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地球和地球的运动

地球和地球的运动

地球和地球的运动
地球和地球的运动

地球和地球的运动

一、考点诠释

(1)自然界线:即0点所在的经线,它是不断变化的,自西向东过0点所在经线日期要加一天,自东向西过0点所在经线日期要减一天。

(2)人为界线:即国际上规定,原则上以180°经线为国际日期变更线,简称日界线。自西向东过日界线要减一天,自东向西过日界线要加一天。

(3)自然界线与人为界线有可能重合,即当180°经线地方时为0点时。

从上图可直观地看出某一时刻地球表面分属于不同日期所跨的经度范围。

(三)利用经纬网计算距离及判断所示范围大小

1、任何一条经线上,纬度间隔1°的弧长约是111千米。

2、赤道上,跨经度l°的弧长约是111千米;任一纬线(纬度为)上,跨经度1°的弧长约是(111×cos)

千米。

3、跨经(纬)度相同的地图,纬度越高,所表示的范围越小。

(四)利用经纬网判断太阳直射点的位置

1、在经纬网光照图上,晨昏圈一定与南、北半球对称的两条纬线相切,而且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与切点的纬度在数值上互余。

2、晨昏圈与纬线的切点所在的经线圈中在昼半球的经线即为太阳直射点所在经线,也是昼半球正中间的经线。

(五)光照图中利用经纬网计算时间

1、太阳直射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是12时,晨线与赤道的交点是6时,昏线与赤道的交点是18时。

2、每条纬线以晨昏线为界,根据昼半球中的昼弧所跨经度计算昼长时间,根据夜半球中的夜弧所跨经度计算夜长时间。

3、光照图中的日出、日落时刻就是该点所在的纬线圈与晨线、昏线交点所在经线的时刻。

(六)利用经纬网比较面积大小和比例尺大小

在经纬网地图上,根据经纬线组成的网格可大致判断区域面积的大小。在经纬线都是直线的经纬网图上,经纬度间隔相同的网格,其纬度越高,表示的实际范围就越小;纬度越低,表示的实际范围就越大。在纬度大致相同的情况下,区域所跨的经纬度越多,表示的范围就越大;区域所跨的经纬度越少,表示的范围就越小。

(七)两地间最短航线方向的判断

1、若两地经度相差180°,经过这两地的大圆便是经线圈,最短航线经过两极点:

2、两地经度相差不等于180°,则经过两地的大圆不是经线圈,而与经线圈斜交,最短航线不经过两极点,而是经过两极地区(或上空),假如:

甲位于乙的东方,从甲到乙的最短航线为:同在北半球,先向西北,再向西,后向西南(如图一);同在南半球,先向西南,再向西,后向西北(如图二);位于不同半球时需要讨论,方法同上。

(八)正午太阳高度的时空变化规律(采用北半球二分二至)

1、正午太阳高度的空间变化规律

全球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的总规律:从太阳直射点所在纬线分别向南北两侧递减;离直射点距离越近(纬度差越小),正午太阳高度越大。

①夏至日:H由北回归线向南北逐级递减。如图所示D折线。

②冬至日:H由南回归线向南北逐级递减。如图所示C折线。

③春秋分日:H由赤道向南北逐级递减。如图所示的E折线。

2、正午太阳高度的年变化规律

①回归线之间的地区: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值为90°,每年有两次太阳直射现象,即一年中有两个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值。

②回归线上:正午太阳高度的最大值为90°,每年有一次太阳直射现象,即一年中有一个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值。

③回归线至极点之间的地区: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值小于90°,每年没有太阳直射现象。一年中有一个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值。

北回归线以北的纬度带:每年夏至日(6月22日)H达最大值,冬至日(12月22日)H达最小值。

3、太阳高度的日变化规律

①极点:在极昼期间,极点上的太阳高度在一天之内是没有变化的,其太阳高度值始终等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值(如下图中的图甲)。

②非极点地区:非极点地区的太阳高度在一日内是有变化的。一天之内有一个最大值,即当地的正午太阳高度(如上图中的图乙)。

③全球范围看:太阳直射点上,太阳高度为90°;从直射点开始,太阳高度向两侧降低,呈同心圆分布,晨昏线上太阳高度为0°。如图当太阳直射在60°W、15°S时,全球范围此时太阳高度的分布。

④一个地区年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差值:

赤道地区是23°26′。

南、北半球热带地区介于23°26′和46°52′之间,具体度数是(当地纬度+23°26′)。

南、北半球温带地区是46°52′。

南、北半球寒带地区是46°52′,但也可以当作当地最大正午太阳高度的数值。

4、正午太阳高度(H)的应用

(1)正午太阳高度分布的变形图。

(2)利用正午太阳高度计算垂直物体的日影:cot H=影长/物体长度。

(3)太阳能热水器的安装倾角=纬度差(当地纬度和太阳直射点纬度的差值)。

(4)南、北半球中纬度地区楼房间隔L和采光问题:L=楼高×cot H′(H′即当地全年最小的正午太阳高度,北半球为冬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南半球为夏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如下图所示:

在楼房布局时建议采用东北—西南向或西北—东南向。

(九)南北半球的判断

1、纬度数值的分布:北边纬度值大为北半球,北边纬度值小为南半球。

2、自转方向:逆时针为北半球,顺时针为南半球。

3、等温线数值的分布:等温线数值北高南低为南半球,反之为北半球。

4、气温年变化曲线:7、8月份气温高为北半球,1、2月份气温高为南半球。

5、水平运动物体的偏向:向右偏为北半球,向左偏为南半球。

6、洋流流向:中低纬度大洋环流顺时针为北半球,逆时针为南半球。

7、自然带演替次序:若自然带的分布自北向南依次是寒带、亚寒带、温带、亚热带、热带,则是北半球的自然带分布;若依次是热带、亚热带、温带、寒带,则是南半球的自然带分布。

8、特殊物种的分布:若有企鹅等分布为南半球,若有北极熊等分布则是北半球。

9、日影朝向:若在一年中,正午日影大部分时间朝北,为北半球;若正午日影大部分时间朝南,为南半球。

10、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夏至日,昼长夜短的是北半球,昼短夜长的是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大值的是北半球北回归线及其以北的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小值的是南半球。冬至日类推。

11、极点附近所见天体的周日视运动方向:若极地上空的天体顺时针转动为南半球,逆时针转动为北半球。

(十)季节的判断

1、太阳直射纬度: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为夏季,南半球为冬季;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为冬季,南半球为夏季。

2、太阳光照图:①同l。

②根据极点的极昼极夜状况判断。

3、地球公转图:若地球处于近日点处,北半球为冬季,处于远日点处,北半球为夏季。若太阳光线直射南北回归线,判断同1。

4、昼夜长短情况:北半球昼长夜短为夏季,昼短夜长为冬季;南半球类推。

5、海陆气压配置:陆地上是高压,海洋上是低压为冬季;陆地上是低压,海洋上是高压为夏季。

6、季风风向:东亚季风区吹偏北风(或西北风)为冬季,吹偏南风(或东南风)为夏季。南亚季风区吹偏北风(或东北风)为冬季,吹偏南风(或西南风)为夏季。

7、海陆气温差异:若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为夏季;若陆地气温低,海洋气温高为冬季。

8、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若气压带、风带向北移动至最北位置时,北半球为夏季,南半球为冬季;反之类推。

9、气候特征:可根据气温、降水有明显季节变化的气候判断季节。

10、北印度洋季风洋流:若逆时针流动,北半球为冬季;若顺时针流动,北半球为夏季。

11、等温线的弯曲方向:首先确定出南北半球和海陆的气温高低,最后确定季节。可参照7判断。(十一)日影问题

1、正午日影朝向和长短变化

正午日影的朝向取决于太阳直射点的位置。由于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周年往返移动,正午日影朝向不仅随空间,而且随时间变化而变化。

在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正午日影始终朝北(北极点除外)。北半球夏至日,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最大,正午日影最短。北半球冬至日,太阳直射在南回归线上,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最小,正午日影最长。

