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法与课程改革期末考试资料

教法与课程改革期末考试资料

教法与课程改革期末考试资料
教法与课程改革期末考试资料

课程与教学论复习提纲

填空题:

1、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1632年发表的《大教学论》一书,标志着教学论作为一门学科的诞生。

2、把教学过程分为明了、联想、系统和方法四个阶段的是德国的教育家赫尔巴特。

3、1918 年,美国学者博比特的《课程》一书问世,是课程论作为独立学科诞生的标志。

4、美国学者泰勒总结了“八年研究”的成果,于1949 年出版了《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建立了著名的课程编制的泰勒原理。

5、按照影响课程的三个基本要素,课程可以分为知识本位课程、儿童本位课程和社会本位课程。

6、课程的文本形式由宏观到微观,依次包括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和其他教学材料。

7、制定课程目标的三种基本依据是社会的需要、学科的需要和学习者的需要。

8、20 世纪50 年代以来出现的三大现代教学理论流派苏联以赞科夫为代表的发展性教学论,美国以布鲁纳为代表的认知结构教学论,德国以瓦根舍因为代表的范例教学论。

9、教学评价的历史阶段经历了哪三个阶段考试阶段、测量阶段、评价阶段。

10、根据教学评价的作用,可以把教学评价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

11、根据所依据的标准与解释方法不同,可以把评价分为:常模参照评价和标准参照评价。

12、有效的学绩测验要有较高的信度、效度难度和区分度。这是学绩测验编制的主要技术要求。

13、质性评价的方法有观察法、表现性测验评价和成长记录袋评价。

14、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应用:支架式教学、抛锚式教学、随机进入教学

名词解释:

1、课程:所谓课程系指在学校的教师指导下出现的学习者学习活动的总体。”课程是教学的内容及其进程的安排。

2、学科课程:是指从不同知识领域或学术领域选择内容,根据知识的逻辑体系将所选出的知识组成为学科课程。

3、活动课程:是与学科课程相对立的一种课程类型,又称经验课程或儿童中心课程。它是以学生的生活本身为课程内容,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通过自己组织一系列的活动进行学习,取得直接经验,掌握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知识,培养兴趣、能力和发展个性。

4、课程标准:主要指学科课程标准。一般概要地规定某门课程的性质与地位、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内容标准、课程实施建议等。它是编写教科书的直接依据,是检查教学质量、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进行课程评价的直接尺度。

5、儿童本位课程:是指课程教育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从儿童心理发展逻辑出发,强调儿童的兴趣和需要的价值的课程论)

6、知识本位课程:从知识本身的逻辑关系出发,强调知识自身的价值的课程论。

7、社会本位课程:从社会的现状出发,强调社会的当前需要的课程论。

8、课程目标:是根据教育宗旨和教育规律提出的课程的具体价值和任务指标。

9、课程内容:是为了促进学生发展而精心选择出来的人类文明的精华成果,是经过改造加工适合学习的教育材料。

10、校本课程:是在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基础上,以学校为基地、以学生发展为目的、由校长、教师作主力、课程专家作指导、包括家长和社区人士共同参与开发的课程。

11、校本课程开发:是指以校为本的、基于学校的实际情况、为了学校的发展、由学校自主开发课程的过程。在我国,特指在国家基础课程计划中预留出来的、允许学校自主开发的、

在整个课程计划中占10-25%的课程的开发

12、教学:是教师教学生认识客观世界和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教育活动;教学是教育的基本形式。

13、教学目标:是通过一定的教学活动准备在学生身上实现的预期变化。(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学习后达到的预期结果)教学目标分为:课程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和课时教学目标。

14、表现性目标:表现性目标是个性化、开放性的。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创造性表现,尊重学生差异。但是教学目标过于模糊,很难起到教学导向作用。

15、生成性目标:生成性目标又叫展开性目标、形成性目标。它是在教育情境中随着教育过程的展开而自然生成的课程目标

16、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

17、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方式的总称。

18、班级授课制:通常称作课堂教学,是把学生按年龄和程度编成有固定人数的教学班,有教师根据教学计划中统一规定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时数,按照学校的课程表进行分科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也是国际上最通用的教学组织形式。

19、个别教学:个别教学是教师分别对个别学生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

20、教学评价:是依据一定的标准,运用可操作的手段,通过系统的收集有关教学信息,对教学过程及结果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教学评价是研究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价值的过程。

21、形成性评价:是指在教学进行过程中,为改进和完善教学活动而进行的对学生学习过程及结果的测定。

22、定性评价:定量评价是指将那些能够直接数量化的、而且存在量化途径的评价指标进行量化的评价方式,具有标准化、客观化、讲求效率等特点

23、诊断性评价:是指教师在单元、学期、学年开始时,为查明学生的学习准备状况及影响学习的因素而实施的测定。

24、量化评价:是把复杂的教育现象简化为数量,进而从数量的分析和比较中推断某一评价对象的成效的评价方法。

25、质性评价:是通过自然调查,全面充分地解释和描述对象的各种特质的评价方式。

简答:

1、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和研究任务是什么?

答: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是课程与教学问题,课程与教学论研究问题分为三类:是什么(事实问题),为什么(价值问题),如何做(技术问题)课程与教学论有三个方面的任务:揭示规律(揭示课程与教学的规律),确立价值(确立课程与教学的价值取向),优化技术(探讨技术层面的问题)

2、辨析“学科”和“课程”的关系。

答:①学科的发展是课程研究的主要基础, 课程的研究又对学科的发展提出要求。②学科在学校教育内的地位由课程决定。③课程的设置离不开学科, 而学科的研究可以摆脱课程而存在。④学科受其自身逻辑结构制约较大, 课程受教育目的的制约较大。学科与课程各有自身的特点、结构、原则、评价角度等,各自有自己的体系, 因此, 对学科和课程的研究又可形成两门学科学科论和课程论。

3、什么是综合课程,综合课程有什么优点?(缺点?)

答:综合课程是指运用两种或两种以上学科的知识而组成的课程。优点:(1)、综合课程打破了学科间的界限,有利于培养学生对事物的整体认识能力。(2)、综合课程减少了课程的门类,有利于减轻学生的负担。(3)、综合课程从生活、社会的实际出发,具有较

强的实践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4、什么是分科课程,分科课程有什么优缺点?答:分科课程是指运用单一学科的知识所组成的课程,它强调一门学科体系的完整性和独立性。优点:强化一门学科的逻辑组织,有利于教学的专业性和学术性缺点:较少考虑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

5、简述古德莱德关于课程实施的五个层次。

答:美国课程专家古德莱德从课程实施的纵向层面提出课程可分为五个层次:(揭示了课程实施过程中逐步由抽象到具体的过程和形式)(1)理想的课程:即由研究机构、学术团体和课程专家所倡导的课程。这种课程停留在观念层次,是最抽象的课程。(2)正式的课程:是由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材,是以文本的形式表现出来的课程。(3)领悟的课程:是由教师所理解的课程,又是一种观念形态的课程,但因其体现了教师的个人风格,比正式的课程要具体。(4)运作的课程:是指在课堂上具体实施的课程。这一课程形态不仅体现了教师的个人风格还体现了具体的教学情境,是一种动态的课程形态。(5)经验的课程:是指学生实际体验到的课程。

6、课程文本表现形式包括哪几个方面?

课程文本表现形式从宏观到微观,依次包括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和其他教学材料。(1)课程计划:关于学校课程的宏观规划,规定学校课程门类、各类课程的学习时数以及在各年级的学习顺序、教学时间的整体规划等。课程计划一般由国家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它是学校教学的依据,也是制定学科课程标准、编撰教科书和其他教学材料的依据。(2)课程标准:主要指学科课程标准。一般概要地规定某门课程的性质与地位、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内容标准、课程实施建议等。它是编写教科书的直接依据,是检查教学质量、评估学生学习情况和进行课程评价的直接尺度。(3)教科书和其他教学材料:是教师和学生用来教与学的主要材料,被看成实施课程的资源和载体。

7、课程类型有哪些?

