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五年制人才培养方案

五年制人才培养方案

五年制人才培养方案
五年制人才培养方案

2020级**(五年制)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主标题:宋体三号加粗居中]

一.专业名称:[一级标题,宋体五号加粗,缩进两字符]

二.专业代码:

三.招生对象:

?初中毕业生□具有同等学历者□其他

四.学制与学历:

五年专科

五.团队成员1

表1 专业教学标准编制团队成员名单表

注1:指参与标准编制的主要成员,含校外专家。

六.职业面向:

(一)职业面向

表2 职业面向与主要岗位简表2

注2:所属专业大类及所属专业类应依据现行专业目录;对应行业参照现行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主要职业类别参照现行的《国家职业分类大典》;根据行业企业调研,明确主要岗位类别(或技术领域);根据实际情况举例职业资格证书或技能等级证书。(二)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

表3 岗位能力分析表

注3:典型工作任务是一项由计划、实施、评估整个行动过程组成的完整的工作任务,能反映职业工作的内容、形式以及在职业工

作中的意义、功能和作用。即同时具备如下四个特征:①具有完整的工作过程;②它能代表职业工作的内容和形式;③完成任务的

方式和结果有较大的开放性;④在整个企业的工作(或经营)大环境里具有重要的功能和意义。

注4:工作过程指企业为完成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结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由工作内容、工作对象、工具、工作方法、

劳动组织、工作人员、工作成效组成。

注5:概要阐述要胜任该岗位需要具备的能力,用“能……”进行描述。

七.培养目标与规格6:

(一)培养目标[红字部分根据专业替换]

本专业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方针和政策,适应面向房屋建筑业的建筑工程技术人员职业群施工、管理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掌握从事中小型建筑工程项目经理、项目技术负责人岗位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建筑工程生产必备的基本理论和一定的科学文化水平、良好的人文素养、职业道德,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较强的就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爱岗敬业、安全生产意识、责任关怀意识和创新精神,从事建筑工程施工与管理相关工作的技术技能人才。

(二)培养规格:

1、知识要求

2、能力要求

3、素质要求

表4 ****(五年制)专业培养目标

注6:培养目标是对该专业毕业生在毕业5年后能够达到的职业和专业成就的总体描述。

八.毕业要求

(一)毕业要求7:

表5 ***(五年制)专业毕业要求

注7:毕业要求应该能够支撑培养目标的达成,应覆盖所有的培养目标。一条培养目标可以由多条毕业要求支撑,一条毕业要求也可以支撑多条培养目标,毕业要求数量不超过15条。

(二)毕业要求指标点8:

表6 ***(五年制)专业毕业要求指标点

注8:制订毕业要求指标点时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要与毕业要求对应,一条毕业要求可以由几个指标点进行支撑。二是描述要具体可测,尽量用外显性行为动词,总数不超过45条.

九.课程体系:

(一)课程体系的架构与说明9

(二)专业课程体系

表7 专业课程体系表

注9:专业课程体系可用图、表的方式进行阐述,应体现所设置的课程体系与岗位典型工作任务间的关系。

注10:专业课程体系应涵盖所有毕业要求,支撑所有指标点的训练和培养,可采用课程矩阵的方式表述课程一毕业要求一指标点三者之间的对应关系,

注11:毕业要求指标点落到哪一门课程可以在该门课程对应的框中打“√”

十.专业课程方案

(一)各类课程学时分配表

表9 教学活动时间分配表单位:周

每学年40周,包括学生报到与复习考试,需根据校历安排各项教学活动,标*号项目为课外学时;

表10 专业中课程分类学时及学分比例表

(二)课程教学进程

表11 滁州职业技术学院2020级***(五年制)专业课程教学安排表

说明:(1)基础部牵头制订通识课模块与创新创业二门课程,《公共选修课表》由教务处审订后发布,其余课程均由各专业负责制订,(2)《军事理论》课在第一学期开设。《体育》课第五学期开始采用俱乐部制上课,不占课内学时。(3)《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以系列讲座形式开展。(4)《大学生学习与职业发展指导》以专题讲座形式教学,以系部辅导员为主要教学力量,第五学期完成。(5)每个专业一般5-6门核心课程。(6)总学分学时原则上控制在240学分/4700学时左右;集中安排实习等实践教学按每周30学时1学分计、理论部分(含实验)原则上按16学时1学分计。(7).课程类型分为A、B、C三类:A—纯理论课、B—(理论+实践)课、C—纯实践课。(8)标#为创业学院承担课程。(9)标※为课外学时

十一.主要课程内容[一门一张表]

表12 ×××(课程名称)

十二. 专业教学基本要求

(一)专业教学团队基本要求

(二)实践教学条件基本要求

1.校内实训基本要求

表13 ***

2.校外实习基地基本要求(合作深度包括深度合作型、紧密合作型、一般合作型三个等级,各等级标准参照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标准。)

