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3肛痈(肛管直肠周围脓仲)诊疗方案

3肛痈(肛管直肠周围脓仲)诊疗方案

3肛痈(肛管直肠周围脓仲)诊疗方案
3肛痈(肛管直肠周围脓仲)诊疗方案

肛痈(肛管直肠周围脓仲)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7-94)。

局部症状:起病急骤,肛周肿痛,便时痛剧,继而破溃流脓经久不愈。

全身症状:头身痛,乏力,大便秘结,小便黄赤。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外科学》第七版(吴在德等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

(1)肛门烧灼痛或跳痛,排便或行走时加重,少数患者伴有排尿困难。

(2)可伴有发冷、发热、全身不适等症状。

(3)肛周超声检查可测及脓腔。

(4)血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计数可有不同程度的增多。

(5)肛门周围有硬结或肿块,局部温度增高、压痛或有波动感。

位于肛提肌以下的脓肿,局部红、肿、热、痛症状较重而全身症状较轻;位于肛提肌以上的脓肿,局部症状较轻而全身症状较重,直肠指检可触及压痛性肿块,肛周穿刺可抽出脓液。

必要时辅助直肠腔内超声检查,CT或MRI检查发现病灶可以确诊。

(二)疾病分期

1.急诊期:肛管直肠周围硬结或肿块形成,疼痛,坠胀,呈持续性加重;

2.成脓期:疼痛剧烈,肿块增大,红肿发热,中心波动感,坠胀不适,伴发全身症状,如发冷发热,倦怠乏力,食欲不振,大便秘结,小便黄赤等;

3.溃破期:肿块缩小,形成硬结逐渐软化或脓肿破溃,形成瘘管,经久不愈。

(三)疾病分类

1.低位脓肿(肛提肌以下脓仲):包括肛周皮下脓肿、坐骨直肠窝脓肿、肛管后脓肿。

2.高位脓肿(肛提肌以上脓肿):直肠后间隙脓肿、骨盆直肠间隙脓肿、粘膜下脓肿。

(四)证候诊断

1.火毒蕴结证:肛门周围突然肿痛,持续加剧,伴有严寒、发热、便秘、溲赤。肛周红肿,触痛明显,质硬,表面灼热。舌红,苔薄黄,脉数。

2.热毒炽盛证:肛门肿痛剧烈,可持续数日,痛如鸡啄,夜寐不安,伴有恶寒

发热,口干便秘,小便困难。肛周红肿,按之有波动感或穿刺有脓。舌红,苔黄,脉弦滑。

3.阴虚毒恋证:肛门肿痛、灼热,表皮色红,溃后难敛,伴有午后潮热,心烦口干,夜间盗汗。舌红,少苔,脉细数。

二、治疗方案

(一)手术治疗

肛管直肠周围脓肿切开挂线术

1.适应证:适用于高位脓肿。

2.操作方法:常规麻醉满意后,于脓肿中心行放射状切口或弧形切口,用止血钳钝性分离组织间隔,充分引出脓汁,然后以食指分离脓腔间隔,冲洗脓腔,用球头探针自切口插入,沿脓腔底部轻柔而仔细地向肛内探查,同时以另一食指在肛内作引导,寻找内口。若未探通,在脓腔最高点,黏膜最薄处突出,挂以橡皮筋,一端从脓腔穿出,另一端从肛内穿出,再将橡皮筋两端合拢,使其松紧适宜后,结扎固定。若脓肿范围较大,可行两个以上切口,分别放置橡皮片引流。修剪创缘,查无活动出血点,凡士林纱条嵌入创面,纱布压迫,丁字带固定,术终。

可选择:

肛管直肠周围脓肿切开引流术

1.适应证:适用于高位脓肿。

2.操作方法:常规麻醉满意后,于脓肿中心行放射状切口或弧形切口,用止血钳钝性分离组织间隔,充分引出脓汁,然后以食指分离脓腔间隔,冲洗脓腔,放置纱条引流。修剪创缘,查无活动出血点,凡士林纱条嵌入创面,包扎术终。

3.术后处理:

(1)术后每日熏洗坐浴2次,或在每次排便后要熏洗坐浴。

(2)创面每日换药1~2次。

(3)根据病情及临床实际,可选用肛肠综合治疗仪、超声雾化熏洗仪、熏蒸床(坐式)、智能肛周熏洗仪等。

(二)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

1.中药汤剂

(1)火毒蕴结证

治法:清热泻火解毒

推荐方药:仙方活命饮加减,白芷、贝母、防风、赤芍药、当归尾、甘草节、皂角刺(炒)、穿山甲(炙)、天花粉、乳香、没药、金银花、陈皮。

(2)热毒炽盛证

治法:清热败毒透脓

推荐方药:透脓散加减、黄芪、山甲(炒末)、川芎、当归、皂角针。

(3)阴虚毒恋证

治法:养阴清热解毒

推荐方药:青蒿鳖甲汤加减,青蒿、鳖甲、生地、知母、丹皮。

2.中成药

(1)栓剂纳肛:可选用马应龙麝香痔疮栓、肛泰栓、痔疮宁栓普济痔疮栓等。

(2)中药膏剂外用:可选用马应龙麝香痔疮膏、龙珠软膏、肛泰软膏等。

(三)针刺疗法、理疗

(1)疼痛

针刺长强、承山、足三里、环跳穴、或用普鲁卡因,长效止痛,长强穴封闭。

(2)尿潴留

针刺关元、中极、气海、三阴交、水道、阳陵泉透阴陵泉。

(3)粪嵌塞

针刺支沟、足三里、气海、合谷、曲池。

(四)中药熏洗疗法:根据病情辨证使用中药熏洗。

(五)基础治疗:感染、发热、疼痛等合并症的治疗,可选用抗生素。

(六)护理:辨证护理、情志护理、饮食护理。

1、辨证护理:肛痈病人的体质多属阴虚、偏热,在整体护理中,应首先考虑这个因素。安排病床时应注意病房的朝向,衣被适当减少。要注意采用中西医结合护理为主的护理措施,要以患者疾病本身变化,情绪不调,饮食不节,调护不当等因素对健康的影响综合考虑。

2、情志护理:由于肛痈患者大多数是以局部疼痛为主要症状入院,同时又伴有发热等症状,所以易产生烦躁、焦虑不安等紧张情绪。因而要求护理人员做好身、心两方面的护理工作,减轻患者对医院的陌生感,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同时还应对患者的社会背景、文化层次,组织结构、家族内部情况及其患者本人的性格等加以了解,开展全方位的护理。

3、饮食护理:饮食对肛痈的治疗、康复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嘱病人忌烟酒,勿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宜进营养丰富、清淡、少渣、易消化的饮食。多食蔬菜、瓜果,预防便秘。不能过度劳累,配合服用润肠通便中药,使之尽早康复。

三、疗效评价

(一)评价标准:

参照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颂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治愈:症状及体征消失,伤口愈合,积分较治疗前降低≥2/3

好转:症状改善,病灶或伤口缩小,积分较治疗前降低≥1/3

未愈:症状及体征均无变化,积分较治疗前降低不足1/3

(二)评价方法

1.症状评价指标:参照2004年国家卫生部颁布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出血

0级:正常 0分

1级:轻度 2分带血

2级:中度 4分滴血

3级:重度 6分射血

疼痛

0级:正常 0分

1级:轻度 2分轻度疼痛,可以忍受

2级:中度 4分明显疼痛,用药缓解

3级:重度 6分剧烈疼痛,难以忍受

分泌物

0级:无 0分

1级:有 1分

2.证候评价指标:参照2004年国家卫生部颁布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舌红,苔黄

