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名著阅读百题精练【含答案解析,91-100】

名著阅读百题精练【含答案解析,91-100】

名著阅读百题精练【含答案解析,91-100】
名著阅读百题精练【含答案解析,91-100】

名著阅读百题精练【含答案解析,91-100】

91. 阅读下面《论语》《孟子》选段,完成后面题目。(6分)材料一: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yì)》)材料二:孟子曰:“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言非礼义,谓之自暴也;吾身不能居仁由义,谓之自弃也。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旷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孟子·离娄上》)1.请根据上面选段,用自己的话分别简要概括“自暴者”和“自弃者”的行为表现。(2分)2.请根据上面选段,简要分析孔子和孟子对“仁”的各自看法。(4分)参考答案1.自暴者:诋毁礼义。自弃者:自认为不能守仁行义。2.孔子认为仁是根本,离开了仁这个根本,就无法很好地实施礼和乐,礼和乐的意义也会丧失。孟子认为仁是人最安适的住所,是人的归依,人要拥有仁,否则是可悲的。参考译文材料一:孔子说:“如果一个人没有仁爱之心,对礼仪能怎么样呢?如果一个人没有仁爱之心,对音乐又能怎么样呢?”(注意:如……何?奈……何?属于古代汉语中的固定格式,一般应该翻译成:对……怎么样?把……怎么办?)材料二:孟子说:“自己糟蹋自己的人,不能跟他有说什么;自己抛弃自己的人,不能跟他做什么。出言如果就诋毁礼义,这就叫做叫自己糟蹋自己。自认为不能居仁心,行正义,就叫做自己抛弃自己。仁,是人类最安适的精神住宅;义,是人类最正确的光明大道。把最安适的住宅空起来不去住,把最正确的大道舍弃在一边不去走。这可真是悲哀啊!”92.阅读下面的《三国演义》选段,根据原著故事情节,回答问题。许攸出,仰天叹曰:“忠言逆耳,竖子不足与谋!吾子侄已遭审配之害,吾何颜复见冀州之人乎!”遂欲拔剑自刎。左右夺剑劝曰:“公何轻生至此?袁绍不纳直言,后必为曹操所擒。公既与曹公有旧,何不弃暗投明?”只这两句言语,点醒许攸;于是许攸径投曹操。(《三国演义》第三十回)许攸背弃袁绍的原因有哪些?他投奔曹操后献上了什么计策?参考答案许攸背弃袁绍的原因有:许攸建议袁绍袭击许昌,未被采纳;(1分)审配向袁绍告发许攸,说他滥受民间财物,并且让子侄辈向百姓多征税,中饱私囊,他为这事遭受袁绍斥责。(2分)他投奔曹操后献上了袭击袁绍屯粮之所乌巢的计策。(大意对即可)93.阅读下面《论语》《孟子》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①子曰:“有教无类。”(《论语·卫灵公》)②孟子曰:“教亦多术矣,予不屑之教诲也者,是亦教诲之而已矣。”(《孟子·告子下》)③公都子曰:“滕更①之在门也,若在所礼,而不答,何也?”孟子曰:“挟贵而问,挟贤而问,挟长而问,挟有勋劳而问,挟故而问,皆所不答也。滕更有二焉。”(《孟子·尽心上》)【注】①滕更:滕国国君的弟弟。1.从孟子“不答”滕更这件事,可以看出求学应抱有什么样的态度?请根据选段③简要说明。(2分)2.孟子“不答”滕更,是否违背孔子“有教无类”的主张?请根据上面选段简要分析。(4分)参考答案1.求学应谦虚,充满诚意。(每点1分,意思答对即可。)2.不违背。因为孔子“有教无类”的主张属于招生原则,指的是招收学生时一视同仁,没有高下贵贱之分;而孟子“不答”滕更属于教学方式,是“不教之教”,是“因材施教”中的一种。(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只回答“不违背”或“违背”而未作分析,不得分。)参考译文①孔子说:“教育是不区别(受教育者)的类别的。”②孟子说:“教育也有很多方式,我不屑于去教诲他,这也是一种教诲呢。”③公都子说:“滕更在您门下学习,似乎应在以礼相待之列,可是您却不回答他的问题,为什么呢?”孟子说:“倚仗着自己的权势来发问,倚仗着自己贤能来发问,倚仗着自己年长来发问,倚仗着自己有功劳来发问,倚仗着自己是老交情来发问,都是我所不回答的。滕更有这五种中的两种。”94.阅读下面《红楼梦》选段,据原著故事情节,回答问题。。一句话未了,忽见一个老婆子忙忙走来,说道:“这是那里说起!金钏儿姑娘好好的投井死了!”金钏儿因何投井自尽?她死后,王夫人和宝钗对此作何反应?请简述。参考答案金钏(chuàn)儿因王夫人认为她与宝玉调笑,被赶出贾府,②含羞赌气投井自尽。③她死后,王夫人心里不安,④给了银子让她家处理后事;⑤宝钗安慰王夫人,说金钏儿是自己失足落井而死。(5分,每点1分)95.阅读下面的《复活》选段,根据原著故事情节,回答问题。“您去过医院了,大概那儿的人对您

