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古代帝王的称谓

中国古代帝王的称谓

中国古代帝王的称谓
中国古代帝王的称谓

中国古代帝王的称谓,除了称王、称皇帝、称谥号、称庙号、称年号以外,还有一些别称,散见于一些典籍当中。平时读书,搜集了一些。下面列出一些,供大家参考。

1、皇王:对君王的敬称,犹言大王。见于《诗经·大雅·文王有声》:“四方攸同,皇王维辟,皇王烝哉。”朱熹《集传》:“皇王,有天下之号,指武王也。”

2、皇祖:帝王的祖先。明朝规定,朝廷祭告宗庙,高祖以上概称皇祖。

3、皇辟:帝王的别称。《隋书·王劭传》:“皇辟出者,皇,大也;辟,君也。大君出,盖谓至尊受命出为天子也。”

4、主:古代对国君的称呼。《商君书·君臣》:“故国治而地广,兵强而主尊。”

5、主上:臣下对国君的称呼。《资治通鉴》卷二一四,李林甫曰:“此主上家事,何必问外人。”

6、主公:臣下对君主的称呼。《三国志·蜀志·法正传》:“或谓诸葛亮曰:…法正于蜀郡太纵横,将军宜启主公,抑其威福。?

7、主君:国君的别称。《墨子·贵义》:“且主君亦尝闻汤之说乎?”

8、君:君主、天子。《尚书·大禹谟》:“奄有四海,为天下君。”

9、君王:对帝王的称呼。《国语·吴语》:“今君王不察,盛怒属兵,将残伐越国。”

10、人主:人民的主宰,指君主。《商君书·慎法》:“人主莫能世治其民,世无不乱之国。”

11、君人:指皇帝。《商君书·慎法》:“君人者不察也,非侵于诸侯,必劫于百姓。”

12、先帝:当朝帝王已死的父亲。诸葛亮《前出师表》:“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13、先君:古代帝王称其先代君王的称呼。《诗经·邺风·燕燕》:“先君之恩,以勖寡人。”

14、先后:先世君王的称呼。《汉书·韦贤传》:“我既此登,望我旧阶,先后兹度,涟涟孔怀。”颜师古注:“先后,即先君也。”

15、先正:先代君长,已故的帝王。《礼记·缁衣》引逸诗云:“昔吾有先正,其言明且清。”郑玄注:“先正,先君长也。”

16、先皇:前代帝王的称呼。唐,杜甫《忆昔》诗之一:“忆昔先皇巡朔方,千乘万骑入咸阳。”

17、先主:对开国君主的称呼。《三国志》有《先主传》。

18、先公:对天子、诸侯祖先的尊称。《国语·鲁语上》:“诸侯祀先王先公。”韦昭注:“先公,先君也。”

19、先圣王:古代的贤明君主。《吕氏春秋·论人》:“此先圣王之所以知人也。”

20、大家:宫中近臣或后妃对皇帝的一种称呼。《新唐书·李辅国传》:“代宗立,辅国等以定策功,愈跋扈,至谓帝曰:…大家第坐宫中,外事听老奴处决。”

21、大王:对帝王的尊称。《旧唐书·玄宗纪上》:或曰“先启大王。”

22、大君:古时天子的别称。宋。范仲淹:《六官赋》:“伊六官之设也,所以经纶庶政,辅弼大君。?

23、大皇:对帝王的尊称。《昭明文选·晋·陆机·辨亡论》:“大皇既没,幼主莅朝。”

24、大庭:传说上古帝王的名称。《庄子·胠箧》:“昔者容成氏、大庭氏、……神农氏,当是时也,民结绳而用之。”

25、大行、大行皇帝:对初死皇帝的讳称。《后汉书·安帝纪》:“大行皇帝,不永天年。”

26、圣、圣主、圣明主、圣上、圣君、圣明、明哲:都是对皇帝的尊称。班固《东都赋》:“于是圣上赌万方之欢娱,又沐浴于膏泽。”

27、上:在上者,有时特指君主、帝王。《礼记·王制》:“尊君亲上,然后兴学。”

28、今上:对当时帝王的称呼。有时也称当今。《史记·史公自序》:“汉兴五世,隆在建元,外攘夷狄,内修法度,封禅。改正朔,易服色。作《今上本纪》第十二。”

29、上皇:上古的帝王。郑玄:《诗谱序》:“诗之兴也,谅不于上皇之世。”

30、王:先秦以前帝王的称呼。《荀子·王霸》:“百王之法不同。”

31、足下:战国前后,臣下对君主的敬称词。相传起于春秋时晋文公怀念介之推。《战国策.燕一》:“足下以为足,则臣不事足下矣。”

32、万岁:古代臣民对王侯的祝贺之词,秦汉以后演变成皇帝的尊称。

33、陛下:秦以后专称皇帝为陛下。

34、孤、寡、孤寡、寡人、不彀:古代王侯的自称的谦词。《老子》:“贵必以贱为本,高必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彀。”《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楚王飨之,曰:…公子若反晋国,则何以报不彀??”

35、寡君:人臣对别国称自己国家君主的谦词。《左传》僖公四年:齐侯曰:“岂不彀是为?先君之好是继。与不彀同好何如?”对曰:“君惠憿福于鄙邑之社稷,辱收寡君,寡君之愿也。”

36、国王:君主或帝王的称呼。亦是最高封爵。自汉至明一直沿用。

37、国主:国君、国王。《文选.李陵,〈答苏武书〉》:“故欲如前书之言,报恩于国主耳。”

38、帝、帝王:古代君主的称号。如,三皇五帝。

39、后王:古代君主的称呼。《荀子·不苟》:“天地始者,今日是也;百王之道,后王是也。”后王:当今之王。

40、素王:远古帝王的称呼。道家称有帝王之德而不必居帝王之位者为素王。儒家称孔子为素王。

41、世主:国君。

42、少主:年轻的皇帝。《大唐新语》卷十一:“高宗大渐,顾命裴炎辅少主。”

43、社稷主:国君的代称。《大唐新语》卷一:“宋璟昌言曰:…太子有大功于天下,真社稷主,安敢妄有异议??”

44、元后:对天子或君主的称呼。后世又称帝王嫡妻为元后。

45、社君:对幼主的称呼。

46、元首:君主。

47、元君:善良的君主。

48、嗣皇、嗣君、嗣圣、嗣王:继位的帝王。《礼记·曲礼下》:“践阼,临祭祀,内事曰孝王某,外事曰嗣王某。”

49、驾、大驾、车驾、御驾、圣驾、尊驾:原为帝王车乘的总称,后来常用为帝王的代称。《旧唐书.宦官传》:“车驾频致播迁,朝廷渐加微弱,原其祸作,始自中人。”

50、万乘:帝王的代称。《孟子·梁惠王上》:“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有千乗之家。”周制:天子地方千里,出兵车万乘;诸侯地方百里,出兵车千乗。故以万乘称天子。

51、乘舆:帝王的车舆,后亦代称帝王。《后汉书·耿弇传》:“乘舆且到,臣子当击牛醨酒,以待百官。”

52、皇舆:帝王的车舆,后亦代称帝王。屈原《离骚》:“岂余身之殚殃兮,恐皇舆之败绩。”

53、真主:帝王别称,即所谓真命天子。《后汉书·王常传》:“常大悟曰:…王莽篡弑,残虐天下,百姓思汉,故豪杰并起。今刘氏复兴,即真主也。?”

54、真人:帝王的别称。《史记·秦始皇本纪》:“三十五年,始皇曰:…吾慕真人,自谓真人,不称朕。?”