0级:无

1级:有

脉数或滑数

0级:无

1级:有

肛痈(肛管直肠周围脓肿)中医临床路径

肛痈(肛管直肠周围脓肿)中医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肛管直肠周围脓肿的成脓期高位脓肿患者。 一、肛痈(肛管直肠周围脓肿)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肛痈(TCD编码:BWG04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肛管直肠周围脓肿(ICD-10编码:K61.001)。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7-94)。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外科学》第七版(吴在德等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 2.疾病分期 (1)急性期 (2)成脓期 (3)溃破期 3.疾病分类 (1)低位脓肿(肛提肌以下脓肿):包括肛周皮下脓肿、坐骨直肠窝脓肿、肛管后脓肿。 (2)高位脓肿(肛提肌以上脓肿):直肠后间隙脓肿、骨盆直肠间隙脓肿、粘膜下脓肿。 4.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肛痈(肛管直肠周围脓肿)诊疗方案”。 肛痈(肛管直肠周围脓肿)临床常见证候: 火毒蕴结证 热毒炽盛证 阴虚毒恋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肛痈(肛管直肠周围脓肿)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肛痈(肛管直肠周围脓肿)。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21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肛痈(TCD编码:BWG040)和肛管直肠周围脓肿(ICD-10编码:K61.001)的患者。 2.成脓期高位脓肿患者。 3.有手术适应症。 4.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5.由肛周外伤、肛周皮肤感染、结核病、克隆恩病、溃疡性结肠炎、肿瘤破溃、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等引起肛痈(肛管直肠周围脓肿)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血型、尿常规、便常规 (2)肝功能、肾功能、血糖、血脂、电解质 (3)凝血功能 (4)心电图 (5)胸部透视或胸部X线片 (6)感染性疾病筛查 (7)腹部超声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盆底肛门部CT或MRI、直肠腔内超声等。 (八)治疗方法 1.手术治疗:肛管直肠周围脓肿切开挂线术 2.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外用中成药 中药汤剂: (1)火毒蕴结证:清热泻火解毒 (2)热毒炽盛证:清热败毒透脓 (3)阴虚毒恋证:养阴清热解毒 中成药外用: (1)栓剂纳肛:可选用马应龙麝香痔疮栓、肛泰栓、痔疮宁栓普济痔疮栓等。

19个中医护理方案

附件 19个病种中医护理方案(试行)目录 1、胃疡(消化性溃疡)中医护理方案 2、暴聋(突发性耳聋)中医护理方案 3、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中医护理方案 4、哮病(支气管哮喘)中医护理方案 5、消渴病肾病(糖尿病肾病)中医护理方案 6、乳痈(急性乳腺炎)中医护理方案 7、蛇串疮(带状疱疹)中医护理方案 8、带下证(盆腔炎性疾病)中医护理方案 9、肝胆管结石急性发作期中医护理方案 10、慢性肾衰(慢性肾功能衰竭)中医护理方案 11、肛漏病(肛瘘)中医护理方案 12、肛痈(肛门直肠周围脓肿)中医护理方案 13、结直肠癌中医护理方案 14、痔病(外痔)中医护理方案 15、骨痹(骨关节病)中医护理方案 16、骨蚀(成人股骨头坏死)中医护理方案 17、骨蚀(儿童股骨头坏死)中医护理方案 18、胫腓骨骨折中医护理方案 19、膝痹病(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中医护理方案

附录:一、中药应用注意事项 二、特色技术应用注意事项 三、“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填表说明

胃疡(消化性溃疡)中医护理方案 一、常见证候要点 (一)肝胃不和证:胃脘胀痛,窜及两胁;善叹息,遇情志不遂胃痛加重;嗳气频繁;口苦;性急易怒;嘈杂泛酸。舌质淡红,苔薄白或薄黄。 (二)脾胃气虚证:胃脘隐痛;腹胀纳少,食后尤甚;大便溏薄;肢体倦怠;少气懒言;面色萎黄;消瘦。舌淡苔白。 (三)脾胃虚寒证:胃脘隐痛,喜暖喜按;空腹痛重,得食痛减;纳呆食少;畏寒肢冷;头晕或肢倦;泛吐清水;便溏腹泻。舌体胖,边有齿痕,苔薄白。 (四)肝胃郁热证:胃脘痛势急迫,有灼热感;口干口苦;吞酸嘈杂;烦躁易怒;便秘;喜冷饮。舌质红,苔黄或苔腐或苔腻。 (五)胃阴不足证:胃脘隐痛或灼痛;似饥而不欲食,口干而不欲饮;口干舌燥;纳呆干呕;失眠多梦;手足心热;大便干燥。舌红少津裂纹、少苔、无苔或剥脱苔。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一)胃脘疼痛 1.观察疼痛部位、性质、程度、持续时间、诱发因素及伴随症状,做好疼痛评分,可应用疼痛自评工具“数字评分法(NRS)”评分,记录具体分值。 2.指导患者卧床休息,避免活动及精神紧。出现呕吐或便血时立即报告医师,协助处理。 3.遵医嘱穴位贴敷,隐痛取中脘、建里、神阙、关元等穴;胀痛取气海、天枢等穴。 4.遵医嘱穴位按摩,取中脘、气海、胃俞、合谷、足三里等穴。

68 肛肠科 肛痈(肛管直肠周围脓肿)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肛痈(肛管直肠周围脓肿)中医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 局部症状:起病急骤,肛周肿痛,便时痛剧,继而破溃流脓经久不愈。 全身症状:头身痛,乏力,大便秘结,小便黄赤。 分类:以肛提肌为界,将肛管直肠周围脓肿分为低位肛管直肠周围脓肿和高位肛管直肠周围脓肿。前者包括肛门周围皮下脓肿、坐骨直肠间隙脓肿、括约肌间隙脓肿、肛管后间隙脓肿,后者包括骨盆直肠间隙脓肿、直肠后间隙脓肿、直肠黏膜下脓肿。 2.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外科学》第8版(陈孝平等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年)。 (1)肛门烧灼痛或跳痛,排便或行走时加重,少数患者伴有排尿困难。 (2)可伴有发冷、发热、全身不适等症状。 (3)肛周超声检查可测及脓腔。 (4)血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计数可有不同程度的增多。 (5)肛门周围有硬结或肿块,局部温度增高、压痛或有波动感。 位于肛提肌以下的脓肿,局部红、肿、热、痛症状较重而全身症状较轻;位于肛提肌以上的脓肿,局部症状较轻而全身症状较重,直肠指检可触及压痛性肿块,肛周穿刺可抽出脓液。 必要时辅助直肠腔内超声检查,CT或磁共振(MRI)检查发现病灶可以确诊。 (二)证候诊断 1.火毒蕴结证:肛门周围突然肿痛,持续加剧,伴有恶寒、发热、便秘、溲赤。肛周红肿,触痛明显,质硬,表面灼热。舌红,苔薄黄,脉数。 2.热毒炽盛证:肛门肿痛剧烈,可持续数日,痛如鸡啄,夜寐不安,伴有恶寒发热,口干便秘,小便困难。肛周红肿,按之有波动感或穿刺有脓。舌红,苔黄,脉弦滑。 3.阴虚毒恋证:肛门肿痛、灼热,表皮色红,溃后难敛,伴有午后潮热,心烦口干,夜间盗汗。舌红,少苔,脉细数。 二、治疗方法

