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8章粮食贮藏技术

第8章粮食贮藏技术

第8章粮食贮藏技术
第8章粮食贮藏技术

第八章

粮油贮藏技术

内容提要:

1. 小麦贮臧技术

2. 稻谷贮臧方法

3. 玉米贮藏技术

第八章粮油贮藏技术

【学习目标】

1、通过学习,掌握小麦、玉米、稻谷的贮藏特性与贮藏技术。

2、通过学习掌握大豆、油菜籽的储藏特点与储藏技术

第一节小麦贮藏技术

一、小麦的贮藏特性

1、后熟期较长小麦的后熟期比较明显,新收获的小麦,需要经过几个

星期甚至2?3个月才能完成后熟期。小麦的后熟作用,主要表现为呼吸能力强。新麦入库后,由于生理代谢旺盛,常易导致粮堆发汗、升温,如不及时检查发现和采取措施,就会造成粮面结露霉烂。

2、耐热性强小麦有较高的耐热性能,其蛋白质和呼吸酶具有较高的抗热性,小麦经过一定的高温,不仅不会丧失生命力,而且能改善品质。利用小麦耐热性的特点,采取热密闭入库保藏,可以杀虫、防霉。

3、吸湿性强小麦的种皮薄,含有大量的亲水物质,容易吸收空气中的水分,在相同的相对湿度中,小麦的平衡水分始终高于稻谷。小麦的吸湿性能又因品种不同而异,红皮小麦皮层较厚,吸湿较慢;白皮小麦皮层较薄,吸湿性较强;软质小麦吸湿能力强于硬质小麦。

4、呼吸强度弱通过后熟期的小麦呼吸作用微弱,比其他禾谷类粮食都

低,红皮麦比白皮麦的呼吸强度更低。因此,小麦有较好的耐贮性,正常条件下贮藏2?5年仍能保持良好的品质。

5、易感染害虫由于小麦无外壳保护,皮层较薄,且新麦入库正值高温

季节,适合害虫繁殖危害。危害小麦的害虫,主要是玉米象、麦蛾、印度谷螟、大谷盗等。

二、小麦的贮藏方法

(一)热密闭贮藏法

1、特点热密闭贮藏小麦,可以防虫、防霉,促进小麦的后熟作用,提高发芽率。

2、操作方法:利用夏季高温曝晒小麦,注意掌握迟出早收,薄摊勤翻的原

则,在麦温达到42 C以上,最好是50?52 C,保持2小时,然后迅速入库堆放,平整粮面后,用晒热的席子、草帘等覆盖粮面,密闭门窗保温。做好热密闭贮藏工作,其一是要求小麦含水量降到10%?12%,其二要求有足够的温度和密

闭时间,入库后粮温在46C左右,密闭7?10天;粮温在40C左右,则需密闭2?3周。

(二)低温贮藏法

1、特点低温贮藏是小麦安全贮藏的基本途径。小麦虽耐温性强,但在高

温下持续贮藏,会降低其品质。而低温贮藏,则可保持品质及发芽率。据报道,

小麦在低温、低氧条件下贮藏16年,品质变化甚微,并能制成良好的面包。

2、操作方法利用冬季低温,进行自然通风、机械通风降温,然后趁冷密闭,对消火越冬害虫,延缓外界咼温影响,能延缓小麦品质劣变。

(三)自然缺氧贮藏

目前国内外使用最广泛的方法还是自然缺氧贮藏。对于新入库的小麦,由于后熟作用的影响,小麦生理活动旺盛,呼吸强度大,极有利于粮堆自然降氧。实践证明,只要密闭工作做得好,小麦经过20?30天的自然缺氧,氧气浓度可

降到1.8 %?3.5 %,可达到防虫、防霉的目的。如果是隔年陈麦,其后熟作用早已完成,而且进入深休眠状态,呼吸强度很弱,不宜进行自然缺氧,这时可采取微生物辅助降氧或向麦堆中充二氧化碳、氮气等方法而达到气调的要求。

第二节稻谷贮藏方法

一、稻谷的贮藏特点

1、稻谷的颖壳较坚硬,对籽粒起保护作用。稻谷的颖壳能在一定程度上抵抗虫害及外界温、湿度的影响,因此,稻谷比一般成品粮好保管。

2、大多数稻谷(如籼稻)无后熟期。在收获时就已生理成熟,具有发芽能力。同时稻谷萌芽所需的吸水量低。因此,稻谷在收获时,如连遇阴雨,未能及时收割、脱粒、整晒,那么稻谷在田间、场地就会发芽。保管中的稻谷,如果结露、返潮或漏雨时,也容易生芽。

3、稻谷不耐高温。过夏的稻谷容易陈化,烈日下暴晒的稻谷,或暴晒后骤然遇冷的稻谷,容易出现“爆腰”现象。

二、稻谷的保管方法

(一)常规储藏

常规储藏的主要措施是:

