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古典诗词中的品格与修养(注前个单元测试为原题复制,请注意查看正确答案,最后期末考试成绩为90分)

中国古典诗词中的品格与修养(注前个单元测试为原题复制,请注意查看正确答案,最后期末考试成绩为90分)

中国古典诗词中的品格与修养(注前个单元测试为原题复制,请注意查看正确答案,最后期末考试成绩为90分)
中国古典诗词中的品格与修养(注前个单元测试为原题复制,请注意查看正确答案,最后期末考试成绩为90分)

中国古典诗词中的品格与修养(注前个单元测试为原题复制,请注意查看正确答案,最后期末考试成绩为90 分,没有正确答案,但有一定参考价值)

第1 部分

总题数:5

1

【单选题】(20 分)

《论语》里如何称赏良驹?

A.

时危安得真致此?与人同生亦同死

B.

始知神龙别有种,不比俗马空多肉

C.

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

D.

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

正确

本题总得分:20 分

2

【单选题】(20 分)

《房兵曹胡马》一诗中表现马的品格的诗句是

A.

胡马大宛名,锋棱瘦骨成

B.

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

C.

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

D.

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

正确

本题总得分:20 分

3

【多选题】(20 分)

韦庄《思帝乡》中“杏花吹满头”的“吹”字呈现出

A.

花瓣被风吹落

B.

花瓣飞舞的缤纷盛美

C.

活泼撩动

D.

外在景物对人之内心的强烈引动

正确

本题总得分:20 分

4

【单选题】(20 分)

韦庄《思帝乡》中有力表现感情深挚地自我奉献的词句是

A.

春日游,杏花吹满头

B.

陌上谁家年少,足风流

C.

妾拟将身嫁与、一生休

D.

正确

本题总得分:20 分

5

【单选题】(20 分)

下列词句出自李煜的是

A.

晓来风,夜来雨,晚来烟

B.

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C.

几番烟雾,只有花难护

D.

恨萧萧、无情风雨,夜来揉损琼肌

正确

本题总得分:20 分

第1 部分

总题数:5

1

【单选题】(20 分)

《古诗十九首·西北有高楼》一诗的主题句是

A.

交疏结绮窗,阿阁三重阶

B.

上有弦歌声,音响一何悲

C.

一弹再三叹,慷慨有余哀

D.

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

正确

本题总得分:20 分

2

【单选题】(20 分) “一从读会灵均赋,不爱欢娱只爱愁”的作者是

A.

顾随

B.

杜甫

C.

王国维

D.

李清照

正确

本题总得分:20 分

3

【多选题】(20 分)

《古诗十九首·西北有高楼》中重复出现的字有

A.

B.

C.

D.

正确

本题总得分:20 分

4

【单选题】(20 分)

《古诗十九首·西北有高楼》“慷慨有余哀”中的“慷慨”之义是

A.

大方

B.

仗义

C.

时不我与

D.

壮士不得志于心也

正确

本题总得分:20 分

5

【判断题】(20 分)

《古诗十九首·西北有高楼》与《古诗十九首·青青河畔草》两首诗中女主人公的品格与修养毫无高下之别

A.

B.

正确

本题总得分:20 分

名称中国古典诗词中的品格与修养

对应章节第二章

成绩类型分数制

截止时间2017-11-30 23:59

总分数100

说明:

评语:

提示:选择题选项顺序为随机排列,若要核对答案,请以选项内容为准

40

第1 部分

总题数:5

1

【单选题】(20 分)

《晚出左掖》一诗中最能表现作者对皇帝忠心爱护的诗句是

A.

昼刻传呼浅,春旗簇仗齐

B.

退朝花底散,归院柳边迷

C.

楼雪融城湿,宫云去殿低

D.

避人焚谏草,骑马欲鸡栖

正确

本题总得分:20 分

2

【判断题】(20 分)

《绝句漫兴九首》其四中“莫思身外无穷事,且尽生前有限杯”蕴含有“人必有所不为,而后可以有为”的哲思

A.

B.

正确答案是:A

3

【多选题】(20 分)

《西溪》中采用层递表深入推进的诗句有

A.

怅望西溪水,潺湲奈尔何

B.

不惊春物少,只觉夕阳多

C.

人间从到海,天上莫为河

D.

凤女弹瑶瑟,龙孙撼玉珂

正确答案是:B,C

4

【判断题】(20 分)

韦庄的《菩萨蛮》五首是男子作闺音的代表作

A.

B.

正确答案是:B

5

【单选题】(20 分)

下列作品中并未采用象喻、虚拟手法的是

A.

《临江仙·夜归临皋》

B.

《踏莎行·郴州旅舍》

C.

《古诗十九首·西北有高楼》

D.

《蝶恋花》(“百尺朱楼临大道”)

正确

第1 部分

总题数:5

1

【单选题】(20 分)

况周颐《蕙风词话》云:“吾观风雨,吾览江山,常觉风雨江山之外,别有动吾心者”,与下列哪句词有暗合之处

A.

平山栏槛倚晴空,山色有无中

B.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C.

行云却在行舟下,空水澄鲜。俯仰留连。疑是湖中别有天

D.

人间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

正确

本题总得分:20 分

2

【单选题】(20 分)

下列诗句中最为笔力饱满地展现生命色彩的是

A.

雨中百草秋烂死,阶下决明颜色鲜

B.

著叶满枝翠羽盖,开花无数黄金钱

C.

凉风萧萧吹汝急,恐汝后时难独立

D.

正确

本题总得分:20 分

3

【单选题】(20 分)

李白《玉阶怨》中的代表理想与精神之引领的意象是

A.

B.

C.

D.

正确

本题总得分:20 分

4

【单选题】(20 分)

“仲尼曰:自其异者视之,肝胆楚越也;自其同者视之,万物皆一也”出自

A.

《论语》

B.

《庄子》

C.

《孟子》

D.

《道德经》

正确

本题总得分:20 分

5

【判断题】(20 分)

“试听别语慰相思”一句中没有入声字。

A.

B.

正确

名称中国古典诗词中的品格与修养

对应章节

成绩类型分数制

截止时间2017-12-10 23:59

题目数50

总分数100

说明:特别提醒:考试时间为120 分钟。请开启考试后,在120 分钟内连续做完,中间不可关闭考试页面。中间退出考试、退出登陆或者在120 分钟内尚未完成者,系统到时将自动提交试卷,不可再次进入答题。

提示:选择题选项顺序为随机排列,若要核对答案,请以选项内容为准

第 1 部分

总题数:40

1

【单选题】(2 分)

“波摇梅蕊伤心白,风入罗衣贴体寒”的作者是

A.

王安石

B.

袁枚

C.

冯延巳

D.

张羽

2

【单选题】(2 分)

“但令心有赏,岁月任渠催”的作者是

A.

冯延巳

B.

王安石

C.

袁枚

D.

张羽

3

【单选题】(2 分)

“此生终独宿,到死誓相寻”是()的诗句

A.

李商隐

B.

韩偓

C.

王之涣

D.

李白

4

【单选题】(2 分)

结合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中指出“家庭内景,可以看作是对人物的转喻或隐喻性的表现。一个男人的住所是他本人的延伸,描写了这个住所也就是描写了他。”《古诗十九首?西北有高楼》中描写主人公居处环境的诗句是

A.

上有弦歌声,音响一何悲!谁能为此曲?无乃杞梁妻

B.

清商随风发,中曲正徘徊。一弹再三叹,慷慨有余哀

C.

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交疏结绮窗,阿阁三重阶

D.

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愿为双鸿鹄,奋翅起高飞5

【单选题】(2 分)

秦桧的夫人与李清照的关系是

A.

堂姐妹

B.

表姐妹

C.

毫无关系

D.

