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医常用名词解释

中医常用名词解释

中医常用名词解释
中医常用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

1、阴阳:对自然界相互关联事物和现象的相对属性或以事物本身存在的对立双方的属性的

抽象概括。

2、气:人体中活力很强、运行不息的极精微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最基本

物质之一。

3、血:是循行于脉中富有营养的红色液态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

质之一。

4、津液:是人体内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包括各脏腑组织在内的体液及其正常的分泌物、

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5、藏象:指藏于体内的脏腑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所表现于外的征象。

6、六淫:指自然界、风、寒、暑湿、燥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

7、痰饮:指人体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稠浊者为痰、清稀者为饮。

8、瘀血:指体内血液停积而形成病理产物。

9、诊法:指中医诊察和收集疾病有关资料的基本方法,主要包括望、闻、问、切、诊,“又

称四诊

10、谵语:神志不清、语无伦次、声音高亢而有力者、多为热、忧心神之实证,。

11、郑声:神志不清、语多重复、声音低弱模糊、时段时续。为心气大伤、精神散乱的

重危征象。

12、壮热:指高热(体温在39度以上持续不退、不恶寒只恶热的症状

13、潮热:指按时发热或按时热势加重、如潮邦之有定时的症状。

14、八纲:指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类症候.

15、治病求本:在治疗疾病时必须寻找疾病的本质,并针对根本原因进行治疗。

16、治则:是治疗疾病时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的法则。

17、微热:指发热不高体温一般在38度以下或反自觉发热的症状。

18、自汗:白天清醒状态,经常出汗,活动后更甚,称为自汗。多见于气虚、阳虚证。

19、盗汗:入睡时汗出,醒则汗止,成为盗汗,多见于阴虚证。气阴两虚证,内热证。

一、阴阳的基本内容:

1、阴阳对立

2、阴阳互根

3、阴阳消长

4、阴阳转化

二、说明人体的本来变化

1、阴阳偏胜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阴胜则热阳胜则寒

2、阴阳偏衰阴虚生内热阳虚生外寒

三、气的分类

(一)元气是人体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功能:1、具有推动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2推动和调控各脏腑、经络、形体、管窍的生理活动

(二)宗气是由肺吸入的精气与脾胃化生的水谷精气结合聚于胸中而成

宗气在胸中积聚之处称为气海,又名膻中

功能:1、走息道而司呼吸

2、贯心脉而行气血

(三)营气是行于脉中、具有营养作用之气。“营阴”、“营血”

功能:1营养人体2、化生血液

(四)卫气是运行于脉外之气,与营气相对而言,属性为阳,故又称“卫阳”

功能:1、护卫肌表,防御外邪入侵。

2、温养脏腑,肌肉皮毛等

3、调节控制腠里开合,汗液排泄,维持体温的相对恒定

四、气的生理功能:1、推动作用,2、温煦作用,3、防御作用,4、固摄作用,

5、气化作用

五、血

血的生成:主要由脾胃、心肺、肝肾共同作用,化生而成

血液的主要来源,以水谷精微化生的营气和精液为主要物质基础

血的心理功能:1、濡养滋润全身2、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

影响血液运行的因素:1、气的推动和温煦作用——使血液运行不息,并保持一定的速度

2、气的固摄作用——控摄血液按一定轨道运行,脉道通畅无阻

六、相关脏腑的功能

1、心主血脉——心气推动血液在脉中运行

2、肺朝百脉——肺气宣发肃降、调节气机

3、肝主疏泄——调节血量、维持血液循环及流量的平衡

4、肝藏血——防止血溢脉外,

5、脾主统血——控制血在脉中运行,不溢于脉外

七、津液的生理功能1、滋润濡养2、化生血液3、调节阴阳4、排泄废物

八、六淫

1、致病特点:外感性季节性地域性相兼性转化性

2、病种:1)风邪凡致病具有善动不居,轻扬开泄等特性的外邪

性质和致病特点:风为阳邪风性善行而数变风为百病之长(风邪为六淫冰邪的首要致病因素,风邪常为外邪致病的先导)风性主动(动指风有使物体及人体身形动摇的特点)

2)寒邪

风致病具寒冷,凝结,收引特性的外邪。

性质和致病特点:1)寒为阴邪、易伤阳气

2)寒性、凝滞而主痛

3)寒性收引

3)暑邪

性质和致病特点:

1)暑为阳邪

2)暑性升散、易耗气伤

3)暑多挟湿

4)湿邪

性质和致病特点

1、湿为阳邪

2、湿性重浊

3、湿性粘滞

4、湿性趋下、易袭阴位(湿性属水、水性下行、故湿邪有下趋的特性)

5、湿多挟温热

5)燥邪

性质和致病特点:

1、燥性干涩、易伤津液

2、燥易伤肺及肝(肺为娇脏、喜润而恶燥)

3、因营养不良,贪血等出现皮肤干燥、指甲毛发干枯、无光泽、舌干无津肌肤甲

6)火(热)邪

性质致病特点:

1、热为阳邪、其性炎上

2、热易扰心神

3、热易耗气伤津

4、热易生风动血

5、热邪挟毒、易致肿疡

九、七情致病的特点

1、与精神刺激有关

2、直接伤及内脏

3、影响脏腑气机

4、多发为情志病

5、病势变化与情志关系密切

十、影响脏腑气机:1、怒则气上2、喜则气缓3、悲则气消4、恐则气下

5 惊则气乱6、思则气结

十一、痰饮的致病特点:

1、阻滞气机、阻碍气血

2、易影响水液代谢

3、易于蒙蔽神明

十二、望诊、

望诊的内容主要包括

1、全身望诊、局部望诊、望舌、望排泄物、望小儿食指指纹

望舌、

偏红、黄、热相、里证

偏白、紫、寒象、表证

薄苔:主表症

望神

得神:正气充足、精气未伤、无病或病轻

失神:精亏神衰或邪盛神乱的表现、无论虚实、病重

少神:轻度失神{常见于虚证患者}

假神:回光返照

闻诊

谵语:神志不清、语无伦次、声音高亢而有力者、多为热、忧心神之实证,。

郑声:神志不清、语多重复、声音低弱模糊、时段时续。为心气大伤、精神散乱的重危征象。

十三、问诊

微热:指发热不高体温一般在38度以下、或仅自觉发热的症状

潮热:指按时发热、或按时热加重如潮汐

壮热:39度以上持续不退、不恶寒只恶热的症状。

低热:37—38度

恶寒发热:外感表证初期

但热不寒:多为里热症

但寒不热:多为里寒证

寒热往来:半表半里

十四、切诊

寸口诊法是指切按桡动脉搏动

寸口脉分为寸、尺、关、三部、以桡骨茎突为标记、其内侧为关、关前为寸、关后为尺

左手寸、关、合侯心、肝、肾、右手寸、关、尺分侯肺、肘、命门

浮取名为“举”

沉取名为“按”

手指沿管径左右推寻为寻

手指沿管径方向上下移动为“循”

一呼一吸称为“一息”常人的脉象应当为一息4-5次、约合每分钟72-80次轻按即得、重按反觉稍减。主表证---浮脉

轻取不应、重按始得。主里证----沉脉

脉来迟缓、一息不足四至。主寒证---迟脉

脉来急促、一息六至以上。主热证---数脉

疾脉:一息七到八至(每分钟20次左右)