1、控制水分。稻谷的安全水分是安全储藏的关键,一般早、中籼稻收获期

正是高温季节,收获后易干燥,入库水分低,能达到或低于安全水分。但晚粳稻收获时是低温季节,不易及时干燥,入库原始水分大,应及时进行干燥处理, 有烘干设备的应在春暖前处理完毕,没有烘干设备的,应利用冬、春季节的有利时机进行暴晒,将水分降到度夏标准以内。

度大,特别是进仓时由于自动分级现象而易形成杂质区,糠灰等杂质使粮堆孔隙度减小,湿热积聚堆内不易散发,这些都是储藏的不安全因素。因此,入仓前进行风扬或过筛,把杂质降低到0.5%左右可大大提高储藏稳定性。

3、秋后通风降温。秋凉以后及时通风降温,缩小分层温差,是防止稻堆上层结露,中下层发热的有效方法。特别是早稻入库粮温高,为了及时解决这一矛盾,入库后就应及时通风,降低粮温,要求使粮温接近气温水平。秋凉后抓紧有利气候条件,将粮温迅速降至15C以下。

(二)低温密闭。利用秋末初冬季低温、将粮温降到0 C -10 C,冷冻降温后,入库密闭储藏,可有效地保持低温。

密闭的方法因仓而异,若仓房隔热性能好,可采用全仓密闭。仓房隔热性能差的可用包打围的方法,禾U用稻谷的不良导热性特点,粮堆愈高大,愈能保持有利的低温。如果仓房密闭条件差,则可采用粮面压盖办法,粮面压盖要做到紧、密、实,以利于隔热、隔湿并防止空隙处结露。

(三)低温储藏

稻谷低温储藏可以减少虫害,少用或不用化学药剂,延缓稻谷品质下降,通常稻谷水分在16%^下,储藏温度在15C -0 C的条件下储藏为好。取得低温的方法应根据各地条件采用自然低温或机械制冷。

(四)气调储藏。

人工气调储藏。采用人工气调储藏能有效地延缓稻谷陈化,解决稻谷后熟期短、呼吸强度小、难以自然缺氧的困难。目前,国内外应用较广泛的是充二氧化碳和充氮气调储藏。实验证明,水分低于13%的稻谷在高二氧化碳中储藏

四年以上,生活力略有降低。这说明二氧化碳对低水分稻谷的生活力影响不大。

(五)"双低"储藏

目前进行大量的缺氧储藏,各种方法都只能使粮堆造成低氧状态,不足以抑制仓虫、霉菌的生长。但是利用仓虫在低氧和高二氧化碳状况下,气门启开、

呼吸量大、呈昏迷状态,使用低剂量熏蒸剂可将害虫致死,并抑制微生物的生长。具体

方法是在粮面薄膜上设置几个施药口,用直径4厘米、长1米的塑料

管或干燥毛竹做探管,在探管的下部钻上孔眼,口上配好活动木塞,在低氧状态下,以每50万千克稻谷用1-1.5千克磷化铝,将药片放入探管,塞好木塞,再用薄膜粘合剂迅速密封药口,可以获得较好的贮藏效果。

第三节玉米贮藏技术

一、玉米的贮藏特性

1、含水量较大,成熟度不均匀。各玉米产区在收获季节,由于天气等因素的影响,使玉米原始水分差别较大。玉米的成熟度不均匀,穗的顶部籽粒成熟慢,含水量大,脱粒时容易损伤。

2、玉米的胚大,呼吸旺盛。玉米胚部约占籽粒体积的三分之一,占粒重的10%-12%组织疏松,含有较多的蛋白质、可溶性糖和脂肪,呼吸量大,呼吸强度约为小麦的8-11倍,玉米在贮藏中易吸潮、生霉、发酸、发苦。

3、玉米胚部含脂肪多,易酸败。玉米胚部含有整粒中77%-89%勺脂肪,胚的脂肪酸值始终高于胚乳,酸败也首先从胚部开始。

4、玉米胚部容易霉变。由于胚部营养丰富,微生物附着量较多,所以胚部是虫和霉菌首先为害的部位。胚部吸湿后,在适宜温度下,霉菌大量繁殖,开始霉变。

二、玉米贮藏方法

根据玉米的特点,通常可采用籽粒贮藏和果穗贮藏两种方法。

(一)籽粒贮藏

玉米的籽粒贮藏,要做好干燥防潮、清除杂质、防霉防虫三项工作。

1、干燥防潮

据试验,玉米籽粒的水分在13%以下,温度不超过2 8C,只要做好防潮工作,一般都可安全贮藏。因此,玉米成熟后要及时收获,并抓紧时间将其充分晒干水分降到17%然后进行脱粒。干燥至含水量13%。

2、清除杂质

杂质是影响玉米贮藏安全的一个重要因素,含杂质多的玉米容易发生霉变和虫害。因此,玉米在入仓前要结合过风过筛,清除玉米中的杂质。

3、防霉防虫

玉米在贮藏期间,要勤检查,做好防霉防虫工作。当玉米仓内产生甜味时,要及时翻仓或进行晾晒。春暖前对玉米进行趁冷压盖密闭贮藏,对防止蛾类害虫有较好的效果。对已感染害虫的玉米可进行过筛处理,若对玉米进行冬季冷冻和春晒过筛相结合处理,防虫效果较好。

