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普通高校“课内外一体化”体育课程模式的深化研究

普通高校“课内外一体化”体育课程模式的深化研究

上海交通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普通高校“课内外一体化”体育课程模式的深化研究

姓名:郑铭洪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体育教育训练学

指导教师:徐宝庆

20060121

普通高校课内外一体化体育课程模式的深化研究

摘要

体育课程改革的核心问题是课程模式的研究与开发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课程改革的稳步推进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在全国范围已经有部分高校按照2002年8月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要求结合学校实际制定不同的体育课程方案对体育课程进行大胆设计和实施并形成相对稳定的体育课程模式然而随着大学体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拓展

学生个体需求和社会需求的变化已构建的课程模式不能完全适应时代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需要开展的教学改革也出现了深度不够力度不足等问题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观察法数理统计法对我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模式中的若干因素进行系统研究

归纳出现阶段我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上总结和分析了具有代表性的上海交通大学课内外一体化体育课程模式的特色与不足并以此为依据结合当前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及学校教育改革的具体情况对现行的课内外一体化体育课程模式进行创新与发展在课程结构方面提出了设计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及社会体育课程有机结合的课内外一体化的课程结构在课程组织实施方面提出了课内4+课外2的学分制管理建立体育课程监控体系开发跨学科的体育综合课程构建体育课程网络教学模式等具体措施在教材建设方面提出了编制体育网络教材在课程评价方面提出了淡化和简化体育教学评价体育专项课按项群分类进行考核等新思路使课内外一体化课程模式更适应体育课程改革发展的趋势为培养高素质健康人才做出贡献

关键词高校课内外一体化体育课程模式

RESEARCH ON THE SPORTS CURRICULAR MODE OF CURRICULAR AND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IN UNIVERSITIES

ABSTRACTS

The reform of sport curricula is focused on th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curricular modes. Recent years, the reform has made great progress. Som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ave designed sport curricula that are innovative as to the traditional P.E and developed into the stable curricular pattern. With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curricular reform, there are great changes in demands of students and society, because the existing curricular mode is not adapted to time and the cultivation of talents. Additionally, the reform of teaching should be promoted further.

On the base of scientific researching methods such as documentation consulting, expert interviewing, questionnaire, observation and data statistics, the paper conducts research into some factors in sport curricula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the states quo and development. On its base, the paper also analyzes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the

curricular mode----intergration of curricular and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Shanghai Jiaotong unversity and proposes some innovation for this kind of curricular mode. Specifically, curricular structure combines the curricula of major, activity and social sports; curricular is operated in the way of credit system (4 credits in curricular performance and 2 in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developing supervisal system, comprehensive and internet curricula. Besides, internet textbook can be applied in sport teaching. In curricular assessment, teaching assessment should be simplized and introduce the new standard according to sports events. The paper is aimed to promote curricular mode of integration of curricular and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for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talents.

KEY WORDS: university, sports, curricular modes

上海交通大学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

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

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郑铭洪

日期2006 年 1 月 21 日

上海交通大学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

同意学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

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上海交通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保密在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属于

不保密

请在以上方框内打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郑铭洪指导教师签名徐宝庆日期2006 年 1 月 21 日日期2006 年 1 月 21日

1前言

1.1选题依据

进入21世纪人类正迈向一个崭新的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尤其是高新技术将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对当今高校体育课程改革提出了强有力的挑战要求我们及时做出敏锐反应为培养适应新世纪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创新人才保证教育质量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比任何一个历史时期的体育课程更加任重道远我们必须根据社会和教育发展的实际寻找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新的发展基点实现体育课程的改革与创新

1999年全国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后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为大学体育课程改革指明了方向确立了健康第一的学校工作指导思想2002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以

下简称新纲要的颁布又进一步加快了体育课程改革的进程然而一项教

育改革的深化均需要扎实的理论为指导这种理论不仅包括宏观的教育理论还应包括指导具体学科规律的课程理论以及来自学校体育教育改革第一线的实际经验这种经验不仅是感性经验还包括了对感性经验进行理性提升的系统经验[1]长期以来人们都在不断寻找教学领域中理论和实践得以沟通的桥梁

