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调整分录法编制现金流量表

调整分录法编制现金流量表

调整分录法编制现金流量表
调整分录法编制现金流量表

现金流量表的编制一直是初学者学习的难点与疑点,通过调整分录法实现现流量表主表的编制则是难点中的难点。从教学的角度讲,编制现金流量表的常见方法,基本上可以分为三种,一是公式计算法、二是现金日记账法、三是调整分录法。现金日记账法主要是直接对企业发生的现金流量进行逐日逐笔地分类汇总,这种方法的关键在于操作者必须能够熟悉现金流量表各项目的内容界定。但这种方法需要逐日逐笔地分类汇总,导致日常工作繁琐,对于业务量大的会计主体而言并不合适。

公式计算法则是都根据事先设计好的各现金流量表项目应填列金额的计算

公式,从账簿或其他会计报表中提取所需要的数据,计算出每一个现金流量表项目的应填列金额。这种方法是在会计期末进行集中计算分析,避免了日常操作的繁琐,实行了会计电算化的企业还可以通过编程来实现电脑自动计算,工作效率高。不过,用固定的计算公式提取会计数据计算现金流量项目,生搬硬套故而过于机械,难以应对经济业务的多样化影响,容易导致金额分类不准确。此外,各现金流量项目的计算公式相对独立,不能对数据的完整性与逻辑性进行相互印证或检验,即使出现数据被遗漏或被重复纳入现金流量项目的计算也不容易发现。

调整分录法是三个方法中最为科学、最为专业、也最有难度的现金流量表编制方法,对初学者的学习和教师的课堂讲授也构成一定的挑战,以至于在课程教学实践中普遍出现略去或让学生自学这一章节内容的怪象。如果在教学中对编制调整分录的目的交待不明确、对调整分录的编制原理推导不清晰、对工作底稿的作用及具体填列过程讲解不详细,容易导致学生“越学越糊涂”甚至丧失学习的信心。因此,如何巧妙地解析调整分录法,对于初学者而言是至关重要的,对广大教师也是值得深入交流的。

一、调整分录的形成原理及经营活动现金流量的调整分录

编制调整分录的目的,就是为了确定现金流量表各项目的应填列金额,而每一个现金流量表项目应填列金额的确定都可能需要通过一个或多个调整分录。不过,虽然每一个调整分录的调整目的不同,但其编制的基本原理是一样的。以下将以确定“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项目应填列金额的相关调整分录为例,详细解析其形成的逻辑原理。

“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项目,反映企业在本期内因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活动而实际收到的现金,包括销售的价款和应向购买者收取的增值税销项税额。由于现金流量表的编制遵循收付实现制的编制基础,因此该项目具体包括收到本期销售的现金、收到前期销售的现金以及预收未来的销售款(为简化解析过程,暂不考虑退货情形)。那么“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项目应

填列金额的确定具体会涉及到哪些会计科目的账簿资料呢?这些科目的账簿数据在计算确定现金流量项目金额时彼此之间的数量关系又是怎样?它们最终又是如何构建成一个调整分录的?回答这些问题,可以从与商品销售及收款相关的日常会计分录入手,并进行一定的变形与推导。具体过程如下:

分录1:本期现金销售

借:货币资金(代表现金类账户)

贷:主营业务收入(指本期现销金额)

贷: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分录2:本期发生的赊销

借:应收账款(也可能是应收票据,为简化版面,这里假设只有应收账款,下同)

贷:主营业务收入(指本期赊销金额)

贷: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分录3:本期收到的赊销款(可以是收回本期发生的应收款、也可以是收回前期的应收款)

借:货币资金

贷:应收账款

分录4:预收未来的销售款

借:货币资金

贷:预收账款

分录5:前期预收货款本期发货并确认销售收入

借:预收账款

贷:主营业务收入

贷: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上述5个会计分录,包括了企业销售收入实现及销货款结算的所有情形,若将企业本期发生的由上述5个分录核算的全部会计分录进行合并,即可形成一个综合的会计分录,并表示如下(分录6):

借:货币资金——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借方发生合计或根据其他科目发生额倒轧)

借:应收账款(借方发生合计)

借:预收账款(借方发生合计)

贷:主营业务收入(指本期的总销售收入)

贷: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贷方发生合计)

贷:应收账款(贷方发生合计)

贷:预收账款(贷方发生合计)

分录6给我们的启示是,如果在会计期末,通过账簿或报表数据直接获得除“货币资金”以外其他全部会计科目的发生合计数,即可通过“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的复式记账原理,倒轧出“货币资金——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的本期发生合计,也就获得了现金流量表中“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项目的应填列金额。而除“货币资金”项目外,其他各项均可以通过查找账簿中相应账户的“本期借方发生合计”、“本期贷方发生合计”确定,也可以通过科目汇总表或试算平衡表的对应科目金额确定。“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项目的金额也可以通过查找应交增值税明细表来获得。因此,分录6就是能够用来计算确定现金流量表中“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金额”项目应填列金额的调整分录,其中的“货币资金”的发生金额则通过其他科目的发生额以倒轧的方式计算确定。

此外,对于资产、负债及所有者权益类会计科目,其本期发生额期初余额及期末余额之间存在以下等式关系:

|本期借方发生合计-本期贷方发生合计|=|期末余额-期初余额|

因此,在实际操作中也可以用相应的资产负债表项目的期初数及期末数替换分录6中对应会计科目的借方发生合计与贷方发生合计。这种做法虽然在取数上更加快捷,但如果资产负债表项目存在备抵科目(如折旧、摊销、准备等)时,还需要进行金额拆分或进行二次调整。

利用分录6的形成原理、方法与步骤,可以进一步推导出用来确定现金流量表中“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等其他现金流量项目应填列金额的调整分录,限于篇幅,不再一一详述。

二、与投资活动及筹资活动现金流量项目相关的调整分录之编制要点

从为确定“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项目应填列金额而编制的调整分录中可以发现,该调整分录中出现的“应收账款”、“预收账款”科目的借方发生合计与贷方发生合计都出现在同一个调整分录中,这种特征也会出现在为确定其他的经营活动现金流量项目应填列金额所编制的调整分录中。比如为确定“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项目应填列金额而编制的调整分录中,就会把“应付账款”、“应付票据”、“预付账款”、“存货”等与采购业务结算相关的负债类会计科目及存货项目所包含会计科目的借方发生合计与贷方发生合计同时列入一个调整分录,即其借方发生合计与贷方发生合计可以相互抵减。

在投资活动及筹资活动现金流量项目的调整分录中,因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所引起的资产类科目及负债类科目的借方发生合计与贷方发生合计应分别用于确定不同现金流量项目应填列金额的调整分录,尽量避免出现在同一个调整分录中。以“短期借款”科目为例,其借方发生额与贷方发生额应分别用于调整不同的现金流量项目。

