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区域经济学资料

区域经济学资料

区域经济学资料
区域经济学资料

一、导论

1、区域和区域经济概念:区域经济是特定区域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总和。

2、区域经济学的两个来源:地理学、区位论。

3、区域经济学的三个基石:生产要素的不完全流动性,生产活动的不完全可分性,产品与服务的不完全流动性。

4、区域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区域经济发展,区域经济关系,区域经济应用工具。

5、区域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区域经济发展理论(以区域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为基础,研究一个区域内部的发展问题),区域经济关系理论(以区域专业化分工与区域贸易为基础,研究一个区域与其他区域之间、若干区域之间的相互关系),区域经济应用工具(为区域发展提供研究途径、规划方案和实施政策)。

二、区位与发展条件

1、区域空间结构的三个基本要素:节点(人口集中,城镇居民点)、轴线(连接节点,交通线、通信线、能源水运输线)、域面(经济活动的地盘)。

2、空间系统:城镇系统,城市-区域系统,区域网络系统,区域空间系统。

3、古典区位理论:农业区位论(杜能),工业区位论(韦伯)

4、近代区位理论:中心地理论(克里斯塔勒)、市场区位论(廖什)

5、需求门槛:某中心地维持供应某种商品和劳务所需的最低购买力和服务水平。

6、现代区位理论:运输区位论(胡佛)、市场学派(谢费尔)、成本-市场学派、行为学派、计量学派、社会学派、历史学派到新经济区位论等。

7、盈利边界:企业配置在一定范围内才有利可图,超过了这个范围就会亏损。

8、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条件:自然条件(自然环境、自然资源),社会经济条件(劳动力、科技、制度)。

三、区域经济发展

1、区域平衡发展理论:临界最小努力理论,低水平均衡陷阱理论,贫困恶性循环理论,大推进理论,论述一个区域内各个地区普遍增长的可能性。

2、区域不平衡发展理论:不平衡增长理论,循环累计因果理论,输出基础理论,说明一个区域内由于要素供给的不足和区域分布的不均衡,只能在条件好的地方首先发展。

3、威廉姆斯倒U型轨迹

4、区域经济增长的直接原因:要素投入,包括劳动、资本、技术投入。

5、区域比较优势的内容:从存在的形式上看,有形与无形、绝对与相对、局部与全局、空间与时间。从来源上看,资源优势、产业优势、环境优势。

6、人力资本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有哪些:人力资本投资与资本、劳动、技术进步一起,推动着产业结构的升级,促进区域经济的快速增长,而且再次之中人力资本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四、区域发展模式与结构

1、区域产业分类方法:三次产业分类法(第一产业、二产、三产),国际标准产业分类法(10大项),两大部类(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和农轻重分类法(农业、轻工业、重工业),要素密集度分类法(资源密集型、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区域产业功能分类法(主导产业、辅助产业、基础产业)。

2、配第-克拉克定理: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越高的国家,农业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相对越小,而第二次、第三次产业的劳动力所占的比重相对越大;反之,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越低的国家,农业劳动力所占比重越大,而第二次、第三次产业的劳动力比重相对越小。

3、库兹涅茨法则:一产实现收入比重和一产劳动力比重都处于不断下降;工业化二产实现收入和二产劳动力比重都上升且前快于后,工业化后期都下降;三产收入和三产劳动力比重持续上升,中前期后快于前。

4、霍夫曼定理:霍夫曼系数(消费资料工业(轻工业)的净产值和资本资料工业(重工业)的净产值比值)5,2.5,1,小于1。

5、雁型模式理论:后进国家应遵循进口——国内生产——出口的雁型发展态势。

6、如何选择地区主导产业:根据本区域所处经济发展阶段,根据产业发展的阶段(主导产业要在科研创新期(潜在主导)和发展期选择),根据产业产品的收入弹性。

7、如何优化区域产业结构:合理化,高度化。是够充分合理利用了自然资源;各产业发展是够协调,是否存在“瓶颈”产业;是否能及时提供社会所需要的产品和服务;是否取得了最佳经济效益;国内外的成熟技术是否得到了合理开发与利用;能否充分开展区域间的分工合作;生态环境是否能够得到保护。因素分析法(经济发展、基础条件、需求结构变动、供给结构约束、科学技术、政策制度);模型分析法。

五、产业布局指向与地域合理规模

1、产业布局指向:能源指向、原料、消费地、劳动力、交通运输枢纽、高科技。

2、产业集聚区发展趋势:经济规模不断扩大,产业融合化发展,产业生态化发展,园区区域品牌化,产业集聚区经营全球化。

3、影响高新技术产业集聚的因素:政府的优惠政策,企业的技术联系,企业协作的环境。

4、高新技术产业的布局原则:靠近市场,靠近科研机构和大学,有高级的企业管理人才和高素质劳动力,优良的基础设施,有完备的辅助工业和发达的第三产业的支撑,有优良的投资软环境,靠近投资机构,地区具有创业精神,聚集性,良好的周边环境和较高的生活质量。

六、城市与区域发展

1、中心城市的类型:国际性,跨省区,省级中心,省内经济区中心,县域中心,县域内的中心镇。

2、国家中心城市:全球城市(北上广深,对外发展外向经济和推动国际文化交流,对内引领、辐射、集散);国家中心城市(中国地理大区区域中心,天津、重庆、沈阳、南京、武汉、成都、西安、杭州、青岛、郑州、厦门等)。

3、城市化发展规律:阶段性规律(初期慢、中期快、后期慢),城市化与经济发展的双向互促共进规律(正相关,城市化率高于工业化率,产业机构和就业结构变化),城市文明普及的阶段性加速规律。

4、城市化与区域发展的关系:区域要素(地理位置、交通设施、资源优势);区域经济特点(实质促进意义:先进的农业技术,便捷的运输技术,发达的通讯技术)。

5、城市化的实质:由生产力变革引起的人口和其他经济要素从农村向城市转变的过程。

6、城乡统筹的实质:给城乡居民平等的发展机会。

7、城乡统筹的内容:农村城市化,农业现代化,农民市民化,城乡一体化(空间、市场、产业机构、经济社会发展)。

七、总部经济

1、总部经济概念:是指某区域由于特定的资源优势吸引企业将总部在该区域集群布局,将生产制造基地布局在具有比较优势的其他地区,而使企业价值链与区域资源实现最优空间耦合,以及由此对该区域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一种经济形态。

2、特征:知识性、集约性、层次性、延展性、辐射性和共赢性。

3、企业总部对所在区域的贡献:税收贡献、产业乘数、消费带动、劳动就业、社会资本。

4、制造业基地对区域的综合效应:对区域经济贡献(经济总量、产业结构、就业、税收、消费),带来挑战(自然资源的可持续性利用、环境保护、社会管理)。

5、总部经济发展的一般性条件:必须拥有高素质人才、科技资源,形成围绕总部需求的专业化服务支撑体系,便捷的交通运输网络和通讯系统,健全高效的法律制度环境和政府服务,

优越的文化、生活环境和良好的区域形象。

八、区域竞争力

1、含义:一个区域与其他区域相比,在资源环境、经济实力、产业市场、对外开放、基础设施、人力资本、科技创新、管理服务等方面表现出来的一种相对的综合能力,是一种通过比较所具有的吸引、争夺、转化资源和控制、占领市场的能力,亦即能够为区域发展提供资源优化配置和市场导向功能的能力。

