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64-MSCT冠脉成像应用

1、64-MSCT冠脉成像应用

1、64-MSCT冠脉成像应用
1、64-MSCT冠脉成像应用

64-M S C T冠脉成像应用

幻灯片2

扫描方法

●GELi g h t S p e e d64层V C T,参数:管电压100~120k V,管电流400~700mA,探测

器宽度64×0.625mm,螺距0.18。使用双腔高压注射器注入造影剂(370m g I/m l)60~80m l,随后加推生理盐水20m l。使用回顾性心电门控技术采集整个心动周期的容积数据。

幻灯片3

冠状动脉C T A检查注意事项

●患者应无对比剂使用禁忌,能屏气10秒以上。心律控制:一般小于80b p m就能获得较

佳质量的图像,小于70b p m图像质量最佳。如心律大于80b p m可口服倍他乐克,剂量小于100m g。无严重心率失常。

幻灯片4

冠脉处理方法

●一般情況下,心动周期中心脏运动幅度最小的两个时相分别位于收缩末期至舒张早期(T

波附近)和舒张中晚期。因此冠状动脉图像的采集时间窗常选择这两个时间段内。联合使用M I P、M P R、C P R、V R、仿真血管内超声功能、血管探针功能等后处理技术进行图像处理。

幻灯片5

左心室功能分析方法

●冠脉C T A扫描的原始数据分别按R-R间期收缩期(0%)至舒张期(90%),每间隔

10%相位进行横断面重建,重建层厚及层距均为0.625m m,重建后数据传至A W4.4高级图像处理工作站,使用A u t o E j e c t i o n F r a c t i o n软件,根据电脑自动选定E D V及E S V 对应的时相,按实际情况编辑左室内容积、左心室长短轴角度、自动获得左心功能参数(L V—E D V、L V-E S V、L V E F、E F)

幻灯片6

心功能分析局限性

●部分患者在64排C T检查前都有口服倍他乐克,以减慢心率。但在休息时倍他乐克仅引

起心率、心输出量和动脉压轻度减低。有相关专业研究已证实64排冠脉C T A造影前口服倍他乐克对左心室功能测量结果的实际影响很小。得出的左心室整体功能与电影M R I 具有很高的一致性。

冠脉图像质量影响因素

●1、心率,心率快或心率不齐,易导致错层伪影及造影剂填充不佳。

●2、严重的心瓣膜病变;

●3、弥漫性分布大钙化斑,对管腔狭窄情况分析有影响。

●4、呼吸配合不佳。

●5、体型过于肥胖。

幻灯片8

冠状动脉C T A后处理技术

心脏三维立体容积像冠脉树

曲面重建单支血管立体旋转图像

幻灯片10

仿真血管内超声血管探针功能

幻灯片12

左心室室壁运动图像处理技术

四腔型面左心室收缩末期及舒张末期观察室间隔及左室外侧壁心肌运动情况

(E S收缩期末期)E D(舒张期末期)

收缩末期舒张期末期

左心室短轴位心肌运动情况

冠状动脉解剖

●冠状动脉起自主动脉根部的冠状窦

●左冠状动脉起自主动脉左后窦(左窦)

●右冠状动脉起自主动脉前窦(右窦)

●无冠窦(后窦)无冠状动脉发出

幻灯片16

左冠状动脉

(L e f t C o r o n a r y A r t e r y,L C A)

●左冠状动脉起自主动脉左后窦(左窦),位置略高于右冠状动脉开口(2~4m m),由左心

耳与肺动脉干之间入冠状沟。

●主要有两大分支:前降支和回旋支

●左冠状动脉供应左室、左房、右室前壁及室间隔前2/3~3/4的心肌。

幻灯片17

幻灯片18

左主干(L e f t M a i n C o r o n a r y A r t e r y,L M)

●左冠状动脉开口于左冠窦内(98%)或窦外(2%)。

●L M长度0~4c m,多数0.6~1.0c m

●L M分支:L A D,L C X,中间支(R a m u s m e d i a n u s)

幻灯片19

左主干

(L e f t M a i n C o r o n a r y A r t e r y,L M)

幻灯片20

左前降支

(L e f t A n t e r i o r D e c e n d i n g B r a n c h,L A D)

●左主干的延续,从左主干发出后弯的肺圆锥动脉的左缘,随即进入前室间沟,沿前室间

沟走形,绕过心尖,终止于心脏的隔面。

●通常供应部分左室,右室前壁及室间隔前2/3的血液。

●主要分支:对角支(左室前支)、右室前支、前间隔支、左圆锥支

幻灯片21

前降支,L A D

幻灯片22

对角支

(D i a g o n a l B r a n c h e s,D)

●对角支是L A D以锐角形式向左侧发出的较大动脉分支,分布于左心室游离壁的前外侧●多数人有3~5个对角支

幻灯片23

右室前支及前间隔支

●右室前支(R i g h t a n t e r i o r v e n t r i c u l a r b r a n c h e s)是前降支向右侧、右室前壁(右

心室胸肋面)发出的数个小动脉分支。

●前间隔支(A n t e r i o r S e p t a l A r t e r y,S)多发自L A D,偶尔起源于L M,呈直角方向进

入室间隔肌性部分,自前向后分布于室间隔前2/3部分

●其中第一间隔支(S1)最为重要,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化学消融间隔心肌治疗时,即将

无水酒精注入此支。

幻灯片24

左圆锥支(L e f t C o r u s A r t e r y,L C A)

●前降支在肺动脉瓣水平向右心室胸肋面发出的一小分支,分布于肺动脉圆锥和右心室前

壁,称左圆锥支,亦是右室前支。

●左圆锥支常与右冠状动脉近端发出的右圆锥支相吻合形成V i e u s s e n s环,共同分布于肺

动脉圆锥和右心室前壁。当左/右冠狭窄或闭塞时,此环是重要的侧枝循环。

幻灯片25

左旋支

(l e f t c i r c u m f l e x,L C X)

●左回旋支几乎呈直角起自左主干,并沿左房室沟走行先向左,然后从前绕向后,终止于

心脏的隔面。

●主要供应左心房壁、左心室外侧壁、左心室前后壁的一部分。

●主要分支有:钝缘支、左室前支、左室后支(P L)、左房支或窦房结支。

●除钝缘支外,其余分支均可有可无。

幻灯片26

左旋支

分支(l e f t c i r c u m f l e x,L C X)●左心室前支:分布于左心室前壁的上部。

●钝缘支:分布于钝缘及相邻的左心室壁(左心室后侧)

●左心室后支:回旋支在膈面的终末部分之一

●左心房支:供应左心房,部分供应窦房结。

●房间膈前支:分布于房间膈内。

幻灯片27

左旋支

(l e f t c i r c u m f l e x,L C X)

幻灯片28

钝缘支

(O b t u s e M a r g i n a l B r a n c h,O M)

●钝缘支由L C X的近端发出,沿心脏钝缘向下行至心尖,分布于钝缘及相邻的左心室壁

(左室后侧)。

●该支较恒定发达,可有1~3支,是冠状动脉造影辨认分支之一

幻灯片29

右冠状动脉

(R i g h t C o r o n a r y A r t e r y,R C A)

