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传播学概论(试题+试题合集)

传播学概论(试题+试题合集)

传播学概论(试题+试题合集)
传播学概论(试题+试题合集)

第一章

1、传播学起源:

美国社会学家库利在1909年出版的《社会组织》中设了《传播》一章专门加以论述。

美国学者皮尔士也在1911年出版的《思想的法则》中设了一个题为《传播》的短章。

2、传播的定义和特点:

定义:所谓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基本特点:(1)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也就是说,它是一个将单个或少数人所独有的信息化为两个人或更多人所共有的过程。这里的共享概念意味着社会信息的传播具有交流、交换和扩散的性质。

(2)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施拉姆说:传播一直和社区一词有共同的词根,这并非偶然。没有传播就不会有社区,没有社区也不会有传播。所谓社区也就是由地缘关系和社会关系构成的共同体。传播产生于一定的社会关系,这种关系可能是纵向的,也可能是横向的。它又是社会关系的体现,传受双方表述的内容和采用的姿态

措辞等等,无不反映着各自的社会角色和地位。社会关系是人类传播的一个本质属性,通过传播,人们保持既有社会关系并建立新的社会关系。

(3)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这就是说,信息的传递总是在传播者和传播对象之间进行的。在传播的过程中,传播行为的发起人——传播者通常处于主动地位,但传播对象也不是单纯的被动角色,他可以通过信息反馈来影响传播者。双向性有强弱之分,但任何一种传播——无论其参与者是个人、群体还是组织——都必然是一种通过信息的授受和反馈而展开的社会互动行为。

(4)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信息的传播要经过符号的中介,这意味着传播也是一个符号化和符号解读的过程。符号化即人们在进行传播之际,将自己要表达的意思转化成语言、音声、文字或其他形式的符号;而符号解读指的是信息接收者对传来的符号加以解释、理解其意义的活动。反馈也包括在符号解读基础上的再次符号化的活动。共通的意义空间,意味着双方必须对符号意义有共通的理解,否则传播过程本身就不能成立,或传而不通,或导致误解。在广义上,共通的意义空间还包括人们大体一致或接近的生活经验和文化背景。

(5)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行为、过程、系统是人们解释传播时的三个常用概念,它们从不同角度概括了传播的另一些重要属性。当我们将传播理解为“行为”的时候,我们把社会传播看做是以人为主体的活动,在此基础上考察人的传播行为与其他社会行为的关系;当我们把传播解释为“过程”的时候,着眼于传播的动态和运动机制,考察从信源到信宿的一系列环节和因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关系;当我们把传播视为“系统”的时候,我们是在更加综合的层面上考虑问题,这就是把社会传播看做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的集合体”,不但考察某种具体的传播过程,而且考察各种传播过程的相互作用及其所引起的总体发展变化。

3、确立唯物史观的第一部著作《德意志意识形态》(写于1845年至1846年)中,马克思和恩格斯使用了“交往”的概念。

文中并没有明确作出一个总体定义,但从论述中可以看出:(1)“在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上的一切物质交往”等表述所体现的,它指的是以物为媒介的人与人的交往关系;(2)如“观念、思维、人的精神交往”等表述所体现的,它同时也指以“语言”为媒介的人与人的精神交往关系。可以说,交往是一个体现人的总体活动之关系性的概括性范畴。

第二章

1、19世纪70年代,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详细地论述了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

2、人类传播的发展进程

迄今为止的传播活动可区分为几个发展阶段(1)口语传播时代;(2)文字传播时代;(3)印刷传播时代;

3、公元105年,东汉蔡伦造出了结实耐磨的植物纤维纸。

4、1045年,宋代毕昇发明了胶泥活字印刷术。

5、15世纪40年代,德国工匠古登堡创造了金属活字排版印刷,使文字信息的机械化生产和大量复制成为可能。古登堡的印刷术标志着印刷时代的新纪元,第一批印刷物是300本圣经。

6、1844年,美国第一条电报线路开通,莫尔斯从华盛顿向巴尔的摩发出了世界上第一封电报,内容是:“上帝,你究竟创造了什么!”

第三章

1、符号的定义:符号是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是信息表达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要素。

2、符号学创始人:皮尔士

3、符号的基本功能:(1)表述和理解功能;(2)传达功能;(3)思考功能。

4、人与人之间的传播活动首先表现为符号化和符号解读的过程。

(1)符号化,即传播者将自己要传递的讯息或意义转换为语言、音声、文字或其他符号的活动;

(2)符号解读,即传播对象对接收到的符号加以阐释和理解,读取其意义的活动。

5、符号意义的分类:

(1)明示性意义与暗示性意义

前者是符号的字面意义,属于意义的核心部分;后者是符号的引申意义,属于意义的外围部分。明示性意义具有相对稳定性,暗示性意义较容易发生变化。

(2)外延意义与内涵意义

这是逻辑学中的分类。逻辑学中,符号一般称为概念符号,而概念的意义区分为外延和内涵。外延是概念符号所指示的事物的集合。内涵则是对所指示事物的特征和本质属性的概括。

(3)指示性意义和区别性意义

这是符号学中的分类方法之一。指示性意义是将符号与现实世界的事物联系起来进行思考之际的意义。区别性意义死表示两个符号的含义之异同的意义。

6、传播过程中的意义

▲符号本身是具有意义的,但意义并不仅仅存在于符号本身,而是存在于人类传播的全部过程和环节当中。

(1)传播者的意义

在传播行为中传播者通过符号来传达他所要表达的意义,然而传播者的意义并不总是能够得到正确传达的。

(2)受传者的意义

对同一个或同一组符号构成的讯息,不同时代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同一时代的人也会有不同的理解,这说明符号本身意义与受传者接收到的意义同样也未必是一回事,原因一是符号本身的意义会随时代的发展而产生变化,二是每个受传者都是根据自身的经验等社会背景来理解和解释符号的意义的,这些因素不同,每个人从符号或讯息中获得的意义也就会存在差异。

(3)情境意义

传播情景即语境,指的是对特定的传播行为直接或间接产生影响的外部事物、条件或因素的总称,它包括具体的传播活动进行的场景,如时间、地点、有无他人在场等;从广义上讲也包括传播行为参与人所处的群体、组织、制度、规范、语言、文化的大环境。在很多情况下传播情景会形成符号本身所不具有的新意义,并对符号本身意义产生制约。

7、象征性互动理论的倡始人是20世纪初的美国社会心理学家G·H·米德,他去世后出版的论文和讲稿集《精神、社会与自我》(1934年出版)对这一理论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1、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

一个基本的传播过程是由以下要素构成的:

(1)传播者。又称信源,指的是传播行为的引发者,即以发出讯息的方式主动作用于他人的人。在社会传播中,传播者既可以是个人,也可以使群体或组织。

(2)受传者。又称信宿,即讯息的接收者和反应者,传播者的作用对象。受传者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群体或组织,他可以通过反馈活动来影响传播者,并不是一种完全被动的存在。

*受传者和传播者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角色,在一般传播过程中,这两者能够发生角色的转换或交替。(3)讯息。讯息指的是由一组相互关联的有意义符号组成,能够表达某种完整意义的信息。讯息是传播者和受传者之间社会互动的介质,通过讯息,两者之间发生意义交换,达到互动目的。

(4)媒介。又称传播渠道、信道、手段或工具。媒介是讯息的搬运者,也是将传播过程中各种因素相互连接起来的纽带。

(5)反馈。指受传者对传播者的反作用。获得反馈讯息是传播者的意图和目的,发出反馈讯息是受传者能动性的体现。反馈是体现社会传播的双向性和互动性的重要机制,其速度和质量依媒介渠道的性质而有不同。

2、传播过程模式

(1)第一位提出传播过程模式的是美国学者H·拉斯韦尔,1948年,他在题为《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的一篇论文中,首次提出了构成传播过程的五种基本要素,并按照一定结构顺序将它们排列,形成了后来人们称之为“五W模式”或“拉斯韦尔城市”的过程模式。这五个W分别是:

Who 谁

Say what 说了什么

In which channel 通过什么渠道

To whom 向谁说

With what effect 有什么效果

(2)数学模式或香农—韦弗模式。*图:(3)施拉姆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图

3、传播过程的特点

(1)传播过程具有动态性。其运动特点在形式上体现为有意义的符号组合(讯息)在特定渠道中的流动,在实质上则是传播者与受传者的意义或精神内容的双向互动,即作用与反作用。

(2)传播过程具有序列性。这种序列性表现为传播过程中各环节和因素的作用各有先后次序,按照讯息的流向依次执行功能。我们不能设想传播双方同时向对方发送讯息的情况,一环扣一环的链式连结是传播过程序列性的体现。

(3)传播过程具有结构性。传播过程的结构即该过程中各要素、各环节之间的相互关系的总体。时间上的先后次序、形态上的链式连结也是这个过程的结构特点。除了总体结构以外,传播过程中的各环节或要素本身还有个字的深层结构,例如传播的传受双方都是译码者、解释者和编码者的统一体,讯息则是符号和意义的统一体等。

▲主要传播类型: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

▲人内传播,也称内向传播,指的是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人内传播是一切社会传播活动的基础。

▲人内传播基本特征:

(1)联系性。人内传播虽然是人体内部的信息处理过程,但这个过程不是孤立的,它的两端都与外部过程保持着衔接关系;作为一个个体系统,它的输入源泉是外部环境,输出对象也是外部环境。这里的环境,既包括自然的,也包括社会的。

(2)社会性和实践性。人内传播虽然与人的生理机制密切相关,但它本质上是对社会实践活动的反映,具有鲜明的社会性和实践性。离开了人的社会实践,人内传播与其他动物的体内传播就没有本质区别。(3)积极能动性。人内传播不是对外部世界的消极、被动反应,而是积极能动的反应,表现在人的意识和思维活动具有生产性和创造性,不是对已有的知识观念进行简单的复制,而是通过积极精神劳动,在已知的基础上不断发现未知,创造新只是、新观念和思想的活动。

(4)基础性。人内传播是其他一切传播活动的基础,任何一种其他类型的传播都必然伴随这人内传播的环节,而人内传播的性质和结果,也必然会对其他类型的传播产生重要的影响。

▲“主我与客我”理论

G·H·米德在1934年出版的《精神、社会与自我》中提出,自我可以分解成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作为意愿和行为主体的“主我”,它通过个人围绕对象事物从事的行为和反应具体体现出来;另一方面是作为他人的社会评价和社会期待之代表的“客我”,它是自我意识的社会关系性体现。人的自我是在“主我”和“客我”的互动中形成的,又是这种互动关系的体现。

人内传播是一个“主我”“客我”之间双向互动的社会过程,互动的介质同样是信息,用米德的话来说即“有意义的象征符”,过程可以用下图表示: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H·布鲁默在1969年出版的《象征互动论》一书中提出了这样一个观点:人能够与自身进行互动——自我互动。自我互动在本质上来说是与他人的社会互动的内在化,也就是与他人的社会联系或社会关系在个人头脑中的反映。

▲人际传播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传播活动,也是由两个个体系统相互连接组成的新的信息传播系统。▲人际传播的动机:

(1)首要动机就是获得信息,及时了解环境变化。

(2)建立与他人的社会协作关系。

(3)自我认知和相互认知。

(4)满足基于人的社会性的精神和心理需求。

▲库利在1909年出版的《社会组织》中提出“镜中我”概念。

▲人际传播的重要特点:

(1)传递和接收信息的渠道多,方法灵活。

(2)信息的意义更为丰富和复杂。

(3)双向性强,反馈及时,互动频度高。

▲群体压力与趋同心理

(1)群体压力,即群体中的多数意见对成员中的个人意见或少数意见所产生的压力。在面临群体压力的情况下,个人和少数意见一般会对多数意见采取服从态度。

(2)趋同心理,也叫做遵从性,指的是个人希望与群体中多数意见保持一致,避免因孤立而遭受群体制裁的心理。

* 群体中少数意见的中坚人物的作用也不可忽视。当这些中坚人物显示出一直的坚定性、主张的一贯性和态度表明的强烈性之际,可以对多数派产生有力的影响,甚至可以改变群体已有的合意并形成新的合意。

▲组织传播,指的是组织所从事的信息活动。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组织内传播,二是组织外传播,这两个方面都是组织生存和发展必不可少的保障。

第七章

▲大众传播,就是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已社会上一般大众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大众传播的特点:

(1)大众传播中的传播者是从事信息生产和传播的专业化媒介组织。(组织性)

(2)大众传播是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大量生产、复制和传播信息的活动。(克服时间、空间限制)

(3)大众传播的对象是社会上的一般大众,用传播学术语来说即“受众”。(非特定)

(4)大众传播的信息既具有商品属性,又具有文化属性。

(5)从传播过程的性质来看,大众传播属于单向性很强的传播活动。(反馈较难)