重点病种中医诊疗方案

混合痔中医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 中医病名:痔 (1)症状: ①间歇性便血:特点为便时滴血、射血,量多、色鲜红,血不与粪便相混淆。亦可表现为手纸带血。 ②脱垂:便后颗粒状肿物脱出肛外,初期可自行还纳,后期需用手托回或卧床休息才可复位,严重者下蹲、步行、咳嗽或喷嚏时都可能脱出。 ③肛门不适感:包括肛门坠胀、异物感、瘙痒或疼痛,可伴有粘液溢出。 (2)体征:肛检见齿线上下同一方位粘膜皮肤隆起,连成整体,质柔软,多位于3、7、11点处。 具备以上第(2)项加第(1)项中的①或②,诊断即可成立。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06年中华医学会外科分会结直肠肛门外科学组、中华中医药学会肛肠分会和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肛肠分会联合制定的“痔临床诊治指南”。 西医病名:痔 痔分为内痔、外痔和混合痔。 内痔是肛垫(肛管血管垫)的支持结构、血管丛及动静脉吻合发生的病理性改变和移位; 外痔是齿状线远侧皮下血管丛扩张、血流瘀滞、血栓形成或组织增生,根据组织的病理特点,外痔可分为结缔组织性、血栓性、静脉曲张性和炎性外痔4类; 混合痔是内痔和相应部位的外痔血管丛的相互融合。

(1)临床表现 内痔:主要临床表现是出血和脱出,可并发血栓、嵌顿、绞窄及排便困难。根据内痔的症状,其严重程度分为4度。Ⅰ度:便时带血、滴血,便后出血可自行停止;无痔脱出。Ⅱ度:常有便血;排便时有痔脱出,便后可自行还纳。Ⅲ度:可有便血;排便或久站及咳嗽、劳累、负重时有痔脱出,需用手还纳。Ⅳ度:可有便血;痔持续脱出或还纳后易脱出。 外痔:主要临床表现为肛门部软组织团块,有肛门不适、潮湿瘙痒或异物感,如发生血栓及炎症可有疼痛。 混合痔:主要临床表现为内痔和外痔的症状同时存在,严重时表现为环状痔脱出。 (2)检查方法 ①肛门视诊:检查有无内痔脱出,肛门周围有无静脉曲张性外痔、血栓性外痔及皮赘,必要时可行蹲位检查。观察脱出内痔的部位、大小和有无出血及痔黏膜有无充血水肿、糜烂和溃疡。 ②肛管直肠指诊:是重要的检查方法。Ⅰ、Ⅱ度内痔指检时多无异常;对反复脱出的Ⅲ、Ⅳ度内痔,指检有时可触及齿状线上的纤维化痔组织。肛管直肠指诊可以排除肛门直肠肿瘤和其他疾病。 ③肛门直肠镜:可以明确内痔的部位、大小、数目和内痔表面黏膜有无出血、水肿、糜烂等。 ④大便隐血试验:是排除全消化道肿瘤的常用筛查手段。 ⑤全结肠镜检查:以便血就诊者、有消化道肿瘤家族史或本人有息肉病史者、年龄超过50岁者、大便隐血试验阳性以及缺铁性贫血的痔患者,建议行全结肠镜检查。 (二)证候诊断 1.风伤肠络证:大便带血,滴血或喷射状出血,血色鲜红,大便秘结或有肛门瘙痒,舌质红,苔薄黄,脉数。 2.湿热下注证:便血色鲜,量较多,肛内肿物外脱,可自

19个病种的中医护理方案

19个病种中医护理方案(试行)目录 1、胃疡(消化性溃疡)中医护理方案 (1) 2、暴聋(突发性耳聋)中医护理方案 (8) 3、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中医护理方案 (14) 4、哮病(支气管哮喘)中医护理方案 (20) 5、消渴病肾病(糖尿病肾病)中医护理方案 (27) 6、乳痈(急性乳腺炎)中医护理方案 (33) 7、蛇串疮(带状疱疹)中医护理方案 (40) 8、带下证(盆腔炎性疾病)中医护理方案 (45) 9、肝胆管结石急性发作期中医护理方案 (54) 10、慢性肾衰(慢性肾功能衰竭)中医护理方案 (61) 11、肛漏病(肛瘘)中医护理方案 (69) 12、肛痈(肛门直肠周围脓肿)中医护理方案 (74) 13、结直肠癌中医护理方案 (81) 14、痔病(外痔)中医护理方案 (89) 15、骨痹(骨关节病)中医护理方案 (95) 16、骨蚀(成人股骨头坏死)中医护理方案 (102) 17、骨蚀(儿童股骨头坏死)中医护理方案 (110) 18、胫腓骨骨折中医护理方案 (116) 19、膝痹病(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中医护理方案 (122) 附录:一、中药应用注意事项 (129) 二、特色技术应用注意事项 (131) 三、“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填表说明 (144)

胃疡(消化性溃疡)中医护理方案 一、常见证候要点 (一)肝胃不和证:胃脘胀痛,窜及两胁;善叹息,遇情志不遂胃痛加重;嗳气频繁;口苦;性急易怒;嘈杂泛酸。舌质淡红,苔薄白或薄黄。 (二)脾胃气虚证:胃脘隐痛;腹胀纳少,食后尤甚;大便溏薄;肢体倦怠;少气懒言;面色萎黄;消瘦。舌淡苔白。 (三)脾胃虚寒证:胃脘隐痛,喜暖喜按;空腹痛重,得食痛减;纳呆食少;畏寒肢冷;头晕或肢倦;泛吐清水;便溏腹泻。舌体胖,边有齿痕,苔薄白。 (四)肝胃郁热证:胃脘痛势急迫,有灼热感;口干口苦;吞酸嘈杂;烦躁易怒;便秘;喜冷饮。舌质红,苔黄或苔腐或苔腻。 (五)胃阴不足证:胃脘隐痛或灼痛;似饥而不欲食,口干而不欲饮;口干舌燥;纳呆干呕;失眠多梦;手足心热;大便干燥。舌红少津裂纹、少苔、无苔或剥脱苔。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一)胃脘疼痛 1.观察疼痛部位、性质、程度、持续时间、诱发因素及伴随症状,做好疼痛评分,可应用疼痛自评工具“数字评分法(NRS)”评分,记录具体分值。 2.指导患者卧床休息,避免活动及精神紧张。出现呕吐或便血时立即报告医师,协助处理。 3.遵医嘱穴位贴敷,隐痛取中脘、建里、神阙、关元等穴;胀痛取气海、天枢等穴。 4.遵医嘱穴位按摩,取中脘、气海、胃俞、合谷、足三里等穴。 5.遵医嘱艾灸,取中脘、神阙、气海、关元等穴。 6.遵医嘱药熨法,取胃脘部。 7.遵医嘱耳穴贴压,取脾、胃、交感、神门、肝胆等穴。 8.遵医嘱拔火罐,取脾俞、胃俞、肾俞、肝俞等穴。 (二)嗳气、反酸