在南回归线以南地区,正午的日影始终朝南(南极点除外)。北半球冬至日,南回归线以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最大,正午日影最短。北半球夏至日,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上,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最小,正午日影最长。

在南北回归线之间,一年有两次太阳直射(回归线上只有一次),直射时日影最短(日影与物体本身重合)。

2、日出、日落时日影朝向

在北半球春秋二分日,全球各地太阳从正东面升起,正西面落下。因此日出时日影朝西,日落时日影朝东。

太阳直射北半球,全球太阳都从东北方升起,日影朝西南方;西北方落下,日影朝东南方。

太阳直射南半球,全球太阳都从东南方升起,日影朝西北方;西南方落下,日影朝东北方。

由此可见,太阳的升落方向(日影的朝向与升落方向相反)不仅随空间,而且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从赤道开始,随着纬度的升高,太阳的升落在南北方向上的变化幅度也逐渐增大。

(十二)光照图的判读方法

1、光照图的主要类型

光照图有侧视和俯视两种类型。侧视图应注意晨昏线,由晨昏线确定太阳直射点,在任何时候晨昏线都与太阳光线垂直。俯视图主要是看清自转方向并确定南北半球(北逆南顺)、晨昏线的分布、昼半球和夜半球等。

2、光照图的解题思路

(1)侧视图:晨昏线为直线,与太阳光线垂直,并且平分赤道,二分日过南北两极点,二至日与南北极圈相切(如图三)。

俯视图:中心为极点,外圆为赤道,二分日晨昏线为直线,过极点与太阳光线垂直,二至日为弧线,与极圈相切(如图六)。

(2)确定晨线和昏线:按自转方向,顺着地球自转方向,由昼过渡到夜的分界线即为昏线,由夜过渡到昼的分界线即为晨线。

(3)确定南北极:①上北下南(侧视);②北逆南顺(俯视)。

(4)确定太阳直射点的位置:侧视图上在赤道与晨昏线的交点上作一通过白昼球面且垂直于晨昏线与球面边线的交点所处的经纬度即太阳直射点位置。

俯视图上直射点的经度是平分昼半球的那条经线表示的经度;纬度按极昼、极夜的范围来确定。

(5)确定地方时:①赤道在任何时间,如70°N以北出现极昼现象,则太阳直射点位于90°-70°=20°N 纬线,晨线上是6:00,昏线上是18:00。②太阳直射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12:00,与之相对应的另一条经线为0:00。⑧经度相差1°,时刻相差4分钟(东加西减)。④同一经线上的各点地方时相同。

(6)确定日期:当0°经线上为0:00时,180°经线上则为12:00,全球正好两个日期各半;当0°经线上为12:00时,180°经线上则为0:00或24:00,全球只有一个日期。

(7)确定昼夜长短:看昼弧和夜弧的相应长度。

(8)确定太阳出没时刻:日出时刻就是该地所在纬线与晨线交点的时刻,日没时刻为该地所在纬线与昏线交点的时刻。

(9)确定正午太阳高度:H=90°-||,即所求地点正午太阳高度等于90°减去所求地地理纬度

与太阳直射点地理纬度相隔的纬度数,在同半球取正值,在异半球取负值。

(10)确定东经和西经:根据地球自转方向确定东经和西经。向东度数渐大的是东经度,向西度数渐小的是西经度。

3、日出、日落时间计算和昼夜长短时间计算

理论含义:过晨线为日出,过昏线为日落,从日出到正午再到日落为昼长时间。

计算方法:

①找到该点所在纬线与晨昏线相交点:与晨线交点所在经线时间为日出时间;与昏线交点所在经线时间为日落时间。

②昼长时间=日落时间-日出时间。(12-日出时间)×2=(日落时间-12)×2=24-夜长时间=(昼弧所跨经度/360°)× 24。

规律:同纬线日出、日落地方时相同,昼长时间相同;南北半球对应的纬度线,如北纬(如40°N)的昼长等于南纬(如40°S)的夜长;纬度越高,昼夜长短变化幅度越大。极点将近半年是极昼或极夜,极圈仅出现一天极昼或极夜,赤道全年昼夜等长,各为12小时。

二、复习策略

地球和地球的运动是高中地理的重点和难点,时间计算、光照图的判读、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等知识点,在近几年的高考中重现率非常大。这一部分内容也是高考地理命题难易的晴雨表,备受关注。

在今后高考复习中,我们应坚持做到以下几点:

1、掌握经纬线的特点,灵活运用经纬网进行方向的判别、时间的计算。

2、熟练掌握地球运动的基本特征,理解昼夜长短、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3、能熟练判读各种投影角度的光照图,并运用其进行有关的计算。

4、关注实际生活中的热点,注意分析社会热点和所学知识的内在联系。

注意:

(1)抓住关键时刻的确定(在时间换算中很有用)

①昼半球中间经线,其地方时是12时(正午);夜半球中间经线,其地方时是0时或24时。②昏线与赤道交点的地方时是18时;晨线与赤道交点的地方时是16时;③晨昏线与极昼最大范围的纬线相切点所在经线地方时为24时;晨昏线与极夜最大范围的纬线相切点所在经线地方时为12时;④物影为一天中最短(太阳高度为一天中最大或太阳位于上中天),当地地方时为12时;⑤北京时间为120°E 经线的地方时,不是北京(116°E)所在地点的地方时。

(2)抓住四个关键点

①太阳直射点

太阳直射点是某地地表接受太阳垂直照射的点,太阳光线永远与晨昏线垂直,确定太阳直射点纬度位置的方法一般有:a.根据日期(二分二至日);b.根据晨昏线和经线的夹角等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图中∠2);c.根据晨昏线和赤道的夹角与太阳直射点纬度互余(图中∠3);d.根据晨昏线和纬线切点的纬度与太阳直射点纬度互余(图中B、C点的纬度与太阳直射点A的纬度互余);e.利用某地正午太阳高度计算。

②晨昏线与赤道的交点

由于赤道上始终昼夜等长,晨线和赤道交点的地方时为6时,昏线和赤道交点的地方时为18时。可以利用该点判断直射点的经度和求任何经线的时间。

③晨昏线与某纬线的切点

也就是晨昏线和极昼(夜)区的切点,这些点位于极昼(夜)区的最低纬度,是晨线向昏线的转折点,直射点与极昼(夜)区的最低纬度之和为90°,根据晨昏线和极昼(夜)区的切点可以判断直射点的纬度;当切点位于昼半球中分线上时,直射点和切点的经度相同,当切点位于夜半球中分线上时,直射点与切点的经度相差180°。

④晨昏线与经线的交点

晨昏线把所在纬线分为昼弧和夜弧,利用该点可以求出该纬线的昼长或夜长(只要求出昼弧或夜弧的长度,根据经度相差15°时间相差1小时的规律就可以计算出昼长或夜长),还可以推算出该纬线的日出和日落时间。

三、典例剖析

例1、(2007年全国文综I)下图所示区域在北半球。弧线a为纬线,Q、P两点的经度差为90°;弧线b 为晨昏线。M点所在经线为b线的纬度最高点。据此回答(1)~(3)题:

(1)若此时南极附近是极昼,P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是()

A.5时B.15时

C.9时D.19时

(2)若此时为7月份,图中M点的纬度数可能为()

A.55°N B.65°N

C.75°N D.85°N

(3)若Q地的经度为0°,此时正是北京日出。这个季节()

A.洛杉矶地区森林火险等级最高

B.长江下游枫叶正红

C.长城沿线桃红柳绿

D.南极地区科考繁忙

解析:

第(1)题,b为晨昏线,M是晨昏线的纬度最高点,故M点为晨线和昏线的分界点。若南极附近出现极昼,北极附近应为极夜,M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应为12:00;P、Q两点的经度差为90°,P、M两点的经度差为45°,时间相差3小时,所以P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15时。第(2)题,若此时为7月份,太阳直射点的纬度范围大致是21.5°N~13.5°N,故M点的范围应在68.5°N~76.5°N之间,故C选项正确。第(3)题,若Q地经度为0°,P点经度为90°E,北京正值日出时刻,即90°E一侧为晨线,M点以西为昏线,b线以北为白昼,北半球出现极昼现象,由此可知A选项正确。