(6)大众传播是一种制度化的社会传播。

▲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

*拉斯韦尔的“三功能说”

(1)环境监视功能。

(2)社会协调功能。

(3)社会遗产传承功能。

*赖特的“四功能说”

(1)环境监视

(2)解释与规定

(3)社会化功能

(4)提供娱乐

▲报刊成为大众传播媒介的代表性事件——19世纪30年代,廉价“便士报”的出现,以《纽约太阳报》和《先驱报》的创刊为标志。

▲1838年,塞缪尔·莫尔斯发明了第一台实用电报机。

▲李普曼在他的《自由与新闻》(1920)《舆论》等论注重提出了现代人与客观信息隔绝的问题,现代社会中人们只能通过各种新闻供给机构去了解超出自己亲身感知以外的事物,这样人的行为已经不再是对客观环境及其变化的反应,而成了对新闻机构提示的某种“拟态环境”的反应。

▲拟态环境,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信息环境,它并不是现实环境的“镜子”式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时间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

第八章

▲几种媒介控制形式:

(1)国家和政府的政治控制——规定传媒组织的所有制形式、对传播媒介的活动进行法制和行政管理、限制或禁止某些信息内容的传播、对传播事业的发展制定总体规划或实行国家援助;

(2)利益群体和经济势力的控制;

(3)广大受众的社会监督控制——个人的信息反馈、结成受众团体、诉诸于法律手段、通过影响媒介的销售市场来制约媒介活动。

▲关于传播制度的几种规范理论:

(1)极权主义理论;

(2)自由主义理论;

(3)社会责任理论;

(4)苏联的共产主义媒介理论;

(5)民主参与的媒介理论;

(6)发展中国家的媒介理论。

▲极权主义的媒介制度的主要内容:

(1)报刊必须对当权者负责,维护国王和专制国家的利益;

(2)报刊必须绝对服从于权利或权威,不得批判占统治地位的道德和政治价值;

(3)政府有权对出版物进行事先检查,这种检查是合法的;

(4)对当权者或当局制度的批判属于犯罪行为,给予严厉的法律制裁。

*例如:1902年制定的《大清报律》规定,报纸不得揭载“诋毁宫廷之语、淆乱政体之语”,并规定发行前审查制度。

▲英国诗人、政治家约翰·弥尔顿在1644年出版的政治小册子《论出版自由》对自由主义理论产生过重要影响。在册子中他根据“主权在民”和“天赋人权”的思想,对封建专制制度对人民的自由民主权力的压制进行了犀利的揭露和批判。

▲美国学者F.S.席伯特指出,此案带自由主义理论中两个重要原则——“观点的公开市场”和“自我修正过程”,就是从弥尔顿的思想发展而来的。

▲社会责任理论是继自由主义理论之后有一种媒介规范理论,它由美国“新闻自由委员会”在40年代提出,其代表性著作是1947年出版的《自由与负责的报刊》,社会责任理论是强调大众传播媒介对社会和公众应该承担一定责任和义务的理论,是对自由主义理论的一种修正。

第九章

★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

马歇尔·麦克卢汉,加拿大学者,代表作《古登堡群英》(1962)、《理解媒介:人的延伸》(1964)、《媒介

三个观点构成了麦克卢汉学说的主要内容。

★热媒介与冷媒介

(1)“热媒介”传递的信息比较清晰明确,接收者不需要动员更多的感官和联想活动就能够理解,人们在进行信息处理之际不必进行“热身运动”。书籍、报刊、广播、无声电影、照片等属于“热媒介”,因为它们都作用于一种感官而且不需要更多联想。

(2)“冷媒介”传达的信息含量少而模糊,在理解时需要动员多种感官的配合和丰富的想象力。漫画、有声电影、电视等属于冷媒介,因为它们作用于更多感官和需要丰富的联想和参与。

▲麦克卢汉本人曾试图用“部落文化”、“脱部落文化”、“重返部落文化”来代替“伊甸园”、“人的堕落”和“重返天堂”。

▲新闻选择的“把关人”理论

(1)这个概念最早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库尔特·卢因提出的。

(2)1947年,卢因在《群体生活的渠道》一书中再次论述了这个问题,认为群体传播过程中存在着一些把关人,只有符合群体规范或把关人价值标准的信息内容才能进入传播渠道。

第十章

▲大众传播具有信息产品大量生产和大量复制的特性,又具有传播对象的大面积、跨阶层或“不定量多数”的特性。

▲选择性接触,拉扎斯菲尔德受众在接触大众传播的信息时并不是不加选择的,而是更愿意选择那些与自己的既有立场和态度一致或接近的内容加以接触,而对与此对立或冲突的内容有一种回避的倾向。

★“使用与满足”——一种受众行为理论

(1)“使用与满足”,顾名思义,研究把受众成员看做是有着特定“需求”的个人,把他们的媒介接触活动看作是基于特定的需求动机来“使用”媒介,从而使这些需求得到“满足”的过程。

(2)对印刷媒介的使用形态较早进行了考察的是B.R.贝雷尔森。1940年,在《读书为我们带来什么》一文中,贝雷尔森指出书籍的使用受到多种因素影响,还归纳了一些具有普遍性的读书动机。

(3)评价:

“使用与满足”研究把能否满足受众的需求作为衡量传播效果的基本标准,这个视角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它认为受众的媒介接触是基于自己的需求对媒介内容进行选择的活动,这种选择具有某种“能动性”,这有助于纠正大众社会论中的“受众绝对被动”的观点。

第二,它揭示了受众媒介使用形态的多样性,强调了受众需求对传播效果的制约作用,对否定早期“子弹论”或“皮下注射”论的效果起到了重要作用。

第三,此研究指出了大众传播对受众具有的一些基本效用,这对40至60年代过分强调大众传播的无力性的“有限效果论”也是一种有益的矫正。因此一些学者称它为一种“适度效果”理论。

但“使用与满足”研究也有它的局限性:

第一,它过于强调个人和心理的因素,行为主义和功能主义色彩较浓。

第二,它脱离开传媒内容的生产和提供过程,单纯地考察受众的媒介接触行为,因而不能全面揭示受众与传媒的社会关系。

第三,它指出了受众的某种能动性,但这种能动性是有限的,仅限于对媒介提供的内容进行“有选择地接触”范围之内,因而不能反映受众作为社会实践的主体、有着船舶需求和传播权利的

主体所具有的能动性。

第十一章

▲传播效果的三个层面

(1)环境认知效果。我们对周围世界的知觉与印象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大众传播媒介,大众传媒并不

知觉与印象,这种效果在传播学中也称为“视野制约效果”,即大众传播制约着我们观察社会和世界的视野。

(2)价值形成与维护效果。大众传媒的报道中,通常包含着是是非、善恶、美丑、进步与落后的价值判断。大众传媒提倡什么、反对什么,客观上起着形成与维护社会规范和价值体系的作用。这种作用通过传媒的舆论导向功能发挥出来,可以通过舆论引导形成新的规范和价值,通过舆论监督来维护既有的规范和价值。

(3)社会行为示范效果。大众传媒通过向社会提示具体的行为范例或行为模式来直接、间接地影响人们的行动。一种行为如果得到传媒的广泛报道和传播,往往会成为一般人学习或效仿的对象。

★魔弹论(子弹论、皮下注射论)

20世纪30年代,施拉姆曾经做出过概述。

核心观点:传播媒介拥有不可抵抗的强大力量,它们所传递的信息在受传者身上就像子弹击中躯体,药剂注入皮肤一样,可以引起直接速效的反应;它们能够左右人们的态度和意见,甚至直接支配他们的行动。理论基础:当时西方流行的本能心理学和社会学理论

评价:带有强烈的唯意志论色彩,过分夸大了大众传播的力量和影响,忽视了影响传播效果的各种客观社会因素,并且否定了受众对大众传媒的能动的选择和使用能力。

★“有限效果”理论

1、《人民的选择》1940年美国总统大选期间,拉扎斯菲尔德等人围绕大众传播的竞选宣传,对选民投票意向的影响所做的一项实证调查的研究报告,又称“伊里调查”。

2、政治既有倾向:指的是人们子啊接触传媒宣传之前已有的政治态度。

3、意见领袖:活跃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观点或建议并对他人施加个人影响的人物,称为“意见领袖”。意见领袖具有如下基本特征:(1)与被影响者一般处于平等关系而非上下级关系。(2)意见领袖并不集中于特定的群体或阶层,而是均匀地分布于社会上任何群体和阶层中。(3)意见领袖的影响力一般分为“单一型”和“综合型”。现代社会中以单一型为主,即一个人只要再某个特定领域精通或在周围人中享有一定的声望,就可以扮演意见领袖角色。(4)意见领袖社交范围广,拥有较多的信息渠道,对大众传播的接触频度高。(拉扎斯菲尔德1940 《人民的选择》)

4、两级传播:大众传播并不是直接“流向”大众,而是要经过意见领袖这个中间环节,即“大众传播→意见领袖→一般受众”。

5、有限效果论:1960年,J.T.克拉帕在《大众传播效果》一书中提出,极力强调了大众传播影响的无力性和效果的有限性,因而被称为“有限效果论”。(名解)

▲“说服性传播”的效果研究:二战期间,耶鲁大学心理学教授C.I.霍夫兰等在军队里进行了一系列心理实验,评价一部6集系列纪录片《我们为谁而战》的宣传教育效果。(填空)

▲宏观效果论:70年代以后,在对“有限效果论”进行批评和反思的基础上,传播效果研究领域出现了一批新的理论模式或假说,其中包括“议程设置功能”理论、“沉默的螺旋”理论、“知沟”研究、“培养分析”以及“编码与释码”研究等。

从20世纪早期的“子弹论”到40年代至60年代的“有限效果论”,再到70年代以后的“宏观效果论”,人们对大众传播效果和影响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正题—反题—合题)

★“一面提示”与“两面提示”

1、对某些存在对立因素的问题进行说服或宣传之际,通常会有两种做法。一种是仅向说服对象提示自己

一方的观点或于己有利的判断材料,称为“一面提示”;另一种是在提示己方观点或有利材料的同时,也以某种方式提示对立一方的观点或不利于自己的材料,称为“两面提示”。两种方法各有利弊,一般来说,“一面提示”能够对己方观点做集中阐述,论旨明快,简洁易懂,但同时会给人“咄咄逼人”的印象;另一方面,“两面提示”由于给对立观点以发言机会,给人一种“公平”感,可以消除对象的心理反感,但由于同时提示双方观点,论旨比较复杂,如果把握不好分寸,反而会造成为对方做宣传的

2、从与文化水平的关系来说,“一面提示”对文化水平低者说服效果较佳,而“两面提示”对文化水平高

者效果较佳,效果的大小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象的性质,离开具体对象泛论两者优劣是无意义的。

3、“两面提示”的“免疫”效果:拉姆斯丁和贾尼斯在1953年进行了实验,增加了“反宣传”测验(使

实验对象接触对立观点的宣传),结果证明,尽管从单纯比较来看两者的效果无优劣强弱之分,但对“反宣传”的抵抗力却有极大区别。也就是说,在接触到“反宣传”后,原先接受“一面提示”实验的人几乎都受到了相反观点的影响,而那些原接受“两面提示”实验的人的态度却没有发生明显变化。4、对免疫效果进行过系统研究的W.麦圭尔认为,在医学领域,增强人体抵抗力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滋

补法,另一种是接种法,这两种方法同样能够成功地运用于思想领域。

5、诉诸理性与诉诸感情

第十二章

★“议程设置功能”:

1、就物理视野和活动范围有限的一般人而论,这种关于当前大事及其重要性的认识和判断,通

常来自于大众传播,大众传媒不仅是中药的信息源,而且是重要的影响源。

2、作为一种理论假说,最早见于美国传播学家M.E.麦库姆斯和D.L.肖于1972年在《舆论季刊》

上发表的一篇论文《大众传播的议程设置功能》

3、大众传播具有一种为公众设置“议事日程”的功能,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以赋予

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显著性的方式,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世界的“大事”及其重要性的判

断。

4、与历来的效果研究相比,它的特点是:

(1)传播效果分为认知、态度和行动三个层面,这些层面同时也是一个完整意义上的效果形成过程的不同阶段,“议程设置功能”假说的着眼点是这个过程的最初阶段,即认知层面上的效果。

认知层面上的效果与态度层面上的效果不同,一般来说,后者指的是对“思考方式”的影响,即告诉人们应该“怎样想”的方式来加强火改变人们对事物的看法或观点;前者指的是对“思考对象”的影响,也就是以告诉人们“想什么”的方式来把他们的关心和注意力引导到特定的问题上。

由于传播效果是一个循序发生和深化的过程,认知阶段的效果并不排除对态度和行动产生连动作用的可能性。

(2)它所考察的不是某家媒介的某次报道活动所产生的效果,而是作为整体大众传播具有较长时间跨度的一系列报道所产生的中长期的、综合的、宏观的社会效果。这里着眼的是传播媒介的日常新闻报道和信息传播活动所产生的影响。