●右冠状动脉开口于升主动脉右前方的右冠窦内,发出走行于右房室沟内,在后室间沟与

房室沟的交叉点(后十字交叉)附近分为左室后支(P L)和后降支(P D)

●供应右心房、右心室前壁与心脏隔面的大部分心肌。

●主要分支:后降支、左室后支、锐缘支、右圆锥支、右室前支、右房动脉

幻灯片30

右冠状动脉

(R i g h t C o r o n a r y A r t e r y,R C A)

幻灯片31

锐缘支

(R i g h t M a r g i n a l B r a n c h,A M)

●锐缘支是右冠状动脉走形至右心室锐缘附近发出的沿着或平行于右心缘向下走形的分

支,1~2支,1支多见,可缺如。

●是冠脉造影辨认分支的一个标志。

幻灯片32

后降支

(P o s t e r i o r D e s c e n d i n g B r a n c h e s,P D)

●后降支多起源与右冠,在后十字交叉处发出的较大分支,沿后室间沟向下走形,终止于

心尖部

●后降支发出后间隔支较前降支分出的间隔支细小

幻灯片33

左室后支

(P o s t e r i o r B r a n c h e s o f V e n t r i c u l a r,P L)

●右冠在后十字交叉附近分之后,沿房室沟走形的一支动脉称左室后支,其长短不一

●房室结动脉既是左室后支分出后不久垂直向上发出的细小分支

●左室后支发育状况是判断右室型心脏的主要依据。

幻灯片34

临床应用

●冠心病筛查。

●冠脉病变的术前检查。

●冠心病治疗后追踪复查。

●发现心肌桥.

●心肌病变协助检查。

●部分先天性心脏病检查。

幻灯片35

冠心病筛查

●临床无创检查冠状动脉的首选检查方法,64排C T能对心脏、冠脉分支、斑块及冠状

动脉支架进行细微的观察和诊断,是冠心病筛查的首选工具。研究表明,64排螺旋C T 对于小冠状动脉(直径为1.0~2.75m m)病变,大于或等于50%及小于50%的狭窄性病变敏感性依次为75.0%、65.2%,;阳性预测值分别为46.9%、46.4%;阴性预测值依次为

95.2%、92.4%。

幻灯片36

冠脉C T A优势

临床上其具体应用在:(1)患者冠心病症状较轻,冠脉C T A可基本评价冠脉情况,完全替

代冠脉造影。(2)冠心病症状明确,冠脉C T A可起筛查作用,如C T A阴性的患者可不需行冠脉造影。C T A提示冠脉重度狭窄或闭塞得患者,可明确冠脉变异及走行、狭窄原因,从而指导手术,缩短手术时间。

幻灯片37

C T A对冠脉狭窄和扩张形态特分析

●狭窄:

●(向心性、偏心性)

●局限性(<10m m)、管状(10~20m m)、弥漫性(>20m m)、不规则性(狭窄程度<25%

的弥漫性狭窄)、管腔闭塞

●扩张:

●直径超过邻近冠脉节段的50%,局限性扩张称冠状动脉瘤,弥漫性扩张称冠状动脉扩张●狭窄+扩张:呈串珠样改变

幻灯片38

弥漫性斑块局限性斑块

幻灯片39

C T A对斑块区分及明确

D S A冠脉狭窄病因

●软斑块、纤维斑块、钙化斑块、混合性斑块

●脂样斑块<50H U,纤维斑块70~100H U,钙化斑块>130H U,(血栓20H U)

●意义:一般来说,斑块内C T值越低,斑块就越不稳定。局限性狭窄易行冠脉支架治疗,

弥漫性多支冠脉病变可考虑行D S A检查及冠脉搭桥。

幻灯片40

斑化钙

幻灯片41

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分级

幻灯片42

C T A发现解剖变异给

D S A提供路径及外科手术整体图像,避免损伤冠状动脉起源及开口

●优势冠状动脉

●窦房结动脉起源

●房室结动脉起源

幻灯片43

冠状动脉起源变异

幻灯片44

左冠状动脉窦上起源

幻灯片45

窦上起源

幻灯片46

幻灯片47

右冠起源于左冠窦

磁共振成像技术参数及其对图像质量的影响

4.4磁共振成像技术参数及其对图像质量的影响 4.4.1层数 SE序列多回波多层面(MEMP)二维采集时,脉冲重复期间最多允许层数(NS) 由TR和最大回波时间TE决定。 NS = TR / (TEma +K)(公式4-1) 公式4-1中:NS为最多允许层数;TR为重复时间;TEma 为最大回波时间;K为额外时间,根据所用参数不同而变化,一般用SAT和Flow Comp时K值就大。 另外特殊吸收率(SAR)也是层数的主要限制因素。 4.4.2层厚 层厚取决于射频的带宽和层面选择梯度场强。层厚越厚,激发的质子数量越多,信号越强,图像的信噪比越高。但层厚越厚,采样体积增大,容易造成组织结构重叠,而产生部分容积效应。层厚越薄,空间分辨力越高,而信噪比降低。扫描时要根据解剖部位及病变大小来决定扫描层厚。 4.4.3层面系数 层面系数的大小取决于层间距和层面厚度。 层面系数=层间距/层面厚度′100% 上式表明,层面系数与层间距成正比,而与层面厚度成反比。当层面厚度固定时,层间距越大,层面系数越大。当层间距固定时,层面厚度越厚,层面系数越小。 层面系数小时,相邻层面之间会产生干扰,从而影响T1对比。 4.4.4层间距 层间距(GAP)即不成像层面。选用一定带宽的射频脉冲激励某一层面时,必然影响邻近层面的信号,为了杜绝成像之间层面的干扰,通常采用如下解决办法:(1)增加层间距:一般要求层间距不小于层厚的20%。层间距过大,容易漏掉微小病变;层间距越大,图像信噪比越高。(2)如果扫描部位或病变较小,不能选择过大层间距或无层间距时,应采用间插切层采集法而不选择连续切层法,以克服相邻层间的相互干扰,提高信噪比。 4.4.5接收带宽 接收带宽是指MR系统采集MR信号时所接收的信号频率范围。减少接收带宽可以提高图像的信噪比,但可导致图像对比度下降。同时,减少扫描层数,扫描时间延长,并增加化学位移伪影。 MR激发脉冲使用的是射频波,其频率范围称为射频带宽或发射带宽。射频脉冲的持续时间越短,即脉冲的形状越窄,傅里叶变换后其频带带宽越宽。层面厚度与带宽成正比,即层厚越厚,带宽越宽。人体组织信号为不同频率信号的叠加,包括被激励的组织和噪声。射频带宽越宽,信号采集范围就越大,噪声也越大。 4.4.6扫描野(FOV) 扫描野也称为观察野,它是指扫描时采集数据的范围,它取决于频率编码和相位编码梯度强度。采集矩阵不变时,FOV越小,则体积单元(体素)越小,空间分辨力越高,但信号强度减低,信噪比越低。 检查部位超出FOV时,会产生卷褶伪影。因此,选择FOV时要根据检查部位决定。 4.4.7相位编码和频率编码方向 在频率编码方向上的FOV缩小时不减少扫描时间。而在相位编码方向上的FOV缩小时,可以减少扫描时间。因此,在扫描方案的设置上,应该注意两个问题。 ·相位编码方向FOV应放在成像平面最小径线方向,不但能节省扫描时间,又可避免产生卷褶伪影,而图像质量不受影响,如做腹部、胸部横断位扫描时,相位方向应应放在前后方向,相位编码方向FOV可减少25%,能节省1/4的扫描时间。 ·选择的相位编码方向应能避开在相位编码方向的运动伪影不在主要观察区。如行肝脏扫描,要观察肝左叶病变,为了避开主动脉伪影对肝左叶的影响,相位编码方向应放在左右方向,此时,不能减小FOV,避免产生卷褶伪影。

