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师资格证重点整理

教师资格证重点整理

教师资格证重点整理
教师资格证重点整理

教育本质属性

1.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

2.有目的有意识自觉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

3.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4.存在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活动三要素之间的矛盾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1教育具有继承性

2教育受到其他社会意识的影响

3.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学校为什么起主导作用

1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规定人的发展方向

2通过专门教师训练,效果好

3控制影响学生发展的因素

4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深刻

学校对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1.学校佳偶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足对个体发展的方面和方向做出社会性规

2.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3.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

4.学校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学制建立的依据

1.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

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3.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

4.国内学制与国外学制

义务教育特点

1.强制性义务性

2.普及性,统一性

3.免费性,公益性

试述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

1 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2 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3 中等教育中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4 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5 教育的国际交流加强

教育目的的作用

导向激励评价

中学教育科研意义

1.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需要

2.促进教师专业不断发展

3.3不断激发教师对于工作的热情

基本方法:观察法、调研法、历史法、实验法

课程:是各种各类学校为实现噢诶样目标而规定的学习科目及其进程总和。教科书做用

1.学生在学校获得系统知识、进行学习的主要材料。

2.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

3.根据教学计划对本学科的要求,分析本学科的教学目标,内容范围和教学任

4.根据本学科在总体课程中的位置,研究学科与其他学科关系,理论与实践的

最佳联系途径,对个教学阶段的课程教学和课外活动函做出统筹安排

教材编写:螺旋上升与直线式编写

教科书编写基本原则:

1.体现学科科学性与思想性

2.强调内容的基础性

3.保证科学性前提下,融入我国社会发展现状

4.合理的体现各科知识的逻辑顺序和受教育者学习的心理顺序

5.家奴用年级各门学科之间的联系和衔接。

影响课程开发的的主要因素

1.一定历史时期设发展的要求与提供的可能

2.一定时代人类文化及科学技术发展水平

3.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接受性

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2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密切课程内容与时代与生活的联系

4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一致的评价方式

6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学生观

1学生是发展的人

2学生的独特的人

3学生是有独立意义得人

学习方式

1.自主学习2合作学习

教师观

1.与学生关系,是学生学习促进者

2.与研究关系,是教育教学研究者

3.与课程关系,是课程建设的研究者和开发者

4.与社区关系,是社区型的开发教师

教师行为转变

1 师生关系尊重赞赏

2教育关系帮助引导

3对待自我反思

4对待其他教育者合作

教学的特点

教学是在教育目的的规范下,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特点: 1 教学是一培养全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

2教学由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两方面构成

3 教学具有多种形态,是共性与多样性的统一

教学的意义

1是传授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最有效的形式

2是对学生进行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把学生培养为合格人才的基本途径

3是学校工作的中心工作,学校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

我国现阶段的教学任务

1传授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这是教学的首要任务

2发展学生的智力体力和创造力

3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观的科学世界观基础

4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

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1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学生的认识特殊性规律)

2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发展性)

3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双边性)

4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

教育过程的基本阶段

1激发学习动机2领会知识3巩固知识4运用知识5检查知识

备课的要求

1专研教材 2 关注学生 3 设计教案

写好三个计划

1学期教学进展计划2课题计划 3 课时计划

上课的标准:

