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闻传播学专业论文范文两篇

新闻传播学专业论文范文两篇

新闻传播学专业论文范文两篇
新闻传播学专业论文范文两篇

新闻传播学专业论文范文两篇

新闻传播学专业论文范文两篇

篇一

摘要:为了适应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新时代的新闻传播教育将呈现以下四大转型趋势:学科融合,大学需要优化内部的所有资源,通过学科的融合推动新闻传播教育的发展;媒体融合,如果一则新闻能够用30种不同的方式、以30种不同的技术形式来讲述,我们需要帮助学生理解新闻的本质,并使用最适合的媒体报道新闻;科技创新,高校应该成为新闻传播的创新引擎,而不是创新的跟随者,应加强针对新媒体环境的应用性研究,推动产学研一体化;理解生态,只要我们身处的媒介环境发生了变化,我们报道新闻的方式就没有理由不变,我们新闻教育的模式也没有理由不变。

关键词:新闻传播教育;新媒体;转型趋势;

2006年,也就是twitter诞生的那一年,美国《时代周刊》将“你”(you)列为年度人物。在数码文化方兴未艾的今天,那些曾经被称为受众的人们变身成为信息生产的积极参与者。正如bradshaw(2007)所言,我们所处的世界已经从一个公众必须依赖专业媒体获取信息的社会,变成一个“人们可以自己获取并且生产信息的社会”。《时代周刊》预言,为数众多的用户生产内容平台,如youtube、myspace、wikipedia以及 twitter,“不仅会改变世界,而且还会改变世界变化的方式”(grossman, 2006)。迅速变迁的媒体环境对新闻传播教育提出了挑战。为了适应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新时代的新闻传播教育将呈现四大转型趋势。这四大趋势概括起来就是:学科融合,媒体融合,科技创新和理解生态。在当前几近相同的技术环境里,这四个方面不仅是西方新闻传播教育面临的课题,也是中国新闻传播教育需要重点思考的发展方向。今天,我想围绕这四大趋势,立足于世界新闻传播教育的发展前沿,并结合浙江大学的探索,谈谈想法。

一、学科融合

先说个案例。最近美国科罗拉多大学新闻与大众传播学院似乎被推向了风口浪尖。他们也许是美国历史上第一家被校方“关闭”的新闻传播学院。当然,校方并不主张用“关闭”这个词,他们用的是“重组”。该校高层表示,现有的学院太小,太孤立,太受约束,以至于无法为学生提供他们所希望的新闻教育,也无法使教师从事他们所希望的教学和研究。在重组期间,新闻教育仍然以课程的形式继续,不过必须是双主修,或主修其他专业加辅修新闻专业。请注意,是辅修新闻专业。面对学院教师、学生和校友的质疑,校方强调此举将是提升该校新闻传播教育的一大契机,未来可能建立一所融合信息、传播、媒体和技术等多种相关学科和资源的新学院,并可望成为美国最好的。

科罗拉多大学或许只是个案,它有许多内因,如原来学院的内部管理比较混乱等等。但

这一个案传递出一个重要的信号,就是面临每天都在改变的媒介环境,我们的新闻传播教育也需要改变。在这个媒介无处不在、无时不在,而且人人都是媒介的时代,新闻(journalism)和新闻工作者(journalist)本身的概念受到挑战,需要大大拓展。随之而来的一个问题就是,新闻教育仅仅依靠新闻学院是否足够?科罗拉多大学新闻与大众传播学院被重组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校方认为它没有很好地与其他学院合作,从而无法提供适应新媒体时代的新闻传播教育。因此,如何优化大学内部的所有资源,通过学科的融合推动新闻传播教育的发展,成为新闻传播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议题。

这一目标有不同的实现途径。科罗拉多大学是比较极端的一种。目前,浙江大学2+2的本科教育模式,在某种程度上有助于这一目标的实现。新生进校都按人文或社科两大类划分,前两年打通培养,主要是通识教育,没有具体专业。学生在很大程度上可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课程。从第三年开始,学生进入自己确定的专业院系学习。用校方的话说,就是一种“宽专交”(拓宽基础、专业培养、学科交叉)的人才培养模式。这样,就弥补了原有单一化专业教育的不足。当然这一模式在新闻传播专业也面临一些问题。例如,大块的实习时间使得本来就被压缩的专业课程进一步压缩,导致学生感到在校受到的专业训练不足。进入专业较晚,也使学生难以找到专业感觉。头两年通识阶段选课太随性,有些课程感觉用处不大。总的来说,这种“宽专交”的培养理念是适合新环境下的新闻传播教育的,但具体模式还有待进一步优化。

二、媒体融合

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政治学家普尔教授提出。他认为,媒体融合就是传统上需要依靠多种媒介技术来提供的内容和服务被整合在一种媒介之上,而这种媒介通常就是数字网络媒介(pool, 1983)。同样来自mit的媒介融合研究专家、比较媒介研究专业的创始人杰金斯教授对这一概念进行了展开。他将媒介融合定义为三方面的整合:跨越多个媒介平台的内容流动,多种媒介产业之间的合作,以及媒介受众的主动信息获取行为(jenkins,2006)。从这个意义上讲,媒介融合并不单纯是一种技术现象,而是包括技术、产业、文化和社会变迁等多种因素的复杂过程。

媒体融合的大潮同样席卷中国。不论是中国政府大力推动的三网融合进程,还是每个媒体内部争先恐后规划的全媒体蓝图,都体现了这一趋势。一线的新闻工作者,则切切实实地感受到媒体融合的压力。从前,报社记者只会写文字稿就行了。但现在,越来越多的记者被要求在新闻现场同时以文字、照片、音频、视频的形式通过微博等方式发布新闻。一些记者为新技术带来的新可能而欢欣鼓舞,还有一些记者则更多地感到不知所措、力不从心。如埃里克?牛顿所言,“如果一则新闻能够用30种不同的方式、以30种不同的技术形式来讲述,我们需要理解新闻的本质,并使用最适合的媒体。(newton,

2010)”这对大多数人来说,是一种挑战。

面对日趋融合的媒介环境,新闻传播教育如何培养未来的新闻工作者?传统新闻理论对于新闻现象的归纳和解释是否仍然准确?传统按媒体划分的采写编评课程是否还适应当前的融合新闻报道?如果对这两个问题的回答是否定的,我们又该如何改变或重组现有的课程设置?目前,大多数高校选择的是增量改革的途径,即对现有课程进行修正的同时,增加一些新的课程。浙江大学也是如此。2011年上半年,浙大增设了《媒体融合》

本科课程,我是主讲教师。在教师讲授相关理论和技能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调研国内外融合新闻报道的前沿案例,最后独立完成一项融合新闻报道任务。同学们在学习中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收获不少。但初次探索,也暴露了一些问题,如课时太少,未能与实验课结合,发布平台不够完善等等。

三、科技创新

一直以来,新闻传播教育,包括研究,与业界之间都存在着一定的断层。理论研究保持独立性固然无可厚非,但如果应用研究也与业界脱离就值得反思了。在新闻传播学科,高校喊产学研一体化也不是一天两天了,但事实却是说的多,做的少。常见的情况是,业界在前面尝试,学界在后面观望。业界有了成绩,或出了问题,象征性地请学界来总结一下,仅此而已。结果就是,业界觉得无关痛痒,学界感到疲于应付。双方仍然未能找到一个有效的连接点。

要改变这种局面,高校应该成为新闻传播的创新引擎,而不是创新的跟随者。举两个例子。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新闻与大众传播学院刚刚建立了一个reese felts 数字新闻项目,旨在通过实验研究探索新闻传播的新形式。其中一个重要尝试是,建立一个由学生设计、开发、制作和运营的新闻网站(https://www.doczj.com/doc/774325101.html,),然后利用这一平台试验各种不同的报道和叙事方式,通过对用户数据的实时监测和分析,测量不同方式的传播效果。一方面,网站为所有相关课程提供了实践基地,另一方面,网站实验研究的结果也可用于指导专业媒体的新闻实践。另一个例子是前面提到的科罗拉多大学,他们也建立了一个名为“数字媒体实验厨房”(digital media test kitchen)的实验室,从新闻技术、技巧和商业模式这三个方面进行创新研究。

中国大陆的新闻传播学院在这方面虽然整体上尚未起步,但也不乏开拓者。比如南京大学金陵学院新传媒系于2008年建成媒体融合未来实验室,并与多家媒体和it企业开展了多种合作,初显“媒体硅谷”之势。浙江大学最近也利用学校投入巨资升级传媒学院实验室的契机,重点建设新媒体实验室,由认知研究实验室、数字影视与文化产业实验室、电子编辑与数字出版实验室组成。其中,认知研究实验室配备全球最先进的眼动仪和脑电仪,旨在利用认知科学的研究手段为新闻科技创新提供更加准确的数据支持。

四、理解生态

我们所处的世界已经不是原来的世界,我们所面对的人也不再是原来的人。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使我们所处的媒介环境发生了深远的变化。不论是新闻传播教学还是研究,都必须时刻把握不断变换的媒介环境,方能与时俱进。理解媒介生态的关键是理解我们周围的人,理解那些我们曾经称之为“受众”的人们。新媒体环境下,人们的思维和行为方式都发生了变化。例如思维方式上,新媒体的出现使人们具有更强的批判能力,不再认为传统的主流媒体是唯一的、甚至可信的信息来源,对新闻的理解也不再是单一的、静止的;行为方式上,web2.0的出现使人们不再是消极的接受者和消费者,也成为主动的参与者和生产者。同时,人们的习惯也发生了变化。例如,浅层阅读逐渐取代了过去印刷媒体时代的深度阅读;多任务(multitasking)逐渐取代人们一个时间只做一件事情,等等。面对变化的环境和其中的人们,新闻传播教育不能熟视无睹。我们要通过各种手段,弄清楚现在的人们究竟喜欢什么样的新闻。以情感为例,传统的新闻报道不能掺杂

