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8世纪东亚海域国际交流中的风俗记录——兼论日、朝对盛清时代中国的重新定位及其社会反响

18世纪东亚海域国际交流中的风俗记录——兼论日、朝对盛清时代中国的重新定位及其社会反响

18世纪东亚海域国际交流中的风俗记录——兼论日、朝对盛清时代中国的重新定位及其社会反响
18世纪东亚海域国际交流中的风俗记录——兼论日、朝对盛清时代中国的重新定位及其社会反响

18世纪东亚海域国际交流中的风俗记录

)))兼论日、朝对盛清时代中国的重新定位及其社会反响1

王振忠

摘要:18世纪的东亚各国,存在着频繁且复杂的交流与互动。随着盛清时代的来临,东亚邻国日本和朝鲜对于清帝国的态度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他们不约而同地对盛清中国作了新的诠释。这使得此一时期中国的物质文化、风俗习惯备受关注,由此在社会上形成的/慕华0心理以及相关的/雅俗观0,至乾隆时代臻于极盛。与此同时,在两国又分别出现了5称呼辨正6和5雅言觉非6二书,力图拨乱反正。此种现象,反映了其时对中国文化强势影响的反思与批判,亦折射出日、朝国内强烈的焦虑与反弹。

关键词:东亚;盛清;日本;朝鲜;风俗;国际交流;中外文化交流

中图分类号:K249.3;K2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5019(2010)04-0001-16作者简介:王振忠,福建福州人,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200433)。

/崇祯登天,弘光陷虏,唐、鲁才保南隅,而鞑虏横行中原,是华变于夷态也0。o17世纪中叶明清之际的鼎革,不仅是中国史上的一件大事,而且也使得东亚各国渐行渐远,?这当然是个大的趋势。

不过,在18世纪,随着新政权迈入盛清时代,此一强盛的大国,促使东亚邻国对于清帝国的态度发生了微妙的转变。虽然/华夷0的确切内涵各取所需,但不管怎样,中国始终都是东亚各邻国不可或缺的重要参照。日、朝两国在重新定义/华夷0的同时,亦不得不重新审视大清帝国。他们都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对盛清时代的中国作了新的解释。这使得此一时期中国的物质文化、风俗习惯受到东亚邻国的重视,由此在社会上形成的/慕华0心理以及相关的/雅俗观0,至乾隆时代达到顶峰状态,并引发日、朝两国国内强烈的反弹。

一、18世纪东亚各国彼此间的风俗记录

1.清人对朝、日两国的描述

乾隆十六年(1751年),清高宗降谕要求沿边各督抚,将各自管辖域内的少数民族以及所接触到的外国人之衣冠服饰绘成图像,送交军机处,并由大学士傅恒领衔,于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编辑而成5皇清职贡图6。5皇清职贡图6一书共绘制有各类男女服饰图像99幅,图像后附有简要说明,扼要介绍了各该民族的史略、生活习俗以及与清王朝的关系。全书共9卷,卷1为域外各国,卷2为西域各族,卷3为关东以及福建、湖南各族,卷4为两广各族,卷5为甘肃各族,卷6为四川各族,卷7为云南各族,卷8为贵州各族,卷9为补遗。?其中的卷1,首列/朝鲜国夷官0、/朝鲜国官妇0、/朝鲜国民人0和/朝鲜国民妇0,这显然反映了朝

1

1

o

??本文曾提交/世界史中的东亚海域:以三个百年为中心0国际学术讨论会,该会议由日本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复旦大学

文史研究院、日本文部科学省特定研究领域/东亚的海域交流与日本传统文化的形成0三方合办,2009年6月18~19日,上海。

日本内阁文库本5华夷变态6卷15序6,转引自[日]浦廉一5华夷变态解题)))唐船风说书N研究6,见榎一雄编5华夷变态6,/东洋文库丛刊0第十五上,东洋文库,昭和五十六年(1981年)再版本,第46页。

葛兆光:5从/朝天0到/燕行0)))17世纪中叶后东亚文化共同体的解体6,载5中华文史论丛6第81辑,2006年第1期。

(清)傅恒等编著:5皇清职贡图6,沈阳:辽沈书社,1991年。

鲜与中国关系之密切。其文字说明有二,分别对夷官、官妇和民人、民妇作了状摹,除了称朝鲜国民人为/高丽棒子0(俗呼)外,中国官方对于朝鲜的描述颇为正面。从5皇清职贡图6的排列顺序来看,朝鲜之后,依次排有琉球、安南、暹逻、苏禄、南掌(老挝)和缅甸。此后,则是大、小西洋各国以及英吉利、法兰西、国,然后才是/日本国夷人0、/日本国夷妇0。其中除了提及明代倭寇的劫掠外,对于清代日本的描写,基本上亦颇为正面。其日本国夷人之形象,也一改明代中国日用类书中倭寇的形象。

虽然在康熙年间,清廷曾派杭州织造乌林达莫尔森前往长崎,但中国没有像日本、朝鲜那样由中央或地方政府组织,开展连续、详细的异域风俗调查和记录。只是在地方志中,一般都有相关的外国资料。以福建为例,明代的5闽书6中就有/岛夷0,及至清代,道光5厦门志6中专列5番市略6,提及东洋(朝鲜、日本、琉球)、东南洋、南洋、西南洋。这些描述,应当主要来自从事海外贸易的中国商人。

江户时代幕臣宫崎成身所编的5视听草6中,就收录了一些中国商人抄录的有关日本的描述。譬如,吴绣琥5崎阳赋并诗6曰:

天临若木,地近扶桑,有灵山焉,,分繁华于中土,擅灵秀于东方。,,于是筑

唐人之馆,立高木之王,萃远商之异物,聚

贾客之余艎。,,柔远而慕华风,通商而

开市道。,,访五寺之烟霞,雅堪遁世,寻

四街之花柳,差许问津,,

以下是大段对长崎游女的铺张描摹,反映了商人狎邪的兴趣。此首5崎阳赋并诗6末署/甲寅新秋录吴绣琥长崎赋并诗于崎馆清远阁,苕溪费晴湖书0。另据天头注,费晴湖为雍正时人。甲寅当为1734年(雍正十二年,日本享保十九年)。

上述5崎阳赋并诗6,见5视听草6续二集之六。同卷还收录了1734年(雍正十二年,日本享保十九年)在长崎的魏允烺所书的5日本记6,该文对朝鲜和日本长崎都作了记录。事实上,此段文字与陈伦炯5海国闻见录6中的5东洋记6一文相近。伦炯字资斋,同安人。父昂,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从靖海侯施琅平定台湾。后施琅又令其搜捕余党,出入东西洋5年,叙功授职,官至广东副都统。伦炯少从其父,熟谙海道形势。及袭父荫,复由侍卫历任澎湖副将、台湾镇总兵官,移广东高、雷、廉,江南崇明、狼山诸镇,又为浙江宁波水师提督,这些任官之职,所辖均属滨海之地。他以平生闻见为基础,撰著了此书。陈伦炯的家族颇具商人色彩,而且其本人曾于1710年(清康熙四十九年,日本宝永七年)亲自到过日本,因此,他笔下的5东洋记6颇为真实可靠。5海国闻见录6于1730年以后出版,其中的5东洋记6在大约4年之后即传到日本(此即魏允烺的5日本记6)。

在5东洋记6传入日本之后30年,出现了杭州徽商汪鹏的5袖海编6,该文记载的是乾隆甲申(二十九年,1764年)他在长崎唐馆的观感,较此前的记录都更为全面,兹将全文内容列表概述:

表1汪鹏5袖海编6所记长崎唐馆

序号内容说明

1唐馆5袖海编6得名由来

2唐馆唐馆外围的地理形势

3唐馆唐馆的结构、居住者及管理者4馆中宴会特别是宴妓酒

5妓、花街详细谈及长崎的妓女

6长崎七十二街、町

7货库船运惯例

8丢票交易惯例

9(日本)王家

自日本都会奉使而来,专事通

商之事

10(日本)高木王世职之王而守土地

11(日本)别岛之王

12

(日本)使院所属

之官、公堂

13

(日本)街官房、

五甲头

14清客出馆手续

15(日本)官员插刀

16入馆后宴守番之例

17天后宫

18土地祠

19观音堂、关帝阁

20相公庙

21狐狸庙

22换心山、落魂桥

/言唐人经此则心变魂销,挥

金如土矣0

2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4期

续表1

23(日本人)席地而坐、吸烟、食具、行酒、赋性和缓

24(日本)屋内器具、男女服装

25(日本)恋爱风俗、发式

26(日本)丧俗

27(日本)家庭继承制度

28(日本)君臣主仆之义

29(日本)医药

30(日本)贫富问题/日本为海东富强之国0

31红毛船

32购买汉籍

33文化水准

34日本贡墨

35圣庙、天主教

36九使庙

37唐馆香火三大寺兴福、崇福、福济

38稻佐山吾真寺唐人瘗孤之所

39半爿山郑成功故事

40花街妓女

41稻麦等粮食供给

42雪

43天气

44肉食者绝少食用动物情况

45菜

46水族/抵货入中国,惟海参、鱼翅、鳆鱼、海带、鱼柔鱼、牛毛菜,又有戛子鱼段而干之,是为土产,近亦抵货0

47鱼

48四时之花

49水果

50盆玩

51大鹰、鸦

以上是根据5小方壶斋舆地丛钞6第十帙5袖海编6的自然分段列表显示。从中可见,汪鹏有着强烈的中华自我中心意识,他在评价日本人大批购买中国汉籍时指出:/唐山书籍历年带来颇夥,东人好事者不惜重价购买,什袭而藏,每至汗牛充栋,然多不解译读,如商彝汉鼎,徒知矜尚而无适用也。0对于日本人的文化水准,他这样说道:/国无制举,故不尚文,间有一二束脩自爱者,亦颇能读圣贤,博通经史,学中华所为韵语古作之类,如和泉王家者,颇知宝贵宋元人妙翰,每向客求得其一二件,珍如珙璧。又有松延年、林海卿、柳德夫皆渊雅绝俗,外此如兰京先生集,暨僧昨非集,皆裒然成帙,所为诗颇仿唐音,无宋元浇薄气。又平子行号三思,善行草书,殊近香光一路。0这段文字颇为耐人寻味,如果我们假设状摹的对象是在中国境内,那么,汪鹏看待日本的方式,其实与中原人看边疆少数民族(如土司)地区并无多大的差别)))以对汉字的接受程度以及汉文修养的高低,来判断一个民族文明的高下,这自然是充满了汉文化的优越感。这与5皇清职贡图6将境外各国与国内少数民族并列的做法,如出一辙。

当然,此种文化优越感,可能并非杭州徽商汪鹏个人的想法。康熙年间扬州人石成金所著的5传家宝全集6中有5快乐原6一卷,其中提及的/一生快乐0,第一条便是/乐生中华国0。在中国人眼里,日本虽非/严寒酷暑之乡0,亦不至于/草衣木食,野居穴处0,但毕竟是/远于王化,不齿人伦0,如汪鹏所说/五伦中惟君臣主仆之义最严,其他则蔑如也0,当然无法与/文物衣冠0的中华国相提并论。

2.日本人眼中的/鞑国0及其内涵转变

江户时代,日本人作有一首5和汉年代歌6,1比较了中日历史的发展进程,其末曰:

(汉)大明太祖朱为姓,故君宽仁起布衣,定鼎南京龙序地。成祖北京开帝闱,三

百年间文物盛,能学唐诗修古辞。

(和)甚矣应仁天正乱,中原逐鹿竞相驰,将军十五世尸职,二百卅年黔首悲。四

海一归丰太阁,远伐朝鲜大出师,猛威三十

有余岁,浪华城郭独空遗。君不见霸业竟

成天授位,开原一战太平基。又不见元和

元年偃革后,四方风定不鸣枝。二百年来

名故所,康衢击壤乐熙熙,邻国望风聘东

3

王振忠:18世纪东亚海域国际交流中的风俗记录)))兼论日、朝对盛清时代中国的重新定位及其社会反响1[日]宫崎成身编:5视听草6六集之二,日本/内阁文库所藏史籍丛刊特刊0第三,汲古书院,1984年,第153~154页。

武,远夷向化凑长崎。

(汉)何意明亡还左衽,鞑国流风鼠辨姿。

(和)看我东方君子国,人皇百卄鼎无移,二千四百四十岁,日月高悬无尽期。该诗凡162句,共11韵,题作/常北逸民松江卢玄淳撰0,文中充满了大和民族的自豪。另有一首5汉土历代歌6,曰:/三皇五帝及三王,秦汉蜀晋宋齐梁,陈隋唐季宋元明,只今鞑靼号为清。01

/鞑靼0为中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之总称,所指非一,但其作为对野蛮人的贬称,却是始终

如一的。o

在清初,/鞑靼0是日本人对清朝的习惯性称呼,顺治三年(1646年)十二月十日,朝鲜国王曾向清朝通报/倭情0,就有一份5报岛倭书契误称鞑靼字咨6,根据朝鲜人与日本人的交涉,日本人回答说:/明朝则或云江南,朝鲜则或云高丽,清朝则或云鞑靼,此乃俺国通称之语,实非有意于其间。0?不过,日本人对于清朝的称呼,随着盛清时代的来临而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朝鲜人李德懋有一篇5日本尊周6的文章指出:

,,5和汉三才图会6(日本良安尚顺

撰)曰:大清皇帝鞑靼人(案:鞑靼蒙古也,日本人不能辨),构城于北京,称清皇帝,僭年号改顺治,剃南京民鬓发,为鞑靼风俗。永历十五年,清帝薨,太子即位,统天

下,今号康熙。(案:日本人始许康熙统一)?

此处提及的两点颇值得注意:一是日本人分不清/鞑靼0与/满洲0的区别;二是到了康熙时代,日本人才真正认同清王朝的统治。

序于1714年(日本正德四年,康熙五十三年)的5肆拾贰国人物图说6(长崎人西川如见著),颇类似于中国的5皇清职贡图6,其中首列/大明0、/大清0、/鞑靼0图。/大明0图中的男子手上拿着一个折扇,女子则手持团扇。而/大清0图中的男子,右手亦持一折扇,旁边的童子则手捧一函线装书,此一画面极具文化意涵。此时的清人,已是从容优雅,颇具文化素

养。?下一幅的/鞑靼0,则仍是弯弓射大雕的

形象。将/大清0与/鞑靼0列为二国,说明/清人0与/鞑子0已大有区别,?显示出18世纪的日本人,对于清朝的总体印象已与17世纪中叶的清初大不相同。

这一时期,日本不仅通过长崎的商人,而且还通过萨摩和对马,从与中国关系密切的琉球和朝鲜人那里,感受盛清时代中国的繁荣昌盛。1721年(享保六年,清康熙六十年)九月,幕府将军德川吉宗令室鸠巢、荻生徂徕等翻译从琉球而来的5六谕衍义6,此一举措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5六谕6原是明初朱元璋为教化民众

4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4期

1o???

?

