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的主要方法

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的主要方法

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的主要方法
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的主要方法

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的主要方法

金策略的管理方法,在表外管理方法详细阐述了远期利率协议、利率互换、利率期权的管理方法。

[关键词]利率风险;风险管理;协议;期权

1引言

利率风险是商业银行面临的最主要的市场风险,我国商业银行在利率市场化进程中也必将面临日益严重的利率风险,对商业银行利率风险有效管理将是银行经营管理中紧迫、重要的任务之一。进行利率风险管理的具体方法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传统的表内管理方法,通过增加(或减少)资产或负债的头寸,或者改变资产或负债的内部结构(例如构造免疫资产组合),达到控制利率风险的目的;另一类则是表外管理方法,主要是为现有资产负债头寸的暂时保值以及针对个别风险较大,或难以纳入商业银行利率风险衡量体系的某一项(类)资产或负债业务,往往是通过金融衍生工具等表外科目的安排来对其进行“套期保值”。探索我国商业银行在利率市场化改革中的应对措施和建立利率风险管理机制的有效途径,为构筑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机制提供一些借鉴。对于提高利率风险管理的实践效果,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2表内管理方法

2.1投资组合策略

改变利率敏感性缺口最直接的方法就是调整资产或负债中某些项目的距利率调整日的时间。如果利率敏感性缺口为正,即利率敏感性资产大于利率敏感性负债,这时银行可将持有的成熟期较短的债券售出,然后购入长期债券,反之,如果缺口为负,可将长期债券调整为短期债券。当然,在每一次改变投资的决策时,决策者必须清楚这一决策将对资产和负债的匹配情况产生何种影响以及对敏感性缺口的变化趋势的影响,使用模拟软件辅助决策是较为可行的办法。商业银行使用投资组合策略经常会面临收入损失的难题,卖出债券以后,面临再投资的风险,比如利率较高的长期债券卖出,而这时市场利率较低,再买入短期债券以后,将对下年收益产生较大影响,这样的情况银行往往会难以接受,需要寻求其他方法来解决利率风险问题。

2.2利率制定策略

定价直接影响资产负债的规模、结构以及期限,所以通过改变一家商业银行的定价水平和方式可以防范利率风险。一方面银行可以通过提高或降低某些期限的存、贷款利率来改变其规模,如通过提高3年、5年期的存款利率,吸引储户多存入长期存款;另一方面通过改变利率调整方式直接改变成熟期,如中长期贷款利率一年一定的方式,使长期贷款变成利率敏感性资产,事实上,采用浮动利

商业银行主要业务

商业银行主要业务,风险控制点在哪? 一、存款风险(Deposit Risk) 一般来说,存款业务风险主要有以下几种: 1、存款不稳定性风险。是指因各种原因而使银行应该具有的存款总额减少的风险。 2、存款规模过度扩张风险。是指因存款过多给银行带来损失的风险。 3、利率风险。是指因利率的变动或利率结构的不合理给银行带来的损失的风险。 4、流动性风险。是指由于存款的难以预料的提取而导致银行发生流动性危机的可能性。 5、调节失衡风险。是指由于存款风险的不确定性而使银行削弱甚至失去了在社会资源优化配置中的调节作用,从而干扰经济的协调发展和结构优化。 二、影响商业银行存款流动性风险的因素很多,其中主要的因素有以下几个: 1、认识上存在误区。片面理解负债管理思想,认为存款越多越好,忽视成本核算。 2、不良债权掩盖了存款风险。不良债权问题掩盖了银行管理者对存款风险的认识。银行管理者比较注意资产质量问题,相应削弱了对存款风险的认识和研究。 3、存款的结构。以定期存款为主的存款结构有利于减少存款挤兑风险,而以活期存款为主的存款结构则会使银行面I艋较大的流动性风险。 4、银行的实力和信誉。商业银行的资金实力和社会信誉直接影响着存款人对银行支付能力的信心。 5、同业竞争的状况。银行同业之间的竞争是否有序,直接影响着银行存款的流动性风险。 6、银行的资产质量。银行资产的质量也直接关系着银行存款风险的大小。

7、通货膨胀状况。这是影响商业银行存款流动性风险的一个外部的宏观经济因素。 8、国家的政治形势。国家政治形势对银行存款的流动性风险影响十分巨大。 三、存款风险的化解途径 1. 理性控制负债规模 2. 改善和优化负债结构 3. 加强存款成本管理 4. 利息支出管理 5. 各项费用管理 6. 努力建立稳定的客户群 7. 进行业务创新 8. 实施存款保险 1、信贷风险 主要种类  信贷风险的类型可以从总体上划分为市场性风险和非市场性风险两类。市场性风险主要来自企业(借款人)的生产和销售风险(即借款人在商品的生产和销售过程中,由市场条件和生产技术等因素变动而引起的风险;非市场风险主要指自然和社会风险。自然风险是指由于自然因素使借款人蒙受经济损失无法偿还信贷本息的风险;社会风险是指由于个人或团体在社会上的行为引起的风险。 主要特点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防范,主要是不良信贷的防范。工商银行的信贷手册里有一段名言:“我们收取的利息再高,也难以弥补信贷本金的损失!”中国2002年全面实行信贷五级分类制度,该制度按信贷的风险程度,将银行信贷资产分为五类:正常、关注、次级、可疑、损失。不良信贷主要指次级、可疑和损失类信贷。银行信贷风险是指由于各种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在银行的经营与管理过程中,实际收益结果与预期收益目标发生背离,有遭受资产损失的可能性。信贷风险是指借款企业因各种原因不能按时归还信贷本息而使银行资金遭受损失的可能性。银行信贷业务中占比重大的是信贷业务,信贷具有风险较高、收益突出的特点,对整个银行的经营举足轻重。因此,研究信贷风险意义重大。一般来说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具有以下特征: (一)客观性

