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化资本与人力资本——布迪厄文化资本理论的经济学意义

文化资本与人力资本——布迪厄文化资本理论的经济学意义

文化资本与人力资本——布迪厄文化资本理论的经济学意义
文化资本与人力资本——布迪厄文化资本理论的经济学意义

文化资本与人力资本:布迪厄文化资本理论的经济学意义

●朱伟珏

摘要:本文着重考察布迪厄文化资本理论与经济学的关系。社会科学与人文学科之间,各不同学科与学术流派之间的相互渗透与融合已成为当今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主要发展方向。布迪厄正是社会学领域内一位积极的实践者。他的文化资本理论超越经济因素与非经济因素的二元对立,将社会行为放入物质?经济层面与精神?文化层面的统一之中加以把握。另一方面,文化资本理论也对经济学产生了巨大影响。尽管布迪厄本人从未将文化资本视为纯粹的经济现象,也未曾对文化资本的经济价值进行过系统的思考。但其理论仍然为各种新资本理论,如社会资本理论、人力资本理论尤其是文化资本理论(文化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独特贡献。总之,将文化资本理论运用于经济学领域是一件有益而具有挑战性的工作。因为它不仅可以为经济学家们研究文化产品的经济价值提供一个有效的分析框架,而且也能从与迄今为止任何经济学理论不同的角度来重新审视经济增长问题,并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出富有建设性的政策建议。( https://www.doczj.com/doc/746330562.html, )

关键词:布迪厄、文化资本、人力资本、经济学

社会科学与人文学科之间、各个不同的社会科学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与融合已成为当今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主要趋势。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就是社会学领域内一位积极的实践者。他的文化资本理论超越了经济因素与非经济因素的二元对立,将社会行为放入物质?经济层面与精神?文化层面的统一之中加以把握。“文化经济”理念贯穿于其全部的社会学理论体系。他不仅经常使用一些经济学术语或概念——市场和再生产等等——来描述文化现象,而且奠定其社会学理论基础的“资本”和“场域”等重要概念也都借鉴和扩展了经济学概念。( https://www.doczj.com/doc/746330562.html, )

而另一方面,布迪厄文化社会学对经济学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近年来,随着文化信息产业的飞速发展,文化的经济价值再度引起了包括经济学家在内的社会科学家们的广泛关注。此外,环境问题的凸现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课题也使得经济学家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文化——包括生活方式、价值观、信仰和品味等精神财富;信息产业、大众传媒产业、旅游业和体育产业等文化产业、文化产品以及文化政策和制度等等——已成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经济的新的增长要素。许多经济学家开始尝试将文化现象纳入其经济学的研究范畴。而从文化与经济之间关系出发的布迪厄文化资本理论——尤其是其中的社会资本、文化资本和惯习等概念——则为经济学家们建立新的理论范式提供了独特视角。本章试图从①.布迪厄文化资本理论;②.人力资本与文化资本;③.作为一个经济学概念的文化资本三方面入手,对布迪厄文化资本概念与经济学的关系,及其对经济学的意义作一个较为详尽的考察。( https://www.doczj.com/doc/746330562.html, )

1.布迪厄的文化资本理论

“文化资本”(capital culture)是布迪厄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的资本概念进行扩展后提出的一个社会学概念。布迪厄指出,资本是一种积累的劳动。它需要通过时间进行积累,并且需要以一种具体化、身体化的形式进行积累。与此同时,资本也是一种以同一或扩大的形式获取生产利润的潜在能力、一种进行自身再生产的潜在能力。不过和经济学家通常只认可单一形式的资本,即物质资本或曰经济资本不同,布迪厄认为资本并非仅限于经济资本,

而且若要全面认识和理解社会世界的结构与功能,就必须引进资本的一切形式。布迪厄将资本具体划分成三大形态:经济资本、文化资本和社会(关系)资本。经济资本是经济学理论所认可的资本形态,可以直接转换成金钱,并且转换过程是以私人产权形式制度化的。文化资本是一种表现行动者文化上有利或不利因素的资本形态。在某些特定条件下,它可以转换成经济资本,而且转换过程是以教育资质的形式制度化的。而社会资本则主要由社会义务(“联系”)所构成,也可以转换成经济资本,转换过程通常以某种高贵身份的形式被制度化。这其中,布迪厄尤为关注文化资本对现实社会产生的影响。( https://www.doczj.com/doc/746330562.html, ) 布迪厄认为与传统社会和工业社会所不同的是,在被视为后工业时代的当代社会,文化已渗透到社会的所有领域,并取代政治和经济等传统因素跃居社会生活的首位。也就是说,现代政治已无法仅凭政治手段解决问题,而现代经济也无法只依靠自身的力量而活跃。假如没有文化的大规模介入,那么无论是政治还是经济都是缺乏活力的。文化资本正是布迪厄在研究当代社会的文化问题时,作为一种理论假设而提出的一个社会学概念。“这一假设试图通过学术上的成就来解释出身于不同社会阶级的子女所取得的学术成就的差别”。布迪厄指出,文化资本概念同时摆脱了常识性观念以及人力资本论的理论假设。常识性观念常常将学术上的成功归功于个体的天赋条件。而另一方面,经济学家们尽管明确提出教育投资与经济投资的收益率关系问题,但在具体计算学术投资产出时,往往只考虑那些可以直接转换成金钱的收益,而忽略阶级因素对投资-收益可能产生的影响。与此不同的是,文化阶级理论坚持认为不同社会阶级或阶级集团的后代在学术市场上所能获取的收益并非仅仅取决于教育投入。它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社会阶级和阶级集团之间的资本分布状况。( https://www.doczj.com/doc/746330562.html, )

“文化资本”泛指任何与文化及文化活动有关的有形或无形资产。在日常生活中,它和金钱及物质财富等经济资本具有相同的功能。“文化资本”具体可划分为 身体化形态、 客观形态及 制度形态三种基本形式。身体形态文化资本通常指通过家庭环境及学校教育获得并成为精神与身体一部分的知识、教养、技能、品味及感性等文化产物。它的积累是一个具体化与实体化的过程。正如行动者可以通过劳动获得物质财富那样,他同样能够通过学习积累知识和提高文化修养。不过,身体化形态文化资本的积累不仅需要一个十分漫长、极费时间和精力(“力比多的投入”或性欲)的过程,而且它最终也只能体现于特定的个体身上。它“是无法通过馈赠、买卖和交换的方式进行当下传承的”。以这一方式获得的文化资本和物质财富一样,可以投资于各种市场(学校市场、学术市场、社交市场、劳动力市场等等)并获取相应的回报。而且这种回报既可以是金钱与社会地位等物质性利润,同时也可以是他人的尊敬或好评等“象征性利润”。( https://www.doczj.com/doc/746330562.html, )

文化资本的第二大形态是客观(objectivé)形态,即物化(object)状态。具体的说,就是书籍、绘画、古董、道具、工具及机械等物质性文化财富(biens culturels)。显然,这是一种物化形态的文化资本,是可以直接传递的。不过,客观形态的文化资本并不是一种与身体化过程毫不相关的完全“物化”资本。人们通常以为只要有足够的金钱就可以立刻得到它们。也就是说经济资本可以直接转换成客观形态的文化资本。但事实上,任何事物要想作为一种文化资本发挥固有作用的话,那么它必然或多或少地具备一些身体化形态文化资本的特征。以古董收藏为例,我们知道一名真正的古董收藏家除了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之外,还必须同时具备丰富的收藏知识和较高的文化素养。因为只有这样,他才有可能收集到真正具有价值的收藏品。总之,任何形式的文化资本都不可能是一种纯粹的物质形态,如果不以身体化文化资本为媒介被行动者象征性所有,即行动者的身体化文化资本如果不投入到具体的市场(特别是文化生产市场)中去的话,那么是无法作为一种文化资本发挥固有作用的。换言之,通过文化资本所能获得的利润“是与他(行动者)所掌握的客观形态资本以及身体形态资本的多少成正比的”。( https://www.doczj.com/doc/746330562.html, )

文化资本的第三种形态是制度形态。制度形态文化资本就是将行动者掌握的知识与技能以考试等方式予以承认并通过授予合格者文凭和资格认定证书等方式将其制度化。这是一种将个人层面的身体形态文化资本转换成集体层面客观形态文化资本的方式。从这一意义上讲,制度形态文化资本是一种介于身体形态文化资本与客观形态文化资本之间的中间状态。文凭是制度形态文化资本的典型形式。布迪厄指出,学历资本的积累只有通过经济层面的教育投资才能得以实现。父母们如果想把自己的孩子送入更好一些的学校就读的话,就必须投入大量的经济资本——金钱。而且通常情况下,投入的时间越早效果就越好。也就是说投资的时期越早获得的利润就越大、回报也越高。通过此种方式——布迪厄称之为社会炼金术——获得的文化资本具有“一种文化的、约定成俗的、经久不变的、合法化的价值”,总之,制度形态文化资本不论对其承担者来说还是对承担者所拥有的文化资本来说,都具有相对的自主性。( https://www.doczj.com/doc/746330562.html, )

文化资本的积累通常是以一种再生产的方式进行的。“文化再生产”是一个体现代与代之间文化资本传递方式的概念,在布迪厄的文化阶级理论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再生产”着重强调资本积累过程中“反复生产或复制”的特征。也就是说,文化资本的积累不是一种从无到有的创造性生产,而主要是以传承方式实现的。不过,再生产并不是纯粹意义上的复制或拷贝。它必然受到许多外来因素——时间、转换和实践行为——的制约。因此,再生产可以被理解为一种具有有限自由的重复性生产。文化资本的再生产主要通过早期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来实现。第一种方式“在人们对此还未形成意识的早期就全面展开了。它是通过年幼时期的家庭体验获得的”。第二种方式“从较晚的时期开始,以一种系统的、速成的学习方式进行”。家庭无疑是文化资本最初也最主要的再生产场所,而且它通常都是以继承的方式进行的。在充分反映父母文化素养和兴趣爱好的家庭环境中,他们的一举一动都将成为孩子们竭力仿效的对象。孩子们正是通过这种无意识的模仿行为继承父母的文化资本并将其身体化的。这种被布迪厄称为提前执行的遗产继承或生前馈赠的资本转移方式,显然不同于经济资本的继承。它不需要履行任何法律手续。而且由于这种转移通常发生在家庭这一私秘空间内部,所以它始终是在秘密的状态之下进行的。因此,以继承的方式所进行的文化资本的再生产更具隐蔽性、更容易被人们所忽略(被误认)。( https://www.doczj.com/doc/746330562.html, ) 此外,文化资本的传承也经常发生于各种公共场域内。其中最典型的方式是教育市场的学历再生产。布迪厄指出,学校是除家庭以外最重要的生产文化资本的场所,但和家庭不同,孩子们只有等到法定年龄才能入学。也就是说如果达不到年龄要求的话,他们是无法接受学校教育的。而且与个性化的家庭教育不同,孩子们在学校接受的是一种经过预先设计、内容统一的集体教育。在此情形下,文化资本的传递必然以第二种方式,即“从较晚的时期开始,以一种系统的、速成的学习方式”进行。在现代社会中,家庭和学校所承担的传承功能是不尽相同的。家庭和学校有着各自不同的培养目标。通常情况下,家庭主要是培养“教养”和“规矩”等广义的品味及感性的地方。而学校则是一个传授系统性专业化知识与技能的场所。孩子们从学校获得的主要是系统性知识及社会技能等文化资本。这些知识与技能往往通过考试的形式正式获得社会的承认并通过颁发文凭的方式被固定与制度化。身体化文化资本正是通过这种方式被转换成一种制度化形态的资本的。( https://www.doczj.com/doc/746330562.html, )

