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学生学源性心理障碍的成因分析及消除策略

中学生学源性心理障碍的成因分析及消除策略

中学生学源性心理障碍的成因分析及消除策略
中学生学源性心理障碍的成因分析及消除策略

中学生心理障碍研究论文

中学生心理障碍研究论文 一、中学生心理障碍的常见症状及简析 典型个案1:1、某女,高一,学习成绩优秀。因面部烫伤较丑,进入青春期后产生嫉妒貌美女生的心态,经常抑郁苦闷。曾几次想轻生、认为自己是世界上多余的,怨父母对她照顾不周,认为做人没有意思,不如趁学习成绩好给人留下一个好印象而告别人生,求得解脱。 这类学生不知人无十全,过份看重自己的弱点,容易产生心理不平衡。人的心理状态应该相对平衡,具有一定的稳定性。然而,这种平衡常会被争吵,歧视、侮辱、压抑等突发事件所破坏。这种心理尚未完全成熟的中学生很容易产生自卑、羞耻、怨恨、不满、甚至低下;重者,会变得呆懒,忧。 典型个案2:某某,初二学生,原是眉清目秀,惹人喜爱的文娱骨干,擅长舞蹈。一次体重测量为100斤,她认为太胖了,将会影响自己优美的舞姿,开始节食。没几个月体重下降到68斤,而且拒食,有呕吐,消瘦脱形,无法坚持学习,只能求助于心理咨询。 这是一种多见于女青年的心理障碍。据调查,一般这类人从小有挑食、偏食的坏习惯。进入青春期后,片面追求苗条的体态,婀娜的身姿,就有意识地控制钦食。久而久之,

导致消化功能减退,看到食物恶心。 典型个案3:某某,初二男生,因其父是知青,政策允许他来沪寄住祖父母家。该生见人腼腆,遇生人或校领导更局促不安,如遇女性,会手足无措,面红心悸,交谈时口吃,惹同学嗤笑;性格内向,孤独,同班中无知心好友,严重时,心烦意乱,消沉苦闷,经常失眠,纳呆。他多次要求中止学业,回江西弋阳农村父母身边。 这是典型的社会适应障碍。失眠、纳呆、心烦意乱、精绪抑郁、学习效率低下,就是社会环境适应不良,人际交往困难的表现,加之性格内向孤僻,更易造成心理偏异,甚至缺陷。一个人能和环境保持和谐的关系,这就是适应。据了解,这学生原在江西,很适应,学习成绩冒尖,只是较为内向。到了新的环境,遇到新的人际关系,形成了抑郁、焦虑,加上言语不通,又因幼年模仿和生急时口吃的坏习惯,因而产生人际交往障碍。笔者曾对中学生的伙伴交往作了一次抽样调查,发现孤独型学生占被测学生的10%。这中间,有些人在学校里是“小哑巴”,而在家庭中却是“小喇叭”。这就是“公众场合恐惧症”。还有青春期的异性交往也存在着不少情况。总之,青少年在人际交往方面,确实存在诸多的心理与行为问题。 典型个案4:某某,女,初三,父母对其期望过高,心理压力很大,造成应试恐惧。考试前、中出现心悸、胸闷头

中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及对策

浅谈中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及对策 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谓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根据心理活动的规律,采用各种方法与措施,以维护个体的心理健康及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而中学生的心理成长发展过程不一定都是一帆风顺的,有时极易陷入“误区”,心理上会产生不少的矛盾和斗争,引起心理不适应、情绪不协调甚至发展成为精神障碍。 中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主要有自卑心理、逆反心理、孤独心理、嫉妒心理、唯我独尊心理、厌学心理、早恋问题、迷恋网络问题、追星问题、考试焦虑、情绪方面的问题、学业不良问题、考试作弊问题等; 中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成因主要有家庭因素、社会因素、学校因素、学生自身因素等;消除中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对策主要有注意中学生学习上的心理平衡;增进自我了解,培养中学生自我接受的态度;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培养中学生健全的情绪生活;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和班级环境;开设主题讲座;保持书信的交流;转变教育观念,创设良好的育人氛围;建立起心理健康教育的运行模式;优化社会环境,为中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举办家长学校,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提高家长教育素质;提高教师的心理辅导能力和素质;采取各种形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优化课程结构等等。 11岁到18岁的年龄阶段,一般是中学阶段,这是青春期身体和心理发育最为剧烈的时期,是最充满激情、浪漫,最有创造力、最少保守思想、最活跃的时期。这是他们从幼稚走向成熟、从依赖走向独立的过度时期,也是对人生、社会和未来充满幻想与好奇的“多梦季节”。国外有学者形容这一阶段是“骚动的、矛盾的、动荡的、暴风雨式的时期”。这个时期的中学生正处在个体发展的特殊时期, 是心理功能受阻的易发期和多发期,伴随者成长的欣喜、生活的苦恼、学习的压力、情感的吸引,种种感情交织在一起,年轻的心变的十分敏感和冲动,花季少年既有绽放的欣喜,也有凋落的忧伤。他们渴望友谊、渴望理解、渴望自由,有时太多的渴望也容易产生一系列的心理问题, 下面是我在班主任工作中对学生心理问题的几点认识和体会。 一、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从家庭方面看,一些特殊家庭,如离异或者单亲家庭,导致家庭气氛温馨减少,再加上家长对子女不恰当的管教方式,会对青少年的心理产生不良影响。从学校方面来看,高考升学的压力,频繁的考试,学生分数的排名等等,导致竞争激烈,压力剧增,使青少年学生无休止地陷入紧张焦虑和担忧挫折等等不平衡状态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方法与-途径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与途径的实践初探 一、研究背景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人面提高民族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因此,加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既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迫切需要,也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客观要求。由此可见,重视青少年的心理素质培养,已越来越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时代发展对教育的必然要求,而且是实施素质教育的目标之一。21世纪是充满竞争的世纪,敢于冒险,敢于探索,善于竞争,善于合作,富于创造是21世纪对人才规格的基本要求。这些品质无一不与良好的心理素质密切相关。素质教育就是要求中学生在德、智、体诸方面的素质全面发展,中学生素质发展有多方面的内容,心理素质不仅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对其他素质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制约作用。 目前,我国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如何?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验课题组,通过对随机抽取的3万余名中学生心理检测,调查结果令人担忧:约有32%的学生有心理障碍,12%的学生有心理缺陷,28%的学生有心理失常。中学生的主要心理健康问题表现在驱体化、强迫症状、忧郁、焦虑和敌对五个方面,教育方式、人际关系、性意识、学业压力、性信息刺激和社会支持是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主要症状表现为:缺乏耐力、容易被人误解、思想不集中、缺乏自信心、爱操心、缺乏观察力、过于担心将来的事、容易动怒、父母期望值过高、缺乏决断能力等。 基于此,我们要重视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行教育。而采用哪些方法与途径对中学生进行教育比较合适呢?作为一个学校心理教育工作者必须在工作实践中不断地加以探索。本人作为一个心理教育工作者在具体的心理教育中积累了一些经验,以飨同行。 二、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遵循正确的原则 1、主体性原则 主体性原则是指在开设中学生心理课的课堂教学中,必须以学生为主体,要

