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汉语量词的窄域释义

汉语量词的窄域释义

汉语量词的窄域释义
汉语量词的窄域释义

Modern Linguistics现代语言学, 2014, 2, 34-43

https://www.doczj.com/doc/738209510.html,/10.12677/ml.2014.21006Published Online February 2014 (https://www.doczj.com/doc/738209510.html,/journal/ml.html) The Narrow Scope Reading of Quantifiers in Chinese

Honghua He

Department of Foreign Languages and Literatures, Tsinghua University, Beijing

Email: Hehh@https://www.doczj.com/doc/738209510.html,

Received: Nov. 4th, 2013; revised: Dec. 6th, 2013; accepted: Dec. 17th, 2013

Copyright ? 2014 Honghua He. This is an open access article distribut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License, which per-mits unrestricted use, distribution, and reproduction in any medium, provided the original work is properly cited. In accordance of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License all Copyrights ? 2014 are reserved for Hans and the owner of the intellectual property Honghua He. All Copyright ? 2014 are guarded by law and by Hans as a guardian.

Abstract:The narrow scope reading effects of quantifiers are in fact epiphenomena of derivational timing.

There is no undoing process in interpretive system of grammar, given that chains are formed either by mov-ing an element lower in the position of tree to a higher position and stay put thereby or by moving only for-mal features [FF] of a element, leaving the element hosting the feature of [SF] behind overtly. This stresses again that movements always take place to a c-commanding position. Narrow scope reading of quantifiers that takes place in A-chains is felicitated by means of Direction-Free Semantic Transmitting Device. In the interpretation, the classification of quantifiers is reduced to an ancillary status while the fact that whether a position is syntactically marked becomes crucial. Augmented with the theory of marked syntactic positions, this interpretive approach based on the binding relations accounts that the scope freezing phenomenon is ac-tually a derived fact.

Keywords: Narrow Scope; Chain; Semantic Transmitting Device; Marked Position; Scope Freezing

汉语量词的窄域释义

何宏华

清华大学外文系,北京

Email: Hehh@https://www.doczj.com/doc/738209510.html,

收稿日期:2013年11月4日;修回日期:2013年12月6日;录用日期:2013年12月17日

摘要:窄域释义现象实际是句法推演过程中时间演算带来的附加现象。核查过程中只有形式特征发生移位,词汇、语义特征呈显性滞留于原位置,A-语链中语迹的语义解释依赖方向自由式词义传递机制;在语法的解释系统中不存在效应消除过程,移位总是从低处移往高处结构统制位置;化名词词组的强/弱分类对于该问题的解释处于从属地位,结构中的位置有无标记性特征则变得至关重要。加入了标记性结构位置理论后,以约束关系为基础的释义方法指出辖域冻结现象可以从对窄域释义的分析中推导出来。

关键词:窄域;语链;语义传递机制;标记性位置;辖域冻结

1. 引言

辖域在量词的研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量词辖域的研究是以逻辑式为基础层面的句法研究中的核心问题之一。1逻辑式句法性质的研究主要有以下领域:

量词辖域,变项约束,Wh-词语滞留(wh-in-situ)的原则与限制,先行词删除规则(“antecedent-contained deletion”),省略,结构重建问题等。其中,辖域研究是核心,因为上述各研究领域中制定句法原则与区域性限制都离不开辖域这一概念。反过来,量化领域的研究(quantification)又促使语义研究领域把目光转向辖域这一概念。以往自然语言语义研究领域中人们注重对个体量词作具体的语义解释,辖域这一概念的引入使人们能够从总体上概括量词这一集合中各元素所显现的共性。因此,量词辖域的研究对于语言理论的构建,语言学理论的充实与发展就显得十分重要。

量词与量词处于具体结构中时,就产生了辖域之间的交互关系,随之就出现了量词取域的问题。一个成分取宽域,另一个就自然取窄域。量词的宽域释义较之于窄域释义来得较为明显,一般说来,在表层结构中领先或居上的量词取宽域释义;而量词的窄域释义则较为隐蔽,例如,一个量词虽然在结构中居上,但在取宽域释义的同时仍然有窄域释义。相反,一些量词,例如,不定指名词词组在结构中居于从属位置时,根据传统假设,在正常释义的语境中就只有窄域释义,但在实际的语义解释过程中其辖域涵盖了结构中居上的相关量词。(Baker,2001)[1]为了揭示、解释这种与表面现象迥异的释义,句法导向的量词辖域研究领域设计、提出了逻辑式这一概念。量词的宽域释义不论采用哪种理论机制总是能够得以解释,因此只有其窄域释义才能更清晰地表现出以逻辑式为层面的辖域释义的内部机制。逻辑式在生成语言学理论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所以集中探讨主导、限制量词辖域窄域释义的机制对于论证逻辑式存在的合理性显得十分必要。在下面的论述中,文章主要探讨汉语量词辖域释义中的窄域释义问题。

2. 窄域释义的确立

那么,什么是辖域的窄域释义呢?Sauerland(1998) [2]认为,当一个量词有窄域释义时,指的是与其显性结构位置相比,一个经过移位的词组似乎在更低一级的结构层面上确定其辖域,或者说在更低一级的结构中受约。换句话说,如果一个词序上领先、结构中居上的量词的辖域小于词序上后置、结构中居下的量词(或具有量化特征的词语)的辖域,我们说前者为窄域释义。2例如,

(1) (有)两名学生可能赢得这场比赛(两名> < 可能)3

May(1977)[6]首先注意到A-语链中量词的窄域释义现象。在提升结构中,被提升的主语在其辖域方面有歧义,这是由于在提升主语与其语迹之间插入了一个带有辖域性质的成分所造成。上面的结构有两种释义,“两名”与“可能”都可有宽域释义,意思大概如下:

(2) a. (某)两名学生有可能赢4

b. 可能有两名学生会赢

关于量词的窄域释义问题文献中时有争论(见Chomsky,1993[7],1995[8])。鉴于此,我们先简要介绍两例测试A-语链中是否存在窄域释义的试验,判断标准看是否符合语法。

第一例这类测试是由Linebarger(1980,1987)[9,10]做的。除辖域之外,Linebarger还利用了否定极性词(negative polarity item, NPI)的准允条件。我们知道,NPI必须受否定意义的词或蕴涵下级的算子的成分统制。Linebarger所说明的是窄域释义可满足NPI的准允条件。这种现象具有普遍性,汉语极性词“任何”表现出窄域释义的性质。

(3) a. 任何有问题的人i都不能t i入选5

b. *任何有问题的人i不能t i入选

(3b)不成立是因为“任何”不能得以窄域释义;(3a)中的“都”在显性位置不成分统制极性词“任何”,

1句法导向的量词辖域释义的研究始于生成语法的早期阶段。最早见于后来成为生成语义学家的著作中(参见Lakoff(1971)[3],Bach (1968)[4],和McCawley(1970)[5])。例如,在Lakoff(1971)中,量词在底层结构(underlying structure)被认为是处在较高一级位置的谓词,在表层结构(surface structure)中,量词通过一种降低程序(lowering process)从底层结构位置下降到表层的结构位置。2文章在此主要关注A-语链,在A-语链中,相同的结构位置对解释辖域与约束之间的关系至关重要(cf. Fox, 1997[11] and Uli Sauerland, 1998[2])。

3“可能”是一个带有辖域性质的成分。

4我们把例子看作一个符号序列,并不看作一个句子,所以句尾不加标点符号。这些例子的列举常常是为了讨论抽象的结构,而不考虑具体语境中现实的句子,这也是生成语言学例句的惯例。

5汉语词语“任何”的准允项为“都”,虽与Linebarger(1980, 1987)所谓否定极性词(NPI)有差异,但其表现出的窄域释义的现象与NPI 在其居下结构中的受约现象类似。这里欲说明的是A-语链中的确存在窄域释义,而且这一现象具有人类语言的普遍性。

然而句中的极性词能够得以准允,准允操作的过程中显现出辖域解释的性质,“都”的辖域涵盖句子主语的辖域。事实情况是句子(3a)属提升句式,主语在“都”的结构下方遗留下一个A-语迹,这似乎使我们有理由假设汉语极性词准允的先决条件是作为主语的极性词必须具有窄域释义。

Burzio(1986)[12]做了第二例以是否符合语法为标准测试量词辖域窄域释义的试验。6试验以双项释义的“each,每”为测试项。从下面两句的对比我们看到正常情况下,在显性句式中双项释义的“each”必须受具有周延解的名词词组(the athletes)的成分统制。

(4) a. The athletes demanded one translator each

(运动员们需要每人一个翻译)

b. *One translator each welcomed the athletes

(*每人一个翻译欢迎了运动员们)

Burzio注意到上述情况有例外,例如,

(5) The Olympic Committee assigned one translator each to the athletes

(奥林匹克委员会给运动员们每人指派了一个翻译)7

附着于直接宾语的双项释义的“each”准允项是居于其后的具有周延性质的介词短语(由介词to引导的词组),Safir和Stowell(1987)[13]也指出其它的一些介词短语亦具有类似性质。

对我们现在关注的问题来说,Burzio观察到的最重要的现象就是在A-语链中,辖域的窄域释义能够满足在结构上处于介词短语之前的双项“each”的准允条件。下面被动结构中的A-移位也表现出类似特征。

(6) a. [One translator each]i was assigned t i to the athletes

(每一位运动员都被指派了一名翻译)

b. *[One translator each] gave a speech to the ath-letes

(*每(人一)个翻译对运动员发表了演讲)

汉语中也存在类似情况。汉语语法规定,当全称量词限定词“每个,每一,每,所有的,全部等”出现在主语位置时,紧邻其限定的名词词组的右侧必须出现具有全称量化特征的“都”。也就是说,汉语中全称量词与“都”共现。换用生成语法的术语来说,这些全称限定词的准允项是“都”。例句如下。

(7) a. 每个男人都喜欢一个女人

b. *每个男人喜欢一个女人

可现实的语句中的确存在全称量词与其准允项并不相互眦邻,二者之间可存在其它语法成分。下面的句子似乎属这种情况。

(8) 每个学生i据说t i都找到了工作

(9) 每个老师i对这些学生t i都发表了演说

(10) *每个老师发表了演说都对这些学生

句子(8),(9)之所以能够成立,似乎是因为“都”对全称量词“每个学生”及“每个老师”的准允能够以全称量词的窄域释义而得以实现。(10)被淘汰是因为居于主语位置的全称量词没有窄域释义。经过英语与汉语的对比与分析,我们目前可谨慎地得出一个结论,即语言中的确存在量词辖域的窄域释义现象。3. 汉语量词辖域的窄域释义的推演过程

