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测量中国的财政分权_张光

测量中国的财政分权_张光

测量中国的财政分权_张光
测量中国的财政分权_张光

财政学复习题

第一章复习思考题 1.什么是财政学?其产生发展的过程如何? 财政学是研究政府收支活动及其对经济运行所产生的影响的一门学科。财政学的发展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一)早期财政思想(二)财政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三)现代财政理论 2.什么是财政现象?举例说明。 财政现象是财政活动的具体表现, 财政活动是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活动 青海抗震救灾、全国财政收入、中央财政支出 3.财政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目的是什么?研究方法主要有哪些? 财政学的研究对象是财政现象及其本质是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活动及其所反映的分配关系。财政学是研究政府收支活动及其对经济运行所产生的影响的一门学科。 财政学的研究和学习方法:(一)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 1.实证分析主要涉及事实判断,重在回答研究对象“是什么”、“会怎么样”的问题。2.规范分析规范分析是指对经济行为或政策手段的后果加以优劣评判的研究方法。3.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解释政府活动如何影响经济运行的问题,主要由实证分析来完成;为政府决策提供指南,即探讨“政府应该采取什么政策”之类的问题,则有赖于规范分析。但这样区分并不是绝对的。(二)比较分析方法 1.横向比较:中外比较 2.纵向比较:不同历史阶段的比较找出差距;总结规律。(三)借鉴西方财政理论—结合中国实际(四)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五)学点中国财政史——继承与发展“量入为出”与“量出制入” 第二章复习思考题 1.市场失灵其及表现是什么? 市场失灵是指市场机制本身固有的缺陷,即市场在资源配置的某些方面无效或缺乏效率。市场失灵的主要表现主要有三方面:资源配置领域- 自然垄断、公共物品、外部效应、信息不充分,收入分配领域-收入分配不公,经济稳定领域-经济波动失业、通货膨胀 2.什么是社会公共需要?其特征有哪些? 社会公共需要是指社会公众在生产、生活和工作中共同的需要,是市场不能满足的需要。主要特征:(1)社会集中性(2)非排他性(3)非竞争性(4)具有外部效应(5)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物质主要来自剩余产品 3.为什么市场经济体制下需要财政活动? 是由于市场失灵和市场的缺陷存在。 4.“公共悲剧”指的是什么? 公共物品的非排他性意味着可能形成“免费搭车”现象,即消费者追求私利的心理将使其选择不由自己为提供公共物品而付费。 5.什么是财政?其特征有哪些? 财政(公共财政)是指政府为了满足社会公共需要而从事的以政府为主体的分配活动。它是政府通过收支活动,集中一部分社会资源,用于履行政府职能和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经济活动。财政的基本特征:1.公共性。财政着眼于满足社会公共需要。2.非营利性:财政的职责是为市场的有序运转提供必要的制度保证和物质基础,它以社会利益最大化为目的。3.法制性:市场经济是一个法治经济,政府的财政活动也应受法律的约束规范。4.调控性: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是政府调控经济的重要政策工具。 6.简述公平分配的含义。 公平分配包括经济公平和社会公平。经济公平是指在市场初次分配中,社会财富要以要素投入为依据生产要素投入与生产要素收入对称,由市场按照“效率原则”进行。社会公平是指收入差距维持在现阶段社会各阶层所能接受的合理范围内由政府按照“公平原则”、通过

数据库平时作业题(华理2017)

数据库平时作业 第一章数据库系统引论 1.不属于逻辑数据模型的是( A ) A E-R模型 B 关系模型 C 网状模型 D 层次模型 2、用户看到的现实系统的、描述实际领域的情况的模型是( A ) A E-R模型 B 关系模型 C 逻辑模型 D 物理模型 3、 MS SQL Server是( D )。 A. 数据库 B. 数据库系统 C. 数据处理系统 D. 数据库管理系统 4、下面没有反映数据库优点的是( A )。 A. 数据面向应用程序 B. 数据冗余度低 C. 数据独立性高 D.数据共享性高 5、表示数据库的概念模型一般使用( C )。 A. 用户活动图 B. 数据流图 C. E-R图 D. 流程图 6、数据库(DB)、数据库系统(DBS)和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三者之间的关系是( A )。 A. DBS包括DB和DBMS B. DBMS包括DB和DBS C. DB包括DBMS和DBS D. DBS就是DB,也就是DBMS 7、数据库系统包括数据库、数据库管理系统、数据库管理员和各种应用四个部分。 8、用逻辑数据模型描述的模式有:外模式、内模式。 9、数据管理技术经历了人工管理、文件系统和数据库系统三个发展阶段。 10、概念模式是用逻辑数据模型对一个单位的数据的描述。 第二章数据模型 1.不属于关系数据模型中的概念是( B ) A .主键 B 系 C 关系 D 属性

2.有关系:R(A,B,C)PK=A S(D,A) PK=D,FK=A,参照于R的属性A。关系R和S的元组如图1所示。 指出图1关系S中违反关系完整性规则的元组是( C ) A (1,2) B (2,null) C (3,3) D (4,1) 3.有一个关系:学生(学号,姓名,系别),规定学号的值域是8个数字组成的字符串,这一规则属于( C ) A 实体完整性约束 B 引用完整性约束 C 一般性完整性约束 D 关键字完整性约束 4. 在关系运算中,化费时间可能最长的运算是( C )。 A. 投影 B. 选择 C. 笛卡尔乘积 D. 加 5. 从关系中挑选满足条件的记录的运算称为( A )。 A. 选择运算 B. 投影运算 C. 联接运算 D.笛卡尔运算 6. 同一关系模型的任两个元组值( A )。 A. 不能全同 B. 可全同 C. 必须全同 D. 以上都不是 7. 已知关系R如图1所示,可以作为R主键的属性组是( B )。 图1 A. ABC B. ABD C. ACD D. BCD

