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政治经济学 第四章

政治经济学 第四章

政治经济学 第四章
政治经济学 第四章

第四章资本主义经济制度

学习目标:掌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一系列基本概念、范畴和基本理论,能够运用这些概念、理论,分析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本质。

第一节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发生

一. 资本主义前社会经济制度的更替

原始社会生产关系:生产资料公有

奴隶社会生产关系: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及奴隶本身,攫取奴隶的全部剩余劳动和一部分必要劳动。

封建社会:土地等基本生产资料归封建地主阶级所有,但封建地主不完全占有直接生产者农奴或农民。

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是在封建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产生的。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确立,在经济上需要具备两个基本条件:

1. 大量雇佣劳动者

2. 巨额货币财富

资本原始积累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提供了这两个基本条件。

三、资产阶级革命

第二节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度

一。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度产生的条件

商品流通形式:商品—货币—商品

资本流通形式:货币—商品—更多的货币

作为资本的货币,其流通的目的是增殖价值。

劳动力商品不仅能够创造价值,而且能够创造超过自身价值的剩余价值。

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条件。也是雇佣劳动制度产生的条件。

劳动力成为商品必须具备的两个条件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可以还原为生产满足劳动者生存的生活资料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

动时间。

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不仅能够创造价值,而且能够创造超过自身价值的剩余价值。

二、资本的价值增殖过程

资本价值增殖过程的两个层次:

首先,是“到达一点”的价值形成过程,即预付资本价值的补偿过程。

其次,超过“一定点”的价值形成过程,即价值增殖过程。

必要劳动时间与剩余劳动时间的区分适用于一切实行市场经济的社会。

不同的社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性质不同,剩余劳动时间及其劳动成果占有和支配状况也不同。

三、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

资本在生产过程中通常表现为两种形式:一部分以生产资料的形式存在;

一部分以劳动力形式存在。

根据这两部分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的作用不同,把资本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

资本。

表现在生产资料上的这部分资本,叫做不变资本。

表现在劳动力上的这部分资本,叫做可变资本。

四、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

1. 剩余价值率

概念: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

计算公式:m′=m/v×100% c代表不变资本,v代表可变资本,m代表剩余价值,m′

代表剩余价值率。

剩余价值率=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

剩余价值率反映了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比较的相对量,不能表示剩余价值的绝对量。

2. 剩余价值绝对量

概念:所谓剩余价值绝对量就是一家企业全体工人在剩余劳动时间所创造的剩余价

值数量。

计算公式为M=m/v·V=m′·V。M表示剩余价值的绝对量,以V表示可变资本总量。

3.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方法

绝对剩余价值: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劳动日而绝对增加剩余

劳动时间所生产的剩余价值。

以此种方式获取剩余价值就是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方法。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通过以下两种途径来实现:一是延长工人的劳动日;二是提

高工人的劳动强度。

4.相对剩价值生产方法

相对剩余价值:在劳动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必要劳动时间缩短,使剩余劳动

时间相对延长所生产的剩余价值。

以此种方式获取剩余价值就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方法。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以整个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为条件的。在现实经济运行中则

是各个资本家追逐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

5. 相对剩余价值与超额剩余价值的关系

超额剩余价值:指个别资本家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

而比一般资本家多得的那部分剩余价值。

超额剩余价值属于相对剩余价值范畴,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无数资本家竞相追逐超

额剩余价值而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结果。

某制鞋厂拥有一般生产条件,工作日为8小时,每个工人生产2双鞋,每双鞋社会价值量为30元,其中生产资料转移价值为22元,新创造价值为8元,工人日工资8元。如果该厂首先采用先进技术,劳动生产率提高了3倍,工人日工资仍为8元。计算:该厂资本家一天从一个工人身上获得的超额剩余价值。

五、资本雇佣劳动制度下工资的本质

资本雇佣劳动制度下工资的本质不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而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

转化形式。

劳动力价值是确定工资的内在依据,可以转化为再生产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资料价

值。

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决定工资水平的波动。

第三节剩余价值的分配

一、成本价格和利润

1. 成本价格和利润

商品价值=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剩余价值 =成本

价格+利润

W=c+v+m =K+P (K=c+v )

成本价格:生产商品所耗费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当人们把剩余价值在观念上当作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或增加额时,剩余价值就转化

为利润形态,叫做利润,用P来表示。

2. 利润率

利润率的计算公式为: p′=m/C(P′表示利润率,C表示预付总资本)

年利润率的计算公式可以分解为: P′=M/C=m ′·v· n/C=m′·v/C·n (P′

代表一年利润率;M代表年剩余价值;C代表预付总资本;m′代表一个生产过程的剩余价值率;v代表预付可变资本;n代表资本的周转次数)

一个资本家支付50元资本,其中30元购买木材,20元雇佣木匠,生产椅子。椅子的价格为60元。假设一个月只能完成一次生产过程,即一个月只能生产一把椅子。

求(1)一次生产过程(一个月)的剩余价值率和利润率?(2)年利润率?

3.决定和影响利润率的主要因素

(1)m′的高低

(2)资本有机构成的高低

(3)资本周转次数(n)的快慢

(4)不变资本的节约。

某企业原预付资本为1000万元,资本有机构成为9:1,工人平均每月工资为500元,本月因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采用了新的机器设备,使资本的有机构成提高到19:1。试问,在不追加资本的情况下,由于有机构成的提高,被排挤出工厂的人数是多少?