避免师源性伤害——咨询反思

如何避免师源性心理伤害 ——心理咨询后的反思 苏张 (大庆铁人中学) 近年来,“师源性心理伤害”作为一个专业术语被教育学家们提出了,所谓师源性心理伤害,即由于教师不当的教育教学行为给学生造成的心理伤害。在目前心理健康教育日益受到重视的情况下,教师在学校所应承担的角色之一是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者。然而,现实中一些教师的做法显然是与此背道而驰的。由于教师在师生交往中处于绝对的优势地位,因此,除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关注提高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之外,如何减少和避免师源性心理伤害具有非常紧迫的现实意义。 如在咨询中曾接触过这样一个案例,高一女生小A因学习问题前来咨询。原来她的其他科目成绩都不错,总分在全年级也比较靠前,但就是英语成绩很不好,勉强才能及格,她为此很着急。在咨询中了解到,小A的学习成绩一直很好,也很喜欢学习英语。初二时英语老师很严厉,因为小A的英语学得很好所以一遇到别的同学不会的问题,老师就会提问她,还会把她作为榜样来批评其他同学。然而有一次提问小A也没有答上来,英语老师一气之下把她叫到黑板前面罚站。从此后,每当上英语课小A就特别紧张,就怕老师提问自己又怕提问到了自己又不会。上了高中以后,发现英语成绩越来越不好,越着急越学不好,很多单词背过了就像没见过一样。我想如果在小A的潜意识里,英语就等于批评、惩罚、焦虑、紧张,我想要想学好英语对她就是太难了。只能帮助她重新回忆、重新感受,才有可能使她重新领悟、释怀,这个潜意识里的症结才可能解开。小A的初中英语老师大概也没有想到自己尽职尽责的严格要求竟会给学生造成不利的影响,弄得事与愿违、背道而驰,而这种影响又可能会持续多年或终生。 与小A英语老师类似的教师,我想不在少数,如果对这些老师横加指责和批评,他们可能会感到很委屈,因为他们的本意是好的,是希望给学生一声棒喝、敲敲警钟的。可是为什么结果却向相反的方向发展了呢,究其原因则是这些教师教育观念落后。他们信奉“棍棒教育”,认为学生是“不打不成才”。一些教师则过分看重所谓的“师道尊严”,在师生交往过程中,很少从平等的人的角度去对待学生。个别教师对学生的自尊乃至人的尊严全然不顾,伤害学生的心灵,竟

中学生常见心理和行为问题

中学生常见心理和行为问题

认识中学生常见心理和行为问题 学习目标 1、认识中学生常见的不健康心理和行为。 2、思考分析不健康心理和行为的形成原因。 3、对照反省,认识自己的心理和行为健康状况。 一、中学生常见心理和行为问题 中学生常见的心理和行为问题,主要有学习问题、青春期问题、人际关系问题几个方面。下面具体列举一些带普遍性的问题。 1、过分敏感: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自我意识强烈,自尊的要求迫切,他们珍重自已的荣誉。因此,当他们意识到某种威胁自尊心的因素存在时,就会产生强烈的不安、焦虑和恐惧,当自尊心受到伤害时,就会生气、愤怒,常常神经过敏、多疑。常常把别人无意的话、不相干的动作当做对自已的轻视或嘲笑,为此而喜怒无常,情绪变化很大。 2、逆反心理:是指人们彼此之间为了维护自尊,对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表现为你说东他说西,你说应该这样他说应该那样,以“顶牛”“对着干”的反常心态显示自已的高明、非凡。产生这种逆反的原因表现在两个方面。主观上,是青少年正处于过度期,其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迫切希望摆脱

成人的监护,反对成人把自已当成小孩。为了表现自已的非凡,就对任何事物持批判的态度。客观方面,教育者的手段、方法、地点的不适当,往往会导致逆反心理。过分的逆反心理是一种反常心理,若不及时采取有效的对策来克服和防治,就可能会逐渐演变为病态心理或犯罪心理。 3、嫉妒:是对他人的优势地位心中产生不愉快的情感。当别人比自已强时( 如学习、相貌、人缘等),表现出不悦,自惭、怨恨、愤怒甚至带有破坏性的负面感情。一方面自以为是,逞强好胜,一方面又不愿积极努力,就可能嫉妒打击他人。 4、耽于幻想:青少年抱有许多的幻想,希望将其变为现实,他们会付出种种努力甚至刻意追求。当这种需求持续得不到满足,就产生了挫折,希望和挫折交替,就可能走向幻想。多表现在学习、工作、爱情等方面,耽于幻想容易给青少年带来忧郁和失望。 5、自卑:是一种因过多地自我否定而产生的自惭形秽的情绪体验。对自已缺乏信心,感到在各方面都不如他人,有低人一等的感觉。在人际交往中对自已的能力过低评价,心理承受能力

