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二十四诗品

二十四诗品

二十四诗品
二十四诗品

二十四诗品

划时代意义:由过去的诗歌语言风格研究转入了诗歌意境风格的研究

一、雄浑篇

原文:大用⑴外腓⑵,真体⑶内充。反虚⑷入浑⑸,积健⑹为雄。具备万物,横绝太空。

荒荒油云,寥寥长风。超以象外,得其环中⑺。持之非强,来之无穷。

注释:

⑴、“大用”之说亦见庄子,《人间世》篇记载那棵可以为数千头牛遮荫的大栎树托梦给对它不屑一顾的木匠说:“且予求无所可用久矣,几死,乃今得之,为予大用。使予也而有用,且得有此大也邪?”所谓“大用”即“无用之用”也。“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

⑵、腓,原是指小腿肚,善于屈伸变化,此指宇宙本体所呈现的变化无穷之姿态。

⑶、真体,即是得道之体,合乎自然之道之体。《庄子?渔父》篇中说:“礼者,世俗之所为也;真者,所以受於天也,自然不可易也。故圣人法天贵真,不拘於俗。”

⑷、“虚”,是自然之道的特征,《庄子?人间世》云:“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

⑸、“浑”是指自然之道的状态,《老子》中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⑹、“健”是《易经》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之意,唐代孔颖达《正义》云:“天行健者,谓天体之行,昼夜不息,周而复始。”

⑺、“环中”之说源于《庄子》,《齐物论》云:“枢始得其环中,以应无穷。”蒋锡昌《庄子哲学?齐物论校释》云:“…环?者乃门上下两横槛之洞;所以承受枢之旋转者也。枢一得环中,便可旋转自如,而应无穷。此谓今如以无对待之道为枢,使入天下之环,以对一切是非,则其应亦元穷也。”又《则阳》篇云:“冉相氏得其环中以随成,与物无终无始,无几无时。”郭象注云:“居空以随物,物自成。”也就是说,一切任乎自然则能无为而无不为。

意义分析:

雄壮、浑厚

首四句讲的是“雄浑”美的哲学思想基础和具体解释。“大用外腓”是由于“真体内充”,讲的就是道家和玄学的体用、本末观。如无名氏所说:“言浩大之用改变于外,由真实之体充满于内也”;“返虚人浑,积健为雄”,是在上两句的基础上具体解释了“雄浑”。虚,故能包含万物,高于万物,因此只有达到“虚”,方能进入“浑”的境界。此句之意谓像宇宙本体那样不停地运动,周而复始,日积月累,因内在自然之健,而有一股雄浑之气。

中四句是进一步发挥前四句的思想内涵:雄浑之体得自然之道,故包容万物,笼罩一切,有如大鹏之逍遥,横贯太空,莫与抗衡。宇宙本体原为浑然一体,运行不息的一团元气,因为它有充沛的自然积累,所以才会体现出雄浑之体貌。所谓“荒荒油云,寥寥长风”,讲的是自由自在,飘忽不定,浑然而生,浑然而灭,气势磅礴,绝无形迹,自然生化而毫无人迹也正是自然之道的体现。这里所运用的是一种意象批评的方法之运用,也是《二十四诗品》的基本批评方法。

后四句则是对雄浑诗境创作特点的概括。“超以象外”为虚,“得其环中” 为浑,此二句就是“返虚入浑”,此云“雄浑”境界的获得,必须超乎言象之外,而能得其环中之妙。说明此种雄浑境界之获得必须随顺自然,而决不可强力为之,故云:“持之匪强,来之无穷。”这实

际也就是《含蓄》一品中所说的“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孙联奎《诗品臆说》云:“…不著一字?即…超以象外?,…尽得风流?即…得其环中?。”

总体论述:

“雄浑”是二十四品中最重要的一品,是建立在老庄“自然之道”基础上的一种美。之所以放在二十四品之首,讲的是一种同乎自然本体的最高的美,也就是诗歌创作的最理想境界。它所体现的“超以象外,得其环中”的创作思想是贯穿于整个二十四品的。

体用,本体和作用。浩大之用向外伸张而变化无穷,是因为自然之道充盈于内。返回太虚入于浑然一体的元气之中,则可积刚蓄健而形成雄壮的力量——这是雄浑美的哲学基础。于是,这雄浑之气可以囊括万物,可以横贯太空。

“雄浑”之美的诗境具备以下几个特征:1、雄浑的诗境有如一团自在运行的元气,浑然一体,不可分割,是一种整体的美;2、是一种自然之美,而绝无人工痕迹,是最高的美的境界。3、在浑然一体的诗境中蕴含着无穷无尽的意味,犹如昼夜运行、变幻莫测的混沌元气,日新月异,生生不息,故而是“不著一字,尽得风流”,是一种含蓄的美,超乎一切言象之外;4、“雄浑”是一种传神的美,而不是形似的美;5、“雄浑”之美具有空间性、立体感,是一种有生命力的、流动的动态的美,和中国古代文学艺术中所强调的所谓“飞动”之美有不可分割的关系

例诗介绍:

王昌龄的《从军行》:“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主擒吐谷浑。”边塞的苍茫风光和军土的英雄气概跃然纸上。

王维的《终南山》:“天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霭人看无。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欲投人宿处,隔水问樵夫。”山峰雄伟,直上云霄,绵延起伏,阴晴各殊,涧水曲折,潺潺流过。行人隔水询问樵夫,更将山势的宏大壮阔,衬托得淋漓尽致。

他山之石:

*《雄浑》揭示出了“雄浑”的三个重要特征:空间的无限大、力量的绝对大和视觉上的朦胧模糊。从这三个重要特征来看,雄浑与西方美学中的重要范畴“崇高”是非常相似的(《<二十四诗品>的诗歌美学》云南大学张国庆教授)。

“此非有大才力大学问不能,文中唯有庄、马,诗中唯李、杜,足以当之。”

《梦游天姥吟留别》

《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并序》

二、冲淡冲和、淡逸

原文:素处⑴以默⑵,妙机⑶其微⑷。饮⑸之太和,独鹤与飞。犹之惠风⑹,荏苒⑺在衣。

阅⑻音修篁⑼,美曰载归⑽。遇之匪深⑾,即之愈希⑿。脱有形似,握手已违⒀。

注释:

⑴、素,《庄子.马蹄》:同乎无欲,是谓素朴。《庄子.刻意》:故素也者,谓其无所与难也。纯也者,谓其不亏其神也。能体纯素,谓之真人。素处:指“真人”平素居初是无知无欲的淡泊心态。

⑵、默:静默无为,虚而待物。《庄子.在宥》: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极,昏昏默默。

⑶、机:触也,契也。

⑷、微:微妙。

⑸、饮,言得于内也。太和之气,阴阳会合之气,古人说阴阳中和,使万物各得其所的气,叫太和之气。即元气充满内心,进入到“道”的境界。

⑹、惠风,温和的风。王羲之《兰亭集序》:“惠风和畅。”

⑺、荏苒,微弱也,柔意。《归去来辞》:风飘飘而吹衣。此以惠风在衣为淡。

⑻、阅:历也,即阀阅之阅。《玉篇》:“门在左曰阀,在右曰阅。”

⑼、修篁:美的竹林。

⑽、美曰载归:曰:语助词。这句说:载美而归。也就是得到了足够的美的享受的意思。

⑾、匪:不。匪深,不深。无心而遇,所以说“遇之匪深。”

⑿、即:就、接近。稀:少。这两句是说:静默自守的人,无心追求什么;纵或有意追求什么,又觉得没有什么可追求的。两句皆形容恬淡自足的心境。

⒀、脱:假若。违:违背。这两句是说:若有形迹可求,刚一把握,便觉得这太执着了。两句仍是形容淡泊自足的心境。袁小山曰:狮子搏兔用全力,终是狮子之愚。

意义分析:

首四句描绘了“冲淡“的精神境界。“素处以默”是要保持一种虚静的精神状态。素常以静默自处,养生知足,这是道家平日修养的要求。素处以默,涵养者深。“妙机其微”静则心清,心清闻妙音,是说由虚静则可自然而然地洞察宇宙间的一切微妙的变化。“饮之太和”,指饱含天地之元气,而与自然万物同化之谓也。鹤本仙鸟,独与之俱飞,亦谓与自然相合、和造化默契也。其实“冲”就是“浑”,其实质都是“虚”。“返虚入浑”,“浑”是虚的体现;“饮之太和”,即是元气充满内心,进入到“道”的境界。

中四句再作比喻,描绘出一个冲淡的境界。春风吹拂衣襟,轻轻飘荡。它吹过幽静的竹林,发出动听的乐音。幽人亲身经历这种境界,不觉神思恍惚,心灵颤动,自然而生载与俱归之意。此真冲淡之美境也!

后四句言此种冲淡之诗境,实乃自然相契而得,决非人力之所能致。诗人偶然遇之,心目相应,“直致所得,以格自奇”,有如钟嵘所说:“…思君如流水?,既是即目;…高台多悲风?,亦惟所见。”均属“知非诗诗,未为奇奇”之作,若欲以人力而强求之,则无所寻窥,亦决不可得。此所谓“遇之匪深,即之愈稀”也。冲淡之境全在神会,而不落形迹,故“脱有形似”,则“握手已违”。

总体论述:

“冲淡”是二十四诗品中和“雄浑”可以相并列的另一类重要诗境。他和“雄浑”不是对立的,而是相互补充的。他和“雄浑”虽有不同的风格特征,但是在哲学思想基础和诗境美学特色的基本方面,则是和“雄浑”一致的。所以“雄浑”中有“冲淡”,“冲淡”中也有“雄浑”。“冲淡”之境,当以陶渊明、王维诗作为最,诚如东坡所谓“发纤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也。“冲淡”之美和“雄浑”之美相比,虽在风格上有所不同,但是也同样具有整体之美、自然之美、含蓄之美、传神之美、动态之美,正如司空图所说:“王右丞、韦苏州澄澹精致,格在其中,岂妨于遒举者?”两者在哲学思想基础上也是很一致的。但是,和“雄浑”之美相比,“冲淡”之美显然又有着不同的特色,大体说来,“雄浑”之美具有刚中有柔的特色,而“冲淡”之美则是柔中有刚。“雄浑”之作一般说往往气魄宏大,沉著痛快,而“冲淡”之作一般说往往冲和淡远,优游不迫。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可以“兼济”,有的诗在冲和淡远之中也可以有沉著痛快,比如上面所举王维的《终南山》就是在冲淡之中含有雄浑美特色的作品。从《二十四诗品》说,实际上每一品中都含有一些共同的基本的美学特色。

只有默才能领悟宇宙万物微妙的机缘和变化

例诗介绍:

王维的诗《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深林幽静、明月悄悄,没有了尘世之累,没有了人为之扰,没有孤独、没有惆怅,只有一片空灵、宁静的心境。

李白的《独坐敬亭山》:“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惟有敬亭山。”独坐时的寂寞心情和寂静的山景忽然冥会,感受到与自然亲近的温暖,人与山刹那间灵性相通,浑然一体。

他山之石:

*译文:冲淡的人,常常默无一言,心灵却多么微妙。他吮吸着太和之气,与独鹤一道在太空中任竟逍遥。温和的春风掀动着衣襟,又轻轻地拂过门前的竹梢,余韵袅袅—多么冲淡的境界啊!如能把这境界载入诗篇,那该多么好!他淡漠地对待一切,淡得没有什么痕迹可供寻找。倘一动追求之念,顷刻间,又觉得这有违自己的初心了。有些诗,用朴素的语言说出那种自求闲适的恬静的思想感情,说得自然而有情味。对这种诗,人们往往以“冲淡”一词,来概括地指明它的风格上的特色。“素处以默,妙机其微”,对写冲淡的诗的人所提出的一个思想修养的问题。说诗人平素应该静默自处,而微微地透露一点心思。这是一种逃避现实的论调。“饮之太和,独鹤与飞”。试想,饮太和之气,阴阳中和,心里没有一点疙瘩,多么冲淡!与独鹤同飞,跟尘世无争,心里没有得失的烦恼,多么冲淡!中间四句都是一些比喻,用意在于表现心平气和、优游自乐的冲淡情境。描绘出一个冲淡的境界。末四句言此种冲淡之诗境,实乃自然相和而得,不是人力所为之。可以说是“素处以默,妙机其微”的心境的直接说明。从诗的表现特点方面去理解这些话,似可以这样说:那些语言平淡而自然的、表现了默默地观察得来的静趣的诗篇,便是所谓冲淡特色的诗。

《冲淡》所揭示的冲淡诗风的基本特征是:其表层,和柔明朗,轻逸灵动,洋溢着诗人脱俗而不超尘的对现实和艺术执着的审美精神;其深层,蕴涵着由恬淡平和的个体人格之美与淡和的大自然之美有机融合而生出的醇厚无尽之美。冲淡诗风和《冲淡》品与陶渊明诗风有着密切联系(《<二十四诗品>的诗歌美学》云南大学张国庆教授)。

“此陶元亮居其最。唐人如王维、储光羲、韦应物、柳宗元亦近之。”

王维《鹿柴》

三、纤穠

原文:采采⑴流水,蓬蓬⑵远春。窈窕⑶深谷,时见美人。碧桃满树,风日水滨⑷。

柳阴路曲,流莺比邻⑸。乘之愈往,识之愈真。如将不尽,与古为新。

注释:

⑴采采,众多,茂盛。出自《诗经*蒹葭》“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⑵蓬蓬,形容草木密而凌乱。出自《庄子*秋水》“今子蓬蓬然起于北海(⑸),蓬蓬然入于南海,而似无有(⑹),何也?”

⑶窈窕,娴静端正的样子,出自《诗经*关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里形容宫室、山水幽深。

⑷水滨,水边,近水的地方。《诗经*采蘋》有云:“于以采蘋?南涧之滨。”

⑸比邻,近邻。古时五家相连为比。《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唐*王勃)“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意义分析:

前四句是对幽谷春色的生动描写。在幽深山谷见春水泉涌,更有美人时隐时现,纤秾之内含纯洁之态,艳丽之中蕴高雅之趣。

中四句是对前四句的补充,进一步写幽谷周边春色的方方面面:满树碧桃与美人之隐现互衬,更觉鲜艳夺目;和煦春风和流水之采采相映,愈显春意盎然。杨柳飘拂沿水边路曲而阴影连绵,流莺婉啭随山谷幽深而此起彼落。这一切是多么诱人,而又多么让人流连忘返啊!由此可见,“纤秾”比较突出地体现了“声”、“色”之美。

后四句由前八句进展引申出来,循此纤秾之境而乘之愈往,必能愈识其内含之真谛:于纤秀秾华之中存冲淡之韵味,于色彩缤纷之中寓雄浑之真体。故其“韵外之致”、“味外之旨”自然溢于言表,纤秾虽终古常见而光景常新。“纤秾”的特色是在纤巧细微而华艳秀丽,但又高雅自然,含而不露。

总体论述:

“纤秾”一品几乎完全都是用意象批评的方法来写的。王渔洋《香祖笔记》中说:“…采采流水,蓬蓬远春?,形容诗境亦妙,正与戴容州…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八字同旨。”均使用意象批评的方法,“纤秾”虽然色彩鲜艳,风光秀丽,但绝无浅俗鄙俚之态,而仍有“真体内充”之实,正如杨振纲《皋兰课业本》所云:“此言纤秀秾华,仍有真骨,乃非俗艳。”。它虽然描写具体,刻画细腻,但毫无人工雕琢痕迹,而显出一派天机造化。它虽然清晰可见,明白如画,但并非一览无余,而使人感到韵味无穷。它和“雄浑”、“冲淡”之美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例诗介绍:

杜牧的《江南春绝句》来说明这种特色:“千里鸳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在桃红柳绿、楼台掩映之中,诗人又寄托了多么深沉、含蓄的感慨啊!