二、产业资本和平均利润

1.部门内的竞争

部门内的竞争:部门内的竞争是指同一生产部门生产同类商品的企业在不同条件(如

优、中、劣等)下为获得超额剩余价值以提高利润率,不断改进技术,加快资本周转,提高劳动生率,努力使商品个别价值低于商品社会价值。

2.部门之间的竞争

部门之间的竞争:部门之间的竞争是部门内部竞争在社会范围内的进一步展开与扩

大。部门之间的竞争主要表现为追求有利的投资部门而展开的竞争。

3. 平均利润率

平均利润率:平均利润率或一般利润率,是指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构成资本的利润率。

平均利润率=剩余价值总额∕社会预付资本总额

平均利润率的高低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各个生产部门的不同利润率;二是社会预

付总资本在各个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

平均利润:平均利润率形成以后,各部门按平均利润率分别获得的利润,就是平均

利润。

利润率平均化是一种动态趋势。

4. 生产价格

生产价格:随着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商品价值就转化为生产价格。生产价格等于

成本价格加上平均利润。

三、商业资本和平均利润

1.商业利润的现象

商业资本运动的公式是G—W—G′,即购买产业资本家的商品,予以销售并实现价

值增值,获得商业利润。

2.商业利润的本质

商业利润的真正来源是产业资本家让渡给商业资本家的一部分利润,是产业工人在

生产过程中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

商业利润是平均利润

四、借贷资本和利息

1. 借贷资本的概念

广义地说,借贷资本包括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的各种为取得利息而贷出的贷币资本。

借贷资本是从产业资本和商业资本等职能资本运动中游离出来的闲置货币资本转化

而来的。

2.借贷资本的特点

第一,借贷资本是借贷资本家为取得利息而暂时贷给职能资本家使用的货币资本。

第二,借货资本的使用,使资本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离,同一资本取得了双重存在。

第三,借贷资本具有独特的运动形式。借贷资本的运动公式是G—G′(G+ΔG),ΔG

代表利息。

3. 利息(P80)

利息作为职能资本家付给借贷资本家的为货币资本使用而付出的报酬,来源于产业

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

利息量=借贷资本量×利息率。

利息率=

一定时期的利息量/借贷资本总量×100%。

影响利息率高低的因素:一是平均利润率的高低;二是借贷资本的供求状况。

4. 银行利润

银行利润由存款利息和贷款利息的差额构成。

银行资本是职能资本,要求获得平均利润,参加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分配。

五、资本主义土地所有权和土租

1. 地租的概念和本质

地租是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的实现形式,是土地所有者凭借土地所有权所获得经济

收入。

资本主义地租来源于农业工人创造的超过平均利润以上的那部分剩余价值。土地所

有者以获取地租的方式参加剩余价值的分配。

2. 级差地租

资本主义地租有两种形态,即级差地租与绝对地租。

级差地租:资本主义级差地租是租佃较好土地的农业资本家向大土地所有者缴纳的

超额利润。

它是由优等地和中等地农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低于按劣等地个别生产价格决定的社

会生产价格的差额决定的。

级差地租有两种形态,即级差地租Ⅰ与级差地租Ⅱ。

级差地租Ⅰ:指并列地投在不同土地上的资本由于肥沃程度和位置不同造成生产率

差异而形成的超额利润。

级差地租Ⅱ:指连续在同一块土地上追加投资所产生的超额利润。

级差地租Ⅰ(一)

级差地租Ⅰ(二)

级差地租Ⅱ

3. 绝对地租

绝对地租是优、中、劣各类土地绝对必须缴纳的地租。

土地私有权垄断的存在使得农产品按价值不是按生产价格出售,并把农产品价值超过生产价格以上的余额截留下来转化为绝对地租。

绝对地租

4. 土地价格

土地价格不是土地价值的货币表现,而是土地可以提供的地租收入的资本化。 土地价格=地租/利息率。

土地价格的高低取决于两个因素:地租数量的多少和银行利息率的高低。

假设农业部门所用资本与所费资本相等,与工业部门剩余价值率相同。工业部门资本有机构成(C:V)为8:2,农业部分资本有机构成(C:V)为6:4。社会上平均利润率为20%,并设农业耕种1万亩土地,投资50万元,在存款利息率为3%的情况下。每亩土地价格是多少?

第四节 资本积累和两极分化 一、 资本积累的源泉

资本积累的源泉是剩余价值。

资本积累过程是个别资本总额不断增大的过程。

个别资本总额增大的途径包括紧密联系的两个方面:资本积聚与资本集中。

资本积聚:个别资本家通过剩余价值资本化来增大自己的资本总额,即本来意义的资本积累。

资本集中:通过在竞争中大资本兼并中、小资本,或者通过若干资本联合成为股份公司的办法,把原来分散的资本合并成更大的资本。

资本积聚与资本集中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二、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与相对人口过剩

1.资本有机构成

资本有机构成:这种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且反映资本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

构成就是资本的有机构成。

资本有机构成的高低一般用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比例来表示。

资本有机构成是不断提高的,表现为不变资本在预付总资本中所占的比重提高,而可变资本在预付总资本中所占的比重则日益相对减少。

2.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对劳动力的影响

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可变资本在预付总资本中所占的比重相对减少,意味着资本对

劳动力的需求的相对减少。包括两种情况:

(1)追加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原有资本有机构成不变,使得资本对劳动力需求的

相对量有所减少,但绝对量有所增加;

(2)追加资本与原有资本的有机构成都提高,使得资本对劳动力需求不仅相对减少,而且绝对地减少。

三、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

随着资本积累的增长,必然引起无产阶级贫困化。马克思把这概括为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

社会财富即执行职能的资本越大,它的积累的规模和能力越大,从而工人阶级的绝对数量和他们的劳动生产力越大,产业后备军人数也就越多。发展资本的膨胀力的同一些原因,也会产生可供支配的劳动力。因此,产业后备军必然会同财富的增长一起增大。但是同现役劳动军相比,这种后备军越大,常备的过剩人口也就越多,他们的贫困同劳动折磨成正比。最后,雇佣工人阶级中的这个贫苦阶层越大,官方认为需要救济的贫民也就越多。这就是资本主义积累的绝对的、一般的规律。

本章复习思考题

1.普通货币与作为资本的货币有何区别?

2.相对剩余价值是怎样产生的?

3.平均利润是怎样产生的?

吉林省辽源煤矿在日伪时期“万人坑”里,发现死难矿工牛世清尸骨上有一张欠债工票,上面记载1942年11月牛世清挖煤30天,月工资32.34元。据资料记载,当时工人每日产煤1.88吨,每吨煤市价22.65元,每吨煤生产费用(包括支付工资在内)14.90元。试计算:①资本家一个月从牛世清身上榨取多少剩余价值?②剩余价值率是百分之多少?

产业资本部门剩余价值率均为200%,预付资本有机构成情况如下:

试计算:各部门生产价格是多少?

