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二政治 文化生活 板块知识归纳与应用 第二单元 文化传承与创新

高二政治 文化生活 板块知识归纳与应用 第二单元 文化传承与创新

第二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板块知识归纳与应用

1、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的有关知识

①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②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能够提高人的文化素养,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

③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和文化创造的主体。要着眼于人民群众的需求,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例题:近年来,M村充分利用自身优势,走上了一条“播种畲文化”的新型致富道路。48户村民自发抱团组建起文化旅游服务有限公司,兴办生态农家乐,以传统文化带动经济发展,唱响新时代山歌,展示畲族风情,传播畲族文化。村民甘愿舍小家为大家,整治村庄环境,拆掉造纸厂建起文化广场、停车场等旅游设施。M村在歌舞声中走上了脱贫致富路,2012年人均年收入由过去不合材料,到2000元上升至9000多元,并获“浙江省农家乐旅游特色村”和“浙江美丽乡村”称号。

运用“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的有关知识,说明M村怎样通过“播种畲文化”走上新型致富道路。(10分)

①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M村通过组建文化旅游公司,兴办农家乐等实践活动,创新畲族文化,展现畲族风情,走上致富道路。②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M村“播种畲文化”活动适应和服务于社会实践的需要,焕发了畲族传统文化的生机,推动了该村经济社会发展。③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和文化创造的主体。M村着眼于人民群众的需求,充分发挥村民在“播种畲文化”、兴办生态农家乐等活动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走上致富道路。

2、文化创新的有关知识

①文化发展的实质在于文化创新。要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的创新,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

②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要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进行文化创新。

③继承传统,推陈出新是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改造传统文化,创造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

④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也是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要推进文化开放,加强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吸收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⑤人民群众是文化创新的主体。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⑥改革文化体制机制,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

⑦坚持正确方向,克服守旧主义、封闭主义、民族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倾向

例题1:材料一:上个世纪50 年代,当我们党开始建设新中国的时候,“实现国家工业化”,是当时中国人普遍的梦想。在后来的30多年建设中国社会主义实践中,“实现国家工业化”又升华为“实现四个现代化”的目标。在改革开放之后,邓小平又进一步提出“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进一步深化,2008年胡锦涛同志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和经济发展“又好又快”的新要求。

材料二:2012年11月2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带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参观中国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展览时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中国梦”的本质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和社会和谐。

结合材料一.二,请用“文化创新”的知识,谈谈你对“中国梦”的认识(10分)

答:①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中国梦做为当前中国人的共同梦想与追求,来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国梦的提出,有其坚实的社会基础。(2分)

②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中国梦与五十年代的“实现国家工业化”“实现四个现代化”“建设小康社会”的理想是一脉相承的,且是对以上这些理想的升华与创新,其动力就在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的不断深入和发展。(3分)

③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中国梦能引导.制约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为社会主义

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动员中国人民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3分)

④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造的主体。要实现中国梦,最终要依靠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2分)

例题2:航天事业的成功,使人们的爱国热情得到了再一次激发,民族精神获得了又一次振奋。

请你从文化创新的角度,简述我们青年学生应如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①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必须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做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②人民群众是文化创新的主体。要着眼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③“继承传统,推陈出新”,“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是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④必须以马克思主以为指导,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和新的时代精神,涉取世界各民族文化的长处。

3、文化传承的有关知识

①民族节日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②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的稳定性,鲜明民族性和继承性。传统习俗对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

③传统文化有双重作用,如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产生积极作用。反之,如果一成不变,就会阻碍社会、妨碍人的发展。

④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我们要对其积极向上的内容加以保护发扬,对其不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东西加以改造剔除。

例题1:过年放鞭炮是中国人的传统习俗,它承载着亲人团聚的幸福。是“中国年”年年必不可缺少的元素。但2015年1月由于多地雾霾天气的出现,许多地方出台政策禁止或减少燃放烟花炮竹,这就使年味淡了一些,于是很多人在“要民俗要年味”还是“要蓝天要健康”上产生了纠结心理。

结合材料从文化传承的角度谈谈你对中国人过年纠结心里的认识?(12分)

①民族节日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过年燃放烟花与炮竹,是一种表达亲人团聚的幸福的情感表达方式。②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传统习俗对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虽然燃放烟花炮竹会导致环境污染,但人们仍然愿意享受年味。③传统文化有双重作用,如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产生积极作用。反之,如果一成不变,就会阻碍社会、妨碍人的发展。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空气质量的改善与环境的保护,这就产生了要年味还是要健康的纠结心理。④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因此春节我们也要对其积极向上的内容加以保护发扬,对其不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东西加以改造剔除,以促进春节文化的传承。

例题2:在举国欢庆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当人们回眸那段不平凡的历史时,爱国热情得到了再一次激发,民族精神获得了又一次振奋。

从文化传承的角度,说明中华民族精神为什么能永不泯灭。

①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具有继承性、稳定性。

②中华民族精神富有创新性,实现了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统一。

③中华民族精神具有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能够做到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4、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有关知识

①批判的继承传统文化,既要继承优秀传统,保持中华文化的民族特性,又要注入时代精神。

②立足于社会实践,坚持人民群众主体地位,发挥人民群众首创精神。

③尊重文化多样性,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既要不断扩大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又要吸收借鉴外国文化。

④要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

⑤坚持改革创新精神,推动文化体制、内容、形式、手段的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

⑥大众传媒已成为现代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要充分发挥大众传媒最大限度超越时空的局限,汇集集来自世界的信息的作用。

⑦坚持正确方向,克服“守旧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

例题1:材料一党的十八大三中全会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一定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向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宏伟目标阔步前进。

运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知识,谈谈怎样增强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7分)

①批判的继承传统文化,保持发展中华文化的民族特性,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

②立足于社会实践,坚持人民群众主体地位,发挥人民群众首创精神。

③尊重文化多样性,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不断扩大中华文化的影响力。

④克服“守旧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

例题2:改革开放的三十多年来,新闻出版和广播电影电视都有了很大的发展,为繁荣文化起到积极作用。伴随着产业发展和文化繁荣,也出现了条块分割,部门封锁,按照媒体类别进行管理,各自审批新的问题。成立新的“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有利于产业融合发展,实现文化“走出去”,提高中华传统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力。

从文化传承与创新角度,分析撤并相关部委成立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对文化发展的作用。

①大众传媒已成为现代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撤并部委成立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实现功能有效整合,更有利于充分发挥大众传媒最大限度超越时空的局限,汇集集来自世界的信息的作用。