2.人力资本与文化资本

人力资本是一个与文化资本息息相关的经济学概念。美国经济学家西奥多?W?舒尔茨(Theodore W. Schultz)认为人力资本是相对于物质资本或非人力资本而言的,指体现于人身上的,并且可以被用来提供未来收入的一种资本,是人类自身在经济活动中获得收益并不断增值的能力,是投资的产物。在此之前,马歇尔曾对人力资本概念作过初步界定,指出它

是由知识和组织权威组成的资本。舒尔茨对此进行了扩展,认为人力资本专指个人具备的才干、知识、技能和资历。他并且指出人力资本需要通过投资才能形成。“人力的取得不是无代价的,它需要消耗稀缺资源,即需要消耗资本投资。人力包括人的知识和人的技能的形成是投资的结果,并非一切人力资源都是最重要的资源,只有通过一定方式投资,掌握了知识和技能的人力资源才是一切生产资源中最重要的资源。因此,人力,人的知识和技能,是资本的一种形态。我们称其为人力资本。”( https://www.doczj.com/doc/746330562.html, )

继舒尔茨之后,另一位诺贝尔奖得主,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加利?贝克尔继续进行了人力资本问题研究。他进一步把人力资本与时间因素联系了起来。在贝克尔看来,人力资本不仅意味着才干、知识和技能,而且还意味着时间、健康和寿命。如此一来,人类所必然面临的稀缺.就不仅与人的无限需求和物质资本的有限存在相联系,而且还与人的无限能力和人的有限存在相联系。个人的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一样是稀缺性资源,尽管它们多少具有先天的成分在内,但根本的问题仍在于如何生产和再生产这两种资本,并且把这两种资本的存量有效地分配到个人需求的各个方面以求得效用最大化。据此,贝克尔对人力资本作出修正:人力资本包括“知识、信息、教育、思想、技能、观念、精神状态……和卫生健康”等各个方面的内容。( https://www.doczj.com/doc/746330562.html, )

显然,文化因素在人力资本中占据着十分显著的位置。事实上,很多经济学家都将文化因素视为人力资本的核心所在。例如,科斯坦萨(Costanza)和戴利(Daly)就曾直接把人力资本定义为是人类本身所具有的教育、技能、文化知识以及经验的积累。泽亨哈夫特(Zweigenhaft)在一项关于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如何影响哈佛大学毕业生行为的研究中,则将文化资本完全等同于经济学中的人力资本。而另一个面,布迪厄也认为文化资本和人力资本的范畴十分相近,“被某些人视为人力资本的教育或任何的培训,都可以被另一些人视为文化资本(身体形态文化资本)”。( https://www.doczj.com/doc/746330562.html, )

那么,作为一种经济学理论的人力资本概念和布迪厄文化资本理论之间究竟存在哪些内在联系呢?林南从宏观层面出发,分析了这两大概念的相似性。他指出,相对于马克思的古典资本理论,布迪厄的文化资本理论和人力资本理论同属于新资本理论。此类理论至少在以下两个方面存在着相似之处:第一,与从客观层面出发的古典马克思主义理论不同,尽管新资本理论明确地强调资本化过程背后统治阶级的影响,但却并未直接把资本视为社会中阶级剥削的一部分,而是偏向于微观层次,解释作为行动者的个体劳动者,为了在市场中获得劳动的剩余价值如何进行投资。第二,行动和选择已成为新资本理论的一个重要考量因素。林南分析道,在古典资本理论中,只有资本家有行动和选择的权利,劳动者是没有选择权的。他们只能为了换取维持生存而必需的物质在市场过程中提供廉价的劳动。但新资本理论却认为劳动者可以获得和保留一部分劳动的剩余价值,并在一定程度上以自由选择的方式将自己的知识和技能“卖”给资本家以获取剩余价值。当然,新资本理论并未否认结构的重要性,他们强调的是结构制约下的个人选择行为。人力资本理论较为关注性别、种族和家庭的制约作用。与此不同的是,文化资本理论主要关注阶级结构对选择行为的影响。( https://www.doczj.com/doc/746330562.html, )

那么具体而言,文化资本和人力资本究竟在哪些方面存在相似之处呢?如前所述,布迪厄认为存在三种形态的文化资本,即身体形态、客观形态和制度形态。其中身体形态文化资本呈现出与人力资本十分相近的特征。它们的相似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https://www.doczj.com/doc/746330562.html, )

⑴对人的身体的依附性。我们知道,不论是身体形态文化资本还是人力资本都必须依附于人的身体而存在。布迪厄指出,身体形态文化资本指存储于人体内的知识、技能、习惯和修养。而另一方面,人力资本则表现为人的知识、技能、资历、经验和熟练程度等,一句话,表现为人的素质。显然,人力资本同样只能体现于人的身体,无法与其拥有者相分离。

罗森(Rosen)认为,人力资本的“所有权限于体现它的人”。这一明显不同于物质资本或经济资本的特征具体反映在以下一系列问题中。首先是此类身体化资本的利用问题。布迪厄指出,由于身体形态文化资本和个人的联系是如此的密切,所以资本的交易很难完全抛开其拥有者。对于经济和政治资本的拥有者而言,如何使用和剥削文化资本是一个特殊的问题。同样,人力资本的使用问题也始终是经济学领域一个重要课题。周其仁指出,人力资本的天然属于个人的特性,使之在产权发生残缺时,以俨然不同于非人力资本的方式作出反应,此时产权的主人可以将相应的人力资本关闭起来,以至于这种资产似乎从来就不曾存在,从而其经济利用价值顿时一落千丈。因此,积极意义层面上的激励问题始终是人力资本理论的核心课题之一。( https://www.doczj.com/doc/746330562.html, )

⑵与第一点有关,就是文化和人力资本的有限性。身体化特征使此类资本无法超越个体而单独存在。也就是说,这两类资本都将随着其所有者的衰落(生物的能力、记忆)和消亡而自动衰落和消亡。以人力资本为例,人在幼年时期,无人力资本,进入劳动年龄,人力资本开始产生并不断增加,到人死亡,人力资本也随之灭亡。从这一意义上讲,人的有限存在也使文化及人力资本也和物质资本一样成为一种稀缺性资源。( https://www.doczj.com/doc/746330562.html, )

⑶不可视性和难以度量性。身体形态文化资本和人力资本都具有不可视和难以测量的特征。与经济资本或物质资本不同,人们难以直接观察到行动者个人究竟拥有多少以及怎样的文化或人力资本。人力资本的测定通常必须通过考试制度、技能鉴定、经历和长期的观察等形式来完成。但这些形式都存在一定的缺陷。考试制度很难真正起到测定人力资本数量与质量的功能。而技能鉴定又由于鉴定方法难以科学化,很难真正反映人力资本数量。而且技能鉴定也只对技能型人力资本有效,对于高层次的人力资本——管理型人力资本和企业家型人力资本则无法鉴定。对于这些高层次的人力资本.我们更依赖于长期的观察,而这在购买人力资本使用权之时,一般无法做到,这时经历便成为惟一可依靠的根据。但问题是经历只反映过去,且人力资本会随时贬值,因此,又显不足。同样,我们也很难对身体形态文化资本进行定量化研究。而且与人力资本相比,身体形态文化资本,特别是其中的感性、气质和兴趣爱好等反应个人修养的部分更加难以测量。因此,尽管布迪厄提议可以通过获得收益所需时间的长度作为测量身体形态文化资本的标准,但在社会学领域内,文化资本更多的时候是作为一个功能性概念而被认识和理解的。( https://www.doczj.com/doc/746330562.html, )

尽管如此,作为社会学概念的身体形态文化资本仍然和人力资本之间存在着某些重大差别。最大的区别反映在内容方面。人力资本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指通过投资于教育和各类培训所获得的资本,具体包括知识和技能等与文化有关的内容;另一部分指通过医疗和保健等途径获得的资本,主要体现为个人的卫生、健康和寿命等方面。而布迪厄的身体形态文化资本也大致包括两大方面:一与知识有关,主要指通过学校教育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二与个人的教养有关,专指通过早期家庭环境获得的趣味、感性和气质。可见,人力资本和身体形态文化资本既有相互重叠的地方,即通过学校教育(也包括各种培训)投资获得的知识和技能,也有体现各自独特性的不同部分,即通过医疗保健和流动或迁移获得的那部分人力资本(卫生健康)和文化资本中的教养(见图1)。( https://www.doczj.com/doc/746330562.html, )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尽管重合部分,即通过学校教育投资获得的资本通常被视为是人力资本和文化资本的共通部分,但也有部分学者对此类划分持不同的意见,认为它们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资本形态。比尔?马丁和伊凡?赛冷伊指出,“受教育程度高的人的知识可能同时拥有两个不同方面:一个方面可以被描述成人力资本,另一个方面则被描述为文化资本”。人力资本指“稀缺的和经济上有用的技能”,而文化资本则表示“行使象征性把握,生产理论知识,并因而参与到批判对话文化中”的知识。拥有此类人力资本的行动者可以通过技能的稀缺性获得某种特权并成为剥削中较低级别的合伙人。而文化资本的所有者提出了一种和自己有关的对权威的要求,此类权威不能来源于其技能的经济用途,因此他们便成为资本主义

社会的一股颠覆性力量。( https://www.doczj.com/doc/746330562.html, )

