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登飞来峰》《登幽州台歌》优秀教案

《登飞来峰》《登幽州台歌》优秀教案

《登飞来峰》《登幽州台歌》优秀教案
《登飞来峰》《登幽州台歌》优秀教案

《登幽州台歌》和《登飞来峰》类文教学

一、导入主题

古代文人有“登高必赋”的习惯,登高必赋出自《韩诗外传》,孔子认为:“君子登必赋,小子愿者何?”孔子认为真正的君子在登高之后,能赋诗述说内心的感受。后来,“登高必赋”被认为是文人必备的技能,古时的诗人几乎都践行了这一点,他们登高赋诗,多有慷慨苍凉之句。

王维登高(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思念亲人,而韦应物(踏阁攀林恨不同,楚云沧海思无穷。)思念的是友人,王之涣登高唱出“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积极进取,年轻时的杜甫登高,信心爆棚“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两首登高之诗。

二、《登幽州台歌》

首先我们一起来看第一首盛唐时期的古诗,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

1、一读节奏

我们先一起来读一下这首古诗,读的时候注意它的节奏。我们在读的时候应该怎么划分节奏啊?

长短参差的楚辞体句法:上两句每句5字,三个停顿。音节比较急促。后两句每句6字,四个停顿,多了一个停顿,音节比较舒徐流畅。前后句法长短不齐,音节抑扬变化,互相配合,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让我们再一起读一遍。

那么,我们一起看看本诗的大体内容是什么呢?

诗歌有多种理解,常用的就是直译和意译。

直译(翻译)

见不到往昔招贤的英王,

看不到后世求才的明君。

想到历史上的那些事无限渺远,我深感人生无奈,

独自凭吊,我眼泪纵横凄恻悲愁!

直译太刻板,缺少了诗的意境,一般采用意译,

意译(符合意境大意相通)

放眼望去哪有以前贤人的踪影,回头看看也不见一个效仿古贤的今人。想到那天悠悠而高远、地悠悠而广袤的天地之间,我独自忧伤啊,让人禁不住泪流满面沾湿了衣襟!

2、二读情感

现在我们已经读通读顺了诗句,其实每一首诗句字里行间中都隐藏着作者别样的情怀,下面我们就走进陈大诗人的心里,一起去感受他的悲情吧!

了解古诗我们还要了解古诗的写作背景,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体会古诗。下面是老师找到的一份资料,请大家用我们学过的默读的方法读读吧。

(写作背景: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训,陈子昂在武攸宜幕

府担任参谋,随同出征。武为人轻率,少谋略。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适,武不允。稍后,陈子昂又向武进言,武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即幽州台),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

诗人登上幽州台,为何会泪流满面呢?这幽州台是什么地方呢?(幽州台即黄金台,又称蓟(jì)北楼,为战国燕昭王所建,当时是战国时候燕国的国都。燕昭王在公元前213年执政后,励精图治,广招贤士,为了使原来国势衰败的燕国逐渐强大起来,燕昭王建黄金台,置金于黄金台上,延请天下奇士,很快就招到了乐毅等贤能之人,国家迅速强大,后来乐毅带领大军攻打齐国,攻陷了齐国七十多座城池,使齐国几乎灭亡。燕昭王在建黄金台之前还曾建碣石宫,把梁人邹(zōu)衍(yǎn)延请入内,师礼事之,广筹振兴国家大计,并树立了自己招贤纳士的良好声誉。)

所以啊,诗人登上幽州台,就产生了生不逢时的惆怅之情、怀才不遇的哀叹、报国无门的悲愤、知音难觅的苦闷、建功立业的渴望、理想破灭的痛苦、“独”字渲染了诗人不可名状的孤独悲凉之感、“怆然而涕下”逼真的描绘了诗人热泪飞洒的情态和悲愤)3、升华朗读

苍天无语,只能静静的听他倾诉,北风呼啸,替他把满腔悲愤宣泄,情何以堪,——让我们把诗人的情感宣泄出来吧,大声读读古诗吧。

二、登飞来峰

同样是登高望远,陈子昂随军出征,因谏言被贬,在“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寂辽中阐释的是怀才不遇的情感。而另一位诗人却有着不同的感悟?这位诗人是谁?我先来考考大家,看看大家对这位诗人是否熟悉。

1、激趣导入:请大家根据我提供的信息,猜一猜,他是谁?

①他官至宰相,且两度出任宰相;

②他是现在的江西临川人;

③他坚持变法,虽然最后以失败告终,但却被列宁誉为“中国11世纪的改革家”。

④他还是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⑤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是我们学过的他的名句。

2、解题:登/飞来峰

3、诵读赏景

①想要更好地了解他,不如去读他的作品。诵读:读准字音,读准停顿。

②理解诗歌大意

③王维的诗画被称作“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我觉得王安石的这首诗也非常具有画面感。接下来请同学们从诗中找出诗人描绘了哪些景物。(赏景:边读边找出,诗句描绘了哪些景物,

描绘出怎样的画面?发挥你的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千寻塔”,夸张手法,“飞流直下三千尺”,“白发三千丈”与之相似,写出塔之高。

描绘了鸡鸣、日升的灿烂、壮观景象。

4、悟情明理

①登高所见如此壮观、灿烂的景象,诗人不禁触景生情,写下”不为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的感慨。实际上诗人写诗是想通过字里行间来表达自己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愿望。我们要想读懂诗人的心声,那就必须了解诗人所处的社会环境和社会背景。

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诗和散文都写得很好。是唐宋八大家之一。1050年夏天,王安石在浙江鄞县做知县,任满以后回江西临川故乡,途经绍兴城外的宝林山,有感而发,写下这首七绝。这一年王安石三十岁。这首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此时年轻气盛,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抒发胸臆,寄托壮怀,可看作万言书的先声,实行新法的前奏。

②杜甫有句话说得多好啊: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王安石自幼酷爱学习,读书过目不忘,下笔成文,妙笔生花!他的诗多用典故,好发议论,但立意新颖,充满着情感和丰富的想象比如这首诗,他就引用了典故。

“浮云”的典故:“故邪臣之蔽贤,犹浮云障日也。”——陆

贾《新语慎微篇》。

西汉的人曾把浮云蔽日月比喻奸邪小人在皇帝面前对贤臣进行挑拨离间,让皇帝受到蒙蔽。

③读完了王安石的故事,知道了“浮云”的典故,同样王安石也在实现自己理想的时候遇到了这样的奸邪小人,那他的反应是什么?“不畏”

“不畏”说明了什么?坚决果断地读读这个词。这是多么有气魄的豪迈声音!他这种坚决果断的意志,早在这首诗里就流露出来了。后来,王安石在宋神宗的时候做了宰相,任凭反动势力怎样反对,他始终坚持贯彻执行新法。他能如此坚持和毫不畏惧,全都源于“自缘身在最高层”。

④“最高层”又有了什么样的深层含义?仅仅指的是他站的比别人高吗?还指他身上的哪些方面?