答:(1)知识本位课程、儿童本位课程、学科本位课程;(2)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3)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4)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显性课程是指学校教育中有计划、有组织地实施的正式课程。这类课程是根据国家和地方教育行政部门颁布的教育计划、教学大纲编制的,是“正式课程”或“官方课程”。隐性课程是指学生在学习环境(包括物质环境、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中所学习到的非预期或非计划性的知识、价值观念、规范和态度,这种环境就是一种非正式的、潜在的课程;(5)必修课与选修课:必修课程是指同一年级所有学生必须学习的公共课程。必修课能保证教育的基本质量。选修课程是指依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允许个人选择的课程。选修课体现了现代课程对个体学习兴趣和需要的尊重。

8、简述选择课程内容的原则。

答:(1)基础性:基础性是掌握基本的知识、技能和能力,为今后的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基础。(2)贴近社会生活:课程要直接面向社会,与生活融为一体,使课程与学生生活和现实社会之间保持密切的联系。(3)综合化:课程内容要加强综合性,通过各类课程、各种领域的统一和整合,满足学生的生活需要,使课程进入生活中。(4)尊重儿童经验:课程要为儿童理解和接受,课程就必须尊重儿童经验。只有结合学生经验开发的课程。课程才能为学生理解

9、简述组织课程内容的原则。

答:1.处理好逻辑顺序和心理顺序的关系:逻辑顺序指的是根据学科本身的系统及其内在的联系组织课程与教学内容,强调学科本身的逻辑顺序;心理顺序指的是以适合儿童心理特点的方式组织课程与教学内容,强调根据儿童发展特点以及儿童的兴趣、需要和能力组织课程。2.处理好垂直组织和水平组织的关系:垂直(纵向)组织原则是指按照

先后顺序排列课程内容,将选出的课程与教学内容要素按逻辑顺序,同时兼顾心理顺序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组织起来,以强调学习内容要从已知到未知、从具体到抽象。水平(横向)组织原则是指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和传统的知识体系,找出各种课程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求同存异、整合为一个有机的课程整体,以便于学生获得一个统一的观点。3.处理好直线式与螺旋式关系直线式就是把一门学科课程的内容线性排列,组织成一条在逻辑上前后直接联系的直线,前后的内容基本上不重复。螺旋式则要在不同阶段上根据课程目标使课程与教学内容不同程度、不同层次地重复出现。

10、简述制定课程目标的基本环节。

答:(一)明确教育目的,教育目的对于课程目标的根本性质和方向起着决定的作用。(二)确定课程目标的基本来源,特定的教育价值观的具体化,即如何看待学生,社会与学科三方面的关系。(三)确定课程目标的基本取向,这一环节要求在普遍性目标,行为性目标,生成性目标,表现性目标等取向中作出抉择。(四)确定课程目标

11、简述制定课程目标的基本依据。

答:1).学习者的需要:学生的需要是完整的人的身心发展的需要;即儿童全面发展的需要。确定学习者的需要就是尊重学习者的个性,体现学习者的一直,是学习者自由选择的过程。2).社会的需求:学校教育的一个主要任务就是使学生逐渐社会化,课程目标的确定理所当然地要反映社会生活的需要,将社会生活的需求作为制定课程目标的重要依据之一。3).学科的发展:以学科的发展作为确定课程目标的依据之一,有两层含义:①以学科知识传递与发展的需要推导出课程目标②以学科专家提出的建议作为确定课程目标的基本依据之一

13、什么是行为性目标,行为性目标有什么优缺点?

答:行为目标是以学生具体的可操作的学习结果作为课程目标,指明了课程结束后学生自身所发生的行为变化。特点:具有目标精确、具体,可操作性强的特点。优点:行为性目标克服了“普遍性目标”取向模糊性的缺陷,行为性目标具有具体性和可操作性,容易评估。缺点:1)对于难以转化为行为的目标,如情感、态度、价值观等难以以目标来表达;2)把学习分解为各个独立的部分,不把学习看成一个整体,不利于通过各种教学科目在陶冶学生的个性;3)行为目标过于强调目标对人的控制性。

14、什么是生成性目标,生成性目标有什么优缺点?

答:生成性目标又叫展开性目标、形成性目标。它是在教育情境中随着教育过程的展开而自然生成的课程目标。优点:①生成性目标是过程取向的,强调学生、教师和教育情境的交互作用。在交互作用中,不断产生课程的目标。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性。②生成性目标考虑学生的兴趣的变化,但在班级授课制条件下难以落实③“生成性目标取”向追求“实践理性”,强调学习者与具体情境的交互作用,主张目标与手段的连续、过程与结果的连续,否弃预定目标对实际过程和手段的控制,对学习者、教育者在课程与教学中的主动性给出了应有的尊重。缺点:生成性目标过于理想化了。对教师的要求很高,教师要能够对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对话,另外教师很难和一个班级的几十名学生同时展开对话。

15、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是什么?

答:现实意义:1、它赋予学校和教师开发课程的权力和职责,使得课程决策民主化。2、它给学校和教师提供了自由发展的机会和空间,有助于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化发展。3、校本课程有利于学生的兴趣需要和个性的发展。4、打破了政府对课程开发的垄断,促进了课程理论知识和开发技术的普及。8 理论意义:1、它发展了学校能够进行课程决策的信念。2、它从理论上确立了国家、地方、学校在课程开发方面的职责和权限,开拓了课程管理民主化地有效途径,为解决课程的统一要求与多样性之间的矛盾关系提供了一条思路。3、丰富了课程观,发展了课程开发的模式。4、丰富了教师教育理论,

解决了教师教育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问题,开拓了一条有效地进行教师培训的途径,为人们研究教师专业发展理论提供了新视角5、使广大中小学成了各种教育理念和课程理论的“实验田”

16、简述教育和教学的区别答:(1)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一种人类特有的人才培养活动;教育是一种影响,一种积极的影响,一种对人类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及自身的积极的影响,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达到教是为了不教!即教会其自我反思自我管理的生存和发展的能力。(1)教育包含教学,教学服务于教育。教学只是教育的一种手段,教育包括很多,如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2)教学是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教育主要的任务是育人,而教学在教授学生知识技能的同时也要渗透育人的这一方面,教学是教育的一个手段和方式。用教学来实现教育。

17、简述现代教学的基本特征。

答:1)、现代教学是有理论指导的教学:夸美纽斯:教学适应自然理论。赫尔巴特的教学理论。杜威的教学理论等。苏联以赞科夫为代表的发展性教学论。美国以布鲁纳为代表的认知结构教学论。德国以瓦根舍因为代表的范例教学论。90 年代建构主义教学理论2)、现代教学是促进个人全面发展的教学,教育理论家都不约而同的强调了全面发展的教育价值理想(理论上)。各国教育政策法规规定的教育目标也指向学生的全面发展(实践领域)3)、现代教学有着丰富多样的教学模式:从夸美纽斯到赫尔巴特的班级教学模式;杜威的活动教学模式;布鲁纳的发现教学模式;布鲁姆的掌握学习模式;范例教学模式;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教学模式;合作教学模式等

18、行为目标的撰写包括哪几个要素?

答:A:行为主体:指谁完成教学所预期的行为。行为目标描述的应是学生的行为而不是教师的行为。B:行为动词:用来描述学生所形成的可观察的、可测量的具体行为。如:写出、说明、列出、背诵等。C:行为条件(行为情景):指影响学生产生学习效果的特定的限制和范围。D:表现程度:指学生对目标所达到的最低表现水准,用以评价学习结果所达到的程度。

19、简述教学目标的功能

答:1、导向功能:教学目标为教学活动设计指明方向,对教学过程起指引作用。2、激励功能:教学目标能够激发教师与学生教和学的积极性、主动性。教师方面:使教师的教有了追求的目标学生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努力达到教学目标。3、标准功能(评价功能、调控功能):教学目标是调控教学过程的标准:教学目标指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修正教学过程和方法。教学目标成为衡量教学效果的尺度、标准。

20、简述教学目标编写的基本原则

答:(一)整体性原则:设计教育目标的时候要有整体观,全局观。一方面教学目标要体现教育目的,要以培养目标和课程目标为基础。另一方面充分考虑教学目标系统内部的联系性。(二)发展性原则:教学目标设计的最主要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学目标的设计既要基于学生的实际,同时又要超越学生的现有水平,使教学目标指向于学生更高一层次的水平,这样教学目标才具有引导作用。(三)具体化原则(可操作):教学目标的表述应力求明确、具体,避免含混不清和不切实际。如在知识与技能的陈述上,不宜用含糊不清的词(了解、理解、掌握),适合用可观察的行为动词来描述学生的具体行为。

21 简述教学方法的作用

答:1、沟通师生教与学的中介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必要手段3、实现教学理论指导教学实践的基本途径。

22、教学目标的三种形式1、行为目标,行为目标编写的四个要素:A:行为主体B:行为C:行为条件D:表现程度2、内部心理与外显行为结合的目标,在描述内在能力和情感变化后,

同时提供内在变化已经出现的行为样例。3、表现目标,是针对高级的教学目标而言,教师只需要规定学生必须参加的活动,无需精确规定学生从该活动中得到什么。

23、教学模式的结构包括那几个方面?

