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发展社会学(课件整理版)

发展社会学(课件整理版)

发展社会学(课件整理版)
发展社会学(课件整理版)

发展社会学

第一章社会发展界说

一、社会发展的含义

1、社会发展的逻辑定义

内涵定义法:通过其内在特征界定其概念

从其内在特征看,社会发展是一种社会动态过程,既是一种从著落后走向先进的社会过程,又是一种从低走向高级的社会过程

外延定义法:通过其外显范围界定其概念。

从其外显范围看,

一是相对于自然环境的社会发展。

二是相对于经济发展的社会发展。

三是相对于经济发展、政治发展、文化发展和科技发展的社会发展。

2、社会发展的学术定义

●“公有制社会——么有制社会——公有制社会”的学术观点

●“前工业社会——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的学术观点

●“传统社会——转型社会——现代社会”的学术观点

二、社会发展的特征

1、社会发展的渐进性

表现形式之一:由外到内

由外到内是迟发外生型国家社会发展过程中现代因素知成和发展的一个主要途径。

现代因素本土化和本土因素现代化的复杂过程。

非全盘西化,非与一国传统彻底决裂,而是通过现代因素的本土化来促进本土因素的现代化。

表现形式之二:由表及里

中国社会转型经历了一个由表及里,即从器物层面、制度层面到思想文化层面的发展过程。以中国社支转型的启动阶段(1840——1949),加速阶段(1978到今)为例。

两轮由表及里的阶段本质上差别。

表现形式之三:由名到实

所谓由名到实,就是先有现代化之名,然后才具有现代化之实。

以当前我国科层化为例:严重失衡、名实不符。

社会发展一般要经历无名无实(传统社会)、有名不完全有其实(转型社会支)、有名有实(现代社会)三个阶段

2、社会发展的整体性

世界各国社会现代化实践过程所得出的结论:

●社会发展=经济增长

●社会发展=经济增长+社会变革

●社会发展=经济增长+社会变革+环境堡护

三、社会发展的类型

1、早发内生型社会发展的特点

发展条件的优越性。殖民扩张给宗主国带来诸多利益

发展动力的内源性。以英国为例

发展进程的渐进性。国家社会机体内部产生适应现代化变化的某些新趋势、无外来压力

的刺激和干扰。

推进方式:“自下而上”

2、迟发外生型社会发展的特点

●发展条件的劣质性。被殖民和被奴役的痛苦历史

●发展动力的外缘性。以俄国、日本为例。

●发展进程的跳跃性。强行启动的现代化、短时间里兼顾许多问题。

推进方式:“自上而下”

3、迟发展效应

●迟发展的正面效应

“迟发展优势”假说——格申克龙

发展动力容易形成;发展资源可以采借(人、财、物);发展道路可以选择

●迟发展的负面效应

“迟发展劣势”——沃森(模信制度、技术)

可能形成依附性经济;可能形成依附性政治;可能形成依附性文化

四、社会发展的模式

●“经济增长”模式

实质:将社会发展等同于经济增长(20C50\60Y)

经济增长并未带来社会发展

经济增长带来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

●“综合发展模式

”基本需求战略“理论::发展的主要目标是满足人民的基本需求,衡量发展程度的主要指标包括基本必需品的消费量、收入和分配的均等程度、识字率、健康水平和就业情况。

标志:发展的根本内涵从“经主增长第一”转至人的全面发展和文化道德价值

日本学者“发展第一”的观点以及佩鲁的“新发展观”

●“协调发展”模式

社会是一个由人品、环境、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及其他相关系统组成的有机整体。

强调经济发展与社会展的协调、社会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协调。

(八大公害事件)略

五、发展社会学的研究内容

●研究对象是社会发展,但主要研究18世纪中期后人类社会发展。

●当代发展社会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后进的发展中国家由不发达走向发达的现代化发展

过程。

还须对包括发达国家在内的全球发展进行整体研究和综合考察。

小学环保知识

1.废弃塑料在自然界中自行降解大概要多少时间?

2.为什和牺保护鲨鱼?

3.产生酸雨的原因是什么?

4.如何减少城市的“热岛效应”?

5.在离南极最近南美洲的海伦娜岬角,在那里几乎所有的动物都是瞎子:如羊会得白内障变成肓羊,猎人随手可拎起一只瞎了眼的野兔回家享品福,天上飞的野鸟因视力不好,辨不清方各而误百姓家里,就连河里的鱼也是盲鱼,话多在这里居住的人得了皮肤癌、白内障等疾病,植物生产缓慢,农作物减产,请问:这是为什么?

6.将以下日常生活常见的垃圾进年分类,哪些属于可回收的?哪些属于不可回收的?废纸、塑料、玻璃、废弃食物、金属制品、建筑垃圾

思考题

1、什么是社会发展?如何旦解社会发展的渐进改和整体性?

2、当前中国社会的社会发展有何特征?

3、试析迟发外生型社会发展的基本特征。

4、试析迟发展效应。

5、试述社会发展模式的历史演进。

第二章以“传统——现代”为核心概念的社会发展理论

现代化理论的特征

一、是一个综合性的社会发展理论;

二、建产在“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划分的基础上,两者的对产和转化是其理论的基本

出发点;

三、以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为前提,以发展中国家的社会发展为目标。

一、现代化理论兴起的背景

经济背景

1、欧亚各国面临最迫切的问题是国家经济的恢复与重建

2、一些经济较为落后的国家争相以西主资本主义国家用电器模仿对象。

3、以苏联为道的社会主义阵营的一些国家追赶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

政治背景

二战后,如何使新独产的国家继续留在西方阵营内,便成为西方国家极为关注的政策目标。

二、前期现代化理论:经济学的观点

1.发展经济学的缘起

战后美国的外援计划:大规模借用经济学家的专业知识去协助解决一些具体而迫切的经济发展问题,是发展经济学出台的前奏。

亚非拉新兴独立国急于摆脱贫困和谋求发;西方资本主义阵营从经济建设环节打击共产主义。

2.发展经济学的简介

发出通知展经济学研究涉及诸多方面的内容,如:均衡发展与非均衡发展、自由主义与保护主义、进口替代与出口导向、计划与市场,等等。

(1)自由主义与保护主义

“比较优势”需要“自由贸易”。

所谓比较优势是指明,每个国家都有各自不同的资源、劳动力和生产技术,如果各国能发挥其各自的优势,以最低成本生产某些商品在国际市场上交换,那么对买卖双方都有好处。现存的国际分工体系显然有利于发达国家而对发展中国家不利。

主张有取设立关税壁垒和进口限额等手段保护和发展落后国家的幼苗工业。

(2)进口替代与出口导向

落后国家从长远来看,在出口初级产品的同时,应该积极推行“进口替代”政策,即在本土论厂生产一些轻工业消费品以替代同类进口产品。

进口替代政策不仅违反自由贸易原则,而且还有“保护永远长不大的幼苗工业”之嫌。

主张实施出口导向政策——即利用比较优势制造一些轻工业品以取代传统初级产品出口。

三、后期现代化理论:社会学的观点

1.发展社会学的缘起

仅从学术研究角度看

社会学界重新关注社会发展和社会冲突问题,为发展社会学拉生刈供了材料和观点;

一些迟发展国家开始着手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非经济因素研究,直接导致了发展社会学的诞生。

2.后期现代化理论的内容

制度学派:探讨社会制度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1)社会制度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列维、艾森斯塔德

一个健全的社会制度是社会发展的发要条件

●在社会转型时期,可稳定局势,承受转型期的各种冲击;

●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可整合人力、物用和财用,以保证社会发展计划的执行和目标的实

现。

(2)社会发展对社会制度的影响——斯梅尔瑟

社会发展将导致社会结构不断经历一个从分化到失衡再到重新整使的循过程。

●社会发展必然导致结构分化,使得新兴组织或单位大量涌现;

●出现“结构失衡”现象;

●社会又会设拳头产立一些新的专职机构或协调部门以促成新的社会整合。

文化学派:探讨宗教伦理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1)贝拉:关于武士道精神与日本经济发展的研究

武士道精神是日本近代社会倔起的主要原因。

武士道精神的历史渊源和基本特征。

19世纪后半叶,下层武士阶级率领国民将武士道精神转化为“发展经济、振兴工业”的力量。

(2)葛斯关于宗教信仰和贵族精神与经济成就的研究

人格学派:探讨国民人格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哈根:创造性人格与社会发展

●麦克莱兰:成就欲与社会发展

●英格尔斯:现代性与社会发展

哈根认为,社会发展应从改变国民的传统人格、培养创造性人格入手。

创造性人格至少表现在三个方面。

具有创造性人格的国民将担当起促进社会发展的重任。

3.总结

●在发展阶段上,非西方不发达国家仍处在传社会阶段;

●在发展原因上,将非西方不发达国家未能实现现代化发展的原因归咎于其社会内部的

“传统性”;

●在发展途径上,非西方不发达国家要实现现代化发展的惟一途径,就是西方化或照搬西

方模式。

四、现代化理论的评价

1.现代化理论的可取之处

●注重社会发展的整体性

●注重社会发展的渐进性

●注重社会发展的内因

●注重社会发展的主体

2、现代化理论的不足之处

●忽视文化相对性和多样性

●忽视社会发展的特殊性

●片面强调传统与现代的对立

●忽视外因的负面影响

思考题

1、试析现代化理论兴起的背景以及基本特征。

2、试述后期现代化理论的缘起及其主要理论观点

3、如何评价现代化理论?