姑嫂

6

【单选题】(2 分)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的词牌名是

A.

《卜算子》

B.

《贺新郎》

C.

《抛球乐》

D.

《定风波》

7

【单选题】(2 分)

秦观的词集是

A.

《东坡乐府》

B.

《淮海居士长短句》

C.

《人间词》

D.

《珠玉词》

8

【单选题】(2 分)

《房兵曹胡马》一诗的作者是

A.

王安石

B.

杜甫

C.

屈原

D.

陶渊明

9

【单选题】(2 分)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词牌名是

A.

《南乡子》

B.

《如梦令》

C.

《永遇乐》

D.

《声声慢》

10

【单选题】(2 分)

“只因不尽婆娑意,更向街心弄影看”的作者是

A.

蒋捷

B.

姜夔

C.

周邦彦

D.

吴文英

11

【单选题】(2 分)

“一向年光有限身,等闲离别易销魂,酒筵歌席莫辞频”的词牌名是

A.

《南乡子》

B.

《浣溪沙》

C.

《鹧鸪天》

D.

《菩萨蛮》

12

【单选题】(2 分)

“耳坠金环穿瑟瑟,霞衣窄,笑倚江头招远客”的作者是

A.

欧阳修

B.

辛弃疾

C.

欧阳炯

D.

薛昭蕴

13

【单选题】(2 分)

“花外春来路,芳草不曾遮”的作者是

A.

陈维崧

B.

张惠言

C.

王国维

D.

朱彝尊

14

【单选题】(2 分)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作者是

A.

李商隐

B.

陶渊明

C.

欧阳修

D.

林则徐

15

【单选题】(2 分)

“二月已破三月来,渐老逢春能几回”的作者是

A.

苏轼

B.

杜甫

C.

李商隐

D.

陶渊明

16

【单选题】(2 分)

在北宋的新旧党争中一般将苏轼视为

A.

新党

B.

骑墙派

C.

旧党

D.

中间派

17

【单选题】(2 分)

王国维认为,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三种境界,其第二境出自

A.

韦庄

B.

辛弃疾

C.

柳永

D.

晏殊

18

【单选题】(2 分)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的诗题是

A.

《征怨》

B.

《从军行》

C.

《出塞》

《塞下曲》

19

【单选题】(2 分)

晏殊与晏几道的关系是

A.

师生

B.

父子

C.

叔侄

D.

毫无关系

20

【单选题】(2 分)

《浣溪沙》(“天末同云黯四垂”)一词中最能体现孤独的追求与不屈的奋斗精神的词句是

A.

江湖寥落尔安归

B.

天末同云黯四垂,失行孤雁逆风飞

C.

今宵欢宴胜平时

D.

陌上金丸看落羽,闺中素手试调醢

21

【单选题】(2 分)

“不如归傍纱窗,有人重画双蛾”的词牌名是

A.

《水调歌头》

B.

《木兰花慢》

C.

《相思儿令》

D.

《浪淘沙令》

22

【单选题】(2 分)

《锦瑟》一诗的诗眼是

A.

春心

B.

华年

C.

锦瑟

D.

无端

23

【单选题】(2 分)

《踏莎行·郴州旅舍》一词中最被苏轼赞叹的词句是

A.

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B.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

C.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D.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

24

【单选题】(2 分)

《鹊踏枝》(“梅落繁枝千万片”)中最能表现执着固执的词句是

A.

梅落繁枝千万片,犹自多情,学雪随风转

B.

楼上春山寒四面,过尽征鸿,暮景烟深浅

C.

昨夜笙歌容易散,酒醒添得愁无限

D.

一晌凭栏人不见,鲛绡掩泪思量遍

25

【单选题】(2 分)

“一松一竹真朋友,山鸟山花好弟兄”的作者是

A.

辛弃疾

B.

李白

C.

范仲淹

D.

杜甫

26

【单选题】(2 分)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的词牌名是

A.

《菩萨蛮》

B.

《青玉案》

C.

《蝶恋花》

D.

《鹧鸪天》

27

【单选题】(2 分)

下列有关“鶗鴂雕卉”的诗句中不属原创而为集句的是

A.

鶗鴃声哀,恨此际芳菲都歇

B.

望崦嵫而勿迫,恐鹈鴂之先鸣

残芳悲鶗鴂,暮节感茱萸

D.

恐鶗鴂之先鸣兮,使夫百草为之不芳

28

【单选题】(2 分)

“莫避春阴上马迟,春来未有不阴时”的作者是

A.

张惠言

B.

冯延巳

C.

辛弃疾

D.

欧阳修

29

【单选题】(2 分)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的诗题是

A.

《竹》

B.

《雪》

C.

《苔》

D.

《梅》

30

【单选题】(2 分)

“越女淘金春水上,步摇云鬓佩鸣珰”一词的牌调是

A.

《浣溪沙》

B.

《南乡子》

中国古代诗歌中常见意象(完整版)

中国古代诗歌中常见意象 一、地点类 南浦,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南浦是水边的送别之所。古来水边送别并非只在南浦,但长期的文化浸染,南浦已成为水边送别之地的一个专名了。 长亭,长亭是陆上送别之所。 西楼,“西楼”也是送别之所。 二、植物类 芳草,在中国古典诗歌里喻离恨。 芭蕉,常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 梧桐,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和芭蕉差不多,也表示一种凄苦之音。 梅花“以花贵,自战国始”,到梁、陈时期,出现了大量的咏梅诗。这时期的梅花诗,大多是对花本身的描写或用于赠别,尚无明显的象征寄托。到了唐宋,梅花已成为一种高洁人格的象征。 松柏,常用松柏象征孤直耐寒的品格。 菊花象征高洁的品质,桃花象征美人,牡丹寄寓富贵,杨花、芦花有飘零之意,“丁香结”常用来写心中愁结,而莲有“出污泥而不染”的特征等。 .黍离,常用“黍离”表示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 桑榆,“桑榆”指日落时余光所照之处,后比喻垂老之年。” 杨柳,杨柳依依,离情与杨柳相关合,柔弱的杨柳摇摆不定的形体,最能传递亲友离别时依依难舍之情,“柳”这一意象,受到民族文化与民族心理的规定与制约,成了历史文化的积淀。以折柳表惜别。“柳”,“留”谐音,折柳有相留之意。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草木,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 菊花,、以菊花喻坚贞高洁的品质。 莲,借莲喻不同流合污的节操。 红豆,以红豆表男女爱情。 黄叶:凋零、成熟、美人迟暮、新陈代谢 竹:气节、积极向上

绿叶:生命力、希望、活力 花开:希望、青春、人生的灿烂 花落:凋零、失意、人生事业的挫折、惜春、对美好事物的留恋追怀 杨花:流散(漂泊)菊:隐逸、高洁、脱俗 兰:高洁梅:傲雪、坚强、不屈不挠、逆境 牡丹:富贵、美好 草:生命力强、生生不息、希望、荒凉、偏僻、离恨、身份地位的卑微 浮萍:漂泊不定 三、动物类 杜鹃,又名子规、杜宇等。中国古代有“望帝啼鹃”的神话传说。望帝是传说中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名叫杜宇。后来禅位退隐,不幸国亡身死,死后魂化为鸟,暮春啼苦,至于口中流血,其声哀怨凄悲,动人肺腑,名为杜鹃。杜鹃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常与悲苦联系在一起。 乌鸦,按照迷信的说法,是一种不祥的鸟,它经常出没在坟头等荒凉之处。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常与衰败荒凉的事物联系在一起。也喻指小人、俗客庸夫 蟋蟀,作为吟咏的对象,最早见于《诗经·豳风·七月》:“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描写蟋蟀的活动规律十分细致。那时古人已觉得蟋蟀的鸣声同织机的声音相仿,时令又届深秋,因而就跟促人纺织、准备冬衣以至怀念征人等联系起来。蟋蟀被直接唤为“促织”,在古诗十九首中就出现过:“明月皎皎光,促织鸣东壁。”姜夔《齐天乐》:“哀音似诉,正思妇无眠,起寻机杼。曲曲屏山,夜凉独自甚情绪。”写出了一位缅怀远人的女性闻蟋蟀后的惆怅。“蛩”古书上也指蟋蟀。 蝉,以蝉喻品行高洁。 猿,以猿啼表悲哀、忧伤的感情。 大雁,在古代诗歌中是传书的信使。以鸿雁表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 青鸟,传书的信使。 鹧鸪,鹧鸪的鸣叫声似“行不得也哥哥(不如归去)”,后来多用衬托处境的艰难或心情的惆怅。也表达思乡之情。 鸿鹄:理想、追求 鱼:自由、惬意 鹰:刚劲、自由、人生的搏击、事业的成功