他山之石:

“秀美——《诗品》高扬的又一面风格美大旗”,考察突出标举阴柔之美并与王维、孟浩然诗风关系密切的《纤秾》、《绮丽》和《典雅》、《清奇》四品,进而又结合《诗品》涉及秀美风格的多个品目而总说《诗品》秀美论。《诗品》秀美论同样极具理论开创性,它与西方优美论亦颇为相似,但同样是在结合文学实践进行理论探究方面,《诗品》秀美论更深入、更细致、更丰富,也达到了更高的理论高度,这同样是对世界美学的一个颇具中国特色的重要贡献。本章最后根据《诗品》壮美论和秀美论而提出一个观点:学术界一般认为中国古代美学缺乏对壮美和秀美的“体系式”研究,这一认识应当改变,因为《诗品》对壮美和秀美的研究明显属于“体系式”研究,其所表现出的“体系”性毫不逊色于表达着崇高、优美之美学思想的西方传统美学(《<二十四诗品>的诗歌美学》云南大学张国庆教授)。

四、沉著

原文:绿杉⑴野屋,落日气清⑵。脱巾⑶独步,时闻鸟声。鸿雁⑷不来,之子⑸远行。

所思⑹不远,若为平生⑺。海风碧云,夜渚⑻月明。如有佳语,大河前横。

注释:

⑴一作“绿林”,这里是用来衬托山野幽静环境的树林。

⑵清,指(液体或气体)纯净,出自《庄子*刻意》“水之性,不杂则清,莫动则平,郁闭而不流,亦不能清,天德之象也。

⑶脱巾,脱,取下,摘除,出自《庄子*说剑》“太子乃与见王,王脱白刃待之。”巾,古代人用以装饰戴在头上的绢帕,如《诗经*出其东门》有云:“缟衣綦巾,聊乐我员。”脱巾而行,更接近自然状态,精神更为沉著。

⑷鸿雁,一种候鸟,秋季向南飞,春季向北飞,传说古人能用来传递书信,后比喻信使。出自《诗经*鸿雁》“鸿雁于飞,肃肃其羽。”

⑸之子:这个人,出自《诗经*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⑹所思,所思的人。

⑺若为平生,似乎足以慰藉一生。

⑻渚,水中间的小块陆地。如《宿建德江》(唐*孟浩然)“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意义分析:

首四句描写山野幽人居住的环境和行为举止,野屋而处绿林之中更加显其幽静,时间正在日落之后,愈觉空气清新,幽人脱巾独步漫行于旷野之中,唯闻婉转鸟声不时从林中传来,则其精神状态之从容沉著亦不待言。

中四句写幽人内心思想状态,对远方朋友的深深怀念,“鸿雁不来,之子远行”,然而又仿佛觉得所思之人并不遥远,似乎就在眼前故足慰平生。这是从人的心理、感情上来写沉著的意念。

后四句是写自然境象以表现沉著之特色,郭解云:“海风碧云,指动态的沉著;夜渚月明,指静态的沉著。海风而衬以碧云,阔大浩瀚,状壮美的沉著;夜渚而兼以月明,幽静明彻,状优美的沉著。”又说:“窃以为大河前横,当即言语道断之意。钝根语本谈不到沉著,但佳语说尽,一味痛快,也复不成为沉著。所以要在言语道断之际,而成为佳语,才是真沉著。”这是比较符合原意的。“海风碧云”,也和“荒荒油云,寥寥长风”一样,有雄浑之美。而从幽人的精神境界也是冲和淡远,超脱尘世的。

总体论述:

这一品也是很典型的意象批评之范例,写一个隐居山野的幽人之沉著心态,来说明具有此种风格的诗境美。沉著的特点,如同晚清况周颐在《惠风词话》中所说:“平昔求词于词外,于性情得所养,于书卷观其通。优而游之,餍而饫之,积而流焉。所谓满心而发,肆口而成,掷地作金石声矣。情真理足,笔力能包举之。纯任自然,不假锤炼,则沉著二字之诠释也。”所以《皋兰课业本原解》云:“此言沉挚之中,仍是超脱,不是一味沾滞,故佳。盖必色相俱空,乃见真实不虚。若落于迹象,涉于言诠,则缠声缚律,不见玲珑透彻之悟,非所以为沉著也。”这是比较能说明沉著之特征的。

例诗介绍:

王维的《终难别业》:“中岁颇好道,晚家难山陲。兴来每独往,盛事空自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诗人无心淡泊、自然闲适,对境观心而道契玄微,静极生动、动极归静、动静不二的禅意渗透到山情水态之中,化作天光云影,空灵而自然。沉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评说:“行所无事,一片化机。”此诗确如况周颐所说:“纯任自然,不假锤炼。”真能脱略言象,而做到色相俱空,又余味无穷。

他山之石:

*“阴阳和合——《诗品》中的再一类风格美”,对《诗品》所标示的诗歌艺术风格中的“阴阳和合”之美进行讨论,选取的样本是《飘逸》和《沉著》。此种“阴阳和合”之美的主要特征在于:具体的诗歌风格中,虽倚阳而阳刚色彩并不十分突出,虽倚阴而其中又有着不可忽视的阳刚因素(《<二十四诗品>的诗歌美学》云南大学张国庆教授)。

五、高古

原文:畸人⑴乘真⑵,手把芙蓉⑶。泛⑷彼⑸浩劫⑹,窅然⑺空踪。月出东斗⑻,好风相从。

太华⑼夜碧,人闻清钟。虚伫⑽神素⑾,脱然⑿畦封⒀。黄唐⒁在独,落落⒂玄宗。

注释:

⑴畸人,即是得道的真人《庄子?大宗师》云:“畸人者,畸于人而侔于天。”就是道家心目中的理想的人物,是既无“机心”在胸、又无“机事”缠身的超尘拔俗之人,与世俗追逐名利之人有天壤之别。

⑵乘真,即乘天地自然的真气而上升天界,故《说文》云:“真,仙人变形而登天也。”

⑶芙蓉,指莲花,如李白《古风》云:“西上莲花山,迢迢见明星。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

⑷泛,不深入,对待事物漫不经心,超越之意。出自《庄子*田子方》“臧丈人昧然而不应,泛然以辞,朝令而夜遁,终身无闻。

⑸彼,那,那个。

⑹浩劫,大灾难。

⑺窅然,深远的样子。出自《庄子*逍遥游》“尧治天下之民,平海内之政,往见四子藐姑射之山,汾水之阳,窅然丧其天下焉。”

⑻东斗,指二十八星宿之一。

⑼太华,西岳华山,在今陕西境内。

⑽虚,空也;伫,立也,引申为集聚。

⑾神素,指纯洁心灵世界。

⑿脱然,超越。

⒀畦封,疆界。

⒁黄唐,黄帝、唐尧,这里指黄帝、唐尧时期太古纯朴之世。

⒂落落,形容举止潇洒自然,超脱世俗。

意义分析:

前四句,写与自然同化的“畸人”精神境界,来说明“高古”的特色。“泛彼浩劫,窅然空踪。”说的是畸人超度了人世之种种劫难,升入飘渺遥远的仙境,浩瀚的太空中早已不见其踪迹。远离世俗,脱略人间,即是高古的畸人之精神世界。

中四句是描写畸人升天后,夜空一片寂寞、空旷、幽静、澄碧的状态,是以自然风景来显示高古的境界,月光是明朗的,长风是凉爽的,华山是幽深的,钟声是清脆的,这就是高古的“畸人”曾经所在的地方。“畸人”虽已升迁,而留下的这个环境仍充满了高古的气氛。上四句可以理解为诗人根据古代传说的一种想象,中四句是对诗人所处环境的感受,而后四句则是写诗人与“畸人”相同的心理状态。这两句是说一种超脱于尘世、与自然同化的精神境界。独寄心于黄帝、唐尧的太古纯朴之世,倾身于玄妙之宗旨,而与世俗落落不相入。进一步写高古之心态。

总体论述:

《诗品》所论“高古”,与刘勰之《体性》篇中所论“远奥”有接近之处,这在于它们都体现了道家的玄远之思,超脱世俗的精神境界。但刘勰指的是广义的文章之风格,虽也包括了诗歌在内,然而主要是指语言风格说的,而《诗品》则是说诗歌的意境风格,它更突现了高古的精神境界。严羽《沧浪诗话》中论诗之品则有九,其中有“高”,有“古”,有“雄浑”,有“飘逸”。“飘逸”接近于《诗品》的“冲淡”,而“高”、“古”则与《诗品》之“高古”较为接近。杜甫在《解闷》十二首之八中曾写王维道:“不见高人王右丞,蓝田丘壑漫寒藤,最传秀句寰区满,未绝风流相国能。”这是从儒家角度来看王维这样避世隐居的高人,儒家也尊重像长沮、桀溺、许由、巢父、伯夷、叔齐这样的高人,但是他们和道家心目中的高人、畸人还是有区别的。儒家的隐士只是不受名利的羁绊,不像道家的高人在整个心灵上超脱尘世。不过,在谢绝名利、超脱现实方面还是有一致之处的,所以庄子也很赞赏许由,多次说到尧让天下、许由不受的故事。

例诗介绍:

李白的《山中问答》:“问余何事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没有一点人世尘埃的污染,悠闲超脱而清净高洁。

李白《关山月》:

他山之石:

*“违俗向道内在超越——贯穿《诗品》的重要精神”,主要通过考察《超诣》、《高古》、《洗炼》三品并联系“超越”文化理论和整部《诗品》,来讨论《诗品》的一个非常重

要的精神指向——违俗向道、内在超越。违俗向道、超越向美,全力倡扬、探究和呈现那与高洁自由的人格精神紧密相联的美和审美的丰富多彩的样态或境界,正是《诗品》诗歌美学突出的整体美学特质和文化特质。《诗品》是同时体现着中国文化内在超越和注重审美两大特质的一个典型样本(《<二十四诗品>的诗歌美学》云南大学张国庆教授)。

“高则俯视一切,古则抗怀千古”

他在浩劫中沉浮,深远缥缈而不见踪迹。也就在这个时候,明月从东方的斗宿之上缓缓升起,柔美的和风也随之轻轻荡漾。太华山在这月夜里显得格外的碧翠秀丽,此刻的人间似乎到处可以听见清亮的钟声……

古拙素朴的色调

六、典雅庄重、高雅

原文:玉壶⑵买春,赏雨茅屋。坐中佳士,左右修竹⑶。白云初晴,幽鸟相逐。

眠琴绿阴,上有飞瀑。落花无言,人淡如菊⑷。书之岁华⑸,其曰可读。

解释:

⑴、典雅,典:规范、典范;雅:正、纯正。典雅:正派庄重,优美不粗俗。这里专论文学作品

风格上的正派庄重。

⑵、玉壶,古代饮酒的器皿,暗含冰清玉洁之意。如《芙蓉楼送辛渐》(唐*王昌龄)曰“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⑶、修竹,美丽的竹林。

⑷、菊,菊花,一种草本植物,秋季开花,供观赏,可入药。古人评“梅、兰、竹、菊”为四君子,菊便象征一种人生境界。如《饮酒》(晋*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所以此处说“人淡如菊”。

⑸、“岁华”,即指岁时、时光,在这里是指上文所描写的幽雅景色。

意义分析:

首四句是写“佳士”的居室及其幽闲的生活情状:茅屋周围是修长的竹林,桌上放一壶春酒慢酌慢饮,自由自在地坐在茅屋内赏雨。

中四句写茅屋处在一个十分幽静的环境之中:雨后初晴,天高气爽,幽鸟戏逐,欢歌和呜。此时“佳士”走出屋外,闲步赏景,置琴于绿荫之下,面对飞瀑抚琴吟诗,人境双清,雅致已极。

后四句写“佳士”的精神状态和内心世界:所谓“落花无言,人淡如菊”,亦即是“冲淡”一品中“素处以默,妙机其微”的意思,说明“佳士”内心极其淡泊,既无“机心”亦无“机事”。

总体论述:

“典雅”一品写的是隐居“佳士”的形象。司空图这里所说的“典雅”,和儒家传统所说的“典雅”是很不同的。比如刘勰在《文心雕龙?体性》篇中说的“典雅”,则是儒家所推崇的“典雅”,故云:“熔式经诰,方轨儒门。”是积极进取,寻求仕进,按儒家伦理道德规范,严格要求自己,以齐家治国平天下为目标的人格风范。而《诗品》中的“典雅”,则颇象《世说新语》中那些“清谈名士”的风度、雅量,对人生看得极为淡泊,视世事若尘埃。道家顺应自然、超尘出俗、宁静淡泊的人生态度所体现出来的一种诗歌的意境风格。

例诗介绍:

王维的《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桃花源一般的田园生活,其实,那也是现实社会之中,但作者的精神却已超脱于现实,诚如陶渊明所说:虽“结庐在人境”,

“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自然而素朴,宁静而淡泊,超脱于世俗之外,寄情于山水之中,展示了一种令人景仰的庄而不谐,雅而不俗的情趣。

他山之石:

*译文:背着玉壶装满美酒去踏青游春,坐在茅屋中欣赏着那绵绵细雨(淅淅沥沥的春雨)。酒桌中围坐高人雅士,屋外长满了青翠毛竹。初晴的天空白云飘动,幽谷中鸟儿相互追逐。绿荫下面琴旁小憩,山顶之上飞泉瀑布。花朵儿静静地飘落,雅士恬淡宛如秋菊。如此美景写入诗中,也真值得欣赏阅读。

陪坐在周围的是情趣相契的友人,还有那婆娑青翠的修竹。白云飘来,正是雨过天晴的好时辰,欢蹦乱跳的小鸟在林中嬉戏追逐。这时,在绿荫中枕琴而眠,凝望着山峰上飞流而下的瀑布。落花无声,人的心境像菊花一样的淡泊……写下这最美好时光的其情其景,吟诵起来是多么的惬意啊!