55、天子:君主。《礼记·曲礼》:“君天下曰天子。”

56、天王:殷周时天子只称王。春秋以后,一些诸侯例如楚、吴等相继称王,于是尊称周王为天王。后来泛指封建帝王。杜甫《忆昔》诗:“犬戎直来坐御床,百官跣足随天王。”

57、天颜:帝王的容颜,代称帝王。

58、天囚:对帝王的蔑称。章炳麟《驳康有为论革命书》:“夫戴此失地之天囚,以为汉族之元首,是何异取罪人于囹圄而奉之为大君也。”

59、所天:帝王的别称。旧时又代指父亲和丈夫。《后汉书.梁竦传》:“(窦)宪兄弟奸恶继伏辜诛,海内旷然,各获其宜。妾得苏息,拭目更视,乃敢昧死自陈所天。”

60、小童:周代帝王居丧时的自称。《左传》僖公九年:“凡在丧,王曰小童,公侯曰子。”

61、冲人:帝王年幼即位者自称的谦词。

62、太祖、高祖:对开国帝王的尊称。多用为庙号。如,汉高祖、唐高祖、宋太祖、明太祖等。

63、世祖:对开国帝王的尊称。多用为庙号。如元世祖、清世祖等。

64、皇考:本为人名。(元寿生太原太守惠嘏,嘏生平原太守烈,烈生宁远将军祯,祯生皇考忠)常在清代,指当朝皇帝已死的父亲。

65、大行:是指刚刚崩逝,未称庙号、谥号的皇帝。

66、太上:本指远古帝王时代。《礼记·曲礼》上:“太上贵德。”释文:“太上,谓三皇五帝之世。”后世尊称帝王为太上。

67、太宗:对开国第二代皇帝的尊称。

68、可汗:古代鲜卑、柔然、突厥、回纥、蒙古等族对最高统治者的称呼。三世纪时最先用于鲜卑族。

69、单于:两汉时匈奴称其君长为单于。郎主:辽、金时期对北方君主的称呼。

70、人牧:国君的别称。即治理人民的人。《孟子·梁惠王上》:“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

71、九重:原指宫禁,帝王之居处。《楚辞.九辩》:“君之门以九重。”后又代称天子。《旧唐书.宦官传》:“万机之与夺任情,九重之废立由己。”

72、朝廷:本来指帝王接见臣下纥处理政事的地方,也用作中央政府和帝王的代称。

73、明上、明王:对帝王的尊称。

74、后主:后嗣君主。有些末代帝王习惯上也称后主。如南朝陈后主、五代李后主。

75、县官:皇帝的代称。古时称王畿内都邑为县,所以又以县官为朝廷的代称。

76、官家:皇帝、朝廷的别称。胡三省:“西汉谓天子为县官,东汉谓天子为国家,故兼而称之。或曰:五帝官天下,三王家天下,故兼称之。”白居易《喜罢郡》诗:“自此光阴为己有,从前岁月属官家。”

77、至尊:皇帝的代称。贾谊《过秦论》:“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棰拊以鞭笞天下。”

中国古代皇帝顺序列表大全

秦赵氏 [4] [5] (皇帝之名由此始)始皇帝讳政 二世皇帝讳胡亥 三世皇帝讳子婴 汉刘氏 太祖高皇帝讳邦 孝惠皇帝讳盈 太宗孝文皇帝讳恒 高宗孝景皇帝讳启 世宗孝武皇帝讳彻 孝昭皇帝讳弗陵 中宗孝宣皇帝讳询 高宗孝元皇帝讳奭 统宗孝成皇帝讳骜 孝哀皇帝讳欣 元宗孝平皇帝讳衎 世祖光武皇帝讳秀 显宗孝明皇帝讳庄 肃宗孝章皇帝讳炟 穆宗孝和皇帝讳肇 孝殇皇帝讳隆 恭宗孝安皇帝讳祜 敬宗孝顺皇帝讳保 孝冲皇帝讳炳 孝质皇帝讳纘 威宗孝桓皇帝讳志 孝灵皇帝讳宏 孝献皇帝讳协 魏曹氏 太祖武皇帝讳操 祖文皇帝讳丕 烈祖明皇帝讳叡 邵陵县公讳芳 高贵乡公讳髦 元皇帝讳奂 蜀汉刘氏 昭烈皇帝讳备 孝怀皇帝讳禅 吴 高祖武烈皇帝讳坚 世宗桓皇帝讳策 太祖大皇帝讳权 会稽王讳亮 景皇帝讳休

末皇帝讳晧 晋司马氏 太祖高皇帝讳懿世宗景皇帝讳师 太宗文皇帝讳昭世祖武皇帝讳炎孝惠皇帝讳衷 孝怀皇帝讳炽 孝湣皇帝讳邺 中宗元皇帝讳睿 肃宗明皇帝讳绍 显宗成皇帝讳衍 康皇帝讳岳 孝宗穆皇帝讳聃 哀皇帝讳丕 废皇帝讳奕 太宗简文皇帝讳昱烈宗孝武皇帝讳曜安皇帝讳德宗 恭皇帝讳德文 南朝 宋刘氏 高祖武皇帝讳裕 少帝讳义符 太祖文皇帝讳义隆世祖孝武皇帝讳骏前废帝讳子业 太宗明皇帝讳彧 後废帝讳昱 顺皇帝讳准 南朝 齐萧氏 太祖高皇帝讳道成南齐世祖武皇帝讳赜前废帝讳昭业 後废帝讳昭文 高宗明皇帝讳鸾 炀皇帝讳宝卷 和皇帝讳宝融 南朝 梁萧氏 高祖武皇帝讳衍太宗简文皇帝讳纲元皇帝讳绎

敬皇帝讳方智 南朝 陈陈氏 高祖武皇帝讳霸先 世祖文皇帝讳蒨 废帝讳伯宗 高宗孝宣皇帝讳顼 後主讳叔宝 隋杨氏 高祖文皇帝讳坚 炀皇帝讳广 恭皇帝讳侑 唐李氏 高祖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讳渊 太宗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讳世民 高宗天皇大圣大弘孝皇帝讳治 则天顺圣皇后/武周圣神皇帝讳曌 中宗大和大圣大昭孝皇帝讳显 睿宗玄真大圣大兴孝皇帝讳旦 玄宗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讳隆基 肃宗文明武德大圣大宣孝皇帝讳亨 代宗睿文孝武皇帝讳豫 德宗神武圣文皇帝讳适 顺宗至德弘道大圣大安孝皇帝讳诵 宪宗昭文章武大圣至神孝皇帝讳纯 穆宗睿圣文惠孝皇帝讳恒 敬宗睿武昭湣孝皇帝讳湛 文宗元圣昭献孝皇帝讳昂 武宗至道昭肃孝皇帝讳炎 宣宗元圣至明成武献文睿智章仁神聪懿道大孝皇帝讳忱懿宗昭圣恭惠孝皇帝讳漼 僖宗惠圣恭定孝皇帝讳儇 昭宗圣穆景文孝皇帝讳晔 昭宣光烈孝皇帝讳祝 宋赵氏 太祖启运立极英武睿文神德圣功至明大孝皇帝讳匡胤太宗神功圣德文武皇帝讳炅 真宗应符稽古神功让德文明武定章圣元孝皇帝讳恒 仁宗体天法道极功全德神文圣武睿哲明孝皇帝讳祯 英宗体乾应历隆功盛德宪文肃武睿圣宣孝皇帝讳曙 神宗绍天法古运德建功英文烈武钦仁圣孝皇帝讳顼 哲宗宪元继道显德定功钦文睿武齐圣昭孝皇帝讳煦 徽宗体神合道骏烈逊功圣文仁德宪慈显孝皇帝讳佶 钦宗恭文顺德仁孝皇帝讳桓