新闻人的任何情感,记者编辑必须冷静客观地报道新闻。但研究表明,带有情感的新闻更容易受到人们的关注,也更容易被人们记住。记者不隐藏自己的情感倾向,反而会使读者更愿意相信。而且,在博客、微博这样的新平台上,带有个人感情的报道更容易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另一个相关的问题是人称。第三人称毫无疑问是新闻报道的叙事方式。但人们发现,用第一人称讲新闻,会使受众感到更有人情味,感到是在跟一个有血有肉的人,而不是一个冷冰冰的媒介进行交流。当然,这些都需要更多的研究来帮我们进行决策。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只要我们身处的媒介环境发生变化,我们报道新闻的方式就没有理由不变,新闻教育的模式也没有理由不变。

篇二

【内容摘要】建立可靠的传播学基础理论是当今传播学研究面临的一个紧迫问题。而哲学问题、社会学问题及文化问题都不同程度关联到传播学的基础理论。现象学、解释学及“法兰克福”学派等几种有影响的主体哲学通过社会学理论及文化理论内在地决定

了传播理论的框架和体系,因而,反思主体哲学根基的弊端,超越人类中心论思维的局限是现代科学认识论的核心问题。马克思的实践理论及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为主、客体的协调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当代社会学中的结构化理论及文化研究中的人类共同心智及社会知识型理论都提出了结构重于主体的解释模式。这些理论不仅在社会学和文化研究方面有十分积极的意义,而且对传播理论研究也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论文关键词】传播学基础理论;主体哲学;主客体协调;社会学理论;文化理论

传播理论集中体现了现代知识的综合,这种综合体现在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交叉和开放性上。传播理论的创新和发展,既可以指狭义的创新和发展(指传播理论自身),也可以指广义的创新和发展(指影响到传播理论体系的建立),由于学术界对后一个问题论述不多,本文主要论述影响传播理论的基础理论的创新和发展。

本文谈到的基础理论主要分为哲学问题、社会学问题、文化问题等3个方面,这3个方面不同程度涉及到传播理论。理论界选择什么样的基础理论,传播理论相应地就会带什么样的印记。就目前有影响的传播理论来看,主体哲学(对哲学的基本问题偏于主观的理解)及相应的社会学理论和文化理论的影响更大。今天,审视传播理论的基础理论,使传播理论建立在可靠的根基之上,继而创新和发展传播理论,是传播学界面临的一项基本任务。

影响传播理论的几种主体哲学

在当代,哲学思想对传播理论的影响通常是通过社会学为中介的,我们在评判一种社会理论时,总是在评判一种哲学思想。为了叙述的便利,我们首先分析影响到社会理论的哲学思想,然后分析其相应的社会理论和文化观。众所周知,主体哲学在西方哲学中更为典型和明确,在西方思想史上有其长久的历史背景。自文艺复兴以后,绝大多数哲学流派都是以主体意识的第一性作为理论的起点。在20世纪,从柏格森的直觉主义到解释理论,从精神分析到现象学,从存在主义到“法兰克福”学派,主体第一性的观念以各种体系表现出来:心灵、心理、直觉、精神、体验、理性观念、人道主义等等,它们都指代一个实体——主体,是主体赋予了人类存在的价值和意义。这种信念在现象学哲

学、解释学哲学和“法兰克福”学派中得到了集中的体现,它们在社会——文化理论中有着广泛的影响,它们也通过社会——文化这个中介间接地影响到传播理论。至今,我们在一些基本问题上的争论仍是这些方面的延伸。

我们首先来看现象学,胡塞尔提出现象学的观念并发展了现象学的方法,现象学哲学有一套较为完整的认识论,以现象学为框架的社会学也多以此为根据发展了意向理论及价值理论。现象学的基本任务是以直觉达到人类理性的深刻基础,这一任务的前提是直觉是一切知识的合理根源,一切在初始状态的直觉中呈现的事物将会完全地如其所呈现自身的那样被接受。这个假设中,主体的理性被赋予了不可动摇的地位,直觉是我们接受事物的外在方式,最后还会有一先验的自我来保证直觉的可靠。为了达到本质的直观,他提出了“现象学的还源”,简单地讲,这一命题包括了以下几个方面:

历史的加括弧:即把我们的各种信念(不论是经验的概括还是各种现实的信念)全部悬置起来,并不对它们作是非的判断。2.存在的加括弧:放弃一切有关存在的判断,因为哲学的认识是对本质的认识,而对现实存在的判断则非本质,所以,对存在的判断也应中止。3.先验的还原:这种还原使我们从此验的自我走向先验的纯粹自我,这是世界上一切意义被建立起来的基础。胡塞尔晚期则将自我纯粹意识视为最终的绝对领域,即它的存在不需要任何实在为前提。纯粹意识的地位确立后,即可以解释经验世界,如果人们在经验的世界找到共同之处,那么,这是因为他们在意向性上是一致的。

正是这种主体哲学的框架和意向性理论,影响到后来的现象学社会学的发展,舍勒提出的价值哲学、舒茨的意义理论都与现象学有着密切联系。现象学对现代微观社会学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只要我们看一下戏剧理论(戈夫曼),本土方法理论(加芬克尔),交换理论(雷克斯)及冲突理论(霍克斯),无不带有意向性理论的影子,无论是日常的自我还是掩盖了意图的自我,都可以在现象学纯粹那里找到最后根源。

舒茨的现象学社会学将胡塞尔的现象学观念扩大到社会领域,认为对社会活动的理解取决于主体间的一致,意义在于主体赋予对象的过程上,社会互动之所以可能,也是由于主体间的一致性。和一些其他的微观社会学理论相似,现象社会学也是以个体为基本的考察单位,尽管这些理论以互动来解释社会系统,但它们几乎都忽视了社会制度对个体的制约。从理论上讲,社会结构的形成总是离不开个体及集体的参与,但社会制度形成稳定状态后,它总是从语言到思想、从法律到伦理、从制度到信念各个方面来制约个体。主体既参与了社会制度的形成,同时,又是社会制度的产物,个体的动机和行为往往是制度化的结果。离开了社会结构和制度,很难解释一些行为和动机的原因,这也是微观社会学理论普遍的局限所在。

一些其他的微观社会学理论如符号互动论等也都是以个体为根基来解释社会,个体往往成为不受社会制度制约的个体,微观理论的共性表现在它们几乎都在表述主体哲学的一些基本主张。

解释学也存在着类似的理论。解释的根基建立在个体的体验和理解之上,为了说明解释是普遍有效的,就要说明解释在主体间是一致的,为了说明主体间的一致还要找到更基础的东西。当代的伽达默尔是用语言来解释主体间的一致,语言既是解释学的根基,也是对世界的体验,其核心观念是人类以语言的方式拥有世界。用委婉的体验解释世界无

疑要比现象学更少地依赖于主体,但体验的背后又隐含着原来的主体。

解释学赋予了个体极大的心理自由,个人的体验成为分享共同意义的重要方式,特别是对解读精神性文本来讲,由于时间的差别,也由于解读者所处社会历史背景的条件,解读者不可能得到文本的原始意义,解读总是充满了个体的理解,因而文本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在所难免,这种多样性和差异性也是合理的。显然,在文本和读者的关系上,解释学以牺牲文本来迎合读者,其相对主义的结局不可避免。

“法兰克福”学派发展了一套批判理论,批判理论旨在批判当代资本主义的社会制度和思想体系。从认识论上看,批判理论主要对实证主义提出了批判。批判理论的核心是人与自然的对立,精神与物质的对立。批判理论认为当代资本主义矛盾可以从近代的启蒙找到根源,启蒙精神在改变自然时从认识理性中发展了极度的工具理性,科学技术也是工具理论的集中体现,当世界都变成可度量的对象时,人也变成了被奴役的对象。在当代,启蒙精神变成一种操纵意识,这又是通过大众文化来实现的,大众文化造就了文化产品的单一化和标准化,文化工业代表了这种单一化和标准化。简而言之,“文化工业”已成为当代一种新的社会控制形式。

纵观以上几种哲学思想,无论他们看待世界的方式有多么不同,确定主体意识优于并高于所有一切,是他们哲学推论的前提。正因为存在着主体意识与外在世界的对立,他们的结论几乎都包含了事实与价值的对立,世界与心灵的对立,以致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对立,在更极端的态度上往往以牺牲认识的理性法则来换取意识的自由。我们在伽达默尔及“法兰克福”学派特别是胡塞尔那里,可以看到精神世界的无限膨胀,科学涉及到的物理世界往往被看成对意识自由是一个极大的妨碍,甚至对意识自由是有害的。主体哲学很少考虑这样的问题:即主体——客体二元对立的框架中,主体的推论是否包含了局限和偏见的问题。绝大多数的主体哲学将理性看成是自明的,客体就是呈现为主体推论的结果,这个假定预设了主体不会出现任何偏差。而事实上无论在哪种意义上,这种假设都是不可能的,特别是近代科学的发展,越来越明确地认识到主体意识不可避免地会包含着局限。思想史的发展能清楚地说明这一点,人类对世界的认识在未能把握其本质前,总是以主体的图式看待世界的,以人的特性解释世界注定会产生拟人化的过程,这个过程也不可避免地暗含了人类中心论的思想,主体哲学就是按这种推论极端发展的结果。主体哲学是在人类中心论和拟人论的框架下来看待人与世界的,这样,对世界的认识总是折射出主体的意图和限度,世界的存在往往被看作人类中心的象征。换言之,它没有实体性的地位,它的性质全靠主体意识的解释。这种认识世界的方式不仅存在于西方古典哲学中,也存在于其他民族的哲学中。当人类不能分离出单独的客体时,除了用人这个尺度解释外别无其他方式,这也不难理解为何主体哲学一直是哲学史中最有影响的理论。

认识到人类中心论及主体意识的局限是近代科学理论的成果,这个开端就是哥白尼的天文学革命,在他的日心说中,太阳是宇宙的中心,地球自转并和其他行星围绕太阳公转。与地心说相比,这是一幅全新的世界图像。这里,不论是地球还是人类,都不具有特殊目的和意义,相反,他们(它们)只是宇宙系统的一部分,这种理论最早喻示了人类从中心到系统的变化。