人力资本理论和布迪厄文化资本理论的另一个重大区别体现在资本的获取方式上。人力资本理论强调个人投资的重要性,认为人力资本的获取方式主要是通过劳动者个人的投资活动实现的。根据舒尔茨的分析,对人力资本的投资包括:用于教育和培训的支出、用于保健的支出、用于劳动力国内流动的支出和用于移民入境的支出。其中教育投资是最重要、最基本的( https://www.doczj.com/doc/746330562.html, )

人力资本投资,这种投资可以转化为知识的存量,从而提高劳动者的知识、智力和技术水平。而另一方面,文化资本理论则主张文化资本的获得是通过再生产的方式实现的。文化资本的再生产主要可通过早期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两大途径实现。而其中布迪厄尤为关注的是早期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他发现尽管文化资本无法通过馈赠、买卖和交换等方式获得,但却可以通过教育尤其是早期家庭教育传承和积累。也就是说,与强调劳动者自由投资的人力资本理论不同,布迪厄强调能够反映父母文化和经济资本总量,即反映其在社会空间内所处地位的文化资本的再生产。身体形态文化资本的传承和积累有以下两大特征:⑴文化资本的传承和积累主要取决于其出身家庭所拥有的文化资本。文化资本的最初积累以及快速积累的先决条件,通常都是从行动者出生之日就起步了的。因此,那些出身于具有丰厚文化资本家庭的孩子从一开始便处于极为有利的地位。⑵文化资本的主要获投资形式之一是时间的投入。布迪厄认为时间是测量文化资本最精确的方法。他指出,行动者是否有条件延长获取资本的时间,取决于其父母可以提供的自由时间的长短。自由时间即指可以从经济束缚中摆脱出来的时间。它构成了资本积累的前提条件。显然在布迪厄眼里,文化资本的传承和积累带有明显的阶级印记。那些拥有较多文化资本和经济资本的家庭,不仅能够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传承给孩子们较多的文化资本,而且也能够通过经济援助的方式,让其子女有充裕的自由时间来积累文化资本。( https://www.doczj.com/doc/746330562.html, )

布迪厄对人力资本理论家忽略资本形成过程中早期家庭教育的影响深感不满,并将其视为重大的理论缺陷。他指出,由于经济学家们“在计算学术投资的产出时,只考虑金钱方面投资与收益或者那些可以直接转换成金钱的东西”,所以“没有把学术投资策略与总体教育策略、再生产策略综合起来考虑”。如此一来,“便无可避免地忽视了最不显眼、最具社会决定性作用的教育投资,即家庭所付出的文化资本”。而这一疏忽直接致使其“无力解释不同的行为者或不同的阶级为什么会在经济投资和文化投资上所分配的比率会如此悬殊”。( https://www.doczj.com/doc/746330562.html, )

经济学家们和布迪厄在资本获取方式上的分歧体现在他们对待学校教育的不同态度上。从以上的分析中我们不难发现,学校教育不论对人力资本或文化资本的获取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也就是说,学校教育被视为获取此类资本的主要途径之一。但是,布迪厄和人力资本理论家们在如何看待学校教育的问题上却表现出截然不同的态度。由于经济学家们通常把教育视为提高劳动者个人竞争力的一个主要来源,所以他们往往把注意力集中在教育的经济收益上,认为劳动者接受教育的动机基于对他们自身成本-收益的计算,是劳动者的一种理性选择。而另一方面,布迪厄则将学校视为生产与再生产社会等级秩序的重要场域。他指出,学校通常将支配集团的文化惯习视为一种必然并假设任何孩子都能接触到这些惯习,所以便将这些支配性惯习转换成一种易于接受的文化资本形式,即学校文化。因此,作为一种文化资本的学校文化实际上正是一种体现主流意识和价值取向的精英文化。在这里,任何非主流文化,如女性文化、少数族裔文化尤其是被统治阶级文化都被视为异类而遭到排斥。总之,学校教育从一开始就凝聚着社会不平等。学校文化(精英文化)对于处于有利地位的上层阶级子弟、都市学生和男性而言,可能是轻而易举就能掌握的。但是,对于学校是他们接触精

英文化(文化资本)唯一和仅有途径的处于不利地位的其他阶层子弟、来自农村或边远地区的学生或者女性而言,学习却决非一件易事。因为文化资本的获得不仅只是知识和技能的积累。它同时也意味着必须放弃原有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认同并接受支配阶级的文化惯习。因此布迪厄认为,在很多情况下,教育投资绝不仅仅是受教育者按照自身的成本-收益计算所作出的理性选择。相反,它以一种貌似平等的选择方式生产与再生产着社会与文化的不平等。例如,目前国内大学文科各专业中女生占据绝大多数的现象,就不能简单地归因于是女性自身理性选择的结果。事实上,这一现象折射出社会与文化的不平等,即现代中国社会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一个男权社会。在这样的社会中,女性明显处于不利的地位。( https://www.doczj.com/doc/746330562.html, )

综上所述,文化资本和人力资本是两个既相似又有着显著区别的概念。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其中学科性质的不同和环境差异是两个较为重要的因素。首先来看看学科性质不同带来的影响。谁都知道,学科不同侧重点便不同。社会学和经济学作为两门完全独立的学科,其认识范式和研究范畴自然很不相同。美国经济学家贝克尔曾对经济学和社会学的区别做过形象的比喻,认为“经济学是关于选择的科学,而社会学是关于为什么人们没有选择的科学”。的确,由于经济学(主流经济学)是一门建立在“经济人”和“理性行为”两大基本前提之上的社会科学,所以包括经济行为在内的任何社会行为都被解释为行动者为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合理性行为。作为一门经济学理论的人力资本理论同样将行动者为获取知识和技能而进行的投资视为一种基于他们自身成本-收益计算的行为。它反映的是一种理性选择。从这一意义上讲,人力资本的获取是一种充分体现行动者自由意识与意志的投资行为,而学校教育则是行动者获取人力资本的最重要和最有效的途径。( https://www.doczj.com/doc/746330562.html, ) 而另一方面,社会学(主流社会学)则是一门专门研究社会结构制约作用的科学。尽管布迪厄为摆脱社会决定论作了大量工作,但总体而言,文化资本理论仍然将社会结构的制约作用放在极为重要的位置。在布迪厄那里,“选择”指涉的并不是行动者为追逐个人利益最大化而采取的合理性行为。它是一个反映为维护社会等级秩序再生产而设立的社会淘汰机制的概念。总之,对布迪厄而言文化资本的积累是一种基于传承的、“选择和淘汰”的再生产活动。而作为一种“选择”过程的学校教育则是支配阶级进行文化资本再生产的主要场所。( https://www.doczj.com/doc/746330562.html, )

环境的影响,即布迪厄所说的“所处客观状况”的影响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我们知道,美国和法国等欧洲大陆国家的社会环境十分不同。相对于等级观念较为强烈的欧洲大部分国家而言,美国作为一个新兴资本主义国家,不仅文化规范化程度较低、选择和评判标准较为灵活和宽松,而且平等意识也更为强烈、更注重个人奋斗。因此,较之于强调社会结构制约作用的文化资本理论,诞生于美国社会的人力资本理论更为重视行动者个人的自我奋斗,即十分强调学校教育的作用,而很少考虑早期家庭教育的影响也就不足为怪了。( https://www.doczj.com/doc/746330562.html, )

3.作为一个经济学概念的文化资本

在经济学界,文化资本除了经常和人力资本相提并论外,更多情况下被视为研究文化产品的一个分析框架。澳大利亚经济学家戴维?思罗斯比正是从这一视角出发,探讨了文化资本作为一个经济学概念的可能性。他指出,在经济学领域内资本通常可划分成三种主要的类型,即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和自然资本。物质资本指工厂、机器、建筑物等具有生产性的物质的集合,最早成为经济学研究的对象。人力资本是近年来受到普遍关注的资本形式。众多经济学家注意到,和物质资本一样人力资本作为储藏于人体内的一种资本,在经济生产过程中对经济产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随着环境问题对日常经济活动影响的日渐增大,自然

资本也逐渐成为经济学家经常谈论的概念。自然资本指那些自然界所拥有的可再生和不可再生资源,以及对此类资源的保护和开发进行生态化管理的过程。( https://www.doczj.com/doc/746330562.html, ) 而文化资本则是近年来引起经济学家们广泛关注的另一种资本形式。戴维?思罗斯比认为文化资本明显不同于其它三种资本形态。例如继承下来的建筑物和艺术品尽管具有资本的所有特征,但我们却无法将其归类于某种传统的经济资本。显然,这在很大程度上妨碍了我们对此类文化资源的理解,使我们无法判断究竟其对人类社会,特别是对人类经济交往能够产生何种影响,以及能够造成多大的影响。因此思罗斯比提议,“为了确定文化和经济活动中此类现象的作用”,应该确定一个独立的文化资本概念。( https://www.doczj.com/doc/746330562.html, ) 如前所述,布迪厄文化资本概念中的第二大形态,即客观形态文化资本是一个对应于文化产品的概念。客观形态文化资本指存储于物质或信息中的文化资本,如建筑物、绘画、机器、文学和音乐等文化产品。布迪厄指出,文化产品是客观形态文化资本和经济资本的统一体。“文化产品既可以表现为物质性的一面,也可以表现出符号性的一面。在物质性方面,文化产品预先假定了经济资本,而在符号性方面,文化产品则预先假定了文化资本”。因此,与仅仅假定了经济资本的普通产品不同,行动者要在真正意义上拥有文化产品,除了必须投入经济资本外,还要进行身体形态文化资本的投资。布迪厄举例道,生产手段的占有者如果仅仅为了从物质层面占有某台机器,那么只需经济资本就足够了。但如果他同时要想使用机器的话,那么就“必须亲自或寻找他人代理接触到身体形态的文化资本”。文化产品的这一特征致使其所有权形式较普通产品更为复杂。文化产品许多时候同时为两类人所共有,一类是文化资本拥有者,另一类是经济资本拥有者。布迪厄指出,假如管理层只不过是依靠文化资本来获取利益,并非生产工具的真正所有者,那么他们就不过是被统治集团的成员。但如果管理层是生产工具的真正所有者,并主要通过特殊形式的资本的使用获取利益,那么他们属于统治集团。但如果经济资本的拥有者无法促使文化资本拥有者展开竞争的话,那么文化资本拥有者的集体力量就有可能随之而上升。从这一意义上讲,“文化资本是作为竞争中的一种武器或者某种利害关系而受到关注并被用于投资的”。( https://www.doczj.com/doc/746330562.html, ) 思罗斯比在此基础之上,进一步探讨了经济学范畴的文化资本概念。首先,思罗斯比从经济学层面出发,对“文化”进行了一番考察。他认为可以对文化做出两种截然不同的解释。第一种解释将文化视为一系列的活动。它具体包括在“文化产业(文化工业)”中进行的所有活动。这种具有功能意义的文化可以用“文化部门”这一经济学术语表述。第二种观点来自于人类学和社会学。众多人类学家和社会学家将文化理解成一系列的态度、实践和信仰。这一意义上的文化通常体现于特殊的社会价值和传统。而且这些价值和传统代代相传,经历了漫长的演进过程。( https://www.doczj.com/doc/746330562.html, )