“我不怕浮云遮住我的眼睛,自然是我站的高的缘故”,言下之意,浮云还在我的脚下。表明诗人年少气盛,抱负不凡,具有远大的政治理想,以及大无畏的精神。

4、小结

王安石一生都致力于变法革新,他满怀着要改变现实的雄心壮志,希望有一天能施展他治国平天下的雄才伟略。请同学们合上书本,一起诵读这首诗,读出诗人的豪迈气势,读出诗人的雄心壮志。

三、对比阅读:

作者的人生际遇不同,登高所悟也完全不一样。仕途坎坷的陈子昂用幽州台的典故诉说自己的怀才不遇和孤独,年轻气盛的王宰相登飞来峰则完全相反,用浮云的典故道出自己的远大抱负和坚定的信念。

四、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去理解诗人的文学作品,更读懂了古人的内心情感。中国古代诗词就是因为包含着文人独特的个人经历和情感,才会有着这样的无穷魅力。愿每个同学都能徜徉在中国古典诗词的大花园里,品评其中的芬芳,汲取其中的精华。

人教版2019年春七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鉴赏1登幽州台歌专项训练(含答案)

1 登幽州台歌 名句默写 1.2017·鄂州念天地之悠悠,________________! 2.2015·娄底前不见古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独怆然而涕下! 3.2018·龙东陈子昂在《登幽州台歌》中从天地落笔,表现出生不逢时的孤独和伤感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登幽州台歌》中,抒发诗人独立于悠悠天地间的孤独寂寞之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内精读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登幽州台歌 [唐]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1.[2018·日照]模拟这是一首吊古伤今,吟咏叹惋的生命悲歌。诗人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的感慨,抒发了诗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 2.2018·日照模拟整首诗通过采用____________________的表现手法,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的感情基调。 3.下列对本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诗中“古人”“来者”指的是识才的贤明君主。 B. “念天地之悠悠”是以空间的辽阔衬托孤寂之感。 C.“怆然而涕下”是因为时间的消逝、空间的寂寥。 D.“幽州台”即“蓟北楼”,是战国时燕昭王为招纳天下贤士所建,诗人因此有感而发。 4.试赏析“悠悠”一词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2018·日照模拟这首诗在遣词造句上没什么特殊之处,千百年来却一直不减它动人的力量。试谈谈你对这首诗的理解,并分析它在艺术表现上的特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请用生动的语言描绘一下这首诗的画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外阅读 一、[2017·泸州]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早发 [唐] 韦庄 早雾浓于雨,田深黍稻低。 出门鸡未唱,过客马频嘶。 树色遥藏店,泉声暗傍畦。 独吟三十里,城月尚如珪。 1.诗歌题为“早发”,请简要分析全诗是怎样扣住“早”字来写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歌尾联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完整版)《登幽州台歌》教案

登幽州台歌 1 课时 教学目标: 1. 感受品味诗的阔大而悲凉的意境,理解诗人苍凉悲壮的情怀。 2. 背诵诗歌。 教学课时:1 课时教学过程: 一、导入 1. 要求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关于陈子昂的资料 2. 教师补充并介绍写作背景 陈子昂(约659-700)唐代文学家。字伯玉,射洪(今属四川)人。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陈拾遗。青少年时轻财好施,慷慨任侠。24 岁举进士,以上书论政得到武后重视,授麟台正字。后迁右拾遗。曾因“逆党”反对武后而被株连下狱。在26 岁、36 岁时两次从军边塞,对边防颇有些远见。38 岁科辞官还乡,后被县令段简迫害,冤死于狱中。陈子昂是唐诗革新的前驱者。其诗思想充实,语言刚健质朴,对唐代诗歌影响巨大,张九龄、李白、杜甫、元稹、白居易都从中受到启迪。 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训,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同出征。武为人轻率,少谋略。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遗万人作前驱以击适,武不允。稍后,陈子昂又向武进言,武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即幽州台,遗址在今北京市),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 二、多种形式朗读课文 三、用几句话描绘你感受到的诗人的形象。(外貌、动作、语言、神态等) 四、通过这首诗的品读,你认为作者当时登上幽州台的时候,诗人有怎样的感想呢? 前代的贤君既不可复见,后来的贤明之主也来不及见到,自己真是生不逢时;当登台远眺时,只见茫茫宇宙,天长地久,(而自己却报国无门、壮志难酬),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时间绵长、空间辽阔) 五、文章第四句表现了诗人怎么样的情怀? 表现了诗人失意的境遇和寂寞苦闷的情怀。 六、诵读课文 七、教师小结:从诗歌看,指诗歌本身看,指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感慨以及对赏贤任能的英明君王的渴盼,也表达了人生的孤独感。 八、作业布置:背诵古诗。