A-语链中量词辖域的窄域释义既确立,下面简述文献中对量词辖域窄域释义过程的解释较有影响的三种提法,即右向移位(逻辑式中)(May,1977[6], 1985[14];Chomsky,1995[8]),移位的复制理论(Burzio,1986[12];Chomsky,1993[7];Hornstain,1995[15])以及语音式中移位以重建辖域之说(Uli Sauerland,1998[2])。简单说来,逻辑式中右向移位之说假设隐性移位在结构中不必移位至一个成分统制位置,这样就能抵消显性移位所造成的效应。移位的复制理论假设某些句法成分在移位的过程中在原来的结构位置(即语迹位置)留下了完整的原句法成分的一切特征,像一个复制本,语法中的语义解释部分“看到”的是处于较低结构位置的句法成分,而不是移位至较高位置的成分。语音式移位之说认为在辖域取窄域释义的事例中,语法中语义解释部分“见不到”A-移位,因为A-移位是发生在语音部分。前两种解释方法的雷同点在于,它们都

6Uli Sauerland(1998)曾提到过这个试验。这里用到的英语例句源自Sauerland(1998)。

7目前的分析中最好对该英语句子直译,可是直译得到的汉语句子不符合汉语习惯。这是否说明汉语中无例外情况?下面的分析将会述及该问题。

像传统的“辖域重建”方法那样,认为显性移位过后紧接着的是另外一个能够消除其效应的隐性的句法操作。

与此不同的是,我们在此采纳Sauerland(1998)[2]的观点,认为逻辑式中不存在效应消除移位或类似的句法操作。但该处的假设与Sauerland(1998)[2]有一点看似很小,却有本质区别的地方,即我们认为逻辑式中语义解释的原则贯彻于句式推演的始终,并非仅仅局限于语音解读(Spell-Out)以后的阶段。具体说来,主目量词辖域的窄域释义体现在句法推演的过程中由A-移位形成的A-语链中,并为其所证实。

3.1. 句式推演中的时间演算

上述观察到的窄域释义效应实际是推演过程中时间演算带来的附加现象。下面我们分析涉及强量词与弱量词窄域释义的一些典型语料,同时说明窄域释义效应与句式推演的时间演算有关。

3.1.1. 强量词辖域的窄域释义

企图解释A-语链中量词窄域释义现象的理论都必须回答下面这么一个问题:句子(1)有什么样的推演过程?为方便见,该处重复为句子(11)

(11) (有)两名学生可能会赢得这场比赛

我们认为对该问题的解释依赖于下面的T型语法(T-model)(Chomsky,1995)[8],

T型语法体现三个部分相联的假设:1) 复杂的句法表达式的构成和对此的限定是由各不同语段(phase)简单的句法操作和广义转换来执行,这一过程在次序上有其内在的规定;2) 这类操作所起的作用仅仅局限于LF,而不会延伸至PF;3) 起作用的句法操作与解释原则之间有一种联系,即在逻辑式中可见的操作遵从语链中可见的解释原则。综合这三个假设,可以推断,上述句子(11)是由带有部分次序的句法转换推演而来。

我们目前关注的一点是PF结构呈显性形式出现,由语义解释原则指导的句法操作所形成。在句法推演过程中,所有句法成分均必须移位至功能语域去核查其特征,不论是强特征还是弱特征。在特征核查的过程中,这些成分形成一定的语链,所形成的语链负责最终的语义解释。语音解读规则应用过后,携带强特征的成分核查过后即滞留于其核查位置,这是基于一个预设,即核查位置是一个有标记的结构位置,呈显性形式存在,具体说来是PF中的结构位置(事实上,这仍不是最终的词序)。该假设与Chomsky(1993,1995)[7,8]的阐述一致,他主张强特征必须在语音解读规则实施之前得以核查,否则句法推演失义。看下面典型例句。

(12) [DisP 每个男人i[Dist’都[VP t i喜欢一个女人]]]8

在句法推演过程中,强量词“每个男人”必须首先移位至“都”的投射的标志语位置(Spec DistP),核查存在于该位置的强特征,同时也核查其自身携带的不可解释的强特征,移位所形成的词序符合汉语显性句法的语法规则。如上面表达式所示,在移位过程中,“每个男人”留下了一个语迹,即t i,形成语链C(每个男人,t i)。众所周知,语迹的释义参照与其相联系的词汇项。这里所隐含的意思是引导语链的词汇项能够把词汇语义信息传递给与之相联的语迹,对于语迹的释义来说,所传递的信息必须是充分的。我们可谨慎地、暂时把这种为语迹传递语义值的过程称为语义传递机制(Semantic Transmitting Device, STD)。9明确点说,一个量词的窄域释义的条件由词汇传递机制来满足。为使其更准确,我们可以下面的规则来表达。

(13) 语义传递机制(STD):

语迹的语义值由引导包含该语迹的语链的词汇

8“都”被认为是功能语类DistP的中心词,在句法推演中投射。持该种看法或类似看法的有Cheng(1995)[16],Li(1997)[17],Liu(1997)[18]等。但我们认为“都”应是语类UnivP的中心词。关于“都”的辖域释义,我拟另文专述。

9表面看来语义传递机制与传统意义的所指关系(reference)雷同,但两者有本质的不同。所指关系是一种静态的、规定性的表述,涉及语境及语用诸多因素;语义传递机制是基于句法推演的过程,是一种动态的、描述性的,以至于最终解释语迹释义的过程。语迹获得语义的过程也就是句法推演的过程,这反过来也说明了一个事实,即句法与语义相比较,句法具有生成性质。

项所赋予。

换句话说就是,引导语链的词汇项赋予该语链中的语迹以语义值。这样就解释了(11)中“每个男人”的窄域释义问题。10

词汇传递机制这一概念的引入方便了量词辖域窄域释义的解释。这不仅能解释强量词窄域释义问题,亦可说明类似句子(3a)中极性词“任何”的窄域释义过程。限于篇幅,(3a)中“任何”的窄域释义过程在此不做讨论。

3.1.2. 弱量词辖域的窄域释义

弱特征的核查与强特征的核查过程不同。携带弱特征的句法成分在其特征核查过后,不必呆在其核查位置,这也与Diesing’s(1992)[19]的映射原则(Mapping Principle)相符。Diesing认为携带强特征的主目(为叙述方便起见,后文称为强主目)在逻辑式中必须处于VP结构之外,这就蕴涵了携带弱特征的主目(后文称为弱主目)可处于VP结构之内,亦可居于VP之外。因此,在句式推演过程中,弱主目在经历特征核查后可退回其原位置,生成符合语法的显性词序。上小节中(12)可作为例证,句中的弱量词“一个女人”特征核查后滞留原位置不动。

那么,又如何解释弱特征的核查过程呢?其核查机制又怎样呢?看上去弱特征核查过后退回其原位置之说似乎与逻辑式中在结构位置的回落假设一致,而与移位须移至成分统制位置的原则(cf. Chomsky,1993)相冲突。但我们认为弱特征的核查过程与逻辑式回落不一样,两者有着本质的不同。

特征核查理论的一个基本点就是需要核查的特征是一些形式特征(formal features [+FFs])。为解释这一现象,我们采用Kitahara的观点(Kitahara,1997)[20],假设在推演过程中,逻辑式移位只携带形式特征至核查域,而把包括语义在内的其它特征滞留于原位置,除非所移位的目标位置为标记性位置。11Chomsky (1995)[7]也认为只有形式特征[+FFs]在发音–知觉(A-P)界面可见,而在该阶段可见的特征都是不可释义的特征,如果这些不可解释的特征在句法推导过程中得不到核查,这将导致句法推演的失义。

很显然,该假设只适用于非标记句法位置。论及标记性位置,情况又有不同。朝着该位置的移位不仅携带形式特征,亦须承载其它的特征,换句话说,移位的是整个词组。看下面的表达式。

(14) [AgrSP[每个男人+ FF]i [DistP[每个男人+ SF + FF]i 都[TP[AgrOP一个女人+ FF]j

[VP t i喜欢[一个女人+ SF + FF]j ]]]]

该结构中的“都”的最大投射的标志语位置是一个标记性位置,因此,移位不仅携带形式特征,也携带了语义特征(semantic features[+SF])。整个词组移位后留下了一个语迹t i。AgrOP的标志语位置为非标记性位置,因此移位-α仅携带形式特征[+FFs]。

由此可见,由于标记性句法位置的存在,对于显性句法中的词序来说,重要的不再是强/弱量词的区分,而是标记性与非标记性句法位置之分。关于标记性结构位置的定义,目前还不十分精确。限于篇幅,我们不拟在此详细探究。但可以肯定的是,根据句法推演原则,在推演过程中,某些结构位置必须被词汇成分占据,特别是在语音解读(Spell-Out)规则实施之时,否则推演失义。标记性特征均携带特征[-解释性],存现于标记性结构位置的标志语位置,12这就要求既包括[+FF]又包括[+SF]特征的整个词组移位至该位置,然后滞留于此。若形式特征不能在逻辑式得以核查,则将显现于发音–知觉界面,即会导致句法推演失义。大致说来,标记性句法位置可等同于句子的主题位置,提升结构的主语位置,能够核查标记性量词特征的结构位置,等等,这类结构的标志语位置存在标记性特征。标记性句法位置的确立为强/弱量词特征核查过程提供了统一的解释。

更为棘手的是解析语链中语义值的传递问题。我们回过头再看一下上述逻辑式结构(14)。该结构中有三条语链:C1([每个男人+ FF]i,[每个男人+ FF + SF]i)和C2([每个男人+ FF + SF]i,t i)与全称量词相联;

10所谓“每个男人”的窄域释义,在该结构中是与“都”的辖域相对来说,而不是与处于宾语位置的“一个女人”加以比较。

11该假设与Kitahara(1997)[20]稍有不同,Kitahara只关注形式特征的提升,而不管目标位置是否为标记性还是非标记性位置。12例如,有标记量词携带[+Q]特征,在推演过程中必须被首先核查掉,否则推演失义。同样,不具解释性的特征[-解释]在推演过程中也要首先被核查,否则推演失义。在此能够观察到的重要一点是它们有共同的性质,即在逻辑式中必须首先得以核查,否则推演失义。当然,两者也有不同之处,特征[+Q]依附于量词,移位至与其特征匹配的核查位置,而特征[-解释性]存现于标记性结构位置的标志语位置,携带与其特征匹配的名词或量化名词词组移位至此以核查其标记性特征。