关于当前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关于当前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论文关键词:商业银行风险管理问题对策 论文摘要:当前,国内商业银行在信用、市场、流动性和操作性等风险问题处理上与国外一流银行相比有很大差距。随着我国加入WTO以及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出台,这方面的问题更加突出。国内商业银行只有积极寻求对策,从文化、体系、技术等方面入手,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 随着世界金融的一体化和我国对外国银行的放开,国内的商业银行也将参与到世界金融的竞争之中。在此背景下,研究我国商业银行在风险问题处理上与国外一流银行的差距,寻求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路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当前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企业改制的不规范影响信贷资产质量,造成信用风险 我国商业银行的利润主要依靠对企业贷款的利息收入,但国有企业的经营状况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善,商业银行贷款成了国有企业维持生存的重要手段,信贷资产质量恶化,风险增加。同时,我国正对国有企业进行现代企业制度改革,在给其带来生机和活力的同时,也给商业银行带来一定的风险。一些企业钻政策空子,拖欠甚至逃废银行贷款,给银行带来大量的坏帐、呆帐。此风险已成为中国银行业最突出的金融风险。 (二)缺乏较为成熟的风险管理技术导致市场风险 目前,国际银行界风险管理广泛使用统计方法和模型对风险进行量化管理,与之相比,我国的商业银行比较重视定性分析,而风险分类及量化技术落后。其中,内部评级和资产组合管理是风险度量的重要技术。风险管理技术的落后增加了我国风险管理的难度。 (三)由于挤兑导致的流动性风险 银行信用一般表现为银行向公众吸收存款、发放贷款、发行债券和流通银行票据等形式。银行的自有资本有限,若管理不善,不良贷款率过高,就会出现过挤兑风波和支付危机。目前由于国有商业银行存在国家信用的保证,其流动性风险没有显现,但潜在支付困难日益增多,如目前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不足60%,低于80%和国际最低标准。如果银行的呆帐增加,准备金不足以应付存款的提取,银行信用就会受到严重破坏,严重时导致银行的破产,造成社会的动荡。 (四)由于操作不当导致银行的业务风险扩大 首先,由于我国的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在融资方式上也带来的竞争及外资银行大举进入中国市场导致传统业务的激烈竞争和利润下降,许多商业银行放弃稳健经营原则,以期通过发展高风险业务取得较高的收益,加大了经营风险。其次,由于传统体制下银行的经营风险完全由国家来承担,使一些银行误认为没有资本金一样可以扩张,从而重规模轻效益,经营效益不能随着资产规模的扩大而同步提高,从而使一些危害银行长远发展的业务大规模存在。再加之有些银行员工素质不良,领导干部的贪污腐化行为以及银行内部的监督防范措施不力,也导致了银行不良信贷资产的增加,使银行的经营风险进一步加大。 二、新形势下商业银行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对策 就现阶段来说,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水平应该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一)纠正我国商业银行对风险管理的认识偏差,强化风险管理的经营理念,树立风险控制的企业文化创造利润是商业银行的根本任务。因此在创造利润的同时商业银行必然承受巨大的风险。而风险管理的目的也就是确保银行产生最大的利润。现在我国的商业银行存在着两种极端:一些银行只顾发展,过分注重规模,忽视由业务带来的巨大的风险,牺牲掉了银行的可持续发展;还有一些银行则是不顾发展的零风险,回避一切有风险的业务,这样白白葬送了发展的好机会,其实没有收益本身就是最大的风险。因此要树立风险管理本身就是创造价

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探析

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探析 提要利率是金融市场中最重要的变量之一,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利率变动的不确定性使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和表外项目对利率的敏感程度加大,个人客户的利率风险意识也不断增强,再加上我国现阶段对于客户提前还款的违约行为还缺乏政策性限制,因此隐含期权风险在中国商业银行日益突出,商业银行亟须对含有隐含期权的项目进行利率风险管理。本文主要介绍衡量隐含期权的利率风险的有效持续期、持续期缺口和期权调整利差法,并对该项风险管理控制提出建议。 关键词:缺口管理;有效持续期;期权调整利差;隐含期权风险;控制 一、引言 隐含期权风险是期权风险的表现形式之一。它可能来源于各国金融法的相关规定,但多数存在于银行与客户签订的协议条款中,并日益成为银行吸引客户的手段,协议条款的非标准化和不可转让性导致更加灵活的期限选择以满足双方的流动性需求。按照我国目前的规定,商业银行的客户有权提前提款或还款,并且借贷双方在签订具体的合同时,往往保留一部分选择权,以便市场发生剧烈变动时可以行使该选择权而避免损失。对于银行而言,利率的大幅度上升可能会迫使存款人提早取走存款(如活期存款提前支取),而以新的利率重新存入该笔款项;如果利率下降,则借款人也可能会提前偿还借款(如个人住房贷款提前偿付)而以更低的利率重新借入资金,这种行为给银行造成收益的不确定性就是典型的隐含期权风险。 由于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加快,使得隐含期权风险成为我国商业银行普遍存在的问题。对隐含期权风险进行有效的衡量和控制是银行新的重要任务。衡量利率风险的主要方法是持续期和凸度,但是一般的持续期和凸度模型的前提假设是资产和负债的现金流量不随利率的波动而变动,而我们研究的具有隐含期权的金融工具的未来现金流是随利率的波动而变动的,因此我们要引入新的计量模型和管理方法对这项风险进行衡量和控制。 二、利率风险的传统管理方法 (一)静态资金缺口。在分析利率风险时,主要考虑的是那些对利率变化敏感的资产和负债,即利率敏感性资产(IRSA)和利率敏感性负债(IRSL)。资金缺口(GAP)用于衡量银行净利息收入对利率的敏感程度,定义公式如下:

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对策

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对策 【摘要】文章结合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现状,运用系统分析的方法,对利率风险管理机制进行探讨,提出利率风险系统管理的对策。 【关键词】商业银行;利率市场化;利率风险管理 2004年10月29日人民银行放开了金融机构贷款利率上限(城乡信用社除外)和存款利率下限。这是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举措,标志着利率管理开始实行“贷款利率管下限、存款利率管上限”的阶段。利率市场化增加了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灵活性;赋予商业银行利率定价权;促进金融产品创新;有利于提高竞争力。但商业银行长期潜伏的利率风险也逐步显现出来,给商业银行的经营和风险管理带来严峻的挑战。 一、加强利率风险管理的重要性 实施利率市场化的国家,央行控制基准利率。基准利率可以引导其他利率(美国的基准利率就是联邦基金利率,其他国家主要为再贴现率)。央行的任务主要是制定、调整基准利率,不决定金融市场利率。金融市场的利率水平由市场根据资金供求、期限结构、风险结构自主决定。利率市场化包含以下内涵:市场利率的高低,不是由中央银行来确定,而是通过基

准利率的引导,金融市场资金供求决定;利率的变化又能改变资金的流向,实现资金的优化配置。 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是全方位的,既有机遇也有挑战。机遇主要包括商业银行获得更大的利率定价自主权,增加了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主动性,利率市场化使得各种金融工具的价格联系更加紧密,有助于商业银行金融创新,丰富了风险管理的工具。挑战主要表现在存贷款利差将缩小,商业银行的财务状况可能受到负面冲击:利率波动频率、波动幅度扩大,利率风险放大。 利率风险是指市场利率的变动造成银行的净收入减少的风险。利率风险主要来源于几个方面: (一)重新定价风险 重新定价风险来源于商业银行资产、负债和表外业务中期限与重新定价的时间差,是利率风险最基本最常见的表现形式。由于利率敏感性资产与利率敏感性负债不匹配,利率变动导致银行的净利差收入减少。当利率敏感性资产大于利率敏感性负债(即存在正缺口)时,利率下降将导致银行收益减少。反之,存在负缺口时,利率上升将导致银行收益减少。在我国当前尚未完全实现利率市场化的状况下,重定价风险突出表现在计息方式上。根据中央银行规定,人民币活期存款以结息日的活期存款利率计息;对于定期存款,按存单开户日的利率计息;对于短期贷款,按照合同利率计息。对于中长期贷款,采取一年一定的办法计息。所以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的期限不匹配,一旦

商业银行银行账簿利率风险管理指引(修订)2018版知识讲解

商业银行银行账簿利率风险管理指引 (修订)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商业银行的银行账簿利率风险管理,维护银行体系安全稳健运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本指引。 第二条本指引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依法设立的商业银行法人机构。 第三条本指引所称银行账簿利率风险指利率水平、期限结构等不利变动导致银行账簿经济价值和整体收益遭受损失的风险,主要包括缺口风险、基准风险和期权性风险。银行账簿记录的是商业银行未划入交易账簿的相关表内外业务。 第四条商业银行应将银行账簿利率风险纳入全面风险管理框架,建立与本行系统重要性、风险状况和业务复杂程度相适应的银行账簿利率风险管理体系,加强对银行账簿利率风险的识别、计量、监测、控制和缓释。 第五条商业银行应在法人和并表层面实施银行账簿利率风险管理。 第六条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依法对商业银行的银行账簿利率风险水平和管理体系实施监督管理。 第二章风险治理 第七条商业银行应建立完善的银行账簿利率风险治理架构,制定包括风险策略、风险偏好、限额体系等在内的风险管理政策框架,并定期对银行账簿利率风险管理流程进行评估和完善。 第八条商业银行董事会承担银行账簿利率风险管理的最终责任,履行以下职责: (一)制定银行账簿利率风险管理策略,设定风险偏好,并确保风险限额的设立; (二)审批银行账簿利率风险的风险管理政策和流程; (三)监督高级管理层建立并实施相关限额体系、风险管理政策和流程,确保其与董事会既定的风险管理策略和风险偏好一致; (四)审议银行账簿利率风险报告;

(五)负责银行账簿利率风险相关的信息披露; (六)其他与银行账簿利率风险管理相关的职责。 董事会可以授权下设的专业委员会履行其银行账簿利率风险管理的部分职责。 第九条商业银行高级管理层承担银行账簿利率风险管理的实施责任,履行以下职责: (一)建立银行账簿利率风险管理架构,明确相关部门职责分工,制定清晰的执行和问责机制,确保各项政策有效实施; (二)建立并实施银行账簿利率风险限额体系、风险管理政策和流程,包括但不限于风险限额、超限额审批流程、风险报告和评估流程等; (三)建立银行账簿利率风险计量体系,明确利率冲击情景和关键模型假设的管理流程,建立相应的管理信息系统; (四)建立有效的内控机制; (五)其他与银行账簿利率风险管理相关的职责。 第十条商业银行应指定专门部门负责银行账簿利率风险识别、计量、监测、控制和缓释,并确保其具备履行职能所需资源。该部门应独立于业务经营部门(或人员),并直接向高级管理层报告。 第十一条商业银行应在综合考虑银行风险偏好、风险状况、宏观经济和市场变化等因素基础上制定清晰的银行账簿利率风险管理策略。 第十二条商业银行应基于银行账簿利率风险对其经济价值和整体收益的影响制定书面的银行账簿利率风险偏好,并及时更新。 第十三条商业银行应实施银行账簿利率风险限额管理,确保银行账簿利率风险水平与风险偏好一致。银行账簿利率风险限额体系应与商业银行的规模、业务复杂程度、资本充足程度及风险管理能力相匹配,必要时应针对业务部门、投资组合和金融工具类别设定子限额。商业银行实施银行账簿利率风险限额管理应考虑以下因素: (一)银行账簿利率风险限额设置应基于银行账簿利率风险计量方法;