核磁共振成像实验报告

中国石油大学 近代物理实验 实验报告 成 绩: 班级: 姓名 同组者: 教师: 核磁共振实验 【实验目的】 1、理解核磁共振的基本原理; 2、理解磁体的中心频率和拉莫尔频率的关系,并掌握拉莫尔频率的测量方法; 3、掌握梯度回波序列成像原理及其成像过程; 4、掌握弛豫时间的计算方法,并反演 T1和T2谱。 【实验原理】 一.核磁共振现象 原子核具有磁矩,氢原子核在绕着自身轴旋转的同时,又沿主磁场方向B 0作圆周运动,将质子磁矩的这种运动称之为进动,如图1所示。 图1 质子磁矩的进动 在主磁场中,宏观磁矩像单个质子磁矩那样作旋进运动,磁矩进动的频率符合拉莫尔(Larmor )方程:. 0/2f B γπ= 二、施加射频脉冲后(氢)质子状态 当生物组织被置于一个大的静磁场中后,其生物组织内的氢质子顺主磁场方向的处于低能态而逆主磁场方向者为高能态。在低能态与高能态之间根据静磁场场强大小与当时的温度,势必要达到动态平衡,称为“热平衡”状态。这种热平衡状态中的氢质子,被施以频率与质子群的旋进频率一致的射频脉冲时,将破坏原来的热平衡状态。施加的射频脉冲越强,

持续时间越长,在射频脉冲停止时,M离开其平衡状态B0越远。 如用以B0为Z轴方向的直角座标系表示M,则宏观磁化矢量M平行于XY平面,而纵向磁化矢量Mz=0,横向磁化矢量Mxy最大,如图2所示。这时质子群几乎以同样的相位旋进。施加180°脉冲后,M与B0平行,但方向相反,横向磁化矢量Mxy为零,如图3所示。 图2 90°脉冲后横向磁化矢量达到最大 图3 180°脉冲后的横向磁化分量为0 三、射频脉冲停止后(氢)质子状态 脉冲停止后,宏观磁化矢量又自发地回复到平衡状态,这个过程称之为“核磁弛豫”。当90°脉冲停止后,M仍围绕B0轴旋转,M末端螺旋上升逐渐靠向B0,如图4所示。 图4 90度脉冲停止后宏观磁化矢量的变化 1. 纵向弛豫时间(T1) 90°脉冲停止后,纵向磁化矢量要逐渐恢复到平衡状态,测量时间距射频脉冲终止的时

主动式光学三维成像技术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主动式光学三维成像技术 作者:周海波, 任秋实, 李万荣 作者单位:上海交通大学激光与光子生物医学研究所,上海,200030 刊名: 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 英文刊名:LASER & OPTOELECTRONICS PROGRESS 年,卷(期):2004,41(10) 被引用次数:6次 参考文献(23条) 1.Noguchi M;Nayar S K Microscopic shape from focus using active illumination[外文会议] 1994(01) 2.Cohen F S;Patel M A A new approach for extracting shape from texture,Intelligent Control,1990 1990 3.Nayar S K;Watanabe M;Noguchi M Real-time focus range sensor[外文期刊] 1996(12) 4.Ghita O;Whelan P F A bin picking system based on depth from defocus[外文期刊] 2003(04) 5.POSDAMER J L;Altschuler M D Surface measurement by space-encoded projected beam systems[外文期刊] 1982(01) 6.WOODHAM R J Photometric method for determining surface orientation from multiple images 1980(01) 7.Miyasaka T;Kuroda K;Hirose M High speed 3-D measurement system using incoherent light source for human performance analysis 2000 8.Carrihill B;Hummel R Experiments with the intensity ratio depth sensor 1985 9.Maruyama M;Abe S Range sensing by projecting multiple slits with random cuts[外文期刊] 1993(06) 10.Caspi D;Kiryati N;Shamir J Range imaging with adaptive color structured light[外文期刊] 1998(05) 11.Horn E;Kiryati N Toward optimal structured light patterns[外文期刊] 1999(02) 12.Rocchini C;Cignoni P;Montani M A low cost 3D scanner based on structured light 2001(03) 13.Inokuchi S;Sato K;Matsuda F Range imaging system for 3-D object recognition 1984 14.Horn B K P;Brooks M Shape from Shading 1989 15.Schubert E Fast 3D object recognition using multiple color coded illumination[外文会议] 1997 16.Pulli K Acquisition and visualization of colored 3D objects[外文会议] 1998 17.Sato K;Inokuchi S Three-dimensional surface measurement by space encoding range imaging 1985(02) 18.Daniel Scharstein;Richard Szeliski High-Accuracy Stereo Depth Maps Using Structured Light[外文会议] 2003 19.Batlle J;Mouaddib E;Salvi J Recent progress in coded structured light as a technique to solve the correspondence problem: a survey[外文期刊] 1998(07) 20.Yoshizawa T The recent trend of moiremetrology 1991(03) 21.Li Zhang;Curless B;Seitz S M Rapid Shape Acquisition Using Color Structured Light and Multi-pass Dynamic Programming[外文会议] 2002 22.Sato T Multispectral pattern projection range finder 1999 23.EL-Hakim S F;Beraldin J A;Blais F A Comparative Evaluation of the Performance of Passive and Active 3-D Vision Systems 1995 本文读者也读过(2条) 1.欧阳俊华.OUYANG Jun-hua近距离三维激光扫描技术[期刊论文]-红外2006,27(3)

磁共振成像技术模拟题18

磁共振成像技术模拟题18 多选题 1. 甲状腺病变扫描时应注意的是 A.扫描范围上自甲状软骨上缘,下至胸骨柄上缘 B.以横轴位和冠状位为主 C.T2WI要力口脂肪抑制 D.T1WI若为高信号,也要加脂肪抑制 E.T1WI为低信号时,要加脂肪抑制 答案:ABCD [解答] T1WI若为高信号,要加脂肪抑制;T1WI为低信号时,不需要加脂肪抑制。因此,E是错误的。 2. 关于颈部包块的扫描,正确的是 A.要根据病变大小确定扫描层厚及范围 B.T2WI要加脂肪抑制 C.T1WI要加脂肪抑制 D.增强扫描有助于定性诊断 E.为消除颈部血管搏动伪影的干扰,应在扫描范围上、下方使用空间预饱和带 答案:ABDE [解答] T2WI要加脂肪抑制,而T1WI不必加脂肪抑制。因此,C是错误的。 3. 腰椎常规MRI扫描的要点是 A.体位设计时,采集中心置于脐上3 cm处 B.矢状位相位编码方向为上下方向以减少脑脊液流动伪影 C.横轴位定位线平行于椎间盘,相位编码方向为左右方向 D.横轴位定位线平行于椎间盘,相位编码方向为前后方向