第三章以“核心——边陲”为核心概念的社会发展理论

一、依附理论的兴起与渊源

1.现实背景

(1)经济增长出现问题

“西方化”和“增长第一”的发展模式陷入困境

(2)有限的经济增长未能促进社会发展

政治动乱、贫富分化。

2.理论渊源

(1)揭露资本主义扩张的破坏性的言论和著述

马克思、列宁的理论

(2)新马克思主义的言论和著述

保罗·巴兰在1957年发表了《增长的政治经济学》

直挡来源:普雷维什关于“核心——边陲”的论说

二、关于拉美国家贫穷原因的探讨

1.殖民地扩张期及其对拉美国家的破坏性影响

(1)重商主义阶段及其破坏性影响

●由公元16世纪开始直到18世纪末(约1500——1800年)。

●欧洲商人沿亚非拉的海岸线游弋贩运奴隶、香料和黄金,并打通贸易通道。

●这种贸易或掠夺,确实有利于加速西欧各国的社会进化,但对其他大洲的主会进化,

却产生了遏止和使其持续退化的效果。

●商业资本主义为处第三世界国家奠定了基本的生产方式,使这些国家的经济走上了

向发展中的欧洲工业国家刈供原材料的狭窄的道路。

(2)殖民主义阶段及其破坏性影响

●约19世纪开始至20世纪中期(约1800——1945年);

●追求对于市场的控制使之向欧洲产品开放是殖民主义阶段的主要特征。

●向落后国家引进更有效的农耕系统和采矿系统,并且可以更多地控制劳动力。

●殖民地有了套以满足宗主国需要为功能的政台经济组织。

2.后殖民地扩张期及其对拉美国家的破坏性影响

●从政治上给殖民地以独立地位不仅可以节省行政开支,而且还可标榜为一种人道主

义的善举。

●扩张策略变“商品输出”为“资本输出”。

●两点原因

依附论对落后原因的分析

●重市主义与殖民主义的剥削与掠夺是有形的直接的;而新殖民主义的剥削与掠夺是

无形的、间接的。

●在前两个阶段,西方化和依附化是一个相互交织的过程,二者相互关联又相互促进;

●而在最后一个阶段,西方化成为依附化的主要途径,二者相互重合,合二为一。

三、依附理论关于拉美国家脱贫途径的探讨

1.革命派方案

以法兰克为代表

●首先批评了现代化理论将发达国家和落后国家的发展过程看作是各自孤立的现象。

●“未发展”与“欠发达”。

●“都会——卫星”关系的核心——边陲模式。

●摆脱附属地位和低度发展的唯一途径:发协社会主义革命,对内铲除现行保守政权,

对外剪断与核心国家的一切联系。

2.改良派方案

以联合国“拉丁美洲经济委员会”的新一代成员为骨干

●既不主张革命,切断一切与核心的联系;也不先赞成极端放任的自由市场经济。

●福尔塔度集中探讨边陲国家低度发展的主要特征及原因,即“有增长无发展”的原

因。

●孙克尔更为关注拉美国家在政治和社会层面上的依附状况。

●总之,拉美国家若要摆脱低度发展的状况,就得在现行政治架构下进行改革。。

3.中间派方案

以卡多索与法拉图为代表

●一方面,与革命派一样不信任本土资产阶级,但又不赞成切断与核心国家的一切联

系以及通过社会主义革命推翻现行政府;

●另一方面,支持孙克尔和福尔塔度的改良主义路线,但又不满现行政府的独裁统治。

●不赞同革命的外因机械论和改良的内因机械论。

●提供了一条介于革命派和改良派之间的中间路线。

四、依附理论的突破与局限

1.依附理论的突破(相对于现代化理论)

●研究方式上的突破

●研究方法上的突破

●研究假设上的突破

●研究倾向上的突破

2.依附理论的局限

●机械的外因决定论

●先验色彩的宿命论

●还存在其他一些明显的理论缺陷

五、世界体系论的兴起

华勒斯坦(Immamuel Wallerstein)及其同事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提出

?创立世界体系论的原因有三。

?将整个世界视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探讨其总体的发展规律,并从其总体的发展过程中分析作为部分的国家和社会的发展。

六、世界体系论的内容

(一)世界体系的含义与分类

1、“小型体系”(mini-system)和“世界体系”(world-system)

?小型体系可称之为“部落社会”。

?世界体系可细分为两类:“帝国体系”(world-empire)和“全球经济体系”(world-economy)。?全球经济体系可再分为两类:“以欧洲为轴心的世界经济体系”(European world-economy)和“其他世界经济体系”(other world-economy)。

现代世界体系不断扩张并运行不衰的原因

?伴随着现代世界体系在欧洲兴起的资本主义,以市场贸易为主要运行手段,使各成员国之间的联系非常紧密。

?资本主义在本质上具有世界性。

(二)世界体系的结构与机制

1、世界体系内的成员国可划分为三个等级

?国力强弱:核心〉半边陲〉边陲

?产业结构:重工业为主、农业为辅;轻工业和农业;农矿业

?生产方式:雇工和自耕农;雇工和佃农;奴隶和强迫劳动

2、世界体系的市场机制

?“劳动密集型产品”竞争力不及“资本密集型产品”。

?以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的边陲和半边陲国家或地区的资源和财富→核心国家。?各国在世界体系内所处位置并非永恒不变(周期性节律)。

(三)世界体系的改革和完善

1、边陲国家如何突破边陲地位

?三条途径:把握时机、吸引外资和自力更生。

2、半边陲国家如何突破半边陲地位

?引进或自行研发先进技术和设备。

3、如何改善目前的世界体系

?必须发动一场全球性的阶级革命和民主改革。

七、世界体系论的创新与不足

(一)世界体系论的创新

?突破以国家为主要分析单位的研究方法。

?克服依附理论宿命论的缺陷。

?非单线进化的历史观。

(二)世界体系论的不足

?概念上的问题。

?结构决定论。

八、世界体系论与依附理论的区别

1、创始者不同

2、分析单位不同

3、分析维度不同

4、理论建构的互动模式不同

5、政治目标不同

6、研究的侧重点不同

思考题

1、试析依附理论的兴起与渊源。

2、试析依附理论的主要内容(重点:贫穷原因的探讨)。

3、试析依附理论的突破与局限。

4、试析世界体系论的主要内容(重点:结构与机制)。

5、试评价世界体系论

6、试论依附理论与世界体系论的重要区别。

转型理论的兴起

?以中国、前苏联和东欧的社会转型为研究对象;

?转型,是指特定意义上的狭义的转型,即是指非市场经济的社会主义社会向市场经济社会的转变;

?转型国家在起始点、现实的结构性制约条件以及由此形成的发展逻辑上,有明显的独特性。

第四章以“市场转型”为核心概念的社会发展理论

一、再分配经济的概念与特征

1、再分配经济概念

再分配经济”(redistributive economies)——波兰尼(Karl Polanyi)提出。

?人类社会的三种经济生活方式:市场经济、再分配经济和互惠经济。

?再分配经济是一种由计划和指令来导向的经济。

?对古代亚洲和非洲经济制度特征的概括。用于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研究的学者是泽林尼(Ivan Szelenyi)。

2、再分配经济特征

?波兰尼的观点:

(1)生产者与消费者无直接的横向联系;

(2)所有生产者都被纳入经济管理的“中央”指挥下的纵向网络;

(3) 自上而下地进行再分配。

?(1)形式上的平均主义。

?(2)非市场贸易。

?(3)拥有再分配权力是获得精英阶层地位的必要条件。

二、市场转型以来经济运行机制的研究

(一)对东中欧市场转型以来的经济运行机制研究

?既非市场导向又非国家导向的资本主义新形态——混合经济。

?原因:“路径依赖”(path dependency),即“由前存的制度框架所形塑的社会变迁轨迹”对社会制度变迁影响的结果。

?混合经济的存在使强大的企业组织网络成为一种经典的风险扩散和风险共享设置。(二)对中国市场转型以来的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的研究

1、地方政府法团主义理论

?“地方政府法团主义” 产生的原因:“分灶吃饭”的财政政策、农业的非集体化改革。?是一种政府与经济结合的制度形式。

?经济体制的非中央集权化,将再分配的所有权和指令权转移到了地方官员的手中。

2、地方政府即厂商论

?地方政府以厂商的角色直接参与市场活动。

?通过市场参与和权力运作,为地方政府和官员们获取经济回报。

3、地方市场社会主义理论

?“市场”:地方经济的协调机制是市场原则;。

?“社会主义”:地方经济的组织模式是集体性质的;

?“地方”:地方性协调的建构基础是地方关系网络,主要是家族亲属关系,是其他两种力量的基础。

?融合了与国家政策相契合的社会主义,适应公司与个人追求利润最大化所需的市场机制,调动了中国传统的社会文化因素。

三、市场转型以来国家与社会关系的研究

(一)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四种类型

四种模式

?“强国家-强社会” 、“强国家-弱社会” 、“弱国家-强社会” 和“弱国家-弱社会” 。?“强国家-弱社会”存在于市场转型之前的社会主义国家。

两个议题

?市场转型是否必然伴随着国家与社会的分离。

?市场转型是否必然要求国家与社会的分离。

(二)以波兰社会转型为基础的研究

?团结工会和教会为代表的市民社会力量在波兰共产主义体制解体前后发挥的作用不同。?社会“夷平”(leveling)的过程中的作用。

?转型后,官僚仍掌握诸多市场要素的配置、二元结构的形成不利于市民社会的形成。

市场经济有助于消除集权控制,但无法提供社会价值的产生空间,也不能培育出市民社会所需要的合作精神与公共责任感。

(三)以中国社会转型为基础的研究

?“中国市民社会论”:市民社会不仅是实现政治现代化的条件和手段,也是中国政治和经济改革的目标。

?探索一条能够同时充分发挥国家和社会的活力与主动精神的“强国家、强社会”的国家与社会关系模式。

国家与社会的适度分离既是现代化的需要,也是市场转型的结果;不能脱离国家的特殊制度背景和思想文化传统来探讨国家与社会的关系。

四、市场转型以来社会分层变迁的研究

(一)市场转型理论之前对社会分层变迁的研究

现代化理论

?权力介入的再分配是造成社会不平等的根源。

马克思主义传统理论

?不平等根植于市场机制之中。

(二)市场转型理论对社会分层的研究

新制度主义的范式强调对分层机制的制度背景的关注,包括市场转型是否会导致社会分层机制的变迁、市场是否具有平等化效应。

1、泽林尼的观点

?在不同的社会制度背景下,社会不平等的形成有着截然不同的结果。

?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产生不平等,国家再分配抵消这种不平等。

?国家社会主义社会:与资本主义社会相反。

2、倪志伟的观点:

?(1)市场权力论题:从再分配向市场的转型导致有利于直接生产者的权力转移。?(2)市场刺激论题:市场比再分配更能激励个人付出,并导致了教育的更高回报。?(3)市场机遇论题:导致了新的以市场为核心的机会结构,开辟了社会流动的新渠道。

国家社会主义由再分配向市场的转型将导致社会分层机制的变迁,具体表现为直接生产者受益增加、政治资本相对市场资本贬值、人力资本回报上升和新的机会结构的出现等。

五、社会发展理论的比较

(一)研究重点

?“传统-现代”理论侧重于对社会发展内在动力的研究。

?“核心-边陲”理论侧重于对社会发展外在制约因素的研究。

?“市场转型”理论侧重于社会转型的制度背景研究。

(二)研究视角

?“传统-现代”理论倾向于夸大传统与现代的二元对立,是一种“内因决定论”。

?“核心-边陲”理论倾向于夸大发达国家与欠发达国家的二元对立,是一种“外因决定论”。?“市场转型”理论遵循新制度主义的研究视角,对转型中各种复杂的制度变迁的过程及其后果进行审慎的、深入的分析。

(三)研究方法

?“传统-现代”理论是一种历时态研究。

?“核心-边陲”理论是一种共时态研究。

?“市场转型”理论既是一种历时态研究,又是一种共时态探讨;还引入了实证研究法。

思考题

1、什么是再分配经济?“再分配经济”的特征有哪些?