答:1)、理论基础: 任何教学模式都有一定的教学理论或教学思想依据。2)、教学目标: 问题教学模式目标——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合作教学模式目标——培养学生民主精神、合作意识发现探究模式模式——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3)、操作程序: 教学模式都有自己开展的时间序列或逻辑步骤。它规定了在教学活动中师生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各步骤应当完成的任务。4)、实现条件(运用策略): 教学模式中采用的教学方法、方式和措施的综合。包括:师生组合的方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的具体要求。5)、教学评价: 每种教学模式都有自己的评价标准与评价方法。教学模式的目标、程序、条件不同,评价的方法和标准也就不同。

24、简述教学模式的特点答:1)、整体性: 教学模式一般都是由理论指导、教学目标、操作程序、师生组合、内容、方法、评价等因素构成的一个整体。教学模式是对教学活动各个要素的综合考虑、整体安排的结果。2)、操作性:具有一套确定的操作程序,便于人们理解、把握、运用是教学模式的本质特点。3)、指向性(相对性):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围绕着一定的教学目标设计的,而且每种教学模式的有效运用也是需要一定的条件。4)、中介性:教学理论、教学模式、教学实践5)、简约性:在表现形式上,它是可以用浓缩性的语言或象征性的符号来揭示出其构成要素之间的复杂关系和过程,从而形成一个大致轮廓。

25、制约教学模式选择和运用的因素有哪些?答:第一、教学目标和任务:每种教学模式都有自己特定的目标指向,都是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服务的。因此,选择和运用教学模式,首先应考虑具体的教学目标和任务。第二:具体学科的性质:学科性质不同,在学科教学中所选择的教学模式也应有所差异。第三:学生身心发展水平:处于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其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是不相同的。选择和使用教学模式必须考虑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及其特点。第四:学生学习的特点及风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选择教学模式时既要认识到学生学习过程中遵循的一般认识和心理规律,也要认识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因人而异。第五:教师自身的优势:教师在选择教学模式时应考虑自身的条件,尤其是要符合自身的优势能力。第六:现有的教学设备和条件:有些教学模式需要一定的技术设备和手段作为物质支持,如果缺乏一定的物质支持,有些教学模式的运用就会受到相当大的限制,甚至不能使用。

26、介绍你熟悉的教学模式并加以评析答:1、传授——接受模式。(1)理论基础。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有关的心理学、教育学基础理论。它把教学看作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一种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活动。(2)教学目标。这一模式主要运用于系统知识、技能的传授和学习。(3)操作程序。激发学习动机——复习旧课——讲授新知识——巩固运用——检查评价特点:第一、能使得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较为迅速获得更多信息;第二、有效的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缺点:不利于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发挥2、掌握学习教学模式(1)核心思想:布鲁姆认为:“大多数学生能够掌握我们所教授的事物,教学的任务就是要找11 到使学生掌握所学学科的手段。”教师应该为掌握而教、学生应该为掌握而学。让“差生”得到同样的发展。(2)是以教学目标的达成度为准则,以班级集体教学为基本教学形式,以形成性测验为主要手段, 通过反馈-矫正等步骤设计教学过程的个别化教学实践策略。(3)操作程序:第一步:为掌握学习定向:确立目标;第二步:为掌握而反馈——纠正;第三步:为掌握而分等(4)评价:优点:是集体教学辅以个别化的教学实践、达到教学质量大面积提高的优良教学策略。学生学习效率提高、学习的自信心增强,而且大多数学生都能达到掌握的水平。不足:掌握学习理论在一定程度上以牺牲优等生的发展为代价。在实践上有

加重师生负担的可能性。掌握学习理论并非万能的,它更适用于基本概念和原理的教学。

27、教学方法的分类

答:(一)语言性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二)直观性教学方法:演示法、参观法(三)实践性教学方法:实验法、练习法、实习法(四)研究性教学方法:发现法、探究法等。

28、教学方法与教学方式、教学手段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答:教学方式是运用各种教学方法的技术,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具体动作。教学方法是指教师和学生为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而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方式的总称。因此教学方法应该是教学方式的上位概念,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由一系列教学方式所组成;反过来讲,每一种教学方法都可分解为各种教学方式。教学手段是指某种具体的物体和工具,而教学方法不是某种东西,是指对教学手段的操作和运用等。因此两者不能等同起来。

29、班级授课制的优缺点

优点:1、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地培养人才;2、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3、有利于发挥班集体的教育作用;4、有利于进行教学管理和教学检查。缺点:第一、难以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要;第二、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30、教学评价的功能(P272)答:1、诊断功能:教学评价是获取用以确定学生水平和教学有效性证据的方法。教学是否有效,学生学习水平如何,课程计划是否合理等,都可以通过教学评价进行诊断。2、导向功能:教学评价是简述教育的终极目的与教学任务目标的辅助手段。评价者所采用的标准对于被评价者来说具有指挥棒作用,如果评价者所选择的标准是恰当合理的,就会对教学产生正面的导向作用,反之就会带来负面效应。3、激励功能:通过教学评价,帮助教师了解工作取得的进步,对接下来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教学任务等有很大的激励作用。4、反馈调节功能:教学评价的结果可以作为改进教学的依据,帮助教师调整教学计划、教学进度和教学方法等,使教学过程的不良行为得以控制和预防。

5、发展功能:教育评价可以肯定与强化先进的教学思想和有效的教学方法,使其得到进一步的扩充与提高,使存在的问题不断得到改进,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发展。

论述

1、影响课程发展的外部因素有哪些?

答:影响课程的三大外部因素:社会、学生、知识。

一、社会对课程的影响社会的政治经济发展、社会意识形态、文化传统等对课程设置、课程内容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学校课程是这些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1)社会性质决定着课程的性质。2)课程目标和内容取决于社会发展需求以及人才培养规格的要求。3)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各个领域直接对课程产生影响。

二、知识对课程的影响1)知识是课程门类和内容的主要来源课程,课程内容的质和量都直接取决于人类文化知识的发展状况。2)科学文化知识的急剧增长,是当代课程改革的最重要的动力。3)知识论对课程的影响

三、儿童对于课程的影响课程是要学生掌握并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的,所以就必须是学生能够接受的,适合学生身心发展需要的。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和可能、原有知识基础和能力发展水平、年龄特点等等,都是影响课程的重要因素。1)影响课程目标的影响:不同学段由于儿童身心发展特点不同,其课程目标也各异2)对课程设置的制约:个体发展有六个方面的共同需在:认识活动的需要、价值定向活动的需要、操作活动的需要、社会交往的需要、审美活动的需要、体力活动的需要。课程设置要反映个体的这种共同需求。3)对教材编制的制约:学生的心理发展顺序制约着教材内容的逻辑顺序。总结:社会、知识与儿童之间的协调作用,决定着课程的性质、内容和框架结构。在设计和组织课程的时候,偏废或者轻视其中任何一个因素的影响,都是行不通的。