答案:(1)B(2)C(3)A

例2、(2007年广东文基)3月21日6时整,甲地(40°N,45°E)正好日出。据此回答(1)~(2)题:

(1)此时一艘轮船航行于太平洋上。经过10分钟后,该轮船越过了日界线,这时轮船所在地的区时可能是()

A.3月21日14时50分B.3月22日14时50分

C.3月22日15时10分D.3月21日15时10分

(2)此日甲地的正午太阳高度角约为()

A.40°B.50°

C.73°26′D.16°34′

解析:

第(1)题,由题干可知,45°E为6:00,则东西十二区区时为15:00,0点所在经线为45°W,所以从45°W向东到180°为3月21日,从180°向东到45°W为3月20日,结合四个选项可知D选项正确。第(2)题,根据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计算公式H=90°-(40°-0°)=50°,可知B选项正确。

答案:(1)D(2)B

例3、(2007年宁夏文综)我国某校地理兴趣小组的同学,把世界上四地年内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及方向绘成简图。据此回答(1)~(2)题:

(1)可能反映该学校所在地正午太阳高度年变化及方向的是()

A.①B.②

C.③D.④

(2)当②地正午太阳高度达到最大值时()

A.地球公转的速度较慢

B.其他三地正午太阳所在方向不同

C.该学校所在地天气炎热

D.太阳在地球上的直射点将北返

解析:

第(1)题,①地最大正午太阳高度为90°,一年之中正午太阳在南方和在北方的时间相差不大,故①地位于赤道附近,②地最大正午太阳高度为90°,且正午太阳终年位于北方,故②地位于南回归线;同理③地位于北回归线;④地最小太阳高度为0°,且正午太阳终年位于该地南方,故④地位于北极圈。我国大陆部分大致位于18°N~53°N之间,故C正确。第(2)题。当②地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大值时,北半球为冬至日,地球公转速度较快;①③④地正午太阳均在南方,方向相同;此时该地气温相对较低;此时太阳直射点将向北运动。

答案:(1)C(2)D

例4、(2007年全国文综II)如图所示北半球某区域。a为纬线,b为晨昏线。b线中M点纬度值最大,N、P两点纬度值相等。读图,回答(1)~(2)题:

(1)M点的纬度最低为()

A.71.5°N B.66.5°N

C.61.5°N D.56.5°N

(2)若Q、R两点相距60个经度,且R点为30°E,图示区域为夏半年。此时北京时间为()

A.6时B.8时

C.18时D.20时

解析:

第(1)题,b线为晨昏线,且M点为b线上纬度最大值,故M应为晨线与昏线分界点。晨昏线与纬线切点应在66.5°~90°之间,图示地区为北半球,故M点最低纬度值为66.5°N。第(2)题,由图示区域为夏半年知,M点所在纬线圈以北应为极昼,故MP为晨线,MN为昏线,M点地方时为0时。根据Q、R两点相距60个经度且R点为30°E推知M点经度为0°,即0°经线经过的地方时为0时,因此北京时间为8时。

答案:(1)B(2)B

地理复习专题卷--地球的运动

地理复习专题卷--地球的运动 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下列节日中,北京的昼长比夜长短的是()A.“五一”劳动节 B.“六一”儿童节C.“八一”建军节 D.元旦 2.当北半球大部分地区正午太阳升得最高,白昼时间最长,黑夜时间最短的一天是() A.3月21日前后 B.6月22日前后C.9月23日前后 D.12月22日前后3.在同纬度的地区,相对位置偏东的地点要比偏西的地点( ) A.先看到日出 B.后看到日出 C.时刻晚 D.时刻相同 4.地球的公转产生了( ) A.四季的变化 B.昼夜长短 C.昼夜更替 D.昼夜 5.当120°E是正午的时候下列处于午夜时分的是() A.0°经线 B.60°W经线 C.60°E经线D.180°经线

6.昼夜更替产生的原因是() A.地球的自转 B. 地球的公转 C. 地球是个球体 D. 地球的旋转方向是自西向东 7.地球上有阳光直射现象的范围是() A.北回归线和北极圈之间 B.北极圈以北和南极圈以南的地区 C.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 D.南回归线和南极圈之间 8.下列节日中,永修的昼长比夜长短的是()A.“五一”劳动节 B.“六一”儿童节 C.“八一”建军节 D.元旦 9.下列地点,一年内有两次阳光直射的是()A.23.5°N B.30°S C.23.5°S D.赤道 图为地球公转示意图,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10.初中地理结业考试的今天(6月15日),地球公

转最接近图中的 A.甲位置 B.乙位置 C.丙位置D.丁位置 11.在每天正午时刻,学校操场上的旗杆影子有时长有时短,你学校旗杆影子最短的一天时,地球公转位置大致在图中的 A.甲 B.乙 C.丙 D.丁12.我国首都北京位于 A、热带 B、北温带 C、南温带 D、北寒带13.重庆冬至日这一天太阳直射的纬线是 A、南回归线 B、北回归线 C、南极圈 D、赤道14.每年太阳直射北回归线的时间是下列哪一天前后A、3月21日B、6月22日C、9月23日D、12月22日 15.赤道是以下哪一组地理事物的分界线 A、北温带和热带 B、南温带和热带 C、北半球和南半球 D、北寒带和南寒带 16.下列节日中,学校所在地昼夜长短差异最大的是() A.三月八日妇女节 B.五月一日国际劳动节C.七月一日党的生日 D.九月十日教师节19.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都是( )

《地球的运动》初中地理教案

《地球的运动》初中地理教案 教学目标: 1.用地球仪正确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并解释其基本的运动规律。 2.用简单的工具正确演示昼与夜,以及昼夜交替。 3.用实例解释时差现象,并说明再现实生活中需要具备时差的知识。 4.利用图或亲身体验,比较分析二分二至日时太阳照射情况的差异,说明四季的变化。 5.利用图说明五带的界限,并举例说明各自的特点。 教学准备:地球仪、地动仪、手电筒、《地球的自转与公转》课件、投影 教学方法:演示、观察、讨论、比较、归纳 学法:观察现象、结合生活实际、填表比较 课时:2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导入] 当遇到一件不可能实现的事时,我们通常说:“除非太阳从西边出来”,那么太阳有可能从西边出来吗?(太阳东升西落)那么真的是太阳在升落吗? 一.地球的自转

[学生演示]地球绕着地轴自西向东不停地旋转。 [小组讨论]地球自转的规律,填写下列表格有关自转规律的项目。 (表1) 自转公转 方向自西向东自西向东 周期24小时(一天)一年 旋转中心地轴太阳 转动特点地轴倾斜地轴倾斜,北极总是指向北极星附近 产生的地理现象昼夜交替和时差 四季的变化和昼夜长短的变化 [学生结合实际说明] 太阳东升西落其实就是地球自转方向的证据 [设问]地球的自转会产生什么地理现象? [学生演示]一名学生用手电筒做光源,照在地球仪上; [反向思考]假定地球不自转,地球表面会产生什么现象?(有昼半球和夜半球,却不会有每24小时一次的昼夜交替) [演示]老师在地球仪上用红笔标出广州的位置,自西向东转动地球。。 [观察讨论] (1)广州在地球仪转动一周的时间里出现什么现象,说明什么?