(3)它暗示了一种媒介观,即传播媒介是从事“环境再构成作业”的机构。也就是说,传播媒介对外部世界的报道不是“镜子”式的反映,,而是一种有目的的取舍选择活动。传播媒介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和报道方针,从现实环境中“选择”出它们认为重要的部分或方面进行加工整理,赋予一定的结构秩序,然后以“报道事实”的方式提供给受众。在现代社会里,由于大众传播是人们获得外界信息的主要渠道,不管这种“再构成”是对现实环境的客观反映还是歪曲的反映,都会影响到人们对周围环境的认识和判断。

★20年代,美国著名新闻学家W.李普曼就认为,大众传媒的报道活动是一种营造“拟态环境”的活动。★“沉默的螺旋”

1、“沉默的螺旋”概念最早见于诺依曼1974年在《传播学刊》上发表的一篇论文,1980年以德文出版的《沉默的螺旋:舆论——我们的社会皮肤》一书,对这个理论进行了全面的概括。

2、诺依曼认为,对“周围意见环境的认知”所带来的压力,导致了许多人最终改变了投票意见。此后,诺依曼又对“意见气候”和“多数意见”对个人的压力进行了多次实证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她的“沉

3、概括起来说,这个假说由以下三个命题构成:

(1)个人意见的表明是一个社会心理过程。人作为社会动物,总是力图从周围环境寻求支持,避免陷入孤立状态,为了防止因鼓励而受到社会惩罚,个人在表明自己观点之际首先要对周围的意见环境进行观察,当发现自己属于多数或优势意见时,他们便倾向于积极大胆地表明自己的观点;当发现自己属于少数或劣势意见时,一般人就会屈于环境压力而转向沉默或附和。

(2)意见的表明和“沉默”的扩散是一个螺旋式的社会传播过程。就是说,一方的“沉默”造成另一方意见的增势,使“优势”意见显得更加强大,这种强大反过来又迫使更多的持不同意见者转向“沉默”。如此循环,便形成了一个“一方越来越大声疾呼,而另一方越来越沉默下去的螺旋式过程”。

(3)大众传播通过营造“意见环境”来影响和制约舆论。

4、这个假说包括了以下几个要点:(1)舆论的形成是大众传播、人际传播和人们对“意见环境”的认知心理三者相互作用的结果;(2)经大众传媒强调提示的意见由于具有公开性和传播广泛性,容易被当做“多数”或“优势”意见所认知;(3)这种环境认知所带来的压力或安全感,会引起人际接触中“劣势意见的沉默”和“优势意见的大声疾呼”的螺旋式扩展过程,并导致社会生活中占压倒优势的“多数意见”——舆论的诞生。

▲所谓舆论,即围绕争论性问题,在没有孤立危险的前提下可以公开表明的意见。

▲S.莫斯考维西认为,当持少数意见的“中坚分子”表现出意志的坚定性、主张的一贯性和表明态度的强烈性之际,可以对“多数派”产生有力的影响,甚至可以改变群体已有的合意并推动形成新的合意。▲“沉默的螺旋”假说尽管在理论和实证上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但至少在下述两方面具有重要意义:(1)它对舆论形成过程的考察从现象论的描述引向了社会心理分析的领域,强调了社会心理机制在这个过程中的作用。这正是传统的舆论学所忽略的一个重要方面;

(2)它强调了大众传播对舆论的强大影响,并正确地指出了这种影响来自于大众传播营造“意见环境”的巨大能力。假说中对传播媒介的“赋予地位”功能、大众传播的公开性和普遍性、

报道内容的类似性和积累性以及由此带来的“选择性接触”困难性所做的分析,对重新评价

大众传播的影响和效果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培养”理论

1、也称“培养分析”或“教化分析”,起源于60年代后期,当时美国社会的暴力和犯罪问题十分严重。

此研究由格纳伯主持。

2、基本观点:社会要作为一个统一整体存在和发展下去,就需要社会成员对该社会有一种“共识”,也就

是对客观存在的事物、重要的事物及社会的各种事物、各个部分和其相互关系要有大体一致或接近的认识。只有在这个基础上,人们认识、判断和行为才会有共通的基准,社会生活才能实现协调。

★“知沟”理论

1、美国学者蒂奇诺等于1970年提出。(儿童启蒙教育电视系列片《芝麻街》)

2、中心内容:大众传播的信息传达活动无论对社会经济地位高者还是低者都会带来知识量的增加,但由

于社会经济地位高者获得信息和知识的速度大大快于后者,随着时间的推移,最终结果是两者之间的“知沟”不断变宽,差距不断扩大。

3、补充观点:艾蒂玛和克莱因于1977年提出“上限效果”假说,即个人对特定知识的追求并不是无止境

的,达到某一“上限”后,知识量的增加就会减速乃至停止,社会经济地位高者获得知识的速度快,其“上限”到来得也就早;经济地位低者虽然知识增加速度慢,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最终能够在“上限”

上赶上前者。这意味着大众传播的信息传达活动的结果不是带来社会“知沟”扩大而是它的缩小。

2007年4月传播学概论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按照传播学的观点,文艺作品中人物的内心独白属于( )A自我传播B狭义的人际传播C群体传播D广义的人际传播2.传播可以分为若干层次,其中最基本的层次是( )A.人际传播B.群体传播C.组织传播 D.大众传播

3.在研究方法上,霍夫兰的贡献是倡导并亲身实践了( )A.实地调查法B.内容分析法C.控制实验法D个案研究法4.“二级传播理论”的创立者是( )A.拉斯韦尔B.卢因C.拉扎斯菲尔德 D.霍夫兰

5.下述传播模式中属于传统线性模式的是( )

A.德福勒模式 B.申农—韦弗模式C.马莱茨克模式D.奥斯古德—施拉姆模式

6.申农和韦弗注意到传播和周围环境的关系,因此他们提出的传播模式中出现了一个新的环节,这个环节是( ) A.噪音B.信号C.反馈D.信道

7.“你认为本市报纸和电视的新闻是否及时?”这种提问违反了问卷设计的( )

A.合理性原则B.艺术性原则C.科学性原则D.准确性原则

8.内容分析法的操作程序由若干步骤组成,其中第一个步骤是( )

A.制定分类标准B.实施统计分析C.确定分析单元D.抽取分析样本

9.赖特认为传播除了具有拉斯韦尔提出的三种功能之外,还具有( )A.信息功能B.文化功能C.娱乐功能D.协调功能10.麦奎尔在分析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时增加了一种功能,即( )A.娱乐功能B.信息功能C.动员功能D.整合功能11.报刊的自由主义理论认为,真理只有在各种意见“自由而公正”的竞争中才能产生和发展。这个观点也被称为( ) A.“天赋人权”B.“观点的自由市场”C.“第一自由”D.“真理的自我修正”

12.以心理学“刺激—反应”模式为基础的受众理论是( )A.个人差异论B.社会分类论C.个人情绪论D.社会关系论13.大众传播的信息传向受众有若干“关卡”,其中“第一关”是( )

A.选择性记忆B.选择性注意C.选择性理解D.选择性暴露

14.对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宣传手法作了系统研究并写出《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一书的学者是( )

A.拉斯韦尔B.卢因C.拉扎斯菲尔德D.霍夫兰

15.1940年,拉扎斯菲尔德等就竞选宣传对美国选民投票意向的影响作了一次调查。这次调查也叫( )

A.佩恩调查B.伊里调查C.伊利诺调查D.俄亥俄调查

16.“议程设置理论”暗示了一种媒介观,即认为大众传播媒介是( )

A.“镜子”式报道机构B.“真实反映环境”的机构C.客观报道事实的机构 D.“环境再构成作业”机构

17.传播学批判学派正式登上学术舞台的时间是在二十世纪的( )A.50年代B.60年代C.70年代D.80年代18.传播学批判学派认为,大众传播媒介巨大的政治影响力主要源于其特有的( )

A.信息传递功能B.议题设置功能C.精神麻醉功能D.培养分析功能

19.纠正怀特把关研究中“单一化”缺陷的是( )

A.拉斯韦尔的五W模式B.巴斯的“双重行动模式”C.麦克内利的把关模式D.布里德的“潜网”模式

20.“沉默的螺旋”理论认为,舆论的形成是三个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这三个因素是大众传播、人际传播和( ) A.劣势意见的沉默B.社会公众对事务的“理性讨论”C.优势意见的疾呼D.人们对“意见环境”的认知心理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21.传播学批判学派的研究,大致有三个方向,即( )

A.意识形态B.政治经济C.文化理解 D.研究方法E.社会道德

22.拉扎斯菲尔德等认为大众传播具有若干功能,它们是( )

A.使社会遗产世代相传B.授予地位C.与社会整合成一体化D.麻醉精神E.促进社会准则的实行

23.按信息内容的性质,信息可分为( )A.精神信息B.教育信息C.娱乐信息 D.商业信息E.说服性信息24.上世纪40年代至60年代的传播效果研究,主要课题和领域是( )

25.传播效果研究提出的一些理论大多与大众传播的社会效果有关,例如( )

A.“沉默的螺旋”理论涉及舆论的形成B.“培养”理论涉及人们对现实社会的看法C.“知识沟”理论涉及信息社会的阶层分化D.“两级传播”理论涉及社会效果的制约因素E.“议程设置”理论涉及人们对社会环境的认知

三、填空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空1分,共10分)

26.人际传播是指个人与个人之间面对面的信息交流,亦称___________。

27.以控制论为指导思想的传播过程模式,主要贡献是引入___________机制,变单向直线性为双向循环性,从而更客观、准确地反映了现实的传播过程。

28.控制实验法是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选择一组研究对象,___________地改变和控制某些因素,然后观察其后果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

29.皮亚杰认为传播具有两种功能,一是___________的,一是社交性的。

30.报刊的自由主义理论,其思想基础是___________。

31.传播者与受传者之间相互进行信息交流的各种途径、方式、手段,通称为___________。

32.专业性报纸、杂志、广播台和电视台的出现,表明受众具有___________的特征。

33.上世纪20~30年代美国培因基金会关于电影对青少年影响的调查,是有关___________最早的实证研究。

34.按照“议程设置”理论的观点,人们对于当前社会上的大事及其重要性的认识通常来自___________。

35.传播学研究中的传统学派,又称___________。

四、名词解释(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36.韦尔伯·施拉姆

37.说服性信息

38.“魔弹论”

39.李普曼

40.“比特”

五、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5分,共25分)

41.关于传播的定义,大体上可分为哪几种类型?

42.拉斯韦尔5W模式对传播研究的贡献是什么?

43.控制实验法的“控制”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44.概述“双重行动模式”的主要内容以及该模式在把关研究中的历史地位。

45.为什么说大众传播的反馈几乎总是延迟的?

六、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46.为什么拉扎斯菲尔德等认为大众传播是“最有力的一种社会麻醉品”?