美学专题复习题答案

2013年秋期成人教育(专科) 《美学原理》期末复习指导 第三部分综合练习题 一、填空题 1.鲍姆嘉通在1750年出版的专著《美学》中首次提出“美学”这一名称,这被认为是美学学科产生的标志。 2.俄国民主主义者车尔尼雪夫斯基依据唯物主义哲提出了“美是生活”这一著名的美学命题。 3.马克思说,“(人的)五官感觉的形成是以往全部世界史的产物”。 4.17世纪法国哲学家笛卡尔提出了“我思故我在”的著名命题,为从理性上探讨美学问题提供了理论依据。 5.在认识论美学的五种形态中,德国古典美学最为重要,它的代表性人物是康德、席勒、黑格尔。 6.在中国现代的美学家中,李泽厚认为美是“客观性和社会性的统一”。 7.提出“有意味的形式”美学观的是英国艺术批评家克莱夫贝尔。 8.王维国从20世纪初年起关注“美学”问题,借鉴西方自学观念和术语陆续撰写一系列美学与美育论文,由此被视为中国现代美学的创始人。 9.中国现代美学史上,宗白华倡导并亲身实践体验美学,提出了“艺术意境(意境或境界也对)”、“节奏”等重要概念,产生了重要而广泛的影响。 10.清末明初著名学者王国维接受了德国唯意志论思想家叔本华的“审美静观说”,发挥了审美无功利观念。 11.在《古代社会》一书里面,(美国)摩尔根(L.H.Morgan)依照物质生产方式中技术发展的程度,将人类历史划分为蒙昧时代、野蛮时代和文明时代。 12.我国在上世纪 50年代出现过短暂而热烈的“美学讨论”,围绕美的本质问题形成了客观论、主观论、主客观统一论和社论等多种不同学说及其争鸣场面。 13.美的四个基本特征是符号性、无功利、形象性和感染性。 14.美的形式是具体审美对象的感性形态,是同美的内容直接相联系的;而形式美则是从各个具体的美的形式中抽象出来的共同的美。 15.“泛审美”指的是随着时代的变化,审美趋向生活化、实用化、通俗化、和商业化,变成了人们生活本身的一个组成部分。 16.美感不是心灵所固有的,也非天然的禀赋,更不是神赐的迷狂,美感来源于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一)以学生发展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培养个性相结合 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是把学生的发展作为课程开发的着眼点和目标,强调学生是能动实践的主体。“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也是未来课程改革的基本趋势。这种趋势将使学习者有更多机会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甚至学生可以选择教学内容和教学内容的安排程序,充分激发出学习主体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是注重全体学生全面发展与个体差异相统一的课程。提高人的创新能力,要求德智体美劳全面和谐发展,同时又承认个性差异,使每个学生的个性潜能得到开发和发展。 (二)稳定并加强基础教育(课程的社会化、生活化和能力化,加强实践性,由“双基”到“四基”) 在课程改革中,基础教育课程十分注重加强课程与社会、生活和自然的联系,增加学生的实践性学习环节,改变理论脱离实际的现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因此,仅仅坚持“双基”(即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课程与教学是不够的,还必须具备基本能力,如求知的能力、共处的能力、在应变中做事的能力、做人的能力和基本观念态度以应对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提出的挑战。这就意味着我国中小学课程改革不仅要巩固现有的教育基础,培养学生的基础性学力,还要进一步加深基础教育,提高学生的发展型学力和创造性学力。 (三)加强道德教育和人文教育,加强课程科学性与人文性融合 道德教育如何才能在学校课程中更好地体现并融为一体,产生有效的德育效应和氛围,是未来课程改革必须面对的问题。道德教育绝不只是政治思想品德课的责任,而是各科教学和活动都应承担的责任;不仅要重视正式课程的作用,也要重视非正式课程即隐性课程潜移默化的作用,进而形成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局面。 科学技术的发明和创造是一把双刃剑,既能造福于人类也可能给我们带来难以预料的问题甚至灾难。如何让科学技术发挥其应有的功能这就需要人文学科的指引。我国学校课程中数理学科比例大、人文学静分量偏低,如何平衡科学技术课程与人文学科课程是我国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必须面对的问题。 (四)加强课程综合化 综合化课程既是为了避免增设新学科造成学生课业负担,也是学生认识和把握科学知识基础的需要。学生在学习综合化课程中不仅可以初步建立合理的认知结构,而且可以养成综合思维能力,培养自主创新的品质。一般说来,年级越低,综合的程度越高,特别是科学教育科目应该适当加以综合。 (五)课程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加强课程个性化和多样化 小学课程既要体现共同性,又要体现差异性、层次性,也即个性。课程的个性化实际上就是因材施教的问题。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在学校教育中的普遍运用,为课程个性化和教学过程的因材施教提供了技术支持。 个性化的课程必然带来多样化的课程,多样化的课程是我国未来的课程改革所倡导的,但并不是说不要统一性,多样化是统一性前提下的多样化,它是与特色化、层次性、可选择

20秋福师《中学历史教材教法》在线作业二-0007参考资料

20秋福师《中学历史教材教法》在线作业二-0007-参考资料 请仔细阅读下面说明再下载: 预览的题目和您自己的作业顺序必须完全相同再下载百!!!! 第1题(判断题)“电脑多媒体”是指以电子计算机为中心的教学媒体帮助教师进行教学或以计算机为主体的媒体进行教学 A、错误 B、正确 参考答案:B 第2题(判断题)中学历史教学法研究的任务是通过对中学历史教学全过程的研究,揭示中学历史教学规律. A、错误 B、正确 参考答案:B 第3题(判断题)讲解接受模式的基本程序是诱导学习动机──感知理解教材──巩固知识──运用知识──检查考核。 A、错误 B、正确 参考答案:B 第4题(判断题)组成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三要素”主要是:人物、地点和事件。 A、错误 B、正确 参考答案:B 第5题(判断题)中学历史课程标准是中学历史教学的纲领性文件 A、错误 B、正确 参考答案:B 第6题(判断题)在中学历史教学活动中,学生是教学的主导,教师是教学的主体。 A、错误 B、正确 参考答案:A 第7题(判断题)我国古代,最早的教学模式就是“口耳相传”的直接教学模式。 A、错误 B、正确 参考答案:B 第8题(判断题)讲授新知识前的复习是单元复习的主要形式 A、错误 B、正确 参考答案:A 第9题(判断题)中学历史教学的评估是针对教师的评估 A、错误 B、正确 参考答案:A 第10题(判断题)欧美资产阶级教育家关于教学过程的理论,影响较大的是德国的J.F赫尔巴特和美国的J.杜威

A、错误 B、正确 参考答案:B 第11题(判断题)逻辑性直观教具包括再造性历史地图、图解、图示、讽刺画、漫画,历史年表,统计数据表等 A、错误 B、正确 参考答案:B 第12题(判断题)纲要图示是一种由字母,字词、数字或其他信号组成的教学辅助工具 A、错误 B、正确 参考答案:B 第13题(判断题)一般来讲,学习是指:“经验的获得及行为变化的过程”。 A、错误 B、正确 参考答案:B 第14题(判断题)讲读法是师生双方诵读和讲解教材,借以传授,学习知识的教学方法。 A、错误 B、正确 参考答案:B 第15题(判断题)一节课的时间内要完成两个以上教学任务的课称为“综合课”。 A、错误 B、正确 参考答案:B 第16题(判断题)记忆历史知识的方法包括年代记忆方方法、空间记忆方法等. A、错误 B、正确 参考答案:B 第17题(判断题)制定教学目标可以不用满足整体性、适应性和灵活性三个方面的要求 A、错误 B、正确 参考答案:A 第18题(判断题)中学历史教师的进修是教师终生学习的一种形式,能促进教师素质的提高,知识的补充更新和完善 A、错误 B、正确 参考答案:B 第19题(判断题)课时教学目标制定的依据是历史课程标准 A、错误 B、正确 参考答案:B 第20题(判断题)中学历史教科书是教师讲授的凭借和学生学习的工具. A、错误 B、正确

《美学原理》期末考试

《美学原理》期末考试 一、单选题(题数:50,共50.0 分) 1“自我并不是实体”是谁的观点?()(1.0分)1.0 分 A、笛卡尔 B、叔本华 C、歌德 D、康德 2杜夫海纳的灿烂的感性是指()。(1.0分)1.0 分 A、物理的实在 B、抽象的理念概念 C、情景交融 D、主客分离 3以下对美育的说法错误的是()。(1.0分)1.0 分 A、美育不应该孤立起来进行,应该和提高一个人整体的文化教养结合在一起进行。 B、在美育的实施过程中要十分关注一个人的人生经历对他的心灵的深刻影响。 C、美育是通过维护每个人的精神和谐来维护人际关系的和谐。 D、美育就是艺术教育。 4为广大网友解决网络课问题的是()(1.0分)1.0 分 A、20932+ B、02559 C、扣扣 D、百度 4谁提出“自下而上”的美学,并引发了将美学看作时心理科学的思潮?()(1.0分)1.0 分A、海德格尔B、费希纳C、萨特D、杜夫海纳 5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绘画把最好的东西描绘的最坏,而把最坏的东西描绘的最令人满意是因为()。(1.0分)1.0 分 A、自然美高于艺术美 B、人无法把握自然美 C、自然美是独立的 D、艺术无法表现自然 6以下对于“自然的人化”说法正确的是()。(1.0分)1.0 分 A、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B、它的狭义指的是通过劳动、技术去改造自然事物。 C、整个社会发展到一定的阶段,人和自然的关系发生了根本的改变。 D、以上说法都正确 7陶渊明认为,欣赏自然美景时,“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属于()。(1.0分)1.0 分A、审美的非功利性B、审美的非自觉性C、审美的具象性D、审美的个性 8认为休闲“天下之乐孰大于是”的是()。(1.0分)1.0 分 A、王国维 B、胡适 C、张潮 D、欧阳修 9以下说法中不正确的是()。(1.0分)1.0 分 A、自然美的性质实质上是“美是什么”的问题。 B、自然美是情景交融,物我同一而产生的审美意象,是人与世界的沟通和契合。 C、存在着纯审美的眼光。 D、自然物的审美价值不能脱离人的生活世界及人的审美意识。 10“美学”这一名称最早由谁提出?()(1.0分)1.0 分 A、黑格尔 B、康德 C、鲍姆嘉通 D、海德格尔 11《葬花词》集中反映了()的人生感。(1.0分)1.0 分 A、林黛玉 B、史湘云 C、贾宝玉 D、薛宝钗 12以下说法错误的是()。(1.0分)1.0 分 A、愉悦性是美感的一个重要特性。 B、高峰体验会引发一种感恩之情。 C、美感只能从耳目两个感官中获得。 D、马斯洛对高峰体验的描述有助于理解和把握美感的特点。 1320世纪美学大讨论中朱光潜对于自然美的看法是哪一种?()(1.0分)1.0 分 A、自然美在于自然物本身的属性 B、自然美是心灵美的反映 C、自然美在于“自然的人化” D、自然美在于人和自然相契合而产生的审美意象。 14不属于美育主要功能的是()。(1.0分)1.0 分 A、培养审美心胸 B、提升审美能力 C、培养审美趣味 D、形成审美风尚 15绘画美学的纲领“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是谁说的?()(1.0分)1.0 分 A、吴道子 B、张璪 C、石涛 D、郑板桥 16下列对美学学科性质描述不正确的是()。(1.0分)1.0 分