在以后达尔文的理论中,也提供了反对人类中心论的又一种理论。按照其理论,人是生

物连续进化的一个环节,人也像其他生物一样组成了一个系列。这里,人不具有特殊的意义及目的,这种理论也排除了神学理论的创世说。达尔文理论与哥白尼理论在反对人类中心论上是一致的。这两种理论都说明了人既不是世界的创造者,也不是世界的目的。此外,当代量子力学也提供了背离人类中心论的理论。这里,主体哲学与人类中心论有着天然的联系,正因为它假定了人是世界的终极目的,因而,它无法解释真正的客观世界,也不可能建立真正意义上的科学理论,而科学理论总是呈现出反拟人化的结果。

现代科学理论的发展过程越来越趋向将人视为无数系统中的一部分,人类既不是世界的创造者也不是世界的目的。如果这样看待人类,人类中心论的思

想是值得怀疑的,主体哲学的观念也是值得怀疑的。建立主、客体相协调的理论就认识论来看,主体哲学代表了解释世界的一个方向。除主体哲学以外,一些哲学家力图使主客体协调起来,这种努力在近代开始显示出积极的成果,超越主体哲学的有效途径在于恰当地说明主客体的关系。对马克思来讲,解决主体与客体的关系问题首先是实践的问题,因为实践包含了将两者统一起来的可能,思维的观念只能在实践中加以验证:“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关于离开实践的思维是否具有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①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与其他哲学的根本区别,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提到了实践对人与世界的双重作用:在实践中,自然成了人化的自然,人通过实践也在改变自身的特性,五官感觉的形成是以往全部世界历史的产物。实践的观点说明,主、客体本性的确定是从对方的作用中获得的。在20世纪,思考主、客体的关系仍是思想界面临的主要议题,皮亚杰从自然科学的角度提出了认识的发生问题,再次涉及到主、客体的关系。传统认识论大多在两种态度上摇摆:一种是经验主义,往往将认识看成信息来源于客体,主体只能受教于客体;另一方面,先验论和天赋论则认为主体一开始就有内部生成的结构,然后这些结构加诸于客体。这两种理论涉及的都是在高度成熟阶段上的认识,而没有涉及认识的起源,认识的起源要比这两种理论设想复杂得多。皮亚杰根据心理研究的成果,证明了认识既不起因于一个有自我意识的主体,也不是起因于一个业已形成的客体,而是起因于主、客体的中途,它同时包含着主体又包含着客体,这样,充分考虑到联系主、客体的中介就十分必要。皮亚杰作了这样的设想:“如果从一开始就既不存在一个认识论意义上的主体,也不存在作为客体而存在的客体,又不存在固定不变的中介物,那么关于认识的头一个问题就将是关于这些中介物的建构问题:这些中介物从作为身体本身和外界事物之间的接触点开始,循着由外部和内部所给予的两个相互补充的方向发展,对主客体的任何妥当的详细说明正是依赖与中介物的这种双重的逐步建构。”②认识的过程事实上也就是一个建构过程,它从感知运动阶段经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到形式运算阶段,才能达到通常意义上的认识。认识图式的发展是主客体之间的同化和顺应,相互协调的结果,经同化、顺应的平衡作用,使主体的认识图式逐步接近客体的结构。在建构的过程中,我们很难看到有一个本质不变的客体,也很难看到有一个本质不变的主体,顺应说明了主体会在对环境的适应中造成认识图式的改变;同化说明了主体对环境的过滤和改变,使之符合主体的认识图式。建构就体现了相互制约、相互转化的过程,认识的过程就是从简单低级的结构向复杂高级的结构不断过渡,这也是一个永无终结的过程,客体意味着主体所能达到的极限。皮亚杰的理论建立在大量心理学及生物学的实验基础上,因而,它代表了解释认识形成及发展的科学解释方向。它的要点仍是沟通主客体的中介,在中介的关系中说明主客体。如果将这个中介与马克

思的实践联系起来,它们的近似就在于从联系主客体的结构模式上解释主客体。除了皮亚杰发生认识论以外,语言哲学关于语言对世界的组织成形作用也作了出色的论述,这一理论涉及到的指称问题、真理问题、意义问题及言语行为对我们理解语言与认识、语言与主体及语言与社会有积极的启发作用。此外,值得提到的还有结构主义,结构主义建立在严格的理论法则之上,它以语言模式为出发点,突出强调了结构和系统的观念。结构的观念表明了它对表层对象背后共时的关心;系统的观念表明了它试图通过关系的模式来解释对象,和语言哲学一样,它也是通过观众形态来说明主体的。就此来看,以上几种有影响的哲学与主体哲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当传播体系建立在主体哲学之上时,我们很难察觉主体哲学的局限,这种局限势必通过其社会学理论内化于传播理论之中。毋宁说,主体哲学的蓝本和传播理论的摹本存在着一种对应关系,主体哲学对心灵的能动作用的强调会贯穿于传播理论中。同样,它的局限(没有看到认识总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也内涵在传播理论之中。因而,借鉴科学的认识论建构主、客体的关系,使传播理论建立在可靠的哲学的社会学根基之上,是传播学界需要思考的问题。以上我们曾对主体哲学与微观社会学的关系作过分析,确实,微观社会学对主体的动机、行为、意义是主体间的互动曾作过详细分析。然而,微观传播学理论几乎都没有考虑到既定的社会结构对主体动机和行为的作用和影响,没有考虑到社会结构与动机的辩证关系,因而无法说明动机和行为的真正动因,最终使陈述的理论趋于表层化。显然,问题的真正源头在于如何看待行动和结构、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这是一个如何从社会学的角度理解主、客体的问题。目前,大家经常谈到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该理论的核心问题就是结构与主体的关系问题,与微观社会学理论不同的是结构化理论力图在更客观的立场使结构与主体协调起来。传统宏观社会学偏于社会结构和社会制度对个体的塑造上,而大多数微观社会学理论将注意力集中在个体和行动的意义的理解上,吉登斯提出了将两者协调的结构化理论。结构化的核心旨在说明社会结构既是通过人类的行动建构起来,也是行动得以建构的条件和中介,即结构与主体存在着一种二重化的过程,结构并不是外在于主体的活动,而是通过主体的特定活动而构成;社会系统的结构性特征,既是其不断组织的实践的条件,又是这些实践的结果,结构不应简单看作对主体的外在制约,它既有制约性同时又赋予行动者以主动性。这样,结构和主体存在着一种生产和再生产的方式,对结构和主体的妥当说明,需依靠对它们二重化关系的说明。鉴于目前传播理论更多地依靠微观社会学来维系,清醒地看到微观社会学的不足,并从社会学层面考虑结构与主体的协调关系也是传播学界不容忽视的问题。主客体的关系也涉及到如何看待文化,一个多世纪以来,文化研究一直是全球性关切的问题。通常大家谈到有影响的几种理论大多集中在社会学和文化人类学两个领域。社会学中占主流地位的理论是价值论,其理论源头可以追溯到韦伯及狄尔泰,用价值解释文化的各种理论几乎都将文化视为对象满足主体需要的一种活动。现象学、解释学、“法兰克福”学派及大多数实用主义理论都代表了这个方向。它们的共性是:都给予了主体以至高无上的地位,无论是生命、体验、理解、自由或人与社会、精神与物质的对立,都要根据主体意识来评判,文化几乎没有自己的实体地位,文化的存在完全要看主体间的解释。本来,用价值解释文化并不是没有说服力,问题在于对主体的极端信赖除了走向自我中心论以外别无选择,此外,价值论的解释还面临着文化相对主义的危险,事实上,这两个方面的危险也是价值论所无法克服的问题。大家都知道,人文科学的研究区别于自然科学除了对象不同外,还在于研究者适度的介入是可行的。但研究者介入到什么程度则是价值论和解释学所无法回答的问题。以此为框架,总是面临着解释过度的问题,而解释学通常也把解释的多元化视为合理的。这样,在价值论和解释学的背后,我们看到的仍是主体哲学的主张。在“法兰克福”学派那里,主体与世界的对立变成为精神与“物化”的严重对立,

工具理性的扩张必然在制度上、精神上对人进行新的操纵,文化的单一性及庸俗性不可避免。所以,由于工具理性的极度扩张,人类未来的文明也是暗淡的。该学派的许多主张都建立在主、客体的对立上,为了维护主体的至上性,不得不排斥非主体的存在。“法兰克福”由于把个体与社会看作完全都是对抗性关系,现代工业文明在“法兰克福”学派那里被看作是一种倒退,与之相关的是工业社会及科技进步造就的大众文化根本不具有以往精英文化的单纯和高贵。“法兰克福”学派从主、客体的对立进而过渡到人与社会的对立,再过渡到文化的对立有其内在的必然性。这样,我们除了看到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对立外,我们根本看不到它们是如何协调在一起的。纵观以上几种有影响的文化理论,几乎都是从主体来解释文化,其结果要么是价值涵盖了一切,要么是文化存在着对立。因而,超越主体哲学的局限就是一个关键的问题。大家知道,近几十年来,结构主义提出了一套与主体哲学截然不同的理论,包括其文化理论(主要集中在文化人类学),其核心是以语言模式来看待社会系统,进而解释主体在社会中的作用和地位。从结构主义的影响来看,它提供的超越主体哲学的途径和方式是可行的。结构主义主要关心文化的共时性问题,莱维——斯特劳斯集中表述了结构主义的文化观,即文化不仅是共时的问题,也可以通过能指和所指的关系加以说明。文化人类学家经常可以看到大量重复出现的文化形态,是什么决定了它会重复出现?如果人类没有普遍共同的心智,这一问题也就不可能产生,是各个文化外观形态的差异重要还是内在的共同模式重要,两种不同的选择会有不同的答案。按照这种方式来理解文化,各种文化现象就不难解释了。无论文化人类学提供多么不同的文化差异,但共时态的文化是存在的,因为像亲族系统、婚姻系统、神话系统、图腾系统反复出现在不同民族的文化中,这恰好证明了各民族具有构造文化的共同能力。它通过转换系统,成为我们可以看到的各种具体文化形式,而共时模式为这些形式找到了答案。考察各种具体文化的差异不是人类学的任务,人类学要探讨决定文化现象的深层内容——人类共同的心智。共同的心智,在他那里也就是无意识问题,它不是与意识相对立的下意识或潜意识的概念,毋宁说它是人类先天的一种构造功能。它普遍地存在于各民族中,因而是普遍的理智功能,正是它的存在,可以解释各种文化的普遍共时。结构主义的重要代表福柯在思想史领域提供了一种非主体解释思想的方式,福柯对思想史的分析集中在权力对知识的形成上,换言之,社会的知识型总是体现了权力的支配,主体正是在各种制度性场址的权力关系中生成的。如果主体总由其他因素所决定,那么,确定的主体是不存在的。毋宁说主体总是由特定的知识型所决定,《词与物》表明了知识型如何决定着主体。按着结构主义的解释,它会引出许多被忽视的结论:如果文化不存在着高低之分,发达和落后之分,那么,各种文化之间的比较只能得到现象的差异,追问这种差异是没有意义的,我们很想知道热衷于中西方文化比较的研究究竟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如果文化现象的差异只是表层问题,那么中西方文化在心智的创造上具有的共同性不更重要吗?难道它们不都是共同心智的结果吗?如