肛痈(肛周脓肿)围手术期中医临床路径

肛痈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7-94)。 局部症状:起病急骤,肛周肿痛,便时痛剧,继而破溃流脓经久不愈。 全身症状:头身痛,乏力,大便秘结,小便黄赤。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外科学》第七版(吴在德等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 (1)肛门烧灼痛或跳痛,排便或行走时加重,少数患者伴有排尿困难。 (2)可伴有发冷、发热、全身不适等症状。 (3)肛周超声检查可测及脓腔。 (4)血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计数可有不同程度的增多。 (5)肛门周围有硬结或肿块,局部温度增高、压痛或有波动感。 位于肛提肌以下的脓肿,局部红、肿、热、痛症状较重而全身症状较轻;位于肛提肌以上的脓肿,局部症状较轻而全身症状较重,直肠指检可触及压痛性肿块,肛周穿刺可抽出脓液。 必要时辅助直肠腔内超声检查,CT或MRI检查发现病灶可以确诊。 (二)疾病分期 1.急性期:肛管直肠周围硬结或肿块形成,疼痛,坠胀,呈持续性加重; 2.成脓期:疼痛剧烈,肿块增大,红肿发热,中心波动感,坠胀不适,伴发全身全身症状,如发冷发热,倦怠乏力,食欲不振,大便秘结,小便黄赤等; 3.溃破期:肿块缩小,形成硬结逐渐软化或脓肿破溃,形成瘘管,经久不愈。 (三)疾病分类

1.低位脓肿(肛提肌以下脓肿):包括肛周皮下脓肿、坐骨直肠窝脓肿、肛管后脓肿。 2.高位脓肿(肛提肌以上脓肿):直肠后间隙脓肿、骨盆直肠间隙脓肿、粘膜下脓肿。 (四)证候诊断 1.火毒蕴结证:肛门周围突然肿痛,持续加剧,伴有恶寒、发热、便秘、溲赤。肛周红肿,触痛明显,质硬,表面灼热。舌红,苔薄黄,脉数。 2.热毒炽盛证:肛门肿痛剧烈,可持续数日,痛如鸡啄,夜寐不安,伴有恶寒发热,口干便秘,小便困难。肛周红肿,按之有波动感或穿刺有脓。舌红,苔黄,脉弦滑。 3.阴虚毒恋证:肛门肿痛、灼热,表皮色红,溃后难敛,伴有午后潮热,心烦口干,夜间盗汗。舌红,少苔,脉细数。 二、肛痈病手术前后中医治疗 (一)术前禁食水6小时,术前2小时清洁灌肠 (二)辩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及中成药 1.火毒蕴结证 治法:清热泻火解毒 方药:仙方活命饮加减,白芷、贝母、防风、赤芍药、当归尾、甘草节、皂角刺(炒)、穿山甲(炙)、天花粉、乳香、没药、金银花、陈皮。 2.热毒炽盛证 治法:清热败毒透脓 方药:透脓散加减、黄芪、山甲(炒末)、川芎、当归、皂角针。 3.阴虚毒恋证 治法:养阴清热解毒 方药:青蒿鳖甲汤加减,青蒿、鳖甲、生地、知母、丹皮。 初期:经坐浴后外伤金黄如意散;成脓时外上咬头膏或苍耳子膏;溃脓时上二味拔毒膏药捻。结合性脓肿外敷冲和

肛痈中医护理方案

肛痈中医护理方案 A卷 科室:姓名:成绩: 一、单选题(每空3分) 1.每次排便不宜超过()分钟,排便时勿努挣。 A.5 B. 10 C.15 D.20 2. 提肛运动。方法:深吸气时收缩并提肛门,呼气时将肛门缓慢放松,一收一放为1次;每日晨起及睡前各做()次。 A. 10~20 B. 20~30 C. 30~40 D. 40~50 3. 发热患者可遵医嘱穴位按摩,取()、外关等穴。 A. 天枢、关元、气海 B. 脑、肾、膀胱 C. 气海、关元、中极 D. 大椎、曲池、合谷 4、热毒炽盛证:宜食清热利湿解毒的食品,如( )等 A冬瓜、丝瓜、西瓜 B 生梨、绿豆、黄瓜 C 绿豆、冬瓜、西瓜 D蒲公英绿豆黄瓜 5、阴虚毒恋证:宜食滋阴降火的食品,如生梨、绿豆、黄瓜等 A 生梨、绿豆、黄瓜 B 冬瓜、丝瓜、西瓜 C 蒲公英、绿豆丝瓜D野菊花、绿豆、黄瓜 6、肛门肿痛、灼热,表皮色红,溃后难敛,伴有午后潮热,心烦口干,夜间盗汗。舌质红,少苔。() A火毒蕴结证 B 热毒炽盛证 C 阴虚毒恋证 D湿热毒蕴证 二多选题(每题3分) 1、肛痈术后护理,遵医嘱对创面采用物理治疗() A 微波 B 红光 C磁疗 2、肛痈术后护理遵医嘱耳穴贴压() A 神门 B 交感 C肛门 3.排尿困难穴位按摩宜取() A 气海 B关元C中极 4阴虚毒恋证:宜食滋阴降火的食品() A生梨B绿豆C黄瓜 5中医特色治疗护理( ) A内服药B注射给药C外用中药 三、判断题(每题3分) 1、肛痈病人发热遵医嘱刮痧取合谷、曲池、大椎等穴。() 2、火毒蕴结证:宜食清热泻火解毒的食品,如野菊花代茶饮。食疗方:凉拌鲜

肛痈中医诊疗方案

肛痈(肛管直肠周围脓肿) 中医诊疗方案肛门直肠周围脓肿,又称肛管直肠周围脓肿,是指肛门直肠周围间隙软组织因发生急慢性化脓性感染形成的脓肿。属中医学肛门痈疽的畴。局部特征为肛门会阴红、肿、热、痛,并伴有不同程度的全身症状如恶寒、发热、食欲不振。常因脓肿破溃或切开引流后形成肛瘘。本病本病不论性别、年龄以及体质的强弱均可发生。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7—94)。 局部症状:起病急骤,肛周肿痛,便时痛剧,继而破溃流脓经久不愈。 全身症状:头身痛,乏力,大便秘结,小便黄赤。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外科学》第七版(吴在德等主编,人民卫生,2008年)。 (1)肛门烧灼痛或跳痛,排便或行走时加重,少数患者伴有排尿困难。 2)可伴有发冷、发热、全身不适等症状。 (3)肛周超声检查可测及脓腔。 (4)血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计数可有不同程度的增多。 (5)肛门周围有硬结或肿块,局部温度增高、压痛或有波动感。 位于肛提肌以下的脓肿,局部红、肿、热、痛症状较重而全身症状较轻;位于肛提肌以上的脓肿,局部症状较轻而全身症状较重,直肠指检可触及压痛性肿块,肛周穿刺可抽出脓液。 必要时辅助直肠腔超声检查,CT或MRI检查发现病灶可以确诊。 (二)疾病分期 1.急性期:肛管直肠周围硬结或肿块形成,疼痛,坠胀,呈持续性加重:2.成脓期:疼痛剧烈,肿块增大,红肿发热,中心波动感,坠胀不适,伴发全身全身症状,如发冷发热,倦怠乏力,食欲不振,大便秘结,小便黄赤等; 3.溃破期:肿块缩小,形成硬结逐渐软化或脓肿破溃,形成瘘管,经久不愈。