政治经济学课后答案

政治经济学课后答案

《新编政治经济学》课后答案 第一章导论 一、名词解释 生产力: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劳动者运用生产工具创造社会财富的能力。 生产关系: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社会关系。 经济基础:在一定社会形态只能够占主导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上层建筑: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上的政治、法律等制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社会意识形态,如政治、法律、道德、艺术、哲学等方面的观点和思想体系。 经济规律:社会生产关系发展的规律;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二、单项选择题 1.C 2.B 3.C 4.D 5.D 6.A 7.D 8.B 三、多项选择题 1.ABDE 2.ABCDE 3.ABCE 4.ABCDE 5.ABCDE 四、判断题 1.错 2.错 3.错 4.对 5.错 五、简答题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如何产生的?

答:一方面,19世纪中叶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已经逐步成熟,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逐步激化,无产阶级作为新生产力的代表登上历史舞台,要求有一种科学的理论作指导;另一方面,古典政治经济学和空想社会主义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提供了理论来源。 2.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环节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 答:四环节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其中直接生产过程是再生产过程的起点,起决定作用。一方面,分配、交换、消费的对象,只能是生产的结果,另一方面,分配、交换、消费也会对生产起反作用。 3.研究生产关系为什么要联系生产力和上层建筑? 答: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如果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适应,必然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生产力的发展。而一旦发生这种情况,则生产关系必然发生改变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其中的一个表现就是上层建筑发生变化,所以,研究生产关系一定要联系生产力和上层建筑。 4.什么是经济规律?如何区分经济规律的不同类型? 答:经济规律就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体现着社会经济运动的必然趋势。按涉及范围不同,一般可以分为以下三类:各个社会形态共有的普遍经济规律,如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某几个社会形态共有的经济规律,如价值规律;某一社会形态特有或独有的经济规律,如资本主义社会的剩余价值规律。

政治经济学第四章 资本积累

第四章资本积累 1关于资本积累再生产的内容. 再生产:不断重复、不断更新的生产过程。 (一)再生产的特征 物质资料的再生产(政经研究的起点) 1、物质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是社会再生产的基础和条件 2、资本价值的再生产:工人创造价值→剩余价值→创造全部资本 3、经济关系的再生产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结合方式决定社会经济形态 再生产按其规模可以分为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两种类型。 (二)再生产的形式 1、简单再生产(生产规模不变的再生产) 原因:资本家把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全部都用于个人消费。 简单再生产是扩大再生产的基础和出发点。 2、扩大再生产(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的再生产) 原因:资本家把剩余价值的一部分转化为资本。 2.扩大再生产: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的再生产 资本积累:指投资者把剩余价值不是全部用于个人消费,而是把其中一部分剩余价值作为新的资本,追加投入生产过程,使生产在扩大的规模重复进行。把剩余价值再转化为资本,或者,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叫做资本积累。 3.资本有机构成含义: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又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可用公式C:V表示。变化趋势:资本有机构成随着资本积累而不断提高,可变资本的绝对量有可能会增加,但它在总资本中所占的比例却会下降。 4.相对过剩人口含义:就是指劳动力的供给超过了资本对它的需要。形成原因;人口过多;经济体制改革作用:劳动力“蓄水池”(产业后备军);有利于加强对在业工人的剥削。 5.资本积聚:是指个别资本依靠自己的资本积累,即通过剩余价值的资本化来增大资本的总量。 资本集中:是指个别资本通过结合而形成较大的资本。联系:一方面,资本积聚的增长,必然加速资本集中的进展;另一方面,资本集中的速度加快了,又会过来促进资本积聚的发展。 区别:资本积聚是社会总资本的扩大;资本集中只是原有资本的重新分配和重新组合,不增大社会资本总额;资本积聚带来的资本扩大的速度比较慢;资本集中可以在较短时间内迅速集中大量的资本 6.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 (1)内容:资本主义的积累包含两极相反的积累,一极是财富作为资本在资本家手里的积累,另一极则是创造这些财富的无产阶级的贫困的积累。(2)实质:资本主义制度必然造成社会阶级的两级分化。 7.资本积累对无产阶级命运的影响 (1)无产阶级的绝对贫困:是指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无产阶级生活状况的绝对恶化。(2)无产阶级的相对贫困:是指无产阶级的工资收入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比重日益下降,即在无产阶级新创造的价值中,无产阶级的工资所占比重越来越小,工人同资本家之间的贫富差距越来越大。 8.资本积累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作用社会化程度越来越高,社会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却日益集中在少数大资本家手中,加深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第五章资本循环和周转 1.资本循环含义:产业资本依次经过购买、生产和出卖三个阶段,相继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最后实现资本增值的运动过程。过程:产业资本运动依次经过购买、生产、销售三个阶段,相应地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货币资本的职能是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为剩余价值生产准备条件;生产资本和职能是使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结合,生产剩余价值;商品资本的职能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概论第一章知识点

商品 1.体现在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中的生产关系,是商品经济中最基本的生产关系。 商品及其内在矛盾 2.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包含价值和使用价值,是二者的统一。 3.商品的使用价值,就是商品能够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属性,即物的有用性。 4.商品的使用价值是由它的自然属性决定的。 5.物品的使用价值是不体现特定社会经济关系的。 6.交换价值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与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数量关系或比例。 7.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凝结就是价值。 8.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这两个因素或二重性,因而,商品总是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统一。 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 9.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可以从具体形态和抽象形态两个方面进行考察,区分为具体劳动和 抽象劳动。 10.具体劳动:具有一定形式的劳动,生产商品的使用价值。 11.抽象劳动: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生产商品的价值。 12.抽象价值是形成商品价值的唯一源泉,在价值中不包含任何一个自然物质的原子。生产 任何一种商品,都必须耗费一定量的人类劳动。人类劳动的质的同一性,决定了抽象劳动在商品交换中进行量上比较的可能性。商品交换的本质是等量抽象劳动相交换。作为价值实体的抽象劳动看不见摸不着,只有在商品交换的过程中才能表现出来,只有在交换价值上才能得到独立的体现。 13.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