表14 校外实习基地基本情况

注12:指认识实习、跟岗实训、顶岗实习等。

(三)使用的教材、数字化(网络)资料等学习资源

教材类型包括国家、省规划教材、精品重点教材、行业部委统编教材、自编教材等。

表15 ***专业教材选用表

(四)教学方法、手段与教学组织形式建议

(五)教学评价、考核建议

十三.继续专业学习深造建议

注:1、表格标题宋体小5加粗,表内小5号,宋体。

2、页面上下页边距2 左右页边距2.5。表格宽度以样表为准17CM。

3、第四学期结束,学生明确不升大专学生的,可安排第五学期中专技能课程强化学生,第六学期安排顶岗实习。教学计划另行制订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惠州学院2012年度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立项选题指南 本课题指南为选题的大体范围,申请者可以在本选题指南的指导下,根据学校和个人的实际情况确定申报选题。重点资助项目主要在立项项目中择优选择。 项目立项起始时间可从本年度项目实际研究的开始时间算起。教学研究项目的研究周期通常为一年,重点项目的研究周期可适当延长;教学改革项目可以按实际见效时间设计周期,通常为两年。 教学研究项目结项至少应提交项目研究报告和在正式刊物上发表的1篇以上相关教研论文(增刊除外);教学改革项目结项需要提交教学改革项目完成与绩效评价报告、在正式刊物上发表的1篇以上相关教改论文(增刊除外)。 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教学改革的切入点,是直接决定着人才培养质量高低的重要方面,构建先进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教育强国的普遍经验。本类选题侧重于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综合研究与实践,突出创新特色与推广应用,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建立一流人才培养的优越环境或基地。重点研究我校现有人才培养的特点、问题,通过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和资源配置,提出集教育理念、人才培养目标与层次结构、人才培养模式与培养方案等为一体的提出人才培养的新思路。 参考选题方向包括: 1-1.我校现有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问题及对策研究 1-2.我校人才培养社会评价研究(毕业生社会需求及适应性情况) ※1-3.人才培养方案优化研究与实践 ※1-4.基于职业化、专业化、个性化、多样化等某个视角的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1-5.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建设与实践 1-6.多学科渗透交叉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1-7.中文专业写作能力培养模式研究 1-8.服装专业校企合作的实践与模式研究 1-9.人才创新素质培养的实践与模式研究

#1学分制培养方案(经济管理专业群)

经济管理专业群学分制人才培养方案 2013年 6 月 30

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2013年学分制 专业群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原则意见 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运行机制,积极探索学分制下弹性学习制度和个性化人才培养方案,科学合理设置专业群课程,构建课程模块,优化课程结构。决定在学院省级重点专业群推行学分制管理,制订2013级学分制专业群人才培养方案。 一、专业群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的基本框架 专业群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中设公共基础学习领域(G)、职业能力学习领域(Z)两大领域。课外另设素质教育活动(S),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 学分制专业群课程体系配置表 序号学习领域模块性质学分备注 G1 公共基础 学习领域基础必修模块必修26 G2 基础选修模块选修8-15 可限选G3 素质延展模块选修8 Z1 专业能力 学习领域专业群平台课必修20-30 Z2 专业核心课必修25-35 Z3 集中实践课选修12-20 可限选 Z4 高层互选课选修8-15 合计130 1.公共基础学习领域 公共基础课程指面向全院学生开设的以素质教育为主的课程,主要功能是提高学生的基本思想、文化和身心素质,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一般能力,以满足学生适应社会、独立生存、自我发展、创新超越的需要,同时为专业课程的学习提供理论知识基础。 公共基础学习领域包含基础必修模块(G1)、基础选修模块(G2)、素质延展模块(G3)三个模块。公共基础课程的开设应在教务处的统一指导下,由课程归属系(部)负责管理。其中基础必修模块(G1)是全院性必修课程,原则上不得随意变动;基础选修模块(G2)除统一提供的课程外,各专业群可根据人才培养规格需要添加课程,

工商管理专业学分制人才培养方案

工商管理专业(品牌管理方向)学分制人才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知识面较宽、专业技能扎实、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良好,能在企事业单位从事品牌设计、传播、咨询与管理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 二、培养要求 1.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职业道德,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合作、交往、适应能力和创新精神; 2.掌握较扎实的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知识,具有较宽的知识面和一定的人文、科学素养; 3.较好掌握经济学、管理学、品牌管理领域(如品牌营销、传播、设计、保护等)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思维方式,掌握品牌管理的定性、定量分析方法,熟悉与品牌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及国际惯例,了解国内外品牌事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了解本学科和专业前沿和发展动态,具有较合理的知识结构; 4.获得品牌意识、品牌营销、品牌传播、品牌设计等品牌管理能力的良好训练,具有综合运用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和技能,从事品牌管理问题分析、规划、设计、控制以及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品牌管理问题的能力;

5.具有较强的开拓创新精神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与实际工作能力; 6.掌握一门外语和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具有外语综合应用能力和较熟练的计算机及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外语、计算机达到规定的要求; 7.具有良好的自学习惯和能力,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 8.掌握体育、卫生保健和心理调适的基础知识,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技能,受到必要的军事训练和素质拓展训练,养成文明的生活习惯,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具有健康的体魄、良好的心理素质。 9.具有从事品牌管理或相关管理工作的从业资格,并取得相应的资格证书。

