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育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 第一章
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一门通过科学方法研究教与学相互作用的基本规律的科学。

2、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过程:
(1)初创时期 1903年,桑代克出版《教育心理学》,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2)发展时期 维果茨基在《教育心理学》中主张把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分支学科研究
(3)成熟时期 布鲁纳发起课程改革运动;罗杰斯提出“以学生为中心”
(4)深化拓展时期

3、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趋势(了解):研究学习者的主体性;研究学习者的能动性;研究学习 的内在过程和机制;研究社会环境的影响;研究实际情境的影响;研究文化背景的影响;研究学习环境设计和有效教学模式;研究信息技术的利用

4、几种研究方法
(1)观察法:在自然条件下,对表现心理现象的外部活动进行有系统、有计划地观察,从中发现心理现象产生和发展的规律性。
(2)调查法: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计划,间接的搜集研究对象有关的现状及历史材料,从而弄清事实,通过分析、概括等方法发现问题,探索教育规律。
(3)教育经验总结法:是依据教育实践所提供的事实,按照科学研究的程序,分析和概括教育现象,揭示其内在联系和规律,使之上升为教育理论的一种科研方法。


第二章
1、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
(1)具体运算阶段,7~11岁,此阶段随着分类和排序的获得,儿童获得了思维的可逆性。
(2)去集中化是具体运算阶段儿童思维成熟的最大特征

2、影响发展的因素:成熟;练习和经验;社会性经验;平衡化

3、教育和发展的关系——最近发展区(P39)

4、勤奋感和自卑感 本阶段儿童开始进入学校学习,开始体会到持之以恒的能力与成功之间的关系,开始形成一种成功感。本阶段的儿童面临来自家庭、学校以及同伴的各种要求和挑战,他们力求保持一种平衡,以至于形成一种压力。而且随着社会范围的扩大,同伴的相互作用变得越来越重要。儿童在不同社交范围活动的经验,以及完成任务和从事集体活动的成功经验增强了儿童的胜任感,其中的困难和挫折则导致了自卑感。这些成功的体验有助于儿童在以后的社会生活中建立勤奋的特质,表现为乐于工作和有较好的适应性。显然,成年人对儿童在各种活动中表现出的勤奋给以鼓励是必要的。学生在这一阶段的危机未解决好,往往是其以后学业颓废的重要原因。(结合P45看)

5、培养学生自尊心的三个先决条件:重要感;成就感;力量感

6、常见的学习风格差异之一感觉通道
(1)视觉型学习者:这类学习者对视觉刺激较为

敏感,习惯通过视觉接受学习材料。
(2)听觉型学习者:这类学习者较为偏重听觉刺激,喜欢一边学习一边戴耳机听音乐。
(3)动觉型学习者:这类学习者喜欢接触和操作事物。

7、刻板印象:指的是人们对某个特定的群体或事物产生的比较固定、概括而笼统的看法。
刻板印象威胁:学生个体因对自己在学业情境下的表现可能会证实人们对他所持有的刻板印象而怀有的额外的情绪和认识负担。


第三章
一、教师的角色
1、设计者 学会做教学大纲
2、信息源
3、指导着和促进者 哥哥姐姐的角色
4、组织者和管理者
5、平等中的首席 好朋友的角色
6、反思者和研究者
7、终身学习者

二、教师的基本信念系统
(一)教师的基本教育信念
1、教学效能感 2、教师控制点 3、对学生的控制 4、与工作压力有关的信念
(二)教师对教学与学习的基本理解
所倡导的理论:这种只是教师容易意识到,容易报告出来,它更容易受外界新信息的影响而产生变化,但它并不能对教学行为产生直接的影响;
所采用的理论:这类知识可直接对教学行为产生重要影响,但却不容易被意识到,而且不容易受新信息的影响而产生变化,而是更多的受文化和习惯的影响。

三、教师的教学与沟通能力
(一)教师的能力学习
1、教学认知能力 2、教学操作能力 3、教学监控能力
(二)教师的交互沟通能力
赫金斯按照倾听的对象把倾听分为三类:1个人内部的,这里关心的是自己(满足个人自己的需要和兴趣),2人与人之间的,重点是在别人而不是自己,3外在的重点在于某些内容或信息,而不是人。
赫金斯还按照倾听的方式区分了五种类型的倾听:1、鸡尾酒式的倾听,2、竞赛式的倾听
3、内容的倾听,4、承担义务的倾听,5、创造性地倾听。