14.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对立统一的。(在时间和空间上同时存在,但是性质不同,一个 具体形式,一个单纯的从人类脑力体力支出考虑。)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 15.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根源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 的矛盾。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16.私人劳动:具有私人性质,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如何生产,完全由自己决定,劳动产 品也归自己占有和支配。 17.商品经济以社会分工为基础,在社会分工体系中表现为私人劳动,同时,商品生产者互 相联系、相互依赖。每个商品生产者的劳动都是社会总劳动的一部分,因此,生产商品的劳动又具有社会性质,表现为社会劳动。 18.商品生产者的劳动由私人劳动得到社会的承认而成为社会劳动,需要两方面条件:一方 面,私人劳动必须作为一定的有用劳动,来满足一定的社会需要,从而证明它是社会总劳动的一部分;另一方面,只有在每一种有用的私人劳动可以同任何其他一种有用的私人劳动相交换,并且是等量劳动时,私人劳动才能成为社会劳动。私人劳动所具有的社会劳动的性质,不能直接在生产者那里得到表现和承认。各个商品生产者是在社会分工的特定部门独立经营,各自在独立经营条件下提供劳动产品。 19.私人劳动要成为社会劳动必须经过市场交换。 20.商品商品被市场接受,能,这使私人劳动得到了社会承认,成为社会劳动的一部分。如 果不能,私人劳动就无法转化为社会劳动,商品的使用价值就不能让渡出去,由此产生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商品生产者的劳动消耗就得不到补偿,再生产过程就无法继续进行,商品生产者可能会因此而破产。 21.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表现为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

刘诗白《政治经济学》(第4版)(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第1章~第3章【圣才出品】

导论 0.1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重点难点归纳】 考点一: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见表0-1)★ 表0-1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

考点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见表0-2)★★ 表0-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考点三: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实践与政治经济学发展(见表0-3)★★★表0-3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实践与政治经济学发展 考点四: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见表0-4)★★★

表0-4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 考点五:政治经济学的任务和中国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发展(见表0-5)★ 表0-5政治经济学的任务和中国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发展 考点六:学习政治经济学的意义★ 学习政治经济学理论可以全面地理解和把握资本主义经济和社会主义经济的特征、本质

和运行规律,对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有助于我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掌握科学的方法论,提高在经济以及政治、文化等领域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从事各项经济建设和促进经济发展的自觉性。 0.2课后习题详解 一、概念题 1.物质资料生产过程 答:物质资料生产过程是由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组成的有机整体。生产是起点,消费是终点,分配和交换则是连接生产与消费的中间环节。生产、分配、交换、消费互相制约、互相依赖,构成物质资料生产过程的矛盾运动。①生产是指人们直接利用并改造自然进而创造物质财富的过程。②消费分为生产消费和个人消费。生产消费是指生产过程中生产工具、原料、燃料等各种物质资料的使用和活劳动的消耗。个人消费是指人们为了满足物质文化的需要,对各种物质资料的消耗。③分配包括生产资料的分配和消费品的分配。生产资料的分配说明生产资料归谁所有的问题,是进行物质生产的前提。消费品的分配确定个人对消费品的占有份额。④交换包括劳动活动的交换和劳动产品的交换。 2.生产力 答:生产力是指人们利用并改造自然进而创造物质财富的能力。生产力包括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和劳动者三个要素。其中劳动者是生产过程中的人的因素,劳动者的劳动称为生产劳动。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是生产过程中的物的因素,它们又称为生产资料。生产力的这三个要素,都与一定的科学技术水平紧密联系着。

政治经济学财经类复习

政治经济学(财经类)复习资料一,自考“政治经济学(财经类)”单选题精选 、政治经济学是:研究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学科。 、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物质资料的生产。 、社会生产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是:社会生产力。 、生产力自身内在发展的根本动力是:构成生产力系统的诸要素之间的矛盾和矛盾的不断解决。 、生产资料是:劳动资料与劳动对象的总和。 、社会生产关系的基础是:生产资料所有制以及生产资料与劳动者的结合方式。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有机结合和统一构成:社会生产方式。 、经济规律产生和发生作用的客观经济条件主要是指:一定的社会生产力与社会生产关系的状况。 、商品生产是: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的生产。 、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总称是:商品经济。 、凡是商品一般都是:人们劳动的产品。 、商品价值是:抽象劳动的凝结。 、决定商品价值量的劳动是以:简单劳动为尺度的。 、商品生产者实现私人劳动转化为社会劳动必须通过:商品的销售。 、商品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商品经济的基本经济规律是:价值规律。 、价格机制是市场机制的:核心。 .市场竞争产生的经济条件是:商品经济。 、资本总公式是:G-W-G'. 、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是:劳动力成为商品。 、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 、准确反映资本主义剥削程度的概念是:剩余价值率。 、超额剩余价值是: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 、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是: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 、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或剩余价值的资本化是:资本积累。 、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是:单个资本增大的两条途径。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是: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的矛盾。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在各个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过程中实现的。 、产业资本的循环过程是:生产过程与流通过程的统一。 、产业资本循环中的决定性阶段是:生产阶段。 、按照生产资本不同部分在资本运动中的价值周转方式不同可将生产资本划分为: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生产资料中既属于不变资本又属于固定资本的是:劳动资料。 、考察社会资本运动的出发点是:社会总产品。 、考察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 、在技术进步的扩大再生产条件下,生产资料生产必然:优先增长。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生产单位商品所耗费的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之和构成:资本主义的生产成本。 、资本家计算其生产商品的成本是:以耗费的资本来计算的。 、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商品生产成本低于商品价值的差额是: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与全部预付资本的比率是:利润率。 、部门之间的竞争所导致的结果是:部门之间利润的平均化。 、平均利润的形成过程是全社会剩余价值:在各部门资本家之间的重新分配过程。

《政治经济学》各章节必背大题

第一章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1.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2.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什么是阶级性与科学性的统一? 3. 学习政治经济学的意义是什么? 第二章物质资料生产和社会生产方式 1. 物质资料生产的重要性是什么? 2. 劳动过程的简单要素有哪些? 3. 在生产力中生产工具的作用是什么? 4. 为什么说科学技术是生产力? 5. 试论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6. 论述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之间的关系。 7. 经济规律为什么具有客观性?或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必须按客观经济规律办事? 第三章社会再生产与经济增长 1. 何为再生产?它的内容是什么? 2. 怎样理解国民经济比例关系及其实质? 3. 国民经济中有哪些主要比例关系? 4. 产业结构的类型及其演进趋势是怎样的? 5. 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有何联系与区别? 6. 影响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7. 经济增长方式有哪些类型? 第四章商品经济和劳动联系的经济形势 1. 说明价值、交换价值、价格的区别与联系。 2. 什么是商品的二因素?什么是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 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与商品二因素之间是什么关系? 3. 为什么说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4. 商品的价值量是怎样决定的?劳动生产率的变化对价值量有什么影响?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概念、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以什么劳动为基础计量的、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区分、劳动生产率的两种表示方法) 5. 为什么说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以私有制为基础商品生产的基本矛盾? 6. 货币是怎样产生的?货币的本质是什么?货币有哪些职能? 7. 价值规律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或简单商品经济)有哪些作用? (价值规律在简单商品经济、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和垄断的资本主义中发生作用的形式有什么不同) 8.价值规律为什么能自发地刺激生产力的发展?或为什么说价值规律对我国国有企业重视改进技术和改善经营管理起着促进作用? 第五章市场经济和资源配置方式 1. 社会资源配置的原因、任务、目标是什么? 2. 社会资源配置的机制是什么?资源配置有哪些方式? 3. 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区别和联系是怎样的?