中国式财政分权对经济的影响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7514531896.html, 中国式财政分权对经济的影响 作者:王平 来源:《中国市场》2018年第03期 [摘要]近些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对财政分权的研究日益深入。文章在对中国式财政分权演变历程进行阐述的基础上,指出了中国式财政分权的特征,并分析了中国式财政分权对经济的影响。 [关键词]财政分权;收入差距;经济发展 [DOI]10.13939/https://www.doczj.com/doc/7514531896.html,ki.zgsc.2018.03.052 1 中国式财政分权的内涵及演变历程 几乎任何一个国家的政府体系都是分为若干级别,通过权力的分配达到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是中央政府的重要目标,财政分权是指给予地方政府一定的税收权力和支出责任范围,并允许其自主决定预算支出规模与结构,使处于基层的地方政府能自由选择其所需要的政策类型,并积极参与社会管理,其结果便是使地方政府能够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 作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财政管理体制改革自新中国成立至今以两个节点为分界,一共经历了三个演变阶段,分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的计划经济体制时期的高度集权的财政体制、十一届三中全会至1994年之间的“分权让利”财政体制、1994年至现在的分税制财政体制。 1.1 高度集权的财政体制 在计划经济体制时期,虽然我国的财政管理体制有过不同程度的改革,但整体上仍然属于中央政府对财政收支具有绝对控制地位的高度集权财政体制。这一时期,公共产品的生产计划制订以及决策权在中央手中,而具体的执行则下放到地方政府手中,两者之间属于单纯的行政隶属关系。同时,地方政府的税收绝大多数要上缴给中央,其财政支出则来源于中央财政拨款,使得地方政府在经济上缺乏独立性,不利于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 1.2 “分权让利”财政体制 十一届三中全会对我国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之间的财政关系进行了重新定位,为了激励地方政府增加财政收入,我国实行了“分权让利”的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并且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这一财政体制也进行了深化改革,变传统的“吃大锅饭”为“分灶吃饭”,这样不仅大大改善了以往我国财政收入严重不足的问题,还极大提升了地方政府的经济独立性,有力促进了其发展经济的积极性。

中国财政史复习思考题解读

中国财政史复习思考题解读 中国财税史复习题 一、单选题 1、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在公元前(一万年)时,农业作为一个独立的生产部门确定下来。 2、(禹)根据各地距离京畿的远近,土质的肥瘠、高下评定土地等级,以土地收获量的十分之一向部落酋长进行定量纳贡,开创了征收土地税的先河。 3、国家财政产生的政治条件是(私有制和阶级的出现) 4、夏商周三代的土地制度,从宏观上讲是(土地王有制) 5、中国古代,商业的萌芽产生于(商)朝。 6、汉代,用于课征未成年人的人头税叫做(口赋) 7、两汉时期田租以(三十税一)为主,属于比例税率。 8、唐代实施的服役制度是(租用调制)。 9、两税法实施于(唐)代。 10、“一条鞭法”实施于明代,是由(张居正)提出并实施的。 11、东汉时期的关税税率较高,在(十分之一)以上。 12、《暴关图》反应的私设关卡,乱收费的情况发生在(明代)。13 、由于劳动生产率低下,夏代田赋的征收采用了(贡法)。 14、汉代实行商业官营,所谓商业官营就是指(官营)。 15、隋唐时期的财政收入主要包括(田赋收入)。 16、五代十国时期的田赋主要包括(两税、绢帛之征)。 17、把差役制度变为雇役制称(雇役法、免役法、募役法)。

18、北洋政府的财政收入主要来源有(外债、内债、税收)。 19、田赋征收的基础是地籍管理,为此国民政府推行(土地计量)。20、公元628 年,唐太宗下令,规定王公百官到一般百姓,垦田每亩纳粟 2 升,以备灾年赈贷之需而建(义仓)。 21、钱粮册内有名丁数,勿增勿减,以该年的丁银额永为定额,以后额外增丁,不再征收钱粮,叫做“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赋”。这是清朝(康熙)实施的。 22、为缓和统治危机,增加财政收入,我国(明)代实施了“一条鞭法”。23 、宋代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是(方田均税法)。 24、北洋政府在把清朝各种名目的附加都并入正赋之后,又另外加征的是(田赋附加)。二、多选题 1、财政产生的物质条件是(生产力的发展、剩余产品的产生)。2 、国家财政产生的社会条件是(社会分工的发展、公共管理的需要)。 3 、据文献记载,在(舜、禹)时期,为了保障公共事务的发展,统治者要求臣服部落和被保护的小部落贡献财物。 1 4、夏商周三代的服役,直接与井田制有关。一般认为,三代的田赋制度分别实行的是(共、助、彻)。 5、人头税发展到汉代,已经制度化,有(口赋、算赋、户赋、献赋)。6 、古代收益税(或财产税)包括(车船税、贳货、牲畜税)。 7、宋朝的田赋按土地的性质不同分为(公田之赋、民田这赋、城郭之赋、杂变之赋、丁口之赋)。 8、宋代市舶课有(抽解、博买)。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论文题目选题参考