寻找它们之间得以联系的中介课程模式是设计组织和调控教学活动的一整套方法论体系它以一种成熟的理论来指导实践又以成熟的经验来丰富理论[2]因此在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对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模式的研究就显得越发重要

在20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上海交通大学提出了构建课内外一体化课程模式经过近十年的实践与理论研究逐步形成相对稳定又具有推广价值的体育课程模式课内外一体化课程模式改变了过去传统的体育教学方式充分考

虑学生个体需求与社会需求提高学生体能体现学生个性为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注重增强学生体质和学生锻炼习惯的培养的指导思想符合当代教育思想和中国国情与2002年8月颁布的新纲要的精神不谋而合是我国普通高校较具有示范性和可操作性的代表模式之一上海交通大学学校体育的发展目标是全国一流世界知名因此它的发展必须超越国内同类大学和同类名牌大学相同步上海交通大学构建体育课程改革方案是针对一所向国际迈进的全国一

流大学的特定方案在我国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发展不平衡的条件下它要先于其他兄弟院校实现跨越式发展并实施整体改革与立体操作思路公共体育作为学校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应根据学校的办学特色和培养目标在原有的课内外一体化课程模式的基础上继续开拓创新注重综合化课程克服单一教育模式的缺陷加强课程与学生生活和现实生活的联系实现课程生活化社会化和实用化[3]形成与其他学科相配套适应当代体育教育的课程体系学校体育

必须实现体育与健康体育与生活的整合使之成为一个完善的人[4]本人查

阅了大量文献资料并对部分高校的体育部主任进行问卷调查及访谈实地考察部分课程改革较有特色的高校分析10余所高校的体育教学计划与普通体育课教材并请教了8名公共体育课程建设方面的专家对当前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存在问题及发展趋势有了较清醒的认识本研究拟在分析国内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模式改革的基础上对课内外一体化课程模式重新构建原有的模式虽然适合当前普通高校但随着高校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在教学目标课程设置教材内容评价体系等多方面应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使之更具有科学性和人文性研究的目的就在于探讨课内外一体化课程模式与新时期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结合点将课程改革向纵深推进同时也为高校体育管理决策层在规划学校体育课程建设方面提供参考依据

1.2研究综述

查阅我国有关文献资料以及重点在近三年出版的专著与期刊论文在核心期

刊上发表的与本研究相关的论文40余篇许多专家及一线体育教师从不同深度不同视角对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改革提出各种见解大体上可归纳为五类第一类是关于体育课程模式基本概念界定的研究第二类是宏观的体育课程整体改革研究从理论的高度对课程进行规划第三类是是对构成体育课程模式若干要素的纵向研究如教学目标课程设置内容体系评价标准等第四类是普通高校体育教学大纲与教材的现状研究第五类是关于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改革的实验研究

1.2.1体育课程模式概念的界定

我国对体育教学模式有比较多的研究几乎所有的教学模式构建都是从其他学科中引进的是一种建立在认知心理学基础上的教学法的设计从广度和深度

上课程模式与教学模式有联系但又有区别其中最大的区别是两者的侧重点不

同课程模式是着眼于整个课程设计在高校体育课程改革中是按照一定的教育理念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对课程的目标加以整合并以此为根据对课程内容实施和评价做出整体设计并形成具有一定特色的总体方案对这种整体实施方案称之为课程模式课程模式一般是针对特定对象和用在特定条件下设计的一种范式它是典型的简约表达的有推广价值的这种课程范式具有特定的课程结构与特定的课程功能并与特定的教育条件相适应它一方面要规定课程内容的内部结构并设定其相互关系同时这种结构的建立又是为特定的功能服务的这种定义正确地表明了课程模式与课程结构的关系同时也表明了课程模式是课程的存在形式同时它也是为解决特定问题在一定抽象简化假设的条件下

构建的一种理论和实践之间的既有理论基础又有具体操作方式的一种范式本文是这样界定体育课程模式定义体育课程模式是在体育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典型的相对的而又具有推广价值的特殊课程范式它是设计组织和调控教学活动的一整套方法论体系它以某种理论为指导为达到一定的课程目标以相应的操作方式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教材教法组织管理手段以及制定评价标准而形成的形式系统[5]

