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四川省广安市邻水县邻水实验学校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含答案

四川省广安市邻水县邻水实验学校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含答案

四川省邻水实验学校2019-2020学年度上学期

高2019级第一学月考试

历史试题

本试卷分第一卷(选择题)和第二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用时6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共40题,每题1.5分,共60分。答案必须填涂在机读卡上。)

1、周武王灭商后,封弟弟召公奭于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周王可在燕国直接任免官吏 B.召公奭在周王室中属于大宗

C.召公奭领有燕国土地和人口 D.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确立

2、“祖德流芳思木本,宗功浩大想水源。”尊祖敬宗是宗法制的重要内容,其对今天的影响表现在()

A.规范宗教仪式B.传承中华传统

C.禁锢人们思想 D.阻碍社会进步

3、周朝规定同姓不婚,贵族们力图通过婚姻关系的血缘纽带,与异姓贵族建立宗法伦理关系。其根本目的是 ( )

A.维护统治稳定B.监督周王权力

C.巩固宗法制度D.扩大统治疆域

4、“商朝晚期的殷墟甲骨卜辞表明,不论同一代兄弟有几人为王,只有其中有子继位为王的一位最受后世的尊敬。”由此可以推断出商朝晚期

A.宗法世系观念已大大加强 B.王位由嫡长子继承已成定制

C.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尖锐 D.王位世袭制度已经趋于衰落

5、公元前9世纪前后,周宣王出兵鲁国,干涉其君位继承,引起当时诸侯的集体不快。经此事件后,周天子声望大减,诸侯多有违抗王命之举。这说明中国早期政治制度( )

A.体现家国一体B.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C.未实现权力高度集中D.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

6、梁启超曾说中国历史上有意义的革命,第一回就是周朝的革命,打破黄帝、尧、舜以来部落政治的局面。周朝革命的内涵是( )

A.“宗法分封制”到“官僚政治”的革命

B.“氏族部落制”到“宗法分封制”的革命

C.“中央集权”到“专制帝制”的革命

D.“氏族部落制”到“中央集权”的革命

7、下图为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示意图,以下选项是关于分封制与宗法制关系的说明,其中最为适当的是( )

A.周天子为晋国大宗,晋国内部再分封诸国则周天子为小宗

B.齐国国君是齐国内部诸国的大宗,周天子则为其小宗

C.周天子是包括鲁国在内各封国的大宗,燕国国君则是燕国内部诸国的大宗

D.周天子为一族,燕国另为一族,在宗法上,二者并无关系

8、周王朝实行了“封建亲戚,以藩屏周”的分封制度。通过分封,周王同姓、母弟和异姓功臣等于各要冲地区建立了封国。这说明西周的分封制( )

A.授土授民强化了王室集权B.扩展了周王朝的统治疆域

C.使贵族政治影响边远民族D.消除了地方势力对中央的威胁

9、有学者指出,宗法制是在同宗、同祖的血缘亲情基上区别尊卑长幼,以确定财产、地位的继承秩序以及不同身份的宗族成员各自的权利与义务的制度。这表明宗法制具有鲜明的( )

A.平等性 B.礼俗性 C.地域性D.等级性

10、西周“天子适诸侯,日巡狩;诸侯朝天子,日述职……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这反映了西周诸侯对周天子要尽的义务是( )

A.帮助镇守疆土 B.随时派兵作战

C.及时缴纳贡赋 D.按时朝觐述职

11、《礼记》记载:天子之豆二十有六,诸公十有六,诸侯十有二,上大夫八,下大夫六。(豆:古代盛食器具)这表明当时( )

A.实行嫡长子继承制B.实行礼乐制度

C.权力高度集中D.体现了民主色彩

12、《史记·殷本纪》载:“帝乙长子曰微子启,启母贱,不得嗣。少子辛,辛母正后,辛为后嗣,帝乙崩,子辛立,是为帝辛,天子谓之纣。”这反映商朝末期( )

A.家国同构体制正式确立 B.王位继承遵循长幼有序

C.宗法制已达到完备程度D.地位尊卑影响王位继承

13、关于分封制下分封对象的说法,错误的是

A. 王室子弟

B.功臣

C. 尚书

D.先代贵族

14、西周通过逐级分封。编织起由中央向四方扩散的控制网络,打破了夏商时期众邦林立的状态,加强了周王室与各诸侯国的经济、文化联系。这说明,西周通过实行分封制()

A.形成“天下共主”格局 B.形成家天下的政治局面

C.对地方直接行使管理权 D.实现了王权的高度集中

15、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秦之所灭者六国耳,非尽灭三代之所封也。则分之为郡,分之为县,俾才可长民者皆居民上……为天下计,则(郡县制)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材料意在说明()

A.郡县制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制度

B.秦统一后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

C.郡县制优于分封制,其危害小于分封制

D.郡县制与分封制互有利弊,应相互借鉴

16、秦朝中央官职设三公九卿。其中九卿有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殿警卫;卫尉,掌