https://www.doczj.com/doc/7514531896.html,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论文题目 一、最新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论文选题参考 1、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校长吴汉东指出:积极应对法学高等教育的机遇和挑战 2、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媒体资源利用现状与前景研究--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为例 3、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校长吴汉东:完善知识产权制度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4、体现法学用户意愿的资源建设与营销——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图书馆为例 5、体现用户意愿的资源建设与营销--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图书馆为例 6、夯实工作基础、净化学术环境——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管理制度建设实践为例 7、独立学院大学生职业规划意识薄弱问题调查分析——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武汉学院为例 8、高校图书馆读者利用服务现状调查与分析——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为例 9、填补世界会计史的空白——记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郭道扬 10、伟大的人格,卓越的贡献——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纪念杨时展教授逝世十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11、相对“就业易”形势下财会专业本科生的就业心理与指导——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会计学院为例 12、“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现代政治经济学丛书”评介——兼评《生产关系二维理论与产权分析》和《交汇与分野》 13、论公法学博士培养机制改革——基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与其他典型培养单位的比较分析 14、独立学院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存在问题分析与解决方法探索--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武汉学院为例

https://www.doczj.com/doc/7514531896.html, 15、独立学院大学生思想政治现状及对策思考——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武 汉学院为例 16、中国知识产权研究的先行者——记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原校长吴汉东 17、特色鲜明成绩显著——评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财政学博士点导师文集 18、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院长杨灿明同志为《湖北财税》题词 19、探索就业举措抵御就业寒流——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试行本科生导师制 促进毕业生充分广泛就业 20、水污染防治须出台“硬’’法——专访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吕忠梅 二、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论文题目大全 1、人文社科类高校工科学生就业问题与对策——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为例 2、研究生教育的特色战略及其实现机制——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为例 3、中国新型法治智库研究的实践探索与制度创新——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治发展与司法改革研究中心主任暨湖北法治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徐... 4、民族地区产权制度发展模式分析——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卢现祥教授访谈 5、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王波作品选登 6、高校研究生导师聘任制度研究——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为例 7、科研训练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影响研究——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博文杯”项目为例 8、高等教育的国际化与现代化——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第二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综述 9、将风险评估引入食品安全风险行政调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戚建刚谈风险评估与行政调查 10、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金融学院台生刘哲瑜曾经的合唱队领唱讨厌现在 的民进党

财政分权理论综述

关键词:财政分权;财政联邦主义;维持市场化几乎任何一个国家的政府体系都是分为若干级别,通过权力的分配达到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是中央政府的重要目标,因而,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财政关系,一直是经济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国内外有关的经济学家,从不同的角度对财政分权问题作出了研究。所谓财政分权是指给予地方政府一定的税收权力和支出责任范围,并允许其自主决定预算支出规模与结构,使处于基层的地方政府能自由选择其所需要的政策类型,并积极参与社会管理,其结果便是使地方政府能够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有关财政分权的理论不仅在发达国家得到普遍的重视,许多发展中国家也将财政分权视为打破中央计划束缚,走上自我持续增长道路的重要手段。一、传统财政分权理论基本框架如果按新古典经济学的原理,中央政府能够完全根据居民的偏好、经济中的产品和服务总量以及资源禀赋供给公共品,从而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一个国家就不可能出现多级政府,也就没有必要讨论财政分权。但是,现实是地方政府不仅实实在在的存在,而且作用很大,基于此西方财政分权理论逐渐产生,传统的财政分权理论以蒂布特(Tiebout)1956年发表的《地方支出的纯理论》为标志,然后马斯格雷夫(Musgrave)、奥茨(Oates)等经济学家对此作出补充和发展。传统财政分权理论对财政分权的合理性、必要性给出了一定的解释和说明,其研究的一个基本问题是如何将各项财政职能及相应的财政工具在各级政府之间进行适当的分配,核心观点认为:如果将资源配置的权力更多地向地方政府倾斜,那么通过地方政府间的竞争,能够使地方政府更好地反映纳税人的偏好,从而加强对政府行为的预算约束,相当程度上改变中央政府在财政政策中存在的不倾听地方公民意见的状态。(一)蒂布特(Tiebout)“以足投票”理论蒂布特(1956)首先从公共品入手,假定居民可以自由流动,具有相同偏好和收入水平的居民会自动聚集到某一地方政府周围,居民的流动性会带来政府间的竞争,一旦政府不能满足其要求,那么居民可以“用脚投票”迁移到自己满意的地区,结果地方政府要吸引选民,就必须按选民的要求供给公共品,从而可以达到帕累托效率,奥茨及布鲁克纳(Brueckner)等人的实证研究结果也表明,理性的居民的确要比较享受居住地公共服务的收益与履行纳税义务的成本,在居民的约束下,地方政府有最有效提供公共品的动力。(二)马斯格雷夫(Musgrave)的分权思想马斯格雷夫(1959)从考察财政的三大职能出发,分析了中央和地方政府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他认为:宏观经济稳定与收入再分配职能应由中央负责,因为地方政府对宏观经济稳定实施控制缺乏充足的财力,另外经济主体的流动性也严重束缚了地方政府进行收入再分配的尝试;而资源配置政策则应根据各地居民的偏好不同而有所差别,在这方面地方政府比中央政府更适合,更有利于经济效率的提高和社会福利水平的改进。他还指出在公共品供给效率和分配的公正性实现方面,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间必要的分权是可行的,这种分权可以通过税种在各级政府间的分配固定下来,从而赋予地方政府相对独立的权力。[!--empirenews.page--] (三)奥茨(Oates)的分权定理奥茨在《财政联邦主义》(1972)一书中,通过一系列假定提出了分散化提供公共品的比较优势,即奥茨“分权定理”:对某种公共品来说,如果对其消费涉及全部地域的所有人口的子集,并且关于该公共品的单位供给成本对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都相同,那么让地方政府将一个帕累托有效的产出量提供给他们各自的选民则总是要比中央政府向全体选民提供的任何特定的且一致的产出量有效率得多。因为与中央政府相比,地方政府更接近自己的公众,更了解其所管辖区选民的效用与需求。也就是说,如果下级政府能够和上级政府提供同样的公共品,那么由下级政府提供则效率会更高。由于奥茨分权定理的证明是建立在偏好差异和中央政府等份供给公共品的假定上,这些限制性条件似乎有点强加于人,很难使人信服,后续的研究对此作出了进一步的说明。Oates(1999)指出在完全信息条件下,中央政府就很可能根据各地不同的需求提供不同的产出,以使社会福利最大化,此时也就无财政分权存在的必要性,但现实是,由于信息不对称的客观存在,地方政府对其辖区内居民的偏好、公共品提供的成本比中央政府了解的多,更具有信息优势;迫于一些政