1.2.2我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整体改革研究

从宏观上对我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整体改革进行理论分析的著作不多最具

有代表性的是曲宗湖顾渊彦等人编著的大学体育课程改革[6]和毛振明的

体育课程与教材新论[7]以及庞元宁何建文著的体育课程新论[8]曲宗湖等人对高等教育发展理念进行分析并把这些理念和学校体育课程改革联系起来1整体改革理念整体改革要求我们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对课程的理念

课程的目标课程的内容课程的实施和课程的评价等方面进行科学的系统的整合在课程理念方面提倡把体育课程的科学性与人文性的密切整合在课程目标方面要求制定体育课程目标要和学校的客观实际联系起来和学生的客观条件联系起来把体育课程目标整合成适应于学生发展的学习目标不仅如此还要对体育课程目标的各个领域之间进行横向整合至少要将体育课程目标的运动主线运动技术和发展主线身体发展心理发展和社会适应两者整合起来

使运动成为发展的载体也使发展成为运动项目的目标2结构改革的理念

体育课程改革的内部结构应当围绕多样化的基本思路来进行其具体表现为一是不同性质的高等学校应当有不同的体育课程的内部结构二是不同层次的高等学校应有不同形式体育课程结构三是办学规模不同也应当有不同的体育课程内部结构3模式构建的理念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模式的构建包含了课程理

念课程目标整合学科构建生理构建心理构建等五个方面只有以这五个方面为基础构建出适应本校的个性化课程模式才是具有操作意义的有效模式毛振明提出了体育课程整体设计的思路指出当前体育学科小中大三个学段没有明显区别目标层次不清教学内容雷同教材改造方法雷同等问题揭示了体育学科要培养的基础是学生未来健康生活所需要的体育知识和技能的基础

既终身体育基础作者提出的大学体育视角很值得思考他认为从纵向讲大学体育与中小学体育有所区别无论从大学性质还是从教育对象的变化应显示出大学体育的个性从横向上讲大学体育课程应与大学其他课程相匹配庞元宁何建文等人对课程与体育课程体育课程目标体育课程的基本内容

与评价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体育隐蔽课程与体育社会课程和体育课程

的发展等问题展开讨论这些问题都是我们在课程改革中需加以关注的几位专家学者均从理论的高度对我国高校体育存在问题进行了精辟的分析并对未来课程模式的构建从理论上做了预测对目前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改革具积极的指导意义

1.2.3体育课程模式中若干要素的研究

这一部分的文献资料较多如体育教学目标课程设置课程结构教材内

容评价体系等方面的研究代表作有季浏胡增荦的体育教育展望[9]

曲宗湖杨文轩的现代社会与学校体育[10]等著作季浏的体育教育展望一书虽然谈的是基础教育但考虑到大学体育与中学体育的衔接其中很多重要观点仍然值得借鉴他谈到体育教学观念存在着技术教育观念竞技运动教学观念增强体质教学观念快乐体育观念素质教育教学观念终身体育教学观念和能力教学观念几种误区指出任何一种教学观念都不可片面地照单全收体育课程应该有自己的定位和特色对于评价体系改革他提出未来体育课程评价将体现客观评价与主观评价相结合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决定性评价和相对性评价相结合以及由单一内容评价向多元内容评价转变这样一种理

念曲宗湖等人在体育教学目标研究中提出了大学体育应向生活体育娱乐体育文化体育人文体育方向发展其中最有启发意义的是他提出在体育课程的设计上要避免有害的重复教材应向游戏方向文化方向生活实用方向简化方向变形方向运动处方方向发展从这部分文献资料分析来看仍然是以理论研究为主可操作性的研究较少

1.2.4我国部分普通高校体育教学大纲与教材的研究

通过网上资料和文献资料查阅南京大学清化大学北京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深圳大学福建师范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同济大学浙江大学南京理工大学江苏科技大学长城旅游学院西安工业大学山东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国内10几所高校的体育教学大纲发现存在一些普遍的问题例如缺乏课程整体观念课程总目标与层次目标不一致教学计划灵活性低大纲过于复杂评价内容陈旧评价方法合理性差等等

