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学语文教案(许学宁)

大学语文教案(许学宁)

大学语文课程教案

自由体诗歌单元

《啊,母亲》

《再别康桥》

《古罗马的大斗技场》

《告白》

《白昼的明灯熄灭了》

教学目标:

1、简要对诗歌特别是自由体诗歌进行介绍。

2、分别对《再别康桥》《古罗马的大斗技场》《告白》《白昼的明灯熄灭了》四首

诗歌的重点难点进行简要分析,并留出思考题,完成导学任务。

3、通过对舒婷诗歌《啊,母亲》的详细解析,使学生掌握对自由体诗歌进行自

学的方法。

4、让学生尝试着进行自由体诗歌创作。

教学重点:对《啊,母亲》进行详解,分析该诗歌艺术表现手法并了解舒婷

作为女性诗人所特有的艺术风格。

教学难点:怎样欣赏诸多派别的当代自由体诗歌。

教学方法:讲授法,对比法,多媒体,音频欣赏

一、导入

诗歌是一种即古老又年轻的文学艺术形式,在各个国家都是喜闻乐见的文学体裁,它高度集中地概括反映社会生活,它饱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丰富的想象,语言凝练而形象性强,具有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音韵,富于音乐美,语句一般分行排列,注重结构形式的美。

中国是诗的国度。

中国不敢说在绘画,音乐,舞蹈等艺术领域有登顶世界艺术巅峰的水准,但是在诗歌方面,中国诗歌可以说傲视群雄。自《诗经》而唐诗,中国人把诗歌和诗人抬至极高的位置,也把诗歌做到了极致。以至于在唐代,诗歌是唐人的一种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以诗为言,信手拈来。因此说,中国诗是中国历史与文化的最高表现,是中国人文精神高度的浓缩和体现,整个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化历史完全可以用诗歌的出现和发展来概括,这应该是我们引以为自豪的艺术形式。

随着时代的发展,市场经济的不断繁荣,诗歌这门文学艺术形式由于其上商业属性的局限,开始边缘化。但是作为一个从小就在唐诗三百首这种诗歌文化环境中熏染出来的中国青年,应该学着关注诗歌,学会鉴赏诗歌,不管是中国诗歌还是外国诗歌,不管它已经发展到哪个阶段,哪种形式。并且我们需要知道,诗歌这种文学艺术形式,它具有的感染力,所具有的艺术性,依然是其他艺术形式所不能比拟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几首自由体诗歌,感受一下诗歌发展到今天,依然所具有的独特的魅力。

二、自由体诗歌介绍

自由体诗歌是近代欧美新发展起来的一种诗体。它不受格律限制,无固定格式,注重自然的、内在的节奏,押大致相近的韵或不押韵,字数、行数、句式、音调都比较自由,语言比较通俗。通俗的说,自由体诗歌是相对格律诗而言的,在欧洲是相对十四行诗而言,在中国是相对律诗,绝句等近代诗歌而言。中国的自由体诗歌发展较晚,是以五四运动为开端,是五四文学革命,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一项成果,是为摆脱中国旧体诗僵硬格律而应运而生的。

三、导学部分:

1、《告白》是德国诗人海涅的著名诗歌,是大学毕业后游历北海时的即兴之作,

《告白》通过对恋人阿格涅斯狂热的爱恋,表现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爱情的大胆追求。通过对《告白》的欣赏,应该了解到这是一首典型的浪漫主义诗歌。浪漫主义诗歌的特点首先是以情取胜,它最突出,最首先的特征就是强烈的主观抒情性,以情为主,以情为重,以情取胜“阿格涅斯,我爱你”以强烈的,直白的感情去打动读者。其次是情景交融,诗人寓景于情,借景抒情,将汹涌的大海,喷射的火山,挪威森林,黑暗的夜空等全部融进了爱情的画卷,大自然所有壮丽的景色都成了理想的寄托,大自然风涛变幻与诗人内心风涛变幻紧紧呼应。第三就是奇特的想象,作者运用了奇特的,夸张的想象,创造了非凡的人物,非凡的气势,表现了吞吐天地的英雄气概。