肛痈中医护理方案备课讲稿

肛痈中医护理方案

肛痈中医护理方案 A卷 科室:姓名:成绩: 一、单选题(每空3分) 1.每次排便不宜超过()分钟,排便时勿努挣。 A.5 B. 10 C.15 D.20 2. 提肛运动。方法:深吸气时收缩并提肛门,呼气时将肛门缓慢放松,一收一放为1次;每日晨起及睡前各做()次。 A. 10~20 B. 20~30 C. 30~40 D. 40~50 3. 发热患者可遵医嘱穴位按摩,取()、外关等穴。 A. 天枢、关元、气海 B. 脑、肾、膀胱 C. 气海、关元、中极 D. 大椎、曲池、合谷 4、热毒炽盛证:宜食清热利湿解毒的食品,如( )等 A冬瓜、丝瓜、西瓜 B 生梨、绿豆、黄瓜 C 绿豆、冬瓜、西瓜 D蒲公英绿豆黄瓜 5、阴虚毒恋证:宜食滋阴降火的食品,如生梨、绿豆、黄瓜等 A 生梨、绿豆、黄瓜 B 冬瓜、丝瓜、西瓜 C 蒲公英、绿豆丝瓜 D野菊花、绿豆、黄瓜 6、肛门肿痛、灼热,表皮色红,溃后难敛,伴有午后潮热,心烦口干,夜间盗汗。舌质红,少苔。() A火毒蕴结证 B 热毒炽盛证 C 阴虚毒恋证 D湿热毒蕴证 二多选题(每题3分)

1、肛痈术后护理,遵医嘱对创面采用物理治疗() A 微波 B 红光 C磁疗 2、肛痈术后护理遵医嘱耳穴贴压() A 神门 B 交感 C肛门 3.排尿困难穴位按摩宜取() A 气海 B关元C中极 4阴虚毒恋证:宜食滋阴降火的食品() A生梨B绿豆C黄瓜 5中医特色治疗护理( ) A内服药B注射给药C外用中药 三、判断题(每题3分) 1、肛痈病人发热遵医嘱刮痧取合谷、曲池、大椎等穴。() 2、火毒蕴结证:宜食清热泻火解毒的食品,如野菊花代茶饮。食疗方:凉拌鲜蒲公英。() 3、提肛运动。方法:深吸气时收缩并提肛门,呼气时将肛门缓慢放松,一收一放为1次;每日晨起及睡前各做10~20次。() 4发热嘱刮痧,取合谷、曲池、大椎等穴。() 5、发热排便时忌努挣,避免久蹲。() 6挂线护理:告知患者轻拉挂线皮筋,便于彻底清洗,利于引流通畅() 7保持肛周皮肤清洁干燥,勤换内裤,脓肿部位不宜挤压、碰撞() 8采用放松术,如听舒缓音乐、全身肌肉放松、谈话等方法转移注意() 9便秘时耳穴贴压,取大肠、便秘点、脾、直肠、三焦、皮质下等穴()

肛痈诊疗方案

2010年重点优势病种 肛痈(肛管直肠周围脓肿)优化诊疗方案 肛痈是指肛管直肠周围间隙发生急慢性感染而形成的脓肿。肛痈的发生绝大部分与肛隐窝炎有关。其临床特点,多发病急骤、肛周疼痛剧烈,伴全身高热,酿脓破溃或切开引流后易形成肛瘘。属中医学肛门痈疽的范畴。相当于西医学的肛管直肠周围脓肿。西医学认为本病系由于肛腺感染,炎症向肛管直肠周围组织间隙蔓延而成。本病不论性别、年龄以及体质的强弱均可发生。局部特征为,肛门会阴红、肿、热、痛,并伴有不同程度的全身症状,如恶寒、发热、食欲不振。由于发生的部位不同,可有不同的名称,如生于肛门旁皮下者,名肛门旁皮下脓肿;生于坐骨直肠窝者,名坐骨直肠窝脓肿;生于骨盆直肠窝者,名骨盆直肠窝脓肿;生于直肠后间隙者,名直肠后间隙脓肿。中医学对本病也有不同的称谓,如脏毒、悬痈、坐马痈、跨马痈等。 病因病机:过食辛辣肥甘、醇酒炙博之品,损伤脾胃,湿热内生,下注肛门,蕴久化热,热胜肉腐,发为痈疽;或肺肾阴虚,湿热痰浊凝聚肛门,郁久热胜肉腐,发为本病。 一、中西医病名 中医病名:肛痈 西医病名:肛管直肠周围脓肿(肛周脓肿) 二、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7-94)。 局部症状:起病急骤,肛周肿痛,便时痛剧,继而破溃流脓经久不愈。 全身症状:发热乏力,头身痛,大便秘结,小便黄赤。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外科学》第七版(吴在德等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 (1)肛门周围有硬结或肿块,局部温度增高、压痛或有波动感。肛门烧灼痛或跳痛,排便或行走时加重,少数患者伴有排尿困难。 (2)可伴有发冷、发热、全身不适等症状。 (3)肛周超声检查可测及脓腔。必要时辅助直肠腔内超声检查、CT、MRI检查有助于发现病灶、明确诊断,有助于了解肛痈的大小、位置及与肛门括约肌和肛提肌的关系。 (4)血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计数可有不同程度的增多,血白细胞

19个中医病种的护理方案(2015年)

19个中医护理方案(试行)目录 1、胃疡(消化性溃疡)中医护理方案 (1) 2、暴聋(突发性耳聋)中医护理方案 (6) 3、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中医护理方案 (11) 4、哮病(支气管哮喘)中医护理方案 (15) 5、消渴病肾病(糖尿病肾病)中医护理方案 (21) 6、乳痈(急性乳腺炎)中医护理方案 (26) 7、蛇串疮(带状疱疹)中医护理方案 (31) 8、带下证(盆腔炎性疾病)中医护理方案 (35) 9、肝胆管结石急性发作期中医护理方案 (41) 10、慢性肾衰(慢性肾功能衰竭)中医护理方案 (47) 11、肛漏病(肛瘘)中医护理方案 (54) 12、肛痈(肛门直肠周围脓肿)中医护理方案 (59) 13、结直肠癌中医护理方案 (65) 14、痔病(外痔)中医护理方案 (71) 15、骨痹(骨关节病)中医护理方案 (76) 16、骨蚀(成人股骨头坏死)中医护理方案 (81) 17、骨蚀(儿童股骨头坏死)中医护理方案 (87) 18、胫腓骨骨折中医护理方案 (91) 19、膝弊病(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中医护理方案 (95) 附录: 一、中药应用注意事项 (101) 二、特色技术应用注意事项 (103) 三、“中医护理效果评级表”填表说明书 (113)

胃疡(消化性溃疡)中医护理方案 一、常见证候要点 (一)肝胃不和证:胃脘胀痛,窜及两胁;善叹息,遇情志不遂胃痛加重;嗳气频繁;口苦;性急易怒;嘈杂泛酸。舌质淡红,苔薄白或薄黄。 (二)脾胃气虚证:胃脘隐痛;腹胀纳少,食后尤甚;大便溏薄;肢体倦怠;少气懒言;面色萎黄;消瘦。舌淡苔白。 (三)脾胃虚寒证:胃脘隐痛,喜暖喜按;空腹痛重,得食痛减;纳呆食少;畏寒肢冷;头晕或肢倦;泛吐清水;便溏腹泻。舌体胖,边有齿痕,苔薄白。(四)肝胃郁热证:胃脘痛势急迫,有灼热感;口干口苦;吞酸嘈杂;烦躁易怒;便秘;喜冷饮。舌质红,苔黄或苔腐或苔腻。 (五)胃阴不足证:胃脘隐痛或灼痛;似饥而不欲食,口干而不欲饮;口干舌燥;纳呆干呕;失眠多梦;手足心热;大便干燥。舌红少津裂纹、少苔、无苔或剥脱苔。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一)胃脘疼痛 1.观察疼痛部位、性质、程度、持续时间、诱发因素及伴随症状,做好疼痛评分,可应用疼痛自评工具“数字评分法(NRS)”评分,记录具体分值。 2.指导患者卧床休息,避免活动及精神紧张。出现呕吐或便血时立即报告医师,协助处理。 3.遵医嘱穴位贴敷,隐痛取中脘、建里、神阙、关元等穴;胀痛取气海、天枢等穴。 4.遵医嘱穴位按摩,取中脘、气海、胃俞、合谷、足三里等穴。 5.遵医嘱艾灸,取中脘、神阙、气海、关元等穴。 6.遵医嘱药熨法,取胃脘部。 7.遵医嘱耳穴贴压,取脾、胃、交感、神门、肝胆等穴。 8.遵医嘱拔火罐,取脾俞、胃俞、肾俞、肝俞等穴。 (二)嗳气、反酸 1.观察嗳气、反酸的频率、程度、伴随症状及与饮食的关系。 2.指导患者饭后不宜立即平卧,发作时宜取坐位,可饮用温开水,若空腹时出现嗳气、反酸,应立即进食以缓解不适。 3.遵医嘱穴位贴敷,取足三里、天突、中脘、内关等穴。 4.遵医嘱艾灸,取肝俞、胃俞、足三里、中脘、神阙等穴。 5.遵医嘱穴位注射,取足三里、内关等穴。