**“秀美——《诗品》高扬的又一面风格美大旗”,考察突出标举阴柔之美并与王维、孟浩然诗风关系密切的《纤秾》、《绮丽》和《典雅》、《清奇》四品,进而又结合《诗品》涉及秀美风格的多个品目而总说《诗品》秀美论。《诗品》秀美论同样极具理论开创性,它与西方优美论亦颇为相似,但同样是在结合文学实践进行理论探究方面,《诗品》秀美论更深入、更细致、更丰富,也达到了更高的理论高度,这同样是对世界美学的一个颇具中国特色的重要贡献。本章最后根据《诗品》壮美论和秀美论而提出一个观点:学术界一般认为中国古代美学缺乏对壮美和秀美的“体系式”研究,这一认识应当改变,因为《诗品》对壮美和秀美的研究明显属于“体系式”研究,其所表现出的“体系”性毫不逊色于表达着崇高、优美之美学思想的西方传统美学(《<二十四诗品>的诗歌美学》云南大学张国庆教授)。

七、洗炼

原文:如矿出金,如铅出银。超心炼冶,绝爱⑴缁磷⑵。空潭⑶泻春,古镜照神。

体素⑷储洁,乘月返真⑸。载瞻星辰,载歌幽人。流水今日,明月前身。

解释:

⑴、绝,解作“绝对”,“绝爱”是很爱的意思。

⑵、淄磷,当源出《论语?阳货》:“不曰坚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淄。”意思是:坚固的东西磨也磨不薄,纯白的东西染也染不黑。

⑶、空潭:是指清澈见底而无丝毫尘埃的潭水。

⑷、体素,即《庄子?刻意》篇说的:“能体纯素,谓之真人。”无知无欲,无所与杂,纯真素朴,是为储洁。故如得道仙人,脱略尘俗,而乘月光返回天庭。

⑸、返真,即是返归自然。《庄子?秋水》篇云:“北海若曰,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无以得殉名,谨守而勿失,是谓反其真。”

意义分析:

首四句以“真人”之心态来比喻“洗炼”之诗境,所谓“超心冶炼”,是说这不是人为雕琢之冶炼,而是以超脱世俗之心,于意想中“冶炼”之,则自然落尽一切杂质,而显其素洁之本体。“绝爱淄磷”,此句之意:“洗炼功到,则不美者可使之美,不新者可使之新,虽淄、磷亦觉可爱。”非言“淄磷”本身可爱,而自“超心冶炼”视之,则其中所含金银原质自然清晰呈现。若以人工冶炼,虽极尽工巧亦不可得最纯净之金银。

中四句中所说“空潭泻春,古镜照神”,颇如老子所说的:“大巧若拙。”清澈见底而无丝毫尘埃的潭水,能把所有春光映现出来;古镜并不一定能照出人形貌上的纤细之处,但却最能从中看出真实神态,因为它在朦朦胧胧之中,要靠你的想像力去补充。

后四句讲的是能达到“返真”的境界,则瞻望星辰,载歌幽人,怡然自得矣。今日如流水般洁净,皆因纯静皎洁的明月是吾前身也。《大宗师》篇云:“嗟来桑户乎?嗟来桑户乎?而已反其真,而我犹为人猗。”

总体论述:

“洗炼”一品看来是讲的一种艺术技巧,但实际上也是说的一种诗歌的境界。此言诗境务必达到一种自然纯净、返归本体的状态,而绝无世俗尘垢之掺合,故云:“如矿出金,如铅出银。”

例诗介绍:

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既是一片冰清玉洁的纯净心灵,又是脱尽铅华的朴素艺术形式。这种“洗炼”不是人工至极的精密凝练,而是归真返朴的纯净本色。此又道家之“洗炼”不同于儒家之“洗炼”也。

他山之石:

*“违俗向道内在超越——贯穿《诗品》的重要精神”,主要通过考察《超诣》、《高古》、《洗炼》三品并联系“超越”文化理论和整部《诗品》,来讨论《诗品》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精神指向——违俗向道、内在超越。违俗向道、超越向美,全力倡扬、探究和呈现那与高洁自由的人格精神紧密相联的美和审美的丰富多彩的样态或境界,正是《诗品》诗歌美学突出的整体美学特质和文化特质。《诗品》是同时体现着中国文化内在超越和注重审美两大特质的一个典型样本(《<二十四诗品>的诗歌美学》云南大学张国庆教授)。

八、劲健

原文:行神如空,行气如虹。巫峡千寻,走云连风。饮真茹⑴强,蓄素守中。

喻彼行健,是谓存雄⑵。天地与立,神化攸同。期⑶之以实⑷,御⑸之以终。

解释:

⑴、茹,吃。

⑵、存雄,源出《庄子?天下》篇,其云:“天地其壮乎!施存雄而无术。”是说惠施欲存天地之雄而无术,此“雄”即“天地之壮”也,而天地之壮则为自然之景观,而非人力之所能为也。此意亦源于老子《道德经》二十八章“知其雄,守其雌”,谓深知其雄强,而安守于雌柔,此即以柔克刚之意。故知“存雄”实为保持自然之雄强也。

⑶、期,是:“求”之意。

⑷、实,充实于中,即“饮真茹强,蓄素守中”也。

⒌御,指“驾驭、统率”也

意义分析:

首四句所描写的是类似于“荒荒油云,寥寥长风”般的景象,“行神如空,行气如虹”,是“真人”、“畸人”从风而行的姿态气势,如《庄子?逍遥游》中所说的“列子御风而行”。“巫峡千寻,走运连风”,也是气势磅礴的自然景象,显示了“真气内充”、“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劲健特点。

中四句则是强调这种“劲健”的力量来自于自然本体,“饮真茹强”就是“真体内充”、“饮之太和”,指内心充满了阴阳和合之元气、真气,“蓄素守中”就是“素处以默”,指没有任何杂念、欲求,能以虚静之心胸容纳太和之真气,方可为“劲健”奠定基础。“喻彼行健,是谓存雄”,其意与“雄浑”一品中的“返虚入浑,积健为雄”是差不多的。

后四句说这种“劲健”是与天地相并立,而有若自然造化之神妙。故而若能“期之以实”,则必可“御之以终”。

总体论述:

“劲健”本是一种强劲有力、壮健宏伟的风格,但《诗品》中的“劲健”不同于一般经由人力奋斗而达到的“劲健”,而是“大用外腓,真体内充”而显出的“劲健”。谓“劲健”之势非只一时,而可持之以恒,久而不变。“劲健”与“雄浑”较为接近,而一在突出“浑”,一在突出“健”。

例诗介绍:

李白《扶风豪士歌》:“扶风豪士天下奇,意气相倾山可移。作人不倚将军势,饮酒岂顾尚书期。抚长剑,一扬眉,清水白石何离离。脱吾帽,向君笑,饮君酒,为君吟。张良未逐赤松去,桥边黄石知吾心。”豪气俊爽乃出于其自然本性,绝非人为做作,其脱略人世功名利禄,而内心雄健磅礴壮气,犹如清水白石而无任何污染也。

他山之石:

*“壮美——《诗品》高扬的风格美大旗”,讨论突出标举阳刚之美并与李白诗风明显相关的《豪放》、《劲健》两品,进而结合《雄浑》等品总说《诗品》之壮美论。壮美是《诗品》高举的诗歌风格美的一面大旗,《诗品》壮美论极具理论开创性,它与西方崇高论颇多相似;但在结合文艺实践进行理论探究方面,《诗品》壮美论更深入、更细致、更丰富,达到了更高的理论高度,这是对世界美学的一个颇具中国特色的重要贡献(《<二十四诗品>的诗歌美学》云南大学张国庆教授)。

九、绮丽

原文:神⑴存富贵,始轻⑵黄金。浓尽必枯,淡者屡深。雾余水畔,红杏在林。

月明华屋,画桥碧阴。金尊酒满⑶,伴客弹琴。取之自足,良⑷殚⑸美襟⑹。

解释:

⑴神,精神,精力。出自《庄子*逍遥游》“其神凝,使物不疵疠而年谷熟。”

⑵轻,轻视,不看重。

⑶尊,即樽,酒杯,金樽酒满。

⑷良,诚。

⑸殚,尽。

⑹襟,心胸,胸怀。

意义分析:

首四句中所说“神存富贵,始轻黄金”,黄金代表着具有形迹的富贵绮丽,而精神上的富贵绮丽则自然也就看轻黄金了。人为雕琢的绮丽往往是一种外在的浓艳色彩,而内中其实是很空虚的,故云“浓尽必枯”;而外表看来淡泊自然,其内里深处则常常是丰富而绮丽的,故云“淡者屡深”。此亦即东坡所说:“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苏辙《追和陶渊明诗引》所引)淡泊自持却孕育着无尽的“绮丽”

中四句是对天然的绮丽景色之描写(意象来展示):清净的水边飘荡着淡淡的雾气,林中的红杏呈现出鲜艳的色彩,明亮的月光覆照在华丽的屋上,雕画的小桥深隐在碧绿的树荫之中。极其绮丽而又极为自然,绝无人工雕琢之痕迹。

像是余雾尚未散尽的水畔,鲜艳的红杏点缀着葱郁的树林;像是如银的月光映照着华美的房屋,秀丽的画桥被碧水绿荫所映衬;又像是捧着斟满美酒的金尊,陪伴着客人弹出悠扬婉转的琴声……动静相宜

后四句则以处于此天然绮丽风光中的隐居高士之悠闲自在的富贵生活,来象征这种天然绮丽的诗境。诚可以充分地、尽情地抒发自己的胸怀,是则绮丽之精神也就更清晰地显示在读者面前了。

总体论述:

“绮丽”本指绮靡华丽,例如李白《古风》之一云:“自从建安来,绮丽不足珍。”一般多指六朝华艳绮靡、采丽竞繁之作,既颇多富贵气,而人为雕琢之痕迹亦较显露。然而,《诗品》中之“绮丽”如《皋解》所说:“此言富贵华美,出于天然,不是以堆金积玉为工。”

例诗介绍:

王昌龄的《酉宫春怨》:“西宫夜尽百花香,欲卷朱帘春恨长。斜抱云和深见月,朦胧月色隐昭阳。”并无浓墨艳彩,而绮丽风光,自然呈现在读者面前。

他山之石:

*“秀美——《诗品》高扬的又一面风格美大旗”,考察突出标举阴柔之美并与王维、孟浩然诗风关系密切的《纤秾》、《绮丽》和《典雅》、《清奇》四品,进而又结合《诗品》涉及秀美风格的多个品目而总说《诗品》秀美论。《诗品》秀美论同样极具理论开创性,它与西方优美论亦颇为相似,但同样是在结合文学实践进行理论探究方面,《诗品》秀美论更深入、更细致、更丰富,也达到了更高的理论高度,这同样是对世界美学的一个颇具中国特色的重要贡献。本章最后根据《诗品》壮美论和秀美论而提出一个观点:学术界一般认为中国古代美学缺乏对壮美和秀美的“体系式”研究,这一认识应当改变,因为《诗品》对壮美和秀美的研究明显属于“体系式”研究,其所表现出的“体系”性毫不逊色于表达着崇高、优美之美学思想的西方传统美学(《<二十四诗品>的诗歌美学》云南大学张国庆教授)。

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

李白《清平调词》三首

十、自然

原文:俯拾即是,不取诸邻。俱道⑴适往,著手成春。如逢花开,如瞻岁新。

真⑵与⑶不夺,强得易贫。幽人空山,过雨采蘋。薄言⑷情⑸悟,悠悠天钧。

解释:

⑴、道,即指自然。

⑵、真,即指自然之真。

⑶、与,同“予”。

⑷、薄言,为语助词,无义如《诗经?周南?孚苡》云“采采芣苡,薄言采之。”

⑸、情,情性,本性,即指自然天性。情悟,因情而有所悟

⑹、天钧,别本作天均,成玄英疏云:“天均者,自然均平之理也。”意谓听任万物之自然平衡运行。

意义分析:

首四句中所说“俯拾即是,不取诸邻”,其意就是真正美的诗境是任其自然而得,不必着意去搜寻。所以下二句接着说:“俱道适往,着手成春。”“俱道”,《庄子?天运》:“道可载而与之俱也。”若能与自然而俱化,则着手而成春,无须竭力去追求。

中四句进一步发挥此意,如花之开,如岁之新,皆为自然而然之现象,非依人力而产生。“真与不夺”之“真”,即指自然之真,此二句谓自然赋予者不会丧失,欲凭人力而强得者反而会失去。

后四句言“幽人”居于空山,不以人欲而违天机,雨后闲步,偶见苹草,随意采拾,亦非有意。“悠悠天钧”,乃指天道之自在运行,流转不息。《庄子?齐物论》云:“是以圣人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钧。”这二句是说以自然之本性去领悟万物之自在变化。

随手拈来、妙手偶得,无须刻意取之或假之于旁物。顺应了自然之道,则可着手成春。如遇见花儿自然开放,又好像是看见新的一年顺应四时变化的自然来临。不会有所失,贫乏苍白。好像隐者自然地伫立在空寂的山中。又好像雨过之后涉水,很自然地采摘那水面上漂浮的浮萍。

总体论述:

“自然”是中国古代文学创作中最高的理想审美境界,它的哲学和美学基础是在老庄所提倡的任乎自然,反对人为。刘勰在《文心雕龙?原道》篇中说:“云霞雕色,有逾画工之妙;草木贲华,无待锦匠之奇;夫岂外饰,盖自然耳。”

例诗介绍:

李白的《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轮秋,隐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舟行于月夜江中,与山水浑然一体,如自然造化之涌现,而无一丝人工斧凿之痕迹。

李白《静夜思》

“秋风清,秋月明。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三五七言》)

“巴水急如箭,巴船去若飞。十月三千里,郎行几岁归。”(《巴女词》)

“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山中与幽人对酌》)

他山之石:

*“自然——从哲学到文学的历史追求”,讨论《诗品》推崇“自然”的美学旨趣,所选样本是《自然》、《疏野》、《实境》三品。指出在《诗品》中,“自然”不仅独为一品,而且作为一种重要的美学精神大有贯穿诸品之势(《<二十四诗品>的诗歌美学》云南大学张国庆教授)。

十一、含蓄

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语不涉己,若不堪忧。是有真宰⑴,与之沉浮。

如鹿满酒,花时反秋。悠悠空尘,忽忽海沤⑵。浅深聚散,万取一收。

解释:

⑴、真宰,亦出《庄子?齐物论》,即指万物运行的内在规律,它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秉持这种真宰,宇宙万物之升降浮沉皆归于自然。好像露酒一样,容器虽满,仍然渗鹿不尽;又好像花开之时,遇到了秋寒,则寒而不露。

⑵、海沤,大海中漂浮不定的水泡。

意义分析:

首四句中所说“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即是“文已尽而意有余”之意,亦即“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这就是从哲学上的“言不尽意”论引申出来的。“语不涉己,若不堪忧”,即是对上两句的具体解释。

中四句是说产生这种含蓄的根本原因是在诗境之自然本性,是这种自在的规律使含蓄呈现出自然的态势,似乎永远有无穷无尽的深意蕴藏于其中。如酒之渗出,虽已积满容器,而仍然不停地渗出,永无尽时;如花之开放,遇秋寒之气,则放慢其开的速度,含而不露。

后四句更以空中之尘、海中之沤比喻其无穷无尽,变化莫测。或深或浅,或聚或收,以一驭万,则得其环中。

总体论述:

“含蓄”也是中国古代意境的主要美学特征。这一品强调含蓄必以自然为基点,方有“不著一字,尽得风流”之妙。

例诗介绍:

王昌龄的《长信秋词》:“奉帚平明金殿开,且将团扇共徘徊。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诗中未有一言及怨,而失宠宫女的深沉幽怨、无穷哀思,则尽在形象之中,言词之外矣。

李白《玉阶怨》

金昌绪《春怨》

张仲素《春闺》:“袅袅城边柳,青青陌上桑。提笼忘采叶,昨夜梦渔阳。”

他山之石:

*“乘之愈往,识之愈真——深叩诗歌艺术之精微”,对《诗品》中偏重于探讨诗歌创造中的艺术要求、手法、技法等方面问题的《精神》、《形容》、《缜密》、《含蓄》和《委曲》等五品作巡礼式的观览(《<二十四诗品>的诗歌美学》云南大学张国庆教授)。

三个含义:1 语言简练 2 真意蕴藏于内而不显露于外3 言有尽而意无穷

十二、豪放豪迈狂放

原文:观花⑴匪禁⑵,吞吐大荒⑶。由道反气,虚得以狂。天风浪浪,海山苍苍⑷。

真力⑸弥满,万象⑹在旁。前招三辰⑺,后引凤凰。晓策⑻六鳌⑼,濯足扶桑⑽。

解释:

⑴、化,或作“花”。

⑵、“禁”,作宫禁解。

⑶、大荒,指混沌未开的人世,如扬子云“洪荒之世”。

⑷、天风、海山,均为自然界宏大之景观。其声、其色亦非人间之声色所可比拟。

⑸、真力,来自本体内的自然之力。

⑹、万象,宇宙间的一切景象。

⑺、三辰,指日、月、星。

⑻、策,马鞭,出自《过秦论》(汉*贾谊)“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

⑼、六鳌,鳌,传说中的大龟或大鳖。

⑽、扶桑,古代神话中海外的大桑树,据说太阳从这里出来。

意义分析:

洞察造化无所窒碍,而有吞吐大荒的宏伟气势。这种宏伟的气势又根植于老庄哲学的自然之道。得道而能得气,得气方能表现出外在的狂放。像浪浪的天风之广漠,似苍苍的海山之壮阔。真力弥漫于内,万象列之于旁。前可招来日月星三辰,后可引来不与群鸟为伍的凤凰。早上鞭策着六鳌前行,晚上濯足在太阳升起的地方……

首四句讲的是此品的特色。“观化匪禁”,孙联奎在《臆说》中解云“观,洞观也,洞若观火。化,造化也。禁,滞窒也。能洞悉造化,而略无滞窒也”,“吞吐大荒”,据《山海经》云大荒之中有大荒山,是日月出入之处,有气壮山河,吞吐日月之势。豪放的风格具有气势狂放的特色,亦由内中元气充沛,得自然之道,内心进入得道之境,则外表自有狂放之态。故云“由道返气,处得以狂”。

中四句是对“豪放”的意象之形象描写,之所以有“天风浪浪,海山苍苍”的壮阔气象,乃来源于本体内之“真力弥满”,也就是“真体内充”,于是宇宙间的万千物象,也就可以任其驱使,气魄之大亦可想见。

后四句则进一步描写“豪放”的气派,其所写“前招三辰,后引凤凰。晓策六鳌,濯足扶桑”,更颇有屈原《离骚》中“饮余马于咸池兮,总余辔乎扶桑”,“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的神态。

总体论述:

“豪放”和“劲健”一品一样,是出乎自然之气质,而非人为强力以致。

例诗介绍:

李白诗,以豪放著称

李白的《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有冲决一切的奔腾水势,又有阻遏江流的奇峻山势,气势雄伟、壮阔。

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霓明灭或可睹。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扇,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忽魂悸魄动,怳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先向来之烟霞。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静谧优美的湖月转为奇丽壮观的海日,万转千折的山径通往令人战栗的层巅,想象丰富、夸张大胆,波澜起伏壮阔。

另外李白的《蜀道难》、《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等也可为典范之作。

《梁甫吟》、《侠客行》、《把酒问月》、《庐山遥寄卢侍御虚舟》、《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他山之石:

*“壮美——《诗品》高扬的风格美大旗”,讨论突出标举阳刚之美并与李白诗风明显相关的《豪放》、《劲健》两品,进而结合《雄浑》等品总说《诗品》之壮美论。壮美是《诗品》高举的诗歌风格美的一面大旗,《诗品》壮美论极具理论开创性,它与西方崇高论颇多相似;但在结合文艺实践进行理论探究方面,《诗品》壮美论更深入、更细致、更丰富,达到了更高的理论高度,这是对世界美学的一个颇具中国特色的重要贡献(《<二十四诗品>的诗歌美学》云南大学张国庆教授)。

十三、精神

原文:欲返不尽,相期⑴与来。明漪⑵绝底,奇花初胎⑶。青春鹦鹉,杨柳楼台。

碧山人来,清酒深杯。生气⑷远出,不著死灰。妙造自然,伊谁与⑸裁。

解释:

⑴、相期:等候所约的人,泛指等候或期盼。

⑵、明漪:明丽的水波纹。

⑶、胎:孕育。

⑷、生气:生命力,活力。

⑸、与,同“予”。

意义分析:

首四句中“欲返不尽,相期与来”颇难解,其实是一种形容性的分析,说的是精神蕴藏于内而显于外,是永远无穷无尽的,故欲返之于内而求之则愈觉不尽,心与之相期则自然而来。“明漪绝底,奇花初胎”是以清澈见底的流水和含苞欲放的花朵,比喻事物栩栩如生的生气和活力,现出其饱满的精神状态。

中四句进一步以情景交融的境界来描写“精神”特色,“青春鹦鹉,杨柳楼台”,都是写最富有生命力的事物,而“碧山人来,清酒满杯”,则突现出隐居幽人兴致勃勃的生动神态。

后四句则直接点出“精神”一品的要害是在“生气远出,不著死灰?”,而这种诗歌境界又是十分自然的,绝非矫揉造作得来,它是一种再造的“自然”,是不可能人为裁度的。此与谢赫《古画品录》中提出之“气韵生动”颇为相似。

总体论述:

“精神”就是说诗境的描写必须体现出对象旺盛的生命活力,事物的生生不息、日新月异的变化。

例诗介绍:

谢灵运的《登池上楼》:“潜虬媚幽姿,飞鸿响远音。薄霄愧云浮,栖川怍渊沉。进德智所拙,退耕力不任。寻禄返穷海,卧阿对空林。衾枕昧节候,褰开暂窥临。倾耳聆波澜,举目眺岖嵚。初景革绪风,新阳改故阴。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祁祁伤豳歌,萋萋感楚吟。索居易永久,离群难处心。持操岂独古,无闷征在今” 。中所写“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为代表。清新自然,为诗人久病在床初起,感觉敏锐,感受到了春天万物勃发的生机而无限欣喜。

他山之石:

*“乘之愈往,识之愈真——深叩诗歌艺术之精微”,对《诗品》中偏重于探讨诗歌创造中的艺术要求、手法、技法等方面问题的《精神》、《形容》、《缜密》、《含蓄》和《委曲》等五品作巡礼式的观览(《<二十四诗品>的诗歌美学》云南大学张国庆教授)。

十四、缜密

原文:是有真迹⑴,如⑵不可知。意象⑶欲生,造化⑷已奇。水流花开,清露未晞⑸。

要路⑹愈远,幽行为迟⑺。语不欲犯⑻,思不欲痴⑼。犹⑽春于绿,明月雪时。

解释:

⑴、真迹,即自然之迹、传神之迹,而非人工之迹、形似之迹。

⑵、如,好象,似乎。

⑶、意象,意境、一种审美的表象系统,一种心理存在。

⑷、造化,指大自然,造物者。出自《庄子*大宗师》:“倚其户与之语曰:…伟哉造化!又将奚以汝为,将奚以汝适?以汝为鼠肝乎?以汝为虫臂乎??”

⑸、晞,干燥。出自《诗经*东方未明》“东方未晞,颠倒裳衣。”此指露水未干,即天没亮。

⑹、要路,主要和重要的路途,具有某种重要用途的交通要道。如《古诗十九首》之四:“何不策高足,先据要路津。”

⑺、迟,缓慢,不畅通。出自《庄子*养生主》“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

⑻、犯,繁琐重迭,不循常理。出自《庄子*德充符》“仲尼曰:…子不谨,前既犯患若是矣。虽今来,何及矣!?”

⑼、痴,呆滞,不流畅。

⑽、犹,如。

意义分析:

首四句看上去若不可知,难以言喻,而其微妙之理则可默悟。朦胧之意象欲出而未出,它并非人为之构想,而是自然造化了奇妙之形态。

中四句言“缜密”之诗境有如“水流花开,清露未晞”,一物一景都写得非常细腻绵密。又如山林间幽远之“要路”,蜿蜒曲折,漫步前行,则为景甚多。

后四句写虽“缜密”之诗境,其诗语绝无繁琐重迭之累,其思路毫不板滞蹇塞而极为流畅,故云“语不欲犯,思不欲痴”,如春色之覆原野一片碧绿,明月之照积雪一片洁白。这里亦可见作者虽言各种不同风格,然而力求把它们都熔入到其基本的审美理想之中。钟嵘《诗品》谓谢朓诗“微伤细密,颇在不伦”,颜延之诗“体裁绮密,情喻渊深”,此“细密”、“绮密”均不同于《二十四诗品》的“缜密”,少自然之态势,而病于人工之刻镂,如谢朓之《和徐都曹》:“日华川上动,风光草际浮。桃李成蹊径,桑榆阴道周。”丽则丽矣,而总少天然洒脱之美。

总体论述:

“缜密”一品,本是指诗歌意境的细致周密,然而,诚如《皋解》所说,它不是世人那种“动以词语凑泊为缜密”,也就是人为造作的填缀襞积,而是一种天然的缜密,故云:“是有真迹,如不可知,意象欲出,造化已奇。”

例诗介绍:

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虽是精细缜密的描绘,绝无人工雕凿之态,而具有一片自然生机。

他山之石:

*“乘之愈往,识之愈真——深叩诗歌艺术之精微”,对《诗品》中偏重于探讨诗歌创造中的艺术要求、手法、技法等方面问题的《精神》、《形容》、《缜密》、《含蓄》和《委曲》等五品作巡礼式的观览(《<二十四诗品>的诗歌美学》云南大学张国庆教授)。

十五、疏野

原文:惟⑴性所宅⑵,真⑶取不羁⑷。控物自富,与率⑸为期。筑室松下,脱帽看诗。

但⑹知旦暮,不辨何时。倘然⑺适意,岂必有为。若其天放⑻,如是得之。

解释:

⑴、惟,同“唯”。

⑵、宅,这里用指心灵的位置。出自《庄子*人间世》:“无门无毒,一宅而寓于不得已,则几矣。”“一宅”意思就是心灵安于凝聚专一,全无杂念。

⑷、真,天真自然,合乎自然之道的人的本性。出自《庄子?渔父》:“礼者,世俗之所为也;真者,所以受於天也,自然不可易也。故圣人法天贵真,不拘於俗。”

⑷、羁,羁绊,拘束。

⑸、率,真率自然。出自《庄子*山木》:桑雽又曰:“舜之将死,真泠禹曰:…汝戒之哉!形莫若缘,情莫若率。缘则不离,率则不劳;不离不劳,则不求文以待形,不求文以待形,固不待物。?”

⑹、但,只。

⑺、倘然,倘若。

⑻、天放,见《庄子?马蹄》篇,其云:“民有常性:织而衣,耕而食,是谓同德;一而不党,命曰天放。”天,自然,林希逸《南华真经口义》中云:“放肆自乐于自然之中。

意义分析:

首四句就是说“疏野”的特点在真率而无所羁绊,“唯性所宅,真取弗羁”,是说任性而随其所安,但取其天真自然而毫无世俗种种羁绊。“控物自富”之“控物”当为“拾物”,即随手而自由取物,则自可富足不尽。“与率为期”,谓唯求与真率相约为期,而绝无任何规矩约束。

中四句是形象地描写疏野之人的生活和心态,“筑室松下,脱帽看诗”,其生活极为真率自然,无拘无束。“但知旦暮,不辨何时”,说明其心态完全是任性而为,无所顾忌。

后四句进一步说明疏野之人与世无争,“倘然适意,岂必有为。”他所追求的是庄子的“天放”境界。《齐物论》之…天行?、…天钧?、…天游?,与此…天放?,皆是庄子做此名字以形容自然之乐。”

总体论述:

“疏野”一品本是隐居高士不拘泥于世俗礼法的性格特征,诚如《皋解》所云:“此乃真率之一种。任性自然,绝去雕饰,与…香奁?、…台阁?不同,然涤除肥腻,独露天机,此种自不可少。”

例诗介绍:

王维的《与卢员外象过崔处士兴宗林亭》:“绿树重阴盖四邻,青苔日厚自无尘。科头箕踞长松下,白眼看他世上人。”避世隐居,视碌碌世人如蝼蚁之辈,疏野狂放而不修边幅,而其环境之清净自然,更显其人之心境与造化为一矣。

他山之石:

*“自然——从哲学到文学的历史追求”,讨论《诗品》推崇“自然”的美学旨趣,所选样本是《自然》、《疏野》、《实境》三品。指出在《诗品》中,“自然”不仅独为一品,而且作为一种重要的美学精神大有贯穿诸品之势(《<二十四诗品>的诗歌美学》云南大学张国庆教授)。

十六、清奇

原文:娟娟群松,下有漪流。晴雪满竹,隔溪渔舟。可人⑴如玉⑵,步屧⑶寻幽。

载瞻载止,空碧悠悠,神出古异,淡不可收⑷。如月之曙,如气之秋。

解释:

⑴、可人,郭解为“可意之人,言其最惬人意之人”,实即前所说幽人、佳士。。

⑵、如玉,《世说新语?容止》云:“裴令公(楷)有俊容仪,脱冠冕,粗服乱头皆好,时人以为…玉人?。见者曰:…见裴叔则,如玉山上行,光映照人。?”