2、简要谈谈国家与社会关系转型的相关研究。

3、试述“市场转型论”的基本观点。

4、试比较三种不同的社会发展理论。

工业化是现代经济增长的首要特征,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首要标志和主要内容。

请谈谈你理解的“工业化”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第五章经济层面的工业化

一、工业化时代的到来

1.经济发展的不同过程

(1)不同经济发展过程的划分

●工业革命将人类社会的经济增长分成了两个大的时代——“农业时代”和“现代增长时

代”。

●位于这两个时代之间——转型阶段。

(不同类型工业化的进程不同)图略

(2)农业时代的经济特征

●封闭性是其最大特征;

●远程贸易比较少见;

2.农业革命与原初工业化

农业革命中农村工业的特点

●与“自给自足”的模式不同。

●地区专业化非常明显。

●手工业导致了比较明晰的劳动分工的发展。

●手工业带来的收入改变了社会结构。

3、工业化的决定因素

●技术进步;

●市场扩张和信息传播;

●人口素质和教育程度;

●储蓄和丰裕的资本状况;

●自然资源;

●国家对知说产权、私人财产权利的保护;

●文化、化理与个业家精神。

二、二元经济与工业化

●经济二元的形成及影响

(1)二元经济结构的概念与功成原因

二元经济是这样一种经济结构,即整个经济体系分成两个大的部分,一个是“传统”的农业部门,这个部门内部生产率低下,劳动力过剩,人均收入极低;另一个是“现代”的工业部门,这个部门生产率较高,已经基本商业化并且纳入到国际贸易体制之中。(刘易斯)

●存在于大部分发展中国家。

●原因:农村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

(2)二元经济的影响

●现代部门中富裕阶级的西方消费模式影响社会的需求模式。

●政府更容易做出生产高级产品的决定。

●资源的分配更倾向于城市而非农村地区。。

2.中国的二元经济与“内卷化”

(1)“内卷化”的概念

●吉尔茨《农业的内卷化:印度尼西亚生态变适的过程》

爪哇人自己不可能转亦参展为资本经济的一部分,也不可能翅已经普遍存在的集约化农业转变为外延性的农业。因特尔他们缺乏资本,没有能力剥离多余的劳动力,外加行政性的障碍,使他们不能跨越他们的边界(因为其余的土地上种满了咖啡树),......无数的劳动力集中在有限的水稻生产中,特别是在因甘蔗种植业而改善了灌溉条件、单位面积产量有所提高的地区,......水稻种植,由于能够筝定地维持边际劳动生产率,即更多劳动力的投入并不导致明显的人均收入的下降,至少是间接地吸收了西方人进入以后所产生的几乎所有多余人口,对于这样一个自我战胜的过程,我称之为“农业的内卷化”。

——吉尔茨

●指明在土地面积有限的情况上,增长的劳动不断进入农业生产的过程。

●指明农民在其劳动边际产出低于其边际投入的状况下,仍然继续进条劳动投入。

(图5.3 农业劳动力投入与边际产年示意图)略【原因有两点】

(2)中国的非农化过程

清末民国(1949年以前):种植经济作物。

改革开放以前(1949到1980年):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

改革开放以后(1980年至今):农村劳动乐向城市大规模转移。

三、政府作用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1、政府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

(1)调节收入分配:收入分配不均影响经济长期增长。

(2)合理配置公共资源:公共资源的特殊性。

(3)直接干预经济发展:不断调整政府的干预手段使之趋于完善。

2.转型阶段中国政府的主要任务

(1)政府在后发国家工业化过程中作用

(2)中国政府的主要任务

彻底消除二元经济结构,实现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增长。

思考题

1、工业革命为什么首先在西欧发生?

2、列举影响工业化的主要因素。其中哪些因素更为重要?

3、什么是“二元经济”?简述二元经济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以及消除二元经济需要的条件。

4、什么是“内卷化”?

5、政府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有哪些?

6、中国的工业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政府在转型阶段能够起什么作用?

少林方丈将古刹与市场接轨

少林寺专门建立了少林寺网络中心,僧人们平时都可以前来上网虚击自己所需要的相关内容,释永信大师介绍说,自己平时每天都要上一次互联网。

2008年8月工资25日7点,少林方丈释永信在斋堂里和僧人们一起吃早饭。

每天早上四点,武僧们就已纷纷从四处集合到山门前准备跑步,然后再找幽默静的地方,参禅习武。文僧他们这时也已在大雄宝殿开始早课。梵音缭绕下、佛香弥漫中、虔诚膜拜拜,初到寺里的沙弥每天上午还要学习文化课、读经书、学语文、数学、历史、地理英语。(图片略)

释永信大师个人几乎拥所所有的现代通讯设备:宽带、笔记本电脑、数码相机、时尚手机;

2003年,他把中国互联网新闻宣传高峰论坛搬到了少林寺古老大殿藏经阁,并独家授权网络游戏《少林传奇》;

2004年在少林寺网站上公布少林武功秘笈和医药秘方;

2006年,少林寺和深圳广电集团共同主办了商业味浓郁的武术比赛——首届中国功夫之星全球电视大赛。

2006年8月24日,一位少林僧人拿冬木棍骑着摩托车行驶在路上。(图略)

每天清晨,少林寺门口都有一群外国武术爱好者在练功。(图略)

少林寺目前的实业包括文化传播公司、食品公司和商标公司。

“我们没有统计过网站的访问量,网站作为一个世人了解少林寺历史、现状的平台,正在发军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西文化存在差异,能让这些不同文化背景的西方人喜欢中国的文化,我们需要这样的现代化的工具。”

“我们的公司强调奉献精神,聘请的职业经理人都是信徒,不追逐利益,公司运作也是为了起到文化传播目的,公司只是一个载体和手段。”

对释永信的行为做何评价以及理由是什么?

1、和尚应以修行为主,不应涉足经尘

2、新时代的和尚要有新气象才能光大佛门

3、其他

第六章文化层面的世俗化

一、世俗化的含义与特征

(一)世俗化的基本含义

1、国外学者对世俗称化的界定

●涂尔干:首先解释神圣——世俗称。

宗教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丧失其影响的过程。

●吉登斯:评价世俗化的维度。

一是宗教组织的成员规模;二是宗教组织的社会影响;三是信仰和价值观的变化。

●(美)拉里·席纳尔:包括六方面含义:

宗教的衰退;宗教团体的价值取向从出世到入世;宗教与社会分离;信仰和行为的转变;世界渐渐摆了其神圣特性;“神圣”社会转各“世俗”社会。

2.中国学者对世俗化的界定

●世俗化即是宗教的作用和约束力不断“衰退”和“减弱”的过程。

●强调现代科学与理性的取向。

●强调宗教仰本身的世俗称化过程。

3.教材的理解

世俗化工厂主要是指明在现代社会中,在科学民理性精神日益成为世界主流文化价值观念的过程中,与前现代的宗教出世观相比,民众日益关注世俗社会现实切身利益,越来越重视对社会事务参与的过程。

(二)世俗化的基本特征

1.现实性

绝大多数社会成员注重现实的日常生活,济重现实生活的质量。

2.理性化

崇尚事实,怀疑先知,相信逻辑,排除盲目信仰,在世俗领域恢复了人性的尊严。

3.个人主义

强调合理的个人利益、个人成就、个人追求

4.社会参与性

传统社会等级制度的摒弃给予社会成员平等参与社会的机会;信息化时代也促进了社会成员

参与社会公共事务。

二、世俗化的历史进程

(一)西方的世俗化进程

●启蒙、政教分离、工业革命和科技进步。

●新教的伦理观变革。

(二)中国人的信仰及近代以来的世俗化

1.中国宗教信仰的特点

内容复杂;世俗功利

2.近代以来的世俗化过程

破除迷信,宣扬科学精神

三、世俗化在社会诸层面的发展

1、世俗化与宗教

2、世俗化与教育

3、世俗化与公共领域

4、世俗化与大众文化

四、世俗化开发中心国文化的发展

(一)世俗化与本土化

1.全球文化应该是多元一体的文化。

2.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维持自身的文化特性。

(二)世俗化与终极关怀

终极关怀:超越生死的基本途径/关于人的生存的基本问题。

思考题

1、何谓“世俗化”?世俗化有哪些基本特征?

2、如何理性认识宗教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复既关系?

3、如何看待当今我国的大众文化与消费文化?

4、联系我国社会发展的现状,谈谈我国世俗化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第七章中国的社会转型

一、中国社会转型的历史过程

(一)1840——1949:慢速发展阶段

1.工业化进程步履艰难

起始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城市化进程缓慢推进

质与量的变化

3.民主化进程历尽沧桑

戊戌、辛亥、社会主义革命。

(二)1949——1978:中速发展阶段

1.成就

工业发展速度较快、工业门类较为齐全、工业布局较均衡

2.问题

经历曲折

发展失衡

(三)1978年至今:快速发展阶段

二、当前中国社会转型的标志

(一)走向市场

根据经济的投入和产出,市场可划分为:

投入方面的要素市场(资金、土地、劳动力市以及技术、信息市场)

产出方面的产品市场(实物形态的商品市场)和服务市场(非实物形态的商品市场)

1.商品市场的发展

劳动者通过劳动提供的有一定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服务也是一种产品,即非实物形态的产品,如果将其投入市场,它就是服务商品,就形成服务商品市场,简称服务市场。

2.要素市场的发展

资金市场或金融市场就是要素市场之首,它是最国际化、最现代化、起死回主导作用的要素市场。(金融、证券)

(二)走向开放

●中国长期封闭与半封闭的原因

●金层次、多渠道的对外开放格局

●不仅表现为对外开放,而且表现为内部开放

1.社会交通与社会开放

交通形式的多样化;交通工具有现代化和高效化。

2.社会沟通与社会开放

社会沟通,也叫社会传播,是指人们彼此交流思想、感情等各种各样信息的过程。

3.社会流动与社会开放

社会流动程度的高低与社会结构的开放程度的高低成正比。

表现:社会流动急剧增加;社会流动日趋合理(三方面)。

三、当前中国社会转型的特征

(一)社会转型内容的特殊性

从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议市场工济体制的转变。

●经济形态市场化与经济体制市场化的相互作用。

●经济体制的转轨比经济计划形态的转型更为重要关键、艰巨(原因)。

(二)社会转型动力的特殊性

不仅是政府和市场双重启动,而且是政府和市场双重推动。

●政府力理与市场力量的关系(三种代表性观点)。

●请联系中国当前的实际谈谈政府力量与市场用量。

(三)社会转型进程的特殊性

社会转型的实际推进始于农村。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城镇化、乡镇长直选。

●始于农村的特殊性原因分析。

思考题

1、根据投入与产出,市场类型如何划分?