[日]宫崎成身编:5视听草6六集之二,第154页。

[韩]尹廷琦:5东寰录6卷2/蒙古0条:/北胡之俗,常服韦皮,所以名鞑靼,鞑靼者韦皮也。05茶山学团文献集成6,成均馆大学校大东文化研究院,2008年,第307页。

[韩]郑昌顺:5同文汇考6原编卷78,珪庭出版社有限公司,1978年,第10册,第5816~5817页。[韩]李德懋:5青庄馆全书6卷59,5韩国文集丛刊6第259册,民族文化推进会,2000年,第53页。

日人西川如见另作有5增补华夷通商考6,其中亦有/明朝人物像0和/清朝人物像0。前者中的大明男、女,亦分别各持折

扇、团扇;而后者中的大清男子则右手仍持折扇,旁边的妇人手捧一函线装书,同样也极为儒雅。(西川如见著,饭岛忠夫、西川忠幸校订5日本水土考#水土解弁#增补华夷通商考6,岩波书店,1997年,第70~71页)5增补华夷通商考6卷55外夷增附录6中,列有/鞑靼国0,注明其分布是离/唐土0北京百里或二百里、三百里各处。(第171页)另据5日本风土考6,该书卷首有5亚细亚大

洲图6,除了中国部分标出北京、南京、福州、广东外,在北京以北标出/鞑靼0。(第17页)

5中华并外国土产6辽东条下:/或曰北边鞑靼之界,北京之附属也。0这里,也将鞑靼另立。5视听草6四集之十,有宽政九

年二月5具呈王局己二番南京船主沈敬赡为祈转启申报事6:/切有贵国难民三人,漂到鞑子国吉林属下伊皮鞑子地界,由该地丙辰年八月递解到北京,,0其后的日本文书中,两处均将/鞑国0与/唐国0分列。(第172页)据此,/鞑国0或/鞑子国0应指中国的东北地区(原满族人的发源地)。至此,日本人已将清朝分成发源地和中国本部两个部分,将他们视作两种文明形态。美国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收藏有一幅彩色的手绘地图,内容是日本人绘制的中国及周边地图,图上标明各处铸造的货币。中国之外,涉及的国家,除/大日本0外,另有琉球、朝鲜和安南。盛京部分有顺治、康熙字样,而北京部分有雍正、乾隆字样,其他部分最晚提及的年号也是乾隆。据此可知,此图应绘于乾隆年间或乾隆以后。在北京东北方有鞑靼,注明:/鞑靼贝勒王,明万历四十六年始|北京二入,国号大清,改元天命,天命通宝ò铸。0由图上可见,鞑靼是界于东北和内外蒙古之间的,/鞑靼国0无论是从地理上看,还是从人群上看,都是臆造出的一个满蒙混合体。

所作的教训,及至清初,顺治加以普及,康熙皇帝为此作5圣论6。此时,江户幕府下令作和译的5六谕衍义大意6,并于1722年刊行,作为寺子屋(这是平民子弟的初等学校)的教科书使用。尽管荻生徂徕认为/胡清虽非正统,亦奉三代之道0,但从理念上,日本人不得不接受了满族统治者在中国的统治地位,在他们的心目中,当时的清朝除了高度发达的物质文化之外,精神文化方面也颇有值得效仿之处。

收录在5视听草6中的5乾隆帝江南苏州府游幸街道图6,1由来舶长崎的清人带来,并与在长崎的商人(如鸳湖程荣春、福唐邓元禄)共同回忆而最终形成。此图的出现与传播,让日本人直接感受到盛清时代的朝廷礼仪以及江南商业的繁盛。该图前有宽政八年(1796年)三月近藤守重的序,此人参与了5清俗纪闻6的编纂。

宽政十一年(1799年,清嘉庆四年)5清俗纪闻6由东都书林堂出版。主持调查及出版者是曾为长崎奉行的中川忠英,他派近藤守重等人四出询问来舶长崎的清商/其国之俗习0,随笔记录,并令石崎融思、安田素教在清商的确认下,详细绘制了各种图像。5清俗纪闻6卷首有几个序文,其中宽政十一年幕府大学头林衡(号述斋,1768~1841)所撰之序指出:当时/先王礼文冠裳悉就扫荡,辫发腥膻之俗已极沦溺,则彼之土风俗尚置之不问可也。而子信之有斯撰,自有不得已者也0。考虑到林衡的身份,这样的言论自然并不令人诧异。但应当看到,及至18世纪末期,日本方面不少人的态度已有了微妙的变化。同是5清俗纪闻6,继林衡之后的第二篇序文(黑泽惟直撰)就指出:/今斯编所载清国风俗,以夏变于夷者十居二三,则似不足以贵重。然三代圣王之流风余泽延及于汉唐宋明者,亦未可谓荡然扫地也。又清商之来琼浦者,多系三吴之人,则其所说,亦多系三吴之风俗,及六朝以来故家遗俗确守不变者,就斯编亦可见其仿佛也。0这里谈到清帝国的风俗虽然有一些属于辫发腥膻之俗,但仍然有不少自三代以来延及汉唐宋明的华夏遗俗。而且,此段文字还特别从长崎贸易中地域商人的角度,谈及三吴一带仍系六朝遗风,中土风俗未尝完全以夏变夷,仍有可取之处。此外,5清俗纪闻6序三,亦引清客所言曰:

臣等小人,生长闽浙,其所能诵特闽浙之俗耳,名物象数亦唯闽浙矣。若夫清之

广莫,方不同俗,俗不同物,恶能其他之及

哉。北京、盛京之间民俗名物,其为满也纯

矣。西南方或大满而小汉矣。其小满而大

汉可以观唐宋遗风者,独有闽浙而已,,

因来舶长崎的清人,以江南闽浙一带居多,故他们强调南方的风俗仍然是/小满而大汉0,也就是说,尽管是在满族统治之下,但南方的风俗并没有受到夷人的多少影响,仍然是汉人风俗的正宗。

宽政己未(1799年)冬十月中川忠英在5清俗纪闻6跋中列入/与此役者姓名0,除了日本的大、小通事,画工外,还有中国的商人:

清国苏州孟思焘,蒋恒,顾镇

湖州费肇阳

杭州王恩溥,周恒祥

嘉兴任瑞

其中的费肇阳(晴湖),也就是雍正年间在长崎抄录5崎阳赋6者。

此一时期的日本,已将作为/蛮夷0的统治者,与地理上的/中华0区别看待。到18世纪,以/唐土0为名的著作颇为流行,对于清帝国的观感亦在发生悄然变化。明和六年(1769年,乾隆三十四年),5唐土行程记6在日本出版。此书系明代朝鲜人崔溥5漂海录6之日文译本,该书总目录的前两条是:/朝鲜国起本0和/朝鲜奉唐土正朔0。虽然翻译者清田君和在5唐土行程记6卷首附言第六条中指出:/职原抄中在玄蕃寮,可见吾国古来亦称唐土为蕃戎。因何今人亦自鄙吾国为倭俗,尊称彼之曾称蕃戎之国为中华、中夏,可谓违背吾国法令之甚。0但在现在出版的5唐土行程记6中,还是加入了原5漂海录6所没有的附图,如海鳅图、西湖图、扬子江图、黄河图、无支祈图、孔林图、阙里形

5

王振忠:18世纪东亚海域国际交流中的风俗记录)))兼论日、朝对盛清时代中国的重新定位及其社会反响

1[日]宫崎成身编:5视听草6续三集之七,第202~209页。5乾隆帝江南苏州府游幸街道图6有多种版本,静嘉堂文库亦有抄本。

胜、北京和点苍山,这些,都反映了江户时代日本人对于中国名胜古迹的向往。/孔林图0中,轩辕寿陵、鲁公墓、周公庙、曲阜、孔庙、尼山、泰山、孟庙、孟子墓等一一标明,/阙里形胜0中亦有诸多著名的景点(如孔林等),这些似乎都暗示着尽管满清入主中原,但唐土名胜与三代之道宛然俱在。虽然此时一些日本人不再尊称/中华0、/中夏0(当然,此类称呼仍时有所见,因人而异),但也不再以贬义的/鞑靼0相称,而是使用相对比较中性的/唐土0一词(如5唐土门簿6、5唐土名胜图会6、5唐土训蒙图汇6和5唐土俗谣6等)。

这里要特别提及19世纪初出版的5唐土名胜图会6,该书虽然出版于19世纪初,但书中明确注明是/故蒹葭堂木世肃先生遗意0。木世肃为江户时代著名的巨商大贾,朝鲜燕行使者李德懋曾指出:/日本人通江南,故明末古器及书画、书籍、药材辐辏于长崎,日本蒹葭堂主人木世肃藏秘书三万卷,且多交中国名士,文雅方盛,非我国之可比也。01木世肃卒于1802年,因此,此书反映出的思想倾向仍可算在18世纪,书中5唐土皇舆图解说6一段话耐人寻味:

如今的清,就是东北蒙古、满洲的夷。但以讨伐明朝神宗、熹宗的不道,并消灭闯贼而称义,抚万民,遂继中国的正统,奠定

万代的基础。

o翻阅5唐土名胜图会6,一个强烈的印象便是,除了清朝特殊的衣冠服饰外,先王的礼仪俱在,这是一个继承了中国传统典章制度的王朝。

3.朝鲜燕行使者对清代中国风俗的连续记录1636年(明崇祯九年,清崇德元年),满清在两度征讨朝鲜之后,正式将后者列为自己的属国。此后,朝鲜对满清恪行/事大0之礼,与此同时,仍与日本维持着/交邻0的关系。三国之间的来往频繁,由此形成的敕谕贡表等颇为浩繁。有鉴于此,朝鲜正祖八年(1784年,清乾隆四十九年),礼曹判书郑昌顺等人开始编纂5同文汇考6,并于正祖十一年(清乾隆五十二年)完成。5同文汇考6收录有使行录、事大文

书式、诏敕录、迎敕仪节等,并将使臣别单、闻见录、译官手本等资料收录为补编。使臣别单(含书状官闻见事件、译官手本等),约有370种之多,系朝鲜赴清使臣归国后,将使行中的所见所闻记录而成,其内容主要是反映其时中国的政治、社会现状。其中,有不少是有关风俗方面的描述。这些资料,与5燕行录6可以相互参证(当然,有的就是5燕行录6的组成部分)。

在有关中国风俗的记载方面,自以燕行文献最为重要。康熙中叶以后,朝鲜的皇亲国戚及文人学士,或假名正官,或以闲员借机至中国游览交际,不少人将其见闻及交际情形详细记录,遂留下卷帙浩繁的5燕行录6(或5燕行记6)。其中,就有诸多生动有趣的中国风俗史料。笔者曾以5燕行录全集6为中心,将17世纪末至19世纪初5燕行录6中的风俗记录列表显示,从中可见,比较系统的风俗记录,始于1686年(康熙二十五年)六月吴道一(1645~1703)之5西坡集6卷265杂识6。另外,朝鲜学者以偏裨名义随使入华观光第一人为进士金昌业(号稼斋),他于康熙五十一年随兄冬至正使金昌集入燕,著5稼斋燕行录6,通称/稼记0。5稼斋燕行录6中有5山川风俗总录6,虽然比较

简单,但对于清俗的记载已较平实。

?朝鲜英祖四十一年(1765年,清乾隆三十年),北学派之先驱洪大容的叔父洪檍作为冬至兼谢恩使书状官赴燕时,他以/子弟军官0的身份随行。5湛轩书外集6中有5燕记6:

表2 洪大容5燕记6部分篇目

卷帙篇目卷7,,铺商,,藩夷殊俗

卷8,,沿路记略,京城记略

卷9

,,隆福市,琉璃厂,花草铺,,元宵灯炮,,

卷10方物入阙,幻术,场戏,市肆,寺观,饮食,屋宅,巾服,器用,乐器,畜物,留馆下程,财赋总略,

路程

洪大容熟读过5稼斋燕行录6,他以亲身见

6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4期

1o?

[韩]李德懋:5青庄馆全书6卷635天涯知己书一6。

[日]冈田玉山等编绘:5唐土名胜图会6上册5唐土皇舆图解说6,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1页。5燕行录全集6卷32,韩国东国大学校出版社,2001年,第315~336页。

闻去认识一个真实的清帝国,肯定了清朝的百年之盛以及满族入主中原的正当性,树立了全新的对清观,从而为其后的北学派奠定了实践基础。1

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朝鲜正祖二年),李德懋与朴齐家偕使臣入燕。四月十九日,使团一行入旧辽东城,但见/左右市肆栉比鳞次,恍惚玲珑,无物不有,老少森立,拱手而观,人皆秀俊,直亘五里0,李德懋/回想汉阳云从街市,目瞠口噤,茫然自失0。使团中的舌官(翻译)说:/若见盛京、山海关、通州、皇城诸处繁华壮丽,愈往愈胜,见此一边县而倾倒乃尔耶?0的确,随着使团的逐渐西行,北中国城镇景观展现出愈益繁盛的图景。中国的富庶繁华,给朝鲜人以极大的震撼,o也促使他们对盛清时代予以重新定位。朴齐家后著有5北学议6一书。

表3朴齐家5北学议6篇目

卷帙篇目

内编车、船、城、甓、瓦、瓷、簟、宫室、窗户、阶砌、道路、桥梁、牛、马、驴、鞍、槽、市井、商贾、银、钱、铁、材木、女服、场戏、汉语、译、药、酱、印、氈、塘报、纸、弓、铳矢、尺、文房之具、古董书画

外编田粪桑果农蚕总论、科举论、科举论二、官论、禄则、财赋论、通江南浙江商舶议、葬论、兵论、尊周论、北学辨、应旨进北学议疏、车、田、粪、桑、农器、铁、种稻、谷名、地利、水田、水利、老农、区田、注秧、种薯、末利、汰儒、屯田之费、浚河三则、筑仓二则、五行汩陈之义、樊迟许行、祈天永命

5北学议6对于18世纪的清朝风俗及物质文化,有着多方面的记录和分析。其中的5北学辨6一文指出:

夫载籍极博,理义无穷,故不读中国之书者,自画也,谓天下尽胡也者,诬人也。

中国固有陆王之学,而朱子之嫡传自在也。

,,余自燕还,国之人士踵门而请曰:愿闻

其俗。余作而曰:子不见夫中国之缎锦者

乎,花鸟龙文,闪烁如生,咫尺之间舒惨异

态,见之者不识织之至于斯也,其与我国之

绵布经纬而已者,何如也。物莫不然,其语

文字,其屋金碧,其行也车,其臭也香,其都

邑、城郭、笙歌之繁华,虹桥绿树殷殷訇訇

之去来,宛如图画,其妇人皆古髻长衣,望

之亭亭,不似今之短衣广裳,犹袭蒙古也。

皆茫然不信,失所望而去,以为右袒于胡

也。?

对于朴齐家5北学议6等的重要意义,日本学者藤塚邻曾指出:/北学之名,见5孟子6楚之陈良北学于中国,盖以此取义,朴齐家敬慕华夏之热烈,其心情亦可想见。5北学议6分器具、建筑、动物、商业、经济、兵事、文化各门,多所论究,眼光犀利,判断明敏,有快刀斩乱麻之概。其5通江南浙江商舶议6颇具经世之卓见。5尊周论6为侮蔑清廷,不解清廷文化者当头棒喝。0?此后,燕行使者对于清俗的记录大多更为正面。1782年(乾隆四十七年),洪良浩(1724~1802)5皇都即事6云:

羽畎珠崖入版图,山河万里抚庭衢,燕中自古兴王地,天下于今拱帝都,节制八旗

恢远略,铺张四库盛文儒。(诗注:时皇帝

大聚天下书,分经、史、子、集,名为四库全

书,合数万卷,募士民有文笔者,给禄缮写,

故云。)升平五纪超前代,只是衣裳异典

谟。?