C3([一个女人+ FF]j,[一个女人+ FF + SF]j)与偏称量词相联。我们在此关注的不是语链的构成,而是语链中链素如何被赋予语义值。根据词语义传递机制(STD),处于链尾的链素被处于链首的链素赋予语义值。但该规则只适用于C2,而不能用于其它语链,因为C1与C3的链首,即,[每个男人+ FF]i与[一个女人+ FF]j只包含形式特征,语义特征反而存在于链尾。这种分布危及语链的构成,因为链首不能缺失语义。那么,链首的语义值从何处而来呢?唯一的假设就是含有语义特征的链素把语义值传递给缺失语义的链素。这就意味着语义传递机制必须得以修正,因为这种以成分统制为基础的机制强调方向性,即语链中链素的语义值由链首传递给链尾(Chomsky,1995)[8]。

鉴于此,语义传递机制应修正为方向自由的语义传递机制。

(15) 方向自由的语义传递机制:

任何链素都能从处于同一语链中的任何携带特征[+SF]的链素得到其缺失的语义值。

修正过后的语义传递机制的意义在于,文献中一贯主张的语迹必须从处于成分统制位置的句法成分取得语义这一特殊规定可被剔除出语法,这有利于简化语法的复杂性、增加其解释力,符合语法理论的发展方向。

上述结论可运用于下面句子的分析。

(16) (有)两个人读了每一本书

在标记性与非标记性句法位置的区分建立之前,“每一本书”,据前述划分应为强量词,在推演中应首先核查特征。然而,若其滞留于核查位置,则生成的是一个不符合语法的显性结构。

(17) *(有)两个人每一本书i读了ti

现在在标记性句法位置理论框架下,该句违反语法的现象可得以合理解释。句子(16)中不存在标记性句法位置,“每一本书”不必滞留于核查位置。在句式推演中,移位-α只携带该成分的形式特征至AgrOP 的标志语位置,而把包括词汇特征在内的其它特征遗留于原位置。结构(17)违反了这一原则,因此导致推演失义。

然而,如果结构中有标记性位置的话,违反语法的程度则有可能降低。这反过来又支持了句法中确实存在标记性结构位置的观点。例如,

(18) (有)两个人每一本书i都读了ti

鉴于以上分析,上文提到的句子(1)在推演过程中,主目“两名学生”从内嵌从句的主语位置移位至主句的主语位置。为论述方便,这里重复如下:

(19) 两名学生i可能ti赢得这场比赛

前面述及,该句是一个歧义句,有两种释义。李艳惠(1990)[21]认为该结构为提升结构。在目前的理论框架下,主句主语的标志语位置应为标记性句法位置,如果在演算超过语音解读点后不被一个显性词汇成分占据,那么句法推演必定失义。因此,在结构生成过程中,移位-α实际把整个词组“两名学生”从其源位置移至主句的标志语位置,留下语迹t i。语迹t i的语义值通过方向自由式词汇传递机制由携带特征[+SF]的链首处获得,句子主语的窄域释义由此得以解释。

3.2. 小结

这一理论框架所蕴藏的含义是为了满足标记性结构位置的特征核查的要求。在句法推演中必须发生某些强制性移位,把结构中某些成分移位至特征相匹配的标记位置;另一特点是这与Chomsky(1995)[8]所持观点相左,他认为语迹须从占据成分统制位置的成分获取其语义值,而实际我们看到在方向自由式语义传递机制的作用下,语迹可在任何位置获得相关语义值。方向自由式语义传递机制,加上标记性结构位置的存在与形式特征核查,这一假设的合理性被语言现实所佐证,反过来该假设也解释了语言中存在的辖域窄域释义现象。同时,在提升结构中基于形态特征的要求而发生主语提升移位的现象也得到了统一的解释,证明在语音解读规则实施之前,扩充式投射原则必须得以严格遵循,再次说明了扩充式投射原则具有普遍性(Chomsky,1995)[8]。

4. 辖域冻结(Scope Freezing)现象的推导

涉及解释辖域窄域释义现象时,我们还需提到辖域冻结(Scope Freezing Generalization, SFG)。辖域冻结现象与辖域窄域释义密切相关,前者实际是一个推导

性事实,可以从现行的窄域释义理论框架中推导出来。

4.1. 辖域冻结概述

这一定义首先出现于Barss(1986)[22]的博士论文中,表述如下:

(20) 辖域冻结概述:一个经过移位的量词不能在一个A-语迹位置释义,如果该A-语迹不被显性句法中的量词成分统制。

包含A-移位语迹的成分若作结构上的提升移位,先期作A-移位的句法成分即处于非成分统制位置,也就无法在A-语迹位置得以释义,这种量词辖域窄域释义的缺失即是一种辖域冻结现象。下面的英语句子源自Barss(1986)[22],Barss关于辖域冻结现象的分析几乎全部基于该例句。

(21) [How likely to t QP address every rally]wh is [some politician]QP t Wh?13

(some > likely, *likely > some)

(某位> 可能,*可能> 某位)

(某位政治家有多大的可能性会对每一集会团体发表演说?)14

他以量词回落(Q-lowering)假设为基础分析A-语链中的辖域重构现象,认为移位中的成分统制条件不仅指目标位置须统制原位置,亦可通过原位置统制移位的目标位置来得以满足。这种经过限定的,对称性成分统制条件允许句法成分向较低的结构位置移位,但该位置相对于原位置而言必须是一个受统位置。Barss(1986)[22]指出其关于辖域冻结的概述阻止了如下所示的结构中的量词回落,因为原位置不能成分统制处于较高位置的成分内的目标位置。图示如下:

但是,Barss’s(1986)[22]的解释方法是否真的预测到辖域冻结现象的存在?值得怀疑。假设到达某一居上成分内的某一位置的推演可分两步完成:首先把需移位的量词提升至高于该成分的结构位置,然后再回落至该居上成分内。这一推演过程并未违反Barss所说的对称性成分统制条件限制。早在1998年Sauerland (1998)[2]就注意到Barss的方法中存在着另外一个问题,该问题带有量词回落所引发的一切麻烦特征。具体说来,语法须额外解释显性句法中量词回落缺失的原因。

Saito(1992)[23]指出,日语中WH-词语可越位移位,移至其辖域之外的一个句法位置,事例如下。

(23) どの本をi MasaoはHanakoがt i図書館から貸し出したのかを

哪本书Masao Hanako 图书馆借出

知りたがっている。

想知道

(Masao想知道Hanako从图书馆借出的是哪一本书。)

他由此认为日语中的无规则超越越位所产生的效果能够被自由地消除。然而,日语中仍然不可以出现一个词组越位移位至相对较低的结构位置,否则不合语法,例如:

(24) * Hanakoはt i MasaoがTaroにi笑ったとおもわせた

Hanako Masao Taro 嘲笑相信

上述分析似乎再次指出了一个事实,即句法推演中关于移位的不对称成分统制限制可以在更具概括性的原则指导下推导出来,这一限制是普遍性原则应用的结果。Barss(1986)[22]所建议的在推演中应用的对称性成分统制条件,现在看来是专为该具体现象所设,是一种特殊的规定,因此,在解释辖域的窄域释义过程中,假设语法中不存在类似的特殊规定反而显得更加自然。成分统制条件实际上是所有移位必须满足的、具有普遍性的句法操作规则(cf.Chomsky,1995)[8]。

4.2. 基于标记性结构位置的释义方法

鉴于Barss解释方法的不充分,那么就必须有另

13Sauerland(1998)[2]也采用了这个例句,他以语音式为分析层面对这一现象作了解释。参见其论文与其参考的相关文献。

14汉语译句无法表达英语原句中的词序,此处相应的汉语句子不存在辖域冻结现象。然而,这并不是说汉语中没有辖域冻结事例。后述将论及汉语中相应的现象。

外的解释方法。文章认为上述语义传递机制辅之以标记性结构位置理论能够解释这一现象。辖域冻结现象属于量词辖域窄域释义的一种,该问题的解决完全在于逻辑式移位的分析。下面总结一下到现阶段为止量词窄域释义所依赖的几个理论假设,如我们在前述所注意到那样,每一个假设都有相对独立的理论动因。

(25) a. 所有的移位均发生在逻辑式;

b. 传统意义上所谓显性移位,例如,主题化,外置,无序超越移位等均为逻辑式中特征核查动因所致;

c. 移位的目标位置必须是成分统制原位置的结构位置;

d. 语音式中无移位。

假设(25a),(25b)和(25d)与上节中所得结论一致,即语音式中无移位现象。(25c)是基于对移位的更充分的理解,正如Chomsky(1995)[8]所分析的那样。

现在我们来看Barss(1986)[22]所讨论的结构,看其有多少潜在的推演方式能够分别导致量词的宽域和窄域释义。为了实现窄域释义,“某个”必须在“可能”的域内释义,这从下面句子的部分推演阶段来看是可能的。

(26)____ is [how likely to [some politician] address every rally]

是多大可能[表不定式的小品词] 某个政治家演讲每个集会群体

在该提升结构中“某个”与“每个”均处于“可能”的辖域内,这里的一个前提是“某个”与“每个”的辖域相互涵盖。为不破坏这一辖域关系,整个How-结构体(携带特殊疑问含义的词组或短语)须首先移位至句子主题位置,然后把量化名词词组“某政治家”回落至主句主语位置,以此满足扩充式投射原则(EPP),部分推演过程如下:

(27)

这一推演过程实际是不合格的,因其违反了标记性结构位置原则,该原则要求移位至标记性位置的句法成分是包括语义特征在内的整个词组,并滞留与此;再者,推演中“某政治家”的移位违反成分统制条件,因而导致句法推演失义,窄域释义不能确立就是自然的结果。这一反例论证了“某政治家”只含有宽域释义的解释事实。

那么,宽域释义是如何推导出的呢?其推导过程又怎样?请注意,上述例句的结构中包括两个标记性结构:主题位置与主句主语位置(这是一个提升结构)。句法推演过程中首先移位的必然是“某政治家”,移位至主句主语位置以满足扩充式投射原则,并滞留于此,因为该位置属标记性结构位置。

(28) Some politician i is [how likely to t i address every rally]

某政治家是多大可能演讲每个集会群体

该移位是合法的句法操作,符合假设(25c)的精神。移位过后形成一条语链(某政治家i,t i),“某政治家”的辖域涵盖整个句子,具体说来,“某政治家”涵盖How-结构体的辖域。我们知道该结构中有两个标记性位置。其中一个被占据,但另一个位置空着。在语音解读之前,或在拼读规则实施之前,结构中的标记性位置若仍然虚空着,则导致句法推演失义。由How 引导的结构体携带Wh-特征(主题特征),这一特征在推演中必须在拼读规则实施之前得以核查。How-结构移位唯一的合法位置是句子主题位置,如上所述,这是一个标记性句法位置。特征核查过后,How-结构体即滞留于此,形成一个A`-语链(how j, t j),表达式如下。