2、为什么说当前中国社会正以前所未有的步伐走向开放?

3、试述当前中国社会转型的特征。

第八章转型期的二元人格结构

一、二元人格结构的含义

(一)人格

人格是个体内部决定其特征性行为和思想的身心系统的动力组织。

●从功能上看,人格的支配性与标识性;

●从特征上看,人格的系统性与结构性。

(二)人格结构

现代因素的含量——从个人心理与社会文化相结合的角度,划分人格结构的标准

●所谓的二元人格结构,就是指在个体的人格结构中,传统人格与现代人格融杂并存的人

格结构状态。

两个基本假论:

●是两种具有显著差异的人格特质;

●两种人格的形成与变迁与社会转型密切联系。

二、二元人格结构模型

(结构图略)

(一)从行为动机来看

传统人格——价值型人格,现代人格——工具型人格

价值型人格指个人的行动取决天对某种特定的信仰和价值观念的认同。

工具型人格则是指个人的行为取决于其预先设计的自利目标。

(二)从个人才智来看

传统人格——经验型人格,现代人格——创造型人格

经验型人格是指充分尊重传统,以经验作为衡量才干主要标准的人格类型。

创造成型人格是指勇于突破传统,以创造性作为衡量才干主要标准的人格类型。(三)从情绪控制来看

传统人格——消极型人格,现代人格——积极型人格

消极型人格是一种宿命的、对命运感到无力控掣人格。

积极型人格是一种理性的、力图掌握自身命运的人格。

(四)从互动关系来看

传统人格——权威型人格,现代人格——平等型人格

权威型人格是一种讲求等级服从关系的人格。

平等型人格则是在人际互动上讲求人格之间的独立和平等,不论身份和地位的差别。(五)从社会适应来看

传统人格——保守型人格,现代人格——开放型人格

堡守型人格生活墨守成规,思想内各封闭。

开放型人格对多元文化与价值包容,易接受新事物与变革。

三、二元人格结构的现实与未来

(一)二元人格结构的现实表现

●择业观:安稳型择业观与风险型择业观并存。

1.依赖心理或“皇粮”意识淡化。

2.更强调职业能为实现自己的价值提供机会。

3.“铁饭碗”意识淡化,职业风险意识提高。

4.职业流动意识增强。

5.择业自意识凸显。

总得来说,持风险型择业观的人数千越来越多。

●择友观:价值型择友观与工具型择友观并存

1.传统观的价值取向

崇德重义、义以载道

轻利重情

2.转型时期的价值取向

“言利”非“小人之耻”

不敢忽视“德”和“义”

“重利在不轻义”

●择偶观:社会条件型择偶观与个人素质型择偶观并存

1,.传统观重视婚姻的形式甚于婚姻的质量

2.现代择偶观

偏失明于精神目的

更加开放和多元化

个人素质与社会条件共同发挥作用

(二)二元人格结构的未来走向

●传统人格与现代人格的整合

传统人格不能全然抛弃

现代人格不能全盘接受

思考题

1、试析人格、二元人格结构的基本含义。

2、试析二元人格结构的构成及其特征。

3、举例说明二元人格结构的现实表现。

4、试述二元人格结构的未来走向。

第一十四章转型期的社会失衡

一、测量贫富差的的方法

贫富差距,是指在特定区域和时段内,在一部分较为富有的居民(家庭)和一部分与前者数千量相同的较为贫穷的居民(家庭)之间,依照一定的规则,在对他们的平均收入和平均财产进行比较的基础上,所计算出来的特定比例关系、系数千或差额等。

1、贫富差距测量方法的介绍

●曲线和数值测量方法

(1)洛伦兹曲线

(图略)

长处:形象、直观,对比感强,制作难度也不大;

缺憾:不能以数据的形式来表达各分层组之间的收入分配差距。

(2)基尼系数

(图略)

长处:较方便地以一个数值来反映整个社会分配体系收入分配差别的总体状况;

缺憾:无法表示出各个分层组的收入变动情况。

(3)恩格尔系数

指一个社会中家庭用于食品消费的支出占家庭消费总支出的比重。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居民恩格尔系数:

平均超过60%,属于赤贫;

50%——59%为温饱;

40%——49%为小康;

30%——39%属于比较富裕;

20%——29%属于富裕;

以下,非常富有。

(中国城镇与农村恩格尔系数表略)

《发展社会学》复习资料整理稿

《发展社会学》复习资料整理稿 1,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P24 2,迟发展效应:迟发外生型社会发展因其现代化的起步较晚而与早发内生型社会发展在发展的外部环境与内部条件方面都有很大差异,因而迟发外生型社会发展具有不同与早发内生型社会发展的发展优势与劣势,这就是所谓的“迟发展效应”。P13 3,现代化:在发展社会学中,现代化是指近现代科学和技术革命推动下,人类社会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的全面社会变革过程,或者说人们利用近现代的科学技术,全面改造自己生存的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的过程,是一个包括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诸多方面的整体性社会变迁过程。 4,二元经济:是这样一种经济结构,即整个经济体系分为“传统”的农业部门和“现代”的工业部门两大经济部门。(其原因在于工业化过程中农村剩余劳动力造成的压力)P90 5,逆城市化:是指在城市发展演变过程中,由于城市中心地带生存空间日益狭小,交通条件日益拥挤以及地价日益上涨等原因,中心城区居民向城市边缘、郊区及乡村地带迁移的过程,主要表现为人口空心化和产业空心化。P114 6, 世俗化主要是指在现代社会中,在科学与理性精神日益成为世界主流文化价值观念的过程中,与前现代的宗教处世观相比,民众日益关注世俗社会现实切身利益,越来越重视对社会事物参与的过程。P130 世俗化是与宗教化相对应的概念,一般是指人们关注现实生活的取向。 附:世俗化的基本特征是:现实性(注重现实的日常生活,注重现实生活质量等) 、理性化、个人主义倾向、社会参与性。 7,社会植被:主要是指凝聚社会个体并维护社会良性运行和促进社会协调发展的各种社会规范和价值观念。P248 一、可持续发展战略: 第一,强调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必须与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球环境相和谐,人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不能超越地球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 第二、强调当代人在谋求生存与发展的过程中要正确处理好代际公平问题,当代人在满足自身生存与发展需要的同时不应损害后代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第三、强调代内平等的观念,即要实现当代人在发展机会、享受发展成果上的平等权利。 二、迟发外生型的社会发展特点: ①发展条件的劣质性。(这些国家开始现代化发展时,其内部现代化因素或远未成熟,或根本缺失。这些国家大都遭受过长期的殖民统治,在进行现代化时,往往有资金严重匮乏的许多问题和困扰。) ②发展动力的外缘性。(现代化的最初动因和最初的现代化因素是来自于外部的刺激与压力、挑战。) ③发展进程的跳跃性。(在社会内部缺乏现代性因素的积累的情况下,强行启

文献学 重点知识整理

文献学概要(大一下) 题型:填空题、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 第一章:文献与文献学 1、文献的概念 文献:“文献”一词首见于《论语·八佾》。最初郑玄、朱熹把文献分解成两部分,“文”指文章、典籍,即书面材料;“献”指贤人、贤才,实质指贤人所讲述的口头材料。后来概念发生了变化,从指“典籍和贤才”的并列结构转向专指“典籍的偏义结构”,单指历史上又价值的文字资料。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文献学的内涵不断丰富和扩大,现在所谓的文献,就是指任何具有一定历史或科学价值的含有知识信息的物质载体,它可以是文字的、图像的、也可以是视觉的、听觉的。 2、文献学研究的范围: 文献本体的研究、文献的实证、整序与典藏、编纂、传播。即研究文献的产生、发展、整理和利用。包括对文献的载体材料、形制、传抄和印制方式、文献类型的研究、解决文献内容的可靠性(版本、校勘)、真实性(辨伪)、完整性(辑佚)问题。辨章学术,考镜源流,对藏书的鉴别、购求、收藏、装补、曝书、流通等。也包括藏书史研究、书评学等。 (文献学的研究范围主要是研究文献的形态、文献的整理方法、文献的鉴别、文献的分类与编目、文献的收藏、文献形成发展的历史、各种文献的特点与用途、文献的检索等等。) 对文献的载体材料的研究。(甲骨、金石、竹简、绢帛、纸张等) 对文献的形制(卷轴装、梵夹装、经折装、蝴蝶装、包背装、线装)的研究。 对文献的传抄和印制方式(写本、拓本、刻本、活字本)的研究。 对文献的类型(经学、宗教、总集、别集、地方志、丛书、宗谱等)的研究等。 文献实证研究: 文献实证研究:解决文献内容的可靠性问题:版本、校勘;解决文献内容的真实性问题:辨伪;解决文献内容的完整性问题:辑佚 △文献学的任务 一般任务:文献整理 最终任务:学术思想史和文化史的整理 意义:全面认识文献,快速筛选文献,能够对不同版本进行鉴别,有能力对原始文献做加工整理供自己和他人使用。对史实和历史常识有更多了解,为历史、文学的专业研究提供技术