宫门警卫;太仪,掌御用车马;廷尉,掌刑法……,少府,掌山海地泽之税及皇帝的生活供应。由此可见,秦朝中央官制的特点( )

A.分工明确,彼此牵制B.为皇帝私家服务,“国”与“家”同治

C.垂直管理、分层管理 D.官僚政治取代血缘政治

17、公元前221年,秦结束分裂局面,实现统一。该时间可表述为( )

A.公元前2世纪早期 B.公元前3世纪早期

C.公元前2世纪末期D.公元前3世纪末期

18、国学大师钱穆认为,中国古代史“前一段落为秦以前的封建政治,后一段落为秦以后之郡县政治”。以下对这两大“政治”的理解正确的是 ( )

A. 都是地方制度,都加强了中央集权

B.前者是贵族政治,后者是官僚政治

C.都以血缘为纽带,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D.都顺应了历史潮流,维护了封建统治

19、秦朝的国家大事,一般先由丞相、御史大夫和诸卿进行朝议,最后由皇帝裁决。这一做法( ) A.使君权遭到了一定程度弱化B.有利于政治民主的观念开始萌发

C.使中央强化了对地方的控制D.有利于减少专制决策失误

20、《史记》中“法令出一”“别黑白而定一尊”“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形容的是什么制度的特点 ( )

A.三公九卿制 B.皇帝制度 C.分封制 D.郡县制

21、明代思想家李贽在《史纲评要·后秦记》卷四中赞扬李斯推行郡县制的主张是“千古创论”。该评价主要着眼于郡县制

A.是由李斯首先创建的

B.有利于强国兼并弱国

C.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D.标志着贵族政治形成

22、秦朝为统一岭南,修筑了哪一个工程?

A.长城

B.五尺道

C. 灵渠

D. 驰道

23、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内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其中“中央集权”指的是 ( )

A.全国有统一的货币、度量衡 B.全国有通行的统一的文字

C.以皇权的至高无上为最基本原则 D.中央对地方实行直接有效的管理

24、中国古代王朝为加强对封建官僚的监督,建立了相对独立于行政系统的监察系统,在中央和地方均设置监察官。下列负有监察职能的官职是( )

A.御史大夫、刺史B.三司使、刺史

C.监御史、枢密使D.御史大夫、节度使

25、宋朝建立后采取改革措施,让三司脱离宰相的控制而总管财务,自成独立的体系,直接对皇帝负责,宋朝改革的主要目的在于( )

A.转移宰相的权力B.提高三司的地位

C.加强君主的权力D.消除地方的割据

26、“面向社会招揽人才,只讲德行与能力,使得许多熟知民间疾苦体恤劳苦民众的有德之士进入中央政府,为官员集团注入了新鲜血液。”此段材料描述的是我国古代( )

A.军功爵制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27、中国古代加强皇权削弱相权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起用身边的亲信近臣,以形成决策核心;另一种是令多人共行“宰相”之职,以相互牵制。下列属于后者的措施是( )

A.清朝设南书房B.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

C.明朝设内阁D.清朝设军机处

28、唐中宗不经中书省和门下省而径自封拜官职,因心怯,故他装置诏敕的封袋,不敢照常式封发,而改用斜封,“敕”字也不敢用朱笔,而改用墨笔,当时称为“斜封墨敕”。这表明()

A.中书省和门下省的权力高于皇权

B.唐朝中枢机构办事效率高

C.唐中宗时期皇权有所弱化

D.国家制度对皇权具有一定的约束力

29、魏晋时期,弘农杨氏四世三公,汝南袁氏四世五公。杨氏、袁氏世代占据高官主要靠的是()A.战事立功B.门第出身

C.才学品德 D.皇亲国戚

30、“早期汉代统治者基本上延续了秦代的政治制度,但汉高祖作了对中央集权统治来说引人注目也可能是必要的一个退步。”这一“退步”是指()

A.郡国并行 B.设立中朝 C.设置军机处 D.颁布推恩令

31、唐朝中期,唐政府每年都要在春天举行一次恩科(即春季高考)来选拔人才,按当时的制度规定,其工作程序是()

A.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礼部

B.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礼部

C.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礼部

D.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礼部

32、有学者认为,隋唐科举制度比起以前的选官制度无疑是革命性的创新和进步。这一评价主要是基于科举制度()

A.以官举士,择优选拔

B.公开考试,平等竞争

C.冲破门第,品德至上

D.自由报名,唯才是举

33、在漫长的科举考试中.曾产生700多名状元、近11万名进士、数百万名举人。中国历史上,有杰出贡献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科学家、外交家、军事家等大都出自状元、进士和举人之中。这表明科举制( )