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围手术期中医诊疗 方案

淄博市中西医结合医院 围手术期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 二〇一八年

目录 肛肠科 (1) 肛痈(肛管直肠周围脓肿)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1) 痔(混合痔)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4) 肛裂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7) 泌尿外科 (11) 石淋(泌尿结石)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11) 癃闭病(前列腺增生)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15) 水疝(睾丸鞘膜积液)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19) 普外科 (22) 肠痈(急性阑尾炎)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23) 胁痛(胆道结石)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错误!未定义书签。 肠结(粘连性肠梗阻)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29) 骨伤一科 (34) 骨折病(股骨颈骨折)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35) 骨折病(股骨粗隆间骨折)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39) 骨折病(踝关节骨折)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42) 骨伤二科 (45) 骨折病(锁骨骨折)中医围手术诊疗方案 (45) 腰痹病(腰椎间盘突出症)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48) 膝痹(膝关节置换)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53) 心脑血管外科 (56)

出血性中风(脑出血)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57) 筋瘤(大隐静脉曲张)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61) 脱疽(动脉硬化闭塞症)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64) 妇产科 (67) 乳核病(乳腺良性肿瘤)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67) 堕胎(流产)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72) 癥瘕(异位妊娠)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75) 介入科 (78) 胁痛(胆道结石)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79) 腰痹病(腰椎间盘突出症)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82) 耳鼻喉科 (87) 鼻渊病(慢性鼻-鼻窦炎)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88) 慢乳蛾病(慢性扁桃体炎)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92) 眼科 (96) 圆翳内障病(老年性白内障)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97) 绿风内障病(急性闭角性型青光眼)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100) 翼状胬肉(胬肉攀睛病)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103)

中医肛肠科诊疗指南

芜湖县中医院肛肠科诊疗指南肛漏病(单纯性高位肛瘘)中医诊疗方案 痔病(混合痔)中医诊疗方案 肛痈(肛管直肠周围脓肿)中医诊疗方案 脱肛病(直肠脱垂)中医诊疗方案 肛裂病(肛裂)中医诊疗方案 肠澼(放射性直肠炎)中医诊疗方案 便秘病(便秘-结肠慢传输型)中医诊疗方案肛门湿疡病(肛门湿疹)中医诊疗方案 功能性肛门直肠痛中医诊疗方案 痔病(内痔)中医诊疗方案

肛漏病(单纯性高位肛瘘)中医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7-94)。 肛旁溃口,反复流脓水,局部红肿疼痛或可及条索状硬结通向肛内,常因外感湿热之邪、饮食醇酒厚味、劳伤忧思、便秘等因素诱发。 2.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肛肠分会、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结直肠肛门外科学组、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大肠肛门病专业委员会2006年制定的“肛瘘临床诊治指南”。 肛瘘是肛周皮肤与直肠肛管之间的慢性、病理性管道,常于肛门直肠周围脓肿破溃或切开引流后形成,主要与肛腺感染有关。临床主要依靠症状、专科检查及辅助检查,主要有以下几点: (1)症状:局部反复流脓、疼痛、肛门硬结、瘙痒。 (2)局部检查:视诊可见外口形态、位置和分泌物。浅部肛瘘肛门周围可触及索状物及其行径。直肠指诊可触及内口、凹陷及结节。有且只有一条管道,穿越肛管直肠环或位于其上。 (3)辅助检查:探针检查、肛门直肠镜检查、瘘道造影、直肠腔内超声、CT检查或磁共振检查。 (二)证候诊断 1.湿热下注证:肛周有溃口,按之有索状物通向肛内,经常溢脓,脓质稠厚,色白或黄,局部红、肿、热、痛明显,纳呆,大便不爽,小便短赤,形体困重,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2.正虚邪恋证:肛周瘘口经常流脓,脓质稀薄,肛门隐隐作痛,外口皮色暗淡,时溃时愈,按之较硬,多有索状物通向肛内,可伴有神疲乏力,面色无华,气短懒言,舌淡、苔薄,脉濡。 3.阴液亏虚证:瘘管外口凹陷,周围皮肤颜色晦暗,按之有索状物通向肛内,脓水清稀,可伴有潮热盗汗,心烦不寐,口渴,食欲不振,舌红少津、少苔或无苔,脉细数无力。

肛痈肛周脓肿中医诊疗方案

肛痈(肛周脓肿)中医诊疗方案 一、诊断 (-)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7-94)。 局部症状:起病急骤,肛周肿痛,便时痫剧,继而破溃流脓,经久不愈。 全身症状:头身痛,乏力,大便秘结,小便黄赤。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外科学》第七版(吴在德等主编,人民卫生岀版社,2008年)。 (1)肛门烧灼痛或跳痛,排便或行走时加重,少数患者伴有排尿困难。 (2)可伴有发冷、发热、全身不适等症状。 (3)肛周超声检查可测及脓腔。 (4)血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计数可有不同程度的增多。 (5)肛门周围有硬结或肿块,局部温度增高、压痛或有波动感。 (二)疾病分期 1、急性期:肛管直肠周围有硬结或肿块形成,疼痛,坠胀,呈持续性加重; 2、成脓期:疼痛剧烈,肿块增大,红肿发热,中心波

动感,坠胀不适,伴发全身症状,如发冷发热,倦怠乏力,食欲不振,大便秘结,小便黄赤; 3、溃破期:肿块缩小,形成硬结,逐渐软化或脓肿破溃,形成痿管,经久不愈。 (三)疾病分类 1、低位脓肿(肛提肌以下脓肿人包括肛周皮下脓肿、 坐骨直肠窝脓肿、肛管后脓肿。 2、高位脓肿(肛提肌以上脓肿):直肠后间隙脓肿、骨 盆直肠间隙脓肿、粘膜下脓肿。 (四)证候诊断 1、火毒蕴结证:肛门周围突然肿痛,持续加剧,伴有恶寒、发热、便秘、滋赤。肛周红肿,触痛明显,质硬,表面灼热。舌红,苔薄黄,脉数。 2、热毒炽盛证:肛门肿痛剧烈,可持续数日,痛如鸡啄,夜寐不安,伴有恶寒发热,口干便秘,小便困难。肛周红肿,按之有波动感或穿刺有脓。舌红,苔黄,脉弦滑。 (五)鉴别诊断 1、肛周毛囊炎、师肿:病灶仅在皮肤或皮下,发病与肛门括约肌和肛提肌的关系。 2、骨氐骨前畸胎瘤继发感染:有时与直肠后部脓肿相似。肛门指诊直肠后有肿块,光滑、无明显压痛,有囊性感。X 线检查可见紙骨与直肠之间组织增厚和肿物,或见紙前肿物将直肠推向前