查阅了10几种版本的教材主要是近几年出版的普通高校公共体育教科书2000年后出版的有孙麒麟主编体育与健康[11]和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材实践教程[12]体育与健康理论教程编委会主编体育与健康理论

教程[13]邓树勋主编体育与健康[14]杨贵仁主编21世纪学校体育

工作全书[15]王少华主编体育基础理论与实践教程[16]季浏主编体育与健康[17]等这一阶段出现了一部分有较高质量的教材大部分教材已

通过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审定通过这也充分反映了国家政策部门对教材建设的重视避免教材雷同的浪费现象各种教材都注重了理论的实用性趣味性和针对性实践教材开始向娱乐体育生活体育方向倾斜但教材建设还存在不足部分教材与中学内容重叠相同内容缺乏层次技术动作分析过于繁杂缺乏特色与侧重点实践内容所占篇幅过多等这是我们将来需要改进的地方

1.2.5我国部分高校体育课程模式的实验研究

这一部分的文献资料数量明显少于理论研究关于体育课程结构改革体育课教学评价改革体育教学内容体育教学方法改革的内容较多张威在对普通高校体育中突出素质教育的探索及运作方略的阐述[18]一文中介绍了清华大学考评实施二维标准弹性标准和三角形标准为我们提供了体育考评的一种新思路北京航天大学的陈述先贯彻素质教育深化高校体育改革[19]一文

中介绍了完全学分制体育教学改革模式确立每个学生在校四年应修满34个体育计划学分的硬指标同时鼓励学生多拿体育学分不设上限把学生在学校的体育行为与学分挂钩不失为一种调动积极性的良好措施但这需要学校方面的协调和支持否则也是寸步难行曲宗湖顾渊彦等人编著的大学体育课程改革关于深圳大学体育教学俱乐部体育课程模式介绍中提出了学生自主选择运动项目自主选择上课时间自主选择任课教师的三自主模式教师与学生互动课内与课外互动体育课堂与网络互动的三互动模式课外锻炼课外竞赛课外训练三自治模式这是我国高校体育未来发展的趋势之一也为我们提供了体育课程改革的一种新思路房建武的高师体育与健康课程整体改革思路与模式研究[20]也是较有特色的范例一是改革课程设置一年级基础课二年级专项课三四年级通选课二是开设体育教学与训练双学位课面向体育特长生三是改革通选课程实行体育俱乐部制四是与其他院系合作招收硕士研究生和开设研究生课程班这种模式的特色主要体现充分利用了教育资源提高体育教学效益而且可以保证学生体育四年不断线综合以上文献资料对现阶段我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模式改革的现状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当前关于体育课程模式的研究主要以理论研究为主实验研究主要围绕着体育课程设置教材内容及教学方法体育教学评价等进行改革课程改革的主要问题还没有很好的解决如大学体育与中学体育及社会体育的衔接与过渡问题体育课程的综合评价问题体育课程中教与学的矛盾的科学整合体育课程具体目标与内容随社会发展的有机取舍体育教学内容与方法向学生学习生活空间的有效延伸新课程改革形势下的转型等等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模式中有关课程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大纲教材体系课程评价等方面内容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

在论文开题和研究过程中收集有关课程改革研究的文献收集有关课程与教学研究体育课程体育教学研究的成果和论文以及资料收集我国课程改革颁布的法规或纲要文献先后查阅了国内10余所高校的公共体育教学大纲10余种版本的大学体育教材并对相关文献进行了详尽的分析与比较同时也注意到了不同文献之间的相互补充为研究工作做好理论准备

2.2.2问卷调查法

根据论文所要达到的目的及研究内容根据问卷基本要求以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改革为主题设计封闭型问卷于2005年6月向参加在上海同济大学举办的全国高校体育部主任及一线教师发放专家问卷共调查40所高校向上海交通大学2003级学生发放体育专项课调查问卷向参加学校各单项体育协会的部分学生发放大学生体育社团调查问卷