发展社会学期末复习题

第一题:试述迟发外生型社会发展的基本特征(教材P12-13) 迟发外生型社会发展一般与早发内生型发展相对应,其主要特点如下: (1)发展条件的劣质性:迟发外生型国家多历经殖民与奴役,这一过程使其人民饱受灾难,经济和资源遭受巨大损失,恶劣的发展条件成为其发展进程中的重要障碍。 (2)发展动力的外缘性:该型发展国家的发展动力一般来自于其社会外部的刺激与压力,其现代化进程的实质是国家应对外部挑战与压力的一种被迫回应,而不是内部现代化因素的主动要求。 (3)发展进程的跳跃性:由于迟发外生型发展是在其内部条件不成熟的前提下强行启动的,并以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为目标,因此必须在短时间内兼顾许多问题,因此不可避免地具有跳跃性赶超(或称跨越式发展)的特征。 第二题:如何评价现代化理论(P35-37) 现代化理论的实质是一种以“传统-现代”为核心概念的发展理论。它既有一定的可取之处,又有明显的不足之处: (1)现代化理论的可取之处主要有: ?强调发展的整体性:即社会发展是经济、政治、文化、人格等多方面共同进步的总体进程。 ?强调发展的渐进性:即由传统到现代的过渡需要逐步进行。 ?重视发展的内因分析:认为社会是否能实现现代化,在于其内部是否具有体现现代性的因素。 ?重视发展主体:人是社会发展的主体,社会现代化是为了人的现代化,又取决于人的现代化水平。 (2)现代化理论的不足之处主要在于较为单一和片面,主要有: ?持“西方文化中心论”,忽视文化的相对性和多样性。 ?持“发展道路同一论”,忽视社会发展的特殊性。 ?持“克服传统束缚论”,片面强调传统与现代的对立。 ?忽视了先发展国家给落后国家带来的负面影响。 第三题:世界体系论与依附理论的区别(P53) 世界体系论和依附理论都属于以“核心-边陲”为核心概念的社会发展理论,但两者仍有一定区别: (1)两者的创始者不同:世界体系论主要是华勒斯坦的个人成果,而依附理论则是一批拉美学者的集体成果。 (2)两者的分析单位不同:世界体系论的分析单位是整个世界体系,而依附理论的单位则是国家。

医学影像学课件整理

医学影像学 第二章骨骼与肌肉系统 第一节正常影像表现: 本节重点:(一)小儿长骨的构成:骨干——骨皮质、骨膜、骨髓腔 干骺端—临时钙化带: 骨骺——骺软骨: 骺板——软骨: (二)骨质疏松、骨质软化的定义和x线表现 1.成年骨骼:(1)骨干 (2)骨端—骨性关节面、关节软骨 2.脊柱:(1)脊椎:椎体(长方形)椎弓:椎弓根(椎弓环)、椎弓板、棘突(三角形)、横突、上下关节突(2)椎间盘: 第二节基本病变表现:(1)骨质疏松:定义:一定单位体积内正常钙化的骨组织减少,但骨的有机成分和钙盐含量比例正常。 X线表现:骨密度减低。骨小梁变细、减少、间隙增宽;骨皮质分层变薄。易发生骨折。 (2)骨质软化:定义:一定单位体积内骨组织有机成分正常,而矿物质含量减少。 X线表现:骨密度减低。骨皮质和骨小梁边缘模糊,骨骼变形,假骨折线。 (3)骨质破坏:定义:局部骨质为病理组织所代替而造成骨组织的消失。 X线表现:骨质局限性密度减低,骨小梁稀疏消失而形成骨质缺损,其中全无骨质结构。 (4)骨质增生硬化:定义:一定单位体积内骨量增多。 X线表现:骨质密度增高,伴或不伴有骨骼的增大。骨小梁增粗、增多、密集,骨皮质增厚、致密。(5)骨膜异常:定义:因骨膜受刺激,骨膜水肿、增厚,内层成骨细胞活动增加形成骨 新生骨。X线表现:与骨皮质平行,1~2mm间隙,线状、层状、花边状等。骨膜三 (Codman三角)。 (6)骨内与软骨内钙化:颗粒状、小环或半环状的致密影 (7)骨质坏死:定义:骨组织局部代谢停止,坏死的骨质叫死骨。 X线表现:死骨表现为局限性骨质密度增高。 (8)矿物质沉积:1. 铅、磷、铋等进入体内,沉积于骨内。 X线表现:多条平行于骺线的致密带,厚薄不一。 2.氟进入体内,可使成骨活跃,骨量增多。亦可使破骨活动增加,骨样组织增多,致骨质疏松或软化。X 线表现:骨密度增高或减低。 第三节常见疾病诊断 一骨折 (一)长骨骨折 1.骨或软骨结构发生断裂,骨的连续性中断,骨骺分离也属骨折。 2.外伤史,疼痛、肿胀、活动功能障碍。 3.基本X线表现:骨折线—断端间不规则的透明线。 4.骨折的类型:程度—完全性、不完全性。 骨折线形状和走向—横形、斜形、螺旋形。 复杂骨折—T形、Y形。 骨碎片情况—撕脱性、嵌入性、粉碎性 5.骨折的对位和对线关系:以骨折近端为准。 6.骨折断端的嵌入:密度增加的条带状影,骨皮质和骨小梁连续性中断,断裂相错。 (二)儿童骨折的特点: 1、骺离骨折:骺线增宽,骨骺与干骺端错位 2、青枝骨折:局部骨皮质或骨小梁扭曲而不见骨折线 (三)脊柱骨折:常见于颈???,胸?????,腰???部位。肿胀、疼痛、活动功能障碍。 X线表现:1.椎体压缩呈楔形,可见横行不规则致密带,前方可见碎骨片。2.脊柱后突成角、侧移,椎体错位。3.椎间隙正常。 二、骨与软组织感染: (一)化脓性骨髓炎:.致病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途径:血行感染、直接蔓延、开放性骨折或火器伤进入。 (1).急性化脓性骨髓炎:发病急,红、肿、热、痛和活动障碍。多停留于干骺端的骨松质部分,可向髓腔延伸;也可向外扩展,形成骨膜下脓肿,再经哈氏管入骨髓腔。 X线表现:两周内,骨骼可无明显变化,软组织改变:1、肌间隙模糊或消失2、皮下组织与肌间的分界模糊3、皮下脂肪层内出现致密的条纹影,近肌肉部分呈纵形排列,靠外侧者呈网状。 两周后,可见骨骼改变:1.骨质破坏:向骨干延伸,骨皮质也破坏,可引起病理性骨折; 2.骨膜增生:与病变范围一致。 3. 死骨形成:沿骨长轴呈长条形,界清。

文献学复习

文献学复习 文档编制序号:[KK8UY-LL9IO69-TTO6M3-MTOL89-FTT688]

文献学 填空题 1、“版本”之称,始于唐五代雕版印刷书之后,是相对于“写本”而言,所以前人论及版本学,多称始自宋人尤袤(读若“冒”,南北曰袤,东西曰广)的《遂初堂书目》。 2、《易.系辞下》:“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隋书.突厥传》突厥人“无文字,刻木为契。” 3、现在能见到的最早的石刻文字,是唐代初年在陕西凤翔县发现的“石鼓文”,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馆。 4、最长的简是二尺四寸,用来书写经史、法律。木制的版牍多写公文或画地理图,故称国土为“版图”。又常有用版牍(长一尺)写书信,故有称书信为“尺牍”。 5、《汉书.赵飞燕传》说,赵飞燕用名叫“赫蹄”的小薄纸包药丸,其实这种纸也是缣帛。 6、宋代最为流行的装订方式是“蝴蝶装”(亦作“蝶装”)。 7、所谓建本,是就地域而言,指福建建阳县的麻沙、崇化两镇书坊所刻之书。 8、宋代刻书最精者是杭州刻本,即“浙本”。 9、元代地方官刻,由各路儒学和书院刻印,其中书院最优。 10、善本八字标准“精校精注、不缺不讹”。而版本鉴别八字经验则是“眼别真赝,心识古今”。 11、“凡读书最切要者,目录之学。目录明,方可读书;目录不明,终是乱读。” 王鸣盛《十七史商榷》 12、宋人马端临《文献通考·经籍考》;清人朱彝尊撰写《经义考》仿照马端临的目录体例;章学诚《史籍考》;谢《小学考》。 13、马端临的目录学体例——自序、总序、大序、小序。 14、古人写字都带着刀和笔,故有“刀笔”一词,《史记》称萧何为秦之“刀笔吏”,后来“刀笔吏”贬称从事文字记录工作的小官。

文献学名词解释、简答、论述

文献学 【名词解释】 1.《三体石经》 2.《穆天子传》 【老师笔记】“信史”,即可信的历史。《穆天子传》虽然影响很大,但传说的成分更多。因此,它不是信史。 【百度解释】记述周穆王事迹而带有虚构成分的传记作品。又名《周王传》﹑《周穆王游行记》,是西周的历史神话典籍之一。。作者不详。为晋咸宁五年(279)汲县民盗掘魏襄王墓所得竹书之一。共6卷。前5卷记周穆王驾八骏马西征之事﹔后1卷记穆王美人盛姬卒于途中而返葬事﹐别名《盛姬录》。后虽有人疑为伪书﹐但一般认为它是周穆王至魏襄王间的传闻记录。 西晋初年(太康二年),在今河南汲县发现一座战国时期魏国墓葬,出土一大批竹简,均为重要文化典籍,通称“汲冢竹书”,竹简长二尺四寸(古尺),每简四十字,用墨书写。其中有《穆天子传》﹑《周穆王美人盛姬死事》,后合并为至今流传的《穆天子传》。由荀勖校订全书六卷。 3.善本 善本最早是指校勘严密,无文字讹误,刻印精美的古籍,后含义渐广,包括刻印较早、流传较少的各类古籍。实际上,真正的善本仍应主要着眼于书的内容,着眼于古籍的科学研究价值和历史文物价值。 善本的完整定义: (1)元代及元代以前刻印或抄写的图书。 (2)明代刻印、抄写的图书(版本模糊,流传较多者不在内)。 (3)清代乾隆及乾隆年以前流传较少的印本、抄本。 (4)太平天国及历代农民革命政权所印行的图书。 (5)辛亥革命前在学术研究上有独到见解或有学派特点,或集众说较有系统的稿本,以及流传很少的刻本、抄本。 (6)辛亥革命前反映某一时期,某一领域或某一事件资料方面的稿本及较少见的刻本、抄本。 (7)辛亥革命前的有名人学者批校、题跋或抄录前人批校而有参考价值的印、抄本。(8)在印刷上能反映我国印刷技术发展,代表一定时期印刷水平的各种活字本、套印本,或有较精版画的刻本。 (9)明代印谱,清代集古印谱,名家篆刻的钤印本(有特色或有亲笔题记的)。 4.类书