47.概述麦克卢汉媒介理论的主要内容,并对其理论的价值与局限作一评价。

全国2007年7月传播学概论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传播学的诞生地是()A.英国 B.美国C.德国 D.日本

2.第一个明确提出并使用“大众传播学”这一概念的学者是()A.施拉姆 B.霍夫兰C.卢因 D.拉斯韦尔

3.申农一韦弗模式把传播过程中的媒介细分为三种,即发射器、接收器和()A.讯息B.信号C.信道D.噪音

4.伯洛提出了一种传播过程模式,这种模式可以略称为()

A.“M—S—R—C”

B.“S—M—C—R”

C.“S—R—M—C”

D.“M—R—S—C”

5.确定样本数量的实质,是确定一个能够满足研究者对调查精度要求的()

A.最小样本数

B.总体指标

C.最大样本数

D.样本指标

6.控制实验法区别于传播学其他研究方法的突出特点是()A.控制 B.实验C.变量分析 D.环境模拟

7.施拉姆把拉斯韦尔提出的环境监测功能比喻为()A.“反馈功能”B.“雷达功能”C.“整合功能”D.“议程设置功能”

8.按照拉扎斯菲尔德等的观点,由知名人士在电视上推荐产品,具有()

A.提供信息功能

B.授予地位功能

C.沟通交流功能

D.麻醉精神功能

9.报刊的四种理论中继集权主义理论之后出现的是()

A.自由主义理论

B.法西斯主义理论

C.社会责任理论

D.苏联共产主义理论

10.《权力的媒介》的作者是()A.赛伯特 B.阿特休尔C.施拉姆D.马莱茨克

11.大众传播中最主要最受重视的信息是()A.新闻信息 B.教育信息C.娱乐信息 D.商业信息

12.符号最基本的特点在于它的()A.一般性 B.鲜明性C.操作性 D.指说性

13.现阶段普及率最高的大众传播媒介是()A.报纸B.杂志C.广播 D.电视

14.情景是一种信息系统,这个观点的提出者是()A.英尼斯 B.戈夫曼C.梅罗维茨D.麦克卢汉

15.下述成语中与选择性理解的意思最接近的是()A.爱屋及乌 B.明察秋毫C.见仁见智 D.见微知著

16.大众传播有各种反馈,其中重要的是()

A.报刊杂志的发行量

B.一段时间的累计性反馈

C.广播电视的收视率

D.一定范围的一次性反馈

17.李普曼在一本著作中阐述了现代人与“第一手信息隔绝”的问题,这本著作是()

A.《人际影响》

B.《舆论学》

C.《人民的选择》

D.《自由与新闻》

18.按照“沉默的螺旋”理论的观点,大众传播的社会效果是()A.有限的 B.强大的C.无力的 D.微小的

19.传播学批判学派的直接策源地在()A.英国 B.美国C.德国 D.日本

20.传播学传统学派对传播现状的基本态度是()A.肯定 B.否定C.中立 D.批判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2l.安排问卷的提问结构必须遵循的原则是()

A.先易后难

B.先“面”后“点”

C.同类集中

D.先一般后特殊

E.主体清晰

22.按照信息对受传者的不同心理效果,可以把信息分为()

A.说服性信息

B.告知性信息

C.指导性信息

D.维持性信息

E.复原性信息

23.以下观点中属于麦克卢汉媒介理论的是()

A.地球村

B.媒介即讯息

C.情境决定论

D.媒介有“冷”“热”之分

E.媒介是人体的延伸

24.拉扎斯菲尔德等对美国选民的调查发现,大众传播可能产生的效果主要是()

A.“改变”效果

B.“强化”效果

C.“结晶”效果

D.“沉默”效果

E.“从众”效果

25.罗杰斯把传播学传统学派的特征归纳为()A.经验的B.广泛联系的C.思辨的D.具体实证的E.注重效果研究的

三、填空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26.施拉姆对传播学的最大贡献是_________。

27.拉斯韦尔模式由五个环节构成,其中第三个环节是_________。

28.正确的抽样调查的前提是样本,而样本必须是_________的缩影。

29.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认为大众传播具有三种功能,即授予地位、促进社会准则的实行和_________。

30.在传播学中,针对传播主体“谁”这一要素的研究,称为_________。

31.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借用了他的老师_________的观点。

33.传播效果依其发生的逻辑顺序或表现阶段可以分为三个层面,即认知层面、心理和态度层面以及_________层面。

34.在传播研究中,传统学派主要关心的是“如何”传播的问题,而批判学派主要关心的则是_________的问题。

35.在因特网上,有些人通过破译通讯代码,擅自闯入别人的网页,或乱加篡改,或窍取信息。这些“闯入者”被称为_________。

四、名词解释(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36.“控制组”

37.可读性

38.“热媒介”

39.“免疫效果”

40.“文化工业”

五、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5分,共25分)

41.简述传播学诞生的条件。

42.伯洛关于传播过程的主要论点是什么?

43.什么是环境监测功能?

44.简述报刊的自由主义理论的基本主张。

45.受众使用大众传播媒介有哪些基本动机?

六、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46.什么是大众传播?与一般人际传播相比,它有哪些特点?为什么说互联网的出现使二者的界限变得模糊了?

47.为什么蒂奇诺认为社会经济地位高的阶层是造成“知识沟”不断扩大的根本原因?

2004年4月传播学概论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1.在西方马克思主义中,最早提出“文化霸权”理论的学者是( )A.卢卡奇B.葛兰西C.哈贝马斯 D.马尔库塞

2.人们常常比较容易回忆起在报刊、广播、电视报道中占显著位置的新闻,这一现象印证了( )

A.认识连贯论

B.认知不和谐论

C.实用论

D.可获得性(易得性)论

3.针对信息革命实质的问题,美国学者贝尼格尔提出了 ( )

A.控制革命的观点

B.第三次浪潮的观点

C.媒介一人体的延伸

D.信息革命与信息爆炸

4.在“使用与满足”的早期研究中,使用的方法主要是( )A.面访记录法B.心理实验法C.实地调查法D.内容分析法

5.20世纪30-40年代改进舆论调查方法,并取得研究成果的代表人物是( )A.李普曼B.卢因C.盖洛普D.拉斯韦尔

6.使受众的判断能力和主动精神受到不利影响的是( )

A.文化传递的功能失调

B.授予地位的功能失调

C.社会协调的功能失调

D.娱乐功能失调

7.美国政府在60年代为缓解贫富儿童受教育机会的不平等而制作的著名的儿童启蒙教育电视片是( )

A.《米老鼠与唐老鸭》

B.《猫和老鼠》

C.《芝麻街》

D.《汤姆历险记》

8.互联网是( )A.单一型媒介B.复合型媒介C.第三媒介D.传统媒介

9.传播活动是一种( )A.客观现象B.主观现象C.心理现象D.社会现象

10.把关人所处的位置,就是卢因指出信息在传播渠道中流通必经的( )A.地区B.门户C.门区D.枢纽

11.从说服传播的长期效果来说,最终起决定作用的是( )

A.信源的可信性

B.媒介的权威性

C.传播对象的自身属性

D.内容的说服力

12.杂志在传播媒介的竞争中采取的主要对策是( )A.增插静态图像B.注意扩版C.向专业化方向发展D.模仿报纸的做法

13.创新与普及的研究表明,“知识沟”的根源在于不合理的( )

A.社会政治结构

B.社会经济结构

C.社会教育结构

D.社会文化结构

14.在控制研究领域中,探讨传播者究竟为谁传播、为什么传播等重大问题的是( )

A.耶鲁学派

B.哥伦比亚学派

C.传统学派

D.批判学派

15.“有限效果论”注重考察的是具体传播活动的( )A.微观效果B.宏观效果 C.长期效果D.潜在效果

16.会分散和冲淡受众对重大问题注意力的传播内容是( )A.新闻性信息B.娱乐性信息 C.消息性信息D.维持性信息

17.有关自然灾害和战争威胁的报道,体现了大众传播社会功能中的( )A.社会动员 B.社会规范C.环境监测D.社会协调

18.针对传播主体展开的研究是( )A.内容分析B.议题设置C.媒介研究D.控制研究

19.传播学和新闻学的研究对象( )A.区别很大B.完全相同C.各不相同D.有重合之处

20.“编码与释码”理论的提出者是( )A.霍尔B.萨尔瓦焦C.贝尔D.罗杰斯

21.各人的心理差异影响他们对信息刺激物的挑选及其对信息刺激物意义的解释,这种看法出自( )

A.社会分类论

B.个人差异论

C.社会分化论

D.社会关系论

22.媒介的“高清晰度”指的是( )A.字迹清晰B.声音清楚 C.信息的明确度高D.画面清晰

23.霍克海默和阿道尔诺用“文化工业”这个术语指称( )A.流行文化 B.通俗文化 C.大众文化D.商业文化

24.在调查问卷上,适宜于放在前面的问题是( )A.有难度的B.敏感性的 C.容易回答的D.反映主要情况的

25.大众传播基本上是信息的A.双向沟通B.多向传递 C.单向流动D.循环往复

26.批判学派可以追溯到( )A.霍夫兰学说B.功能主义C.信息论 D.法兰克福学派

27.受众收听、收看轻松愉快的信息内容,主要的动机是( )A.满足信息需求B.追求娱乐与消遣 C.获取知识D.交往的需要

28.个人之间面对面的信息交流被称为( )A.人际传播B.自我传播 C.群体传播D.网络传播

29.大众传媒的授予地位功能,可使个人和集体的地位( )A.规范化B.合法化 C.合理化 D.标准化

30.“小道消息”不胫而走,造成信息的误传和混乱,这说明了信息富于( )A.传递性B.扩散性 C.扩充性 D.共享性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31.在大众传播中,来自受众的信息反馈是( )A.及时的B.有限的C.滞后的D.大量的E.真实的

32.口语传播的局限性主要体现在( )A.缺乏亲切感B.传播距离有限 C.不利于信息的保存D.传播范围有限E.表达不自然

33.巴斯的把关模式中,“双重行动”是指( )A.新闻加工B.新闻编辑 C.新闻策划 D.新闻报道E.新闻采集

34.非随机抽样的主要形式有( )A.等距随机抽样 B.判断抽样C.整群抽样 D.雪球抽样 E.多阶段抽样

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36.参照群体

37.意见领袖

38.简单随机抽样

39.信息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5分,共25分)

40.什么是阿特休尔有关控制研究的基本观点?

41.从经济角度简要分析传播媒介的主要作用。

42.简述德福勒模式的主要特点。

43.在组织传播中,组织的权威性和传播内容的可信性之间有什么关系?

44.新闻与非新闻信息相比有哪些特殊性?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45小题9分,第46小题14分,共23分)

45.从施控与受控的传播理论角度,说明我国报业集团建立的重要意义。

46.试析网络传播对大众传播产生冲击的原因。

2004年7月传播学概论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一般认为,传播理论得到整理和系统化是在( ) A.20世纪10年代B.20世纪20年代C.20世纪30年代 D.20世纪40年代

2.哈罗德·拉斯韦尔的代表作是( )

A.《解放社会矛盾》

B.《人民的选择》

C.《世界大战时期的宣传技巧》

D.《个人影响力:人在大众传播中的作用》

3.库尔特·卢因对传播学的贡献主要是提出了什么概念?( )A.大众传播B.社会传播C.把关人D.二级传播

4.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拉斯韦尔模式五环节的是( ) A.传者B.媒介C.效果D.技巧

5.控制实验法的突出特点是( ) A.没有变化B.设计控制C.取自自然D.就地实验

6.大众传播的四功能说是下列哪项的具体表现( ) A.同功异构B.一构多功C.同功同构 D.多功多构

7.下列哪项传播功能不是拉扎斯菲尔德等人提出的?( )A.重申社会准则B.授予地位C.协调社会D.麻醉精神

8.一般来说,“控制研究”研究的是传播五W中的哪一项?( )A.谁B.说什么C.通过什么渠道D.对谁说

9.控制研究中的“施控”主要指的是( )

A.外界因素对传播者的控制

B.传播者对传播过程施以控制

C.传播者对被采访者的控制

D.传播机构对传播者的控制

10.一般认为,传播学中的信息指的是( )。

A.情报资料

B.消除或减少讯息不确定性的量

C.表现特质特征精神属性的东西

D.语言传播的内容

11.符号与意义之间的指代关系是通过( )

A.某个专家的研究认定的

B.辞典的编写确定的

C.人类约定俗成的

D.语法和逻辑的规则形成的

12.世界上最早的无线电广播台KDKA出现于( )A.1865年B.1920年C.1936年D.1901年

13.提出“热媒介冷媒介”区分的是( )A.威尔伯·施拉姆 B.哈罗德·英尼斯C.戈夫曼 D.马歇尔·麦克鲁汉

14.说服性传播研究采用的最主要方法有( ) A.实验心理学方法B.个案分析法C.抽样调查法D.内容分析法

15.媒介印象指的是( ) A.媒介给人的总体感觉B.对媒介能否满足自己的现实需求的评价

C.对媒介的不同特点的认识

D.对媒介的内容是否优秀的评价

16.下列各项关于舆论权威的说法错误的是( ) A.舆论权威一般指的是职业传播者中的一员 B.舆论权威具有较大知名度,对公众有影响力C.舆论权威一般是在长期的大众传播活动中形成的D.“舆论权威”其实就是“意见领袖”

17.传播学“控制”研究中的“控制”一词的含义理解错误的是( )A.传播者对信息流通所进行的干预和影响、左右和操纵B.传播者既受到外界制度等的制约,又受到自身文化等的主观制约C.指传播学研究中都对现象用控制实验法进行研究

D.传播者一方面施控于传播过程,一方面又受控于外界各因素

18.知识沟理论假说起源于20世纪()的美国。A.30年代 B.40年代 C.50年代 D.60年代

19.传播学理论建构的4种类型不包括( )A.归纳理论 B.记录 C.机能理论 D.模式

20.研究者按照某种既定的标志将总体分层(分类)后决定其分配比例和数额的抽样形式属于下列选项中的( )。

A.非随机抽样

B.定额抽样

C.分层随机抽样

D.判断抽样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21.下列各项中属于批判学派代表人物的有( ) A.霍克海默B.阿道尔诺C.马尔库塞D.卢因E.哈贝马斯

22.下列属于宏观效果理论的假说的是( )A.两级传播说B.知识沟假说C.培养分析D.议程设置说E.使用与满足说

23.传播学研究方法的特点主要有( )A.科学性B.操作性C.平衡性D.综合性E.量化性

24.下列属于控制分析中传播主体“谁”这一要素的有( )A.记者B.报社C.电影制片厂D.电视摄像E.通讯社

25.对信息的共享性特点理解正确的有( ) A.信息交换双方,即传者和受者都有可以享有被交换的同一信息

B.信息一旦出现,一定是被传者和受者同时拥有的

C.信息在交换或交流过程中,可以同时为众多的接受者所接收和利用

D.信息传给了一个人,其他人的信息不会因之而减少

E.信息只有共同拥有才有价值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2分)

26.传播

27.布里德“潜网”

28.传播模式

29.传播单位

四、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30.简介传播学研究的两大学派。

31.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失调主要有哪些具体表现?