商业银行有哪些业务

商业银行有哪些业务 商业银行的业务,按资金的来源和运用将其业务划分为资产业务、负债业务、中间业务三类。 1. 什么是负债业务? 银行的负债业务是形成银行资金来源的业务。银行资金来源主要包括存款、借入款和银行资本等。 2. 什么是资产业务? 资产业务是指银行运用其吸收的资金,从事各种信用活动,以获取利润的行为。主要包括放款业务和投资业务两大类。 3. 什么是中间业务? 商业银行在经营资产业务、负债业务的同时,还利用其在机构、技术、资金、信誉和住处等方面的优势,提供一些服务性的业务与之配合。如:结算业务,信托业务等。 (一)保险的基本职能 保险的基本职能是保险原始与固有的职能。关于保险基本职能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保险的基本职能是分摊损失和补偿损失或给付保险金;另一种观点认为保险的基本职能是经济补偿和保险金给付职能。 经济补偿职能是在发生保险事故、造成损失后根据保险合同按所保标的的实际损失数额给予赔偿,这是财产保险的基本职能; 保险金给付职能是在保险事故发生时保险双方当事人根据保险合同约定的保险金额进行给付,这是人身保险的职能。 (二)保险的派生职能 保险的派生职能是在基本职能的基础上产生的职能。保险的派生职能是融资职能、防灾防损职能。 防灾防损是风险管理的重要内容。保险防灾防损工作的最大特点就在于积极主动地参与、配合其他防灾防损主管部门扩展防灾防损工作。保险防灾防损工作体现于:从承保到理赔履行社会责任;增加保险经营的收益;促进投保人的风险管理意识,从而促使其加强防灾防损工作。 保险的融资职能是保险人参与社会资金融通的职能。其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具有筹资职能;另一方面通过购买有价证券、购买不动产等投资方式体现投资职能。 (三)保险的宏观作用 保险的宏观作用是保险对全社会和国民经济总体所产生的经济效应。具体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最新浅谈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浅谈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及 其对策 [论文关键词]商业风险银行业 [论文摘要]随着商业银行改革的不断深入,如何在提高效益的同时有效地防范与化解风险,已经成为我们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商业银行的经营实际上是在风险和收益之间寻找平衡,通过对风险的有效管理而创造价值。本文依据我国商业银行经营风险的特点及主要表现形式,结合我国银行业内外部,对如何有效管理,防范风险进行初步探讨。 银行业作为经营货币的企业与生俱来就规定了其风险的本质,与其说银行是经营货币的企业,更不如说是为了获取利润而经营风险的组织。所以,风险和利润对银行来说是一个硬币的两面,不可分割,同为一体。过分强调哪一方都会为发展带来阻碍。只有充分掌握风险在银行经营中的特点将风险经营,管理与防范结合起来,在硬币的两面寻找有效的平衡,才能收到利润增长与风险防范的最佳效果。众所周知,我国银行是从过去国家专业银行演变而来的,商业化进程较为缓慢,粗放落后经营观念在国有商业银行信贷管理中并未完全消除。我国的风险管理观念是以信用风险管理为主,风险、操作风险则不够重视。 一、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资本充足率水平不高,风险资产规模较大 由于国内银行资产质量比较差,不良资产的规模比官方公布的数字要大得多,因此按实际风险资产计算的资本充足率实际上大多低于巴塞尔协议8%的最低水平,同时由于资本充足率水平较低且资本补充渠道较窄,能够为分支机构风险

敞口配置的资本相当有限,不可能为高规模的风险敞口提供足够的资本支撑,这种情况必然导致分支机构风险敞口规模与资本匹配失衡。在资本补充有限的情况下,要提高资本充足率必须在降低信贷资产的风险敞口规模上做文章。而我国目前包括大型企业在内的绝大部分企业尚未取得外部评级,在标准法下其风险权重为100%或者150%,且国内银行尚不具备内部评级的客观条件,不能对企业进行内部评级,在呆账准备金提取能力不足的情况下,资本充足率的这种逆向配置效应几乎意味着商业银行降低风险敞口规模的途径就是降低信贷存量规模,甚至是减少一些优质客户的信贷业务。 (二)风险管理落后,风险管理意识不强 虽然我国商业银行高级管理层的风险意识初步形成,但风险管理没有作为风险文化根植于所有员工的心中,贯穿到业务拓展的全过程,全面风险管理理念还没有树立,没有形成全行认同的风险管理文化,系统而完整的风险管理战略还有待于加强,风险管理侧重于后台管理,没有将其作为信贷决策、风险敞口限额控制、贷款定价、资本资源配置的有利工具。同时,部分人员将风险片面地等同为违规、案件和损失,一些风险管理人员将风险管理简单解为控制,部分业务人员将风险管理看作是业务拓展绊脚石,注重信用风险的控制和计量,对市场风险、操作风险、风险等仅有一定的理性认识,还谈不上统筹考虑、系统管理。 (三)风险承担主体不明确 在西方发达的制度下,代表全体股东利益的董事会明确地承担起银行在其全部经营过程中的所有风险,并以银行的全部资本金作为承担风险的最终边界。董事会因此负责制定有关风险管理的重大政策,并在银行内部建立起有效的风险内控体系。我国城市商业银行均是股份制,在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指引》

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监管标准解读

《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监管标准》解读 巴塞尔委员会将银行资产划分为交易账户和银行账户,并分类监管。 交易账户:银行为交易目的或规避交易账户其他目的的风险而持有的可以自由交易的金融工具和商品头寸。交易账户下的利率风险体现在巴塞尔协议第一支柱资本充足率的计算中。 银行账户:与交易账户相对应,银行的其他业务归入银行账户,最典型的为存贷款业务。虽然银行账户中的利率风险不纳入市场风险资本计算,但其利率风险是巴塞尔协议第二支柱监管当局的监督检查中的重要内容。 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管理系统应具备要素: (一)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对利率风险的有效监控; 1.银行董事会的监控 2.银行高级管理层的监控 3.负责利率风险管理的部门 4.负责利率风险管理部门的职责 (二)完善的利率风险管理政策和程序 (三)有效的利率风险计量、监测及控制 (四)完善的利率风险内控机制与独立审计。 尽管银行账户利率风险不计入商业银行风险资本,但银