谈起了我……”“哦,那是您的事,”聂赫留道夫皱起眉头,冷冰冰地说。选段中的“我”是谁?请简述她在监狱医院里所遭遇的那件事的情节。参考答案玛丝洛娃①马斯洛娃奉命到药房取药,遭到一个男医士的纠缠。②玛丝洛娃使劲推开男医士。③男医士撞在药架上,有药瓶从架上掉下来砸碎了。④主任医师断定玛丝洛娃和男医士调情,把她赶出医院。96.阅读《红楼梦》和《边城》的情节叙述,回答问题。①《红楼梦》中抄检大观园时,在入画的箱子里寻出一大包金银锞子、一副玉带板子和一包男人的靴袜等物,在司棋的箱子里发现一双男子的锦带袜、一双缎鞋和一个小包袱,包袱里有一个同心如意和她表弟潘又安写的大红双喜笺。入画和司棋分别是谁的丫鬟?在处置入画和赶走司棋时,她们的主子各是什么态度?(6分)②《边城》中,二老说:“爸爸,你以为这事为你,家中多座碾坊多个人,便可以快活,你就答应了。若果为的是我,我要好好去想一下,过些日子再说它吧。我尚不知道我应当得座碾坊,还应当得一只渡船,因为我命里或只许我撑个渡船!”“得座碾坊”和“得一只渡船”分别指什么?“我尚不知道我应当得座碾坊,还应当得一只渡船”的根本原因是什么?(4分)参考答案①入画是惜春的丫环;司棋是迎春的丫环。惜春的态度是“立逼凤姐带了去”,“或打或杀或卖”,“一概不管”。迎春的态度是“含泪”劝司棋离开。②.“得座碾坊”,是指他与王家女儿的婚姻;“得一只渡船”,是指他与翠翠的婚姻。他认为,哥哥天保的死与自己有关,觉得自己如果娶了翠翠就对不起哥哥。9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5分)①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节选自《论语·微子》)②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节选自陶渊明《归园田居》)①中,子路所说的“长幼之节”和“君臣之义”分别指什么?(2②.同样身处乱世,子路认为“不仕无义”,陶渊明却将出仕视为“误落尘网中”。你如何理解并评价这两种人生观?(3分)参考答案①“长幼之节”指年长者和年幼者之间依尊卑次序合礼言行。“君臣之义”指有才能的人出仕,辅佐君王治理天下。②子路:以天下为己任、勇于担当。(1分)陶渊明:不逢迎世俗,洁身自好。参考译文:①子路(只好对他的两个儿子)说:“不做官是不合乎道义的。长幼之间的关系都不可废弃,君臣之间的大义又怎么可以废弃呢?一个人想洁身自好却搞乱了最重要的伦常关系,君子做官,是为了推行道义。至于理想的主张难以实行,那是我们早已知道的了。”98.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后面题目。(5分)①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②父母之于子也,产男则相贺,产女则杀之。此俱出父母之怀衽①,然男子受贺,女子杀之者,虑其后便,计之长利也。故父母之于子也,犹用计算之心以相待,而况无父子之泽②乎?(《韩非子》)【注】①怀衽:怀抱。②泽:恩惠。1.从上述两段文字中,分别概括孔子和韩非子的“义利观”。(2分)孔子韩非子2.对这两种“义利观”作简要评析。(3分)参考答案1.孔子:重义并不排斥利。韩非子:只重利完全排斥义。(2分)2.孔子注重义,但并不反对正当的求利,主张见利思义(获利应以守义为前提),反对见利忘义。韩非认为每个人都是为了追逐利,君臣父子之间只有利,没有义。理想的义利观应该是义利统一的,孔子的观点应该提倡;韩非子观点完全是功利主义,否定了道德和文化教育,使人们争名夺利,给社会带来危害,不足取。参考译文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②况且父母对于子女,生了男孩就互相祝贺,生了女孩就把她杀了。子女都出自父母的怀抱,然而是男孩就受到祝贺,是女孩就杀了的原因,是考虑到今后的利益,从长远利益打算的。所以父母对于子女,尚且用计算利弊相对待,何况是对于没有父子间恩泽的人呢?99.阅读下面的论语选段,完成后面题。(5分)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1.指出孔子与世人对“孝”的认识的异同。(2分)2.2012年,“新二十四孝”行动标准颁布,其中

有“支持父母的业余爱好”“仔细聆听父母的往事”“陪父母拜访他们的老朋友”等。结合孔子的孝道观,谈谈你对此的看法。(3分)参考答案1.同:能赡养,提供物质保障。异:孔子认为孝更在于“敬”,和颜悦色,从内心尊敬、关爱父母。(2分,两个要点各1分,意思符合即可)2.符合孔子的孝道观。列举的“新二十四孝”行动标准更关注关心父母的精神生活,表现出子女对父母的敬重,使父母的生活更具品质,这正是孔子所倡导的“敬”的体现。(3分,观点明确1分,分析在理2分。有欠缺酌扣)参考译文子夏问什么是孝道,孔子说:“在父母面前,始终和颜悦色很难。有事情,年轻人去帮着做,有了酒饭,让长辈吃,难道这样就是孝吗?”子游问怎么做才是尽孝。孔子说:“现在人们认为的孝,是能养活父母。(其实,)连狗马等牲畜都能得到饲养。假如对父母不敬的话,供养父母与饲养狗马有什么区别呢?”10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5分)(1)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论语·卫灵公》)(2)子曰:“当仁,不让于师。”(《论语·卫灵公》)1.谈谈你对“群而不党”的理解。(1分)2.孔子的“矜而不争”与“当仁”而“不让”,这两种说法是否矛盾?试作分析。(4分)参考答案1.合群团结但不结党营私。(意思相近即可)2.不矛盾。“矜而不争”是指君子庄重自持而不争强好胜,不因私利与他人争逐;“当仁”而“不让”是指面临仁义之事就应当积极主动地去做而不推让。“不争”还是“不让”,关键取决于面对的事情是否符合“仁义”。参考译文孔子说:“君子庄重拘谨与世无争,(虽然)聚集在一起但不结党营私。” 孔子说:“面对着仁德,就是老师,也不同他谦让。”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