中国古代皇帝称谓

中国古代帝王的称谓,除了称王、称皇帝、称谥号、称庙号、称年号以外,还有一些别称,散见于一些典籍当中。平时读书,搜集了一些。下面列出一些,供大家参考。 1、皇王:对君王的敬称,犹言大王。见于《诗经·大雅·文王有声》:“四方攸同,皇王维辟,皇王烝哉。”朱熹《集传》:“皇王,有天下之号,指武王也。” 2、皇祖:帝王的祖先。明朝规定,朝廷祭告宗庙,高祖以上概称皇祖。 3、皇辟:帝王的别称。《隋书·王劭传》:“皇辟出者,皇,大也;辟,君也。大君出,盖谓至尊受命出为天子也。” 4、主:古代对国君的称呼。《商君书·君臣》:“故国治而地广,兵强而主尊。” 5、主上:臣下对国君的称呼。《资治通鉴》卷二一四,李林甫曰:“此主上家事,何必问外人。” 6、主公:臣下对君主的称呼。《三国志·蜀志·法正传》:“或谓诸葛亮曰:…法正于蜀郡太纵横,将军宜启主公,抑其威福。? 7、主君:国君的别称。《墨子·贵义》:“且主君亦尝闻汤之说乎?” 8、君:君主、天子。《尚书·大禹谟》:“奄有四海,为天下君。” 9、君王:对帝王的称呼。《国语·吴语》:“今君王不察,盛怒属兵,将残伐越国。” 10、人主:人民的主宰,指君主。《商君书·慎法》:“人主莫能世治其民,世无不乱之国。”

11、君人:指皇帝。《商君书·慎法》:“君人者不察也,非侵于诸侯,必劫于百姓。” 12、先帝:当朝帝王已死的父亲。诸葛亮《前出师表》:“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13、先君:古代帝王称其先代君王的称呼。《诗经·邺风·燕燕》:“先君之恩,以勖寡人。” 14、先后:先世君王的称呼。《汉书·韦贤传》:“我既此登,望我旧阶,先后兹度,涟涟孔怀。”颜师古注:“先后,即先君也。” 15、先正:先代君长,已故的帝王。《礼记·缁衣》引逸诗云:“昔吾有先正,其言明且清。”郑玄注:“先正,先君长也。” 16、先皇:前代帝王的称呼。唐,杜甫《忆昔》诗之一:“忆昔先皇巡朔方,千乘万骑入咸阳。” 17、先主:对开国君主的称呼。《三国志》有《先主传》。 18、先公:对天子、诸侯祖先的尊称。《国语·鲁语上》:“诸侯祀先王先公。”韦昭注:“先公,先君也。” 19、先圣王:古代的贤明君主。《吕氏春秋·论人》:“此先圣王之所以知人也。” 20、大家:宫中近臣或后妃对皇帝的一种称呼。《新唐书·李辅国传》:“代宗立,辅国等以定策功,愈跋扈,至谓帝曰:…大家第坐宫中,外事听老奴处决。” 21、大王:对帝王的尊称。《旧唐书·玄宗纪上》:或曰“先启大王。”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大全

1、桑梓:家乡 2、桃李:学生 3、社稷、轩辕:国家 4、南冠:囚犯 5、同窗:同学 6、烽烟:战争 7、巾帼:妇女 8、丝竹:音乐 9、须眉:男子 10、婵娟、嫦娥:月亮 11、手足:兄弟 12、汗青:史册 13、伉俪:夫妻 14、白丁、布衣:百姓 15、伛偻,黄发:老人 16、桑麻:农事 17、提携,垂髫:小孩 18、三尺:法律 19、膝下:父母

20、华盖:运气 21、函、简、笺、鸿雁、札:书信 22、庙堂:朝廷 1、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2、并称“韩柳”的是韩愈和柳宗元,他们是唐朝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3、一门父子三词客:苏洵(老苏)、苏轼(大苏)、苏辙(小苏)。 4、豪放派词人:苏轼、辛弃疾,并称“苏辛”;婉约派词人:李清照(女词人) 5、李杜:李白、杜甫。小李杜:李商隐、杜牧。 6、屈原:我国最早的伟大诗人,他创造了“楚辞”这一新诗体,开创了我国诗歌浪漫主义风格。 7、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称为“孔圣人”,孟子被称为“亚圣”,两人并称为“孔孟”。 8、苏轼称赞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9、杜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诗广泛深刻的反映社会现实,被称为“诗史”,杜甫也因此被尊为“诗圣”,有著名的“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安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10、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史记》(又称《太史公书》),作者是汉朝的司马迁,鲁迅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12本纪、30世家、70列传、10表、8书,共130篇。 11、“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 12、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

中国古代人年龄的称谓以及形容女子的词语

中国古代人年龄的称谓以及形容女子的词语人初生叫婴儿,不满周岁称襁褓。 2至3岁称孩提。 女孩:7岁称髫年。男孩7岁称韶年。 10岁以下称黄口。 13岁至15岁称舞勺之年。 15岁至20岁称舞象之年。 女孩12岁称金钗之年。 女孩13岁称豆蔻年华。 女孩15岁称及笄(读jī)之年。 16岁称碧玉年华;

20岁称桃李年华。 24岁称花信年华;女子出嫁称标梅之年。男子:20岁称弱冠。 30岁称而立之年。 40岁称不惑之年。 50岁称知命之年。 60岁称花甲或耳顺之年。 70岁称古稀之年。 80岁称杖朝之年。 80至90岁称耄耄之年。 100岁乐期颐。

女性成语 年龄婚嫁: 豆蔻年华:唐杜牧《赠别》“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年华二月初”,后来称女子十三四岁的年纪。 二八年纪:即十六岁,指年轻漂亮的女子。 破瓜之年:把瓜破成两个八字,即二八之年,指女子十六岁,或指八八六十四岁。 及笄年华:及到,笄,古代盘头发的簪子,古代女子已订婚者15而笄,未订婚者20而笄,指女子到了却婚的年龄。 花信年华:花信,开花的信息,指花期,指女子的年龄到了二十四岁,也泛指女子正处于年轻貌美的年龄。 待字闺中:指尚未出嫁的少女,闺中,指女子居住的卧室。(凡未出嫁的女子都可用此语,但已订婚的则不行) 女大不中留:中,适合,指女子到了成年务必及时出嫁,不

宜久留在家。 云英未嫁:云英,唐代钟陵知名歌女名。云英尚示出嫁,泛指成年女子未嫁。 夭桃脓李:夭脓,形容花木旺盛,比喻年少貌美,多用作祝颂婚嫁之辞,也形容艳丽繁盛的桃李,又比喻文辞艳丽而内容缺少风骨的文艺作品。 风韵犹存:女人风采姿色,不减当年。(凡40开外的女人,姿色不逊于年轻之时可用。) 徐娘半老:徐娘,指梁元帝妃徐氏,指有风韵的妇女已到或已过中年。 人老珠黄:比喻妇女老人被小看,像珍珠年代久了变黄就不值钱一样。 彩凤随鸦:随,随从,彩凤凰嫁给乌鸦,比喻漂亮聪慧的女子嫁给丑陋愚鲁的男子。 琵琶别抱:旧时指妇女改嫁。出自白居易的《琵琶行》。

中国历代帝王陵墓

中国历代帝王陵墓

目录 中国历代帝王陵墓(一)…………………………()中国历代帝王陵墓(二)…………………………()中国历代帝王陵墓(三)…………………………()中国历代帝王陵墓(四)…………………………()中国历代帝王陵墓(五)…………………………()中国历代帝王陵墓(六)…………………………()中国历代帝王陵墓(七)…………………………()中国历代帝王陵墓(八)…………………………()中国历代帝王陵墓(九)…………………………()中国历代帝王陵墓(十)…………………………() 中国历代帝王陵墓(一)