浅析宋词的_愁_境

收稿日期:2000-04-20 作者简介:黎文丽(1972-),女,陕西汉中人,咸阳师范专科学校学报助理编辑。 2000年8月  第15卷第4期咸阳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Journal of X ianyang T eachers ′Co llege A ug 12000 V o l 115N o 14  浅析宋词的“愁”境 黎文丽 (咸阳师范专科学校 宣传部 陕西 咸阳 712000) 摘 要:在欣赏古代诗词中,不同内容的诗词各有其表现的境界与美感。宋词中 有许多篇章是写“愁”的,本文认为词里有两种境界最能体现“愁”的美感。 关键词: 词; 哀愁; 闲愁; 美感 中图分类号:I 2071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591(2000)04-0041-03宋词中有许多篇章是写“愁”的。“愁”是一种无形无影的感情。愁无形色可描绘,无影迹可追寻。要表现它,就要将它“物化”。如秦观所作《江城子》中有“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把愁物质化,变为可放在江中随水流尽的东西。李清照《武陵春》“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把愁搬上船,使愁有了重量,可以用船载。可是愁重舟轻,无法承载。词人们把愁化虚为实,使之形象化,把无可感的情绪化为可感的形象,使作者的感情得以尽情渲泄,大大加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下面我将从两个方面来体会词的境界与美感。 一表现“哀愁”的词章 这类词所体现出来的愁苦与社会、与国家的存亡有着一定关联。一些词人人生突遭变故,受尽磨难,身历国破家亡之痛,他们用笔记下往日的美好,并对严酷现实进行回忆、反思;还有一些词人心怀报国之志却报国无门,其悲愤和苦楚表现在笔下,就形成了具有悲壮忧愤风格的哀愁词章。 南唐后主李煜是极善于表达哀愁的词人。他曾经是万乘之尊,却在一夜之间沦为阶下囚,其身世的浮沉不是常人所能体会到的。他的《虞美人》很具代表性。美好的春花秋月,引起他对往事的多少 回忆,而“一旦归为臣虏”(《破阵子》 ),便由至高无上的君主位置上跌落下来,过着“日夕只以眼泪洗面”(《与故宫人书》)的生活。“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更写出了他那无尽的感慨。想想那“雕栏玉 砌”还都在吧,然而物是人非,“朱颜”已改,真乃“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相见欢》 )。结尾把愁和春江之水相提并论,令人叹服。这和李白的“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秋浦歌》 )有异曲同工之妙。李煜还擅用以梦写醒、以乐写愁。如《浪淘沙》中有“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菩萨蛮》里“故园梦重归,觉来双泪垂”都刻画了梦境中重温欢乐的微妙心情。然而梦醒之后,往事已成空,更是愁上加愁。梦中的欢乐与悲惨的现实形成强烈的对比,会给醒后的他带来更加难以忍受的痛苦。也正是这样的严酷现实逼着他追思是怎样亡国的。 徽宗皇帝赵佶《宴山亭》也写尽了无限哀愁。“易得凋零,更多少、无情风雨。愁苦。问院落凄凉,几番春暮”。借咏杏花,暗含对自身遭际的沉痛哀诉。回望长安,“天遥地远,万水千山,知他故宫”何处梦中几度寻安慰,但近来连梦也没有。在且问且叹之中表露出由失望渐入绝望的心境。哀情哽咽,令人不忍多听。 ? 14?

中国诗歌是一种文化

(中国诗歌是一种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具有独特的传统,积淀了丰厚的文化积淀,是中国宝贵的文化遗产,与人们的文化生活密切相关,水乳交融。它是中国几千年来人们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精神财富。作为意识形态文化的中国诗歌,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是当时政治和经济的反映。中国诗歌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具有独特的民族传统,具有自己独特的发展历程。社会物质生产发展的历史连续性是中国诗歌历史发展的基础。 一场新雨过后,青山特别清朗,秋天的傍晚,天气格外的凉爽。明月透过松林撒落斑驳的静影,清澈的泉水在岩石上叮咚流淌。 竹林传出归家洗衣女的谈笑声,莲蓬移动了,渔舟正下水撒网。任凭春天的芳菲随时令消逝吧,游子在秋色中,自可留连徜徉。 长安秋望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天色已暝,却有皓月当空;群芳已谢,却有青松如盖。清冷的景致仿佛一层淡淡的石青色,夜空中的朗月,月下的松林,林边的清泉,着了色,却依然清淡。雨后的山,雨过天晴,空气格外清新。山上的松林一尘不染,显得格外苍翠,夜暮降临,秋气凉爽。秋月银辉,洒遍了苍翠的松林,腾起一片朦胧的蒙蒙雾气;接着皎洁的明月光透过茂密的青松林的空隙,照射到地面上,斑斑点点,恍如满地碎银;四野一片静寂,久违的清凉包围了山林;给人以明净、清幽的感觉,好像连自己的心也被洗净了一样。雨后的山坡,溪涨泉涌,细水奔流,泉水飞溅,一泓泓、一缕缕从石上潺潺流淌;或者清清的泉水淙淙地流泻于山石之上或溅起雪白的浪花;或山泉因水量充足,流势增大,那白练似的泉水从悬崖上飞泻,只挂前川,或淙淙有声,或寂寂无声;飞动的瀑布像仙女的舞蹈,像天宇长虹,在月光辉映之下,宛若一条洁白的绸布闪闪发光、随风飘荡;像优美的奏鸣曲一样在身边响起,更反衬出山中的宁静,使人感到仿佛是大自然的脉搏在轻轻地跳动着。此时山高月小,松林清翠,泉水叮咚,飞瀑如练,这是多么幽美的意境啊! :芳菲的春天过去了,就随它过去吧,眼前这秋天的山野,不是一样的美好吗?"