(二)果穗贮藏

玉米果穗贮藏方法简便、效果良好。新收获的玉米可在穗轴上继续进行后熟,使淀

粉含量增加,可溶性糖分减少,品质得到改善。

穗藏法有挂藏和堆藏两种方法。挂藏是将玉米苞叶编成辫,用绳逐个连接起来,挂在通风良好且能避雨的地方贮藏;堆藏是在露天场地上用秫秸编成圆形或方形的通风仓,将去掉苞叶的玉米穗堆在仓内越冬,第二年再脱粒入仓。

第四节大豆储藏技术

一、大豆的储藏特点

1抗虫、抗霉能力较强。大豆粒圆,种皮光滑,籽粒坚硬,抗虫、抗霉能力较强,但破损的大豆易变质。

2、易吸湿。大豆籽粒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脂肪,在空气湿度大时容易吸湿。高温高湿易使大豆发芽率降低。在相对湿度为70鳩下,大豆的吸湿性弱,储藏大豆要做好防潮工作。

3、易走油、赤变。大豆水分超过13%^上时,随着温度的升高,首先豆粒发软,然后在两子叶靠胚部位的色泽变红,俗称“红眼”,以后豆粒内部红色

加深并逐渐扩大,俗称“赤变”,严重时,子叶蜡状透明,出现浸油脱皮现象。

二、大豆的储藏技术

1、充分干燥:大豆脱粒后要及时晾晒,降低水分。需要长期储藏的大豆水分不要超过12.5%。

2、适时通风:新入库的大豆籽粒间水分不均匀,由于后熟作用,呼吸旺盛,

产生的水分与热量在大豆堆内积聚。秋季气温下降,易产生结露现象。因此,

大豆入库3?4周左右,应及时通风、散热,以增强大豆的耐藏性。

3、低温密闭:在严冬季节将大豆进行冷冻,采用低温密闭储藏,可以隔绝

外界温湿度的影响和害虫感染,又能防止浸油、赤变,有利于保持大豆的品质。

第五节油菜籽的贮藏技术

、油菜籽的贮藏特性

1、油菜籽粒小,皮薄。油菜籽粒小与空气接触面积大,易发生氧化反应。

2、传热慢。由于油菜籽不易散热失水,在贮藏中极易生芽、发热、霉变。

3、呼吸强度较高。由于油菜籽呼吸强度较高,酶的活性强,因此容易酸败。

水分在13%以上的油菜籽,往往仅一昼夜时间,温度上升到50C以上,就可全部霉

变,籽粒表面被菌落覆盖而成灰白色,使品质大为降低。因此,贮藏菜籽必须在入库前充分晒干,使水分控制在9%?10%以内。

二、油菜贮藏技术

1、适时收获。当角果蜡黄尚未开裂时收获,避免散落油菜籽。将收获的

油菜运到晒场上晾晒,使其充分成熟,

2、清洁消毒贮藏库

3、取样验收。检验水分与含油量。油菜籽入库必须按含水量大小,品质好坏分别堆放。

4、干燥降水。通过干燥,使水分降到9 %以下。

5、清选。使杂质含量降到1%o

6、入库技术。油菜籽入库时,要根据油菜籽的含水量与含油量分别储存。含油量大的种籽适宜储藏在容量不大的仓库中,以预防油菜自行发热。含水量不同的油菜籽存放于同一个仓内,会发生水分再分配,导致发热。由于油菜籽不易散热,包装储存时,堆包高度10包以下为宜。在各个不同深处放置温度计。

如果含水量超过9%应堆码成通风垛

7、贮藏期检查贮藏期重点检查温度,对温度升高的观测点,密切注意,以防发热霉变。注意水分变化。

油菜籽贮藏的难点

应预防种籽自行发热,因在种籽自行发热时,硫代葡萄糖甙会水解生成芥子香精油,引起贮藏菜籽中油脂发生质变。

油菜籽的自行发热的类型可分成局部发热、垂直发热、底层发热、上层发热和全仓发热。

在通常情况下,种子的局部自行发热是非常危险的,因为它较难被发觉。当干燥过程中,油菜籽的含水量不一致的情况下,容易发生局部发热。底层发热是由于仓库地坪返潮。下层种子吸收水分,生理代谢旺盛,产生热量所致;上层发热发生在种子的顶部,是由于屋顶有渗漏或缺乏通风所致;垂直发热是因为仓库墙壁隔热性能差,春季南面墙受热,造成油菜籽升温;种子全仓发热是在贮藏含有高水分的种子,并在贮藏时,没有定期检查产生。如果在仓中发

现开始有发热的现象,应立即出仓分选和干燥。

【作业资料】

1、知识延伸:禾U用网络、期刊资料查阅贮藏小麦、玉米、水稻、油菜

籽、大豆等贮藏新技术。

2、你的家乡生产的主要粮油产品有哪几种?当地采用什么方法贮藏?储

藏前做哪些处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