帝王陵墓,实际上包括陵墓及其附属建筑,合称为陵寝。我国从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到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历时三千余年,其间,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王朝和地方政权,共有帝王五百余人。至今地面有迹可寻、时代明确的帝王陵寝共有一百多座,分布在全国半数以上的省区。所以我国的帝王陵寝不仅数量众多、历史悠久、在世界上独一无二;而且布局严禁、建筑宏伟、工艺精湛,具有独特的风格,在世界文化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夏商 大约在公元前二十一世纪初,禹之子启自立为王,王位改为世袭,从而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从这以后后,作为最高统治者的历代帝王不仅生前营造豪华的宫殿,还要建造死后够享乐的宏大的陵墓。 夏商开始,历代的帝王陵墓都按照家族血缘关系,实行"子随父葬,祖辈衍继"的埋葬制度,集中在一个地区。在陵墓和附属建筑的周围通常还划出一定的地带作为保护、控制的范围,称为陵区。陵区占地非常惊人,通常少则十数里,多则百多里,陵区的各种建筑都有周密的规划布局。陵区的设置在商代晚期已经出现,陵区一般都选在离都城不远的地方。 商朝从汤立国到盘庚,共经历十世十九王。这些帝王陵墓没有历史记载,至今也没有发现。根据《史记》的记载:"自盘庚迁都于殷至纣之灭,二百七十三年,再未迁都",在这期间共立了八世十二王。考古发掘的资料表明,商代后期盘庚迁都以后的帝王都埋葬在安阳洹水以北,武官村与侯家庄一带,隔河与小屯宫殿区相对。洹河的南岸是宫殿区、居民区和手工业区,北岸是王陵区,总面积有二十多万平方公里,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王陵区内已经发现的大墓有十三座,分为东西两区:东区五座,西区八座,其中一座是建好后并没有使用的空墓。由于文献资料不足,不能够考证它们各自的墓主。这些大墓中只有几座的墓道之间有互相打破的现象,但绝没有墓室相互打破的。由此可见,这些大墓是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的。在陵墓区域内还发现有少数中型墓和大量的小型墓,应该是属于这些大墓的陪葬墓和殉葬坑。另外,还有大量的祭祀葬坑。 这些墓都属于土坑竖穴墓,按照平面形状可分为:亚字形、中字形和甲字形三种。亚字形大墓的墓室平面呈亚字形或方形。中字形大墓,墓室平面呈长方形。甲字形的大墓只发现了一座,墓室平面呈长方形,传说著名的司母戊大方鼎就出在这里。墓道有斜坡状和台阶两种。墓室和墓道的面积大部分是四百到八百平方米,深度都在十米以上。其中规模最大的是 1217 号墓,墓室平面呈亚字型,总面积达到了一千八百多平方米,规模是同期普通墓葬的一千多倍。 墓室中放置着棺椁葬具。椁室平面是方形或亚字型。椁室的底部铺设了木板,四壁用木板搭接,木板外面雕刻着花纹图案。

中国古代编年史及各朝代皇帝名字

求中国古代编年史及各朝代皇帝名字[文化社会历史] 悬赏点数10 征答截止时间08-12-3 该提问已过征答时限3个回答319次浏览 00 d9632008-11-13 上午08:04:23 172.30.211.* 举报 求中国古代编年史及各朝代皇帝名字 回答 00 ajiaoysyn2008-11-13 上午08:05:35 221.215.122.* 举报 努尔哈赤 皇太极公元1636----1644年共8 年于1636年5月称帝,顶国号“大清” 顺治福临公元1644----1662年共18年 康熙玄烨公元1662----1723年共61年 雍正胤祯公元1723----1736年共13年 乾隆弘历公元1736----1796年共60年 嘉庆颙琰公元1796----1821年共25年 道光旻宁公元1821----1851年共30年 咸丰奕詝公元1851----1862年共11年 同治载淳公元1862----1875年共13年 光绪载湉公元1875----1908年共34年 宣统溥仪公元1908----1911年共3 年 00

丫丫人2008-11-13 上午08:06:57 60.178.7.* 举报中国历史年鉴表 朝代起止年代创建人都城 夏朝前21世纪-前16世纪启姓姒阳城 商朝前16世纪-前11世纪汤姓子亳→殷 西周前11世纪-前771年武王姓姬镐 东周前770年-前256年 春秋前770年-前476年 战国前475年-前221年 周平王姓姬洛邑 秦朝前221年-前206年嬴政咸阳 西汉前202年-公元8年刘邦长安 新8年-23年王莽长安 东汉25年-220年刘秀洛阳 三国魏220年-265年 蜀221年-263年 吴229年-280年曹丕 刘备 孙权洛阳 成都 建业 西晋265年-316年司马·炎洛阳 东晋317年-420年司马·睿建康 十六国304年-439年 南朝宋420年-479年 齐479年-502年 梁502年-557年 陈557年-589年刘裕 肖道成 肖衍 陈霸先 建康 建康 建康 建康

中国古代对于各个年龄段的称呼

古代各个年龄段称谓! 初生:婴儿;一说婴为女,男则为孩。婴同膺,膺为胸,是指初生儿要抱在胸前喂哺。“嫛婗”:初生婴儿。 汤饼之期:婴儿出生三朝,称为“汤饼之期”。语出刘禹锡《送张盥诗》。 “满月”:婴儿出生满一个月称为“满月”,也叫“弥月”或“诞月”。弥是满的意思,所以弥月即满月。诞月来自《诗经?大雅?生民》第二章的首句:“诞弥厥月。”这一章是写后稷诞日的情况的。诞是发语词,“弥厥月”是说满了怀孕应用的月数,后来就用“诞月”指出生满月。如苏轼《贺坤成节表》:“恭临诞月,仰祝圣期。” “晬”:小儿满月、满一百日或满一岁都称为“晬”。因为晬是满一周期的意思。满百日称“百晬”,满一岁称“周晬”。百晬、周晬本指一种风俗,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育子》中曾有记述:“生子百日,置会,谓之百晬;至来岁生日,谓之周晬。”《颜氏家训?风操》中也说:江南风俗,儿女一周年时为其制新衣,洗浴装饰,“男则用弓矢纸笔,女则用刀尺针缕并加饮食之物及珍宝服玩,置之儿前,观其发意所取,以验贪廉愚智,名之为试儿。”这种习俗也称为试晬或抓周。因此,“百晬”和“周晬”也成为百日和周岁的别称。宋代人吴自牧《梦梁录?育子》:“(生子)至来岁得周名曰周晬。”李商隐《骄儿》诗:“文葆未周晬,固已知六七。”不满一周岁称“未晬”。如陆游《山村经行因施药》诗之一:“曩日见公孙未晬,如今已解牧鸡豚。”曩日即昔日。 襁褓:不满周岁。 “旬岁”:指小儿周岁。周岁还称为“旬岁”,旬也是满的意思,所以旬岁即满一岁。因“周”与“环”同意,古人又将满一岁称为“环岁”。 初度:指小儿周岁。语出清代文学家程允升《幼学故事琼林》。后来亦泛指生日为“初度”,如六十岁生日称为“六十初度”。 孩提:幼儿时期。小孩二三岁称“孩提”或“孩抱”。《孟子?尽心上》:“孩提之意,无不知爱其亲也。”赵歧注:“孩提,二三岁之间,在襁褓知孩笑,可提抱者也。”《汉书?王莽传上》:“百岁之母,孩提之子,同时断斩,悬头竿杪。”《后汉书?李善传》:“(李续)虽在孩抱,奉之不异长君。” 鸠车之戏:五岁儿童。明代王志坚《表异录?人事》说:“小儿五岁曰鸠车之戏,七岁曰竹马之游,又抚尘而游。”晋代张华《博物志》说:“小儿五岁曰鸠车之戏,七岁曰竹马之戏。”鸠车是古代一种儿童玩具,抚尘是堆沙之类的游戏。这是用儿童爱作游戏的特点代指年龄。竹马之游、抚尘而游:七岁儿童。 七岁,换牙之期,称悼、龆龀、毁齿。另有冲龄、孩提、总角,角是孩子头上扎的小髻。十岁,古称“幼学”之年,典出《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 髫年:女孩7岁。 龆年:男孩8岁。 总角、黄口、黄童:指童年。“角”指古时儿童头上的小髻,故名。语出《诗经》,如《诗·卫风·氓》“总角之宴”,又《齐风·甫田》“总角兮”。以后称童年为“总角”。陶潜《荣木》诗序:“总角闻道,白首无成。”也叫“黄口”或“黄童”,雏鸟黄口,用来比喻人的年少,故名。《淮南子·氾论训》:“古之伐国,不杀黄口。”韩愈《元和圣德》诗:“黄童白叟,踊跃欢呼。”垂髫:指童年。古时童子未冠,头发下垂,因而以“垂髫”代指童年。潘岳《藉田赋》:“被褐振裾,垂髫总发。” “髫童”、“毁齿”:儿童,叫“髫童”或“毁齿”。“髫”是下垂的头发,古时儿童未冠,头发下垂,所以叫髫童。又儿童到七八岁时乳齿脱落,更生新齿,所以又叫毁齿。柳宗元《南岳云峰寺和尚碑》:“元臣硕老,稽首受教;髫童毁齿,踊跃执役。”又合起来称“髫龀”(龀,换齿)。明·焦竑《玉堂丛语》,卷之七:“方孝孺髫龀已善属文。”