浅谈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杨柳意象

浅谈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杨柳意象 摘要:在博大精深的中国古典诗词中,杨柳是一个永恒璀璨的意象。在古代,杨柳并不是杨跟柳的合称,而是单指柳树。古人借杨柳表达多种情意,有借杨柳抒发惜别深情,有借杨柳歌咏美好春光,有借杨柳描写女子的美丽形态,有借杨柳书写爱情与闺怨,还有借杨柳揭示一些生活哲理。 关键词:杨柳,惜别,依恋,闺怨,哲理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依依的垂柳,陌生的岸边,清晨的凉风,残缺不全的弯月,柳永在这里创造了一个适合千古离别故事发生的场景。为什么将杨柳安排在这么一个离别的场合呢?杨柳为什么会被赋予惜别的内涵呢?古典诗词中的杨柳跟我们今天所说的杨树与柳树是一回事吗?杨柳作为一个经典的文学意象,除了蕴含惜别之情,还有哪些深刻的含义呢?下面我们具体来看看杨柳在古代文人骚客笔下历久不衰的原因。 一、杨柳的释义 汉典中对杨柳的解释有三种,其一为泛指柳树;其二为杨树和柳树的并称;其三为借指侍妾、歌姬。《战国策·西周》中有这样一个典故:“楚有养由基者,善射;去柳叶者百步而射之,百发百中。”在该典故中善射者所射的明明是柳叶,可由此概括而成的成语却为“百步穿杨”;我国神话传说中观音菩萨手持的净瓶名为“杨枝净水瓶”,如果大家有留意的话,会发现瓶中插着的却是柳枝,所以我们有必要对古代的杨树与柳树的含义提出质疑。那么古典诗词中的杨柳到底为何意呢?姑且让我们先来看两首诗吧!“杨柳”一词最早见于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诗经》中的《小雅·采薇》篇有这么一句千古名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兮,雨雪霏霏。”此外,南朝人费昶在其《和萧记室春旦有所思》一诗中也有这样的描写:“水逐桃花去,春随杨柳归。杨柳何时归,袅袅复依依。”我们不难看出,这些诗句中所提到的杨柳明显地都是指柳树(确切地说是指垂柳),因为现代植物学意义上的杨树叶圆、树高、枝挺,是绝无“依依”、“袅袅”之态的。清代张英等奉敕于康熙年间编撰而成的类书《渊鉴类函》中“杨柳”条目下诸多的古诗文例句中“杨柳”词义均被解为“柳”。而当代《汉语大词典》中所收录的以“杨柳”为词素的三音节词十余条,其中的“杨柳”的意思亦皆为“柳”,如“杨柳腰”就是“柳腰”的同义词。我们再来看看我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专著《尔雅》中对“杨”与“柳”的解释,《尔雅·释木》中有“柽,河柳。旄,泽柳。杨,蒲柳。”由此可见,在古代,杨是柳的一种。在古典诗词中,杨柳实则专指柳树。当然,由柳树这个本义延伸出去,就有了汉典中对杨柳的第三种解释,即借指侍妾、歌姬,如白居易的《别柳枝》:“两枝杨柳小楼中,嫋嫋多年伴醉翁。”一诗中的杨柳则指白居易家中的歌姬。 二、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刘禹锡在《杨柳枝词九首》中写到:“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柳管别离。”蕴含惜别之意是杨柳意象最本质的艺术特征。古代交通与通讯都很不方便,此一别,就不知何年何月才能再相见了,今日的生离甚至有可能成为明天的死别,所以古人对分别那么敏感,表现得那么哀痛也是可以理解的。古人在分别时要折柳相送,这是一种流传久远的民间习俗,在文人墨客中更为常见。我

浅析李清照词不同时期的愁情2 (1)

浅析李清照词不同时期的愁情 【摘要】:李清照是我国文学史上出类拔萃的的女词人,其词多抒写愁情。不管是少女时期的闲愁还是少妇时期的闺愁,亦或晚年时期的国破夫亡之愁,李清照都深刻反映自己的生活和当时的时代气息,这也使得她写愁情的词作上取得了卓越的艺术成就。 【关键词】李清照诗词研究愁情 李清照一生写下很多词作,其词多是自身情况的真实写照。其词大致可分为少女时期、少妇时期和晚年时期。李清照少女时期生活自由无忧,其词活泼有趣但隐约表现出词人对美丽好景易逝的伤情,她既是无忧虑的,又是富有愁情的。到了少妇时期,李清照经受着与丈夫的彬彬分离的痛苦和寂寞,其词多寄托她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李清照晚期的作品把自身情感同国家兴亡联系起来,面对国破夫亡的苦痛,她表现十分沉重。三个时期的词作足以让我们沿着李清照这位伟大的女词人,探索和体会其一生的愁情。 一、少女时期若有若无的闲愁 在她十八岁之前的词作,抒写的大都是少女时代无忧无虑的生活,这个时期的词大多体现一位贵家少女的生活情趣。如她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表现出对生活的喜爱,极富热情,抒发了悠闲风趣的情怀。“自少年便有师名,才力华瞻,逼近前辈。”1李清照对生活、读书和爱情有自己独立的见解。但随着岁月的流逝和阅历的不断增长,李清照的心中开始感悟春华秋实的人生变化,一草一木渐渐在她的眼中变得有生命。这种若有似无的闲愁涌上了李清照的心间。这些少女闲愁自然而然地体现在她早期的词作之中: “昨夜雨疏风聚,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如梦令》这是词人早起的名作,这首词通过暮春时节词人的感受,表现词人对花事和春光的爱惜,以及女性特有的关切和敏感。“昨夜雨疏风聚,浓睡不消残酒。”暮春时节词人心情抑郁不展,风雨交加的夜晚,更添词人苦闷。词人借酒遣愁解闷,一夜醒来酒意却还是驱走不散。词人想起了园中海棠,想知道她现在如何。她急忙卷起帘子问侍女,侍女却回答还是和往常一样,这时候李清照感叹:“知否?知否?”,这是词人对侍女的纠正。“你知不知道,你知不知道?历经了一夜的风雨,现在应该是枝叶繁茂,花朵稀少了!”词人写这首词层次丰富,情感曲折,把自己惜春怜花的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词从“昨夜”写到清晨,“浓睡不消残酒。”李清照在写到昨夜风势之大,雨点稀疏时是直接点出的,然而喝酒的原因在此却是没有明讲,可是我们可以猜测,喝酒无外乎和消愁有密切的关系。“不消”两字,表面上是酒意未散,实则是说沉醉酒水也无法消解心中的伤感和烦闷的心情。词人和卷帘人的对话及其动作神情,更抒发了她内心的惜春怜花之情。用了“应是”二字,说明词人并没有目睹海棠的面目,却用怜缅之心揣测出意境。“肥”、“瘦”、“红”、“绿”四个字把风雨前后绿叶红花以及凋残的暮春景象描摹得宛然如见。词人传神地表达了自己惜春怜花的细腻情感。 李清照早期的少女情怀总是夹杂着淡淡的滋味,似有似无的愁绪感染着我们。少女的闲情雅致以及郁郁寡欢的生活成就了词人笔下精彩的词作。少女的闲愁着实是词人的真实生活反应,不是无病呻吟。不过,由于阅历甚少,这时期的词作,或是风卷残红引起的伤感,或是因骤雨摧花引起的犹豫。李清照少女情愁的词作,始终少了一些远大的理想内涵,缺乏较为深刻的社会意义。 二、少妇时期缠绵细腻的相思离愁