32.简述信息科学对传播的影响。

33.简述信息匮乏的后果。

五、论述题(每小题9分,共18分)

34.分析我国各类大众传媒应在竞争中求发展的对策和现状。35.分析信息高新科技对大众传播的影响。

2005年4月传播学概论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1.与传播内容和传播目的无关的信息干扰,可看作是( )A.信息匮乏 B.信息反馈C.信息低量 D.信息超量

2.布里德认为,在特定社会环境中传播媒介所担负的职能是( )A.思想控制B.社会控制C.外部控制D.内部控制

3.在传播学中,大众传播的环境认知效果也称( )A.示范效果B.心理归因效果C.视野制约效果D.累积效果

4.在整个社会系统中,传播媒介是信息流通渠道的( )A.不固定的把关人B.重要把关人C.次要把关人D.主要把关人

5.大众传媒的自我控制也称为( )A.他律B.内律C.自律D.外律

6.如果要分析某一特定事件的报道,在抽取特定的“日期样本”时一般采用的方法是( )

A.指定法

B.日历法

C.系统抽样法

D.等距抽样法

7.下列研究方法中,所需费用相对来说最低的是( )A.问卷调查法B.内容分析法C.抽样调查法D.控制实验法

8.传播过程中的译码又被称为( )A.符号解读B.符号化C.接受信息D.传送信息

9.麦克卢汉和英尼斯的媒介理论的共同缺陷是( )

A.概念界定不够清晰

B.缺乏批判精神

C.过分强调媒介的作用

D.学术观点过时

10.大众传媒延续社会传统、传播社会经验与知识的教育功能,属于( )

A.说服性功能

B.文化传递功能

C.环境监测功能

D.使用与满足功能

11.面对面接触时产生的信息沟通和互动行为,属于( )A.大众传播B.人际传播C.组织传播D.社会传播

12.在网络时代,社会信息传播中信息把关方式的改变指的是( )

A.把关现象在社会上全然消失

B.把关操作变得更为简单

C.把关仅依靠技术手段完成

D.受众在某种程度上参与把关

13.能够避免出现环境监测功能失调的是( )A.授予地位功能B.文化传递功能C.传递信息功能D.社会协调功能

14.介乎人际传播和组织传播之间的信息交流层次是( )A.网络传播B.跨文化传播C.群体传播D.大众传播

15.“沉默的螺旋”理论认为大众传播的强大影响发生在( )

A.认知阶段和判断阶段

B.判断·意见阶段和行动阶段

C.判断阶段和意见形成阶段

D.“认知→判断·意见→行动”的全过程

16.就传播过程而言,批判学派关心的是传播者,传统学派关心的是( )A.内容B.媒介C.受众 D.环境

17.在人类最早的传播方式中,听觉系统和视觉系统的信息符号是( )A.分离的B.合一的C.并用的D.整合的

18.电脑网络上的信息提供者是( )A.网络服务供应商B.各种传媒机构C.网上的个体用户D.电脑网络用户

19.“培养分析”研究最初的着眼点有( )A.电视暴力与社会犯罪的关系B.电视色情与社会犯罪的关系

C.电视的视听兼备对感染力的影响

D.电视业的垄断化对观点多样化的影响

20.社会心理学家卢因创立了著名的( )

A.“信息论”和“控制论”

B.“群体动力学”和“场论”

C.二级传播理论

D.议程设置功能理论

21.在各种西方马克思主义流派中,最有影响的是( )A.政治经济学派B.法兰克福学派C.耶鲁学派D.芝加哥学派

22.魔弹论产生的理论背景是( )A.传统社会理论的流行B.依附理论的流行C.大众社会理论的流行D.现代化理论的流行

23.保罗·拉扎斯菲尔德潜心研究传播理论达30年之久,成为传播学中的( )

A.耶鲁学派的创立者

B.哥伦比亚学派的创立者

C.格式塔学派的创立者

D.芝加哥学派的创立者

24.提出“使用与满足”过程的基本模式的学者是( )

A.卡兹和麦奎尔

B.卡兹和布鲁姆勒

C.麦奎尔和布鲁姆勒

D.麦奎尔和贝雷尔森

25.认为个人之间的相互影响制约着媒介效果的观点,出自( )A.个人差异论B.个人关系论C.社会关系论D.社会分类论

26.对传者、受者的自我形象、个性结构、社会环境等的分析属于( )

A.马莱茨克模式中的概念

B.传播单位模式中的概念

C.赖特夫妇模式中的概念

D.丹斯模式中的概念

27.施拉姆提出传播的“雷达”功能的比喻,指的是( )A.麻醉性功能B.社会协调功能C.娱乐功能D.环境监测功能

28.提出“S—M—C—R”传播过程模式的学者是( )A.戴维·伯洛B.拉斯韦尔C.施拉姆D.德福勒

29.说明信息概念的实质的是( )A.信息即情报B.信息即知识C.信息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D.信息是不确定性减少的量

30.提出“感觉的平衡”这一概念的学者是( )A.英尼斯B.麦克卢汉C.梅罗维兹D.戈夫曼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31.在传播过程中要发送和接收信息,就得进行( )A.制码B.编码C.读码D.译码E.代码

32.霍夫兰在说服性传播的研究中指出,传播效果的形成会受到诸多条件的制约,这些条件是()

33.传播学研究的特点是( )

A.重视理论探索

B.重视业务探讨

C.关注广播电视研究

D.采用定性分析方法

E.采用定量分析方法

34.在赖利夫妇提出的社会系统模式中,三个相互关联的概念是( )

A.基本群体

B.参照群体

C.更大的社会结构

D.社会总系统

E.自然群体

35.西方学者提出的报刊的四种理论中,除报刑的苏联共产主义理论外,还有( )

A.封建集权理论

B.社会责任理论

C.启蒙主义理论

D.集权主义理论

E.自由主义理论

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36.选择性因素

37.传播的工具性功能

38.内容分析法

39.批判学派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5 小题,每小题5分,共25分)

40.在网络时代,电子传媒与印刷传媒之间出现了界限的模糊化,它们表现在哪些方面?

41.传播学诞生的条件有哪些?

42.什么是传播学研究的定量化?

43.大众传播受众的主要特征有哪些?

44.为什么伊丽莎白·诺尔一诺依曼将舆论比喻为“我们社会的皮肤”?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45小题9分,第46小题14分,共23分)

45.在关于媒介普及与社会文化水平的关系这一重要问题上,试述“知识沟”理论与一般观念的不同之处。

46.试从传播技巧的角度阐述说服性传播效果研究的具体内容。

大学《传播学概论》试卷及答案

《传播学概论》课程期末考试 (2011—2012学年 第1学期) 本科 专科□ A 卷□ B 卷 (考试时间9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不得分。 1.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通常被称为( ) A.群体传播 B.人际传播 C.自我传播 D.组织传播 2.著名的“三论”当中,控制论的创始人是下面哪位( ) A. 香农 B.库利 C. 威纳 D.米德 3. 传播学研究的内容很多,其中最主要的一个分支是( ) A.大众传播学 B.人际传播学 C.自我传播学 D. 组织传播学 4. “媒介即讯息”这一著名论断是谁提出的( ) A.拉斯维尔 B.麦克卢汉

C.施拉姆 D.香农 5.拉斯韦尔模式的第1个环节是() A.谁 B.对谁 C.通过什么渠道 D.说了什么 6. 最早提出来“把关人”理论的是() A.拉斯维尔 B.卢因 C.拉扎斯菲尔德 D.施拉姆 7.小米对小李说:“明天周末,我们去看电影吧?”这句话中,小米是一个基本 传播过程中的哪个环节() A.反馈 B.媒介 C.传者 D.受传者 8.在《人民的选择》中,拉扎斯菲尔德等提出一个重要概念是()。A.拟态环境的环境化B.“意见领袖” C.主我与客我理论D.休眠效果 9.下面哪个理论是由德国社会学家诺依曼提出来的()。 A.“传播流”B.“信息流” C.“沉默的螺旋”D.“媒介即讯息” 10. 最早提出“两级传播”这一观点的是()。 A.拉斯维尔 B.拉扎斯菲尔德 C.库尔特·卢因 D.卡尔·霍夫兰 11.在香农—韦弗的传播过程模式中,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概念是() A.反馈 B.噪音

《传播学教程》课后思考题答案

《传播学教程》课后思考题答案 第一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 第一节 1、为什么说“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 答: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互动行为的介质既不单单是意义,也不单单是符号,而是作为意义和符号,精神内容和物质载体只统一体的信息,因为意义离开符号就不能得到表达,而符号离开意义只不过是一些莫名其妙的物质,两者都不能单独引起社会互动行为。社会信息指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主客体的统一,符号和意义的统一。信息又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所以说,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 2、什么是传播?它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答:传播即是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它是人类通过符号和媒介交流信息以其发生相应变化的活动。是人类的活动,是信息的交流,它离不开符号,媒介,它的目的是希望发生相映的变化。 基本特征: (1)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2)它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形成的,也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3)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象的是社会互动行为。 (4)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就是传授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5)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3、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如何理解这个观点? 答:传播产生于一定的社会关系,这种关系可能是纵向的也可能是横向的。它又是社会关系的体现,传授双方表述的内容和采用的姿态,措辞等等,无不反映着各自的社会角色和地位。社会关系是人类传播的一个本质属性,通过传播,人们保持既有的社会关系并建立新的社会关系。 第二节 1、如何理解社会传播的系统性? 答: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无不处在一定的系统中。所谓系统“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若干部分结合在一起并且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从这个定义而言,人类的社会传播,也是具有普通的系统性。 2、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是什么? 答:(1)是一个开放性的系统 (2)由各种子系统相互连接,相互交织构成的整体 (3)它是一个具有双重偶然性的系统 (4)自我创造,自我完善的系统 3、如何理解社会信息系统中的双重偶然性? 答:它是人类社会信息系统所特有的属性,是以人为主体的活动有关,因为在自然系统中,系统各部分,系统与系统之间的联系和相互作用都是依据既定的条件进行的,满足了既定的物理,化学生物的条件,变会引起预期的反应。而人类社会则不同,人类的活动不仅受到生物运动规律的制约,而且受到精神和心理的运动规律的制约,这样影响社会信息系统运动及其结果的变量就更多,更复杂。 4、什么是传播隔阂? 答:它包括个人之间的隔阂,个人与群体的隔阂,成员与组织的隔阂,群体与群体,组织与组织,世代与世代,文化与文化之间的隔阂等等。由于社会信息系统的参与者——无论

传播学概论复习(重点整理)

传播学概论 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 第一节:从传播的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所谓传播,实质上是一种社会互动行为。 介质:是作为意义和符号、精神内容和物质载体之统一体的信息。 传播三要素:信源、讯息、信宿 信息定义: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 传播的定义和特点: 定义:所谓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特点: ①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②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③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④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同的意义空间; ⑤传播是一种行为,也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第二节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的科学 一、社会传播的系统性 社会传播的五种基本类型: 1.人内传播:人体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信息系统 2.人际传播:由两个个体系统的互相连接所形成的新的信息系统 3.群体传播:群体传播不仅存在着许多个体系统的活动,有机结合还产生了新的输出物— —群体意识、群体规范和群体价值 4.组织传播:企业传播与企业管理 5.大众传播:专业传播者、广泛受众、专业技术手段 二、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 ①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开放性系统 ②社会信息系统是有各种子系统相互连结、相互交织而构成的整体 ③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具有双重偶然性的系统(传受双方都存在着不确定性) ④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自我创造、自我完善的系统 三、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与社会发展 传播障碍——结构与功能障碍 传播隔阂——无意曲解、有意曲解 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的存在是社会信息系统的一个必然现象,会造成社会成员的认知、判断、决策和行动的混乱,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及时妥善地解决,必会影响社会的和谐和正常发展。 第三节精神交往理论与马克思主义传播观 ·研究传播学的重要前提:必须从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的立场出发,树立科学的传播观·马克思和恩格斯精神交往理论的几条重要原则: 一、在人类交往活动的大系统中把握传播 二、在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的辩证关系中把握传播