(29) [how likely to t i address every rally]j Some po-litician i is t j

多大可能演讲每个集会群体某政治家是

请注意,“some”与“how”之间仍保有原来的辖域关系,即“some”与“how”之间的成分统制关系依然存在,“some”的辖域大于“how”的辖域,因为“some”成分统制语迹t j。然而,语链(some politician i, t i)不复存在,因为我们没有理由说“some”是从与其同标的t i这一位置移位至现在的位置,这是根据假设(25c)所能得出的结论。即便我们采用Barss(1986)[3]的对称性成分统制条件假设,“some”与语迹t i之间的语链关系也难以建立,因为语迹t i所占据的位置不是

成分统制位置。如果这一分析正确的话,有理由说“某政治家”不能在语迹t i位置释义。那么,该结构只有一种辖域关系,即只有“某政治家”有宽域释义,即some > likely。辖域冻结即可由此推出。

辖域冻结现象不仅存在于英语中,该现象还被其它语言中的语言事实所例证。下面的汉语句子显示出主题化能产生同样的效应。

(30) [[t i抓住每次机会]j,有的人i的确这么做的t j]

(有的人> 每次机会,*每次机会> 有的人)

如上所示,该结构只有一种辖域关系,即,“有的人”涵盖“每次机会”。原因是相同的,语迹t i所占位置不能是“有的人”移位的目标位置,因其必须遵循假设(25c)中的成分统制原则。在该主题结构的推演过程中,“有的人”与其语迹t i之间的成分统制关系被破坏了。这样,原本存于“有的人”与“每次机会”之间的辖域互动关系也不复存在。换句话说,“有的人”不能在其语迹t i位置释义,因此,“每次机会”的辖域不能涵盖“有的人”的辖域。所以,该结构中只有“有的人”取宽域释义。

4.3. 小结

尽管Sauerland(1998)[2]的解释方法与本文释义的方法有很大不同,但其文中提供的语料佐证了辖域冻结现象的真实性。他指出,A`-移位破坏了作A-移位的量化词组与其语迹之间的辖域关系,这也为上述讨论所证明,英汉两种语言均有该现象存在。上文分析的汉语例句不仅证明辖域冻结现象存在于汉语中,同时也论证了Hornstein(1995)[15],Johnson和Tomioka (1997)[24]有关观点,他们认为宾语的辖域涵盖主语辖域的一个前提就是主语必须有窄域释义,即显性位置的主语与其动词词组内的语迹所形成的语链必须有窄域释义。

5. 结语

如果以上分析正确的话,我们有理由断言,在句法推演过程中,某些句法成分从相对较低结构位置移位至较高位置并滞留于此;核查过程中只有形式特征发生移位,词汇、语义特征呈显性滞留于原位置。那么,在语法的解释系统中根本不存在消除过程。移位总是从低处移往高处,移往结构统制位置,这是语法机制的核心。语言中存在的辖域窄域释义现象的解释是以此分析为前提的。加入了标记性结构位置理论后,以约束关系为基础的释义方法指出辖域冻结现象可以从对窄域释义的分析中推导出来。

基于上述分析,我们说计算系统具有二重性:静态与动态。推演中所形成的语链具表达性质,属静态表达;运用于表达性语链的解释性原则,概括地说逻辑式原则实质上是在推演中推导而来。

正如Hornstein(1995)[15]所主张的那样,语音式中无语链,因为推演中的操作仅限于逻辑式(见假设(ii))。对于Sauerland(1998)[2]主张通过语音式解释辖域窄域释义来说,这是一个反例。逻辑式主要由语链构成,语链构成须遵循解释性原则,因此起释义作用的是语链。

基金项目

该文是2012年度清华大学人文社科振兴基金研究项目(2012WKYB012)的部分成果。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Baker, C. (2001) Integrity: A syntactic constraint on quantifica-

tional scoping. In: Megerdoomian, K. and Bar-el,L.A., Eds.,

WCCFL 20 Proceedings, Cascadilla Press, Somerville, 101-114. [2]Sauerland, U. (1998) Scope reconstruction without reconstruc-

tion. In: Shahin, K., Blake, S. and Kim, E.-S., Eds., WCCFL 17:

The Proceedings of the Seventeenth West Coast Conference on

Formal Linguistics, 582-596.

[3]Lakoff, G. (1971) On generative semantics. In: Steinberg, D.D.

and Jokobovits,L.A., Eds., Semantics, 232-296.

[4]Bach, E. and Harms, R., Eds. (1968) Universals in linguistic

theory.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Inc., New York.

[5]McCawley, J. (1970) Where do noun phrases come from? In:

Jacobs and Rosenbaum, Eds., Readings in English Transforma-

tional Grammar, Ginn, 166-183.

[6]May, R. (1977) The grammar of quantification. Doctoral Disser-

tation, MIT, Cambridge.

[7]Chomsky, N. (1993) The minimalist program for linguistic theory.

In: Hale, K. and Keyser, S.J., Eds., The View from Building 20:

Essays in Linguistics in Honor of Sylvain Bromberger, MIT

Press, Cambridge, 1-52.

[8]Chomsky, N. (1995)The minimalist program. MIT Press, Cam-

bridge.

[9]Linebarger, M. (1980) The grammar of negative polarity. Doc-

toral Dissertation, MIT, Cambridge.

[10]Linebarger, M. (1987) Negative polarity and grammatical repre-

sentation. Linguistics and Philosophy,10, 325-387.

[11]Fox, D. (1997) Reconstruction, variable binding and the inter-

pretation of chains. MIT Press, Cambridge.

[12]Burzio, L. (1986) Italian syntax: A government-binding approach.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Dordrecht.

[13]Safir, K. and Stowell, T. (1987) Binominal each. Proceedings of

NELS, Amherst, 18, 426-450.

[14]May, R. (1985) Logical form: Its structure and derivation. MIT

Press, Cambridge.

[15]Hornstein, N. (1995)Logical form: From GB to minimalism.

Blackwell, Oxford.

[16]Cheng, L. (1995) On Dou-quantification. Journal of East Asian

Linguistics, 4, 197-234.

[17]Li, X.G. (1997) Deriving distributivity in mandarin Chinese.

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Irvine.

[18]Liu, F.-H. (1997)Scope and specificity.John Benjamins Pub-

lishing Company, Amsterdam. [19]Diesing, M. (1992) Indefinites. MIT Press, Cambridge.

[20]Kitahara, H. (1997) Elementary operations and optimal deriva-

tions. MIT Press, Cambridge.

[21]Li, Y.-H.A. (1990) Order and constituency in mandarin Chinese.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Dordrecht.

[22]Barss, A. (1986) Chains and anaphoric dependence: On recon-

struction and its implications. Doctoral Dissertation, MIT, Cam-bridge.

[23]Saito, M. (1992) Long distance scrambling in Japanese. Journal

of East Asian Linguistics, 1, 69-118.

[24]Johnson, K. and Satoshi, T. (1997) Lowering and little clauses.

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Massachusetts.

汉语量词与英文用法对照

汉语量词与英文用法对照 (Comparison betweenChinese Words of Measurement and Their English Equivalents) 量词是现代汉语11类词中的一种,运用非常普遍,大约有500多个量词。除了表“量”以外,它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习惯搭配。即使是华人也有弄错的时候,学中文的外国人更是头疼。所以正确认识量词,准确翻译汉语量词也是很重要的。英语中没有像汉语这样的“量词”分类,但有类似的用法和修辞结构,如quantitive determinatives(量词限定词),portative (量词),quantifiers(量词)。它们之间有相同之处,但更多的是差异。因而,本节以一定的版面来分析其不同结构和用法,不过,更多的还是靠读者自己潜心收集认识,才能掌握如何翻译。 1、一群 一群人a crowd/group/multitude/throng/army/team/class of people;a gang/swarm/horde/pack/band of people(in a derogatory way) troop通常指聚在一起活动的、生气勃勃的一群人。如: a troop of demonstrators/shoppers/visitors bevy特指女性的“一群”,有时指鸟类,尤指鹌鹑或云雀。如: a bevy of actresses/young women/ladies/shop girls/quails 表贬义的“一群”有:a mob of angry people/rioters/slaves/liars/blackguards horde原意为游牧部落,通常含有轻蔑色彩: a horde of lazy-bones/swindlers/locusts/hooligans band;gang常指“帮”: a band of robbers/gangsters/thieves/outlaws a gang of criminals/slaves/prisoners 一群牛、象、马、天鹅a herd of cattle/elephants/horses/swans 一群鸟a flock of birds/geese/hens/goats/swallows/sheep/chickens 一群猎狗a pack of hounds/wolves/grouse 一群狐狸a skulk of foxes 一群狮子a pride of lions

《左传》中的名量词研究

《左传》所见名量词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号:01010236 姓名:单丽梅 内容提要:本文以《左传》中的名量词为研究对象,对该书全部名量 词进行分析研究,讨论《左传》中的名量词的分类、结构类型以及语法 功能。旨在通过这样的分析研究,从词汇和语法角度两方面揭示《左传》时代名量词的发展概况,明确其发展史上的自身特征。 Abstract:Study of phrase made up of noun and measure word in Zuozhuan was given in t his paper. Discusses were gone on all such phrases in the book from characteristics of classification, and types of structures and grammatical functions. The development of phrase made up of noun and measure word in times of Zuozhuan from the syntax and lexical levels, and the features of their own in the historical procession were shown. 关键词:名量词《左传》分类特征 Key words:phrase ; noun and measure word ;Zuozhuan; characteristics of classification 量词的使用是汉语言的重要区别特征之一。它是一类十分活跃而又极其普通的词,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从我国最早的可识文字甲骨文的记载来看,殷商已经有度量衡、容器、货币的单位词(即量词)出现了,如容器量词“升”,货币量词“朋”,天然量词“丙”等。甲骨文中量词的运用范围较窄,数量也较少,还没有出现动量词。语法发展还很不充分,在句中只能做主语和宾语,而且与数词组成的数量短语一般只能出现在名词之后,其位置较为固定。到周秦,又出现了表示事物特点的个体量词。魏晋南北朝时期,量词的运用得到空前的发展,形成完整的体系结构,这在刘世儒先生的《魏晋南北朝量词研究》一书中有详尽的论述。