四、罗森塔尔效应或皮革马利翁效应,又称教师期望效应,指人们基于某种情境的知觉而形成的期望或预言,会使该情境产生适应这一期望或预言的效应。

五、教师专业发展
(一)教师专业发展主要呈现出三种取向
1、教师专业发展的理性取向 2、实践—反思取向 3、生态取向
(二)教师成长的目标:新手—熟手—专家

六、教师成长和培养的途径
1、观摩和分析 2、微格教学 3、教学决策训练 4、教学反思训练 5、教师行动研究


第五章
一、桑代克的学习律 1准备律 2练习律 3效果律

二、强化和惩罚
强化:能增强反应率的效果
惩罚:能够减弱行为或者降低反应频率的刺激或事件

三、行为的塑造(P141)如何进行行为塑造?
塑造就是通过小步反馈帮助学生达到目标。斯金纳认为“教育

就是塑造行为”,他采用连续接近的方法,对趋向于所要塑造的反应的方向不断地给予强化,直接引出所需要的新行为。
行为塑造技术包括连锁塑造和逆向连锁塑造两种。
1、连锁塑造
(1)选择目标——越具体越好。(终点行为)
(2)了解学生目前能做什么,已经知道什么。(起点行为)
(3)列出一系列阶梯式的步子,让学生从他们目前状态迈向你的目标。步子的大小因学生的能力而异。(步调划分)
(4)对学生的每一步都予以反馈,材料越新,学生要求的反馈就越多。(及时反馈)
2、逆向连锁塑造

四、社会认知理论 班杜拉 (看书p145)
1、交互决定观,认为个体、环境和行为相互影响。(个体、行为和环境从内到外交互作用)
2、学习与表现
3、参与性学习和替代性学习(社会认知理论对学习的分类)

五、观察学习 (看书p147)
1、注意过程 2、保持过程 3、复制过程 4、动机过程


第六章 认知学习理论
一、格式塔的学习理论的内容:人在认知活动中需要把感知到的信息组织成有机的整体,在头脑中构造和组织一种格式塔,对事物、情境的各个部分及其相互关系形成整体理解,而不是对各种经验要素进行简单的集合。

二、符号学习理论的内容:(1)学习是有目的的行为,而不是盲目的;(2)学习是对符号-完形的认知;(3)在外部刺激(S)和行为反应(R)之间存在中介变量(O)。

三、认知表征理论经历了三种表征系统的阶段:1、动作性表征;2、映象性表征;3、符号性表征。

四、学习和教学的基本原则:1、知识结构的重要性;2、学习的准备性;3、直觉思维的价值;4、学习动机的重要性。

五、发现学习:是指学习的主要内容未直接呈现给学习者,只呈现了有关线索或例证。学习者必须经历一个发现的过程,自己得出结论或找到问题的答案。

六、接受学习:是一种由教师引导学生接受事物意义的学习,学习的主要内容基本上是以定论的形式传授给学生的,是概念的同化过程,是课堂学习的主要形式。

七、有意义学习:是指在学习过程中,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能够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实质性的、非人为的联系。

八、惰性知识:即这样一种知识,本来可以应用到广泛的情境中,实际上却只应用在非常有限的情境中。

九、先行组织者:先于某种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引导性学习材料,用以帮助学生更有效地同化、理解新的学习内容。

十、支架式教学:通过教师的帮助把管理学习的任务逐渐由教师转移给学生自己,最后撤去支架。
支架式教学的分类:1、互动式:(1)

、教师示范;(2)、出声思维;(3)、提出问题。2、非互动式:(1)、改变教材;(2)、书面或口头的提示与暗示。
支架式教学的过程:(1)、预热;(2)、探索;(3)、独立探索。
十一、有意义学习的条件:外部条件:1、受学习材料的影响;2、学习者自身因素的影响。内部条件:1、学习者必须具有有意义学习的心向;2、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适当的知识,以便与新知识进行联系;3、学习者必须积极主动地使这种具有潜在意义的新知识与他认知结构中有关的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
十二、讲授教学的原则和技术:1、逐渐分化原则;2、整合协调原则;3、先行组织者策略。


第七章 建构主义与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一、皮亚杰是建构主义的奠基人。

二、建构主义思想的核心主旨是:知识是在主客体相互作用的活动之中建构起来的。

三、当代建构主义的基本理论观点:1、知识观:强调知识的动态性。2、学习观。三个重要特征是:(1)、主动建构性;(2)、社会互动性;(3)、情境性。

四、激进建构主义的缺陷:
1、否定社会交往在个体知识建构中的作用,完全陷入了自我论,导致认识上的狭隘主义。
2、陈述性知识主要靠接受来获得,因而完全否定“传授”在教学中的作用也是不对的。
3、它强调课程目标要有一定的弹性,但如果把这一观点极端化,反对任何统一的课程目标,则是非常有害的。
4、它允许学生对教学内容存在不同见解,但如果把这一观点极端化,则将陷入彻底的相对主义认识论,反对任何统一的知识标准。