师源性心理伤害

“师源性心理伤害”是由于教师自身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不佳,对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的消极影响,其表现形式有:教师打骂学生;侮辱性的批评或嘲讽;教学方法简单粗暴,不讲道理等。从而引发学生厌学、注意力不集中、焦虑、恐惧等,对学生心理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有关研究发现,教师心理问题是造成师源性心理伤害的根源,如果不及时调整,则会对学生身心发展乃至教育教学产生不可低估的负面影响。 师源性心理伤害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表现: 一、讽刺挖苦学生,不尊重学生。 有些教师不能以朋友身份与学生平等相处,常常以居高临下、盛气凌人的态度对待学生,甚至用刁钻、刻薄的语言对学生讽刺挖苦。常常有“你真笨”,“没出息”,“你就不是念书的材料”,“你怎么本性难移?”,“你真是不可救药”,“没见过你这样蠢的”,“我对你失去了信心”,“你什么都差,还不如回家。”等等。这种言语,严重伤害了一个孩子的自尊。 二、对学生心存歧视和偏见。 有些教师缺乏对学生的理解和关爱,对学生态度冷漠。在师生交流中时有流露。 一位平时成绩不佳的学生最近上课时,精神很不集中,学习成绩每况愈下。老师问:“为什么最近精力不集中,经常开小差?”这位同学默不做声,在老师的再三追问下,这位同学才说是他的外祖母去世了,老师不假思考地说:“外祖母去世了,你思想不集中有什么用?难道你思想不集中她就能活了?”殊不知这位单亲家庭的学生,从小由外祖母抚养长大,老师的几句不假思索的话,犹如一盆凉水猛地浇在这位同学的头上,此时的学生更需要的是安慰和同情,却被这位偏见和冷漠的老师彻底地击倒了。 三、教育方法简单,情绪失控迁怒学生。 有些教师不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良情绪不能得到合理的疏导,他们往往把这种情绪发泄到学生身上。学生迟到了,不让进教室听课,作业没有按时完成,或者错误较多,罚学生重做十几遍甚至几十遍。上课时学生说话,或者有小动作,便罚站,或者赶出教室。学生行为有过失,有的被罚劳动,有的不让学生按时回家,学生犯错就向家长告状,借助家长的口与手惩罚学生。类似这样的惩治都是不足取的。违背学生心理和教育规律的惩治,只能适得其反。

中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其成因和对策

中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其成因和对策随着社会的急速发展和变革,各种不良思想和矛盾对在校学生产生了很大影响,由于正直成长中的中学生缺乏科学的辨别能力和社会实践经验,加之中学生独立意识的觉醒和集中于青春期的各种冲突,使中学生存在诸多的心理问题,有些心理问题甚至是非常严重的,为此我们对在校学生进行了心理健康知识问卷调查,由于是不记名的问卷,因此学生的答卷坦白、明晰:在学习上存在自卑、惧怕、焦虑、厌学等心理,在生活上有攀比、贪图享乐的心理,对家长和老师的教育有严重的逆反心理,在交往中存在偏执、惟我独尊的心理。以下是对中学生中常见的6种心理问题及其成因、对策的分析。 一中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1 贪图享乐心理 现在有不少中学生认为“享乐主义是社会发展到今天的必然结果”,“艰苦奋斗是上一辈人的事,与我们这一带人毫不相干”。于是就追求享乐、贪图安逸,追时髦、摆阔气的不良风气在学生中越来越严重。这种思想在行为上具体表现为:不爱劳动,怕脏怕累;好吃零食,花零钱多;衣着讲究,互相攀比。 2 惟我独尊心理 一些中学生只沉湎于自我愿望的实现中,处处都得以自己的利益为核心,遇到稍不顺心的事就会大发雷霆、躺倒不干,或斤斤计较、患得患失;对集体麻木不仁,对社会漠不关心。在处世中,只能别人

关心他(她),他(她)却不知关心别人,一旦个人欲望满足不了,就去损害他人和社会的利益,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 3 逆反心理 中学阶段由于年龄的特点,不少学生因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而不能正确对待家长的一片苦心和老师的批评教育。他们怀疑一切、目空一切,对正面宣传作反思考,对榜样和先进人物无端否定,对不良倾向产生情感认同,对思想教育、纪律要求消极抵抗。 4 自卑心理 部分中学生由于学习成绩不好,屡犯错误,所以,无论在家庭还是在学校,他们受到的批评多于表扬,指责多于鼓励,惩罚多于引导。于是自认为低人一等,不可救药,变得心灰意懒,消极颓废,萎靡不振,自暴自弃,消极颓废,形成一种“我不如人”的自卑心理。还有部分中学生没有某些缺陷与短处,而是不能悦纳自己,常把自己放在低人一等,不被喜欢的位置,优柔寡断,没有竞争意识,享受不到成功的快乐。 5 惧怕心理 就中学生群体而言,存在着优等生惧怕竞争,中间生惧怕掉队,后进生感到前途无望的现象;就中学生个体来说,存在着惧怕数学、语文或英语、惧怕使父母希望落空,惧怕记忆力突然衰退等现象。一旦惧怕惯了,往往就形成性格上过于羞涩和胆怯,从而产生心理问题。他们会处处疑心,事事戒备,缺乏自信心和主动性;在学习上会随大溜,缺乏闯劲和首创精神。