思罗斯比指出,以上从功能意义出发的定义主要关注文化所能发挥的作用。“正如在人类的行为和信念体系中所发挥的作用那样,文化能够表达团体或作为人力组成部分的集体的行为”。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那些形成人类生活共同要素的东西都具有文化价值”。例如,一幢古老的建筑物往往承载着某一特定时期的历史和传统,而一种共同的语言则提供文化得以展示和延续的途径。由此看来,“文化载体”(Cultural carrier)概念通常都是伴随着“文化价值”的概念同时出现的。假设文化价值可以通过某种计量单位定量化,并且这种计量单位在衡量经济价值方面所发挥的作用可以和货币尺度进行类比的话,那么我们便可以赋予艺术品之类的文化产品一种文化价值。由于从理论上讲,任何物品的经济价值都可能不同,所以不同个体对文化价值的认定并不相同。不过尽管人们很难对某件具体物品的文化价值达成一致的意见,但却可以在对物品的社会文化价值这一以物品的文化意义为目标的认定上取得高度一致。( https://www.doczj.com/doc/746330562.html, )

因此,具有文化资本的物品就可以解释为有利于文化价值的财富。也就是说,“文化资本是以财富的形式具体表现出来的文化价值的积累”。这种积累除了可能会引起物品和服务

的不断流动之外,还可以形成本身具有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的商品。财富是以有形或无形的形式存在的。有形的文化资本的积累存在于被赋予了文化意义(通常称为“文化遗产”)的建筑物、文化遗址、艺术品以及诸如油画、雕塑等以私人物品形式存在的人工品之中。这些财富导致了服务的流通,而服务则在进入最后的消费阶段被作为私人或公共物品即刻被消费,并且/或者立刻有可能产生新的商品和服务,其中包括了新的文化资本。另一方面,无形的文化资本包括一系列与既定人群相符合的思想、实践、信念、传统与价值。不过这一群体是事先确定的,并且与之结合在一起的也是以公共物品的形式存在于公共领域中的一系列艺术品,如文学和音乐。显然,这些无形的文化财富同样可能引起服务的流通,而流通同样可能形成部分的个人最终消费,并且导致新的文化商品的出现。( https://www.doczj.com/doc/746330562.html, ) 思罗斯比以西班牙的艺术品和文化遗产为例,具有说明了文化资本具有的财富特征。他指出,委拉斯奎茲(Velasquez)的绘画作品和位于格拉纳达的阿罕布拉宫都属于典型的有形文化资本。它们是西班牙人民或广泛意义上的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在它们的形成和建造过程中,都曾经投入大量的物力及人力资源。两者都引起了服务的流通,而这种服务既具有文化意义上的价值,又具有经济价值。两者也都产生了非排他性公共物品(如选择价值,存在价值和遗产,遗赠价值)和排他性的私人物品(那些付费参观这些物品的人们的消费经历行为)。而且如果没有资源来维持它们作为一种资本财富的话,那么两者不论在文化价值还是经济价值层面上都会遭受贬值。再者即使他们可能完全被毁坏或自行毁灭,但都具有非零剩余价值,因为某些公共物品的价值可能会存留下来。此外,思罗斯比还以西班牙音乐为例对无形文化资产进行了分析。他指出,曼纽尔?德法拉(Manuel de Falla)的作品在创作过程中同样需要投入,而且如果这种投入进行得不好的话,结果同样可能非常糟糕。法拉德的作品导致了服务的流通,这种流通既具有文化价值也具有经济价值。同时此类服务或许会被作为私人物品出售(如作为一场演出的门票或一张光盘)。然而这种由资本财富产生服务的公共物品的特征表明,这种服务的流通可以无限期地反复进行下去。( https://www.doczj.com/doc/746330562.html, ) 据此,思罗斯比从经济学角度探讨了文化资本的四大意义。首先,文化资本是一种经济现象。这种现象必须阐明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之间的关系。例如一幢被继承下来的建筑物显然具有经济价值。这种经济价值源自于它作为一栋建筑物的物质性存在,而与其文化价值无关。但是财富的经济价值也可能是被赋予的,原因在于它的文化价值。也就是说,文化价值可能会产生经济价值。例如,人们通常会为了了解某个文化遗产的文化内涵而愿意支付更高的价格。在此建筑物经济价值的很大一部分来自于文化价值。而另一方面,无形文化资本所具有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之间却存在着不同的关系。音乐和文学的积累、文化风俗(习惯)和信念的积累,或者是语言的积累尽管有着广泛的文化价值,却几乎没有经济价值。因为它们无法作为财富进行交易。不过,此类无形文化资本的服务的流通则可能产生文化和经济价值。此外,这种流通的经济价值的某些部分存在于作为所需公共品的纯外观或构造方面。例如对语言功能的功利化运用或者咖啡厅和电梯内使用的背景音乐就是出于纯经济原因。而且那些来自文化财富的服务流通的经济价值也可能被增大。所有这些都是由其文化价值所导致的。总之,尽管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是各自被确定下来的,但其中一方却能够对另一方施加影响。分别依据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来对文化资本财富的价值进行排序所得出的结果是相似的。但这些排序结果并非完全相同。( https://www.doczj.com/doc/746330562.html, )

其次是判断文化资本在经济学中对经济产出和增长的作用问题。思罗斯比为此建立了一个简单的经济学模型。在时间t内,某个经济过程中所拥有内在的文化资本积累为k,这种积累也许低于(或贬值折旧)d,它需要维持(保证)投资I,那么,如果加上新的投资I,资本积累会进一步扩大。我们可以用以下公式来表达:( https://www.doczj.com/doc/746330562.html, )

思罗斯比认为,这种资本变量也许可以运用到文化和经济增长决定论这个更广泛的模型

中来。在这个模型中,文化资本可以和生产过程中其他形式的资本一起发挥作用,并且为了维持或增长文化资本积累而所需投入的资源和其他方面所使用的资源是相互竞争的。( https://www.doczj.com/doc/746330562.html, )

第三,文化资本可以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文化资本的这一功能类似于自然资本。我们知道,自然生态系统对经济发展起着支持性作用,过度使用即将耗尽的自然资源或无视可持续发展地开发可再生资源的这种忽视自然资本的行为会导致自然生态系统的崩溃,其结果就是福利与经济产出的丧失。与此相类似的是,文化生态系统同样支撑着经济的运转并影响着人们的行为方式和判断。因此,不进行必要的投资以维持和增加无形的文化资本,让文化遗产自行衰落的行为,最终很可能导致文化体系的崩溃,而这同样会导致福利和经济产出的丧失。( https://www.doczj.com/doc/746330562.html, )

第四,某些被称为文化资本的现象同样具有许多传统资本的特征。因此,我们可以尝试运用投资分析技术进行分析。例如,成本-收益分析技术显然可以被用来研究遗产的维护、保持和其他各种不同项目中。而此类分析有着一个显著特征,那就是对非市场收益的评估。这种评估又可分为两类,一是根据对认识到的文化价值做出预期支付,另外就是根据这些可供选择的计划对文化价值本身的作用进行评估。此外,选择恰当的折扣率也是非常重要的问题。( https://www.doczj.com/doc/746330562.html, )

以上从文化资本与人力资本理论的关系,以及文化资本概念的经济学可能性两方面出发,对布迪厄文化资本理论与经济学的关系作了较为详尽的考察。从中我们可以发现,尽管布迪厄的文化资本理论未曾将文化资本视为一个纯粹的经济现象,并对文化资本的经济价值进行过系统的思考。但毋庸置疑,他的文化资本理论仍然对经济学产生了巨大影响,并为各种新资本理论,如社会资本理论、人力资本理论尤其是文化资本理论(文化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独特的贡献。总之,将文化资本理论运用到经济学领域中去是一件有益而具有挑战性的工作。因为,它不仅可以为经济学家们研究文化产品的经济价值提供一个有效的分析框架,而且也能从与迄今为止任何经济学理论不同的角度来重新审视经济增长问题,并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出富有建设性的政策建议。( https://www.doczj.com/doc/746330562.html, )

主要参考文献:

Bourdieu, P., The Form of Capital, in J. G. Richardson(ed),Handbook of Theory and Research for the Sociology of Education, New York. ( https://www.doczj.com/doc/746330562.html, )

Rosen, S. The Theory of Equalizing Differences, in Ashenfeler, O and Layard, R(eds), Handbook of Labour Economics, Amsterdam: North-Holland, 1985. ( https://www.doczj.com/doc/746330562.html, ) ピエール?ブルデュー(Pierre Bourdieu):『ディスタンクシオンⅠ』,新評論,1989年。

デビッド?スロスビー(David Throsby)『文化経済学入門』,日本経済新聞社,2002年。

包亚明《布迪厄访谈录——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

舒尔茨,西奥多?W《论人力资本投资》,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0年。

加里?贝克尔《口味的经济学分析》,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0年

加里?贝克尔“知识、人力资本、人口和经济增长”(北京大学演讲稿),中国人口网,2005年。

林南《社会资本》,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

高宣扬《布迪厄的社会理论》,同济大学出版社,2004年,

冯子标《人力资本运营论》,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

张钢“从人力资本到组织资本:一个对“经济人”假说的拓展分析”,浙江大学哲学系网站。

周其仁“市场里的企业:一个人力资本与非人力资本的特别合约”,《经济研究》,1996年第6期。

比尔?马丁、伊万?撒列尼“超越文化资本:走向一种符号支配的理论”(薛晓源、曹荣湘主编《全球化与文化资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 https://www.doczj.com/doc/746330562.html, )