一方面,“短期借款”的贷方发生额代表的是本期新增的短期借款,即取得了短期借款,对应的借方科目即货币资金的流入金额,显然应归属于“取得借款收到的现金”项目的应填列金额。因此,可根据企业“短期借款”的本期贷方发生合计,编制如下调整分录(分录7):

借:货币资金——取得借款收到的现金(由短期借款贷方发生合计确定金额)贷:短期借款(贷方发生合计)

另一方面,“短期借款”借方发生额代表的是负债的减少,是企业归还了借款,还款分录的贷方核算的是货币资金的流出额,应归属于“偿还债务支付的现金”项目应填列金额。因此,可根据企业“短期借款”的本期借方发生合计,编制另一个调整分录(分录8)如下:

借:短期借款(借方发生合计)

贷:货币资金——偿还债务支付的现金(由短期借款借方发生合计确定)

如果将“短期借款”科目的借方发生合计与贷方发生合计放入同一个调整分录,则将导致借贷相抵并得到的只是现金流量净额,不符合现金流量表主表分别流入与流出进行列报的要求。

综上同理可知,“长期股权投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应付债券”、“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核算投资活动、筹资活动的资产及负债类会计科目的借方发生合计与贷方发生合计也都应该分别用来调整不同的现金流量表项目,避免这些科目出现在同一个调整分录中,以防相关金额被直接相互抵减、影响现金流量金额的确认。

三、对部分会计科目发生额进行合理拆分以用于不同的调整分录

一个会计科目核算的经济活动内容,可能既有经营活动内容、又可能有投资活动或筹资活动的内容。在这种情况下,该科目的借方发生合计或贷方发生合计就不能一次性全部编入某一个调整分录,而是需要先进行拆分、再编入不同的调整分录。例如“应收账款”科目的借方发生额,就要拆分成销售活动产生的和转让固定资产(或无形资产)活动产生的两部分,前者应该与“主营业务收入”的本期发生额一同出现在调整分录中(见分录6),以调整确定“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流量”项目的金额;后者与固定资产(或无形资产)的贷方发生合计一

同出在另一个与投资活动有关的调整分录中,该调整分录(分录9)的一般形式如下:

借:累计折旧(因固定资产清理而转销的累计折旧)

借: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因固定资产清理而转销的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借:货币资金——处置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及其他长期资产收到的现金净额(根据其他科目金额倒轧确定)

借:应收账款(因固定资产清理而取得的应收款)

贷:固定资产(因固定资产清理而转销的固定资产原价)

贷:营业外收入(因固定资产清理而产生的利得)

与此类似的情形非常多,比如存货的发出可能是用于产品生产或对外销售、办公消耗、在建工程等,房屋的折旧可能是用于产品生产、职工薪酬、行政办公等等。因此,在编制调整分录前,有必要根据相关账簿资料的摘要对会计科目发生合计数按所包含的不同经济活动进行拆分,用于调整不同类型的现金流量项目应填列金额。

四、现金流量表编制工作底稿的作用与应用

现金流量表工作底稿是通过调整分录法编制现金流量表的重要工具,其根本作用就是试算平衡,是一张对调整分录的完整性、合理性、正确性进行检验的表格。在完成调整分录的编制后,即可进入现金流量表工作底稿的填列工作。具体的步骤如下:第一步,将已经编制好的资产负债表项目的期初数及期末数、利润表的本期金额填入现金流量表工作底稿的对应空格;第二步,将编制好的调整分录中各会计科目发生额按其在会计报表中列示的项目分别填入对应项目的借方发生(JF1-JF7)和贷方发生(DF1-DF7)空格内;第三步,根据项目的性质进行试算平衡(具体的平衡要求见下表“平衡规则”);第四步,在试算平衡成立的基础上,计算填列现金流量表各项目的本期金额(计算方法见下表“计算规则”),这些金额就是本期现金流量表对应项目的应填列金额。

如果存在哪个报表项目存在试算不平衡的情况,则说明存在数据错误,需要根据错误类型查找原因,根据发生的原因不断修正错误,直至全部平衡规则实现。不过,平衡规则的实现只是验证调整分录正确性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

完成现金流量表编制所需要的调整分录多达几十个,每一个现金流量项目应填列金额的确定可能需要一个甚至几个调整分录,而每一个调整分录会涉及哪些会计科目,并不存在完全固定的搭配。几乎调整分录都没有一个固定的会计科目搭配。调整分录的具体编制会受编制者个人的专业偏好、工作经验、经济业务活

动的内容及繁简程度等影响而不同,但是万变不离其宗,所有调整分录的形成原理、调整逻辑都是一样的。

编制现金流量表的常见方法

编制现金流量表的常见方法,基本上可以分为三种,一是公式计算法、二是现金日记账法、三是调整分录法。 现金日记账法主要是直接对企业发生的现金流量进行逐日逐笔地分类汇总,这种方法的关键在于操作者必须能够熟悉现金流量表各项目的内容界定。但这种方法需要逐日逐笔地分类汇总,导致日常工作繁琐,对于业务量大的会计主体而言并不合适。 公式计算法则是都根据事先设计好的各现金流量表项目应填列金额的计算公式,从账簿或其他会计报表中提取所需要的数据,计算出每一个现金流量表项目的应填列金额。这种方法是在会计期末进行集中计算分析,避免了日常操作的繁琐,实行了会计电算化的企业还可以通过编程来实现电脑自动计算,工作效率高。不过,用固定的计算公式提取会计数据计算现金流量项目,生搬硬套故而过于机械,难以应对经济业务的多样化影响,容易导致金额分类不准确。此外,各现金流量项目的计算公式相对独立,不能对数据的完整性与逻辑性进行相互印证或检验,即使出现数据被遗漏或被重复纳入现金流量项目的计算也不容易发现。 调整分录法是三个方法中最为科学、最为专业、也最有难度的现金流量表编制方法,对初学者的学习和教师的课堂讲授也构成一定的挑战,以至于在课程教学实践中普遍出现略去或让学生自学这一章节内容的怪象。如果在教学中对编制调整分录的目的交待不明确、对调整分录的编制原理推导不清晰、对工作底稿的作用及具体填列过程讲解不详细,容易导致学生“越学越糊涂”甚至丧失学习的信心。因此,如何巧妙地解析调整分录法,对于初学者而言是至关重要的,对广大教师也是值得深入交流的。 一、调整分录的形成原理及经营活动现金流量的调整分录 编制调整分录的目的,就是为了确定现金流量表各项目的应填列金额,而每一个现金流量表项目应填列金额的确定都可能需要通过一个或多个调整分录。不过,虽然每一个调整分录的调整目的不同,但其编制的基本原理是一样的。以下将以确定“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项目应填列金额的相关调整分录为例,详细解析其形成的逻辑原理。“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项目,反映企业在本期内因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活动而实际收到的现金,包括销售的价款和应向购买者收取的增值税销项税额。由于现金流量表的编制遵循收付实现制的编制基础,因此该项目具体包括收到本期销售的现金、收到前期销售的现金以及预收未来的销售款(为简化解析过程,暂不考虑退货情形)。那么“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项目应填列金额的确定具体会涉及到哪些会计科目的账簿资料呢?这些科目的账簿数据在计算确定现金流量项目金额时彼此之间的数量关系又