汉语量词“双”与“对”比较使用探析

汉语量词“双”与“对”比较使用探析 发表时间:2016-08-06T15:22:37.337Z 来源:《基层建设》2016年11期作者:岳磊[导读] “对”和“双”是汉语中常用量词,汉语语法教学中对这两个量词解释看似简单实则不易理解。 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外语学院 451100 摘要:“对”和“双”是汉语中常用量词,汉语语法教学中对这两个量词解释看似简单实则不易理解,譬如:一双儿女不能说成一对儿女,一对镯子不可说成是一双镯子,一对夫妻不可说成是一双夫妻等等。诸如此类不胜枚举,从三方面对其进行对比讨论,探析量词“双”与“对”的使用。 关键词:对;双;量词;语义分析 在一堂语文教学模拟课上,学生试讲量词的用法,谈到量词:双和对。在讲解时列举了如下例子:一双鞋一双手套一双袜子,一双眼睛,一双筷子,一对花瓶,一对镯子,一对柜子。然后总结“双”与“对”都是专用量词和集合量词,意义相近,可互释,例如《现代汉语词典》对这两个量词的解释:双:用于成对的东西。 对:双。 这时问题出现,在课堂讨论中有学生提出:双和对虽意义相近,但在使用时并不是都可以互换的,例如:一双儿女却不能说成一对儿女,一对镯子绝不可以说成是一双镯子,一对夫妻不可以说成是一双夫妻,诸如此类例子不胜枚举,本文从三个方面对其进行对比,探微量词“对”与“双”的使用。 一.“对”、“双”的语义源流《汉语史稿》载:“绝大多数的量词都起源于名词或动词,它们的语法意义就是由它们的本来意义引申的。”这就使得量词所称量的事物的特征要与量词本身的特征相一致。“对”和“双”在古代文献中出现较早,且使用较广。古时其用法迥异,后来由动词虚化为量词时才具近义性。 1.对 从词源看,对有匹配配偶之意,但“对”在古代常做动词用,相当于英语中的REPLY(回答):(1)大风有隧,贪人败类。听言则对,诵言如醉。匪用其良,覆俾我悖。 (2)公问族於众仲。众仲对曰:“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 “对”还有个常用意义是指“面对,对面”:(3)公辞,宾西面坐奠于阶西。东面对,西面做取之。 《说文解字》:“对,应无方也。从羋,从口,从寸。对,或从土。”“应无方”是指问什么答什么,或者是谁问答谁,也就是徐锴说的“有问则对,非一方也”③。依许慎、徐锴之说,“回答”就是“对”的本义,如:君前奏对。“回答”涉及提问者和回答者两方,这为“对”后来做量词时的“二”意义提供了依据。而这一问一答是对立的,他们性质不同但又是统一于“对”这个概念中的,因此“对”本身是具有对立统一性的,而且这一特征贯穿于“对”的词义演变过程,到《仪礼》中“面对,对面”的意义,这一特征没有发生任何改变。这又为“对”计量两个互相对立又统一的个体提供了依据,如“一对夫妻”、“一对鸳鸯”。 2.双 “双”的繁体做“雙”,许慎《说文解字》:“双,隹二枚也,从雔,又持之。”“双”的本义就是两只鸟,因此成语有:比翼双飞而无比翼对飞。“双”意义指向倾向于指个体数量为二,向数词虚化:(1)举世无双(2)遗我双鲤鱼(3)赐予家子双琥,一环,一璧,轻服,受之。 “双”的这种事实两个的用法使得虚化为量词后,个体之间是重复或者重叠的关系,彼此之间是独立的而不是对立的,但两个独立的个体又统一于“双”的概念中。因此“双”称量的个体是具有独立统一性的。 总得来说,从语源角度看,量词“对”更侧重于强调计量具有对立统一性的两个个体,比如“一对矛盾”、“一对冤家”,而“双”更侧重于计量两个性质相同功能相同的独立个体,如“一双手套”、“一双眼睛”。 二.“对”与“双”语义分析语义学中,语义特征是指某个词在语义上具有的区别于其他词的特点。对近义量词进行语义特征地分析与描写,可以更好地认识这些量词的共同语义特征与区别语义特征,进而在实际的语言运用中更准确恰当地选用近义量词。量词意义较宽泛,对量词做语义分析需要借助于它所称量的动词或者名词,才能够使两个近义量词区分开来,因此对“对”和“双”进行语义分析就要以它们所能称量的名词为参照。根据《现代汉语量词研究》名词、量词搭配表中收录的32组可以与对、双搭配的词,和《汉语量词词典》常用名词量词搭配表中收录的79组词,除去重复的22组,合计89组词,分析整理,可以把对、双的核心语义通过语义分析可看出“对”、“双”都表示两个,都是计量成双的东西的名量词,但它们的区别还是较明显的,从三方面说明: 1.是否可以计量对立成双的东西 “对立成双” 是指所计量的两个个体之间具有某种对立性质,彼此之间是对立统一的关系,这种对立可以是性别、方向、性质……的。依据这一点,可以将部分必须用“对”计量的词区分开来。比如“一对夫妇”、“一对恋人”、“一对仇敌”、“一对矛盾”等。“双”在这一点上刚好相反,计量的个体彼此之间无任何对立,而是同一性质的两个个体数的重复或者是重叠的关系,“一双手”、“一双袜子”、“一双鞋”、“一双筷子”、“一双手套”都是如此。因此可以说对立成双的东西必须用“对”来计量,“双”是不可以用来计量对立成双的东西的,这跟其语义来源有着直接的关系。

中文量词大全

中文量词大全

量词 (一) 中文里有很多量词,常见的如“只”、“个”,其中有几十个量词在英语里没有对应词.这些量词使得在描述事物时显得丰富多采.为了帮助在美国学中文的学生掌握这些量词,现把它们按功能归类说明,以词组形式出现.

1 表示人的量词:个、位、条.位是比较正式客气的用法.条的用法有限. 一个人一个大人一个小孩一个女孩一个男孩一个画家一个司机一个工人一个农民一个士兵一个朋友一位同学一位老师一位客人一位长官一位代表一条好汉 2 表示动物的量词:只、匹、头、条、峰. 一只狗一只鸟一只猴子一只鸡一只大象一只羊一只猫一只老鼠一只蝴蝶一只虫一匹马一头牛一头羊一头驴一头骡一头豹子一条蛇一条鱼一条虫一峰骆驼 3 表示人和动物器官部位的量词:个、只、颗、根、张、片条.除了个和只以外其他大都表示形状. 一个脑子一颗脑袋一根头发一根眉毛一只眼睛一个鼻子一个耳朵一张嘴一片嘴唇一颗牙齿一个舌头一个下巴一条胳臂一只手一个手指头一个拳头一条腿一只脚一条尾巴一颗心 4 表示植物的量词:棵、株. 一棵树一棵白杨一棵草一棵松一株水稻一株麦子一株树一株小草 5 表示水果的量词:个.例外:一粒葡萄,一根香蕉. 一个苹果一个橘子一个柿子一个梨一个李子 一粒葡萄一根香蕉 6 表示植物部位的量词:朵、片、条、颗、粒.大都表示形状. 一朵花一朵玫瑰一朵红梅一片叶子一条根一颗种子一粒米 7 表示食物的量词. 一顿饭一顿早饭一份早餐一份午餐一份晚餐 一份中餐一份西餐一份点心一根油条一个包子 一个馒头一根鸡腿一个鸡蛋一片肉一块牛肉 一个三明治一道菜一道汤一片面包一块蛋糕 一根冰棒一片饼乾一粒糖果一片西瓜一根棒棒糖 8 表示餐具的量词.

量词“场”和“部”的多角度分析

量词“场”和“部”的多角度分析 针对留学生学习汉语量词中的实际问题,本文在考察了一定数量的语料后,认为量词“场”和“部”后接“电影”时的用法有所不同,主要体现在语体侧重、语义重点、具体词性、动词搭配四个方面。 标签:对外汉语教学量词场部 量词是留学生学习汉语时出现错误较多的一个词类,也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一个难点。一些留学生在学习了量词“场”和“部”都可以用来修饰“电影”后①,造出下列句子: (1)*这场电影获得了国际大奖。(正确的句子:这部电影获得了国际大奖。) (2)*晚上我和阿里去看电影,我们要看八点半的那一部。(正确的句子:晚上我和阿里去看电影,我们要看八点半的那一场。) 这些偏误的出现是因为留学生未弄清楚“场”和“部”在修饰“电影”时的不同用法。那么,“电影”前什么时候用“场”,什么时候用“部”呢?我们做了以下考察。 一、语体侧重不同 “场”多出现在口语中,而“部”的书面色彩较浓。我们翻阅了《武汉晚报》《长江日报》《文汇报》中有关电影的报道,并从新浪、网易这两个网站下载了两万多字电影方面的语料,发现其中“电影”前所用的量词都是“部”。此外,与“电影”同义的一些词,如“影片”“片子”也都只与“部”搭配,未发现与“场”搭配的例子。例如: (3)而伟仔另一部电影《无间道》亦同期上映。(网)② (4)专题介绍:电影史上最伟大的10部电影(网) (5)10部电影让我们泪流满面(网) (6)这部电影讲的是发生在俄国的事情,我当然不能让观众看出我的“美国底子”。(网) (7)这部电影可能是比较我以往所有的电影、内在张力最强大的一部。(《长江日报》) (8)这部影片敢审视每个成年人的爱情观、道德观直至对生存意义的疑问。(网) (9)《美丽心灵》和《红磨坊》两部影片就已被列为得奖的最大热门。(网)