(完整版)自考00009《政治经济学(财经类)重点讲解

1、政治经济学为什么具有阶级性 政治经济学,无论是资产阶级经济学(包括当代西方经济学还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都具有鲜明的阶级性。这是因为,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内容,涉及人们的经济利益关系,而经济利益关系在存在阶级关系的社会中,会表现为阶级利益关系。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从其整个思想体系来说,是为资产阶级的经济利益服务的。政治经济学都是有阶级性的。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怎样产生和发展的?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产生的历史背景是:一方面,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已经成熟,无产阶级作为新生产力的代表登上了政治舞台,并开展了强大的工人运动。 另一方面,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和空想社会主义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提供了理论来源。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批判地继承了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中的科学因素,揭示了资本主义的运动规律。在继承古典经济学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创立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并以此为基础,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 (3)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创立的政治经济学,主要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并对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体制提出了一些预见性设想。 (4)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不断发展和创新的经济学科,它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开放中获得重大发展发。 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总体上说,是研究特定社会制度中的社会生产关系,即经济利益关系,揭示社会历史发展中的经济规律。 (2)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所结成的相互关系,它属于经济利益关系。 (3)狭义的生产关系是指直接生产过程中所结成的人与人的关系,广义的生产关系是指社会再生产过程中诸环节、诸方面的关系,既包括直接生产过程中的关系,也包括分配关系、交换关系、消费关系。 (4)政治经济学研究生产关系时,不是研究它的表面现象,而是揭示生产关系产生、发展、变化的规律性,即研究各种客观经济规律。经济规律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4、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同社会主义部分的研究对象有什么异同?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与资本主义部分的研究对象,既相统一,又有差异。 (1)二者有统一面。二者都是研究社会生产关系,即经济利益关系,揭示经济运动规 (2)二者有差异面。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重在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研究,揭示其内在矛盾、阶级对抗性和资本主义制度产生、发展与灭亡的客观规律,揭示资本主义终将被社会主义所取代的历史必然性。而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则重在研究怎样巩固、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实现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富裕的经济利益。 5、学习政治经济学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我们认识客观世界和社会历史发展规律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与方法,也是我们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理论武器。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社会主义运动和社会主义革命的理论武器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认识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和树立共产主义世界观的科学依据 (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基础 (4)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提高马克思主义自觉性和改造世界观的指导思想 6、为什么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实现了阶级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代表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利益的经济学说,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一门提示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的科学,具有高度科学性和真理性。 (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之所以能够实现阶级性和科学性的统一,因为工人阶级及其政党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其阶级地位和阶级利益同社会历史发展方向相一致,它越是正确地提示经济规律,其理论就越具有科学性,便越符合工人阶级的阶级利益。 7、为什么要加强对当代资本主义的研究?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之所以要,加强对当代资本主义经济的研究,这是因为: (1)这是我国改革发展的需要。在当今经济全球化、我国加入WTO、国内经济融入国际经济的条件下研究我国的改革与发展,需要联系国际经济关系,借鉴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与运行方面的经验和成果。 (2)资本主义经济有新的发展变化。二次大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一些新现象、新变化、新特点,需要加以研究。

政治经济学 第四版 陈征--第4章--习题答案

第4章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习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 劳动力商品剩余价值剩余价值率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剩余价值规律 二、选择题 1.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都属于() A流动资本B生产资本 C商品资本D货币资本 2.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是() A 资本各部分的流通形式不同 B 资本的不同部分在价值增值过程中起不同的作用 C 资本各部分价值转移的方式不同 D 资本各部分有不同的实物形式 3.剩余价值率反映的是() A不变资本的价值增殖程度 B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 C 固定资本的价值增殖程度 D预付资本的价值增殖程度 4.相对剩余价值的获得是() A 个别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结果 B 一个生产部门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结果 C 企业劳动生产率高于部门平均劳动生产率的结果 D 整个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结果 5.商品流通公式与资本流通公式相比较,其区别有() A 流通的目的不同 B 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不同 C 流通的起点和终点不同 D 流通中的媒介不同 6.G——W——G’之所以被称为资本的总公式,是因为它() A概括了各种资本运动的一般特征 B既包括商品运动又包括货币运动 C体现了资本运动的根本目的 D概括了资本流通与商品流通的共同特征 7.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共同点是( ) A都延长了剩余劳动时间B都体现着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 C都增加了剩余价值量D都提高了剩余价值率 8.剩余价值规律揭示了() A 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 B 资本主义生产的动机 C 资本主义实现生产目的的手段 D 资本主义剥削的方式 三、问答题 1、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需要具备什么基本经济条件? 2、为什么说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3、剩余价值是如何生产出来的? 4、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各指的是什么?区别的关键在于什么? 5、为什么说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经济规律?