社会资本理论 林南的思想

林南对社会资本研究的新进展 美国著名华裔社会学家林南从理性选择行为出发,在个体行动和社会结构的互动基础上,把社会资本界定为个体为了从嵌入性资源获取回报而在社会网络中进行的投资,揭示了社会资本在微观、中观和宏观层面上的展开形式、矛盾运动和变化机制,提出了丰富的理论假设与理论命题,开拓了广阔的理论视野,不仅吸收了阶级资本、人力资本和文化资本等资本理论的成果,而且克服了关系论、功能论和集体论等方法论的局限,使社会资本研究进入了新的理论境界,对于在中国开展社会资本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林南(Lin Nan)在社会资本研究中独树一帜,他从个体理性选择行为出发,在行动与结构的互动关系中,建立了强调差异、变化和建构,把社会资本放到微观、中观和宏观社会结构中进行系统论述的具有鲜明特点的社会资本理论。 1、社会学和社会资本理论的研究任务 林南在其著作《社会资本》一书序言的第一段开宗明义:“我认为社会学是研究行动者如何对社会关系进行选择的学科。社会学的中心任务既要分析行动又要分析结构:在结构提供的机会和约束下的选择行为。选择是在这些机会与约束内做出的,与结构提供的机会与约束进行互动的选择也可以改变或创造这些机会与约束。这些过程必然会在宏观结构与微观结构之间各有侧重。社会学家的工作正是把握和展示这些动态。”这显示出林南突破二元对立的无畏勇气。 林南在其著作《社会资本》中把握并展示了“这些动态”。林南独树一帜的研究从行动者(无论个体或集体)理性选择出发,在行动与结构的互动、微观与宏观的连接、个体与整体的同构中,建立了强调差别、选择和建构,突出实践、社会网络和制度场域的具有鲜明观点的社会资本理论。 林南总结了社会资本理论不同的视角之下所存在的共性:社会资本由嵌入在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中的资源组成,当行动者希望提高目的性行动成功的可能性时,他们可以动员社会资本。社会资本是行动者在行动中获取和使用的嵌入在社会网络中的资源。 据此,林南在《社会资本———关于社会结构与行动的理论》第三章提出社会资本定义与社会资本理论的研究任务:“社会资本理论应该完成3 个任务:第一,应该解释资源如何呈现出价值,以及有价值资源在社会中如何分配——资源的结构性嵌入;第二,应该显示,个体行动者如何通过互动和社会网络,对这些结构的嵌入性资源——机会结构——的获取变得有差异;第三,应该解释,为了有所获,如何将这些社会资源动员起来——激活的过程。” 可以看出,林南提出的任务可以归结为三点:资源、社会结构和个体行动。 资源是林南社会资本概念的核心。在林南的社会资本概念中,资源概念的外延十分丰富。就资源的归属而言,既包括个人的资源也包括集体的资源;就资源的存在形态而言,既包括土地、房屋、牲畜、汽车和货币等物资财产,也包括教育、会员、声望、荣誉、信任和组织头衔等象征性资源。而这些资源分别在马克思、布迪厄、科尔曼和普特南等人的资本理论中已经被作为资本的内容而论述了。可见,林南关于社会资本中含有资源的概念界定,是对其他资本理论中资源概念的兼容并蓄。 社会结构是林南研究社会资本的基础之一。林南认为社会结构包含4 个基本要素: 地位(positions) 、(注18)权威(authority) 、规则rules) 和代理人(agents) 。(注19)地位表现了个体行动者对资源的占有,或者说是嵌入于社会网络中的资源通过个体聚结成的网结;权威体现了地位之间的关系,是控制与取得资源的权力;规则制约和引导在一定地位上的行动者或代理人如何取得有价值资源,它可以起到维持行动者在一定的秩序中获取有价值资源的作

社会学理论试题集

华农大社会学专业07级 西方社会学史复习参考之四 拓展部分(作为以后深入和继续学习参考) 4 简述科层制的特点,正负功能及未来发展趋势 6 简述韦伯关于“感召性权威合法化”的论述? 7 米德关于自我意识发展的基本观点。 8 默顿怎样批评帕森斯的结构功能主义? 1试论述“社会唯名论”和“社会唯实论”争论的基本内容和分歧实质。 2 试论帕森斯“结构功能模式”同马克思的“社会实践结构论”的联系与区别。 5 先赋角色与自致角色 8 异化劳动 9 普遍化的他人 6 米德怎样论述社会组织的心理基础。 7 简述布迪厄关于惯习“habitus”的基本观点。 8 简述城邦社会学的主要学术贡献及局限性。 4 试论哈贝马斯对西方社会学理性观的批判与重建。 5 有序的社会秩序是通过哪些环节建构的?谈谈你对此问题的见解。 6 试论世纪初期社会思潮的历史地位。 8 反功能 9 合法性 12 主观主义 13 异化 16 社会几何学 18 姿势对话 21 实践的模糊逻辑 22 时空抽离化 3 什么是社会行动?它大约可分几类? 6 布劳怎样分析社会交换论中的内部报酬与外部报酬? 7 莫顿的中程理论分析原则与帕森斯的结构功能分析原则区别 9 布劳怎样从微观的社会交换研究上升到宏观的社会结构研究? 10 简述利奥塔关于“重写现代性”的基本观点。 4 联系中国社会发展实践,详述帕森斯的A-G-I-L的模式理论。 6 试论帕森斯关于文化因素在社会结构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观点。 3 实体性社会结构 4 社会稳定 5 社会运行 6 宗教冲突 7 话语方式 8 次级结构 9 普遍语用学 10 社会建构论 11 秩序 8 简述帕森斯的模式变量理论。 9 简述吉登斯关于“时空抽离化”的论述。 2 依据人的社会化理论,结合中国实际,谈谈你对当前青少年社会化障碍问题的认识。 3 举例论述西方社会学理论中宏观社会学与微观社会学研究的联系与区别。 4 联系当代社会专业化的趋势,论述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的合理性与局限性。 5 模式变量 6 实践的逻辑 4 教育制度的显功能 7 莫顿如何批判宏关结构功能主义的? 4 为什么说加芬克尔的常人方法学实现了社会学的语言学转向? 7 话语实践(福柯) 8 叙事知识(利奥诺) 10 本体性关怀(吉登斯)15 制度化(帕森斯) 16 旋转的中轴(贝尔) 8 怎样理解利奥塔对“元话语”的批判? 9 怎样来理解吉登斯的“方法论置括号”? 4 比较分析帕森斯的AGIL社会系统模式与丹尼尔.贝尔中轴原理的联系与区别。 5 怎样借鉴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解释观念更新在中国社会结构变迁中的意义? 6 概念行图示(贝尔) 7 认识的子集(利奥塔) 8 双重解读(布迪厄) 9 压抑文明(马尔库塞) 10 解放的认识兴趣(哈贝马斯) 1 当代社会学主要丛哪些角度去研究社会化问题? 2 社会互动的类型及其各自特点。

文化资本_文化产业与经济发展

【经济研究】 文化资本、文化产业与经济发展Ξ 陈 珏,何伦志 (新疆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47) 摘 要:作为一种新的资本要素,文化资本将对文化产业的发展,对打造国家核心竞争力以及对多家经济增长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文章旨在从经济学角度对文化资本、文化资本与经济增长和文化产业发展的关系做出分析,以说明文化资本价值作为经济增长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变量,已成为经济利益主体核心竞争力来源的重要组成因素。 关键词:文化资本;文化产业;经济增长 中图分类号:G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2820(2007)0420005204 在全球化和文化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人们对于文化的研究与探索,已远远超出了文化艺术、文化科学、精神文明与意识形态及文化活动等范畴,而立足于全球化文化产业的生产力结构与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博弈力体系上去探讨文化、文化资源、文化商品与服务、文化符号,等等。一个不容忽视的内容就是文化资本,作为一种新的资本要素,文化资本必将在后工业文明中对文化产业的区域发展,对打造国家核心竞争力以及经济增长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布尔迪厄的文化资本理论 “文化资本”一词是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尔迪厄(P ierre B rou rdileu)首次提出的文化社会学的关键概念。他将“资本”概念广泛应用于文化分析,让我们进入了一个全新的“资本的文化”领域。他在其著名的论文《资本的形式》中第一次实证地提出了文化资本理论,他认为,社会界是一个积累的世界,为了理解社会界的积累性,必须引入资本的概念,因为“资本是积累的劳动——是一种强调社会界内在规律的原则。” 布尔迪厄认为社会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赌场,赌场“是一个完全竞争的,机会均等的世界,这是一个没有惯性、没有积累的世界,既无继承权,也无固定资产”。赌场上每个人有同样的输赢概率,机会是平等的。而社会不同于赌场,社会活动的参加者以异质性的身份参与的,这异质性主要表现在他们拥有不同质和量的资本。资本在场域中是不平均分配的,它是积累的结果,是一种具有排他性的资源。不同类型、不同数量的资本分布结构,体现着社会的资源的权力结构,因而人们的竞争是不平等的[1]。 布尔迪厄将资本分为三个基本类型:(1)经济资本,这种资本可以直接转换成金钱,往往是以私人产权的形式制度化的;(2)文化资本,这种资本能转化为经济资本,往往是以教育资质的形式制度化的; (3)社会资本,它由社会义务所构成,一定条件下也可转换为经济资本,往往是以某种高贵身份的形式被制度化的。 布尔迪厄又将文化资本细分成三种形式存在,即(1)个体积累的具体形式:与身体相关的人力资本,或以“性情”的形式存在的;(2)客观化的文化资本,即以物质性、信息性与符号性的文化产品的形式存在,如文学、绘画、工具、器械等;(3)体制化的文化资本,即以一种客观化的,必须加以区别对待的形式存在;如学术资格、文化能力、学历、合法的资质等等,以及相关的制度与机制等,它具有无限重复博弈与边际效益递增的资本扩张与知识资源特征。 在布尔迪厄的资本概念体系中,以资本为工具将场域(field)的分析扩大到整个社会,资本不仅是场域活动竞争的目标,同时也是用以竞争的手段,而其中核心就是文化资本。他的资本概念超出了马克思的经济范畴,将资本与权力概念相结合,分析人的利益与行为,研究出文化资本分配的不平等性与人们在场域中竞争的不平等性。不管怎样,他将我们带入了一个新的视角——从资本的角度看待文化,也 2007年7月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July.2007第35卷第4期Journal of X injiang U niversity(Ph ilo sophy Social Science)V o l.35,N o.4 Ξ收稿日期:2007204217 作者简介:陈珏(1974-),女,山西太原人,新疆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在读博士生,从事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研究。

文化资本与符号暴力――论布迪厄的知识社会学

收稿日期:2014-11-08 基金项目: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重大研究项目“当代主要社会思潮的最新动态研究与批判”(2014YCXZD001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毕芙蓉(1971—,女,山东梁山人,副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西方马克思主义、后 马克思思潮研究。 2015年第1期(总第182期理论探讨 THEORETICAL INVESTIGATION No.1, 2015General.No.182 文化资本与符号暴力 ———论布迪厄的知识社会学 毕 芙 蓉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北京100732 摘 要:布迪厄的知识社会学通过分析各种符号的政治功能,论述了符号暴力这一新的社会统治形式。符号 位于社会结构与心智结构之间,把既定的社会结构内化为个人的心智结构,同时形成个人新的心智结构,实现对社会结构的重建。符号的政治功能即重建或再生产