中学生心理障碍的常见症状及简析

中学生心理障碍的常见症状及简析 典型个案1:1、某女,高一,学习成绩优秀。因面部烫伤较丑,进入青春期后产生嫉妒貌美女生的心态,经常抑郁苦闷。曾几次想轻生、认为自己是世界上多余的,怨父母对她照顾不周,认为做人没有意思,不如趁学习成绩好给人留下一个好印象而告别人生,求得解脱。 这类学生不知人无十全,过份看重自己的弱点,容易产生心理不平衡。人的心理状态应该相对平衡,具有一定的稳定性。然而,这种平衡常会被争吵,歧视、侮辱、压抑等突发事件所破坏。这种心理尚未完全成熟的中学生很容易产生自卑、羞耻、怨恨、不满、甚至低下;重者,会变得呆(思维迟钝,记忆衰退)懒(四肢乏力,懒于读书做事),忧(忧人忡忡,对任何事提不起兴趣,甚至丧失理智,做出意外的出格行为)。 典型个案2:某某,初二学生,原是眉清目秀,惹人喜爱的文娱骨干,擅长舞蹈。一次体重测量为100斤,她认为太胖了,将会影响自己优美的舞姿,开始节食。没几个月体重下降到68斤,而且拒食,有呕吐,消瘦脱形,无法坚持学习,只能求助于心理咨询。 这是一种多见于女青年的心理障碍。据调查,一般这类人从小有挑食、偏食的坏习惯。进入青春期后,片面追求苗条的体态,婀娜的身姿,就有意识地控制钦食。久而久之,

导致消化功能减退,看到食物恶心。 典型个案3:某某,初二男生,因其父是知青,政策允许他来沪寄住祖父母家。该生见人腼腆,遇生人或校领导更局促不安,如遇女性,会手足无措,面红心悸,交谈时口吃,惹同学嗤笑;性格内向,孤独,同班中无知心好友,严重时,心烦意乱,消沉苦闷,经常失眠,纳呆。他多次要求中止学业,回江西弋阳农村父母身边。 这是典型的社会适应障碍。失眠、纳呆、心烦意乱、精绪抑郁、学习效率低下,就是社会环境适应不良,人际交往困难的表现,加之性格内向孤僻,更易造成心理偏异,甚至缺陷。一个人能和环境保持和谐的关系,这就是适应。据了解,这学生原在江西,很适应,学习成绩冒尖,只是较为内向。到了新的环境,遇到新的人际关系,形成了抑郁、焦虑,加上言语不通,又因幼年模仿和生急时口吃的坏习惯,因而产生人际交往障碍。笔者曾对中学生的伙伴交往作了一次抽样调查,发现孤独型学生占被测学生的10%。这中间,有些人在学校里是“小哑巴”,而在家庭中却是“小喇叭”。这就是“公众场合恐惧症”。还有青春期的异性交往也存在着不少情况。总之,青少年在人际交往方面,确实存在诸多的心理与行为问题。 典型个案4:某某,女,初三,父母对其期望过高,心理压力很大,造成应试恐惧。考试前、中出现心悸、胸闷头

探究师源性学生心理障碍-最新范文

探究师源性学生心理障碍 摘要:师源性心理障碍是指由于教师行为不当导致学生产生各种心理问题或心理疾病,其表现形式有多种,产生师源性学生心理障碍的原因有教师自身因素也有教育环境因素,因此,减少师源性伤害的措施应该兼顾内外双方面因素。关键词:师源性心理障碍;表现;原因;对策随着素质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的进一步深入,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各方面的重视,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概括起来可以分为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和学生个人因素。而随着对学生心理问题成因研究的不断深入,教师因素逐渐凸现出来,大量的教育实践与研究结果均表明,学校和教师对学生的身心发展将产生主导作用,教师与学生的心理健康之间存在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在很多情况下,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和教育行为会通过长期潜移默化的作用对学生的发展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这些影响可以表现为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影响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影响学生人际关系,影响学生乐观情绪的建立,影响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影响学生的生活态度和学习态度。著名的皮格马利翁效应便揭示了教师的期待、认同、赞许等积极心态对学生成长成才的影响。而教师的心理情绪问题及其导致的不适宜的教育行为,常常会伤害学生的自尊、自信与自我效能,使学生过度焦虑、压抑或抗拒、逆反,严重影响学生人格、情感、意志的健康发展。因此,揭示教师因素对学生心理影响的表现、原因和对策很有必要。 一、师源性学生心理障碍的概念教师因素成为学生心理研究者的关注点,突出表现为师源性心理障碍这一概念的提出与研究。陈远东认为

师源性心理障碍,是指由于教师的心理问题或教育行为不当导致学生产生自卑、厌学、焦虑、恐惧、抑郁等各种心理问题,以及抑郁症、恐怖症、神经症、反应性精神病等各种心理疾病;马雪玉认为“师源性心理障碍”是指由于教师自身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低下,引起对学生的不当教育行为,如讽刺、挖苦、体罚等,从而导致学生产生的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包括自卑、退缩、厌学、紧张、焦虑、恐惧等心理问题;于晨在《师源性学生心理问题探析》一文中指出教师不当的教育行为容易引起学生的心理困扰,如厌学情绪、学习焦虑、学校恐惧、自卑孤僻、人际关系紧张等心理问题和学校恐惧症、神经症、反应性精神病等心理疾病。这种由于教师的原因对学生心理造成伤害并引起的问题,称为师源性学生心理问题。顾玲玲认为所谓师源性心理障碍指的是教师对学生的不当的教育行为——外界环境中的不良刺激而导致学生产生的心理压力、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包括自卑、退缩、厌学、紧张、焦虑、恐惧、抑郁等心理问题;学校恐怖症、神经症、反应性精神病等心理疾病。综合起来,他们都认为“师源性心理障碍”是指由于教师对学生不当的教育行为导致学生产生的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从主体和客体来说,师源性学生心理问题包含着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指教师作出的伤害学生心理健康的行为;另一方面指学生在心理健康上所受到的来自教师的伤害。正是由于师源性学生心理伤害的表现经常是隐性的,才使师源性学生心理障碍在过去漫长的时间里易被大家忽视,殊不知,它对学生的心理伤害是长期甚至是终生的。二、师源性因素的表现对于师源性因素的表现,研究者们