五、结构良好领域知识与结构不良领域知识:
结构良好领域知识:有些知识领域的问题是比较有规律和确定的,解决这样的问题有明确的规则,基本可以直接套用相应的法则或公式。
结构不良领域知识:在解决问题时,不能简单套用原来的解决方法,而需要面对新问题,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重新做具体分析,建构新的理解方式和解决方案。
结构不良领域知识的特点:1、概念的复杂性;2、实例间的差异性。

六、结构良好和结构不良问题:
结构良好问题:初始状态和目标状态,以及问题解决的方法都是明确的。
结构不良问题:并不是指这个问题本身有什么错误或是不恰当的,而是指它没有明确的结构或解决途径。
结构不良问题的解决过程:1、理清问题及其情境限制;2、澄清、明确各种可能的角度、立场和厉害关系;3、提出可能的解决方法;4、评价各种方法的有效性;5、对问题表征和解决的反思监控;6、实施、监察解决方案;7、调整解决方案。

七、当今学

习和教学理论的一条重要信念是:为理解而教。

八、社会建构主义理论的基本观点:学习是一个文化参与的过程,学习者通过借助一定的文化支持参与某个学习共同体的实践活动来内化有关的知识,掌握有关的工具。

九、认知学徒制:知识经验较少的学习者在专家的指导下参与某种真实性的活动,从而获得与该活动有关的知识技能。

十、情境性认知:强调学习、知识和智慧的情境性,认为知识是不可能脱离活动情境而抽象地存在的,学习应该是与情境化的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

十一、情境性学习:在情境化的活动中完成的学习,它包括四个基本特征:1、真实的任务;2、情境化的过程;3、真实的互动合作;4、情境化的评价方式。

十二、知情统一的教学目标观:强调主观性,既用情感的方式也用认知的方式行事。重视的是教学的过程而不是教学的内容,重视的是教学的方法而不是教学的结果。


第八章 学习动机
一、学习动机:是指激励并维持学生朝向某一目的的学习行为的动力倾向。

二.动机、需要与诱因间关系:需要是诱因的基本要素。动机是需要与诱因共同组成的,动机是在需要基础上产生的,它是激发人们各种活动的内部动力。诱因也是重要条件,需要是内部原因,诱因是外界刺激物。人的行为取决于需要和诱因间的相互作用。
1课堂设置注意“生理需要”时间。
2对教室中可能会威胁学生安全感的过程保持警惕。
3为新学生配备伙伴,使用一些策略(合作学习)。
4在教室中树立尊重和重视所有学生的榜样。

三、成就动机理论:成就动机是一种力求成功并选择朝向成功(或失败)目标的活动的一般倾向。
个人的成就动机可以分成两部分:其一是力求成功的意向;其二是避免失败的意向。也就是说成就行为体现了趋向成功和避免失败两种倾向的冲突。

四、自我效能感理论:对自己完成某件事情的能力的信念。班杜拉提出。形成因素:1直接经验。2代替经验。3言语说服。4情绪的唤起。
1帮学生设立适当学习目标。朝之努力。
2目标需要具体化,且达到目标应有具体的标准。
3目标最好具有中等挑战性(避免天地效应)
4目标应投入合理时间,努力后可达到。
5帮学生体验成功中的努力。
6树立设定目标,努力争取,坚持不懈的榜样。

五、归因理论:四个原因:能力(内部、稳定、不可控)努力(外部 不稳定 可控)运气(内部、不稳定、不可控)任务(外部、稳定、不可控)

六、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教学吸引。1利用灵活的教学方式唤起学生学习热情2加强教学内容新颖性,吸引学生注

意力3充分调动学生在课堂练习中的积极性


第九章 知识的学习
一、知识:人对物属性与联系的能动反映,通过人与客观事物相互作用形成的。

二、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
区别:1陈述性知识是关于是什么的知识。是对事实、定义、规则和原理等的描述。程序性知识是关于怎么做的知识,如怎样进行推理、决策或解决某类问题等。2陈述性知识容易被人意识到,而且人能够明确用词汇或其他符号将其系统表述出来,而程序性知识体现在实际活动中,通过他的活动才能判断。
联系:1陈述性知识常常可以为执行某个实际操作程序提供必要信息2程序性知识的长我也会促进陈述性知识的深化3陈述性知识常常是创造的基础,专家对问题的灵活解决常常与他的丰富经验有关。4陈述性知识常常是学习程序性知识的基础。

三、知识的表征:1概念2命题和命题网络3表象4图示5产生式(存在条件假设)