传播学概论测试题3

第一章、第二章测试 1、人类传播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 (1)口语传播时代 (2)文字传播时代 (3)印刷传播时代 (4)电子传播时代 2、被称为“传播学之父”的是美国学者(威尔伯﹒施拉姆)。 3、传播学的四大先驱分别是: (1)拉斯韦尔 (2)拉扎斯菲尔德 (3)卢因 (4)霍夫兰 4、信息论的创立者香农认为,只要是能够消除或减少事物的某种(不确定性)的东西,都是信息。 5、十五世纪四十年代,德国工匠(古登堡)发明的金属活字印刷技术,标志着印刷时代的新纪元。 6、人类传播有哪些特点? (1)社会传播是信息在扩散中实现共享的过程。 (2)社会传播是传播双方的互动行为。 (3)社会传播的发生是以双方共通的意义空间为前提的。 (4)社会传播的本质属性:社会关系。传播产生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体现着不同的社会关系,也建立着新的社会关系。 (5)社会传播的系统性。社会传播是各种类型的传播交织而成的一个复杂的“过程的集合体”。 7、什么是符号化?什么是符号解读? 符号化(编码):是传播者将自己要传递的讯息或意义转换为声音或文字语言或其他符号的活动。 符号解读(译码):是受传播者对其接受到的符号进行理解和阐释,读取其意义的活动。

第三章、第四章测试 1、一个基本的传播过程包括哪些要素? 传播者(C),受传者(R),讯息(M),媒介(MD),反馈(F) 3、1949年,美国的信息论学者(香农)和(韦弗)提出了一个传播过程的数学模式。 4、1967年,美国学者(丹斯)强调了传播过程的动态性质,比如,谈话中双方“认知场”总是在不断扩大。麦奎尔将其观点概括为“螺旋形模式”。 5、在对社会传播的系统性研究中,(赖利夫妇的传播系统)模式强调了社会传播是由普遍联系的各种类型的传播所构成的复杂系统。(马莱兹克)的大众传播过程的系统模式则看到了大众传播各个环节都受到各种社会影响力的作用,其中,社会心理因素对传播者和受众具有重大的影响。 6、人内传播的一些理论与社会心理学密切相关。在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米德)看来,人的自我是在“主我”与“客我”的互动中形成的。另一位社会心理学家(布鲁默)则提出了“自我互动”理论。 7、1973年,美国学者(罗伯特·阿克塞尔罗德)提出了一个基于基模理论的个体信息处理过程模式。 8、“镜中我”概念是美国社会学家(库利)提出的。人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我认识自我认识依赖于同他人之间的互动。他人的评价和态度是一面“镜子”,个体依此调整自身行为。 9、图示:拉斯韦尔五W模式。 10、图示:施拉姆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

传播学概论重点 最新郭庆光版 期末考试版

1、传播的定义和特点 ①定义: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②特点:一种信息共享活动;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传播双方须有共通的意义空间;一种行为、过程、系统。 1、传播学的定义 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是社会科学和应用科学。 1、社会传播的类型 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 2人类传播经历的发展阶段:口语传播时代、文字传播时代、印刷传播时代、电子传播时代 2、信息社会的定义和特点 ①定义:信息成为与物资和能源同等重要甚至更重要的资源,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以信息为核心价值而得到发展的社会。 ②特点:a.社会经济主体由制造业转向以高新科技为核心的第三产业,即信息和知识产业占据主导地位;b.劳动力主体不再是机械的操作者而是信息的生产者和传播者;c.贸易不局限于国内,跨国贸易和全球贸易成为主流;d.交易结算不再主要依靠现金,而是信用。 3、符号的定义和基本功能 ①定义: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信息表达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基本要素。 ②基本功能:a.表述和理解(人与人之间的传播活动首先表现为符号化和符号解读的过程); b.传达(作为精神内容的意义只有转换为一定物质形式的符号才能在时空中得到传播和保存); c.思考(即引发思维活动,思考首先要有对象及关于对象的知识,而这些都以符号形式存在于人的头脑中)。 4、传播过程的直线模式 A拉斯韦尔的传播过程模式 ①(美)H.拉斯韦尔《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和功能》。又称拉斯韦尔模式或五W模式。 ②五W:(谁);(说了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向谁说);(有什么效果) 5W模式中五个要素后来还扩展为传播学的五个重要研究领域:控制研究、内容分析、受众研究、媒介研究、效果研究。 ③内容:谁(传播者)—说什么(讯息)—通过什么渠道(媒介)—对谁说(受传者)—有什么效果(效果) 4、香农-韦弗数学模式 ①(美)C.香农和W.韦弗《传播数学理论》 ②内容:信源——发射器——□——接收器——信宿 ③评价:a.意义:导入噪音概念,表明传播过程内外的障碍因素对讯息的干扰;提高传播学者对信息科技在传播过程中的作用的认识;b.不足:直线单向过程,缺少反馈环节和角色互换(作为电子通信过程并无不妥)。 5、人内传播的定义和性质特点 ①定义: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也称内向传播、自我传播、自在传播。 ②性质特点:a.过程不孤立,与外部环境(自然的和社会的)保持衔接关系;b.本质上是对社会实践活动的反映,具有鲜明的社会性和实践性;c.对外部世界积极能动的反映,不是消极反映;d.其他一切传播活动的基础。 5、人内传播的主要环节(要素):感觉、知觉、表象、概念、判断、推理 5、米德的“主我与客我”理论 ①自我是“主我”(I)与“客我”的统一。主我是个人的主体意识,通过个人围绕对象事

传播学概论试题及答案

着名的5W传播模式,确定了传播学的研究范围。 2.香农——韦弗第一次提出“噪音”的概念,噪音在信息传递过程中可造成干扰,由此产生信息的衰减和失真。 3.传播学的两大阵营包括:传统学派和批评学派。 4.传播学的定量研究方法主要有:调查研究法、内容分析法、实验法、个案研法 5.传播学的四位奠基人:拉斯韦尔、拉扎斯菲尔德、库尔特卢因、霍夫兰 6.被称为“传播学之父”的学者是威尔伯施拉姆。 7.传播的英文是communication 8.传播的四种基本类型: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 9.美国(传统学派)欧洲(批判学派) 10.三论: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 11.能动性和创造性是人类语言区别于动物信号系统的最根本特征 名词解释 1.大众传播学 大众传播学是研究大众传播事业的产生、发展、及其与社会的关系、研究大众传播的内容、过程、功能与效果的学问。 2.“麻醉精神” 麻醉精神指大大小小的传媒给人们带来的讯息,其数量之多已达到令人难以招架的地步。而且人们花费许多时间从事这种视听活动,自认

为已经充分了解周围的社会,实际上他们已没有多少机会直接投身社会活动,与社会的关系反而日趋疏远和冷漠了。 3.受众 传播学中的“受众”一词,是社会信息传播的接受者群体的总称。大众传播的受众,则指报刊读者、广播听众和电视观众,是通称这些信息接受者的集合名称。 4.意见领袖:指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同时对他 人施加影响的“活跃分子”。在大众传播效果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中介或过滤的作用,将信息扩散给受众,形成信息传递的两级传播。 5.传播效果:“传播效果”这一概念具有双重含义:1指带有说服动 机的传播行为在受传者身上引起的心理、态度和行为的变化;2指传播活动,尤其是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对受传者和社会所产生的一切影响和结果(直接+间接+潜在)的总体。 6.拟态环境:就是我们所说的由大众传播活动形成的信息环境,并 不是现实环境的镜子式的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 7.议程设置功能:指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以赋予各种议 题不同程度的显着性的方式,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世界的大事及重要性的判断。 核心观点:大众传播媒介在一定阶段内对某个事件和社会问题的突出报道会引起公众的普遍关心和重视,进而成为社会舆论讨论的中心议

传播学概论期末复习整理

传播学最终版 一、名词解释 1、大众传播。答案:现代化的传播机构或组织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向广大的受众开展信息传播的活动。 2、反馈。答案:反馈是信息的接受者在接受信息以后对传者所做出的反应。 3、传播单位。奥斯古德——施拉姆模式与前面介绍的各种模式比较,它的最大特点是没有明确的传播主体和传播客体,而是统称为“解码者”,或者称为“传播单位”。他们把参与传播行为的各方描述成对等的,行使着相同的功能,那就是编码和译码。 4、环境监视功能。答案:施拉姆把它称为“雷达功能”。就是向人们提供种种即将到来的灾害、威胁等警告,从而提高人们的警惕,促使人们加以防御。 5、《权力的媒介》。答案:美国学者阿特休尔在上世纪80年代写的《权力的媒介》一书被认为是对《报刊的四种理论》“第一次构成了严重的挑战”。他主要想表达这样一个基本事实:一切媒介,都不是独立的、自为的,而是某种权势的“吹鼓手”,包括宗教的、世俗的;党派的、经济的,总之,是“某种权势的媒介”。并且认为,控制者与被控制者之间存在四种关系:一是官方关系,是由规定、法令和条例决定的;二是商业形式的关系,主要是广告商及商业伙伴;三是利益关系形式,比如金融企业,或政党,或宗教团体等;四是非正式形式,这主要是只亲朋好友。 6、EPS。答案:任何一种大众传播媒介,都经历了从上流社会走向大众,再由为数众多、成分复杂的大众走向兴趣一致的小群体怎么一个过程。有学者将这一规律称作EPS,其中E(elite)指上流社会、精英阶层,P(popular)指大众化、流行化,S(specialized)指专门化。

7、第四媒体。答案:互联网因其诞生在报刊、广播、电视这三种大众传播媒介之后,又被形象地称为“第四媒体”。 1998年5月,联合国新闻委员会年会上正式提出“第四媒体”的概念。 8、地球村。答案:由于电子传播媒介的出现和普及,使得原来比较分散、联系不够紧密的世界各国或地区之间的联系加强,从而使空间距离相对缩短,就像一个城市或乡村社区内部的联系那样紧密。 9、电视人。指的是伴随电视的普及而诞生和成长的一代。他们在电视画面和音响的感官刺激环境中长大,是注意感觉的“感觉人”,表现在行为方式上是跟着感觉走。同时,这种封闭的、缺乏现实社会互动的环境,使得他们其中的大多数人养成了孤独、内向、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社会责任感比较弱。 10.容器人。在大众传播特别是以电视为主的媒介环境中成长起来的现代人的内心世界类似一种罐装的容器,这个容器是孤立封闭的,“容器人”为了摆脱孤独状态希望与他人接触,但这种接触只是一种容器外壁的碰撞,不能深入到对方的内部。 11、选择性因素是帮助受众成员避开与自己固有观念不和谐的信息的骚扰,从而保持心理平衡和认识一贯性的机制。 12、传播效果。答案:一般是指传播活动尤其是大众传播媒介的活动对受传者和社会产生的一切影响和结果的总称。 13、意见领袖。答案:就是活跃在人际关系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观点或建议,并对他人施加影响的人物。 14、组织传播:是一种有组织、有领导、有计划、有一定规模的信息交流活动,即由各种形状依赖关系结成的网络,为应付环境的不确定性而进行信息交流的过

大学传播学概论试卷和答案

《传播学概论》课程期末考试(2011—2012学年 第1学期) 本科 专科□ A 卷□ B 卷 (考试时间90分钟) 题号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总分 分数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不得分。 得分 评阅人 1.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通常被称为( ) A.群体传播 B.人际传播 C.自我传播 D.组织传播 2.著名的“三论”当中,控制论的创始人是下面哪位( ) A. 香农 B.库利 C. 威纳 D.米德 3. 传播学研究的内容很多,其中最主要的一个分支是( ) A.大众传播学 B.人际传播学 C.自我传播学 D. 组织传播学 4. “媒介即讯息”这一著名论断是谁提出的( ) A.拉斯维尔 B.麦克卢汉 (密封线内勿答题) 姓名 学号 学院(系) 专业 年级 班(密封线内勿答题)

C.施拉姆 D.香农 5.拉斯韦尔模式的第1个环节是() A.谁 B.对谁 C.通过什么渠道 D.说了什么 6. 最早提出来“把关人”理论的是() A.拉斯维尔 B.卢因 C.拉扎斯菲尔德 D.施拉姆 7.小米对小李说:“明天周末,我们去看电影吧?”这句话中,小米是一个基本传 播过程中的哪个环节() A.反馈 B.媒介 C.传者 D.受传者 8.在《人民的选择》中,拉扎斯菲尔德等提出一个重要概念是()。A.拟态环境的环境化B.“意见领袖” C.主我与客我理论D.休眠效果 9.下面哪个理论是由德国社会学家诺依曼提出来的()。 A.“传播流”B.“信息流” C.“沉默的螺旋”D.“媒介即讯息” 10. 最早提出“两级传播”这一观点的是()。 A.拉斯维尔 B.拉扎斯菲尔德 C.库尔特·卢因 D.卡尔·霍夫兰 11. 在香农—韦弗的传播过程模式中,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概念是() A.反馈 B.噪音

传媒2020年12月《传播学概论》课程考试作业考核试题

传媒2020年12月《传播学概论》课程考试作业考 核试题 1:文革后最早的电视广告是上海电视台于1979年播出的? A、雷达表广告 B、联想集团广告 C、茅台酒广告 D、参桂补酒广告 答案:D 2:梅尔文·德福勒认为,美国大众传播内容系统的核心是? A、低级趣味内容 B、高级趣味内容 C、无争议内容 D、无效果内容 答案:A 3:如果说“阳春白雪”通常指的是高雅文化,那么“下里巴人”则是? A、大众文化 B、小众文化 C、精英文化 D、传统文化 答案:A 4:最早的定期报纸出现在哪个国家? A、意大利

C、德国 D、美国 答案:C 5:下列人物中,哪位属于自由主义传播思想的代表人物? A、希特勒 B、斯大林 C、弥尔顿 D、麦奎尔 答案:C 6:下列哪种媒介,具有极强的便携性和伴随性,同时受众门槛最低? A、报纸 B、广播 C、电视 D、互联网 答案:B 7:谁提出了“顽固的受众”的说法? A、李普曼 B、英尼斯 C、卡尔·霍夫兰 D、雷蒙·鲍尔 答案:D 8:美国大萧条时期,罗斯福总统通过哪种媒介发表了“炉边谈话”?