E.冠状位定位线平行于脊柱长轴 答案:ABCE [解答] 横轴位定位线平行于椎间盘,相位编码方向为左右方向。因此,D是错误的。 4. 关于腰椎常见病变的扫描,正确的是 A.椎间盘病变,横轴位定位线要与椎间盘平行 B.骨转移性病变T2WI要加脂肪抑制以显示病灶 C.骨转移性病变T2WI不用加脂肪抑制 D.急性脊柱外伤应加扫T2脂肪抑制了解水肿情况 E.占位性病变均需做增强扫描 答案:ABDE [解答] 骨转移性病变T2WI要加脂肪抑制以显示病灶。因此,C是错误的。 5. 下列哪些病变MRI扫描时需加扫T2脂肪抑制序列 A.脊柱骨转移 B.脊柱/脊髓占位性病变 C.脊柱外伤 D.脊柱压缩性骨折 E.脊柱侧弯 答案:ABCD [解答] 脊柱侧弯不需加T2脂肪抑制序列。因此,E不对。 6. 关于MRI胸部扫描的叙述,正确的是 A.对肺部细小病灶及炎性病灶显示好 B.流空的血管腔与纵隔高信号脂肪形成鲜明对比

核磁共振成像实验报告

核磁共振成像实验 【目的要求】 1.学习和了解核磁共振原理和核磁共振成像原理; 2.掌握MRIjx 核磁共振成像仪的结构、原理、调试和操作过程; 【仪器用具】 MRIjx 核磁共振成像仪、计算机、样品(油) 【原 理】 磁共振成像(MRI )是利用射频电磁波(脉冲序列)对置于静磁场B 0中的含有自旋不为零的原子核(1H )的物质进行激发,发生核磁共振,用感应线圈检测技术获得物质的组织驰豫信息和氢质子密度信息(采集共振信号),用梯度磁场进行空间定位、通过图像重建,形成磁共振图像的方法和技术。 具体的讲,核磁共振是利用核磁共振现象获取分子结构、样品内部结构信息的技术。当具有自旋的原子核的磁矩处于静止外磁场中时会产生进动和能级分裂。在交变磁场作用下,自旋的原子核会吸收特定频率的无线电射频电磁波,从较低的能级跃迁到较高能级。在停止射频脉冲后,原子核按特定频率发出射电信号,并将吸收的能量释放出来,被物体外的接受器收录,经电子计算机处理获得图像,这就是做核磁共振成像过程。 MRI 的特点: ● 具有较高的物质组织对比度和组织分辨力,对软组织分辨率极佳,能清晰地显示软组织、软骨结构,解剖结构和医学上的病变形态,显示清楚、逼真。 ● 多方位成像,能对被检查部位进行横断面、冠状面、矢状面以及任何斜面成像。 ● 多参数成像,获取T 1加权成像(T 1W1):T 2加权成像(T 2W2)、质子密度加权成像(PDW1),在影像上取得物质的组织之间、组织与变化之间T 1、T 2和PD 的信号对比,在医学上对显示解剖结构和病变敏感。 ● 能进行形态学、功能、组织化学和生物化学方面的研究。 ● 以射频脉冲作为成像的能量源,不使用电离辐射,对人体安全、无创。 一、核磁共振原理 产生核磁共振信号必须满足三个基本条件:(1)能够产生共振跃迁的原子核;(2)恒定的静磁场(外磁场、主磁场)B 0;(3)产生一定频率电磁波的交变磁场,射频磁场(RF );即:“核”:共振跃迁的原子核;“磁”:主磁场B 0和射频磁场RF ;“共振”:当射频磁场的频率与原子核进动的频率一致时原子核吸收能量,发生能级间的共振跃迁。 1. 原子核的自旋和磁矩 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原子核有自旋运动,可以粗略的理解为原子核绕自身的轴向高速旋转的运动,对应有确定的自旋角动量,反映了原子核的内禀特性。自旋的大小与原子核中的核子数及其分布有关,质子数和中子数均为偶数的原子核,自旋量子数I=0,质量数为奇数的原子核,自旋量子数为半整数,质量数为偶数,质子数为奇数的原子核,自旋量子数为整数。原子核自旋角动量的具体数值由原子核的自旋量子数I 决定, )(1+=I I l I 。 原子核具有电荷分布,自旋时形成循环电流,产生磁场,形成磁矩,磁矩的方向与自旋角动量方向一致,大小I P γγμ==,P 是角动量,γ是磁旋比,等于

3D立体成像技术简介

3D立体成像技术简介 3D立体成像技术其实并不是一个新鲜事物。如果从时间上看,3D立体成像 技术早在上个世纪中叶就已经出现,比起现在主流的的液晶、等离子这些平板 显示技术,历史更加悠久。 那么现在的3D电视,到底使用了哪些方式来实现所谓的“全高清无闪烁”的立体影像呢? 色差式3D 历史悠久缺点最多 首先我们看看最早出现的也是最容易实现的一种3D立体成像技术:色差式 3D成像技术。 从技术层面上看色差式3D立体成像是比较简单的一种方法,这种3D成像 只需要通过一副简单的红蓝(或者红绿)眼镜就可实现,硬件成本不过几元钱。显示设备方面也无需额外的升级,现有的任何显示设备都可以直接显示。 色差式3D立体成像技术的原理是将两张不同视角上拍摄的影像分别以两种不同的颜色印制在同一副画面中,如果不戴眼镜,我们只能看到色彩重合的模 糊图像。但是戴上眼镜后,左右眼不同颜色的镜片分别过滤了对应的色彩,只 有红色的影像通过红色镜片蓝色通过蓝色镜片,最终两只眼睛看到的不同影像 在人脑中重叠产生了立体效果。 色差式3D立体成像原理简单,能达到的3D景深效果也还算不错。不过由 于采用的色度分离方式会给观看者带来比较严重的视觉障碍,舒适感始终不能 让人满意,同时画面的色彩还原效果也一直在较低的水准徘徊,这就导致了它 很难成为3D立体显示技术中的主流。 偏光式3D 影院主流家庭不易实现 在3D电视大量出现之前,3D影院其实已经进入我们的生活很长一段时间。而在3D影院之中最为常见的,就是偏光式3D技术。 偏光式3D技术主要利用偏振光分离技术实现3D立体成像。观看者通过佩 戴偏振眼镜,左右眼镜片就分别过滤掉不同偏振方向的光线,从而实现了左右 眼画面的分离。 影院方面在具体实施的时候主要有两种方式:双机3D和单机3D。双机3D 多用在IMAX 3D影院中,通过使用两台投影机,分别透射偏振方向不一样的左 右眼画面。单机3D相对简单,主要通过但抬头迎和快速切换的偏振器来分别高速切换左右眼画面,最终再通过偏振眼镜进行左右眼画面的分离。