现代汉语词性

现代汉语词性 一.名词 表示人和事物的名称叫名词。如:"黄瓜、猪、马、羊、白菜、拖拉机、计算机"。 1、表示专用名称的叫做"专用名词",如"云南、上海、李白、白居易,中国"。 2、表示抽象事物的名称的叫做"抽象名词",如"范畴、思想、质量、品德、品质、友谊、方法"。 3、表示方位的叫做"方位名词",如"上""下""左""右""前""后""中""东""西""南""北""前面""后边""东边""南面""中间"等。 二.动词 动词表示人或事物的动作、行为、发展、变化。 1、有的动词表示一般的动作,如"来、去、说、走、跑、吼、叫、学习、起飞、审查、认识"等。 2、有的动词表示心理活动,如"想、重视、注重、尊敬、了解、相信、佩服、惦念"等,这样的动词前面往往可以加上"很、十分"。 3、有的动词表示能够、愿意这些意思,叫做"能愿动词",它们是"能、要、应、肯、敢、得(dei)、能够、应该、应当、愿意、可以、可能、必须",这些能愿动词常常用在一般的动词前面,如"得去、能够做、可以考虑、愿意学习、应该说明、可能发展"。 4、还有一些动词表示趋向,叫做"趋向动词",如"来、去、上、下、进、出、上来、上去、下来、下去、过来、过去、起;,它们往往用在一般动词后面表示趋向,如"跳起来、走下去、抬上来、跑过去"。 5、"是""有"也是动词,跟动词的用法一样,“是”也成为判断动词。 三.形容词 形容词表示事物的形状、性质、颜色、状态等,如“多、少、高、矮、胖、瘦、死板、奢侈、胆小、丑恶、美丽、红色……”。 状态形容词通红、雪白、红通通、黑不溜秋等前面不能加“很”。 四.数词 数词是表示事物数目的词。如"一、二、两、三、七、十、百、千、万、亿、半"。 五.量词 量词是表示事物或动作单位的词。汉语的量词分为名量词和动量词。 1、名量词表示事物的数量,又可以分为单位量词和度量量词。 单位量词表示事物的单位,如"个、张、、只、支、本、台、架、辆、颗、株、头、间、把、扇、等; 度量量词表示事物的度量,如"寸、尺、丈、斤、两、吨、升、斗、加仑、伏特、欧姆、立方米"。 2、动量词表示动作的数量,用在动词前后表示动作的单位,如"次、下、回、趟、场"。 六.代词 代词能代替实词和短语。表示指称时,有定指和不定指的区别。不定指往往是指不确定的人、物或某种形状、数量、程度、动作等。他不常指某一定的人物,也就不可能有一定意义,介乎虚实之间。 1、人称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的名称。我你您他她它我们你们他们她们它们咱们自己别人大家大伙(自己能和其他代词连用,起强调作用。例如:我自己你们自己大家自己) 2、疑问代词:用来提出问题谁什么哪(问人或事物)哪儿那里(问处所)几多(问数量)多多么(问程度)怎么怎样怎么样(问性质状态)什么怎样什么样(问方式行动) 3、指示代词:用来区别人或事物这那(指人或事物)这儿这里那儿那里(指处所) 这会儿那会儿(指时间)这么这样这么样那么那样那么样(指性质、状态、方式、行动、程度)这些那些这么些那么些(指数量)每各(指所有的或全体中任何一个)某另别(确有所指,未说明哪一个) 代词一般不受别的词类的修饰。代词同它所代替的或指示的实词或短语的用法相当,它所代替的词能充当什么句子成分,它也能充当什么句子成分。 七.副词 副词的意义和种类

汉语量词有多少

汉语量词有多少? 数量类---匹、张、座、回、场、尾、条、个、首、阙、阵、网、炮、顶、丘、棵、只、支、袭、辆、挑、担、颗、壳、窠、曲、墙、群、腔、砣、座、客、贯、扎、捆、刀、令、打、手、罗、坡、山、岭、江、溪、钟、队、单、双、对、出(戏)、口、头、脚(临门一脚)、板(前三板)、跳、枝、件、贴、针、线、管、名、位、身、堂、课、本、页 重量------丝、毫、厘、分、钱、两、斤、担、铢、石、钧、锱、忽、长度------毫、厘、分、寸、尺、丈、里、寻、常、铺、程 容积------撮、勺、合、升、斗、石、盘、碗、碟、叠、桶、笼、盆、盒、杯、钟、斛、锅、簋、篮、盘、桶、罐、瓶、壶、卮、盏、箩、箱、煲、啖、袋、钵 时间--年、月、日、季、刻、时、周、天、秒、分、旬、纪、岁、世、更、夜、春、夏、秋、冬、代、伏、辈 形状--丸、泡、粒、颗、幢、堆 量词(一) 中文里有很多量词,常见的如“只”、“个”,其中有几十个量词在英语里没有对应词.这些量词使得在描述事物时显得丰富多采.为了帮助在美国学中文的学生掌握这些量词,现把它们按功能归类说明,以词组形式出现. 1表示人的量词:个、位、条.位是比较正式客气的用法.条的用法有限. 一个人一个大人一个小孩一个女孩一个男孩一个画家一个司机一个工人一个农民一个士兵一个朋友一位同学一位老师一位客人一位长官一位代表一条好汉 2表示动物的量词:只、匹、头、条、峰. 一只狗一只鸟一只猴子一只鸡一只大象一只羊一只猫 一只老鼠一只蝴蝶一只虫一匹马一头牛一头羊一头驴 一头骡一头豹子一条蛇一条鱼一条虫一峰骆驼

3表示人和动物器官部位的量词:个、只、颗、根、张、片条.除了个和只以外其他大都表示形状. 一个脑子一颗脑袋一根头发一根眉毛一只眼睛一个鼻子 一个耳朵一张嘴一片嘴唇一颗牙齿一个舌头一个下巴 一条胳臂一只手一个手指头一个拳头一条腿一只脚一条尾巴一颗心 4 表示植物的量词:棵、株. 一棵树一棵白杨一棵草一棵松一株水稻一株麦子一株树一株小草 5 表示水果的量词:个.例外:一粒葡萄,一根香蕉. 一个苹果一个橘子一个柿子一个梨一个李子一粒葡萄一根香蕉 6 表示植物部位的量词:朵、片、条、颗、粒.大都表示形状. 一朵花一朵玫瑰一朵红梅一片叶子一条根一颗种子一粒米 7表示食物的量词. 一顿饭一顿早饭一份早餐一份午餐一份晚餐 一份中餐一份西餐一份点心一根油条一个包子 一个馒头一根鸡腿一个鸡蛋一片肉一块牛肉 一个三明治一道菜一道汤一片面包一块蛋糕 一根冰棒一片饼乾一粒糖果一片西瓜一根棒棒糖 8表示餐具的量词. 一根筷子一把叉子一把汤匙一张餐纸 9表示家庭用品的量词.包括表示电器仪器的量词:台. 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条板凳一条沙发一张床一条棉被 一条毛巾一根火柴一根蜡烛一盏灯一个灯泡一把牙刷

孙晓 量词偏误研究综述(+评)

量词偏误研究综述 孙晓 新疆师范大学 国际文化交流学院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2010级

量词偏误研究综述 孙晓 (新疆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新疆乌鲁木齐 830054) 摘要:量词是汉藏语系的特色词类,在对外汉语教学中,量词是留学生学习的难点之一。量词偏误研究是量词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部分,近年来也取得一些成果。本文对量词偏误类型、量词偏误产生原因、量词偏误解决对策等几个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以期为对外汉语量词研究提供一些有益的帮助。 关键词:量词;偏误;研究综述 量词是汉藏语系的特色词类,在对外汉语教学中,量词是留学生学习的难点之一。量词偏误研究是量词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部分,近年来也取得一些成果。下面笔者即对量词偏误类型、量词偏误产生原因、量词偏误解决对策等几个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以期为对外汉语量词研究提供一些有益的帮助。 一、量词偏误类型研究 不同学者通过自己调查研究,得出的结论基本一致。 唐淑宏在《对外汉语量词教学的偏误分析》[1]中,总结了外国留学生学习使用量词偏误类型。该文以《汉语水平等级标准和等级大纲》中的46个甲级量词和《初级汉语课本》中的量词为调查内容,采取“打撒网”式的搜集,对留学生的考试试卷、作业、作文及交谈中所表现出来的量词偏误作初步分析,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对研究范围内的量词偏误作进一步的调查研究。对调查结果进行了分类: (一)量词“个”的泛化 有的留学生企图找“捷径”,他们发现一个“万能”量词“个”,因此,不管是什么名词,其前面都要放一个量词“个”。使用这种交流方式,中国人能够听懂,因此,他们觉得这是一个巧妙的方法。事实上,这不是一个“巧妙”的方法,而是一个“取巧”的方法。靠这种方法,学不到标准的汉语,只能打打马虎眼而已。一般地说,汉语的名词都有它固定的量词的搭配。因此,不能随便给它配上量词“个”。而且,量词运用要恰当,只有这样才能起到表达细腻感情的修辞作用,这是量词的主要功能之一。比如“一轮明月”和“一弯新月”说的都是月亮,但是前

现代汉语量词的色彩意义

词义在表达反映人们对客观事物的理性认识外,还会因人们的主观感受,而表达出对该事物的评价。这种评价就是词的附加意义,又称色彩意义。量词的主要作用是表量、计算,但有些量词还兼有色彩意义。现代汉语量词的色彩意义包括三方面:形象色彩、感情色彩、语体色彩。一、量词的形象色彩“词义信息在传达人们对其所称谓事物的理性认识外,往往还会因人们的主观性而表达出对该事物的评价及在情态、格调、形象方面等作出的补充描写。汉语量词的理据,在它具有描绘性和比喻性时,就给人以具体的形象感。这种形象感包含着人的主观意味。量词所负载的这种形象意味,也就是汉语量词的形象色彩。”汉语量词的形象色彩具体有三种形式:1、量词本身具有的形象色彩这类量词一般是表示事物的物量词(包括个体量词和集体量词),如:串、座、朵、缕、株、丛、片、颗、团……本身具有形象性,它们和中心词搭配在一起,能引起人的联想和想象,具有生动性和形象性。例如:(1)他迫使自己打了一串外交式的哈哈。(沙汀《沙汀选集》) (2)金达莱一大片一大片的。鲜红娇艳。一朵花,一朵青春,每朵花都展开眉眼,用笑脸迎着春天。(杨朔《三千里江山》) (3)听后,她的脸上闪过一缕木木的,淡淡的哀愁。 (柯如《长夜星光》) (4)不但是得慢走,还须极小心地慢走,骆驼怕滑:一汪儿水,一片儿泥,都可以教它们劈了腿,或折扭了膝。(老舍《骆驼祥子》) (5)不论是近百年的和古代的中国史。在许多党员的心目中还是漆黑一团。(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 例(1)中用“串”来写“打的哈哈”很有创意,既有声音又有视觉上的形象感。例(2)中的“一朵花”,“朵”是用来描写“花”的量词,既表量同时可供人想象,在“一朵青春”里,运用了拈连的修辞手法,把本来表示“花”的量词用来表示“青春”的量,使得抽象名词“青春”变得生动、形象,增加了诗韵。例(3)用“缕”同样把抽象的“哀愁”写得逼真、可见。例(4)用“汪”来写“水”。把到处都是水的情景写得很逼真。例(5)用了个量词“团”来写许多党员把那个问题没搞清楚的情况,具体形象。2、借用来的量词具有的形象色彩这一类量词主要是借用名词和动词。而且中心词和量词间属于超常搭配。例如:瓣、粒、方、泓、树、点、圆、角、堆、带、钩、星、条、根、柱、丝、道、圈等。(6)看见岸上歪过来一株柳树,一瓣黄月朦胧。(贾平凹《浮躁》) (7)忽在那万里波涛的汹涌处,溅起一粒浑圆湿润的清露似的月,滚向蓝丝绒般的天空,给你披上一身洁净清爽的光。(崔合美《海火》) (8)难得如今好气候,才钓得一方和平,才钓得一泓宁静。(管用和《山行》) (9)奈何闲人仍继续用一身感慨唱一树凋零,宛如一叶落下就升上一枝愁,为愁而忙……(许达然《也看萧瑟》) 这四个例子中的量词和中心词间都属于超常搭配。超常搭配指把原来修饰甲事物的词语用来修饰乙事物。这种“超脱寻常文字、寻常文法以至寻常逻辑形式,而使语辞呈现一种动人的魅力。”量词这种不寻常的搭配,能创造出浓郁的修辞色彩,给人以形象、鲜明的审美享受。例(6)把本来用在“花”上的量词“瓣”用来修饰“黄月”,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使得月的形象更鲜明,而且创造出了深邃的意境。例(7)把本来用于表示颗粒状东西的“粒”用来修饰“清露似的月”,反衬了天海的浩瀚。例(6)(7)用量词“瓣、粒”修饰“月”,这种超常搭配营造了一种冷寂、幽静的意境。例(8)(9)是通过量词和名词的超常搭配,把抽象的“和平、宁静、愁苦”用具有形象感的量词构成数量短语:“一方”、“一泓”、“一枝”去修饰,使之变得具体化、形象化。人们似乎可以感到“一方的和平”、“一泓宁静”,可以体味“一枝的愁苦”。汉语中量词和名词超常搭配形成的短语很多,例如:“一轮圆月”、“一道山”、“一叶小舟”、“一柱烟云”、“一带吊桥”、“一堆白雪”等。3、量词重叠后具有的形象色彩有些量词本身具有形象色彩,重叠后形象色彩更浓厚。如;滴滴、簇簇、点点、道道、片片、丝丝、重重、朵朵等。(10)右边是幢幢米色的宅地,左边是一座高走的宫殿。(郭小川《塔什干诗抄》) (11)湖里有十来枝荷花,苞子上清水滴滴,荷叶上水珠滚来滚去。