2、相对于《告白》的激情澎湃,普希金的《白昼的明灯熄灭了》显得沉郁了一些,但是所表达出来的情感,依然是很强烈的。普希金因创作了鼓吹造反的叛逆诗歌而被沙皇流放到西伯利亚,后改为南俄,在流放过程中,普希金深感压抑,几次想逃出俄罗斯,但是谈何容易,故土难离!面对黄昏的大海,心情复杂,百感交集,写下了这首诗歌。这首诗歌我们需要重点分析的就是诗人百转千回的感情变化:诗人流放途中,逃出俄罗斯的念头倍加强烈,但故国“令人陶醉”诗人不由得“恋恋望去”,故土难离,但是故土必离,诗人痛下决心,为了去寻找另一种生涯,让我离开你们吧,祖国的土地。诗人感情波澜起伏,想遗忘那些所谓的友谊和爱情,但过去灵魂的创伤,那爱情深刻的创伤,却依旧留在心上。诗人希望“忘却旧我”但是却“旧我难忘”,脚下起伏的海洋,翻滚的波涛和波澜起伏的新潮形成共振,达到一种共鸣。

3、与外国诗歌直接的抒情,高调的宣泄不同,中国自由体诗歌往往比较内敛,比较委婉,更由于是不用翻译的诗歌,所以更加突出了音韵之美。《再别康桥》就是一首典型的文笔清丽,优美宁静的诗歌,很具中国诗歌的特点,并且特种重视形式方面的美感,这也是该文章需要同学们重点了解的地方,形式之美。首先,诗歌分七节,每节四句话,每句诗歌最少六个字,最多八个字,数字不大,就在形式上给人轻盈的感觉看,而“轻轻的”“悄悄的”这样的文字更加强化了这种轻盈优美的感觉;每节韵律都换,因为诗人的情感在变化,这也给人灵动的感觉,这都符合《再别康桥》轻歌曼舞,低吟浅唱的风格;结构方面,每节一三句短,二四句长,颇有层次感,似乎有种韵律之美;开头和结尾的内容相似,更是首尾遥相辉印,让人回味无穷;“云彩”、“金柳”、“艳影”、“青荇”、“水草”、“虹”、“梦”、“长蒿”、“星辉”、“笙箫”、“夏虫”、“康桥”、“衣袖”等意象让读者形成强力的画面感,绘画美体现出来。这些都是徐志摩艺术技巧的绝佳体现。

4、与刚才所欣赏的三首诗歌相比,诗人艾青的这首《古罗马的大斗技场》则显得有一种史诗般的力量。诗人艾青的诗歌往往具有强烈的时代敏感性,思想的深刻性,堪称时代的鼓手,选择重大的社会题材乃是艾青诗歌的突出特点。在此诗中诗人借古喻今,借古讽今,他以罗马大斗技场这奴隶时代血泪的哀歌,开始了对今天文化大革命的愤怒的申讨。本诗借古喻今的影射手法,是该诗歌的重点。该诗歌意在批判“文化大革命”给中国人民带来的伤害,但是从头到尾,却一字不露,作者深知历史有惊人的相似,找到了与文化大革命有相同之处的“古罗马斗技场中的惨剧”作为喻体,来比喻文化大革命中“你死我活”的所谓阶级大搏斗,而斗技场看台上那些贵族和奴隶主,不由得让我们想起了林彪江青天天欣赏着他们亲自导演的武斗!而且该诗歌到今天仍然有现实意义,那些不同宗教不同民族之间的仇杀,屠杀,战争,难道不是背后利益集团的驱使吗?这和大斗技场

里的杀戮有何分别呢?艾青这种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影射手法,值得我们学习。

课后,请同学以导学内容为切入点,通过自学对四首诗歌进行深度剖析,并完成课后思考题。不懂的问题请在网上答疑时提出。

四、《啊,母亲》诗歌作者及写作背景介绍

舒婷,原名龚佩瑜,祖籍是福建泉州,当代杰出女诗人,朦胧诗派的代表作家之一,与北岛,顾城其名。1969年到山区插队,1972年返回厦门当工人,统计员,染纱共,焊工。1979年开始发表诗歌,从事专业写作。有诗集《双桅船》《会唱歌的莺尾花》《始祖鸟》,散文集《心烟》《秋天的情绪》《舒婷文集》。舒婷的主要诗歌作品有《致橡树》《神女峰》《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惠安女子》。她的诗歌温婉,细腻,深沉,注意形象的捕捉,弥漫着非常浓郁的诗情。