现金流量表的编制方法举例

现金流量表的编制方法 (一)、经营活动现金流量(直接法) 直接法与间接法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有两种编制方法――直接法和间接法。 直接法以“主营业务收入”为起算点,有助于评价企业未来的现金流量; 间接法以本期净利润为起算点,在编制现金流量表“补充资料”时使用。 1.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包括收现的销项税) A.本期销售、本期收现 B.以前销售、本期收现 C.预收款 (1)以本期销售收入的基础 主营业务收入 其他业务收入 (2)调整“应收帐款”项目净增加(―) 净减少(+) 应收帐款(期初―期末) 初步调整

(3)本期计提的坏帐准备(―) 本期转回多提的坏帐准备(+) 借:管理费用 贷:坏帐准备(“应收帐款”)(2)中减少数已加上此处坏帐准备应减去再调整 例: 1.销售商品价款1000万,已收现; 2、收回上期应收款80万, 3、销售商品价款90万,未收现; 主营业务收入=1000+90=1090 应收帐款 =100―110= -10 1080 与采用统计的方法处理一致。 如4、本期计提坏帐准备6万元; 主营业务收入=1000+90=1090

应收帐款=100-(110―6)=-4 1086 注:本期注销坏帐以及收回已注销的坏帐,不需再调整(4)现金折扣(―) 因:借:应收帐款 100 贷:主营业务收入 100 借:银行存款 99 借:财务费用 1 贷:应收帐款 100 再调整 (5)“应收票据”项目净增加(―) 净减少(+) 应收票据(期初―期末) 初步调整 (6)贴现息(―) 再调整 (7)带息票据期末计息(+)

再调整 (8)“预收帐款”项目净增加(+) 净减少(-) 初步调整 (9)销售退回、抵减流入量,而不作为流出量 (10)以非现金资产抵偿应收款(―) 再调整 (11)以本期“销项税”为基础 基础 借:银行存款 234 借:应收帐款 117 贷:收入 300贷: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销项税)51借:在建工程 107 贷:库存商品 90 贷: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销项税)17总结:

现金流量表编制最简单的方法

现金流量表编制最简单的方法 一、经营活动 (1)收到现金 1销售商品、提供劳务 内容: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含销项税金、销售材料、代购代销业务) 依据:主营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收入、应收帐款、应收票据、预收帐款、现金、 公式:主营业务收入+销项税金+其他业务收入(不含租金)+应收帐款(初-末)+应收票据(初-末)+预收帐款(末-初)+本期收回前期核销坏帐(本收本销不考虑) -本期计提的坏帐准备-本期核销坏帐-现金折扣-票据贴现利息支出-视同销售的销项税-以物抵债的减少+收到的补价2税费返还 内容:返还的、消费税、、关税、、教育费附加 依 现金流量表示例 据: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应收补贴款、现金、银行存款 3收到其他经营活动 内容:罚款收入、个人赔偿、经营租赁收入等 依据:营业外收入、其他业务收入、现金、银行存款 (2)支付现金 1购买商品、接受劳务 内容: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扣除购货退回、含进项税)依据:主营业务成本、存货、应付帐款、应付票据、预付帐款 公式:主营业务成本+进项税金+其他业务支出(不含租金)+存货(末-初)+应付帐款(初-末)+应付票据(初-末)+预付帐款(末-初)+存货损耗+工程领用、投资、赞助的存货-收到非现金抵债的存货-成本物料消耗(人工、水电、折旧)-接受投资、捐赠的存货-视同购货的进项税+支付的补价 2支付职工 内容:支付给职工的工资、奖金、津贴、劳动保险、社会保险、住房公积金、其他福利费(不含离退休人员,在其他) 依据:应付工资、应付福利费、现金、银行存款 公式:成本、制造费用、费用中工资及福利费+应付工资减少(初-末)+应付福利费减少(初-末) 3支付的各项税费

现金流量表的编制分为直接法和间接法

现金流量表的编制分为直接法和间接法

现金流量表的编制分为直接法和间接法 直接法是指:以销售(营业)收入的收现数为起算点,然后将其他收入与费用项目的收现数、付现数分别列出,以直接反映最终的现金净流量。 间接法是指:以本年净利润为起算点,调整不涉及现金收付的各种会计事项,最后也得出现金净流量。 下面分别予以说明: 在直接法下将现金流量分为经营活动现金流量、投资活动现金流量与筹资活动现金流量三部分。其中经营活动现金流量中的数据,可以从会计记录中获得,也可以在损益表中销售收入、销售成本等数据基础上,将权责发生制的收支转化为相应的现金收付制数额来确定。其转换方法是: ①销售收入收现数=损益表中销售收入(权责发生制)-赊销商品的应收帐款、应收票据+预收货款收入 ②购货付现数=损益表中销售成本(权责发生制)+存货增加额-赊购存货的应付帐款、应付票据的增加数+预付货款支出-工资付现数(单独列示) ③其他收入收现数=其他收入+其他应收款减少数-其他应收款增加数 ④其他费用付现数=其他费用(如管理费用、财务费用等)-折旧摊销数+待摊费用增加数 ⑤职工工资付现数。根据“应付工资”、“应付福利费”、“住房周转金”等科目分析填列。 在间接法下,以损益表最后结果“本年利润”为起算点。所谓“净利润”,是按权责发生制原则处理全年收入与费用,凡应计入收入或费用的内容,不论其现金是否收付,都应计入当期损益。因此在会计处理上设置了一系列应收、应付、预收、预付、待摊、预提等科目,来解决“应计”数与“实现”数不一致的问题。间接法的基本原则,就是要将影响利润形成的会计事项由权责发生制还原为现金收付实现制,并将产生的差额,逐项在“净利润”中进行调整。调整的内容可概括为: ①凡发生应付事项,如应付帐款、应付票据、其他应付款、预收帐款、应计折旧等,在会计处理时,都借记了有关资产或费用科目,最终体现为净利润减少,但现金并没有付出。因此,在编制“现金流量表”时,若本期应付款项增加则应“调增”利润,反之“调减”利润。 ②凡发生应收事项,如应收帐款、应收票据、其他应收款、预付帐款等,会计处理时,都贷记收入类科目,转帐以后,表现为利润增大。但现金并没有收到。因此,在编制“现金流量表”时,若本期应收款项增加应“调减”利润,反之“调增”利润。 ③凡发生跨期费用的事项,如发生待摊费用时,则借记“待摊费用”科目;贷记“现金”科目。最终表现在损益表上利润加大,但现金已经付出。因此,待摊费用增加时,应作为利润“调减”项目,反之则“调增”利润。当发生预提费用时,借记有关费用、成本科目,贷记预提费用科目,最终表现为利润的减少,但现金尚未支付。故应“调增”利润,反之则“调减”利润。 ④存货调整。损益表中销售成本与存货的关系是:销售成本=期初存货成本+本期购货成本-期末存货成本。从关系式中我们可以看到;如果本期存货没有变动,说明本期销售成本等于本期购货成本;如果期末结存大于期初结存,说明购入(付现)数大于销售成本数,可理解为有一部分现金支付了但未计入销售成本,损益表中利润增大,故应作为“调减”利润项目处理;如果期未结存数小于期初结存数则作相反调整。至于“应收帐款”引起的存货增加,第①项已作了调整。