构建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方案与实践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努力造就世界一流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注重培养一流的创新人才,成为新时期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和努力方向。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长春理工大学围绕提高教育质量这个核心,全面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精神,以新观念、新举措迎接历史的机遇与挑战,探索设计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完善人才培养机制,着力培养多元化创新型人才。 一、多元化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1.学校自身特点与特色的要求。任何的国家和地区学校之间,都呈现出一种多元化状态。就目前吉林省省属高校而言,即使培养人才的目标大致相同,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但由于各院校依托行业背景不同、建校历史不同、学生生源不同、培养具体目标定位不同,因而呈现出多元化的教育状态。同一学校自身也存在多元化元素,只有从自身特点与特色出发,进行多元化建设与改革,才能在人才培养方面有所作为。 2.学生个性发展的要求。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教育的以人为本就是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要一切从学生的发展角度出发,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特长与全面发展。在教育教学中,结合学生个体特点,为适应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而确定不同的基本要求与培养目标,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并注重学生品格的塑造,制订不同的人才培养方案①,施行因材施教、分类培养。 3.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提出的要求。作为特色鲜明的教学研究型大学,不仅要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还要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工程与管理等多学科交叉复合型人才、培养高素质的工程技术人才;不仅要满足行业与企业的发展需求,还要满足于国家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乃至国际化的需求;不仅要有知识、能力和素质的整体目标要求,还要按照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不同的发展方向,培养学生不仅能从事一般性科技与管理工作,还应具备创新能力,甚至将成为行业的领军人才②。 二、多元化人才培养方案的内涵、总体原则、制定思路1.多元化人才培养方案的内涵。多元化人才培养方案即根 据培养目标不同,制订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复合型人才培养方案、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案以及“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方案。结合我校自身特点与发展优势,既有不同专业培养方案培养人才类型不同,又有同一个专业培养多种不同类型人才的培养方案。 2.总体目标。面向社会经济发展和国防现代化建设的需求,培养大批基础宽厚,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具有较强的国际交流能力,身心健康,求真务实,敢于创新,勇于实践,具有献身精神的高素质研究应用型创新人才。在若干优势学科专业领域造就一批具有国际视野、领导才能、开拓能力的拔尖创新人才,为其成长为各行业的精英人才和领军人物打下坚实基础。在部分学科专业培养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 3.总体原则。(1)强调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原则。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为目标,重视思想道德品质、科学文化素养与健康人格培育,重视传授宽、厚、新的综合基础知识,重视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达到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最终目的。(2)注重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原则。围绕专业培养目标,整体设计专业培养方案,突出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全面素质的提高,实现五个有机融合,即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有机融合;加强基础与强调适应性的有机融合;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的有机融合;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有机融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融合。(3)突出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整体优化的原则。进一步处理好公共基础、学科基础、专业主干与专业方向课程的关系,处理好理论与实践、主干学科与相邻学科、课内与课外、教与学等方面的关系。重新审视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起点,注意知识内容的基础性、系统性与先进性,加大原有课程的整合力度,增加研讨型课程,提高课程的综合化和现代化程度。注重研究国际高水平大学的课程体系,积极开发国际合作办学计划和海外学习计划,构建学分互认课程,搭建联合培养课程平台。鼓励学生获得国际学习经历。(4)注重因材施教、鼓励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原则。在满足对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基本要求的前提下,进行多元化设计,推进分 [摘要]文章以长春理工大学为例,提出构建多元化人才培养方案的必要性,重点介绍了多元化人才培养方案的7项制定原则,即强调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注重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突出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整体优化;注重因材施教、鼓励学生个性化发展;强化实践教学,注重创新精神培养;坚持专业规范与专业特色相结合;注重创新创业教育,并对保障实施进行了简要的探析。 [关键词]多元化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模式 [作者简介]杨琼(1981-),女,吉林辽源人,长春理工大学教务处教学研究科,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为教学管理。(吉林长春 130022) [课题项目]本文系吉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构建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实践教学平台及实践教学模式的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33-0029-02 探索构建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方案研究与实践 杨琼

南京理工大学学分制实施方案

南京理工大学学分制实施方案 为了适应社会经济建设和科学技术发展对人才需求多样化的要求,推动教育思想、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探索并建立更具生机活力和科学规范的教学管理机制,更好地因材施教,在原有学分制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并制定以下实施方案。 一、本科培养计划 1.培养计划的制定原则 (1)根据学科发展的趋势、人才培养的规律和我校实际情况,将现有55个本科专业按学科分为25个专业大类。从21世纪人才所需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出发,按照“宽专业、厚基础、重能力、高素质”的基本原则构建和完善创新人才培养方案,突出专业办学特色,合理调整课程设置,把拓宽专业口径与灵活设置专业方向有机结合,增强大学生的适应能力和就业针对性。 (2)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将“第二课堂”纳入人才培养方案。 2.培养计划的总体结构 (1)理工科专业培养计划的总学分数一般控制在174学分左右;经管类专业培养计划的总学分数一般控制在165学分左右;人文类专业培养计划的总学分数一般控制在160学分左右。全校学生须修满本专业培养计划所规定的第一课堂学分,同时须修满第二课堂4学分。

二、课程设置 课程按模块设置,分为通识教育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课(专业方向必修课和选修课)、学科选修课、公共选修课、集中实践教学环节等。 1.通识教育基础课是学校根据本校人才培养目标和基本规格,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理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自然科学基础、体育、外语、计算机基础、军事理论等课程。 2.学科基础课是学生必须掌握的本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课程。主要包括专业大类所属的学科基础课、技术基础课和相关学科基础课。专业大类统一设置学科基础课,由于专业特色的差异,不同专业之间可略有不同。 3.专业课是加深专业基础和学习专业技能的课程,分为专业方向必修课和任意选修课。专业方向必修课是体现专业办学特色的核心课程,招生量大、涉及面广的宽口径专业可根据需要设置若干个专业方向模块,每个方向模块所设置课程的总学分数不超过10学分。专业选修课所设课程的总学分一般为应选学分数的1.5~2倍。原则上每门专业课程不超过3学分。 4.学科选修课是进一步拓宽专业口径,扩大知识面,使学生学习了解本学科发展前沿以及本专业大类里其他专业的选修课程,所设课程的总学分一般为应选学分数的1.5~2倍,原则上每门学科选修课程不超过2学分。 5.公共选修课包括面向全校学生开设的自然科学类选修课程和艺术类选修课程;面向理工经管类学生开设的人文素质类,面向人文类学生开设的工程技术类选修课程,以及其他综合类选修课。学生可根据个人基础、能力、兴趣选修。 6.集中实践性教学环节是培养学生获得对实际工程问题或现实社会中的实际问题的分析能力和解决能力的重要环节,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分析和综合能力、合作精神等,包括实习、集中综合性实验、课程设计(学年论文)、毕业设计(论文)、社会调查、军训等。 三、弹性学习年限 1.我校标准学制为4年,实行弹性学习年限,学生可在校学习3~6年。 2.本科生在校学习年限(含休学、停学)超过6年(服兵役除外),自行退学。 四、辅修制 1.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辅修第二专业。关于辅修的规定详见《南京理工大学本科生辅修第二专业的管理规定》。 2.学生凡修完辅修专业教学计划规定的全部课程,成绩合格,可获得相应的辅修专业证书。 五、选课制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调研报告(精)