美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悲剧:广义悲指作为审美范畴;狭义的悲是指戏剧体裁,在西方美学史上是以艺术中的悲剧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广义的悲以狭义的悲为研究对象。戏剧:是通过展示被否定对象的不合理性,即可笑性而使美好期待以实现的一种审美形态。崇高:指对象具有非凡的,伟大的独特审美特性,使人在审美关照时产生剧烈的,激动不已的感觉,体会到一种惊心动魄的审美感受。优美:优美是美处于矛盾的相对统一、相对平衡的状态。从美感上看,优美给人以轻松愉快和心旷神怡的感受;从形式上看,优美表现为柔媚、和谐、安静与秀雅的美。荒诞;从哲学认识论的角度看,荒诞是社会、自然、人三者之间矛盾的必然产物。是人的异化和局限性的表现丑:作为审美形态,是指某种由于不协调、不匀称和不规则而引起非快感,令人厌恶的东西,反映了美的缺失和不可能性。丑有别于畸形和丑陋、凶恶,不是美的简单否定,而是以反面形式保持和包裹了正面的审美理想观念美感:广义的美感指人类的审美意识系统,他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尤其是审美实践中形成的并不断发展起来的审美心理结构,心理功能,心理活动和观念形式的总和。它具体表现为审美能力、审美需要、审美趣味、审美理想、审美态度和审美感受等。狭义的美感,指具体的审美感受,即美感的心理结构及其运动方式,它表现为主体在欣赏美的对象时综合的心理反应。美育:就是以艺术和各种美的形态作为具体的媒介手段,通过展示审美对象丰富的价值意味,直接作用于受教育者的情感世界,从而潜移默化地塑造和优化人的心理结构,铸造完美人性的一种有组织,有目的的定向教育方式美感:广义的美感指人类的审美意识系统,他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尤其是审美实践中形成的并不断发展起来的审美心理结构,心理功能,心理活动和观念形式的总和。它具体表现为审美能力、审美需要、审美趣味、审美理想、审美态度和审美感受等。狭义的美感,指具体的审美感受,即美感的心理结构及其运动方式,它表现为主体在欣赏美的对象时综合的心理反应。(美感心理要素:感觉和知觉、联想与想象、情绪和心境、理解)科学美:科学美是指自然界本身的美与和谐特征在理论上的表现,包括理论美与实验美,通常以理论美为主张。特征:抽象概念性、理论体系性、普遍实用性。科学美的性质:对称性、新奇性、简洁性、统一性技术美的核心是功能美,即产品的实用功能和审美的有机统一。功能美的追求是对历史上曾出现过的两种片面性的否定,一种是只求功能,不问形式;一种是把产品的审美价值完全归结为外在的形式。这两种片面性都是对实用功能和审美的割裂。古希腊四大家对美的探讨:毕达哥拉斯:美是和谐(黄金分割率) 苏格拉底:有用就美柏拉图:美的理式,是事物美的根源亚里士多德:美要依靠体积与安排黑格尔丹托的艺术终结:黑格尔和丹托曾提出了艺术终结论了的观点。黑格尔从绝对理念逻辑出发,认为艺术是绝对精神的三个阶段之一,哲学是绝对理念的发展顶端,艺术最终要否定自己进入哲学而且,现代市民社会不利于艺术的发展,现代社会是一个功利和理性的散文时代。丹托一西方艺术和后现代主义为背景,提出艺术终结论。丹托认为,什么是艺术的问题以及超越了艺术的界限,必须交给哲学来解决,换言之,艺术终结在哲学里了,黑格尔的绝对理念与客观唯物主义相悖,当代社会虽然进入了理性的时代,但任然有诗的发展空间,并非真是散文的时代。同时,丹托片面地把艺术规定为是非的疆界,他认为的艺术不是人类主流价值观认为的纯艺术范畴,不符合主流的艺术观。黑格尔的悲剧理论:黑格尔以索福克勒的《安提戈涅》为研究对象,提出了悲剧是两种对立的理想的冲突与调解。在《安提戈涅》中,对立表现为血缘亲情与国家法律的冲突,安提戈涅代表的亲属爱与克瑞翁代表的维护国家安全的王法,这两种立场都有各自的合理性,但是在特定环境下都不可调和,具有普遍意义。其进步性表现为:黑格尔认为悲剧还引起了愉快和振奋,是两种具有普遍意义的力量的冲突,而不是个人的偶然原因照成的,但是他的理论也存在局限性,他摸杀了是与非,正义与非正义之间的冲突,未能认识到新旧势力的冲突,即悲剧的冲突所在,同时他认为悲剧冲突那不是通过斗争,而是通过调和来解决的,体现了他哲学的妥协性。亚里斯多德的悲剧理论:定义: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为的模仿,它的媒介是语言。模仿方式是借人物动作来表达,而不是采用叙述法,悲剧引起人的怜悯和恐惧的情绪而使这些情绪得到净化。亚里斯多德以《俄狄浦斯王》为研究对象,认为悲剧产生的最根本原因是过失,即过失说借助情节来展示,在情节安排上,不是写极好的、极坏的或极恶的人,而是与我们相似的一般的人,而因为他们的过失和弱点,才能引起大家的同情和怜悯,这也会让我们自己由于同样的错误或弱点受到惩罚,于是产生了强烈的恐惧和不安。他之所以陷入厄运,是由于意外,而非蓄意为非作歹,这比希腊人的命运说前进了一步,但没有揭示悲剧的社会本质和社会根源,即发展中新旧势力的矛盾冲突的结果。美学学科的诞生:美学是有意识的对审美现象作整体性系统性思考所获得的系统理论,18世纪后,近代欧洲科学的各个学科逐渐形成,并全面发展,为美学思想的发展提供了动力。“美学”为文学艺术而生1735年.德。鲍姆嘉通《关于诗的哲学默想录》第一次使用“感性学”。1750年,德国哲学家鲍姆嘉通出版《美学》第一卷,----“美学”这一术语流行开来。中国美学史:中国美学的发端;先秦时期,发展和繁荣:汉——明清,巨大勃兴:魏晋南北朝、发展:隋唐、继续发展:宋元、转折;明清①美学变革的开拓者:梁启超“三界革命”(诗界、文界、小说界)→②树立现代美学的界碑:王国维“将美育引进中国”→③美学的普及:蔡元培(中国第一位提出美育问题的,“以美育仪宗教”出自他的演讲稿《以美育仪宗教说》、美育的集大成者)→④中国现代美学的构想:中国现代美学的双星朱光潜《西方美学史》(影响最大的《文艺心理学》)、宗白华《美学散步》中国审美形态:沉郁、飘逸、空灵从中国的文化史来看,受儒、道、释三家影响,形成了华夏文化特有的审美形态。沉郁:概括儒家文化内涵,代表人为杜甫。飘逸:概括道家文化内涵,代表人为李白。空灵:概括释家文化内涵,代表人为王维。美是什么:①古希腊四大家的探讨:毕达哥拉斯—美是和谐(黄金分割率)、苏格拉底—有用就美、柏拉图—美是理式、亚里士多德—美要依靠体积的安排(史上第一个对悲剧下定义的)。②黑格尔—美是理念的感性呈现。③马克思对美的探讨—美是对象化的人的本质力量。④新中国四大派的讨论:A蔡仪—美是客观的B吕荧、高尔太—美是主观的C李泽厚—美是客观性和社会性的统一D朱光潜—美是主客观的统一。⑤我们的观点是—美在意象共同性和差异性:共同性:人类的生理结构和机制以及心理活动的规律大致相同,特别是感受美的感官和神经系统是相同的。人类社会具有相对普遍的心理结构。3形式美感的共同性。差异性:美感的时代性,指人的审美意识随着时代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如环肥燕瘦。美感的民族性,因民族的不同而不同。如铁手镯、西兰卡普。美感的个体性,因人而异。如时尚、运动、休闲风格的迥异追求。西方美学史部分:本质论美学(古希腊、古罗马研究核心“美的本质”)→神学美学(中世纪从属神学基督教“美的本质在上帝”)→认识论美学(文艺复兴-19世纪)→语言论美学(19世纪末-20世纪70、80年代)→文化论美学(20世纪80年代至今)日常生活审美化:日常生活审美化就是用审美的眼光来看待日常生活。日常就是过去一些美学家(如朱光潜)所主张的人生的艺术化,人生的审美化。日常就是指后现代主义艺术家把日常生后中的现成物命名为艺术品,从而消除艺术与生活的界限的现象。日常指当代高科技条件下社会生活的虚拟化。日常是对大审美经济时代的一种描绘,人们在生活中追求一种愉悦的体验。崇高和优美的区别:首先,优美的对象使人亲近,而崇高的对象让人有点疏远。优美的对象让人亲近是因为优美的对象立即让人觉得愉快。而面对崇高的对象,我们不觉有一种“抗拒”,“不免带着几分退让回避的态度”,但这种抗拒是霎时的,它马上使我们想起,外物的体积和力量不能压倒我们内心的自由,反而激起我们振作起来。其次,优美的对象使人感到愉快,这种感觉是单纯的,始终如一的;崇高的对象使人有痛感的愉快,这种感觉是复杂和变化的。观察崇高的对象,“第一步因物的伟大而有意无意地见出自己地渺小,第二步因物的伟大而有意无意地幻觉到自己的伟大。”比如我们在看巍峨的山或浩荡的海时,第一眼看我们被眼前的景象震惊住了,但很短的时间之后“我们的心灵仿佛完全为山海的印象占领住,于是仿佛自觉也有一种巍峨浩荡的气概了”。第三,优美的事物偏于静,在形式上显得和谐、精致、完满,崇高的事物偏于动,有突然性,不合常规,在形式上有些卤莽粗糙,不加雕琢,它不仅容纳美,还要驯服丑,把美和丑放在一个炉子里去锤炼。、马克思,李泽厚的美学观点:马克思认为美是人类生产劳动实践的产物。劳动使人获得了社会的、普遍的、自由的本质,又将其物化在客观世界中;创造了美的事物,创造了审美的人及其美感。美是对象化了的人的本质力量。劳动是一切社会生活的基础、人的本质力量在劳动中形成、发展、劳动对象化了人的本质力量、劳动为美创造了前提条件、美是对象化了的人的本质力量。李泽厚先生的美学观点:美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它不在于事物的自然属性,而在于事物的社会属性,即客观性和社会性的统一。认为蔡仪看到了美的客观性而忽视了美的社会性,朱光潜看到了美的社会性而忽略了美的客观性,所以二人的观点都是片面的,故将美的客观性和社会性统一起来。所谓社会性,不仅指美不能脱离人类社会而存在,而且还指美包含着日益开展着的丰富具体的无限存在,这存在就是社会发展的本质、规律和理想。西方美学史:本质论美学、古希腊形成以美的本质为中心的美学思考传统。特征:一是认定美的本质问题在美学中具有优先地位;二是主张本质问题存在于一切美学问题中,是美学的基础问题。神学美学是盛行于欧洲中世纪的、以基督教神学为主宰的美学。它把本质论美学与基督教神学“嫁接”起来,认为世界的美来源于万能的上帝的创造。神学美学是西方美学被神学主宰的产物。代表人物有奥古斯丁和托马斯?阿奎那。认识论美学是欧洲17世纪发生“认识论转向”以来到19世纪的以理性问题为中心的美学。“认识论转向”是指17世纪欧洲哲学中出现的以人的理性觉醒取代神学统治的潮流,它不再相信人的知识是来源于上帝,而是来源于人凭借理性对世界的观察和分析。语言论美学是指西方19世纪末以来盛行的以语言问题为中心的美学。主要特征:语言与意义的关系取代形式与内容的关系而成为美学的中心问题;放弃对美的本质以及其他本质问题的追问,注重用语言学模式分析审美现象;放弃美学的系统化和体系化,认可具体问题的文本阐释。文化论美学是指西方20世纪80年代以来兴起的以文化问题为中心的美学,包括后结构主义、后现代主义、后殖民主义、女性主义和“文化研究”等美学与文化分析流派。它把文化视为人类的符号表意行为,强调运用跨学科手段去综合的、多方面的分析文化现象,消解文化的精英色彩而揭示其日常性,从大众传媒和大众文化角度对审美问题作新的研究。丑的形式特征和内容特征:形式特征:不和谐。内容特征:A、丑的形象外观包孕了美的意趣与理想,借助形象本身外丑内美的强烈对比产生审美效果,成为激发物。以否定的态度表现丑,真实展现丑的事物被历史抛弃的必然性,淋漓尽致地揭示出丑的本质,寄寓美的理想。以旁观欣赏的态度表现丑,但因艺术家高超的技巧和独创的形式使丑的题材具有可观赏的外观。