五、诗歌写作背景

《啊,母亲》写于1987年,是一首追悼母亲的含泪哀歌。舒婷1952年出生于福州,1957年,在银行工作的父亲被遣送到边远山区劳改,不就便去世了,母亲带着儿女和一个不完整的家庭回到厦门老家。舒婷母亲多才多艺,感情丰富而性格纤弱。她尽量不让儿女收到风雨摧残,含辛茹苦的抚养儿女。但是在舒婷17岁的时候,永远的离开了她。母亲既柔弱又坚强的性格深深影响了舒婷,也使得舒婷对母亲的怀念无比深沉,而且母亲的形象,多次的出现在舒婷的诗中,《读给妈妈听的诗》《献给母亲的方尖碑》。

五、《啊,母亲》课文分析

(一)朗诵课文(放配乐诗朗诵)

(二)诗歌内容详解

诗歌第一节:

“我禁不住像儿时一样,紧紧拉住你的衣襟”这是一种很形象,很细节的,很贴近现实生活的写作方式,会让读者联想到拉着长辈衣襟度过的快乐童年,贴切生活的诗歌叙述切合情感模式,让人能够很快的在开篇部分便开始接受她的诗句。“久久不敢睁开眼睛”跟上一句很相似,都是很单纯天真的情感方式,也体现了女儿对母亲爱心的纯真。

诗歌第二节:

“我依旧珍藏着那鲜红的围巾,生怕涴洗会使它失去你特有的温馨”,生活中有这样一个细节,母亲身上是有气息的,近似于一种乳香,这句话的诗歌形象比较清晰,似乎在我们头脑中展开一幅画卷,女儿捧着母亲留下的围巾,贴在脸上,感受母亲留下的最后一丝气息,一缕醇香,一丝体温,而这种气息或者说乳香,是稍纵即逝的。

“生怕记忆也一样褪色啊,我怎敢轻易打开它的画屏”睁开眼睛怕面对死亡的现实,总去回忆又怕记忆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褪色,这句诗表现了女儿内心世界里的矛盾,但就是这种矛盾的心理却将女儿对母亲是怀念刻画的很深刻。整个这节诗句照比上节在情感上更进了一步,上一节是干脆不敢面对,而这节诗歌是希望留住关于母亲的点点滴滴。

诗歌第三节:

第三节诗歌更加深化了女儿内心的这种矛盾,儿时扎了一根刺便哭喊,而如今带着荆冠也不敢呻吟,生怕惊动了长眠地下的母亲,不希望母亲看到自己的痛

苦,而独自承担所有的悲痛,唯一能做的就是悲哀的仰望着母亲的照片,这种画面是读者可以感知的,这种看似矛盾的表现也是人类情到深处的一种表现。(拿爱情举例)

该节诗歌上对上一节诗歌的又一次渐进,对母亲的这种深深的思念已经近乎到了无可附加的程度了。

诗歌第四节:

首先作者用了一个对比的修辞手法,“我还不敢这样陈列爱的礼品,虽然我写了许多支歌,给花,给海,给黎明”对比的手法映衬出对母亲情感的与众不同。接下来作者似乎情绪平静了一些,不再表达撕心裂肺的痛感,而是让读者体会到“此时无声胜有声”。“啊,母亲,我的甜柔深谧的怀念,不是激流,不是瀑布,是花木掩映下唱不出歌声的古井”古井里的水,没有激流的凶猛,没有瀑布的喧嚣,但是古井里的水,是永不干涸的,永不枯竭的,同样,母爱是永恒的,无限的,作者对于母亲的怀念,同样是深沉而持久的,就像这古井里的水,在花木清香的掩映下,永远静静的流淌。作者用了了一个暗喻的修辞手法,烘托出女儿对母亲永恒的爱和思念。同时该诗也在此处,达到了高潮,主题得到了一种升华,让读者感受到了永恒的爱所带来的感染力。