税收学原理教案上课讲义

《税收学原理》教学方案 课程名称:税收学原理 课程号:0030578 编写日期:2007年4月 导论 一、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教学,应使学生对的税收理论有初步的了解。 二、教学要求 了解西方学者关于税收一些理论;了解马克思、恩格斯的税收理论;了解本书的研究方法;理解和掌握中国现代的税收理论体系。 三、教学实数:1个课时 四、教学重点: 1. 马克思、恩格斯的税收理论 2. 构建中国的税收理论体系 五、教学难点 1.如何把马克思主义原理和中国实际相结合构建中国的税收理论体系 六、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自学并讨论。 七、主要参考书目: 1.阮宜胜著:《税收学》经济科学出版社1997年2月修订版 2.黄甫生刘凤健主编:《政治学》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3月第一版 3.孙翊刚主编:《中国财政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2月第一版 4.扬斌主编:《税收学》科学出版社2003年1月第一版 5.陈永良编著:《外国税制》暨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1月第一版 八、作业: 1. 如何构建中国的税收理论体系? 第一章税收基本概念 一、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学习,应使学生掌握税收的概念、基本特征及税收的基本术语。二、教学要求 理解并掌握税收的概念;重点掌握税收“三性”的基本特征;对税收的基本术语有所了解。 三、教学时数:2个课时 四、教学重点 1.税收的概念及解析 2.税收“三性”的基本特征 3.税收和其他财政收入形式的比较 五、教学难点 1.税收概念的解析 2.对税收“三性”基本特征的认识 六、教学方法 课堂讲解;提问。 七、主要参考书目: 1.阮宜胜著:《税收学》经济科学出版社1997年2月修订版 2.扬斌主编:《税收学》科学出版社2003年1月第一版 3.陈永良编著:《外国税制》暨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1月第一版 八、作业 1.什么是税收?怎样理论税收的概念? 2.怎样评析作为税收概念的“税收价格”? 3.什么是税收的“三性”特征?怎样认识税收的“三性”特征?认识税收“三性”特征的重要意义何在? 第二章税收的起源和历史发展 一、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了解税收是怎样起源的及其发展的过程,了解新中国税收的建立和发展过程。 二、教学要求 了解税收的产生的原因;了解中国税收的发展历程;了解西方国家税收的发展过程。 三、教学时数:2个课时

华南理工大学网络教育-数据库-2019秋-平时作业2答案

数据库系统概论平时作业2 一、单项选择题 (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 求的,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 下面列出的数据管理技术发展的三个阶段中,哪个(些)阶段没有专门的软件 对数据进行管理?(A ) Ⅰ.人工管理阶段 Ⅱ.文件系统阶段 Ⅲ.数据库阶段 A .只有Ⅰ B .只有Ⅱ C .Ⅰ和Ⅱ D .Ⅱ和Ⅲ 2. 在关系数据库中,表(table )是三级模式结构中的(B ) A .外模式 B .模式 C .存储模式 D .内模式 第(3)至(5)题是基于如下两个关系,其中雇员信息表关系EMP 的主键是雇员号,部门信息表关系DEPT 的主键是部门号 3. 若执行下面列出的操作,哪个操作不能成功执行?(D ) A .从EMP 中删除行(’010’, ’王宏达’, ’01’,1200) B .在EMP 中插入行 (’102’, ’赵敏’, ’01’,1500) C .将EMP 中雇员号=’056’的工资改为1600元 D .将EMP 中雇员号=’101’的部门号改为’05’ 4. 若执行下面列出的操作,哪个操作不能成功执行?(C ) A .从DEPT 中删除部门号=’03’的行 B .在DEPT 中插入行(’06’,’计划部’,’6号楼’) C .将DEPT 中部门号=’02’的部门号改为’10’ D .将DEPT 中部门号=’01’的地址改为’5号楼’ 5. 在雇员信息表关系EMP 中,哪个属性是外键(foreign key )?(C )