1目标明确2内容正确3方法得当4表达清晰5组织严密 6气氛浓烈 7板书有序 8态度从容

课外作业的要求

1.作业的内容要符合课程标准和教科书要求,要有代表性

2.作业分量要得当,难易要适度

3.向学提出明确要求,并规定完成时间

4.经常检查批改学生作业

学校家偶尔工作的基本环节

1备课,上课前的而准备工作,是教好可得前提

2上课,中心环节

3课外作业布置与反馈

4课外辅导,主要有集体辅导和个别辅导两种形式

5学生成绩的检查和评定

教学原则:1 直观性 2 启发性 3 巩固性 4循序渐进性 5理论联系实际 6 量力性 7因材施教性 8教育性与科学性相结合

要注意每一个原则的内容

常用的教学方法

1.讲授法 2谈话法 3讨论法 4演示法 5 参观法 6 练习法 7 实验法 8实习作

业法

班级授课的优点

1有利于大面积的培养人才

2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3有利于发挥学生的集体作用

4有利于学生多方面发展

评价的种类的和功能

1诊断性评价:在学期开始,为了料及而学生的学习准备状况及赢学习因素而进行的评价

功能:1检查学生的学习准备程度

2 决定对学生的适当安排

3辨别造成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

2形成性评价:在教学过程中,为改进和完善教学活动而进行的对学生学习过程和结果的评价。

功能:1改进学生的学习2为学生的学习定步

3强化学生的学习4给教师提供反馈

3总结性评价:是在一个大的学习阶段对学生的学习结果的评价

功能记着看啊

新课改下学科与学生的关系

1关注每一位学生2关注学生的情绪状态和情感体验

3关注学生的道德和人格培养

新课改下的教学评价

1.甄别走向发展

2.单一走向多元:评价主体、评价指标、评价方法与手顿多样化

3.重结果走向重过程

注意规律在教学重点应用

1.充分利用无意注意进行组织教育2利用有意注意3两者转化4根据注意的特点与规律进行教学

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

1.学习材料的性质

2.记识材料数量和学习程度的大小

3.任务的长久性与重要性

4记忆的方法

5记忆的时间

6记忆者的态度

7情绪和动机也影响遗忘的进程

记忆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1明确记忆目的,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2理解学习材料的意义

3对材料进行精细加工,促进对于知识的理解

4运用组块化想学习策略,合理学习组织材料

5运用多重信息编码方式,提高信息加工处理质量

6重视复习方法,防止知识遗忘

复习方法

1及时复习,在学习当天复习

2合理分配复习时间,记下俩不就就要复习

3做到分散与集中相结合

4反复阅读与试图回忆相结合

5复习方法要多样化

6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复习

问题解决的一般过程

发现问题理解问题提出假设检验假设

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

1问题的特征 2 迁移 3 定势 4功能固着 5 圆形启发 6动机强度还有个体智力水平性特征情绪状态认知风格世界观等

知识概括的措施

1 充分利用变式2进行科学的比较3适当运用正例子和反例子

操作技能的形成阶段

1.操作定向 2操作模仿 3操作整合 4操作熟练

操作技能的培训要求

1准确的示范与讲解2必要而适当的联系

3充分有效的反馈4建立稳定清晰的动觉

心智技能的培养要求

1 激发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注意原型的独立性、完备性于概括性

3 根据培养阶段特征,正确使用语言

4 注意学生个体差异

影响自我效感的因素

1.自身成败经验2 对他人的观察 3 言语劝说 4 自身情绪与状态功能:

1决定学生对于学习活动的选择以及坚持

2影响学生对于学习困难的态度

3印象学习任务的完成

4影响学习时的情绪状态

学习动机的培养

1了解和满足学生需要,出尽学习动机产生

2重视立志教育,对学生进行成就动机训练

3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自我概念,获得自我效能感

4培养学生努力导致成功的归因观

激发学习动机

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育

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3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4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

有效促进学习迁移的措施

1 关注知识经验,完善认知结构:1 学生原有认知经验的丰富性 2原有知识经验的概括与组织性3原有知识经验额可利用新

2 选择教学内容,安排教学过程

1精选教材 2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3合理安排教学顺序

3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

学习策略

1认知策略:复述策略精细加工策略组织策略

复述策略:

1利用无意记识和无用 2 排除相互干扰 3 整体识记和分段识记 4 多种感官参与 5 复习形式多样性 6划线

精细加工策略:(1)记忆术:位置记忆法缩减和编歌谐音联想法关键法视觉连想

(2)做笔记(3)提问(4)生成性学习(5)利用背景知识

组织策略:1 列提纲 2 利用图形:系统结构图流程图模式或者模型图网络关系图 3 利用表格:一览表

2 元认知策略:计划监控调剂

3资源管理:时间管理资源管理环境努力

时间管理:

(1)统筹安排学习管理2高效利用最佳时间3零碎化时间灵活运用

自我意识的发展阶段

自我意识是个体对于自己以及自己身边事物的关系的意识答案要点】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经历了从生理自我到社会自我,再到心理自我过程。

(1)生理自我。

生理自我是自我意识最原始的形态。儿童在1岁末就开始将自己的动作和动作的对象区分开来,把自己和自己的动作分开来,并在与成人的交往中,按照自己的姓名、身体特征和活动能力来看待自己,并作出一定的评价。生理自我在3岁左右基本成熟。

(2)社会自我。儿童在3岁以后,自我意识的发展进入社会自我阶段。他们从轻信成人

的评价逐渐过渡到自我独立评价,自我评价的独立性、原则性、批判性正在迅速发展,对道德行为的判断能力也逐渐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