第三课磁共振成像基本原理和主要新技术-上海中医药大学

第三课磁共振成像基本原理和主要新技术 3.1 核磁共振物理现象 人体内含有大量氢原子核,亦称质子,质子具有自旋和磁距的特性。与地球绕太阳旋转一样,质子也不停地绕原子核旋转,称为自旋。氢原子中的质子和其外的电子在自旋过程中会产生一个小磁场,使氢质子犹如一个小磁体(Spin),其磁性大小以“磁距”表示,磁距就是反映小磁场强度的矢量,磁距具有方向性,在无外加磁场时,众多随机运动的质子的净磁距为零。与自旋强度成正比,常态下人体内众多质子的自旋方向是随机的,呈无规律状态,各方向的磁距相互抵消,因而总磁距为0。 然而,当给予一个较强大而均匀的外加磁场时,质子的自旋轴方向(磁距)会趋于平行或反平行于这个磁场方向,数秒钟后就会平衡,即为磁化,磁化的强度也就是所有质子磁距的总和。但对于某一个质子而言,其磁距的方向并不一定与磁场方向一致,而是以一种特定的方式绕磁场方向轴旋转,这种旋转运动方式称为进动或旋进。它很象一个自旋轴不平行于地心引力方向而旋转的驼螺,除了自旋之外还以一定的角度围绕地心引力轴旋转。自旋的质子,如以侧面投影方式看就很象单摆在左右摆动,此摆动频率即称进动频率,与主磁场强度直接成正比关系,可用公式进行测算,频率实际值即称为拉莫(Larmor)频率。病人被送入主磁体内后不久,其身体各部位的质子即按主磁场强度相应的拉莫频率进行旋进运动和发生磁化。磁化后的质子,在化学特性上仍然保持不变,所以对人体生理活动并无任何影响。 在特定磁场中“旋进”的质子,当受到一个频率与其旋进频率一致的外加射频脉冲(radiofrequency, RF)激发后,射频电脉冲的能量会大量地被吸收,使氢质子旋进角度增大,质子则跃迁到较高能态,磁距总量的方向将发生改变(增大),90度的RF能使纵向磁化从Z轴转到XY平面,而180度RF则从Z轴旋转180度至负Z轴方向。当RF激发停止后,有关的质子的能级和相位都在一定时间后恢复到激发前的状态,氢原子核将释放已吸收的能量,能量释放和传递的方式具有重要的利用价值,那就是被激发的质子,在RF停止后将持续发射与激励RF频率完全一致的电脉冲信号,这个现象就称为“磁共振现象”。 质子在RF中止后的变化,就像拉伸的弹簧,在拉力中止后回缩一样,这个过程称为“弛豫(relaxation)”,所需的时间称为“弛豫时间”,在弛豫过程中的能级变化和总磁距的相位变化均能被MRI信号接受装置测得,并按信号强弱进行图像的重建。 弛豫时间有两种,即T1和T2,T1弛豫时间又称为纵向弛豫时间,反映被90度RF 激发而处于横向磁化的质子,在RF停止时刻至恢复到纵向平衡状态所需的时间,一个单位时间T1指恢复纵向磁化最大值的63%所需要的时间。T2弛豫时间亦称为横向弛豫时间,指90度RF激发后处于横向磁化状态的质子在RF 停止后横向磁化丧失所需的时间,横向磁化丧失至原有水平的37%时为一个单位时间T2 ,因它不是完全依靠能量释放或传递,大部分依靠相位变化导致的相干性丧失,故时间远较T1为短。 3.2 磁共振成像技术 3.2.1 图像亮暗与信号 根据以上物理学原理,首先MRI需要一个主磁场,目前产生主磁场的磁体有超导型、阻抗型和永磁型,一般超导型的主磁场强度及均匀度均较另两型为好,MRI图像质量较高。磁体中常有匀场装备以使主磁场更均匀。

3d成像技术

3D 成像技术 人眼之所以观察到世界具有立体感,是因为人长有两只眼睛,当我们观察事物的时候,两只眼睛所造成的视差位移经过大脑的分析,就会区分出物体距离的远近,因而产生出强烈的立体感。物体离双眼越近,其上每一点对双眼的张角越大,视差位移也越大。相应地,当物体离眼睛很远时,由于视差位移几乎为零,就不会产生明显的立体感。 基于这种原理,人们利用两台并列的摄像机,便可以拍摄出两条带有水平视差的影像画面,实施画面的3D记录。 但实际上,3D画面的还原要比3D画面的拍摄要难得多,特别是要求低成本,高质量,而且便捷的方式。因此,有了下面要介绍的多种3D放映技术的出现。 (一)偏振分光技术 偏振分光技术多为电影院所采用,原理是在两台放映几前分别覆盖相互正交的偏振片,利用线偏振光经屏幕反射后偏振性质不改变,因此只要观众的左右眼分别戴有一双相互正交的偏振片,即可分别接受两台放映机所放出的带有视差位移的光线,实现产生立体视觉的效果。但这种方式的缺点是当观众的头部有偏向的时候,两种光线会有不同程度的掺杂,直接影响视觉效果。 鉴于此,后来人们利用圆偏振光取代线偏振光。用1/4波片+偏振片,制成左旋或右旋的圆偏振片,来代替本来单纯的线偏振片。这样做的好处是当观众的头部取向不同时,两偏振光仍保持各自的独立性。 此外,流行的还有IMAX立体电影,具体说就是利用一次性的偏振薄膜制成的大尺寸眼镜观看电影。由于眼镜尺寸的增大,观影的时候边缘不会有聚焦不清的感觉。而且,观影时观众也不需要脱下平时的眼镜,或改用隐形眼镜。 虽然偏振分光技术是当前3D放映技术中效果最好的手段,但也有其缺点,偏振镜片的成本不菲,偏振分光技术应用范围窄,放映系统成本高,只适于大型影院。 (二)红蓝滤光技术(光谱分光技术) 当观众看电影时需要带一个红蓝滤光眼镜,此时左放映机的画面通过红色镜片(左眼),拍摄时剔除掉的红色像素自动还原,当它通过蓝色镜片(右眼)时大部分被过滤掉,只留下非常昏暗的画面,这就很容易被人脑忽略掉;反之亦然,右放映机拍摄到的画面通过蓝色镜片(右眼),拍摄时剔除掉的蓝色像素自动还原,产生另一角度的画面,当它通过红色镜片(左眼)时大部分被过滤掉,只留下昏暗画面。这两个角度的画面经过滤光镜之后依然是偏色的,但当人眼传递给大脑后,又会被自动合成从而生成接近原始色彩的立体画面。 从整体的使用感受中来看,3D立体效果还是非常明显的,但是缺点也非常明显,毕竟这仅仅是通过对两种颜色的过滤实现的效果,无法避免的偏色让这种3D的效果大打折扣,而且如果立体位移较大的话,人脑就无法将两幅偏色的画面自动合成了,这样会导致立体感丧失。而且,红蓝滤光技术需要与放映机匹配的眼镜。