A.有效防止了政权被颠覆

B.能够缓和民族矛盾

C.打破了贵族对政权的垄断

D.有利于选拔人才

34、唐朝时形成了“父教其子,子教其弟”“五尺童子耻不言文墨焉”的社会风尚,他的形成主要得益于

A.社会经济的繁荣B.科举制度的推行

C.学校体系的完备 D.三省六部制的确立

35、古代中国的官衙机构、官职名号各有渊源。根据学者钱穆的说法,元朝政府所设的“行中书省”意为“行动的中书省”,从名称解释看,“行省”是()

A.皇帝的秘书机构 B.中央的派出机构

C.地方的自治机构 D.朝廷的朝贡藩属

36、有史学家认为,从秦汉起,官僚体制就是中国制度的核心问题,而这个核心问题又可以分成两个大的子问题,一是官僚的选拔问题,二是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隋唐时期统治者解决“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的重要举措是( )

A.废分封,置郡县

B.建立法律体系

C.确立三省六部制

D.实行科举制

37、元朝行省制度的问世,使“军事、财赋、监察三位一体的行省高层督政区成为比较稳定、成熟的建制”,出现了中央收权,兼给地方分留部分权力的特征。这说明行省的设置()

A.一定程度上利于地方的发展

B.严重地威胁到君主专制

C.严重地制约了地方发展

D.有效地防止了官员的腐败

38、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的建立者是 ( )

A.大禹 B.成汤 C.周武王 D.秦王嬴政

39、下面是古代中国某朝代中枢机构示意图(局部),这一朝代应该是 ( )

A.秦 B.西汉 C.唐朝D.宋朝

40、“都省握天下之机,十省分天下之治。”这反映出元朝在行政区划方面的重大创新是()

A.实行郡县制

B.建立宗法制

C.推行行省制度

D.设立刺史

二、综合题(20+20=40分)

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20分)

材料一: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说:“夏、商、周、汉封建而延,秦郡邑而促”。

材料二:秦朝建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中国影响深远,以后历朝基本沿袭并逐渐完善这一制度。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西周、秦、元三朝地方所实行的行政制度。“夏、商、周、汉封建而延,秦郡邑而促”这句话的实质是什么?(8分)

(1)西周实行分封制;秦朝实行郡县制;元朝实行行省制度。

实质推崇分封制,反对郡县制。

(2)结合所学知识,请用秦朝以后的史实证明材料二中的观点。(12分,至少列举6个史实证明。)

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20分)

材料一:夏商西周时期,政治上确立了以王为核心的王权统治。在父系大家族的基础上,以宗法制度为主体,按照亲疏远近,从王国到诸侯国,按地区建立起层层政权机构,由大大小小的奴隶主世代相袭垄断着各种官职。王朝的官由王任命,诸侯由王册命,诸侯国的官由诸侯任命,实行的是阶级性、等级性非常明确的世官制。两汉时,由皇帝下诏指定举荐的科目,中央和地方高级官员按科目要求考察和举荐人才;应举者按不同科目进行考试,考试由皇帝出题策问,或由丞相、九卿等策试;根据对策成绩高、低分别授官。这种选官方式尽管不尽完善,易出弊端,但相比世官制应该说是一大进步。

——摘编自姜国华《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发展变化浅谈》

材料二:中国古代的选举制度,是一种选拔人才为官的制度。苏东坡曾言:“三代以上出于学,战国至秦出于客,汉以后出于郡县吏,魏晋以来出于九品中正,隋唐至今出于科举。”魏晋实行九品中正制,朝廷吏部在选拔、任命官员时,要向中正官征询被选任者的家世、行状(道德)、品级,“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成为当时官僚选拔的普遍现象。隋唐实行科举制,《通典·选举》载:“隋代罢中正,举选不本乡曲,故里闾无豪族,井邑无衣冠。”唐代科举分常科和制科两类。

明经、进士两科是常科的主要科目,分别考时务策与经义、时务策与诗赋,贵族与平民皆可报考。

——摘编自郭强《中国古代选举制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汉时期实行的主要选官制度,并分析作者认为它“相比世官制应该说是一大进步”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与魏晋时期相比,隋唐时期的选官制度有哪些发展,并简要概述科举制推行的积极意义。(14分)

(1)制度:察举制。(2分)

原因:打破了以宗法血缘为基础的世卿世禄制;选拔的范围扩大,为有才能的士人提供了晋升的机会;推举与策问相结合,为被举者提供了相对公平的舞台;增强了政府的执政能力,有利于维护统治。(4分。任意两点可得4分)

(2)发展:选拔标准由家世、门第为主发展为以学识、才能为主;选拔方式由评议推荐发展为以考试选拔为

主;选拔范围扩大。(6分)

意义:提高官员素质;扩大并巩固了封建统治基础;维持社会和政治局面稳定;加强了中央集权;形成重视文化教育的社会氛围等。(任意三点8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