有关中国历代皇帝的名言

有关中国历代皇帝的名言 汉高祖刘邦说:“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所以为我擒也!” 汉武帝刘彻说:“犯我大汉天威者,虽远必诛!”“务要使夷狄,不敢小视中国,乱臣贼子,不敢窥测神器!” 光武帝刘秀说:“有志者事竟成也!” 魏武帝曹操说:“宁叫我负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负我。”“生子当如孙仲谋!” 蜀汉先主刘备说:“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隋炀帝杨广说:“大好头颅,谁当斫之?!”

唐太宗李世民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道兴衰,以人为镜,可以知道得失。” 周女皇武则天说:“王师外镇,必藉边境营田。” 宋太祖赵匡胤说:“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 元太祖铁木真说:“人生最大的快乐莫过于到处追杀自己的敌人,侵占他们的土地,掠夺他们的财富,听着他们的妻儿哭泣。” 明太祖朱元璋说:“驱逐鞑虏,恢复中华!” 明崇祯皇帝朱由检说:“朕非亡国之君!”

清圣祖玄烨说:“天下未有过不去之事,忍耐一时便觉无事。” 清世祖胤禛说:“人有善恶之分,没有贵贱之别!”“创业难,守业更难。” 清高宗弘历说:“除生我者和我生者皆可淫。” 慈禧太后说:“宁与洋人,不与家奴。” 清德宗光绪皇帝说:“台割则天下人心皆去,朕何以为天下主?”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古代最高统治者的称呼来历及其含义

古代最高统治者的称呼来历及其含义

古代最高统治者的称呼来历及其含义 1.皇帝 皇帝是专制政治体制下一个国家的最高统治者,是中国中央政权的突出代表,是政府和社会的核心,享有最高的权力和荣誉。 历史由来: 中文“皇帝”一词相传为秦始皇所创,取“三皇”及“五帝”合一而成。秦始皇(嬴政)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在中国历史上,秦始皇创建了皇帝制度,自己成为第一个皇帝,称“始皇帝”。自此,中国开始了长达2232年的皇帝制度时期。 秦始皇并非姓秦,他是春秋战国时期秦国庄镶王的儿子,姓赢名政。13岁的时候,庄镶王去世,被立为秦王。他22岁举行加冕,从此亲理朝政。他执政后,首先以惊人的胆识和气魄,消除政敌,夺得实权;接着,他审时度势,决心统一中国。经过17年的兼并战争,先后击败了韩、赵、燕、楚、魏、齐六国,结束封建割据,建立了中国历史上一个统一的封建大国,定都咸阳,成就了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这一年,他39岁。完成统一大业的秦王,并没有以此满足。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他在咸阳宫接受文武百官朝贺的时候就说:“寡人如今消灭了六国,统一了天下,也该换个名字了,若不更换名号,仍然称“王”,同原六国的国王还有什么区别?又怎能显示成功,传之后世?于是,大臣们便展开了讨论。有的说,大王德过三皇,功高五帝;有的说,就是把三皇五帝加起来也比不上大王;还有的说,干脆把三皇五帝的尊称合二为一,称作“皇帝”好了。秦始皇不复时机的说,“称皇帝好”。寡人在历史上第一个称皇帝,如果在皇帝的前面再加上一个始字,叫作“始皇帝”不就更好了吗?因为它是秦朝的第一个皇帝,故史称“秦始皇”。秦始皇自称“始皇帝”后,为了显示皇帝的尊严,便规定皇帝自己称“朕”。“朕”原意是“我”的意思,任何人都可以用,可是自秦始皇称“朕”之后,这个字就成了皇帝的专有名词。他还规地皇帝下的“诏书”,并让参谋大承蒙毅找来玉石工匠,选择一块称和氏璧的玉石,刻成大印,并规定只有皇帝的印专用玉质,叫作“玉玺”。他认为只要有了这块打印,以后传位就不会有人假冒了,秦家王朝就会代代相传。以上便是中国第一个皇帝的由来。 中国历代皇帝到底有几位?各说不一,如果只从秦始皇开始算起,秦朝2位,汉朝31位,三国11位,晋朝16位,五胡十六国78位,南北朝59位,隋朝3位,唐朝22位,五

古时人们对各年龄称谓大全

古时人们对各年龄称谓大全 你知道吗?在古代,从婴孩呱呱坠地到百岁老者,每一个年龄段都有一个特定的称谓,男生和女生的称谓也有区别,让我们看看古人对不同年龄的称谓。看完之后你会发现,年龄也可以说的这么美! 幼年 度:小儿初生之时。 汤饼之期:指婴儿出生3日。 赤子、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 牙牙:象声词,婴儿学语的声音,指1岁。 孩提: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指2—3岁的儿童。 始龀[chèn]:男孩8岁,女孩7岁。根据生理状况,男孩8岁、女孩7岁换牙,脱去乳齿,长出恒牙,这时叫“龀”,“龆年”或“髫年”。 总角: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 九龄:9岁。 指数之年:9岁。 黄口:10岁以下。 幼学:10岁。《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 外傅之年:儿童10岁。 少年 金钗之年:女孩12岁。 豆蔻:指女子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

舞夕之年:少年13至15岁。 及笄[ jī]:指女子15岁。 志学之年: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青年 成童:15或15稍上的年岁。 舞象之年:少年15至20岁。 二八:为16岁。 破瓜、碧玉年华:女子16岁。 加冠:指男子20岁。古时男子20岁行加冠礼,表示已成年。 弱冠:古人20岁行冠礼,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弱冠”。 桃李年华:女子20岁。 花信年华:女子24岁。 而立(而立之年):30岁,因为《论语》有言,“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始室:30岁。《礼记·内则》:“三十而有室,始理男事”。 克壮:正当壮年,古代30岁为壮。 半老徐娘:女子30岁。 中年 不惑(不惑之年):40岁为“不惑之年”。 艾:50岁。《礼记·曲礼上》:“五十曰艾。” 半百、知天命、知命之年:50岁。 六九年:即54岁。 老年