⑶、屧,木屐。

⑷、收,当指收受领会之意。

意义分析:

首四句写“清奇”之境:秀美的松林下有一条清澄的小溪,水边的小洲上满盖着白雪,溪对面停着一艘小渔船。

中四句写“清奇”之人,指品质高洁、风度闲雅的高士。“步屧寻幽”,是说穿着木屐,不修边幅,悠闲散步,探寻幽趣,行行止止,停停看看,神态自若,心情淡泊,而天空碧蓝,无丝毫尘埃,真清奇之极也。

后四句写清奇之人的精神境界,所谓“神出古异,澹不可收”,言其精神境界之高古奇异,显示出其心灵世界之极其淡泊,使人永远领略不尽。故如破晓时之月光,明朗惨淡;又如深秋时之空气,清新高爽。

总体论述:

“清奇”一品颇有点接近“高古”,但“高古”纯为神态,而“清奇”则形神兼备。

例诗介绍:

孟浩然的《夏日南亭怀辛大》:“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以山水自适的情怀,融入池月清光、荷风清香和竹露清响的兴象中后,顿觉清旷爽朗。此外“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句更是举座嗟其清绝。

柳宗元《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亦有此特色。人烟灭绝,江寒雪白,实清奇高土之心灵世界也。

他山之石:

*“秀美——《诗品》高扬的又一面风格美大旗”,考察突出标举阴柔之美并与王维、孟浩然诗风关系密切的《纤秾》、《绮丽》和《典雅》、《清奇》四品,进而又结合《诗品》涉及秀美风格的多个品目而总说《诗品》秀美论。《诗品》秀美论同样极具理论开创性,它与西方优美论亦颇为相似,但同样是在结合文学实践进行理论探究方面,《诗品》秀美论更深入、更细致、更丰富,也达到了更高的理论高度,这同样是对世界美学的一个颇具中国特色的重要贡献。本章最后根据《诗品》壮美论和秀美论而提出一个观点:学术界一般认为中国古代美学缺乏对壮美和秀美的“体系式”研究,这一认识应当改变,因为《诗品》对壮美和

秀美的研究明显属于“体系式”研究,其所表现出的“体系”性毫不逊色于表达着崇高、优美之美学思想的西方传统美学(《<二十四诗品>的诗歌美学》云南大学张国庆教授)。

十七、委曲

原文:登彼太行,翠绕羊肠。杳⑴霭流玉⑵,悠悠花香。力之于时⑶,声之于羌⑷。

似往已回⑸,如幽匪⑹藏。水理漩洑⑺,鹏风翱翔⑻。道不自器⑼,与之圆方⑽。

解释:

⑴、杳,指远得不见踪影。

⑵、流玉,流动的玉,比喻空中流动的雾气如玉般洁白而美丽。

⑶、“时力”是古代的一种良弓之名,见《史记?苏秦列传》《集解》云:“作之得时,力倍于常,故名时力也。”说明委曲而有力,云“似往已回”,当是指拉弓射箭之势。

⑷、羌,羌笛。

⑸、似往已回,更为形象地形容“委曲”的意境。

⑹、匪:不。

⑺、漩洑,指水流回旋流淌。

⑻、翱翔,在空中回旋地飞翔。出自《庄子*逍遥游》:“斥鴳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

⑼、器,形器、器皿。

⑽、圆方,或圆或方。《庄子*知北游》有语:“物已死生方圆,莫知其根也,扁然而万物自古以固存”。

意义分析:

首四句言如登太行山之羊肠小道,绿翠围绕而幽深曲折;又如悠远而弯曲的流水,弥漫着恍惚迷离的雾气,散发出各种各样诱人的花香,比喻“委曲”诗境的无穷无尽之深味。

中四句以良弓之力“似往已回”、羌笛之声“如幽匪藏”,进一步形容“委曲”之作用。羌笛之声悠扬遥远,时断时续,委曲不尽。

后四句则言“委曲”变化自有其内在之理,如水面波纹源于其内之漩伏暗流,大鹏翱翔缘于其翅之鼓动煽风。“道不自器,与之圆方”,是说事物都是随顺自然,各适其性,不以某种形器为限,受其拘束,而因宜适变,或圆或方。这样仍然强调“委曲”亦是天工所以成,而非人为雕琢所至。

总体论述:

“委曲”一品与“含蓄”接近,而又有所不同,此品重在含蓄而又曲尽,低回往复,曲折环绕,使人读后,味之不尽,有“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之感。

例诗介绍:

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情思委曲,含蓄深远,自然亲切,绵绵不断。

李白的《劳劳亭》:“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借春风有情来写离别之苦。语言明白易晓,景物简单,但蕴涵却委曲深长。

他山之石:

*“乘之愈往,识之愈真——深叩诗歌艺术之精微”,对《诗品》中偏重于探讨诗歌创造中的艺术要求、手法、技法等方面问题的《精神》、《形容》、《缜密》、《含蓄》和《委曲》等五品作巡礼式的观览(《<二十四诗品>的诗歌美学》云南大学张国庆教授)。

十八、实境

原文:取语甚直,计思匪深。忽逢幽人,如见道心⑴。清涧之曲,碧松之阴。

一客荷樵,一客听琴。情性所至,妙不自寻。遇之自天,泠然⑵希音。

解释:

⑴、道心,自然的精神状态,取之自然的意境。

⑵、泠然,形容声音清越。

意义分析:

首四句讲的是“实境” 是说“应目会心”,而合乎“自然英旨”的“直寻”之作,故云:“取语甚直,计思匪深,忽逢幽人,如见道心。”

中四句则是对“实境”的形象描写,清澄的涧水曲曲弯弯,碧绿的松林一片阴影,不论是打柴的樵夫,还是听琴的隐士,都自由自在,无拘无束。

后四句承接上几句而说“实境”之获得全凭“情性所至”而“妙不自寻”,此乃得之自然,“遇之自天”,如“大音希声”,悠远飘渺,此之谓“泠然希音”。例如苏轼所说:“作诗火急追亡逋,清景一失后难摹。”(《腊月游孤山访惠勤惠思二僧》)实境之作一般都受直觉思维的作用比较明显。

总体论述:

“实境”一品是说有些诗境看来似乎是具体写实的,但实际上都是“应目会心”,而合乎“自然英旨”的“直寻”之作。“实境”之要义在自然天成,而其写作之特点在于“直寻”,或“直致所得”,要求诗人善于在心物相应、灵感萌发的刹那间,抓住心中目中所涌现的境界,很真切地把它描写出来。

例诗介绍:

王维的《白石滩》:“清浅白石滩,绿蒲向堪把。家住水东西,浣纱明月下。”此诚王夫之所谓“现量”也,清秀实境,如在目前。

他山之石:

*“自然——从哲学到文学的历史追求”,讨论《诗品》推崇“自然”的美学旨趣,所选样本是《自然》、《疏野》、《实境》三品。指出在《诗品》中,“自然”不仅独为一品,而且作为一种重要的美学精神大有贯穿诸品之势(《<二十四诗品>的诗歌美学》云南大学张国庆教授)。

十九、悲慨

原文:大风卷⑴水,林木为摧⑵。适苦欲死,招⑶憩⑷不来。百岁⑸如流⑹,富贵冷灰⑺。

大道⑻日丧⑼,若为⑽雄才⑾。壮士⑿拂剑⒀,浩然弥哀⒁。萧萧落叶,漏雨苍苔。

注释

⑴、卷,掀起来。

⑵、为摧,摧:折。为摧:被风摧折。

⑶、招:邀来。

⑷、憩:休息;安慰。

⑸、百岁:百年光阴。

⑹、如流:如流水逝去。

⑺、富贵句,大意是:富贵化为灰烬。

⑻、大道:天道,自然之道。

⑼、日丧:日益消逝。

⑽、若为:如何,奈何。

⑾、雄才:有雄心大才的人。

⑿、壮士,即上句所说的“雄才”。

《二十四诗品》之《冲淡》

此句出自《二十四诗品》之《冲淡》篇. 原文: 素处以默,妙机其微,饮之太和 ,独鹤与飞 犹之惠风,苒苒在衣,阅音修篁 ,美曰载归. 遇之匪深,即之愈希,脱有形似 ,握手已违. 译文: 安然淡泊而静默地自处,自然巧妙地领悟那诗道的细奥精微,就如同呼吸着宇宙间的冲和之气,与悠然独处的白鹤展羽齐飞一般自由舒惬.此时阵阵和风吹来,轻轻地拂动着我的衣服,又好像在幽深静谧的竹林里听罢天籁禅音,心情舒畅地踏上归途.诗道在于自然而然地遇合,不在于极力去深究.如果勉强去追索,反而渺然难求.表面纵然相接,偶尔有些形似,而诗道的精神却已经远离了. 《道德经》第十八章: 大道废有仁义;慧智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说到这里,不得不提一下春秋战国时期的儒道之争。当然,这与老子没关系,但是他的信徒们却拾起了老子留下的思想武器,与儒家展开了一场又一场轰轰烈的唇枪舌剑。战斗意志最顽强的应该是庄子。儒家提倡仁义礼智信,以此作为治世之策。庄子不仅不要这一套,还在《胠箧quqie》

借盗跖(孔子丁时代暴虐的化身,横行几国,屠城节略,但竟善终了)的口对此大加讽刺——跖之徒问于跖曰:“盗亦有道乎?”跖曰:“何适而无有道邪?夫妄意室中之藏,圣也;入先,勇也;出后,义也;知可否,知也;分均,仁也。五者不备而能成大盗者,天下未之有也。” 因为老子也说过:大道废有仁义;慧智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什么意思呢?仁义是道德堕落的结果,大道废弛不用之后,才提出的;智谋权术出现之后,才会产生严重的虚伪狡诈行为;家人出现不和,亲情淡漠出现之后,才有了孝子慈父的典型的涌现;国家动荡不安,内忧外患,才会有忠臣的产生。 我们怎么看待这一则呢?是不是真如有些人所说的老子所宣扬的是“反仁义、反智慧、反忠臣、反孝子”的愚民政策呢? 我们先谈“仁义”。老子生活的周朝主张以“礼乐”治国,人们都自觉地遵守着无形的价值规范,尽管不是老子所追求的理想境界,但百姓们还可以过着一定意义上的“我自然”的生活。但到了后期,礼崩乐坏,“陪臣执国命”,诸侯荒淫暴虐、尔虞我诈,“春秋无义战”,这是中国历史上病态最严重的一段时期。所以,孔夫子出来了,他倡“仁”,用“仁”来去其贪,来拯救人心,涤清世道,说“克己复礼为仁”。倡导人们回到那种循“礼”而治的状态中去,实现一

二十四诗品原文_司空图1

二十四诗品司空图 雄浑 大用外腓真体内充返虚入浑积健为雄具备万物横绝太空荒荒油云寥寥长风超以象外得其环中持之匪强来之无穷冲淡 素处以默妙机其微饮之太和独鹤与飞犹之惠风苒苒在衣阅音修篁美曰载归遇之匪深即之愈希脱有形似握手已违纤秾 采采流水蓬蓬远春窈窕深谷时见美人碧桃满树风日水滨柳阴路曲流莺比邻乘之愈往识之愈真如将不尽与古为新沉著 绿杉野屋落日气清脱巾独步时闻鸟声鸿雁不来之子远行所思不远若为平生海风碧云夜渚月明如有佳语大河前横高古 畸人乘真手把芙蓉汎波浩劫窅然空踪月出东斗好风相从太华夜碧人闻清钟虚伫神素脱然畦封黄唐在独落落玄宗典雅 玉壶买春赏雨茅屋坐中佳士左右修竹白云初晴幽鸟相逐眠琴绿荫上有飞瀑落花无言人淡如菊书之岁华其曰可读洗炼 犹镰出金如铅出银超心炼冶绝爱淄磷空潭泻春古镜照神体素储洁乘月返真载瞻星辰载歌幽人流水今日明月前身劲健 行神如空行气如虹巫峡千寻走云连风饮真茹强蓄素守中喻彼行健是谓存雄天地与立神化攸同期之以实御之以终绮丽 神存富贵始轻黄金浓尽必枯溃者屡深雾余山青红杏在林月明华屋画桥碧阴金樽酒满伴客弹琴取之自足良殚美襟自然 俯拾即是不取诸邻俱道适往着手成春如逢花开如瞻岁新真予不夺强得易贫幽人空山过水采苹薄言情晤悠悠天钧含蓄 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语不涉难已不堪忧是有真宰与之沉浮如绿满酒花时返秋悠悠空尘忽忽海沤浅深聚散万取一收豪放 观花匪禁吞吐大荒由道返气处得以狂天风浪浪海山苍苍真力弥满万象在旁前招三辰后引凤凰晓策六鳌濯足扶桑精神 欲返不尽相期与来明漪绝底奇花初胎青春鹦鹉杨柳池台碧山人来清酒满怀生气远出不著死灰妙造自然伊谁与裁缜密 是有真迹如不可知意象欲生造化已奇水流花开清露未晞要路愈远幽行为迟语不欲犯思不欲痴犹春于绿明月雪时

“清浅白石滩,绿蒲向堪把。”原文、赏析

清浅白石滩,绿蒲向堪把。 出自唐代王维的《白石滩》 原文 清浅白石滩,绿蒲向堪把。 家住水东西,浣纱明月下。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任太乐丞。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维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创作背景: 译文 清澈见底的白石浅滩,嫩绿的蒲草可以满把采摘。 一群少女住在绿水两旁,趁着皎洁的月色洗衣浣纱。 注释

白石滩:辋川的一个地方,王维辋川别墅二十景之一。此诗列《辋川集》第十五首。 “清浅”二句:青绿的蒲草长得快差不多能用手握了。蒲:一种水生草本植物,叶长而尖,可以编席、作蒲包等。向堪把:差不多可以用手握住,可以采摘了。向:临近,将近。堪:能够,可以。把:握。“家住”二句:家住水东水西的女子,月夜三三两两地出来,在白石滩前洗纱。浣(huàn):洗。浣(huàn)纱:用西施浣纱的典故,暗示浣纱女的明丽。 赏析 这诗是王维《辋川集》中的一首,描写白石滩月夜景色,清新可喜,颇堪玩味。 白石滩,辋水边上由一片白石形成的浅滩,是著名的辋川二十景之一。王维的山水诗很注意表现景物的光线和色彩,这首诗就是用暗示的手法写月夜的光线。它通过刻画沉浸在月色中的景物,暗示出月光的皎洁、明亮。如头两句“清浅白石滩,绿蒲向堪把”,写滩上的水、水底的石和水中的蒲草,清晰如画。夜色之中,能看得如此分明,这正暗示月光的明亮。唯其月明,照彻滩水,水才能见其“清”,滩才能显其“浅”,而水底之石也才能现其“白”。不仅如此,从那铺满白石的水底,到那清澈透明的水面,还可以清清楚楚地看到生长其中的绿蒲,