对当前高等院校音乐教育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7215480534.html, 对当前高等院校音乐教育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 作者:徐显辉 来源:《艺术教育》2013年第05期 近年来,我国的音乐教育教学事业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这与我国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分不开。这主要包括音乐教育的管理、咨询以及教研机构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初步建立,从内在改变了以往没有专门机构提供宏观调控的现状;全国各地出现了一大批优秀的教育教学人才,提高了素质人才的发展空间;引进国外优秀教育教学方法,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学校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课间活动,不断推动教育教学事业的发展。此外,音乐教育科研建设、音乐的教材、教学器材设备等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果。这些成绩的取得,为我国音乐教育事业的创新改革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不难发现,各地的新课程改革风起云涌,音乐教育作为课程改革的先行学科之一,各种新理念、新教材层出不穷,让一些音乐教师颇有应接不暇之感。笔者结合近年来音乐教学实践,谈一些新思考。 一、我国高等艺术院校艺术教育的现状与突出问题 我国素质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对艺术课程教育提出了新的历史使命和任务,要想培养出合格的人才,不但艺术教育课程需要改革,作为音乐教育工作者更要在新课改的指导下不断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但是基于我国艺术教育现状出现的新问题,我们需要认真研究本学科的理论知识与现实的音乐教育相结合,进一步发展和完善艺术教育工作。近年来,我国各艺术院校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艺术师范教育得到了很大发展,但结合中小学艺术教育的现状不难发现,教师的专业水平参差不齐。学生能够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但是进入实际工作岗位就会感觉到所学知识无法运用到基层音乐教学中。这也说明了培养出有全面素质的音乐教育工作者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其中,学生自主学习是一方面,另一方面的原因则与学校艺术教学课程设置与制定的培养目标分不开。此外,音乐教育教学事业很多方面只是停留在外在形式上,音乐教育在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学生个体的自由发展方面都达不到全民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一)音乐教育的专业化要求,与基础音乐教育发展的基本规律严重违背 我国音乐教育教学存在的又一个明显的问题是,在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以及教学要求方面,大都倾向于专业化,而没有考虑到学生自身审美能力的要求。因此,在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以及教学要求方面,教师注重专业机构所传输的专业教学方法,注重教学目的和要求的专业化,忽视了学生个体发展的基本要求;教材选定以及编排方面注重逻辑上的规定,与音乐教育教学本身的创造性相悖,没有给学生留下足够的个性发展空间;注重教育教学的专业知识传输,忽视了教育教学过程的演变;注重教师的专业主导灌输,忽视学生的个性接受;