效度检验将专家问卷呈送12位高校体育课程理论专家及高校一线的体育教师进行评价均认为问卷量度适中能反映所调查的内容

专家问卷体育专项课问卷大学生体育社团问卷分别发放40500300

份回收有效问卷数量为30453278有效回收率为75%90.6%92.7%

2.2.3观察法

在北京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暨南大学中国矿业大学深圳大学等8所大学实地考察了解公共体育课程改革运作的具体情况

2.2.4专家访谈法

对全国体育课程理论专家教授进行面对面访谈及电话信函交流了解公共体育课程改革存在的深层次问题获得许多宝贵意见他们是北京体育大学

曲宗湖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季浏教授中国矿业大学王兆军教授华东理工大学王跃教授江苏科技大学王平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孙麒麟教授徐宝庆教授赵文杰教授等

2.2.5数理统计法

对回收的问卷进行常规数理统计在此基础上进行比较分析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改革现状与发展趋势

进入21世纪之后世界范围的大学体育教育事业都面临着用什么样的体育形式代替正在消亡的大学体育课必修课的问题和抉择[21]中国的高校

体育课程改革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早在1999年就有学者提出减少体育必修课增大选修课比例强化课外教育的新教学体系[22]近年更有权威人士对大学体育课存在的必要性提出了质疑当前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已全面铺开全新的课程理念和课程结构对大学体育课程改革是一个新的挑战虽然新纲要的颁布巩固了大学体育必修课的地位但我们决不能盲目乐观必须很好解决大学体育存在的种种问题

3.1.1立足需求多层次立体建构高校体育课程体系

21世纪的高等教育正在向终身教育国民教育教育民主化和教育现代化

等方向发展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变化大学体育课程也同步发生了深远的变化大学体育课程的变化来自新世纪的社会变革来自社会发展的需求由于这种需求是在发展过程中自然萌发的因此其发展趋势也是无法阻挡的[23]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是面向全体学生的体育课程作为该类课程的需求包括整个社会的需求和作为学生个体需求两个方面需求的变化导致体育课程的发展可见

抓住了需求就是抓住了体育课程发展的脉络就可以构建符合新世纪发展的多层次立体化课程体系

1以学生个体需求为导向的体育课程改革

现代社会的到来学生个体需求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要求自主崇尚个性渴望自我价值的展现这些需求对体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为满足学生的拓展需求体育课程不再局限于原来夸美纽斯倡导的那种课程而是在时间上空间上内容上组织上开发和重组这种开发和重组使体育课程的概念得到延伸在改革的过程中整体构建体育课程体系时不仅包括正规课程还包括课外体育活动课余体育比赛训练课余体育俱乐部体育文化节与校园体育文化社会体育活动课程个人体育经验课程等使体育课程不再局限于学校体育教育而是把学校体育社会体育结合起来把体育教育和生活教育结合起来形成立体化多层次的课程结构为满足学生个性需求开设多种体育运动项目对运动项目和

运动技术的分化和重组创造新型的体育项目对正规的运动项目进行改造使之成为适合学生需求的运动项目等为满足学生体育知识和体育信息的需求建立体育网站等

2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体育课程改革

作为大学生他进入了学校教育的最后一站即将走向生活和社会在最后

的学校生活中不仅要重视学生在校期间的身体锻炼效果还应考虑到踏入社会后能够继续从事体育锻炼养成终身体育的理念和养成终身体育习惯的培养这将是主导他们个体发展的灵魂学校体育对终身体育习惯的培养成为各国学校体育的基本方向现代社会不仅要求学生身体健康在心理和社会适应方面也提出了相应的要求我们体育教育不仅局限于增强体质的价值导向还要有对学生情感的关注和体育文化素养的提高[24]

3.1.2课程设置向多元化个性化方向发展

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改革是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核心根据对我国40

所普通高校的调查部分高校还存在大纲限制过死课程设置较盲目课程内容缺乏个性与特色还存在停留在20世纪80年代单一课程体系等问题[25] 1高校体育课程模式与课程类型