酒店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调查报告 目前,中职学校在人才培养结构、办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内容等方面还比较机械、保守。从课程层面看,传统课程重理论、轻实践,忽视知识与具体工作任务的联系,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岗位工作能力;从市场供需层面来看,酒店教育受教育 传统模式及世俗偏见的影响与酒店业的需求严重脱节。这就需要我们重新审视酒店教育,注重研究酒店业市场,加强与酒店的沟通、合作,借鉴国外酒店教育的经验, 科学办学定位、人才定位,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理念,构建适应时代发展、市场需求的酒店教育模式。 、建立以就业核心能力为主体的课程体系,强化实践环节。在顶岗实习的 基础上,实现轮岗定岗、五星定位。 酒店行业是服务性行业,酒店企业的从业者是为消费者提供服务的工作人员,酒店和酒店产品是及时消费品,所接受的是面对面的服务,服务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消费者。因此,酒店企业对员工的要求就直接体现为服务质量,这就要求学生掌握扎实的操作知识和娴熟的操作技能。由于专业的实践性强,酒店企业对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摆在第一位,而且要提升实际操作能力的标准,以五星级酒店的标准制定实训方案。酒店服务与管理的技能训练、酒店礼仪规范尤其重要。前厅管理与 服务能力、客房管理与服务能力、餐饮管理与服务能力、康乐管理与服务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非常重要。食品营养与卫生方面的知识、酒店市场营销、酒店财务 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与能力、会展概论、形体训练、计算机应用及实习、普通话的 训练、英语听说的训练等实践环节都非常重要。我们以集中训练和分散训练相结合的方式,要求学生积极主动的对上述的主要课程进行训练,掌握主要的操作要 领。 完善专业实习及社会实践,引导学生通过志愿者、义工、临时工等方式进行专业实习和社会实践,设置专门学分。五星级酒店的实习实践是为了让学生更好 的接触真实的工作环境,学生们在工作中所学到的实际经验必须在回到课堂教 学中以研讨会或者论坛的形式加以巩固。实习的学生们在工作环境中所学到的东 西经过进一步的消化吸收将来在他们进入最终社会时将有助于提高他们的生活和工作技能。 二、引导职业导向,拓展其它技能,培养兴趣多样化。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主要内容

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专业定位 (一)市场需求分析 本专业学生的职业范围涉及各类企事业单位的财务会计类岗位。随着“长株潭”城市群的发展,企事业单位对会计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作为本地区的高职院校,本专业主要面向“长株潭”中小企业输送会计核算型人才。 为保证专业教学符合人才市场需求,我院会计专业在2009年上半年开展了一项“企业会计人才需求”的调研活动,我们从“长株潭”地区企业需求出发,通过人才市场调查、企业走访、毕业学生调查、专家教师座谈等多种形式,广泛征求各方面的意见,通过研讨和论证得出结论: 1.人才需求量情况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对会计类专业人才的需求一直处于较为旺盛的状态,在各地的招聘职位需求排行榜上,财会类专业一直处于领先。根据湖南省工商局公布的数据,近五年,长、株、潭每年新注册的企业在20000家左右,按每个企业配置1-2名会计人员计算,这些新增企业每年需要增加3万名左右会计从业人员。社会对会计电算化专业毕业生需求意愿较强,九成单位有长期需求 2.学历需求情况 本次针对企业的学历需求调查结果显示,用人单位在人才的使用上逐步趋于理智。企业在招聘财会人员时学历不再是唯一的准绳,公司更为看重应聘者的工作经验。从回收的有效调查表来看,中小企业对高职高专人才的需求成为了这类企业人才需求的主体。 3.岗位需求情况 按照企事业单位的类型,会计岗位群的分布构成一般如下: (1)大中型企业(包括国有大中型企业、企业集团、上市公司等):①财务总监(总会计师)岗位;②财务经理、主管岗位;②会计核算岗位;③出纳岗位;④审计主管及审计人员。 (2)小型企业:①财务经理(会计主管)岗位;②会计核算岗位;③出纳岗位。 (3)机关、事业单位: ①会计主管岗位;②会计核算岗位;③计划、审计等管理岗位;④出纳岗位。 (4)银行等金融机构:①会计主管岗位;②会计核算岗位;③证券投资部门管理岗位。 在以上各类企事业及金融机构中,大型企业事业单位及大型金融机构,要求人才学历层次较高,一般要求是本科以上毕业生,而中小企业及基层金融机构(如分理处等),一般对专科毕业生较欢迎,应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主要方向,这部分企业组织数量占绝大多数,市场前景广阔。 4.企业对财务会计专业人才素质、能力要求情况 目前的毕业生大多存在知识结构不完善问题,整体素质不高,竞争少不强等,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磨合。会计行业有重经验轻专业现象,由于会计专业在实际操作方面要求较高,加