十五、八纲辨证:

表里证的鉴别:新病、病程短者、多见于表证、发热恶寒并赌、表证舌苔常无变化表证脉浮

救兵、病程长者、常见于里证、但热不寒或但寒不热、里证常有舌苔的异常表现里证多见沉脉或其他多种脉象。

寒证与热证的鉴别;

寒证恶寒畏冷、口渴或喜热饮、面白、四肢不温、舌淡苔白润、脉迟或紧等

热证发热恶热、口渴喜冷饮、面赤、四肢灼热、舌红苔黄白、脉数等

十六、脏象

1、五脏属于实体性器官:

从功能上看,五脏是主“藏精气”,即化生和贮藏精、气、血、津液等精微物质,主持复杂的生命活动。

2、六腑属于官腔性器官:

从功能上看,六腑是主“传化物”,即受纳和腐熟水谷,传化和排泄糟粕。主要是对饮食物起消化、吸收、输送、排泄的作用。

3、胆既属六腑又属奇恒之腑

胆有传化水谷的过程(胆汁),胆汁直接进入十二指肠促进食物消化,胆囊贮存胆汁,胆细胞由肝细胞制造的属于精气

4、心主血脉:指心具有推动血液在脉管内与营养全身的功能

5、心主神志:指心具有主持人的精神意识及思维活动的作用,和主宰人体一切生理功能活

中医名词解释集锦

四、名词解释.1、整体观念:整体就是统一性和完整性。中医学认为人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体与自然环境有密切的关系。这种内外环境的统一性,机体自身整体性思想,称为整体观念。 2、证: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它包括了病变的部位、原因、性质,以及邪正关系。 3、辨证论治:辨证,就是四诊(望、闻、问、节)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论治,又称施治,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辨证是决定治疗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治疗疾病的手段和方法。 4、同病异治:是指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区以及患者机体的反应性不同,或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所以表现的证不同,因而治法也不一样。 5、异病同治:是指不同的疾病,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出现了相同的病机,因而也可采用同一方法治疗,这就是“异病同治”。 6、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即含有对立统一的概念。阴和阳,既可代表相互对立的事物,又可用于分析一个事物内部所存在着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7、阴平阳秘:是指阴气平顺,阳气固守,阴阳两个方面保持对立统一的协调关系。 8、阴血:血和阴,均有濡养和宁静的作用,故阴与血合称为“阴血”。 9、阳气:气和阳,均有温煦和推动脏腑生理功能作用,故阳与气合称为“阳气”。 10、阳胜则热:是指阳邪所致疾病的性质而言。阳邪致病的性质是实热证。 11、阳胜则阴病:是指阳邪致病,阳偏胜必然要导致阴伤,故说阳胜则阴病。 12、阴胜则寒:是指阴邪所致疾病的性质而言。阴邪致病的性质是寒实证。 13、阴胜则阳病:是指阴邪致病,阴偏胜必然导致阳衰,故说阴胜则阳病。 14、阳虚则寒:阳虚是指人体的阳气虚损,阳虚不能制阴,则阴相对的偏盛而出现寒象,称“阳虚则寒”。 15、阴虚则热:阴虚是指人体的阴液不足,阴虚不能制阳,则阳相对的偏亢而出现热象,称“阴虚则热”。 16、重阴必阳:重阴,是指阴寒盛极。重阴必阳,是阴极生阳,与寒极生热同义。 17、重阳必阴,重阳,是指阳热盛极。重阳必阴,是阳极生阴,与热极生寒同义。 18、阴损及阳:是指阴虚至一定程度,因阴虚不能化生阳气,而同时出现阳虚的现象,称“阴损及阳”。 19、阳损及阴:是指阳虚至一定程度,因阳虚不能化生阴液,而同时出现阴虚的现象,称“阳损及阴”。 20、热者寒之:热者,是指阳胜则热的实热证患者;寒之,就是用寒凉药治疗。 21、寒者热之:寒者,是指阴胜则寒的寒实证患者;热之,就是用温热药治疗。 22、阳病治阴:即用滋阴壮水法,以抑制阳亢火盛。适用于虚热的治疗。 23、阳病治阳:即用扶阳益火法,以消退阴盛。适用于虚寒症的治疗。 24、五行:即是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动。 25、五气:即是风、暑、湿、燥、寒五种自然气候变化。 26、五色:即是青、赤、黄、白、黑五种颜色。 27、五志:是指怒、喜、思、悲、恐五种情志变化。肝在志为怒,心在志为喜,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悲),肾在志为恐。 28、五味:即辛、甘、酸、苦、咸五种味道。 29、五季:即春、夏、长夏、秋、冬五个季节。

中医学名词解释

1.整体观念: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和机体内外环境的统一性的思想 2.证: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 3.辨证:将四诊所收集来的资料.症状和体征,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通过分析和综合,辨识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及正邪之间的关系等,然后概括为某种性质证的过程。 4.论治: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实施治疗的过程。 2.1.阴阳:是对自然界相关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总概括。 2.阳胜:多指阳邪偏胜,故表现为一派阳热亢盛的临床症状。 3.阴胜:多指阴邪偏胜,故表现为一派阴寒至盛的临床症状。 4.阳虚则外寒:因为阳虚,温煦功能低下,不能制约阴寒即出现的虚寒征象。 5.阴虚则内热:由于阴虚,无力制约阳热而出现的虚热征象。 6.阴阳互损:一是阴阳偏胜伤及对方;二是指人体内正气(阴阳二气)的任何一方出现了虚损不足,招致对方受损伤的病理现象。 7.实则泻之:阴或阳的一方偏胜、亢奋,尚未损及对方时,此为实证,当损其有余。 8.虚则补之:阴或阳的一方偏衰或阴阳俱损时,此即虚证,应补其不足。 9.阳虚外寒:若阳虚不能制阴而导致阴相对偏盛的虚寒证,即“阳虚外寒”。 10.阴病治阳:治宜补阳以制阴,若阳虚不能制阴而导致阴相对偏盛的虚寒证,此即“阴病治阳”。 11.阴虚内热:若阴虚不能制阳而导致阳相对偏盛的虚热证,即“阴虚内热”。 12.阳病治阴:若阴虚不能制阳而导致阳相对偏盛的虚热证,治宜补阴以制阳,此即“阳病治阴”。 13.五行制化:制,是制约、克制的意思;化,是生化、变化的意思。五行制化是指五行之间具有生中有制、制中有生的生克协调配合关系。五行制化实质上就是五行相生与相克关系的正常联系。 14.相乘: 乘,即乘虚侵袭。相乘是指五行之间相克太过的异常变化。其次序与相克同,即木乘土、土乘水、水乘火、金乘木。 15.平肝和胃法: 又称调理肝脾法。指通过抑肝、平肝,佐以和胃健脾等法以治疗肝气犯胃、肝旺脾虚等证。