社会体制的变化使经济得到了发展教育必然面临改革体育也随着会发生变化构建符合新时期的体育课程模式成为必然纵观国内高校现有的体育课程模式已从20世纪80年代的三基型并列型三段型等典型模式发

展到多种模式并存的局面目前国内大部分高校仍然延续三段型体育课程模式一年级基础体育课二年级专项课三四年级选修课但从20世纪90

年代至今我国部分高校在三段型的基础上进行了新型体育教育改革实验这些实验设计彻底地改变我国高校陈旧的课堂或教学模式实验的重要成效体现在创建了有自己学校重点和特色的学校体育课程模式见表1虽然这些课程

模式代表国内课程改革的趋势和潮流但是这些课程模式在具体操作中存在一些不足和缺陷单一的课程模式已无法满足当前课程整体改革的需要新的课程模式还有待不断完善与发展

表1 部分高校体育课程模式及其特征

学校

课程模式 特征 北京大学

完全开放式 开放自主 清华大学

三自主 开放自主 上海交通大学

课内外一体化 开放体育社会化 深圳大学 俱乐部教学模式 以俱乐部形式开展体育

教学和各种体育活动

福建师范大学

主副项制 突出师范性 南京理工大学 健康为本重在健身 课内外一体化 江苏科技大学

自主构建 约束力和灵活性结合 长城旅游学院 定向拓展成套组合 体现生活生态时尚特

点 西安工业学院 高水平运动队与体育课

程建设互动发展 运动训练和考察建设互动发展

问卷调查表明我国普通高校的公共体育课程类型主要有普修课或侧重课专项课选修课保健课专项理论课基础理论课等几种课程类型设置情况

看见表

2

绝大部分高校设有选修课或侧重课

选项或专项的课程类型体育俱乐部制体育课程运动队训练课体育协会学分制课程及为满足学生小型化课题化体育课程等是我国课程改革的一种趋势但由于受到各种条件制约开设这些体育课程的高校并不多 目前课程设置最大的问题一是盲目性不根据本校总体教育改革需求师资情况场地条件地区特点及学生需要随意开设几种类型课或增设一些项目造成盲目跟风二是只重视形式的改革没有把社会需要和学科内在性质和谐地结合起来片面强调学生兴趣从现有的几种课程类型分析以社会需求为中心

的课程很少在大学体育课程中出现

这将是今后课程设置需加以关注的一个方面[26]

表2高校体育课程类型调查表40所

课程类型学校百分比% 普修课或侧重课 36 90 专项课 36 90 选修课 15 37.5 体育俱乐部 4 10 体育协会学分制课程 1 2.5 小型化课题化课程 1 2.5 运动训练课 4 10

2体育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是根据教学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方面的指

导性文件教学大纲规定了国家对国民在某一方面或某领域的基本素质要求[27]

体育教学大纲是学生上课考核学生成绩评价教学成效和管理教学的依据目

前我国高校体育教学大纲已经越来越不适应高校课程整体改革主要表现在

一是学校体育课程目标与体育教学目标混淆不能突出具体体育课程特殊目标

二是项目选择虽然注重以学生为中心但是还存在与社会需求学生主体需要相

脱节三是教学大纲灵活性差各项目学习的时数和学习内容进行统一规定可

自由调整的空间小使教师彻底成为了大纲的执行者

由于高校体育课受时间空间及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在实践中教师很少

能够按照教学大纲的计划来执行过于细化的教学大纲既限制了教师设计课程的

主动性也忽略了学生个体差异因此制定教学大纲的指导思想应该转变不

必规定太多具体内容和严格的时数分配根据课程总目标的要求在大纲中规定

各运动项目的基本学习内容与提高学习内容并规定各项目的最低学习课时数

把更大空间让给教师和学生进行合理分配

3体育项目的设置

通过问卷调查表明近几年我国大部分高校为了满足学生主体的需要体

育学科自身发展的需求及社会需求并对学校课程资源的优化整合在原有的基

础上增设了许多项目其中篮球足球排球乒乓球武术健美操游泳网球羽毛球是高校开展最多的项目防身类的拳击散打跆拳道空手道等情感性的攀岩定向越野野外生存等项目深受广大学生的喜爱另外棒球桥牌钓鱼飞镖等新兴项目进入高校体育课堂极大的丰富了大学生的体育生活值得注意的是有少数学校如上海交通大学利用社会资源开设了射击项目通过与其它高校及多方合作组织神农架野外拓展训练使课内理论学习与课外实践有机的结合体育课程在时间和空间上得到延伸这对高校体育项目的重新开发和设计具有启发意义