现金流量表的编制方法

现金流量表的编制方法 现金流量表是反映企业一定会计期间内有关现金和现金等价物的流入和流出信息的会计报表。大致可分为:1.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2.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3.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注明:现金流量表平常报税务局不用,银行贷款用,所以编制现金流量必须根据本月的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编制。 现金流量表的编制方法: 根据当月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编制。下面所要介绍的现金流量表是财政部统一设置的现金流量表。 第一步:先确定45栏的数字,用本月的资产负债表(货币资金)年末数-资产负债表(货币资金)年初数。 第二步:确定36栏数字,用资产负债表(短期借款)年末数-年初数(短期借款)如果归还36栏填归还数,如果增加33栏填增加 第三步:确定39栏的数字,根据当月损益表财务费用累计数。 第四步:确定43栏数字,用36栏+39栏。 第五步:确定44栏数字,因为本月未收到借款,只是收到现金,所以就43栏的负数为准,如果收到恰恰相反。 第六步:24栏,用资产负债表的固定资产年末数-年初数,是否发生变化,如果增加用增加的数为准。 第七步:28栏与24栏的数据相同。 第八步:29栏的数据与28栏的负数为准。 第九步:2栏的数据用本月损益表的收入累计数(由于累计数是不含税的数,换算成含税的,收入除以0.17). 第十步:16栏用45栏+44栏。 7、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

8、速动比率=(流动资产-存货)/流动负债 9、保守速动比率=(现金+短期证券+应收票据+应收账款净额)/流动负债 10、营业周期=存货周转天数+应收账款周转天数 11、存货周转率(次数)=销售成本/平均存货其中:平均存货=(存货年初数+存货年末数)/2 存货周转天数=360/存货周转率=(平均存货*360)/销售成本 12、应收账款周转率(次)=销售收入/平均应收账款 其中:销售收入为扣除折扣与折让后的净额;应收账款是未扣除坏账准备的金额 应收账款周转天数=360/应收账款周转率=(平均应收账款*360)/主营业务收入净额 13、流动资产周转率(次数)=销售收入/平均流动资产 14、总资产周转率=销售收入/平均资产总额 15、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资产总额 16、产权比率=负债总额/所有者权益 17、有形净值债务率=负债总额/(股东权益-无形资产净值) 18、已获利息倍数=息税前利润/利息费用 19、销售净利率=净利润/销售收入*100% 20、销售毛利率=(销售收入-销售成本)/销售收入*100% 21、资产净利率=净利润/平均资产总额 22、净资产收益率=净利润/平均净资产(或年末净资产)*100%或销售净利率*资产周转率*权益乘数或资产净利率*权益乘数

金蝶财务软件编制现金流量表的方法

金蝶财务软件编制现金流量表的方法 你知道如何用金蝶财务软件编制现金流量表吗?你对用金蝶财务软件编制现金流量表的方法了解吗?下面是为大家带来的关于如何用金蝶财务软件编制现金流量表的知识,欢迎阅读。 1.方案设置 在金蝶KIS7.5标准版/迷你版/小企业专版主界面选择工具菜单的“现金流量表”。进入了现金流量表的操作之后,在没有设置现金流量表的方案时界面上的各个功能按钮都是灰的,此时选择模块菜单中的报表方案选项进入报表方案的设置。 2.指定现金类科目及现金等价物 在选取了某一个报表方案之后,确定后进入报表的具体操作(此时工具条的工具按钮全部变为可选),首先应指定现金类科目,即确定哪些会计科目是现金类的科目以及现金等价物,点击工具菜单中的“现金”按钮,模块将弹出指定现金类科目的界面。 3.设置现金与现金等价物科目

在设置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的界面中,模块为您列出了初始进入时选取的账套中的所有的会计科目,选定是现金类科目的会计科目,单击“改变”按钮,可以改变所选中的会计科目的属性。如果在属性处出现“是现金”字样,表明你已将这些科目确定为现金类科目,如果在属性中显示为是现金等价物即表示这个会计科目已被设置为现 金等价物科目。 4.提取数据 选择报表菜单中的“提取数据”选项或单击“提取数据”按钮,进入提取数据的操作。 5.设置数据提取参数 当前账套会计期间:表示选取的账套所在的会计期间。 本机已提取了以下期间的数据:表示已提取了数据的时间段。 其中以下期间为已过账凭证:指明账套中的凭证在显示的期间内是已经过账的凭证,其他期间内的凭证则是未过账的凭证。

时间:确定提取数据的时间(所谓提取数据,是指将选定时间内的所有凭证拆分为一对一的过程),可以是一年、一月、几天或是一天以内的凭证,在时间框右边的下拉按钮,可以确定时间。 如果您此前已经提取了数据,生成一张现金流量表,并退出了现金流量表的操作,当您再次进入现金流量表时,对于已提取过的数据您可以有三个选择: 不重复提取:表示对于以前已经提取过的数据模块不再重新提取,只提取未提取过的数据,如上一次的操作已提取了1月份的数据,这次需要分析1—2月份的现金流量,如果选择了不重复提取这一项,模块将只提取2月份的数据,而不再提取1月份的数据,此时,在提取数据的时间的选择上,可以是1—2月,也可以是2—2月,模块对提取过的数据已作了保存。 重复提取此日期后的数据:对指定的日期后的数据重新提取。在选择了这一选项后,右边灰色的时间框变亮,可以指定某一个日期,在该日期之后的数据模块将重新进行提取,对此日期之前的数据模块将不再提取。 全部重复提取:对所指定期间内的数据全部重复提取而不管以前是否提取过。