(完整word版)《登飞来峰》《登幽州台歌》教案

《登幽州台歌》和《登飞来峰》的比较教学 一、导入主题 (看一小段中国诗词大会开场视频,引出中国是一个古老的诗的国度。)唐宋诗词是中国诗歌之巅峰,可谓名家辈出、精品如林、盛况空前、后难为继。唐宋诗词以其卓越的思想性、艺术性永载中华诗歌艺术史册,流芳百世。唐宋诗词盛美并臻,千古流传,脍炙人口,受到一代又一代读者朋友的喜爱。 那么我们该如何理解古人的诗歌内容,认识作品的价值和意义呢?《孟子·万章下》曾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意思是吟咏他们的诗,读他们的书,不知道他们到底是什么人,可以吗?所以要研究他们所处的社会时代。这就是上溯历史与古人交朋友。这也就为我们学习诗歌提出了一个方法,就是知人论世。知人论世的原则,提出研究作品必须联系作者的生平思想及其所处的环境和时代背景加以考察。所以,今天我们就要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去读古诗的内容,去感悟诗人的情感。“知人论世,读懂你”,这也是我们今天学习的主题。 二、《登幽州台歌》 首先我们一起来看第一首盛唐时期的古诗,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 1、一读节奏 我们先一起来读一下这首古诗,读的时候注意它的节奏。我们在读的时候应该怎么划分节奏啊? 长短参差的楚辞体句法:上两句每句5字,三个停顿。音节比较急促。后两句每句6字,四个停顿,多了一个停顿,音节比较舒徐流畅。前后句法长短不齐,音节抑扬变化,互相配合,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让我们再一起读一遍。 2、二读情感 现在我们已经读通读顺了诗句,其实每一首诗句字里行间中都隐藏着作者别样的情怀,下面我们就走进陈大诗人的心里,一起去感受他的悲情吧! 了解古诗我们还要了解古诗的写作背景,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体会古诗。下面是老师找到的一份资料,请大家用我们学过的默读的方法读读吧。 (写作背景: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训,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同出征。武为人轻率,少谋略。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适,武不允。稍后,陈子昂又向武进言,武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即幽州台),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 1、学生自读,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出示学习要求: (1)结合注释说说诗句的意思。 (2)你从诗句中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并说说你是通过哪个字词怎么体会到的?(3)小组交流自己的体会。 2、全班交流体会 每个小组选好代表上黑板写上关键词和相对应的情感,并做好解说。 (幽州台即黄金台,又称蓟(jì)北楼,为战国燕昭王所建,当时是战国时候燕国的国都。燕昭王在公元前213年执政后,励精图治,广招贤士,为了使原来国势衰败的燕国逐渐强大起来,燕昭王建黄金台,置金于黄金台上,延请天下奇士,很快就招到了乐毅等贤能之人,国家迅速强大,后来乐毅带领大军攻打齐国,攻陷了齐国七十多座城池,使齐国几乎灭亡。

《登幽州台歌》中考习题及答案【统编版七年级下册】

《登幽州台歌》中考习题及答案【七年级下册】 内容:【原诗】【翻译】【作者】【背景】【主题思想】 题型:【理解性默写】【选择题】【简答题】 【原诗】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译文】 往前不见古代招贤的圣君,向后不见后世求才的明君。只有那苍茫天地悠悠无限,止不住满怀悲伤热泪纷纷! 【作者】 陈子昂(661-702)字伯玉, 梓州射洪(现四川)人。唐代诗人。在文学上,其诗思想充实,语言刚健质朴,对唐代诗歌影响巨大,张九龄、李白、杜甫、元稹、白居易都从中受到启迪。其诗风骨峥嵘,寓意深远,苍劲有力,有《陈伯玉集》传世。 【背景】 696年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军出征。武为人轻率,少谋略。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武不允。稍后,陈子昂又向武则天进言,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遗址在今北京),慷慨悲吟,写下了此诗。 【主题思想】 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和孤独之感。 【习题及解析】 一、理解性默写: 1、陈子昂《登幽州台歌》中表达陈子昂怀才不遇的诗句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2、陈子昂《登幽州台歌》中抒发诗人独立于悠悠天地间,孤独寂寞之情的诗句

是: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二、选择题: 1、赏析《登幽州台歌》,有误的一项是( D ) A.首联中的“古人”指古代的明君贤士,这句表现了诗人对历史上君臣遇合,风云聚会成就一番事业的无限向往之情。 B.颔联中的“来者”指后世的明君贤士,这句表现了诗人苦于人生有限而不及见“来者”的无限伤感之意。 C.颈联“念天地之悠悠”中的“悠悠”意思为“长远得无穷无尽的样子。” D.尾联“独怆然而涕下”中的“涕”解释为“鼻涕”。 【解析】D、“涕”解释为“眼泪”。 2、对《登幽州台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C ) A.诗中“古人”、“来者”指的是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 B. “念天地之悠悠”是以空间宽阔衬托孤寂之感。 C.“怆然而涕下”是因为时间的消逝,空间的寂寥。 D.“幽州台”即“蓟北楼”,是当时燕昭王礼贤下士的处所,诗人因此有感而发。【解析】C、“怆然而涕下”是因为天地如此之大,抱负却无从施展,强烈的希望与强烈的失望,形成了无法排解的巨大忧愤、郁闷。 3、下列对《登幽州台歌》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首诗通过抒发诗人登楼远眺,凭今吊古所引起的无限感慨,表现了诗人壮志难酬、怀才不遇的孤独寂寞之情。 B.“前木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古人”在这里指古代的贤君,“来者”则指当今的英主。 C.诗的第三句运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将空间的宽阔与诗人的孤独进行对比,写出了诗人报国无门的孤独。 D.诗的第四句描绘了诗人孤单、寂寞、悲哀、苦闷的情绪,面对辽阔的山河,诗人的这种情绪尤为浓烈,分外动人。 【解析】C,反衬的表现手法,以空间的广阔反衬诗人的孤独。

登幽州台歌教案设计

登幽州台歌教案设计 教学目的: 1、理解诗意,感情朗读并背诵。 2、了解古代君子之风骨,增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1、了解古代君子之风骨,增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 准备1:背背诗歌。《敕勒歌》《峨眉山月歌》《子夜吴歌》《秋浦歌》 敕勒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子夜吴歌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1、找规律,板书:歌。提醒:歌的笔画,生在笔记本上写一个“歌”字。 介绍汉乐府诗集,介绍以后将会学到的《长恨歌》《明日歌》等都是这种体裁的歌。 贴士:标题带有“歌”字的诗一般是古乐府诗歌,是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汉武帝时,设有机构专门采集各地歌谣,整理和制订乐谱,这个机构名叫乐府。后来人们就把这一机构收集和制谱的诗歌,称为乐府诗,或简称乐府。到了唐代,这些歌词的乐谱虽然早已失传,但是这种形式却相传下来,成为一种没有严格格律,近于五、七言古体诗的诗歌体裁。 2、出示课题——《登幽州台歌》,讲解幽州台,辨析“州”字。 比较“州”“洲” 州——古代的一种行政区划。中国的别称是九州。如:冀州、衮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雍州、青州、梁州。再如:兰州、杭州、广州。 洲——①水中的陆地如:橘子洲天兴洲珠江三角洲②大陆如:亚洲、欧洲等 3、读题。注意停顿——登/幽州台/歌 4、学生五分钟预习。 ①读准,检查。 ②读通,检查。 ③读熟,检查。背诵检查。 ④读会,借助注释。 指导点:念——惦记,常常想 指导点:古人、来者 【小贴士】 幽州台,又称燕台,史传为燕昭王为招揽人才所筑的黄金台,故址在今北京市大兴县。《战国策·燕策一》记载:燕国国君燕昭王一心想招揽人才,而更多的人认为燕昭王仅仅是叶公好龙,不是真的求贤若渴。燕昭王始终寻觅不到治国安邦的英才,整天闷闷不乐的。后来有个智者郭隗(kuí)说:“你要招揽人才,首先要从招纳我郭隗开始,像我郭隗这种才