行账户利率风险是巴塞尔协议中监管当局监督检查的重要内容。银行必须具备与该项风险的规模及复杂程度相匹配的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的有效系统。银行利率风险监管主要程序: 1.收集信息 包括定期获得银行利率风险头寸的信息,非现场监管,G33《利率重新定价风险情况表》等。 2.监管分析 一是利率变动对当期收益的影响,对经济价值的影响;二是对银行的风险状况和风险头寸进行评估,评估不同利率风险对银行盈利及经济价值的影响(如重新定价风险、基准风险等);三是确定利率风险额的主要来源,掌握利率变动对银行盈利及经济价值的影响。 3.对内部控制制度的评价 一是银行资产负债及表外业务面对风险的复杂程序及水平;二是董事会的监控;三是管理层识别风险的能力;四是风险管理政策及程序的贯彻与遵守;五是相关制度支撑;六是收入及资本亏损的风险限度与控制足够有效;七是内部检查与审计;八是有效的风险管理手法及策略;九是利率风险水平与相关制度的匹配性。 4.监管措施 一是增加提交利率风险报告的次数;二是提供额外相关

商业银行的业务范围

商业银行的业务范围 我国《商业银行法》第三条规定了商业银行的13种业务,商业银行可以经营下列部分或者全部业务: 1、吸收公众存款 商业银行吸收公众的存款是商业银行最为传统的业务,这项业务的特点在于:第一,向公众吸收存款。公众包括本地的居民存款,也包括在本地的外国人的存款。“公众”一词不仅指众多的个人客户组成的公众,也包括企业和事业单位组成的“公众”客户。法律在这里使用的“公众”一词,不是指在银行开户的特定客户,而是成千上万的普通客户。第二,商业银行吸收的“存款”,是特指的活期存款。定期存款是除了商业银行可以吸收,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也可以吸收的存款。例如,信托公司可以吸收定期的信托存款。一些海外的接受存款公司也不是商业银行,但可以接受一定条件下的定期存款。所以,单在定期存款方面,还难以将商业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区别开来。 2、发放短期、中期和长期贷款 商业银行的贷款业务中以短期和中期的贷款业务为主,在历史上长期贷款业务在传统上是储蓄银行的业务,其原因在于历史上的储蓄银行吸收公众存款可以计复利,并且储蓄银行可以发放金融债券。由于吸收的债务是长期和稳定的,所以,适合作长期的贷款。 我国的商业银行是综合性业务银行,综合了商业银行和储蓄银行的功能,不另设储蓄银行。在经济体制改革之前,我国的长期贷款即国家基本项目贷款,主要是由中国建设银行承办,中短期贷款原行是由中国人民银行办理,1984年中国工商银行成立以后,中短期贷款由中国工商银行承担。经济体制改革之后,专业银行之间的业务划分开始融合,20世纪80年代以后设立的商业银行在业务上没有限制,所以,我国的商业银行可以作任何期限的贷款业务,也包括长期贷款业务。这也是我国商业银行的业务特点之一。 3、办理国内外结算

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不足和改进建议分析-共17页

论文 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不足和改进建议

摘要 2006年12月11日,在经过五年的过渡期的之后,我国银行业正式完全对外开放,越来越多的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市场。同时,我国商业银行也加快了走出去步伐。在更加激烈的竞争中,风险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了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的成败。但是2019年的次贷危机再一次对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形成了很大冲击。曾一直是我国商业银行学习榜样的国际活跃金融机构并没能够经受住金融危机的考验,不是巨亏,就是破产,这也再一次暴露出许多风险管理方面的问题,并为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敲响了警钟。对于我国商业银行来讲,应该在借鉴国外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经验的同时,吸取次贷危机的教训,才能真正提高风险管理能力。本文从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现状出发,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国内外有关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方面的研究提出了一些改进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不足的建义。 关键词: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外部监管 论文类型:应用研究

目录1绪论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商业银行业进入了快速扩张的阶段。近些年来,我国商业银行都只注重于业务和市场的扩张速度,反而忽略了质量的控制;注重贷款的数量而忽略了质量,再加上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体系出现时间本来就比较晚,很多商业银行都没有设立专门的风险管理部门和相关的职位,这种情况即使在最近几年有所改善,但情况也不容乐观,由于缺乏相关的管理经验和人才,即使设立了风险管理机构,也都还处于发展不成熟,风险管理体系的完善性急需改进的状态,对商业银行的运作起不到作用,现在又步入了急速发展期,近些年来由于风险管理不当而引发的事件的出现频率有增无减,闹得人心惶惶,显得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问题日趋严峻,我国商业银行实施风险管理势在必行。 1.1商业银行实施风险管理,有利于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 由2019年美国的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风暴给世界各国都敲响了警钟,商业银行在实际的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日益呈现,发人深思。由于我国金融市场发展不成熟,体系不完善,开放程度不够,和次贷相关的金融产品规模不大,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次贷金融危机的发生,短期来看,貌似此次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影响不是特别大,但从我国金融产业长期发展的角度来看,此次金融危机对我国金融体系发展的影响不容忽略!例如,国内外经济下滑导致客户违约增加,银行信用风险加剧;持续降息及金融市场大幅波动导致银行收益下降,市场风险凸现;信贷扩张及新产品开发引发的商业银行操作风险加大等。 所以,此次金融危机对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体系的冲击是不容忽视;而且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的开放程度越来越大,金融产品的种类越来越多,为了我国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我们必须彻底地分析此次美国次贷危机发生的原因,吸取教训,积累经验,和我国的实际相结合,改进和完善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体系。 1.2商业银行实施风险管理,有利于促进资金的使用效率 商业银行是以货币资金为经营对象,其通过不断地吸收存款和发放贷款来保持其运作,从而实现资金从盈主到缺主的流通和转换,实现资金的调剂,资源的再分配!若商业银行的每笔业务,每个投资项目的决策都经过相应的