果表层的背后确实存在着普遍的东西,揭示这些普遍性正是文化研究要回答的。知识型理论也使我们看到了思想的另一个方面:我们认为许多不可动摇的观念其实是用某种占主导地位的信念所支配的,主体不仅无法意识到这一点,在大多数情况下反而在强化这种信念。事实上,能超越既定知识型的人少之又少,我们通常表述的知识大多数情况下是某一社会占主导地位的知识而已。综上所述,建立主、客体协调的认识论是社会人文科学的可靠前提,它影响到在什么样的方式上看待社会理论和文化理论,客观的社会理论直接关系到传播理论的根基问题:个体既是社会制度的结果,又参与了社会制度的形成,这样,两者存在着密切的对应关系。同样,非主体解释的文化理论旨在说明文化共时模式的存在,表层文化现象的对立和无序并不反映内在层次的共同模式,如果我们做深层分析,各种文化可以找到普遍的共性。结语近50年来,人类的知识积累发生了惊

人的变化,以往许多被认为是经典的理论和命题,现在被看作是有条件的和相对的,知识的不断综合和更新要求我们的思维与时代保持同步,特别是像传播学这种新型的综合性学科,如何使其理论建立在可靠的基础上,是不容回避的问题。近代科学反复证明了这样的事实:一门学科的成熟与否,在于其基础理论的成熟与否,而不在于其表象形态的丰富,这一道理同样适用于传播理论,相对于传播理论的应用理论来讲,其基础理论的研究就更为重要。目前,传播学界对狭义的传播理论讨论较多,而对广义的传播理论讨论不多,这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对传播理论的深化理解。如果我们仅仅讨论狭义的传播理论,我们只能得到一个相对封闭的解释体系。问题在于对传播理论基本观念的讨论常常会将问题引向更基本的问题,例如,信息问题、语言符号问题、意义问题、传播的存在及目的等等。对任何一个问题完整的回答都会涉及到人的问题,涉及到人对世界的理解,涉及到人与社会的关系,这些问题都属基础理论的范畴。这样,借鉴基础理论的成果,无疑会强化传播理论的解释力,使狭义的传播理论更为健全。本文谈到的传播理论的创新和发展,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来论述的。以上谈到的三个方面直接关系到我们建立什么样的传播理论。主体哲学曾在哲学史上产生过长期影响,而现代科学的发展愈发证明了其内在的局限性,我们只有从主、客体相协调的途径上来看待主体意识时,我们才能更好理解主体意识,我们只有恰当地说明了主体,我们才能恰当地理解人与社会的关系,才能恰当地说明文化的本质特征。这既是我们探讨广义传播理论的目的所在,也是我们探讨传播理论创新与发展的核心所在。注释:①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6页。②皮亚杰:《发生认识论原理》,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21-22页。)

接受美学在新闻传播学中的应用的论文

接受美学在新闻传播学中的应用的论文 接受美学在新闻传播学中的应用 一、接受美学以受众为核心的传播理念 “接受美学”这一概念是由德国康茨坦斯大学文艺学教授姚斯在1967年提出的。接受美学的核心是从受众出发,从接受出发。接受美学的两位代表人物是姚斯和伊塞尔,他们的共同主张是:研究文学与文学史,必须侧重研究读者的接受过程。基于这种思想,他们提出重新撰写文学史理论与文学史。 接受美学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紧紧抓住“作者—作品—读者”这一动态过程,抛弃了过去只重视作者和作品的出发点,提出“读者中心论”???——认为读者能动的接受意识是文学作品产生效果的主要的,决定的因素。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媒体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以受众为中心”的传播理念已经深入传媒人的心中。媒体要想在众多媒体中脱颖而出必须重视受众、研究受众、分析受众。从一定意义上说,能否准确地把握受众的心理需求,满足受众的信息需求,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制作方案,将关系到整个媒体的成功与否。 接受美学把读者受众的作用看得十分重要,认为“文学作品的诸价值在读者身上的具体实现,是文学效果,是文学多元价值的实现,文学价值的实现只有通过读者的阅读才能达到”。然而,受众具有主动性,他们会对信息进行选择性接触和选择性接受。因此,吸引读者受众便成为文学作品是否能够成功的关键。 二、“杂志天下”栏目的节目定位 “杂志天下”是江西卫视的一档资讯类脱口秀节目,该节目通过主持人廖杰阅读杂志的方式,从杂志的图文中展开话题,读解与人们精神生活、日常生活有关的内容,满足人们对时尚生活的追求,传播具有流行意义的讯息,与电视观众即时互动。自“杂志天下”栏目创立以来,为电视新闻评论类节目带来了生机,开创了中国电视新闻评论类节目新范式的崭新旗帜。节目自开播以来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从人文社会科学方法论的角度分析,可以将该栏目的成功归结于于接受美学研究法与新闻传播学领域的完美结合。 “杂志天下”将观众定位在都市繁忙生活的白领人群,这部分人具有寻求改变、没有大量时间阅读、正在经历成长变化等特征,满足他们对于政治、经济、社会新闻,以及流行资讯等大量信息的需求。同时它由于与通俗易懂,轻松诙谐的节目风格,也同样吸引了大量的学生和中老年人。整个栏目定位都紧紧围绕受众—栏目的观众,无论从新闻素材,主持人的语言风格,还是与观众的短信互动,都可以看出观众作为受众在整个栏目策划中的中心地位。 1.取材广泛,贴近受众。 “杂志天下”的新闻素材都取材于各个最新杂志,新闻内容涵盖了热点新闻,民生新闻,体育新闻,娱乐新闻等等。选题涉及范围广泛,关乎国计民生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活以及灾难等突发事件都包括在内,此外,还有对网络热点议题的捕捉。这一点可谓充分考虑到了不同阶层受众群的需要。它充分考虑到现代人时间少而又需要获得大量的信息的需求,从多种杂志中挑选出人们最关心的,最感兴趣的新闻素材,在半个小时内的较短时间里满足观众大量的信息需求。给栏目的新闻选择符合“三贴近”的公共议题,它改变了新闻媒体在公众心中总是“以正面宣传为主”和“报喜不报忧”的刻板印象。以独特的视角剖析话题,最终形成独具特色的眼轮立场来积极引导公众的思考。 2.主持人诙谐幽默的语言个性。 该栏目的支持人廖杰也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带式具有直观性和形象性,因而一个节目能在多大程度上被观众认可和接受,除了节目定位、内容、表现形式等硬伤外,主持人的主持风格也尤为重要。节目主持

华南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本科毕业论文写作管理暂行办法

华南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本科毕业论文写作管理暂行办法 毕业论文写作是本科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锻炼学生独立工作能力的有效手段,是对学生掌握和运用所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以及从事科学研究能力的综合考核。毕业论文综合地反映了学生是否具有大学本科毕业生的水平。 毕业论文写作在教学计划中作为独立的一门课程设置,占6学分。本科层次学生必须按照教学计划修满规定的学分后,方可进行毕业论文写作。毕业论文成绩在及格以上(含及格60分)方可毕业;申请学士学位者,毕业论文成绩应在良好以上(含良好80分)。为组织好毕业论文写作工作,规范毕业论文的写作程序和要求,特制定本管理办法。 一、毕业论文写作时间安排 论文周期约9个月,具体时间以网上公布时间为准。 二、毕业论文写作程序 (一)准备阶段 本科(含专升本、高起本)学生应按照教学计划的要求,修满规定的学分,方可申请毕业论文写作。申请毕业论文写作需满足以下要求: 1.学期条件 专升本:第三学期末选第四学期的毕业论文。 高起本:第八学期末选第九学期的毕业论文。 2.学分条件 专升本:已取得30学分以上,并且已修、在修达到50学分。 高起本:已取得100学分以上,并且已修、在修达到120学分。 学生应在选修最后一批课程的同时选修毕业论文一科,即在申请毕业论文写作前的选课阶段选修该门课程,选课操作与其他课程相同,也须统一交费。毕业论文一科没有选课或选课没有按时交费的同学不能参与毕业论文写作。 (二)选题阶段 1.选课前,毕业论文成绩合格但要求重修的学生,必须在我院规定时间内进入学生工作室-【论文重修申请】提交申请,经我院审核批准后方可参与本批次毕业论文选题和写作。 2.选题(包括提交) 学生在毕业论文写作开始前,必须在规定时间内,进入学生工作室点击 "毕业论文"参与论文选题。选题时,学生应根据学院提供的论文选题、写作指引,结合自己的专业、兴趣和实际情况选择毕业论文写作题目,确定后在网上提交,"是否为当前题目"状态为"是"时,则选题成功;否则为选题失败,应重新选题。选题期间允许更换论文题目,选题结束后则不可随意更换论文题目。每个学习中心最多不允许超过5个人选择同一论文题目。 选课却没有按时参加选题的学生视为放弃此次毕业论文写作,可下一批次再写,不算重修。选课又选题的学生,学分费用已扣,必须在本批次完成毕业论文写作,否则将判为零分,必须在下一批次重新选题参加写作。 在具体的写作过程中,在指导老师许可的情况下学生可以在同一研究方向内修改原来的论文题目,以便更好地写作。但如果未经指导老师批准而擅自修改或更换题目的学生,指导老师有权判其论文不及格。 (三)写作阶段 选题结束后,进入毕业论文写作阶段。在整个写作过程中,指导老师与学生利用留言板互相联系。 学生可进入学生工作室点击"论文操作"利用留言板留言提问,并以附件形式上传论文提纲、初稿、二稿、终稿;学生上传论文后应根据指导老师的修改意见认真修改论文。不