中医内科学名词解释

中医内科学名词解释 感冒是感触风邪或时行病毒,引起肺卫功能失调,出现鼻塞,流涕,喷嚏,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等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外感病。 咳嗽是由六淫外邪侵袭肺系,或脏腑功能失调,内伤及肺,肺气不清,失于宣肃所成,临床以咳嗽、咯痰为主要表现。 哮病是由于宿痰伏肺,遇诱因或感邪引触,以致痰阻气道,肺失肃降,气道挛急所致发作性的痰鸣气喘疾患。发作时喉中哮鸣有声,呼吸气促困难,甚则喘息不能平卧为主要表现。 喘证是指由于感受外邪,痰浊内蕴,情志失调而致肺气上逆,失于宣降,或久病气虚,肾失摄纳,以呼吸困难,甚则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常见病证。严重者可致喘脱。 肺痈是指由于热毒瘀结于肺,以致肺叶生疮,血败肉腐,形成脓疡的一种病证。临床以发热,咳嗽,胸痛,咯吐腥臭浊痰,甚则脓血相兼为主要表现。 肺痨是指由于正气虚弱,感染痨虫,侵蚀肺脏所致的,以咳嗽、咯血、潮热、盗汗及身体逐渐消瘦等症为主要临床表现,具有传染性的慢性消耗性疾病。 肺胀是指多种慢性肺系疾患反复发作,迁延不愈,肺脾肾三脏虚损,从而导致肺管不利,肺气壅滞,气道不畅,胸膺胀满不能敛降。临床表现见喘息气促,咳嗽,咯痰,胸部膨满,憋闷如塞,或唇甲紫钳,心悸浮肿等症。 痰饮是指三焦气化失常,水液在体内运化输布失常,停积于某些部位的一类病证。 心悸是指气血阴阳亏虚,或痰饮瘀血阻滞,心失所养,心脉不畅,引起心中急剧跳动,惊慌不安,不能自主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证。 胸痹心痛是由于正气亏虚,痰浊、瘀血、气滞、寒凝而引起心脉痹阻不畅,临床以膻中或左胸部发作性憋闷、疼痛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证。 失眠是由于心神失养或不安而引起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类病证。轻者入睡困难,或寐而不酣,时寐时醒,或醒后不能再寐,重则彻夜不寐。 汗证是指人体阴阳失调,营卫不和,腠理不固,引起汗液外泄失常的一类病证。 血证是指凡由多种原因,引起火热熏灼或气虚不摄,致使血液不循常道,或

200个中医名词解释大全

中医名词解释大全 1、五心烦热:指两手两足心发热,并自觉心胸烦热。 2、流注:是毒邪流走不定,注无定处而发生于较深部组织的一类化脓性病症。多发于肌肉深处,结成或漫肿,单发或多发,日久成脓。多患于气血虚弱者。 3.肺金:传统中医学中的五行学说,用五行的属性分别脏腑器官的特性,称肺属金。4.中风:指脑血管意外等疾患。病可因阴精亏损,或暴怒伤肝,使肝阳偏亢,肝风内动;“类中风”是指类似于中风的症状。 5.痰火:指无形之火与有形之痰煎熬胶结贮积于肺的病症。 6.君主之官:君主,指心在脏腑中居首要地位的意思。 7.虚喘:是肺肾之虚,尤以肾不纳气为主。 8.厥:即厥症。泛指突然晕倒。 9.荣、已:营气、卫气。 10.肝痿:又称筋痿。 11.气逆:指气上逆而不顺。 12.三焦:分上焦,中焦和下焦。上焦一般指胸膈以上部位,包括心,肺在内,中焦指膈下,脐部的上部位,包括脾,胃等脏腑;下焦指脐以下的部位,包括肾膀胱,小肠,大肠,从生理角度上讲,还包括肝,故下焦往往肝肾并提。 13.真火:指肾阳。 14.血为营,气为已:营指营气,是血中之气,卫指卫气,起卫外作用,固表作用。15.龙雷之火:指肾火,肝火。心肾之火。龙火,指肾火;雷火,指心火。 16.相火:和“君火”(心火)相对而言,一般指肝肾的相火。 17.神:神气,传统中医有心藏神的说法。 18.肝气:指肝脏的精气。 19.肝血:指肝脏所藏的血。肝血与肝阴不能截然分开。 20.肾火:肾是阴脏,内藏水火(即真阴,真阳),水火必须保持相对平衡。 21.心火:广义泛指心的功能活动,狭义指心脏推动血液循环的功能。 22.肾气:肾精化生之气,指肾脏的功能活动,如生长,发育及性机能的活动。 23.肾水:指肾脏的阴液也称肾阴。 24.先天:人身生命,发育生殖的本源,与后天相对而言。 25.后天;指脾胃。人体的出生后的生长,发育,生命活动所需的物质和能量,要靠脾胃之气吸收水谷精微以滋养供给。 26.肝为肾之子:按五行学说,肝属木,肾属水,水生木,所以肝为肾之子,而肾为肝之母。 27.骨蒸:“骨”表示深层的意思,“蒸”是熏蒸的意思,形容阴虚潮热的热气自里透发而出,故称为骨蒸。 28. 心肾不交:心在上焦,属火;肾在下焦,属水。心中之阳下降至肾,能温养肾阳;肾中之阴上升至心,则能涵养心阴。在正常情况下,心火和肾水就是互相升降,协调,彼此交通,保持动态平衡。肾不交是指心阳与肾阴的生理关系失常的病态。心居上焦,肾居下焦。正常情况下,心与肾相互协调,相互制约,彼此交通,保持动态平衡。如肾阴不足或心火扰动,两者失去协调关系,称为心肾不交。主要症状:心烦,失眠,多梦,怔忡,心悸,遗精等。多见于神经官能症及慢性虚弱病人。 29.任脉:起于小腹内(胞中)沿着脊椎骨内部上行。同时又出于会阴部,上至前阴,沿着腹部正中线,通地脐部,上至胸部,颈部,是阴部经脉的总纲。

中医名词解释

中医身体部位解 研究经穴之入手,必先明经之循行,明经之循行,必先知周身之名位,然后读各经循行之分野,可了然于胸中也。《医宗金鉴》注周身名位,录作参考。 头:头者,人之首也。凡物独出之首,皆名曰头。 脑:脑者,头骨髓也,俗名脑子。 巅:巅者,头顶也。头顶之骨,俗名天灵盖。 顖:xìn,顖亦作囟,巅前头骨也。小儿初生未阖名曰囟门,已阖名曰囟骨,即天灵盖后合之骨。 面:凡前曰面,凡后曰背,居头之前,故曰面也。 颜:颜者,眉目间名也。 额颅:额前发际之下,两眉之上名曰额。一曰颡者,亦额之谓也。 头角:额两旁棱处之骨也。 鬓骨:即两太阳之骨也。 目:目者,司视之窍也。 目胞:目胞者,一名目窠,一名目囊,即上下两目外卫之胞也。 目纲:目纲者,即上下目胞之两睑边,又名曰睫,司目之开阖也。 目内眦:目内眦(zì)者,乃近鼻之内眼角,以其大而圆,故又名大眦也。 目外眦:目外眦者,乃近鬓前之眼角也,以其小而尖,故称目锐眦也。 目珠:目珠者,目睛之俗名也。 目系:目系者,目睛入脑之系也。 目骨眶:目眶者,目窠四围之骨也。上曰眉棱骨,下即骨,骨之外即颧骨。 额:额者,鼻梁,即山根也。 鼻:鼻者,司臭之窍也。两孔之界骨,名曰鼻柱,下至鼻之尽处,名曰准头。 :zhuō,目之下眶骨,颧骨内下连上牙床者也。 頄;qiú,頄者, 内鼻旁,近生门牙之骨也。 颧:颧者,两旁之高起大骨也。