风险管理-两种利率风险管理方法的分析与评价 精品

两种利率风险管理方法的 分析与评价 摘要本文通过对两种利率风险管理手段的分析与评价针对我国银行面临的经济与金融环境的现状就利率风险管理手段在我国的适用性进行了探讨提出了改进措施 关键词敏感性缺口分析存续期缺口分析凸性 正文随着利率调整的加快利率风险的加大我国主要依靠利息收入获取收益的国有商业银行开始频繁地暴露于利率风险之下由于在我国商业银行对存款利差的依赖程度很高因而利率风险管理便显得日益迫切 一、两种利率风险度量模型概述

1、敏感性缺口 银行把在某一时期内到期或需要重新确定利率的资产和负债称为利率敏感性资产或负债二者之差即为重新定价缺口(RepricingGAP)或资金缺口(FundingGAP).正的重新定价缺口使银行面临利率下降的风险负的重新定价缺口使银行面临利率上升的风险当缺口为零时利率变动不会影响银行的净利差收入它对于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上利率变动的层次具有针对性并依据银行资产负债在央行基准利率变动时所遭受的利率冲击的程度不同建立了不同的计量方法 2、存续期缺口模型 存续期模型反映了在市场利率变动时银行资产与负债净值的变动它是以现金流量的相对现值为相权数计量出的资产(或负债)中每次现金流量距离到期的加权平均期限反映了现金流的时间价值在存续期缺口模型中,有上点需要引起重视,就是债券的价格-收益率曲线的凸线性(Convexity)由于凸效应的存在当利率下降幅度较大时,该模型低估债券价格

的上涨幅度;而当利率上升幅度较大时,又高估证券价格的下跌幅度这使得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人员能够利用资产与负债组合的凸效应来规避利率风险理想的资产负债组合应该是资产的组合的凸性大于负债组合的凸性 二、两种利率管理方法在银行实践中运用的优缺点 近年来已经有少数商业银行开始尝试运用利率敏感资产与敏感负债的分析方法来研究资产负债状况有资料显示1995至20XX年利率下降期间大多数银行依然保持着正的利率敏感性缺口可见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的意识极为薄弱和有限而在实践中敏感性缺口方法的缺点体现在1、贷款和存款现金流在时间上的匹配它假定一个时间段内的所有头均是同进到期或重新定价因而银行是否获益取决于每一时间段内资产与负债重新定价的实际时机也就是说哪怕在某一个时间段内利率敏感性资产与负债的价值相等也可能因利率变动而蒙受损失同样的对于客户由于提前还款而造成的期权风险也不能够准确反映2、缺口时间段的选取不同的银行根据资产管理需

利率风险管理与监管原则

利率风险管理与监管原则 1、1997年9月,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1]发布了一份关于利率风险管理原则的文件,这是该委员会致力于处理国际银行监管问题工作的一部分。在制定这些原则过程中,该委员会借鉴了成员国监管指引的内容,采纳了银行业对征求意见文件(1993年4月发布[2])的意见,也采纳了对征求意见文件草稿的意见。此外,该文吸收了巴塞尔委员会发布的衍生产品业务指引[3]中的许多原则,这些业务在有关市场风险的资本标准模型的定性参数[4]中得到了反映。本文是1997年文件的修订版(曾经于2001年1月和2003年9月公开征求意见),目的是辅助《新资本协议》第二支柱中有关银行利率风险的处理方法[5]。本概要尤其能反映出原则12至15及附录C和D的修订内容。 2、本文中原则1至13是利率风险管理的普遍性原则,与是否为交易账户头寸还是非交易账户头寸无关。这些原则涉及利率风险的管理机制,包括经营策略的制定、银行账户及交易账户中资产与负债的组合搭配、内部控制系统等,并特别回答了利率风险管理过程中有效计量、监测及控制利率风险的必要性问题。另一方面,原则14和15则专门阐述了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的监管处理方法。 3、这些原则是根据许多国际性银行现行做法总结出的普遍原则。当然,具体运用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各家银行的业务范围及其复杂性。在《新资本协议》中,这些原则构成了对国际活跃银行的最低标准。 4、各国监管当局在监测和处理利率风险时所采用的确切方法,将取决于一系列因素,包括其现场与非现场监管技巧、在监管中利用外部审计的程度等。委员会所有成员都同意:本文所列原则应当用于评估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的充分性和有效性,用于评估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的大小,用于培育监管当局处理上述风险的能力。 5、如同在其他领域一样,完善的控制至关重要。关键是,银行应具有全面的风险管理机制,以便有效地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利率风险,同时这一机制受到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的适度监督。根据成员国的经验及委员会在已出版文件中制定的原则,本文对上述要素进行了逐一阐述。 6、本文列出了监管当局评估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的若干原则。本文坚决赞成,银行内部计量系统应尽可能成为监管当局计量和处理利率风险的基础。这一原则对监管当局评估银行内部计量系统是否完善具有指导作用,同时对监管当局如何在断定银行内部计量系统不完善的情况下,获得有关银行账户利率风险信息具有示范作用。 7、尽管委员会目前没有对银行帐户利率风险提出强制性资本要求,但所有银行必须拥有足够的资本以抵御风险,包括利率风险。如果监管当局认定,银行抵御利率风险的资本不足,就必须要求银行降低风险水平或增加资本,或二者兼为。监管当局应当特别关注“异常值银行”(即在遭受标准的利率冲击或类似情况后,经济价值下跌超过一级和二级资本之和20%以上的银行)的资本充足性。各监管当局也可决定提高对整个银行系统的资本要求。 8、委员会将不断评估是否需要更加标准化的计量方法,并将在今后某一时期重新考虑这类方法。委员会知道业内计量和管理利率风险的方法在不断发展变化,对于现金流量和重新定价日期都不确定的产品,如许多与住房抵押有关的产品和零售存款方面,尤其如此。 9、委员会现在向各国监管当局发送本文件,相信这些原则能够提供一套有用的利率风险监管框架。从更普遍的意义上讲,委员会要强调的是,完善的利率风险管理对银行的审慎经营和促进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都很重要。 10、委员会在本文第三节到第十节中提出了以下十五条原则。监管当局将运用这些原则,评估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的充分性和有效性,评估银行的银行账户利率风险,以及针对这种风险制定监管措施:董事会及高级管理层对利率风险的监控