2、本质:资源优化配置能力。

3、8种竞争力:资源环境、经济实力、产业市场、对外开放、基础设施、人力资源、科技创新、管理服务。

4、钻石模型:国际竞争力六要素(要素状况、需求状况、相关产业和辅助产业、企业战略结构和竞争、机遇作用4出、政府作用4出入)。

6、区域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经济综合实力,产业竞争力,企业竞争力,国际竞争力,科技竞争力,环境和基础设施竞争力,人力资本竞争力。

7、如何正确认识产业转移对区域竞争力的影响:产业转移不仅会提高转移产业的生存能力,增加就业机会,而且还可以通过一系列的传递扩散机制,提高整个地区的产业竞争力,应该积极吸收适合区域经济持续发展的转移产业来提高区域的竞争力,控制产业转移带来的不利影响。

8、产业集群对提升区域竞争力的贡献:集群使得按劳动分工理论形成专业化产业区;强调企业在本地的根植性,带动经济发展;有利于收入再分配,兼顾公平与效率;有利于产业持续创新,实现持续发展;有利于促进地区经济结构的调整升级,推进城市化进程。

9、产业集群竞争力增强措施:提高生产要素的质量;大力发展中介组织,提高产业集群的自我管理能力;培育龙头企业,实现层次性布局;着力打造区域品牌,树立区域品牌竞争意识;广拓融资渠道,促进产业集群的资本集聚。

九、区域创新

1、创新: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把一种新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产品创新,工艺创新和生产技术创新,市场创新,要素创新,组织管理创新)

2、区域创新系统:区域网络中的企业、大学、研究机构、政府等网络节点在融入区域创新环境过程中组成的能够促进创新系统产生的系统。

3、区域创新系统的建设:创新机构、创新资源、中介服务系统、管理系统。

4、基本机制:利益驱动机制、学习培训机制、决策信息机制、竞争协作机制。

5、功能:进行有针对性的创新活动,提高区域的自主创新能力,推动区域产业结构升级,形成区域竞争优势,实现区域经济跨越式发展。

十、区域贸易与区域合作

1、区际生产要素的流动主要表现:对流,传导,辐射。

2、区域贸易产生的条件:相互需求,商品的价格差异,不同需求偏好。

3、影响区域贸易因素:供给条件,区外需求,区位条件,国家或区域经济体制和政策。

4、区域贸易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生产要素价格的均等化趋势和区域利益的增进。

5、区域商品贸易必须遵循平等交换、利益兼顾的原则。

十一、区域空间结构

1、区域空间组织构成:企业的空间组织,经济部门的空间组织,区域经济系统的空间结构,区际联合中的空间结构。

2、区域经济空间组织的属性:目的性,协同性,可控性,渐进性,不完全性。

3、聚集于分散的作用机制:初期聚集强,后期分散强;存在惯性;作用有限度,超过限度不经济。

4、区域差距衡量:GDP和人均GDP。

5、区域差距的影响因素:要素投入,要素配置和使用效率,空间格局变动。

6、产业空间转移的一般特点:产业转移的类型是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移开始,进而到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的转移;主体是从相对发达的国家和地区转移到次发达国家,由次发达国家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产业转移的完成一般都是从加工装配开始,经过资本、技术、管理经验等的积累,最终过渡到零部件和原材料的本地化生产,实现产业空间转移;技术通常都是进入标准化阶段的技术。

7、国际产业转移的新的特点:第三产业投资成为新热点;国际产业出现跳跃性转移;生产外包成为国际产业转移的新兴主流方式;出现产业供应链的整体搬迁趋势;主要由产业结构的梯度转移逐步演变为增值环节的梯度转移。

8、经济区划的原则:区内自然、经济、社会条件的相似性和区际差异性相结合;地区专门化与综合发展相结合;地区中心城市规模与腹地经济发展水平相结合;经济区的划分不重叠、不遗漏。

9、经济区划的主要依据:主导产业的特征;网络特征;经济发展历程及发展阶段;经济中心及其辐射范围的经济发展状况和地区差距;各种社会、自然环境等综合因素。

10、四大板块:东北(黑吉辽),东部(北上广、津冀鲁、苏浙闵琼、港澳台),中部(晋豫皖、赣鄂湘),西部(陕甘宁、云贵川、青新藏、重蒙桂)。

11、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区域经济走向成熟的标志。内涵:正确处理平等与效率的关系,缩小区域经济差距;发挥区域优势,构建合理的区域分工体系;加快区域管理的制度基础建设,协调区域经济关系;实现区际要素流动的通畅和便利化,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

十二、区域规划

1、区域规划:是一定地域范围内发展的战略策划和产业发展与布局的方案设计及其实施对策的总和,是优化区域空间结构、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和解决区域发展方向问题的重要手段。

2、区域规划的特点:战略性(当前决策的未来性),科学性(过程是建立一种科学思路和模式的过程),权威性(政府主导规划过程)。

3、区域规划的任务:明确发展方向;提出发展目标;确定空间结构;选择重点发展部门,确定产业功能结构;制定区域规划方案。

4、区域规划的作用:优化空间结构,解决区域不平衡发展问题;调整中心城市与周边地区的关系;促进落后地区发展,缩小地区发展差距;综合开发优势资源,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

5、区域规划类型:约束性和指导性;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规划,区域开发规划,区域空间规划。

6、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的制定:制定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指导思想,进行区域定位,提出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制定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任务,制定区域政策等。

十三、区域政策

1、区域政策的内涵:是政府干预区域经济的重要工具之一,针对某些类型的区域问题,通过政府的集中行动来对某些区域进行倾斜,从而调整由市场机制所形成的一些空间结果,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和区域格局的协调。

2、特点:区域倾斜性,决策单向性,政策工具性。

3、动机:经济因素,社会因素,环境因素,政治因素,相互交织。

4、目标:总目标(追求经济效率和社会公平的最大化),分目标。

5、区域政策实施手段:财政政策(地区税收杠杆、财政资金分配),转移支付;产业政策,投资政策;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政策,区域合作政策,环境补偿政策。

十四、区域可持续发展

1、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2、区域可持续发展:在区域空间范围内,以合理利用自然和社会资源为基础,以推动区域经济增长为手段,以解决环境问题为途径,以建设和谐区域为目标,实现国家每一个区域的科学、合理、安全和协调发展。

3、区域基础设施建设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保障。

4、技术进步是建立和发展循环经济体系的关键。

5、循环经济发展方向:减少不可再生能源、资源使用;促进可再生和生态系统恢复;不造成新污染。

6、循环经济原则:生命周期评价原则;源头控制原则;协调高消费和低污染原则。

7、区域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是以区域空间内的物质实体和社会因素长期持续演进为依托,既满足当代区域发展的现实需要,又不影响区域未来发展的能力。

8、实现途径: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强调清洁生产;倡导绿色消费;发展环保产业。