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论文范文

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论文范文 土木工程是建造各类工程设施的科学技术的统称。它既指所应用的材料、设备和所进行的勘测、设计、施工、保养、维修等技术活动,也指工程建设的对象。即建造在地上或地下、陆上或水中,直接或间接为人类生活、生产、军事、科研服务的各种工程设施, 例如房屋、道路、铁路、管道、隧道、桥梁、运河、堤坝、港口、电站、飞机场、海洋平台、给水排水以及防护工程等。 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论文一: 摘要:建筑土木工程项目不仅要保证工程质量,合理安排工程进度,工程项目成本也同样是建筑工程管理中一项重要课题,成本控制与土木工程效益有直接的联系,合理的成本控制则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节约工程开支,创造更大的工程价值。 关键词:建筑土木工程;成本控制 一、引言 项目成本控制是指在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在保证项目有效和按时实施的前提下,运用有效的管理,技术和经济措施对项目过程中发生的费用进行计算和监督的过程。一项工程的开展,尤其是土木工程项目,其所创造的价值更多为无形价值。建筑设施等需要保证质量,但是成本支出也不能毫无限制。通过成本的控制来降低费用支出,从而实现利润的最大化,不仅为整个工程的实施提供了良好的保证,同时保证了公司的持续发展。因此,成本控制对于土木工程建筑而言,更加具有实际管控意义。 二、当前建筑项目成本控制存在的问题 2.1、建筑项目成本意识缺乏 在当前施工过程中,许多施工项目开工前缺少编制项目成本计划,再生产过程中也缺乏相应的组织设计。项目经理关心利润却对成本开支状况较少过问,缺乏成本意识,不利于建筑成本的控制;其次,施工人员缺乏成本意识。节约在施工过程中非常重要,但是有 些施工人员缺乏成本意识,在施工过程中不注意节约,造成了很多原材料的浪费,无形中增加了成本。 2.2、建筑项目成本控制方法不完善 在当前建筑工程过程中,很多施工单位还是沿用以往传统的项目成本控制,工程质量、进度以及成本都采用不同的管理方法,把建筑工程项目进展过程中成本的预算值与实际值进行相应的比较。这种办法在重点项目进程应用时,很显然是正确的。但是,工程项目控

新闻传播类论文选题

1、从受众文化趣味看电视“庸俗化”的深层内因 2、高校电视台建设之我见 3、企业台如何选择电视新闻报道角度 4、新形势下地方电视台办好对农节目之浅见 5、论网络时代体育电视传媒的发展 6、电视谈话节目的类型及现状思考——以《实话实说》等栏目为研究样本 7、对电视娱乐明星形象传播的文化批判 8、试论电视体育节目主持人的专业化培养 9、对体育电视评论节目的思考 10、以错位竞争理念构想地市级电视媒介产业发展战略 11、电视节目编排的观念与策略 12、电视传媒对青少年的不良影响及对策探讨 13、试析电视娱乐功能的认识误区 14、关于儿童电视节目定位的思考 15、体育新闻报道娱乐化问题的思考 16.、体育文化传播中的大众狂欢景象-以刘翔、姚明、田亮、易建联等为例 17、浅议我国大众传媒在北京奥运传播中的职责和功能 18、民生新闻如何打造公信力 19、对我国中西部农村信息传播现状的思考 20、移动电视的传播学思考

21、对手机短信传播的利弊思考 22、早间电视节目的机会与挑战 23、略论广播新闻的优势和弱点 24、采编播合一是广播新闻改革的趋势 25、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新闻调查》被边缘化原因探析 26、电视隐性采访的是与非 27、论“焦点访谈”的权利与权力 28、广播电视受众观念变化之我见 29、电视谈话节目的人际传播探讨 30、广播电视新闻导语写作特点研究 31、公共汽车上的平面广告研究 32、广告人的情感体验与广告作品的情感诉求 33、略论电视公益广告对构建和谐社会的作用 34、试论媒介形象的确立与塑造——以《凤凰卫视》为例 35、民生新闻“注意力经济”的新趋势 36、地方电视新闻的新走向 37、对欠发达地区电视业发展的思考 38、试论安徽电视品牌的建构与提升 39、简论地市级电视台报道特色的构建 40、试论深夜节目的开发 41、校园电视新闻制作艺术初探 42、试析高校广播如何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建筑专业毕业实习报告范文5000字

三一文库(https://www.doczj.com/doc/774325101.html,)/实习报告 建筑专业毕业实习报告范文5000字建筑专业毕业实习报告范文5000字 , :# : 建筑专业毕业实习报告 一、实习目的 通过接触和参加实际工作,充实和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培养综合应用的能力,为以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基础,更好的走向社会。 二、实习内容 参加测量工程、钢筋工程、模板工程、混凝土工程、砌筑工程施工全过程的操作实习,学习每个工种的施工技术和施工组织

管理方法,学习和应用有关工程施工规范及质量检验评定标准,学习施工过程中对技术的处理方法,学习先进的施工技术和施工方法。熟悉图纸的绘画,加强读图的能力。协调各工种之间的矛盾,处理好工地上出现的各种问题。 三、实习工程 x市x村廉租房二期一标(x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四、实习概况 在实习期间遵守实习单位和学校的安全规章制度,出勤率高,积极向工人师傅请教善于发现问题,并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在工地技术员的帮助下解决问题。对钢筋工程、模板工程、混凝土工程等有了很具体的了解,同时对部分工程进行实践操作。 1.测量工程测量所用仪器必须有出厂合格证,工程所用的仪器误差应在规定范围内。水准仪误差范围为小于或等于25mm。经纬仪误差范围为小于或等于25毫秒,测量时应检查所用仪器不得有损坏,测量所得结果误差不得超过20mm。 2.钢筋工程钢筋使用必须坚持先检查后使用的原则;钢筋必 须有出厂合格证和检验报告,并送至质检站出质检报告,按国家规范进行复检合格后方可用于工程中,若钢筋在现场加工,其制作加工工序为应为:钢筋机械安装→钢筋对焊→锥螺纹加工→弯曲成型→钢筋绑扎→自制质检。 3.模板工程模板及其支架应根据工程结构形式、荷载大小、地基土类别、施工设备和材料供应等条件进行设计。范本及其支

毕业论文中期报告范文

毕业论文中期报告范文 毕业论文中期报告范文15篇 毕业论文中期报告范文(一): 一、毕业设计(论文)完成情景 1.完成开题报告,并经过指导教师和论文开题答辩小组审查。 2.收集和整理资料,参阅部分收集到的资料,对论文命题有了初步的认识。 3.寻找实习单位,进行为期一个月的实习,实习资料涉及社会实践和与论文相关的实地研究。 4.查找与阅读论文相关的适宜的英文文献,对其进行翻译并完成。 5.实习期间写下实习周记。 6.经过文献研究和实践研究,对论文命题有了较为全面的理解后,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完成论文初稿的撰写 二、存在的问题、拟采取的措施

1.对论文所涉及的知识认识得不够深刻,所以对命题的探讨可是深入。 2.研究中引入的数据不够,对相关问题的支撑程度不足。 3.论文的各部分之间的衔接不够强,有的地方缺少逻辑。 导致上述问题主要有两个原因 一是撰写不够严密。 二是是研究不够深入, 针对这两个原因,解决方法有: 1.对论文所涉及的知识以及前人的研究成果理解程度需要更加深刻,在这个基础上才能得到有深度的结论。 2.需要对已完成的资料进行多次审阅,从资料、结构及用语等方面给予调整。 3.对于写作过程中遇到的具体难题要多向指导教师请求援助。

下一步的主要研究任务、具体设想与安排 在往后的论文写作中主要研究任务是在已完成的基础上给予完善,具体的方法是参阅更多的相关研究文章,尤其是研究较为完整系统的书籍,深度提取其成果,结合本文的研究方向与思路来引用,其中具体资料包括会计环境研究时遇到的问题的解决对策的问题。针对此问题,需要更加具体的探索。另外,论文的进度方面,在初稿基础上进行修改,争取在六月初完成论文终稿。 毕业论文中期报告范文(二): 一、 设计(论文)进展状况 1.经过前期的学习和需求分析,我已经大概掌握了java程序的编写过程,以及java中对于框架的运用,加之对数据库的了解,熟悉了java程序与数据库之间的联系。 2.对系统进行了全面分析,并进行了需求分析和功能模块的设计。对系统与数据库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设计。对数据库中关于考题表的设计进行了优化。 3.实现了数据库的设计,共有8个数据库表。ExamStu考生考题表。Choose

小学教育专业毕业论文题目

小学教育专业毕业论文题目(参考) 序号论文题目 1 浅谈中小学教师专业化及其发展 2 福建小学地方性课程中加入方言文化课的构想 3 教师教学风格对小学生学习习惯形成的影响 4 厦门市家校合作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5 新课程背景下的文本解读 6 浅谈小学“学困生”自我效能感的培养 7 美国小学教师教育的基本特点及启示 8 小学习作评改的策略研究 9 研究性学习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应用现状的分析及其启示 10 中美小学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及启示 11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教师的审美素质 12 信息技术与小学课程整和的问题与对策 13 集美大学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科学素养的调查研究 14 试论小学生学习习惯的发展特点及其培养 15 当前语文课堂评价的误区与矫正 16 不同家庭结构对儿童个性的影响 17 教学中批判性思维及其培养策略研究