中国古代经典名词解释

大家是否在看小说或者文章的时候遇到一些难以理解的名词呢,其实这都是中国古代流传至今的专有名词,有着非常丰厚的文化内涵,代表了中的传统文化和历史,有着不可替代的意义,但有时也会让人觉得苦恼,所以我为大家整理了一些中国常用的专有名词解释,希望能对大家的阅读和学习带来帮助。 中国古代四大美女:西施、貂蝉、王昭君、杨玉环。 闭月、羞花、沉鱼、落雁”是由精彩故事组成的历史典故。 “闭月”,是述说貂蝉拜月的故事。 “羞花”,谈的是杨贵妃观花时的故事。 “沉鱼”,讲的是西施浣纱时的故事。 “落雁”,指的就是昭君出塞的故事。 两仪:阴、阳 三才:天、地、人 四象:东青龙、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 五行:金、木、水、火、土 六合:上、下、左、右、前、后 七星:天枢、天旋、天机、天权、玉衡、开阳、摇光 八卦:乾、兑、离、震、巽、坎、艮、坤 九宫:乾宫、坎宫、艮宫、震宫(四阳宫)、中宫、(四阴宫)巽宫、离宫、坤宫、兑宫三教:儒教、道教、佛教 九流: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 三皇:伏羲、女娲、神农 五帝:太皞、炎帝、黄帝、少皞、颛顼 三山:安徽黄山、江西庐山、浙江雁荡山 五岳:”中岳”河南嵩山、”东岳”山东泰山、”西岳”陕西华山、”南岳”湖南衡山、”北岳”山西恒山 五湖:鄱阳湖”江西”、洞庭湖”湖南”、太湖”江苏”、洪泽湖”江苏”、巢湖”安徽”四海:渤海、黄海、东海、南海 三清:元始天尊”清微天玉清境”、灵宝天尊”禹余天上清境”、道德天尊”大赤天太清境” 四御:昊天金阙无上至尊玉皇大帝、中天紫微北极大帝、勾陈上宫天后皇大帝、承天效法土皇地祗 四大佛教名山:浙江普陀山”观音菩萨”、山西五台山”文殊菩萨”、四川峨眉山”普贤菩萨”、安徽九华山”地藏王菩萨” 四大道教名山:湖北武当山、江西龙虎山、安徽齐云山、四川青城山 五行:金、木、水、火、土 八卦:乾”天”、坤”地”、震”雷”、巽”风”、坎”水”、离”火”、艮”山”、兑”沼” 十八罗汉:布袋罗汉、长眉罗汉、芭蕉罗汉、沉思罗汉、伏虎罗汉、过江罗汉、欢喜罗汉、降龙罗汉、静坐罗汉、举钵罗汉、开心罗汉、看门罗汉、骑象罗汉、探手罗汉、托塔罗汉、挖耳罗汉、笑狮罗汉、坐鹿罗汉 十大名剑:第十,精致优雅之剑,承影红木剑 第九,尊贵无双之剑,纯钧黄剑 第八,勇绝之剑,鱼肠白剑 第七\第六,挚情之剑,干将\莫邪银剑\紫剑

古代中国各年龄阶段称呼

古代中国各年龄阶段称呼 “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花甲,七十古来稀,八十耄耋。” “逾弱冠”——就是超过弱冠之年,换句话说就是二十出头了。 “近而立”——就是接近而立之年,快要到三十岁了。 顺便送你一些关于年龄的称谓: 人初生叫婴儿,不满周岁称襁褓。 2至3岁称孩提。 女孩7岁称髫年。男孩7岁称韶年。 10岁以下称黄口。 13岁至15岁称舞勺之年。 15岁至20岁称舞象之年。 女孩12岁称金钗之年。 女孩13岁称豆蔻年华。 女孩15岁称及笄之年。 16岁称碧玉年华; 20岁称桃李年华。 24岁称花信年华;女子出嫁称梅之年,标梅之年。 男子20岁称弱冠。 30岁称而立之年。 40岁称不惑之年。 50岁称知命之年。 60岁称花甲或耳顺之年。 70岁称古稀之年。 80岁称杖朝之年。 80至90岁称合鲐背之年,耄耋之年。 100岁乐期颐。 另外,还有称童年为总角或垂髫,称青少年为束发,女子待嫁称待年或待字,称老年为皓首或白首,称长寿老人为黄发等等 古代年龄称谓小集 襁褓:不满周岁。 孩提:两至三岁。 始龀、髫年:女孩七岁。 始龀、龆年:男孩八岁。说明:根据生理状况,男孩八岁、女孩七岁换牙,脱去乳齿,长出恒牙,这时叫“龀”,“龆年”或“髫年”。 - 1 -

总角:幼年泛称。 垂髻之年:指儿童。(古代小孩头发下垂,引申以指未成年的人。) 黄口:十岁以下。 幼学:十岁。(《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因为古代文字无标点,人们就截取“幼学”二字作为十岁代称。) 金钗之年:女孩十二岁。 豆蔻年华:女子十三四岁。 志学:十五岁。(《论语》: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及笄:女子十五岁。(《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碧玉年华、破瓜之年:女子十六岁。(旧时文人拆“瓜”字为二八纪年,谓十六岁,多用于女子。) 弱冠:男子二十岁。(《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 桃李年华:女子二十岁。 花信年华:女子二十四岁。 而立:三十岁。 不惑:四十岁。 天命:五十岁。(《论语》: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知非之年:五十岁。(《淮南子?原道训》:“伯玉年五十,而有四十九年非。”说春秋卫国有个伯玉,不断反省自己,到五十岁时知道了以前四十九年中的错误,后世因而用“知非”代称五十岁。) 耳顺、花甲之年:六十岁。(我国自古以来用天干地支互相错综相合纪年,可组成六十对干支,因而称作“六十干支”或“六十花甲子”,所以六十岁又称作“花甲之年”。) 古稀:七十岁。(杜甫《曲江二首》:“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耄耋:八十、九十岁。(《礼记?曲礼》:“八十九十曰耄。”人们根据这解释,把耄耋两字连用代称八、九十岁。) 期颐:百岁之人。(《礼记?曲礼》:“百年曰期颐。”意思是人生以百年为期,所以称百岁为“期颐之年。”元人陈浩解释说:“人寿以百年为期,故曰期;饮食起居动人无不待于养,故曰颐。”) 男女统称:男称须眉、女称巾帼。 夫妻一方去世称:丧偶。 老师称:恩师、夫子。 学生称:门生、受业。 总角:指童年.语出《诗经》,如《诗·卫风·氓》“总角之宴”,又《齐风·甫田》“总角兮”。以后称童年为“总角”。陶渊明《荣木》诗序:“总角闻道,白首无 成。” 垂髫:指童年。古时童子未冠,头发下垂,因而以“垂髫”代指童年。潘岳《藉田 赋》:“被褐振裾,垂髫总发。” - 2 -