中学生偏执型人格问题的成因及应对策略-2019年教育文档

中学生偏执型人格问题的成因及应对策略 一、中学生偏执型人格障碍问题的特点与成因 1、隐蔽性与危险性特点《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GGMD-2-R)中将偏执型人格的特征描述为:(1)广泛猜疑,常将他人无意的、非恶意的甚至友好的行为误解为敌意或歧视。 (2)将周围事物解释为不符合实际情况的“阴谋”。(3)易产生病态嫉妒。(4)过分自负,若有挫折或失败则归咎于人,总认为自己正确。(5)好嫉恨别人,对他人道歉不能宽容。(6)脱离实际的好争辩与敌对,固执地追求个人不够合理的权利或利益。(7)忽视或不相信与患者想法不相符合的客观证据。患者的症状如果符合上述项目中的三项,可以诊断为偏执型人格障碍。偏执型人格特征的人,很少有自知之明,对自己的偏执行为持否认态度。因此,即使偏执型人格障碍已使其出现行为偏差,造成实际生活中的困扰,患者也不会反省自己、主动求助。青少年的心理与行为特点,使中学生群体中这一类型的人格障碍更具隐蔽性。 青春期是生理发育高峰期、“心理断乳期”。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思维跳动活跃,但容易幼稚偏激;情绪强烈,容易波动;渴望扩大交往,但又心理闭锁;渴望独立,而能力不足。发展心理的巨大矛盾与冲突,使他们往往表现出叛逆、固执、偏激、好与人争辩、自我、敏感等行为方式。而偏执型人格障碍特征,与其极为相似。这就使该人格障碍症状表现,往往隐藏在青少年行

为特点中,不易被察觉和发现。 中学生偏执型人格障碍问题的隐蔽性,带来了较其他心理问题而言更大的危险性。大部分家长、一般任课教师、普通德育工作者,缺乏对这一问题的分辨判断能力。遇到该人格障碍问题,他们往往按照人际关系、情绪情感矛盾等普通青春期问题去对待,采用一般的教育、说理、协调等方法处理问题,结果“药不对症”,辅导失败。客观上,也妨碍了对问题的及时察觉与矫正,导致问题逐步发展,最终造成严重的行为后果。 2007年5月,笔者抽取2002年-2006年间全市高中年段的100例偏执型人格障碍案例,发现其造成重大行为后果的比重为57%。 可见,中学生偏执型人格障碍问题的隐蔽性强、危害性大,目前学校、家庭教育中,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与应对,又存在着巨大不足。因此,有必要提高重视,认真研究,挖其根源,寻找良策。 2、障碍成因 (1)个体心理因素。认知能力偏差是造成偏执型人格障碍的主要因素。中学时期是青少年自我意识发展与形成的黄金期、奠基期。这一阶段,如果缺乏科学的、正向的积极引导,部分青少年个体有可能因个性偏激、眼光狭隘、做事极端等性格、认识、行为习惯,在对自我和外界的认识、评价、体验及控制的过程中产生偏颇,逐步形成偏执心理。

中学生常见的心理障碍及其治疗

中学生常见地心理障碍及其治疗 心理障碍是心理学、精神医学和心理卫生学等学科中常用地一个概念.但日常使用时,心理障碍这一概念常有不同含义,即:①指心理疾病地一种症状;②指轻微地心理异常;③与心理疾病或精神疾病同义.本章所指地心理障碍主要包括前个方面.因此,心理障碍既可以出现在神经症或精神病人身上,也可以出现在正常人身上.心理障碍大多是在心身疲乏、紧张不安、心理矛盾冲突、遇到突如其来地问题或面临难以协调地矛盾时出现,时间短,程度轻,并随情境地改变而消失或减缓. 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是以精神活动失调或紊乱为主要表现地一种疾病.包括精神活动失调地神经症、精神活动紊乱地精神病、精神发育不全和人格异常等.在中学生中常见地是各种神经症. 神经症()是一种非器质性地、轻型大脑功能失调地心理疾病地总称. 年《中华医学会精神疾病分类》将神经症分为焦虑性神经症、癔症、恐怖性神经症、抑郁性神经症、神经衰弱、疑病性神经症、强迫性神经症和其它神经症等类.目前,国内临床都按上述类区分. 一、焦虑症 焦虑症()是指对虚无地东西持续性精神紧张,常伴有头晕、胸闷、心悸、呼吸困难、口干、尿频、尿急、出汗、震颤和运动性不安等躯体症状.焦虑症地临床表现为:紧张或惊恐所致地精神

性焦虑、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所致地躯体性焦虑症或运动性不安种症状地复杂组合.焦虑症并非源于现实危险,也不能合理地以现实事件解释. 情绪地焦虑为本病地核心症状,主要临床表现有以下方面:()情绪障碍:表现有紧张不安、心烦意乱、恐俱、惊慌或焦躁易怒等. ()躯体症状:表现有头痛、失眠、头昏、晕厥、震颤、多汗、心悸、恶心呕吐、腹泻、尿急、尿频、月经紊乱、耳鸣等. ()生化改变:表现为血糖、肾上腺素、皮质类固醇和红细胞增加等. 中学生常见地焦虑反应是考试焦虑.其表现是随着考试临近,心情极度紧张;考试时不能集中注意,知觉范围变窄,思维刻板,出现慌乱,时刻担心失败,无法发挥正常水平.学生焦虑症产生地原因是:学校统考、升学地持久压力,使学生缺乏内在地自尊心和价值感;学业上多次失败地创伤经验;家长对子女过高地期望;当事人过分地争强好胜;对自己不切实际地过高要求.辅导实践表明,采用肌肉放松、系统脱敏,对于缓解焦虑反应有较好效果. 二、痛症 瘾症()又叫歇斯底里,指由明显地精神因素(如重大地生活事件,强烈或持续地内心冲突或情绪激动、暗示或自我暗示)所导致地精神障碍,主要表现为感觉或运动障碍,或意识状态改变. 癔症地临床症状表现复杂而多变,在临床上表现为躯体和精神