十五、区域经济分析方法

区域经济学复习资料

区域经济学 知识点 一.中心地:城市化地区或大都市区内占有支配地位的核心组成部分。是周围区域的中心,是指能够向周围区域的消费者提供各种商品和服务的地点,可以是商店,超市,城市。 二.新产业区:是弹性专精的区域,强调专业化企业之间广而精细的合作,手工技术与现代微处理技术的混合使用,公共和私立部门提供广泛的商业服务。强有力的非正式或制度化地调节企业间的合作与竞争。 三.城镇规模体系理论: 定义:指以一定地域范围的中心城市为核心,由一种规模不同特点各异而又互相关联的城镇组成的空间系统,城镇规模分布是一个区域城市人口规模的层次分布。 特点: (1)关联性。城镇体系的关联性是指体系内部各城镇之间有着合理的分工和密切的经济社会联系,关联性是城镇体系最重要的特征。 (2)整体性。城镇体系的建立,使得各个城镇之间有发达的交通通讯网路连接,从而形成完整的整体。 (3)层次性。城镇体系的层次区域之间的科技合作是科学技术在不同的地区转移和再配置的过程,其内容主要包括科技研发合作、技术贸易和技术转让与技术援助三大类。 四.城乡一体化:以城市为中心、小城镇为纽带、乡村为基础,城乡依托、互利互惠、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城乡关系 五.经济学产生的背景: 区域就是一定的地理空间。区域内的自然资源状况、人口分布状况、交通状况、教育水平、技术水平、工农业发展水平、消费水平、政治制度等等,对于该区域的社会经济活动和生产过程的影响极大。如何使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达到整体最优效果呢?区域经济学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应运而生的。 它的形成和发展最早源于1826年德国经济学家杜能提出的农业区位论,至今已有近180年的历史。然而,作为一门相对独立的科学,它大体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区位研究由微观向宏观领域的不断扩展,以及各国政府为解决区域问题而加强对区域经济活动的干预,大规模开展各

2014.07《区域经济学》试题A

《区域经济学》试题A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 1.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是。 A 提高资源利用效益 B 提高人力资本的能力 C 提高经济效益 D 提高国民经济发展潜力 2. 新经济增长理论认为,是现代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和源泉。 A 资本 B人力资本 C 技术进步 D 社会制度 3. 纳克斯认为打破低水平循环的增长的根本是。 A 增加供给 B 创造需求 C 扩大投资 D 保证经济均衡增长 4. 后工业化社会阶段,的迅速发展是这一时期的主要特征。 A知识密集型产业 B 智能密集型产业 C技术密集型产业 D 资本密集型产业 5. 在知识经济时代,是企业最基本的要素,是企业竞争的基础。 A 投资软环境 B 智力资源 C 科技进步 D 雄厚财务资源 6. 产业区位选择机制中的主体是。

A目标驱动机制 B 利益驱动机制 C 市场调控机制 D 宏观调控机制 7. 对任何一个大国而言,减少贸易利益冲突的根本途径是。 A 建立全国统一大市场 B 加强行政控制 C 实现经济发展的均衡增长 D 加强税收调节 8. 熊彼特认为:是推动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它应该作为一种崭新的生产要素被引入生产函数。 A 企业家才能 B 技术 C 创新 D 资本 9. 城市化的阶段性规律表现为。 A S形 B V形 C U形 D M形 10. 在城镇体系建设中,城市的基础是。 A 最大的城市 B 大城市 C 中等城市 D 城镇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 1. 古典区位理论的创立者是。 A 杜能 B 韦伯 C 胡佛 D 谢菲尔 2. 区域经济制度环境的中心是。 A 产权安排 B 交易成本

区域经济学各章习题及答案

区域经济学各章习题及 答案 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

《区域经济学》习题集 第一章绪论 一、名词解释1、区域2、经济区域3、区位4、经济区位5、集聚经济 1、经济活动相对独立,内部联系紧密而较为完整,具备特定功能的地域空间。 2、是人的经济活动造成的,围绕经济中心而客观存在的,具有特定地域构成要素,并且不可无限分割的经济社会综合体。 3、人类活动(人类行为)所占有的场所。 4、某一经济体为其社会经济活动所占有的场所。它强调由地理坐标(空间位置)所标识的经济利益差别。 5、若干个企业集中于一个地点,能为各个企业带来成本节约等经济利益。(各种经济活动在地理上相对集中所产生的相对节约) 二、简答题 1.区域的特征 2.区域经济学存在和发展的客观基础 3.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4.区域经济学的酝酿、兴起与发展过程 5.自然禀赋的差异性包括哪些因素 1.地域性、开放性、独立性。 2.自然禀赋的差异性,经济活动的极化性,空间距离的不可灭性。 3.是研究区域经济活动的自组织和区际经济联系,以及与此相关的区域决策的科学。 4.酝酿于上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凯恩斯主义所倡导的国家干预使一些学者比较系统地提供了区域开发的理论方法。兴起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区域经济学研究通过参加区域开发与规划实践比较系统地建立了区域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上世纪80年代以

后,区域经济学有了很大发展,主要表现在新理论的创建与实践、区域经济发展与协调、运用最新科技手段上。 5.包括自然条件的不同性、资源的稀缺性,生产要素分布的不均衡性和不完全流动性。 三、对错题(判断对错,并改错)1.市场力的作用倾向于缩小地区间的差别。() 2.区域经济学是“区域”与“经济”的简单叠加。() 3.从布局层次上看,区位论属于宏观范围,区域经济学则属于微观范围。()4.强调经济活动区位以及空间组织是区域经济研究对象之一。() 5.自然禀赋的差异和空间距离的不可灭性是区域差异的基础。() 1.ד缩小”改为“扩大” 2.ד是”改为“不是” 3.ד宏观”改为“微观”,“微观”改为“宏观” 4.√ 5.√ 四、论述题(要点) 1.目前国内外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内容主要涉及哪些 2.有关区域经济学研究对象的观点主要有哪几种 3.论述改革开放后,我国区域经济学研究的新进展。 1.(1)研究区域经济演变规律,尤其是探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力的空间分布及发展变化规律。(2)研究在国家范围内建立多层经济区域体系,在发挥各地区优势的基础上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整体经济效益最佳的途径。(3)研究区域经济增长、产业结构转换升级、区域政策和效应规律。(4)研究区际经济关系发展变动规律,主要包括区际间的均衡与国民经济总效率的关系,区域分工与经济技术协作、区域差异与区际关系的调整等。(5)研究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和相关学科成果,完成区域经济研究方法和开拓区域经济研究领域。(6)引进国外区域经济学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加强国内外学术研究的交流。

区域经济学(知识要点)

区域经济学期末复习指导 1、区域:“区域”是由地质构造、气候条件、历史基础和现实条件等因素共同形成的地球上的一个特定范围,包含着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差异性,特别是自然赋存的不均匀。 2、空间:经济活动中的“空间”,是经济变量、经济现象在一定地理范围内的存在形式和客观实体,它以分布的位置、形态、规模和相互作用为特征,不仅是事物的“容器”,而且是区域发展状态的“指示器”。 3、区域经济:指在人类经济资源总量稀缺、赋存不均和不能或不能完全自由流动的前提下,人类的经济活动与特定的地理位置相结合的复合体。简而言之,“区域经济”是指在一定区域内的人类经济活动。 4、区域经济学:区域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区域经济发展问题的应用性经济科学。 5、区域经济的本质内涵及其基本特征: 1)“区域经济”的定义:指在人类经济资源总量稀缺、赋存不均和不能或不能完全自由流动的前提下,人类的经济活动与特定的地理位置相结合的复合体。简而言之,“区域经济”是指在一定区域内的人类经济活动。 2)区域经济”的基本特征:①经济资源分布的差异性;②经济发展程度的差异性;③经济利益的相对独立性;④经济系统的一定完整性。 6、区域经济学的科学定义及其基本内涵:、 区域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区域经济发展问题的应用性经济科学。它的基本内涵是:第一,它的研究对象是区域经济发展;第二,它的研究重点是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问题”;第三,它的研究要以国家宏观调控和总体战略为指导;第四,它属于应用经济学范畴。 7、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区域经济理论(联系实际) 1)“部分先富”论提出: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和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部分先富”的战略思考:①改革必须首先打破平均主义;②允许和鼓励“部分先富”必然产生极大的示范和带动作用;③中国的经济建设必须从中国实际出发,按客观经济规律办事。 2)“共同富裕”论伟大构想:“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 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其内涵:①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光辉旗帜,社会主义应当而且能够避免两极分化;②共同富裕不是也不可能是同步富裕、同等富裕,部分先富是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③提倡先富起来的地区和个人,支持、帮助贫困地区及其慢富群体。 3)“两个大局”论:改革开放之初,内地支持和帮助沿海加快发展;到一定