社会结构。从一种变动的视角看,社会由各种相互竞争的“场域”构成,而个人的心智结构则呈现为更具有形成性的“惯习”。符号的政治社会功能实现于场域与惯习相互塑造的过程。承担着政治功能的符号是一种权力,也因此成为一种资本。这种资本通过对符号的等级划分,在社会中建立起不平等的秩序,并能够转换为其他资本来获取自身利益。这种可以作为文化资本的符号暴力,其特点在于被支配者的自愿接受和配合。因此,它的作用恰恰在于掩饰统治本身的暴力性质。 关键词:布迪厄;符号暴力;文化资本中图分类号:B565.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594(201501-0053-04 作为布迪厄的合作者和研究者,华康德指出,“知识社会学或文化形式的社会学本身就是一种政治社会学,亦即一种符号权力的社会学。的确,布迪厄的全部学说可以被理解成一门唯物主义人类学,这种唯物主义人类学探讨符号暴力的各种形式如何发挥特有的作用,影响支配结构的再生产及其转 换。 ”[1]15 符号暴力接替赤裸裸的暴力成为统治的主要形式,这种符号暴力的特点是:被支配者的自愿接受和配合。因此,这是不被承认的暴力,它的作用恰恰在于掩饰统治本身的暴力性质。 一、符号的政治功能 符号,并不仅仅是人们之间交流和沟通的工具,它具有比交流和沟通更为重要的功能:重建或再生产社会结构。

社会资本理论

、社会资本理论 (一)社会网络 在社会资本理论中社会网络特指人际关系网络。是社会资本的重要构成之一。它是一种多线路的联系,联系中的每个人都共享着多种利益。网络包括了多种多样的联系,如朋友或者邻居关系、社区主从关系、现代的同族认同以及地方老乡关系、同学、校友等等,既有正式的联系也有非正式的联系。它是每个人开拓自身资源利用社会资源的必然渠道。 布迪厄的社会资本概念也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熟识和认可关系所产生的社会资本。首先,它是与群体的成员身份和社会网络联系起来的资源;其次,它是基于相互认识和认可的基础上的。同样,科尔曼在他的社会资本中也强调了社会网络、社会结构的重要性。因此在上述情况下,社会网络指的就是镶嵌于社会结构之中的人与人、团体与团体等之间的关系构成的复杂网络。 (二)规范 与社会网络联系在一起,是规范或者称之为制度,其中包括正式和非正式的规范,它们也是社会资本的重要组成部分。 奥斯特罗姆从广义上界定了规范,规范就是具体规定什么样的行动(或结果)是需要的和被禁止的,或者被允许和被授权制裁的(如果规则不被遵守的时候)。奥斯特罗姆认为,规范就是人类致力于建立秩序和增加社会结果的可预测性的努力结果;规范能够被用来增加许多个体的福利,或者当集体选择过程受到某一以及建立的子群体控制时,被该群体用来为自己群体增加超过其他群体的更多利益。 (三)信任 在社会资本理论有关信任的论述中,福山的观点具有较强的代表性。他认为,信任指的是“在正式的、诚实和合作关系的共同体内,基于共享规范的期望”。他不仅将信任看成社会资本的组成部分或指标,而且还是其前提条件,“社会资本是一种从社会或者社会的一部分中的普遍信任中产生的能力”。福山认为,这种力量不仅体现在家庭这种最小最基本的群体中,还体现在国家这个最大的群体中。其他群体也体现这种资本。 笔者认为,总体来说,社会资本理论中的信任指的是在公民参与网络中基于共同价值观基础上形成一种长期普遍互惠关系。可以简单地概括为两段话,一段是:甲是我的朋友,所以,我信任甲;乙是甲的朋友,甲信任乙;因为我信任甲,所以我也信任乙。另一段是可以表述为:我和甲是朋友,今天我帮他,因为我相信在未来的某一天他可能帮我,当然他以后也可能不帮我.当以后乙有可能帮我。所以通过信任减少了网络中的交易成本,提高了办事效率。 公民参与网络、互惠规范以及在二者基础上形成的信任构成了社会资本的主体,特殊的组成形式决定了社会具有同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不同的特征。 二、非公募基金会存在的问题 (一)在社会网络方面,理事会和秘书处分权不清晰 依照上面的理论,社会网络指的就是镶嵌于社会结构之中的人与人、团体与团体等之间的关系构成的复杂网络。 基金会的一般架构由理事会、监事会和一般机构组成。基金会设理事会,理事为5人至25人,理事任期由章程规定,但每届任期不得超过5年。理事任期届满,连选可以连任。用私人财产设立的非公募基金会,相互间有近亲属关系的基金会理事,总数不得超过理事总人数的三分之一;其他基金会,具有近亲属关系的不得同时在理事会任职。在基金会领取报酬的理事不得超过理事总人数的三分之一。理事会设理事长、副理事长和秘书长,从理事中选举产生,理事长是基金会的法定代表人。理事会是基金会的决策机构,依法行使章程规定的职权。理事会每年至少召开2次会议。理事会会议须有三分之二以上理事出席方能召开;

解读布迪厄的文化资本理论

解读布迪厄的文化资本理论 一、背景重现 布迪厄出生在法国南部偏远的山区小村,父亲是个乡村邮递员,以后进入法国知识分子的摇篮--- 巴黎高师,求学期间,他在哲学上出类拔萃,同时他的政治意识也明显成长起来。他反对斯大林主义和保守主义体制;他站在左派知识分子这边抨击法国殖民政策。布迪厄与那些出身富有。有文化优越感的精英子弟格格不入,因此他从未认同精英政治论和唯智主义传统。 大学毕业后,在阿尔及利亚服兵役期间,他亲眼目睹了殖民地和殖民战争可怕的现实,这是布迪厄从哲学进入社会学的转折点。就个人经历而言,阿尔及利亚战争深深地唤起他关怀现实,知识分子的反思和批判的政治冲动。希望用科学研究揭示社会困难的来龙去脉,以自主性的学术批判介入社会。 从知识层面而言,布迪厄的研究工作是在法国战后学术领域展开的。考察他的研究方法和理论建构,必然要与这一特定语境中的知识分子话语联系起来。布迪厄的学徒时期正值法国知识盛行存在主义学说的50 年代。在他看来存在主义夸大了主体的主观选择能力,接受了历史理性主义思想,并沉浸在现象学中,此后结构主义理论登上思想舞台,对布迪厄最初的理论积累和研究道路的选择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结构主义为研究社会现象的经验学科--- 社会学提供了走出实体的,本质主义研究的方法。然而,阿尔及利亚的田野考察使得布迪厄越来越怀疑结构主义人类学方法的可靠性。结构主义如何揭示实践者的生成性活动?由此布迪厄开始抛弃结构主义的“规则”而选择了潜意识的“策略”概念。 布迪厄曾多次说自己的工作是“哲学的田野工作”,意思是指结合经验调查和理论建构的“参与性社会学”研究。排斥经验研究的哲学冥想,掩盖和自然化了社会及知识长于的等级区域。脱离社会实际的流动和丰富的事实;而实证研究则陷入唯方法而方法的琐屑材料中,同样不能透彻地揭露社会世界的隐秘神话。在他长达40余年的研究中迎接了跨学科,多方位的挑战。布迪厄几近百科全书式的作品完全无视学科界线,从人类学、社会学和教育学到历史学、语言学、政治科学、哲学、美学和文学研究,他都有所涉猎。布迪厄向当今的学科分类提出了多方位的挑战。他在涉及范围极广的不同领域中提出了很多专业性的质询:从对农民、艺术、失业、教育、法律、科学、文学的研究,到对亲属关系、阶级、宗教、政治、体育、语言、住房问题、知识分子、国家等的分析。布迪厄还具有融合各种不同的社会学风格的能力,从艰苦的人种论阐述到统计学模式,到抽象的元理论的和哲学的论辩等等,布尔迪厄一律照单全收,他向已被公认的社会科学的思维模式提出了多方位的挑战。 大师逝去,法国总统希拉克发表文告,称他为最具才华的知识分子之一,继涂尔干和韦伯之后使社会学出现新的改观,向众人指出"文化的时代并非经济的时代"。左派总理若斯潘则说布迪厄是对资本主义进行尖锐批判的领头人物,他个人完成了思想和行动的辩证统一。在同行之中,大家普遍承认他对社会学的贡献和他一代宗师的地位,但也有人认为只有60、70年代教书时的布迪厄是可取的,后来他过多卷入政治活动,故而此后的著作根本不能称为社会学,而纯属"宣传鼓动"。 二、布迪厄的社会理论的核心概念

新中产阶级与文化资本

新中产阶级与文化资本 陈曙红 摘要:新中产阶级大多来自更低的社会阶层,他们是文化资本的获益者,很重视自身的文化资本获得,在传承文化资本的时候也比其他阶层要更用心。可以说,中国当今新中产阶级的形成,是社会公平和公正的体现。但是社会阶层分化逐渐形成以后,文化资本具有再生产的取向。要让当今丧失发展先机的低下阶层的子女有机会沿着教育渠道实现社会的向上流动,应该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教育体制。 关键词:中产阶级,文化资本,文化再生产,社会流动 Summary: The new middle class comes from the much lower social stratum mostly, the one who is benefit of the cultures capitals, value the cultural capital acquire very much, and compare other stratums to want to work harder at the time of spreading to accept the cultural capital.We can say, China nowadays new formation of the middle class, is a society fair and fair of body now.But the social stratum divide the gradual formation hereafter, the cultural capital has the mindset of the reproduction.To guarantee the low and downscale children to develop the opportunity along the education outlet realization society headings up the fluxion, should further build up and perfect education system. Keyword:Middle class, the cultural capital, the cultural reproduction, the society flow 社会阶层地位表明的是人们在社会中分配资源和获得机会时的一种社会关系,由于新中国经历了一个社会阶层地位高度一致的发展阶段,人们一度相信,今天的中产阶级的出身应该与其父辈的社会地位与资本状况无关,他们是新中国建立以来的第一代中产阶级。但是,我们通过研究发现,教育对今天的中产阶级的阶层地位获得有着重大的影响,而且,中产阶级成员在家庭文化资本的形成和传承上都已经显示出其阶层特色。 一文化再生产理论视野下的社会流动 社会流动有代际流动与代内流动之分,也有水平流动和垂直流动的差异。在对社会流动路径的看法上,学术界有两大不同认识,一种认为精英群体是不断循环流动的,意大利社会学家帕累托是倡导者;一种观点则认为精英是可以“父贵子荣”,能够复制的,这是再生产理论的体现。 精英循环理论认为,由于个人继承的天赋和在等级制中的地位之间不可能完