中学生常见12种心理问题

中学生常见的12种心理问题 中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主要有自卑心理、逆反心理、孤独心理、嫉妒心理、唯我独尊心理、厌学心理、早恋问题、迷恋网络问题、追星问题、考试焦虑、情绪方面的问题、学业不良问题、考试作弊问题等。中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成因主要有家庭因素、社会因素、学校因素、学生自身因素等;消除中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对策主要有注意中学生学习上的心理平衡;增进自我了解,培养中学生自我接受的态度;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培养中学生健全的情绪生活;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和班级环境;开设主题讲座;保持书信的交流;转变教育观念,创设良好的育人氛围;建立起心理健康教育的运行模式;优化社会环境,为中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举办家长学校,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提高家长教育素质;提高教师的心理辅导能力和素质;采取各种形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优化课程结构等等。 11岁到18岁的年龄阶段,一般是中学阶段,这是青春期身体和心理发育最为剧烈的时期,是最充满激情、浪漫,最有创造力、最少保守思想、最活跃的时期。这是他们从幼稚走向成熟、从依赖走向独立的过度时期,也是对人生、社会和未来充满幻想与好奇的“多梦季节”。国外有学者形容这一阶段是“骚动的、矛盾的、动荡的、暴风雨式的时期”。这个时期的中学生正处在个体发展的特殊时期, 是心理功能受阻的易发期和多发期,伴随者成长的欣喜、生活的苦恼、学习的压力、情感的吸引,种种感情交织在一起,年轻的心变的十分敏感和冲动,花季少年既有绽放的欣喜,也有凋落的忧伤。他们渴望友谊、渴望理解、渴望自由,有时太多的渴望也容易产生一系列的心理问题,中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大致有以下几种: 1.自卑心理 自卑心理是指对自己的品质和能力作出过低的评价,感到己不如人的心理感受。适当的自卑感可以激发自己去弥补自己的不足,超越自己;但过度自卑会导致抑郁,严重影响我们的身心健康。部分中学生由于学习成绩不好,屡犯错误,所以无论在家庭还是在学校,他们受到的批评多于表扬、指责多于鼓励、惩罚多于引导。于是自认为无药可救、低人一等,变得心灰意冷、萎靡不振、自暴自弃、消极颓废。形成一种“我不如人”的自卑心理。 2.逆反心理 所谓逆反心理就是指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因自身固有的传统定势和思维模式与特定教育情境下所产生的与认知信息相对立的并与一般常态教育要求相反的对立情绪和行为意向。不少中学生由于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差、疑虑心理重,往往不能正确对待家长的一片苦心、老师的批评教育。他们怀疑一切、目空一切,对正面宣传作反面思考,对榜样及先进人物无端否定,对不良倾向产生情感认同,对思想教育、遵章守纪要求消极抵抗。 3.孤独心理 人是社会性的动物,所以人离不开群体,同样也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孤独是一种认为自己被世人所拒绝、所遗忘,心理上与世人隔绝开来的主观心理感受。孤独感正是个人

中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分析及解决策略

中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分析及解决策略 中学生由于其所处的特殊年龄阶段,极易产生心理问题,对其人格的健全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对中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加以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对于维护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中学生心理健康 中学时代是中学生生理和心理逐渐走向成熟的重要阶段,此时的中学生既有别成人,又非昔日幼稚的顽童,在身体形态和心理上均发生一系列的“质”的变化。在这一时期,学生对社会的适应是一个不断碰撞而又不断调试的过程,其心理很容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困扰,滋生各种心理问题。 一、我国中学生健康的现状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医疗条件都不断提高,这使得我国中学生的生理健康得到了保障,但是,社会的快速转型,却带来了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据某教育科学研究所对500名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有49.6%的高中生存在不同程度的不良心理反应,有10.8%的高中生存在着各种明显的心理问题。这表明,我国中学生的心理不健康状况已经到了一个非常严重的地步,解决这些中学生的心理问题成为当务之急。 二、中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分析 (一)自我差异与心理健康 所谓自我差异一般指自我各成分的不统一,自我差异包括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的差异和现实自我与应该自我的差异两个类型。中学阶段是学生自己的特长、能力、和社会接受性等发展的关键阶段,中学生个体对于自身各方面的认识是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由于外界环境的复杂性,中学生对自身的定位并不明确,对自身的评价过高或过低,导致了与现实自我之间的不一致,这种不一致会使学生产生自卑或自负的心理,在心理上造成困扰,进而危害学生的心理健康。 (二)认知差异与心理健康 中学生的成长阶段正处于我国知识化、信息化、经济化的社会高速发展的阶段,电视、报纸、杂志等信息传播媒介高度发达,在这种社会大背景下,他们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和对社会的感悟都与父母或老师有着很大的不同。同时,处于这一年龄段的中学生他们观察的目的性、自觉性一定的不稳定性,在面临问题时有自己的认识和看法。而目前高考压力的存在和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使得家庭或学校把注意力都放在中学生的学习成绩上,导致了对学生评价的单一性,成绩代表一切的观念在家长或老师心中已经根深蒂固。而刚刚接触社会的中学生,对

当代中学生常见的十一种“心理障碍”