中国历代朝代帝王表

中国朝代帝王表 (夏朝--清朝) 夏朝(约前2070-1600年,共471年) 历代皇帝:大禹、启、太康、仲康、相、少康、予、槐、芒、泄、不降、扃、廑、孔甲、皋、发、桀。 商朝(约前1600-1046年,共555年) 历代皇帝:汤、太丁、外丙、中壬、伊尹、太甲、沃丁、太庚、小甲、雍己、太戊、中丁、外壬、河亶甲、祖乙、祖辛、沃甲、祖丁、南庚、阳甲、盘庚、小辛、小乙、武丁、祖庚、祖甲、廪辛、康丁、武乙、文丁、帝乙、纣。 西周(约前1046-771年,共276年) 历代皇帝:周文王姬昌、周武王姬发、周成王姬诵、周康王姬钊、周昭王姬瑕、周穆王姬满、周共王姬繄扈、周懿王姬囏、周孝王姬辟方、周夷王姬燮、周厉王姬胡、周宣王姬静、周幽王姬宫湦、周携王姬余臣。

东周(公元前770-前221年,共550年)其中:春秋(前770-476年,共295年)、战国(前475-221年,255年) 历代皇帝:周平王姬宜臼、周桓王姬林、周庄王姬佗、周厘王姬胡齐、周惠王姬阆、周王子姬颓、周襄王姬郑、周王子姬带、周顷王姬壬臣、周匡王姬班、周定王姬瑜、周简王姬夷、周灵王姬泄心、周景王姬贵、周悼王姬猛、周敬王姬匄、周王子姬朝、周元王姬仁、周贞定王姬介、周哀王姬去疾、周思王姬叔、周考王姬嵬、周威烈王姬午、周安王姬骄、周烈王姬喜、周显王姬扁、周慎靓王姬定、周赧王姬延、周惠王姬杰。 秦朝(前221-206年,共16年) 历代皇帝:秦始皇嬴政、秦二世胡亥、秦三世嬴子婴。 西汉(前202-公元8年,共195年) 历代皇帝:汉高祖刘邦、汉惠帝刘盈、汉文帝刘恒、汉景帝刘启、汉武帝刘彻、汉昭帝

刘弗、汉宣帝刘询、汉元帝刘奭、汉成帝刘骜、汉哀帝刘欣、汉平帝刘衎。 新朝(公元8-23年,共16年) 历代皇帝:新帝王莽。 玄汉(公元23-25年,共3年) 历代皇帝:更始帝刘玄。 赵汉(公元23年-24年,共2年) 历代皇帝:汉帝王郎。 赤眉汉(公元25-27年,共3年) 历代皇帝:建世帝刘盆子。 成家(公元25-36年,共12年) 历代皇帝:公孙述。 东汉(公元25-220年,共196年) 历代皇帝:汉光武帝刘秀、汉明帝刘庄、汉章帝刘炟、汉和帝刘肇、汉殇帝刘隆、汉安帝刘祜、汉顺帝刘保、汉冲帝刘炳、汉质帝刘缵、汉桓帝刘志、汉灵帝刘宏、汉献帝刘

中国古代帝王的名字

中国古代帝王的名字 据国防大学出版社《中国皇帝史》:从秦始皇统一中国到清代宣统覆灭,我国封建社会共经历了352名皇帝,其中统一朝代的皇帝有146名。分裂时期的皇帝有206名,主要是三国、南北朝、五代十国时期。如果把秦始皇以前历时840年的东、西周朝和春秋、战国时代之王、公、侯加进去,就更多了,这些君王总共121位,公217位,侯23位。若再把周朝以前的商朝、夏朝60帝也算进去,中国帝王应该有829位。 由于口径不一,难以有权威的统计,我们只能大概了解一下范围了。 就此我整理、筛选历代皇帝中比较生冷怪异的名字,并依据《汉语字典》逐一标出了读音和简单的释义。由于资料和博主水平的局限性,仅做参考之用,欢迎指正。 看一看,您能读对多少个?是否明白其含义? 上古时代: 颛顼(音zhuān xū),高阳氏帝喾:(音kù) 高辛氏 夏: 羿-寒浞:音zhu?,义:淋湿。 帝扃:音jiōng,义:门户。 履癸:音guǐ,义:天干的第十位,用于作顺序第十的代称。 西周: 懿(音yì,义:德行美好)王囏:音jiān,古同“艰”。 幽王宫湼:音nia,义,同“涅”。 古公亶(音dǎn,义,实在,诚然,信然)父(太王) 东周:

惠王阆:音làng,义,门高的样子,空旷,没有水的城壕。 西汉: 元帝刘奭:音shì。义,盛。 成帝刘骜:音ào。义,千里马。 平帝刘衎:音kàn,有快乐的意思。 东汉: 章帝刘炟:音dá,义,火起、爆。 和帝刘肇:音zhào,义,开始、初始、引发。 安帝刘祜:音hù,义"福"的意思,千万别念成gu。 质帝刘缵:音zuǎn,容易被人念成赞(zàn),义,继也。 三国: 魏明帝曹叡:音ruì,有"深明、通"的意思。 常道乡公曹奂:音huàn,义,盛大、众多。 西晋: 司马邺:音ya。邺是魏晋南北朝时中城市之一。 东晋: 穆帝司马聃:音dān,义,耳朵长大的意思。 孝武帝司马曜:音yào,义,照耀;明亮,日、月、星均称“曜”,日、月、火、水、木、金、土七个星合称“七曜”,旧时分别用来称一个星期的七天,如“日曜日”是星期日,“月曜日”是星期一,其余依次类推。 十六国: 前凉高祖昭王张寔:音shí,同"实",有"放置、此"的意思。 前燕太祖文明皇帝慕容皝:音huàng,仅用于人名。 前燕景昭皇帝慕容儁:音jùn,有才智超群的意思。 前燕幽皇帝慕容暐:音wěi,形容光很盛的样子。 后秦:

中国古代四大吉祥瑞兽

中国古代四大吉祥瑞兽 中国古人将以上几种吉祥动物创造性地进行组合,建构了四大吉祥灵兽的形象,符合长期以来培养、铸就的心理接受力和艺术欣赏力。 龙 龙是中国神话中的一种善变化、能兴云雨、利万物的神异动物,传说能隐能显,春风时登天,秋风时潜渊。KCB齿轮油泵又能兴云致雨,为众鳞虫之长,四灵(龙、凤、麒麟、龟)之首,后成为皇权象征,历代帝王都自命为龙,使用器物也以龙为装饰。上下数千年,龙已渗透了中国社会的文化,除了在中华大地上传播承继外,还被远渡海外的华人带到了世界各地,可调压渣油泵在世界各国的华人居住区或中国城内,最多和最引人注目的饰物仍然是龙。因此,“龙的传人”、“龙的国度”也获得高压渣油泵了世界的认同。龙是华夏民族的代表!是中国的象征! 在中国的神话与传说中,龙是一种传说中神异动物,具有蛇身、蜥腿、凤爪、鹿角、鱼鳞、鱼尾、口角有虎须、额下有珠的形象。《山海经》记载,夏后启、蓐收、句芒等都“乘雨龙”。另有书记“颛顼乘龙至四海”、“帝喾春夏乘龙”。前人分龙为四种:有鳞者称蛟龙,有翼者KCB-300称为应龙,有角者称虬龙,无角者称螭龙。 龙是伟大的,因为它得到了所有炎黄子孙的尊敬;龙又是虚无的,因为它只是一种精神,而不是一种物质。在中国,龙为神话中的神异动物,在阴阳宇宙观中代表阳,是民族的象征和王室的标齿轮油泵kcb 55志。有人认为这是古代炎黄统一中原各部落后,揉合各氏族的图腾形成的形象。传说能隐能显,春分时登天,秋分时潜渊,又能兴云致雨。历代帝王都自命为龙,使用器物也以龙为装饰。龙被中国先民作为祖神敬奉,普遍高压渣油泵尊尚“龙”,中国人经常自称“龙的传人”。 【凤凰】 凤凰是神鸟,百鸟之王,古人说,雄的叫凤,雌的叫凰。以后,凤凰合称;再以后,龙凤相配,凤便成了宫廷后妃的代称。根据神话传递,凤是在东方殷族的鸟图腾演化而成。《山海经。大荒西经》提到有螺杆油泵一种五彩鸟,有三种名称,