②促进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撤并部委成立整合功能的大部委,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要求,增强中华文化的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

③撤并成立大部是推动文化机制体制的创新,能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繁荣社会主义文化。

例题3:“济公”是中国家喻户晓的人物,为了进一步发掘出中国这一传统文化的内涵,位于天津滨海高新区的天津神界漫画公司主创人员充分利用动漫形式,注入现代生活元素创作的《济公传奇》系列漫画作品日前在越南、韩国、泰国等国家同步发行,这是让中国传统文化借助动漫这一喜闻乐见的表现形式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又一力作,成为中国传统文化“走出去”的经典案例。

(1)结合上述案例,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有关知识说明中国传统文化怎样才能更好地“走出去”?(7分)

①要正确对待中国传统文化,既要继承传统,又要注入时代精神

②尊重文化的多样性,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既要体现中国精神,又要吸收借鉴外国文化,适合国外观众的礼节与习俗

③坚持正确方向,坚持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中国传统文化要更好地走出去还离不开传播方式的创新

④立足社会实践,发挥人民群众实践主体作用。

例题4:材料一:中国自古就有“父母在,不远游”“养儿防老”的观念,如今家有儿女的老人,仍然把养老寄托在儿女身上。“孝”是道德的根本,作为儿女,赡养老人是应尽的责任,但随着独生子女第二代出现,“四.二.一”家庭结构出现,养老问题又凸显为时代新课题。

结合材料二,运用“传统文化的继承”有关知识,如何看待中国人根深蒂固的“养儿防老”的观念。(13分)

①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养儿防老”体现的“家”“孝”传统思想是维系家庭及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②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养儿防老”体现的“家”“孝”观念作为中华民族美德在世代相传中能长期保留着基本特征,对今天的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产生深刻的影响③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政治的变化,“养儿防老”观念只有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才能对人和社会发挥着积极的作用。④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对“养儿防老”观念要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应该继承和发扬“养儿防老”中“家”“孝”的中华民族美德观念。同时改造和剔除“养儿防老”中愚昧封建思想。开辟多种养老途径,不断推陈出新,成为自觉的文化传承者。

5、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的知识

①文化发展的实质是文化创新。要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②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继承是源头,发展是动力),对传统优秀文化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新文化。

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继承与发展,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要批判继承传统文化,保留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革除过时的旧文化。

④传统文化的特点及其影响:传统文化具有继承性、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

⑤传统文化继承的表现(内容):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传统思想等方面。

⑤传统文化作用:传统文化如果能顺应时代变迁,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人与社会的发展起积极作用;它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根基。

⑥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a“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对于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承;对于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要改造和剔除;b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⑦影响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因素: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决定着社会制度的变化,也决定着文化的发展方向,科学技术的进步,思想运动和教育。

例题1:针对目前全国各地城市掀起的“复古潮”,有关专家建议:在历史文化名城的创建过程中,既要考虑到传承历史文化的需要,又要考虑发展文化以适应时代需求,将城市文化的继承与发展齐抓并管;展现一个城市的历史,不仅要突出重点,而且还要注意保护一些非重点但有文化价值的部分,以便形成与它们悠久历史相匹配的清晰的文化脉络;切忌盲目跟风,应从本地实际出发,打造各城市的独一无二的气质底蕴。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的继承与发展”的相关知识,分析平遥古城是如何保留发展城市的“根”和“脉”的?(10分)

①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2分)平遥古城在对传统优秀文化继承的基础上结合现代科技手段发展文化,保留了城市的“根”与“脉”。(2分)②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继承与发展,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2分)平遥古城正确的处理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批判继承传统文化,保留优秀传统习俗的同时去除落后封建习俗。(2分)③文化发展的实质是文化创新。“推陈出新,革故鼎新”结合时代需求合理开发,保留了城市的“根”与“脉”(2分)

例题2:由中国中央电视台播出的美食类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热播走红,其经验值得借鉴。该片从绵延数千年的中华饮食文化说起,由点及面,由表及里,展示的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积淀与传承,由“吃”出发,真正“吃”出了文化,“吃”出了共鸣。在国人看来,“吃”不仅可以满足口腹之欲,更体现了食物带给中国人的生活仪式、伦理、趣味等方面的文化特质,是一方水上各种文化要素的集合。蕴含着厚重的文化底蕴,值得我们骄傲和自豪。

《舌尖上的中国》的热播走红对我们继承和发展文化有什么启示? (9分)

①大众传媒具有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该片的走红启示我们文化继承和发展需要充分发挥现代传媒的作用。

②该片从绵延数千年的中华饮食文化说起,展示的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积淀与传承,启示我们文化继承和发展需要批判的继承、古为今用,需要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③该片流淌出的各地民俗民风与多样的美食文化相映成趣,使人们“吃”出了共鸣,启示我们文化继承和发展必须立足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

例题3:近年来,各地文物被毁、遗迹被拆的事件屡见不鲜。据2011年底国家文物局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统计结果显示,全国登记的不可移动文物总量当中,新发现登记不可移动文物总量为536001处,其中约4.4万处不可移动文物已消失。名人故居大部分位于老城区内,除了建筑本身的价值,更是一座城市历史文明的微型样本和魂魄所在,其一砖一瓦、一草一木、一厢一院、一书一画莫不含载特殊的历史文化内容,是后人追索名人风采和时代风貌的重要依凭。名人故居保护在“开发”围剿中举步维艰的境地让人扼腕:拆的是房子,痛的却是文化。

结合材料,从“人类文化的发展”角度说明为什么“拆的是房子,痛的却是文化。”

(1)名人故居属于文化遗产,它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不仅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它们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

(2)名人故居的保护是属于传统建筑的继承,传统建筑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3)名人故居更是一座城市历史文明的微型样本和魂魄所在,含载着特殊的历史文化内容,是后人追索名人风采和时代风貌的重要依凭,体现了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4)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任何时代的文化,都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一个国家和民族如果漠视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就会失去文化创新的根基。因此名人故居保护在“开发”围剿中举步维艰的境地让人深刻感受到:拆的是房子,痛的却是文化。

6、文化交流与文化创新的相关知识

①文化在交流中传播,我们要主动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②文化创新必须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③文化创新还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取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但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④在实践基础上进行文化创新,它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将更有利于中国文化“走出去”。