登幽州台歌 优秀教学案

登幽州台歌 【学习目标】 1.感受品味诗的阔大而悲凉的意境,理解诗人苍凉悲壮的情怀。 2.背诵诗歌。 【学习重点】 1.感受品味诗的阔大而悲凉的意境。 2.背诵诗歌。 【学习难点】 理解诗人苍凉悲壮的情怀。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一)解释字词。 悠悠: 怆然: 涕: (二)说出这首诗的大意。 (三)文学常识。 《登幽州台歌》的作者是代诗人,字。后世称为陈拾遗。 (四)默写。 1.《登幽州台歌》中表达诗人孤单悲苦心绪的诗句是: 2.《登幽州台歌》中直抒胸臆的诗句是: 3.《登幽州台歌》中表达陈子昂怀才不遇的诗句是: 4.《黄鹤楼》中“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两句传达出诗人登楼时内心的孤寂,与《登幽州台歌》中的“”两句有异曲同工之

妙。 二、课中学习 (一)合作探究。 1.《登幽州台歌》这首诗将人类的渺小与宇宙的浩大相比,运用了的写作手法。 2.这是一首吊古伤今,吟咏叹惋的生命悲歌。诗人通过书写的感慨,抒发了的思想感情。 3.“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两句诗营造了一种极其特殊的意境,请简要谈谈你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 4.诗人登上,看到,先想到,再想到,不禁。 (二)感受品味。 1.“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中的“人”、“者”是指什么人? 2.“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一句抒发了一种怎样的情感? 3.“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中有两个“不见”,它们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相同点和不同点? 4.“独怆然而涕下”属于何种描写?写出了什么?“独”有什么作用? 5.作者在高处观景,为何会“怆然”呢?

6.诗人选择登“幽州台”而歌,有何深意? 7.《登幽州台歌》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人教部编版《登飞来峰》《登幽州台歌》比较阅读教学设计 (2)

《登飞来峰》《登幽州台歌》比较阅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运用反复诵读、斟词酌句和结合背景等方法,赏析这两首登高诗。 2. 比较这两首登高诗所承载的诗人情志,把握它们的不同之处和共同动因,理解中国古代文人“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 【课前准备】 1. 朗读《登飞来峰》和《登幽州台歌》两首诗歌,疏通词义。 2 . 自主阅读《望岳》《登鹳雀楼》《登金陵凤凰台》《登岳阳楼》,熟悉内容,了解背景。 【教学过稈】 孔子曾经说过:“君子登高必赋。”我国古典诗词中,登高赋诗抒怀是一个传统。古代文人每逢登高,往往会有诗作,比如杜甫登高,就写下了“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诗句。那么,提到登高,你会想到哪些诗句呢? (学生分享自己学过、读过的登高诗句) 大家的积累还不错。荀子说:“吾尝跤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刘勰说“登山则情满于山”,登上高处,眼界开阔往往会触动诗人内心的情感。今天,我们来赏读两首“登高诗”,品味两位诗人在登临高处时,抒发了怎样的情怀。 活动一:借助图画,通过诵读和斟词酌句,理解诗歌情感。 (一)苏轼说:“诗画本一律。”诗是语言的画,画是静默的诗。请大家自由朗读,感受诗人情感,用诗中的词句,为下面的两幅画各配一个“题”,并阐释理由。 点拨:在画上题写诗文叫作“题”,“题”既可以直接使用诗中的原词原句,也可以进行组合、做些变化。 预设:学生配“题”可能出现的词句。 1.《登飞来峰》。 “不畏浮云”—画面中诗人眼前有层层浮云翻滚,和诗中“不畏浮云遮望眼”一句相符合。 “身在最高”—画面中诗人站在山峰之巅,和诗中“自缘身在最高层”一句相符合。 2、《登幽州台歌》。 “天地悠悠”—画面中的留内,给人以苍茫浩渺之感,诗句中的“天地悠悠”形容时间久远、空间广阔,和画面体现的情境一致。 “独立怆然”—画面中的诗人形单影只,在苍茫天地间显得十分渺小、孤单,诗句“独怆然而涕下”最能体现这一情境。 (二)斟词酌句,你体会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学生交流讨论,结合诗中词语分析、回答。)

《登幽州台歌》阅读(含答案)

重点古诗词五首练习题 一、填空 1、《登幽州台歌》选自《陈伯玉集》,作者是陈子昂,字伯玉,人称“初唐四杰”之一。 2、点明诗人登台感想,表达报国无门忧伤心绪的诗句是: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3、“怆然”表达了作者悲伤、悲怆的心情。 4、“念天地之悠悠”既写出了天地之广大,同时衬托出人生之渺小、短促,从而表现诗人修齐治平、光宗耀祖、报效朝廷的使命感和紧迫感。 5、这是一首吊古伤今,吟咏叹惋的生命悲歌。诗人通过书写登楼远眺,凭今吊古的感慨,抒发了怀才不遇,理想破灭,孤寂沉郁的思想感情。(2分) 6、首诗是诗人登幽州台有感于燕昭王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史事而作。诗中,作者通过抚今追昔的感慨,深刻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的思想感情。同时由于它是在平定契丹叛乱时所写,其中肯定也包含希望平定叛乱、巩固国家统一的爱国情感。 7、“古人”“来者”指的是像燕昭王那样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明君。“独”字表现了作者孤独寂寞凄凉的心境。整首诗通过采用直抒胸臆的表现手法,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具有苍凉悲壮的感情基调。 8、《登幽州台歌》的抒情方式是直抒胸臆,它的语言风格是沉郁悲壮。 9、本诗中从天地落笔,表现出生不逢时的孤独和伤感的句子是: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三、选择题 1、下列对本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D A. 诗中的“古人”和“来者”都是指贤明君主。 B. “幽州台”是当时燕昭王礼贤下士的处所,诗人借此抒发怀才不遇之感。 C.“悠悠”与“独”相对照,更加突出作者的孤独。 D全诗感时伤事,吊古悲今,并没有诉说自己的悲凉。 2.对本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_____C A.诗中“古人”、“来者”指的是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 B. “念天地之悠悠”是以空间宽阔衬托孤寂之感。 C.“怆然而涕下”是因为时间的消逝,空间的寂寥。 D.“幽州台”即“蓟北楼”,是当时燕昭王礼贤下士的处所,诗人因此有感而发 四、简答题 1、这首诗直抒胸臆,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怀 表现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感慨,以及对赏贤任能的英明君王的渴盼,也表达出人生的孤独感。 2、请从“古人”和“悠悠”中选择一个进行解释。(1分) 古人:贤明的君主(能礼贤下士的圣君);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 3、请描绘一下“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个画面。(2分) 我登上幽州台眺望远方,思绪万千,想到了过去、现在和未来;看这茫茫宇宙,虽然无边无际,但看不到一个能赏识人才的君主,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