当代中学生常见的十一种“心理障碍” 心理障碍,是指人的心理活动所出现的偏离现象,而导致不正常的心理状态与行为。当前我国中学生存在以下10多种主要心理障碍,其外在表现情况分别是: 1、逍遥型。表现为甘居中游,缺乏上进心,特别是“中等生”对待学习的态度差,“60分万岁”成了他们所推崇的“名言”。 2、焦虑——苦恼型。表现为因学习困难而焦急忧虑,若不能消除或持续出现必引起极度苦恼,进而丧失学习信心。 3、抑郁型。表现为沉默寡言,常常愁眉苦脸,忧心忡忡,对生活缺乏热情,对任何事情都不感兴趣。 4、恐惧型。表现为惧怕受挫折受伤害,见到责备的目光则呆若木鸡,严重的甚至会怕见强光、怕听声响等等。 5、逞能型。表现为爱显耀自我,好表现自己,追求独特性,企望“以奇制胜”,往往热衷于某一方面而忽略其它方面,甚至有“逆反”表现。 6、怯懦型。表现为稍遇急事,手足无措,异常紧张。在公共场所畏首畏尾,怕在人前行动做事,唯恐别人伤害自己。 7、神经过敏型。表现为为人处事异常敏感,往往喜怒无常,一些小刺激也会令其大吵大闹,过分关心人际关系。 8、怀疑——依赖型。表现为怀疑自己的学习能力,依赖他人为自己作出决断或指正方向,不时地求人帮助,处事缺乏把握,优柔寡断,难以独立。 9、狭隘型。表现为对人对事斤斤计较,常为细小得失耗费大量精力,并为之烦恼苦闷,(励志一生 https://https://www.doczj.com/doc/734996737.html,)甚至耿耿于怀,不能自解。遇事好猜疑,承受不了任何刺激,稍不顺心则闷闷不乐。 10、无动于衷型。表现为对一切都满不在乎,凡事不介入、不参与。 11、虚狂型。表现为情绪极不稳定,一触即发,性情暴躁,有时为人处事达到忘乎所以的地步。 推荐阅读:[高三心理减压,保持良好情绪] [培养孩子健康心理“十不要”] 分页:123 第1页共1页

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成因及对策

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成 因及对策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浅谈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成因及应对策略摘要中学生正处在一个生理、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自我认同感逐步增强。但由于社会经验少、自我调控能力差等因素,造成了中学生心理发展的诸多问题。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要全面掌握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及时发现他们心理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广泛开拓思路,寻找行之有效的措施和方法,对他们进行正确的指导与帮助,让他们顺利度过“心理危险期”,培养他们健康、积极的心理,促进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从而使他们成为国家未来建设的栋梁。 关键词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毛泽东同志把青年人比作“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点明了青年在祖国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中学生正处于由童年到青年过渡的关键时期,在这几年间,他们的思想意识逐步完善,心智逐步走向成熟,人生观和世界观逐步树立。就现阶段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来看,由于网络负面信息、社会不良现象的影响等因素,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存在很多问题。下面就笔者实地调查、分析的情况,做一简要陈述。 一、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 健康的心理状态,应该是心理功能良好,能以正常稳定的心理状态和积极有效的心理活动,来面对现实的各种状况,具有良好的调控能力、适应能力,保持切实有效的功能状态。就中学生来讲,健康的心理状态下,他们应该有目的、有意识、积极自觉进行思维、开展各项活动。在人际交往中,懂得尊重和关爱他人,有社会责任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面对自身的时候,应该保持积极乐观的生活状态,有坚忍不拔的毅力,能够客观冷静的分析自己,积极进取。

最新高中生心理健康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表现

高中生心理健康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表现[转载] 世界卫生组织指出:“健康不仅仅是没有躯体疾病,而是一种躯体、心理和社会功能均臻良好的状态。”因此,中学生的健康不仅仅是指生理和躯体方面,而且应包括心理方面。随着我国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教育事业的进步,随着素质教育在中小学的深入开展,中学生特别是高中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引起各方面的重视、研究与探讨。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德育工作的一项新课题,关注高中生的心理健康并对其进行有效的疏导,已经成为我们高中班主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高中生心理健康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表现 有关部门调查研究表明,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为喜怒无常,情绪不稳,自我失控,心理承受力低,意志薄弱,缺乏自信,学习困难,考试焦虑,记忆力衰退,注意力不集中,思维贫乏,学习成绩不稳,难于应付挫折,青春期闭锁心理,并在行为上出现打架、骂人,说谎,考试舞弊、厌学、逃学,严重的出现自伤或伤人现象。由于高中生正处于青春期,思想比较活跃,又面临着升学等压力,这些问题表现得尤其突出。笔者通过学习有关心理学知识和多年工作实践的观察认为,可以把以上表现归类为以下问题。 (一) 学习类问题 由于高中生的升学压力比较大,因学习而产生的心理问题是高中生心理问题的主要方面,其问题有: 1. 学习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造成精神上的萎靡不振,从而导致食欲不振、失眠、神经衰弱、记忆力下降,反应迟缓等。 2. 厌学是目前学习活动中比较突出的问题,不仅是学习成绩差的同学不愿意学习,一些成绩较好的同学亦出现厌学情绪。 (二) 青春期心理问题 1. 青春期闭锁心理。其主要表现是趋于关闭封锁的外在表现和日益丰富、复杂的内心活动并存于一体。心理学研究表明,封闭心理是青春期心理的一个普遍存在而又特殊的标志。闭锁心理问题主要是指处于消极情况下的心理而言的。中学生若在消极情绪控制之下,会封闭与外界的任何心理交流,将是一个值得注意的征兆。 2. 情绪情感激荡、表露而又内隐。青春发育期的生理剧变,必然引起中学生情感上的激荡。这种动荡的情感时隐时露。一个微笑可以使情绪飞扬,彻夜兴奋,然而他们内心里激动、高兴或苦恼、消沉而表面上似乎很平静;他们有话有秘密想与别人倾吐,但碰到父母或老师却又缄默不言,这种情况如果得不到理解,便会出现压抑心理,出现焦虑与抑郁。 3. 早恋。中学时代,特别是高中生,正值青春发育期,而这一时期最突出的矛盾之一是性发育迅速成熟与性心理相对幼稚的矛盾。中学生由于受认知能力和个性发展的限制,特别是在教育引导不及时不得力的情况下,使得中学生的性心理的发展表现出相对的幼稚性,所以朦胧状态下的恋爱出现了,尽管这种恋爱带有好奇和模仿成份,但却是一个比较普遍的问题。 (三)人际关系问题 人际关系问题也是高中生反映较多的问题。其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 与父母的关系问题。高中生的自主意识越来越强,会经常与父母产生冲突,同时,部分家庭出现种种伤痕如夫妻关系不和、单亲家庭等,会给孩子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伤害。 2. 与同学间的关系问题。高中生都希望在班级、同学间有被接纳的归属感,寻求同学、朋友的理解与信任。由于同学关系不融洽,甚至关系紧张,有的同学就流露出孤独感。