例题:当前,我国文化“走出去”的行动不断加强,但还存在较多问题。如某些国产电影因缺乏想象力、制作工艺粗糙、营销手段落后等,在国际电影界备受冷落。但文化“走出去”也不乏成功的例子,如中国交响乐团在德国演奏了改编创作的交响京剧《贵妃醉酒》,以德国人喜爱的形式充分展现了中国京剧的魅力。因此,文化要“走出去”,更应“走进去”。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交流与文化创新的相关知识,谈谈对中国文化要“走出去”,更应“走进去”的认识。答案(1)文化在交流中传播,我们要主动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2)文化创新必须“继承传统,推陈出新”。“某些国产电影因缺乏想象力……在国际电影界备受冷落”,充分说明没有创新,就没有生命力,也就没有市场。

(3)文化创新还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取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但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如中国交响乐团在德国演奏了改编创作的交响京剧《贵妃醉酒》,以德国人喜爱的形式充分展现了中国京剧的魅力”,这样就更有利于中国文化“走出去”、“走进去”。

(4)在实践基础上进行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将更有利于中国文化“走出去”、“走进去”。

7、文化多样性的有关知识

①含义:民族文化是民族身份的重要标志。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的。不同国家的文化的内容和形式各具特色。

②文化多样性的载体和表现形式:

A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B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文物、建筑群和遗址类著称的文化遗产,不仅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有独特的作用,它们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

③地位作用: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各民族文化在交流中实现自身的发展,又以其鲜明的民族特色丰富了世界文化;文化多样性有利于文化创新。

④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各民族间经济的、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即文化是民族的;又由于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共性和普遍的规律,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规律,即文化是世界的,文化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⑤怎样尊重文化多样性?

A正确的态度: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B原则:必须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要求: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平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8、文化在交流中传播的知识

①传播途径:商业贸易、人口迁徙、教育、小到亲朋聚会、外出旅游,大到各种经济、政治、文化活动

②传播手段:大体经历了口语、文字、印刷、电子与网络等发展阶段,现代社会中的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形式被成为大众传媒,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③大众传媒的优点:能超越时空局限,汇集各地信息,日益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

④大众传媒的缺点:具有商业性,引发令人“忧”虑的现象;也会加剧落后、腐朽的思想对我国思想文化领域的冲击。

⑤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更加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增强中国文化影响力。(文化交流是个双向的过程,既包括引进外来文化,也包括推动本民族文化走向世界)

9、传统文化特点的知识

①文化的继承性: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并成功保留在现实生活中

②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它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

③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10、用传统文化的继承的知识(第二单元的第四课第一框的框题)分析材料

(1)传统文化的含义:传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

(2)、传统文化的继承内容: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传统思想等方面

(3)传统文化的特点

①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

②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作为特定历史发展的产物,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③传统文化具有历史继承性。

(4)、中华传统文化的特点

民族性、继承性、相对稳定性、包容性、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5)传统文化作用(两面性)

①从传统文化自身看:传统文化既有精华,又有糟粕,所以我们只有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才能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

②从时代的需要看:传统文化只有顺应时代的变迁,不断融入时代元素,才能推动社会发展。如果一成不变,反而会阻碍社会发展。

(6)正确对待传统文化

①正确的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②辩证分析:分辨其中的精华和糟粕。对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继续保留和发展;对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加以改造或剔除。

③继承与发展的关系: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继承与发展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要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推出反映时代精神的新文化。

④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做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享用者

⑤大众传媒具有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我们在文化继承和发展需要充分发挥现代传媒的作用。

⑥文化继承和发展必须立足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

⑦文化传承既要反对“守旧主义”,又要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11、有关文化教育的知识

(1)从文化生活角度,谈谈大力发展教育的原因。

①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能够为经济建设提供智力支持,提升我国的综合国力。

②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相互影响。教育的发展有利于提升全民族素质,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进程,自觉抵制外来腐朽文化影响

③文化可以影响人和塑造人。教育的发展有利于给人以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影响,推动影响人们交往方式和交往行为,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④教育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角色。

⑤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必须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

⑥教育是文化交流与传播的重要途径,教育的发展有利于促进中外文化、不同地域文化的交流与合作,推动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⑦科学文化修养与思想道德修养相辅相成,教育的发展有利于通过提高人们的科学文化修养,促进人们思

想道德修养的提高。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2)试结合所学知识为当地教育工作的发展提出几点建议。

①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

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实现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④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促进教育的公平

例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了今后10年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目标: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纲要》明确了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指导思想,提出“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工作方针。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分析国家提出教育优先发展的依据。

①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相互影响。教育的发展有利于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为经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有利于提升我国的综合国力。②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相互影响。教育的发展有利于提升全民族素质,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进程,自觉抵制外来腐朽文化影响。③文化可以影响人和塑造人。教育的发展有利于给人以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影响,推动影响人们交往方式和交往行为,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维护社会和谐,促进人的全面发展。④教育是文化交流与传播的重要途径,教育的发展有利于促进中外文化、不同地域文化的交流与合作,推动文化的繁荣与发展。⑤教育具有选择、传递和创造文化的功能,教育的发展有利于传承传统文化,实现文化创新。⑥科学文化修养与思想道德修养相辅相成,教育的发展有利于通过提高人们的科学文化修养,促进人们思想道德修养的提高。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高二政治生活与哲学练习题及答案

高二政治生活与哲学练习题及答案 1.(07山东卷24)“几十年的经验使我深刻体会到,学点哲学的确可以使人做事情少犯错误,做研究少走弯路。”下列观点与“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李振声的上述感悟相一致的是 A.哲学是各门具体科学的基础 B.哲学是人类对某一具体领域规律的概括 C.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D.哲学具有指导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功能 2.(09江苏卷2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实现了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它第一次实现了 ①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 ②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有机统一 ③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④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3.中国的改革不求一步到位,但求持续渐进、分轻重缓急,最后通过逐步积累而完成。实践证明这是一条务实有效的成功之路。以上材料说明: ①人们办事情要重视量的积累②人们办事情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③人们办事情要分清主流和支流④经过实践检验的认识都是正确的认识 A.①② B.①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4.早就有人做比喻,说人的事业、爱情等都是0,健康是1,没有了1,全是0,有了健康,则是1000000……才能丰盛无限。由此可见 A.人的事业、爱情不重要 B.整体制约着部分 C.主要矛盾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 D.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 5.(09福建卷36)2009年4月,甲型HINI流感开始在一些国家和地区扩散。我国借助国际力量组织攻关,在短时间内成功研制出甲型HINI流感的快速诊断方法。这表明 A.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B.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就能解开自然之谜 C.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利用和改选规律 D.在对自然现象的认识中,意识起着促进作用 6.(09全国卷Ⅰ28)“面对金融危机这一全球性挑战,世界各国需要加强政策协调、密切合作、共同应对。在此关键时刻,坚定信心比什么都重要。”这一论述表时,信心作为对前景的良好预期 ①能够改变经济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②可以推动经济主体对经济活动的积极参与 ③能够摆脱物质条件制约,促进经济复苏④可以促进经济形势向好的方向转化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7.(09全国卷Ⅰ31)1978年安徽小岗村18家农户决定分田到户,揭开了中国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序幕。在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中,小岗村不断探索致富之路。2006年1月,该村决定重新走上合作经济的道路,规划了“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红色旅游、着力办