登幽州台歌教学设计

登幽州台歌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登幽州台歌》是初中(人教版新课标)八年级语文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中的一首。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诵读古代诗词,并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可以更好的提升我们对传统文化的了解。 二、学生分析: 《登幽州台歌》主要是针对八年级学生,通过对本章节的学习,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古诗词,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提高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 三、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诵这首诗并理解其大意; 2、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3、了解“歌”这种体裁,提高学生古诗词鉴赏能力。 四、教学步骤: 本节课将通过五个步骤进行教学:导入—讲解—鉴赏—提问—总结。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本章我们将进入古诗词的学习,诗歌就像一颗璀璨的明星,在丰富多彩的中华文化中独放异彩。而在众多诗人当中,有这样一位诗人,他胸怀大志,博览群书却屡受排挤,报国无门。他难寻知音,独上高楼;百感交集,悲从中来,于是写下了一首千古传唱的诗。今天老师将和同学们一起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领略中华古诗的魅力。大家知道诗人是谁吗? 2、学生回答。对,就是陈子昂,大家通过预习,对他有了一定的了解。那么老师再稍作补充(陈子昂(约659-700)唐代文学家。字伯玉,射洪(今属四川)人。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陈拾遗。青少年时轻财好施,慷慨任侠。24岁举进士,以上书论政得到武后重视,授麟台正字。后迁右拾遗。曾因“逆党”反对武后而被株连下狱。在26岁、36岁时两次从军边塞,对边防颇有些远见。38岁科辞官还乡,后被县令段简迫害,冤死于狱中。陈子昂是唐诗革新的前驱者。其诗思想充实,语言刚健质朴,对唐代诗歌影响巨大,张九龄、李白、杜甫、元稹、白居易都从中受到启迪。)。 3、这样一位才子,这样一位胸怀大志的诗人写下的诗会带给我们怎样的感受呢,今天我们就通过学习他的《登幽州台歌》一起感受一下。 (二)讲解诗文 1、歌:唐代以前,写诗不讲究平仄、对仗,用韵自由,句式句数不拘,每句则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诸体(后世使用古体诗、七言者较多),唐人因而将这类诗歌称为古体诗。最主要的三类就是:“歌”、“行”、“吟”三体,属乐府。 2、写作背景: 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训,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同出征。武为人轻率,少谋略。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遗万人作前驱以击适,武不允。稍后,陈子昂又向武进言,武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即幽州台,遗址在今北京市),慷慨悲吟,写

《登幽州台歌》阅读(含答案)教学内容

《登幽州台歌》阅读 (含答案)

重点古诗词五首练习题 一、填空 1、《登幽州台歌》选自《陈伯玉集》,作者是陈子昂,字伯玉,人称“初唐四杰”之一。 2、点明诗人登台感想,表达报国无门忧伤心绪的诗句是: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3、“怆然”表达了作者悲伤、悲怆的心情。 4、“念天地之悠悠”既写出了天地之广大,同时衬托出人生之渺小、短促,从而表现诗人修齐治平、光宗耀祖、报效朝廷的使命感和紧迫感。 5、这是一首吊古伤今,吟咏叹惋的生命悲歌。诗人通过书写登楼远眺,凭今吊古的感慨,抒发了怀才不遇,理想破灭,孤寂沉郁的思想感情。(2分) 6、首诗是诗人登幽州台有感于燕昭王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史事而作。诗中,作者通过抚今追昔的感慨,深刻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的思想感情。同时由于它是在平定契丹叛乱时所写,其中肯定也包含希望平定叛乱、巩固国家统一的爱国情感。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7、“古人”“来者”指的是像燕昭王那样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明君。“独”字表现了作者孤独寂寞凄凉的心境。整首诗通过采用直抒胸臆的表现手法,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具有苍凉悲壮的感情基调。 8、《登幽州台歌》的抒情方式是直抒胸臆,它的语言风格是沉郁悲壮。 9、本诗中从天地落笔,表现出生不逢时的孤独和伤感的句子是: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三、选择题 1、下列对本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D A. 诗中的“古人”和“来者”都是指贤明君主。 B. “幽州台”是当时燕昭王礼贤下士的处所,诗人借此抒发怀才不遇之感。 C.“悠悠”与“独”相对照,更加突出作者的孤独。 D全诗感时伤事,吊古悲今,并没有诉说自己的悲凉。 2.对本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_____C A.诗中“古人”、“来者”指的是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 B. “念天地之悠悠”是以空间宽阔衬托孤寂之感。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登幽州台歌 (最新教案教学设计)