顑:kǎn,顑者,俗呼为腮。口旁颊前,肉之空软处也。 耳:耳者,司听之窍也。 蔽:蔽者,耳门也。 耳郭:耳郭者,耳轮也。 颊:jiá,颊者,耳前颧侧面两旁之称也。 曲颊:曲颊者,颊之骨也。曲如环形,受颊车骨尾之钩者也。 颊车:颊车者,下牙床骨也,总载诸齿,能咀食物,故名颊车。 人中:人中者,鼻柱之下,唇之上,穴名水沟。 口:口者,司言食之窍也。 唇:唇者,口端也。 吻:吻者,口之四周也。 颐:颐者,口角后,顑后下也。 颏:kē,颏者,口下唇末之处,俗名下巴壳也。 颔:hàn,颔者,颔下结喉上两侧内空软处也。 齿:齿者,口龈所生之骨也,俗名牙。有门牙、虎牙、槽牙、上下牙尽根之别。舌:舌者,司味之窍也。 舌本:舌本者,舌之根也。 颃颡:háng sǎng,颃颡者,口内之上二孔,司分气之窍也。 悬壅垂:悬壅垂者,张口视喉上似乳头之小舌也。 会厌:会厌者,覆喉管之上窍,似皮似膜,发声则开,咽食则闭,故为声音之户也。咽:咽者,饮食之路也,居喉之后。

中医内科学必考知识点

1、感冒的基本病因——风邪。 2、“风者百病之始也”——出自《素问·骨空论》 3、‘感冒’一词——出自北宋《仁斋直指方》 4、‘辛温’与‘辛凉’的立论——出自《丹溪心法》 5、感冒与风温的鉴别特征——前者少传变、热度低。后者传变、热度高、汗后热复。 6、感冒与咳嗽的病机鉴别——感冒:肺气失宣、卫表不和。咳嗽:肺气上逆。 7、感冒与咳嗽的小病历鉴别特征——有表证则属于感冒。 8、‘咳嗽’一词——出自《内经》。 9、“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出自《素问·咳论》。 10、“咳嗽之要??一曰外感,一曰内伤??”出自《景岳全书》。(此立论首先提出者——明·张介宾) 11、咳嗽——是中医内科的单一病种,也包括西医多种疾病的症状。 12、内伤咳嗽的基本病理因素(病理产物性病因)——痰;火。(注意与脏腑失调病因相区别。) 13、明确‘哮’与‘喘’的鉴别——始于《医学正传》明·虞抟。提出“哮以声响言,喘以气息言。”的鉴别特点。14、“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射干麻黄汤主之”。——出自《金匮要略》。——是论述‘哮病’的内容(干扰答案常见‘咳嗽’、‘咳喘’、‘哮喘’)

15、‘哮喘’——始见于《丹溪心法》。提出“哮喘专主于痰”。 16、哮病的病机特征——宿痰伏肺(夙根学说),外邪引动。 17、哮与喘的关系——哮必兼喘,喘未必兼哮。 18、哮与喘的鉴别:(哮多兼喘;喘未必哮)(哮分寒热;喘分虚实。)哮:病名;声响;阵发;呼吸有声;R↑?;突然、反复发作喘:症状;气息;持久;呼吸困难;R↑↑;陈旧、持续发作(急、慢性、迁延性) 19、哮病的治疗原则——发时治标(祛痰理气);缓时治本(扶正祛邪)。 20、哮病——多责之于肺、脾、肾。喘病—多责于肺、肾。 21、喘病的虚实鉴别: 实证:邪气壅肺;痰浊阻滞。肺气上逆。气急声高、有力、深长;呼出为快; 虚证:肺肾不足;气失摄纳。肺气上逆。气怯声低、无力、短促;深吸为快; 22、喘病——始见于《内经》。“肺高则上气肩息”——《灵枢》。‘上气’指喘证症状。 23、“实喘者有邪,邪气实也;虚喘者无邪,元气虚也。”——出自《景岳全书》。 24、“在肺为实,在肾为虚。”——指喘证病机。出自《临证指南医案》(清·叶天士)

中医基础名词解释

中医基础名词解释 绪论(27个) 1)中医学:中医学是发祥于中国古代的研究人体生命、健康、疾病的科学。它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科学的思维方法,是以自然科学知识为主体,与人文社会科学相交融的科学知识体系。 2)医学模式:为一种医学观念,是人们观察、分析和处理有关人类健康与疾病问题的观点和方法,是哲学思想在医学中的反映,是人类对生命、健康、疾病、死亡等重要医学观念的总体概括。 3)金元四大家:指金元时代最具有学术代表性的四大医学家,即刘完素(寒凉派),李东恒(补土派),张从正(攻邪派),朱震亨(滋阴派)。 4)寒凉派:以医家刘完素为代表。倡导“火热论”,认为外感“六气皆从火化”,因此治病多用寒凉方药。 5)攻邪派:以张从正为代表。主张治病当首先以祛邪为要务,善用汗、吐、下三法。6)补土派:以李东恒为代表。他创立了“内伤脾胃学说”,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观点,在治疗上善用温补脾胃之法。 7)滋阴派:以朱震亨为代表。他创立了“相火论”,提出了“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理论,治病时善用养阴方剂。 8)温病学派;以叶天士、吴瑭等为代表,创立了温病学说,认为外感热病多由湿热之邪所致,创立了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方法。 9)汇通学派:以唐容川、朱佩文、张锡纯、恽(yùn)铁樵等为代表,倡导中西医汇通。 10)形与神俱:形即形体、神即精神。中医学认为有形体才有生命,有生命才有产生精神活动,形乃神之宅,神乃形之主,二者相互依存,不可分离。 11)以表知里:又叫司外揣内,是通过观察事物的外在表现,来分析判断事物内在状况和变化的一种思维方法。 12)取象比类:又称援物比类、类比。是将两个特殊的事物(或两类事物)进行比较,根据两者有一系列的共同点,推论和证明它们在另一些特殊和规律上也是相同的推理方法。 13)推演络绎:又称演绎,是由一般性的原理推出特殊结论的推理形式。 14)试探:是对研究对象先做一番考察,尝试性提出初步设想,依据这种设想采取相应的措施,然后根据实践结果再作适当的调整、完善和修改原设想,以决定下一步措施的一种认知方法。 15)反证:是以结果来追溯和推测原因,并加以证实的一种逆向思维方法。 16)整体观念:整体就是统一性和完整性。整体观念就是指人体本身的整体性和人与自然的统一性,是中医学的主导思想和基本特点之一。 17)天人相应:天指自然界,天人相应指人对天地自然的依循和适应关系。 18)恒动观念:是指在分析研究生命、健康和疾病等医学问题时,应持有运动的、变化的、发展的观点。 19)病:即疾病。病是指特有特定病因、发病形式、病机、发展规律和转归的一种完整的病理过程。 20)症:包括病症与体征。症是疾病的临床表现,即病人的主观的异常感觉或某些病态变化。 21)证:即证候。是指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它包括疾病的病因、病位、病性和邪正关系。 22)辨证论治:辩证,就是将四诊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