4教材内容选择

对收集到的10几种版本大学公共体育教材进行分析可以看出现阶段的体育教材在指导思想和内容体系上与过去有了很大的突破确立以健康第一作为学校体育指导思想根据终身教育全面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对人才要求建立起体现现代生活和时尚的内容体系不少教材将休闲娱乐类运动单列章节介绍民族传统体育与新兴体育运动项目还有一些时尚运动项目如沙弧球飞镖跆拳道斯诺克桥牌等也进入实践教材这些体育项目的引入一方面大大拓展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学生的体育素养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当代大学生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

教材选择应注意处理好科学性和人文性关系课程需要与学生需要的关系一要根据本校实际尽可能拓展教学空间二要与时代发展相适应和现代体育文化相融合三要与终身体育相结合使教学内容既有实用价值又具有长远效益四要主要教材的娱乐性趣味性具有一定竞争性靠近生活[28] 必修课是普通高校体育课程的主要形式但是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体育选修课逐渐成为未来体育课程发展的方向因此为了满足学生个性化的要求将单个运动项目或按照项群分类出版大学体育教材也成为了未来教材改革的趋势之一

另外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和高校人才优势编写的多媒体课件实现各高校资源共享这也是未来体育教材改革的努力方向

3.1.3建立以课程目标为依据的体育教学评价体系

近几年我国高校体育教学评价发生了一些变化大致呈现以下几个特点第一大部分高校仍采用百分制评分在调查的40所高校中有93.5%采用百分

制但也出现了采用等级制根据出勤情况确定体育课合格或不合格等级制与百分制混合使用的评分方法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深圳大学等第二97.5%采用百分制评分的高校中设有四项以上的考评内容第三98.5%高校仍保留国

家体育锻炼标准的分值而且比重较大也有部分高校如北京大学采用体能指标代替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第四98.5%高校有正式的体育理论课的考评考试的

形式从单一的闭卷考试向闭卷与开卷相结合发展部分高校是以体育小论文的方式或随堂口头问答的方式等

当前我国普通高校体育课考评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第一评价理念陈旧表现为过分强调客观化量化评价第二评价内容呆板单调第三评价主体消极被动不能很好体现教育过程的民主化和人性化第四对有关运动心理运动参与体育观念体育态度社会适应等方面内容的考评还没有令人信服的评估标准第五评价重心仍侧重与终结性评价缺乏过程评价

新纲要指出体育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增强体质增进身心健康和提高体育素养体育教学是实现体育课程总体目标的关键环节体育教学评价应从增强体质增进身心健康的角度建立一个合理的评价体系同时配以科学的体质测量与评价的反馈系统应当把社会一般标准和学生个体评价有机结合应当特别重视学生的进步评价[29]高校的体育教学目标是多元立体的要建立合理的教学评价体系一方面要以体育课程指导纲要提出的目标为依据也要从课程要素的内在价值出发

3.1.4体育课程目标设置以新型复合价值观为导向

体育课程的教育目标应该围绕体育固有的文化特征来确定并组成一个包含多元目标的总体结构由于体育课程可能形成一门包含多方面体育价值的综合型课程因此它的目标实质也决不只是单一的增强体质同时由于课程价值

观的改变我们对事物的观察角度也会改变如对竞技运动的价值由重视成绩的获得可以向重视参与和重视心理的满足从重视比赛的胜负转向重视比赛的交往合作从重视运动技术研究的价值取向转向重视运动技能应用的价值取向等

等未来体育课程的目标设置将以新型复合价值观为导向主要体现在健康方面体质方面运动技能方面运动能力方面对体育认知方面对体育兴趣方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