中学生心理障碍成因及辅导策略

中学生心理障碍成因及 辅导策略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中学生心理障碍成因及辅导策略 随着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引起教育各方面的重视、研究与探讨。据某教育科学研究所对500名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发现,有%的高中生存在不同程度的不良心理反应,有%的高中生存在着各种明显的心理方面问题。某市抽取了1500多名中学生进行调查,有3-6%的学生存在比较严重的心理困扰。上述调查情况说明,解决中学生存在的心理障碍,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前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重大课题。 一、中学生健康心理的特征 心理健康是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对健康下的定义是:健康,不但是没有身体缺疾,而且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中学生健康心理的特征主要表现在: 1、在学习方面,能够把求知增长才干看成一种人生的乐趣,兴趣爱好广泛,努力学习,刻苦钻研,自觉完成学习任务,善于正常发挥自己的潜能,胜不骄,败不馁,有满足感和成就感,能冷静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对待考试既重视又无焦虑感。 2、在个性心理方面,其心理特点与年龄特点相符,能自尊自爱,有较清醒的自我意识,既能悦纳自己,又有自知之明,能在学校、家庭生活中,很好地处理与同学、朋友及师长的关系,在集体中受欢迎并有自己的朋友,保持和发展融洽和谐的人际关系,情绪愉快而稳定,善于自我调节,有适应各种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3、在生活心理方面,关心家庭,热爱生活,尊敬父母,尊老爱幼,真诚友爱,礼貌待人,惜时守信,不过分依赖父母,有较强的生活自理能力。 二、中学生心理障碍的成因 当前,中学生的心理中存在认识障碍、情感障碍、行为障碍和个性障碍,而心理障碍居首位的是厌学、人际关系紧张、社会交往不适、考试焦虑,不能适应学校的学习生活,不能很好地根据环境的要求来改变自己,产生嫉妒、神经质、偏激、狭隘、自卑等。形成这些心理障碍的原因有很多,既有先天的,也有后天的,有主观的,也有客观的。涉及遗传因素,生理条件,身体状况等方面的原因。下面简单地分析几种因素:

中学生心理障碍的常见症状及简析

中学生心理障碍的常见症状及简析. 这类学生不知人无十全,过份看重自己的弱点,容易产生心理不平衡。人的心理状态应该相对平衡,具有一定的稳定性。然而,这种平衡常会被争吵,歧视、侮辱、压抑等突发事件所破坏。这种心理尚未完全成熟的中学生很容易产生自卑、羞耻、怨恨、不满、甚至低下;重者,会变得呆(思维迟钝,记忆衰退)懒(四肢乏力,懒于读书做事),忧(忧人忡忡,对任何事提不起兴趣,甚至丧失理智,做出意外的出格行为)。 典型个案2:某某,初二学生,原是眉清目秀,惹人喜爱的文娱骨干,擅长舞蹈。一次体重测量为100斤,她认为太胖了,将会影响自己优美的舞姿,开始节食。没几个月体重下降到68斤,而且拒食,有呕吐,消瘦脱形,无法坚持学习,只能求助于心理咨询。 这是一种多见于女青年的心理障碍。据调查,一般这类人从小有挑食、偏食的坏习惯。进入青春期后,片面追求苗条的体态,婀娜的身姿,就有意识地控制钦食。久而久之,导致消化功能减退,看到食物恶心。典型个案3:某某,初二男生,因其父是知青,政策允许他来沪寄住祖父母家。该生见人腼腆,遇生人或校领导更局促不安,如遇女性,会手足无措,面红心悸,交谈时口吃,惹同学嗤笑;性格内向,孤独,同班中无知心好友,严重时,心烦意乱,消沉苦闷,经常失眠,纳呆。他多次要求中止学业,回江西弋阳农村父母身边。 这是典型的社会适应障碍。失眠、纳呆、心烦意乱、精绪抑郁、学习效率低下,就是社会环境适应不良,人际交往困难的表现,加之

性格内向孤僻,更易造成心理偏异,甚至缺陷。一个人能和环境保持和谐的关系,这就是适应。据了解,这学生原在江西,很适应,学习成绩冒尖,只是较为内向。到了新的环境,遇到新的人际关系,形成了抑郁、焦虑,加上言语不通,又因幼年模仿和生急时口吃的坏习惯,因而产生人际交往障碍。笔者曾对中学生的伙伴交往作了一次抽样调查,发现孤独型学生占被测学生的10%。这中间,有些人在学校里是“小哑巴”,而在家庭中却是“小喇叭”。这就是“公众场合恐惧症”。还有青春期的异性交往也存在着不少情况。总之,青少年在人际交往方面,确实存在诸多的心理与行为问题。 典型个案4:某某,女,初三,父母对其期望过高,心理压力很大,造成应试恐惧。考试前、中出现心悸、胸闷头晕,有时伴有腹泻,痛经,记忆再现困难,见题脑中一片空白,无法抑制自己的紧情绪,考下来的成绩可想而知,不仅父母焦急,其本人也很担忧。 青少年学生的烦恼集中于学习问题,他们的情绪、心境也随着学习成绩的好坏而转移。因此,我们心理保健的重点应放在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能力,教会他们掌握学习方法,端正学习态度上,笔者在咨询服务中碰到最多的是这类问题。有的学习通道障碍,把“辅导”写成“导辅”,写字缺行,发音不肖,讲话像幼童一样困难。据美国神经病学家奥尔顿研究,认为这些学生智力正常,视听觉器官没有毛病,可能是大脑左右半球功能联系障碍。这类学生考必会产生心理压力,望考生畏,最后造成恐学、厌学、甚至逃学。 典型个案5:某某,男,高三,外表文静有礼,便内心非常痛苦。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