高中政治文化生活知识点

第一单元 第二单元

▲ 尊重文化多样性的原因:1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各民 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2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是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3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2、如何尊重文化多样性?(P32—33) (1)尊重文化多样性,首先要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培育好,发展好本民族文化。 (2)尊重文化多样性,就要尊重和保存不同的民族文化。世界各民族都以其鲜明的民族特色丰富了世界文化,共同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尊重和保存不同的民族文化,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3)必须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平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7、懂得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P48) 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人类在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实践中创造出自己特有的文化。离开了社会实践,文化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8、领会文化创新的重要意义(P49—50) ①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②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③文化创新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建设先进文化,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途径,也是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 9、理解文化创新的途径(P52—55) (1)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2)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①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文化创新既是一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改造传统文化的过程,又是一个“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创造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的过程。②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既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文化创新必然要经历的过程。实现文化创新,需要博采众长。 (3)坚持文化创新的正确方向:对于文化创新而言,必须把握好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

高二政治生活与哲学知识点总结归纳

生活与哲学知识点总结归纳 (1)哲学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注意:此处不能改成科学。只能是学问) 一.含义: (2)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或关于世界观的学说) (3)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与总结。(注意:具体科学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之间关系不能等同) 二.产生:(1)产生于人们实践活动中;(1)源于人们对世界的追问和对实践的反思 三.哲学的功能:指导人们正确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注意:哲学有正确与错误之分。只有正确的哲学才能让人们正确的认识与改造世界) (1)哲学与世界观:①区别:a 、含义不同: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及根本观点 b 、世界观人从都有,哲学并非人人都有;c 、世界观是不自觉的、不系统的,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 四.哲学、世界观、方法论的关系: ②:联系:哲学是对世界观进行系统化、理论化而形成的思想体系。(世界观和哲学一样有正确与错误之分) (2)世界观与方法论:一般来说,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注意:在解题时时要注意世界观与方法论对应正确) 五.哲学同具体科学关系:1.区别:具体科学揭示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和奥秘(强调具体); 哲学则对具体科学进行新的概括和总结,从中抽象出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强调抽象、一般)。 2.联系:(1)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 (2)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六.哲学基本问题:1.是什么:(思维与存在关系问题)具体包括:(1)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以此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 (2)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问题。(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以此划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2.为什么:(1)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首先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遇到的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2)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的问题。它贯彻哲学始终。 1.唯物主义:(1)基本观点:物质是本原,意识是派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2)三种基本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 七.哲学两大派别:2.唯心主义:(1)基本观点:意识是本原;先有意识后有物质;意识决定物质。 (2)两种基本形态: 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等夸大为万物的本原,认为人的主观精神,决定客观事物乃至整个世界) 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如上帝、鬼神、理念等看作世界的主宰与本原,它决定着客观事物的存在和发展)。 哲 学

高二下学期政治期末测试试卷及答案

高二下学期政治期末测试试卷及答案 1、根据此次探测获取的虹湾图像,通过综合分析月球地形地貌、光照等数据进一步确定该地区是否适合“嫦娥三号”月球软着陆, 为安全着陆做好技术准备。这表明() A.客观条件受意识能动作用的制约 B.实践是有目的的能动性活 动 C.分析与综合是统一的科学思维方法 D.创造性思维能提高人们 的认识能力 2、一个成功者与一个空谈者的主要区别在于:成功人士能通过 实践把头脑中的观念变成现实的存在。这表明,实践具有() A.直接现实性 B.客观物质性 C.自觉选择性 D.社会历史性 3、今年,报考普通高校不再受年龄和婚否的限制,这不仅体现 了我国高等教育已在向大众化发展,而且体现了终身教育的思想, 说明我国正在向学习型社会迈进。活到老、学到老,已不仅是一种 美德,而且是一种生存和发展的需要。这种变化所蕴涵的哲学原理 是() A.正确认识只有在同错误认识的不断斗争中获得 B.认识的任务 是要透过现象达到本质 C.认识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D.改造主观世界离不开改造客 观世界 4、人类力量的源泉在于团结协作,人类只有精诚合作、协同作战,才能共享成功,才能推动社会不断进步。这其中的哲学依据是() A.人类实践活动具有客观性 B.人类实践活动具有能动性 C.人类实践活动具有社会性 D.人类实践活动具有历史性

5、为落实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近年来,世界各国在减轻贫困、饥饿、疾病、住房不足以及环境退化等方面做出了不懈努力。这表 明() A.实践具有客观实在性 B.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 C.实践具有相对独立性 D.实践具有历史局限性 6、有人学习了《愚公移山》的故事后,认为愚公真“愚”,为 什么移山不用炸药炸,用挖土机挖,用汽车运呢?这种观点主要错在 否认了() A.实践的客观性 B.实践的历史性 C.实践的能动性 D.实践的客观 性 7、美国宇航局利用一枚火箭在月球表面撞出直径大约100英尺 的大洞,科学家通过测量,发现了大约25加仑水蒸汽以及水冰。这 一发现被美国《时代》周刊评选为2009年十大科学发现之一。这说 明() A.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反过来认识又推动了实践的发展 B.认识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促进了人类认识的发展 C.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 D.实践能够把认识和客观事 物加以对照 8、“造烛为照明,求知为运用。学而不用,如同耕地不播种, 终无收获。”这句话告诉我们()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D.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 9、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首先在问,其要在行。这 蕴含的哲学道理有() ①人民群众的要求都是合理的②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2015-2016学年高二政治测试习题1.1.1《体味文化》.doc