华东理工大学大学学分制管理暂行规定

华东理工大学大学学分制管理暂行规定 (讨论稿) 第一条:学制与学期 一、学制 本科各专业的学制为四年,修业年限三~六年(包括休学、停学和保留学籍等)。学生在规定的年限内修满要求的总学分,并达到〈大学生体质标准〉,即可取得毕业资格。以四年为标准修业年限计,提前或延长毕业年限需办理申请审批手续,实施细则见有关规定。 二、学期 学校每学年设置春季、秋季两个长学期和一个暑期短学期。长学期安排19周,其中用于教学17周,考试1.5--2周;短学期安排3--4周,主要用于安排选修课、讲座、军训、实习、设计、创新活动等实践性教学环节。 第二条:学分计算 一、理论与实验课程 理论课16学时计1学分;体育、实验、上机课程32学时计1学分。 二、实践教学环节 军训计2.5学分; 课程(设计)、实习、小设计等,1周计1学分; 毕业论文(设计)计15学分; 三、创新教育活动 创新学分,指学生按规定参加教学计划之外的各种竞赛性、科研性、实践性活动所取得的学分。这些活动主要包括由学校、学院(系)组织,并经教务处核准的各类发明、设计、社会实践、科学研究以及社团活动。 为从制度上保证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学校规定每个本科生修学期间应至少修满3个创新学分方能毕业。 实施细则: 1、竞赛性活动获奖 获国家级以上奖励计2学分,获市级二等奖及以上奖励计1.5学分,获市级三等奖或校一等奖计1学分,市级鼓励奖、参赛奖,校二等奖及以下者计0.5学分。同一奖项多次获奖者,按最高级别记学分,不予重复。 2、论文发表 在国外国内核心刊物上发表的论文,主要作者(排名第一)每篇计1.5学分,其他作者每篇计0.5学分。在其他公开发行刊物发表的论文,第一作者1.0学分,其他作者0.5学分。 3、取得科研成果

齐鲁工业大学本科生学分制改革实施方案

齐鲁工业大学本科生学分制改革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山东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以及《山东省教育体制改革推进计划(2011—2015)》精神,深化我校教育教学改革,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建设进程,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学校决定响应十八大“全面深化改革”的要求,总结成果,分析问题,全面深化学分制改革,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遵循现代高等教育和人才成长规律,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明确教学中心地位,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优化教学资源配置,全面深化学分制改革,建立健全学生学习动力机制和教师教学评价机制,着力培养基础厚、能力强、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二、改革目标 1.改革和完善教学组织模式、学籍管理、教学质量评价、学生学习评价等管理制度,建立起以学分制为核心的科学化、规范化的教学管理体系。 2.建立以学生为主体,以选课制为基础,导师制为重要保证,包括选课制、导师制、学分绩点制、学分互认制、重修制、主辅修制等在内的学分制管理制度。 3.完善按学年注册、按学分缴费、按学分毕业、按绩点授予学位的管理模式,赋予学生自主选择课程、选择教师、选择学习时间的权利,搭建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和适应经济社会需要的平台。

4.深化教育教学、人事、财务和后勤管理等制度的改革,积极整合、利用、挖掘学校教育教学资源,进一步提高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管理水平,营造学生成长成才的良好环境。 三、主要内容 (一)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在尊重学生个性发展,贯彻因材施教,实施分级教学和分类指导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1.优化课程结构,压缩毕业学分要求。认真规划课程设置,建立动态、融会贯通和可持续发展的课程体系。四年制本科专业毕业总学分控制在170学分以内。各专业的课程包括通识教育课程(通识必修课、通识选修课)、学科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专业必修课、专业方向选修课、专业任选课)和集中进行的实践课程,其中,通识课程模块60学分,包括通识必修课程(50学分)和通识选修课程(10学分)两个模块;学科专业基础课程40学分左右;专业课程40学分左右;集中进行的实践课程30学分左右。各类实践环节占总学分基本比例为27%(理工医类)和17%(文法经管类)以上。 2.优化课程体系,打造特色专业。进一步完善优化通识课程、学科(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实践教学课程组成的课程体系;进一步完善课程质量和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形成以学生为主体,家长、用人单位、二级学院、教师等围绕人才培养质量与需求进行的全方位质量监控体系;着力加强创新课程体系建设,将其与特色专业建设相结合,并作为全校新时期重点工作,凝心聚力,打造特色。以创新课程体系建设为龙头,形成一批优质教学资源。 3.尊重个体差异,为学生个性化发展提供空间。根据各学科专业的不同性质和特点,加强课程资源的整合与共享,压缩必修课学时,增加选修课程学时,完善第二专业(双学位)制度。