中国古典诗词的艺术魅力

MOUNTAIN FLOWERS 慷慨悲凉、像鲍照拔剑击柱,像杜甫忧国忧民,像李白粪土王侯,像白居易为民请命,像苏轼吟啸徐行,像陆游永不放弃…… 所谓“观风”,即通过诗歌观察社会,了解社会,讽喻社会,《论语》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即诗可以言志兴叹,抒情代言,可以观察社会,了解民情,可以教化民众,团结人民,可以讽谏君王,表达民情。中国古典诗词真正令人震撼的还是“刺”。“刺”就是通达,用诗歌讽刺时政,犹如用针尖来解开线缠的结一样,慢慢挑,轻轻理,虽然有些微痛,但成功之后,疙瘩就解开了,就顺畅通达了。刺的体现具体说来主要是伤时、疾恶、刺世、讽君。从“相鼠有皮,人而无仪。人而无仪,不死何为。”(《鄘风?相鼠》)开始,中国古典诗词就不回避社会生活中的尖锐矛盾。西晋诗人左思以“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痛斥门阀制度;刘宋时代的鲍照郁闷地唱出“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抨击出身贫寒而正直的文人在封建社会遭受压抑,甚至被扼杀的普遍现象;来大胆揭露杨氏兄妹骄奢淫逸的生活和厚颜无耻的乱伦关系;白居易直面横征暴敛的官吏“虐人害物即豺狼,何必钩爪锯牙食人肉。”辛弃疾痛斥主和投降的佞臣“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白居易“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杜牧“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这类直接讽君的诗作,但明道观风讽喻美刺确定是中国古典诗词最有价值的艺术魅力。 三、隐逸蒙胧是中国古典诗词的基本表达方式 中国传统文人最推崇的就是“清白”二字,所谓“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这是他们的立身做人之本。在黑暗无道的浊世,隐逸并非完全逃避。严酷的现实使诗人们尽力去追求另一种生活。如陶渊明构想出一个与现实格格不入的世外桃源。这个世外桃源是如此宁静和谐,就像诗人给自己注入了一剂止痛针,虽麻醉却无害,它给人以安宁、休闲、享受、希望。“不过,隐逸无论就其主体内涵还是客观表现,都洋溢着一种不同凡俗的冰清玉洁……这种崭新的文学观不再以政治立场,官位大小,是否受皇上的重用作为衡量世人的价值尺度,而是更加强调人的主体生命意识和人格尊严。”[3]隐逸使诗人们在空山竹林清谈玄学,在山水田园倘徉往返,享受生命,怡情悦性的谈山水、田园,抒发诗人的人生睿智。具体表现为: 首先,在诗词内容上,隐逸常表现为中和、含蓄。“惴惴小心,如临于谷;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仕途艰险,人生难测,自然应谨小慎微,少露锋芒。而且,不能直接抨击政治、指责社会,便只能以临谷履冰的感受来说个人在封建权力下的无所适从和胆战心惊。常采用比兴寄托、象征暗示的手法。从《诗经》“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单一比喻和联想,到屈原《离骚》的以美人香草比君子、以飘风云霓喻小人手法。“在物我同一、情景交融中将物的某些特质与人的思想感情、理想追求联系起来,构成一种象征,大大地扩展了诗歌的艺术张力。”[4]如左思《咏史》:“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彼径寸茎,阴此百尺条。”以涧底松的遭遇来比喻门阀制度压抑下出身寒门的知识分子的不幸遭遇,表面咏史,实际上是在以古鉴今。再如陆游《卜算子?咏梅》:“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在歌咏梅花凌寒独开的君子节操中,寄予自己坚持抗金、主战、不投降不怕打击,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爱国情怀。至于柳宗元《江雪》,则是在“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写景抒情中,寄寓自己傲岸不羁的人格,“在这种心境中完成的艺术境界自然能空灵动荡而又深沉幽渺。”[5]这种表现手法既有生存的需要,又有审美的需要。隐而美,美而隐,相互关联,不着一字或者寥寥数语,便可尽得风流。 其次,在诗词隐逸的表达上,中国古典诗词还常采用朦胧的手法。朦胧是一种美。朗月疏星,艳阳花好,固然怡人悦目,云中月,雾中花,美人头上披轻纱,也绰约迷人。“日出江花红胜火”,描写江南春景的明丽,“烟笼寒水月笼沙”,展现秋江夜色的凄迷蒙胧,它们都是唐人名句。蒙胧的美,在于含而不露、欲言又止、似隐似现、若有若无的空灵和迷惘中,在于耐人寻味,使人“思而得之”。更显示着美的多种层次,更引起读者探求的欲望。“水光潋滟晴方好”的明快是一种类型的美,“山色空濛雨亦奇”的蒙胧则是另一种类型的美。那种别具一格美的魅力,正在于隔着一层艨胧的薄雾。 中国古典诗词源远流长,丰富多彩,千姿百态,绚丽夺目。在三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中,数量之多犹如璀璨的群星,质量之精湛令人惊叹。尽管星转斗移,人世沧桑,而中国古典诗词在中华民族古老的肌体上有一种异乎寻常的作用,它甚至不仅仅属于文学艺术,它还是中华民族在悠远的历史岁月中所选择的一种生存方式和表达形式,它积淀着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体系,文化结构思维模式,民族性格以及终极价值,它不仅是我们伟大民族的不朽的文化遗产,也是整个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 丁武,郑州轻工业学院轻工职业学院副教授,河南省 学科技术带头人,2000年以来编著参编各类文学教材 22本。 作者简介: [1]陈萍,丁武.文学阅读与欣赏[M].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2010年3月. [2]王国维.人间词话[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年6月. [3][4]李达五.中国古代诗歌的艺术精神[M].重庆出版社,2005年4月. [5]《美学散步》,宗白华.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8月. 参考文献: 158 158

中国古典诗词的魅力

201013031404任明凯动画系314班中国古典诗词的魅力 中国古典诗词是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精髓,是中国文化长河里的瑰宝。人的情感借由诗词得到了淋漓尽致的抒发。吊古怀今,社会风貌,自然山水,伤情别离,朝堂政治,皆成了诗词描摹的对象。诗词的魅力在于任凭时光流逝,岁月更迭,浓厚的诗情依旧在人的精神中熠熠生辉。古典诗词的美超越了时空的限制。哪怕身在今天的我们,时隔千年,去温读这些精炼优美的诗词,依旧能深切感受到古人抒发的感情,勾起的每个人心里的无限诗意。 诗词被称作中国古代最优美的文字是当之无愧的,它以最精炼的文字,最抒情的文字直达人心底。时而婉约到极处,时而又豪放到极处,细细品味间,让人沉醉心迷。 众多诗词里我更爱盛唐诗。盛唐诗,呈现出一派异彩纷呈的壮丽景象。唐代经济全面繁荣,文化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这使得唐诗得到充分的酝酿。盛唐诗歌展现的是盛唐时期的社会风貌和人文景观,诗篇中充盈着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昂扬明朗的情感基调。“初唐四杰”和陈子昂所追求的“气凌云汉,宇挟风霜”(王勃《平台秘略赞·艺文》)的理想诗歌,在盛唐人手里出现了,他们追求的风骨也得到了体现。再加上沈佺期和宋之问等人在声律上的新变,是得盛唐诗歌在内容与形式上得到了统一。盛唐诗歌以其浑厚的境界,雄健的笔力,作为唐代诗歌的典范,当之无愧。 盛唐诗人之中,最喜欢李白。李白是盛唐诗坛里的杰出代表,亦是中国古典诗词里的一位大家。从一直喜爱的的“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到后来学习的“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再到之后学过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李白的诗歌里总是流露出盛唐时期的雄浑大气,这也难怪会有人说,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而李白更被尊为“诗仙”,透过这些评价,我们看到李白身上包裹着层层光华,而这一次,我只想透过李白的几首名篇,去细细品味李白的诗歌,感受古典诗词透出的质朴的魅力。 首先是李白的《将进酒》。原文如下:“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

浅谈李清照词中的愁情意象(1)

浅谈李清照词中的愁情意象(1)

浅谈李清照词中的愁情意象 姓名:洪杰作班级:07级函授汉语言文学本科南安班学号:070133415 指导教师:陈碧仙 摘要:意象是浸染了作者感情的东西,宋代著名女词人李清照更善于用一些典型意象来传达她的闺怨、国家兴亡忧虑、丧亲之痛及乡关之思。她极好地继承了中国文学的比兴传统,更把这些意象的忧郁凄婉内涵发挥到极致,使她那幽密凄凉的情思得到寄托。 关键词:李清照词意象愁情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是我国宋代杰出的女作家。她的成就主要在词上,一方面继承婉约的创作风格和手法,一方面又有所创新发展。她的词婉约清秀,情真意切,语言清新自然,音韵优美自成一家,被称为“易安体”。 她善于移情于物,所写的客观景物,都带有主观感受,成为感情的载体。她善于选用一些典型意象来传达她复杂的忧郁情调。对于词