至此,从/皇都0、/皇帝0、/帝都0的行文措辞,对5四库全书6的描摹,以及/升平五纪超前代0的赞叹来看,此时的中国,只有衣裳与前代有异,其他的一切都已让朝鲜人心悦诚服。

如何解释此一变化?洪良浩归程途经盛

7

王振忠:18世纪东亚海域国际交流中的风俗记录)))兼论日、朝对盛清时代中国的重新定位及其社会反响

1o

???祁庆富、[韩]权纯姬:5朝鲜/北学0先驱洪大容与中国友人的学谊6,载朱诚如主编5清史论集)))庆贺王钟翰教授九十

华诞6,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3年,第632~640页。

参见王振忠5朝鲜燕行使者所见十八世纪之盛清社会)))以李德懋的3入燕记4为例6,载Yoon Choong N a m(尹忠男)编5哈佛燕京图书馆所藏朝鲜资料研究6(Stud i es on t he K orean M aterial s i n the H arvard-Yen ch i ng L i b rary),/哈佛燕京图书馆学术丛刊0第三册(H arvard-Y ench i ng L i brary Studies,No.3),韩国,景仁文化出版社,2004年,第135~171页。

[韩]朴齐家:5贞蕤集(附北学议)6/北学议外编0,/韩国史料丛书0第十二,探求堂,1974年,第439页。

[日]藤塚邻:5清代乾隆文化与朝鲜李朝学者之关系6,杨鼎甫译,5正风半月刊6第四、五、六、七期,1937年。

[韩]洪良浩:5燕云纪行6,载5燕行录全集6卷41,第269页。

京,他写道:

白头山下射雕归,黄草岭前万马肥。大漠飞腾龙虎气,雄城睥睨帝王畿。云生黑水成丰沛,天送长星入紫微。席卷八荒

高一榻,福陵梓树已成围。

1

这首题作5盛京6的诗歌,于/大漠飞腾龙虎气0

之下注曰:/明末东北方常有气如火,盖是清人将兴之兆,故云。0在传统时代,人们对气运盛衰的描摹,往往关乎天命之移转。凡是涉及于此者,往往是对既有事实的认定,尽管其中颇多/形势比人强0的无奈,但由此亦可见朝鲜燕行使者已从心底认为清朝的统治已经稳固。

o

1794年(乾隆五十九年),洪良浩再度来华,其5入境三日记所见所闻(二首)6曰:

百年休养验升平,万国梯航拱上京。交广名香来栅市,天津垂柳接边城。牛羊满谷行成队,鸡犬归栖宿不惊。觇国由来先视野,里闾无闻索租声。

万里车书厂四封,穷瀛绝漠尽朝宗。耕夫不见牛穿鼻,月令新颁尘出茸。王会职方犹未悉,兽蹄鸟舌亦相逢。琉球近日

浮青海,贡使新添九译重。

?

5途中望见抚宁、昌黎诸山文明之气,真是

中华世界,诗以赋之6:

包山络野壮藩垣,天限华夷此一门。海内无如冀州大,域中方识帝乡尊。文峰日映昌黎县,岱岳云深阙里村。风气由来

随地变,长城内外异寒暄。?

5白沙河驿路傍多大树漫吟6:

百年中国报升平,生老乡庐不见兵。路畔树多连囗寿,里中人少弊衣行。始知汉法元从简,方信天心在好生。天下本来

无个事,至今君子恨熙宁。

?

5远游记怀6:

中华自是大门闾,海外偏区等阖庐。少日曾怀四方志,远游胜读十年书。东方三月文犹足,屈子九州览有余。赤县山河

今再涉,须看元气尚扶舆。

?

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为贺清高宗八旬寿诞,徐浩修(1736~1799)以副使身份历热河、北京,他曾感叹:/今边尘不警,车书同化,冠盖相望,坦途无梗,真太平世界也!0?

及至嘉庆六年(1801年),李基宪的5燕行纪异6à对于北中国的状摹,完全是非常平实的实态描述,与清初纪燕行风俗的诗歌大相径庭,á这当然反映了朝鲜人心态的调整和变化。

总体而言,从17世纪中叶的明清鼎革至18世纪的盛清时代,朝鲜燕行使者对中国的描述之变化可以从两个方面看出:

一是对沿途自然及人文景观观感的变化。朝鲜正祖十五年(1791年,乾隆五十六年),朝鲜燕行使者金士龙在出使中国的沿途,饱览辽蓟燕京的山川胜景,将沿途的名胜分为/壮观0、/奇观0和/古迹0三类:

l u 表4 金士龙5燕行日记6所记载的名胜分类景点

壮观正阳车马、琉璃厂市肆、海甸灯戏、卢桥石栏、虎圈、象圈、辽野、渤海、山海关、会仙亭奇观万佛楼、五龙亭、观音全身、天游阁、通州夜市、宁远牌楼、桃花石窟古迹

华表塔、安市城、望夫石、补天石、射虎石、孤竹寺、紫市庙、大学石鼓、辟雍老槐

嘉庆三年(1798年),徐有闻5戊午燕录6中亦列有/沿路壮观0:

8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4期

1o?????àá

l u [韩]洪良浩:5燕云纪行6,载5燕行录全集6卷41,第289页。

十多年后,洪良浩5向沈阳6诗曰:/天运人谋各一时,沈阳肇创帝王基。指挥诸夏提三尺,鞭挞群雄用八旗。志士于今空

自老,骚人到此遂无诗。华儿莫问东韩使,白首重来长鬓丝。0(5燕云续咏6,载5燕行录全集6卷41,第319页)

[韩]洪良浩:5燕云续咏6,载5燕行录全集6卷41,第316~317页。[韩]洪良浩:5燕云续咏6,载5燕行录全集6卷41,第325~326页。[韩]洪良浩:5燕云续咏6,载5燕行录全集6卷41,第317页。[韩]洪良浩:5燕云续咏6,载5燕行录全集6卷41,第341页。5热河纪行6,载5燕行录全集6卷52,第238页。载5燕行录全集6卷64,第419~425页。

由5燕行录全集6来看,反映燕行风俗最早的诗歌,大约见于1686年(康熙二十五年),为崔锡鼎(1646~1715)5丙寅燕行日乘6中的5风俗通联句五十韵6,这些文字,大多表达的是/中华礼乐无由睹,回首风尘眼欲枯0的感伤。

[韩]金士龙:5燕行日记6,载5燕行录全集6卷74,第547页。

凤城之奇玩,望海亭之高爽(在山海关),医巫闾之大观,长城之铁瓮,鹤野之

广阔,采薇祠之清绝,蓟州野之虚海,潞河

之帆樯(通州江),天坛之环玮,城楼之宏

杰,宫庙之尊严,市廛之繁华,皇都之巨丽,

士马之精强,省署之弘敞,镇堡之排布,寺

观之奇绝,北镇之佳气,金台之古迹,西山

之胜景。1

无论是将沿途景观分成/壮观0、/奇观0、/古迹0,还是只将之单独列为/沿途壮观0,其实都反映出朝鲜人对中国形象的重新定位)))虽然是满族人入主中原,但中国的山川自然景观依旧,并没有因为满清的统治而改观。这一点同19世纪初日本人的5唐土名胜图会6之出版,颇有异曲同工之妙。

二是从风俗记录来看,朝鲜人先是胡汉完全不分,将北中国一概视作夷狄之地,接着是在风俗状摹中,逐渐将胡汉分别叙述,到最后则是对/先王遗风余俗0的平实记录。朝鲜/广明居士0的5雪岫外史6卷1中有一段对话,极为生动:

余五入中原,犹有眷眷不忘之意,人以此多讥之。

或问之曰:子之慕中国亦已甚矣,未知所益何事,愿闻其说。

余曰:一则先王之遗风余俗也。二则山川之胜,宫阙之壮也。三则人物之好,文

章之盛也。四则书画古器金石珍异之物,

其余可则可效可爱可乐可嗜可玩,难以尽

记。平生之愿,梦寐长往,吾何能忘也!

或抵掌大笑曰:有是哉?子之迂也,今之中原,非古之中原也,神州陆沈[沉],犬

戎充斥,已至数百年之久,礼义尽亡,彝伦

倒坠,于何以见先王之遗风余俗也?若夫

山川之胜,宫阙之壮,百经风尘,荡成戎马

之场,穹庐之所居,佃猎之所驰,腥臊之秽,

昏罩遗墟,古之幽、冀之州,尽为朔漠之地。

人物则王、谢氏族化为夷狄,语音侏亻离,衣

冠殊制,绒帽蹄袖,唯以弓力为事,驰射为

业,安有文章之可观?诗道之可论?至于

书画金石,既无文人爱惜,飘荡殆尽,不过

为厨婢槽件覆酱糊笼之资,而鼎彝敦卣视

同村缶,埋没市廛,更谁有宣和清秘之藏

护哉?

余曰:君徒知其一,未知其二也。今之满人之来处中国也,异于君之所闻,吾当以

喻言之:古之有一大家,哲妇贤夫,屡世相

承,治家井井有法度,后孙虽已陵替,先德

所及,守其旧规。一朝大盗骤至,主人弃家

逃去,适有远方之人勇力绝伦,大呼挥剑,

逐其大盗,因率其妻子来处其家,见其堂宇

高大,轩墀华敞,至于房闼之内,器皿尊俎,

位置齐整,又见婢仆辈事主旧规,迭然有

序。其人自度,吾初居远方,乡曲蒙昧,未

知治家之有法,此可以为效,因其旧贯,大

小凡例,一不变更,只遵旧主人之约,但束

衣服,则此是故土所制,如若艳慕旧主,卒

然改易,或恐他日事变一出,旧主乃返,吾

当还归故土,大袖长裾,已失本色,且妨于

事为,而无异于章甫之适越,亦不可易也。

胁命婢仆脱其旧衣,易以新制,婢仆恸于威

令,姑为从命,而有时涕泣冤呼,每思旧主,

全是衣服之异旧也。由是观之,满人之于

中国,不敢弛张损益于其间,有若行客暂寓

逆旅,常有马听鸡、束装将发之意。是故

上自尧舜禹汤文武周孔,汉唐宋明礼乐刑

政律,度量衡,车马器用,宫室城郭,山川谣

俗,人物文章,市朝繁华,书画金石,以至士

农工商利用厚生之道,百世传授,至今犹有

存者,欲求先王之法,舍中国而其谁与

也?o

这一以广屋大厦主人、家法之变迁递嬗,来形容明清鼎革对于中国社会的影响,比喻真是巧妙!这位/广明居士0曾五度前往中国,他以一则寓言比喻当时中国的现状。文中的/或0,代表了一些以小中华自居的朝鲜人的想法,后者有着极为强烈的华夷想象。而洪大容、朴齐家、柳得恭等人则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说明:明清鼎革,虽然天崩地坼、神州陆沉,但先王之法

9

王振忠:18世纪东亚海域国际交流中的风俗记录)))兼论日、朝对盛清时代中国的重新定位及其社会反响

1o5燕行录全集6卷62,第254页。

[韩]李佑成编:5雪岫外史(外二种)6,/栖碧外史海外蒐佚本0,亚细亚文化社,1986年,第13~17页。

犹有存焉,在满洲人的统治下,北中国并没有完全向夷狄方向退化,美丽山川亦未全然变作腥羶之邦。这一点,与日本5清俗纪闻6序中所反映出来的倾向颇为类似。

4.朝鲜通信使与朝鲜的5和国志6、5蜻蛉国志6

18世纪后期编纂而成的5同文汇考6卷785倭情6记载:/自洪武初,日本与我国修好,我国间或遣使,而每其国使至,则依例接待而已。万历壬辰以后,更为通和。自是羁縻不绝。若值关白新立或生子之时,来请信使,则辄许差遣,时具咨礼,至今遵以为例。01

朝鲜的通信使在日期间,与日本人有着比较广泛的接触,通过这些接触而对日本社会有相当深入的观察和了解。1764年(朝鲜英祖四十年,乾隆二十九年,日本宝历十四年、明和元年)随同正使出访的书记元重举,后来著有5和国志6,集中反映了朝鲜人对日本的了解。

表5 元重举5和国志6篇目

卷帙

篇目

卷1

八道六十六州分图、日本天下之东北、日本与我大小、形局地脉、山少水亦少、天文、节候、地理、道里、人物、风俗、徐福庙、倭皇本末、伪年号、源赖朝本末、秀贼本末、武州本末、对马守本末、壬辰入寇时贼情、中国通使征伐、罗济丽通使战伐

卷2

关白宗室录、各州城府、各州氏族、武州内官职、氏姓之异、文字之始、学问之人、异端之人、诗文之人、倭字、谚文、片假名、神祠、前后入中国名僧、四礼、衣服、饮食、澡浴、言语、拜揖、舆马、宫室、种树、器用、农作、蚕织、货币、道路、桥梁、舟楫

卷3

医药、赋税、兵制、兵器、治盗、讯囚、奴婢、节目、倭皇官职、方音、饮食之名、禽兽、我朝征倭录、国初倭人来朝、我朝通信、倭馆事实、季忠武遗事、诸万春传、安龙福传

李德懋亦作有5蜻蛉国志6,其中有对日本

风俗、器服、物产的详细观察。o

在燕行文献中,也偶尔可见对日、朝、中三国风俗之比较。

?无论是日朝两国比较,还是中朝日三国的比较,中国风俗文化总是不可或缺的共同背景。

二、异国风俗与本国社会

此一时期,日本对中国社会造成的最大影响是宽永通宝的流入。宽永通宝又称宽永钱,江户时代由宽永至幕末铸造的铜、铁、黄铜货币之总称,因始铸于宽永年间(1624~1643年)而

得名。?宽永通宝在清代乾隆年间曾大批流入

中国,乾隆十七年(1752年)七月,禁止使用日本宽永钱,并严禁商船携带进口。除此之外,清代东南地区如苏州等地,市面上的东洋货颇为

流行。?但这些都没有在多大程度上影响到清

朝社会的稳定。相比之下,中国风俗文化对于日、朝两国则有较大的影响。

1.模仿西土

日本学者藤塚邻曾指出:/当乾隆时代朝鲜诸李朝学者入燕,见其文化之伟大,均相惊讶,而于朝鲜之学术,渐觉短浅,遂各自发奋改变旧习,努力新学之输入,而尊慕当时之鸿儒硕学多与往还,以图知识之吸收,又购置大批书籍,以启发国人之智识,其影响所及,遂使乾隆学界受一种刺激,以致新学兴起,奎运日相。其尤可特笔者,伏处本国未出国门一步之学者,均已看破旧学之弊窦,而于实事求是之朴学,愿奋志研究者不少。0?

除了学术文化之外,中国的风俗亦对朝鲜有重要的影响。嘉庆六年(1801年),柳得恭于三月初三日随谢恩使一行渡鸭绿江,四月初一日入燕京,五月初三日还,在通州过端午节。他所作的5通州6诗曰:/饼索浓纤点碗汤,通州城

10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4期

1o????

5同文汇考附编6卷85通信一6,第13册,第1705号。5青庄馆全书6卷64~65,/韩国文集丛刊0第259册。如李在学5燕行记事6,见5燕行录全集6第59册,第124页。

洪景海5随槎日录6中提及宽永钱:/适见倭钱,如我国小钱,背书宽永通宝,腹无字,而或书文字、元字,九十六文为一两,直银一钱云。0(5燕行录全集6卷59,第299页)

赖惠敏:5苏州的东洋货与市民生活(1736)1795)6,5/中央0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6第63期,2009年3月。[日]藤塚邻:5清代乾隆文化与朝鲜李朝学者之关系6,杨鼎甫译,5正风半月刊6第四、五、六、七期,1937年。

里作端阳。满街看卖菖蒲本,风物依依似故乡。0端阳日的浓浓节意,令他不禁有/风物依依似故乡0之感。柳得恭作有5京都杂志6,对朝鲜的岁时风俗颇为关注。该书的/五月端午0条这样写道:/小儿女著红绿新衣,菖蒲汤囗面,又削菖蒲根作簪,点朱砂,插髻,号端午妆。闾巷妇女盛为秋千戏。按5宛署杂记6,燕都自五月初一日至五日,饰小闺女尽态极妍,已出嫁之女亦各归宁,号是日为女儿节。我东与燕中不甚远,故风俗往往相袭。01他的5古芸堂笔记6卷5中,也有/岁时风俗0一条,认为/我东岁时风俗,往往沿燕中故事0。柳得恭列举了许多例证。其中,/端午0一条亦引沈榜的5宛署杂记6。另曰:/端午俗名戍衣,小儿女着红绿新衣,菖蒲蘸水囗面,又削菖蒲根作簪,点朱砂,插髻,号为戍衣妆。有一种艾名戍衣,翠叶椭圆,背白,曝干可碎,作火绒,又可烂捣入糕,发绿色,为端午时食。0o

与朝鲜相似,此一时期的日本人亦热衷于将本邦风情比附于中国习俗。?1676~1685年间,京都儒者、医师黑川道祐所编的5日次纪事6/一月0条:/凡疫疠春初多流行,若然,则民间大小儿各鸣钲鼓而追疫鬼,或以绿树条作小船,舍郊外而归。或以生刍并生草造偶人,舍野外而归,是亦驱疫之一术,而中华造纸船之类乎?0又: /5五杂俎6曰:闽中俗元日不除粪土,至初五日辇至郢地,取石而返,云得宝。则古人唤如愿之意也,本朝亦如此之类间又多。0?西岛长生5坤斋日抄6中,亦有诸多相近的内容,如:

邦俗中元祭祖先,必供鸡冠花,唐土亦然。5枫窗小牍6云:鸡冠,汴中谓之洗手

花,中元节前,儿童唱卖以供祖先。5梦粱

录6七月十五日条下云:鸡冠花供养祖宗,

谓之洗手花。

,,

邦俗以方幅系小儿颔下,谓之涎挂,唐俗亦有之。5乡谈杂字6有领折、涎衣、涎

袖、遗湿诸名。又5言鲭6云:帏涎,以方幅

系小儿颔下,谓之涎衣。5舜水谈绮6又有

护涎之名。?