多元化人才培养与基础课程教学ABC 模式

多元化人才培养与基础课程教学ABC模式 黄鹂1 沈显生2 (1.安徽大学社会学系,安徽合肥230031; 2.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安徽合肥230026) 摘要:根据教师的教学方法和理念,以及学生的专业方向、学习方法和能力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可把基础课程的教学模式分为ABC三个类型。在先进而灵活的教学管理手段和科学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的支撑下,师生间通过实行双向选择,自由选择不同类型的教学模式,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因材施教和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全面提高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以培养出更多的多元化人才和精英人才。 关键词:基础课程;教学模式;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 G424 文献标识码: A Cultivation of All-Around Talented People and ABC Approaches to Teaching Basic Courses HUANG Li, SHEN Xian-sheng (1. Anhui University, Hefei, Anhui 230031; 2.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Hefei, Anhui 230026) Abstract: The teaching of basic courses may be divided into three approaches, A, B or C, in accordance with teachers’methodology and theoretical background as well as students’ majors, learning methods and abilities. A flexible teaching management mechanism and a scientific evaluation system make it possible for teachers and students to make a free selection among different teaching approaches to enable truly targeted teaching and individualized student development. This practice will help raise the overall quality of basic course teaching and cultivate more all-around talented people. Key words: basic course; teaching approach; cultivation of talented people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提高教学质量不仅需要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的革新,而且对高校的教学管理制度提出了新的要求。[1]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在我国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工作中具有战略性的重要意义。根据教育部的要求,无论是研究型大学还是综合性大学,在大学低年级都要开设一定数量的基础课程,主要包括数学、物理、英语和计算机等。这些基础课程对于夯实大学生的基础知识,为将来学好专业课程,都将起到非常重要的奠基或铺衬作用,这种作用往往随着人才的成长过程日渐凸显出来。凡是在学术上或事业上取得巨大成功的人,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往往都起到了关键作用。近年来,教育部在高校实施了一系列教学质量工程,其中就包括加强基础课程的教学工作,许多学校都办起了各类实验班、英才班。高等学校的教学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保证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这项系统工程的目标。[2]如何才能抓好基础课程的教学,全面提高教学质量,适应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教育和精英教育的需求,已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3] 笔者认为,在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必须根据教学工作两大主体的特点,在教师和学生双边都实行带有个性化特色的不同的基础课程教学模式,即称之为基础课程教学ABC模式。在充分尊重和肯定专业知识结构、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能力都存在差异的基础

广西大学本科学分制实施方案

广西大学本科学分制实施方案 西大教字〔2005〕41号 为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对人才多规格、多层次、多样化的要求,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教与学的积极性、创造性,鼓励学生个性发展,培养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学分制与学分 (一)学分制是一种弹性教学管理制度,其基本特点是:①以学分表示课程在教学计划中的份量;②承认学生的个别差异,包括才能、特长、爱好、学习基础与勤奋程度等; ③教学计划具有弹性。我校实行的是计划指导下的学分制。 (二)学分是衡量学生学业的基本计算单位。学生学完某一课程后通过考核,成绩合格,即可取得学分;学生修完教学计划规定的各类课程并取得相应学分方能毕业。四年制本科学生应当修满180一190的总学分,五年制本科生应当修满220一230的总学分。 (三)学分计算:课堂讲授课程和实验课原则上每18学时计1学分;集中进行的教学实践环节为每周计1学分;劳动和军训每周计0.5学分;体育课一学期计1学分。 二、教学计划 (一)教学计划是学校培养人才的总体设计和实施计划,是安排教学内容、组织教学活动、进行其他教育教学环节的基本依据,也是学生修读课程的依据。 (二)教学计划内容包括: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学制;主干学科和主要课程;课程设置与学分要求;毕业学分要求;教学计划进程表;必要的说明和统计数据等。 (三)各学院制订专业教学计划参照学校每年下发的《广西大学关于制订××级本科教学计划的指导意见》进行。 (四)教学计划由各学院组织制订,报教务处审批。教学计划一经审定,不得擅自更改。因特殊原因需要调整教学计划,或者各专业根据学科发展和培养学生能力的需要,要求增设新课时,应当由学院主管教学领导提出,报教务处审批 (五)课程分为必修课、选修课两类。必修课是为学生以后的发展奠定必要基础的课程,分为公共必修课、学科基础必修课和专业必修课。公共必修课由学校统一开设,包括“两课”、大学英语、计算机文化基础、体育等;学科基础必修课,指按大类招生专业相通的学科基础课程、非大类招生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专业必修课,指专业方向应当具备的专业知识课程。选修课分为学科基础选修课、专业选修课和公共选修课。公共选修课包含科学、人文素质教育课程,面向全校开设,扩大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科学与人文素养的课程。 三、成绩考核与绩点 (一)学生修读的所有课程应当经过考核,考核成绩合格,即取得相应学分,考核成绩不合格则无学分。考核分为考试和考查两种。 (二)采用绩点制进行学生学习质与量以及学生掌握课程知识的程度和能力评价。用平均学分绩点(公式见《广西大学本科学生学籍管理规定》第八条)来综合评价学生的学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总结报告培训资料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总结报告 2011年7月我校农业机械使用与维护专业被批准为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重点支持建设专业,建设期为两年。两年来,我们紧紧围绕建设方案和任务书中关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预定建设目标,开展建设工作,现将两年的改革情况总结如下。 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基本情况 1、深入调研,科学论证,确立“工(农)学结合、两轮实践”人才培养模式 成立了由行业专家、企业(合作社)技术骨干、学校骨干教师组成的农业机械使用与维护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建立了项目建设调研论证机制,组建调研组,制定调研计划,先后组织3批60余人次对本地农业生产、农机生产企业、农机销售公司、农机合作社进行广泛调研,收回调研表格、问卷1500余份,形成调研报告4份。通过分析本行业的人才需求状况,经专业建设委员会论证,确定了主要工作岗位;分析岗位的实际工作任务,根据任务的典型性、重要程度确定了典型工作任务;依据工作任务的情况、完成任务的方式归纳、整合形成行动领域;按行动领域所包含的知识、能力的相互关系构建学习领域;从职业素质、专业能力、社会能力、方法能力等方面确定学习领域能力目标,依托“校企社”共建平台,根据农业生产的季节性特点,实施“工(农)学结合、两轮实践”人才培养模式。 第一轮实践(协岗实习):在第二学期和第三学期农机作业季节,学生到合作企业、农机合作社(部分农机户学生安排回村)进行第一轮生产实践。在每个生产环节的生产实训之前,安排相关课程的学习。在生产实践中,以师傅带徒弟的方式,培养学生农业机械的生产、使用、销售及基本维护能力。第二轮实践(顶岗实习):在第四学期和第五学期农机作业季节,学生到合作企业、农机合作社等校外实训基地进行第二轮顶岗生产实习。在校学习期间,学生主要进行农机作业标准、农机机务管理、农机新技术等课程的学习,为第二轮生产实习做准备。在生产实习中学生在企业技术人员的指导下进行农业机械操作、机务管理、农机检修等项目的生产实习,强化学生的农机操作和