B、杂志 C、广播 D、电视 答案:C 9:下列成语可用于形容大众文化的是? A、阳春白雪 B、下里巴人 C、引商刻羽 D、曲高和寡 答案:B 10:对漫画《比戈特先生》的研究发现了什么? A、刻板印象的普遍存在 B、大众传播内容的低俗化倾向 C、选择性理解会减弱信息的效果 D、大众媒介改变态度的效果是非常显著的 答案:C 11:怀特认为,报纸编辑在大众传播过程中的角色是? A、运输者 B、传令官 C、把关人 D、舆论领袖 答案:C

中国传媒大学《传播学概论》模拟试卷及答案一

传播学概论模拟试卷一 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16分) 1、被公认为“传播学之父”的美国学者是【 C 】(点击括号查看答案) A、拉斯韦尔 B、拉扎斯菲尔德 C、施拉姆 D、罗杰斯 2、下列哪种方法不是量化/实证研究方法【 D 】 A、实地调查法 B、内容分析法 C、控制实验法 D、哲学思辨 3、拉斯韦尔的五W模式属于【 A 】 A、线性传播模式 B、控制论传播模式 C、系统论传播模式 D、受众中心模式 4、电视的天气预报节目主要履行的是大众传播的【 A 】功能 A、传播信息 B、引导舆论 C、教育大众 D、提供娱乐 5、既能进行大众传播,又是人际传播重要工具的媒介是【 D 】 A、报刊 B、广播 C、电视 D、互联网 6、拉扎斯菲尔德等人指出,两级传播流动过程中,【 A 】扮演着重要角色。 A、舆论领袖 B、把关人 C、受众 D、追随者 7、“大多数时间里,报界在告诉人们该怎样想时可能并不成功;但它在告诉它的读者该想些什么时,却是惊人的成功。”伯纳德·科恩的这段话与【 D 】一脉相承。 A、枪弹论 B、两级传播论 C、创新与扩散论 D、议程设置论 8、霍夫兰认为,正反两面说的宣传方式对【 B 】较为有效 A、教育程度低的人 B、教育程度高的人 C、男性白人 D、家庭主妇 二、多选题(每题3分,共24分) 1、传播学的先驱者包括【 A B C D 】 A、哈罗德·拉斯韦尔 B、保罗·拉扎斯菲尔德 C、库尔特·卢因 D、卡尔·霍夫兰 2、关于人类传播的演进规律正确的是【 A B C 】 A、传播媒介的发展贯穿人类历史的始终 B、传播媒介的发展呈现加速度趋势 C、传播媒介的发展是叠加式的,新老媒介互相竞争又互相促进 D、传播媒介的发展是替代式的,新媒介使一切传统媒介必然消亡 3、符号的特点包括【 B C D 】 A、可积累和可衰减性 B、指代性 C、社会共有性 D、发展性 4、大众传播的特点包括【 A B C D 】

传播学概论期末复习重点.

传播学的基本框架 Who(谁 says what(说了什么 In which channel(通过什么渠道 To whom(向谁说 传播者研究(控制研究 传播内容研究 媒介研究 受众研究 传播效果研究 四位主要奠基人以及创建者 拉斯韦尔 卢因 霍夫兰 拉扎斯菲尔德 威尔伯·施拉姆 ?什么是信息? 信息是传播的客体,是传播的基本内容。?什么是冗余?

冗余:讯息中可预测或者说常规的内容。 冗余在传播中有何作用? 冗余可以是一种“惯例”。有助于解码的准确。 有助于克服渠道的嘈杂。 有助于克服传递高熵值讯息的问题。 有助于解决与受众相关的问题。 在特定的传播渠道中需要冗余。 ?什么是符号? 人类是通过符号或符号体系来传递信息的。符号是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是信息表达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要素。符号是形式,信息是内容。 ?符号的属性 (1指代性 (2社会共有性 (3发展性 ?非语言符号的作用 传播态度与情绪方面的信息 辅助语言传播 代替语言传播 ?传播的基本类型

人内传播 人际传播 群体传播 组织传播 大众传播 ?什么是人内传播? 内向传播、自我传播 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 ?米德的“主我与客我”理论 自我可以分解为“主我”和“客我” 主我:作为意愿和行为主体 客我:作为他人的社会评价和社会期待 自我是在“主我”和“客我”的互动中形成的。 ?人际传播的动机 获得信息 建立与他人的社会协作关系 自我认知与相互认知 满足精神和心理需求:建立社交圈子、摆脱孤独感、释放压抑情绪等?人际传播使用的符号

口语、类语言、身体语言、人际距离、穿着、实物符号等 ?舆论领袖及其特征 传播活动中表现活跃的一小部分人。他们对某方面的事态发展比较关心,比较了解,能向其他人提供相关的信息并作出解释。即积极主动地向人们提供某方面的客观事实并加以主观评断的人。 人数不多,是全体社会公众中的一小部分成员。 都只是某一方面的专家,并非在所有方面都能担当起领导舆论的重任。 必须上通媒介,下连公众。 ?何为两级传播?如何评价两级传播论? 含义:在大众传播时代,信息总是先由大众媒介传播给社会成员中的少数舆论领袖,然后再由舆论领袖扩散给全体公众。 忽略了一个明显事实,即大量信息其实是由大众媒介直接流向社会公众。 将大众传播的受众分为舆论领袖和芸芸众生,是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了。舆论领袖的作用不宜过分夸大。 信息的传播可能是多级的。 ?何为创新扩散?创新扩散过程的几大部分。 是指一种新事物在社会系统中推广或扩散的过程。它与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密不可分。 罗杰斯、休梅克《创新的扩散》 前提部分:主客观条件

传播学概论试题

新闻与传播学院《传播学概论》课程考试试题(B卷)答案 时量:120分钟总分100分,考试形式:闭卷 一、单项选择(1*10=10分) 1、传播学产生于20世纪早期的美国,以下哪一项不属于传播学产生的社会背景( C ) A、大众传播媒介的迅猛发展 B、战争宣传研究的需要 C、全球信息化的影响和冲击 D、其他相关学科的推动 2、拉斯韦尔的代表作是( A ) A、《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 B、《传播与说服》 C、《人民的选择》 D、《舆论学》 3、在传播学四大奠基人中,属于政治学家的是( D )。 A、拉扎斯菲尔德 B、卢因 C、霍夫兰 D、拉斯韦尔 4、提出大众传播具有“麻醉”功能的传播学者是( B )。 A、施拉姆 B、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 C、赖特 D、拉斯韦尔 5、社会各群体、组织、社区都应该拥有自己的媒介,这是( B )媒介规范理论的观 点。 A、集权主义 B、民主参与理论 C、自由主义 D、社会规范 6、(B )是真正意义上的“多媒体”传播。 A、人内传播 B、人际传播 C、大众传播 D、群体传播 7、下列与选择性理解意思最为接近的成语是(D ) A、择善而从 B、爱屋及乌 C、从谏如流 D、见仁见智 8、提出“把关人”理论的学者是(B ) A、拉斯韦尔 B、卢因 C、霍夫兰 D、施拉姆 9、人类传播在现象上表现为符号的交流,而实质上是( C )的交流 A、信号 B、象征符 C、意义 D、语言 10、社会成员利用传播媒介阐述主张、发表言论以及开展各种社会和文化活动的权利是 ( C ) A、传播权 B、知晓权 C、媒介接近权 D、文化权 二、名词解释(4*5=20分) 1、法兰克福学派 当代西方的一种社会哲学流派,以批判的社会理论着称。是以德国法兰克福大学的“社会研究中心”为中心的一群社会科学学者、哲学家、文化批评家所组成的学术社群。由法兰克福社会研究所的领导成员在20世纪30~40年代初发展起来,其社会政治观点集中反映在M.霍克海默、.阿多诺、H.马尔库塞、J.哈贝马斯等人的着作中。 2、自我互动 现代象征互动理论的集大成者H.布鲁默的“自我互动”理论是对人内传播的社会性和互动性的一个很好说明。布鲁默在1969年出版的《象征互动论》一书中提出了这样一

传播学概论试题及答案解析

1.1948年,拉斯韦尔提出了著名的5W传播模式,确定了传播学的研究范围。 2.香农——韦弗第一次提出“噪音”的概念,噪音在信息传递过程中可造成干扰,由此产生信息的衰减和失真。 3.传播学的两大阵营包括:传统学派和批评学派。 4.传播学的定量研究方法主要有:调查研究法、内容分析法、实验法、个案研法 5.传播学的四位奠基人:拉斯韦尔、拉扎斯菲尔德、库尔特卢因、霍夫兰 6.被称为“传播学之父”的学者是威尔伯施拉姆。 7.传播的英文是communication 8.传播的四种基本类型: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 9.美国(传统学派)欧洲(批判学派) 10.三论: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 11.能动性和创造性是人类语言区别于动物信号系统的最根本特征 名词解释 1.大众传播学 大众传播学是研究大众传播事业的产生、发展、及其与社会的关系、

研究大众传播的内容、过程、功能与效果的学问。 2.“麻醉精神” 麻醉精神指大大小小的传媒给人们带来的讯息,其数量之多已达到令人难以招架的地步。而且人们花费许多时间从事这种视听活动,自认为已经充分了解周围的社会,实际上他们已没有多少机会直接投身社会活动,与社会的关系反而日趋疏远和冷漠了。 3.受众 传播学中的“受众”一词,是社会信息传播的接受者群体的总称。大众传播的受众,则指报刊读者、广播听众和电视观众,是通称这些信息接受者的集合名称。 4.意见领袖:指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同时对他 人施加影响的“活跃分子”。在大众传播效果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中介或过滤的作用,将信息扩散给受众,形成信息传递的两级传播。 5.传播效果:“传播效果”这一概念具有双重含义:1指带有说服动 机的传播行为在受传者身上引起的心理、态度和行为的变化;2指传播活动,尤其是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对受传者和社会所产生的一切影响和结果(直接+间接+潜在)的总体。 6.拟态环境:就是我们所说的由大众传播活动形成的信息环境,并 不是现实环境的镜子式的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 7.议程设置功能:指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以赋予各种议

传播学概论复习资料

第一章 1,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2,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3,传播学作为一门学科,最早诞生于美国。 4,传播学主要可以分为:经济学派和批判学派。 5,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人类传播,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 第二章 1,人类传播的发展进程:①口语传播时代②文字传播时代③印刷传播时代④电子传播时代第三章 1,符号的定义:符号式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是信息表达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要素。 2,符号的构成:信号和象征符 3,符号的特性:随意性 4,非语言符号:①伴生符②体态符号③物化,活动化,程式化,时空化的符号 5,符号意义的分类: ①示性意义与暗示性意义:这是诗学和语义学中的一种分类,前者是符号的字面意义, 属于意义的核心部分;后者是符号的引申意义,属于意义的外围部分。 ②外延意义与内涵意义:这是逻辑学中的分类。在逻辑学中,符号一般称为概念符号, 而概念的意义区分为外延和内涵。外延式概念符号所指示的事物的集合,内涵则是对所指示事物的特征和本质属性的概括。 ③指示性意义和区别性意义:这是符号学中的分类方法之一。指示性意义是将符号与 现实世界的事物联系起来进行思考之际的意义,区别性意义是表示两个符号的含义之异同的意义。