第一课文化与社会 第1课时体味文化 一、文化“万花筒” 1.从时间上看,文化现象____________;从空间上看,文化现象__________。 2.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自然环境,也有不同的__________。文化生活,无不呈现出各自____________。 ***文化现象具有普遍性,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文化现象具有独特性,各有特色。*** 二、文化是什么 1.文化是相对于______、______而言的人类全部______活动及其______。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__________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______________的部分。 2.文化是__________特有的现象。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有了人类社会才有文化,文化是__________的产物。 3.文化是人们的一种素养。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对__________的体验,特别是通过____________、接受______________而逐步培养出来的。人们在__________中创造和发展文化,也在社会生活中__________文化。 4.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________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________载体。 ***文化活动不是一种纯粹精神的活动,而是一种依托物质载体的活动。文化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现象,但并非意味着人的文化素养是在社会中自然而然形成的。*** 三、文化的力量 1.文化具有非常丰富的形式,如思想、理论、信念、信仰、道德、教育、科学、文学、艺术等都属于文化;人们进行文化______、______、______的过程,都是文化活动。文化是一种__________力量。 2.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________、________的过程中转化为______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______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________________的历史中。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在向物质力量转化时,是通过实践实现的。文化对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的作用具有双重性,先进的、健康的文化对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对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起着重大的阻碍作用。***

高二政治生活与哲学

高二政治

【主要哲理汇总】: ☆(辩证)唯物论: 1、物质决定意识,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2、意识能指导人能动地认识和改造世界,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意识。 3、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尊重规律,但人在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4、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唯物)辩证法: 5、联系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6、坚持整体与部分的统一。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办事情树立全局观念,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同时搞好局部,用整体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7、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 系统具有整体性、有序性内部结构优化的趋向,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注意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8、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要求我们既要坚信前途光明,充满信心;又要做好走曲

☆(唯物)辩证法: 9、坚持量变与质变的统一。事物的发展是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其中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要求我们积极做好量的积累,要果断地抓住时机,促成质变。 10、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认识方法。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抓重点、抓中心、抓关键,同时又不忽视次要矛盾的解决;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但又不忽视矛盾的次要方面。 11、矛盾具有特殊性,要求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高二政治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高二政治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高二政治(理科) 第I 卷(选择题共70 分)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70分) 1.道德是“一定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客观反映”,体现的哲理是 A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B ?物质对意识具有决定作用 C ?自然界和社会的发展是客观的 D ?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 2?“劈柴不照纹,累死劈柴人”表明的哲理是: A ?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B ?认识了规律,办事一定成功 C .按规律办事就一定成功D.要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 3?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是 A ?哲学是具体科学研究的基础 B ?各门具体科学是哲学的一部分 C ?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并对具体科学的研究起指导作用 D ?具体科学随着哲学的发展而发展 列宁曾把唯心主义哲学称作是人类认识之树上的一朵不结果实的花,但唯心主义哲学中也包含某些合理的因素。据此回答4—5 题。 4 ?列宁把唯心主义哲学称作是“一朵不结果实的花”,是因为 ①唯心主义包含某些合理的思想②唯心主义片面夸大意识的作用,使其脱离了物质 ③以唯心主义为指导就不能正确地认识和改造世界④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 而发展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D.③④ 5.对唯心主义哲学,我们应采取的态度是 A ?具体分析,科学批判 B ?一要坚持,二要发展 C .从整体上肯定唯心主义的正确性 D ?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根本对立,应彻底否定唯心主义 6?在日本“二战”遗弃化学武器伤人索赔的众多案件中,日本政府多次无视事实,拒绝赔偿,而中国受害者一再起诉。从哲学看,这是因为双方 A .立场不同 B .知识构成不同 C .世界观、人生观不同D.思维方法不同

高中思想政治生活与哲学知识点

高中思想政治生活与哲学知识点 辩证唯物论 1.世界观: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方法论:a.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而不能违背规律 b.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我们要发挥主观能动性,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 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2.世界观: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的意识可以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可以阻碍 客观事物的发展。 方法论: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意识。 3.世界观: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都是客观的 方法论: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时候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和保护自然。 4.世界观:物质决定意识 方法论: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认识论 认识论(认识与实践) 实践的特征: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实践与认识:1.实践决定认识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2.认识反作用于实践:正确的意识可以对实践起积极的指导作用,错误的意识可以对实践 起消极的阻碍作用 认识论(真理与认识) 1.真理的三个基本属性:客观的、有条件的、具体的 2.认识的三个特点: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联系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1.世界观:联系的普遍性 方法论:人们在想问题、办事情的时候要坚持联系的观点,反对孤立的观点看问题。 2.世界观:联系的客观性 方法论:a.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要从事物的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 b.人们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 建立新的联系。 3. 世界观:联系的多样性 方法论: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要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4.世界观:联系的条件性 方法论:并非任何两事物都具有联系

《文化在继承中发展》教学设计【思想政治人教版高中必修3】

《文化在继承中发展》教学设计 本框是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3第二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第四课《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第二框题《文化在继承中发展》。如何使文化在继承中发展既是一个社会热点, 具有很强的思想理论性,也具有很强的探索实践性。课程标准要求列举现代文化传播的主要方式,评估它们各自的特点;理解传媒技术的进步, 以及教育和学习方式的变革对文化传承具有深刻的影响。 本课首先要弄清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的关系,其次要了解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教材还特别强调了教育在对选择、传递和创新文化中的特定作用。通过学习我们会看到,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在与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中,经过推陈出新、革故鼎新,经过相互借鉴和融合,我们的文化在不断创新和发展。 【知识与能力目标】 识记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理解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的关系。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作用;联系具体事例,说明应如何正确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结合自身体会,谈谈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结合分析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的关系,提高归纳与分析问题的能力;利用教材提供的情景和问题,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初步探究学习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教师通过启发、设问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实时加以引导,关注学生自身的情感体验和思想观念的形成。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本课内容,使学生认识文化发展的历史过程,正确把握文化传承中继承和发展的辩证关系,从而作出正确的文化选择,做自觉的文化传承者和享用者。 【教学重点】 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教学难点】