现金流量表的编制方法及相关计算公式

主表项目:一)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的编制方法 按规定,企业应当采用直接法,列示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 直接法是按现金流入和现金流出的主要类别列示企业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在直接法下,一般是以利润表中的营业收入为起算点,调整与经营活动有关的项目的增减变动,然后计算出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采用直接法具体编制现金流量表时,可以采用工作底稿法或T型账户法。业务简单的,也可以根据有关科目的记录分析填列。 1."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项目 本项目可根据"主营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收入"、"应收账款"、"应收票据"、"预收账款"及"库存现金"、"银行存款"等账户分析填列。 本项目的现金流入可用下述公式计算求得: 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本期营业收入净额+本期应收账款减少额(-应收账款增加额)+本期应收票据减少额(-应收票据增加额)+本期预收账款增加额(-预收账款减少额) 注:上述公式中,如果本期有实际核销的坏帐损失,也应减去。(因核销坏账损失减少了应收帐款,但没有收回现金)。如果有收回前期已核销的坏帐金额,应加上。(因收回已核销的坏帐,并没有增加或减少应收账款,但却收回了现金)。 2."收到的税费返还"项目 该项目反映企业收到返还的各种税费。本项目可以根据"库存现金"、"银行存款"、"应交税费"、"营业税金及附加"等账户的记录分析填列。 3."收到的其它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项目 本项目反映企业除了上述各项目以外收到的其它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流入,如罚款收入、流动资产损失中由个人赔偿的现金收入等。本项目可根据"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库存现金"、"银行存款"、"其他应收款"等账户的记录分析填列。 4."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项目 本项目可根据"应付账款"、"应付票据"、"预付账款"、"库存现金"、"银行存款"、"主营业务成本"、"其他业务成本""存货"等账户的记录分析填列。 本项目的现金流出可用以下公式计算求得: 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营业成本+本期存货增加额(-本期存货减少额)+本期应付账款减少额(-本期应付账款增加额)+本期应付票据减少额(-本期应付票据增加额)+本期预付账款增加额(-本期预付账款减少额) 5."支付给职工以及为职工支付的现金"项目 该项目反映企业实际支付给职工、以及为职工支付的工资、奖金、各种津贴和补贴等(含为职工支付的养老、失业等各种保险和其他福利费用)。但不含为离退休人员支付的各种费用和固定资产购建人员的工资。 本项目可根据"库存现金"、"银行存款"、"应付职工薪酬"、"生产成本"等账户的记录分析填列。

现金流量表编制各科目详细分析

现金流量表中的经营性应收项目的减少和经营性应付项目的增加包括的内容 现金流量表的编制一直是企业报表编制的一个难点,如果对所有的会计分录,按现金流量表准则的要求全部调整为收付实现制,这等于是重做一套会计分录,无疑将大大增加财务人员的工作量,在实践中也缺乏可操作性。许多财务人员因此希望仅根据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两大主表来编制出现金流量表,这是一种奢望,实际上仅根据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是无法编制出现金流量表的,还需要根据总账和明细账获取相关数据。 作者根据实际经验,提出快速编制现金流量表的方法,与读者探讨,这一编制方法的数据来源主要依据两大主表,只从相关账簿中获得必须的数据,以达到简单、快速编制现金流量表的目的。本文提出的编制方法从重要性原则出发,牺牲精确性,以换取速度。编制现金流量表按以下由易到难顺序快速完成编制: 首先填列补充资料中“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净增加情况”各项目,并确定“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的 净增加额”。 第二填列主表中“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各项目,并确定“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第三填列主表中“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各项目,并确定“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第四计算确定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计算公式是: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的净增加额-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 净额。编制现金流量表的难点在于确定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由于筹资活动和投资活动在企业业务中相对较少,财务数据容易获取,因此这两项活动的现金流量项目容易填列,并容易确保这两项活动的现金流量净额结果正确,从而根据该公式计算得出的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也容易确保正确。这一步计算的结果,可以验证主表和补充资料中“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各项目是否填列正确。 第五填列补充资料中“将净利润调节为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各项目,并将计算结果与第四步公式得出的结果是否一致,如不相符,再进行检查,以求最终一致; 第六最后填列主表中“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各项目,并将计算结果与第四步公式计算的结果进行验证,如不相符,再进行检查,以求最终一致。由于本项中“收到的其他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项目是倒挤产生,因此主表和附加资料中“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是 相等的,从而快速完成现金流量表的编制。 下面按以上顺序详细说明各项目的编制方法和公式: 一、确定补充资料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的净增加额” 现金的期末余额=资产负债表“货币资金”期末余额; 现金的期初余额=资产负债表“货币资金”期初余额; 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的净增加额=现金的期末余额-现金的期初余额。 一般企业很少有现金等价物,故该公式未考虑此因素,如有则应相应填列。 二、确定主表的“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

现金流量表会计分录

现金流量表会计分录

第一部分:基本知识 (一)现金的界定 现金流量表的编制基础是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包括:(1)库存现金;(2)银行存款,应剔除不能随时支付的定期存款,定期存款作为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反映;(3)其他货币资金;(4)现金等价物,指期限短、流动性强、易于转换为已知金额的现金、价值变动风险很小的短期投资,主要指购买日至到期日小于3个月的短期债券投资。 现金等价物不包括准备3个月内出售的短期股票投资。根据定义,准备3个月内出售的短期股票投资虽然符合“期限短、流动性高”的特点,但由于其市价变动风险大,难以转换成已知现金,所以不作为现金等价物看待。期限超过3个月的短期债券投资,在现金流量表中

作为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反映。 (二)影响现金流量的变动因素 1.现金各项目之间的增减变动,不影响现金流量净额的变动。现金流量表不需要反映该内容。 2.非现金各项目之间的增减变动,不影响现金流量净额的变动。现金流量表部分反映该内容,比如重要的投资和筹资活动在补充资料中说明。 3.金各项目与非现金各项目之间的增减变动,会影响现金流量净额的变动。现金流量表主要反映该内容。 (三)现金流量的分类 1.经营活动:指企业投资活动和镒驶疃酝獾乃薪灰缀褪孪睢?amp;nbsp; 2.投资活动:指企业长期资产的购建和不包括在现金等价物范围内的投资及其处置活动。投资活动中的“投资”是广义的投资,既包括了对外投资(狭义的投资),又包括了对内投资(长期资产的购建)。

3.筹资活动:导致企业资本及债务规模和构成发生变化的活动。投资活动中的“筹资”是广义的筹资,既包括了向债权人的筹资(狭义的筹资),又包括了向股东的筹资(吸收投资、发行股票、分配利润等)。 (四)现金流量表的编制原则 1.总额反映现金流入流出信息。 现金流量表一般情况下应以总额反映现金的流入和流出状况,但下列情况可用净额反映: (1)周转快、金额大、期限短(通常为3个月或更短时间)的项目。 (2)金额不大的项目,如处置固定资产发生的现金收入和相关支出。需要注意的是,“处置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所收回的现金净额”项目反映企业处置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所取得的出售收入或保险赔款,减去为处置这些资产而支付的有关费用的净额。当支付的有关费用大于所取得的现金时,说明企业在该项投资活动中,从总体上来看并没有发生现金流入而是发生现金流出,所以不能在“处置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