区域经济学复习资料.doc

区域经济学复习资料 1经济区位:经济区位则是某一经济体为其社会经济活动所占有的场所。 2经济区域:经济区域是人的经济活动所造就的、围绕经济中心而客观存在的、具有特定地域构成耍素并且不可无限分割的经济社会综合体。经济区域是劳动地域分工的必然给果。3区域经济:是具有鲜明区域特色的国民经济,亦是指在经济上有密切相关性的一定空间范围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总称。它是以客观存在的经济地域单元为基础,按照地域分工原则建立起来的具有区域特点的地域经济。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活动的自组织和区际经济联系,以及与此相关的区域决策的科学。 4区域结构:所谓社会劳动的地域分工就是指相互关联的社会生产体系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布。巾于地域分工则形成了区域结构,区域结构最终是巾区域产业结构表现出来的。 5新区域经济观: 第一,突破了传统的区域经济学的理论观念。 第二,新的区域经济学不仅扩大了它的研究范围和层次,而且丰富和修正了区域经济学的一系列理论和方法。 第三,科技园区和工业园区是人类进入21世纪所选择的最佳区域经济模式,它为人类科学技术的发现、发明和创造迅速转化生产力提供了极好的区域经济环境。 第四,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迅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经济特区的设立。 6综合经济区:综合经济区是一个以中心城市为核心,以交通通信网络系统为脉络,上下级城||了密切联系、城乡结合,拥有某些方而优势和一定经济发展实力,可以为实现更高一级(直至国家)总的发展目标独立承担一个方面任务的连接成片的区域。综合经济区的划分是按极化方法,以区内经济结构的非同一性,即差异互补和相互联系为前提,强调全区功能上的整体性与区内务部门、各个下级区域间经济联系的紧密性,在全国宏观经济战略布局中,形成相对完整的经济结构和体系。 7经济特区:为了发展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和交流,促进经济发展,山中央政府设立,给予特殊的经济管理权限,允许海外投资者进行投资活动的特殊地区。 8城市经济:城市经济增长是指城市经济的动态演化过程, 是城市经济作为一个整体的规模扩张与质量提高。城市经济增长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研究范畴。 科技工业园区:科技工业园区是科技与经济一体化的模式,他解决了科技与经济相脱离的难题,成为经济增长的核心区(增长极),是经济实现突发式、跨越式、阶跃式的发展模式。 9区域产业结构:区域内具有不同经济功能各产业部门的组成及其比例关系。 10二重结构:二重结构,就是在一国一地区的产业结构中,现代化的领域同未现代化的领域同时并存,在这两个领域之间,存在着相当大的断层。 变动导向理论:区域产业结构变动导向,是指从宏观上看, 区域产业结构沿着一个什么样的方向演进。 11区域经济学: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活动的自组织和区际经济联系,以及与此相关的区域决策的科学。 12、类型经济区 13、变动导向理论 14、科技工业园区 18、区域开放度 19、极化效应:根据迈达尔理论,任何一?个区域,不管什么原因,只耍它的发展达到了一定的水平,超过了起飞阶段,就会具有一种自我发展的能力,可以不断地积累有利因素,为自己的进一步发展创造条件。这口寸,即使原先赖以发展的优势巳经消失,它仍可以向前发展。所以在资本主义市场机制自发作用的情况下,发达地区越来越富,贫穷地区则越来越困难。 20、要素禀赋 21、回程效应:同波效应:指为了在发达区域获得更高的报酬,不发达区域流出其劳动和资木,发达区域或核心区域凭借自身的优势,从不发达和边缘区域吸入要素和资源壮大自己,引起不发达和边缘区域的衰落,扩大区域经济差异。 22、涓滴效应:指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并不给与贫困阶层、弱势群体或贫困地区特别的优待,而是由优先发展起来的群体或地区通过消费、就业等方面惠及贫困阶层或地区,带动其发展和富裕。 思考题 1.经济区位的含义是什么? 经济区位则是某一经济体为其社会经济活动所占有的场所。 2.经济区域和区域经济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 3.研究区域经济的意义是什么? 1、我国是一个自然、人文条件差异大、发展极不平衡的大国。 2、西方国家都曾经出现过箫条区、衰落区,我国某些老矿区集中的地区,人口超载地区等不同类型与成因的“问题区域”至今还没有针对性强,具体可操作的区域政策。 3、任何资源空间优化配置方案的实现,必须以各利益主体合理权益得到保证为前提。 4、区域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有哪些内容? 关于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形成机制,即区域结构变动的理论——地域分工理论;大国经济的区域化发展规律——区域经济非均衡增长理论;关于单个区域经济发展的静态研究理论——经济增长理论。此外,还有区域经济发展梯度理论、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理论、区域经济产业结构理论等 5、传统的有关区域经济学研究的观点有哪几种?请分别论述。 6.区域经济问题与凯恩斯主义的国家干预政策有什么关系? 7.战后区位论有哪些特点? 8.从五个层次上阐述新区域经济观。 第一,突破了传统的区域经济学的理论观念。 第二,新的区域经济学不仅扩大了它的研究范围和层次,而且丰富

区域经济学期末考试模拟测试试题()开卷

区域经济学期末考试模拟试题()开卷

————————————————————————————————作者:————————————————————————————————日期:

区域经济学期末考试模拟试题(1)开卷 一、填空题(本大题共10道小题,每空1分,共20分) 1.区域经济学的理论渊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初创立的区位理论,并借出了经济地理学的一些概念。 2.城市是区域的核心,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起者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是区内经济活动和区外经济联系的组织者和领导者。 3._欧洲联盟___、_____北美自由贸易区___和APEC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趋势的代表。 4.总部经济实际上指的是作为经济区域中心的城市,是企业在空间上实现分离的经济产物。 5.在结构变化导向的选择和结构调整上,应特别注意综合平衡_和__内外兼顾___ 。 6.各个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应该根据各地域的______实际状况_____,并要以___从地球系统___的观点去制定具体方案。 7.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必须采取“___超特区__”模式,给予比当年的__经济特区___更具优惠的政策。 8.制度创新是一个严谨的过程,包括制度的替代、转换与交易过程;制度创新是通过复杂规则、标准和实施的边际调整来实现的。 9.工业生产生命循环阶段论的首创者为美国哈佛大学的弗农等,认为各工业部门,甚至各种工业产品都处在不同的生命循环阶段上:创新、发展、成熟、衰老。 10.各个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应该根据各地域的______实际状况_____,并要以___从地球系统___的观点去制定具体方案。 二、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5道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1.区域结构:区域结构由中心城市、中心城镇、广大乡村以及各种网络所组成,正因为这种核心、节点、网络的有机组成,区域内经济活动能够把其影响波及区域的任何部分,并产生乘数效应,带动整个区域经济活动的进一步高涨。 2.类型经济区:为了认识各区域的经济分布现状和经济结构特征,研究经济现象分布区域分异规律,根据区内的同一性和区际差异性的基本原则,确定不同的区域划分指标3.产业结构的高级化:产业结构的高级化是一个随着经济发展而变化的漫长过程,这种变化表现出有序的阶段性。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就是向增长速度、效益更高一级的产业结构推进。在改造二重结构,促进产为结构的高级化的实践中,形成了一套理论。(新书159页)4.成本决定论:区位论中的古典区位论也叫成本决定论。它研究的是各种区位因素对产业配置的吸引作用。区位因素指的是在特定区域或在某几个同类地点进行一种经济活动比在其他区域进行同类活动获得更大利益的因素。 5.总部经济:总部经济是指通过创造各种有利条件,吸引跨国公司和外埠大型企业集团总部入驻,企业总部在中心城市集群布局,生产加工基地则安排在营运成本较低的周边地区或外地,从而形成合理的价值链分工。核心内容:企业总部的集群分布和合理的价值链分工。 三、判断正误题(本大题共10道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区域经济的研究范围不再是一个国家内的区域经济,其重点是城市区域经济。(×)2.诺斯的区域经济观点强调经济活动的内容以及空间组织。(√)

区域经济学期末复习知识点

区域经济学期末复习知识点 一、简答题 (一)区域经济学主要研究的内容 1.区域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主要介绍区域经济学学科的产生与发展状况。 2.区域经济的整张与发展(主要研究介绍区域经济学发展所依托的资源环境的主要内 容和评价方法,研究区域经济增长的基本理论,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主要路和方法, 介绍区域经济学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实现路径)。 3.区际关系(主要研究区域贸易利益的形成及实现路径,以及区域经济合作的基本理 论和主要内容)。 4.区域产业结构与空间结构(主要研究城乡结构与区域城市体系的建设问题,研究宏 观空间结构)。 5.区域经济政策与管理(宏观政策与管理的角度介绍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与规划的制定 以及如何规范地方政府的职能,制定区域经济政策来指导,监督区域经济战略目标的 实现以及如何改善投资环境,塑造地区形象并提升所在地区的区域竞争)。 6.区域经济学的展望(探讨21世纪区域经济学的发展态势)。 (二)区域经济增长机制 1.要素投入的驱动机制 2.中间产品的投入的拉动和驱动机制 3.产业部门增长的拉动机制 4.先行地区增长的拉动机制 (三)区域经济增长理论 均衡增长理论 1.低水平均衡的描述理论 2.打破低水平循环的增长理论 3.非均衡增长理论 非均衡增长的概念 1.首先发展某一类或几类有带动作用的部门,通过这几类部门的发展,带动其他部门 的发展

2.连锁效应:(前向关联效,后向关联效应,旁侧关联效应) 新增长理论 1.外部性与经济增长理论 2.收益递增与经济增长理论 3.创新与经济增长理论 (四)区位选择基本要素 1.自然因素(自然环境自然资源) 2.社会经济因素(人口与劳动力,资金,市场、运输) 3.科技因素(投资软环境,智力资源) 技术进步改变自然资源的经济意义;技术进步改善了产业本身的分布状况;技术进步改变了产业内部结构。(科技对产业区位选择影响是通过技术进步体现的) (五)产业布局的指向类型 ①能源指向, ②原料地指向, ③劳动力指向, ④交通运输枢纽指向, ⑤无固定指向, ⑥高科技指向 (六)地区主导产业的选择 1.在较高的区位商或专业化水平。 2.在地区生产中占有较大比重,能在一定程度上主宰地区经济发展。 3.与区内其他主要产业关联度高,二者之间的联系越广泛,越深刻,越能通过乘数效应 带动整个地区经济发展。 4.能够代表区域产业发展方向,富有生命力的产业。 (1)根据本区域所处经济发展阶段选择主导产业。 (2)根据产业发展阶段来选择主导产业。 (3)根据产业产品的收入弹性来衡量。 (七)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模式与类型 a)初级产品出口战略。 b)进口替代战略(下游产业进口替代,上游产业进口替代)。 c)出口替代战略。

区域经济学试题答案

?《区域经济学》试题一、判定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区域经济学》试题 一、判定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区域经济开发的主体包括政府和企业。() 2.人力资源开发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根本推动力。() 3.感应度系数是指某一部门增加一个单位最终使用时,对国民经济各部门所产生的生产需求波及程度。() 4.任何地区都应放弃自身优势去发展那些在全国分工体系中具有优势地位的产业。() 5.后向联系产业是为专门化产业提供产后服务或进一步加工的产业。() 一、判断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 2.√ 3.× 4.× 5.× 二、不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区域经济学的理论来源包括(AB)。 A.经济地理学 B.区位理论 C.均衡增长理论 D.非均衡增长理论 2.埃德加?胡佛构筑区域经济学的三个基石是指(ABC)。 A.生产要素的不完全流动性 B.生产要素的不完全可分性 C.产品与服务的不完全流动性 D. 产品与服务的不完全可分性 3.区域自然资源利用的类型包括(ABCD)。 A.纯自然资源型 B.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结合型 C.社会资源为主、自然资源为辅型 D.资源缺乏型 4.影响交易成本的区域性原因包括(BCD)。 A. 区域自然环境 B.区域垄断及其竞争

C.区域集团形成及其竞争 D.区域间地方政府及其竞争 5.非均衡增长理论提出的“连锁效应”包括(ABD)。 A.前向关联效应 B.后向关联效应 C. 集聚效应 D.旁侧关联效应 6.区域开发的特点包括(ABCD)。 A.开发对象位置的明确性 B.开发范围的明确性 C.开发的时效性 D.开发行动的综合性 7.区域经济发展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发展的要害性阶段是(B)。 A.工业化初期阶段 B.工业化中期阶段 C.工业化后期阶段 D.后工业化社会 8.产业结构演变的基本动因是(C)。 A.国民生产总值增加 B.海内生产总值增加 C.各产业产品需求收入弹性的差异 D.各产业技术进步及技术结构特征 9.影响产业区位选择的社会经济因素包括( AB)。 A.人口和劳动力 B.市场 C.自然环境 D.自然资源 10.根据区域经济合作主体的不同,区域经济合作可分为(BCD)。 A.国际经济合作 B.民间合作 C.官方合作 D.官民合作 11.区域间的间接投资合作的形式包括(BD)。 A.股份合资 B.信贷 C.契约合资 D.证券投资 12.工业化促进城市化的经济条件包括(ABCD)。 A.工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 B.产业结构的递次演进