18 女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其相关因素研究 19 网络成瘾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小学习作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初探 试论家庭教育在小学生自我意识发展中的作用 浅谈新课标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改革 教师教学风格对小学生个性形成的影响 关于小学教育专业 本科生职业认同感调查研究 当前家庭教育的不足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策略初探 新课改背景下的阅读教学误区初探 浅析中国现代母亲教育 关于课堂提 问以学生为主体问题的思考 传统个别化教学与网络个别化教学之比较 福建小学教育专业本科毕业班学生职业意识初探 厦门市小学生课余培训调查研究 研究型教师的成长策略 浅谈小 学口语交际课堂教学的策略 小学数学 “实践与综合应用 ”教学的问题及对策 台湾“感恩教育 ”教学范例阐析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小学课堂教学 小学数学课堂情境教学探究 浅 析当前教师评价体制 在数学教学中加强情感教学的策略 小学教师教学语言现状调查与分析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最新建筑毕业论文参考文献范文

最新建筑毕业论文参考文献范文(3篇) 最新建筑毕业论文参考文献范文(一) Nor Berg-Schulz,场所精神迈向建筑现象学[M],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2; 杨、盖尔,交往与空间[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K. Lynch,城市意向[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童林旭,地下空间与城市现代化发展,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刘晓晖、杨宇振,商业建筑[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 曾坚、陈岚、陈志宏.,现代商业建筑的规划与设计[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2; 杨贵庆,城市社会心理学[[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0; 布恩(美),心理学原理和应用[M],知识出版社,1985; 魏伦杰,张卫华,关注城市地下商业建筑的安全性与舒适性[J].四川建筑,2007 年第 27 卷; I. L. Mcharg,设计结合自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 高履泰,光环境的剖析,北京建筑工程学院.照明工程学报 200(04); 王紫雯、涂银霞,城市居住环境中的人文要素研究以杭州市的人居环境调查为例,建筑学报,2002. 1. p40; 韩晶,张宇星,城市流线空间连续性设计的方法.规划师,2004, 09 : 90-93; 童林旭,地下空间概论,地下空间,2004 年 3 月,24 (1):133-142; 童林旭,地下空间与未来城市,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5 年 06 月,1 (3 ) : 323-328; 束昱、彭方乐,地下空间研究的新领域一一地下环境心理学、地下空间,1990,1(3); 王保勇,束昱,影响城市地下空间环境的因素分析,同济大学学报,2000,28(6) : 656-660; 陈秋琼,改善室内空气环境的几种方法,上海建设科技,2000,03; [美]吉迪恩、S、格兰尼,[日]尾岛俊雄.城市地下空间设计,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

新闻学毕业论文(精选多篇)

新闻学毕业论文(精选多篇) 第一篇:新闻学专业毕业论文题目 新闻学专业毕业论文题目 新闻本质论 新闻传播模式论 新闻舆论研究 新闻价值论 新闻受众理论研究 新闻自由与新闻控制论 新闻媒介批评研究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闻自律 新闻观念变革与大众传播影响 改革开放历史条件下我国新闻学的建设 李普曼舆论学对传播学的意义 麦克鲁汉媒介理论分析 大众传播的社会控制及其评价 跨文化传播的现实影响 文化变迁与传播方式演变 电视大众文化批判 影视受众差异论 电子媒介实现受众参与的途径 传播新技术对世界影响的分析 “议题设置”理论对我国大众传播媒介的影响 新闻记者的角度意识和思维方法新闻敏感与记者素质培养新闻可读性研究 会议新闻报道的改革与创新 专业新闻特殊报道规律研究 新闻报道方法的现代变革

深度报道的新闻改革意义及其代表性新闻文体发展的现代趋势现代新闻写作的创新性 现代新闻写作方法探索实例分析 新闻编辑活动的社会文化控制 我国报纸的扩版改革及其评价 新闻审美与报纸版面艺术 我国现代报纸版面风格的比较研究 我国某报新闻编排特色评析 报纸新闻标题创新例析 现代传播事业发展对新闻编辑的要求 新闻编辑的报道创意与传播策划 新闻编辑的媒介意识 新闻编辑传播心理特征研究 论浓度摄影报道 新时期新闻摄影报道的主题走向 新闻题材与新闻摄影的形式选择 新闻摄影报道的独立性 新闻敏感与新闻摄影的抓拍意识 面对电视挑战的图片现场报道 摄影报道与文字报道协同的规律论 新闻摄影艺术探索同艺术摄影的关系 新闻摄影系列组照报道研究 新闻摄影作家或作品风格例析 西方传教士在中国的办报活动 中国资产阶级改良派和革命派的办报活动 论黄远生的新闻思想 穆青的新闻活动及其成就 邹韬奋创办报刊的群众观点 邓拓新闻观简论

新闻传播学硕士论文写作指导

新闻传播学硕士论文写作指导 下面是搜集整理的一位指导导师关于新闻传播学论文指导的经验和心得可与老师、同学们分享和交流,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展开,欢迎阅读查看。 一、做好研究的前提 不少同学向我请教如何写好论文,我认为真正的论文不是“写”出来的,而是你研究成 果的自然呈现。也就是说首先要考虑如何做好一个研究,论文只是一种呈现方式而已。我认为做好研究要有两个前提,一是要有好奇心,强烈的好奇心是研究者的必备。二是要有好心态,做研究是很辛苦的事,我主张“快乐学术”。 1、具有问题意识 写论文先要做研究,做研究先要有问题可研究。所以说写论文从看论文开始,做研究从找问题开始。那么,问题从何而来?不是老师给你,而是你自己去思考去寻找。问题要 从如下几方面去发现: 从社会实践中找,理论就是从实践中来再到实践去的东西; 从传媒发展中找,传媒发展尤其是当今转型面临各种问题; 从理论盲区中找,就是前人没有研究过或研究不够的地方; 从认识误区中找,通过分析批判可以发现认识中存在问题; 从横向比较中找,可从同类事物的不同中发现问题和规律; 从纵向梳理中找,在历史的发展和变迁的拐点上找到问题; 从学术争论中找,不同学术观点争鸣可碰撞出思想的火花。 问题分为真问题与伪问题、大问题与小问题、新问题与老问题之分。我们要找真问题而不是假问题,真问题就在不断的拷问和追问中获取,就在不断的讨论和争辩中聚焦。做研究要有求异思维和批判意识,不迷信权威,不轻易相信,不盲目接受。当你的问题不停地找到,又不断地得到解答,那么在哪些不能得到满意答案的地方或许就有值得去做研究的选题。 2、恰当的选题 选题就是一个要通过做研究来回答的有价值的问题,定选题也是一个寻找问题讨论问题的过程。在找选题过程中有些同学容易陷入这样的误区:一是把研究对象看作研究问题。

小学教育专业毕业论文写作要求

小学教育本专科集中实践环节中 《毕业论文》的写作要求 一、论文写作要求 1.内容。独立完成,杜绝一切抄袭、剽窃、代笔等虚假行为。参考的一篇文章摘抄内容不能超过二分之一。不得一篇文章原封不动下载,本科参考文献8篇以上,专科参考文献6篇以上,能理论联系实际,结合教学案例和实际现实发表见解。 2.字数。本科6000字以上,专科5000字以上。 3.格式。统一格式、封面,专科统一使用A4纸单面打印、装订。本科论文登录省电大论文指导中心平台进行无纸化操作。 4.选题范围。教育教学有关的论文。要求:观点鲜明,材料翔实,论证充分。(可参考附页选题范围) 5.结构。结构完整,包括任务书即提纲;毕业论文(目录、题目、内容摘要、关键词、前言、正文、结论、参考文献、后记等)。 6.时间与流程。严格认真按论文指导老师参考意见修改文章,学习网上论文提交系统软件培训,按照任务书(提纲)---初稿----修改稿----定稿----调查报告的流程在指导老师规定的时间范围内逐步完成并上传平台。论文完成后等老师通知答辩。 7.沟通交流。随时注意平台信息,和指导老师保持联系。论文写作有问题随时和老师联系,办公电话8117614,QQ和手机24小时联系交流,论文不能完成者要提前告知老师。 8.上交或上传材料。提纲(任务书)、论文初稿(老师修改过)、二稿(老师修改过)、定稿、调查报告(实践环节)(含表盖章)。专科上交纸质材料,本科平台上传电子材料。 二、论文格式要求 1、目录:目录是论文各部分大小标题的简表。 2、论文题目:要求简洁、准确、醒目、新颖(20字以内)。 3.[内容摘要]:即论文的中心思想。字数200—300字左右。 4.[关键词]:3—5个。从论文的标题、摘要和正文中选取出的关键词汇。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毕业论文范文文稿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现代远程教育 专科实习报告题目混凝土裂缝的预防与处理 学生姓名赵明批次1503 专业建筑工程技学号201502010658 学习中心云南爱因森科技专修学院奥鹏学习中心【39】 2017年4 月

中文摘要与关键词 (3) 一、前言 (3) 二、凝土工程中常见裂缝及预防 (4) 1.干缩裂缝及预防 (4) 2.塑性收缩裂缝及预防 (4) 3.沉陷裂缝及预防 (5) 4.温度裂缝及预防 (5) 5.化学反应引起的裂缝及预防 (6) 三、裂缝处理 (7) 1、表面修补法 (7) 2、灌浆、嵌逢封堵法 (7) 3、结构加固法 (7) 4、混凝土置换法 (7) 5、电化学防护法 (7) 6、仿生自愈合法 (8) 四、结论 (8) 参考文献 (8)