二十四诗品

一、雄浑 大用外腓,真体内充。反虚入浑,积健为雄。具备万物,横绝太空。荒荒油云,寥寥长风。超以象外,得其环中。持之非强,来之无穷。 华美的文辞涌现在外,真切的内容充实其中。返回虚静,才能达到浑然之境,蓄积正气,笔力方可显出豪雄。雄浑的诗包罗万物的气势,高高横贯浩渺的太空。像苍茫滚动的飞云,如浩荡翻腾的长

风。超越生活的表面描写,掌握作品的核心内容。追求雄浑,不可勉强拼凑,自然得来,就会意味无穷。 二、冲淡 素处以默,妙机其微。饮之太和,独鹤与飞。犹之惠风,荏苒在衣。阅音修篁,美曰载归。遇之匪深,即之愈希。脱有形似,握手已违。

作家平时保持着沉静的思考,就会体会到冲淡的微妙。诗歌饱含着自然的气势,像伴随幽独的白鹤一起高飞。这境界像和煦的春风,轻轻抚摸着你的素衣,又好像响动的翠竹,柔声呼唤你同归故里。偶然达到冲淡,并不困难,勉强追求,就会很少如意。作品如果停留在表面描写,那就会和冲淡风格远离。 三、纤穠

采采流水,蓬蓬远春。窈窕深谷,时见美人。碧桃满树,风日水滨。柳阴路曲,流莺比邻。乘之愈往,识之愈真。如将不尽,与古为新。 闪动的流水鲜明耀眼,无边的阳春繁花烂漫。在幽静的山谷里,又有美人出现,碧桃的花满树争艳,随着和风摇曳在水边。柳荫掩映,小路弯弯,群莺软语,接连不断。作品越是深入这样的纤秾情景,就越能写得真切自然。适时探究,永不停步,就会和历代佳作同样新鲜。

四、沉著 绿杉野屋,落日气清。脱巾独步,时闻鸟声。鸿雁不来,之子远行。所思不远,若为平生。海风碧云,夜渚月明。如有佳语,大河前横。 绿林中深藏着朴陋的小屋,一抹斜晖余照更显得天朗气清。诗人脱去头巾潇洒独步,时时听到鸟的鸣声。书信不来,亲人远行。我想

初中语文古诗文赏析《二十四诗品》美出二十四种境界

初中语文古诗文赏析《二十四诗品》美出二十四种境界 《二十四诗品》,又名《诗品二十四则》,诗论专著,唐司空图撰,成书年代不详。《二十四诗品》以自然淡远为审美基础,囊括了诸多汉族诗歌艺术风格和美学意境,并将其分类生发出二十四种美学境界。本书文字不多,妙语连珠,琅琅上口,将其本身当作诗作,也不为过。 作者司空图(837—908),字表圣,河中虞乡人。黄巢起义后,隐居山中,自号知非子、耐辱居士,唐哀宗李祝被弑后,绝食而亡。 1、雄浑 大用外腓,真体内充。反虚入浑,积健为雄。具备万物,横绝太空。 荒荒油云,寥寥长风。超以象外,得其环中。持之非强,来之无穷。 华美的文辞涌现在外,真切的内容充实其中。返回虚静,才能达到浑然之境,蓄积正气,笔力方可显出豪雄。雄浑的诗包罗万物的气势,高高横贯浩渺的太空。像苍茫滚动的飞云,如浩荡翻腾的长风。超越生活的表面描写,掌握作品的核心内容。追求雄浑,不可勉强拼凑,自然得来,就会意味无穷。 2、冲淡 素处以默,妙机其微。饮之太和,独鹤与飞。犹之惠风,荏苒在衣。 阅音修篁,美曰载归。遇之匪深,即之愈希。脱有形似,握手已违。 作家平时保持着沉静的思考,就会体会到冲淡的微妙。诗歌饱含着自然的气势,像伴随幽独的白鹤一起高飞。这境界像和煦的春风,轻轻抚摸着你的素衣,又好像响动的翠竹,柔声呼唤你同归故里。偶然达到冲淡,并不困难,勉强追求,就会很少如意。作品如果停留在表面描写,那就会和冲淡风格远离。 3、纤秾 采采流水,蓬蓬远春。窈窕深谷,时见美人。碧桃满树,风日水滨。 柳阴路曲,流莺比邻。乘之愈往,识之愈真。如将不尽,与古为新。 闪动的流水鲜明耀眼,无边的阳春繁花烂漫。在幽静的山谷里,又有美人出现,碧桃的花满树争艳,随着和风摇曳在水边。柳荫掩映,小路弯弯,群莺软语,接连不断。作品越是深入这样的纤秾情景,就越能写得真切自然。适时探究,永不停步,就会和历代佳作同样新鲜。 4.沉着

二十四诗品

二十四诗品 晚唐司空图 1、雄浑 【原文】 大用外腓,真体内充。反虚入浑,积健为雄。具备万物,横绝太空。荒荒油云,寥寥长风。超以象外,得其环中。持之非强,来之无穷。 【译文】 华美的文辞涌现在外,真切的内容充实其中。返回虚静,才能达到浑然之境,蓄积正气,笔力方可显出豪雄。雄浑的诗包罗万物的气势,高高横贯浩渺的太空。像苍茫滚动的飞云,如浩荡翻腾的长风。超越生活的表面描写,掌握作品的核心内容。追求雄浑,不可勉强拼凑,自然得来,就会意味无穷。 2、冲淡 【原文】 素处以默,妙机其微。饮之太和,独鹤与飞。犹之惠风,荏苒在衣。阅音修篁,美曰载归。遇之匪深,即之愈希。脱有形似,握手已违。 【译文】

作家平时保持着沉静的思考,就会体会到冲淡的微妙。诗歌饱含着自然的气势,像伴随幽独的白鹤一起高飞。这境界像和煦的春风,轻轻抚摸着你的素衣,又好像响动的翠竹,柔声呼唤你同归故里。偶然达到冲淡,并不困难,勉强追求,就会很少如意。作品如果停留在表面描写,那就会和冲淡风格远离。 3、纤穠 【原文】 采采流水,蓬蓬远春。窈窕深谷,时见美人。碧桃满树,风日水滨。柳陰路曲,流莺比邻。乘之愈往,识之愈真。如将不尽,与古为新。 【译文】 闪动的流水鲜明耀眼,无边的陽春繁花烂漫。在幽静的山谷里,又有美人出现,碧桃的花满树争艳,随着和风摇曳在水边。柳荫掩映,小路弯弯,群莺软语,接连不断。作品越是深入这样的纤秾情景,就越能写得真切自然。适时探究,永不停步,就会和历代佳作同样新鲜。 4.沉著 【原文】 绿杉野屋,落日气清。脱巾独步,时闻鸟声。鸿雁不来,之子远行。所思不远,若为平生。海风碧云,夜渚月明。如有佳语,大河前横。 【译文】

司空图的美学思想

《二十四诗品》的美学思想 司空图凭借一部《二十四诗品》对中国文学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这本著作单从文学角度来解读是远远不够的,从某种意义上说,《二十四诗品》不能简单的划分为一部诗歌理论著作,它所涵盖的古典美学思想同样是值得我们去解读的。 二十四诗品的美学思想是多个层次的。包括以阴阳为基础的精细而凝练的诗歌风格理论阐释;以老庄思想为哲学基础的冲淡美学的情趣追求;以自我修养为背景的思想与艺术的高度融合。当我们领悟到其真谛,那么便可用下面一句话概括:得其意象,可与窥天地,可与论古今;掇其词华,可以润枯肠,医俗气。 《二十四诗品》的开篇《雄浑》、《冲淡》二品代表《周易》中的阴阳二气,正是借用“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合一”的庄子思想,即万物皆是对立与统一的,是周而复始的规律化运动。阴与阳的融合催化出了多姿多彩的诗歌风格,而这种精神是贯穿于整个诗歌世界的。《雄浑》中大用即是无用之用,腓乃变化之意,言浩大之用改变于外,真实之体充满于内,阐述了道法自然的哲学理念。虚,浑则是指两种相对立的自然状态,和阴阳理论的转化是不谋而合的。如老子所言:“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雄浑》代表的是一种阳刚之美,是古代对广阔、包容、无限的一种褒扬,这种美感是对最接近自然本体的一种推崇,也是诗歌创作的最理想的境界。《冲淡》一品看似相对,实则为《雄浑》之补充。无欲为素,道法自然。“冲淡”是道家所推崇的至柔至美的审美境界。冲淡之美,在表层之中,和柔明朗,轻逸灵动,洋溢着诗人脱俗而不超尘的对现实和艺术的执着的审美精神;在深层之中,包蕴着由恬淡平和的个体人格之美与淡和的大自然之美有机融合而生出的醇厚无尽之美。《冲淡》虽具有阴柔之美但却优游不迫,其中王维的《终南山》中写到: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此诗中这种柔中带刚的写作风格体现的淋漓尽致。 《雄浑》、《冲淡》二品看似对立,实则交融,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兼济。与《周易》中的阴阳转化、阴阳互根、阴阳消长的思想是保持一致的。这种相对又统一的诗歌风格理论创造出一种意境之美。这种美是超越事物实体之外的无言之美,引起我们虚无、无物的共鸣,但是这种共鸣又不脱离事物本身。如诗所言:遇之匪深,即之愈稀;脱有形似,握手已违。 司空图的精神境界是老庄的任其自然、置身物外、冲淡恬静的淡泊思想。《庄子》中的人生理想,是追求无待、无累,无患的精神绝对自由,而庄子认为也只有在个人的精神生活中,通过某种精神修养才能获得这种自由,所以庄子最基本的人生实践就是个人的精神修养,这对司空图的思想影响也极为深远。第五品《高古》首句“畸人乘真,手把芙蓉”可以透露出这种淡泊思想。所谓“畸人”,《庄子?大宗师》云:“畸人者,畸于人而侔于天。畸人,就是道家心目中的理想的人物,是既无“机心”在胸、又无“机事”缠身的超尘拔俗之人,与世俗追逐名利之人有天壤之别。而后第六品中又言:“落花无言,人淡如菊”,说明“佳士”内心极其淡泊,既无“机心”亦无“机事”。心无凡俗事,追求典雅之美也是水到渠成之事。追求淡泊之美的典型例子是陶渊明的虽“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这种淡泊美的情趣追求是不受世俗纷扰的,原因在于作者精神境界之强大,虽在现实社会精神却已超脱现实。 司空图强调个人修养与文学、艺术需要高度融合,《二十四诗品》虽有二十四种不同艺术风格之意境,但是它们体现了共同的思想感情和人格精神。司空图

莫砺锋唐宋文学讲义第1讲

第1讲功底与眼光 一、功底 1.语言文字 1955年吴代芳考取程先生研究生,即奉命写三篇自传。1982年后仍如此。 文言/ 古汉语 断句,解读,《学记》: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 郑玄:离经,断句绝也。 辨志,谓别其心意所趣乡也。/ 写作(诗词) 外语/ 参考文献/ 神女之探寻/ 文化输出 白话文/ 表达 2.文献 校雠学/ 目录、版本、校勘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书目答问》 全/ 缺;真/ 伪;常见书/ 善本、珍本 《全唐诗》卷457牟融69首,张籍、朱庆余/ 陶敏《全唐诗牟融集证伪》/ 东汉人,理惑论 3.史学、哲学、其它相关学科 黄侃,八部书(毛诗、左传、周礼、说文、广韵、史记、汉书、文选)、二十五部书(十三经、大戴礼记、国语,史记、汉书、资治通鉴、通典、庄、荀、说文、广韵、文选,文心雕龙)、金陵大学开课:樊南四六评、新唐书列传评文 论孟、老庄、左传史记、诗、骚、文选、文心雕龙 4.记诵 《朱子语类》8:今语学问,正如煮物相似。须爇猛火先煮,方用微火慢煮。 10:譬之煎药,须是以大火煮滚,然后以慢火养之。 《秦妇吟》:内府烧为锦绣灰,天街踏尽公卿骨。/ 孙光宪《北梦琐言》 二、眼光 1.怀疑/ 问题 《朱子语类》104:某寻常看文字都曾疑来。/ 79:书中可疑诸篇,若一齐不信,恐倒了六经。/ 78:孔壁所出尚书,……皆平易。伏生所传皆难读。如何伏生偏记得难底? 至于易底全记不得?此不可晓。/ 125:尚书序不似孔安国作,其文软弱,不似西汉文,西汉文粗豪。……他文是大段弱,读来却宛顺,是做孔丛子一手做。// 魏·王肃 二十四诗品 2.选题的学术价值 敏锐/ 饮中八仙歌/ 春江花月夜/ 夺胎换骨说 3.选题的逻辑起点 避免重复/ 陈植锷,王禹偁/ 《朱子新学案》/ 《唐代进士行卷与文学》,村上哲见4.解决问题 《鹤林玉露》7 / 宗杲:譬如人载一车兵器,弄了一件,又取出了件来弄,便不是杀人手段。我则只有寸铁,便可以杀人。 《朱子语类》115:因举禅语云:寸铁可杀人。无杀人手段,则载一车枪刀,逐件弄过,毕竟无益。 胡适: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 陈寅恪,以小见大 闻一多,民俗学、神话学王国维,文字学、考古学 新三论: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

古诗送魏十六还苏州翻译赏析

古诗送魏十六还苏州翻译赏析 《送魏十六还苏州》作者为唐朝文学家皇甫冉。其古诗全文如下:秋夜沉沉此送君,阴虫切切不堪闻。归舟明日毗陵道,回首姑苏是白云。【前言】《送魏十六还苏州》是唐代诗人皇甫冉的诗作。诗中一、二句实写,写诗人送别友人时秋夜的环境;三、四句虚写,写诗人想象别后的明天,自己在归舟中回望苏州只见悠悠白云而不见友人;以虚写实、虚实结合,拓展了诗歌意境,深化了送别友人时的感情。全诗表达了送别友人时内心的沉重与感伤,也表达了设想别后而流露出的留恋、孤独和惆怅。【注释】1、苏州:隋开皇九年(589)改吴州为苏州,以姑苏山得名。大业初复为吴州,又改吴郡,唐武德四年(621)又改苏州。2、沉沉:形容夜色浓重。3、阴虫:秋季鸣虫,指蟋蟀。4、切切:形容虫的鸣声凄切。5、毗陵:隋大业及唐天宝、至德时,曾改常州为毗陵郡。 6、姑苏:苏州的别称。 7、白云:意为友人去后只剩下一片空虚感觉。【翻译】秋天沉沉的夜色下送君归去,蟋蟀鸣声切切不堪入耳。明日你将乘船回毗陵,到那时,回首姑苏,所见将唯有一片白云。【鉴赏】这首送别短章,写得明白晓畅而又感情深挚,历来为人们所传诵。表达了送别友人时内心的沉重与伤感,也表达了设想别后而流露出的留恋、孤独和惆怅。“秋夜沉沉此送君,阴虫切切不堪闻”这两句写诗人在秋夜沉沉的晚上,听着蟋蟀(即“阴虫”。南朝宋颜延年《夏夜呈从兄散骑车长沙诗》:“夜蝉当夏急,阴