初中地理课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与反思

初中地理课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与反 思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基本规律。 2.理解昼夜交替现象的产生原因和地理意义。 3.初步了解现实生活中需要具备时差知识。 4.知道地球公转引起昼夜长短的变化和四季的变化。 5.知道五带的界线及各自的特点。 能力目标 1.学会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2.能用简单的工具演示昼与夜以及昼夜更替。 3.能用图或亲身体验比较分析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情况的差异,说明四季的变化。 4.初步学会绘制简略的地球公转示意图,培养学生的空间想像能力和动手能力。 德育目标 通过地球运动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世界上的物质是运动变化的,探索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必须用科学的精神和科学的方法,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

主义教育和无神论教育。 ●教学重点 1.地球自转和昼夜交替。 2.地球公转和四季变化、五带的划分。 ●教学难点 1.实例解释时差现象。 2.地球公转和季节变化。 ●教学方法 演示、分析、写结论为主的教学方法。 ●教具准备 1.地球仪和手电筒等。 2.绘制有关投影片及教具。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规律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昼夜更替 第二课时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季节变化 第三课时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五带划分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方法1播放"地球运动"录像导入。 方法2"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

是毛泽东主席七律《送瘟神》中的诗句。人坐在地球上不动,为什么会日行八万里呢?原来地球不是固定不动的,而是始终在运动着。赤道的周长约4万千米,在赤道上每天随地球自转一周正好是八万里。从本节课开始,我们就来学习地球是怎样运动的及其产生的现象。 板书第二节地球的运动 [讲授新课] 设问地球是如何运动的呢?请同学们先看一个演示,大家要注意仔细观察。 演示教师用三球仪演示地球的运动。(如没有三球仪,教师可在讲桌中假设一个太阳,用地球仪进行演示) 提问从刚才的演示中同学们观察到地球的运动有哪两种形式? 生答一是围绕地轴自转,二是围绕太阳公转。 过渡大家说的很好,下面我们就共同来看看地球在自转和公转的过程中有哪些规律。 板书一、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规律 活动 1.投影展示地球自转和公转比较表(见板书设计),并指导学生画到笔记本上。 2.引导学生认识球体旋转,必须绕轴转动,并用

中考地理专题复习模拟演练:地球的运动(解析版)

中考专题复习模拟演练:地球的运动 一、选择题 1.读3月21日(春分)不同纬度地区正午影长示意图,回答小题。 (1)根据春分日的正午影长示意图,得出的结论错误的是() A. 这一天太阳直射在赤道上 B. 离直射点越远,影子越长 C. 太阳光线与地面形成的角度越小,气温越低 D. 此时北极点附近全天都是白天 (2)这一节气全球白天与黑夜长短情况是() A. 昼夜等长 B. 昼短夜长 C. 昼长夜短 D. 不能定,纬度不同,昼夜长短不同 【答案】(1)D (2)A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地球公转的相关知识。读图理解解答即可。 (1)太阳光线与地面形成的角度(太阳高度角)越小,气温越低;春分日,太阳直射点在赤道上,离直射点越远,太阳高度角越小,影子越长;此时全球昼夜平分。故D叙述错误,符合题意。 (2)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点都是赤道,全球昼夜等长。故A正确。 故答案为:(1)D;(2)A。 【点评】本题考查春分日太阳直射点及影子长短、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理解解答即可。 2.(2019?临沂)用地球仪演示地球运动,能加深对地球运用规律的理解。结合图3,图4完成以下问题。(1)将一盏电灯放在桌子上代表太阳,用一个地球仪代表地球。小明同学拿着地球仪围绕电灯转一周演示地球的公转(图3,箭头代表公转的方向)。正确的演示图是()

A. A B. B C. C D. D (2)图4中,四个地点的地理现象与地球公转无关的是() A. ①地产生极昼或极夜现象 B. ②地四季变化明显 C. ③地昼夜更替的周期为24小时 D. ④地季节与②地相反 【答案】(1)B (2)C 【解析】【分析】(1)由于地球在公转时,黄赤交角不变,使得一年内太阳光线的直射点有规律地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太阳光线直射北回归线,是北半球的夏至日;太阳直射赤道,为北半球春、秋分日;太阳光线直射南回归线,是北半球的冬至日。据图可知:正确的演示图是B,故本题选B。(2)由于地球是一个不透明不发光的球体,所以太阳同一时间里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产生昼夜现象;地球不停地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现象、地方时、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等现象;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要绕着太阳转动叫地球公转,产生了四季变化、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以及地球五带等现象。昼夜更替是地球自转产生的,故本题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地球的运动。 3.(2019?郴州)2019年5月26日至29日,斯里兰卡普降大雨,引发洪涝灾害,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读斯里兰卡位置图和地球公转示意图,回答小题。 (1)下列关于斯里兰卡地理位置的描述,正确的是() A. 位于南半球 B. 位于高纬度地区 C. 位于北半球 D. 位于中纬度地区 (2)此次斯里兰卡洪涝灾害期间,地球正处于公转示意图中的() A. 甲乙段 B. 乙丙段 C. 丙丁段 D. 丁甲段

七年级地理上册地球的运动教案人教版

《地球的运动》教案(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知道地球运动的两种基本形式——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周期、方向;知道地球自转产生昼夜交替的现象。 2、初步学会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和昼夜更替现象;初步学会用简单的工具演示地球公转,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通过介绍地球运动的形式和规律,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通过讲述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地球自转、公转运动的基本特点及其所产生的地理现象。 【教学难点】 地球自转产生昼夜更替现象。 【教学准备】 地球仪、手电筒。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喜欢看姚明打篮球的同学请举手,哟!这么多球迷哇!你们是否有这样的感受:我们有时想看姚明在美国纽约的一场下午比赛现场实况转播,常常是等到晚上三四点钟呢?为什么两地的时间不一样?我们刚开学的时候,多数同学穿的是短袖,现在多数同学已穿长袖长裤了,而且每下一场雨我们就感觉一天比一天冷了?要回答这些问题,就与我们今天学习的地理知识有关了。 讲授新课: 板书:第二节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的自转 1、绕转中心、方向、周期 教师:演示转动地球仪,并提问。 (1)地球怎样自转?(绕地轴不停地旋转) (2)观察并描述地球自转方向?(自西向东) 教师:板图讲解不同的投影图地球自转方向的表示

学生同桌的两位同学演示地球的自转。 教师提醒学生注意拨动地球仪的方向一定要自西向东(逆时针)。 (3)自转一周的时间是多少?每小时转多少度?(24小时,15°) 教师:我们为什么感觉不到地球在转动? 学生:讨论、回答。 (4)昼夜的形成 教师:演示并讲解,教师用手电筒做光源,照射到地球仪上。让学生观察有什么现象产生? 学生:地球仪一半亮,一半暗。 教师:为什么?如果地球仪是透明的,结果怎样? 学生:答略 教师:同样的道理,由于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在任何时刻,太阳光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因此,被太阳照亮的半球是白昼,我们叫它昼半球;未被照亮的半球是黑夜,我们叫它夜半球,昼夜就是这样形成的。 板书:2、昼夜产生的原因――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 承转:地球不停的自转会产生什么现象呢? 板书:3、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教师接着上面昼夜形成的演示进行:教师用手电筒照射自转的地球仪,并让学生仔细观察会产生什么现象?

高三地理地球的运动复习教案2

第四讲 地球的运动 第三课时 四、地球自转和地球公转的关系——黄赤交角 1.概念:黄赤交角是地球自转的赤道面与公转的黄道面之间的夹角, 目前是23°26′。如图4-13。 2.黄赤交角的影响: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并且地轴在宇宙空间的方 向不因季节而变化,因而,太阳直射点相应地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移 动,称为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如图4-14。 [经典例题 8] 读图4-15 (阴影部分为夜半球),回答; ①若此刻西半球为夜半球,太阳直射点的经度是 ( ) A .东经70° B .东经90° C .西经70° D .西经110° ②此日在( ) A .3月21日前后 B .6月22日前后 C .9月23日前后 D .12月22日前后 【解析】①从图中可以看出:半个地球被经线平均分成了六份,由此可推每两条相邻经线相差30度;又已知该图为西半球,则图中右侧边界经线为西经20°,中间的经线为西经110°。且该图为夜半球,则该西经20°经线时间为6点(晨线与赤道的交点),西经110°经线(夜半球的中间经线)时间为0点,与0点时刻经线相对的经线(大阳直射的经度)为东经70°,其时间为11点。 ②此图晨昏线与经线重合,节气为春分或秋分日,此图背面为昼半球,太阳在图的里面(垂直于卷面)。注意地轴的倾斜方向与地球公转方向,并想一想教材中的地球公转示意图。 【答案】①A ②C [经典例题9] 如果地球的黄道面与赤道面夹角变为0°,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图4-14