19个病种中医护理方案评价表

精品文档 胃疡(消化性溃疡)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 医院:科室:入院日期:出院日期:住院天数: 患者姓名:性别:年龄: ID(住院号):文化程度:纳入中医临床路径:是□否□证候诊断:肝胃不和证□脾胃气虚证□脾胃虚寒证□肝胃郁热证□胃阴不足证□其他:一、中医护理效果评价 二、护理依从性及满意度评价

三、责任护士对本病中医护理方案的评价:实用性强□实用性较强□实用性一般□不实用□改进意见 四、评价人(责任护士)姓名:技术职称:完成日期:护士长签字: . 精品文档 暴聋(突发性耳聋)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 医院:科室:入院日期:出院日期:住院天数: 患者姓名:性别:年龄: ID:文化程度:纳入中医临床路径:是□否□证候诊断:风邪外犯证□肝火上炎证□痰火郁结证□血淤耳窍证□气血亏虚证□其他: 一、护理效果评价

二、护理依从性及满意度评价 三、对本病中医护理方案的评价:实用性强□实用性较强□实用性一般□不实用□ 改进意见: 四、评价人(责任护士)姓名:技术职称:完成日期:护士长签字: . 精品文档 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 医院:科室:入院日期:出院日期:住院天数: 患者姓名:性别:年龄: ID:文化程度:纳入中医临床路径:是□否□证候诊断:风寒束表证□风热犯表证□暑湿袭表证□卫气同病证□其他: 一、护理效果评价

二、护理依从性及满意度评价 实用性一般□不实用□三、对本病中医护理方案的评价:实用性强□实用性较强□ 改进意见: 四、评价人(责任护士)姓名:技术职称:完成日期:护士长签字: . 精品文档 哮病(支气管哮喘)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 医院:科室:入院日期:出院日期:住院天数: 患者姓名:性别:年龄: ID:文化程度:纳入中医临床路径:是□否□

肛痈中医诊疗方案样本

肛痈(肛管直肠周边脓肿) 中医诊断方案肛门直肠周边脓肿,又称肛管直肠周边脓肿,是指肛门直肠周边间隙软组织因发生急慢性化脓性感染形成脓肿。属中医学肛门痈疽范畴。局部特性为肛门会阴红、肿、热、痛,并伴有不同限度全身症状如恶寒、发热、食欲不振。常因脓肿破溃或切开引流后形成肛瘘。本病本病无论性别、年龄以及体质强弱均可发生。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原则: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原则《中医病证诊断疗效原则》(ZY/T001,7—94)。 局部症状:起病急骤,肛周肿痛,便时痛剧,继而破溃流脓经久不愈。 全身症状:头身痛,乏力,大便秘结,小便黄赤。 2.西医诊断原则:参照《外科学》第七版(吴在德等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1)肛门烧灼痛或跳痛,排便或行走时加重,少数患者伴有排尿困难。 2)可伴有发冷、发热、全身不适等症状。 (3)肛周超声检查可测及脓腔。 (4)血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计数可有不同限度增多。 (5)肛门周边有硬结或肿块,局部温度增高、压痛或有波动感。 位于肛提肌如下脓肿,局部红、肿、热、痛症状较重而全身症状较轻;位于肛提肌以上脓肿,局部症状较轻而全身症状较重,直肠指检可触及压痛性肿块,肛周穿刺可抽出脓液。 必要时辅助直肠腔内超声检查,CT或MRI检查发现病灶可以确诊。 (二)疾病分期 1.急性期:肛管直肠周边硬结或肿块形成,疼痛,坠胀,呈持续性加重:2.成脓期:疼痛激烈,肿块增大,红肿发热,中心波动感,坠胀不适,伴发全身全身症状,如发冷发热,倦怠乏力,食欲不振,大便秘结,小便黄赤等;

3.溃破期:肿块缩小,形成硬结逐渐软化或脓肿破溃,形成瘘管,经久不愈。 (三)疾病分类 1.低位脓肿(肛提肌如下脓肿):涉及肛周皮下间隙脓肿、坐骨直肠间隙脓肿、肛管先后(浅、深)间隙脓肿、低位马蹄形脓肿。 2.高位脓肿(肛提肌以上脓肿):直肠后间隙脓肿、骨盆直肠间隙脓肿、直肠粘膜下间隙脓肿、高位括约肌间隙脓肿、高位马蹄形脓肿。 3.高低复合位脓肿:指肛提肌上下各有一种或各种间隙同步受累者 二、中医治疗方案 (一)治疗原则: 1、一旦确诊,应及时切开排脓,以免脓肿向深部和周边组织蔓延,不应等待硬结变软或局部红肿,不拘泥于有无波动感,而延迟切开排脓。 2、不应过度依赖抗生素而采用保守疗法,否则不但不能根治,还易致局部硬结长期难以消散。 3、定位要精确。 4、引流要彻底、畅通。 5、书中应仔细寻找有无内口。 6、浅部脓肿益行放射状切口。深部脓肿若行弧形切口,切口应在括约肌外侧,避免损伤括约肌;若行放射状切口,除后侧切口外,切口近端应在括约肌外侧。 7、对肛提肌上之脓肿,解决要慎重,不能容易作一次性切开,否则切断肛门括约肌深部和肛提肌引起肛门失禁,最佳采用切开挂线法或分次手术。

肛痈中医护理方案

肛痈(肛门直肠周围脓肿)中医护理方案 一、常见证候要点 (一)火毒蕴结证:肛门周围突然肿痛,持续加剧,伴有恶寒、发热、便秘、溲赤。肛周红肿,触痛明显,质硬,表面灼热。舌质红,苔薄黄。 (二)热毒炽盛证:肛门肿痛剧烈,可持续数日,痛如鸡啄,夜寐不安,伴有恶寒发热,口干便秘,小便困难。肛周红肿,按之有波动感或穿刺有脓。舌质红,苔黄。 (三)阴虚毒恋证:肛门肿痛、灼热,表皮色红,溃后难敛,伴有午后潮热,心烦口干,夜间盗汗。舌质红,少苔。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一)肛门肿痛 1.观察皮肤红、肿、热、痛的程度及范围。 2.协助患者取舒适体位。 3.遵医嘱耳穴贴压,取肛门、神门、皮质下、直肠等穴。 4.遵医嘱中药熏洗。 5.遵医嘱中药药浴。 6.遵医嘱中药外敷。 (二)发热 1.观察体温及汗出情况。 2.鼓励患者多饮水。 3.遵医嘱穴位按摩,取大椎、曲池、合谷、外关等穴。

4.遵医嘱刮痧,取合谷、曲池、大椎等穴。 (三)便秘 1.定时排便,忌努挣,避免久蹲。 2.腹部按摩。 3.遵医嘱穴位按摩,取天枢、关元、气海、大横、足三里等穴。 4.遵医嘱穴位贴敷,取神阙穴。 5.遵医嘱耳穴贴压,取大肠、便秘点、脾、直肠、三焦、皮质下等穴。 (四)排尿困难 1.协助患者采取舒适体位。 2.热敷下腹部。 3.遵医嘱穴位按摩,取气海、关元、阴陵泉、三阴交等穴。 4.遵医嘱耳穴贴压,取脑、肾、膀胱、交感、神门、皮质下等穴。 5.遵医嘱药熨法,取气海、关元、阴陵泉等穴。 6.遵医嘱艾灸,取气海、关元、中极等穴。 7.遵医嘱穴位贴敷,取神阙等穴。 三、中医特色治疗护理 (一)药物治疗 1.内服中药(详见附录1)。 2.注射给药(详见附录1)。 3.外用中药(详见附录1)。 (二)特色技术 1.耳穴贴压(详见附录2)。