人来说,意象就是艺术思维的语言,词人的情感必须借助意象这一语言载体才能获得充分有效的艺术传达。梧桐芭蕉的凄凉,海棠梨花的愁苦,菊花林犀的高洁,梅花的孤苦坚贞等等,无不寄寓着她真挚深沉的情感,忧郁凄婉的情思,既含蓄深沉,又合情合理。 一、梧柳芭蕉话凄愁 在李清照词中有梧桐树、柳树、芭蕉树几种主要树木意象,这些树也是文人们常用来入诗入词的“不俗”之物,散发着浓厚的文人的审美趣味。“梧桐叶落”、“雨打芭蕉”,使她情绪低沉,也无兴致去赏那“烟柳”。 梧桐是凄凉、凄苦、悲伤的象征。提起“梧桐”不免令人想起白居易的“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由此可见“梧桐雨”这一伤感的意象,经常是写秋日。自古以来文人总是善于悲秋,秋的凄清和冷瑟总使人愁肠百结。李清照所写的都是在秋日叶落的梧桐。“满地黄花堆积”、“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声声慢》)对景伤情,久坐窗前,度日如年,不知怎样才能挨到天黑。到了黄昏,偏又下起小雨,那打在梧桐叶上滴滴嗒嗒的雨

唐诗经典与中国文化传统2019

本文内容详情如下: 唐诗发展的背景 1 唐朝时期,东亚人们共同的书面语言是(D)。?A、 文言文 ?B、 白话文 ?C、 秦书 ?D、 汉诗文 2 (C)是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高峰。 ?A、 隋朝 ?B、 明朝 ?C、 唐代

?D、 五代 3 全唐诗中现今知名的作者有多少人?(B) ?A、 七十二 ?B、 二千三百多 ?C、 四万八千九百多 ?D、 五万多 4 在唐代文学中,占据其三分之一的文学形式是(A)?A、 唐代小说 ?B、 唐代小史 ?C、 唐代碑帖

?D、 唐代诗歌 5 《诗经》是中国古典诗歌的源头。(正确) 文化、国力对唐诗的影响 1 (D)之辩在宋代特别讲究。 ?A、 法律 ?B、 思想 ?C、 文明 ?D、 华夷 2 唐代统治者所实行的哪些政策是唐诗繁荣的重要原因?(BCD)?A、酷吏政策 ?B、儒释道并存 ?C、广开言路 ?D、文化开放 3 唐代的文化比较保守。(错误) 4

627年是唐代的开国年。(错误) 宗教、政策对唐诗的影响 1 唐代的国家开科考试共设立了(B)科。 ?A、 十 ?B、 九 ?C、 三 ?D、 二 2 唐朝诗歌从宫廷和贵族的垄断中解放出来,转移到(D)。?A、 小作坊老板手中 ?B、 农民手中 ?C、 商人手中 ?D、

庶族地主的知识分子手中 3 佛教从(A)开始全面走向中国化。 ?A、 武则天时代 ?B、 唐玄宗时代 ?C、 唐明宗时代 ?D、 唐太宗时代 4 汉朝末年佛教来到中国。(正确) 5 唐文化不是当时世界上最高水平的文化。(正确)唐诗发展的阶段 1 从什么时候开始,古典诗歌进入了发展期。(C)?A、 诗经 ?B、 离骚

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月文化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7410320366.html, 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月文化 作者:张永芳 来源:《中国教育与教学研究》2013年第10期 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存在着一脉朴素无华、隐逸高蹈、诗意绵绵的月文化,它是一种表达个体生命体验的文化,是与老百姓的情感方式密不可分的民间文化。沿着诗歌源头顺流而下,就会发现,月亮与中国诗词的关系源远流长。月亮,古今诗人最钟情的诗歌意象之一,频繁出现在古典诗词作品之中。 《诗经“陈风”月出》中就有“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的诗句,以皎洁的月光衬托美丽的女子,抒发男女青年相约相念之情。《古诗十九首》中也有“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的佳句。魏晋南北朝时期,咏月抒情诗日渐增多,风格和表现手法也多种多样。曹操以“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的名句创造了寓情于景的含蓄意境,曹丕的“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曹植的“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等颇为脍炙人口。何逊的“青草似青袍,秋月团如扇”比喻新颖雅致,别具一格。谢庄的名篇《月赋》:“白露暖空,素月流天”,“美人迈兮青生绝,隔千里兮共明月”,声情并茂,写景生动,情深意长。中国古典诗歌的王冠产生在唐代,唐诗中情景交融的咏月诗更灿若群星。《全唐诗》中几乎每个著名的诗人都有描写月色的佳句,风格多样,各有千秋。张若虚之婉转优美,孟浩然之恬静自然,王维之清新飘逸,李白之雄奇豪放,杜甫之沉郁顿挫,白居易之通俗平易,李贺之奇峭瑰丽,杜牧之哀伤清逸,李商隐之凄恻浓艳,韦庄之疏淡清远等风格,都在咏月诗中充分表现。王维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孟浩然的“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等,以景抒情,恬淡自然。王昌龄的“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白居易的“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以景衬情,含蓄蕴藉,意在言外,余音绕梁。李白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杜甫的“几时杯同把,昨夜月同行。”以月拟人,真挚生动。品尝这些诗句,怎能不使人沉浸在艺术美的享受之中呢? 宋词在写月抒情,创造意境上别开生面,不朽之作俯拾皆是。冯延已的“梦里佳期,只许庭花与月知”,写重重离情,婉约含蓄;张先的“云破月来花弄影”,人格化景物,生动逼真。晏几道的《临江仙》把幸福的爱情诉诸明月作证;朱淑真的《去年元月时》通过“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往昔与“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的今昔的对比,抒发了对美好往事的无限眷恋。姜夔的“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借月光发泄了对金人的南侵,兵荒马乱惨景的感慨。文天祥的“伴人无寐,秦淮应是孤月”写出了他身陷囹圄,报国无门的激愤。元散曲中也有不少咏月佳篇。曾瑞在《商调“集贤宾”宫词》中,用“唯嫦娥与人无世情,可怜自孤另。透疏窗斜照月偏明”,写出了被冷落的妃嫔的痛苦之情。关汉卿的“爱的是透长门夜月婵娟”,张可久的“紫萧寒月满长空”等等都是千古流传的佳篇佳句。 有月相伴,就有精神的自由飞升,就有诗兴,就是一种诗意的栖居。所以,从古到今,文人骚客们总爱对月吟咏,写出了许多与月有关的名篇佳句。而这些诗人们笔下的月,由于个体

中国诗词的魅力演讲稿

中国诗词的魅力演讲稿 中国古诗词是我国的文化瑰宝,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中国诗词的魅力演讲稿,欢迎参考阅读! 中国诗词的魅力演讲稿1 学了中国古典文学,我感受到诗歌是中国古代最美的文学,最动人的文学,最擅长抒情的文学。它们深微隐幽,意味渊永。时而美到极处,又豪放到极处。情调闲雅,怀抱旷怀,雄放慷慨,动人心魄。细细品味,又是最能让人沉醉心迷的文字。 宋词的美是需要用真心、用真情去体会的。初读时的惊艳只是肤浅的直觉,真情的流露才是词的魅力所在。如果说诗凝练的语言使诗富有哲理,因此直抒胸臆的诗往往不如含义隽永的诗句脍炙人口的话,那么词则不然,词中的空间足够词人纵横驰聘,洋洋洒洒道出切身感受。读词的过程实际上是揣摩词人情感的过程,词的美丽也只有懂词的知词的人才能感受的出来。 词源于唐代的曲子词,句子有长有短,和乐曲紧密结合在一起,可以歌唱。由于宋代商业发展、城市繁荣,市民数量不断增加,够歌唱的词比其他形式的文学作品更适应市井娱乐生活的需要,而当时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又很尖锐,句子长短不齐的词也更便于抒发人们忧国忧民的思想,因此便逐渐兴盛起来,取代诗而成为文学的主流。 在宋词的发展繁荣过程中,整个社会的导向作用同样十