A.北京与纽约的昼夜长短一样 B.广东地区的四季更加分明 C.北半球中纬度7月份气温将变高 D.大气环境将改变,两极变暖 【解析】如果黄赤交角为0°,四季变化将消失,B错误;昼夜长短除两极点外都变成一样,北半球中纬度7月份气温会由于太阳直射点停留在赤道而变低; 两极将变冷,D错误。故A正确。 【答案】A 五、主要由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意义: 1.太阳直射点的移动的影响:使地球表面接受 到的太阳辐射能量,因时因地而变化。这种变化 可以用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来定性 描述。如图4-16。 2.昼夜长短的变化: (1)昼夜长短的判读 晨昏线将地球上的纬线分成昼弧和夜弧两部分,昼弧和夜弧的长短决定昼长与夜长。弧长15°为1小时。在日照图中,常常画出经线,上图中相邻两条经线经度差为30°,地方时相差2小时。昼夜的时间长短可通过读经度差数得出。 (2)昼夜长短时空规律总结 ①纬度分布规律总结: a.(赤道处始终昼夜平分;春分日、秋分日全球各地昼夜平分。 b.同一纬线上各点昼夜长短相同;南北半球同纬度昼夜长短相反。 c.太阳直射点所在半球昼长夜短,且纬度越高,昼越长,另一半球相反。 d.太阳直射点在赤道与南、北(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移动,极昼、极夜现象范围也经历了不断扩大、缩小的过程。 ②季节变化规律图示:(以北半球为例)

2018年高考地理(湘教版)一轮复习讲义:专题二 地球的运动

专题二地球的运动 概念辨析 一、冬至日与近日点、夏至日与远日点 地球绕太阳运行的轨道(黄道)为近似正圆的椭圆轨道,太阳位于椭圆的两焦点之一。每年1月初,地球离太阳最近,这个位置叫近日点;7月初,地球距离太阳最远,这个位置叫远日点。 由于黄赤交角的大小和地轴的宇宙空间指向在一定时期内可以看作是不变的,因此一年当中太阳直射点相应地在南、北回归线间往返移动。每年12月22日前后,太阳光直射在南回归线上,这一天称为冬至日;每年6月22日前后,太阳光直射在北回归线上,这一天称为夏至日。 区别:冬至日时,地球并非在近日点,而是逐渐接近近日点;夏至日时,地球并非在远日点,而是逐渐接近远日点。 二、时区与区时 1.时区:地球自转一圈大约需要24小时,转过经度360°,故将全球划分为24个时区,每个时区跨经度15°。时区表示空间范围。 2.区时:每个时区都采用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全时区共同使用的标准时间。区时为时间系统。 五、日界线与180°经线

1.自然日界线:指地方时为0:00的经线,顺地球自转方向跨越该经线日期加一天。 2.人为日界线:大致与180°经线重合,顺地球自转方向跨越该日界线日期减一天(180°经线可以代表人为日界线,但二者并不完全重合)。 六、欧美四季、中国传统四季、气候四季 1.欧美四季:以春分、夏至、秋分、冬至4个节气为四季起点。 2.中国传统四季: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4个节气为四季起点。 3.气候四季:以候(5天)平均气温作为划分四季的指标,即候平均气温低于 10 ℃为冬季,候平均气温超过22 ℃为夏季,当候平均气温为10~22 ℃时则为春季或秋季。北温带国家一般以3、4、5月为春季,6、7、8月为夏季,9、10、11月为秋季,12、1、2月为冬季。 原理方法 一、时间计算方法 1.赤道参照法:赤道始终昼夜平分,6:00日出、18:00日落。 2.晨昏圈切纬线法:晨昏圈与纬线切点所在的经线地方时为0:00或12:00。 3.直射经线法:直射经线地方时为12:00。 4.平分昼夜半球法:昼半球中央经线地方时为12:00,夜半球中央经线地方时为0:00。 5.日太阳高度最大法:正午太阳高度12:00出现,物影最短。 二、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和应用 1.计算:正午太阳高度H=90°-纬度差(当地纬度与直射点纬度的差值)。 2.确定地方时。当某地太阳高度达一天中的最大值时,日影最短,当地地方时为12时。 3.判断日影长短及方向。正午太阳高度越大,日影越短;正午太阳高度越小,日影越长,且日影方向与太阳光线方向相反。 4.计算楼间距。以北半球中纬度地区为例(见下图),南楼高度为h,该地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为H,则最小楼间距L=h/tan H。 5.判断昼长。一天中太阳高度大于0的时段即为昼长,也可以用此时段所跨经度范围(昼弧)占360°的比例来推算昼长。太阳高度为0即为日出、日落时刻。 三、昼(夜)长的计算方法 1.利用日出日落时间计算:昼长=日落时刻-日出时刻=2×(地方时12时-日出时间)=2×(日落时间-地方时12时),如下图所示。

2019年中考地理专题试题训练二地球的运动(含解析)

专题训练二:地球的运动 一、单选题 甲和乙两位同学一起合作来演示地球的公转,如图1所示。读图1、图2,完成下列各题。 图1 图2 1.关于演示注意事项,下列说法不对的是 A. 甲代表太阳,乙代表地球,乙围绕甲运动 B. 甲平举的胳膊代表太阳直射光线 C. 乙斜举的胳膊代表赤道,四个位置倾斜角度不变 D. 乙一直面朝一个方向,因为地球公转的时候不自转 2.如图2所示,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再过半年,地球将运动到图1中的位置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第21届世界杯足球赛将于2018年6月14日至7月15日在俄罗斯欧洲区域的11座城市中的12座球场内举行,这将是全球球迷的狂欢盛宴。有中国球迷已经制定了熬夜观看赛事电视直播的时间表;完成下列各题 3.2018俄罗斯世界杯举办期间:

A. 北极地区有极夜现象 B. 太阳直射点一直向北移动 C. 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 D. 北半球昼长夜短 4.首场半决赛于7月11日莫斯科时间21:00开赛,即北京时间: A. 7月11日16:00 B. 7月11日凌晨2:00 C. 7月12日凌晨2:00 D. 7月11日凌晨23:00 5.造成北京与莫斯科时间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A. 地球公转 B. 纬度位置差异 C. 地球自转 D. 海陆位置差异 6.如图为地球某时刻太阳光照示意图,图中阴影部分表示黑夜,圆圈表示纬线,直线 表示经线,箭头表示地球自转方向.读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①点比③点早看到日出 B. 此时刻②点的白昼比①点长 C. 从③点沿经线不改变方向可以直接到达②点 D. ④点的经纬度是(23.5°S,90°W) 7.凌日和冲日是两种天文现象。太阳系中的行星在绕日运行过程中有时会处在太阳与 地球之间这时,地球上的观测者可看到一小黑圆点在日面缓慢移动,这就是凌日现象。所谓的冲日,通常是指在地球上观察的行星和太阳的位置相差180度,即该行星和太阳分别在地球的两侧,行星、地球、太阳排成一条直线。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某行星凌日图

初中地理《地球的运动》说课稿范文

初中地理《地球的运动》说课稿范文 作为初中的地理老师,要怎么写好说课稿呢?下面是下面以初中地理《地球的运动》说课稿为例,为大家介绍其中的写法,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各位评委老师: 今天我为大家说课的内容是初中地理《地球的运动》,我将从以下几点说起。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 《地球的运动》是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人教版)《地理》册章第二节的课文,本节教材的内容有:①地球自转和昼夜交替;②地球公转和季节变化,③五带的划分及选学课文“四季的形成”。课文安排了三处“想一想”,两处“读一读”,一处“做一做”,还安排了11幅反映地球运动和五带划分的图片。教参建议上3课时,本节课为第1课时,讲授教材①②部分内容。 2、编排意图和前后联系 这节内容是继第1节“地球和地球仪”之后编排的,此时学生已经学习了地球的形状、大小等知识,并且小学自然课中也学过了“太阳高度”、“昼夜和四季的成因”等知识。现在,对地球运动进行学习,为将来进一步学习地理知识打