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作用 (1) 对自学课本知识,预习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的关系; (2) 收集影响文化发展的案例,并感悟他们的作用。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视频《北京奥运开幕式》 问:(1)《北京奥运开幕式》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是如何展现在世界面前的? (2)视频中对传统文化引用给我们带来什么启示?如何正确继承传统文化? 师生互动交流。 指导归纳:任何时代的文化,都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任何民族的文化,都不可能抛弃民族的传统而重新开始。没有一个人会“全盘”接受先前的文化遗产,我们总是有选择、有舍弃,在批判地继承中不断发展的。北京奥运开幕式也是这样,我们不能完全抛弃传统民族音乐,独自开辟一片天地;也不能只是一味继承,固步自封,而是既要有继承又有发展。我们不能把它们分开看。 (进行新课) 教师:北京奥运开幕式的演出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发展的过程中又不忘继承,继承和发展是同时存在的。任何一种优秀的传统文化的继承,只有随着时代的前进,不断地扬弃、改造,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才能在发展过程中保持其旺盛的生命力,在这样的继承中必然要求对传统文化的发展。我们只有将继承和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传承我们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它们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 (一)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 1、文化继承的内涵:(是什么) 文化继承不是原封不动地承袭传统,而是要不断有所淘汰、有所发扬,从而使文化得到发展。 继承: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要辩证地认识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分辨其中的精华和糟粕,改造传统文化。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第一课美好生活的向导 一、哲学的产生 1.哲学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2.哲学源于人们在实践中对世界的追问和思考 二、哲学是什么 (一)哲学的本义:爱智慧或追求智慧(哲学≠智慧) 哲学的任务: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二)关于世界观的学说: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哲学就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 1.世界观: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2.世界观人人都有,但一般人自发形成的世界观不等于哲学 3.哲学&世界观&方法论的关系 ①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②世界观(看法想法)决定方法论,方法论(做法)体现世界观 ③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三)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 1.具体科学的分类 2.具体科学和哲学的关系 ①具体科学揭示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个性、个别、具体) ②哲学对其进行概括和生活,抽象出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共性、一般、抽象) ③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哲学不是科学之科学不可取代具体科学),哲学为具体科学研究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易错句:哲学是科学的时间观和方法论(×) 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

一、哲学的基本问题 1.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即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内容 (一)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谁决定谁) ①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②凡认为存在决定思维为唯物主义,凡认为思维决定存在为唯心主义 (二)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 ①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②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2.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①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遇到的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②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的,必须回答的问题 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1.根本分歧:围绕物质和意识谁是本原的问题展开 唯物主义→物质是本原,物质决定意识 唯心主义→意识是本原,意识决定物质 2.唯物主义基本形态 三种基本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3.唯心主义基本形态 两种基本形态: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高二政治生活与哲学第4课练习题 (2)

生活与哲学第四课练习题 一、选择题 1.人们能够创造出自然界里本来没有的东西,如计算机、电冰箱、宇宙飞船等。这表明 A.人们能够创造自然物 B.人们能够改变自然物的具体形态 C.人工化的自然物不再具有客观性 D.人们已经全面把握自然规律 2.随着人类改造自然的范围扩大和程度的加深,一些原来只在动物中传播的疾病威胁到人类的健康。这提醒我们 A.人类改造自然的同时也改变了自然界的客观规律 B.利用和改造自然必须以认识和保护自然为前提 C.受人类活动影响的自然失去了客观性 D.改造自然必然以牺牲自然为代价 3.近年来,某地的洪水泛滥越来越严重,对民生危害越来越大。造成洪水泛滥的原因之一是人类活动增多所造成的地球环境破坏。从哲学上看 ①洪水与自然灾害之间存在本质的联系②改造自然,务必要尊重、顺应和保护自然 ③人类活动必将引起自然灾害的出现④事物之间存在着联系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4.“社会形态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指的是 A.社会形态的发展与自然界的发展完全一样 B.社会形态的发展是纯粹自发的过程 C.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种客观的有规律的运动过程 D.社会形态的发展无规律可循 5.物理学家把由反粒子组成的物质称作反物质。1997年美国科学家发现在银河系上方约3500光年处有一个不断喷射反物质的反物质源。2002年欧洲核子研究中心首次成功地对反物质原子的内部结构和物理特性进行了研究。从哲学上看,反物质的存在表明 A.世界的本质并非是物质 B.新事物总是层出不穷 C.人类可以有意识地改造自然 D.整个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 6.哲学的物质范畴是对一切可以从感觉上感知的事物的共同本质的抽象,它既包括自然事物和现象,也包括人的感性活动即实践活动,包括社会的物质生活和物质关系。哲学的物质概念与具体的物质形态之间的区别是 A.前者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后者依赖于人的意识 B.前者是永恒的,后者是暂时的 C.前者具有客观实在性,后者没有 D.前者是可知的,后者不是 7. “树欲静而风不止”,这句话反映了() A.客观事物的存在与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B.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物质的 C.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D.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 8.英国哲学家毕尔生说:“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这一观点是 A.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观点 B.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 C.离开意识谈物质的不可知论观点 D.离开物质谈意识的精神万能论观点 9.赫拉克利特说.世界是——团永恒的活火,在一定的分寸上燃烧,在一定的分寸上熄灭。它包含的哲学道理有 ①世界是物质的②物质是运动的③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④规律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 A.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②③④ 10.古希腊哲学家克拉底鲁认为,万物只是一种不可名状的“旋风”,瞬息万变,他拒绝给事物以名称,主张对客观事物“什么都不能说”。其错误在于 A.否定了事物的客观性 B.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C.否认了事物的相对静止 D.割裂了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高中政治生活与哲学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1.哲学与世界观、具体科学: (1)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2)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 (3)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4)①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 ②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2.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①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②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 两大阵营 唯物主义:物质是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即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意识是本原,物质依赖于意识,意识决定物质。 (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即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唯物论 物质观 1、物质的含义: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2、世界的物质性原理: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这要求我们要用物质的观点看问题。 3、运动 (1)含义: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2)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①世界的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中,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②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3)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①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和永恒的;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形态,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和暂时的; ②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③反对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相对主义和诡辩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 4、规律 (1)规律的含义: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2)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①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②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中都普遍遵循其固有规律。 (3)方法论:①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而不能违背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违背规律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高二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第一课《第1节体味文化》优秀教案.doc

第一课《第1节体味文化》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文化的内涵,知道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懂得文化素养的培养与体现。 2、了解文化形式的多样性,懂得文化现象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3、阐释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社会发展和个人成长产生深刻的影响。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分析文化现象的能力。 2、学会分析文化的价值,提高学生文化欣赏和主动参与健康向上的文化生活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感受文化的力量,从而懂得文化建设,发展先进文化的意义。 2、参加积极向上的文化运动,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 【教学重点】文化的内涵与力量 【教学难点】文化的内涵与特征 【教学方法】尝试“学案”导学,用好《第二教材》,引导学习先自学,做填空题,然后有重点地讲解,夯实基础的同时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归纳总结,并当堂演练、点评,切记“先 学后教”,“授之以渔”,打造高效课堂。 【教学过程】 〈讲授新课〉 一、体味文化 (一)文化“万花筒” 1、文化现象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表明文化现象具有普遍性,前者从时间上讲(古代→现代);后者从空间上讲(校园文化、社区文化、网络文化)。 2、文化现象各具特色,丰富多彩 表明文化现象具有特殊性,不同地区有不同的文化环境,不同人们有不同的文化生活。 ※文化现象是文化本质和规律的外部表现,我们知道了文化现象是丰富多彩、多种多样