直属北语19春《政治经济学财经类》作业_1

单选题 1(4分) : 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基本实现条件是 A: I(V+M)=IIC B: I(V+M)〉IIC C: I(V+ΔV+M/X)=II(C+ΔC) D: I(V+ΔV+M/X)=IC+IIC 2(4分) : 社会主义必然要代替资本主义从根本上说是由 A: 少数天才人物的发现所决定的 B: 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决定的 C: 资本主义国家工段阶级的主观愿望决定的 D: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决定的 3(4分) : 发展我国对外贸易的基础和关键是 A: 扩大进口 B: 扩大出口 C: 稳定原有外贸体制 D: 实行国家垄断经营 4(4分) : ()指以原材料、燃料、辅助材料等生产资料形式和劳动力形式存在的生产资本。 A: 不变资本 B: 可变资本 C: 固定资本 D: 流动资本 5(4分) : 二元经济结构理论最初是由()提出来的 A: J .H .伯克 B: 本杰明·希金斯 C: 罗纳德·麦金农 D: 威廉·阿瑟·刘易斯 6(4分) : 商业资本和商品资本的关系是()。 A: 两者都是产业资本的组成部分 B: 两者都是产业资本循环的职能形式 C: 两者都是从产业资本中分离出来的独立的资本形式 D: 商业资本是商品资本职能的转化形式或独立形式 7(4分) : 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成() A: 正比 B: 反比 C: 无关 D: 以上均不正确

8(4分) : 社会化大生产,是由() A: 分工联系起来的 B: 劳动联系起来的 C: 协作联系起来的 D: 分工和协作联系起来的 9(4分) :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关于二元结构的改革思路是 A: 继续大力发展重工业,等时机成熟后再发展农业和轻工业 B: 通过调整生产关系和要素分配比例来弱化城乡二元结构,优先发展农业和轻工业 C: 引入市场经济机制,充分调动社会经济中的积极性 D: 在进一步发展重工业的基础上发展农业,强化城乡二元结构 10(4分) : 在简单再生产中,消费资料的实现条件是( ) A: I(c+v+m)=Ic+IIc B: I(v+m)+II(v+m)=II(c+v+m) C: I(c+m)=IIc D: I(c+m)=II(c+m+v) 11(4分) : 简单再生产的基本实现条件( ) A: I(c+v+m)=Ⅰc+Ⅱc B: I(v+m)=Ⅱc C: Ⅱ(c+v+m)=I(v+m)+Ⅱ(v+m) D: Ⅰ(v+Δv+m/x)=Ⅱc+Δc 12(4分) : 以下不属于区域集团化的组织是()。 A: 欧洲联盟 B: 北美自由贸易区 C: 亚太经合组织 D: 世界贸易组织 13(4分) : 资本主义制度的基础是() A: 生产资料的资本家私有制 B: 资本主义土地所有制 C: 雇佣劳动制度 D: 劳动力对资本的附庸关系 14(4分) : 从生产关系的角度看,迄今为止的经济全球化,实际上是()在世界范围内的扩张过程。 A: 资本主义社会制度 B: 资本主义价值形态 C: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D: 市场经济体制 15(4分) : 资本积累的源泉是()

政治经济学《逄锦聚》(第四版)笔记及答案

政治经济学《逄锦聚》(第四版)笔记及答案 导论政治经济学的对象和任务 政治经济学—广义地说,是研究一定社会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等经济活动中的经济关系和经济规律的科学。(经邦济世,经国济民) 历史发展:古希腊思想家色诺芬最先使用Economy(家庭管理), ⑴14-15世纪,法国重商主义代表人物A.de.蒙克莱田1615年《献给国王和王太后的政治经济学》首先使用了“政治经济学”,开始涉及国家的经济管理问题,研究流通领域。 ⑵真正近代经济学,是在理论研究转向生产领域开始的。 ⑶法国重农主义代表人物布阿吉尔贝尔和魁奈首先把研究领域从流通领域转向生产领域(限于农业生产),把农业看作是创造纯产品(剩余价值)的领域,这是对资本主义生产的第一个系统的理解。 ⑷成理论体系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在英国由W·配第创始,亚当·斯密集大成,大卫·李嘉图最后完成。古典政经有,①科学成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②庸俗成分——西方经济学 ⑸19世纪中叶,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古典政经的科学成分,创立了马政经,其代表当时作为独立的力量登上历史舞台的无产阶级的利益,对政经做了根本的改造。主要表现在: 第一次明确提出正经的研究对象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生产关系,创造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历史唯物主义分析方法, 并据此进行社会经济分析。 ②首创了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学说,创立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 ③建立了科学的剩余价值理论,发现了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和历史趋势。 ④揭示了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必然性,并预见了未来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的一些基本特征。 二、政治经济学研究: 1、按研究对象区分:①资本主义部分②社会主义部分 2、按所处的阶段分:两者均可包括资本主义部分和社会主义部分 ①处于资本主义的政经 ②处于社会主义的政经(现阶段):a.分析实践中的社会主义经济b.分析与社会主义并存的资本主义经济(在坚持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要体现2个开放,即:A.向实践开放 B.向西方经济学开放) 三、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政经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研究取得进展,突出表现在: ①承认社会主义条件下存在商品关系,并进而确认社会主义经济也是市场经济。 ②承认社会主义处于初级阶段,研究重点转向社初阶段的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 ③明确社初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与此相适应的 分配制度——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④承认公有制可有多种实现形式,进而明确公有制企业在股权多元化基础上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方向。 ⑤依据现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特征,将非公有制经济中的所有者、经营者、管理者、技术人员明确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 ⑥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 四、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1)生产是政治经济学的出发点。涉及物质资料生产(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和服务。 政经研究的是生产的社会属性,但不能脱离生产的自然属性(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生产的社会属性)。 2)政经研究对象——生产关系;是研究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关系。既要研究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之间的相互关系,也要研究人们在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中的关系。 3)政经要研究影响和制约生产关系发展的生产力,特别注意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4)马克思主义政经的基本分析框架——分析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A.以资本主义为研究对象:目的揭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阻碍作用,寻求改变这生产关系的动力

自考2017年10月《政治经济学(财经类)》真题

2017年10月《政治经济学(财经类)》真题 一、单项选择题 1.【题干】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根本方法是()。 【选项】 A.数学方法 B.系统方法 C.唯物辩证法 D.科学抽象法 【答案】C 【解析】唯物辩证法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根本方法。 【考点】导论——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2.【题干】自然经济()。 【选项】 A.是开放性的经济 B.建立在社会分工基础上 C.与社会化大生产相适应 D.与低下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 【答案】D 【解析】自然经济的基本特征:一是与低下的社会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经济形势;二是自然经济是一种自己自足的封闭性经济;三是自然经济是直接的劳动交换和经济联系形式。 【考点】经济制度的变革与经济体制的演化——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 3.【题干】构成社会财富物质内容的是()。 【选项】 A.价值 B.使用价值 C.交换价值 D.剩余价值