六、《啊,母亲》诗歌的艺术表现手法

1、诗歌在句尾的用韵方面做的比较到位

格律诗和绝句以及古体诗歌,是要求句尾押韵的,举例《江雪》。诗歌句尾的押韵形式,使得诗歌念起来朗朗上口,感觉结构工整。押韵是中国诗歌所特有的一种诗歌表现形式,是由中国汉字读音方面的属性(汉语拼音)所决定的,当每句最后一字韵母相同或者相近时,就会在朗读的时候产生一种特别的效果,这种效果其实是一种“共鸣”的效果,这是一种声音之美,会产生一种力量,举例《七律长征》,押韵使得诗歌具有非凡的气势。舒婷的《啊,母亲》各节基本上是一、三、五、七句用韵,虽然自由体诗歌并不要求非得句尾用韵,但是押韵的应用,使得这首诗歌在形式方面促进了内容的完美。这点和《再别康桥》有很多相似之处。

2、诗歌很好的应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

诗歌中连续应用了四个“啊,母亲”,这种反复的修辞手法,首先起到的是一个层层递进的作用,让人感觉到对母亲的爱一次比一次深入。同时,这种间隔反复的呼唤,也产生了一种节奏的力量,这时,一种音乐美就体现了出来。所有的音乐都是主旋律反复出现,在同一段旋律下,歌词会有不同,但是主旋律却只有一个。主旋律的反复出现是音乐提高感染力的最重要的途径,同时也是诗歌增加效果的重要手段。这就是为什么叫“诗歌”,好诗就是歌。反复的修辞手法在《白昼的明灯熄灭了》这首诗歌中也有较好的体现。“啊,母亲”是一种非常直接的抒情方式,类似于《告白》中情感直白的宣泄。

3、将抽象转化为形象,把具体可感的事物诗化为意象群

《双桅船》

雾打湿了我的双翼

可风却不容我再迟疑

岸呵,心爱的岸

昨天刚刚和你告别

今天你又在这里

明天我们将在

另一个纬度相遇

是一场风暴、一盏灯

把我们联系在一起

是一场风暴、另一盏灯

使我们再分东西

不怕天涯海角

岂在朝朝夕夕

你在我的航程上

我在你的视线里

这是一首舒婷著名的朦胧诗《双桅船》,这首诗歌相比《啊,母亲》要更难理解和把握,诗歌提供给读者非常大的想象空间。相比之下,“指尖,埋着双鬓,拉着衣襟,珍藏着鲜红的围巾,仰望着照片,花木掩映中的古井”这些都是比较具体的事物,这些具体可感的事物被诗化为一种诗歌形象(意象),使得读者产生一种画面感,增强对诗歌的理解。意象说通俗点就是诗歌中可被感知的被赋予情感的形象。音乐有音乐的形象,诗歌有诗歌的形象,这种可以被感知的艺术形象对于增加艺术表现力,增强读者艺术理解力,使读者产生共鸣产生联想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再别康桥》中诗歌意象的运用也极其到位。

七、分析舒婷作为女性作家所特有的艺术风格

第一,舒婷的诗歌具有典型的女性写作风格

经常读舒婷的诗会发现,诗中的语言结构有明显的特色,运用转折、假设、选择和虚拟等句式特别多“如果,,,纵然,,,却”“虽然,,,,但是,,,”“与其,,,不如,,,”“不是,,,,而是,,,,”“也许,,,,,”

在《啊,母亲》中“虽然晨曦已把梦剪成烟缕,我还是久久不能睁开眼睛。”“纵然呼唤能穿越黄土,我怎敢惊动你的安眠?”体现内心情感纠结,缠绕,冲突;诗歌《赠》中“你没有觉察到,我在你身边的步子,放得多慢,如果你是火,我愿是炭,想这样安慰你,然而我不敢”“你没有问问,走过你的窗下时,每夜我怎么想,如果你是树,我就是土壤,我这样提醒你,然而我不敢”《无题》中“你怕吗?我默默转动你胸前的纽扣。是的,我怕。但我不告诉你为什么。”“你快乐吗?我仰起脸,星星向我蜂拥。是的,快乐,但我不告诉你为什么。”这真是欲