A.雇员号B.雇员名 C.部门号D.工资 6.在SQL语言的SELECT语句中,实现投影操作的是哪个子句?(A)。 A.select B.from C.where D.group by 7. SQL语言集数据查询、数据操纵、数据定义和数据控制功能于一体,语句 INSERT、DELETE、UPDATE实现哪类功能?(B)。 A. 数据查询 B.数据操纵 C.数据定义 D.数据控制 8.设关系R和关系S的基数分别是3和4,关系T是R与S的广义笛卡尔积,即: T=R×S,则关系T的基数是(C)。 A. 7 B. 9 C. 12 D. 16 9.设属性A是关系R的主属性,则属性A不能取空值(NULL)。这是(A)。 A.实体完整性规则 B.参照完整性规则 C. 用户定义完整性规则 D. 域完整性规则 10.在并发控制的技术中,最常用的是封锁方法。对于共享锁(S)和排他锁(X) 来说,下面列出的相容关系中,哪一个是不正确的?(B)。 A. X/X:TRUE B. S/S:TRUE C. S/X:FALSE D. X/S:FALSE 11.下面关于函数依赖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B)。 A.若X→Y,X→Y,则X→YZ B.若XY→Z,则X→Z,Y→Z C.若X→Y,Y→Z,则X→Z D.若X→Y,Y′ Y,则X→Y′ 第(12)至(14)题基于以下的叙述:有关系模式A(C,T,H,R,S),基中各属性的含义是: C:课程T:教员H:上课时间R:教室S:学生 根据语义有如下函数依赖集: F={C→T,(H,R)→C,(H,T)→R,(H,S)→R} 12. 关系模式A的码是(D)。 A.C B.(H,R) C.(H,T)D.(H,S) 13.关系模式R的规范化程度最高达到(B)。 A.1NF B.2NF C.3NF D.BCNF

中国式财政分权会增加环境污染吗(精)

收稿日期:2011-12-06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71073085 作者简介:闫文娟(1984-女,新疆哈密人,南开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生;钟茂初(1965-,男,江西铜鼓人,南开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国式财政分权会增加环境污染吗 闫文娟1,钟茂初2 (南开大学经济学院,天津 300071 摘要:经济分权和政治集权并存以及中央政府引导地方政府之间/GDP 竞赛0的过度竞争是中国式财政分权的核心内涵,本文在此背景下分析环境污染的原因。先从理论上提出假说,然后利用1999-2008年省级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最后得出结论:中国式财政分权确实增加了外溢性公共物品(如废水以及覆盖全国的纯污染公共物品(如二氧化硫的污染排放强度,但并没有增加地方污染公共物品(如固体废弃物的污染排放强度;由于排污费收取的人为因素较大,排污费政策对污染物排放的抑制效应不明显;财政分权体制下地方政府有选择地放松了一些上缴税收高的工业企业的二氧化硫以及固体废物排放的监管,这样便呈现出污染物在不断增加,排污费的收入也在不断增加的局面。 关键词:财政分权;排污费;环境污染 中图分类号:F81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892(201203-0032-06 一、引言

国外关于财政分权对环境质量影响的研究结论并不一致,有研究认为财政分权并没有使环境质量下降[1]反而使环境质量提高[2],有研究认为财政分权使得环境质量降低[3]。中国的财政分权不同于西方国家的财政分权,中国的财政分权伴随着政治集权,晋升激励使得地方政府官员有非常强的(政治动力促进地方经济快速发展[4],中国地方政府的治理模式是/自上而下0的/标尺竞争0即地方政府更多的只需要对中央政府负责,中央政府通过以GDP 为主导的考核机制对地方政府进行考评。在中国,中央政府拥有绝对的权威任命地方官员,因而有能力奖惩地方官员的行为,而在俄罗斯等财政联邦主义体制下,中央政府没有能力影响地方政府的行为[5],这是中国式分权相比联邦财政分权的最大不同,那么中国式财政分权对环境污染的影响又是怎样的呢?国内专门作中国式财政分权对环境影响的研究尚不多见,已有的关于中国财政分权对环境影响的实证检验主要如下:杨瑞龙、章泉[6]首次实证检验了中国的财政分权对环境质量的影响,得出财政分权度越高,环境质量越差,验证了财政分权可能导致地方政府降低环境保护的努力。李猛[7]从财政分权角度提出了中国环境污染趋势的新假说:环境污染程度随着人均地方财政能力水平的提高而持续上升,当人均地方财政能力水平超过倒U 型曲线拐点值后,环境污染程度趋于下降。张凌云、齐晔[8]分析了作为/理性人0的政府,在面临政治激励(政绩考核下的经济发展动力和财政约束(地方政府财税压力大下的环境监管困境,只是没有对相应的理论进行实证检验。 第3期(总第165期 2012年5月 财经论丛 C ollected Essays on Finance and Economics No.3(General,No.165 May.2012 闫文娟等中国式财政分权会增加环境污染吗

中国财政史复习思考题

中国财税史复习题 一、单选题 1、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在公元前(一万年)时,农业作为一个独立的生产部门确定下来。 2、(禹)根据各地距离京畿的远近,土质的肥瘠、高下评定土地等级,以土地收获量的十分之一向部落酋长进行定量纳贡,开创了征收土地税的先河。 3、国家财政产生的政治条件就是(私有制与阶级的出现) 4、夏商周三代的土地制度,从宏观上讲就是(土地王有制) 5、中国古代,商业的萌芽产生于(商)朝。 6、汉代,用于课征未成年人的人头税叫做(口赋) 7、两汉时期田租以(三十税一)为主,属于比例税率。 8、唐代实施的服役制度就是(租用调制)。 9、两税法实施于(唐)代。 10、“一条鞭法”实施于明代,就是由(张居正)提出并实施的。 11、东汉时期的关税税率较高,在(十分之一)以上。 12、《暴关图》反应的私设关卡,乱收费的情况发生在(明代)。 13、由于劳动生产率低下,夏代田赋的征收采用了(贡法)。 14、汉代实行商业官营,所谓商业官营就就是指(官营)。 15、隋唐时期的财政收入主要包括(田赋收入)。 16、五代十国时期的田赋主要包括(两税、绢帛之征)。 17、把差役制度变为雇役制称(雇役法、免役法、募役法)。 18、北洋政府的财政收入主要来源有(外债、内债、税收)。 19、田赋征收的基础就是地籍管理,为此国民政府推行(土地计量)。 20、公元628年,唐太宗下令,规定王公百官到一般百姓,垦田每亩纳粟2升,以备灾年赈贷之需而建(义仓)。 21、钱粮册内有名丁数,勿增勿减,以该年的丁银额永为定额,以后额外增丁,不再征收钱粮,叫做“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赋”。这就是清朝(康熙)实施的。 22、为缓与统治危机,增加财政收入,我国(明)代实施了“一条鞭法”。 23、宋代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就是(方田均税法)。 24、北洋政府在把清朝各种名目的附加都并入正赋之后,又另外加征的就是(田赋附加)。 二、多选题 1、财政产生的物质条件就是(生产力的发展、剩余产品的产生)。 2、国家财政产生的社会条件就是(社会分工的发展、公共管理的需要)。 3、据文献记载,在(舜、禹)时期,为了保障公共事务的发展,统治者要求臣服部落与被保护的小部落贡献财物。