综上所述,当时的日本人热衷于用中国的典籍,考证本邦的诸多名物与中华民俗相似。日本贞享四年(1687年,康熙二十六年)5谱法6,?反映了日本人对于中国族谱编纂的认识和模仿。而朝鲜族谱,则更是受到中国谱法的影响。?

从总体上来看,日、朝两国对于中国风俗的记录,基本上均具有浓厚的官方色彩。诚如5清俗纪闻6宽政十一年(1799年)大学头林衡所撰之序指出的那样:

我邦之于清国也,壤地不接,洋溟为阻,不通使聘,各为一区域。则其土风之

异,俗尚之殊,何预我耶?然闽、浙之民航

海抵崎贸易交市,以彼不足资我有余,国家

亦不禁焉。朱明以还,因仍已久,其间不能

无黠贾奸商干纪之虞,则不可委之小吏也。

于是官特置司以治之,岂得已乎。是故,承

斯任者非知彼土风俗以洞晓利害情伪之所

在,则亦无以宣我之政而服彼之心焉,此则

其所当留意也。

字里行间的防范心态昭然若揭。另外,序三亦指出5清俗纪闻6编纂的目的:/西陲之政回易莫重焉,清之客犹我之民矣。非审其风俗,明其好恶,察其情伪,不可得而治也。斯书而成,后之奉职者长官小吏,咸将知所向焉。0由此可见,5清俗纪闻6编纂之主要目的在于:一是有助于监督与清商的贸易,二是为对当时漂流到长崎的华人进行询问时准备必要的知识。

11

王振忠:18世纪东亚海域国际交流中的风俗记录)))兼论日、朝对盛清时代中国的重新定位及其社会反响

1

o?

????[韩]柳得恭:5京都杂志6卷2/五月端午0条,见韩国学研究院编5东都岁时记、京都杂志、洌阳岁时记、农家月令歌6(合

本),大提阁,1987年,第248页。洪锡谟5东国岁时记6亦有类似的记载。(同上书,第153~154页)

[韩]柳得恭:5古芸堂笔记6卷5,见5雪岫外史(外二种)6,第123~124页。

关于中国文化对日本的影响,日本学者中村久四郎作有5近世支那K及\7?k势力影响6(载5史学杂志6第25编第7号, 1914年)等文,对此颇多论述,唯其偏重于学术文化方面。笔者在此以所见日本汉籍资料,从社会史的角度作一些探讨。

5日本庶民生活史料集成6第23卷,三一书房,1985年,第26~27页。

[日]宫崎成身编:5视听草6续六集之三,第29~31页。

日本早稻田大学藏线装书。

常建华:5朝鲜族谱研究6,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5年。

5清俗纪闻6序三还指出,5清俗纪闻6编纂的另一目的是:/诵法圣贤、究博致远、细大弗遗者,民俗名物固不可以不参诸后世,而草野琐屑罔有详载,不亦阙事乎!斯书而成,后之学者其或捃什一于千百焉。,,夫清客通于我,居址不一,而闽、浙之民实什之九,则吏者之用闽、浙而足矣。民俗名物可以参于经传者要在唐宋,则书生之需亦闽、浙而足矣。纯满、大满我于何有?夫如斯,使君今日之求,果不他及也,客之不能他及,亦复奚伤!0显然,该书的形成及其传播,也为日本人阅读中国经典、理解中国社会,提供了重要的帮助。

2.本国的反弹

在广泛吸收中国文化的同时,乾隆时代,在日、朝两国几乎同时分别出现了5称呼辨正6和5雅言觉非6,对中国文化表现出强烈排拒的倾向。

18世纪,是中国的康雍乾盛世,当时,中国文化在东亚有着重要的影响。日本人通过来舶长崎的清朝商船了解到中国的政治、社会和文化。1799年出版的5清俗纪闻6一书,反映了18世纪末日本人对中国风俗的了解。而朝鲜人则通过络绎不绝的燕行使者,以及源源不断输入海东的中国书籍,了解康乾时代中国的繁华富庶。这一时期,两国对中国文化的吸收和模仿也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宽政十一年(1799年)大学头林衡所撰5清俗纪闻6序指出:

余观之右族达官贵游子弟,或轻佻豪

侈是习,而远物珍玩是贵。即一物之巧,寄赏吴舶;一事之奇,拟模清人,而自诧以为雅尚韵事,莫此为甚。吁,亦可慨矣!窃恐

是书一出,或致好奇之癖滋甚,轻佻之弊益长,则大非子信之志也。

这极大程度上反映了18世纪的实际情状。在日本,人们称中国为/西来正脉0。而在朝鲜,随着5北学议6的出现,朝鲜人对清朝的态度大为改观。对于中国文化的艳羡,使得两国

都出现了对中国风俗殚精竭虑的模仿。1

而随

着中国文化的影响,在日韩两国,出现了一种新的雅俗观念)))在不少人的心目中,凡是与中华文明相符的即是/雅0的,而本国的则为/俗0的。宝历甲戌(四年,1754年,乾隆十九年)冬十一月,日人梁田邦美在5称呼辨正6序中指出:

顾本邦姓氏,复十七八,单则仅仅矣,单似雅而复嫌于俗也。大氐文儒之癖,尚雅斥俗,甚者面目眉发倭,而其心肠乃齐鲁焉,燕赵焉,沾沾自喜,其势不得不削复为单也。

当时尚雅斥俗的日本人,虽然长相是日本人,但他们的内心却是以在齐鲁燕赵一带而沾沾自喜。因此,当时不少人都削复为单,将自己的日本复姓改为中国的单姓,/俨然汉人0。梁田邦美自己起初也是冒为泷氏,省水为龙,后复本姓梁田,去田称梁。除了姓氏外,/诗用地名,铸俗于雅0,更成了普遍的风尚。这些,都引起了日韩两国国内一些人的担心,他们认为:改复姓与革地名,/蔑祖先,紊舆志,罪莫大焉0。因此,在两个国家,几乎是同时,出现了拨乱反正的著作,即在日本的5称呼辨正6和在朝鲜的5雅言觉非6。

12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4期

1

此一时期有不少中国的民间娱乐亦传入日本,九连环即是一例。早在享保至宽政年间(1716~1789年,即清康雍乾时

期),长崎就流行一种叫/蛇踊0的舞蹈(亦称/龙踊0,即中国的舞龙)。5九连环6曲传入之后,逐渐与上述的/蛇踊0相互交融、杂糅,使得后来的/看看踊0又有了/蛇踊0的俗称。/看看踊0于文化、文政之交由长崎经京都、大阪一直流行到了江户(今东京)等地。文政三年(1820年,清嘉庆二十五年)四月,/看看踊0在大阪开始流行。及至七月,在名古屋出演/长崎蛇踊0的演员,主要有长崎贰官、长崎三官、长崎四官、长崎九官、长崎右官、长崎宋官、长崎治官、长崎重官、长崎田官和长崎寒官等人。日人晓晴翁的5云锦随笔6中有/看看踊打扮之图0:最前头的两位头戴茜色(大红色)的帽子,身着鼠色及黄色衣裳、白色绑腿、茶色鞋子;后面四人穿着大袗、戴着暖帽,手里分别拿着铁鼓、鼓弓、蛇皮线和大鼓,完全是一副清人的打扮。这是反映在日本的/芝居小屋0(戏园)中登场的演员之装束。由于/看看踊0的演出场场爆满,日本的小孩纷纷在街衢巷陌间结队模仿,甚至大人也在一旁载歌载舞。其醉心模仿的狂热程度,于此可见一斑。关于这一点,参见日本学者浅井忠夫5唐人呗H 看看踊(附田边尚雄述3九连环之曲H 看看踊4)6,载东亚研究讲座第54辑,东亚研究会1933年12月发行,日本东京国立音乐大学图书馆藏书;青木正儿5本邦K 传入i l ?k 支那N 俗谣6,载5青木正儿全集6第二卷,第253~265页;王振忠:5九连环6(上、下),载5读书62000年第一、二期。

(1)日本留守友信的5称呼辨正6

5称呼辨正61卷首即曰:

盖称呼失其实,名分紊其伦,先圣既有不觚之叹,其所关系岂少哉!虽然今世因

袭之讹不可猝变,学者当改其可改者也。

而于其不可猝改者,则姑曲从以待他日可

也。文人从事华藻之末,忘其本实,猥改其

不当改者,强拟异方之制,亦何心哉!因辑

先儒洎今世所见闻诸说,附以管见,为同志

讲究之资云。宽延二年己巳春三月,友信

书于浪华侨居。

日本的宽延二年即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浪华也就是日本的大阪。/不觚0典出5论语#雍也6:/子曰:-觚不觚,觚哉!觚哉!.0觚原是有棱角的酒器(一说木简),孔丘时的觚已失去棱角,所以孔丘说:/觚不像觚,还算觚吗!还算觚吗!0以此为喻,发泄他对当时社会变革的不满。留守友信笔下的/先圣既有不觚之叹0,实际上也反映了他对中国强势文化影响下日本社会文化变迁的担忧。

5称呼辨正6分上、下两卷,篇目如下:

表65称呼辨正6篇目

卷帙篇目条数

上卷国郡乡里第一(附宫殿)15中国夷狄第二5

官爵职掌第三3

姓尸氏族第四15

假名实名第五13

下卷五伦九族第六

34神号人事第七8存名神讳第八9神主题号第九10公私谥号第十15

上述各部分,均首先引证中国程朱理学家的语录,接着罗列日本国内学者的看法,对当时的风俗文化变迁提出自己的看法。如5国郡乡里第一(附宫殿)6下,先是引程子曰:/君子处世,事之无害于义者,从俗可也。害于义,则不可从。0(5经说6)又曰:/名分正,则天下定。0接着引用5朱子语类6的一段话,再接着引日人浅见斋的话说:

名分之学不明,则事无体制,纲纪随坏。凡所以理国正家,制行修辞皆苟焉而

已矣。且若近世诸称呼讹谬尤多,如我国

都自桓武皇帝由南都迁于今山城爱宕郡,

命号曰平安城,以后历朝因之,未尝有革,

则是今日通行不易之定称也。然世作词

章、裁简牍,率称曰洛阳,曰长安,虽承袭之

久,全无意义。周成王都河南洛水之北,因

号曰洛阳,犹汾阳、河阳之类,特异国一处

之地名,而历代仍之耳。至长安,则宜如可

通称也。然是亦关西都号本乡名,而汉高

祖取以名咸阳,与洛阳相对,实有方地可

指,岂可以此称于别都耶?况我国乎?其

他如以桃花铜驼称条路之类,皆假托失实,

殊非名分之正也。近来又有居鸭川之东、西,称为河东、河西及江东、江西者,居堀川

东、西者亦然。大抵其乡里宅舍边才有一

水,便要以江河表之,比拟异国地名,甚可

鄙矣!尤可笑者,凡书诸国号,必以/阳0

字带之,如摄津为摄阳,播磨为播阳,筑紫

为紫阳,大坂为坂阳,其余皆然。其意以为

是则美称也,殊不知阳本对阴,乃山南水北

之谓,如华阳、岳阳及前所云洛阳、汾阳之

类,而若无山水可指标者,则虽大都通津,

亦不可以阳呼也。山北水南谓之阴,亦同。

其他疏妄,如以唐名称官名,称国守为诸

侯,以假名为讳,以实名为字,呼学者为秀

才之属,不可胜数。而至于相称为君为公,

则又可谓无忌惮矣。又有约省姓名,模仿

异国人,或直以伯某、仲某自命字者,与彼

被深衣、蒙幅巾以奉祭祀为同一流,而其乱

名实异文轨辄孰甚乎!是此皆始乎陋儒俗

学,无稽无识,衔奇骇俗之所为,而卒教举

世之人承讹踵误,不知自犯名教之罪焉,可

悲也夫!

此后,还列举了山崎闇斋、伊藤东涯等人的

13

王振忠:18世纪东亚海域国际交流中的风俗记录)))兼论日、朝对盛清时代中国的重新定位及其社会反响

1日本早稻田大学藏和装本2卷。朝鲜人李德懋5青庄馆全书6卷585日本文献6:/大坂人留守友信字退藏,号希斋。0(5韩国文集丛刊6第259册,民族文化推进会,2000年,第39页)

相关论述,对此作了进一步的阐述。

1

(2)朝鲜丁若镛的5雅言觉非6

5雅言觉非6o的作者丁若镛,字美镛,号茶山,朝鲜罗州人,英祖三十八年(1762年)壬午

生,正祖十三年(1789年)己酉文科,官承旨。

?

丁若镛有感于/流俗相传,语言失实,承讹

袭谬,习焉弗察0,他/偶觉一非,遂起群疑,正误反真,于斯为资0,遂作5雅言觉非6三卷。在5雅言觉非6中,他指出:

长安、洛阳,中国两京之名,东人取之

为京邑之通名,诗文书牍用之不疑。盖昔高句丽始都平阳,厥有二城:东北曰东黄城,西南曰长安城。长安冒称,疑自此始。洛阳之称,益无可据。至京曰戾洛,还京曰归洛,洛下亲朋、洛中学者,皆习焉而弗察。尝见日本人诗集,亦犯此忌。

丁若镛指出,朝鲜的情况与日本相似,也使用中国的地名,以长安、洛阳作为京邑的通名。使用中国的典故,如戾洛、归洛、洛下亲朋、洛中学者等。5楚辞6:/如戾洛师而怅望兮,聊浮游以踌躇。0戾,止也。洛师,也就是洛阳。故以戾洛表示至京。关于这一点,丁若镛在5题3雅言觉非4后6指出:

长安洛阳:京邑之通称长安、洛阳,钱

牧斋最犯此忌。5农岩杂识6论其误,未可专咎东人也。钱诗追咏弘光时事云:奸佞不随京洛尽,尚留余毒螫丹青。是以南京为洛阳也。5升平旧事6云:长安九九消寒夜,罴褥丹衣叠几层。是以北京为长安也。至于碑志亦然,尤觉不典。除了长安、洛阳之外,京口也是朝鲜人常用的地名:

京口者,里名也,在晋陵丹徒县,晋宋之际,始为名城,5晋书6云义熙元年刘裕出镇京口,即此地也。5南史6云宋武帝微

时徙居丹徒之京口里,尝游京口竹林寺,亦此地也。吾东忽以京口为京江之口,凡从京华来者谓之京口来,误矣。梁简文帝诗云:客行只念路,相争渡京口。岑参5送王昌龄赴江宁6诗云:君行到京口,正是桃花时。诗人不核,偶见此等诗句,误用如是也。5老学庵笔记6云:京口子城西南有万岁楼,京口人以为南唐时节度使每登此楼,西望金陵。

在当代幅员辽阔的中国版图中,其各个部分,在历史时期成为中国的一部分之时间并不完全相同,各地的地名也存在汉化或雅化的过程。作为汉文化圈的日本和朝鲜,现在虽然是异邦,但在当时,就学习主流文化的情形来看,与大清帝国各地有着本地方言的地区并没有多少差异。地名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地名与诗意是联系在一起的,学习中国文化自然不能将地名排除在外。

在东北亚,这个时期出现了大批汉诗,而要撰写汉诗,就必须使用中国的典故,因为中国的地名有许多是与典故联系在一起的,故此需要将日、朝的地名改为中国的地名,才能写出优美的汉诗。梁田邦美在5称呼辨正6序中指出:

诗用地名,铸俗于雅,陈国称宛丘,燕京称长安,虽异方亦然,此方谓武藏为武昌,播磨为播阳,箱根为函关,若是类,斧凿无痕,假用入歌诗可也。目黑称骊山,染井称苏迷,芝门称以司马门,御云称五陵,天满称天马,则小大不伦,名实俱亡,可谓儿戏已。

朝鲜人丁若镛也指出:

刘氏之替久无,而至今语中国者,必曰汉家,曰汉人。文字相沿,自古有之,诗律假借,尤无所害。但金石简策之文,则不可

14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4期

1

o?