说还休啊!这种委婉,敏感,细腻的表达方式,全然是一种女性写作手法,把女性内心情感的那种时常出现的矛盾,内敛,含蓄,婉约体现的淋漓尽致。其实舒婷情感中的这种矛盾,也恰恰是那个特殊时代的结果,处在转型时期,改革时期的青年诗人,往往在未来与过去,情感与理智,感情与信仰之间无法做出更明确的选择,一切美好的愿望与实际生活之间的距离相差太远,于是会发现,诗人在诗中总是在寻找出路。

第二,舒婷的诗歌中能够体现强烈的女性意识

从下面两首诗歌《致橡树》《神女峰》中,我们能感受到,舒婷诗歌中女性写作风格仅仅是一方面,在所有舒婷的诗中,都强烈的体现了女性意识。《致橡树》可以说是新时期女性人格独立的宣言,在爱情中要求平等的地位,女性再是陪衬附属,体现了女性的观念的一种觉醒。而《神女峰》是对女性从一而终的封建节烈观的背叛。神女峰坐落于长江巫峡,作为女性坚贞的化身而被礼赞。而舒婷在诗中的呼号是新时期女性对生命本真的一种呼唤,体现了舒婷的现代女性意识。

八、怎样欣赏派别繁多的自由体诗歌

中国自由体诗歌是五四文学革命的产物,它的产生与当时的文学革命性变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它最大的特点是使诗歌的形式从中国旧体诗的僵硬格律中获得解放。中国的自由体诗歌派别繁多,尝试派,创造社,湖畔诗派,七月派,九叶诗派,朦胧派,中国新现实主义等等,比如郭沫若《天上的街市》“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天上的明星现了,好像点着无数的明灯”属于创造社,即早期浪漫主义派;比如《再别康桥》“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属于新格律诗派;舒婷的《神女峰》属于朦胧派等等。每种派别都有它特有的内容和形式方面的特色。同学们在欣赏自由体诗歌的时候,不能对多种派别的诗有统一的要求,特别是在形式方面。欣赏时尽量去揣摩,去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情感,观点,思想,要想到画外之意,弦外之音,要能够做到二度创作,对好的作品进行深加工,比如刘半农的《叫我如何不想她》,这个她指的是谁?都要进行思考和理解。

谈到对诗歌的理解,有一点要说明,有些诗歌可以理解,有些诗歌很难理解,有些诗歌不必非要去理解。很难理解的诗歌,比如海子的神性写作,他的诗歌具有哲学味道,在诗歌中寻求宇宙真理,探寻彼岸世界,这是我们往往很难理的,《祖国,或以梦为马》。有些诗歌不必非得去理解,因为这种诗歌要么就是太容易理解,要么就是根本无法理解,比如莽汉主义,非非主义,反文化姿态,非理性姿态,摧毁优美,结构崇高,瓦解“诗意”和“诗情”,被称为“垮掉的一代”。

九、课堂总结

同学们首先了解诗歌的文化价值,在此基础上,简要分析了四首自由体诗歌所体现出来的重点难点问题,并且对四首诗歌进行了比较。重点学习了舒婷的自由体诗歌《啊,母亲》,在详细研究诗歌的过程中,我们感受到了舒婷对母亲深刻的思念之情,并且对诗歌的艺术表现手法进行了总结。课程的后半部分我们通过对舒婷另外两首诗歌《致橡树》和《神女峰》的欣赏,得出了舒婷作为一位女性作家所特有的艺术风格,最后,我们一起探讨了如何欣赏门派众多的自由体诗

歌。通过本节课程,我们基本上能够掌握了如何对自由体诗歌进行分析,希望大家课后模仿我们鉴赏《啊,母亲》的方法去对另外四首诗歌进行详细解析。

十、思考题

请大家在课后自学的过程中对以下问题进行分析:

1、理出诗人徐志摩在《再别康桥》中的感情变化

2、《古罗马的大斗技场》这首诗歌是如何切入正题的

3、为什么说《白昼的明灯熄灭了》是理想和现实冲突的产物

4、指出《告白》中的想象、夸张、对比之处

十一、作业:以“父亲”写作一首自由体诗歌

要求:形式自由,内容自由,突出父亲的伟岸和父爱的深沉;注意诗歌节奏,以及押韵和反复修辞的运用。

十二、参考书目

《舒婷精选集》北京燕山出版社

《会唱歌的莺尾花》中国人民出版社

教案制作人:许学宁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