商业银行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管理指引

商业银行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管理指引 第一章总则 第二条本指引所称商业银行是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依法设置的商业银行,包括中资商业银行、外资独资银行和中外合资银行。 第八条商业银行应结合银监会非现场监管报表中的有关项目,将有关业务按账户划分原则归入相应账户。 第十一条商业银行涉及上述两种情形的账户间或业务头寸间的调整和转换,必须经内部操纵程序和市值重估判定,形成相应的执行方案或应急预案,由高级治理层审批后执行,同时报送董事会。 第十三条重新定价风险(Repricing Risk) 重新定价风险是指商业银行定息和浮息资产、负债和表外项目等金融工具在重新定价与到期日两个时点上,由于利率变动和现金流重新定价时刻差不导致金融工具定价之间存在差异所引发的风险。 第十四条基准风险(Basis Risk) 基准风险是指由于基准利率工具重新定价的变动和不完全有关性,使得期限或重新定价区间较为接近的资产、负债和表外金融工具的现金流和盈利发生变动而引发的风险。要紧表现为利息收入和支出所依据的基准利率变动不一致所导致对银行净息差的阻碍。 第十五条收益率曲线风险(Yield Curve Risk) 收益率曲线风险也称利率期限结构变化风险,是指由于收益率曲线形状发生变化,导致对银行整体收益和经济价值产生的不利阻碍。 第十六条期权性风险(Optionality) (一)在整体市场风险治理水平下的利率风险承担和操纵能力。 (二)目前的自有资本状况。 (三)交易部门的经营业绩和风险治理部门的操纵水平。 (七)宏观环境和外部市场的变化趋势。 第四十九条系统能及时反映商业银行所作的压力测试、事后检验结果,以及测试后要紧假设和参数的修订日志。

《商业银行业务与经营》-重点整理

《商业银行业务与经营》重点整理 第一章商业银行导论 1、商业银行含义:以追求利润为目标的经营金融资产和负债为对象,综合性、多功能的金 融企业。 2、商业银行性质: (1)商业银行是一种企业——以追求最大利润为经营目标、自负盈亏、自求发展 (2)商业银行具有金融企业特征 A、经营对象和内容具有特殊性:经营货币和货币资本 B、对整个社会经济的影响和受社会经济的影响特殊 C、责任特殊:除了对股东和客户负责,还必须对整个社会负责 (3)商业银行是一种特殊的金融企业 A、是综合型、全能型的金融机构——“金融百货公司”和“万能银行” B、是中央银行实施货币政策的最重要的基础和途径 3、商业银行的作用 (1)信用中介——信用中介是商业银行最基本,也是最能反映其经营活动特征的职能。 A、把暂时从再生产过程中游离出来的闲置资金转化为可用资金; B、将用于消费的资金转化为能带来货币收入的投资,扩大社会资本总量,加速经济增长; C、将短期货币资本转化为长期货币资本。 (2)支付中介 A、通过存款在帐户上的转移,代理客户支付; 在存款的基础上,为客户兑付现款等,成为工商业团体和个人的货币保管者、出纳者和支付代理人。 B、支付中介职能的发挥,大大减少了现金的使用,节约了社会流通费用,加速了结算过程 和货币资金周转,促进了经济发展。 (3)信用创造 A、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职能是在信用中介与支付中介的职能基础之上产生的。 B、商业银行的货币创造功能。 (4)金融服务 根据我国现行商业银行法规定,商业银行可从事业务范围: 吸收公众存款;发放短期、中期、长期贷款;办理国内外结算;办理票据承兑与贴现;发行金融债券;代理发行、代理兑付、承销政府债券;从事同行拆借;买卖、代理买卖外汇;从事银行卡业务;提供信用证服务与担保;代理款项及代理保险业务;提供保管箱服务;经营结汇、售汇业务 4、商业银行的外部组织形式(商业银行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存在形式)