虫先秋闻。”)切切的鸣叫声,想到自己明天就要与友人分别,心情异常沉重。在写法上,这两句真切地写出了送别时那种黯然神伤的环境,通过环境的烘染,把即将离别的愁绪表达得婉转有致。“秋夜”,点出送别的时间。秋天气氛肃杀,特别是在秋天的晚上,本来就容易勾起对朋友的思念,而偏偏在此时,自己却要送好友离去。“此送君”三字,字字透出送别时的凄苦之情。“沉沉”二字,一方面从视觉着笔,写在船上看见四野茫茫,黑夜深深,无边无际,什么也看不清;另一方面写出了作者的心情相当沉重,可谓一箭双雕。同时,作者又从听觉着笔,写两岸草丛中蟋蟀的鸣叫,“切切”的叫声似在相互倾诉,又似在低低饮泣,这悲伤的秋声,使即将离别的人不忍卒闻。两句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选取了最能代表秋夜伤怀的景物,交叉描写,虽没有明说送别的愁苦,然而经过环境的渲染,这种愁苦具体形象,伸手可触,真正做到了“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语不涉难,已不堪忧”(司空图《二十四诗品》)。“归舟明日毗陵道,回首姑苏是白云。”这两句作者以想象中的明天,与此时的秋夜作对比,进一步表达了离情别绪。作者想:今夜,虽然有离别的愁苦,但毕竟还没有分手,还可以在一起倾心叙谈。而送君千里终有一别,到明天,当我再在这只船中回望你所在的苏州时,那就见不到你了,唯见到满天的白云。到那时,凄然孤独之情,一定比今晚更深更浓。这两句看似在写明日的白天,其实仍是在写今晚的秋夜,通过这样别出心裁的安排,更为深刻地表达出秋夜送别的难分难舍。全诗运用了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诗中的“实”是诗人送别友人时秋夜的环境,“虚”

《二十四诗品》之“雄浑”教学设计

《二十四诗品》之“雄浑”教学设计 《二十四诗品》之“雄浑”教学设计学习目标: 1、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背诵《二十四诗品》经典原文, 理解句子大意。 2、在国学经典的诵读中,引导生感受国学经典作品的美 感。教学重点: 1、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背诵《二十四诗品》经典原文, 理解句子大意。 2、在国学经典的诵读中,引导生感受国学经典作品的美 感。教学设计:一、理解作品题目 1.《二十四诗品》来历。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原本也 叫《诗品》,人们为了将之于钟嵘的《诗品》加以区分,于是 按照其内容特点,取名《二十四诗品》。《二十四诗品》专谈 诗的风格问题,“风格”多称为“体”。司空图在刘勰等前人 探讨的基础上加以综合提升,将诗的风格细分为二十四种,即: 雄浑、冲淡、纤秾、沉著、高古、典雅、洗炼、劲健、绮丽、 自然、含蓄、豪放、精神、缜密、疏野、清奇、委曲、实境、 悲慨、形容、超诣、飘逸、旷达、流动。《二十四诗品》是一 部文学批评著作,本身也是批评的文学作品——一组美丽的写 景四言诗,用种种形象来比拟、烘托不同的诗格风格,颇得神 貌,并在诗歌批评中建立了一种特殊的体裁。二、了解作者及 时代背景。相传作者为晚唐司空图,司空图(837~908),字表圣,河中虞乡人(今山西永济)。少有俊才,生活在唐末大动 荡的时代,其“平生之志”,不在“文墨之伎”,意欲济世安 民,为李唐王朝尽犬马之劳。唐懿宗咸通中登进士第,之后随 恩师王凝而为幕僚。唐僖宗广明元年为礼部员外郎,后迁礼部

郎中。黄巢起义后,司空图扈从不及,流落于乱兵之中,后逃归中条山王官谷的祖传别墅。光启元年,唐僖宗返回凤翔,召司空图为知制诰,迁中书舍人。寻又遭乱,重回王官谷隐居。唐昭宗继位后,又曾多次召他为官,都称病谢辞。他两度经历战乱,看到“朝廷微弱,纪纲大坏”,李唐王朝颓势已成,不可挽回,于是只好隐居避祸,以诗酒自娱,与道士名僧四处云游。后知道唐哀帝被害的消息后,司空图不食而死。司空图长期隐居,过着“一局棋,一炉药,天意时情可料度,白日偏催快活人,黄金难买堪骑鹤”的生活。但是,他不能忘情于李唐王朝,隐居是迫不得已的。他的心情是凄苦的,只好到佛老思想中去寻求精神上的解脱。他是由感伤、悲观、绝望而转向任其自然、置身物外、冲淡恬静的道家精神的,又幻想着从佛教的空寂中寻求人生的解脱。尤其到了晚年,日与名僧高士咏游,于“泉石林亭”中与野老同席。佛道思想也从他的诗歌创作与评论活动中表现出来。三、导入新 1.谈话导入。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共同来学习《二十四诗品》中的“雄浑”篇,“大用⑴外腓⑵,真体⑶内充。反虚⑷入浑⑸,积健⑹为雄。具备万物,横绝太空。荒荒油云,寥寥长风。超以象外,得其环中⑺。持之非强,来之无穷。 2.解“雄浑”雄者,宏达威武,强有力也。浑者,浑厚博大,浑然一体也。前者重在广度、力度;后者重在厚度、深度。雄浑一词用来形容一种境界、一种具体景物形象,也可以用来表现一种情志、气势,一种抽象的精神现象。雄浑”和“雄健”是很不同的,而其背后是因为有不同的思想基础。前者是以老庄思想为基础的,而后者则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 的。四、交流展示 (一)朗读指导

二十四诗品

二十四诗品 晚唐诗人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是探讨诗歌创作,特别是诗歌美学风格问题的理论著作。它不仅形象地概括和描绘出各种诗歌风格的特点,而且从创作的角度深入探讨了各种艺术风格的形成,对诗歌创作、评论与欣赏等方面有相当大的贡献。这就使它既为当时的诗坛所重视,也给后来以极大的影响,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名篇。 1.雄浑 大用外腓,真体内充。反虚入浑,积健为雄。具备万物,横绝太空。 荒荒油云,寥寥长风。超以象外,得其环中。持之匪强,来之无穷。 2.冲淡 素处以默,妙机其微。饮之太和,独鹤与飞。犹之惠风,荏苒在衣。 阅音修篁,美曰载归。遇之匪深,即之愈希。脱有形似,握手已违。 3.纤秾 采采流水,蓬蓬远春。窈窕深谷,时见美人。碧桃满树,风日水滨。 柳阴路曲,流莺比邻。乘之愈往,识之愈真。如将不尽,与古为新。 4.沉着 绿杉野屋,落日气清。脱巾独步,时闻鸟声。鸿雁不来,之子远行。 所思不远,若为平生。海风碧云,夜渚月明。如有佳语,大河前横。 5.高古 畸人乘真,手把芙蓉。泛彼浩劫,窅然空踪。月出东斗,好风相从。 太华夜碧,人闻清钟。虚伫神素,脱然畦封。黄唐在独,落落玄宗。 6.典雅 玉壶买春,赏雨茅屋。坐中佳士,左右修竹。白云初晴,幽鸟相逐。 眠琴绿阴,上有飞瀑。落花无言,人淡如菊。书之岁华,其曰可读。 7.洗炼 如矿出金,如铅出银。超心炼冶,绝爱缁磷。空潭泻春,古镜照神。 体素储洁,乘月返真。载瞻星辰,载歌幽人。流水今日,明月前身。 8.劲健

行神如空,行气如虹。巫峡千寻,走云连风。饮真茹强,蓄素守中。 喻彼行健,是谓存雄。天地与立,神化攸同。期之以实,御之以终。 9.绮丽 神存富贵,始轻黄金。浓尽必枯,淡者屡深。雾馀水畔,红杏在林。 月明华屋,画桥碧阴。金尊酒满,伴客弹琴。取之自足,良殚美襟。 10. 自然 俯拾即是,不取诸邻。俱道适往,着手成春。如逢花开,如瞻岁新。 真与不夺,强得易贫。幽人空山,过雨采苹。薄言情悟,悠悠天钧。 11. 含蓄 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语不涉己,若不堪忧。是有真宰,与之沉浮。 如渌满酒,花时反秋。悠悠空尘,忽忽海沤。浅深聚散,万取一收。 12. 豪放 观花匪禁,吞吐大荒。由道反气,处得以狂。天风浪浪,海山苍苍。 真力弥满,万象在旁。前招三辰,后引凤凰。晓策六鳌,濯足扶桑。 13. 精神 欲返不尽,相期与来。明漪绝底,奇花初胎。青春鹦鹉,杨柳楼台。 碧山人来,清酒深杯。生气远出,不着死灰。妙造自然,伊谁与裁。 14. 缜密 是有真迹,如不可知。意象欲生,造化已奇。水流花开,清露未晞。 要路愈远,幽行为迟。语不欲犯,思不欲痴。犹春于绿,明月雪时。 15. 疏野 惟性所宅,真取不羁。控物自富,与率为期。筑室松下,脱帽看诗。 但知旦暮,不辨何时。倘然适意,岂必有为。若其天放,如是得之。 16. 清奇 娟娟群松,下有漪流。晴雪满竹,隔溪渔舟。可人如玉,步屟寻幽。 载瞻载止,空碧悠悠,神出古异,淡不可收。如月之曙,如气之秋。 17. 委曲 登彼太行,翠绕羊肠。杳霭流玉,悠悠花香。力之于时,声之于羌。 似往已回,如幽匪藏。水理漩洑,鹏风翱翔。道不自器,与之圆方。 18. 实境 取语甚直,计思匪深。忽逢幽人,如见道心。清涧之曲,碧松之阴。

古诗赋得释迦钵赠慧古明上人翻译赏析

古诗赋得释迦钵赠慧古明上人翻译赏析《赋得释迦钵赠慧古明上人》作者为唐朝文学家徐贲。其古诗全文如下:圣凡同有体,饮食必藉器。如来制石钵,匪特传法嗣。偶因受余光,相承成旧事。遂令后代争,纷纷起嗔戾。我愿过量人,要识拈花意。【前言】《赋得释迦钵赠慧古明上人》是明初画家、诗人徐贲所作的一首题咏诗。该诗是作者就释迦钵而赋诗,以赠给友人慧古明上人,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赞美之情。【注释】①赋得:古人诗题中的常用语,即为某物或某事而作诗的意思。②圣凡同有体,饮食必藉器。如来制石钵,匪特传法嗣:不管是圣人还是凡人,都有躯体,都要吃饭喝水,因而也就必须借助于一定的器物。所以,如来以钵为食器,并不是为了传法嗣的。据《金刚经》云,如来到了吃饭的时间,曾持钵到舍卫大城乞食,即诗中“制石钵”之意。“传法嗣”之事,是说东土禅宗传法,往往以衣钵为信物。宋僧契嵩《传法正宗记》卷六记载弘忍传法惠能时之言道:“昔达摩以来自异域,虽传法于二祖,恐世未信其所师承,故以衣钵为验。今我宗天下闻之,莫不信之,则此衣钵可止于汝。”③偶因受余光,相承成旧事。遂令后代争,纷纷起嗔戾:以衣钵相验,在东土禅宗只是一件偶然的事,岂料竟被赋予了特殊的含义,世代相传下去,致使后人为了获得正统地位,纷纷抢夺衣钵,引起无数争端。如六祖惠能得到五祖弘忍所传衣钵后,南行途中,就曾被人追杀。 ④过量人:器识深远的人。⑤拈花意:即世尊拈花,迦叶微笑

之意。【鉴赏】北宋欧阳修、苏轼曾创为禁体诗。欧阳修的作品题为《雪》,序中写道:“时在颍州作。玉、月、梨、梅、练、絮、白、舞、鹅、鹤、银等事皆请勿用。”苏轼的一篇作品题为《江上值雪,效欧公体,限不以盐、玉、鹅、鹭、絮、蝶、飞、舞之类为比,仍不使皓、白、洁、素等字,次子由韵》。由此可知,禁体所禁,一 是直接形容客观事物外部特征的词;二是比喻客观事物外部特征的词;三是比喻客观事物的特征及其动作的词;四是直陈客观事物动作的词。用唐代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中的话,就是“离形得似”。实际上, 这正是禅宗的精神。即如这首诗中所说,衣钵相传,皆是形迹,怎能作为得道的证明。是否得道,重在顿悟,重在明心见性,而不体现在衣钵一类外物上。所以,这首诗一方面对禅宗史作了简单的回顾,指出前期传法的某些方法已经脱离了禅宗本来的精神;另一方面,强调了心灵的自由和精神的独立,表示对一切偶像的冲击。联系明末狂禅的出现,该诗可谓开其先河。这首诗,对僧钵授法的历史作了简单的回顾,然后提出了自己参道悟法的观点,既勉人又自励,诗可分三个层次来理解。开头四句为第一层次,说无论圣人或凡人,都有一个躯体,饮食的时候必然都是需要借助于食器的,因此,“如来制石钵”,其原意并不是专门用来“传法嗣”的。中间四句为第二层次, 因为以钵作为传法的信物,是从中国禅宗开始的,从此,钵便被赋予了特殊的含义,所以说“偶因受余光”。钵作为信物,从禅宗初祖一 直传到六祖,世代相传,影响深广,这就是“相承成旧事”一句的事实背景。由于钵取得了传法的重要作用,谁取得了钵,就意味着谁取

二十四诗品赏析

二十四诗品 唐〃司空图 一、雄浑 大用外腓,真体内充。反虚入浑,积健为雄。具备万物,横绝太空。荒荒油云,寥寥长风。超以象外,得其环中。持之非强,来之无穷。 二、冲淡 素处以默,妙机其微。饮之太和,独鹤与飞。犹之惠风,荏苒在衣。阅音修篁,美曰载归。遇之匪深,即之愈希。脱有形似,握手已违。 三、纤穠 采采流水,蓬蓬远春。窈窕深谷,时见美人。碧桃满树,风日水滨。柳阴路曲,流莺比邻。乘之愈往,识之愈真。如将不尽,与古为新。 四、沉著 绿杉野屋,落日气清。脱巾独步,时闻鸟声。鸿雁不来,之子远行。所思不远,若为平生。海风碧云,夜渚月明。如有佳语,