磁共振成像技术模拟题13

磁共振成像技术模拟题13 单选题 1. 部分容积效应是由于 A.病变太大 B.矩阵太小 C.信噪比太低 D.扫描层厚太薄 E.扫描层厚太厚 答案:E [解答] 层厚增加,采样体积增大,容易造成组织结构重叠而产生部分容积效应。 2. 关于矩阵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矩阵增大,像素变小 B.增加矩阵可提高信噪比 C.常用的矩阵为256×256 D.增加矩阵会增加扫描时间 E.矩阵分为采集矩阵和显示矩阵两种 答案:B 3. 关于流动补偿技术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降低信号强度 B.T1加权时不用 C.常用于FSE T2加权序列 D.用于MRA扫描(大血管存在的部位) E.可消除或减轻其慢流动时产生的伪影,增加信号强度

答案:A [解答] 流动补偿技术用特定梯度场补偿血流、脑脊液中流动的质子,可消除或减轻其慢流时产生的伪影,增加信号强度。 4. 关于回波链长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在每个TR周期内出现的回波次数 B.常用于FSE序列和快速反转恢复序列 C.回波链长,即ETL D.回波链与扫描的层数成正比 E.回波链与成像时间成反比 答案:D [解答] 回波链越长,扫描时间越短,允许扫描的层数也减少。 5. 下列哪一种金属物不影响MRI扫描 A.心脏起搏器 B.体内存留弹片 C.大血管手术夹 D.固定骨折用铜板 E.固定椎体的镍钛合金板 答案:E [解答] 体内具有非铁磁性置入物的患者是可以接受MRI检查的。 6. 关于细胞毒素水肿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白质、灰质同时受累 B.T2WI之边缘信号较高 C.钠与水进入细胞内,造成细胞肿胀 D.细胞外间隙减少,常见于慢性脑梗死的周围

磁共振成像技术实验

目录 第一章NM20台式磁共振成像仪硬件概述.......................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节系统硬件框图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二节部件接插口..............................................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三节部件连线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四节系统开关机 0 第二章NMI20台式磁共振成像仪软件概述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节软件界面...............................................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二节软件菜单栏介绍.......................................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三节软件工具栏介绍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四节功能选项卡 ............................................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三章部分可开设的实验项目 (2) 实验一机械匀场和电子匀场实验 (2) 实验二测量磁共振中心频率(拉莫尔频率) (9) 实验三旋转坐标系下的FID信号 (16) 实验四自动增益实验 (24) 实验五硬脉冲回波 (29) 实验六软脉冲FID实验 (38) 实验七软脉冲回波 (43) 实验八硬脉冲CPMG序列测量T2 (49) 实验九乙醇的化学位移测量 (54) 实验十自旋回波序列质子密度像 (59) 实验十一自旋回波权重像 (66) 实验十二一维梯度编码成像 (70)

立体全息成像技术原理

OFweek光学网讯:全息摄影又称全像摄影(Holography),是光学上极富诱惑的一项技术。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洒在马路的油膜在阳光下会呈现出多种色彩,而在吹起的肥皂泡上也会看到同样的情况,原因是由于肥皂泡两个面的反射光出现了干涉,称光的薄膜干涉现象。光是摄影的生命,而光有很多的特性,如色散和散射,有经验的摄影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些现象变有害为有利,从而为作品添加一些新奇的效果。照相机镜头是由多组透镜合成的,为避免光在透镜表面的反射损失,人们发明出镜头的镀膜技术,使一定波长的光在反射时相互抵消,以增加进入镜头的光线使成像更清晰。同样,人们利用光波的干涉特性研究出了具有立体效果的全息摄影技术。全息摄影曾一度是科学家进行科研的专利技术,现在普通人经过一定的学习也可以掌握了,如普遍用于信用卡或图书封面的仿伪卡,那是一种立体显像的东西,在阳光下显示着五光十色的反射光。 “全息”这一词我们会感想到很熟悉,联想到耳针中的人体全息图。人耳是人体的一个缩影,上面对应人体各个器官,从这里人们进一步研究出人体的任何一局部都有整个身体的信息,所以称全息图,了解这点对全息摄影也就容易理解了。 全息摄影与普通摄影的区别 一、什么是光的干涉现象 在物理课的力学中我们做过水波的干涉实验,而根据光的波动特性,人们也成功地观察到了光波的干涉与衍射现象。为得到频率相同的二条光线,让光从一个狭缝中同时射向第二屏的两个小孔,两束光在屏后出现了干涉条纹,条纹的出现是因为二束光的波峰与波谷会由于叠加时(同相)光加强,相互抵消时(反相)光减弱。这一现象使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物理学家Stephen Benton发现其后面隐藏着一项高科技,从而对这项技术做出进一步的研究。 二、全息图像的特点 有关全息的原理在1947年就已由英国物理学家丹尼斯伽柏提出了,科学家本人也因此获得了诺贝尔奖。在全息影像拍摄时,记录下光波本身以及二束光相对的位相,位相是由实物与参考光线之间位置差异造成的,从全息照片上的干涉条纹上我们看不到物体的成像,必须使用具有凝聚力的激光来准确瞄准目标照射全息片,从而再现出物光的全部信息。一个叫班顿的人后来又发现了更为简便使用白光还原影像的方法,从而使这项技术逐渐走向实用阶段。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第一次使用白色光全息片贴在封面时,销售量由一千万份增加到再版后的一千六百万份。这一技术后由美国传到欧洲和其它国家,广泛用于信用卡等仿伪技术。激光全息摄影技术也随之风靡全世界。 全息摄影是利用激光光波的干涉将影像与再现影像记录下来的一种摄影,它与一般的立

学习心得:关于磁共振成像技术学习的点滴体会

关于磁共振成像技术学习的点滴体会 每一次到医院拜访或会议上讲完课总有老师问该如何学习磁共振成像技术?到底应该看哪本书?这些的确是很多磁共振使用者一个共同的困惑。 坦率的说我和大家有着相同的困惑和痛苦。我是纯学临床医学的,当时大学课程里所学习的唯一一门影像课程就是放射诊断学。其中连CT的内容都没有,就更别提磁共振了。毕业后从事放射诊断工作,渐渐的接触到CT和磁共振诊断内容。 相比于其他影像学设备而言磁共振成像技术原理复杂,也更具多学科交叉的属性。由于我们大多数影像科医生在大学阶段渐渐淡化了数学和物理学等的学习,所以这给我们学习磁共振成像技术带来了很大挑战。那么,以我个人的经验看我们到底应不应该学习磁共振成像技术?我们又该怎样学习磁共振成像技术且能学以致用呢?在此,谈一点个人体会。需要提前声明这些绝不是什么经验,仅仅想以此抛砖引玉而已。 Q1 作为读片医生或者磁共振操作者,到底有没有必要学习磁共振技术? 显而易见,答案是肯定的。 磁共振成像技术非常复杂,学习起来耗时耗力,很容易让人望而却步、从而采取消极抵抗策略。但是我要告诉所有有这些想法的老师如果这样做牺牲的一定是自己。大家知道随着磁共振成像设备性能的不断进步和完善,新的技术也层出