从对具体行为的评价发展到有一定概括程

度的评价。

但他们的自我评价通常不涉及个人的内心世界和人格特征,

自我的调节控制能力也较差,常出现言行不一的现象。社会自我到少年期基本成熟。

(3)心理自我。

心理自我是在青年初期开始形成和发展的。青年开始形成自觉地按照一

定的行动目标和社会准则来评价自己的心理品质和能力。通过对自我的发现,产生独立的愿望,了解未来对自己的重要意义。自我评价越来越客观、公正和全面,并具有社会道德性,且在此基础上形成自我理想,追求最有意义和最有价值的目标。

初中生自我意识的特点

1 初中生的自我体验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的发展 (1)出现成人感(2)自尊心强(3)出现自卑感

2开始自我分化

3 能够更加自觉的评价自己和别人的个性品质,但是水平不高

高中生自我意识特点

1 自我意识中独立意向的发展

2自我意识的组成成分分化

3强烈的关心自己的个性成长

4自我形象受到空前关注

5自我评价逐渐成熟

6自尊心强

7道德意识高度发展

高中生注意品质的特点

1 注意稳定性提高,但是发展速度相对缓慢

2注意广度接近成人

3注意分配能力还不够成熟

4注意转移能力缓慢增长

如何培养学生注意力方法

1)要培养学生善于与注意分散作斗争的能力。具体措施有:

1.要求学生对干扰他们的刺激保持镇静的态度;

2.加强注意的目的性;

3.加强锻炼学生自我调节控制和自我管理的能力。

(2)培养学生稳定而广泛的兴趣。

(3)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要做到:

1.培养学生养成随时能把注意力集中于一定事物的习惯;

2.要使学生养成劳逸结合的学习习惯。

(4)培养学生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要做到:

1.能不能使注意集中,自信心是关键;

2.心情愉快有利于注意集中;

3.心情平静有益于注意集中。

(5)使学生能分析自己在注意方面的优缺点,发扬优点,克服缺点。中学记忆的特点

1记忆容量日益增大,短时记忆广度接近成人

2对直观形象的记忆要高于抽象记忆,对图像记忆要高于言语

3中学生能够主动选择记忆方法,有意记忆占主要地位

4随着年龄的增长,理解记忆成为主要记忆手段

5抽象记忆发展速度快,逐渐占主导手段

中学生思维特点

1思维能力得到飞快发展,抽象思维逐渐占优势地位

2整个中学阶段,形式逻辑逐渐发展,占主导地位

3辩证逻辑思维迅速发展。

中学生智力水平特点

1智力水平得到飞跃性提高,智力发展进入关键时期

2智力达到成熟

3在各方面智力发展速度并不相等,存在个体差异

能力形成和发展因素

1 遗传与营养

2 早期经验

3 教育与教学

4 社会实践

5 主观努力

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

1 感知运动2岁

2 前运算2-7岁

3 具体运算7到11岁

4 形式运算11 岁以后维果斯基心理发展观与教育

1文化历史发展论2心理发展论3内化学说4最近发展区

中学生情绪特点

1 爆发性和冲动性2不稳定性和两极性3外露性与内隐性4心境性和持久性

中学生良好情绪的培养方法

1 敏锐察觉情绪:了解自己个性特征;了解自身经历早年;反思情绪状态

2平和接纳情绪

3正确调整情绪:宣泄转移认知调节积极自我暗示

4 有效表达情绪:选择恰当表达方式进行完整客观的情绪表达

5保持和创造快乐

中学生意义发展的特点

1采取决定行动的主动性和计划性不断提高,执行决定毅力明显增长

2意志行动由受暗示性转为自觉性

3意志行动由草率向果断发展

4意志行动的持续时间增长,坚持品质在不断形成

5意志行动对其行为的调节性强,自制力逐渐成熟

良好意志品质的培养

1培养学生行动的目的性,减少行动的盲目性

2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品质,从生活入手培养意志品质

3培养学生自我控制、自我调节的negligence

4有意识的为学生创设困难情景,使学生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锻炼意志品质

人格特质:整体性独特性稳定性功能性社会性

性格结构特征:态度意志情绪理智

认知风格:1 场独立型和场依存型

2 沉思型和冲动型

3同时型和继时型

影响人格因素:

1 遗传因素

2 社会文化

3 家庭因素

4 学校因素5个人因素

中学生良好人格的塑造

1 激发中学生自我教育意识

2进行人格素质的整合教育

3实施以提高文化素质为基本内容的综合素质教育

4强化情感陶冶与行为训练

5优化育人环境,协调家庭、学校、社会教育、形成人格培养的正合力

6大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

7健全良好的人格培养激励与约束机制

埃里克森社会性发展阶段理论

1 婴儿期 0到1.5岁信任感对不信任感

2 儿童早期 1.5到

3 自主感对羞耻感

3儿童后期 3岁到6岁主动感对内疚感

4学龄期 6到12岁勤奋感对自卑感

5青年期12-18岁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6 成年早期 18-25岁亲密感对孤独感