基于VaR的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

C O N T E M P O R A R Y E C O N O M I C S 财经论坛 基于VaR的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 ○李丽 (上海师范大学上海200235) 【摘要】随着利率化改革的深入,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重点已从信用风险的控制转移到利率风险上来。作为巴塞尔协议的成员国之一,我国商业银行面对的是全球银行业的全面开放及经营管理模式的国际接轨。本文通过研究分析,得出我国商业银行存在风险管理机制不完善、缺乏有效的风险管理度量方法等问题,提出通过结合VaR模型建立一套适合我国商业银行防范、化解利率风险的管理体系,这对我国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利率风险VaR模型 近20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及投资自由化的趋势,金融市场的波动性日趋加剧,金融风险管理已成为金融机构的核心内容。在固定利率时代,商业银行所面临的风险主要是信用风险,对利率风险的关注度较低。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大批金融衍生工具的产生对传统的银行经营管理提出了挑战。西方金融监管当局重新修订政策,于20世纪80年代初逐渐放宽了利率上限,并最终取消了利率管制,商业银行也直接暴露于频繁的利率波动中,使利率风险成为商业银行面临的最主要风险之一。 我国从1996年正式开始利率市场化的进程,1996—2002年7年间利率调整了8次,2004—2006年调整了3次,2007—2008年调整了11次。我国金融市场是一个发展中的新兴市场,随着金融开放力度的逐步加大,其利率市场化进程也在不断加快,利率的波动变得更加频繁,波动幅度也不断加大,商业银行的稳健经营将进一步面临利率风险的挑战。本文采用的VaR方法在金融风险管理中被广泛应用,研究VaR的具体操作方法可以使我国商业银行防范于未然,更重要的是,VaR方法提供了一种风险管理的思路。 一、利率市场化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利率风险 1、各国的利率市场化 利率市场化是指中央银行通过调控基准利率来间接影响市场利率,利率市场化的实质是银行等金融机构具有自主定价权,不过其外在表现形式或其结果是利率水平波动幅度和频率增大。 在利率市场化改革的三十多年来,发达国家经济基础较好,宏观调控能力较强,而且往往采取渐进模式,所以自由化的过程比较平稳。一部分发展中国家则在宏观经济不稳定的情况下仓促改革,短时间内就放开所有利率,造成了利率水平过高、国内金融动荡、国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的严重后果。另外,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推动也是利率市场化兴起的原因之一。 纵观世界各国利率化改革的成果,西方发达国家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末先后解除了利率管制制度,亚洲国家在80年代开始掀起利率市场化的浪潮,非洲国家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期先后完成了利率市场化进程。到目前为止,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已经实现了利率市场化。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利率市场化是大势所趋。 2、利率风险的含义和分类 对于利率风险的定义,至今还没有一个公认的标准,巴塞尔委员会(BIS)在1997年9月公布的利率风险管理原则中指出,利率风险是银行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对利率的逆向(负面)波动所形成的暴露。 根据风险成因不同,利率风险可分为四种基本类型,即重新定价风险(R epricing R isk)、收益曲线风险(Yield Curve R isk)、基差风险(Basic R isk)、隐含期权风险(Embedded Option R isk)。 (1)重新定价风险。又称为期限错配风险,是指金融机构资产、负债和表外业务到期日或重新定价时间差异给金融机构带来的风险,是由于银行的负债和表外头寸的到期日在时间上的不同和重新定价所引起的。由于这些重新定价不相配性,当利率发生变化时,它们可以使银行的收益和主要经济价值暴露于不可预测的变动中。 (2)收益率曲线风险。即期限结构风险,有的银行以国债收益率曲线为基础绘制内部收益率曲线,收益风险是在收益曲线发生了对银行收益或内在价值不利的变化时产生的。收益曲线的变动包括平行移动和斜率变化两种主要形式,银行通过关注内部收益曲线的斜率与形态发生的变化,指导资金短期拆借及中长期债券投资等业务,及时调整经营策略,降低业务风险。 (3)基差风险。在期限一致的情况下,计算资产收益和负债成本时采用不同的基准利率,而当基准利率发生不同幅度的变化时就产生了基差风险。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基差风险大多是由人民银行公布的存贷款基准利率不同步变化所导致的。 (4)隐含期权风险。由于利率变化,商业银行客户凭借所持金融工具中的内含期权提前偿还贷款或提前提取存款而使银行利息收入减少的风险。这种风险主要来自银行资产负债和表外业务中所包含的具有隐含期权的金融工具,这些具有隐含期权的金融工具的未来现金流都随利率波动而发生变化。 二、VaR模型在商业银行利率风险计量中的应用 1、VaR的基本原理和分析 在险价值(value au risk,VaR)是一个以美元标识的对于不利情形下风险的概括性度量,它是对市场风险的一种测度,目标是试图将由于市场因素的改变而带来的投资组合价值变化 118 《当代经济》2011年1月(上)

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现状和对策

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现状及对策 摘要:风险管理能力是银行的核心能力,而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能力直接影响银行的生死存亡。伴随经济和金融全球化的发展,我国的商业银行将面临更多的机遇和挑战。对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为了加强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我们必须采取对策,因此加强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本文从商业银行概述了风险和风险管理,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现状,并提出了加强风险管理的一些对策。 关键词:商业银行;管理现状;存在问题;对策建议 一、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体系的内容 (一)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体系的组织形式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体系的组织形式分为“自上而下”的集中管理模式和“自下而上”的分散管理模式。风险集中管理由总行统一管理风险,管理体系与整个银行的管理体系配套,风险管理效果取决于汇总后的风险信息质量及相关分析人员水平。其缺点是风险管理决策层远离一线,决策者难以保持对风险的高度敏感,且在一定程度上使得一线风险管理人员缺乏管理好风险的积极性。风险分散管理对控制风险的权限下放,由分支机构根据各自面临的风险实施管理。其不

足是如果相应制度缺失,风险管理的责任、权利和利益难以有 有效统一,就可能使风险控制流于形式。 (二)风险组织结构 风险组织结构一般包括:对风险负最终责任的董事会、被授权管理风险的风险管理委员会、负责风险管理政策实施与风险控制的风险管理职能部门、监控风险管理政策实施的稽核部门和业务风险经理。董事会最终承担财务损失或股东权益减少等责任,防范、控制和处理银行所面临的所有风险是董事会的重要职能。风险管理委员会隶属于董事会,负责制订银行的风险管理政策,对那些能够量化的风险颁布量化风险标准,对内部评估不易量化的风险建立相应的操作规程。风险管理职能部门隶属于风险管理委员会,行使日常的监督、衡量和评价量化风险的职责。其职责是:批准衡量财务风险的方法体系;监控风险限额的使用;审核风险的集中情况;衡量非正常市场状况的发生对银行体系的影响;监控投资组合价值的实际波动与预测值之间的方差;审核和批准信贷人员和业务操作人员所使用的定价模型和风险评估系统。稽核委员会通过内部和外部稽核人员来保证已获批准的风险管理政策得到有效执行。各业务部门的风险经理负责本部门的风险管理与控制,其职责是确保业务部门贯彻风险管理政策,并向风险管理职能部门提供日常报告。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