兰大《数据库原理》18秋平时作业1(满分)

------------------------------------------------------------------------------------------------------------------------------ (单选题) 1: 数据流图属于数据库设计的哪个阶段的工具?( ) A: 需求分析阶段 B: 概念结构设计阶段 C: 逻辑结构设计阶段 D: 物理结构设计阶段 正确答案: (单选题) 2: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关系DML属于非过程性语言 B: 非过程性语言比过程性语言编程复杂 C: 非过程性语言增加了系统开销 D: 非过程性语言不需要指出“怎么做” 正确答案: (单选题) 3: 在数据库技术中,反映现实世界中事物的存在方式或运动状态的是( )。 A: 信息 B: 消息 C: 数据 D: 命令 正确答案: (单选题) 4: 在SQL中,聚合函数COUNT(列名)用于() A: 计算元组个数 B: 计算属性的个数 C: 对一列中的非空值计算个数 D: 对一列中的非空值和空值计算个数 正确答案: (单选题) 5: 在信息系统中,信息经历了现实世界、信息世界、计算机世界三个领域。信息世界的实体集反映到计算机世界中则表示为()。 A: 数据项 B: 文件 C: 记录 D: 数据模型 正确答案: (单选题) 6: 属于BCNF的关系模式________。 A: 已消除了插入、删除异常 B: 已消除了插入、删除异常和数据冗余 C: 仍然存在插入、删除异常 D: 在函数依赖范畴内,已消除了插入和删除的异常 正确答案: (单选题) 7: 现有关系表:医疗(患者编号,医生编号,医生姓名,诊断日期,诊断结果,恢复情况)的主码是()。 A: 患者,医生编号,诊断日期 B: 医生编号 C: 诊断日期 D: 患者编号

2020年智慧树知道网课《财政学(湖南科技大学)》课后章节测试满分答案

第一章测试 1 【单选题】(10分) 在现实生活中,一个国家的财政收支是通过()来安排的。 A. 国家法律 B. 国家税制 C. 国家预算 D. 财政部门 2 【多选题】(10分) 下列名词中属于财政用词的是()。 A. 度量 B. 度支 C. 国计 D. 国用

3 【多选题】(10分) 下面哪一项属于公共需要()。 A. 图书馆 B. 花园 C. 公园 D. 公共停车场 4 【单选题】(10分) 财政运行的主线是()。 A. 财政收支 B. 国家税收 C. 国家投资 D. 国家预算

5 【判断题】(10分)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资源配置有两条渠道,一是市场,二是政府,财政收支的过程就是政府进行资源配置的过程。 A. 对 B. 错 6 【多选题】(10分) 财政运行主要特征包括()。 A. 财政运行是财政规律与财政政策的矛盾统一 B. 财政运行是财政收支的矛盾统一 C. 财政运行具有固定性 D. 财政运行是公共性与阶级性的矛盾统一 7 【多选题】(10分)

财政实现收入再分配职能的手段包括()。 A. 财政性支出 B. 税收 C. 转移性支出 D. 购买性支出 8 【多选题】(10分) 财政稳定经济职能的机制和手段是()。 A. 自动稳定机制 B. 转移支付 C. 相机抉择稳定机制 D. 政府采购制度 9 【单选题】(10分) 财政收入再分配职能主要调节企业利润与()的分配。

A. 企业成本 B. 社会利润 C. 社会收入 D. 个人收入 10 【单选题】(10分) 收入分配的核心问题是实现()。 A. 效益最大化 B. 利润最大化 C. 社会公平 D. 社会稳定 第二章测试 1 【多选题】(20分)

财政分权理论

2.财政分权理论的内容 (1)第一代财政分权理论的内容 其核心观点是,如果将资源配置的权力本身更多地向地方政府倾斜,那么,通过地方政府之间的竞争,能够迫使政府官员的财政决策更好地反映纳税人的偏好,从而强化对政府行为的预算约束,相当程度上改变中央政府在财政决策中存在的不倾听地方公民意见的状态。这个论点实质上是强调地方政府的竞争机制的作用。 其中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有: 蒂博特(1956)“以足投票”理论。蒂博特通过一系列假设,论述了公民“以足投票”,促进地方政府间竞争,并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的机制。他认为人们愿意在地方政府周围是由于他们想在全国寻找地方财政支出与税收的一种精确组合,使自己的效用最大化,人们之所以在某一区域工作和居住,接受当地政府的管辖,是因为政府服务与税收符合自己效用最大化的原则。 斯蒂格勒(1957)最优分权模式菜单。斯蒂格勒提出了地方政府存在必要性的两条基本原则,进而说明了地方政府的存在是为了更有效地配置资源,以实现社会福利的最大化。他在《地方政府功能的有理范围》中提出了这两条原则:一是与中央政府相比,地方政府更接近于自己的民众,地方政府更了解它所管辖公民的效用与需求;二是一国国内不同的人们有权对不同种类和不同数量的公共服务进行投票表决。这就说明了地方政府的存在是为了更有效地配置资源,进而实现社会福利的最大化。 布坎南(1965)“俱乐部”理论。布坎南运用“俱乐部”理论解释了最优地方政府管辖范围的形成问题,并强调了公共产品提供的规模经济与消费拥挤状况在决定地方政府最佳规模中的作用。 奥茨(1972)分权定理。奥茨从地方政府组织的决策成本和集合的角度,论述了政府组织结构问题。 特里西(1981)偏好误识理论。特里西从社会经济生括中信息的不完备性和非确定性出发,论述了由更了解本地区居民偏好的地方政府来提供公共产品,以实现社会福利的最大化。 费雪(2000)地方政府组织理论。费雪的地方政府组织理论同时强调①公共产