除了5称呼辨正6,类似的反省在江户时代还有一些。譬如,5视听草6九集之六中,就有尾藤孝肇(与林衡同时)的5称谓

私言6,该文亦有类似的言论:/谓江户为东都,可谓。京师为西京,不可。韩人5谀闻琐录6记本土地理,有谓东海道十五州,镰仓殿后所居,国人谓之东都,镰仓亦有东都称可知。(今来聘者呼平安曰皇京,呼江户曰东都)0(第476页)5氏族博考6中亦称:/今之称复姓者,皆从省文。如司马则曰马,诸葛则曰葛,欧阳则曰欧,鲜于则曰于,如此之类甚多,相承不已。复姓又将混于单姓矣。唐永贞元年十二月,淳于改为于,以音与宪宗名同也,至今二于无复可辨。如豆卢,盖唐大族钦望、琢革皆尝为相,而此姓今不复见,其殆混于卢耶。平野、平泽为平氏之类,是混于单姓也。木田、木村为木氏之类,则异姓混而难别,省文不可容易。0(第483页)

/朝鲜丛书0,朝鲜光文会发刊,美国哈佛燕京图书馆藏。吴世昌:5槿域书画征6,亚细亚文化社,1981年,第205~206页。

用耳。庆州古亦号徐菀,自新罗建都以后,

遂为京都之称,今人只知汉阳为徐菀,而不

复识有庆州矣。尝欲以徐菀二字入于诗

句,而无古人吐辞为法之力量,终不敢焉。

可见,丁若镛虽然也想将/徐菀0这样的朝鲜地名嵌入诗句,但却无法达到诗文的美感,而不得不放弃这样的努力。

不过,地名的称呼,不只是文人的雅玩,有时亦会涉及君臣名分,故而引起很大的关注:

文人称江户曰武昌,或曰武陵,其他住吉为墨水,西宫(摄津国)为西陵,纪州为

冀州,金泽为金陵之类,列国各自改其地

名,读其书者,不知为何地,可谓乱名实,败

国典矣!

5称呼辨正6又曰:

凡称都者,指天子所居,其他列国不能称焉。异方亦后世专称王者之所居,然往

昔各国称都,虽下邑有庙则称,此其所以异

也。近世文人指江户称东都,或曰江都,又

指平安称为西都,或称西京,西是对东之

词,如两分天下者,甚无谓也。恭惟霸府世

尊王室,王室至矣,每嗣立之际,必俟将军

宣下而后位定焉,君臣名分之义,确乎不可

拔也。夫如是,然儒者反乱之,岂不怪哉!

甚者如太宰纯称天子曰山城,天皇敕使曰

聘使。(记云:诸侯使大夫问于诸侯曰聘)

其意盖比汉代诸侯、王子,悖逆之贼,其罪

不容于死必矣。5义人录6亦谬称敕使为

聘使。

这些,实际上涉及日本天皇和幕府将军之间的微妙关系。

东亚各国的不少制度都源自中国,但亦不尽相同,故而引起了诸多的问题。在18世纪,随着华化的高潮,在日本和朝鲜几乎是同时出现了5称呼辨正6和5雅言觉非6这样的著作。而无论是日本的5称呼辨正6还是朝鲜的5雅言觉非6,都将地名的嬗变列为最重要的变化。5称呼辨正6上卷开门见山即列有5国郡乡里第一(附宫殿)615条,他们不约而同地对地名称呼表达出担忧。日本宝历七年(1757年,清乾隆二十二年)三月留守友信的门人桑原典靖在5称呼辨正序6中指出:

今夫有润下而水焉,有炎上而火焉,举天下之物,莫不皆然。名实相须,而后其理

自定矣。今世斯文之行于海内,盛则盛矣,

然顾俗儒之徒所为,大率不过相如之俳,武

库之癖,而礼以防其伪,学以稽其弊者,仅

仅未之见也。是以异端邪说,相共出入其

隙,而无父无君之说,悖天侮圣之术,燎原

襄陵,无一所忌惮焉。其自称读圣贤之书

者,亦犹假古学以行其私,徒知详其事,而

不知详其理。知择其名,而不知择其真,饰

华废实,竞趣时利。忘修身之道,而求众人

之誉,于是流俗成而正道坏矣。虽朝诵夜

习,亦复何益?

显然,桑原典靖等人将中国强势文化影响下地名等的变迁,视若洪水猛兽,认为那些现象均是异端邪说、无父无君之说、悖天侮圣之术。

梁田邦美的5称呼辨正6序亦曰:

称呼者,名之所存也,称呼必得其实,而后名正矣。苟名不正,则言不顺,其弊遂

至礼乐不兴,刑罚不中而止,是故圣人正名

之学,不可一日不讲明也。留守子括囊

5称呼辨正6,盖欲辨其不正而归诸正也。

可见,留守友信5称呼辨正6一书,主旨实为拨乱反正。二书的出现,反映了朝日两国学者在中华强势文化影响下的自我反省。

三、结语

汉字是维系中华文明数千年绵延不衰最为重要的因素,幅员辽阔的帝国之所以能够保持大一统的格局,汉字的传播功莫大焉。可以说,中国疆域内的不同地区(如东南、西南),是随着汉字的传播(当然还有其他相关的礼乐制度)而逐渐/中国化0的,这是一个非常漫长的历史过程。就18世纪而言,清朝人看待周边国家以及境内少数民族的文明程度,也是以对方汉字修养的深浅为依据。这从5皇清职贡图6中对东亚各国的排列顺序以及徽商汪鹏的描述中,可以非常清楚地看出。

18世纪中国人对日本的认识,已由明代的倭寇转变而为颇为正面的形象。对于日本(确切地说是长崎),总体的印象有几点:比较整洁,少盗贼,男子佩刀,等等。由于现存文献的

15

王振忠:18世纪东亚海域国际交流中的风俗记录)))兼论日、朝对盛清时代中国的重新定位及其社会反响

写作者基本上都是商人,他们有着特别的关注点,如对长崎游女着墨颇多,并借由与游女的交往,对/倭0的含义作出特别的解释。这与其说是反映了中日男子生理上的差异,毋宁说是18世纪中日文化的强弱异势所致。从中国商人的描述中可以看出,中华本位的优越感随处可见。由于与日本交流的担当者及其活动的地域相当有限,故而当时的中国人对于日本的认识极不全面。相对于日本,18世纪中国人对于朝鲜的认识更为正面,但目前留下的对朝鲜的记载寥寥无几,这与朝鲜人撰写的燕行文献之丰富自然不可同日而语。对于对方关切的程度,其实也反映了彼此在对方心目中的地位。

面对日益强盛的大清帝国,日、朝两国在坚持各自的华夷观之外,亦不得不重新定位盛清中国。在日本,一些人将满族统治者的发源地)))东北地区,与原明朝统治的部分割裂开来,将它们分别称为/大清国0和/鞑子国0,分开认识。而在朝鲜,则通过将满族统治者与汉族的礼乐制度分开,认为尽管统治者是异族之人(夷),但在中国推行的仍然是/华0的制度。这些,便是/华夷观0在不同国家的不同表现。而之所以作出这样的解释,主要是为应对新的形势而作的心态调整,这是日、朝两国对于18世纪中国政治变动的重新诠释。

此一时期,中、日、朝三国的交流极为频繁,汉字是彼此交流的重要工具。江户时代的日本所接触到的主要是一些中国的商人(其中有一些是弃儒从商的下层文人),而李朝时代的朝鲜为了全面搜集中国的情报,接触到的中国人更为广泛,但其中也有很大比例是商人和下层文人。这使得朝鲜对于中国的了解更为深刻,他们除了看到乾嘉时代的繁华外,也常能更多地倾听到市井百姓对于朝政、社会的种种议论。日本学者藤塚邻曾经指出:

清代文化东渐,一由海上自水路经长

崎至日本本州,一由陆路入朝鲜。其流入之方式,接受之反响,与消化之力量,在两国近代文化上所赍之结果,大相径庭。取而比较之,在近世文化史上,实为一极重要之问题。

昔时日本儒者物徂徕,移居于品川芝浦时,欣然以为与西方圣人之国接近者数里,其崇拜中国,似不免失之夸张,然观徂徕心事,确非虚伪。当时景仰中国者,不独徂徕一人,恐德川时代之儒者,皆有此共通之思想,往来于胸中。当时日本国禁颇严,不许往游中国,只能读中国之书,而不能足履其地,偶闻文人商贾或画工,来自江浙,即争相投刺请见,聊慰其积年之想慕,或乞删削诗文,自鸣得意,,

反观朝鲜学者,如使臣随员,每年一二次入燕,其所至之地,即文明中心学者渊薮之北京,相与交欢者,多学界名流,比之日

本德川时代之先儒,其遭遇确较优胜。

1

在相互交流中,亦造成了一定的困扰,此种困扰,在不同的国家形成影响的程度并不相同。在中国,日本的洋铜、宽永通宝以及其他的东洋货大批流入,其中的宽永通宝泛滥,曾引发官方的强令禁止。而在日本、朝鲜,大批中国书籍以及其他商品的流入,形成了两国的/慕华0心态。由于文化的强弱异势,相较而言,日本宽永钱的流入,对中国只是造成局部性的困扰。但中国文化的流入,对于日本、朝鲜则影响颇为巨大。朝鲜与中国的政治体制较为接近,日本的幕藩体制则与中国的中央集权专制差别极大,中国文化的强势传入,引发日本社会的不安似乎颇为强烈。中国文化的传入,两国都有一些人担心国内的文化认同出现混乱。这种情况,在乾隆时代达到了顶峰状态,故而在两国分别出现了5称呼辨正6和5雅言觉非6等书,力图拨乱反正。

责任编校:张朝胜

16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4期

1[日]藤塚邻:5清代乾隆文化与朝鲜李朝学者之关系6,杨鼎甫译,5正风半月刊6第四期。藤塚邻收集、抄录有不少朝鲜

的抄本,现存美国哈佛燕京图书馆,其中朴齐家之子朴长香奄5缟集6(哈佛燕京图书馆所藏善本,TK 2259.8/4372),即是朝鲜人与中国交往的实录。

中国古代传统饮食礼仪

中国古代传统饮食礼仪 一、宴饮之礼 有主有宾的宴饮,是一种社会活动。为使这种社会活动有秩序有层次的进行,到达预定的目的,必须有一定的礼仪标准来指导和约束。每个民族在长期的实践中都有自己的一套标准化的饮食礼仪,作为每个社会成员的行为守则。 维吾尔族待客,请客人坐在上席,摆上馕、糕点、冰糖,夏日还要加上水果,给客人先斟上茶水或奶茶。吃抓饭前,要提一壶水为客人净手。共盘抓饭,不能将已抓起的饭粒再放回盘中。饭毕,待主人拾掇好食具后,客人才可离席。蒙古族认为马奶酒是圣洁的饮料,用它招待贵客。宴客时很讲究仪节,吃手抓羊肉,要将羊琵琶骨带肉配四条长肋献给客人。招待客人最隆重的是全羊宴,将全羊各部位一起入锅煮熟,开宴时将羊肉块盛入大盘,尾巴朝外。主人请客人切羊荐骨,或由长者动刀,宾主同餐。 作为汉族传统的古代宴饮礼仪,一般的程序是,主人折柬相邀,到期迎客于门外;客至,至致问候,延入客厅小坐,敬以茶点;导客入席,以左为上,是为首席。席中座次,以左为首座,相对者为二座,首座之下为三座,二座之下为四座。客人坐定,由主人敬酒让菜,客人以礼相谢。宴毕,导客入客厅小坐,上茶,直至辞别。席间斟酒上菜,也有一定的规程。现代的规范规程是:斟酒由宾客右侧进行,先主宾,后主人;先女宾,后男宾。酒斟八分,不得过满。上菜先冷后

热,热菜应从主宾对面席位的左侧上;上单份菜或配菜席点和小吃先宾后主;上全鸡、金鸭、全鱼等整形菜,不能把头尾朝向正主位。 在古代正式的延宴中,座次的排定及宴饮仪礼是非常认真的,有时显得相当庄重,有的朝代皇帝还曾下诏整肃,不容许随便行事。宋真宗曾下诏批评朝中筵宴仪容下端的现象,事见《宋史礼志十六》的记述: 景德二年(1005年)九月,诏曰:朝会陈仪,衣冠就列,将以训上下、彰文物,宜慎等威,用符纪律。况屡颁于条令,宜自顾于典刑。稍历岁时,渐成懈慢。特申明制,以儆具僚。自今宴会,宜令御史台预定位次,各令端肃,不得喧哗。违者,殿上委大夫、中丞,朵殿委知杂御史、侍御史,廊下委左右巡使,察视弹奏;同职殿直以上赴起居、入殿庭行私礼者,委閤门弹奏;其军员,令殿前侍卫司各差都校一人提辖,但亏失礼容,即送所属勘断讫奏。 朝中筵宴,预宴者动辄成百上千,免不了会生出一些混乱,所以组织和管理显得非常重要。史籍上有关这方面的记载其实不太多,我们可以由《明会典》上读到相关的文字,可以想象古代的一般情形。诸宴通例说: (筵宴)先期,礼部行各衙门,开与宴官员职名,画位次进呈,仍悬长安门示众。宴之日,纠仪御史四人,二人立于殿东西,二人立于丹墀左右。锦衣卫、鸿胪寺、礼科亦各委官纠举。 凡午门外饮赐筵宴,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习题准光禄寺,将与宴官员各照衙门官品,开写职衔姓名,贴注席上。务于候朝外所整