不穷,然而非常遗憾的是,真正能把这些新技术用起来的医院少之又少。究其原因就是因为使用者因为不了解这些新技术就主观上产生了畏难和恐惧心理。 事实上,要能真正快速理解、掌握新技术,就必须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我要告诉大家一点:所有的新技术都是在常规序列基础之上衍生出来的,如果我们有夯实的基础,那么面对每一个新技术你只需了解它的革新和变化点即可,而且通过与相关传统技术对比你也更容易感觉和认识到这些新技术的临床优势可能有哪些。这些对于你的临床和科研切入都至关重要。 我常常见到一些从事某项课题研究的医生或研究生,当深入谈及其课题所采用的相关技术时却没有完整或清醒的认识,每一天都懵懵懂懂的在盲目的扫描着。我不理解这样的研究工作乐趣何在? 另一方面,磁共振本身作为一门多序列多参数对比的成像技术,充分利用好其优势不仅可以大大提高病变的检出率也能为诊断和鉴别诊断提供更特异性的信息。 举个例子: 对于一个怀疑脊髓内病变的患者,如果你在颈椎轴位扫描时还只是墨守成规的扫描了FSE T2加权像,你就很难发现早期脊髓内改变。如果此时你深入了解到梯度回波准T2加权像更有利于显示脊髓内灰质结构,再进一步你还知道在GE 磁共振平台的MERGE序列较常规梯度回波序列更敏感,那你就会根据临床需求而加扫MERGE这个序列了。当然这其中的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这些脊髓内病变的含水量没有那么丰富,在FSE序列T2加权像一般TE时间很长导致这些髓内病变的高信号衰减掉了,而在梯度回波我们可以在相对短的时间内获取准T2加

虚拟仿真主动被动立体成像技术详解与4D影院的普及

立体成像技术详解与4D影院的普及 [导读]人类的眼睛相距6~7 cm,有一定的距离,所以在观察一个三维物体时,由于两眼水平分开在两个不同的位置上,所观察到的物体图像是不同的,它们之间存在着一个像差,由于这个像差的存在,通过人类的大脑,我们可以感到一个三维世界的深度立体变化,这就是所谓的立体视觉原理。 关键词:立体成像技术投影技术 立体成像技术简介 立体成像原理 人类的眼睛相距6~7 cm,有一定的距离,所以在观察一个三维物体时,由于两眼水平分开在两个不同的位置上,所观察到的物体图像是不同的,它们之间存在着一个像差,由于这个像差的存在,通过人类的大脑,我们可以感到一个三维世界的深度立体变化,这就是所谓的立体视觉原理。据立体视觉原理,如果我们能够让我们的左右眼分别看到两幅在不同位置拍摄的图像,我们应该可以从这两幅图像感受到一个立体的三维空间。从前面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知道不同的观察角度将可以看到不同的图像。因如果我们将光栅垂直于两眼放置,由于两眼对光栅的观察角度不同,因而两眼会看到两个不同的图像,从而产生立体感。常为了获得更好的立体效果我不单单以两幅图像制作,而是用一组序列的立体图像去构成,在这样的情况下,根据观察的位置不同,只要同时看到这个序列中的两副图像,即可感受到三维立体效果。 这种模式下,在屏幕上显示的图像将先由驱动程序进行颜色过滤。渲染给左眼的场景会被过滤掉红色光,渲染给右眼的场景将被过滤掉青色光(红色光的补色光,绿光加蓝光)。然后观看者使用一个双色眼镜,这样左眼只能看见左眼的图像,右眼只能看见右眼的图像,物体正确的色彩将由大脑合成。这是成本最低的方案,但一般只适合于观看无色线框的场景,对于其它的显示场景,由于丢失了颜色的信息可能会造成观看者的不适。这种立体方式在高端应用中已经淘汰了。红绿、红兰眼镜,已基本淘汰 主动式立体成像技术

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原理及国内外发展

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原理及国内外发展 核磁共振成像(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简称NMRI?),又称自旋成像(spin imaging?),也称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简称MRI?),是利用核磁共振(nuclear magnetic resonnance?,简称NMR?)原理,依据所释放的能量在物质内部不同结构环境中不同的衰减,通过外加梯度磁场检测所发射出的电磁波,即可得知构成这一物体原子核的位置和种类,据此可以绘制成物体内部的结构图像。 将这种技术用于人体内部结构的成像,就产生出一种革命性的医学诊断工具。快速变化的梯度磁场的应用,大大加快了核磁共振成像的速度,使该技术在临床诊断、科学研究的应用成为现实,极大地推动了医学、神经生理学和认知神经科学的迅速发展。 核磁共振成像是随着计算机技术、电子电路技术、超导体技术的发展而迅速发展起来的一种生物磁学核自旋成像技术。它是利用磁场与射频脉冲使人体组织内进动的氢核(即H+)发生章动产生射频信号,经计算机处理而成像的。原子核在进动中,吸收与原子核进动频率相同的射频脉冲,即外加交变磁场的频率等于拉莫频率,原子核就发生共振吸收,去掉射频脉冲之后,原子核磁矩又把所吸收的能量中的一部分以电磁波的形式发射出来,称为共振发射。共振吸收和共振发射的过程叫做“核磁共振”。核磁共振成像的“核”指的是氢原子核,因为人体的约70%是由水组成的,MRI即依赖水中氢原子。当把物体放置在磁场中,用适当的电磁波照射它,使之共振,然后分析它释放的电磁波,就可以得知构成这一物体的原子核的位置和种类,据此可以绘制成物体内部的精确立体图像。通过一个磁共振成像扫描人类大脑获得的一个连续切片的动画,由头顶开始,一直到基部。 核磁共振成像是随着电脑技术、电子电路技术、超导体技术的发展而迅速发

空气立体成像汇总

空气立体成像 空气雾幕立体成像: 也被称为空气成像、空气成像、空中立体成像、雾屏成像等。空气投影系统是结合了国外最新技术生产的一套完整的方案,以镭射在空气中成像,不须任何投射屏幕,同时也可以直接在一堆空气中抓来抓去,操作屏幕中的功能,感觉就好像身处电影关键报告的世界一样。 空气雾幕立体成像描述: 空气雾幕投影成像是一种全新的空气成像设备。该设备是利用海市蜃楼的成像原理借助空气中存在的微粒将光影图像呈现。使用一层很薄的水雾墙代替传统的投影幕,使您能在该屏幕影像中随意穿梭,达到真人可进入视频画面的虚幻效果。使用雾化设备产生大量人工雾,结合空气流动学原理而制造出来的能产生形成平面雾气的屏幕,再将投影设备投射在该屏幕上,便可以在空间中形成虚幻立体的影像,形成一种三位空间立体图像,给人一种新的立体视觉享受,其影象给人的感受如同人行画中,画在人中,亦真亦幻,如置身仙境身处瑶池般。忽隐忽现,神秘诱人的特性开发一些令人称奇的展示项目。在迷茫的雾屏上,放映如幻似真的神话故事。将带给观众前所未有的视听体验。 空气雾幕立体成像展示特点: 1. 空气雾幕成像系统包括一台投影机和一个空气屏幕系统,空气屏幕系统可以制造出由水蒸气形成的 雾墙,采用背投技术将影像投映至几乎看不见的空气墙中,观看者看到的将会是漂浮在空气中的影像或影片。 2. 空气雾屏成像发生装置可将计算机、程序、红外线、激光、雷达通过投影机光速和风场投射到雾屏 上,形成多种动感、虚拟图像。 3. 空气雾屏成像系统内部采用集成式超音波机芯,无机械驱动、宁静无噪音、雾化效率高、产生一定 浓度负离子,故障率低、维护简单。