中国式财政分权体制对公共物品提供的影响

中国式财政分权体制对公共物品提供的影响 金融海啸席卷全球,对各国的经济都造成了较大的冲击,我国也未能幸免,经济增长趋缓。 为此,国家制定了许多经济政策来刺激经济的发展,特别是采用了激进的财政政策—投资四 万亿建设基础设施。各地方政府纷纷响应,但是这个特殊的时期投资建设基础设施是一种昀 佳的选择么?教育、科技、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公共产品的提供是否能够带给我们更大的 效用呢? 一、中国财政分权的主要特征 20世纪70年代末期以来,中国经历了一系列重要的体制变革。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财政 分权。其核心是财政收支权力在中央与地方之问重新配置,逐步从中央向地方转移,即财政 分权改革。中国财政分权改革开始于1980年,历经财政包干体制和分税制,现已逐步建立 了以分税制为核心的分级财政体制框架。与西方财政分权体制相比,我国的财政分权体制存 在许多不同之处,富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因此,我们称之为中国式财政分权。概括起来,中 国式财政分权主要具有以下典型特征。 中国财政分权体制是建立在中央与下级政府委任制基础上的。西方国家的财政分权不仅在经 济上分权,而且在政治上也是分权的;但是我国仅仅是在经 济上分权,在政治上是高度集权的。因此,造成了我国与西方官员选拔机制的差别:西方国 家地方政府官员的选拔机制是民主选举,即对下负责;而中国地方政府官员的选拔机制是由 上级政府选拔,即对上负责,传统财政分权理论中的“用手投票”机制在中国达不到应有的效果,进而形成了地方政府官员顾上不顾下的局面。 传统财政分权理论认为,对于公共产品的供给,如果其消费涉及全部地域的所有人口,并且 该公共产品的单位供给成本对于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来说是相等的,那么由地方政府将一个 公共物品提供给各自的选民要比由中央政府向全体选民提供任何等量的公共物品有效得多。 也就是说,如果地方政府能够和中央政府提供同样、等量的公共产品,那么由地方政府提供 时效率更高。因此,传统的财政分权是“自下而上”的。 但从我国来看,情况并非如此。建国后,我国的计划经济体制是一种财政主导型的经济体制,财政收支状况直接影响着国民经济的运行与发展。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传统财政 经济体制弊端的日益显现,财政收支矛盾日益加剧,直接威胁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在这种情 况下,诱发了经济转型的启动,并且使财政体制改革成为经济转型的突破口,率先实施。从1980年开始实行的财政包干体制,到1994年推行的分税制财政体制,我国的财政分权改革 以保证中央政府取得足够的财政收入以及强有力的宏观调控能力作为主要目标,各项财政改 革措施均由中央制定,地方负责执行。因此,中国式财政是“自上而下”的。这在一定程度上 直接导致基层财政由于长期得不到重视而陷于困境,公共产品供给能力严重不足。 传统财政分权理论认为,由于居民可以自由流动,具有相同偏好和收入水平的居民会自动聚 集到某一地方。居民的这种流动性会导致地方政府之间相互竞争,一旦政府不能满足居民的 要求,他们就通过“用脚投票”的方式迁移到自己满意的地区。地方政府要吸引选民,就必须 按照选民的要求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但在中国,此项政策没有任何的实际意义因为在中国 长期以来一直实行限制人口流动的户籍制度和城乡区别对待的政策,人口在地区间自由流动 这一“用脚投票”机制发挥作用的前提条件根本不具备。因此,传统的“用脚投票”机制在中国 不起作用,政府的公共产品供给行为根本受不到居民流动的约束。 二、中国式财政分权与GDP竞赛的形成 关于中国财政分权改革的绩效,大多数文献均证实,中国的财政分权改革对地方政府发展经 济构成了强大激励,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增长。对地方政府的强大激励有两个方面:

兰大20春《数据库原理》20春平时作业1 满分答案.doc

1.数据流图属于数据库设计的哪个阶段的工具?( ) A.需求分析阶段 B.概念结构设计阶段 C.逻辑结构设计阶段 D.物理结构设计阶段 【参考答案】: A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关系DML属于非过程性语言 B.非过程性语言比过程性语言编程复杂 C.非过程性语言增加了系统开销 D.非过程性语言不需要指出“怎么做” 【参考答案】: B 3.在数据库技术中,反映现实世界中事物的存在方式或运动状态的是 ( )。 A.信息 B.消息 C.数据 D.命令 【参考答案】: A 4.在SQL中,聚合函数COUNT(列名)用于() A.计算元组个数 B.计算属性的个数 C.对一列中的非空值计算个数 D.对一列中的非空值和空值计算个数 【参考答案】: C 5.在信息系统中,信息经历了现实世界、信息世界、计算机世界三个领 域。信息世界的实体集反映到计算机世界中则表示为()。 A.数据项 B.文件 C.记录 D.数据模型 【参考答案】: B 6.属于BCNF的关系模式________。