现金流量表附表的快速编制方法(精2016)

现金流量表附表的快速编制方法 一、现金流量表附表的会计平衡公式 ①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②资产=广义现金+存货(包括生产成本)+经营性应收项目+其他资产 ③负债=经营性负债+其他负债 ④所有者权益=非本年利润所有者权益+本年利润 将②、③、④代入①得: 广义现金+存货(包括生产成本)+经营性应收项目+其他资产=经营性负债+其他负债+非本年利润所有者权益+本年利润 移项得: 广义现金=本年利润+经营性负债+其他负债+非本年利润所有者权益-存货(包括生产成本)-经营性应收项目-其他资产 此为静态表达方式,若考虑动态(期末与期初比较的变化额),可将现金净流量表达为:现金净流量=净利润+经营性负债增加额(期末-期初)+其他负债增加额(期末-期初)+非本年利润所有者权益增加额(期末-期初)-存货增加额(期末-期初)-经营性应收项目增加额(期末-期初)-其他资产增加额(期末-期初) 进一步调整,即均调整为相加关系—加项关系,公式如下: ⑤现金净流量=净利润+经营性负债增加额(期末-期初)+其他负债增加额(期末-期初)+非本年利润所有者权益增加额(期末-期初)+存货减少额(期初-期末)+经营性应收项目减少(期初-期末)+其他资产增加额(期初-期末) 此公式,就是现金流量表附表的调整项目,以及相关原理,只不过此现金净流量,为全部的现金净流量,而附表要求的是调整为经营性现金净流量。依据公式⑤,将现金流量公式表达为经营性现金流量,如下所示: ⑥经营性现金流量=净利润+经营性负债增加额(期末-期初)+存货减少额(期初-期末)+经营性应收项目减少(期初-期末)±调整项目 二、调整项目说明 1.调增项目:不是经营性活动产生的计入当期损益类费用,对净利润有降低的影响额,涉及的科目主要有:财务费用、营业外支出、其他业务支出等,如:为在建工程发生的财务费用,会计处理时,是计入当期的“财务费用”,但因其不是经营性活动,属于投资性活动,故应调增 2.调减项目:不是经营性活动产生的计入当期损益类利得,对净利润有增加的影响额,涉及的科目主要有:其他业务收入、营业外收入等,如:固定资产处置时产生的净收益,会计处理时,是计入当期的“营业外收入“,使当期净利润增加,但因其不是经营性活动,故

现金流量表调整分录的编制原理与应用要点详解

现金流量表调整分录的编制原理与应用要点详解 现金流量表的编制一直是初学者学习的难点与疑点,通过调整分录法实现现流量表主表的编制则是难点中的难点。 从教学的角度讲,编制现金流量表的常见方法,基本上可以分为三种,一是公式计算法、二是现金日记账法、三是调整分录法。 现金日记账法主要是直接对企业发生的现金流量进行逐日逐笔地分类汇总,这种方法的关键在于操作者必须能够熟悉现金流量表各项目的内容界定。但这种方法需要逐日逐笔地分类汇总,导致日常工作繁琐,对于业务量大的会计主体而言并不合适。 公式计算法则是都根据事先设计好的各现金流量表项目应填列金额的计算公式,从账簿或其他会计报表中提取所需要的数据,计算出每一个现金流量表项目的应填列金额。这种方法是在会计期末进行集中计算分析,避免了日常操作的繁琐,实行了会计电算化的企业还可以通过编程来实现电脑自动计算,工作效率高。不过,用固定的计算公式提取会计数据计算现金流量项目,生搬硬套故而过于机械,难以应对经济业务的多样化影响,容易导致金额分类不准确。此外,各现金流量项目的计算公式相对独立,不能对数据的完整性与逻辑性进行相互印证或检验,即使出现数据被遗漏或被重复纳入现金流量项目的计算也不容易发现。 调整分录法是三个方法中最为科学、最为专业、也最有难度的现金流量表编制方法,对初学者的学习和教师的课堂讲授也构成一定的挑战,以至于在课程教学实践中普遍出现略去或让学生自学这一章节内容的怪象。如果在教学中对编制调整分录的目的交待不明确、对调整分录的编制原理推导不清晰、对工作底稿的作用及具体填列过程讲解不详细,容易导致学生“越学越糊涂”甚至丧失学习的信心。因此,如何巧妙地解析调整分录法,对于初学者而言是至关重要的,对广大教师也是值得深入交流的。 一、调整分录的形成原理及经营活动现金流量的调整分录 编制调整分录的目的,就是为了确定现金流量表各项目的应填列金额,而每一个现金流量表项目应填列金额的确定都可能需要通过一个或多个调整分录。不过,虽然每一个调整分录的调整目的不同,但其编制的基本原理是一样的。以下将以确定“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项目应填列金额的相关调整分录为例,详细解析其形成的逻辑原理。 “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项目,反映企业在本期内因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活动而实际收到的现金,包括销售的价款和应向购买者收取的增值税销项税额。由于现金流量表的编制遵循收付实现制的编制基础,因此该项目具体包括收到本期销售的现金、收到前期销售的现金以及预收未来的销售款(为简化解析过程,暂不考虑退货情形)。那么“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项目应填列金额的确定具体会涉及到哪些会计科目的账簿资料呢?这些科目的账簿数据在计算确定现金流量项目金额时彼此之间的数量关系又是怎样?它们最终又是如何构建成一个调整分录的?回答这些问题,可以从与商品销售及收款相关的日常会计分录入手,并进行一定的变形与推导。具体过程如下:

编制现金流量表的方法及步骤

编制现金流量表的方法及步骤 方法:1、凭证录入时指定现金流量表主表项目和附表项目 2、凭证录入时只指定现金流量表主表项目 3、不通过凭证指定现金流量编制现金流量表 现金科目的类型有三种:现金、银行存款、现金等价物。 一、工具----现金流量表(注:若为单独的现金流量表系统,双击桌 面上的现金流量表----输入用户名及密码后点确定) 二、系统-------报表方案------新建--------输入报表方案名称(如:2005 年1月-2005年6月)-------确定-----选定方案-----确定 三、选项-----报表时间-----修改时间(如:从2005年1月1日到 2005年6月30日)-------------确定 四、选项-----现金科目------(将现金、银行、其他货币资金及所有明 细)选定打钩---确定 五、报表------提取数据------修改时间段(如:从2013年1月1日到 2013年12月31日)--------选定不重复提取后-------确定-------自动提示提取完毕-------确定 六、报表-----T型帐户------确定-------双击:非现金类(注:现金类不 用指定)-----对每一个非现金类科目分别选定后------点鼠标右键-----选定现金项目-----经营活动产生(投资或筹资活动产生)-----现金流入(或现金流出)(注:左边借方都为现金流入,右边贷方都为现金流出)--------用鼠标左键双击应选现金项目即可(或选定应选项目后点确定)

七、报表-----报表(至此:现金流量表主表制作完毕。) 验证现金流量表主表正确与否的方法: 1、主表与附表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净增加额相等 2、附表的净利润=相同期间利润表的净利润 3、主表与附表的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相减后的差额等于 附表二的金额(即报表-----附表二---所有科目的金额) 4、若以上关系正确后接着做附表二内容 八、报表------附表二-------确定------双击所有科目------对每一个科目 点鼠标右键--------显示对方科目-------对每一个对方科目-----选定后点鼠标右键-----选择附表项目(注意:不要选重或漏选,只对每一个对方科目选定附表项目) 九、报表-------报表-------刷新(至此整个现金流量表制作完毕,主表 与附表的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已相等) 十、

调整分录法编制现金流量表的要点,工作底稿一表试算平衡的诀窍!赶紧收藏!