近三十年中古汉语量词研究述评_黎洁琼

第16卷第5期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 ol.16No.5 2010年10月J. CENT. SOUTH UNIV. (SOCIAL SCIENCE)Oct. 2010近三十年中古汉语量词研究述评 黎洁琼 (中南大学文学院,湖南长沙,410083) 摘要:量词的迅速发展是中古时期典型的语法现象之一。对中古量词最早的系统研究是刘世儒20世纪60年代发表的系统论著。近三十年来,研究的方向和角度更加多样化。其中有对专著的研究,有对量词小类的研究,也有对单个量词的探讨,取得了较大的成绩。在此同时,也存在着综合比较的不够和概念上的模糊等等不足。 关键词:中古汉语;量词; 刘世儒;《百年来古汉语量词研究述评》 中图分类号:H10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04(2010)05?0131?06 一、引言 中古汉语的概念是瑞典著名汉学家高本汉提出的,他在研究汉语语音史时把汉语分为太古汉语、上古汉语、中古汉语、近古汉语、老官话五个时期。对汉语史的分期,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有着不同的界定,王力先生主张“以语法为汉语分期的主要标准和依据,但还是兼顾语音的标准”将汉语史分为四个时期,其中的中古时期为公元4世纪~公元12世纪[1](43);潘允中将中古时代定为“自两晋经过十六国时期至隋唐五代”[2];向熹参照王力、吕叔湘二先生的观点,将六朝唐宋时期定为汉语史的中古时期[3];太田辰夫认为汉语史的中古期即魏晋南北朝时期,并认为这个时期是汉语史的质变时期,而且“这种质变可能开始于后汉时期”[4];相关的分期还有多家,如钱玄同、唐作藩、周祖谟、罗常培等,各家都有自己的见解和划分,但是总结各家的划分可以看到其中的差异主要集中在宋代的归属以及六朝和隋唐五代的分合问题上,这种差异产生的原因就在于划分的依据的不同。关于史期的划分,是没有绝对的,既然分期如王力先生说的那样不是阶段性的,就决定了联系中的不可分割性,那么也就只能依据划分的标准或者是依据来判断哪一种更为合理,或者说哪一种在某种条件下更加明晰。本文对中古的界定按照现今通行的观点,将公元3世纪到公元12世纪,即六朝至五代时期定为中古期。 “中古汉语的语法构造比上古有较大的发展,最突出的就是一部分词已具有自己的语法特征。”[2]量词的迅速发展是中古时期典型的语法现象之一,在大多数的研究中,魏晋南北朝时期是量词特别是名量词的成熟时期,而在唐宋时更是得到了发展。量词是汉语基本词类中出现最晚的一种,作为一个独立的类的研究是近五十年的事,尽管汉语量词存在了很长的时间。对其研究由于角度、方法的不同,观点也就有所不同。刘世儒先生说过,“对于量词发展前途的展望,那就更不能离开史。要想正确地预见到未来,只有在很好地总结了过去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否则那就是臆测,当然可靠性就不大了。只有把量词的各个历史横断面都研究好了,汉语的整套的系统的量词史才有可能建立起来,否则没有材料,‘游谈无根’,要建立科学的汉语量词发展史那是永远也不会办到的。”[5]本文主要是对近30年(1979年~2009年,整理过程中发现其相关的研究论文主要是集中在近十年)的中古时期量词的研究作简单的梳理和总结,以期对断代的量词研究概览为量词的整体性研究整理、积累材料。 对中古量词较早进行系统研究的早刘世儒先生。他于1959~1962年间在《中国语文》上先后发表了《汉语动量词的起源》《论魏晋南北朝的量词》《魏晋南北朝动量词研究》《魏晋南北朝个体量词研究》《魏晋南北朝称量词研究》系列文章,并在此基础上写成《魏晋南北朝量词研究》一书,于1965年由中华书局出版。“该书是第一部汉语量词断代研究的专著,详尽地叙述了这一时期的量词的使用情况,指出汉语量词的完整体系是在这一时代形成的:名量词数量丰富、分工细密、规范明确,可以说基本上已经进入了成熟时期了; 收稿日期:2010?01?08;修回日期:2010?05?15 作者简介:黎洁琼(1986?),女,土家族,湖南桑植人,中南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 主要研究方向: 汉语言文字.

对外汉语教学中量词“个”泛化现象的偏误分析

对外汉语教学中量词“个”泛化现象的偏误分析 本文针对外国学生泛化使用量词“个”的现象,以“个”这个特殊量词为例,对外国学生使用“个”的偏误进行了分析,提出对外汉语量词教学应把重点放在量词的语义色彩上。对形象色彩和情态色彩这两方面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以帮助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和使用量词,促进对对外汉语量词教学。 标签:对外汉语教学量词个 一、引言 量词是以汉语为代表的汉藏语系所特有的词类,也是汉语表达体系中最具民族特色的词类。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什么量词和什么名词搭配”“什么情况下使用什么量词比较合适”等问题总使得外国留学生百思不得其解。这些量词与名词的搭配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语言习惯。也就是说,很难说出一个完整严密的规则。正因为这样,量词的学习才需要日积月累地去记。但是,有的学生企图找“捷径”。他们发现了万能的“个”,于是,不管什么名词,当需要使用量词时,特别是个体量词,常常简单草率地用“个”来表示,致使“个”的泛化使用成为常见的现象。 而本文试图以“个”这个特殊量词为例,对外国学生使用“个”的偏误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以期对对外汉语量词教学有一定的帮助。 二、量词”个”的偏误分析 在《汉语水平词汇与等级大纲》中,共有136个量词,分散在甲、乙、丙、丁四个级别的词汇项目中。“个”则是甲级词汇中的一员。“个”是最早为外国人所熟悉的量词。在汉语教学初期,教师在引入量词时,就会介绍量词“个”。因为对于外国学生,特别是印欧语系的学生来说,他们从未接触过量词,更别说不同的名词用不同的量词搭配了,所以为了教学方便,老师会建议学生,如果不知道该用哪个量词,就用“个”。这一建议对于初学者非常有帮助。因为这可以使他们更快地掌握“数+量+名”的概念并运用于汉语组词和交流中。但是,他们有时太依赖于这个“捷径”,以致于造成“个”的滥用和误用。 笔者借鉴了何杰《现代汉语量词研究》中的例句,再加上自己在教学中遇到的病句,加以整理和提炼,一共整理出47个比较具代表性的例句,这些例句主要来自于欧美学生的作文及口语交谈,其中误用“个”的有24句,占所有例句的51%。可见,“个”的误用已成为外国学生在量词使用上的一大问题。所搜集的有关“个”的病句都有一个共性,那就是,名词基本都有属于它们自己的专用量词,而“个”与这些拥有自己专用量词的名词搭配就会产生不同的语义表达。同时,我们还发现一共有四类错误是学生经常犯的。 (一)形象色彩

现代汉语语法特点

论现代汉语语法特点 现代汉语语法特点可以概括为如下: 首先,汉语是分析型语言,缺乏严格意义上的形态变化;其次,汉语是重语用的语言,语法跟语境的关系密切;最后汉语是重韵律的语言,节律对句法结构有制约作用。三个特点的关系是“一体二用”。特点是通过比较显示出来的。一般是拿汉语跟印欧语比较,也可以拿汉语跟其他汉藏语言比较,或将现代汉语与古代汉语比较。比较的基点不同,得到的特点便会不同。如果没有特别说明,各种文献讲的“现代汉语”一般是狭义的,即普通话,不包括方言,因为各方言与普通话还有一些不同。比如,我们讲汉语语序(包括语素序和词序)属偏正式,修饰语在前,中心语在后,如“公鸡、母鸡”,这是就普通话讲的,南方的一些方言说“鸡公、鸡母(鸡婆)”。如果不分方言和普通话,笼统地讲现代汉语语法的特点,很多方面是不好说清楚的。下面就详细的介绍现代汉语的语法特点。 (一)汉语是分析型语言,缺乏严格意义上的形态变化,即汉语是无形态标志和形态变化的语言。 由这个根本特点可以派生出以下特点: 1.形态标志和词形变化既不丰富,也不严格。印欧语系语言一般都有丰富的词形变化,也就是以词的形态变化为手段来表达各种语法意义,如数、性、格、时、体、态、级等。即使像现代英语这种形态变化已不十分丰富的语言,仍保留不少形态变化。下面以英语为参照点说明汉语词的形态特点。 名词、代词的数。英语可数名词、人称代词分单、复数,单数用零形式(不带标记的形式)表示,复数一般用附加词尾“-s”表示,如desk/desks、dog/dogs。也有用其他方式表示的,如foot/feet、man/men(内部屈折), I/we、me/us(异根)。甚至动词也有数,例如:He reads a book,表示动作的发出者是第三人称单数。动词的数是从属的,因为处于主语位置的名词或代词已经表明数的概念,主谓一致的要求使动词带上了数标志。汉语有数的观念,但没有严格的“数”的语法范畴。汉语表示数用数量词或与数量相关的词,如“一本书、十本书、一些书、很多书”,“书”本身形式上没有变化。表人的名词、代词可用后面加“们”的形式表示群体(大致相当于复数),如“人/人们、同志/同志们、青年/青年们、我/我们、它/它们”。