大河前横。 五、高古 畸人乘真,手把芙蓉。泛彼浩劫,窅然空踪。月出东斗,好风相从。太华夜碧,人闻清钟。虚伫神素,脱然畦封。黄唐在独,落落玄宗。 六、典雅 玉壶买春,赏雨茅屋。坐中佳士,左右修竹。白云初晴,幽鸟相逐。眠琴绿阴,上有飞瀑。落花无言,人淡如菊。书之岁华,其曰可读。 七、洗炼 如矿出金,如铅出银。超心炼冶,绝爱缁磷。空潭泻春,古镜照神。体素储洁,乘月返真。载瞻星辰,载歌幽人。流水今日,明月前身。 八、劲健 行神如空,行气如虹。巫峡千寻,走云连风。饮真茹强,蓄素守中。喻彼行健,是谓存雄。天地与立,神化攸同。期之以实,御之以终。

九、绮丽 神存富贵,始轻黄金。浓尽必枯,淡者屡深。雾余水畔,红杏在林。月明华屋,画桥碧阴。金尊酒满,伴客弹琴。取之自足,良殚美襟。 十、自然 俯拾即是,不取诸邻。俱道适往,著手成春。如逢花开,如瞻岁新。真与不夺,强得易贫。幽人空山,过雨采蘋。薄言情悟,悠悠天钧。 十一、含蓄 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语不涉己,若不堪忧。是有真宰,与之沉浮。如满绿酒,花时反秋。悠悠空尘,忽忽海沤。浅深聚散,万取一收。 十二、豪放 观花匪禁,吞吐大荒。由道反气,虚得以狂。天风浪浪,海山苍苍。真力弥满,万象在旁。前招三辰,后引凤凰。晓策六鳌,濯足扶桑。 十三、精神

二十四诗品

二十四诗品 划时代意义:由过去的诗歌语言风格研究转入了诗歌意境风格的研究 一、雄浑篇 原文:大用⑴外腓⑵,真体⑶内充。反虚⑷入浑⑸,积健⑹为雄。具备万物,横绝太空。 荒荒油云,寥寥长风。超以象外,得其环中⑺。持之非强,来之无穷。 注释: ⑴、“大用”之说亦见庄子,《人间世》篇记载那棵可以为数千头牛遮荫的大栎树托梦给对它不屑一顾的木匠说:“且予求无所可用久矣,几死,乃今得之,为予大用。使予也而有用,且得有此大也邪?”所谓“大用”即“无用之用”也。“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 ⑵、腓,原是指小腿肚,善于屈伸变化,此指宇宙本体所呈现的变化无穷之姿态。 ⑶、真体,即是得道之体,合乎自然之道之体。《庄子?渔父》篇中说:“礼者,世俗之所为也;真者,所以受於天也,自然不可易也。故圣人法天贵真,不拘於俗。” ⑷、“虚”,是自然之道的特征,《庄子?人间世》云:“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 ⑸、“浑”是指自然之道的状态,《老子》中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⑹、“健”是《易经》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之意,唐代孔颖达《正义》云:“天行健者,谓天体之行,昼夜不息,周而复始。” ⑺、“环中”之说源于《庄子》,《齐物论》云:“枢始得其环中,以应无穷。”蒋锡昌《庄子哲学?齐物论校释》云:“…环?者乃门上下两横槛之洞;所以承受枢之旋转者也。枢一得环中,便可旋转自如,而应无穷。此谓今如以无对待之道为枢,使入天下之环,以对一切是非,则其应亦元穷也。”又《则阳》篇云:“冉相氏得其环中以随成,与物无终无始,无几无时。”郭象注云:“居空以随物,物自成。”也就是说,一切任乎自然则能无为而无不为。 意义分析: 雄壮、浑厚 首四句讲的是“雄浑”美的哲学思想基础和具体解释。“大用外腓”是由于“真体内充”,讲的就是道家和玄学的体用、本末观。如无名氏所说:“言浩大之用改变于外,由真实之体充满于内也”;“返虚人浑,积健为雄”,是在上两句的基础上具体解释了“雄浑”。虚,故能包含万物,高于万物,因此只有达到“虚”,方能进入“浑”的境界。此句之意谓像宇宙本体那样不停地运动,周而复始,日积月累,因内在自然之健,而有一股雄浑之气。 中四句是进一步发挥前四句的思想内涵:雄浑之体得自然之道,故包容万物,笼罩一切,有如大鹏之逍遥,横贯太空,莫与抗衡。宇宙本体原为浑然一体,运行不息的一团元气,因为它有充沛的自然积累,所以才会体现出雄浑之体貌。所谓“荒荒油云,寥寥长风”,讲的是自由自在,飘忽不定,浑然而生,浑然而灭,气势磅礴,绝无形迹,自然生化而毫无人迹也正是自然之道的体现。这里所运用的是一种意象批评的方法之运用,也是《二十四诗品》的基本批评方法。 后四句则是对雄浑诗境创作特点的概括。“超以象外”为虚,“得其环中” 为浑,此二句就是“返虚入浑”,此云“雄浑”境界的获得,必须超乎言象之外,而能得其环中之妙。说明此种雄浑境界之获得必须随顺自然,而决不可强力为之,故云:“持之匪强,来之无穷。”这实

解读不同文化背景之下的文学作品1

从苏教版必修二第二专题导入 ——解读不同文化背景之下的文学作品 宁波惠贞书院许娜芳 摘要: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实际上是培养读者语言运用能力、交流信息能力。因此,读者在掌握语言的同时,还要了解该语言的民族文化背景,隐含的民族文化语义,只有这样才能准确地、得体地活用语言于交际中。语言和文化背景知识相结合已是成功解读外国文学作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从哲学、科学、体制、跨文化比较、心理学等方式宏观地去理解中西方文艺思潮,特别是鉴尝文学作品的原著,能从比较高的角度上把握其深度和广度,既有利于深化中文系教学内容的改革,又能推动文学批评水准的提高。 阅读研究表明,理解文章的关键在于正确地使用背景知识填补文中非连续事实空白,找出上下文联系,使读者能在更深的程度上来理解文化,理解另一个民族的价值观和信仰。可见,文化背景知识对成功解读外国文学作品具有重要意义。掌握必要的文化背景知识,直接影响文章的理解。在阅读外文文学作品时,读者在读懂原文的基础上,还要对作品的时代背景、主要人物作本质性的分析。读者应该准确地把握作品的内容,认识所学国的社会历史、价值观念等。 新课程改革之后,我们的语文教材来了个大变脸。虽然一部分没有深入领悟新课程改革精髓的老师还是拿上人教版的方式来上我们苏教版的语文课,而且也不见得他所教的学生语文成绩怎样。当然,我们现在衡量学生评价学生的标准已经不仅仅是单纯的语文成绩,还更应该注重学生语文素养。但是我们的老师如果单纯拿原来的那套方式再来教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如果还只是一条教鞭、一本教参、一支粉笔来传授我们的知识,如果还只是半桶水,估计迟早水要干涸。 必修二语文教材第二专题“和平的祈祷”这个专题就设置了遭遇战争这个环节。挑选了两篇曾分别被评为诺贝尔文学奖的苏联作家肖洛霍夫的代表作《一个人的遭遇》以及德国作家海因里希·伯尔的代表作《流浪人,你若到斯巴……》。两位作家在这两篇小说中从不同角度和视野来给我们讲述那场已经逝去了60多年的残酷战争。

唐司空图《二十四诗品》

唐司空图《二十四诗品》 晚唐诗人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是探讨诗歌创作,特别是诗歌美学风格问题的理论著作。它不仅形象地概括地描绘出各种诗歌风格的特点,而且从创作的角度深入探讨了各种艺术风格的形成,对诗歌创作、评论与欣赏等方面有相当大的贡献。这就使它既为当时的诗坛所重视,也给后来以极大的影响,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名篇。 司空图在刘勰等前人探讨的基础上加以综合提升,将诗的风格细分为二十四种,即:雄浑、冲淡、纤穰、沉著、高古、典雅、洗炼、劲健、绮丽、自然、含蓄、豪放、精神、缜密、疏野、清奇、委曲、实境、悲慨、形容、超诣、飘逸、旷达、流动。每种都以十二句四-言诗加以说明形式整饬。《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之为“诸体毕备,不主一格”。《二十四诗品》论风格的最大特点,便是着眼于各种风格的意境,而不注重:它们形成的要素与方法。作者用诗的语言,为各种风格描绘出一幅幅意境,对这种风格的创造方法则在行文中略加点拨。有的通篇是感性的形象画面,,而毫不作理性的逻辑分析。如“清奇”:“娟娟群松,下有漪流。晴雪满汀,隔溪渔舟。可人如玉,步屟寻幽。载瞻载止;空碧悠悠。神出古异,澹不可收。如月之曙,如气之秋。”只是给出了一种“清奇”的意境而全不说破,让读者.自己去咀嚼、体悟、把握,真是“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大部分篇章虽有几句对表现方法与特点的理性点拨,却也尽量保持形象性与诗意,与整篇的意境相一致,相融会。如论“纤铱”:“采采、流水,蓬蓬远春。窈窕深谷,时见美人。碧桃满树,风日水滨。柳阴路曲,流莺比邻。乘之愈往,识之愈真。如将不尽,与古为新。”诗中所描绘的幽远、静谧、明丽的春日景象,便是所谓“纤称”风格。“乘之愈往,识之愈真”等句,可以视为对此风格的理论分析,即愈是深人体验观察这自然风光,便愈能认识它、把握它,在表现上也愈会避免与古人陈陈相因而新意无穷。这无疑是说客观世界是诗的源泉。但“乘之愈往,识之愈真,”又可视为诗中那位,主人公在深入探胜寻幽,而与前面的诗句仍保持着形象上的一致。 《二十四诗品》虽被称为“诸体毕备,不主一格”,其实全都打上作者世界观的烙印,体现着作者作为一名希心释道、笃好虚淡、落落寡合、内心悲凉的隐者的倾向与情绪。他以意境说明风格,其中的“意”往往是“幽”、“独”、“淡”、“默”,其中的“境”则往往是荒旷,是虚寂,是月夜,是夕照。即使那些“雄浑”、“豪放”、“劲健”、“旷达”的风格,也缺乏鼓舞人向上的精神力量。而在哲学层次上统摄这些意境的,则是“道”、“真”、“素”、“虚”等庄老和玄学的概念术语。所以严格说来,它并非“不主一格”,在总体上均倾向于冲淡。 “诗品”的“品”可作“品类”解,即二十四类;也可作“品味”解,即对各种风格加以玩味。司空图好以“味”论诗。他在《与李生论诗》中说:“愚以为辨于味而后可以言诗也。”他要求诗应有“味外之味”。所谓“味外之味”,便是“韵外之致”、“象外之象”、“景外之景”,也就是具体的艺术形象所引发出的联想、想象、美感的无限性。《二十四诗品》论风格也贯穿着这种艺术好尚。如“雄浑”中的“超以象外,得其环中”,“含蓄”中的“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形容”中的“离形得似,庶几其人”,等等。由于受老庄思想的影响,要求诗自然而不做作,真纯而不虚矫,随兴而不勉强。这些贯穿全书的思想,也是对诗艺的贡献。 雄浑 大用外腓,真体内充。反虚入浑,积健为雄。具备万物,横绝太空。 荒荒油云,寥寥长风。超以象外,得其环中。持之匪强,来之无穷。

(图)思维导图在高考边塞诗鉴赏中的应用

思维导图在高考边塞诗鉴赏中的应用 诗歌赏析是高中语文课堂和考试的重点、难点,我们必须努力引进各种教学理念技巧,提升课堂效率,切实利用课堂平台引导学生方便、快捷、高效地掌握诗歌赏析的相关知识和技能。思维导图作为一种革命性的思维工具已经被引入各个领域, 它能有效展示放射性思维,在某一方面把有所关联的元素联系起来,它能将图片和文字相结合,易让主题中的关键词分层呈现,把每个主题间的从属关系用层级图直观展示。思维导图在诗歌鉴赏中也有着卓有成效的现实意义,笔者试图将思维导图引入高考边塞诗的鉴赏当中,使考生对边塞诗的认识清晰明了,又能准确把握边塞诗与其它诗歌题材之间的内在联系。 一、边塞诗的渊源 以边塞题材为内容的边塞诗源远流长,可以追溯至汉魏。先秦,“王国甚多,八百诸侯”不存在秦汉统一政权那样的边塞问题,因此《诗经》中的诸多反映征战戍边的诗歌,如《采薇》、《无衣》、《君子于役》严格上讲并不算边塞诗,秦汉统一以后,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初步形成,于是沿长城一线,就形成了以汉民族为主体的政权与周边少数民族政权之间所谓的边塞问题。边塞诗发展至唐代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盛唐边塞诗最能体现大唐气象,在唐代形成了以边塞为题材写作诗歌的诗人群体,产生了边塞诗派,其中主要边塞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李颀、王翰等。以岑参、高适为最著名,故又称高岑诗派。其后,历朝历代边塞诗吟咏不断。

二、边塞诗的意象群 “意象”是带有诗人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是诗歌鉴赏中以意逆志的钥匙。唐代诗评家司空图说:“意象欲出,造化已奇。”(《二十四诗品》)胡应鳞也说:“古诗之妙,专求意象。”(《诗薮》)朱光潜先生曾说过:“一首古诗,对于虽识字而不能领略情感和形象的人,永远只是空洞的符号。”因此,要想真正读懂古诗词,领略其丰厚的内涵,就读懂诗歌中意象丰富而又相对稳定的意蕴。新课标评价学生对诗歌的鉴赏水平,也是根据对作品形象性和情感性的体验、感悟来考察的,而形象和情感的综合体就是意象。 边塞诗人在创作中将文化、心理、情感诸因素积淀到“意象”当中,形成了边塞诗独特的意象群。边塞诗的意象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 (一)常见的自然景物意象 常见的自然景物意象:秋月、枯草、飞雪、雪山、大漠、黄河、长云、雨雪、风沙等。边塞诗多紧紧地抓住绝域荒原苦寒的气候环境,来表现将士们不畏艰苦的战斗豪情,或是流露出征戍生活的不易,从而触动征人的思乡之情。如王昌龄“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从军行》)。 (二)常见的战事意象 在频繁的边塞征战中,号角、刁斗、金鼓、旌旗、烽火、长云、戈矛剑戟、斧钺刀铩、雁飞鹰扬、箭飞马走等与战事有关的物品常常出现在边塞诗中,如“角声满天秋色里”、“寒声一夜传刁斗”、“烽火照西京”、“红旗半卷出辕门”。熟知了这些战事意象,读到这些边塞诗句,我们就仿佛亲临了边塞,目睹了激烈的战争场面。 (三)常见的地名 边塞诗有着很强的地域特征,碛西、轮台、龟兹、夜郎;天山、阴山、青海、走马川、受降城、玉门关、关山、阳关、凉州、楼兰、陇头,这些地方常被战争的阴云笼罩,如“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王昌龄《从军行》其四),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