性控制的子公司,我国的做法是在报告期末尚未售出的子公司也要纳入合并范围,而美国会计准则则将其排除在外。 三、合并报表中合并程序的差异 1.会计要素计量属性的差异。我国合并报表在负债取得时一般按照实际成本计量,美国合计报表则将可辨认资产、负债包括或有负债的公允价值都作为财务报表的基础,我国只有在企业合并、债务重组等方面才以公允价值作为会计计量属性。 2.会计政策与会计期间的差异。我国会计准则一般都要求母子公司采取统一的会计政策与会计期间,当母子公司会计政策与会计期间存在差异时,要求子公司做相应调整,按照母公司的会计政策和会计期间另行编制 28

2021年各种会计准则的比较模式讨论

2021年各种会计准则的比较模式讨论 一、典型的会计准则制定模式 根据对会计准则制定公平与效率的不同追求,可以将会计准则制定模式分为三种:①公平导向型模式,或称民间组织制定会计准则模式。这个负责制定会计准则的民间组织就成为各个利益集团讨价还价的平台,大家可以在此畅所欲言,表达各自心声。由民间组织制定会计准则可以保持会计准则制定的公平性。②效率导向型模式,或称政府组织制定会计准则模式。政府拥有权力优势,可以省去冗长的讨价还价过程,加快会计准则制定的速度,提高会计准则制定的效率。③公平效率兼顾模式。这种模式指的是民间组织负责制定会计准则,政府机构有监督、管理的权力。这种折中方案虽兼顾公平与效率,但也可能两者都顾不上。笔者认为,这三种模式并无孰优孰劣之分,应该结合各国的具体情况以及经济文化背景来进行取舍。 二、美国会计准则制定模式 1929~1933年的经济大危机直接促成了1933年美国《证券法》和1934年《证券交易法》的诞生。根据这两部法律,美国成立了证券市场监管机构——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同时授予SEC制定会计准则的法定权力。但SEC先后又将这项权力转授给会计程序委员会(CAP)、会计原则委员会(APB)、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等民间组织。至今,美国依然保持FASB这一民间组织负责制定会计准则、SEC这一政府组织负责监管的模式。美国会计准则制定模式是一种兼顾公平与效率的模式。

在经济繁荣时期,这一模式体现各利益集团的利益,而不受某一强势集团所左右,从而尽量保持公平,对社会压力予以回应,使得制定的会计准则具有广泛的可实施性。但在经济衰落时期,这种模式的缺点却盖过优点。采取公平效率兼顾模式的FASB在美国爆发一系列会计丑闻后遭到众人批评。在FASB制定会计准则时,如在石油天然气勘探成本会计准则、外币折算会计准则、股票期权会计准则的制定过程中,管理者利益集团通过游说国会向FASB施加强大压力,结果无一例外地是公司管理者利益集团占了上风。也就是说,在这些关键性会计准则制定过程中都充分地体现公司管理者的利益,其他集团的利益很难得到保证。从这一点而言,美国会计准则的制定在一定程度上被公司管理者这一强势集团所左右。当然这与美国公司治理结构有密切联系,美国大公司中普遍存在“强管理者、弱所有者”的现象,为此在会计准则制定过程中,管理者利益集团占据上风就不足为奇了。另一方面,美国会计准则制定采用充分程序在有些时候也确实降低了会计准则制定的效率,最典型的是合并财务报表。美国会计界早在1978年就开始关注合并财务报表。当FASB公开要求对以前发布的各项财务会计准则进行评论时,塔奇·罗斯会计师事务所以提问的方式列举了与合并财务报表有关的十个问题。但令人遗憾的是,FASB到2001年底,仍然未制定出合并财务报表会计准则,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FASB的多次征求意见稿都未能恰当地平衡各方利益。而更让人遗憾的是,安然财务欺诈案就涉及合并财务报表问题,这充分说明了美国这种会计准则制定模式在某些时候确实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