肛痈疗效评价

肛痈疗效评价 (一)肛痈中医诊疗方案疗效评估分析 1、诊疗常规执行情况:住院患者按诊疗方案治疗,从 症论治, 分为火毒蕴结、热毒炽盛、阴虚毒恋三型论治;外治法根据患者肛门局部伤口情况选择应用。 2、疗效评价方法:主要评价指标:根据患者自身症状及病灶变化情况进行评价。 治愈:症状及体征消失,伤口愈合。 好转:症状改善,病灶或伤口缩小。 未愈:症状及体征均无变化。 3、中医治疗效果评估:对肛痈的治疗主要是在改善患者临床症状的基础上结合手术,提高中医中药治疗效果,中医药治疗参与率达95%。通过临床84例病例疗效观察,治愈率85 %,好转率89 %。 本年度本病的平均住院日、住院费用较前下降,考虑与本科中医治疗运用恰当有关。今后还将加强中医特色治疗及综合治疗,整体改善患者症状,努力提高疗效,缩短住院日。 4、诊疗常规疗效分析:本年度诊疗常规在外治法、手术治疗的基础上结合患者全身状况,辨证论治,提高中药塌渍疗法以及中药换药的参与率。

(二)肛痈中医治疗疗效评估分析 1、中医治疗效果 住院患者按照中医诊疗方案进行治疗,内服、外治法、手术治疗联合应用,方法多样,可以明显减轻和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缩短疗程。 随着对本病研究的不断深入,应用诊疗常规在外治法、手术治疗的基础上结合患者全身状况,辨证论治,提高中药塌渍疗法以及中药换药的参与率,有效地提高了疗效。 九一丹可以拔脓、去腐、生肌,应用于肛痈病人术后初期创面换药,可以有效去除坏死组织,缩短治疗周期。 三黄贴痔膏可以清热、活血、消肿、止痛,可以有效缓解患者肛门局部的疼痛及水肿。 熏洗一号外用熏洗肛门局部可以明显的缓解患者肛门局部的不适症状,促进水肿吸收,缓解疼痛,减少创面分泌物,促进创面收敛、愈合。 2、疗效评价方法:主要评价指标:根据患者自身症状及局部病灶变化情况进行评价。 治愈:症状及体征消失,伤口愈合。 好转:症状改善,病灶或伤口缩小。 未愈:症状及体征均无变化。 3、疗效评估 住院患者应用综合治疗方案,对肛痈的治疗主要是在改

肛肠科中医诊疗方案

肛漏病(肛痿)中医诊疗方案 (2013 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十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 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ZY /T001 . 7—94)。 (1)肛漏系肛痈成脓自溃或切开后所遗留的腔道。又称痔漏。有肛痈病史。病灶有外口、管道、内口可征。 (2)疾病分类 低位肛痿: 单纯低位肛痿:只有一条管道,且位于肛管直肠环以下。 复杂低位肛痿:具两条以上管道,位于肛管直肠环以下,且有两个以上外口或内口。 高位肛痿: 单纯高位肛痿:只有一条管道,穿越肛管直肠环或位于其上。 复杂高位肛痿:管道有两条以上,位于肛管直肠环以上,且有两个以上外口或内口。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06年中华中医药学会肛肠分会、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结直肠肛门外科学组、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

大肠肛门病专业委员会制定的“肛痿诊断标准”。 (1)症状:反复发作的肛周肿痛、流脓,急性炎症期可发热。 (2)局部检查:视诊可见外口形态、位置和分泌物。浅部肛痿肛门周围可触及索状物及其行径。直肠指诊可触及内口、凹陷及结节。 (3)辅助检查 探针检查:初步探查痿道的情况。 肛镜检查:与亚甲蓝配合使用,可初步确定内口位置。 痿道造影:可采用泛影葡胺等造影剂,尤其对于复杂性肛痿的诊断有参考价值。 直肠腔内超声:观察肛痿痿管的走向、内口,以及判断痿管与括约肌的关系。 CT或MRI :用于复杂性肛痿的诊断,能较好地显示痿管与括约肌的关系。 (二)证候诊断 1.湿热下注证:肛周有溃口,经常溢脓,脓质稠厚,色白或黄,局部红、肿、热、痛明显,按之有索状物通向肛内;可伴有纳呆,大便不爽,小便短赤,形体困重,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2.正虚邪恋证:肛周痿口经常流脓,脓质稀薄,肛门隐隐作 痛,外口皮色暗淡,时溃时愈,按之较硬,多有索状物通向肛 内;可伴有神疲乏力,面色无华,气短懒言,舌淡、苔薄,脉

肛痈中医护理方案精选文档

肛痈中医护理方案精选 文档 TTMS system office room 【TTMS16H-TTMS2A-TTMS8Q8-

肛痈(肛门直肠周围脓肿)中医护理方案 一、常见证候要点 (一)火毒蕴结证:肛门周围突然肿痛,持续加剧,伴有恶寒、发热、便秘、溲赤。肛周红肿,触痛明显,质硬,表面灼热。舌质红,苔薄黄。 (二)热毒炽盛证:肛门肿痛剧烈,可持续数日,痛如鸡啄,夜寐不安,伴有恶寒发热,口干便秘,小便困难。肛周红肿,按之有波动感或穿刺有脓。舌质红,苔黄。 (三)阴虚毒恋证:肛门肿痛、灼热,表皮色红,溃后难敛,伴有午后潮热,心烦口干,夜间盗汗。舌质红,少苔。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一)肛门肿痛 1.观察皮肤红、肿、热、痛的程度及范围。 2.协助患者取舒适体位。 3.遵医嘱耳穴贴压,取肛门、神门、皮质下、直肠等穴。 4.遵医嘱中药熏洗。 5.遵医嘱中药药浴。 6.遵医嘱中药外敷。 (二)发热 1.观察体温及汗出情况。 2.鼓励患者多饮水。 3.遵医嘱穴位按摩,取大椎、曲池、合谷、外关等穴。

4.遵医嘱刮痧,取合谷、曲池、大椎等穴。 (三)便秘 1.定时排便,忌努挣,避免久蹲。 2.腹部按摩。 3.遵医嘱穴位按摩,取天枢、关元、气海、大横、足三里等穴。 4.遵医嘱穴位贴敷,取神阙穴。 5.遵医嘱耳穴贴压,取大肠、便秘点、脾、直肠、三焦、皮质下等穴。 (四)排尿困难 1.协助患者采取舒适体位。 2.热敷下腹部。 3.遵医嘱穴位按摩,取气海、关元、阴陵泉、三阴交等穴。 4.遵医嘱耳穴贴压,取脑、肾、膀胱、交感、神门、皮质下等穴。 5.遵医嘱药熨法,取气海、关元、阴陵泉等穴。 6.遵医嘱艾灸,取气海、关元、中极等穴。 7.遵医嘱穴位贴敷,取神阙等穴。 三、中医特色治疗护理 (一)药物治疗 1.内服中药(详见附录1)。 2.注射给药(详见附录1)。 3.外用中药(详见附录1)。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