调整分录法编制现金流量表的要点,工作底稿一表试 算平衡的诀窍!赶紧收藏! 现金流量表的编制一直是初学者学习的难点与疑点,通过调整分录法实现现流量表主表的编制则是难点中的难点。从教学的角度讲,编制现金流量表的常见方法,基本上可以分为三种,一是公式计算法、二是现金日记账法、三是调整分录法。现金日记账法主要是直接对企业发生的现金流量进行逐日逐笔地分类汇总,这种方法的关键在于操作者必须能够熟悉现金流量表各项目的内容界定。但这种方法需要逐日逐笔地分类汇总,导致日常工作繁琐,对于业务量大的会计主体而言并不合适。公式计算法则是都根据事先设计好的各现金流量表项目应填列金额的计算公式,从账簿或其他会计报表中提取所需要的数据,计算出每一个现金流量表项目的应填列金额。这种方法是在会计期末进行集中计算分析,避免了日常操作的繁琐,实行了会计电算化的企业还可以通过编程来实现电脑自动计算,工作效率高。不过,用固定的计算公式提取会计数据计算现金流量项目,生搬硬套故而过于机械,难以应对经济业务的多样化影响,容易导致金额分类不准确。此外,各现金流量项目的计算公式相对独立,不能对数据的完整性与逻辑性进行相互印证或检验,即使出现数据被遗漏或被重复纳入现金流量项目的计算也不容易发现。调整分录法是三个方法中最为科学、最为专业、也最有难度的现金流量表编制方法,对初学者的学习和教师的课堂讲授也构成一定的挑战,以至于在课程教学实践中普遍出现略去或让学生自学这一章节内容的怪象。如果在教学中对编制调整分录的目的交待不明确、对调整分录的编制原理推导不清晰、对工作底稿的作用及具体填列过程讲解不详细,容易导致学生“越学越糊涂”甚至丧失学习的信心。因此,如何巧妙地解析调整分录法,对于初学者而言是至关重要的,对广大教师也是值得深入交流的。 一、调整分录的形成原理及经营活动现金流量的调整分录 编制调整分录的目的,就是为了确定现金流量表各项目的应填列金额,而每一个现金流量表项目应填列金额的确定都可能需要通过一个或多个调整分录。不过,虽然每一个调整分录的调整目的不同,但其编制的基本原理是一样的。以下将以确定“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项目应填列金额的相关调整分录为例,详细解析其形成的逻辑原理。 “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项目,反映企业在本期内因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活动而实际收到的现金,包括销售的价款和应向购买者收取的增值税销项税额。由于现金流量表的编制遵循收付实现制的编制基础,因此该项目具体包括收到本期销售的现金、收到前期销售的现金以及预收未来的销售款(为简化解析过程,暂不考虑退货情形)。那么“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项目应填列金额的确定具体会涉及到哪些会计科目的账簿资料呢?这些科目的账簿数据在计算确定现金流量项目金额时彼此之间的数量关系又是怎样?它们最

现金流量表编制方法一览表

现金流量表编制方法一览表 一、经营活动 (1)收到现金 1销售商品、提供劳务 内容: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含销项税金、销售材料、代购代销业务) 依据:主营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收入、应收帐款、应收票据、预收帐款、现金、银行存款 公式:主营业务收入+销项税金+其他业务收入(不含租金)+应收帐款(初-末)+应收票据(初-末)+预收帐款(末-初)+本期收回前期核销坏帐(本收本销不考虑)-本期计提的坏帐准备-本期核销坏帐-现金折扣-票据贴现利息支出-视同销售的销项税-以物抵债的减少+收到的补价 2税费返还内容:返还的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关税、所得税、教育费附加 依据: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补贴收入、应收补贴款、现金、银行存款 3收到其他经营活动内容:罚款收入、个人赔偿、经营租赁收入等 依据:营业外收入、其他业务收入、现金、银行存款 (2)支付现金 1购买商品、接受劳务内容: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扣除购货退回、含进项税) 依据:主营业务成本、存货、应付帐款、应付票据、预付帐款 公式:主营业务成本+进项税金+其他业务支出(不含租金)+存货(末-初)+应付帐款(初-末)+应付票据(初-末)+预付帐款(末-初)+存货损耗+工程领用、投资、赞助的存货-收到非现金抵债的存货-成本中非物料消耗(人工、水电、折旧)-接受投资、捐赠的存货-视同购货的进项税+支付的补价2支付职工内容:支付给职工的工资、奖金、津贴、劳动保险、社会保险、住房公积金、其他福利费(不含离退休人员,在其他) 依据:应付工资、应付福利费、现金、银行存款 公式:成本、制造费用、管理费用中工资及福利费+应付工资减少(初-末)+应付福利费减少(初-末)3支付的各项税费内容:本期实际缴纳的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关税、所得税、教育费附加、矿产资源补偿费、“四税”等各项税费(含属于的前期、本期、后期,不含计入资产的耕地占用税)依据:应交税金、管理费用(印花税)、现金、银行存款 公式:所得税+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已交增值税等 4支付其他经营活动内容:罚款支出、差旅费、业务招待费、保险支出、经营租赁支出等 依据:制造费用、营业费用、管理费用、营业外支出 二、投资活动 (1)收到现金 1收回投资内容:短期股权、短期债权;长期股权、长期债权本金(不含长债利息、非现金资产) 依据:短期投资、长期股权投资、长期债权投资、现金、银行存款 2投资收益内容:收到的股利、利息、利润(不含股票股利) 依据:投资收益、现金、银行存款 3处置长期资产内容:处置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其他长期资产收到的现金,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包括保险赔偿;负数在“其他投资活动”反映 依据:固定资产清理、现金、银行存款 4收到其他投资活动内容:收回购买时宣告未付的股利及利息 依据:应收股利、应收利息、现金、银行存款 (2)支付现金 1购建长期资产内容:购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其他长期资产支付的现金,分期购建资产首期付款(不含以后期付款、利息资本化部分、融资租入资产租赁费,在筹资活动中) 依据:固定资产、在建工程、无形资产 2支付投资内容:进行股权性投资、债权性投资支付的本金及佣金、手续费等附加费 依据:短期投资、长期股权投资、长期债权投资、现金、银行存款