下了基础。 教材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把课文分为地球自转和地球公转分别进述。应该指出的是地球绕轴自转和绕日公转是不能分割的,分开来讲是为了教学上的方便。 “地球自转和昼夜交替”一段课文,内容较简单,为了使学生能获得感性知识,教材安排了演示地球自转的小实验和一段阅读材料。“地球公转和季节变化”一段课文,涉及的地球基础知识是比较多的,但这里抓住了一点,即地轴与公转轨道面成66.5°夹角,且地球在公转过程中,地轴的倾斜方向始终不变,然后从现象入手,得出规律。 3、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①使学生掌握地球自转的含义、方向和周期,理解地球上的昼夜交替现象。 ②使学生掌握地球公转的含义、方向和周期,记住地轴倾斜的方向和角度,知道地球上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情况,昼夜长短的 周年变化及四季是如何形成的。 能力目标:①使学生学会用地球仪和光源演示地球的自转。 ②使学生初步学会画一幅简单的地球公转示意图。 德育目标:使学生初步了解地球是不断运动着的,地球上许多地理现象都同地球的运动有关,

1.2地球的运动(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6)

第二节地球的运动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基本规律。 2.理解昼夜交替现象的产生原因和地理意义。 3.初步了解现实生活中需要具备时差知识。 4.知道地球公转引起昼夜长短的变化和四季的变化。 5.知道五带的界线及各自的特点。 能力目标 1.学会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2.能用简单的工具演示昼与夜以及昼夜更替。 3.能用图或亲身体验比较分析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情况的差异,说明四季的变化。 4.初步学会绘制简略的地球公转示意图,培养学生的空间想像能力和动手能力。 德育目标 通过地球运动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世界上的物质是运动变化的,探索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必须用科学的精神和科学的方法,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和无神论教育。 教学重点 1.地球自转和昼夜交替。 2.地球公转和四季变化、五带的划分。 教学难点 1.实例解释时差现象。 2.地球公转和季节变化。 教学方法 演示、分析、写结论为主的教学方法。 教具准备 1.地球仪和手电筒等。 2.绘制有关投影片及教具。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方法1 播放“地球运动”录像导入。 方法 2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是毛泽东主席七律《送瘟神》中的诗句。人坐在地球上不动,为什么会日行八万里呢?原来地球不是固定不动的,而是始终在运动着。赤道的周长约4万千米,在赤道上每天随地球自转一周正好是八万里。从本节课开始,我们就来学习地球是怎样运动的及其产生的现象。 板书第二节地球的运动 [讲授新课] 设问地球是如何运动的呢?请同学们先看一个演示,大家要注意仔细观察。 演示教师用三球仪演示地球的运动。(如没有三球仪,教师可在讲桌中假设一个太阳,用地球仪进行演示) 提问从刚才的演示中同学们观察到地球的运动有哪两种形式? 生答一是围绕地轴自转,二是围绕太阳公转。 过渡大家说的很好,下面我们就共同来看看地球在自转和公转的过程中有哪些规律。

专题复习案例地球的运动及反思

专题复习案例《地球的运动》及反思 省淳中高三地理备课组芮爱国 [考纲要求] 1、地球自转的方向、速度和周期。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昼夜交替、地方时、沿地表作水 平运动物体的偏移。 2、地球公转的方向、轨道、速度和周期、黄赤交角。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正午太阳高度 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的形成、五带的形成。 [考点剖析] 1、地球自转运动重点内容有: ①自转运动的规律如自转方向、周期、速度等; ②自转运动的意义如昼夜更替、地方时差及地转偏向等。其难点为以极点为中心经纬网图 上自转方向判断、晨昏线判读及地球上水平运动物体运动方向发生偏转的规律。 今后的高考可能会将这些知识与生产、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考查其应用能力,如利用线速度考查卫星发射点的有利条件,利用国际和国内大事发生的时间进行时差的计算,利用地转偏向考查三角洲形成的方位、河道两岸的侵蚀与堆积、河港的选址等。 2、地球的公转运动考点主要侧重于以下几个方面: ①黄赤交角及其意义;②光照图的判读及应用; ③地球运动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估计本考点仍将是今年高考考查的重点内容之一,其中地球的运动规律、太阳光照图等知识与热点时事联系,将是考查的主要方向。 [知识纲要] 一、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速度 二、地球公转的方向、轨道、周期 三、黄赤交角及其影响。 四、地球自转引起的地理意义 (一)昼夜交替 (二)地方时 (三)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 五、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一)引起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二)昼夜长短随纬度和季节变化 (三)四季更替 (四)五带划分:

[考点梳理] 一、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速度 1、地球自转的方向:自 向 。地轴北端始终指向 星。 从北极上空看,地球做作 方向旋转。 从南极上空看,地球做作 方向旋转。 注意:经纬线形状、极点、赤道和旋转方向。在右图方框内以 南极为中心作图。 2、周期:地球自转一周(360o)所需的时间。为1 日, 为 时 分 秒。1太阳日为 小时。 【例1】乘船从上海至旧金山,船上乘客观察的现象正确的是 A 、恒星日不变,太阳日为24时 B 、恒星日不变,太阳日大于24时 C 、恒星日不变,太阳日小于24时 D 、恒星日不变,太阳日为24时 3、速度: 线速度:单位时间走过的线长。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线速度最大(约为 km/h ),向高纬 ,两极为 。纬度为α°的某地其线速度约为 角速度:单位时间转过的角度。旋转体速度快慢的计量值。地球各地角速度 ,为 °/小时,两极为 。 二、地球公转的方向、轨道、周期 1、方向:自 向 ,从北极上空看,地球沿 方向绕太阳运转。 2、轨道:为近似于圆的 ,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 上。 3、周期: 1 年= 日 时 分 秒(以恒星为参照物) 3.地球公转速度 (1)公转角速度:绕日公转一周360°,需时一年,大致每日向东推进1°。 (2)公转线速度:平均每秒约为30千米。 (3)近日点与远日点: 1月初过 点,7月初过 点。

地球的运动专题训练题

地球运动的特点 知识点一地球的自转运动 1. 下图中有关地球自转方向的图示,正确的是() A.甲B.乙C.丙D.丁 2.如果下图是从极地上空俯视地球,则甲点位于乙点的() A.东南方B.西南方C.东北方D.西北方 1. C[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俯视图中,从北极上空看,地球呈逆时针方向旋转;从南极上空看,地球呈顺时针方向旋转。丁图中地球自转方向与经度的变化矛盾。 2.B[由图中的箭头可以判断,该图是从南极上空俯视地球,根据图中的位置,可判断甲点位于乙点的西南方。 知识点二地球的公转运动 读“太阳日与恒星日比较图”,回答3~4题。 3.下列关于A、B的叙述,正确的是() A.A是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 B.B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一天 C.A的时间是24时3分56秒 D.B的时间是23时56分4秒 4.下列关于A、B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若地球公转方向不变,自转方向相反,则B的时间比A长 B.若地球公转方向相反,自转方向不变,则B的时间比A长 C.A和B的时间不同是由于A时间内,地球多自转了59′ D.北斗七星绕北极星360°的视运动周期为一个A 3.D 4.D[B是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A是一个太阳日即24小时。北斗七星绕北极星360°的视运动是由于地球自转运动造成的,即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是一个B。 影响地球自转线速度变化的因素分析 读“地球表面自转线速度等值线分布图”,回答(1)~(2)题。