空气雾幕立体成像系统原理: 这套系统包括专有的投影机和基本零件,其中空中图像显示从正面看起来使用,该系统不需要任何额外的屏幕,形成图像的主要原理是利用空气以及一个小型机柜。不使用特殊的化学物质或有害影响的环境。 Heliodisplay投影系统的设计灵感来自于海市蜃楼的成像原理,一套投影系统包括一台投影机和一个空气屏幕系统,空气屏幕系统可以制造出由水蒸气形成的雾墙,投影机将画面投射在上面,由于空气与雾墙的分子震动不均衡,可以形成层次和立体感很强的图像。 空气雾幕投影成像系统设备构成: 该设备节能(270瓦),相对重量轻(相比,等离子),一个开关就能控制,不需要特别桁架来安装不过,我们建议,把硬件隐藏起来,因此只有图像可见,另外,基本零件是简单地放置在门口附近的地面或在柜子里或投影机绑好一起。普通的笔记本电脑就能够运行图片或内容。标准VGA电缆或多媒体播放器。不需要特别的软件,但我们建议播放的内容是专门为Heliodisplay制作的,如动画在黑色背景上,因为图像是漂浮在空中,你可以把你的手伸过图像,跨过它或用别的物体穿过所播放的图像都没问题。 IO2 Technology采用三方流动(Tri-flow)系统,能够让影像更稳定、一致,并且在亮度及清晰度上,有很大的改善,分辨率最高可达1024 x 768,可以16:9 或4:3 的长宽比播放,对比达2000:1,可透过VGA / S-Video / composite 等影音端子输入影像,支持NTSC / PAL,同时运作时的音量,也有显著的进步。 空气雾屏投影立体成像适应场合: 雾屏可以在舞台、会展、广告中作为展示平台充分应用;同时也广泛用于旅游景区、科技馆,博物馆,展览馆,机场,车站,商场,娱乐场所,企业展厅等展示窗口。

背投立体成像方案比较

背投立体成像方案比较 实现立体投影成像有几种方法,例如红蓝眼镜、偏振光分像、液晶开关眼镜和光谱分色。目前我们使用的是偏振光方式,此方式较红蓝眼镜色彩还原性好,较液晶开关眼镜运营成本低,此法也是运用较为普遍的一个方案。 光谱分色立体成像介绍 INFITEC(Interference Filter Technology)历史 光谱分色式滤片3D 技术的研发始于德国顶级汽车制造商戴姆勒.奔驰公司的对于汽车研发所需要的一个立体可视化预研项目。经过了项目的立项和 3 年多的研发,该项目因未能达到戴姆勒.奔驰公司的期望值,被停了下来。INFITEC 公司从戴姆勒.奔驰公司买下了知识产权,并开始更加系统的研发,终于开发出了稳定的光谱分色3D 滤片和配套眼镜。INFITEC 公司12 年前将先进的其专业3D 投影显示技术的使用权独家受让给了比利时BARCO 公司,BARCO 公司利用INFITEC 独门专业3D 技术垄断高端专业3D 投影显示市场。2006 年中通过谈判将INFITEC 技术在3D 电影院的使用权和命名权授让给杜比数字公司(Dolby Digital)。INFITEC 在收回INFTTEC 干涉式滤片3D 投影显示技术的使用权后,致力于同多个重点投影机生产厂商进行合作,支持他们的工程投影机适配应用INFITEC 的光谱分色滤片专业3D 投影显示技术。从而为INFITEC 这一专业3D投影显示技术的市场推广和降低成本铺平道路。 INFITEC光谱分色滤片3D 投影显示技术原理 在INFITEC 各种工程的应用中一般采用每通道双机模式,光谱分色式3D 滤片组件位于投影机灯泡和投影镜头之间。滤片是由耐高温的石英玻璃制成,因此可以经受高流明投影机灯泡的长时间烧烤而不退色、不变形。由于图像在进入镜头之前已完成分色,所以不会降低图像质量;旋转的滤光轮分出光谱信息不同的两份红、绿、蓝,经过特殊设计的眼镜则在左右眼只能分别接收到各自发来的光谱信号。 INFITEC 光谱式滤片技术是通过滤片和配套眼镜红、绿、蓝主色分离成不同的基色频

(完整版)磁共振血管成像

磁共振血管成像 一、磁共振成像 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是近年来应用于临床的先进影像学检查技术之一。1946年美国哈佛大学的Percell及斯坦福大学的Bloch分别独立地发现磁共振现象并接收到核子自旋的电信号,同时将该原理最早用于生物实验。1971年发现了组织的良、恶性细胞的MR信号有所不同。1972年P. C. Lauterbur用共轭摄影法产生一幅试管的MR图像。1974年出现第一幅动物的肝脏图像。随后MRI技术在此基础上飞速发展,继而广泛地应用于临床。 磁共振成像的基本原理是将受检物体置于强磁场中,某些质子的磁矩沿磁场排列并以一定的频率围绕磁场方向运动。在此基础上使用与质子运动频率相同的射频脉冲激发质子磁矩,使其发生能级转换,在质子的驰豫过程中释放能量并产生信号。MRI的接受线圈获取上述信号后通过放大器进行放大,并输入计算机进行图像重建,从而获得我们需要的磁共振影像。 磁共振成像的优势在于无辐射、无创伤;多方位、任意角度成像;成像参数多,对病变部位和性质有较强的诊断意义;软组织分辨率高等,日益受到临床的关注与欢迎。 二、磁共振血管成像 磁共振血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是显示血

管和血流信号特征的一种技术。MRA不但可以对血管解剖腔简单描绘,而且可以反应血流方式和速度等血管功能方面的信息。近几年来该技术发展迅速,可供选择的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有多种: (一)时间飞越法 时间飞越法(Time of Flight,TOF)血管成像的基本原理是采用了“流动相关增强’机制,是目前较广泛采用的MRA方法。TOF血管成像用具有非常短TR的梯度回波序列。由于TR短,静态组织在没有充分弛豫时就接受到下一个脉冲的激励,在脉冲的反复作用下,其纵向磁化矢量越来越小而达到饱和,信号被衰减,对于成像容积以外的血流,因为开始没有接受脉冲激励而处于完全弛豫状态,当该血流进入成像容积内时被激励而产生较强的信号。 TOF MRA极大地依赖于血管进入扫描层面的角度,所以在用TOF法进行血管成像时扫描层面一般要垂直于血管走向。另外,在TOF血管成像中,通过在成像区域远端或近端放置预饱和带,去除来自某一个方向的血流信号,因而可以选择性地对动脉或静脉成像。 1.三维(3D)单容积采集TOF法MRA 3D TOF法MRA采用同时激励一个容积,这种容积通常3~8mm厚,含有几十个薄层面。3D TOF的最大优点是可以薄层采集,可薄于l mm,最终产生很高分辨率的投影。另外,3D TOF对容积内任何方向的血流均敏感,所以对于迂曲多变的血管,如脑动脉的显示有一定优势。但是对于慢血流,因其在成像容积内停留时间较长,反复接受多个脉冲的激励,可能在流出层块远端之前产生饱和而丢失信号,所以3D TOF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