分明显。如果说唐代的诗人在某种程度上还只是供皇室及统治者御用工具和玩具而已,那么宋代的词人已由被人欣赏而一跃登上了政治舞台,并成为宋代政治舞台上的主角。宋代皇帝个个爱词,宋代大臣则个个是词人。宋代政治家范仲淹、王安石、司马光、苏轼等都是当时的著名词人。在封建社会中从不出头露面的女子李清照也成为一代词宗,名垂千古。 宋词不同于一般宋诗的散文化、议论化。善于将抒情与写实景完美结合。在唐五代小令基础上,宋代演为许多中调和长调,在曲折动宕、开阖变化中,是情景紧密交融,其细致、具体、微妙处,有的甚至胜过唐诗。宋词又长于比兴,多以微妙而又细致的比兴手法,藉景物表达内心复杂而隐幽的情感,常以香草美人的传统来寄托政治上的感慨,感人至深。宋词形成了众多的艺术风格。宋词虽然沿袭着唐五代的传统以抒发情感、灵性为主,形成“诗庄词媚”的分野,以婉约为宗,但后来由于时代生活的变化,题材的扩大,艺术个性得到重视,艺术手法渐趋多样,所以使宋词风格在婉约和豪放之外,兼有真率明朗、髙旷清雄、典雅精工、骚雅清劲等多种风格。 宋代的词,是一块芬芳绚丽的园圃。它的姹紫嫣红、千姿百态的丰神,与唐诗争奇。它如行云流水,临风伴月,最擅抒情。写艳情而不纤佻,写富贵而不卑俗。宋词虽然风格众多,但大体上可分为豪放派和婉约派。豪放派的词,潇洒

中国古典诗词的文化魅力

中国古典诗词的文化魅力在于它的语言美诗词是语言的艺术,古典诗词的文化魅力首先是它的语言美。具体表现在它的辞采丰富,表意精准、凝练。 孔子云:“言之无文,行而不远”,陆机在《文赋》中说:“诗缘情而绮靡”、“其遣言也贵妍”,刘勰《文心雕龙》更是直接点明:“情以物兴,故义必明雅;物以情观,故辞必巧丽”,强调诗词遣词用语的重要性。故而中国古典诗词炼句、炼字、诗眼等艺术手段,以求增强诗歌的艺术感染力。贾岛“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中“推敲”二字的故事,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改诗用“绿”字的故事,诗圣杜甫“为人性僻眈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表达的正是对诗词语言表达准确、形象、精炼的极致追求。中国古典诗词的语言美还表现在它的形式美和音韵美。任何文学艺术的创作,都要以外在的形式和具体的结构来体现,诗词的创作也不例外。特别是汉语有一个与世界上普遍使用的拼音文字显着不同的特点,就是使用单音节字,字与字之间搭配组成词,由词再组成句,由句再组成文。因此,对中国文学来说,最基本的成分就是字。要想诗词流畅、声韵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首先就要考究字以及字与字之间的声律。因而,我们经常见到中国古典诗词常用双声、叠韵、叠字、比喻、对偶等修辞方法,并要求诗句、词句在对仗和格律上长短一致、工整对称,既易于记忆、朗读,又富有音韵之美。 从《诗经》“岂曰无衣?与子同袍。岂曰无衣?与子同泽。岂曰无衣?与子同裳。”、“兼葭苍苍,白露为霜。兼葭萋萋,白露未曦。兼葭采采,白露未已。”到魏晋南北朝时曹操的“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呦呦鹿鸣,食野之苹。”。再到唐初,严格意义上的格律诗出现,诗句开始形成讲究平仄和押韵的规范,篇幅字数固定,结构规律上,都有了一定的格式。最终,讲究形式和音韵的格律诗成为中国古代诗歌的一种基本形式,之后宋代的词、元代的曲更是具有统一的词调和曲牌,依据不同的词调曲牌来表意。诗词的形式和格律,重缓急相间,长短有致,抑扬顿挫,韵调谐和,大大丰富了诗词的表现力和艺术美。 中国古典诗词的文化魅力在于它的自然美。 这种自然美展示的是中华民族赖以生生不息的大好河山,蕴含的是中华民族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诗意理念。 在这里,有王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的异域风情,有白居易“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杜牧“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的江南春色,有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孟浩然“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的山水田园,有王勃“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

中国古诗文化高二作文最新5篇汇总

中国古诗文化高二作文最新5篇汇总 品读古诗词要学会理解诗人真心抒发的情感以及诗句的画面,此时诗人的心情是悲还是喜。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以古诗文化为话题的高中作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以古诗文化为话题的高中作文篇1 上个周日的傍晚在家里打扫卫生时,在书柜里找到一本书,轻轻拂去表面的灰尘,封面上的“唐诗宋词”四个烫金字在太阳光下闪烁。 感到满心欢喜,我坐到窗户边,打开了这本书,泛黄的书页发出“沙沙”的声音,仿佛一位沧桑的老人,向我慢慢述说诗词里的世界。 随手一翻,目光落在了李白《上李邕》的第一句:“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早就在学校听老师说李白的诗十分壮美,却始终没有机会好好品一下。今天看到“大鹏”,脑海里不由自主地想起了庄子的《逍遥游》里的鲲鹏。大鹏同风而起,直冲云霄,巨翼蔽日,簸干沧溟。沉醉在这一句诗中,恍惚间,仿佛看到李白在慢慢向我走来,手握金樽,小酌清酒,背后一只大鹏展翅飞起。 晚风吹拂着书页,停留在了杜甫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朗读之,不由自主地将声音转化得抑扬顿挫。朗读上阙时,感觉自己仿佛在战场上厮杀,跨在马背上,手握长矛,远处号角声阵阵,我方渐渐歼灭敌军。而悟到下阙时,一种壮志难酬,想要为国捐躯却不得的失落感涌上心头。当你想实现你的价值,想为国家浴血奋战时,热情被现实无情地浇灭,仿佛从山顶坠落到悬崖里的落差感从词中溢了出来。 想品一品千古第一才女的词,便根据目录翻到了李清照的《一剪梅》。一字

一句果真和男性诗人不一样,字里行间透露着优雅和细致。都说李清照的词围绕着“愁”,的确,在赵明诚离家外出后,妻子对丈夫的思念便寄托在月、花、西楼中了。 我不由得惊叹,中国诗词文化可真奇妙,寥寥几句诗便能让我身临其境,让我仿佛在和睿智的诗人进行心灵上的交谈。 我不由得赞叹,中国的诗词文化真奇妙,寥寥数语便能工整对仗,爱国之情也通过这短短的几句话表现得淋漓尽致慷慨激昂,让人敬佩与辛弃疾的浓烈爱国之情。 我中意于中国的诗词文化,短小精魂却富有内涵。天色渐暗了,看了看手表,我已经沉浸在诗词的海洋中快一个小时了。诗词果然是中国文化的一个缩影,让人沉沦,让人迷醉。 以古诗文化为话题的高中作文篇2 第二季中国诗词大会中,16岁的武亦姝取得冠军,她精通古诗词文化,冠军实属名归,而对诗词,不少家长认为高考默写只占5分,不值得学生学习和背诵,但我认为是值得的,追求诗和远方,与诗词相伴而行,岂不是件惬意而愉悦的事呢? 不少家长存在疑问,是因为他们被新时代的功利性风气所笼罩。节奏越来越快的信息时代,微信、电视剧、电影等成为人们闲暇之余消遣的方式。而以往人们或许会在闲适时掏出一本诗集。人们把酒吟对的局面不再,自然而然地不注重诗词的运用。同时,家长们用急功近利的心态去看待高考,没有深入了解教育不只是应试教育。由此看来,不好的社会风气限制着人们对诗词文化的了解。 纵观历史,诗词文化成传承千年,影响千年,与人相伴千年。唐诗宋词元曲