(1)图中区域大部分位于() A.北半球中纬度B.北半球低纬度 C.南半球中纬度D.南半球低纬度 (2)图中a、b两点纬度相同,但地球自转的线速度明显不同,仅从地形因素分析,原因是() A.a点地势高,自转线速度大 B.b点地势低,自转线速度大 C.a点地势低,自转线速度大 D.b点地势高,自转线速度大 方法技巧影响地球自转线速度变化的因素有两点:一是纬度。纬度越低,速度越大,南北纬60°约为赤道的一半。二是海拔。海拔越高,速度越大。 (1)A(2)A[第(1)题,从图中的指向标看,该区域自南向北地球自转的线速度不断减小,这说明南为较低纬度,北为较高纬度,符合北半球的情况。据数值大小可确定在中纬度。第(2)题,a处线速度介于870千米/小时和900千米/小时之间,b处线速度介于840千米/小时和870千米/小时之间,a处线速度大于b处,且a、b位于同一纬度,因此说明a处的地势高于b处。 僧一行在编制《大衍历》时发现,“日南至,其行最急,急而渐损,至春分及中而后迟。迨日北至,其行最舒,而渐益之,以至秋分又及中而后益急”。据此回答1~2题。 1.僧一行发现的实际上是() A.昼夜长短的变化 B.地球公转速度的变化 C.太阳视运动的变化 D.地球自转速度的变化 2.下列地理现象与僧一行的发现有因果联系的是() A.地球大气中的流星现象 B.太阳活动的周期变化 C.北半球夏半年长于冬半年 D.地球表面降水分布不均 下图是地球公转的轨道示意图,图中甲、乙、丙、丁四点将轨道均匀分成四等份,读图回答3~4题。 3.地球在公转轨道上运动所用时间最少的一段是() A.甲→乙B.乙→丙C.丙→丁D.丁→甲 4.2010年11月1日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正式开始时地球在公转轨道的位置距甲、乙、丙、丁四点最近的是() A.甲点B.乙点C.丙点D.丁点 1.B[由“南至”、“春分”、“北至”、“秋分”以及“急”、“损”、“迟”、“舒”、“中”可知,僧一行发现的实际上是地球公转速度的变化。] 2.C[由于地球在远日点附近公转速度慢,近日点附近公转速度快,所以北半球夏半

2019-2020年七年级地理地球的运动教案 新课标 人教版

2019-2020年七年级地理地球的运动教案新课标人教版 教学理念 1、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 初一的学生对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缺乏理性认识。本节课教学力求体现素质教学的思想。通过活动、讨论,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主动性。 2、采用讨论比较方法展开“活动” 考虑到学生以前学过一些有关地球运动的知识。采用比较法进行讨论,使学生在比较的基础上了解自转运动和公转运动的异同点,有利于知识的掌握,以及比较分析能力的培养。 3、通过课件的展示,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教师通过阅读专业书籍,搜集一些关于地球运动的资料,对教材中不容易理解的内容加以补充、说明。 知识目标: 1、知道地球运动的两种基本形式——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周期、方向。 2、知道地球公转引起的昼夜长短的变化和四季的变化 3、记住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的度数、五带的名称和范围。 能力目标: 1、初步学会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和昼夜更替现象;初步学会绘制简略的地球公转示意图,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2、通过活动用地球仪演示地球公转,使学生能够初步理解: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以及四季的变化与地球公转的内在联系。 情感目标 1、通过介绍地球运动的形式和规律,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2、通过讲述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1、地球自转及带来的影响。 2、地球公转及产生的影响。 教学难点: 1、地球自转产生昼夜更替。 2、地球公转且地轴是倾斜的、空间指向保持不变,产生 ①一年中正午太阳的高低变化。 ②一年中白昼的长短变化。 地面得到太阳光热的多少四季的变化 教学用具: 课件、学生自备地球仪、手电筒。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播放地球运动实况录像,请学生观察。 讲授新课: 电脑屏幕显示本节课所学的主要内容: 一、地球的自转二、地球的公转 屏幕显示日月星辰东升西落现象,展开讨论究竟是“天转”还是“地转”。 全班同学分属两种观点,各抒已见。 引导学生参看阅读材料,达成共识——“地转”。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1.2《地球的运动》优秀教案

第二节地球的运动(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知道地球运动的两种基本形式——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周期、方向;知道地球自转产生昼夜交替的现象。 2、初步学会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和昼夜更替现象;初步学会用简单的工具演示地球公转,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通过介绍地球运动的形式和规律,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通过讲述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地球自转、公转运动的基本特点及其所产生的地理现象。 教学难点 地球自转产生昼夜更替现象。 教学准备 地球仪、手电筒。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喜欢看姚明打篮球的同学请举手,哟!这么多球迷哇!你们是否有这样的感受:我们有时想看姚明在美国纽约的一场下午比赛现场实况转播,常常是等到晚上三四点钟呢?为什么两地的时间不一样?我们刚开学的时候,多数同学穿的是短袖,现在多数同学已穿长袖长裤了,而且每下一场雨我们就感觉一天比一天冷了?要回答这些问题,就与我们今天学习的地理知识有关了。 讲授新课: 板书:第二节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的自转 1、绕转中心、方向、周期 教师:演示转动地球仪,并提问 (1)地球怎样自转?(绕地轴不停地旋转)

(2)观察并描述地球自转方向?(自西向东) 师:板图讲解不同的投影图地球自传方向的表示 生:同桌的两位同学演示地球的自转。 师:提醒学生注意拨动地球仪的方向一定要自西向东(逆时针)。 (3)自转一周的时间是多少?每小时转多少度?(24小时,15°) 师:我们为什么感觉不到地球在转动? 生:讨论、回答。 (4)昼夜的形成 师:演示并讲解,教师用手电筒做光源,照射到地球仪上。让学生观察有什么现象产生? 生:地球仪一半亮,一半暗。 师:为什么?如果地球仪是透明的,结果怎样? 生:答略 师:同样的道理,由于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在任何时刻,太阳光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因此,被太阳照亮的半球是白昼,我们叫它昼半球;未被照亮的半球是黑夜,我们叫它夜半球,昼夜就是这样形成的。

中考地理二轮复习 专题二 地球的运动模拟训练(无答案)

专题二地球的运动 在暗室里,用电灯作为光源,照射地球仪,自西向东拨动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运动,如图2.14所示。据此完成1~2题。 1.该实验演示的地理现象是() A.昼夜的更替 B.四季的更替 C.昼夜长短的变化 D.温度带的形成 2.P点此时正处在() A.日出时刻 B.中午时刻 C.日落时刻 D.午夜时刻 下列各图钟表所示的是同一时刻北京、东京、堪培拉、莫斯科四个城市的时间。读图,完成3~5题。 3.如果C图表示北京时间,那么表示莫斯科时间的是() A.A B.B C.C D.D 4.根据上题判断结果,若此时恰为莫斯科日出时间,则澳大利亚() A.东部降水多 B.沿海港口封冻 C.正值牲畜出栏期 D.昼长夜短 5.根据北京时间与其他三个城市时间的差别,可得出() A.莫斯科位于西半球 B.堪培拉位于东半球 C.东京位于北京的西边 D.北京与莫斯科相差三小时 图2.15是“地球公转到某位置时地球上昼夜状况示意图”(阴影部分表示黑夜),读图完成6~7题。 6.当地球公转到图示位置时,我国传统节日中 与之比较接近的是() A.清明节 B.端午节 C.春节 D.中秋节图 7.此时,M地的状况是() A.处于夏季 B.有太阳直射 C.昼长夜短 D.处于黄昏

读“地球公转示意图”(图2.16),完成8~9题。 8.地球位于公转轨道上的甲处时,这一天为北 半球的() A.春分 B.夏至 C.秋分 D.冬至 9.下列现象中,由地球公转产生的 是() A.地球的形状 B.昼夜更替 C.太阳的东升西落 D.四季的变化 烟台的小明善于观察,一年中,他在不同时期观察并记录了当地正午时刻教室内的光照情况(如图2.17)。据图完成10~11题。 10.四幅图中有一幅是冬至日的记录图,该图是() A.A图 B.B图 C.C图 D.D图 11.图示的光照现象() ①是由地球自转运动引起的②是由地球公转运动引起的③与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有关④与太阳的东升西落有关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2.2015年2月13日,马刺队与火箭队的常规赛于当地时间20时在纽约(西五区)开始。CCTV-5的现场直播时间及太阳直射点在图2.18中所处的位置分别是() A.2月13日9时① B.2月12日9时② C.2月14日9时③ D.2月14日9时④