《美学原理》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美学原理》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美学原理试题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8分)1.美学2.崇高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1.认为美学的正当名称应是“美的艺术的哲学”的是()。A.鲍姆嘉通B.黑格尔C.车尔尼雪夫斯基D.柏拉图2.认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崇高则是理念大于或压倒形式的是()。A.黑格尔B.柏拉图C.亚里士多德D.康德 3.不属于社会美的一项是()。A人的美B劳动产品的美C境界美D环境美4.用“心理距离”解释一切审美现象的是()。A.克罗齐B.弗洛伊德C.朱光潜D.布洛5.西方“移情说”的主要代表者是()。A.柏拉图B.立普斯C.布洛D.费希尔6.“无意识”理论的创建者是()。A.哥白尼B.谷鲁斯C.泰勒D.弗洛伊德7.“直觉说”的代表人物应首推()。A.鲍姆嘉通B.克罗齐C.布洛D.谷鲁斯8.最早提出“地球村”概念的是()。A.加汉姆B.丹尼尔C.马尔库塞D.麦克卢汉9.《走向艺术心理学》的作者是()。A.威廉·詹姆斯B.弗洛伊德C.鲁道夫·阿恩海姆D.冯·艾伦费尔斯10.认为“性不能自美”,只有通过后天教育才能完善人性的是()。A.荀子B.老子C.孔子D.庄子三、辨析正误,并说明理由(每题6分,共12分)1.因为一切美感都是一种情感,所以一切情感说到底就是美感。2.艺术是人们的主要审美对象,是审美感受的物化形态。四、简答题(每题8分,共24分)1.试述“劳动起源

说”。2.如何理解审美心理结构的两重性性?3.美育的主要特点有哪些?五、论述题(每题18分,共36分)1.为什么说自然美是一定社会实践的产物?2.举例说明绘画艺术与音乐艺术不同的艺术特征。美学原理试题试题答案及评分标准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8分)1、美学:美学是研究美、美感、审美活动和美的创造规律的一门科学。2、崇高:崇高,又称为壮美,就是一种雄壮的美、刚性的美。二、选择题(每空2分,共20分)1.B2.A3.C4.D5.B6.D7.B8.D9.C10.A三、辨析正误,并说明理由(每小题6分,共12分)1、答:错误。虽然一切美感都是一种情感,但不是一切情感都是美感。因为美感中的情感是蕴含、渗透着理性的心理功能,有着不自觉的理性认识内容。2.正确。因为艺术之所以是艺术,就在于运用一定的物质手段、方式,把在客观现实中的审美感受表现出来,构成可以通过感官所把握的艺术形象,可以欣赏的艺术作品。四、简答题(每题8分,共24分)1、答:①劳动创造了人,为审美和艺术的发生提供了前提。②审美的发生和艺术的产生离不开劳动。2、答:①具有个体性与主观性、直觉性和非功利性。②又具有共同性与客观性,及潜在的功利性。3、答:①形象性。②娱乐性。③自由性。④普遍性。五、论述题(每小题18分,共36分)1、答:(1)自然美的根源是人类社会实践和社会生活,是自然与社会生活的客观系。(2)人类出现以前是不存在美的,没有人类便没有把自然作为关照对象的主

2016美学教程期末复习题

《美学教程》复习题 一、填空: 1、(1750)年,德国哲学家(鲍姆嘉通)的美学专著(美学)的出版,标志美学学科的产生。 2、(1750)年,鲍姆嘉通用(Asthetik)称呼他研究感性认识的专著,标志(美学学科)的产生。 3、在审美发生和美的起源理论中,从古希腊到20世纪初,先后出现过(摹仿说、生物本能说、游戏说)等传统学说,(巫术与图腾崇拜说)20世纪以来在西方的研究当中占主导地位。 4、一百多年来,人类学、考古学、美学、艺术学的研究为我们勾勒出一幅人类史前艺术与审美活动的图景,其中主要包括(原始器物与装饰品、原始造型艺术、原始歌舞、原始神话)等几大类型。 5、自然美是(社会)性与(自然)性的统一。 6、自然美的现象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未经劳动改造)的自然事物,另一类是(经过劳动改造)的自然事物。 7、在(人类产生)以前,没有自然美存在;自然美的领域是随着(人类生活)的发展而逐渐扩大的。 8、社会美包括(人的美)和(生活环境的美)两个大的方面。 9、根据(材料)不同,绘画艺术可分为中国画、油画、版画、水彩画、水粉画等;根据(表现对象)的不同,绘画艺术可分为肖像画、风俗画、风景画、静物画、历史画等。 10、雕塑艺术的制作方法是(雕刻)和(塑造)。从雕塑艺术样式来区分,雕塑艺术可以分为(头像、胸像、半身像、全身像、群像)等。 11、建筑艺术根据功能的不同可以分为(民用建筑、公共建筑、园林建筑、纪念性建筑)等。12、从世界范围看,园林艺术主要有(欧洲园林、阿拉伯园林、东方园林)三种类型。 13、根据表现手法区分,戏剧艺术可分为(话剧、歌剧、舞剧、诗剧、戏曲)等。 14、人类早期的舞蹈往往是(歌、舞、乐)三者合一的。 15、人们将感性的审美经验升华到理性的思维高度,我们可以把审美形态分为现实美和艺术美,在审美形态方面可以分出(优美、崇高、悲剧性、喜剧性)等不同的类型,前者侧重于(客体存在),后者偏重于(主体感受)。 16、优美的核心是(和),其实质在于它体现出了(主体)和(客体)的和谐统一。 17、康德认为崇高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数量的崇高),另一种是(力量的崇高)。 18、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所写的(《诗学》)主要是探讨悲剧的。他认为悲剧所引起的(怜悯)与(恐惧)之情,能起“陶冶”作用。 19、从表现内容上分类,喜剧可分为(否定型喜剧、肯定型喜剧、含泪型喜剧)三种。 20、审美心理结构包括(感知、想象、情感、理解)等主要心理因素。 21、19世纪末与20世纪初,相继涌现出许多心理学流派,主要包括以德国的(立普斯)为代表的“移情说”;以谷鲁斯和浮龙·李为代表的(“内模仿说”);以英国的布洛为代表的(“心理距离说”);以意大利的(克罗齐)为代表的“形象直觉说”等。 22、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创立的精神分析学是20世纪最重要的心理学流派。 23、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和动机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认知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审美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等七个层次。 24、美育是(审美教育)的简称,它在本质上是一种(情感教育)。 25、西方古典美学的代表人物(席勒)把审美的自由活动称作“游戏”,主张通过审美教育来客服人性的分裂。 26、美育的性质决定了美育的特点,美育与其他形式的教育的基本区别在于(形象性、娱乐性、自由性、普遍性)等特点。 27、美育的实施途径主要包括(家庭美育、学校美育、社会美育)。此外,(自然美育)和(艺术美育)也渗透其中。 28、(蒙太奇)和长镜头是电影艺术的主要语言和表现方法。 29、美感必然包含着(快感),但美感又不等同于生理快感。 30、(艺术欣赏)同样离不开想象,诗和画的意境,只有通过欣赏着的想象才能显现出来。 31、理解因素渗透在美感经验的每一个环节上,与(多种心理因素)交织在一起。 二、名词解释:1、美学思想:人类审美实践和艺术实践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对人类审美实践和艺术实践的哲学概括。人类早期的美学思想散见于古代大量的文论、画论、书论、乐论及哲学、历史等著作中。这

新课程改革三大基本理念

新课程改革三大基本理念 1、关注学生发展。 新课程的课堂教学评价,要体现促进学生发展这一基本理念。这一理念首先体现在教学目标上,即要按照课程标准、教学内容的科学体系进行有序教学,完成知识、技能等基础性目标,同时还要注意学生发展性目标的形成。其次,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认真研究课堂教学策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体现学生主体,鼓励学生探究,高效实现目标。在进行学生教学发展过程中,老师的角色定位也很关键,正确的做法,老师应是一个引导者、方法的建立者,而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者,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能动性。 2.强调教师成长。 依据新课程评价目标的要求,课堂教学评价要沿着促进教师成长的方向发展。其重点不在于鉴定教师的课堂教学结果,而是诊断教师课堂教学中学生提出的问题,制定教师的个人发展目标,满足教师的个人发展需求。 3、重视以学定教。 新课程课堂教学要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就必须对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进行改革,体现以学生的“学”来评价教师“教”的“以学定教”的评价思想,强调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呈现的状态为参照来评价课堂教学质量。提倡“以学定教”,主要从学生的情绪状态、注意状态、参与状态、交往状态、思维状态、生成状态六个方面评价。 ①情绪状态:学生是否具有浓厚的兴趣,对学习具有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否能长时间保持兴趣,能否自我调节和控制学习情绪;学习过程是否愉悦,学习愿望是否可以不断得以增强。 ②注意状态:学生是否始终关注讨论的主要问题,并能保持较长的注意力;学生的目光是否始终追随发言者(教师或学生)的一举一动;学生的倾听是否全神贯注,回答是否具有针对性。 ③参与状态:学生是否全员参与学习活动;是否积极主动地投入思考并踊跃发言,兴致勃勃地参与讨论和发言,是否自觉地进行练习。 ④交往状态:看整个课堂气氛是否民主、和谐、活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友好分工与合作;是否能虚心地听取他人的意见,尊重他人的发言。遇到困难时,学生能否主动与他人交流、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中学历史教材教法考试