中国诗词的魅力演讲稿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宜自勉,岁月不待人。 中国诗词的魅力演讲稿 中国古诗词是我国的文化瑰宝,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中国诗词的魅力演讲稿,欢迎参考阅读! 中国诗词的魅力演讲稿1 学了中国古典文学,我感受到诗歌是中国古代最美的文学,最动人的文学,最擅长抒情的文学。它们深微隐幽,意味渊永。时而美到极处,又豪放到极处。情调闲雅,怀抱旷怀,雄放慷慨,动人心魄。细细品味,又是最能让人沉醉心迷的文字。 宋词的美是需要用真心、用真情去体会的。初读时的惊艳只是肤浅的直觉,真情的流露才是词的魅力所在。如果说诗凝练的语言使诗富有哲理,因此直抒胸臆的诗往往不如含义隽永的诗句脍炙人口的话,那么词则不然,词中的空间足够词人纵横驰聘,洋洋洒洒道出切身感受。读词的过程实际上是揣摩词人情感的过程,词的美丽也只有懂词的知词的人才能感受的出来。 词源于唐代的曲子词,句子有长有短,和乐曲紧密结合在一起,可以歌唱。由于宋代商业发展、城市繁荣,市民数量不断增加,够歌唱的词比其他形式的文学作品更适应市井娱乐生活的需要,而当时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又很尖锐,句子长短不齐的词也更便于抒发人们忧国忧民的思想,因此便逐渐兴盛起来,取代诗而成为文学的主流。

在宋词的发展繁荣过程中,整个社会的导向作用同样十分明显。如果说唐代的诗人在某种程度上还只是供皇室及统治者御用工具和玩具而已,那么宋代的词人已由被人欣赏而一跃登上了政治舞台,并成为宋代政治舞台上的主角。宋代皇帝个个爱词,宋代大臣则个个是词人。宋代政治家范仲淹、王安石、司马光、苏轼等都是当时的著名词人。在封建社会中从不出头露面的女子李清照也成为一代词宗,名垂千古。 宋词不同于一般宋诗的散文化、议论化。善于将抒情与写实景完美结合。在唐五代小令基础上,宋代演为许多中调和长调,在曲折动宕、开阖变化中,是情景紧密交融,其细致、具体、微妙处,有的甚至胜过唐诗。宋词又长于比兴,多以微妙而又细致的比兴手法,藉景物表达内心复杂而隐幽的情感,常以香草美人的传统来寄托政治上的感慨,感人至深。宋词形成了众多的艺术风格。宋词虽然沿袭着唐五代的传统以抒发情感、灵性为主,形成“诗庄词媚”的分野,以婉约为宗,但后来由于时代生活的变化,题材的扩大,艺术个性得到重视,艺术手法渐趋多样,所以使宋词风格在婉约和豪放之外,兼有真率明朗、髙旷清雄、典雅精工、骚雅清劲等多种风格。 宋代的词,是一块芬芳绚丽的园圃。它的姹紫嫣红、千姿百态的丰神,与唐诗争奇。它如行云流水,临风伴月,最擅抒情。写艳情而不纤佻,写富贵而不卑俗。宋词虽然风格

浅论古诗词中的“愁”111

河南省广播电视大学 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 浅论古诗词中的“愁” 作者:刘攀 学校:濮阳广播电视大学 学号: 指导老师:任百丽职称:副教授 答辩日期:年月日

浅论古诗词中的“愁” 刘攀 2014年5月 摘要:在中国古诗词中,有许多反映离愁别绪的文学作品,古代的文人墨客们似乎有无穷无尽的咏愁叹怨之情。这些文坛前辈们或以实物喻愁,或借愁绪凭空发愁,他们运用比喻、拟人、夸张、象征等写作手法,写出了愁之深,写出了愁之长。文人墨客们之所以多愁善感,笔者认为究其原因无非有三,或因个人情绪使然,或因自然环境影响,或受社会背景所致。笔者在本文中分析了各位文人愁绪的不同表达方式,并结合具体诗词句子分析了愁绪产生的具体原因,最后部分提出了这些文学作品对现代文学的借鉴意义,并指出了继承传统文化的必要性。 关键词:唐诗宋词愁绪个人情愫自然环境社会背景 在中国古诗词中, “愁”是一种重要的语言表达方式。不知是古代文人大都多愁善感, 还是多愁善感之人才进行文学创作,中国古诗词中反映离愁别绪的文学作品多如繁星。从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 出自北门, 忧心殷殷(《邶风·北门》),再到南北朝时期的:自挂东南枝(《孔雀东南飞》),再到愁情几乎成泛滥之势的唐诗宋词元曲,最后到近现代诗歌,反映愁绪之情的文学作品可信手拈来。由此可见, 文人墨客咏愁叹怨之情由来已久。“愁”是一种非常抽象的情绪,要将其表达出来、表达清楚实属不易,因为它不能感知:既看不见又摸不着,既听不到又闻不了;既没有具体形状,又没有相应重量;既没

有颜色,又没有味道。但在古诗词中,先前的文人们用心可谓独具,其表达可谓妙笔生花,古代文人墨客或通过“水”、船”、“月”等实物喻愁,或通过自己的愁绪凭空表达愁绪之情,运用比喻、拟人、夸张、象征等写作手法,写出了愁之深,写出了愁之长,把“愁”进行了具体化、形象化,使读者更能够直观的理解所要表达的愁绪,给后世留下了许多形容“愁”的名句。 一.古诗词愁绪的表现形式 (一)以实物寓愁 “水”“月”、“雨”、“船”等实物在反映离愁别绪的文学作品中可以稳居前列,似乎中国古人都有看水兴叹、驭船载愁、望月思愁得习惯。南唐后主李煜《虞美人》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一句,即是以水喻愁的名句,它形象地将愁进行了量化,使读者仿佛看到了像江水一样连绵不绝、无穷无尽的愁思。此处的水可以是江水,也可以是泪水,还可以是酒水。以水喻愁的还有很多,如刘禹锡的《竹枝调》:“水流无限似侬愁”,秦观的《江城子》:“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范仲淹的“明月高楼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李白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等名句。 以月喻愁的,莫过于大家耳熟能详的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通篇虽无一个愁字,但是大家读过这首诗之后,仿佛看到了一个惆怅的诗人,举着酒杯,时而望着明月,时而低头沉思,而作者低头沉思的对象正是自己魂牵梦绕的故乡,思念故乡而不得归,作者怎能不愁。正所谓“千里明月寄相思”,此处相思之对象是故乡也好,是情人也罢,所有相思之意仿佛只能寄托于明月,希望明月代为传达给故乡的亲人,传达给自己的情人,以表明自己的思念之情。 以雨喻愁的,如李清照《声声慢》中“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黄昏十分,阴云不开,伴随着沥沥拉拉的小雨,听着点点的雨滴落在树叶上的声音,诗人感到了无比的单调乏味,看着身边空无一人,随之而来的是无尽的孤独之感,此时诗人的愁绪便应运而生,黄昏时分的凄风苦雨为诗人的生命悲凉提供了广阔的抒情空间,诗人借助对周围景物的描写,将自己内心的愁绪表达的淋漓尽致。 以船喻愁的,最为著名的要说李清照《武陵春》中:“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船也能载愁,我们不得不叹服古人想象力之丰富。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