汉语常用量词

汉语常用量词 数量类---匹、张、座、回、场、尾、条、个、首、阙、阵、网、炮、顶、丘、棵、只、支、袭、辆、挑、担、颗、壳、窠、曲、墙、群、腔、砣、座、客、贯、扎、捆、刀、令、打、手、罗、坡、山、岭、江、溪、钟、队、单、双、对、出(戏)、口、头、脚(临门一脚)、板(前三板)、跳、枝、件、贴、针、线、管、名、位、身、堂、课、本、页 重量------丝、毫、厘、分、钱、两、斤、担、铢、石、钧、锱、忽、 长度------毫、厘、分、寸、尺、丈、里、寻、常、铺、程 容积------撮、勺、合、升、斗、石、盘、碗、碟、叠、桶、笼、盆、盒、杯、钟、斛、锅、簋、篮、盘、桶、罐、瓶、壶、卮、盏、箩、箱、煲、啖、袋、钵 时间--年、月、日、季、刻、时、周、天、秒、分、旬、纪、岁、世、更、夜、春、夏、秋、冬、代、伏、辈 形状--丸、泡、粒、颗、幢堆、 ———————————————————————— 名量词(一) 中文里有很多量词,常见的如“只”、“个”,其中有几十个量词在英语里没有对应词.这些量词使得在描述事物时显得丰富多采.为了帮助在美国学中文的学生掌握这些量词,现把它们按功能归类说明,以词组形式出现. 1 表示人的量词:个、位、条.位是比较正式客气的用法.条的用法有限. 一个人一个大人一个小孩一个女孩一个男孩一个画家一个司机一个工人一个农民一个士兵一个朋友一位同学一位老师一位客人一位长官一位代表一条好汉 2 表示动物的量词:只、匹、头、条、峰. 一只狗一只鸟一只猴子一只鸡一只大象一只羊一只猫一只老鼠一只蝴蝶一只虫一匹马一头牛一头羊一头驴一头骡一头豹子一条蛇一条鱼一条虫一峰骆驼 3 表示人和动物器官部位的量词:个、只、颗、根、张、片条.除了个和只以外其他大都表示形状.

对外汉语量词研究综1

对外汉语量词研究综述 10级汉语言文学(1)班 学号:110333010117 张盼摘要:如何让准确、得体的运用汉语量词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问题之一,本文集中了一些汉语量词本体研究及教学研究成果,就对外汉语教学中量词的分类,量词的使用情况和量词的教法进行了一些探讨。 关键词:名量词;动量词;语义;语境 量词的大量使用是汉语中较为独特的语言现象之一。汉语中的量词数量多,用法灵活,有的还具有很强的修辞功能。随着汉语学习者数量的增多,如何让学习者掌握汉语量词的用法,成为许多汉语研究者和教学者关注的问题,同时也出现了一批关于对外汉语量词教学研究的文章。 一、对外汉语教学中量词的分类 在汉语本体研究中对量词的分类标准有着很多的分歧,分类的结果也不一样。有二分法、三分法和多分法。同是二分法或者是三分法,次小类的划分也有着许多的不同。如在九十年代以前赵元任、吕叔湘把量词分为九类,朱德熙把量词分为七类,后来邢福义、邵敬敏、黄伯荣、廖序东等人将量词二分,但同时又各自划分出不同的小类。吴启主,马真等人则采用三分法等等。 量词如何分类对对外汉语教材的编写和汉语教学的实施都有着重要的影响。科学合理的分类有利于学习者对汉语量词的习得。 如今,在对外汉语教学大纲中所采用的分类方法是二分法,将量词分为名量词和动量词,名量词分为:个体量词(个、位)、集体量词(种、群)、容器量词(杯、瓶)、度量衡量词(米、度)、不定量词(点儿、些)、复合量词(人次、车次)、借用量词(脸、手);动量词分为:普通动量词(次、遍)和借用动量词(针、脚)。 这些大类小类的划分都是在对外汉语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比较易于课堂教学实施及学习者分类记忆。但这种分类方法是否符合学习者的认知规律,是否有利于学习者对量词的习得,以及是否还有更好的分类方法,这都有待我们去探讨和研究。例如:有研究者按照“±必要”将量词首先分为个体量词和非个体量词两个大类,作者认为非个体量词中绝大多数英汉是一致的,因此对于英语背景的学生来说,个体量词是他们学习得重点,他认为这种分类可以更好的解决英语

关于量词分类问题的读书笔记

关于量词分类问题的读书笔记 关于量词的大类分类,张志公先生主编的《现代汉语》把量词分为名量词、动量词、复合量词,这是目前一些教材比较普遍的分法;邵敬敏主编的《现代汉语》只把量词分为名量词和动量词。何杰在《现代汉语量词研究》中将量词分为名量词、动量词、兼职量词、复合量词。其中复合量词是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逐渐发展起来的,复合量词由于其特定的表达方式,明显带有科技性,如“架次、班次、吨海里、千米小时、秒立方米”等,因此我认为邵本应该把复合量词补充进去。 在名量词中,何本分个体量词、集合量词、部分量词、专职量词、借用名量词、临时名量词、度量衡量词七个小类;张本则分个体量词、集合量词、部分量词、度量衡量词、容器量词、临时量词六个小类;邵本则只分个体量词、度量词和借用的名量词三小类。其中集合量词中何本再分定量词和不定量词两小类,这里的“集合量词表示若干人或事物的量,它和个体量词相对。”“如:‘双、对、副、打、旬、伍’等。这些量词所表示集合量是一定的……‘双、对’表示两个,成对的人或事物;‘副’表示两个,也表示一定数量事物,如:一副麻将、这副围棋;‘伍’表示五个人或五家,是定量量词。”何本把那些表示若干人或事物的不确定量的词归为集合量词中的不定量词,如“团、层、些、点”。张本则没有把集合量词细分,作为教材来说,要想加强对集合量词中“集合”的理解,就有必要进行进一步说明。而邵本将名量词界定为人或事物的单位,则个体量词就分有指称单个事物的“个、位、头”,有的量词指称集体事物,例如:双、对、伙、群。还有个别量词指称不定量事物,例如“点、些”。并且“点、些”这些数量模糊不确定的量词也是若干的人或事物的量,应类属于指称的集体事物之内,因为既然有不定量事物,那就有指称定量事物的词,如果说指称定量事物的词是所指称的集体事物的“双、对”,那“伙、群”显然是不定量的。 何本和张本都把部分量词归为名量词的小类,而邵本则没有。何本对部分量词这样定义:表示一个整体之中所包含的部分量,具有相对性,它是相对事物的整体量而表量的。例如“段”字,一段葱(相对整棵葱),一段文章(相对整篇文章);“层”字,一层楼(相对整座大楼);“片”字,一片面包(相对整个面包),这样从字面上也就能容易理解部分量词,同时,也和集合量词区分开来,部分量词强调相对于整个事物表量,而集体事物强调与个体相对,集体事物内部的个体是散乱的,是“一对多”。两者还是很有区别的,因此我认为提出部分量词是有必要的,邵本把“篇”字(如:一篇文章;相对整部书)和“块”字(如:一块蛋糕;相对整个蛋糕)与“个、位、只、头”等都归为个体量词,还是值得商榷。而张本是把“些”和“篇,片,页,层”等也归为部分量词,这是不妥的。显然,“些”并不是强调整体来说,“些”更突出的特征是不定量,是散乱的个体,应属于集合量词。 何本认为借用名量词都是借用表容器和运载工具的名词,也可称为容载量词,如“杯、桶、兜、柜、车、船、桥”。而临时名量词有很强的临时性,如“脸(一脸汗)、身(一身泥)、 这种观点我表示赞同,因为两者的特征几乎相对,区别也很大,区分借用名词和临时量词有助于加强对名量词的理解。但同时,何本又指出“借用量词和临时量词都是借用名词当量词用”,而上述表格中却提出“借用(名)量词多借表容器、容积的词”,既然借用名量词已经都是借用表容器和运载工具的名词,那么,借用量词中就有不是借表容器、容积的词了,这

(完整版)现代汉语语法知识

现代汉语语法知识 一、语法知识概述 (一)词类 汉语的词可以分为12类。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和代词是实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拟声词和叹词是虚词。 名词:表示人和事物的名称的实词。如:"黄瓜、白菜、拖拉机、计算机"。 表示专用名称的叫做"专用名词",如"云南、上海、李白、白居易"。 表示抽象事物的名称的叫做"抽象名词",如"范畴、思想、质量、品德、友谊、方法"。表示方位的叫做"方位名词",如"上""下""左""右""前""后""中""东""西""南""北""前面""后边""东边""南面""中间"等。 动词:动词表示人或事物的动作、行为、发展、变化。 有的动词表示一般的动作,如:来、去、说、走、跑、学习、起飞、审查、认识"等。 有的动词表示心理活动,如"想、重视、注重、尊敬、了解、相信、佩服、惦念"等,这样的动词前面往往可以加上"很、十分"。 有的动词表示能够、愿意这些意思,叫做"能愿动词",它们是"能、要、应、肯、敢、得(dei)、能够、应该、应当、愿意、可以、可能、必须",这些能愿动词常常用在一般的动词前面,如"得去、能够做、可以考虑、愿意学习、应该说明、可能发展"。 还有一些动词表示趋向,叫做"趋向动词",如"来、去、上、下、进、出、上来、上去、下来、下去、过来、过去、起,它们往往用在一般动词后面表示趋向,如"跳起来、走下去、抬上来、跑过去"。 "是""有"也是动词,跟动词的用法一样。 形容词:形容词表示事物的形状、样式、性质等,如"多、少、高、胖、死板、奢侈、胆小、丑恶"。 数词:数词是表示事物数目的词。如"一、二、两、三、七、十、百、千、万、亿、半"。 量词:量词是表示事物或动作单位的词。汉语的量词分为名量词和动量词。 名量词表示事物的数量,又可以分为单位量词和度量量词。 单位量词表示事物的单位,如"个、张、只、支、本、台、架、辆、颗、株、头、间、把、扇、等; 度量量词表示事物的度量,如"寸、尺、丈、斤、两、吨、升、斗、加仑、伏特、欧姆、立方米"。 动量词表示动作的数量,用在动词前后表示动作的单位,如"次、下、回、趟、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