“登高咏怀”诗歌鉴赏 ——《登幽州台歌》《望岳》教学设计 执信中学周帆 一、教材分析: 《登幽州台歌》和《望岳》是部编版教材七年级下第五单元《古代诗歌五首》中的前两首,与第三首《登飞来峰》均为登高之作,然情感表达却又不同。故将三首诗择出成为“登高咏怀”诗一组,藉由对比阅读的形式引导学生了解“登高必赋”的文人传统、体会诗作情感。三首诗相对而言,《登飞来峰》语言较简单,情感表达较明确,因而引导学生利用课堂学到的方式进行自读比较并撰写小文章;同时补充其它登高之作,以期获得更为深刻的情感体验。 三首诗中最难理解与体会者,当属《登幽州台歌》,四句诗从胸腔中喷涌而出,无所依傍,遒劲有力的语言传达深沉强烈的意绪。如果不了解陈子昂其人和诗歌创作背景,很难理解如此悲哀沉重的情绪从何而来,因此藉由这首诗的学习引导学生关注知人论世、沉潜讽诵、解读典故等读诗方法。《望岳》是杜甫早年诗作,其诗歌情感表达与中晚期之作不同,故这首诗除引导学生理解古典诗词“景语皆情语”的表达方式外,还补充了杜甫早年的另两首诗,希望孩子能对杜甫早期诗风有更具体的认识,同时理解诗人诗作中兴发感动的力量。 二、学情分析: 本次执教班级为初一级6班,学生语文基础较好,部分学生对古典诗词具备一定的鉴赏力,但大部分学生古典诗词阅读兴趣不高,积累较少。 三、教学目标: 1.学生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学生能有意识通过反复诵读、知人论世、分析典故等方式理解诗作情感。

3.学生能初步了解陈子昂及杜甫早期诗作的特点。 四、教学重点: 学生能有意识通过知人论世、分析典故等方式理解诗作情感。 五、教学难点: 1.学生能有意识通过知人论世、分析典故等方式理解诗作情感。 2.学生能初步了解陈子昂及杜甫早期诗作的特点。 六、课时安排:1课时 七、教学准备: 学生辅读资料整合;PPT课件制作。 八、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入: 1.今天,我们一起来读古诗。 回顾自己之前读过的古诗,你觉得怎样才算读懂一首古诗? 依据学生回答明确:读懂一首古诗,包含两重含义,浅一重——明白诗句意思;深一重——读懂诗作的情感。古人讲“诗言志”——诗是用来抒发情感的,“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读诗,就要读懂诗中蕴含的情感。 那怎样才能读懂一首古诗呢? 预设:反复诵读/了解作者生平/想象画面/改写…… (二)方法指导,小组合作读《登幽州台歌》: 1.沉潜讽诵品诗味: 我们请了高人来教大家读诗,一起看看,这些读诗的方法和我们同学一样吗?

登幽州台歌、望岳、登飞来峰、游山西村、己亥杂诗赏析选择题及答案

20.古代诗歌五首古诗赏析习题及答案【部编本七年级下】 20.古代诗歌五首 一、登幽州台歌/陈子昂 二、望岳/杜甫三、登飞来峰/王安石 四、游山西村/陆游 五、己亥杂诗(其五)/龚自珍 一、《登幽州台歌》陈子昂 1、赏析《登幽州台歌》,有误的一项是() A.首联中的“古人”指古代的明君贤士,这句表现了诗人对历史上君臣遇合,风云聚会成就一番事业的无限向往之情。 B.颔联中的“来者”指后世的明君贤士,这句表现了诗人苦于人生有限而不及见“来者”的无限伤感之意。 C.颈联“念天地之悠悠”中的“悠悠”意思为“长远得无穷无尽的样子。” D.尾联“独怆然而涕下”中的“涕”解释为“鼻涕”。 2、对《登幽州台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诗中“古人”、“来者”指的是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 B. “念天地之悠悠”是以空间宽阔衬托孤寂之感。 C.“怆然而涕下”是因为时间的消逝,空间的寂寥。 D.“幽州台”即“蓟北楼”,是当时燕昭王礼贤下士的处所,诗人因此有感而发。【答案】 1、分析:D、“涕”解释为“眼泪”。 2、分析:C、“怆然而涕下”是因为天地如此之大,抱负却无从施展,强烈的希望与强烈的失望,形成了无法排解的巨大忧愤、郁闷。 二、《望岳》杜甫 1、对《望岳》这首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一二句借齐鲁大地来烘托泰山那拔地而起、参天耸立的形象。岱宗即东岳泰山。 B.第五句的意思是诗人看见山中云气层出不穷,心胸为之荡漾。“曾”通“层”。C.七八句化用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抒发了诗人登上泰山之后的感受。 D.全诗切着“望”字而写,热情赞美了泰山神奇秀丽的景色和高大雄伟的气势,也透露出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 2、下列对《望岳》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全诗紧扣诗题“望岳”,赞美了泰山的雄伟气象,意境开阔。 B.首联以设问提起,表达了作者看见泰山时的惊喜和仰慕之情。 C.颈联写了望山的人和归林的鸟。表现了作者归隐山林的志趣。 D.尾联由望岳而生登岳之志,表现了诗人“登泰山而小天下”的决心。 【答案】 1、C 分析:七八句诗人写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意愿,并不是登上泰山的感受。 2、C 分析:颈联表现的是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和对祖国山河的赞美之情。 三、《登飞来峰》王安石 【习题】 1、对王安石的《登飞来峰》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畏"显示出作者的自信,表达了作者不怕一切邪恶势力阻挠的豪情壮志。B."浮云"指眼前的困难、障碍,比喻阻挠变法的小人或一切阻碍历史前进的势力。 C.诗人登高远望,似觉天地万物皆可尽收眼底,"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与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 D.这首诗借景说理,语意双关,既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雄心壮志,又表现出作者归隐山野的矛盾心理。 2、对《登飞来峰》这首诗赏析有误的是() A.这是一首七言绝句,前两句写出了飞来峰塔之高,后两句写登飞来峰塔的感想。

《登幽州台歌》习题及答案

《登幽州台歌》习题及答案 一、填空 1、陈子昂是武后时期崭露头角并在诗歌创作中表现出明显的复古倾向的诗 人,他主张恢复古诗比兴言志的()传统。 2、代表陈子昂诗歌创作最杰出成就的诗歌是三十八首(),《登 幽州台歌》即为其中的一首。 3、《登幽州台歌》含有的与本诗主旨表达有关的一个典故是() 4、与《登幽州台歌》所含孤独之叹有异曲同工的诗句有 ( ) 5、《登幽州台歌》的抒情方式是() 6、陈子昂是一位对唐诗发展有重大影响的诗人,他起到了振起一代诗风的 作用,所以他被后人誉为() 7、《登幽州台歌》语言风格是() 二、简答 1、为什么说《登幽州台歌》这首诗内涵丰厚? 2、《登幽州台歌》这首诗的主旨在封建社会有何普遍意义? 三、论述 1、试述《登幽州台歌》的艺术特色。 2、学了《登幽州台歌》这首诗思想得到了丰富,你认为该怎样对待人生的孤独与渺小? 3、为什么说《登幽州台歌》的风格是“沉郁悲壮”的? 一、填空 1、风雅 2、感遇诗 3、燕昭王纳贤 4、惟天地之无穷兮,哀人生之长勤。往者余弗及兮,来者吾不闻等 5、直接抒情 6、唐诗之祖 7.苍凉 二、简答 1、因有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命运之叹,又含人生孤独渺小的哲思 2、反应出大多数封建社会知识分子的共同命运.因封建社会的专制制度压抑人才,有远大抱负的士子们没有更多的途径实现人生价值,只能通过仕途实现人生之价值,而此又是险途,故多坠入怀才不遇之境遇 三、论述 1、景藏情中、沉郁悲壮、长短参错的楚辞体句法、意象对比强烈。 2、积极进取的精神、善良的情怀追求人生的成功、应对一切,化解孤独与渺小,不等而已。 3、所取“时空”意象宏大,所发感慨人生孤独渺小是超越时空的千古之叹,表现的是博大的情怀。