区域经济学考试重点

区域经济学 第一章导论 1. 什么是区域? 特定的地理空间围,可大可小。视研究的问题与规划的目的决定一个区域的围与所要探讨的区域问题。 2、经济区域 从研究经济活动出发,对地理空间的围划定。指拥有多种类型的资源、可以进行多种生产性和非生产性社会经济活动的一片相对较大的空间围。经常指经济活动相对独立、部经济联系紧密、体系较为完整、具有特定功能的地域空间。 区域经济学研究的区域主要包括三大类:全国国土,一国围特定的区域,以及跨国界的特定区域。 3、经济区域形成的原因 (1)自然禀赋差异即要素分布的非均衡性。 (2)生产要素的不完全流动性。 (3)经济活动的不完全可分性。 (4)创新能力的集中性。 (5)产品和服务的不完全流动性。 4、区域经济学

研究对资源、要素和市场在空间上进行优化配置,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增进社会福利的经济科学。 区域经济学具有很强的综合性,需要熟悉其它相关的经济学知识,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边缘科学。 5、区域开发 区域开发是人类开发利用各种资源、谋求区域经济增长和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区域开发是人们作用于区域经济发展过程的主观行为。 6、区域经济学研究对象 (1)如何组织区域经济发展。 (2)研究区际关系,经济分工与协作。 (3)区域经济政策。 7 、区位理论的初期研究 区域经济学这门学科的母体是区位理论。古典区位理论主要发源在20世纪初的德国。区位理论是微观经济理论。主要包括农业区位论、工业区位论、运输区位论。 8、农业区位论 杜能认为,影响农业布局,起决定作用的是级差地租,即特定农场(或地块)距离城市(农产品消费市场)的远近。在证明这些论点的过程

区域发展区域研究与区域科学复习大纲

名词解释 1、区域分析:对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诶经特征及其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探讨区域内部各自然及人文要素间和区域间相互联系的规律。 2、区域自然资源承载力: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资源承载力是指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利用本地资源及其他自然资源和智力、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其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所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3、防护费用法影子工程法 所谓防护费用是指用人们为了消除或减少生态环境恶化的影响而愿意承担的费用来替代生态环境价值的方法。 影子工程法是恢复费用法的一种特殊形式,当生态环境价值难以直接估算时,可借助能够提供类似功能的替代工程或所谓的影子工程的价值来替代该生态环境的价值。 4、区域经济:从一定意义上讲,区域经济就是在一国范围内,以客观存在的地域单元为基础,按照劳动地域分工原则建立起来的具有区域特点的地域性国名经济。 5、区域政策:根据区域差异而制定以协调区域间关系和区域宏观运行机制的一系列政策之和,在宏观层次上影响着区域发展。 6、吸收型技术转移:吸收型技术转移是指某项先进技术由甲国转移到乙国并且将会被乙国消化、吸收并复制出来。 7、垂直技术转移:甲国基础科研成果能用于乙国的应用科学中,或将前者的科研成果用于后者的生产中。 8、绿色GDP 绿色GDP=传统GDP-自然环境部分的虚数-人文部分的虚数

9、区域竞争力:一个地区在竞争和发展过程中与其他地区相比较所具有的吸引、争夺、拥有、控制和转化资源,争夺。占领和控制市场以创造价值,为其人民提供福利的能力。 10、比较优势:建立在要素禀赋基础之上,生产某些特定产品所拥有的相对低廉的价格优势,表现为在区外市场占有较大的市场份额。 11、竞争优势:当一个组织实施一种同类组织无法复制或难以模仿的独特的价值创造战略时所形成的优势。 12、垂直分工水平分工 区域垂直分工是指相关区域在同一个生产过程中的不同生产阶段进行专业化生产、彼此联系而产生的区域分工。 区域水平分工是指相关区域发展不同的经济部门、或者生产具有差异的同类产品所形成的分工。 13、空间管治:是区域管治的重要内容和手段,它是通过划定区域内不同功能、不同建设发展特性的类型区,制定各类型区的开发标准和控制引导要求,其中包括城镇建设控制、生态环境保护、乡村建设、土地资源利用等内容,以空间资源合理配置为目标,实施区域的统一规划,以协调区域内各级政府、各团体、企业、居民等不同主体的利益。 14、科技工业园区高新技术加工区 科学工业园区是一种科学研究与工业生产相结合的综合体,是科研成果商品化的区域,其功能表现为以研究开发为主,包括产品试制和开发生产,而不具有大批量制造、销售、管理或其他实业性功能。 高新技术加工区是世界出口加工区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换过程中出现的

区域经济学试题及答案

《区域经济学》试题 一、不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4分) 1.从()研究经济现象,正是区域经济学区别于其它经济学学科的根本所在。 A.时间角度B。空间角度C.结构角度D.环境角度 2。区域规划的主体是( ). A.政府B。企业C.个人 D.政府与企业 3。区位选择的标准包括()。 A.成本最低 B.地区形象最佳 C.市场份额最大D。聚集效应 4。影响交易成本的区域性原因包括( )。 A。经济发达程度B.区域垄断及其竞争C。区域集团形成及其竞争D。区域间地方政府及其竞争 5。根据区域经济合作双方提供生产要素水平的不同,区域经济合作可以划分为(). A。水平合作B。国际经济合作C.垂直合作D.一国范围内不同地区间的区际经济合作6.下列关于人力资源的理解准确有( )。 A。人力资源是指某种范围内的人口总体所具有的劳动能力的总和B。人力资源又被称为“劳动力资源”或者“劳动资源”C。人力资源包括体质、智力、知识和技能四个部分D.人力资源具有非再生性 7。区域间的直接投资合作的形式包括()。 A.信贷B。独资C。证券D.合资 8。下列选项中,被称为二次能源的有( )。 A。固体能源B。液体能源C。气体能源D。电力 9。在区域经济发展中,选择支柱产业应当遵循的条件包括()。 A.应当有很低的区位商B。在地区工业总产值中占很大的比重C。要有比较大的产业关联度D。要有较高的产业规模经济 10.制定区域规划的原则包括(). A。统一原则B.发挥优势原则C。兼顾全局原则D。效益原则 11。区域基础设施包括(). A。区域交通系统B.公用事业系统C。文化教育系统D.医疗卫生系统 12。区域经济政策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 ). A.市场经济在区域发展与运行方面存在功能失灵B.区域经济具有要素分布的空间上的均等性C.区域经济具有要素分布的空间上的不均等性D.不平等的区域竞争使区域差异扩大不可避免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16分) 1.区域: 2.配第-克拉克定律:3。垂直区域经济合作:4.投资: 三、判定分析题(先判断对错,再说明理由,每小题5分,共15分) 1.通过扩大生产规模,增加生产能力或企业个数,相互采取聚集联合化与专业化方式,形成分工协作,达到效益最优,在区域内相互联系的生产聚集被称为非功能聚集.() 理由: 2.网络型城镇体系又被称为金字塔型分布的城镇体系。() 理由: 3.前向关联效应指主导产业在进行产生之后,其产品成为许多产业的原料、燃料或生产设备,或直接进入消费部门而产生的部门关联效应。( ) 四、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1。简述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一般特征。