中医学名词解释

辨证:将四诊所收集来的资料.症状和体征,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通过分析和综合,辨识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及正邪之间的关系等,然后概括为某种性质证的过程 病因:泛指引起人体发生疾病的原因 补法:以具有补养气、血、阴、阳等作用的药物,治疗各种虚证的方法 补气药:凡具补气功效,以补气为主要作用,治疗气虚证的药物 补血药:凡具补血功效,以补益血液为主要作用,治疗血虚证的药物 补益药:凡具有补益功效,以补气血阴阳为主要作用,治疗各种虚证的药物 潮热:按时发热,或按时热甚,发热盛衰起伏有定时,犹如潮汛的表现。包括午后潮热、日晡潮热等 单行:用一味药治疗疾病谓单行 盗汗:睡时汗出,醒则汗止者,多属阴虚内热 独语:喃喃自语,喋喋不休,逢人则止,属心气不足之虚证,或痰气郁结、清窍阻蔽所致夺血者无汗:是指治则而言。由于血汗同源,对于已经失血的病人,其血耗津伤,汗源不足,不宜使用发汗以再耗其血的方法 呃逆:气逆于上,自咽喉出,其声呃呃,不能自主,俗称“打呃” 恶寒:感觉怕冷,虽加衣覆被,采取保暖措施,身体发冷的感觉仍不能缓解的表现 反治:是逆其证候性质而治的一种常用治疗法则,又称“逆治” 肺朝百脉:是指全身的血液都通过百脉会聚于肺,经肺的呼吸,进行体内外清浊之气的交换,然后再将富含清气的血液通过百脉输送到全身 腐熟:是饮食物经过胃的初步消化,变成食糜的意思 肝脾不调证:指肝失疏泄,脾失健运,以胸胁涨满窜痛、纳呆、腹痛肠鸣、便溏不爽为主要表现的证候。1.治则:即治疗疾病的总原则 肝气郁滞:肝失疏泄所致,主要表现为胸胁胀痛,纳呆腹胀,精神抑郁,或月经不调等,治以疏肝理气 肝肾同源:肝藏血,肾藏精。由于精和血之间存在着相互转化关系,肾中精气充盈,则肝有所养,血有所充,故称~ 攻下药:味苦性寒,具有较强的清热泻火及泻下通便作用的药物称为攻下药,主要适用于热结便秘及火热上炎之里实热证 孤腑:是指三焦。人体五脏六腑之中,惟三焦最大,无以匹配 固崩止带药:凡具有固崩止带功效,以固崩止带为主要作用,治疗崩漏带下的药物称为固崩止带药 归经:药物对某经或某几经发生明显作用,而对其他经作用较少,甚至无作用,这种对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作用称归经 寒下:以具有泻热通便作用的药物,治疗里热积滞实证的方法 寒因寒用:是以寒治寒,即用寒性药治疗具有假寒症状的病证 汗为心之液:由于汗为津液所化生,血与津液同出一源,而血又为心所主,故有“汗为心之液”之说,又称“汗血同源” 化湿燥湿药:凡具化湿运脾功效,以化湿燥湿、强健脾胃为主要作用,治疗湿阻中焦的药物化痰止咳平喘:以具有祛痰平喘作用的药物,治疗咳嗽、哮喘的方法 缓则治其本:对于慢性病或急性病恢复期者,如肺痨咳嗽、热病伤阴等证,虽见有其标证,如咳嗽等,亦应针对其肺肾阴虚之本来加以治疗 回阳救逆:以回阳救逆的药物,治疗阳气衰微,阴寒内盛的方法。 活血祛瘀:以具有活血化瘀作用的药物,治疗各种瘀血阻滞病证的方法,如经闭、痛经、肿瘤、中风、外伤瘀痛等。

中医内科名词解释与简答

1、外感咳嗽与内伤咳嗽的区别 ⑴外感咳嗽,多为新病,起病急,病程短,常伴恶寒、发热、头痛等肺卫表证。属于邪实。 ⑵内伤咳嗽,多为久病,常反复发作,病程长,可伴它脏见证。多属邪实正虚。 3、中风病的中经络与中脏腑有啥区别 (1)中经络病浅、病轻,无神志改变,仅表现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语言不利 (2)中脏腑病深、病重,主要表现神志不清,猝然昏扑,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失语 (3)鉴别关键:有无神志昏迷 试述中风的基本病机,中经络与中脏腑在病机方面有何不同? 中风的基本病机为阴阳失调,气血逆乱,上犯于脑,轻者中经络,重者入脏腑。因阴虚阳亢,风火痰瘀相互为患,一遇诱因激发,阴阳严重失调,气血逆乱,则致卒中。由于病位浅深,病情轻重的不同,又有中经络和中脏腑之别。若肝风夹痰,横窜经络,血脉瘀阻,气血不能濡养机体,则致中经络,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不利;若风阳痰火蒙蔽神窍,气血逆乱,上冲于脑则致中脏腑重证,络损血溢,瘀阻脑络,而致卒然昏倒,不省人事。 5、水肿的治疗原则330 6、胃痛与真心痛鉴别: 心在胃上,胃在心下,胸痹之不典型者,其疼痛可在胃脘部,易于混淆。胸痹以闷痛为主,为时短暂,虽与饮食有关,但休息、服药常可缓解。胃脘痛与饮食有关,以胀痛为主,局部有压痛,持续时间较长,常伴有泛酸、嘈杂、嗳气、呃逆等胃部症状。 7、泄泻与痢疾的鉴别 两者均为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的病证。泄泻以大便次数增加,粪质稀薄,甚则如水样,或完谷不化为主症,大便不带脓血,也无里急后重,或无腹痛。而痢疾以腹痛、里急后重、便下赤白脓血为特征。 8、哮证与喘证的鉴别 两者都有呼吸急促,困难的表现。哮必兼喘,但喘未必兼哮。哮指声响言,喉中哮鸣有声,是一种反复发作的独立性疾病;喘指气息言,为呼吸气促困难,是多种肺系急慢性疾病的一个证状。 11、中风闭证、脱证的鉴别298

中医内科学名词解释

感冒是感触风邪或时行病毒,引起肺卫功能失调,出现鼻塞,流涕,喷嚏,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等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外感病。 咳嗽是由六淫外邪侵袭肺系,或脏腑功能失调,内伤及肺,肺气不清,失于宣肃所成,临床以咳嗽、咯痰为主要表现。 哮病是由于宿痰伏肺,遇诱因或感邪引触,以致痰阻气道,肺失肃降,气道挛急所致发作性的痰鸣气喘疾患。发作时喉中哮鸣有声,呼吸气促困难,甚则喘息不能平卧为主要表现。 喘证是指由于感受外邪,痰浊内蕴,情志失调而致肺气上逆,失于宣降,或久病气虚,肾失摄纳,以呼吸困难,甚则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常见病证。严重者可致喘脱。 肺痈是指由于热毒瘀结于肺,以致肺叶生疮,血败肉腐,形成脓疡的一种病证。临床以发热,咳嗽,胸痛,咯吐腥臭浊痰,甚则脓血相兼为主要表现。 肺痨是指由于正气虚弱,感染痨虫,侵蚀肺脏所致的,以咳嗽、咯血、潮热、盗汗及身体逐渐消瘦等症为主要临床表现,具有传染性的慢性消耗性疾病。 肺胀是指多种慢性肺系疾患反复发作,迁延不愈,肺脾肾三脏虚损,从而导致肺管不利,肺气壅滞,气道不畅,胸膺胀满不能敛降。临床表现见喘息气促,咳嗽,咯痰,胸部膨满,憋闷如塞,或唇甲紫钳,心悸浮肿等症。 痰饮是指三焦气化失常,水液在体内运化输布失常,停积于某些部位的一类病证。 心悸是指气血阴阳亏虚,或痰饮瘀血阻滞,心失所养,心脉不畅,引起心中急剧跳动,惊慌不安,不能自主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证。 胸痹心痛是由于正气亏虚,痰浊、瘀血、气滞、寒凝而引起心脉痹阻不畅,临床以膻中或左胸部发作性憋闷、疼痛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证。 失眠是由于心神失养或不安而引起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类病证。轻者入睡困难,或寐而不酣,时寐时醒,或醒后不能再寐,重则彻夜不寐。 汗证是指人体阴阳失调,营卫不和,腠理不固,引起汗液外泄失常的一类病证。 血证是指凡由多种原因,引起火热熏灼或气虚不摄,致使血液不循常道,或上溢于口鼻诸窍,或下泄于前后二阴,或渗出于肌肤,所形成的一类病证。

-北京中医药大学考博中医内科真题总汇.