的,那么文化的内涵是什么呢? (二)文化是什么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62,做填空题。 1、文化的内涵: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其中,既包括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意识形态性质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文字等非意 识形态部分。 把握这一概念,需注意以下几点: (1)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文化现象本质上是一种精神现象,而不是经济现象和政治现象,文化是一种精神活动,而非经济、政治活动。 (2)人是文化的主体。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 (3)文化包括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动态:精神活动;静态:精神产品。 (4)文化有意识形态和非意识形态之分。意识形态文化有鲜明的阶级性,非意识形态文化则没有阶级性。 (5)还要注意区分“文化生活”中的“文化”与广义的文化和狭义的文化。 广义的文化:人类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及其创造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与文明相近, 用区分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区分自然界的物质运动和人的运动。例如考古学中的文化。 狭义的文化:文学艺术和科学知识,或指人们受教育的程度。 “文化生活”的“文化”既不同于广义的文化,也不同于狭义的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是中特社义文化中的“文化”。 [处理练习题]下列属于文化现象的是 ①西双版纳的植物王国②九寨沟的自然风光 ③敦煌莫高窟的飞天壁画④大汶口文化遗址 ⑤宗教活动、宗教教义和宗教建筑⑥克隆技术 ⑦伦理道德观念⑧生产资料所有制和分配制度 ⑨乡镇企业⑩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国家机器 A.①②③④⑤ B.⑥⑦⑧⑨⑩ C.③④⑤⑥⑦ D.③⑤⑦⑨⑩ 2、文化的特征

(暑期一日一练)2020学年高二政治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新版 人教版

2017__2019学年下学期高二年级政治期末试卷 (满分:100分,时间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 一、选择题。(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请把所选答案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共3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近年来,由于城市美化、绿化的需要,许多大树从深山老林被连根拔起运往城市。由于这些大树与其生长地的环境形成了稳定平衡的生物群落, “大树进城”不仅对其原生长地的生态环境造成破坏,而且由于“水土不服”,不少大树“进城”后枯死。 上述事例表明( ) ①发挥主观能动性要尊重客观规律 ②人类面对规律无能为力 ③人类只能消极地适应自然 ④改造城市环境要以生态价值观为指导 A.②③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2. 沙漠治理是公认的世界性难题,鄂尔多斯人另辟蹊径。变征服沙漠的“一厢情愿”为“善待自然”的两全其美,他们把沙漠绿化、沙产品开发和生态旅游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了生态环境和经济效益的双赢,创造了令人瞩目的“鄂尔多斯发展模式”。 “鄂尔多斯发展模式”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 A.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 B.认识的发展并不完全依赖于社会实践 C.自然界的发展离不开人的意志 D.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人类一切活动的终极目的 3. 早期人类的生产生活往往依赖河流,视河流为主宰命运之神而顶礼膜拜。工业革命后,人类 以河流的主人自居,肆意开发利用河流,遭到了河流的报复。今天,人们重新认识人与河流的关系,致力于追求人与河流的和谐。 由此可见( ) ①实践是物质性的活动,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 ②实践具有目的性,认识的最终目的是形成正确认识 ③实践具有历史性,认识必然打上历史和时代的烙印 ④实践是有意识的活动,认识是实践发展的动力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4. 一位诗人曾用生动的语言表述了“错误”的自白:“我不是魔鬼,不是恶棍,每个喜欢探索和追求的人都是我终身相许的情人。我总是先给他们一分荒谬,两分不幸,再给他们三分收获,四分欢欣。” 从这一自白中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①真理与谬误既对立又统一,谬误从反面推动真理的发展 ②对认识的个体来说,犯的错误越多,所获得的真理就越多 ③找出所犯错误的原因,意味着接近了真理 ④谬误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转化为真理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5. 木星是太阳系中体积最大的行星,人们对它充满无限遐想。为了解木星的形成、进化和结 构等,在最新航天科技的支持下,美国预计于2011年8月发射新的木星探测器“朱诺”。 对木星的科学探测活动将进一步佐证( ) ①人类的好奇、兴趣和遐想是推进有关木星认识的直接动力 ②现代科技和探测手段的发展推动有关木星认识的深化发展 ③实践发展提出的客观需要是推进有关木星认识的根本动力 ④严密的逻辑和精心的准备能确保木星探测实践的如期成功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高二政治生活与哲学第十一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doc

第十一课练习:寻觅社会的真谛 1.冷战结束后,世界人民普遍渴望和平、安宁和发展,期盼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发展模式多样化,但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并未退出历史舞台。美国多次公开阻挠欧盟取消对华武器禁运,这就是冷战思维的一种典型表现。冷战思维依然存在反映了 A.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 B.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C.不同性质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具有不同的反作用 D.任何社会意识都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2.清朝著名思想家顾炎武说:“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荣辱倒错,是当前各种不正之风和消极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一个重要原因。这说明 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B.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 C.以耻为荣、以廉为耻的荣辱的错误意识不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D.人类的活动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3.由于经济地位的区别,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常常有所不同;由于具体利益的差异,人们的愿望和要求往往不尽一致。一项措施出台很难使所有人同等受益,总会有人赞成有人不赞成;一个人在改革中不可能始终受益,难免有时满意有时不满意。上述材料说明 ①矛盾是普遍存在的②社会意识不可能统一 ③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④不同的阶级具有不同的社会意识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 4.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就要坚持把发展农业生产力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任务,大力推进农业生产力发展,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发展农业生产力就要A.调整与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 B.把农业发展作为党和政府一切工作的中心 C.对现有生产关系进行彻底变革 D.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不断突破旧的观点和客观规律的束缚 5.“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不过是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在观点上的表现”。(《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98页)。上述观点表明了 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②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发展具有反作用 ③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④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A.①②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③ 6、“昼出耕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躬耕织,也傍桑荫学种瓜。”这首诗蕴涵的哲理是()A、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无关B、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C、人的意识与自然环境无关D、自然环境决定人的意识 7、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坚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这是因为() A、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B、精神能够主宰人们的活动 C、正确的思想意识才能反作用于事物D、错误的思想意识没有事实的根据 8、胡锦涛提出的“八个为荣,八个为耻”,全面阐述了树立正确价值观的具体要求,对明确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推动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这说明() A、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B、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积极的推进作用 C、意识活动具有主动性和创造性