(完整版)中文系中国文化要略期末复习题

名词解释: 1、郡望: (1)是指某一姓氏世居某郡而为人们所仰望,实际指某一姓氏的社会影响。 (2)古代的人们注重出身、看重门第,是封建社会普遍的社会心理。如唐代的韩姓以昌黎和南阳两地为郡望,韩愈自称为“韩昌黎”,李白为韩愈之父作碑称其为“南阳人”。 2、封禅: 中国古代祭祀天地的仪式很多,但以封禅最为隆重,是封建社会首屈一指的大礼。 封禅,就是由帝王来祭祀天地,“封”是在泰山顶上设坛祭天;“禅”就是在泰山附近的小山上祭地,较为著名的是在梁父山上,故史书上多说“封泰山而禅梁父”。 封禅的基本目的是:帝王取得天下以后,以天子身份祭告天地,以表示自己的统治符合天意,合乎正统。 3、禅宗: 禅宗的本意是思维修养,静虑定心,本为印度佛教的一种修炼方法。传入中国以后逐渐形成了一个宗派,产生了一整理论体系和修行体系,成为佛教中国化最典型的产物。其特点是:教外别传,不立文字,主张我心即佛,识心见性,以心传心,因而不用背诵经卷,只要坐禅修行即可。谱系以印度僧人菩提达摩为初祖,并以历代传承的袈裟和法钵为信物。 4、清代朴学: 理学在清代走向衰微,儒家学者因思想和社会变迁又归向经学,像汉儒一样注重训诂和考据,这种训诂和考据之学被称为“质朴之学”,简称“朴学”;也称“考据学”。清代朴学研究成就超过古人,尤以进发乾隆、嘉庆时的朴学最辉煌,开成所谓的“乾嘉学派”。 5、善本及善本三义: (1)在版本辨别的基础上,就产生了善本的概念。所谓“善本”就是好的版本 (2)清末的张之洞提出了“善本三义”:一要“足本”,即内容没有缺漏或删节;二要“精本”,即经过仔细的校对和注释;三要一“旧本”,即时间比较老的本子。符合其中一条即为善本。 6、二十四节气: 西汉初年的《淮南子》中出现了全部的二十四节气。其具体是指:地球在围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二十四个不同的位置,因其位置不同,其所反映的气温、物候、雨量变化也不同。 古人以此变化来确定他们的名称。如立春、小满等。 7、颜肥柳瘦: 这是对唐代书法家颜真卿、柳公权两人不同书法风格的形象说明。 颜体把篆隶笔法用于楷行草书,又把楷书的横划写的细瘦,把点、竖、撇、捺写得肥壮,世称“颜体”;柳体有意避开颜体竖划的肥壮,把横竖划都写得均匀硬瘦,如同刀切一般,独创“柳体”。世称二者为“颜肥柳瘦” 颜柳两人书风不同,个性突出,都代表着楷书书法艺术的极高境界。 8、京剧: 清代形成“京剧”。即以徽汉二调为主,吸收昆腔、秦腔唱法,又接受北方 方言的影响,创造了新的唱腔,以京韵念白,形成今天的京剧。 京剧是流传最广、影响最大、表演艺术最成熟的一个剧种,代表了中国戏 曲发展的水平。京剧在表演风格上分为京、海两大流派。 9、避讳: 避讳,就是为了表示对封建君主和尊者的敬畏,必须避免直接说出他们的名字而采用别的方式加以表达。它是封建宗法制度的产物,又是家天下和尊祖敬宗的体现。 讳有“国讳”和“家讳”两种。历代避讳方法有三种:改字法、空字法、缺笔法。 简答题:

古代礼仪常识

古代礼仪常识 篇一: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古代习俗 第二篇: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古代习俗 【顿首】古时一种拜礼,为“九拜”之一,俗称叩头。行礼时,头碰地即起。因其头接触地面时间短暂,故称顿首。通常用于下对上及平辈间的敬礼,如官僚间的拜迎、拜送,民间的拜贺、拜望、拜别等。也常用于书信中的起头或末尾,如丘迟《与陈伯之书》:“迟顿首。陈将军足下无恙,幸甚幸甚??丘迟顿首。” 【稽首】古代的拜礼,为“九拜”之一。行礼时,施礼者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拱手于地,头也缓缓至于地。头至地须停留一段时间,手在膝前,头在手后。这是九拜中最隆重的拜礼,常为臣子拜见君王时所用。后来,子拜父,拜天拜神,新婚夫妇拜天地父母,拜祖拜庙,拜师,拜墓等,也都用此大礼。 【九拜】我国古代特有的向对方表示崇高敬意的跪拜礼。《周礼》谓“九拜”:“一曰稽首,二曰顿首,三日空首,四曰振动,五日吉拜,六日凶拜,七日奇拜,八日褒拜,九曰肃拜。”这是不同等级、不同身份的社会成员,在不同场合所使用的规定礼仪。 【跪】两膝着地,挺直身子,臀不沾脚跟,以示庄重。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于是相如前进瓿,因跪请秦王。” 【坐】古代席地而坐,坐时两膝着地,臀部贴于脚跟。为了表示对人

尊重,坐法颇有讲究:“虚坐尽后,食坐尽前。”“尽后”是尽量让身体坐后一点,以表谦恭;“尽前”是尽量把身体往前挪,以免饮食污染坐席而对人不敬。 【座次】古时官场座次尊卑有别,十分严格。官高为尊居上位,官低为卑处下位。古人尚右,以右为尊,“左迁”即表示贬官。《廉颇蔺相如列传》:“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古代建筑通常是堂室结构,前堂后室。在堂上举行的礼节活动是南向为尊。皇帝聚会群臣,他的座位一定是坐北向南的。因此,古人常把称王称帝叫做“南面”,称臣叫做“北面”。室东西长而南北窄,因此室内最尊的座次是坐西面东,其次是坐北向南,再次是坐南面北,最卑是坐东面西。《鸿门宴》中有这样几句:“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项王座次最尊,张良座次最卑。 【席次】古代宴会席次,尊卑很有讲究。一般筵席用的是八仙桌,桌朝大门,其位次如下:位尊者居前,8是主人席位。如果客多,可设两桌、三桌或更多,有上桌与散座的区别:上桌与单席的位次相同,散座则不分席次 【冠礼】古代男子成年时(二十岁)加冠的礼节。冠礼在宗庙中进行,由父亲主持,并由指定的贵宾给行冠礼的青年加冠三次,先后加缁布冠、皮弁、爵弁,分别表示有治人、为国出力、参加祭祀的权力。加冠后,由贵宾向冠者宣读祝辞,并给起一个与俊士德行相当的美“字”,使他成为受人尊敬的贵族成员。因为男子二十岁行冠礼,所以后世将二十岁称作“弱冠”。

中国传统节日习俗

中国传统节日习俗 1.春节:春节是我国最盛大、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俗称“过年”。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是“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是一年的开始。传统的庆祝活动则从除夕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元宵节。每到除夕,家家户户阖家欢聚,一起吃年夜饭,称“团年”。然后一起守岁,叙旧话新,互相祝贺鼓励。当新年来临时,爆竹烟花将节日的喜庆气氛推向高潮。我国北方地区在此时有吃饺子的习俗,取“更岁交子”之意。而南方有吃年糕的习惯,象征生活步步高。守岁达旦,喜贴春联,敲锣打鼓,张灯结彩,送旧迎新的活动热闹非凡。另外,各地还有互相登门拜年,舞狮子,耍龙灯,演社火,逛花市,赏灯会等习俗。 2.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夜,是我国民间传统的元宵节,又称上元节,灯节。正月十五闹元宵,将从除夕开始延续的庆祝活动推向又一个高潮。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张灯结彩,人们赏灯,猜灯谜,吃元宵,成为世代相沿的习俗 3.二月二:民间传说,每逢农历二月初二,是天上主管云雨的龙王抬头的日子。从此以后,雨水会逐渐增多起来。因此,这天就叫“春龙节”。我国北方广泛的流传着“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的民谚。 4.清明节:四月五日清明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又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清明的前一天称寒食节。两节恰逢阳春三月,春光明媚,桃红柳绿。寒食节的设立是为了纪念春秋时代晋朝“士甘焚死不公侯”的介子推。清明寒食期间,民间有禁火寒食、祭祖扫墓、踏青郊游等习俗。另外还有荡秋千、放风筝、拔河、斗鸡、戴柳、斗草、打球等传统活动。 5.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传统的端午节,又称端阳、重 五、端五节。早在周朝,就有“五月五日,蓄兰而沐”的习俗。但今天端午节的众多活动都与纪念我国伟大的文学家屈原有关。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吃粽子,南方各地举行龙舟大赛,都与悼念屈原有关。同时,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洒雄黄水,饮雄黄

中国传统礼仪常识

中国传统礼仪常识 导读:中国素称“礼仪之邦”之称,“礼”在传统社会无时不在,出行有礼,坐卧有礼,宴饮有礼,婚丧有礼,寿诞有礼,祭祀有礼,征战有礼等等。这里的“礼”包含了传统礼制的精神原则与传统礼仪行为两大部分,礼义是礼制的精神核心,礼仪制度是礼义精神的外在表现,二者关系密切。这里只就日常生活中的传统礼仪择要介绍:行走之礼 在行走过程中同样注意人际关系的处理,因此有行走的礼节。古代常行“趋礼”,即地位低的人在地位高的人面前走过时,一定要低头弯腰,以小步快走的方式对尊者表示礼敬,这就是“趋礼”。传统行走礼仪中,还有“行不中道,立不中门”的原则,即走路不可走在路中间,应该靠边行走;站立不可站在门中间。这样既表示对尊者的礼敬,又可避让行人。 见面之礼 人们日常见面既要态度热情,也要彬彬有礼。如何与不同身份的人相见,都有一定的规矩。比如一般性的打招呼,在传统上行拱手礼。拱手礼是最普通的见面礼仪,方式是双手合抱(一般是右手握拳在内,左手加于右手之上)举至胸前,立而不俯,表示一般性的客套。如果到人家做客,在进门与落座时,主客相互客气行礼谦让,这时行的是作揖之礼,称为“揖让”。作揖同样是两手抱拳,拱起再按下去,同时低头,上身略向前屈。作揖礼在日常生活中为常见礼仪,除了上述

社交场合外,向人致谢、祝贺、道歉及托人办事等也常行作揖礼。身份高的人对身份低人的回礼也常行作揖礼。传统社会对至尊者还有跪拜礼,即双膝着地,头手有节奏触地叩拜,即所谓叩首。现今跪拜礼只在偏远乡村的拜年活动能够见到,一般不再施行。在当今社会人们相见,一般习用西方社会传入的握手礼。 入坐之礼 传统社会礼仪秩序井然,坐席亦有主次尊卑之分,尊者上坐,卑者末坐。何种身份坐何位置都有一定之规,如果盲目坐错席位,不仅主人不爽,自己事后也会为失礼之事追悔莫及。如果自己不能把握坐何种席次,最好的办法是听从主人安排。室内座次以东向为尊,即贵客坐西席上,主人一般在东席上作陪。年长者可安排在南向的位置,即北席。陪酒的晚辈一般在北向的位置,即南席。入坐的规矩是,饮食时人体尽量靠近食案,非饮食时,身体尽量靠后,所谓“虚坐尽后”。有贵客光临,应该立刻起身致意。 饮食之礼 饮食礼仪在中国文化中占有极重要的位置,在先秦人们以“以飨燕之礼亲四方宾客”,后代聚餐会饮也常常是一幕幕礼仪活剧。迎宾的宴饮称为“接风”、“洗尘”,送客的宴席称为“饯行”。宴饮之礼无论迎送都离不开酒品,“无酒不成礼仪”。宴席上饮酒有许多礼节,客人需待主人举杯劝饮之后,方可饮用。所谓:“与人同饮,莫先起觞”。客人如果要表达对主人的盛情款待的谢意,也可在宴饮的

2019广州大学考研354汉语基础与445汉语国际教育基础(自命题)复习全析(含历年真题)

2019广州大学考研354汉语基础与445汉语国际教育基础(自命题)复习全析(含历年真题) 《2019广州大学考研354汉语基础复习全析(含历年真题)》由鸿知广大考研网依托多年丰富的教学与辅导经验,组织官方教学研发团队与广州大学优秀研究生共同合作编写而成。全书内容紧凑权威细致,编排结构科学合理,为参加2019广州大学考研的考生量身定做的必备专业课资料。 《2019广州大学考研354汉语基础复习全析(含历年真题)》全书编排根据广州大学考研参考书目: 1.《现代汉语》,黄伯荣、廖序东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2.《古代汉语》,王力主编,中华书局。 结合提供的往年广大考研真题内容,帮助报考广州大学考研的同学通过广大教材章节框架分解、配套的课后/经典习题讲解及相关985、211名校考研真题与解答,帮助考生梳理指定教材的各章节内容,深入理解核心重难点知识,把握考试要求与考题命题特征。 通过研读演练本书,达到把握教材重点知识点、适应多样化的专业课考研命题方式、提高备考针对性、提升复习效率与答题技巧的目的。同时,透过测试演练,以便查缺补漏,为初试高分奠定坚实基础。 适用院系: 人文学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位) 资料选购适用科目: 354汉语基础(自命题) 内容详情 本书包括以下几个部分内容: Part 1 - 考试重难点与笔记: 通过总结和梳理《现代汉语》(黄伯荣增订五版)、《古代汉语》(王力)各章节复习和考试的重难点,建构教材宏观思维及核心知识框架,浓缩精华内容,令考生对各章节内容考察情况一目了然,从而明确复习方向,提高复习效率。该部分通过归纳各章节要点及复习注意事项,令考生提前预知章节内容,并指导考生把握各章节复习的侧重点。

古代风俗礼仪常识

古代风俗礼仪常识 一、传统节日: 【春节】农历正月初一,我国传统习俗中最隆重的节日此节乃一岁之首又称元旦、元正、新春等民间有贴春联、舞龙灯、发压岁钱、拜亲访友、吃团圆饭等习俗 【元宵】农历正月十五夜,民间传统节日又称正月半、上元节、灯节这天要点灯、放灯,所以又称“灯节”除赏花灯外,吃元宵是重要习俗之一。 【寒食】我国民间传统节日节日里严禁烟火,只能吃寒食在冬至后的一百零五天或一百零六天,在清明前一、二天。 【清明】民间传统节日其习俗有扫墓、踏青、荡秋千、放风筝、插柳戴花等 【端午】民间传统节日又称端阳、重午、重五一般认为该节与纪念屈原有关 【乞巧】我国民间传统节日又称少女节或七夕 【中秋】民间传统节日又称团圆节主要习俗有赏月、祭月、观潮、吃月饼等 【重阳】民间传统节日有登高望远、赏菊赋诗、喝菊花酒、插茱萸等习俗 【腊日】我国民间传统节日这是古代岁末祭祀祖先、祭拜众神、庆祝丰收的节日 【除夕】民间传统节日农历十二月三十日晚,家家在打扫一清的屋里,摆上丰盛的菜肴,全家团聚吃“年饭”此夜大家通宵不眠,或喝酒聊天,或猜谜下棋,嬉戏游乐,谓之“守岁”零点时,众人争相奔出,在庭前拢火燃烧,并在这“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的“三元”之时抢先放出三个“冲天炮”,以求首先发达,大吉大利 二、其它礼仪 【坐向】大堂上坐北朝南的位置为尊,内室靠西面东位置为尊《史记〃项羽本纪》中有“项王、项伯东向坐亚文南向坐”这里的“南向坐”的位置最尊贵,“东向坐”也是比较尊贵的位置【伯(孟)仲叔季】兄弟行辈中长幼排行的次序伯(孟)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老四 【讳称】古人对“死”有许多讳称,主要的有:(1)天子、太后、公卿王侯之死称:薨、崩、百岁、千秋、晏驾、山陵崩等(2)父母之死称:见背、孤露、弃养等(3)佛道徒之死称:圆寂、坐化、羽化、仙游、仙逝等“仙逝”现也用于称被人尊敬的人物的死(4)一般人的死称:亡故、长眠、长逝、过世、谢世、寿终、殒命、捐生、就木、老、故、逝、终等 【十二生肖】又称属相古代术数家拿十二种动物来配十二地支后以为某人生在某年就肖某物【生辰八字】一个人出生的年、月、日、时,各有天干、地支相配,每项两个字,四项八个字旧时迷信认为根据这八个字,可推算出一个人的命运 【孝悌】孝,指对父母要孝顺、服从;悌,指对兄长要敬重、顺从儒家提倡孝悌的目的,是