北中医考博中医内科真题汇总(2008-2017)2008北京中医药大学内科考博试题 内科学试题:100分 一、名词解释(3分/题) 呕吐、泻南补北、培土生金、癫狂痫、跨瘵 二、简答题(5分/题) 1、何谓瘟疫? 2、一男,50岁,高血压病史5年。今晨起床后,感觉头晕,视物旋转,如坐车船,视一为二。请你作出中医诊断,并对其作出具体诊治。 3、胸痹心痛与胃脱痛的鉴别。 4、血热妄行和气不摄血的机制是什么?二者是否可以并见? 三、论述题(10分/题) 1、关于水月中的治疗,请你结合古代文献作出论述。 2、治湿有那些方法,并写出代表方剂,及其临床如何应用。 3、结合临床请你谈谈中医药在治疗消渴的优势所在。 4、肺、脾、肾气虚的不同之处在哪里,请结合临床应用分析。 五、病例分析题25分 患者女,73岁,有慢性支气管炎30年,肺心病5年。近三日出现感冒,发 热,咳嗽,咯痰清稀易咯出,胸部膨满,喘息,喉中痰鸣有声。近一日出现咯痰色黄不易咯出,胸闷,渐出现意识模糊……舌淡胖,有瘀斑、瘀点,脉弦细滑。 肺胀,(外感引动,痰热瘀阻,蒙闭心神) 2012北京中医药大学内科考博试题 一、名词解释 痿蹙着痹怔忡霍乱里陕 二、简答 1、试举例说明温肺化饮治法的代表方剂、药物组成、临床适应病症。 2、试从病因病机、临床表现、治法方药等方面比较阴黄、虚黄的异同。 三、论述 1、结合古籍和临床阐述瘀血与消渴的关系,并举出三种常见并发症的病机特点和治法。 2、请结合临床比较分析眩晕、中风、厥证的基本病机、临床特点、治疗法则及转轨预后。 四、病例分析 1、患者,男,76岁,反复发作鼻腔出血5年,每年发作3-4次,近1年来鼻出血次数频繁,且血量多,经治疗可以控制,但经常头晕目眩。3天前因大怒,鼻腔出血复发,并头晕目眩加重,活动后尤甚,遂来我院就诊,刻下症:鼻中出血量多,色鲜红,头晕目眩,活动后加重,心悸神疲,气短乏力,夜难成寐,大便干燥。检查:面色苍白,鼻中隔粘膜溃烂,出血量多,舌红苔薄黄,脉数。

中医常用名词解释46453

中医重要名词解释 1.整体观念:机体自身整体性与外部环境的统一性称为整体观念、 2.辨证论治:根据病史、四诊所收集到的资料,通过比较、分析辨清病因、性质、病位以及正邪之间的关系,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与方法的这种认识与诊断疾病的基本方法、 3、辩证施护:就是按照辨证论治的原则去护理病人,称之为辩证施护,就是中医护理的基本特点之一。 4、同病异护:对同一疾病,根据其病程各个时期所表现出的不同的证候给予不同的护理,称之为同病异护。 5、异病同护:对不同的病,由于其病机相同而出现了相同的证候,则采取同一种护理方法,称之为异病同护。 6、证:又称证候,它既不就是症状,也不就是病名,而就是中医学特有的诊断学概念,就是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 症:就是指疾病的具体单个临床表现。 病:就是指有特定病因、发展形式、病机、发展规律与转归的一种完整过程。 7.阴阳: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与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既可以代表两个相互对立的事物,也可以代表同一事物内部存在的相互对立的两个面、 8、五行: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动变化;或就是:以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为基本性质标志形象物为一切事物提供识别标准。

9、五行学说:就是以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特性及其“相生”“相克”的规律来认识世界、解释世界与探求宇宙规律的一种世界观与方法论。 10.相生:指一事物对另一事物具有促进、助长与资生的作用。 11.相克:指一事物对另一事物的生长与功能具有制约的作用。 12.制化:相互制约、生化的意思,就是把相生、相克联系起来说的。 13.乘侮:五行中的生克制化遭到破坏后出现不正常相克现象。 相乘:乘虚侵袭,指一行对另一行的过度克制; 相侮:恃强凌弱,指一行对另一行的反克。 14.精气:构成宇宙万物的基本物质,宇宙万物的生存或消亡来自于精气的聚散。 15.精气学说:研究精气及其聚散、运动以及宇宙万物生长消亡的客观规律的学说。 16.气化:泛指气作用下的一切物质形态的变化。 17.藏象:藏指藏于体内的脏腑,象指显于外的生理功能与病理现象。脏藏于内,象显于外,故称藏象。 18.藏象学说:指通过对人体外部生理、病理现象的观察,来探求人体内部各脏腑组织的生理功能与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 19、腑脏:就是内脏的总称,由五脏、六腑、奇恒之腑组成。 20、神:(广义)机体的生命活动及其外在表现;(狭义)人得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等。