【答案】B 【解析】不论在什么社会形态下,使用价值总是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考点】商品和价值——商品及其内在矛盾 4.【题干】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是()。 【选项】 A.剩余价值学说 B.资本积累理论 C.商品二因素理论 D.劳动二重性学说 【答案】D 【解析】劳动二重性学说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1)劳动二重性学说是建立科学的劳动价值论的坚实基础 (2)劳动二重性学说剩余价值理论建立的重要基础 (3)劳动二重性学说是马克思理论体系及其他一系列理论建立的理论基础【考点】商品和价值——商品及其内在矛盾 5.【题干】1只绵羊=2把斧头,是()。 【选项】 A.简单价值形式的公式 B.扩大价值形式的公式 C.一般价值形式的公式 D.货币形式的公式 【答案】A 【解析】简单的或者偶然的价值形式是指一种商品的价值偶然地、简单地表现在与它相交换的另一种商品上。 【考点】货币与信用——货币的形成与本质 6.【题干】资本总公式是()。 【选项】 A.W—G—W

政治经济学 第四版 陈征--导论--习题答案

导论练习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 生产关系生产力生产方式经济基础上层建筑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 二、选择题(以下选项中至少有一个正确答案) 1、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 A.人与自然的关系B.人与人的物质利益关系 C.分工协作关系D.管理和被管理的关系 2、下列现象中属于上层建筑的有() A.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B.政治法律制度 C.社会风俗习惯D.社会意识形态 E.国家政权 三、问答题 1.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2.如何理解生产关系?为什么要从物质资料生产过程出发研究生产关系? 3.研究生产关系为什么必须联系生产力和上层建筑? 答案 一、名词解释 答案略。 二、选择题 1、B, 2、BDE 三、问答题 1.参考答案: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与时俱进是指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能随时代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这一理论品质在它的创立中蕴涵,在实践中发展. (1)在创立中蕴涵.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于19世纪40年代至60年代.在它的创立中已蕴涵着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反映了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18世纪末至19世纪中叶,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逐步尖锐化,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逐渐成为主要矛盾,使得一方面,资产阶级需要有为它辩护的经济理论,产生了为资本主义辩护的庸俗经济学,并逐渐取代古典政治经济学而居统治地位;另一方面,登上历史舞台的无产阶级也强烈地呼唤着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诞生,以便用它来武装自己,指导蓬勃发展的反对资本主义的斗争实践.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19世纪中叶,产生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这一事实表明,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必将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这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内在的科学精神. 第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以批判地继承前人一切优秀成果为基础.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和空想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主要理论来源.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创立的理论来源,说明它不是离开世界文明而产生的僵化不变的学说. (2)在实践中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根植于实践,在不断的发展中显示了自己强大的生命力.100多年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始终没有停止过发展.一代又一代的马克思主义者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所提供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根据自己所处时代的要求.对活生生的经济实际进行了大量的理论思考,提出了创造性的理论和观点,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列宁的经济学说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新发展.列宁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贡献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在深入考察垄断资本主义经济特征的基础上,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概论》课后习题补充

马工程教材《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概论》课后思考题的补充 导论(第30页)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 3.什么是生产力、生产关系?两者的辨证关系如何? 4.劳动三要素?生产资料?经济基础?上层建筑? 第一章商品(46页) 1.解释概念:商品、使用价值、价值、具体劳动、抽象劳动、社会必 要劳动时间 2.商品的价值量由什么决定? 3.决定和影响商品价格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4.劳动生产率与商品的价值量及商品的使用价值量的关系? 5.为什么说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统一体? 6.商品二因素和劳动二重性的关系? 第二章:货币(65页) 1.解释概念:货币、通货膨胀、通货紧缩。 2.货币的本质和职能? 3.货币流通量规律及其公式? 第三章市场经济和价值规律(82页) 1.解释概念:自然经济、商品经济、价值规律 2.价值规律的作用及其局限性? 3.商品经济产生的两个条件是什么?

4.价格对价值的背离是不是对价值规律的否定? 5.价值规律的内容、表现形式及作用是什么? 第五章:资本主义生产(129页) 1.解释概念:资本、剩余价值、绝对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超额剩余价值、剩余价值率、不变资本、可变资本 2.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是什么? 3.货币转化为资本的条件? 5.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 6.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是什么? 7.剩余价值率的计算? 9.劳动力商品的价值由什么决定? 10.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有什么特殊性? 第六章资本循环和周转(142页) 1.解释概念:资本循环、资本周转、固定资本、流动资本、年剩余价值率、年剩余价值量 2.资本的循环时间是由哪几个部分组成的?生产时间和流动时间又包含哪些组成部分? 3.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划分同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划分有什么不同? 4.加速资本周转的意义是什么? 5.预付资本总周转速度的计算公式? 6.产业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和三种职能是什么?

于良春《政治经济学》(第4版)课后习题详解(第十一章 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第十二章 产业结构与

第四篇社会经济发展 第十一章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 1.论述影响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 答: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产品和劳务产出数量的增加。经济增长的快慢一般用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率来衡量。经济增长是总需求和总供给共同作用的结果。 从短期看,由于潜在生产能力变化不大,因此一国的经济增长主要受总需求的影响,并随总需求水平的变动而变动。如果在某一时期,总需求水平下降,尽管这时潜在生产能力不变,但实际经济增长率仍会下降。如果在这时,总需求水平上升,产出数量从而经济增长率也会随之提高。 从长期看,总需求总会和潜在生产能力相一致。因此,经济增长从根本上看只能是潜在生产能力增加的结果。导致潜在生产能力增加的因素有两大类,一类是生产要素投入量的增加;另一类是生产要素使用效率的提高。 (1)生产要素投入量。生产要素包括劳动力、资本、自然资源。 ①劳动力是生产要素中能动性的要素,是经济增长的直接推动者。特别是劳动要素中的企业家才能,更是各种生产要素的灵魂,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决定要素。 ②资本是经济增长的物质条件。这里的资本是指物质资本,即指在一定时间内用来生产其他产品的耐用品,它以厂房、及其设备等形式存在。 ③自然资源是存在于自然界中,能够为人们发现经济用途并加以利用的自然要素和条件。按照自然资源的天然特点,大致可分为四类:生态资源,如阳光,风力等;生物资源,