社会学概论课件整理

专题一:社会与社会学 一、什么是社会? (一)“社会”概念的来源 古汉语中,社指祭祀土地的地方,“封土立社,示有土也”。 在传统农业社会,人们对土地有着极其深厚的感情。爱重之,必然神化之,因此土地很早就是人们的祭祀对象。 会是聚集在一起。 “社会”就是因祭祀土地而聚集在一起。 重点祭祀的日子,称为"社日",这是古代重大的节日。社日分为“春社”和“秋社”。 现在社会的概念,是从西方传入的,源于英语中的“Society”。 严复的翻译是“群”(《群学肄言》)。 翻译成“社会”,是从日本译文中直接借用过来的。(二)“社会”的涵义 现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使用的“社会”概念有不同含义。 人类社会 西方社会、城市社会 农耕社会、工业社会 社会主义社会、资本主义社会 上流社会、黑社会 社会人、社会青年 广义的“社会”是指“人们各种活动和生活的总和”。 如:社会系统、社会文化、社会变迁、社会发展、社会现代化等。 狭义的“社会”是指与市场、国家相对应的一个概念。 人们生活的三大领域——经济、政治、社会。 经济领域由市场调节 政治领域由国家(政府)主导 社会生活(社会交往)由公众自我管理 (三)“社会”的功能 整合功能 社会观念、规范、制度将单个的人组织起来,形成一股合力; 调整各种矛盾冲突和对立,并将其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维护统一的局面。 交流功能 社会为人类的交往提供交往工具(语言、符号) 提供交往场所(家庭、组织、群体) 交往的规范等 导向功能 有形和无形的社会观念、规范能够 维护正常的秩序; 调整人际关系; 规定思想行动方向。 继承和发展的功能 个体生命短暂,社会长存,社会传承文明。 人生的“三不朽”。 二、什么是社会学? 社会学就是从社会事实出发,研究人们的社会生活,包括: 个人如何形成社会 社会总体运行规律 个人行为和集体行为 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 社会组织和社会制度 社会变迁和社会发展 …… (一)社会学的特征 作为一门规范的学科 社会学要求我们以科学、客观的态度说明我们为什么会是如此这般地生活,我们为什么会这样行动。 对个人成功的解释。 社会学还教我们去了解我们认为是理所当然、确凿无疑和真实的事情,但实际上可能并非如此。 亨廷顿:《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二)社会学考察社会的几种角度 1、宏观社会与微观社会的角度 宏观社会指社会的整体结构,是较大范围的社会关系,如人口、民族、职业结构等,强调整体把握,多用定量研究。 毛泽东《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 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和《当代中国社会流动》。 微观社会 指社会的个体结构,表现为日常生活中人际互动的模式。 细致研究个体生活状况、行为、差异等特征; 多为定性研究。 林耀华:《金翼》; 费孝通:《江村经济》。 刘倩:《南街社会》 2、个人关系、群体关系和社会制度的角度 (从社会关系的层次、水平划分) 个人关系:日常发生的人与人之间的直接联系和互动。如同事、上下级、朋友、买卖、邻里、家庭等。 它是一种较低层次社会关系; 其特点为非正式、不稳定、数量多、直接体验等。 群体关系: 在社会群体和组织层面上所发生的社会关系,属中间层次。如社会团体、利益群体、阶级阶层等。 1

中国古典文献学笔记整理.doc

一、①“文献”概念: 文:文章(典籍),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 献:贤才,含知识信息的一切载体。 ②文献概念的溯源、发展: “文献”一词最早见于《论语·八佾》。 第一阶段:“文”,典籍,指书面材料;“献”,贤人,或贤人的口述材料。 代表人物:东汉郑玄《论语注》:“献,贤也。” 魏何晏《论语集解》引郑玄注。 (南宋)朱熹:“文,典籍也;献,贤也。” 第二阶段:叙事为“文”,论事为“献”,同为书面材料。 (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在序中称道:引古经史谓之“文”,参以唐末以来诸臣之奏议,诸儒之议论谓之“献”; 元代诗人杨维桢《送僧归日本》诗中:“我欲东夷访文献,归来中土校全经。”所谓的“文献”似乎已专指书籍资料了; 明成祖朱棣《永乐大典》(始称《文献大成》); (清)钱林辑《文献征存录》都把“文献”作为书籍资料的代称。 第三阶段:近现代文献的含义发生了较大变化,偏重于文。 1963年颁布的中国国家标准《文献著录总则》把“文献”定义为“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 《中国大百科全书》(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卷)把“文献”界定为:“记录有知识和信息的一切载体。” 赵国璋、潘树广《文献学大辞典》:“所谓文献,就是指任何具有一定历史或科学价值的含有知识信息的物质载体。” 二、文献学(三个基本板块:版本学、目录学、校勘学) 概念:“文献学”在一定程度上是“文献”概念的自然延伸,传统的中国古典文献学指研究我国古典文献的源流、特点、处理原则和方法及其利用的一门学科,此即广义的校雠学。一指传统意义上的文献学(或称古典文献学),二指现代文献学(我国古时从事文献整理与研究学者为教雠学家)。由西汉末年刘向、刘歆父子开创,为历代学者不断发展扩充的,以研究古代典籍的分类、编目、版本、校勘、辨伪、辑佚、注释、编纂、校点、翻译和流通等为主要内容的学科。 研究对象:古典文献,指1919年以前产生的文献,基本以文言文和繁体书写的文献。 三、古典文献学发展概况 1、先秦(起源) ①载体份呈:甲骨、青铜器、石刻、简牍、缣帛。 ②古书开始有注解,训诂学萌芽。 ③孔子整理六经(即《诗》、《书》、《礼》、《易》、《乐》、《春秋》,若是五经,就没有《乐》)。 ④秦始皇三十四年的“焚书”事件和三十五年的“坑儒”事件,对先秦文献的流传产生了很大的破坏性影响。 2、两汉(奠基) ①简帛碑刻同用。

中国古典文献学笔记整理

中国古典文献学笔记整理

一、①“文献”概念: 文:文章(典籍),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 献:贤才,含知识信息的一切载体。 ②文献概念的溯源、发展: “文献”一词最早见于《论语·八佾》。 第一阶段:“文”,典籍,指书面材料;“献”,贤人,或贤人的口述材料。 代表人物:东汉郑玄《论语注》:“献,贤也。” 魏何晏《论语集解》引郑玄注。 (南宋)朱熹:“文,典籍也;献,贤也。” 第二阶段:叙事为“文”,论事为“献”,同为书面材料。 (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在序中称道:引古经史谓之“文”,参以唐末以来诸臣之奏议,诸儒之议论谓之“献”; 元代诗人杨维桢《送僧归日本》诗中:“我欲东夷访文献,归来中土校全经。”所谓的“文献”似乎已专指书籍资料了; 明成祖朱棣《永乐大典》(始称《文献大成》); (清)钱林辑《文献征存录》都把“文献”作为书籍资料的代称。 第三阶段:近现代文献的含义发生了较大变化,偏重于文。 1963年颁布的中国国家标准《文献著录总则》把“文献”定义为“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

《中国大百科全书》(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卷)把“文献”界定为:“记录有知识和信息的一切载体。” 赵国璋、潘树广《文献学大辞典》:“所谓文献,就是指任何具有一定历史或科学价值的含有知识信息的物质载体。” 二、文献学(三个基本板块:版本学、目录学、校勘学) 概念:“文献学”在一定程度上是“文献”概念的自然延伸,传统的中国古典文献学指研究我国古典文献的源流、特点、处理原则和方法及其利用的一门学科,此即广义的校雠学。一指传统意义上的文献学(或称古典文献学),二指现代文献学(我国古时从事文献整理与研究学者为教雠学家)。由西汉末年刘向、刘歆父子开创,为历代学者不断发展扩充的,以研究古代典籍的分类、编目、版本、校勘、辨伪、辑佚、注释、编纂、校点、翻译和流通等为主要内容的学科。 研究对象:古典文献,指1919年以前产生的文献,基本以文言文和繁体书写的文献。 三、古典文献学发展概况 1、先秦(起源) ①载体份呈:甲骨、青铜器、石刻、简牍、缣帛。 ②古书开始有注解,训诂学萌芽。

杜泽逊·文献学-重点知识整理word版本

文献学概要 题型:填空题、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 第一章:文献与文献学 1、文献的概念 文献:“文献”一词首见于《论语·八佾》。最初郑玄、朱熹把文献分解成两部分,“文”指文章、典籍,即书面材料;“献”指贤人、贤才,实质指贤人所讲述的口头材料。后来概念发生了变化,从指“典籍和贤才”的并列结构转向专指“典籍的偏义结构”,单指历史上又价值的文字资料。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文献学的内涵不断丰富和扩大,现在所谓的文献,就是指任何具有一定历史或科学价值的含有知识信息的物质载体,它可以是文字的、图像的、也可以是视觉的、听觉的。 2、文献学研究的范围: 文献本体的研究、文献的实证、整序与典藏、编纂、传播。即研究文献的产生、发展、整理和利用。包括对文献的载体材料、形制、传抄和印制方式、文献类型的研究、解决文献内容的可靠性(版本、校勘)、真实性(辨伪)、完整性(辑佚)问题。辨章学术,考镜源流,对藏书的鉴别、购求、收藏、装补、曝书、流通等。也包括藏书史研究、书评学等。 (文献学的研究范围主要是研究文献的形态、文献的整理方法、文献的鉴别、文献的分类与编目、文献的收藏、文献形成发展的历史、各种文献的特点与用途、文献的检索等等。) 对文献的载体材料的研究。(甲骨、金石、竹简、绢帛、纸张等) 对文献的形制(卷轴装、梵夹装、经折装、蝴蝶装、包背装、线装)的研究。 对文献的传抄和印制方式(写本、拓本、刻本、活字本)的研究。 对文献的类型(经学、宗教、总集、别集、地方志、丛书、宗谱等)的研究等。 文献实证研究: 文献实证研究:解决文献内容的可靠性问题:版本、校勘;解决文献内容的真实性问题:辨伪;解决文献内容的完整性问题:辑佚 △文献学的任务 一般任务:文献整理 最终任务:学术思想史和文化史的整理 意义:全面认识文献,快速筛选文献,能够对不同版本进行鉴别,有能力对原始文献做加工整理供自己和他人使用。对史实和历史常识有更多了解,为历史、文学的专业研究提供技术