高一地理地球的运动练习题及答案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5分钟训练 (预习类训练,可用于课前) 1.长江口泥沙不断堆积,若干年后,崇明岛将和____________________岸相连。 思路解析:此题考查有关地球自转产生地转偏向力的有关知识。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北半球水平运动的物体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因长江水自西向东流,所以长江水对南岸的侵蚀力大于北岸,最终岛屿将与北岸相连。 答案:北 2.下列由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意义有() ①地方时②对地球形状的影响③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④黄赤交角⑤水平运动物体产生左右偏转⑥昼夜现象⑦昼夜交替现象 A.①②⑤⑦ B.①③④⑥ C.②③④⑦ D.①②④⑤⑥ 思路解析:由于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意义有:昼夜交替现象;水平运动物体产生左右偏转;不同经度有不同地方时。由于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意义有:黄赤交角存在导致了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及昼夜长短的变化,以及在其影响下产生了四季和五带。 答案:A 3.二分二至日指什么时间?二至日与近日点、远日点是不是相同的日期? 思路解析:二分日指春分(3月21日前后)和秋分(9月23日前后);二至日指冬至日(12月22日)和夏至日(6月22日)。地球公转到近日点的时间为1月初,到远日点的时间为7月初。所以冬至日与近日点,夏至日与远日点时间上很近,但不相同。 答案:二分日指春分(3月21日前后)和秋分(9月23日前后);二至日指冬至日(12月22日)和夏至日(6月22日)。不同。 10 分钟训练 (强化类训练,可用于课中) (2010广东,11—13)图1-3-1中外圆表示纬线圈,N为北极点。读图回答1—2题。

图1-3-1 1.若AB弧表示夜弧,则D点的日出时刻是() A.21时30分 B.2时30分 C.8时00分 D.3时30分 思路解析:AB为夜弧,同一纬线上的ABCD夜长相等,为5小时,昼长相等,为19个小时,日出地方时为2时30分。 答案:B 2.若AB弧表示20XX年3月1日的范围,其余为另一日期。设B点为零时,则100°E的区时为() A.2月28日13时40分 B.2月29日13时40分 C.3月2日14时00分 D.2月28日14时00分 思路解析:新的一天从0时经线开始向东到日界线止,B点为0时,AB弧为3月1日,则BCD弧为3月2日,NA经线为日界线,NB经线为105°W,即西七区为0时,则东七区为3月2日的14时。 答案:C 读图1-3-2,完成3—4题。 图1-3–2 3.图中c代表的节气出现时,下列说法合理的是() A.此季节北京的昼长达到一年之中的最大值 B.此季节新加坡的昼长达到一年之中的最大值 C.此季节南半球各地的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之中的最大值 D.此季节北半球各地的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之中的最小值 思路解析:本题主要是考查以下两方面知识的掌握程度:(1)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并能够根据图示判定出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规律和二分二至点的位置;(2)全球各地随太阳直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地球的运动》教案

《地球的运动》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地球自转的特点,如绕转中心、方向、周期及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2.认识地球公转的特点,如绕转中心、方向、周期和地轴倾斜方向、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3.观察地球的公转过程,理解中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白昼和黑夜时间长短的变化、四季的形成、五带的划分等地理现象与地球公转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运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现象,学生能够准确地画出夏至日到冬至日太阳照射地球的示意图。 2.能根据"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地球示意图"分析全球各地的昼夜长短状况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分析同纬度地区不同季节和不同纬度地区相同季节的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树立科学的宇宙观,宇宙中所有的天体都在不断地运动。 2.培养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观,理解事物之间是联系的、发展变化的。 【重点与难点】 1.认识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特点。 2.用地理现象说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3.二分二至日,太阳直射点移动引起的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创设情景法、读图分析法、总结归纳法。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朝辉夕照,日月轮回。你知道为什么太阳每天都是东升西落的吗? 地球上的昼夜更替现象是如何产生的呢? 今天,我们就先来熟悉一下地球运动的一些情况,学习《地球的运动》。 二、新课讲解 第一课时 (一)地球运动的认识过程 1.托勒密与“地心说” 2.哥白尼与“日心说” 3.地球在太阳系中位置:明确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围绕着太阳公转。 (二)地球的自转 1.读图1.4 昼与夜 (导学):认识地球自转的特点。 (讲解):地球自转定义:地球绕地轴不停地旋转,叫做地球的自转。 地球自转周期:一天(24小时)。 地球自转方向: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逆时针;南极上空看,顺时针)。 地球自转现象:昼夜更替(被太阳照亮的半球是白昼,未被太阳照亮的半球是黑夜); 时间差异(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地球上不同经度地方,相对位置 偏东地点,要比位置偏西地点先看到日出,就出现了时间差异)。 2.动画页:播放视频《地球的自转》 3.活动:了解地球的自转(小组合作完成下列问题) (导学):在同一时刻,姨妈和畅畅互致问候,为什么会有时间的差异? (讲解):地球自西向东自转,纽约与北京的经度相差很大,此时纽约已位于夜半球,而北京位于晨线东边的昼半球。 第二课时 (三)地球的公转 1.读图1.18 地球公转示意(图中二分二至日均指北半球) (导学):认识地球自转的特点。

2020届高三物理复习专题一力与运动第四讲《万有引力与航天》学案

专题一 力与运动 第三讲 万有引力与航天 班别 姓名 学号 考向一 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 【提炼核心】 1.一个模型:天体运动可简化为天体绕中心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的模型. 2.两种思路 (1)天体附近:G 2 Mm R =mg. (2)环绕卫星:G 2Mm r =m 2v r =mr ω2 =mr(2πT )2. 3.两个易错 (1)星球表面上的物体不考虑自转问题时,有2 GMm R =mg,其中g 为星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若考虑自转问题,则在两极上才有2 GMm R =mg.在星球表面附近绕星球转动的物体始终有2GMm r =mg. (2)利用G 2Mm r =mr(2πT )2 计算天体质量时,只能计算中心天体的质量,不能计算绕行天体的质量. [例1] (2019·河南安阳二模)半径为R 的某均匀球形天体上,两“极点”处的重力加速度大小为g,由于天体自转的影响,天体表面的重力加速度会随“纬度”的变化而有所不同,“赤道”处的重力加速度大小为“极点”处的1k ,已知引力常量为G.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天体的质量为2 gR kG B.该天体的平均密度为 43πg GR C. D.该天体的自转周期为2 [拓展变式] 在“例1”的情境中,若天体自转速度加快,当“赤道”上的物体恰好能“飘”起来时,求天体自转周期T ′.

【规律规律】 (1)估算中心天体的质量和密度的两条思路 ①利用中心天体的半径R 和表面的重力加速度g.由G 2Mm R =mg 求出M=2gR G , 进而求得ρ= M V =34π3 M R =34πg GR . ②利用环绕天体的轨道半径r 、周期T.由G 2Mm r =m 224πT r,可得出M=2324πr GT .若环绕天体绕中心天体表面做匀速 圆周运动,轨道半径r=R,则ρ= 3 4π3 M R = 2 3π GT . (2)解决天体运动问题的要点 天体有序运动的实质是中心天体对绕其运行的“行星”、“卫星”的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据此可列出对应的关系式求解. 【精练题组一】 1.(2019·河南开封三模)据了解,中国制定的首个火星探测计划,将于2020年由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将火星探测器直接送入地火转移轨道,预计2021年到达火星.已知火星质量是地球质量的19,半径是地球半径的12 .地球表面重力加速度是g,若宇航员在地球表面能向上跳起的最大高度是h,下述分析正确的是( ) A.宇航员在火星表面所受火星引力是他在地球表面所受地球引力的94 倍 B.火星的第一宇宙速度是地球第一宇宙速度的23 C.火星表面的重力加速度是29 g D.宇航员在火星上向上跳起的最大高度是94 h 2.(2019·安徽芜湖模拟)2019年4月10日,“事件视界望远镜”项目正式公布了人类历史上第一张黑洞照片.黑洞是一种密度极大,引力极大的天体,以至于光都无法逃逸(光速为c),所以称为黑洞.已知某星球的质量为m,半径为R,引力常量为G,则该星球的逃逸速度公式为2Gm R ,如果天文学家观测到距某黑洞中心距离为r 的天体以速度v 绕该黑洞做匀速圆周运动,则关于该黑洞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黑洞质量为22v r G B.该黑洞质量为Gv 2 r C.该黑洞的最小半径为 222v r c D.该黑洞的最大半径为22 2v r c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