四、知识的获得经过图示的积累、调整和重构三种方式。

五、知识理解的影响因素:一、客观因素:1学习材料的内容2学习材料的形式3教师言语的提示和指导 二、主观因素1原有的知识经验背景2学生的能力水平(1)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2)学生语言能力3主动理解的意识与方法(1)主动理解的意识倾向(2)主动理解的策略和方法

六、概念转变的影响因素:1学习者的形式推理能力2学习者先前知识经验3学生的元认知能力4学生的动机,对知识、学校的态度。

七、概念转变的条件:1对原有概念的不满2新概念的可理解性3新概念的合理性4新概念的有效性

八、为迁移而教:1整合学科内容2加强知识联系3强调概括总结4重视学习策略5培养迁移意识


第十章
一、冯忠良的四阶段模型 (北师大)
1操作的定向 2操作的模仿 3操作的整合 4操作的熟练

二、动作技能的培养
(一)教师指导与示范
1掌握相关的知识 2明确练习目的和要求 3形成正确的动作映象 4获得一定的学习策略
(二)学生练习
1联系曲线(1)练习成绩逐步提高(2)练习中的高原现象(3)练习成绩的起伏现象 (4)学生动作技能形成中的个别差异 (细节p312-317)
2练习方式 心里练习的效果取决于三个因素:a学习者对练习任务是否熟悉b心里练习的时间长短c任务的性质 3练习时间 (细节看书)
(三)反馈 1结果反馈 2情境反馈 3分情况反馈 4内在的动觉反馈

三、心智技能的培养
(一)心智技能的原型模拟
(二)心智技能培养中注意的问题
1、遵循智力活动按阶段形成的理论
2、根据心智技能的种类选择方法
3、积极创造应用心智技能的机会
4、注重思维训练



第十一章
1.问题解决的概念
是指问题解决者面临问题情境而没有现成方法可以利用时,将已知情境转化为目标情境的认知过程。

2.看看书上结构良好和结构不良问题。(p327)

3.结构不良问题的解决过程。
(1)理清问题及其情景限制
(2)澄清,明确各种可能的角度,立场和利害关系
(3)提出可能的解决方法
(4)评价各种方法的有效性
(5)对问题表征和解法的反思
(6)实施,监察解决方案
(7)调整解决方案

4.如何培养小学生的问题解决意识?
在实际教学中,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完全可以结合各门学科的内容来进行训练和提高。
在教学中,教师要把重点放在课题的知识上,放在特定学科的问题解决的逻辑推理和策略上,放在有效解决问题的一般原理和原则上。教师要注意为学生创造适当的气氛,以利于解决问题。
(1)鼓励质疑
(2)设置难度适当的问题
(3)帮助学生正确表征问题
(4)帮助学生养成分析问题的习惯
(5) 辅导学生从记忆中提取信息
(6) 训练学生陈述自己的假设及其步骤


第十二章
1、组块:信息单位组合成更有意义、更适合加工的单元(信息加工策略)

2、复述:练习或重复信息以促进回忆

3、精心加工:新旧信息联系
郁金香、河马、叉子、瓶子、树干、脚趾头、手把门、叶子、电脑、香蕉

4、引起学生注意的策略
现场展示或视觉帮助 引发认知冲突问题
变化声音或线索的强调 听到自己的名字、态度与幽默

5、双重编码理论:视觉学习与言语学习同时参与可以促进记忆的认知理论

6、发现式学习:强调动机对知觉和学习选择产生影响的理论

7、讲解式教学:强调提供组织结构以促进学习的教学模式

8、先行组织者:有意准备好的、在主要内容之前口头或书面形式呈现的、略微抽象的内容的认知策略。
小学课堂中一定需要导入吗?

9、记忆术:精细加工和组块的方法促进回忆的认知教学方法
字母学习、阅读、地理、数学、外语、历史,除此之外,提高学习困难学生记忆力的方法还有:提高注意力、促进外部记忆、增加意义、使用图片或比喻、减少干扰信息、鼓励主动参与、促进主动学习、增加练习与复习

10、概念地图:使用图表和层次结构,以及连接那些学生理解的相互间关系的短语的认知策略

11、组织学习材料的其他方法:提纲、类比、选择性划线、选择性笔记(使用箭头、粗体字、颜色)、复习

12、影响机械学习和有意义学习的言语学习的因素:
练习效应:采用重复、复述促进学习
迁移效应:先前学习对新材料学习的影响
干扰效应

:机械学习受到过去或将来经验的抑制
组织效应:结构性组织有助于学习
序列位置效应
情景效应:材料呈现的情景与信息提取的情景相似时会促进学习
抽象效应:记住主题、忽略细节
一定要让你的学生各方面都好吗?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