中国古典文献学笔记整理

1、①“文献”概念: 文:文章(典籍),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 献:贤才,含知识信息的一切载体。 ②文献概念的溯源、发展: “文献”一词最早见于《论语·八佾》。 第一阶段:“文”,典籍,指书面材料;“献”,贤人,或贤人的口述材料。 代表人物:东汉郑玄《论语注》:“献,贤也。” 魏何晏《论语集解》引郑玄注。 (南宋)朱熹:“文,典籍也;献,贤也。” 第二阶段:叙事为“文”,论事为“献”,同为书面材料。 (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在序中称道:引古经史谓之“文”,参以唐末以来诸臣之奏议,诸儒之议论谓 之“献”; 元代诗人杨维桢《送僧归日本》诗中:“我欲东夷访文献,归来中土校全经。”所谓的“文献”似乎已专指书籍资料了; 明成祖朱棣《永乐大典》(始称《文献大成》); (清)钱林辑《文献征存录》都把“文献”作为书籍资料的代称。 第三阶段:近现代文献的含义发生了较大变化,偏重于文。 1963年颁布的中国国家标准《文献著录总则》把“文献”定义为“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 《中国大百科全书》(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卷)把“文献”界定为:“记录有知识和信息的一切载体。” 赵国璋、潘树广《文献学大辞典》:“所谓文献,就是指任何具有一定历史或科学价值的含有知识信息的 物质载体。” 2、文献学(三个基本板块:版本学、目录学、校勘学) 概念:“文献学”在一定程度上是“文献”概念的自然延伸,传统的中国古典文献学指研究我国古典文献的源流、特点、处理原则和方法及其利用的一门学科,此即广义的校雠学。一指传统意义上的文献学(或称古典文献学),二指现代文献学(我国古时从事文献整理与研究学者为教雠学家)。由西汉末年刘向、刘歆父子开 创,为历代学者不断发展扩充的,以研究古代典籍的分类、编目、版本、校勘、辨伪、辑佚、注释、编纂、校点、翻译和流通等为主要内容的学科。 研究对象:古典文献,指1919年以前产生的文献,基本以文言文和繁体书写的文献。 3、古典文献学发展概况 1、先秦(起源) ①载体份呈:甲骨、青铜器、石刻、简牍、缣帛。 ②古书开始有注解,训诂学萌芽。 ③孔子整理六经(即《诗》、《书》、《礼》、《易》、《乐》、《春秋》,若是五经,就没有《乐》)。 ④秦始皇三十四年的“焚书”事件和三十五年的“坑儒”事件,对先秦文献的流传产生了很大的破坏性影响。

发展社会学A卷试题与答案

《发展社会学》 A卷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每题1分,共10分) 1、不属于反映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转型的高速度的是 D A.工业化 B.城市化 C.经济的市场化 D.社会经济化 2、社会发展研究属于奥古斯特·孔德所说的 C 3 A.发展社会学 B.社会发展学 C.社会动力学 D.社会静力学 3、关于世俗化的说法错误的是 B A.世俗化是推动社会从传统走向现代的重要力量 B.世俗化是国内学者依据社会发展总结出来的社会发展观点 C.西方文化特别是美国世俗文化在全球化进程中日益露出霸权意识 D.世俗化在科学排除道德和伦理价值的同时,整个社会陷入了“理性的铁笼” 4、20世纪60-70年底巴西进入经济飞速增长时期,跻身工业16强国之列,但由于忽视社会其他领域的发 展,到80年代以后,成为一颗“经济彗星”。这被称为 D A.巴西革命 B.巴西问题 C.巴西增长 D.巴西神话 5、社会失序根据其发生的矛盾性质层次不同,可分为结构失序和 D 256 A.政治失序 B.隐性失序 C.建设性失序 D.行为失序 6、二战后经济发展再度成为热门,经济发展研究演进为 C A.制度经济学 B.政治经济学 C.发展经济学 D.发展社会学 7、城市化和科层化的现状表明,当前中国社会发展正经历这样的过程,即 B A.由表及里 B.由名到实 C.由外到内 D.由内到外 8、关于中国二元社会结构走向一元的意义说法错误的是 B 197 A.从二元走向一元有利于农业面貌的改变 B.从二元走向一元有利于社会稳定的实现 C. 从二元走向一元有利于社会公平的实现 D. 从二元走向一元有利于城乡环境的改善 9、社会成员在社会关系的空间中由某个社会位置向其他社会位置移动即所谓的 A A.社会流动 B.社会变迁 C.社会转移 D.社会发展 10、社会学创始人是 A 3 A.奥古斯特·孔德 B.马克斯·韦伯 C.卡尔·马克思 二、多项选择(共5题,每题2分,共10分) 1、20世纪以来民主理论演进的主要趋势有 ACDE 117 A.从人民民主论到精英民主论 B.从一元民主论到二元民主论 C.从政治民主论到社会民主论 D.从代议制民主论到参与式民主论 E.从资产阶级民主论到社会主义民主论 2、根据社会失序的状态不同,失序可以划分为 DE 256

中国古典文献学笔记

中国古典文献学笔记 1、中国早期文献包括哪些形式?简述它们在文化史上的作用和地位. 答:中国早期文献形式包括甲骨文、金文、石刻等。甲骨文等。 A:甲骨文也叫卜辞、契文、龟甲文等,它记录了和占卜相关的事情, 其典册是中国最原始的书籍。甲骨文是早期的史书”记载内容丰富,包 括了政治、文化、军事、社会、天文、历法、医药等方面的内容,目的明确,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和考古价值,保存了珍贵的早期史料。 B :金文也叫钟鼎文”又成为铜器铭文”是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文字的内容最初是统治者刻上的名字或其它符号,后来渐渐刻上带有纪念性的文字,说明作器的原因或者作器的人。后又进一步将需要永久保存的文献也刻上。我们从中可以了解到当时的历史事件,并且青铜器耐磨、耐压、耐腐蚀,便于保存文献。因此,金文在文化史上的作用和地位十分重要。 C:石刻文字的主要种类有岩画、石鼓文、玉刻文、碑文等。它的特点是取材方面,面积大,搬运不方便但是不容易流失、毁弃,利于长期保存。 中国的这些早期文献形式都保存了许多珍贵的史料,为我们在考古、研究古代的文化、政治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的资料,具有极其珍贵的价值。 2、中国现存最早的古籍目录是哪一部?特点是? 答:是《汉书艺文志》。是东汉班固在刘向、刘歆所撰的《七略》基础上编写的。 它的特点是: A、继承了《七略》以六分法”为核心,以总论、叙录为辅助手段,揭示文化学术发展脉络的中国古典目录学的优良传统,并幵创史志目录这一体例,使古典目录学更加成熟。 B、它从书籍的反战实际情况来处理问题; C、重视书籍作用的联系性,合其所当合。重视书籍性质方面的距离性,分其所当分。 D、分类详细,部类中又有子目。 3、为何说目录具有考辩学术源流”保存古籍及读书指南”的作用?举例说明。

景天魁-中国社会发展与发展社会学--(社会发展-中国社会学主题)

《中国社会发展与发展社会学》, 第47页 、社会发展:中国 社会学的主题 社会发展是社会整体系统的生成、变化和更新过程。从包括 经济发展在内的社会整体性发展意义上理解的社会发展,始终是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面临的主要问题。白70年代末社会学在中国恢复和重建以来。一些社会发展的核心问题如现代化、社会结构转型等是我国社会学界研究最多的问题。从即将跨入 2l世纪之际中国社会学面临的新研究课题如社会保障、城乡关系、阶级阶层、pJ持续发展、消除贫困等来看,也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可以说,社会发展是中国社会学的主题。而社会学对社会现象和社会过程的研究,更加重视从经济、政治、文化诸多维度综合地看问题,这一特性正适合研究社会发展的需要。 现代化浪潮和发展研究的兴起 社会现代化,是当代社会发展的主要内容。尽管现在人们对现代化有不同的理解,但公认的事实是,它最先是从西欧开始的。白肩蒙运动以来,从西欧社会中产生出一些新的因素,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开始了一个不可逆转的 《中国社会发展与发展社会学》, 第48页 .48.中国社合发展与发展社会学 全球性进程。这一过程引发了一轮又一轮的变化浪潮。最初,它导致了18世纪后半期开始的西欧工业革命和政治革命,创 造了全新的现代生产、生活方式。这是一个全面、深刻的社会质变,实际上是一场非常复杂的政治、社会和文化大变动。这场变动,其意义"不亚于从旧石器时代原始的狩猪人向新石器 时代的务农人的转变,工业化(尤其是蒸汽机)的贡献是用非 生物能源取代生物能源,利用机器将热转为动能,因而人类能利用大量新的能源。"'从这场变功中产生的现代社会区别于 发展极为缓慢的传统社会的显著特征,是现代杜会具有动态性,它们处于不断变化之中,社会充满生机和活力。总的来看,这场变动是由经济、政治、科技等领域的变革共同推动的。它迅猛地将原先散布在地球各地的人类群体联成一体,共同卷 入了一场世界性的变化浪潮。迄今为止.这场世界性变动呈波浪性前进,它在世界范围的扩展经历厂三次高潮:(])在欧美 兴起时期(18世纪下半D1);(2)在欧美继续快速推进时期 (]9世纪后期和20世纪初);(3)在世界范围内全面扩展和 加速推进时期(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到70年代初)。80年 代以来,在欧美等发达国家,一些人认为社会现代化的目标已经达到.后现代因素已经出现,后现代时期即将到来。但也有人认为,作为向某种"文明的形式"的转变,现代化过程现在

中医文献学笔记

中医文献学笔记 第一章概论 一、文献的概念 1.最早指文章典籍及博学的人。 2.元朝,文章典籍。马端临《文献通考》“凡叙事,谓之文;凡论事,谓之献。” 3.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权威定义)。三大要义:知识、载体、记录手段。 二、中医文献 1.概念:知识范畴属于中医学领域的文献。 2.大致类别:1)抄刻文献:甲骨文、金文、简牍、帛书、写本、抄本等。 2)印刷文献:唐以后雕版,活字印刷的线装书籍等。 三、中医文献学 1.概念:研究中医文献的学术渊源,整理和利用中医文献的方法及理论的一门学科。 2.研究对象与内容:以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训诂学为主要手段。是以中医古典文献为主要对象兼及现代中医文献。 中医古典文献:殷商——1840/1911 3.中医古典文献的数量 12124种(《中医图书联合目录》) 4.研究方式:1)善本影印善本:文物价值、艺术价值及学术价值较高,雕刻或活字印刷、刻印抄写质量较好的版本。 2)标点、校勘、注释 3)类书:编辑各门类或某一门类的资料,按照一定的方法加以编排,以便于应用的工具书。 4)丛书:编集各种单独著作而冠以总名。 第二章历代中医文献研究概况 一、先秦—两汉战国公元前475年三家分晋(赵)公元前403年分晋完毕 1.先秦时期的医学典籍具有相当的繁荣程度 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十五种古医籍,如五十二病方、导引图、养生方等。 2.首次由政府组织进行了大规模的医籍整理公元前25年,汉成帝命令李柱国校方剂刘歆《七略方技略》《汉书艺文志》 3.四大经典(黄、神、伤、难)的问世标志着医学理论体系的完善。 二、晋唐西晋 266年 1.医学分科逐渐向基础理论和各科临床拓展: 1)基础理论:华佗《中藏经》、《内照图》,王叔和《脉经》,巢元方《诸病源候论》2)针灸皇甫谧《针灸甲乙经》;外科龚庆宣《刘涓子鬼遗方》;儿科《颅囟经》;妇科咎殷《经效产宝》;伤科蔺道人《仙授理伤续断秘方》 2.出现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搜集整理经验方书的高潮,成为这个时代中医文献的标志: 1)官方隋文帝《四海类聚方》隋炀帝《四海类聚单药方》300卷 2)民间晋葛洪《肘后急救方》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千金翼方》 3)皇帝敕令编修了多种堪称标准典范的医书《诸病源候论》《黄帝内经太素》《新修本草》 4)本草学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本草经集注》《新修本草》《雷公炮炙论》 三、两宋金元时期