布迪厄_文化资本_观念的本源_早期发展与现状

布迪厄“文化资本”观念的本源、早期发展与现状 3 〔英〕D.罗宾斯 李中泽摘译 中图分类号 C91   3本文摘译自《英国社会学杂志》2005年第1期(pp. 13~30),作者德里克?罗宾斯(Derek R obbins )系英国东伦 敦大学社会科学、传媒与文化研究院教授,著有《皮埃尔? 布迪厄的工作》(The Work o f Pierre Bourdieu ,1991)和《布迪厄与文化》 (Bourdieu and Culture ,2000)等著作。一、布迪厄文化观念发展的文化语境 若想探讨布迪厄的“文化资本”观念,还需从他早年的生活谈起。他在后来对于个人成长经历的表述说明,他是在不同的环境里长大的。在《反 思社会学导引》 (An Invitation to Reflexive Sociology )一书的某些段落中,布迪厄曾回顾说:他就像福楼 拜(Flaubert )一样,由于在很小的时候就被送入寄宿学校,因此有能力客观地思考个人的经历(布迪厄、华康德,1992:205)。在《语言与符号权力》(Language and Symbolic Power )一书里,布迪厄同 样谈到了自己在孩提时代所体会到的贝阿恩 (B éarn )家乡方言与学校正规法语之间的语言差异(布迪厄,1991:68~69)。是否这些与他日后的立论有关?换句话说,是否有一种经验式的差异造成了二元的概念化?或者说,是否这种概念化被用于解释他的经验?这些疑问均尚难断定。但是,事实表明,布迪厄的思维总是带有二元性的特征,一方面是人们所称的自然的、家庭特有的、内部的或者说传统的文化;另一方面是非自然的、习得的、构成的或者公众的文化。这种二元性得到体制性的强化。这是介于区域的、地方的或者土生土长文化和大都市、中心省或者殖民主义文化之间的二元性。如果从更加概括和富有哲理的角 度来说,那是“生活世界”(life-w orld )和“系统世界” (system -w orld )之间的二元性,也正是布迪厄寻求将其转化为辩证法的东西。 布迪厄的社会生活和智力发展轨迹的特点广为人知。作为法国西南部比利牛斯山脉地区波城 (Pau )一所高中里大学预科班的高才生,布迪厄在考入巴黎高等师范学院(Ecole Normale Sup érieure )之前,便转入了位于巴黎塞纳河左岸的一个有声 望的预科班(classes pr éparatoires )。他逐渐习得的文化加强了习得文化与自然文化的实际分离。在巴黎高师,哲学训练是常规课程。但是,根据布迪 厄1987年在《杂谈》(Choses Dites )上发表的“哲学实习”所言,他既受到法国传统上的历史学家、科 学哲学家的极大影响,也受到现象学、本体论和存在主义理论的影响。他承认阅读过萨特的著述,但自己并非存在主义者;他也阅读了海德格尔和胡塞尔的著作。内在的事实表明,布迪厄受到梅洛-庞蒂著作的极大影响。虽然布迪厄仅仅提到他阅读过胡塞尔的早期著作,但事实表明,他也十分熟悉胡塞尔遗作中的一些主要文本———例如 《欧洲科学的危机与超验现象学》 (The Crisis o f the European Sciences and Transcendental Phenomenology , 胡塞尔,1970)和《经验与判断》(Experience and Judgment ,胡塞尔,1973)。同时,布迪厄感兴趣的是科学哲学、新康德认识论以及批评客观主义科学的现象学课题。布迪厄还感兴趣于卡西勒(Cassirer )的符号形式哲学,因为那是康德学说的一部分。这表明,布迪厄着眼于在社会构成的形式或者解释性话语中,而不是在超验或先验的范畴里施展才能。看起来,他更加受到现象学方式而不是先验现象学观点的影响。他看起来是接受了胡塞尔早期的方法,但事实上胡塞尔后期试图6 3

布迪厄文化资本理论浅析

布迪厄文化资本理论浅析 布迪厄文化资本理论浅析 ——以“学术超男”易中天为例 摘要 文化资本是法国著名社会学家布迪厄提出的重要的社会学理论,旨在对文化现象进行全新诠释和批判。市场经济的到来,文化走向市场,文化活动展现全新面貌,文化传播方式发生改变,与此同时,参与文化活动的知识分子不可避免地被卷入文化资本的运行轨道。文章旨在以“学术超男”易中天为例,阐释文化与资本遭遇时两者间的关系,考察文化资本、经济资本与社会资本之间的转化,透视当代 社会文化活动“非超功利性”的真面目。 关键词:布迪厄;文化资本;“学术超男”易中天 Analyses the Cultural capital of Pierre Bourdieu ——as “the academic super male” Yi Zhongtian for example Name:Ding Qiuyun Student ID:200740110210 Guiding Teacher:Huang Lili Abstract: The Cultural Capital is an important sociological theory proposed by French sociologist Bourdieu , aiming at this new interpretation and criticism. The arrival of the market economy ,culture go to the market, cultural activities new face, the speard of culture in the new age has already changed, mean-while, cultural activities of intellectuals inevitable evolved into the cultural capital. This article aims to as "the academic super male" Yi Zhongtian for example to expla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ultural and the capital when they encounter to each other, to see the transformation within cultural capital、economic capital and social

社会资本理论 科尔曼的思想

科尔曼对社会资本的较系统的研究 近年来,社会资本理论(socialcapitaltheo2ry)已成为社会学、经济学和政治学等诸多学科理论分析的重要视角。社会学家运用“社会资本”的概念来分析个人、组织与社会,并尝试用它来弥合社会学传统理论中的宏微观之间的分裂状况,在社会行动、社会流动、社会组织、社会制度、社会发展等具体的研究领域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社会资本理论使经济学对经济发展动因的解释跳出了传统的土地、劳动和资本的巢窠,开始关注到一个社会的文化和规范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作用;而在政治学那里,社会资本理论则为研究政府的功能、公民的参与、政治制度的创新、社会信任、社会凝集力等提供了有力的解释范式。正如同杰森特·乔丹所注意到的,“社会资本这一概念已为各学科中的社会科学家所广泛认可,它被认为是用来解释经济增长和政治稳定等现象的一个关键性因素。” “社会资本”的概念最初是由经济学的“资本”演变而来的。在古典经济学那里,资本和土地、劳动并称为三大生产要素。斯密(AdamSmith)指出,资本是一切能够带来收入或利润的资财。人们将属于自己的一部分资财贮藏起来投入生产,这部分资财即成为资本。他第一次使用了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这两个术语。固定资本的特征是“不必经过流通,不必更换主人,即可提供收入或利润,其中包括厂房、机器、工具等”。而流动资本的特征是“要靠流通,靠更换主人而提供收入,其中包括原材料和货币”。 60年代舒尔茨(T.W.Schultz)和贝克尔(GaryBecker)把“人力资本”(Hu2mancapital)的概念引入经济学的分析中来发展和完善了人力资本理论。他们通过对50年代和60年代经济增长的研究提出,一个社会拥有的受过教育和训练的健康工人决定了古典生产要素的使用率。人力资本的投资可以提高工人的技能,这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之一。对人力资本的投资是多方面的,它包括对教育、培训和保健的投资,也包括家庭中对孩子的投资。舒尔茨和贝克尔提出的人力资本概念的贡献在于,使“资本”首次摆脱了具体的物质形态而向广义的、抽象的层次扩展,成为可以带来价值增殖的所有物质与非物质资源的代名词,从而为社会资本理论的提出奠定了基础。 杰姆斯科尔曼,(1926年5月12日出世,贝德福德,印第安纳州,美国芝加哥,1995年3月逝世),美国社会学家,社会学研究的先驱,数学教育政策的强烈影响美国。1988年,科尔曼首次在《美国社会学杂志》(AmericanJournalofSociology)发表题为《社会资本在人力资本创造中的作用》(SocialCapitalintheCreationofHumanCapital)一文,对社会资本作了初步论述,后在其所著《社会理论的基础》(theFoundationsofSocialTheory)一书中,对社会资本理论作了较为系统的阐述。 科尔曼的作品包括工会民主(1956;与西摩李普塞特);青少年社会(1961);青少年和学校(1965;与其他人);青少年过渡到成年(1973);模式的变化和反应的不确定性(1964),这是有关社区主题;资源,社会变迁(1971);权力与社会结构(1973);教育机会均等(1966;与其他人);纵向数据分析(1981);不对称的社会(1982);高中成绩(1982;与他人);和他认为是他最重要的社会学的贡献,社会理论的基础(1990),审查的形成和行为社区。 詹姆斯科尔曼( Jam es Co leman) 是理性选择理论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社会资本理论承认社会背景的理性动因选择理论( RationalCho ice Theory of Agency)。理性选择理论的分析模式主要是以三个假设为核心: 首先是自我利益最大化的理性经济人假设, 其次是方法论上的个人主义, 最后是行为者之间行为的互动和博弈的动态分析。但在社会资本的讨论中, 科尔曼意在通过解释社会结构形成和约束理性行为( Rat iona lAct ion) 的方式, 通过解释社会结构对个人产生影响、使其自我利益最大化的原因, 缓解理性选择方法社会化不足的性质,