A.已消除了插入、删除异常 B.已消除了插入、删除异常和数据冗余 C.仍然存在插入、删除异常 D.在函数依赖范畴内,已消除了插入和删除的异常 【参考答案】: D 7.现有关系表:医疗(患者编号,医生编号,医生姓名,诊断日期,诊 断结果,恢复情况)的主码是()。 A.患者,医生编号,诊断日期 B.医生编号 C.诊断日期 D.患者编 号 【参考答案】: A 8.实现关系代数选择运算的SQL子句是() A.SELECT B.ORDERBY C.FROM D.WHERE 【参考答案】: D 9.在数据库设计中,将ER图转换成关系数据模型的过程属于( )。 A.需求分析阶段 B.逻辑设计阶段 C.概念设计阶段 D.物理设计阶 段 【参考答案】: B 10.SQL中的“断言”机制用于实现数据库的() A.完整性 B.保密性 C.并发性 D.安全性 【参考答案】: A 11.从关系规范化理论的角度讲,一个满足3NF的关系可能存在的问题 是:()。 A.数据冗余度大 B.修改异常 C.插入异常 D.删除异常 【参考答案】: BCD

财政分权理论及其发展述评(一)

财政分权理论及其发展述评(一) 内容提要:财政分权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十分普遍的现象,财政分权理论的发展也呈现多样化。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来研究财政分权问题,他们主要集中研究财政分权的原因、最优财政分权度及财政分权的影响等几个方面。本文对国内外这几个方面的研究作一综述并给予简单的评析。 关键词:财政分权;信息成本;政府规模;区域经济 财政分权是指,中央政府给予地方政府一定的税收权和支出责任范围,允许地方政府自主决定其预算支出规模和结构。财政分权的核心是,地方政府有一定的自主权。通常采用地方财政收入、地方财政支出、省级政府预算收入中平均留成比例、子级政府支出与中央政府支出之比、预算收入的边际分成率、自治权指标和支出一收入指标、垂直不平衡度等指标来衡量财政分权的程度。由于不同的国家在进行财政分权时,可能面临的经济环境、政治体制、民主发达程度等方面不同,财政分权的表现形式也会呈现差异。许多学者根据财政分权的不同表现形式进行了分类。刘云龙把财政分工(或分权)方式划分为立宪性一致同意型财政分工方式和行政性一致同意型财政分工方式。前者的基本特征为:在事权划分上,体现经济性、功能性、地方政府优先性;在财政分工的确认上,体现了立宪性、民主性、老百姓说了算。后者的基本特征是:财政行为的策略性;财政活动的非规范性;财政分工的行政性。1]钱颖一按地方政府拥有权力的大小把分权化划分为三种类型:不伴随权力下放的行政代理、权力分散化的联邦制和完全的分权化。最极端的分权化形式是完全的分权化,即国家把一切政治经济权力完全下放到地方,包括国防、财政、货币等。分权化程度最低的一种类型是不伴随权力下放的行政代理,它仅仅把贯彻执行政策的任务放给了地方,却不给地方制定计划和选择政策的权力。介于这两种极端的类型之间的是一种在政府层级体系内部的权力划分,这就是各种各样的联邦制。2]Inman和Rubinfeld按中央政府政策的决策方式把联邦主义分为三种:经济联邦主义、合作联邦主义和民主联邦主义。经济联邦主义的中央政府政策由被选举或被任命的中央计划者决定。这种联邦主义把经济效率目标放在政府目标的首位。合作联邦主义的中央政府政策由从基层政府选出的代表全体一致同意决定。合作联邦主义把经济效率目标作为中心目标,并鼓励地方政府在提供拥挤的公共服务中发挥作用。民主联邦主义的中央政府政策由从基层政府选出的代表大多数同意决定。3] 自从上个世纪以来,财政分权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十分普遍的现象。发达国家大部分都实行财政分权。在人口超过五百万的75个转型经济国家中,84%的发展中国家正致力于向地方政府下放部分权力。伴随着财政分权实践的发展,财政分权理论以Tibe0ut1956年的经典文章《地方公共支出的纯理论》为起点,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第一代财政分权理论以Hayek、Tibeout、Musgrave、Oate为代表。4-7]其核心观点是,如果将资源配置的权力本身更多地向地方政府倾斜,那么,通过地方政府之间的竞争,能够迫使政府官员的财政决策更好地反映纳税者的偏好,从而强化对政府行为的预算约束,相当程度上改变中央政府在财政决策中存在的不倾听地方公民意见的状态。这个论点实质上是强调地方政府的竞争机制的作用。第一代财政分权理论与新古典的厂商理论相一致,把组织(政府、公司)视为“黑箱”,忽视了政府官员为什么有激励去提供公共商品和维护市场秩序。第二代财政分权理论以Montin0la、Qian和Weingast、Qian和Roland、Qian和Weingast、T0mmast和Weinschelbaum为代表。8-11]第二代财政分权理论承认对政府本身有激励机制。它假定政府并不是普济众生式的救世主,政府官员也有物质利益,官员有可能从政治决策中寻租。一个有效的政府结构应该实现官员和地方居民福利之间的激励相容。 本文按照各国为什么要实行财政分权?实行财政分权后,后果会怎么样?财政分权的后果必然会有正面和负面的影响,这在客观上就决定了最优财政分权的存在性这样的逻辑顺序来展开分析。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