发展社会学课件综合版

发展社会学 教材内容经构 上篇社会发展的理论阐释 下篇社会发展的现实解读 第一章社会发展界说 一、社会发展的含义 1、社会发展的逻辑定义 内涵定义法:通过其内在特征界定其概念 从其内在特征看,社会发展是一种社会动态过程,既是一种从著落后走向先进的社会过程,又是一种从低走向高级的社会过程 外延定义法:通过其外显范围界定其概念。 从其外显范围看, 一是相对于自然环境的社会发展。 二是相对于经济发展的社会发展。 三是相对于经济发展、政治发展、文化发展和科技发展的社会发展。 2、社会发展的学术定义 ●“公有制社会——么有制社会——公有制社会”的学术观点 ●“前工业社会——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的学术观点 ●“传统社会——转型社会——现代社会”的学术观点 二、社会发展的特征 1、社会发展的渐进性 表现形式之一:由外到内 由外到内是迟发外生型国家社会发展过程中现代因素知成和发展的一个主要途径。 现代因素本土化和本土因素现代化的复杂过程。 非全盘西化,非与一国传统彻底决裂,而是通过现代因素的本土化来促进本土因素的现代化。 表现形式之二:由表及里 中国社会转型经历了一个由表及里,即从器物层面、制度层面到思想文化层面的发展过程。以中国社支转型的启动阶段(1840——1949),加速阶段(1978到今)为例。 两轮由表及里的阶段本质上差别。 表现形式之三:由名到实 所谓由名到实,就是先有现代化之名,然后才具有现代化之实。 以当前我国科层化为例:严重失衡、名实不符。 社会发展一般要经历无名无实(传统社会)、有名不完全有其实(转型社会支)、有名有实(现代社会)三个阶段 2、社会发展的整体性 世界各国社会现代化实践过程所得出的结论: ●社会发展=经济增长

2019年自考《发展社会学》模拟试题及答案一

2019年自考《发展社会学》模拟试题及 答案一 2019年4月报名拉开序幕,同学们可以开始准备 自考复习,下面是2019年自考《发展社会学》模拟试 题及答案,了解更多资讯请锁定2019自考试题,更有 海量模拟试题,精品复习资料等你来体验。 一、单项选择 1、作为宏观层次的发展问题主要是解决( )。 A、生态危机 B、人口问题 C、教育问题 D、城 市膨胀 2、当代人类社会中的两大主题是( )。 A、和平与稳定 B、和平与发展 C、稳定与发展 D、合作与发展 3、关于发展中国家的发展理论大体经历了三次转变,第二次是( )。 A、从结构功能理论演化出现代化理论 B、从现代 化理论演化出世界体系理论 C、从现代化理论演化出依赖理论 D、从世界体系 理论演化出依赖理论

4、现代化理论的奠基人是( )。 A、列维——斯特劳斯 B、帕森斯 C、弗兰克 D、沃勒斯坦 5、西方发展社会学大多具有以下色彩:( )。 A、资本主义 B、殖民主义 C、唯心主义 D、欧 洲中心论 6、使用比较法的条件是拿来比较的两个国家之间 存在( )。 A、相似性 B、差别性 C、继承性 D、并存性 7、在当代社会发展中具有特别重要意义的是( )。 A、生产技术结构 B、经济结构 C、政治结构 D、思想文化结构 8、发展中国家的合作一般称为( )。 A、南北对话 B、南南合作 C、东西合作 D、互 利合作 9、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把社会形态和社会结构发展 的动力归结为( )。 A、功能紊乱 B、人性的冲突 C、社会的现实矛盾 D、科学技术进步

10、结构功能学派的代表人物是( )。 A、科林斯 B、科塞尔 C、帕森斯 D、达伦多夫 11、人们的社会行为规范体系上发生的变化称为( )。 A、文化的变迁 B、生活方式的变迁 C、社会群体 的变迁 D、社会制度的变迁 12、传统大家庭向核心家庭的转变属于( )。 A、人的现代化 B、文化现代化 C、观念现代化 D、社会群体结构现代化 13、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最重要的目标是( )。 A、控制人口 B、摆脱贫困 C、发展教育 D、加 速工业化 14、斯大林模式采取的战略是( )。 A、优先发展农业 B、优先发展轻工业 C、优先发 展重工业 D、优先发展第三产业 15、发展中国家政治发展的首要内容是实观( )。 A、政治生活民主化 B、政治决策科学化 C、政治 管理高效化 D、政治运作公开化 16、发展中国家政治调控的目标是( )。

2018年自学考试《发展社会学》试题及答案

2018年自学考试《发展社会学》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韦伯的主要著作有( C ) A.《社会静力学》 B.《社会分工论》 C.《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D.《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 2.中国社会学者独立进行的社会调查始于1923年,是( B ) A.费孝通的江村调查 B.陈达的民众生活费用调查 C.毛泽东的农村阶级状况调查 D.晏阳初、李景汉的河北定县调查 3.社会学研究应该在回答“将会怎样”的基础上,进一步回答“应该怎样”的问题,这指的是社会学的( D ) A.描述性功能 B.解释性功能 C.预测性功能 D.规范性功能 4.社会唯名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 A ) A.韦伯 B.马克思 C.布劳 D.涂尔干 5.社会学界常以外在的关联形式为标准,把社会关系分为( A ) A.结合关系与对立关系 B.初级社会关系与次级社会关系 C.血缘关系与地缘关系 D.地缘关系与业缘关系 6.在文化的结构中,一辆马车是( D ) A.文化特性 B.文化模式

C.文化集丛 D.文化特质 7.以善恶评价的方式来评价和调节人们行为的观念和规范,是人类自我完善的一种价值标准,这指的是( B ) A.习俗 B.道德 C.法律 D.宗教 8.在冲突理论中,刘易斯·科塞提出的理论被称为( C ) A.阶级斗争理论 B.辩证冲突论 C.功能冲突论 D.结构冲突论 9.个人逐渐学习和接受被现有政治制度采用和确定的政治信念、思想体系、社会制度和政治态度的过程,被称为( A ) A.政治社会化 B.行为社会化 C.思想社会化 D.制度社会化 10.成人教育这种过程属于( D ) A.再社会化 B.基本社会化 C.反社会化 D.发展社会化 11.最古老和最具普遍意义的合作形式是( B ) A.制度化的传统合作 B.自发性合作 C.指导性合作 D.契约式合作 12.以群体的关系结构和组织功能为标准,可以把群体分为( B ) A.内群体和外群体 B.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 C.成员群体和参照群体 D.初级群体和次级群体 13.由一对夫妇与父母和未婚子女聚居生活的家庭,被称为( A )

发展社会学重点整理

选择题: 发展中国家的特殊性表现为:二元性、不平衡性 除人口增长外,衡量人口的指标还有:人口结构/质量 发展中国家最重要的经济目标是:摆脱贫困 政治生活民主化包括:政治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 发展理念以人为中心最早是由(佩鲁)提出 现代化理论的奠基人:帕森斯 名词解释:10选5 现代化:又译近代化,常被用来描述现代发生的社会和文化变迁的现象。根据马格纳雷拉的定义,现代化是发展中的社会为了获得发达的工业社会所具有的一些特点,而经历的文化与社会变迁的,包容一切的全球性过程。一般而言,政治上的民主化,经济上的工业化,文化层面的世俗化,观念层面的理性化等内容。社会发展:指整个人类社会的向前运动过程。社会发展是由经济发展引起并同时发生的各种社会变革,特别是社会结构的重组和变革。 二元经济:由阿瑟刘易斯提出,指在大部分发展中国家中,整个经济体系分成两个大的部分,一个是传统的农业部门,这个部门内部生产率低下、劳动力过剩、人均收入低;另一个是现代的工业部门,生产率高。已经基本商业化并且纳入到国际贸易体制中的一个经济结构。 内卷化:内卷化一词源于美国人类学家吉尔茨是指一种社会或文化模式在某一发展阶段达到一种确定的形式后,便停滞不前或无法转化为另一种高级模式的现象。黄宗智把内卷化这一概念用于中国经济发展与社会变迁的研究,他把通过在有限的土地上投入大量的劳动力来获得总产量增长的方式,即边际效益递减的方

式,称为没有发展的增长即“内卷化”。 城市化:指人口向城市或城镇集中的过程,具体表现为城市数量的增加,城市规模的扩大,以及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重的增大。 世俗化:指在现代社会中,在科学与理性精神日益成为世界主流文化价值观念的过程中,与前现代化的宗教出世观相比,民众日益关注世俗社会现实切身利益,越来越重视对社会事物参与的过程。是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重要尺度,也是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和基本特征。 二元社会结构: 所谓社会结构,指的是“一个群体或一个社会中的各要素相互关联的方式”。指城市社会为一元,农村社会为另一元的城乡分隔和差异状态。 社会转型:是一种特定的社会发展过程,指社会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过渡过程。 社会失序:指因社会转型以及由此而导致的社会失范所引起的社会秩序在一定程度或一定范围的紊乱。 社会分层:以一定的标准区分出来的社会集团及其成员在社会体系中的地位层次结构、社会等级秩序现象。在目前的西方社会学研究中,社会分层与阶级、阶层经常混同使用,以分层研究取代阶级、阶层分析。 简答:7选4 1、如何理解社会发展的渐进性、整体性?(6) 社会发展的渐进性指社会现代化过程中,对于社会发展起步较晚、社会发展的最初动力来源于其社会外部的迟发外生型国家来说,社会发展的过程往往表现为现代因素由外到内、由表及里和由名到实的生成和发展过程。社会的现代化过程,实际上是传统因素与现代因素此消彼长的进化过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