中国古代年龄称谓大全讲课教案

中国古代年龄称谓大 全

中国古代年龄称谓大全 度:小儿初生之时。 孩提: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 赤子、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 汤饼之期:指婴儿出生三日。旧俗小儿出生三日,设筵招待亲友谓之“汤饼筵”,也作“汤饼宴”、“汤饼会”。 1岁 牙牙:象声词,婴儿学语的声音。如牙牙学语,因亦指小孩过程子开始学话。清袁枚《祭妹文》:“两女牙牙,生汝死后,才周晬耳。”周晬,指婴儿周岁。 2岁:孩提: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也有写作“孩提包”或“提孩”的,韩愈诗中就有“两家各生子,提孩巧相如”句。孩提:指2——3岁的儿童。 8岁总角:古代幼童把垂发扎成两结于头顶把头发扎成髻,形状如角,因而也用“总角”来代指人的幼童阶段。借指幼年。在这里,“总”就是聚拢束结的意思。总角之交(幼年就相识的好朋友)。总角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 童龀[chèn]:龀,《说文》中有“男八月生齿、八岁而龀;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龀”的说法。可以看出,孩子乳牙脱落,长出恒牙,称为“龀”。“童龇”,往往是指人的儿童少年时期。也有说成“髫龀”的,如《后汉书·董卓传》:“其子孙虽在髫龀,男皆封侯,女为邑君。” 始龀、髫年:女孩七岁。 始龀、龆年:男孩八岁。说明:根据生理状况,男孩八岁、女孩七岁换牙,脱去乳齿,长出恒牙,这时叫“龀”,“龆年”或“髫年”。 10岁

幼学:十岁。(《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因为古代文字无标点,人们就截取“幼学”二字作为十岁代称。) 外傅之年:儿童十岁。 13岁豆蔻:指女子十三岁。豆蔻是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 15岁及笄: 笄[jī],本来是指古代束发用的簪子。古代女子一般到15岁以后,就把头发盘起来,并用簪子绾住,表示已经成年。“及笄”即年满15岁的女子。及笄:指女子十五岁。 结发:束发,扎结头发,古人男20岁束发而冠,女子15岁束发而笄,表示成年。男女成年的标志分别为“加冠”、“加笄”。 束发:古人以十五岁为成童之年,把头发束起来盘在头顶。束发是男子十五岁(到了十五岁,男子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 16岁二八:为16岁。破瓜、碧玉年华——女子十六岁。古文人把瓜拆分为两个八字以纪年。《通俗编》中云:“若品岩赠张洎‘功成当在破瓜年’则八八六十四岁”。《通俗编·妇女》“宋谢幼盘词‘破瓜年纪小腰身。’按俗以女子破身为破瓜,非也。瓜字破之为二字,言其二八十六岁耳。 20岁加冠:指二十岁。 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表示已成年。加冠:指男子二十岁(又“弱冠”)。 结发:束发,扎结头发,古人男20岁束发而冠,女子15岁束发而笄,表示成年。男女成年的标志分别为“加冠”、“加笄”。 弱冠:古人二十岁行冠礼,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弱冠”。指刚成年。指二十岁。弱冠:古代男子20岁叫作“弱”,这时就要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弱冠”即年满20岁的男子。后世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弱冠是男子二十岁。

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十位帝王

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十位帝王 第十名:千古仁君----宋仁宗赵祯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自春秋战国后,第二个比较开放和宽容的时期。其根源就在于太祖皇帝赵匡胤的洪量宽容。宋仁宗赵桢即位后,把这个传统弘扬到最大。宋朝的法律规定不能在朝庭上鞭打大臣。不准对公卿辱骂。臣下除了谋反和叛逆外,不得杀戮。又专门建立了言官制度。从此宋朝成为中国历史上自春秋战国以来第二个学术自由的时期。宋朝皇帝对属下的不同意见,或任之,或贬官,或免职,而从不杀戮,也从不迫害。宋朝不兴文字狱,对读书人比较宽容。因此造就了很多杰出的诗人词人,写出了流传千古含沙射影的愤恨张狂之诗词,有了宋词之盛。 赵祯生于帝王世家,12岁即位,23岁亲政。宋仁宗统治时期,国家安定太平,经济繁荣,科学技术和文化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宋仁宗性情宽厚,不事奢华,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受到历代史学家,政治家的称赞。 有一次,时值初秋,官员献上蛤蜊。仁宗问从哪里弄来的,臣下答说从远道运来。又问要多少钱,答说共28枚,每枚钱主干。仁宗说:“我常常告诫你们要节省,现在吃几枚蛤蜊就得花费两万八千钱,我吃不下!”他也就没有吃。 一天,仁宗处理事务到深夜,又累又饿,很想吃碗羊肉热汤,但他忍着饥饿没有说出来,后来皇后知道了,就劝他:“陛下日夜操劳,千万要保重身体,想

吃羊肉汤,随时吩咐御厨就好了,怎能忍饥使陛下龙体受亏呢?”仁宗对皇后说:“宫中一时随便索取,会让外边看成惯例,我昨夜如果吃了羊肉汤,御厨就会夜夜宰杀,一年下来要数百只,形成定例,日后宰杀之数不堪计算,只因为我的一碗饮食,而创此恶例,且又伤生害物,我于心不忍,因此宁愿忍一时之饿。” 能臣侍明主。宋朝有名的治世名臣几乎都出现在宋仁宗时期。包拯在担任监察御史和谏官期间,屡屡犯颜直谏,情急之下唾沫时常飞溅到仁宗脸上,但仁宗一面用衣袖擦脸,一面还接受他的建议。 赵祯治国追求的是天下太平而不是大一统。有一次,使者报告说高丽的贡物越来越少了,要求出兵。仁宗说:这只是国王的罪过。现在出兵,国王不一定会被杀,反而要杀死无数百姓。所以最终置之不理。 宋仁宗主张宽容、宽厚、宽松,甚至容得下“大逆不道”的言论。四川有个秀才屡试不中,便写诗煽动造反,成都太守将他缚送京城,交给皇帝严加惩治。可是仁宗却道:“这是老秀才自觉怀才不遇,急于要做官,写首诗泄泄愤,怎能治罪呢,不如给他个机会,看一下他的表现吧。"于是就给了他个官做。 宋仁宗个人魅力的影响力在其在位之时就已跨越了国界。宋仁宗在位42年,周围敌国在宋朝边境的驻军逐渐全部撤除。仁宗临终前留下遗诏:丧礼必须从简。驾崩的消息传出后,举国上下一片悲痛,就连乞丐也都焚烧纸钱大哭。焚烧纸钱的烟雾飘满了整个都城,以至天日无光,偏远地区的人们也带孝帽哀悼。讣告送到周围敌国,敌国百姓竟然自发沿街痛哭悼念,就连辽国皇帝也握着使者的手号啕大哭到:我们已经42年没有兵戎相见了啊。 宋仁宗赵祯的仁德和气量可谓一代明君圣主。虽然没有实现大一统,但百姓生活在宋仁宗时期的宋朝,远比生在中国乃至世界古代其他任何时期更幸福。宋仁宗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品质给后世历代帝王做出了表率,成为以后历代明君推崇的榜样。宋仁宗的治国模式至今仍是国内外经济学家和历史学家学习和研究的重点。仁政一直是传统政治的最高理想,宋仁宗将国家的文治艺术推向了古代社会的巅峰,造就了古代中国一世繁华,被誉为千古第一仁君。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