《登幽州台歌》教学设计

登幽州台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初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难点通过诗歌的语言和诗中的形象体会诗人在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课前演讲: 一、导语: 古之文人大多是孤独的,古来圣贤多寂寞吗。孤独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内心酸楚,孤独是“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的怀才不遇,孤独是“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的百无聊赖……其实孤独既是一种心境,一种感伤,也是一种超然。现在我们就去感受一位大唐诗歌中起到承前启后作用的中坚人物内心的那份孤独。 二、学习《登幽州台歌》 1.朗读指导 学生自由读,再找学生朗读。在读时用心揣摩诗的内容和情感。 陈子昂(661~702),唐代文学家。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自幼具有豪侠浪漫的性格。少年时代曾闭门读书,遍览经史百家,树立了远大的政治抱负。24岁举进士,上书论政,为武则天所赞赏,拜麟台正字,转右拾遗。他曾在26岁、36岁两次从军边塞,对边防军事问题提出过一些有远见的建议。38岁后解职回乡,为县令段简所诬,入狱,忧愤而死。他的诗标举汉魏风骨,强调兴寄,反对柔靡之风。有《陈伯玉集》。6 96年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犯边,武后派建安王武攸宜率军出征,陈子昂随军参谋第二次来到边塞。武攸宜亲贵出身,全然不晓军事。陈子昂屡献奇计,不被理睬,反遭贬斥,降为军曹,因而抑郁不得志。蓟丘是春秋时燕的旧都,燕昭王姬平曾在这里修碣石宫,筑黄金台,卑身厚币以招天下贤豪之士,乐毅、邹衍、剧辛等人先后到燕,助昭王大败齐国,称雄一时。 3.“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受? 向前看,像燕昭王那样的古代贤君再也见不到了;向后看,后代的贤君又在哪里呢?一种茫然与无奈自然涌上诗人的心头。 4.诗人为什么会“怆然而涕下”?在这泪中还包含着什么深层的精神? 诗人立足于幽州台这个时间与空间的交汇点。眼观天地,空间无边无际,而个人何其渺小!神游今古,时间无始无终,而一生何其短暂!再加上明君贤臣、英雄豪杰难追难待。于是一种沉重和孤立无援、独行无友的孤独袭上心头,不禁“怆然而涕下”!诗歌中所表达的不只是客体的浩渺,更有诗人在怆然流涕后的抗争与进取,诗歌中蕴含着诗人力图为国建功的积极精神。

七年级下册古代诗歌五首《登幽州台歌》《望岳》《登飞来峰》《游山西村》《己亥杂诗》导学案

2019古诗五首《登幽州台歌》导学案 一、查阅资料 1.作者简介: 。 2.写作背景: 二、课文赏析: 念这首诗,我们会深刻地感受到一种苍凉悲壮的气氛, 面前仿佛出现了一幅北方原野的苍茫广阔的图景,而在这个图景面前,兀立着一位胸怀大志却因报国无门而感到孤独悲伤的诗人形象,因而深深为之激动。 三、问题探究: 1.《登幽州台歌》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表现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感慨? 3、诗人为什么“独怆然而涕下”,“独”字有什么作用? 4、从这首诗中你看到一个怎样的陈子昂?用几句话描绘你感受到的诗人的形象。 5.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四、课堂练习: 一、按要求填写。 1、诗歌中抒发诗人对明君的渴望之情的诗句 是:,。 2、诗歌中抒发诗人怀才不遇,悲伤凄凉的诗句是:。 3、下列对这首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吊古伤今,吟咏叹惋的人生悲歌。 B、一二句的“古人”和“来者”都是指礼贤下士,任人唯贤的明君和贤臣。 C、诗人通过书写登楼远眺,凭今吊古的感慨,抒发了乐观积极的思想感情。 D、第三句登楼远眺,写空间的辽阔无限和感叹生命的短暂。 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二句俯仰古今,既写出时间的绵长,又表现了诗人要承前启后干一番事业的抱负。 B、前两句缅怀古人,感慨自己生不逢时,期待来者,感慨自己怀才不遇。 C、第四句用一个“独”字,渲染了诗人心中不可名状的孤独悲凉之感。 D、后两句把个人置放到广漠无边的宇宙背景中,是个人显得渺小孤寂,从而营造出一种苍茫孤独的意境。

《望岳》《登飞来峰》导学案 【目标导学】 1、熟练背诵、准确默写三首古诗。 2、理解诗歌描写的意境,把握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和情趣。 3、鉴赏两首古诗中的佳词妙句。 【自学质疑】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岱.宗()决眦.()千寻.() 2.填空。 ⑴杜甫字,自号,巩县(今河南巩义)人。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后世尊称为,杜甫与李白合称,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 ⑵王安石字,号,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东乡县上池村人),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唐宋八大家之一。传世文集有等。 3.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⑴造化钟.神秀 ⑵会当凌.绝顶 ⑶飞来峰上千寻.塔 4.古诗文默写。 ①《望岳》中描绘泰山巍峨高大的诗句是:,。 ②《登飞来峰》中借景物描写来蕴含哲理的诗句是,。” 【合作探究】 5.⑴《望岳》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景象?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 ⑵赏析“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6. ?登飞来峰?这首诗突出飞来峰怎样的特点?这样写的用意何在? 【反馈检测】 7.写出下面诗句的意思。(6分) ①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②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高中语文诗歌教学设计