什么是中国人的传统礼仪

什么是中国人的“礼”呢? 中华有懂礼、习礼、守礼、重礼的,所以被称之为“礼仪之邦”。礼仪在古代社会规范着人的道德和行为,也是文明的象征,是中华优秀的之一。 中华有懂礼、习礼、守礼、重礼的,所以被称之为“礼仪之邦”。礼仪在古代社会规范着人的道德和行为,也是文明的象征,是中华优秀的之一。礼仪在历史上被不断的修正、完善、继承和发扬。《周礼》、《仪礼》、《礼记》三部专门阐述礼的经典著作在中华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礼深含人类对宇宙天地的敬畏,对德性的追寻,对和谐的追求,对人本身的期望和宽容,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对审美情趣的重视和培养,以及对社会秩序的协调。《左传·隐公十一年》所谓:“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 那么,什么是礼呢?《左传·昭公二十五年》中说:“礼,上下之纪,天地之经纬也,民之所以生也。”。礼是天地法则在人类社会的体现,所谓“礼以顺天,天之道也。”(《左传·文公十五年》)等。礼还成为文明与野蛮的界标,古人以礼分夷夏(即野蛮与文明),而不以血族分内外。礼是秩序,礼对社会秩序、上下尊卑关系有严格的规范。礼是典章制度,《周官》中的官制设计在古代一直是政府机构的主要蓝本。 礼还是日常生活的准则,其根据仁义文行忠信的要求制定的仪轨包罗万象。礼能让人区别于动物,例如食礼中的种种规矩。礼也是人与人交往的方式,例如其对称谓、迎送、仪容、宴饮、书信交往等都有相应的规范。以大类划分,它包括吉、凶、军、兵、嘉五礼,以小类划分,则有数十种,以至于《礼记·中庸》有“礼仪三百,威仪三千”之说。 中国传统礼仪文化 有道德,有修养的人必定能做到慎言 除了偶然的自言自语,话通常还是说给别人听的,所以话一说出来就要对别人甚至对社会产生影响,同时也给别人提供了对你作出评价的重要依据,可见说话对一个人来说是多么的重要,决不能等闲视之。因此佛教倡导的修学十种善业中,就有四种讲的是口业,这就是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类似的观点,在我国的儒家学说和西方的基督教教义中,都有很详细的论述。最有代表性的自然莫过于《孔子家语》中所说的金人了,他的嘴巴上粘着三道封条,因此被孔子赞为:“此古之慎言人也”。 有些人因为口不设遮栏而变得浅薄。语言是表达思想和意愿的工具,因此人总是要说话的。即使是面壁的高僧,也有说话的时候。贾岛驴背上的“推”“敲”,终成文史上的佳话。思想须经深思熟虑方能深邃,语言须经千锤百炼方能惊人。而浅薄之人,思想必多平庸,语言亦必寡味。 一般人言语不慎,其影响还不致太大,但是如果负有一定的责任,甚或负有领导一个地区和部门的大责任,说话就应该更加谨慎,做到三思而后言了。因说话不慎而误国误民,甚至遭灭国之祸的事例,在历史上是屡见不鲜的。“乱之所生,则言语以为阶。”这话早在《周易》上就写得明明白白。须知“一言成屙”,话既说出来,要挽回是很难很难的。

中国传统节日的来源及风俗习惯

中国传统节日的来历及风俗习惯 [大] [中] [小] 中国的传统节日自汉以后基本定型,有一定增减,民国以后,由于正式西化而发生了较 大的变化,但民间仍然坚持其中一些政府未法定的少数。直至文革,政府更削减了宣传除春 节以外的传统节日,即使对于春节,也被宣传成“过革命化的春节”。改革开放以后,民间开 始庆祝一些传统节日,报刊上也相应作了些介绍宣传。目前,包括法定假日以外,民间庆祝 的传统节日大约占传统节日的三分之一。 传统节日里包含了许多民俗文化和传统人文观念,以及宗教因素,对于研究古代社会的 文化、历史和社会生活,有一定的意义,下面罗列主要传统节日,以饷对这方面感兴趣的朋 友。 一。正月拜年 正月,又称元旦,或称正月初一。正月初一是一年、四季、十二个月起始的一天。《春 秋传》上将正月叫做端月。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辟山臊恶鬼。因此,正月是从自有 历法以后,上古就有的节日。 正月有很多习俗,如长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贺,这项风俗至今还保持,饮椒酒,就是用 花椒花做成的酒,或者柏酒。但一些具体活动现已废弃,包括汉晋时期,如周处在《风土记 》里所说:“正旦,当生吞鸡子一枚,谓之练形。”《东京梦华录》载北宋政府在正月要举行 大朝会,皇帝和百官要举行大型团拜活动,并宴请各国使节,特别重视对辽、高丽使团的赐 宴待遇。此项活动保留至今。 辛亥革命以后,民国政府法定保留的传统节日仅有正月,但改名为“春节”,并将元旦放 在西历一月一日,唯政府和民间都更重视春节,人民共和国政府法定春节放假四日,但目前 许多私人企业都不同程度将春节做了适当延长,有的甚至包括周末算在内,延长至元月十五 。 二。立春祭农 立春在元月一日至元月十五之间,这是古代传统的祭农节日,按东汉应劭《风俗通义》 ,祭农本在四月间开展,汉文帝改到二月,而在晋时,再改到立春。立春这天,官员要亲自 穿戴庆祝,坐小春牛表示支持和重视开春后的农事,民间也相应有庆祝活动,这个节日其实 才是真正的迎春。西晋傅咸《燕赋》说:“四时代至,敬逆其始。彼应运于东方,乃设燕以迎 至。〔羽军〕轻翼之歧歧,若将飞而未起。何夫人之功巧,式仪形之有似。御青书以赞时, 著宜春之嘉祉。” 、管路敷设技术通过管线不仅可以解决吊顶层配置不规范高中资料试卷问题,而且可保障各类管路习题到位。在管路敷设过程中,要加强看护关于管路高中资料试卷连接管口处理高中资料试卷弯扁度固定盒位置保护层防腐跨接地线弯曲半径标等,要求技术交底。管线敷设技术中包含线槽、管架等多项方式,为解决高中语文电气课件中管壁薄、接口不严等问题,合理利用管线敷设技术。线缆敷设原则:在分线盒处,当不同电压回路交叉时,应采用金属隔板进行隔开处理;同一线槽内强电回路须同时切断习题电源,线缆敷设完毕,要进行检查和检测处理。、电气课件中调试对全部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在安装过程中以及安装结束后进行 高中资料试卷调整试验;通电检查所有设备高中资料试卷相互作用与相互关系,根据生产工艺高中资料试卷要求,对电气设备进行空载与带负荷下高中资料试卷调控试验;对设备进行调整使其在正常工况下与过度工作下都可以正常工作;对于继电保护进行整核对定值,审核与校对图纸,编写复杂设备与装置高中资料试卷调试方案,编写重要设备高中资料试卷试验方案以及系统启动方案;对整套启动过程中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进行调试工作并且进行过关运行高中资料试卷技术指导。对于调试过程中高中资料试卷技术问题,作为调试人员,需要在事前掌握图纸资料、设备制造厂家出具高中资料试卷试验报告与相关技术资料,并且了解现场设备高中资料试卷布置情况与有关高中资料试卷电气系统接线等情况 ,然后根据规范与规程规定,制定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方案。 、电气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技术电力保护装置调试技术,电力保护高中资料试卷配置技术是指机组在进行继电保护高中资料试卷总体配置时,需要在最大限度内来确保机组高中资料试卷安全,并且尽可能地缩小故障高中资料试卷破坏范围,或者对某些异常高中资料试卷工况进行自动处理,尤其要避免错误高中资料试卷保护装置动作,并且拒绝动作,来避免不必要高中资料试卷突然停机。因此,电力高中资料试卷保护装置调试技术,要求电力保护装置做到准确灵活。对于差动保护装置高中资料试卷调试技术是指发电机一变压器组在发生内部故障时,需要进行外部电源高中资料试卷切除从而采用高中资料试卷主要保护装置。

中国古代的传统饮食礼仪

中国古代的传统饮食礼仪 【中国古代传统饮食礼仪——宴饮之礼】 有主有宾的宴饮,是一种社会活动。为使这种社会活动有秩序有条理的进行,达到预定的目的,必须有一定的礼仪规范来指导和约束。每个民族在长期的实践中都有自己的一套规范化的饮食礼仪,作为每个社会成员的行为准则。 少数民族待客,请客人坐在上席,摆上馕、糕点、冰糖,夏日还要加上水果,给客人先斟上茶水或奶茶。吃抓饭前,要提一壶水为客人净手。共盘抓饭,不能将已抓起的饭粒再放回盘中。饭毕,待主人收拾好食具后,客人才可离席。蒙古族认为马奶酒是圣洁的饮料,用它款待贵客。宴客时很讲究仪节,吃手抓羊肉,要将羊琵琶骨带肉配四条长肋献给客人。招待客人最隆重的是全羊宴,将全羊各部位一起入锅煮熟,开宴时将羊肉块盛入大盘,尾巴朝外。主人请客人切羊荐骨,或由长者动刀,宾主同餐。 作为汉族传统的古代宴饮礼仪,一般的程序是,主人折柬相邀,到期迎客于门外;客至,至致问候,延入客厅小坐,敬以茶点;导客入席,以左为上,是为首席。席中座次,以左为首座,相对者为二座,首座之下为三座,二座之下为四座。客人坐定,由主人敬酒让菜,客人以礼相谢。宴毕,导客入客厅小坐,上茶,直至辞别。席间斟酒上菜,也有一定的规程。现代的标准规程是:斟酒由宾客右侧进行,先主宾,后主人;先女宾,后男宾。酒斟八分,不得过满。上菜先冷

后热,热菜应从主宾对面席位的左侧上;上单份菜或配菜席点和小吃先宾后主;上全鸡、金鸭、全鱼等整形菜,不能把头尾朝向正主位。 在古代正式的延宴中,座次的排定及宴饮仪礼是非常认真的,有时显得相当严肃,有的朝代皇帝还曾下诏整肃,不容许随便行事。宋真宗曾下诏批评朝中筵宴仪容下端的现象,事见《宋史·礼志十六》的记述: 景德二年(1005年)九月,诏曰:朝会陈仪,衣冠就列,将以训上下、彰文物,宜慎等威,用符纪律。况屡颁于条令,宜自顾于典刑。稍历岁时,渐成懈慢。特申明制,以儆具僚。自今宴会,宜令御史台预定位次,各令端肃,不得喧哗。违者,殿上委大夫、中丞,朵殿委知杂御史、侍御史,廊下委左右巡使,察视弹奏;同职殿直以上赴起居、入殿庭行私礼者,委閤门弹奏;其军员,令殿前侍卫司各差都校一人提辖,但亏失礼容,即送所属勘断讫奏。…… 朝中筵宴,预宴者动辄成百上千,免不了会生出一些混乱,所以组织和管理显得非常重要。史籍上有关这方面的记载并不太多,我们可以由《明会典》上读到相关的文字,可以想象古代的一般情形。“诸宴通例”说:(筵宴)先期,礼部行各衙门,开与宴官员职名,画位次进呈,仍悬长安门示众。宴之日,纠仪御史四人,二人立于殿东西,二人立于丹墀左右。锦衣卫、鸿胪寺、礼科亦各委官纠举。 凡午门外饮赐筵宴,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题准光禄寺,将与宴官员各照衙门官品,开写职衔姓名,贴注席上。

2018年北京语言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硕士考研真题分析

2018年北京语言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硕士考研真题分析 2018年汉语国际教育硕士考研已经结束,勤思教研室的老师经过认真的对比给大家分析出今年的考研真题,供2018年和2019年汉语国际教育考研的同学参考! 北京语言大学今年的题目偏重于主观性,除选择填空以外的题型分值有所提升。 一、勤思题型分析 专业一:六个大题。包括填空题、选择题、综合分析题、古文翻译题、简答题和论述题。去年四、五、六部分总分共90分,今年分值提升到100分。 专业二:五个大题。包括填空题、选择题、判断题、论述题和案例分析与写作,也是主观题部分的分值有所提高。 二、勤思教育真题综合分析 专业一部分,整体来讲,主要考察的是现代汉语、语言学纲要和部分古代汉语知识。前两道题是填空和选择题,考得多是比较基础的现代汉语和语言学纲要知识,比如:“一定不是小李”中“不”的实际读音是(阳平),这部分主要考察“不”的变调;“非”的第一笔是(竖),主要考察了汉字笔顺方面的知识;某个句子的修辞方式;语言的定义等,都是比较基础的汉语知识。第三题是综合分析题,主要包括:句式分析、修改病句、层次分析法和成分分析法,基本都是关于句子的分析,掌握了句法方面的知识,能够灵活分析运用的话是可以做对的。第四题是古文翻译题,文章选自《孟子》,并不是很难懂,如果平时对古文有所积累,这篇文章会很容易理解的。第五题是简答,一共5道题,考得也都是比较

基础的知识,语音、词汇、语法方面都有所涉及,其中有一道词语辨析题,答这类题目需要注意举例说明的重要性,举出正确合理的例子会让老师了解你是真正掌握了这道题所考的知识点。第六题是论述题,一共4道题,勤思所出的北京语言大学汉硕模拟卷中的一道题押中了今年的一道论述题:简述语言符号系统中的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这道题出自《语言学纲要》这本书,是相对有些难度的题目;其它题目都是比较基础的词汇和语法方面的知识,例如:划分词类的依据、什么是偏正复句及其语义类型等,需要同学们对这些概念类的意义记熟。总体来看与去年题型基本没有变化,难度并没有加大,对知识理解透彻是十分重要的。 专业二部分主观题占有很大一部分的分值,中外文化部分的题型主要是:填空、判断、选择和论述题;教育学、心里学及对外汉语教学部分的题型主要是填空、判断、选择、论述和写作。明显特点就是所有知识点都贯穿在所有题型当中,需要结合实际进行分析,考察我们在实际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操作和对汉语及跨文化知识的应用能力。比如:鲁迅所说无韵之离骚指的是哪本书(史记);老师在教学中展示在嘴前面放一张纸主要是对哪两个音的教学;礼貌原则在中西方的差异等。这些都可以在《中国文化要略》、《跨文化交际学概论》、《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中找到答案的。 三、勤思备考提醒 所以我们在复习之初给学员推荐的参考书目,汉语基础部分以黄廖本的现汉为基础,这是必须全面透彻掌握的教材,语言学纲要与之相配合,掌握基本的古代汉语知识,汉语国际教育部分就以刘珣的《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程裕祯的《中国文化要略》和胡文仲的《跨文化交际学概论》为主,文化部分知识点比较杂,要多积累,引论中的教育学和心理学部分要重点掌握。另外,孟昭毅、曾艳

