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公开课教案】《基本不等式》教案

【公开课教案】《基本不等式》教案

【公开课教案】《基本不等式》教案
【公开课教案】《基本不等式》教案

基本不等式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基本不等式的推导过程,理解几何意义,并掌握基本不等式取得等号的条件;

②能够初步运用基本不等式以及等号取得的条件,求出一些简单函数的最值(最大最小值),并能解决一些较为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

本节内容是学生对不等式认识上的一次提升。要引导学生从数、形两方面探究基本不等式的证明,从而进一步突破难点。定理的证明要严密,要帮助学生分析每一步的理论依据,培养学生观察、试验、归纳、判断、猜想等严密严谨的思维能力。

3、情感与价值:

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逻辑推理能力、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领略数学的应用价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通过基本不等式的几何解释,提高学生数形结合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用数形结合思想理解不等式,并从不同角度探索不等式

2

a b +≤的多种解释; 难点:理解“当且仅当a b =时取等号”的数学内涵,并会应用基本不等式求解函数的最大最小值问题,以及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三、学法与教学用具:

先让学生观察常见的图形,通过图形的直观比较抽象出基本不等式。从生活中实际问题突出数学本质,可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定理的证明要留一部分给学生,让他们自主探究。教学用具:直角板、圆规、投影仪,如有条件可以使用多媒体(几何画板)进行教学。

四、教学设想:

1、几何操作,引入问题:

给出如右的所示的几何图形,AB 是O 的直

径,点C 是AB 上任意一点,过点C 作垂直于AB 的

弦交O 于DD ',连结AD 、BD ,同学们,能通过这个圆以及简单的三角形得到一些相等和不等的关系吗?

提问一:现在我们不妨假设2AC a =,2BC b =,那么CD 的长度是多少?、

由AB 为直径可知ABD ?是直角三角形,再根据DC AB ⊥,容易证得ACD ?∽DCB ?,即得CD ab =;

提问二:根据初中学习的知识,在一个圆中,任意一条弦长与这个圆的直径有什么关系?

任意一条弦长不大于直径的长度,而且当且仅当弦为直径时,长度相等。

提问三:结合上面两个问题,我们可能得到一个不等式,写出这个不等式,并说出等式两遍能否相等,若可以,等号成立的条件是什么? 首先由垂径定理可知,12

CD DD '=,因此有2DD ab '=,即为O 的一条弦长,而22a b +表示的是O 直径的长度,根据上一问的结论可以得知有不等式222a b ab +≥,两边同时除以2,不等式可以表示为:

22

2

a b ab +≤;再据上一问的结论,易知上述不等式可以成立当且仅当a b =时(即当点C 与圆心O 重合时),等号才成立。

提问四:深入思考,如果将不等式22

2

a b ab +≤中的 ,a b 能够得到什么结论;这时, ,a b 有什么条件限制吗?

替换之后,

2

a b +≤

,当且仅当a b =时等号成立;此时要求有0 ,0a b ≥≥。

2、代数证明,得到结论:

根据上面的几何分析结果,我们初步形成不等式结论:

ab b a 222≥+ ① 若+∈R b a ,,则2

b a ab +≤ ② 提问五:能否给出上述两个不等式严格的证明?(学生尝试证明后口答,老师板书)

证明①(作差法):2222()a b ab a b +-=-; 又当b a ≠时,0)(2>-b a ;当b a =时,0)(2=-b a ;

ab b a 222≥+∴,当b a =时取等号。

(注意强调:当且仅当a b =时, 有等式222a b ab +=成立)

证明②(分析法):由于+∈R b a ,,于是

要证 ab b a ≥+2,

只要证 ab b a 2≥+,

要证④,只要证 02≥-+ab b a , ⑤ 要证⑤,只要证 0)(2≥-b a , ⑥ 显然,⑥是成立的,所以ab b a ≥

+2,当且仅当b a =时取到等号。

于是我们得到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基本不等式:若

,a b R +∈2a b +≤

(当且仅当a b =时,等号成立)

3、深化认识:

1.称ab 为 ,a b 的几何平均数;称2

b a +为 ,a b 的算术平均数。因此基本不等式

2b a ab +≤的代数意义是:两个正数的几何平均数不大于它们的算术平均数。

2.其实2

b a ab +≤成立的条件仅需0 ,0a b ≥≥就可以,但0a =或0b =时定理显然成立,因此一般仅考虑0 ,0a b >>的情况。

4、例题讲解:

例1、①已知0>ab ,求证:2≥+b a a b

②求证:73

4≥+-a a (3>a ) 设计意图:通过简单例题,学生掌握证明格式,理解“前提条件”、“等号成立条件”;

例2、 若),0(,,+∞∈c b a ,且1=++c b a ,求证:8)11)(11)(11(≥---c

b a

设计意图:熟练运用基本不等式;不等式证明题中,等量关系条件的运用。

例3、(1)用篱笆围一个面积为2100m 的矩形菜园,问这个矩形的长、宽各为多少时,所用的篱笆最短,最短的篱笆是多少?

(2)一段长为36m 的篱笆围成一个矩形菜园,问这个矩形的长、宽各为多少时,菜园的面积最大。最大面积是多少?

分析:(1)当长和宽的乘积确定时,问周长最短就是求长和宽和的最小值;(2)当长和宽的和确定时,求长与宽取何值时两者乘积最大

例4、某工厂要建造一个长方形无盖贮水池,其容积为34800m ,深为

3m 。

如果池底每平方米的造价为150元,池壁每平方米的造价为120元,怎样设计水池能使总造价最低?最低造价为多少元?

分析:若底面的长和宽确定了,水池的造价也就确定了,因此可转化为考察底面的长和宽各为多少时,水池的总造价最低。

设计意图:利用基本不等式来解题时,要学会审题及根据题意列出函数表达式,要懂得利用基本不等式来求最大(小)值。 例题总结:

1.两个正数的和为定值时,它们的积有最大值,即若,a b R +∈,且

a b M +=,M 为定值,则24

M ab ≤,等号当且仅当a b =时成立. 2.两个正数的积为定值时,它们的和有最小值,即若,a b R +∈,且a b P =,P

为定值,则a b +≥,等号当且仅当a b =时成立. 课堂练习

1 设 ,a b 均为正数,证明不等式:

2

11a b ≥+.

2已知 , ,a b c 都是正实数,求证: ()()()8a b b c c a abc +++≥

5、思考讨论:

(1)设+∈R c b a ,,,求证:c b a c

ab b ca a bc ++≥++ (2)已知0,0x y >>,且3412x y +=。求l g l g x y +的最大值及相应的 ,x y 值。

6、归纳总结:

提问六:①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②在解决问题的基础上,你掌握了哪些探求问题的方法和

数学思想方法?

综合学生的回答,教师再在此基础上总结:

(1)基本不等式: 若+∈R b a ,,则

2

b a ab +≤(当且仅当b a =时,等号成立)

(2)运用基本不等式解决简单最大最小值问题,掌握解题的基本方法;在使用“和为常数,积有最大值”和“积为常数,和有最小值”这两个结论时,把握“一正、二定、三相等”。当条件不完全具备时,应创造条件使之具备条件。一般说来,“见和想积,拆低次,凑积为定值,则和有最小值;见积想和,拆高次,凑和为定值,则积有最大值.”。

(3)数学思想与方法技巧:

数学思想:基本不等式的探究过程(从特殊到一般);基本不等式的几何解释(数形结合);数形结合思想、“整体与局部”.

方法技巧:(1)换元法、比较法、分析法(2)配、凑等技巧。 教师归纳总结:

整堂课要围绕如何引导学生分析题意、设未知量、找出数量关系进行求解这个中心。例题的安排应该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适应

学生的认知水平。教师要根据课堂情况及时提出针对性问题,同时通过学生的解题过程进一步发现学生的思维漏洞,纠正数学表达中的错误。

7、测评设计:

(1)基本作业:课本100P 习题 A 组 3、4题,B 组1、2题。

(2)提高练习: ①求1

432-+

+=x x y 的最小值(其中1>x ). ②已知π<>,且18

2=+y x ,求xy 的最小值.

④设 ,x y R ∈,且2=+y x ,求y x 33+的最小值.

⑤已知正数 ,x y 满足21x y +=,求11x y +的最小值

五、教学后记、教学反思:

(教材:人教版新课标必修5)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