中医内科下学期名词解释

1、 胁痛:指以一侧或两侧胁肋部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病症,是临床上比较多见的一种自觉症 状。 2、 黄疸:以目黄、身黄、小便黄为主症的一种病症,其中目睛黄染尤为本病的重要特征。 3、 积聚:腹内结块,或痛或胀的病症。积属有形,结块固定不移,痛有定处,病在血分, 是为脏病;聚属无形,包块聚散无常,痛无定处,病在气分,是为腑病。 4、 鼓胀:指腹部胀大如鼓的一类病症,临床以腹大胀满、绷急如鼓、皮色苍黄、脉络显露 为特征。 5、 头痛:因外感六淫、内伤杂病而引起的,以头痛为主要表现的一类病症。 6、 眩晕: 眩指眼花或眼前发黑, 晕指头晕甚或感觉自身或外界景物旋转, 二者常同时并见, 统称眩晕。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车船,旋转不定,不能站立,可伴恶心、呕吐、汗 出,甚则昏倒等症。 7、 中风:以猝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不利为主症的病证。病轻者 可无昏仆而仅见半身不遂及口眼歪斜等症状。 口僻:俗称吊线风,主要症状是口眼歪斜,常伴耳后疼痛,口角流涎,言语不清等症 状,无半身不遂、神志障碍等表现。 8、 瘿病:以颈前喉结两旁结块肿大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类疾病。古称瘿气、瘿瘤、瘿囊、 影袋。 肾系病证 9、 水肿:体内水液潴留,泛滥肌肤,表现以头面、眼睑、四肢、腹背、甚至全身浮肿为特 征的一类病证。 10、 淋证:以小便频数短涩、淋沥刺痛、小腹拘急引痛为主证的病症。 11、 癃闭:以小便量少、排尿困难、甚则小便闭塞不通为主症的一种病证。其中小便不畅、 点滴而短少,病势较缓者为癃;小便闭塞,点滴不通,病势较急者为闭。 12、 阳痿:指成年男子性交时,由于阴茎痿软不举,或举而不坚,或坚而不久,无法进行正 常性生活的病症,阴茎发育不良引起的性交不能除外。 13、 遗精:指不因性生活而精液遗泄的病症。其中因梦而遗精的 称“梦遗” ,无梦而遗精甚 至清醒时精液流出的为“滑精” 。常伴有头昏、精神萎靡,腰腿酸软,失眠等症。 气血津液病症 14、 郁证:由于情志不舒、气机郁滞所致,以心情抑郁、情绪不宁、胸部满闷、胁肋胀痛或 易怒喜哭,或咽中如有异物梗塞等症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证。 虚火喉痹:因感冒,长期吸烟饮酒及嗜好食辛辣食物而引发,咽部有异物感,咽干、灼 热、咽痒,咽部症状与情绪无关,青中年男性发病较多。 梅核气:多见于青中年女性,因情志抑郁而起病,自觉咽中有物梗塞,与情绪波动有关 的症状。 15、 血证:凡血液不循常道,或上溢于口鼻诸窍,或下泄于前后二阴,或渗出于肌肤,所形 成的一类出血性疾患。 16、 痰饮: 指体内水液输布、 运化失常, 停积于某些部位的一类病证。 有痰饮、 悬饮、 溢饮、 支饮四种。 17、 消渴:以多饮、多食、多尿、乏力、消瘦、或尿有甜味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疾病。 18、 内伤发热:以内伤为病因,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阴、阳失衡为基本病机,以发热为 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一般起病较缓,病程较长,热势轻重不一,但以低热为多,或自 觉发热而体温并不升高。19、 自汗、盗汗:指由于阴阳失调,腠理不固,而致汗液外泄失常的病证。不因外界环境因 素的影响,而白昼时时汗出,动辄尤甚,为自汗;寐中汗出,醒来自止者,称为盗汗, 称为盗汗。 战汗:主要出现于急性热病过程中,表现为突然恶寒战栗,全身汗出,发热,口渴,烦 躁不安,为邪正交争的征象。 黄汗:汗出色黄,染衣着色,常伴见口中黏苦,渴不欲饮,小便不利,苔黄腻,脉弦滑 等湿热内郁之症。 20、 虚劳:以脏腑亏损,气血阴阳虚衰,久虚不复成劳为主要病机,以五脏虚证为主要临床 表现的多种慢性虚弱证候的总称。 21、 肥胖:由于多种原因导致体内膏脂堆积过多,体重异常增加,并伴有头晕乏力、神疲懒 言、少动气短等症状的一类病证。 肢体经络病证

中医名词解释

中医名词解释 1、整体观念:整体就是统一性和完整性。中医学认为人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体与自然环境有密切的关系。这种内外环境的统一性,机体自身整体性思想,称为整体观念。 2、证: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它包括了病变的部位、原因、性质,以及邪正关系。 3、辨证论治:辨证,就是四诊(望、闻、问、节)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论治,又称施治,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辨证是决定治疗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治疗疾病的手段和方法。 4、同病异治:是指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区以及患者机体的反应性不同,或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所以表现的证不同,因而治法也不一样。 5、异病同治:是指不同的疾病,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出现了相同的病机,因而也可采用同一方法治疗,这就是“异病同治”。

6、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即含有对立统一的概念。阴和阳,既可代表相互对立的事物,又可用于分析一个事物内部所存在着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7、阴平阳秘:是指阴气平顺,阳气固守,阴阳两个方面保持对立统一的协调关系。 8、阴血:血和阴,均有濡养和宁静的作用,故阴与血合称为“阴血”。 9、阳气:气和阳,均有温煦和推动脏腑生理功能作用,故阳与气合称为“阳气”。 10、阳胜则热:是指阳邪所致疾病的性质而言。阳邪致病的性质是实热证。 11、阳胜则阴病:是指阳邪致病,阳偏胜必然要导致阴伤,故说阳胜则阴病。 12、阴胜则寒:是指阴邪所致疾病的性质而言。阴邪致病的性质是寒实证。 13、阴胜则阳病:是指阴邪致病,阴偏胜必然导致阳衰,故说阴胜则

中医内科学 名词解释

癌症:是在脏腑阴阳气血失调,正气虚弱的基础上,外邪侵入,痰湿气淤毒等搏结日久,积渐而成。 不寐:由于心神失养或不安而引起以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类病症。 鼻衄:凡不因外伤或女性不因逆经所致血以鼻腔溢出者。 便秘:是指大肠传导功能失常,导致大便秘结,排便周期延长;或周期不长,但粪质干结,排便艰难;或粪质不硬,虽有便意,但便出不畅的病证。 痹病:是由于人体正气不足,卫外不固,感受风寒湿热等外邪致使经络痹阻,气血运行不畅,引起以肌肉,筋骨,关节发生疼痛,酸楚,麻木,重着,灼热,屈伸不利,甚或关节肿大变形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闭证:属实,骤起,邪气内闭清窍所致。临床以神智昏迷,牙关紧闭,口噤不开等为特点。 喘症:是由肺失宣降,肺气上逆,或肺肾出纳失常而致的以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扇动,不能平卧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常见病症。 齿衄:血自牙龈齿缝间溢出,并可排除外伤所致者。 痴呆:多由髓减脑消或痰瘀痹阻脑络,神机失用而引起的在无意识障碍状态下,以影响生活和社交能力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脑功能减退性疾病。 癫狂:癫与狂,都是属于神智失常的疾病,皆因谈迷神窍、气机逆乱而致。(癫)以精神抑郁,表情淡漠,沉默痴呆,语无伦次,静而少动,(狂)或精神亢奋,狂躁刚暴,喧扰不宁,毁物打骂,动而多怒为特征的一类病症。 癫病:因情志所伤,或先天遗传,致使痰气郁结,痰迷心窍,阴阳失调,精神失常所引起的精神病。 呃逆:是指胃气上逆动膈,气逆上冲,出于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不能自制的一种病证。肺痈:是指由于热毒血於,壅滞于肺,以致肺叶生疮,形成脓疡的一种病症。 肺痨:是由于体质虚弱,气血不足,感染痨虫,侵蚀肺脏所致的具有传染性的慢性虚弱性疾患。临床主要以咳嗽,咯血、潮热、盗汗及身体逐渐消瘦等为其特征。 肺胀:是由多种慢性肺系疾患反复发作,迁延不愈,肺脾肾三脏虚损从而导致痰淤阻结,气道不畅。肺气壅滞,胸膺胀满,不能敛降,临床以喘息气促、咳嗽、咯痰、胸部膨满、憋闷如塞,或唇甲紫绀,心悸浮肿等为主要表现的病症。 反胃:饮食入胃,宿谷不化,经过良久,由胃反出的病证。 腹痛:是指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的部位发生疼痛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证,多由脏腑气机不利,经脉失养而成。 感冒:凡感受风邪或时行疫毒,导致肺卫失和,以鼻塞、流涕、喷嚏、头痛、畏寒发热、全身不适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外感疾病。 鼓胀:因肝脾肾三脏受损,气、血、水瘀积腹内,临床以腹部胀大如鼓、皮色苍腹壁脉络暴露为特征,或有胁下或腹部痞块,四肢枯瘦等表现的病证。 关格:是指肾气衰惫,致使气化失常,关门不利,浊毒内蕴,损伤脾胃,升降失司,胃气上逆,临床出现小便不通与呕吐并见的病证。 汗症:是指由于人体阴阳失调,营卫不和,腠理不固引起汗液外泄失常的病症。 黄疸:是指因肝失疏泄,胆汁外溢,或血败不华于色,引发以目黄身黄小便黄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厥证:是由阴阳失调,气极逆乱所引起,以突然昏倒、不醒人事四肢厥冷等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症。 积聚:是指因正气亏虚,脏腑失和,气滞、血瘀、痰浊蕴结于腹,引发腹内结块,或胀或痛为主要临床特征的病证。 痉证:是指经脉失养或热盛风动所引起的项背强急,四肢抽搐,甚至角弓反张为主要表现的病证。 急黄:湿热挟毒,热毒炽盛,迫使胆汁外溢而迅速发黄如金,壮热烦渴,神昏烦躁,设置红绛