论中国传统礼仪的现代价值

论中国传统礼仪的现代价值 学号:2011040101034 姓名:江丹丹 摘要:礼仪,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一种统治工具,上至政治制度、法律思想,下至贫民百姓的吃饭穿衣,无不在礼仪的规范与约束之下,可以说中国古代社会就是一个礼仪社会。礼仪为中国带来了“礼仪之邦”的美誉,也曾经成为近代社会卫道士们戕害进步人士的帮凶,既为现代中国的道德建设提供了充足的养料,又夹杂着大量落后的思想渣滓。那么,古代社会的礼仪制度与礼仪思想,在瞬息万变的现代社会,还有用武之地吗?中国古代社会丰富的礼仪思想,究竟给我们的是难以抹去的“国民劣根性”,还是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 关键词:传统礼仪现代价值礼仪教育 正文:中国自古就是“礼仪之邦”,礼仪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法国著名思想家孟德斯鸠指出,中国人“把宗教、法律、道德、礼仪都混在一起,这一切都是行善,都是美德。有关这四方面的箴规就是礼教”。“文人之用于育人,官吏之用于说教,生活中的一切细小的举动都包罗在这些礼教里边”。中国传统礼仪的意蕴非常丰富,且具有多重功能。深刻认识传统礼仪的意蕴,充分发挥其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现实意义。 一、传统礼仪 礼仪起源于原始先民的祭神敬鬼活动。当人类社会跨入“文明”的门槛以后,伴随着阶级和国家的产生,原始礼仪也就逐渐演变成为社会的行为规范体系。西周的周公“制礼作乐”,十分注重以礼教推动礼制,一生呕心沥血,兢兢业业,留下“周公吐哺”的美谈,堪称遵礼的典范。特别是到春秋时期,孔子积极提倡礼仪及其教育,儒家十三经中,讲述礼仪的精神实质与行为规范的就占了三部,即《周礼》、《仪礼》和《礼记》,通称“三礼”,成为历代读书人必读之书。在孔子看来,礼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不学礼,无以立”,而孔子所设定的具有道德理想人格的“士君子”,更是应“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另一儒家代表人物荀子也非常重视礼仪教育,荀子说:“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豍南宋儒学大师朱熹,在其讲学的白鹿洞书院制定的《白鹿洞学规》中开宗明义地对学子提出“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礼仪要求。凡此种种,中国传统礼仪教育有效地实现了礼仪在全社会的推行,使礼仪文化深入人心,同时也保证了礼仪在历史上的连续传衍,“礼仪之邦”的美称也正是由此产生。 中国的礼仪不同于西方的礼仪。在西方人眼里,礼仪通常是指一种风俗,是依据民族或地域差异来区别的风俗。而中国的礼仪是传统文化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其核心是礼。在中国人眼里,礼是可以凝聚不同民族和地域的一种精神,是社会生活中一切行为的准则。因此,以礼为核心的中国传统礼仪蕴含着特殊的意义,涉及政治、道德和社会等各个方面。 二、传统礼仪的现代价值 礼仪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由于受历史传统、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时代潮流等因素而形成,既为人们所认同,又为人们所遵守,是以建立和谐关系为目的的各种符合交往要求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的总和。源远流长的中国

中国的传统节日及习俗

中国的传统节日及习俗 【春节】时间:农历正月初一习俗:熬年守岁 【元宵节】时间:农历正月十五习俗:看灯、吃元宵、踩高跷、猜灯谜 【寒食节】时间:清明节前一天习俗:起火烧饭、吃冷食。 【清明节】时间:农历三月初八(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清明”那一天,公历4月5日左右)习俗:扫墓、踏青。 【端午节】时间:农历五月初五习俗:吃粽子、赛龙舟。 【七夕节】时间:农历七月初七习俗:穿针乞巧。 【重阳节】时间:九月初九习俗:登高、插茱萸。 【中秋节】时间:农历八月十五习俗:赏月。 【腊八节】时间:农历腊月初八习俗:喝腊八粥。 【春节】我国传统习俗中最隆重的节日。此节乃一岁之首。古人又称元日、元旦、元正、新春、新正等,而今人称春节,是在采用公历纪元后。古代“春节”与“春季”为同义词。春节习俗一方面是庆贺过去的一年,一方面又祈祝新年快乐、五谷丰登、人畜兴旺,多与农事有关。迎龙舞龙为取悦龙神保佑,风调雨顺;舞狮源于镇慑糟蹋庄稼、残害人畜之怪兽的传说。随着社会的发展,接神、敬天等活动已逐渐淘汰,燃鞭炮、贴春联、挂年画、耍龙灯、舞狮子、拜年贺喜等习俗至今仍广为流行。春节,是我国各族人民的传统节日。100多年前,民间艺人“百本张”曾在他的曲本中这样写道:“正月里家家贺新年,元宵佳节把灯观,月正圆,花盒子处处瞅,炮竹阵阵喧,惹得人大街小巷都游串。”这是历史上关于岁首春节的生动写照。相传尧舜时期,我国就有了这个节日。殷商甲骨文的卜辞中,亦有关于春节的记载,有庆祝岁首春节的风俗。但当时的历法,是靠“观象授时”,是否准确,尚难确定。到了公元前104年汉武帝太初元年,我国人民创造了“太初历”,明确规定以农历正月为岁首。从这时起,农历新年的习俗就流传了2000多年。直到新中国成立,改用公元以后,这个节日就改为春节。 【元宵】我国民间传统节日。又称正月半、上元节、灯节。元宵习俗有赏花灯、包饺子、闹年鼓、迎厕神、猜灯谜等。宋代始有吃元宵的习俗。元宵即圆子,用糯米粉做成实心的或带馅的圆子,可带汤吃,也可炒吃、蒸吃。农历正月十五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正月为元月,古人称夜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节日夜晚,天上明月高悬,地上彩灯万盏人们观灯、猜灯谜、吃元宵合家团聚、其乐融融。元宵节起源于汉朝,据说是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汉惠帝刘盈死后,吕后篡权,吕氏宗族把持朝政。周勃、陈平等人在吕后死后,平除吕后势力,拥立刘恒为汉文帝。因为平息诸吕的日子是正月十五日,此后每年正月十五日之夜,汉文帝都微服出宫,与民同乐以示纪念。并把正月十五日定为元宵节。汉武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在正月十五。司马迁在“太初历”中就把元宵节列为重大节日。 【寒食】我国民间传统节日。节日里严禁烟火,只能吃寒食。在冬至后的一百零五天或一百零六天,在清明前一、二日。相传,春秋时晋公子重耳流亡在外,大臣介子推曾割股啖之。重耳做国君后,大封功臣,独未赏介子推。子推便隐居山中。重耳闻之甚愧,为逼他出山受赏,放火烧山。子推抱木不出而被烧死。重耳遂令每年此日不得生火做饭,追念子推,表示对自己过失的谴责。因寒食与清明时间相近,后人便将寒食的风俗视为清明习俗之一。【清明】我国民间传统节日。按农历算在三月上半月,按阳历算则在每年四月五日或六日。此时天气转暖,风和日丽,“万物至此皆洁齐而清明”,清明节由此得名。其习俗有扫墓、踏

中国传统礼仪论文

浅谈崇尚中华礼仪弘扬优良传统 [论文关键词]中华礼仪精神文明 [论文摘要]礼仪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对促进历史发展、社会文明进步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当今,我们应传承中华礼仪优良传统,以推进精神文明的建设,加快我国文明、进步及和谐社会的创建。本文试从礼仪的历史价值和社会功能的角度,对社会现实交往中,礼仪原则及规范的理论意义及具体实践作一探析。 我国经历改革开放三十年,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和繁荣。当进入一个新的历史腾飞时期,我们需要从先人留下的丰厚文化遗产中,继承和发扬中华礼仪优良传统,以激发当代民族的创造和进取精神,实现对文明、进步、健康、和谐社会的创建。 纵观历史,礼仪对促使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它不仅是衡量一个国家及地区兴旺发达和文明进步程度的标志,并能体现一个民族精神面貌、文明水平的高低。随着当今时代的开放,社会交往日益频繁,礼仪作为人类社会交往的准则,社会成员须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愈来愈显示其不可取代的重要功能。由此,在当今时代,我们全社会需要高度重视礼仪的学习及研究,作为参政党,应责无旁贷的为礼仪精神的传承、礼仪在实践中的运用作出努力。 一、弘扬“礼仪”精神 礼仪,作为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人类文明的延续,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素以“礼仪之邦”著称于世,并以礼仪文化的历史悠久及影响深远为世界所景仰。我国传统礼仪,即儒家所提倡的“礼”,它所涉及的范围极其广泛,包括其典章制度、宗教、法律,以及伦理风范、生活方式、做人本分。随着历史的发展进步,我国传统礼仪在其延续中不断扬弃和完善,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礼仪不仅表现为外在的行为方式,如礼貌、礼节、礼宾等,还具有其深层的精神内涵,即思想道德及品格修养。显然,礼仪上升到一个新的境界,更合乎人性,并更有利于时代的进步。 从礼仪的社会功能来看,它虽不同于法律功能具有的强制性,但表现出的自律性、内控性和预防性的功能特征,其约束作用更广泛深入、更易于接受,并且对社会个体人格的要求更高。我国现处于市场经济竞争激烈的时期,需要倡导礼仪精神,通过“礼仪”的方式,化解种种矛盾、冲突,平衡各种利益关系,创造其互利共赢的局面。审视历史的发展,不可否认,人类生活既要受自然规律的影响和制约,同时也要受社会规律的影响和制约,社会规律则指道德、法律和礼仪。因而,不可忽视礼仪精神对于当代的重要意义,我们应从民族传统礼仪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将其优良传统发扬光大。 二、遵循“礼仪”原则 人类社会发展史可谓一部人类交往史。对此,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可见,无论何种社会关系,都必须通过社会交往表现出来。因而,在人类的社会活动中,人们只有遵循礼仪的基本原则,才能实现有效交往,达到预期目的。 1、“相互尊重”为首要前提。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著名“层次需求论”,为我们揭示了“尊重”在人际交往中所占据的重要位置。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在社会交往活动中,每个人都期盼得到外界重视,注重自我尊严的维护,因而唯有做到交往中的相互尊重,才能建立和保持和谐、愉快的人际关系。相互尊重原则,主要指交往中应尊重对方的人格、信仰、习俗、个性及兴趣爱好等。当今,此原则已被世界各民族视为人与人交往的道德底线。 2、“社会道德”为基本准则。社会道德是社会全体成员必须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从历史来看,作为个体的行为准则及价值取向,是通过社会舆论、内在信念、传统习俗的力量,来实现对各种社会关系的调整。因此,作为人们在长期社会实践中约定俗成的礼仪规范,不同于法制规范带有强制性,必须依靠道德来维护。从某种意义上说礼仪是道德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而道德则是构成礼仪的内在基础。我国社会处于转型时期,市场经济要求的是一种秩序道德观,即要求个体在不损害他人和社会利益的条件下求得自身发展。社会道德反映了社会公共生活中人们共同相处、彼此交往的最一般关系,它维系着不可或缺的公共秩序和纪律,我们应当奉行这一原则。 3、“平等相待”为情感基础。作为人类先进社会形态的社会主义礼仪,竭力倡导交往中“人格平等”的礼仪原

北二外汉硕考研参考书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汉语国际教育硕士考研复习必备资料-育明考研考博一、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汉语国际教育硕士考研招生报考统计(育明考博辅导中心) 专业招生人数初试科目复试科目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2016年30人 2015年37人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202俄语203日语 263法语266西班牙语 ③354汉语基础 ④445汉语国际教育基础 ①外国语水平测试 ②专业课复试 育明考研考博辅导中心张老师解析: 1、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考研的报录比平均在5:1左右(竞争较激烈) 2、复试总体比例定于1:1.2—1:1.5之间 3、最终总成绩=初试成绩(折合100分制计算)*60%+复试成绩*40% 4、初试公共课拉开的分差较小,两门专业课拉开的分差非常大。要进入复试就必须在两门专业课中取得较高的分数。专业课的复习备考中“信息”和“方向”比单纯的时间投入和努力程度更重要。 5、同等学历的考生需要加试2门本科阶段的主干课程。 育明教育针对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汉语国际教育硕士考研开设的辅导课程有:专业课课程班·复试保过班·高端协议班。每年专业课课程班的平均通过率都在80%以上。根植育明学校从2006年开始积累的深厚高校资源,整合利用历届育明优秀学员的成功经验与高分资料,为每一位学员构建考研成功的基础保障。 (北二外汉语国际教育硕士考研资料获取、课程咨询育明教育张老师叩叩:七七二六、七八、五三七)二、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汉语国际教育硕士考研复试分数线(育明考博辅导中心) 年份政治英语专业1专业2总分 2015年44分44分66分66分320分 2016年45分45分68分68分320分 三、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汉语国际教育硕士考研专业课参考书(育明考博辅导中心) 专业书名作者出版社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现代汉语》增订5版2011黄伯荣、廖旭东高等教育出版社《古代汉语》2011王力中华书局《教育心理学》2005陈琦、刘儒德高等教育出版社

中国古代婚礼习俗

中国古代婚礼习俗 《礼记;昏义》中的“昏”,原文作“昬”,得名于先民的亲迎礼于黄昏时进行,此时,日月渐替,含有“阳往阴来”之意,讲究天人合一的华夏先民选择了这么一个微妙的时刻,巧妙地诠释了婚义,同时也给这个仪式带上了神圣虔敬的情愫。后来,当“昏”字加上了“女”字偏旁写作“婚礼”的时候,亲迎不再限于静谧的黄昏了,当然这一仪式的神圣意识也逐渐淡去。 昏礼属于嘉礼之一,嘉礼以亲万民。周制昏礼是后世婚礼的范本,后世的婚礼在各种异族文化的交流中有所发展,也融合了不少新的习俗,不过从纳采至亲迎、合卺而入洞房,即使内涵风韵数易其容,但基本仪制的结构没有明显变化。 相传中国最早的婚姻关系和婚礼仪式从伏羲氏制嫁娶、女娲立媒约开始。《通鉴外纪》载:“上古男女无别,太昊始设嫁娶,以俪皮为礼。”从此,俪皮(成双的鹿皮)就成了经典的婚礼聘礼之一。之后,除了“俪皮之礼”之外,还得“必告父母”;到了夏商,又出现了“亲迎于庭”“亲迎于堂”的仪节。周代是礼仪的集大成时代,彼时逐渐形成一套完整的婚姻礼仪,《仪礼》中有详细规制,整套仪式合为“六礼”。六礼婚制作从此为华夏传统婚礼的模板,流传至今。 中国传统婚礼,有着上千年的历史以及独具风格的传统喜文化特征,亚洲婚礼文化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发展起来的.时代变迁尽管有些礼仪已经逐渐淡出,但保留下来的精髓依然独具魅力. 中式传统婚礼源于中国几千年的文化积累,中国人喜爱红,认为红是吉祥的象征.吉祥.祝福.孝敬成为婚礼上和主旨,几乎婚礼 中的每一项礼仪都渗透着中国人的哲学思想. 中国的婚礼可分为三个阶段: 婚前礼,即“订婚”正婚礼,即“结婚”或“成婚”的礼仪,就是夫妻结合的意思婚后礼,是“成妻”、“成妇”或“成婿”之礼,这表示了男女结婚后的扮演的角色在中国传统的结婚习俗里,婚前礼和正婚礼是主要程序,这些程序都是源自周公的六礼。 婚前礼 传统婚俗之看亲篇:古代女子往往“生在深闺人未识,是妍是媸无人知晓”。经媒人说合后,男方往往提出看一看的要求。这种由男方在媒人的副食下到女家作初次访问的活动,称之为“看亲”。雅称“相亲”。 有些地区除了看亲之外,还有“察人家”的习俗。“察人家”其实也是看亲,是男方由媒人带领到女方看过姑娘后,妇方父母对婚事暂不表态,再由媒人带领,回方男家。祁阳一带则称为“看当”。看当时,男方父母应先奉上香茶一盏,然后和妇方父母交谈。妇方父母通过察看男家并与男方父母交谈,如果对婚事认可,就将香茶喝尽,男方父母立即以“亲家”相称,并盛情款待客人。否则,女方父母应起身告辞,男方不要勉强留客。 传统婚俗之过礼篇 “看亲”、“看当’、之后,要履行订婚手续,俗称“过礼”。 “ 过礼”的第一步合八字,是由媒人把男方的生辰八字送到女方,女方的生辰八送到男方,有些迷信的父母,自认为是对儿女的婚事负责,往往在接到红帖之后要请算命先生推算一下,看双方的“生辰八字”是否相合,如果不合;婚事就要重新考虑。好在现代人多半不相信这一套了,所以即使交换红帖,往往也只不过是一种形式而已,有的甚至连换帖的形式都免了。 “换帖”、“合八字”之后,媒人要选个好日子,带男方去“过礼”订婚。“过礼”是大事,一般嫁娶的主动者(无论男女)要向另一方送一笔重礼,礼物至少要包括猪肘子一个,酒一对,鸡鸭各一,给对方父母的衣料各一套。鞋袜各一双,包封一个,给姑娘的东西若干。包封里封多少钱、给姑娘一些什订婚礼物,一般都在事先由媒人同双方分别协商好,不能由男方(或女方)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