篇一:高中语文古代诗歌形象优秀公开课教案 一颦一笑总关情 ---------- 鉴赏古代诗歌人物形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明确诗歌人物形象鉴赏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 掌握答题模式与规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悟作者情思,培养鉴赏能力,提高解题技能。 二、教学重点: 1、分析人物形象。 三、教学难点: 1、分析人物形象类题型的解答。 四、教学方法: 1、引导法、自主探究法、讨论分析法等。 五、教学手段: 1、借助多媒体进行文字图片处理,以期提高课堂效率。 六、课时安排: 一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闰土少年时童真,善良,简朴. 中年封建,穷,悲观,保守是封建伦理制度下的牺牲品闰土是生活在重压下的纯朴善良的贫苦人民的代表, 别里科夫是个死板的教条主义者,是沙俄时期一个没落的知识分子代表。他盲目地维护着腐朽沙俄政府制定的种种落后体制、规定,却不知自身已被套上了一个与世隔绝的“套子”祥林嫂是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典型形象。她勤劳、善良、质朴、顽强,但在旧社会她不但不能争得一个做人的起码权利,反而成为一个被践踏、遭迫害、受鄙视而终甚至于被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所吞噬的人物。 古诗词中的形象,就是以语言为手段而创造的艺术形象,也称文学形象,泛指文学作品中整个的形象性表现、形象体系、生活图景。诗歌形象根据鉴赏的不同要求,大致可以划分为:人物形象、景物形象,物之形象三种类型。形象(意象) 人(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或抒情主人公) 景(写景诗或杂诗中的景象) 物(咏物诗或杂诗中的物象) 1、人物形象(“人象”) 古典诗词中的人物形象一般不如小说中的形象丰满、完整,它可以是人物的一个神态、一个笑容、一个动作、一个微妙的心理变化,或一组人物的语言、声音,或是一个典型的细节,等等。通过精当的描写,以简练的笔法刻画人物的形象,表现人物的性格,反映人物的思想感情。而这些形象往往以片断的形式表现出来,它需要读者以自己的想象去进一步补充。古诗词中的人物形象,一般包括两种: 一是抒情主人公自己的形象,这类诗歌多用第一人称的写法。 在抒情诗中,诗人是通过直接抒写自己的主观情绪,来完成对自我形象的塑造。 (偏重抒情的诗歌)

登幽州台歌教案设计教案资料

登幽州台歌教案设计

登幽州台歌教案设计 教学目的: 1、理解诗意,感情朗读并背诵。 2、了解古代君子之风骨,增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1、了解古代君子之风骨,增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 准备1:背背诗歌。《敕勒歌》《峨眉山月歌》《子夜吴歌》《秋浦歌》 敕勒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子夜吴歌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1、找规律,板书:歌。提醒:歌的笔画,生在笔记本上写一个“歌”字。 介绍汉乐府诗集,介绍以后将会学到的《长恨歌》《明日歌》等都是这种体裁的歌。 贴士:标题带有“歌”字的诗一般是古乐府诗歌,是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汉武帝时,设有机构专门采集各地歌谣,整理和制订乐谱,这个机构名叫乐府。后来人们就把这一机构收集和制谱的诗歌,称为乐府诗,或简称乐府。到了唐

代,这些歌词的乐谱虽然早已失传,但是这种形式却相传下来,成为一种没有严格格律,近于五、七言古体诗的诗歌体裁。 2、出示课题——《登幽州台歌》,讲解幽州台,辨析“州”字。 比较“州”“洲” 州——古代的一种行政区划。中国的别称是九州。如:冀州、衮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雍州、青州、梁州。再如:兰州、杭州、广州。洲——①水中的陆地如:橘子洲天兴洲珠江三角洲②大陆如:亚洲、欧洲等 3、读题。注意停顿——登/幽州台/歌 4、学生五分钟预习。 ①读准,检查。 ②读通,检查。 ③读熟,检查。背诵检查。 ④读会,借助注释。 指导点:念——惦记,常常想 指导点:古人、来者 【小贴士】 幽州台,又称燕台,史传为燕昭王为招揽人才所筑的黄金台,故址在今北京市大兴县。《战国策·燕策一》记载:燕国国君燕昭王一心想招揽人才,而更多的人认为燕昭王仅仅是叶公好龙,不是真的求贤若渴。燕昭王始终寻觅不到治国安邦的英才,整天闷闷不乐的。后来有个智者郭隗(kuí)说:“你要招揽人

登飞来峰。登幽州台歌

古诗预习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登幽州台歌》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注释 幽州:古十二州之一,现今在北京市。幽州台;即黄金台,又称蓟北楼,故址在今北京市大兴县,是燕昭王为招纳天下贤士而建造的。 前:过去。 古人: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圣君。 后:后来 来者:后世那些重视人才的贤明君主。 念:想到。 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 怆(chuàng)然:悲伤,凄恻的样子。 涕:眼泪。 译文 见不到往昔招贤的英王,看不到后世求才的明君。想到历史上的那些事无限渺远,我深感人生无奈,独自凭吊,我眼泪纵横凄恻悲愁! 【译诗】 向前见不到往昔招贤的英王, 向后看不到后世求才的明君。想到天地的高远广袤,我独自感伤,泪水流下! 相关要点 一: (1).请从“古人”和“悠悠”中选择一个进行解释。(1分) (2).请描绘一下“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个画面。(2分) 3.这是一首吊古伤今,吟咏叹惋的生命悲歌。诗人通过书写的感慨,抒发了的思想感情。(2分)4.“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两句诗营造了一种极其特殊的意境。请简要谈谈你对这两句诗的理解(3分) 答案 (1)古人:贤明的君主(能礼贤下士的圣君);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 (2)我登上幽州台眺望远方,思绪万千,想到了过去、现在和未来;看这茫茫宇宙,虽然无边无际,但看不到一个能赏识人才的君主,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 3.(2分)登楼远眺,凭今吊古(1分)怀才不遇,理想破灭,孤寂沉郁(三个词答对一个即给1分)4(3分)把个人置放到广漠无边的宇宙背景中,使个人显得渺小孤寂,从而产生一种苍茫的孤独感。(意思答对即可给分) 二: ⑴这首诗是诗人登幽州台有感于燕昭王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史事而作。诗中,作者通过抚今追昔的感慨,深刻表达了诗人_________ 的思想感情。同时由于它是在平定契丹叛乱时所写,其中肯定也包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