混凝土裂缝的预防与处理 摘要混凝土的裂缝问题是一个普遍存在而又难于解决的工程实际问题,本文对混凝土工程中常见的一些裂缝问题进行了探讨分析,并针对具体情况提出了一些预防、处理措施。 关键词混凝土裂缝预防处理 一、前言 混凝土是一种由砂石骨料、水泥、水及其他外加材料混合而形成的非均质脆性材料。由于混凝土施工和本身变形、约束等一系列问题,硬化成型的混凝土中存在着众多的微孔隙、气穴和微裂缝,正是由于这些初始缺陷的存在才使混凝土呈现出一些非均质的特性。微裂缝通常是一种无害裂缝,对混凝土的承重、防渗及其他一些使用功能不产生危害。但是在混凝土受到荷载、温差等作用之后,微裂缝就会不断的扩展和连通,最终形成我们肉眼可见的宏观裂缝,也就是混凝土工程中常说的裂缝。 混凝土建筑和构件通常都是带缝工作的,由于裂缝的存在和发展通常会使内部的钢筋等材料产生腐蚀,降低钢筋混凝土材料的承载能力、耐久性及抗渗能力,影响建筑物的外观、使用寿命,严重者将会威胁到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很多工程的失事都是由于裂缝的不稳定发展所致。近代科学研究和大量的混凝土工程实践证明,在混凝土工程中裂缝问题是不可避免的,在一定的范围内也是可以接受的,只是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将其危害程度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钢筋混凝土规范也明确规定[1]:有些结构在所处的不同条件下,允许存在一定宽度的裂缝。但在施工中应尽量采取有效措施控制裂缝产生,使结构尽可能不出现裂缝或尽量减少裂缝的数量和宽度,尤其要尽量避免有害裂缝的出现,从而确保工程质量。 混凝土裂缝产生的原因很多,有变形引起的裂缝:如温度变化、收缩、膨胀、不均匀沉陷等原因引起的裂缝;有外载作用引起的裂缝;有养护环境不当和化学作用引起的裂缝等等。在实际工程中要区别对待,根据实际情况解决问题。

工程测量毕业论文范文2篇

工程测量毕业论文范文2篇 工程测量毕业论文范文一:建筑工程测量错误与对策 目前,我国建筑工程建设中存在一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工程建设和企业效益。其中建筑工程测量工作是工程建设中的重要基础工作,对工程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1建筑工程测量工作中常见的错误 1.1轴线定位错误 轴线定位出现错误将会产生严重的后果,整体建筑物的定位会随之出现偏差,相应的规划布局和前期的设计工作都失去意义,会给建设单位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1.2单根桩定位错误 由于桩基础测量定位的过程繁琐,实践当中有很多因素都能够对单根桩定位造成影响,进而产生错误。在施工中经常发生这种错误,对于基础开挖前的单根桩位定位错误通常可以采取补救措施,对于基础开挖后发生的单根桩位定位措施很难补救和处理。 1.3测量放样错误 有很多原因都能够造成测量放样错误,主要包括: (1)没有复核或正确理解红线交点和设计图纸尺寸。没有依据图纸上的建筑尺寸复核所交的红线点,因需根据设计图纸的相关坐标定位红线放样,所以在这个过程中经常出现此类错误。 (2)没有正确理解图纸。连体大型基础工程和建筑物相连接的

工程经常出现图纸理解错误问题。一般建筑设计通常分成几张图纸出图,局部和整体的关系错误经常出现在测量放样的过程中。 (3)标错施工桩位表编号图中的尺寸。设计基础平民图桩位的出图通常有桩基础施工单位编号进行,在当前的cad绘图中经常出现编号图尺寸标错,如果改正不及时施工测量也会发生错误。 (4)现场放样的过程中计算出现错误及尺寸拉错。天气、场地、其他因素都会对桩基基础施工造成影响,因此经常在施工前才开始实时测量定位所定位的桩位,计算错误、尺寸拉错、计算书写错误经常出现。 (5)因计算器、仪器等测量设备造成的错误。实践中一些单位使用的仪器经常存在有误差或者不准的情况,进而造成测量错误。还有一些测量错误是由于计算器没有进行校核、功能设置不当等原因造成的。 2基础工程测量的有效措施 2.1建筑物定位测量 根据设计所给定的条件,在地面上测设建筑物四周外廓主轴线交点,建筑物桩位轴线的据此进行测量,是建筑物定位测量的主要过程。 2.2编制桩位测量放线图和说明书 为了促进桩基础施工测量的顺利进行,工程人员应当根据工程资料在作业前对桩位测量放线图和说明书进行编制。 (1)对定位轴线进行确定。通常将外形整齐、平面呈矩形的建筑物的外廓墙体中心线作为建筑物定位主轴线,这样便于工程人员进行实测操作;外形不规则、平面呈弧形的复杂建筑物的定位主

关于传播学的论文范文2篇

关于传播学的论文范文2篇 关于传播学的论文范文一:传播学视域下电视晚会的仪式传播 一、视听层面 (一)镜头语言 近年来,仪式性晚会繁荣发展,它的镜头表达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模式。在文艺表演时,则多采用全景甚至远景的拍摄方式,如,孙悦唱《记忆中的歌》时,舞台上出现了几十位身着淡蓝服装的少女,舞台布景华丽,镜头多是从远景拍摄,充分表现了整个场面的宏大。在其他歌舞中也较多运用全景或远景的景别呈现方式,同时在拍摄高度上俯拍角度也运用较多。俯拍和全景、远景镜头的拍摄,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对个体形象的呈现,在整个晚会中淡化了个体的地位和力量,更加突出晚会的整体性和参与性,营造出庄严、宏大的仪式气氛。 (二)舞台美术设计和高科技的应用 舞台美术是电视晚会仪式中最为直接和直观的仪式符号,尤其带有象征性。它一般包括布景、色彩、灯光、化妆、服装、道具等,舞台美术所包含的这些元素往往具有符号性的作用和意义。历年的国庆晚会都以国旗为主题,国旗是一个国家的象征,具有最高的神圣性和不可侵犯性,也最能让人感受到温暖和力量,晚会在置景和具体节目的创作中也对这一元素充分利用;参加晚会

仪式的演员的服饰或者是喜庆、鲜亮或者是洁白、神圣的颜色,道具也采用具有特殊含义的事物,比如,大大的洁白的和平鸽羽毛;晚会中,升降舞台、长长的t型舞台和阶梯舞台的运用,更是增加了晚会仪式的神圣感。随着电视节目制作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发展,每台晚会的举办都采用最新的高科技元素。这种以雄厚的财力和技术打造的晚会舞台的视觉享受,不仅具有市场意义,而且更能彰显一个国家的崛起和民族前进的步伐。在歌舞者表演的时候,在主持人解说的时候,舞台led大屏幕上显示着或温情、或气势磅礴、或能唤起人们共同情感和记忆的画面,在充分制造美感的同时,也营造着情感氛围。 (三)主持人情感化、审美化的语言 在现代电视晚会仪式中,主持人的角色也发生了转变。他们不再是用客观的、中立的态度对信息进行传送,而是在电视媒介仪式中担任大祭司的职责,充当意见领袖的职责,向观众传达神圣的仪式意义。在仪式性电视晚会中,主持人主要运用语言和声音来完成自己的职责。语言和声音具有一种构造现实环境、营造现场气氛的功能,不同的语言具有不同的含义,声音的高低急缓都能产生不一样的效果。主持人对声音的运用主要作用在于营造相应的仪式气氛。在国庆晚会这场集体庆典仪式中,主持人的声音是高亢的、欢快的、激动感人的,营造的气氛是喜庆的、凝聚团结、振奋人心、满怀自豪的。“五星红旗、祖国、母亲”在这里成为中华文化的代言,在主持人抑扬顿挫、张弛有度的声音中,晚会的仪式意义逐渐彰显出来。 (四)歌曲、音响、背景音乐

教育学专业毕业论文

南阳师范学院2016届毕业生毕业论文(设计) 题目: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 完成人:刘君 函授站:翔飞函授站(冯清阁老师)学制: 2.5 年 专业:教育学 完成日期:2016-03-05

南阳师范学院2016届毕业生毕业论文(设计) 题目: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 完成人:刘君 函授站:翔飞函授站(冯清阁老师)学制: 2.5 年 专业:教育学 完成日期:2016-03-05

目录 摘要----------------------------------------(4) 一、转变观念,提高对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教育的充分认识------------ (4) 1、养成良好习惯.是学生健康发展,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5) 2、抓好良好习惯养成教育,是落实素质教育精神的时代要求----------------(6) 3、抓好良好的习惯养成教育,应从学生实际出发--------------------------(6) 4、抓好良好习惯养成教育,有利于增强德育的实效性-----------------------(6) 二、有目的有计划的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7) 1、组织活动,规范行为,加强良好行为习惯的训练------------------------- (7) 2、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必须与激发学生对习惯的兴趣相结合-----------(7) 三、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因素--------------------------------------------(8) 1、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8) 2、培养学生的自觉性--------------------------------------------------(8)3.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与配合,创造良好的行为养成环境--------------------(8) 四、那么,在实施“养成教育”的过程中,都有哪些事情值得注意呢?(8) 1、对症下药---------------------------------------------------------(9) 2、家校联系--------------------------------------------------------- (9) 3、以身作则--------------------------------------------------------- (10) 4、教育形式--------------------------------------------------------- (11) 五、总结------------------------------------------------------------ (11)

建筑工程毕业论文范文

建筑工程毕业论文范文 《大型冶金总承包工程风险管理的探析》 论文关键词:大型冶金工程总承包项目风险管理 一、冶金总承包工程的基本特点 冶金工程项目与一般建筑工程项目相比较,具有工艺流程复杂,参与专业多,投资大,工期紧,安装量大,施工工艺专业化高等特点。冶金工程,其设计占主导地位的程度高,采用总承包方式有利 于工程的一体化管理。 二、冶金总承包工程所面临的风险 工程项目风险,它是指工程项目在设计、采购、施工和竣工验收各阶段可能遭到的风险,可定义为:在工程项目目标规定的条件下,该目标不能实现的可能性。它具有客观性和必然性、不确定型、可 变性、相对性(主体相对和大小相对)、阶段性等特性。工程总承包 项目是指从事工程总承包的企业受业主委托,按照合同约定对工程 项目的勘察、设计、采购、施工、试运行等实行全过程或若干阶段 的承包。所以,总承包工程所面临的风险具有项目风险的所有特性。冶金总承包项目所面临的风险主要有几个方面: 1工程项目外风险 (3)经济风险:冶金新建项目的所在地一般环境较差,包括硬件 环境(如交通、电力供应、通讯条件)和软件环境(如地方政府对工程的建设态度)。冶金项目的工期较长,可能面临原材料如钢材价格的 不正常大幅上涨等。也可能面临通货膨胀幅度过大所引起的其他变化。 2工程项目内风险 (1)技术风险:因技术条件的不确定而引起可能的损失或工程项 目目标不能实现的可能性。主要表现在工程方案的选择,工程设计,