区域经济学期末考试模拟试题(1)开卷汇编

区域经济学期末考试模拟试题(1)开卷 一、填空题(本大题共10道小题,每空1分,共20分) 1.区域经济学的理论渊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初创立的区位理论,并借出了经济地理学的一些概念。 2.城市是区域的核心,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起者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是区内经济活动和区外经济联系的组织者和领导者。 3._欧洲联盟___、_____北美自由贸易区___和APEC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趋势的代表。 4.总部经济实际上指的是作为经济区域中心的城市,是企业在空间上实现分离的经济产物。 5.在结构变化导向的选择和结构调整上,应特别注意综合平衡_和__内外兼顾___ 。 6.各个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应该根据各地域的______实际状况_____,并要以___从地球系统___的观点去制定具体方案。 7.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必须采取“___超特区__”模式,给予比当年的__经济特区___更具优惠的政策。 8.制度创新是一个严谨的过程,包括制度的替代、转换与交易过程;制度创新是通过复杂规则、标准和实施的边际调整来实现的。 9.工业生产生命循环阶段论的首创者为美国哈佛大学的弗农等,认为各工业部门,甚至各种工业产品都处在不同的生命循环阶段上:创新、发展、成熟、衰老。 10.各个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应该根据各地域的______实际状况_____,并要以___从地球系统___的观点去制定具体方案。 二、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5道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1.区域结构:区域结构由中心城市、中心城镇、广大乡村以及各种网络所组成,正因为这种核心、节点、网络的有机组成,区域内经济活动能够把其影响波及区域的任何部分,并产生乘数效应,带动整个区域经济活动的进一步高涨。 2.类型经济区:为了认识各区域的经济分布现状和经济结构特征,研究经济现象分布区域分异规律,根据区内的同一性和区际差异性的基本原则,确定不同的区域划分指标3.产业结构的高级化:产业结构的高级化是一个随着经济发展而变化的漫长过程,这种变化表现出有序的阶段性。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就是向增长速度、效益更高一级的产业结构推进。在改造二重结构,促进产为结构的高级化的实践中,形成了一套理论。(新书159页)4.成本决定论:区位论中的古典区位论也叫成本决定论。它研究的是各种区位因素对产业配置的吸引作用。区位因素指的是在特定区域或在某几个同类地点进行一种经济活动比在其他区域进行同类活动获得更大利益的因素。 5.总部经济:总部经济是指通过创造各种有利条件,吸引跨国公司和外埠大型企业集团总部入驻,企业总部在中心城市集群布局,生产加工基地则安排在营运成本较低的周边地区或外地,从而形成合理的价值链分工。核心内容:企业总部的集群分布和合理的价值链分工。 三、判断正误题(本大题共10道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区域经济的研究范围不再是一个国家内的区域经济,其重点是城市区域经济。(×)2.诺斯的区域经济观点强调经济活动的内容以及空间组织。(√)

(完整版)区域经济学各章习题及答案

《区域经济学》习题集 第一章绪论 一、名词解释1、区域2、经济区域3、区位4、经济区位5、集聚经济 1、经济活动相对独立,内部联系紧密而较为完整,具备特定功能的地域空间。 2、是人的经济活动造成的,围绕经济中心而客观存在的,具有特定地域构成要素,并且不可无限分割的经济社会综合体。 3、人类活动(人类行为)所占有的场所。 4、某一经济体为其社会经济活动所占有的场所。它强调由地理坐标(空间位置)所标识的经济利益差别。 5、若干个企业集中于一个地点,能为各个企业带来成本节约等经济利益。(各种经济活动在地理上相对集中所产生的相对节约) 二、简答题 1.区域的特征 2.区域经济学存在和发展的客观基础 3.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4.区域经济学的酝酿、兴起与发展过程 5.自然禀赋的差异性包括哪些因素? 1.地域性、开放性、独立性。 2.自然禀赋的差异性,经济活动的极化性,空间距离的不可灭性。 3.是研究区域经济活动的自组织和区际经济联系,以及与此相关的区域决策的科学。 4.酝酿于上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凯恩斯主义所倡导的国家干预使一些学者比较系统地提供了区域开发的理论方法。兴起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区域经济学研究通过参加区域开发与规划实践比较系统地建立了区域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上世纪80年代以后,区域经济学有了很大发展,主要表现在新理论的创建与实践、区域经济发展与协调、运用最新科技手段上。 5.包括自然条件的不同性、资源的稀缺性,生产要素分布的不均衡性和不完全流动性。 三、对错题(判断对错,并改错)1.市场力的作用倾向于缩小地区间的差别。() 2.区域经济学是“区域”与“经济”的简单叠加。()

区域经济学考试重点

一、名词解释 1、地域合理规模:具有节约效益的企业在地域上相互协作,又可以带来更大的规模效益,这种能够带来大规模节约效益的企业在某个地方聚集规模,我们称之为地域合理规模。 2、产业集群:在产业发展过程中,特定领域内联系密切的企业和相关支撑结构在一定地域内的集中所构成的产业群。 3、区域竞争力:一个区域在竞争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发展实力的强弱程度。 4、区域创新系统:区域网络中的企业、大学、研究结构、政府等网络节点在融入区域创新环境过程中组成的能够促进创新产生的系统。 5、中心城市:在特定区域内经济上有着重要地位,具有强大的辐射力,吸引力和综合服务能力的城市,并且主要是指那些具有综合性、多功能的经济中心作用的大城市。 6、地区生产专业化:生产在空间上大规模集中地发展某个行业或某类产品,然后向区外输出,以求最大经济效益的生产形式,是区域产业发展经常采取的一种产业配置的形式。 7、区域创新环境:是一个地区保持持续竞争力、发展力所具备的物质、文化、社会环境。它是区域内各行为主体和参加要素在长期的相互作用下形成的以支持、产生和增强区域创新能力为目的的相对稳定的网络系统。 8、统筹城乡发展:是从二元经济走向同质经济的过程中,国家通过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把城乡作为一个发展整体,在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方面使城市和乡村相互兼顾,并对农村有所倾斜的二者协调共进的一种策略选择。 9、总部经济:是指某区域由于特有的资源优势吸引企业将总部在该区域集群布局,将生产制造基地布局在具有比较优势的其他地区,而使企业价值链与区域资源实现最优空间耦合,以及由此对该区域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一种经济形态。 10、增长极模式:经济增长并非同时出现在所有地方和部门,而是首先集中在某些具有创新能力的行业和主导产业部门,这些主导产业部门通常积聚在大城市中心。经济的增长首先出现在增长极上,然后通过不同的渠道向外扩散,并对整个区域产生影响。 二、单选题 1、区域经济最根本的特点:区域性、非均衡性、阶段性和连续性、开放性 2、霍夫曼系数:消费资料工业的净产值和资本资料工业的净产值的比值。霍夫曼将工业化进程四个阶段:(1)消费资料工业发展迅速,在制造业中占有统治地位,资本资料工业不发达,霍夫曼系数为5左右。(2)资本资料工业增长速度高于消费资料工业,但消费资料工业在制造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仍大于资本资料工业,霍夫曼系数为 2.5左右。(3)消费资料工业所占比重与资本资料工业所占比重大致相似,霍夫曼系数约为1。(4)资本资料工业所占比重大于消费资料工业,霍夫曼系数小于1。一般讲,资本资料属重工业,消费资料属轻工业,重工业在生产中的比重增大是工业化过程的必然趋势,在工业化达到一定程度后,重工业比重将会处于稳定状态。 3、增长极通过支配效应、乘数效应、极化效应、扩散效应对区域经济活动产生作用。 4、区域不平衡发展理论:艾尔伯特.赫希曼的“不平衡增长”理论,冈纳.缪尔达尔的“循环积累因果”理论,威廉姆森的“倒U型”理论,诺思的“输出基础”理论。 5、杜能区位理论圈层问题:第一圈:自由式农业圈。二林业圈,三轮作式农业圈,四谷草式农业圈,五三圃式农业圈,六畜牧业圈。 6、雁形模式:在需求与供给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下,落后国家的产业结构要经历三个阶段的变化,一是进口阶段即在对某种产品的需求增加,而国内生产困难时,要靠进口满足需求;二是国内替代阶段即在国内生产该种产品的条件成熟后,以国内产品满足需求,替代进口产品;三是出口阶段即随着国内生产条件日益改善,该种产品生产成本大大降低,市场竞争力加强,产品转而进入国际市场后进国家应遵循进口——国内生产——出口的雁型发展形态。 7、增长极:经济增长并非同时出现在所有地方和部门,而是首先集中在某些具有创新能力的行业和主导产业部门,这些主导产业部门通常积聚在大城市中心。经济的增长首先出现在增长极上,然后通过不同的渠道向外扩散,并对整个区域产生影响。 8、轴线的特征:有固定的起点和终点,有一定的长度,有一定的质量标准。 9、区位商:即比较优势的衡量指标。第一种形式的区位商表示的是i地区j行业在本地区总产出中的份额与全国j行业占整个国民经济产出份额之比。其含义是假定各地区产出结构与全国相同则意味着这是一个自给自足的经济,而当各地区产出结构与全国产出结构存在差异时,则意味着地区间存着地域分工和产品贸易。第二种形式的区位商表示的是i地区j行业占全国同业的比重与i地区经济总量占全国经济总量的比重