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关于制定学分制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

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关于制定学分制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 (2017修订) 人才培养方案是高等职业院校办学理念和教育思想的集中体现,是教育教学工作的纲领性文件,是实现专业培养目标、安排教学任务、组织教学过程、实施教学质量监控的依据。为此,根据教育部有关文件精神,结合学院实际,学校决定在2016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启动2017版学分制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有关修订工作意见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学生为本,全面深入贯彻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省教育厅关于印发深化普通高等学校学分制改革意见的通知(苏教高[2015]23号)》等文件精神,坚持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发展道路,联合政、行、企、校,共同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 以培养可持续发展的职业人为目的,倡导围绕社会工作岗位(群)需要,开发“通用能力”和“专业能力”并重,“行业元素、企业元素和国际元素”融入的、“平台+方向”的专业群课程体系,构建“认知(感知)实践、模拟(仿真)实践、生产(项目)实践、创新(创业)实践”四层递进的实践课程体系,创新构建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聚焦“悉尼协议”、学历资格认证,实施学分制,与国内外院校深化合作,开展学分互认,构建国际合作育人平台;以学生为中心,设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提升专业内涵;探索创新创业课程与国际对接机制,推动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发展。 二、基本原则 1.针对性原则针对就业岗位,以社会需求为质量标准,设定专业培养目标,选择教学内容和人才培养模式。应通过广泛的社会、行业和企业调查及系列专家研讨会,对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群)进行整体分析,确定职业能力和典型工作任务,并对典型工作任务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等相关要素进行有机整合,确定行动领域课程。 2.适应性原则课程体系及内容应适合学生工作和发展需要,又符合学生学习能力的实际情况。应在系统考虑“技术与技能”的培养,“通用能力和专业能力”的培养的基础上构建课程体系。按照职业能力由初学者、有能力者到熟练者的顺序对行动领域课程进行排序。 3.工学结合原则将工作与学习结合起来,积极推行教学模式改革,营造像工作一样的环境,在工作中学习和在学习中工作,广泛开展理实一体化教学,实现学业、就业、

巢湖学院本科学年学分制实施方案

识的选修课。学生可按规定结合个人实际,在导师的指导下选择某一组或几组课程予以修读,限选课占总学分的17-20 %。LDAYtRyKLDAYtRyK (2)任选课:即学校为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改善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结构而开设的选修课,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自由选择修读。任选课含专业任选课和公共任选课两类,占总学分的8-10 %。其中对于公共任选课,各本科专业学生按照学科交叉的要求,应跨学科(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自然科学类课程)修读其它学科的课程,学分不低于 4 学分。Zzz6ZB2LZzz6ZB2L 五、教学计划教学计划是学校培养人才的总体设计和实施计划,是安排教学内容、组织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是指导学生修读课程的重要文件。根据学分制特点,我院实行指导性教学计划,并按本科4 年基本学制编制。dvzfvkwMdvzfvkwM 各系(部)都应重视并认真组织制订教学计划。教学计划由系(部)主任负责组织制订,院教学指导委员 会审定,学院批准。教学计划一经审定,不得随意更动,凡因特殊原因需调整时,应由系(部)主任提出,教务处审核,并报院教学指导委员会审定,学院批准。学生可根据教学计划与自己的实际情况,制订自己的学习和选课计划。rqyn14ZNrqyn14ZN 各本科专业教学计划的编制按《巢湖学院关于制订本科专业学年学分制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执行。 六、学分规定学分是计算学生学习量的基本计算单位,是对学生进行学籍管理的基本依据。计算学分时精 确到小数点后一位,取值0 或5(小数点后第一位为0-2 时取0,3-7 时取5,8-9 时取0整数位同时加1 ),学分最小计算单位为0.5 学分。EmxvxOtOEmxvxOtO 1.学分的计算:我院各本科专业每学年实行两学期制。同时实行学期标准周制,即每学期课堂教学(含实践教学)按16 周计。学时与学分的折算办法如下:SixE2yXPSixE2yXP (1)理论课学分数=课内总学时/16 ; (2)实验课学分数=课内总学时/28 ; (3)体育课程学分数为每学期1 学分; (4)集中实践教学环节(含毕业实习、课程设计等)学分数=教学实践周数; (5)毕业论文(设计)学分数= 8学分(每周1学分); (6)形势政策教育2 学分,军事课(含军训等)2 学分,安全教育1 学分,就业指导2 学分;2.学分的组成结构:原则上,学生在校期间,本科生应修读的毕业总学分为文科类160学分左右,理工类170 学分左右,其中:6ewMyirQ6ewMyirQ (1)课程学分:文科类总学时数原则上控制在2400学时以内,140学分左右;理工类总学时数原则上控制在2500 学时以内,150 学分左右。教师教育专业可以适当突破(不超过10 学分)。kavU42VRkavU42VR (2)实践教学环节学分:包括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课程设计等。 (3)创新能力培养学分:学生参加各种教学竞赛、科学研究等获省部级以上奖或公开发表学术论文、出版作品或获得专利等,按其获奖等级和论文、作品发表的级别给予奖励学分。累计奖励学分本科生最高不超过6 学分。y6v3ALoSy6v3ALoS 3.学生每学期的修读学分以24学分为宜。原则上应不低于1 8学分,不高于30学分。 4.学生通过课程考核,成绩合格,方能取得相应课程的学分;成绩不合格,则不能取得学分,必须重修。重修考核合格后方可取得该课程或教学环节的学分。M2ub6vSTM2ub6vST 七、课程考核、成绩记载与学分绩点课程考核是检查学生学习质量和效果的主要手段之一。教学计划中凡 计算学分的课程都要进行考核与评分。考核分为考试与考查两种。考试成绩一律采用百分制记分,考查成绩一般采用百分制或五级制记分。考核成绩不合格者,应予重修。学生成绩记载采用两种形式:百分制(五级制)和绩点制。0YujCfmU0YujCfmU 1 .百分制成绩、五级制成绩及绩点的对应关系: 百分制成绩五级制成绩绩点 90—100 优秀4 80—89 良好3 70—79 中等2 60—69 及格1 <60 不及格0 2 ?学分绩、平均学分绩点的计算方法: 学生每门课程的学分绩是该课程的学分乘以该生修读的课程所得绩点。即:

学分制培养方案

乌兰察布职业学院 《园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2011级) 一、人才培养目标 按照职业教育的指导方针,本专业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化的需要,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具备本专业基本知识、扎实的技能及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心理素质,适应现代园艺行业的国内各种所有制企业,具备园艺方向技能证书的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工作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 二、毕业生基本规格 1 毕业生基本规格 1.1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爱劳动,热爱本职工作,具有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和个人道德修养,具有强烈的创业精神和创新意识,具备健全的法制观念。 1.2具有大学专科层次所必备的文化知识,完成全部公共课的修业任务。 1.3掌握本专业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完成高职阶段教育的全部专业理论课和专业实践课及教学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的学习任务。 1.4具有一定的体育、卫生知识和运动技能,达到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具有健全的体魄和健康的审美能力。 1.5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具有较强的职业适应能力和应职水平,树立终身学习观念。 2 知识结构(图1)

2.1 具有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政治理论知识;具有大学专科层次的文化知识水平。 2.2 较系统地掌握本专业相关的园艺植物学、植物生理学、农业气象、土壤肥料学、园艺植物遗传育种等专业基础知识。 2.3 掌握本专业必备的果树生产技术、花卉生产技术、蔬菜生产技术、园艺产品贮藏加工、园艺植物保护技术、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园艺设施、草坪建植与养护、园艺种子生产等专业理论知识。 3 能力体系 3.1 具有较强的写作、演讲和交际能力,具有较强的英语会话和阅读能力。 3.2 具有熟练操作、应用计算机的能力。 3.3 具有使用本专业有关的先进仪器设备的能力。 3.4 具备蔬菜生产、经营能力。 3.5 具备果树生产、经营能力。 3.6 具备花卉生产、经营能力。 3.7 具备园艺植物病虫害防治的能力。 3.8 具备农产品贮藏、加工能力。 3.9 具备园艺设施设计、管理、经营能力。 3.10 具备草坪建植与管护能力。 3.11 具备植物繁育生产能力 3.12 具备园艺企业经营与园艺产品营销知识。

职业技术学院学分制实施方案.

职业技术学院学分制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促进职业教育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增强职业教育的灵活性、针对性和开放性,教育部出台了《关于在职业学校逐步推行学分制的若干意见》,要求各地职业学校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积极推进体制创新、制度创新,不断深化职业教育改革,逐步推行学分制。为保证我院积极稳妥推行学分制,特制定本实施方案(试行。 第一章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第一条实施学分制的指导思想是: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决定》为指针,根据创造条件实施学分制的精神,积极进行制度创新,建立适应学生发展需要的教学组织和管理制度,进一步推动课程体系的改革,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满足学习社会化、终身化和个性化发展的需要,增强办学活力,使我院的职业教育能更好地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新形势对人才培养多样化的要求。 第二条学分制是以学分作为衡量学生学习份量、学习成效,为学生提供更多选择余地的教学制度。学分是计算学生完成课业的必要时间和成效的单位,是学生获得学历证书的主要依据,也是学校组织教学的依据。 第三条实行学分制,有利于推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遵循教育规律,因材施教,满足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人才多样化的需求;有利于提高职业教育自身活力。 第四条学分制作为一种教学管理手段,它的实施将涉及教学组织、课程设置、师资配备、教学资源等方面的相互协调,因此必须遵循整体性的原则,统筹兼顾,全面推行,努力做到“四个统一”: 1、灵活性与规范性相统一。既要满足社会需要和学生个人兴趣、条件和学习时间的要求,又要遵循职业教育规律,确保教育教学质量和培养目标的实现。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