中医学常考名词解释

第一章导论 1.整体观念整体是指统一性.完整性和相互联系性中医学理论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与自然界息息相关.密切联系,人体受社会.生存环境的影响这种机体自身整体性思想及其与内外环境的统一性,称之为整体观念 2.辨证是将望.闻.问.切等诊法所收集来的资料.症状和体征,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通过比较.分析和综合,辨清疾病原因.性质.部位.发展阶段及正邪之间的关系等,最后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或病 3.论治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4.司外揣内是通过观察外的表象,以揣测分析及其内在变化的方法,又称以表知里 5.恒动观念恒动,即不停顿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之意中医学理论认为:一切物质,包括整个自然界,都处于永恒而无休止的运动之中因此,摒弃一成不变.静止.僵化的观点,称之为恒动观念 6.异病同治指不同的病证,病因不同,用同一种方法治疗 7.同病异治指同一种病证,病因不同,各用不同的方法治疗 8.疠气又称疫气.毒气.异气等,是一类具有强烈传染性的外邪疠气致病具有发病急骤传染性强一气一病的特点 第二章中医学的哲学思想 1.气化泛指气的作用所产生的变化 2.形气转化概指有形之物转化为无形之气,或无形之气转化为有形之物;以及形与形,即不同事物之间的的相互转化 3.气是最基本的客观存在,是构成自然界万物最基础最原始的物质,古有元气原气之称又由于气是极精极微的肉眼所看不到的精粹物质,故又称精气 4.阴阳是对自然界相关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总概括 5.阴阳偏盛包括阴偏盛和阳偏盛如指阴或阳的一方偏于亢奋的病理状态阳盛则热,阴盛则寒阳盛,多指阳邪偏盛,故表现为一派阳热亢盛的临床症状;阴盛,多指阴邪偏盛,故表现为一派阴寒至盛的临床症状 6.阴阳偏衰包括阴偏衰和阳偏衰指阴或阳的某一方低于正常水平的病理状态如阳虚则外寒,是因为阳虚,温煦功能低下,不能制约阴寒出现的虚寒之象; 阴虚则内热,是由于阴虚,无力制约阳热而出现的虚热之象 7.阴阳互损一是指阴阳偏盛伤及对方;二是指人体内正气(阴阳二气)的任何一方出现了虚损不足,致使对方受损伤的病理现象 8.损其有余阴或阳的一方偏盛亢奋;但尚未损及对方,此为实证,即实则泻之当损其有余 9.补其不足即虚则补之阴或阳的一方偏衰或阴阳俱损时,此即虚证,应补其不足 10.阴病治阳指阳虚不能制阴导致阴相对偏盛的虚寒证,即阳虚外寒,治宜补阳以制阴 11.阳病治阴指阴虚不能制阳而导致阳相对偏盛的虚热证,即阴虚内热,治宜补阴以制阳 12.五行制化制,制约克制的意思;化,生化变化的意思五行制化是指五行之间具有生中有制制中有生的生克协调配合关系属于五行相生与相克关系的正常联系 13.相乘乘,即乘虚侵袭相乘是指五行之间相克太过的异常变化其次序与相克同,即木乘土土乘水水乘火金乘木 14.抑木扶土又称平肝和胃法或调理肝脾法指通过抑肝平肝,佐以和胃健脾等法以治疗肝气犯胃肝旺脾虚等证 15.母病及子指病变由母脏累及到子脏 16.子病及母即病变由子脏波及到母脏 17.滋水涵木法又称滋肾养肝法或滋补肝肾法指通过滋肾阴以养肝阴的方法

中医常用名词解释

中医常用名词解释 1.整体观念:机体自身整体性与外部环境的统一性称为整体观念. 2.辨证论治:根据病史、四诊所收集到的资料,通过比较、分析辨清病因、性质、病位以及正邪之间的关系,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的这种认识和诊断疾病的基本方法. 3. 辩证施护:是按照辨证论治的原则去护理病人,称之为辩证施护,是中医护理的基本特点之一。 4. 同病异护:对同一疾病,根据其病程各个时期所表现出的不同的证候给予不同的护理,称之为同病异护。 5. 异病同护:对不同的病,由于其病机相同而出现了相同的证候,则采取同一种护理方法,称之为异病同护。 6.证:又称证候,它既不是症状,也不是病名,而是中医学特有的诊断学概念,是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 症:是指疾病的具体单个临床表现。 病:是指有特定病因、发展形式、病机、发展规律和转归的一种完整过程。 7.阴阳: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既可以代表两个相互对立的事物,也可以代表同一事物内部存在的相互对立的两个面. 8. 五行: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动变化;或是:以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为基本性质标志形象物为一切事物提供识别标准。

9. 五行学说:是以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特性及其“相生”“相克”的规律来认识世界、解释世界和探求宇宙规律的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 10.相生:指一事物对另一事物具有促进、助长和资生的作用。11.相克:指一事物对另一事物的生长和功能具有制约的作用。12.制化:相互制约、生化的意思,是把相生、相克联系起来说的。13.乘侮:五行中的生克制化遭到破坏后出现不正常相克现象。 相乘:乘虚侵袭,指一行对另一行的过度克制; 相侮:恃强凌弱,指一行对另一行的反克。 14.精气:构成宇宙万物的基本物质,宇宙万物的生存或消亡来自于精气的聚散。 15.精气学说:研究精气及其聚散、运动以及宇宙万物生长消亡的客观规律的学说。 16.气化:泛指气作用下的一切物质形态的变化。 17.藏象:藏指藏于体内的脏腑,象指显于外的生理功能和病理现象。脏藏于内,象显于外,故称藏象。 18.藏象学说:指通过对人体外部生理、病理现象的观察,来探求人体内部各脏腑组织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 19.腑脏:是内脏的总称,由五脏、六腑、奇恒之腑组成。 20. 神:(广义)机体的生命活动及其外在表现;(狭义)人得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