四川大学区域经济学复习资料

题型:一名词解释2*5 二选择题(单选、多选)7*3 填空3*3 三简答(不能太简)4*10 四论述1*20 第一章 1、Δ经济区域的内涵及特征(内涵构成特征4个要点+解释阐述)经济区域:一国之内具有特定地域构成要素和自主权益,在专业化分工中担负一定职能、经济上尽可能完整的地区。 第一,依托于自然地理区域,但不等于自然区。经济区域是一个空间范畴,泛指人类经济活动的地域空间载体。一方面,经济区域离不开人类的经济活动。另一方面,人类的经济活动,无论处在何种发展阶段,也不管是从事物质生产、劳务活动还是知识创造,都要依托于一定的地域空间。 第二,担负一定职能,在经济上尽可能完整。经济区域具有必要的地域构成要素,是在全国专业化分工中分担一定职能、经济上较为完整的地区。一个较为完整的经济区域必须具备中心城市、经济腹地和经济网络三个地域构成要素。 第三,拥有一定的自主权益,具有共同的经济利益。经济区域是一个主权国家疆域内,赋予了相当权益的经济共同体。相对的自主权和区内各经济主体的共同权益是经济区域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不拥有相对自主权或区内各利益主体不能协调一致,都不可能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区域。 第四,可能是行政区,但又不等同于行政区。经济区域可分为不同类型,通常按同质性方法和集聚性方法把区域分成同质区和极化区以及基于二者的规划区。不管哪种类型区域,尤其是经济区与行政区重叠区域,其行政区边界是确定的,但作为经济区的辐射、影响范围来说却是没有边界的,或者说边界是模糊的。

2、为什么存在区域经济? 区域经济,泛指一定区域内的人类经济活动。区域经济存在的客观基础是空间差异和历史演进的统一。 第一,自然条件的空间差异性。空间差异性包括了维度、经度、高度性差异 第二,经济活动具有空间依赖性。经济活动都要依托于并落实到一定的地域空间。而且不同的经济活动对于特定的地域条件具有明显的空间选择性和空间适应性。经济活动的空间依赖性是区域经济存在的一般前提。 第三,生产要素的不完全流动性。有些生产要素对地表的附着性很强,在常态下无法自行流动;有些流动性很强的生产要素的流动受到限制。生产要素的不完全流动性,使得经济活动不可能形成空间均衡化,构成了区域经济分异的物质基础。第四,经济活动的不完全可分性,引致了要素的地域结合和特色经济的形成。规模经济与集聚经济使多种要素和经济单位集结在一定地域空间形成经济中心,经济中心通过自己的辐射作用,影响周边地区的要素组合,进而形成一个缜密有序的经济整体。 第五,空间距离成本,是区域经济存在的又一重要基础。有空间就有距离,要克服距离就要付出代价,即空间成本。只要距离存在,生产要素的流动、集聚经济的形成、城市和乡村的联系,总会付出时间和费用。 因而,空间距离与生产要素的不完全流动性、经济活动的不完全可分性共同构成区域经济存在的物质基础。 3、什么是同质区与极化区? 同质区(均质区)是根据区域某些重要因素的一致性或相似性来划分的区域。 极化区(也称功能区/节结区/集聚区)把经济区域看成是由若干异质部分构成,

区域经济学试题及答案

《区域经济学》试题 一、不定项选择题(每小题 2 分,共24 分) 1. 从()研究经济现象,正是区域经济学区别于其它经济学学科的根本所在。 A.时间角度 B.空间角度 C.结构角度 D.环境角度 2. 区域规划的主体是()。 A.政府 B.企业 C.个人 D.政府与企业 3. 区位选择的标准包括()。 A.成本最低 B.地区形象最佳 C.市场份额最大 D.聚集效应 4. 影响交易成本的区域性原因包括()。 A.经济发达程度 B.区域垄断及其竞争 C.区域集团形成及其竞争 D.区域间地方政府及其竞争 5. 根据区域经济合作双方提供生产要素水平的不同,区域经济合作可以划分为()。 A.水平合作 B.国际经济合作 C.垂直合作 D.—国范围内不同地区间的区际经济合作 6. 下列关于人力资源的理解准确有()。 A.人力资源是指某种范围内的人口总体所具有的劳动能力的总和 B.人力资源又被称为劳动力资源”或者劳动资源” C人力资源包括体质、智力、知识和技能四个部分 D.人力资源具有非再生性 7. 区域间的直接投资合作的形式包括()。 A. 信贷 B.独资 C.证券 D.合资 8. 下列选项中,被称为二次能源的有()。 A.固体能源 B.液体能源 C.气体能源 D.电力 9. 在区域经济发展中,选择支柱产业应当遵循的条件包括()。 A.应当有很低的区位商 B.在地区工业总产值中占很大的比重 C.要有比较大的产业关联度 D.要有较高的产业规模经济 10. 制定区域规划的原则包括()。 A.统一原则 B.发挥优势原则 C.兼顾全局原则 D.效益原则 11. 区域基础设施包括()。 A.区域交通系统 B.公用事业系统 C.文化教育系统 D.医疗卫生系统 12. 区域经济政策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 A.市场经济在区域发展与运行方面存在功能失灵 B.区域经济具有要素分布的空间上的均等 性C.区域经济具有要素分布的空间上的不均等性 D.不平等的区域竞争使区域差异扩大不可 避免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16 分) 1. 区域: 2.配第-克拉克定律: 3.垂直区域经济合作: 4.投资: 三、判定分析题(先判断对错,再说明理由,每小题 5 分,共15分) 1. 通过扩大生产规模,增加生产能力或企业个数,相互采取聚集联合化与专业化方式,形成 分工协作,达到效益最优,在区域内相互联系的生产聚集被称为非功能聚集。() 理由: 2. 网络型城镇体系又被称为金字塔型分布的城镇体系。() 理由: 3. 前向关联效应指主导产业在进行产生之后,其产品成为许多产业的原料、燃料或生产设备,或直接进入消费部门而产生的部门关联效应。()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