社会资本理论研究综述

社会资本理论研究综述 曾璨 陈宏军 摘要: 本文追溯了社会资本的社会学起源和经济学起源, 对社会资本的三种具有代表性的定义进行了综述, 探讨了社会资本的性质和结构, 在微观和宏观上对社会资本的测量进行了分析, 同时指出了未来研究的方向。 关键词: 社会资本; 资源; 规范; 网络; 信任 社会资本是一个相对较晚的概念, 是学术界“资本概念不断泛化”的结果。20 世纪70 年代, 西方社会学家布迪厄、科尔曼等人将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纳入资本分析的范畴, 提出了社会资本的概念。社会资本作为一种新的资本形式即刻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 从而使得社会资本成为人类社会中区别与经济资本、人力资本的另一种资本类型, 社会资本将传统资本理论与社会关系结合起来, 它具有社会性和资本性。 一、社会资本的起源 社会资本不是一个崭新的概念, 它的形成受到社会学、经济学等学科的影响, 是传统历史思想与当代社会发展相结合的产物。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使得社会资本同时具有道德性和工具性的成分, 它既可以解释理性个体行动者之间的合作, 也可应用于社会行为和集体现象。 ( 一) 社会资本的社会学起源 古典社会学基于对社会本质的不同假设分为整体学派和个体学派。以Durkheim为代表的整体学派把社会看作一个独立的主体, 而不仅仅是其成员的总和。Durkheim(1982)指出, 人们组成团体后的思考和行动方式与原先独立于社会之外的模式是不一样的, 参与到团体 内的许多价值观与道德规范构成了社会与经济交换的保证, 团体参与能够有效治理社会秩序, 会促进个人获益及社区繁荣。这其中延伸出“价值内射”的概念与社会资本的含义有近似之处。 交换有两个核心要素: 行动者之间有一定的关系, 它导致了资源交易。关系的重要性在社会交换中得到广泛重视。Comte( 1848) 提出个人的考虑要服从社会的思考, 社会交换含有经济交易, 但也具有超个人性与超经济性(Radciffe,1952) 。社会交易理论将“关系理性”纳入社会交易的分析,社会学家Nan Lin( 2001) 指出在社会交易中有两种不同的理性, 交易理 性侧重行动者在交换中的交易收益和成本的计算, 关系理性侧重行动者对关系的维持和提高。由此产生出社会信用, 社会认可有助于行动者通过社会资本获得社会地位。 同时, 社会学对信任的研究日益深化, Deutsch (1962) 最早从社会心理学方面研究信任, 认 为信任是信任方对被信任方采取合意行动可能性的信念和预期。信任被视为合作的润滑剂(Dasgupta, 1988) , 是解决集体行动困境的关键。在后来的研究中, 一些学者将信任视为社会资本的结果(Woolcock,2001) , 一些学者将其视为社会资本中共享的价值观的组成部分, 而 还有学者将其归纳为两者的结合(Cote & Healy,2001) 。 20 世纪70 年代兴起的网络分析对社会资本有很大启发。Granovetter(1973) 是最早从理论上探讨有关弱关系强度的学者之一。他认为社会小圈子的个人联系属于强联系, 成员共享的信息多是相似的, 而个人与其他社会圈子带来联系属于弱联系, 而这种桥梁性的弱联系能为个体提供异质性、独特的信息和资源。Lin(1986) 进一步指出真正对行动者有意义的是关系联结的社会资源。Cook and Emerson(1978) 论述了拥有宽广交易网络的优势。 Burt(1980) 的结构洞理论关注个人的联系特征, 个体所拥有社会网络的模式, 对于个体来说, 如果他的各个联系人之间彼此没有联系, 那么这是最有利的, 即他占据了结构洞的位置。一

社会资本理论

社会资本理论 目录[隐藏] 社会资本理论的概述 社会资本理论的发展 社会资本理论的解释力 社会资本理论的困境 社会资本理论(Social capital theory) [编辑本段] 社会资本理论的概述 上世纪70年代以来,经济学、社会学、行为组织理论以及政治学等多个学科都不约而同地开始关注一个概念,社会资本(social capital)。所谓社会资本,一般是指个人在一种组织结构中,利用自己特殊位置而获取利益的能力。一般就是指个人的亲戚、朋友、同学、老乡等关系,一个人能从这些关系中获取得利益越高,那么他的社会资本就越高。 到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社会资本理论逐渐成为学界关注的前沿和焦点问题,社会学、政治学等许多学科都从学科的角度对社会资本进行了研究,以用来解释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社会资本甚至被西方国家的决策圈看成是解决社会矛盾的新思路,即所谓的“第三条道路”。国内学者也对社会资本理论做了深入研究,虽然社会资本理论有强大的解释力,但是社会资本理论也有其局限和困境。 [编辑本段] 社会资本理论的发展 关于社会资本理论,许多学者都进行了研究。布迪厄是第一位在社会学领域对社会资本进行初步分析的学者;科尔曼对社会资本做了较系统的分析;帕特南从政治的角度对社会资本进行了研究。本文将遵循上述思路对社会资本理论进行探讨。 1.布迪厄对社会资本的先驱性研究 皮埃尔·布迪厄(Pierre Bourdieu)在其关系主义方法论的基础上提出“场域” 和“资本” 概念。“场域是以各种社会关系连接起来的、表现形式多样的社会场合或社会领域??一个场域可以被定义为在各种位置之间存在的客观关系的一个网络,或一个构型。”?场域是由不同的社会要素连接而成的,社会不同要素通过占有不同位置而在场域中存在和发挥作用。场域就像一张社会之网,位置可以被看成是网上的纽结。位置是人们形成社会关系的前提,“社会成员和社会团体因占有不同的位置而获得不同的社会资源和权利。”布迪厄认为场域作为各种要素形成的关系网,是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变化的动力是社会资本。布迪厄把资本划分为三种类型:经济资本、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集中研究了资本之间的区分及相互作用。认为资本之间可以相互转换。布

文化资本与人力资本_布迪厄文化资本理论的经济学意义_朱伟珏

文化资本与人力资本 ——布迪厄文化资本理论的经济学意义 朱伟珏 内容提要 本文从文化与人力资本的关系出发,对布迪厄文化资本理论及其与经济学的关系进行了考察。文化资本理论和人力资本理论同属新资本理论,以关注非物质性资本的社会与经济价值著称。人力资本论强调学校教育对行动者获取知识和技能的重要性,认为教育投资是基于行动者自由意识与意志的理性行为;而文化资本论则重视早期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两方面的作用,认为文化资本的积累主要是通过再生产的方式完成的。本文认为,布迪厄的文化资本理论对经济学家们重新思考文化的经济价值、进而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理论指导意义。 关键词 布迪厄 文化资本 人力资本 经济学 近年来,环境问题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已 引起包括经济学在内的人文社会科学界的广泛关 注。同时,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新的社会现象 和问题,如教育和医疗的产业化现象,网络和大众传 媒产业的迅速发展,以及随之而来的经济和文化资 源分配的公平性问题,由教育不平等及信息鸿沟等 因素造成的贫富差距问题,使得经济学家们面临着 前所未有的挑战。文化已成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 经济增长的新要素。在这一背景下,经济学家们开始 尝试将文化纳入到经济学的研究范畴。布迪厄的文 化资本理论则为经济学家们建立新的理论范式提供 了独特的视角。 一 “文化资本”(cap ital cu ltu re)是布迪厄对马克思的资本概念进行扩展之后提出的一个社会学概念。布迪厄指出,资本是一 种积累的劳动,它需要通过时间的积累,并且需要以具体化及身体化的方式进行积累。与此同时,资本也是一种以同一或扩大的方式获取生产利润的潜在能力,即一种进行自身再生产的能力。不过,和经济学家通常只认可单一形式的资本即物质资本(经济资本)不同,布迪厄认为,资本并非仅限于经济资本,若要全面认识和理解社会世界的结构与功能就必须引进资本的一切形式①。为此,他将资本划分为经济资本、文化资本和社会(关系)资本三大形态。经济资本是经济学家普遍认可的资本形态。它不仅可以直接转换成金钱,而且其转换过程通常是以私人产权的形式制度化的。文化资本是一种表现行动者文化上有利或不利因素的资本形态。它在特定的条件下可 ①布迪厄在接受美国社会学家华康德的采访时,就其理论和经济 学的区别做了如下说明:由于经济学本身是一个高度分化的场域,即使是主流思潮中也包括许多不同的流派,所以,他所指的主要是和正统经济学观念的区别(布迪厄、华康德:《实践与反思》,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第160~161页)。

布迪厄的文化资本理论

东方论坛2003年第1期 布迪厄的文化资本理论 李 全 生 内容提要:布迪厄的文化资本理论是其社会学体系的重要内容。文化资本是资本的一种,本身又包括三种形式,三种形式的分离蕴含着不同资本转换的可能性。文化资本的再生产是社会结构实现自我复制的主要机制。文化资本理论极具学术贡献,但也有不足。 关键词:布迪厄;文化资本;资本转换;再生产 中图分类号:C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7110(2003)01-0008-05 一、资本和文化资本 法国社会学大师布迪厄(Pierre Bourdieu)的学术思想极其复杂,而文化资本理论是其社会学思想的重要内容。布迪厄将场域(field)作为他进行社会学研究的基本单位,他以资本(capital)为工具将对场域的分析扩大到整个社会。场域内存在力量和竞争,而决定竞争的逻辑就是资本的逻辑,资本不仅是场域活动竞争的目标,同时又是用以竞争的手段。场域中的游戏就是以资本争夺资本的过程,布迪厄的资本概念不同于经济学家所用的资本概念,在他看来,资本是积累起来的劳动(以物化的形式或“具体化的”、“肉身化”的形式),这种劳动可以作为社会资源在排他的基础上被行动者或群体所占有。布迪厄把资本分成三种基本类型:经济资本(economic capi2 tal)、社会资本(social capital)、文化资本(cultural capi2 tal)。特纳将他的文化资本定义为“那些非正式的人际交往技巧、习惯、态度、语言风格、教育素质、品味与生活方式”。[1](P192) 布迪厄是在隐喻的意义上使用资本这个概念的,在他看来,文化资本、社会资本并不具有经济资本那样的基本特征,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资本,而只是体现了与经济资本的相似性。例如,对于文化资本这一概念,我们不能因此将之作为一个经济收入的源泉,并不像马克思所说的那样是一种“能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布迪厄在隐喻的意义上使用资本概念,一方面承认社会空间中不同场域的自主性,另一方面(关键的方面)指出经济与非经济空间的简单划分是不准确的。人们倾向于认为在经济场域中,个人追求金钱物质利益,而在非经济场域中,每个人的行为是非功利性的,与经济行为大相径庭。布迪厄认为这是一种虚构的神话,实际的情形是,行为者在不同的场域追逐着不同的符号资本,在这一方面,所谓非利益的或者超功利的公正是不存在的。所以,只有引进资本的所有形式,而不只是被经济理论所承认的那一种形式,才能解释社会世界的结构和作用。 布迪厄的资本概念是他的社会学宗旨的具体体现,他主张社会学家的任务就是要打破人们的错觉,揭示社会生活的本质。他认为社会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赌场,赌场是一种完全竞争的、没有惯性、没有积累、没有对已有财富和特征继承的世界,赌场上每个赌徒面对着同样的输赢概率,机会是平等的。而社会不同于赌场,社会活动也不同于赌博,社会活动的参加者是以异质性的身份参与的,这异质性主要表现为他们拥有不同质或量的资本。资本在场域中不是平均分配的,资本是历史积累的结果,是一种排他 8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