如植物、动物、微生物等;土地资源;矿产资源,如石油、煤炭等。按照自然资源耗竭和更新的特点,又可分为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 (2)生产要素使用效率的提高。同样的要素投入,由于使用效率不同将产生极不相同的经济增长率。影响生产要素使用效率的因素主要有:技术进步、经济体制、结构变动等。 ①技术进步是提高生产要素使用效率的最直接因素。在经济增长中,技术进步是作为一种渗透性要素作用到劳动、资本、自然资源等要素上,通过提高生产要素的质量、系统地改善生产要素的组合过程从而提高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率,促进经济增长。 ②产业结构变动是影响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产业结构是指国民经济中各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和结合状况。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和调整,促进要素从生产率较低的产业向较高的产业转移就能提高产出水平,加速经济增长。 ③经济体制是影响经济增长的核心因素。经济体制是经济制度的具体实现形式,它是人们在经济活动中,各种经济行为规则、政府的经济法规、经济的组织制度和监控制度的总和。根据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规律,经济体制状况对经济增长有促进和阻碍作用。当经济体制和生产力发展相适应时,就能促进经济增长;当经济体制和生产力发展水平不相适应时,就会阻碍经济增长。 2.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需要什么样的体制条件? 答:经济增长方式是指经济增长的方法和途径。它说明经济增长是如何取得的,有哪些特征。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采取什么样的经济增长方式不是人们主观意志的产物,而是该国资源禀赋状况、经济发展阶段、经济体制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1)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作为政府的附属物,没有独立的经济地位和权益,要素

政治经济学--第四章--资本循环和周转(1)

第四章资本循环和周转 一、课程教学目的和要求 资本只有在不断的运动中才能保值和增殖。本章在考察资本主义直接生产过程的基础上,加入对资本主义流通过程的分析,进一步揭示资本的本质。通过本章的学习,从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统一的角度,全面认识、把握资本运动的特征、本质以及内在矛盾。通过分析资本的循环,掌握资本运动的连续性及连续运动的条件;通过分析资本的周转,掌握加速资本周转速度的意义和途径。 二、教学基本内容 第一节资本的循环 (一)产业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和采取的三种不同的职能形式 1.产业资本概念 2.产业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和三种职能形式 3.产业资本的一般循环公式 (二)产业资本的三种循环形态是三种循环形态的统一 1.货币资本循环特点及片面性 2.生产资本循环特点及片面性 3.商品资本循环特点及片面性 (三)产业资本连续循环的基本条件 1.产业资本三种职能形式在空间上的并存性 2.产业资本三种循环形式在时间上的继起性 第二节资本的周转 (一)周转与循环的关系 1.周转的概念

2.二者的关系 (二)资本的周转时间和周转次数 1.资本周转时间的构成——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 2.资本周转速度公式 (三)生产资本的构成: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 1.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概念 2.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区别 3.固定资本、流动资本的划分与不变资本、可变资本的划分区别(四)预付资本总周转 1.预付资本总周转公式 18

2.影响预付总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 (五)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 1.年剩余价值量 2.年剩余价值率 3.加速资本周转的途径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产业资本循环是三种循环形态的统一。 产业资本在循环的过程中依次经过三个阶段,相应采取三种职能形式,每种职能形式都会形成自己的独立循环,由此构成三种循环形态:货币资本循环、生产资本循环、商品资本循环。各种循环形态都有自己的特点和片面性。因此,产业资本循环是三种循环形态的统一。 (二)产业资本连续循环的基本条件 产业资本连续循环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产业资本三种职能形式在空间上的并存性;二是产业资本三种循环形态在时间上的继起性。 (三)循环和周转的关系。 二者是即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联系是:资本循环是资本周转的起点和基础;资本完成一次循环也就完成一次周转。区别是:资本循环是从出发点又回到出发点,资本周转是从出发点重新出发,反复不断地循环;资本循环揭示资本在运动过程中经过的阶段、采取的职能形式和连续循环的条件,资本周转揭示资本周转速度、影响因素及对剩余价值生产和实现的影响。 (四)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划分与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划分的区别和意义 这两种划分的主要区别在于:划分的依据不同、划分的目的不同、划分的内容不同。

(马工程)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概论 第四章+习题

第四章资本积累 一、名词解释题 1.外延扩大再生产 2.内涵扩大再生产 3.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 4.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 5.资本积累 6.资本有机构成 7.资本积聚 8.资本集中 二、单项选择题 1.资本主义再生产的特点是()。 ①物质资料的再生产②生产关系的再生产③简单再生产④扩大再生产 2.资本积累的唯一源泉是()。 ①资本②货币③剩余价值④扩大再生产 3.资本有机构成是指:()。 ①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比例②不就业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比例 ③由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 ④由价值构成决定并反映价值构成变化的资本技术构成 4.资本积累就是()。 ①资本的原始积累②剩余价值资本化③资本的积聚④资本的集中 5.资本积累的内在动因是()。 ①为了扩大再生产②竞争③价值规律的作用④剩余价值规律的作用 6.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是()。 ①无产阶级的贫困积累②资本家的财富积累 ③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生产社会化程度越来越高 ④剥夺者被剥夺,资本主义制度必然被社会主义制度代替 7.资本主义相对人口过剩是指()。

①劳动者人数太多②劳动者人口相对资本的需要太多 ③人口的增长超过了生产资料的增长④人口的增和超过了生产资料的增长 8.资本积聚是通过()。 ①许多分散资本合并成为大资本,扩大个别资本总额 ②大资本吞并中小资本,扩大个别资本的规模 ③组织股份公司,扩大个别资本的规模 ④资本主义企业内部通过剩余价值不断地资本化,扩大个别资本的规模 9.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前提()。 ①个别资本减少②个别资本增大③剩余价值率提高④剩余价值率降低 10.资本主义积累的发展过程,为资本主义的灭亡准备了客观的物质条件,这个物质条件是()。 ①社会化大生产②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③生产资料公有制④资本主义灭亡的掘墓人——无产阶级 11.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 ①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②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③生产和消费之间的矛盾④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之间的矛盾 12.在资本主义制度下,雇佣工人的个人消费() ①完全属于雇佣工人的个人生活需要②完全从属于资本家追逐剩余价值的需要 ③首先是属于雇佣工人的个人生活需要,同时也从属于资本家追逐剩余价值的需要 ④首先从属于资本家追逐属于价值的需要,同时也属于雇佣工人的个人生活需要 13.剩余价值资本化是() ①资本积累②资本积聚 ③资本集中④资本增大 14.资本积累的源泉是() ①资本家的省吃俭用②克扣工人的工资 ③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④资本家的勤劳节俭 15.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是() ①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②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偶然出现的情况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