工程采购、工程施工及开车等过程中。如在可行性研究阶段,基础 数据不完整,不可靠;预测结果不准确。设计阶段,设计内容不全, 设计存在缺陷、错误或遗漏;规范、标准选择不当;未考虑设备制造 或施工的可能性等。 (2)非技术风险:是指计划、组织、管理、协调等非技术条件的 不确定所引起工程目标不可能实现的可能性。如在项目组织管理方面,缺乏项目管理能力;组织不适当,关键岗位人员变换;目标不适当,控制能力差;不适当的项目策划或安排;没有有效的项目沟通程 序等。进度管理方面,因管理不力,造成设计的图纸滞后,施工安 排不当,缺乏劳动力或劳动效率底下等等。费用控制方面,如工期 延误、不适当的工程变更,不适当的工程款支付;不适当采购策略等等,都可能使工程置于风险之中。 三、风险应对的方法 冶金总承包项目的风险来源广,风险因素多。识别风险需抓住重点。可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1加强合同管理,系统分析相关各方的利益和风险。合同是项目 实施的第一依据,在合同管理时要充分考虑其所面临的风险因素。 冶金总承包项目涉及的范围广,一个联合企业的总承包,会包括铁 钢轧多个系统及其相关的水处理系统,除尘系统等公辅设施,工期长,专业性强,可能签订的分包合同有上百个,涉及分包单位几十家,如何有针对性的在合同中争取自己正当利益,转移相关风险至 关重要。如一些项目外的风险,和业主有密切的关系,在合同中应 尽量的转移给业主或共担,加强项目的风险控制能力。 2加强技术风险管理。技术的不确定性所引起的风险,通过加强 管理和沟通协调是可以避免或降低的。对于设计与采购、施工之间 的协调是总承包中很易发生问题的地方,一旦发生问题,势必给工 程的进度和费用造成损失。一般的设计认为,发了图纸即完成任务,其实在管理中,把设计的任务后延,加强与采购和施工的衔接,可 以避免风险的出现。 四、小结

新闻学毕业论文发表范文2篇

新闻学毕业论文发表范文2篇 新闻学毕业论文范文一:现代科技对新闻传播方式的影响分析 摘要:众所周知电视就是电子科技发展过程中的产物,现如今电视也成为全球范围内影响力最大的新闻媒体,并且在人们的生活中是不可缺少的。而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和完善,在一定程度上不仅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还有效的改变了人们生活、工作、学习的方式,所以科技现如今已经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的有力支撑。在此背景下电视新闻传播的形式也在不断的进行完善,进而给观众带来更的感受。文章对现代科技发展对电视新闻传播方式的实际影响进行分析,希望能够使新闻传播变得更加完善。 关键词:现代科技、电视、新闻传播方式、实际影响 科技的快速发展,推动了行业领域的改革和完善,而对于电视更是如此。电视新闻传播由原来传统的采集、制作、传播等逐渐向便捷化、高效化的方式转变,因此可以说电视新闻传播的每一次完善都是在科技的推动下来完成的,不仅使新闻传播方式更加的完善,还使得相关人员的思想和观念在不断的更新,进而更好的投入到电视新闻工作中,为人们提供更准确、更新颖的新闻节目。 一、现代科技背景下电视新技术的进展 数字化的采编设备在现在电视新闻制作过程中得到了很好的

应用,虽然在采摄方面还依旧使用原来的分工模式,但是在某些情况下有效的采编和摄像进行了有效结合。最近几年,在很多新闻事件现场中,电视新闻采编和传播更加及时,这样一来就使得新闻报道更加与观众个体视角相符合,同时还保证了新闻报道的个性化以及色彩化[1]。而使用这种数字化以及小型化的采编设备会变得更加普遍,不仅能够实时将新闻事件与观众进行分享,还让观众可以对事件的发展进行了解,而这种实时传播也被叫做交互式技术,而该技术的有效应用能够让采访对象和观众之间进行良好的沟通,还能对各类信息进行深层次的加工和处理,进而更好的保证电视新闻水平提升。 二、在现代科技背景下电视新闻进行创新的主要表现 在科技发展的进程中,图像传播技术的诞生,使得电视这一高科技产物出现。而电视一经出现就不难发现,它从里到外就都是科技的化身,同时它的应用和进步也离不开科技的支撑。而从电视新闻角度上来说,其自身发展已经不再满足于原本的基础技术,在画面、色彩效果等方面上也有了更好的追求。而计算机以及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进程中,为电视新闻传播形式的改进和创新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并提供了多样化的可能,因此电视一直都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地吸收科技成果,进而对自身进行完善和强化[2]。现阶段电视新闻传播在互联网、计算机以及数字化的推动和作用下,正朝着更好更高的层次上发展,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也开始对新闻传播时效、采编形式、制作模式以及观众收看形式等进行改变,进而使新闻传播具备高水平、高科技含量,更好的进行创新满足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

建筑工程技术毕业论文设计

[建筑工程技术毕业论文] (混凝土裂缝的成因与控制) 专业:建筑工程技术

摘要 混凝土的裂缝问题是一个普遍存在而又难于解决的工程实际问题。 本文从设计、材料、配合比、施工现场养护等方面对混凝土工程中常见的一些裂缝的成因进行了分析探讨。针对混凝土裂缝产生的原因,在混凝土结构设计、混凝土材料选择、配合比优化、以及施工现场的养护等方面提出了控制裂缝发展的措施。 依据相关文献,并总结了混凝土裂缝的处理方法:表面处理法、填充法、灌浆法、结构补强法、混凝土置换法、电化学防护法、仿生自愈合法等。 关键词:混凝土;裂缝;成因;控制;

目录 摘要...............................I I 第1章概述 (1) 1.1 课题的提出 (1) 1.2 本论文的研究容 (1) 1.3本论文的研究方法 (1) 第2章裂缝的成因 (3) 2.1 设计原因 (3) 2.2 材料原因 (4) 2.3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原因 (4) 2.4 施工及现场养护原因 (4) 2.5使用原因(外界因素) (5) 第3章裂缝的控制措施 (6) 3.1 设计方面 (6) 3.1.1 设计中的‘抗’与‘放’ (6) 3.1.2尽量避免结构断面突变带来应力集中 (6) 3.1.3采用补偿收缩混凝土技术 (6) 3.1.4 设计上要注意容易开裂部位 (6) 3.1.5 重视构造钢筋 (7) 3.2 材料选择 (7) 3.3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8) 3.4 施工方面 (8) 3.4.1 模板的安装及拆除 (8) 3.4.2 混凝土的制备 (9) 3.4.3 混凝土的运输 (9) 3.4.4 混凝土的浇筑 (10) 3.4.5 混凝土的养护 (11) 3.5 管理方面 (12) 3.6 环境方面 (12)

新闻传播学毕业论文题目

新闻传播学专业论文题目 1.新时期受众心理与舆论引导 2.博客文化之我见 3.新闻报道的平民化视角 4.论网络舆论监督 5.论新闻舆论监督的导向意识 6.中国报业集团化的问题和对策 7.现代电视媒体经营策略分析 1. 论新闻报道的人道主义精神 2. 新闻炒作的道德思考 3. 论当下我国的新闻腐败现象 4.论公众人物的隐私报道 5.网络虚假新闻的危害与治理 6.论公众知情权 7. 论隐性采访所面临的道德法律问题及规避之策 1.因特网与现代传媒格局 2.论因特网的传播特点 3.新闻摄影的社会功能之我见 4.互联网对现代汉语实用性的冲击 5.互联网媒体时代的网络语言的特点初探 6.互联网对传统的人际交往模式的负面影响 7.互联网对传统的人际交往模式的正面影响 8. 谈谈互联网媒体时代的新闻的时效性 9.博客:传统的颠覆还是传统的延续——从传播学意义上看博客与传统媒体的关系 10.论后网络时代新闻舆论引导的偏差 1.简论网络博客与播客的传播模式 2.论人肉搜索的特点与传播效果 3. 论新闻媒体在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4.论网络世界的生态(和谐)问题 5.论网络新闻的传播特性 6.金融危机背景下娱乐文化的作用 7. 论网络传播的把关人及其作用 8.娱乐节目受众心理分析 9. 影视剧中植入式广告分析 1.论大众传媒与和谐社会的构建 2.新闻标题特色研究 3.如何从根本上保证新闻真实

4.论新闻深度报道中如何抓特点 5.重视新闻背景的交代 6.法拉奇成功奥秘探析 7.新闻导语写作 1. 论后网络时代新闻舆论引导的偏差 2. 传统文化对现代广告的影响 3. 浅议创造性思维在广告发展中的作用 4. 浅谈广告效应与消费心理 1.论我国当前环境新闻报道的现状与趋势 2.论生态新闻报道的舆论导向作用 3.论新闻写作原则中真实性 4.论我国当代崇高题材的新闻报道 5.论网络新闻受众的特点 1. 新闻舆论监督的社会环境建设 2. 公共新闻视野下的民生新闻考察 3. 消费主义与我国传媒的消费时代 4. 我国城市电视台差异化竞争战略研究 1.论新闻评论的大众性 2.新闻标题的制作艺术 3. 读图时代的图片编辑 4.社会新闻及其采写艺术 5.晚报.都市报的娱乐休闲性 6.论市场经济条件下新闻职业道德建设 7.从和谐中国看主流媒体的导向作用 8.对于网络媒介娱乐化的思考 9.评电视节目的娱乐化倾向 1. 论新媒体互动性的控制 2. 论记者博客的社会影响力 3. 论音频编辑的素养 1.论当前我国新闻记者的职业素养 2.论传媒的舆论影响力 3.新闻的娱乐化的利弊研究 4.我国舆论监督栏目的现状发展趋势 5.多维视野中的受众研究 6.中国新闻传播学中女性主义研究 7.论新闻职业精神 8.论记者的知识结构 9.试析电话采访的优与劣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