7 成年中期 25-50岁繁殖感对停滞感

8成年晚期自我调整与绝望期冲突

奥尔波特人格理论

1首要特征中心特征次要特征

卡特尔人格特质

1 共同和个人

2 表面和根源

3 体质和环境

4 动力能力气质

心理健康标准

1 智力正常

2 情绪适中

3 意志品质健全

4 人格稳定协调

5 自我意识正确

6 人际关系和谐7社会适应良好8 心理特点符合年龄特征心理辅导目标

1 学会试调

2 寻求发展

心理辅导途径

1 开设心理健康知识课堂

2开始专门心理辅导活动课程

3在学科教育中渗入心理辅导

4结合班级团队活动开展新来辅导教育

5开展面向个别学生的心理辅导

6 开展小组辅导

7对学生家长进行心理辅导教育

心理辅导方法: 1 强化法 2 系统脱敏法 3 认知疗法 4 来访者中心疗法 5理性情绪疗法

认知疗法的四个辅导过程

1 建立求助动机

2 适应不良认知的矫正

3 在处理日常生活过程中,培养竞争观念,用新的认知对抗原有认知。

不合理观念特征:

1 绝对化要求

2 糟糕至极

3 过分化概况

压力源种类

1 躯体

2 心理

3 社会

4 文化

应对压力方法:

1 了解自己能力,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

2劳逸结合,积极休息,培养业余兴趣爱好

3 加强体育锻炼,生活有规律

4 建立和拓展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拥有朋友

5 积极面对人生知足常乐

6改变不合理观念,有意改变自己的认知

挫折:挫折情景挫折认知挫折反应

挫折的应对

1 升华

2 补偿

3 幽默

4 合理的宣泄

5 认同 6认知改变

道德的心理结构:认知情感意志行为

品德形成的一般过程:

1 依从

2 认同

3 内化

中学生品德发展的特点

1 伦理道德发展具有自律性,品德心理中自我意识成分明显

2 品德发展由动荡向成熟过度

影响品德发展的因素

1 外部调条件:家庭教养方式社会风气同伴群体

2 内部条件:认知失调态度定式道德认知

促进中学生形成良好品质的方法

1 有效的说服

2 树立榜样3利用群体约定3给予适当的奖惩

皮亚杰儿童发展四阶段

1自我中心阶段 2-5岁2权威阶段 5-8岁

3 可逆性阶段 8-10 岁4公正性阶段10-12

科尔伯格道德发展理论三阶段六水平

1 前习俗水平:1 惩罚与定向服从阶段

2 相对功力取向阶段 9岁以下

2 习俗水平:1 寻求认可定向阶段(好孩子阶段)2 准守法规和秩序定向阶段大多数青少年和成人的道德都处在

3后习俗水平:社会契约定向阶段原则或良心定向阶段

德育的意义

1 德育是进行社会主义文明建设的重要条件

2 德育是培养社会主义新人的必要条件

3 德育是学校全面发展的基本组成部分,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保障

中学德育内容

1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2理想和传统教育3 集体主义教育

4 劳动教育

5 纪律和法制教育

6 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

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1 德育过程是具有多种开端的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

2 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运动的过程

3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活动和交往,对学生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4 德育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不断提高的过程

德育的原则: 1 导向性2 疏导性 3 严厉与关爱 4 因材施教 5 知行合一

6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 7 消极与积极因素 8教育影响一致性与连贯性

(一)、导向性原则

基本要求:(1)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2)德育目标必须符合新时

期的方针政策和总任务的要求;(3)要把德育的理想性和现实性结

合起来。

(二)、疏导原则

基本要求:(1)讲明道理,疏导思想;(2)因势利导,循循善诱;

(3)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

(三)、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

基本要求:(1)爱护、尊重和信赖学生;(2)要求教育者对学生提

出的要求,要做到合理正确、明确具体和严宽适度;(3)要求教育

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认真执行。

(四)、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基本要求:(1)要统一学校内部各方面的教育力量;(2)要求统一

社会各方面的教育影响;(3)要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德育。

(五)因材施教原则

基本要求:(1)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内心世界;(2)根据学

生给你个人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努力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3)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有计划地进行教育

知行统一基本要求:

1 加强思想教育,提高学生思想道德认识

2组织和引导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促使增加情感体验,养成良好习惯。3对学生的评价和要求坚持知行统一原则

4教育者要以身作则,严于律己。

七,发扬积极因素与克服消极因素原则要求:

1.教育者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全面分析,客观评价学生优缺点

2.要有意识创造条件,将学生中消极因素转化了积极因素

3.提高学生的自我评价自我认识能力,启发自觉思考,克服缺点,发扬优点八.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原则

1 坚持正面教育原则

2讲事实摆道理以理服人

3建立健全学校的规章制度,严格管理,认真执行。

德育的途径

1 思想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2社会实践活动

3课外校外活动4共青团员活动

5校会办会时事政策学习6班主任工作

常用德育方法

1 说服教育:1有针对性

2 有感染性

3 讲究科学性与艺术性

2 榜样示范:1 选好学习榜样 2 激起学生对榜样的敬慕之情 3引导学生学习榜样,提高修为

3 陶冶情操:1 创设良好情景 2 与启发说服相结合 3 引导学生参与情景的创设

4 道德评价:1坚持严格要求 2 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3 注意坚持和坚持

5 实践锻炼 5 品德修养指导法

班级对学生的作用

1 有利于学生相互学习共同成长

2 有利于学生社会化与个性化发展

3 有利于学生自我提升自我教育与自己管理

群体功能:1 归属 2 认同 3 支持 4 塑造

良好班集体的基本特征:

1 共同的奋斗目标和为实现这一目标而组成的共同活动

2 健全的组织机构和坚强的领导核心

3 严格的纪律组织和健全的规章制度

4 健康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5 学生个性充分发展

班集体建设策略

1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

2确定班集体的奋斗目标

3建立班级的领导核心

4 建立和谐人际关系

培养良好班集体的的方法

1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

2建立班集体的核心任务

3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

4组织形式多样的班级活动

5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课堂功能:维持促进发展

6 影响课堂管理的基本因素

1 教学背景

2 教学目标

3 课堂规模

4 凝聚力

5 课堂规范

6 教师领导课堂管理原则

1让全班迅速静下心来

2 坚持要求全班同学给予充分配合

3 对教室内发生的一切保持警觉

4 有清晰明确的对策应付紧急情况

5对同学的注意力一视同仁

6不要将学生进行比较

7遵守诺言付之行动

8确保学生有充足的实践活动

9尽量把课堂常规事物交给学生

10 顺利结束课堂

良好课堂气氛的营造策略

1 准确的分析课堂气氛是基础

2 时刻保持积极的情绪状态感染学生

3 树立典型,利用榜样示范积极引导学生

4 妥善处理矛盾,建立良好的师生、生生关系

课堂纪律的影响因素

1 课堂情境结果:规模常规座位

2 课堂教学结构:时间合理利用课程表的编制

维持课堂纪律的策略

1 建立有效的课堂规则

2合理组织课堂教学

3 做好课堂监控

4 培养学生自律品质

课堂行为的处置与矫正

1 制定适宜的教学计划

2 帮助学生调整学习的认知结构

3给予精确而严格的指导

4建立良好的教学秩序

5 行为矫正与心理辅导

6协同伙伴关系

7与家长合作

课外活动课的意义

1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促进学生社会化

2 促使学生在社会化中个性化

3 课外活动给学习生活增添了乐趣

4课外活动在发挥学生特长方面有重要作用

课外活动的设计与实施:选题制定活动计划活动实施与总结

课外活动管理要求

1 有明确目的

2 活动内容要丰富多彩,形式要多样化,要富有吸引力

3 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并与教师指导相结合

班主任的地位和作用

1 是班级建设的设计者

2是班级组织的领导者

3是协调班级人际关系的主导者

班主任素质要求:

1 思想道德品质

2 专业素质

3 身心素质

班主任工作内容

1 建立健全班级组织

2 学生的引导工作:1 充分了解学生 2 全面教育引导学生

3 做好个别教育工作3班级日常管理工作

教师角色形成阶段:认知认同信念三阶段

教师成长历程:关注生存关注情景关注学生

教师发展基本方法

1 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

2 开展微格教学

3进行专门训练4 反思教学经验

职业怠倦:情绪耗竭去人性化个人成就感低

教师心理健康维护

1 个体积极的自我调节

2 组织有效的干预

3 构建社会支持网

2、简教学中培养学生积极自我意识的方法。

(1)树立自信、自重与自尊的行为模范

(2)以成功的经验激励学生的积极自我意识

(3)尊重学生的理智与情感,防止不当的褒贬

(4)提出明确与合理的要求,关心学生的学习成败,期望应成为对学生潜能的挑战(5)尊重学生个人价值,培养合理的人际关系

德智体美劳的特点和要求

迁移理论知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