新准则下现金流量表的编制方法(详解版)

新准则下现金流量表的编制方法 一)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的编制方法 按规定,企业应当采用直接法,列示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 直接法是按现金流入和现金流出的主要类别列示企业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在直接法下,一般是以利润表中的营业收入为起算点,调整与经营活动有关的项目的增减变动,然后计算出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采用直接法具体编制现金流量表时,可以采用工作底稿法或T型账户法。业务简单的,也可以根据有关科目的记录分析填列。 1."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项目 本项目可根据"主营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收入"、"应收账款"、"应收票据"、"预收账款"及"库存现金"、"银行存款"等账户分析填列。 本项目的现金流入可用下述公式计算求得: 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本期营业收入净额+本期应收账款减少额(-应收账款增加额)+本期应收票据减少额(-应收票据增加额)+本期预收账款增加额(-预收账款减少额) 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主营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收入+营业外收入+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应收账款(期初余额―期末余额)+应收票据(期初余额―期末余额)+预收帐款(期末余额―期初余额)―当期计提的坏账准备+本期转回多提的坏帐准备―票据贴的利息―以非现金资产抵偿应收款―现金折扣 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利润表中主营业务收入×(1+17%)+利润表中其他业务收入+(应收票据期初余额-应收票据期末余额)+(应收账款期初余额-应收账款期末余额)+(预收账款期末余额-预收账款期初余额)-计提的应收账款坏账准备期末余额 注:上述公式中,如果本期有实际核销的坏帐损失,也应减去。(因核销坏账损失减少了应收帐款,但没有收回现金)。如果有收回前期已核销的坏帐金额,应加上。(因收回已核销的坏帐,并没有增加或减少应收账款,但却收回了现金)。如果借:应收帐款、应收票据、预收帐款等,贷方不是“收入及销项税额”则加上,如果:贷应收帐款、应收票据、预收帐款等,借方不是“现金类”科目,则减去。 2."收到的税费返还"项目 该项目反映企业收到返还的各种税费。本项目可以根据"库存现金"、"银行存款"、"应交税费"、"营业税金及附加"等账户的记录分析填列。收到税费的返还=返还的(增值税+消费费+营业税+关税+所得税+教育费附加)等 3."收到的其它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项目 本项目反映企业除了上述各项目以外收到的其它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流入,如罚款收入、流动资产损失中由个人赔偿的现金收入等。本项目可根据"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库存现金"、"银行存款"、"其他应收款"等账户的记录分析填列。 收到的其他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营业外收入相关明细本期贷方发生额+其他业务收入相关明细本期贷方发生额+其他应收款相关明细本期贷方发生额+其他应付款相关明细本期贷方发生额+银行存款利息收入(公式一) 具体操作中,由于是根据两大主表和部分明细账簿编制现金流量表,数据很难精确,该项目留到最后倒挤填列,计算公式是:收到的其他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公式二) =补充资料中“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 收到的其他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公式二) =补充资料中“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1+2)-(4+5+6+7) } 公式二倒挤产生的数据,与公式一计算的结果悬殊不会太大。 4."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项目 本项目可根据"应付账款"、"应付票据"、"预付账款"、"库存现金"、"银行存款"、"主营业务成本"、"其他业务成本""存货"等账户的记录分析填列。 本项目的现金流出可用以下公式计算求得: 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营业成本+本期存货增加额(-本期存货减少额)+本期应付账款减少额

现金流量表的编制公式和方法

现金流量表的编制公式 一、现金流量表主表项目 (一)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 ※1、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主营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收入+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应收帐款期初数-应收帐款期末数)+(应收票据期初数应收票据期末数)+(预收帐款期末数-预收帐款期初数)-当期计提的坏帐准备-支付的应收票据贴现利息-库存商品改变用途应支付的销项额±特殊调整事项特殊调整事项的处理(不含三个帐户内部转帐业务), 如果借:应收帐款、应收票据、预收帐款等,贷方不是“收入及销项税额”则加上,如果:贷应收帐款、应收票据、预收帐款等,借方不是“现金类”科目,则减去。 ※①与收回坏帐无关②客户用商品抵债的进项税不在此反映。 2、收到的税费返还=返还的(增值税+消费费+营业税+关税+所得税+教育费附加)等 3、收到的其他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除上述经营活动以外的其他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 ※4、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主营业务成本(或其他支出支出)<即:存货本期贷方发生额-库存商品改变途减少数> +存货期末价值-存货期初价值)]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应付帐款期初数-应付帐款期末数)+(应付票据期初数-应付票据期末数)+(预付帐款期末数-预付帐款期初数)+库存商品改变用途价值(如工程领用)+库存商品盘亏损失-当期列入生产成本、制造费用的工资及福利费-当期列入生产成本、制造费用的折旧费和摊销的大修

理费-库存商品增加额中包含的分配进入的制造费用、生产工人工资±特殊调整事项特殊调整事项的处理, 如果借:应付帐款、应付票据、预付帐款等(存贷类),贷方不是“现金类”科目,则减去,如果贷:应付帐款数、应付票据、预付帐款等,借方不是“销售成本或进项税”科目,则加上。 5、支付给职工及为职工支付的现金=生产成本、制造费用、管理费用的工资,福利费+(应付工资期初数-期末数)+(应付福利费期初数-期末数)附:当存在“在建工程”人员的工资、福利费时,注意期初、期末及计提数中是否包含“在建工程”的情况,按下式计算考虑计算关系。本期支付给职工及为职工支付的工资=(期初总额-包含的在建工程期初数)+(计提总额-包含的在建工程计提数)-(期末总额-包含的在建工程期末数)当题目只给出本期列入生产成本的工资及福利,期初无在建工程的工资及福利时,公式为:生产成本、制造费用、管理费用的工资、福利费+(应付工资、应福利费期初数-期末数)-(应付工资及福利费在建工程期初数-应付工资及福利费中在建工程期末数) ※6、支付的各项税费(不包括耕地占用税及退回的增值税所得税)=所得税+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应交税金(增值税-已交税金)+消费费+营业税+关税+土地增值税+房产税+车船使用税+印花税+教育费附加+矿产资源补偿费 ※7、支付的其他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剔除各项因素后的费用+罚款支出+保险费等 (二)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 ※8、收回投资所收到的现金(不包括长期债权投资收回的利息)=短期投资收回的本金及收益(出售、(广告内容,已被删除)、到期收回) +长期股权投资收回的本金及收益(出售、(广告内容,已被删除)、到期收回) +长期债券投资收到的本金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