第四章 1,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①传播者②受传者③讯息④媒介⑤反馈 2,几种主要的传播过程模式(可能出大题): 一,传播过程的直线模式---“五W模式”或“拉斯韦尔程式”的过程模式 ①传播学史上,第一位提出传播学过程模式的是美国学者H.拉斯韦尔。 拉斯韦尔五W模式:即谁(Who)→说什么(Says What)→通过什么渠道(In Which Channel)→对谁(To whom)→取得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s)。它界定 了传播学的研究范围和基本内容,影响极为深远。这五个要素又构成了后来传播学 研究五个基本内容,即控制研究、内容分析、媒介研究、受众研究和效果研究。作 为早期的过程模式,它是属于一个单向直线模式,这个模式没有揭示人类社会传播 的双向和互动性质。 ②与拉斯韦尔同时,美国的两位信息学者C.香农和W.韦弗在《传播的数学理论》 一文中提出了传播过程的数学模式,即“香农--韦弗模式” 香农—韦弗模式是描述电子通信过程的。它的第一个环节是信源,由信源发出讯息,再由发射器将讯息转为可以传送的信号,经过传输,由接收器把接 收到的信号还原为讯息,将之传递给信宿。在这个过程中,讯息可能受到噪音 的干扰,产生某些衰减或失真。这个模式表明了传播不是在封闭的真空中进行 的,过程内外的各种障碍因素会形成对讯息的干扰,也提高了传播学者对信息 科技在传播过程中的作用的认识。这个模式也是一个直线单向过程,缺少反馈

全国传播学概论试题_1

全国2008年7月传播学概论试题 全国2008年7月传播学概论试题试卷内容预览网站收集有1万多套自考试卷,答案已超过 2000多套。我相信没有其他网站能比此处更全、更方便的了。 全国2008年7月传播学概论试题 课程代码:00642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人际传播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人际传播仅指() A.自我传播 B.亲身传播 C.群体传播 D.组织传播 2?第一个明确提出〃大众传播科学〃这一概念的学者是( ) A.李普曼 B.拉斯韦尔 C.卢因 D.施拉姆 3?卢因对传播学的主要贡献是() A.提出传播的五W模式 B.创建了〃二级传播理论〃

C.第一个提出了传播过程中的〃把关人〃概念 D?从微观入手,对传播的技巧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 4?霍夫兰的代表作是() A.《传播与说服》 B.《宣传、传播与舆论》 C.《报刊的四种理论》 D.《权力的媒介》 5?把符号还原成意思的过程叫() A.编码 B.译码 C.组码 D.释码 6?在传播学史上第一次比较详细、科学地分解了传播过程的美国学者是() A.施拉姆 B.霍夫兰 C.赖利夫妇 D.拉斯韦尔 7?在控制实验中,不接受自变量作用的实验对象构成()A.实验组B.控制组 C.测量组 D.模拟组 8?将总体划分为若干群,以群为单位从总体中随机抽取若干群,再对抽中的群内各单位实 行普查的随机抽样形式是() A.简单随机抽样 B.等距随机抽样 C.分层随机抽样 D.整群随机抽样

传播学概论(试题试题合集)

第一章 1、传播学起源: 美国社会学家库利在1909年出版的《社会组织》中设了《传播》一章专门加以论述。 美国学者皮尔士也在1911年出版的《思想的法则》中设了一个题为《传播》的短章。 2、传播的定义和特点: 定义:所谓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基本特点:(1)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也就是说,它是一个将单个或少数人所独有的信息化为两个人或更多人所共有的过程。这里的共享概念意味着社会信息的传播具有交流、交换和扩散的性质。 (2)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施拉姆说:传播一直和社区一词有共同的词根,这并非偶然。没有传播就不会有社区,没有社区也不会有传播。所谓社区也就是由地缘关系和社会关系构成的共同体。传播产生于一定的社会关系,这种关系可能是纵向的,也可能是横向的。它又是社会关系的体现,传受双方表述的内容和采用的姿态 措辞等等,无不反映着各自的社会角色和地位。社会关系是人类传播的一个本质属性,通过传播,人们保持既有社会关系并建立新的社会关系。 (3)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这就是说,信息的传递总是在传播者和传播对象之间进行的。在传播的过程中,传播行为的发起人——传播者通常处于主动地位,但传播对象也不是单纯的被动角色,他可以通过信息反馈来影响传播者。双向性有强弱之分,但任何一种传播——无论其参与者是个人、群体还是组织——都必然是一种通过信息的授受和反馈而展开的社会互动行为。 (4)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信息的传播要经过符号的中介,这意味着传播也是一个符号化和符号解读的过程。符号化即人们在进行传播之际,将自己要表达的意思转化成语言、音声、文字或其他形式的符号;而符号解读指的是信息接收者对传来的符号加以解释、理解其意义的活动。反馈也包括在符号解读基础上的再次符号化的活动。共通的意义空间,意味着双方必须对符号意义有共通的理解,否则传播过程本身就不能成立,或传而不通,或导致误解。在广义上,共通的意义空间还包括人们大体一致或接近的生活经验和文化背景。 (5)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行为、过程、系统是人们解释传播时的三个常用概念,它们从不同角度概括了传播的另一些重要属性。当我们将传播理解为“行为”的时候,我们把社会传播看做是以人为主体的活动,在此基础上考察人的传播行为与其他社会行为的关系;当我们把传播解释为“过程”的时候,着眼于传播的动态和运动机制,考察从信源到信宿的一系列环节和因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关系;当我们把传播视为“系统”的时候,我们是在更加综合的层面上考虑问题,这就是把社会传播看做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的集合体”,不但考察某种具体的传播过程,而且考察各种传播过程的相互作用及其所引起的总体发展变化。 3、确立唯物史观的第一部著作《德意志意识形态》(写于1845年至1846年)中,马克思和恩格斯使用了“交往”的概念。 文中并没有明确作出一个总体定义,但从论述中可以看出:(1)“在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上的一切物质交往”等表述所体现的,它指的是以物为媒介的人与人的交往关系;(2)如“观念、思维、人的精神交往”等表述所体现的,它同时也指以“语言”为媒介的人与人的精神交往关系。可以说,交往是一个体现人的总体活动之关系性的概括性范畴。 第二章 1、19世纪70年代,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详细地论述了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 2、人类传播的发展进程 迄今为止的传播活动可区分为几个发展阶段(1)口语传播时代;(2)文字传播时代;(3)印刷传播时代;(4)电子传播时代;*(5)符号传播时代。 3、公元105年,东汉蔡伦造出了结实耐磨的植物纤维纸。 4、1045年,宋代毕昇发明了胶泥活字印刷术。 5、15世纪40年代,德国工匠古登堡创造了金属活字排版印刷,使文字信息的机械化生产和大量复制成为

4月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传播学概论试题及答案解析

全国2018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传播学概论试题 课程代码:00642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个人与个人之间的面对面的信息交流,通常被称为() A.自我传播 B.人际传播 C.群体传播 D.组织传播 2.传播学有许多分支,其中最主要的一个分支是() A.自我传播学 B.人际传播学 C.组织传播学 D.大众传播学 3.在研究方法上,拉斯韦尔的贡献是倡导并亲身实践了() A.实地调查法 B.内容分析法 C.控制实验法 D.个案研究法 4.与卢因一样,从心理学角度切入传播学领域的学者是() A.施拉姆 B.拉斯韦尔 C.拉扎斯菲尔德 D.霍夫兰 5.拉斯韦尔模式的第4个环节是() A.谁 B.说什么 C.通过什么渠道 D.对谁 6.德福勒模式对申农-韦弗模式最重要的修正是加入并突出了() A.反馈 B.信息的发生 C.噪音 D.信息的接受 7.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主要是乱数表法和() A.等距法 B.抽签法 C.分层法 D.定额法 8.编制问卷首先需要设计提问项目,这种设计包括若干步骤,其中第一个步骤是() A.确定指标 B.课题分析,提出假设 C.测定指标 D.寻找变项,编制提问 9.皮亚杰认为传播具有两种功能,一是自我中心性的功能,一是() A.娱乐性功能 B.工具性功能 C.社交性功能 D.宣传性功能

10.赖特把拉斯韦尔提出的社会遗产传递功能称为() A.社会化 B.信息化 C.系统化 D.知识化 11.按照卢因的观点和施拉姆的说明,下述人员中属于把关人的是() A.记者 B.教师 C.编辑 D.A、B、C都是 12.《报刊的四种理论》一书出版于() A.1950年 B.1956年 C.1960年 D.1966年 13.第一个把媒介同人类文明发展史联系起来进行研究的学者是() A.拉斯韦尔 B.卢因 C.英尼斯 D.麦克卢汉 14.麦克卢汉媒介理论的中心论点是() A.全球村 B.媒介即讯息 C.媒介有“冷”、“热”之分 D.媒介是人体的延伸 15.“使用与满足”研究的出发点是() A.受众 B.传播内容 C.传播者 D.传播渠道 16.据霍夫兰等研究,“两面提示”适用于() A.原先持赞成态度的人 B.文化水平较高的人 C.原先态度不明朗的人 D.有既定政治倾向的人 17.与国际传播秩序中的南北问题研究有关的理论是() A.“培养”理论 B.“议程设置”理论 C.“知识沟”理论 D.“沉默的螺旋”理论 18.按照传播学批判学派的观点,资本主义国家的文化工业,关注的首先是() A.经济效益 B.艺术价值 C.思想价值 D.社会效益 19.“上限效果”假设,大众传播活动的结果将使社会“知识沟”的宽度() A.维持在上限 B.扩大 C.维持在下限 D.缩小 20.传播学批判学派关注的是() A.如何传播 B.传播方法 C.为何传播 D.传播什么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传播学概论期末考试复习

1.传播的类型:人内、人际、群体、组织、大众传播。 2.传播学的诞生:传播学作为一门学科,孕育于20 世纪上半叶,形成于20 世纪中期,首先诞生在美国。 3.四大先驱:拉斯韦尔、卢因、拉扎斯菲尔德、霍夫兰 4.与传播技巧相关的理论:“一面提示”与“两面提示”、“两面提示”的“免疫”效果、“明示结论”与“寓观点于材料之中”、“诉诸理性”于“诉诸感情”、“警种效果”。 5.传播学两大学派:传统学派(经验学派)、批判学派(法兰克福学派),其中传统学派有关 理论:舆论空间;法兰克福学派批判不再讲微观,它讲的是宏观, 6.传播模式,研究整个传播过程的一个方法,对传播过程进行第一次系统的、完整的、科学 的论述的是美国学者拉斯韦尔。以及拉斯韦尔的五要素、施拉姆传播过程“三要素”说:即信源、讯息和信宿。 7.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传播者、受传者、讯息、渠道、反馈、噪音、译码 8.传播学调查研究主要方法的名称:抽样调查法、内容分析法、控制实验法、个案研究法 其中,内容分析法的定义和特点(内容分析是一种对于传播内容进行客观,系统和定量的描述的研究方法。)及典型案例(李普曼:美国报纸上关于俄国布尔什维克革命的报道;贝雷尔森与索尔特针对美国的文艺作品少数民族形象的研究) 9.传播的类型: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 10.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有:拉斯韦尔三功能说:环境监测功能、社会联系与调节功能、 社会遗产传承功能赖特四功能说:环境监测、解释与规 定、社会化功能、提供娱乐 施拉姆对大众传播功能的概括:政治功能(环境监测、社会联系协调和遗产传承)、一般社会功能(社会控制、规范传递、娱乐)经济功能(买卖信息、经济行为)拉扎斯菲尔德:社会地位赋予功能、社会规范强制功能,作为负面功能的“麻醉作用”(认为过度沉溺于媒介提供的表层信息和通俗娱乐中,就会不知不觉地失去社会行动力,而满足于“被动的知识积累”) 11.集合行为:指的是在某种刺激条件下发生的非常态社会聚集现象。例如火灾、地震后的骚乱。产生集合行为的三个基本条件:结构性压力、触发性事件、正常的社会传播系统功能减弱,非常态的传播机制活跃化。 集合行为的特殊传播机制:群体暗示与群体感染,群体模仿与“匿名性” 12.拟态环境:由大众传播活动形成的信息环境,它并不是现实环境的镜子式再现,而是传 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 们提示的环境。 13.麦奎尔的六种理论:极权主义理论、自由主义理论、社会责任理论、苏联的共产主义媒 介理论、民主参与的媒介理论、发展中国家的媒介理论施拉姆《报刊的四种理论》极权主义制度下的媒介规范理论、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媒介规范理论、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媒介规范理论、发展中国家的媒介规范理论 14.传播控制的结构(了解):国家和政府的政治控制、政党和利益群体的控制、经济势力 的控制、受众的社会监督控制 15.受众指的是大众传媒的信息接受者和传播对象 几种主要的受众观:作为社会群体成员的受众、作为“市场”的受众、作为权利主体的受众受众的权利:传播权、知晓权、媒介接近权 受众心理四层防护圈:选择性接触、选择性注意、选择性理解、选择性记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