高二政治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白城一中2017-2018学年度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 政治试题 本试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考试用时90分钟,满分100分。 第Ⅰ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每小题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 1、价值规律要求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以下对“等价交换”理解正确的是 A、是指任何场合价格与价值都相符的交换 B、是指每次交换都是等价的 C、只存在于商品交换的平均数中 D、是指等价交换的次数多于不等价交换的次数 2、近几年,金银纪念币发行以各种形式出现,如央行公告表示,2014年发行“和”字书法系列第四枚——草书、2015年生肖贺岁普通纪念币各1枚。其中,2015年生肖贺岁普通纪念币为新一轮生肖贺岁系列普通纪念币首枚,中国人民银行将在2015~2026年每年各发行1枚。纪念币与现行流通人民币具有相同职能,均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货币。以下对金银纪念币的正确理解是 ①具有货币的基本职能②纪念币的面值由国家规定 ③纪念币是特殊商品,有满足人们一切需要的属性④本质是价值不变的商品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3、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据统计,目前每年约有3万头非洲大象因非法象牙交易被盗猎者杀害。为警示非法象牙交易,多国政府公开销毁缴获的象牙及其制品。材料表明 ①减少象牙消费将减少猎杀行为②非法猎杀导致象牙的非法交易 ③公开销毁象牙可以减少象牙交易④象牙消费增长源于收入水平提高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4 M村在确认村民的土地经营权等权属后,将1000亩土地的经营权流转给T公司,用于种植蔬菜和花卉,每户村民按850斤大米(约1400元)/亩·年的标准领取租金。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①村民获得租金是因为土地与资本和劳动结合创造了价值 ②土地所有权在土地向专业公司流转后仍归每户村民所有 ③村民通过土地经营权流转所获收入属于非劳动收入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三4.1传统文化的继承练习题

4. 1 传统文化的继承 一、选择题 1.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其起源据说是为了纪念战国时期楚国的忠臣屈原,每到这一天,人们就会吃粽子、赛龙舟。这说明( ) ①传统习俗是对传统文艺的继承 ②传统文化具有自己的民族色彩 ③传统习俗对人们的生活产生持久的影响 ④传统习俗成为民族精神的火炬 A.①②B.②④ C.①③ D.②③ 2.记者在山东农村采访时发现,开遍万村千乡的农村超市在为农民购买合格日用消费品提供便利的同时,还从诸多方面改变了农民过春节的习俗。以前农民每到春节都要大量准备年货,但是现在,由于超市开进乡村,农村购物与城市一样方便,不少农民春节不再大量准备年货,只是略微备点,够几天吃用的就行。这说明( ) A.传统习俗具有相对稳定性 B.传统习俗能够与时俱进 C.传统习俗经常变化 D.传统习俗不可捉摸 3.闲时争名人,忙来毁故里。从江苏省镇江市入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的宋元粮仓遗址被毁,到安徽泗县近千年的释迦古寺被拆,近来一些地方频频爆出文物古迹在商业开发中被拆毁的痛心事件。毁坏文物的现象令人痛心,因为( ) ①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②我们必须固守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拒绝接受任何外来文化 ③任何时代的文化,都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否则民族文化就无根基 ④现阶段继承传统文化就必须坚持“守旧主义”,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④ 4.2010年6月16日至21日,首届中国农民艺术节举办。艺术节组委会计划建立中国民间剪纸精品库,在全国对剪纸原创作品进行征集。下列对剪纸的认识,正确的是( ) ①剪纸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②剪纸属于中华传统文艺 ③剪纸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社会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④剪纸作品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⑤剪纸作品都是传统文化的精华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③④⑤ 5.2010年10月27日,“大型礼乐展演――千人诵国学”活动在江苏省扬州市体育中心举行。1000名儿童在活动现场诵读《三字经》《弟子规》等汉学经典,感受传统汉文化的魅力。江苏省之所以举办这样的活动,是因为 A 必须用传统文化约束现代中小学生 B 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是中华文化发展的根基 C 中华传统文化始终都对社会发展起促进作用 D 中华传统文化具有特有的包容性 6.清明节是流行于我国大部分地区的传统节日。至唐宋时期开始形成踏青、扫墓等风

高二政治生活与哲学第9课试题

高二政治生活与哲学第9课试题

————————————————————————————————作者:————————————————————————————————日期:

第九课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一、选择题I: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本大题共25题,每小题3分,共75分。 1.“中药不过是些树皮草根,多用少用没关系”、“中药有病能治病,无病能健身,无毒、无副作用”等观点.导致一些人过量用药产生不良反映。这一情况告诉我们A.矛盾既有普遍性又有特殊性B.要坚持一分为二地看问题 C.量变是质变的前提,有量变就会引起质变 D.传统思想和传境观念不利于事物的发展 2.“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随。”老子的这段话说明A.万事万物都在运动 B.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互为条件 C.矛盾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D.矛盾的双方是互相排斥的、互相斗争的3.下列看法中最能体现矛盾的“统一”的是 A.积劳成疾 B.声东击西 C.因材施教 D.居安思危 4.“茉莉、米兰香气袭人,可花并不艳丽;君子兰、牡丹雍容华贵,但并不那么香;玫瑰倒是色香俱全,却有刺。鲜者,取其鲜;香者,取其香;带刺者,更宜贵其鲜而香。”这段话给我们的启示是 A.只有正确的意识才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B.获得正确的意识,必须做到客观与主观相符合 C.事物的性质是由主要矛盾决定的D.看问题既要一分为二,又要分清主次5.“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这首诗包含的哲理是() A.山外的花一般比山中的花开得早 B.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 C.新事物一定战胜旧事物 D.矛盾具有特殊性,一定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6.“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其哲学寓意是() A.矛盾的存在是普遍的 B.矛盾着的事物及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 C.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 D.矛盾双方在定条件下可以转化 7.《孙子兵法》曰:“投入亡地然后存,陷入死地而后生"。韩信据此背水一战,大败赵军;马谡据此屯兵山下,痛失街亭。”同是根据《兵法》但却造成两种不同结果,这说明: A.矛盾具有普遍性,两者没有共性B.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解决矛盾的关键 C.《兵法》本身有正确和错误之分 D.矛盾双方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8.“没有绝对的垃圾,只有废弃的资源。”这种说法是强调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 A.相互转化 B.相互依存 C.相互渗透 D.相互排斥 9.其实,被随意丢弃的硒鼓有着极大的再生利用价值。一个旧硒鼓经过修复再生过程,比生产新品可节约50%的成本,而售价却只是原来的70%。因此,我们应该() A.积极创造条件,促使矛盾向有利的方向转化B.坚持一分为二地看问题 C.如实地把事物看成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D.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