中学历史教材教法考试文档编制序号:[KK8UY-LL9IO69-TTO6M3-MTOL89-FTT688]

2015年教师招聘考试中学历史教材教法汇总【中学历史课程的性质、理念和目标】 一、中学历史课程的性质★★★ (一)初中历史课程的性质 历史课程是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一门基础课程,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义务教育阶段7—9年级的历史课程在基础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主要具有以下特性: 1.思想性 坚持用唯物史观阐释历史的发展与变化,使学生认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坚定社会主义信念,拓展国际视野,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2.基础性 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以普及历史常识为主,引领学生掌握基本的、重要的历史知识和技能,逐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意识,为学生进一步的学习与发展打下基础。 3.人文性 以人类优秀的历史文化陶冶学生的心灵,帮助学生客观地认识历史,正确理解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提高人文素养,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4.综合性

注重人类历史不同领域发展的关联性,注重历史与现实的联系,使学生逐步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对历史和社会进行全面的认识。 (二)高中历史课程的性质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是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释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规律,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通过重大历史事件、人物、现象展现人类发展进程中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通过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能使学生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脉络,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继承优秀的文化遗产,弘扬民族精神;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历史观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习从历史的角度去了解和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而关注中华民族以及全人类的历史命运。通过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 二、中学历史课程的理念★★★ (一)初中历史课程的理念 1.充分体现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发挥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为宗旨,引导学生正确地考察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逐步学会全面、客观地认识历史问题。 2.以普及历史常识为基础,使学生掌握中外历史的基本知识,初步具备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美学原理期末考试 答案 满分

一、单选题(题数:50,共分) 1 以下对《红楼梦》的说法正确的是 分 A、 它是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史。 B、 它是封建末世形象的历史。 C、 它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 D、 以上说法都正确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2 美和美感具有社会性的原因不包括 分 A、 审美主体都是社会的、历史的存在。 B、 任何审美活动都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中进行的。 C、 自然物本身具有社会性。

D、 审美活动不是生物性的活动而是社会文化活动。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3 对于美育说法有误的是 分 A、 孔子是最早提倡美育的中国古代思想家 B、 席勒认为应大力推行美育 C、 美育是德育的一部分 D、 美育属于人文教育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4 不属于优美的特点的是 分 A、 静默 B、

单纯 C、 和谐 D、 恐惧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5 20世纪美学大讨论中朱光潜对于自然美的看法是哪一种分 A、 自然美在于自然物本身的属性 B、 自然美是心灵美的反映 C、 自然美在于“自然的人化” D、 自然美在于人和自然相契合而产生的审美意象。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6 汤显祖认为哪一个朝代是“有情之天下” 分

A、 汉朝 B、 唐朝 C、 宋朝 D、 明朝 正确答案: B 我的答案:B 7 李白的“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描述的是一种什么类型的景象分 A、 优美 B、 崇高 C、 壮美 D、 悲情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8 “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出自是哪位诗人分 A、 杜甫 B、 白居易 C、 王维 D、 李白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9 丰乳肥臀的原始母神雕像反映了原始美感 分 A、 与动物崇拜观念相关 B、 与图腾崇拜观念相关 C、 与人的巫术观念相关

论高等教育改革的措施及方案

论高等教育改革的措施及发展趋势 面对21世纪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如何实现高等教育持续健康协调发展,中国还面对着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对此,主要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与探讨。 一、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确定了高等教育新的政策措施 2004年3月,国务院正式批转了教育部《2003— 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其中有关高等教育的政策部分,确定了加强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建设、促进高等学校质量提升和教学改革、深化教育投入制度改革等措施,全面地体现了这期间高等教育的发展思路和改革方向,比较突出地反映在四个方面:一是进一步调整、优化办学和布局结构,促进高等教育持续健康协调发展。一方面,要在以往5年规模快速增长的基础上,把握好发展节奏,促进普通高等教育、成人高等教育、教育培训、现代远程教育、自学考试等各类高等教育持续协调发展,普通高等教育应该进入一个增幅适当放缓的阶段。2010年,大陆各类高等教育在学人数预计达到 2500万人以上,其中在学研究生 180万人左右,高等教育毛人学率超过23%。另一方面,要努力实现规模、质量、结构、效益的相互协调。特别是要推动各类高校合理分工定位,形成各具特色的人才培养、科技贡献和社会服务方式;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及人力资源市场的供求状况,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和办学模式,优化高校布局结构,缩小区域间发展水平差距。 二是通过体制创新,为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批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奠定坚实基础。要结合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继续实施"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一批科技创新平台和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集中力量优先建设一批高等学校和重点学科,使其教育质量和科学研究及开发水平迈向国际前沿,成为立足国内培养高层次人才、解决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问题的重要基地。启动大学科技创新工程,提高高校的原始性创新能力和解决关系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的重大科技问题的能力。加快高校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实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组织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的研究。 三是全面提升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包括以下具体做法:建设1500门精品课程,建设一批国家级示范教学基地和基础课程教学示范中心,并通过互联网促进资源共享;进一步调整学科专业结构,规范专业设置管理;推进双语教学和聘请国外优秀专业课教师;大力发展以就业为导问的鬲等职业教育,等等。继续提高高校教师整体水平,鼓励教授上台讲授基础课,开展国家级教学名师奖评选表彰活动,继续设立青年学术带头人专项奖励资金。进一步完善特聘教授岗位制度,面向世界范围遴选拔尖人才,鼓励开展原始创新研究和承担国家重大科研项目,争取在若干年内吸引、造就一批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优秀学术带头人。 四是深化各项改革,大力推进体制和机制创新。主要包括:深化各项管理体制改革,逐步建立和完善现代大学制度;深化高等教育经费投入体制改革,建立 腹有诗书气自华

初中历史教材教法

教材教法 第一课:中学历史课程标准 一、从“施行规则”到“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规定了所设课程的教学目标、课时安排、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和教学建议等内容是学校课程和教学的纲领性、规范性的文件。 民国时期“课程标准”称为“施行规则”“课程纲要” 新中国建立以来称为“教学大纲” 目前改称为“课程标准” 二、我国现行的历史课程标准 我国现行的历史课程标准有两套,一套是九年制义务教育初中的历史教学大纲和与之相衔接的高中历史教学大纲。另一套是目前正在实验的初中和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历史教学大纲主要内容包括:历史教学的作用与功能、教学目的与要求、教材的安排、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和教学评估等。 历史教学课程标准分为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和实施建议四个方面表述。 三、中学历史课程标准在教学中的使用 1、从整体上把握其基本思想

2、认真研读和分析其内容 3、以此作为依据制定教学工作计划 4、在实践中灵活地加以应用 第二课:中学历史教科书 一、教材与教科书 1、教材: 从广义上讲“教材”是指教学活动中所利用的一切素材和手段即“教学材料”。 2、教材的种类: A.以文字材料为特征的历史教材 历史教科书、历史教学参考书、学生联系册、学生自学指导书、历史文献资料、当代历史著述及读物、有关历史理论的著述、文学作品。 B.以形象化材料为特征的历史教材 图象教材、音像教材、实物教材、实地教材。 3、历史教科书 即通常意义上的历史课本。是教师教学的凭借,也是学生学习的工具。 二、中学历史教科书的审定制度和编写原则 1、审定制度; 国定制、审定制、认定制、选定制

2、编写原则: (1)科学性原则(2)思想性原则(3)基础性原则(4)系统性原则(5)精选性原则(6)可读性原则(7)适用性原则 三、历史教科书的功能与使用方法 1、历史教科书的功能 (1)认识的中介和客体的功能(2)提供知识范围和数量的功能 (3)思想品德教育的功能(4)发展思维能力的功能 (5)主体自学的功能(6)主体自我检测的功能 (7)复习巩固的功能 2、中学历史教科书的使用 (1)要从整体上掌握教科书的框架、脉络(2)要全面理解教科书的内容 (3)要把握教科书中的重点、难点(4)以教科书为依托、设计教学方案 (5)处理好教科书中的大字与小字、课文学习与课堂活动、文字与图片、课文与补充资料、课文学习与作业练习、教师运用教科书与学生运用教科书等各项关系问题。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