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城市应急联动系统发展前景及投资战略咨询预测报告(专业版)

中国城市应急联动系统发展前景及投资战略咨询预测报告(专业版)

中国城市应急联动系统发展前景及投资战略咨询预测报告(专业版)
中国城市应急联动系统发展前景及投资战略咨询预测报告(专业版)

2010-2013年中国城市应急联动系统发展前景及投资

战略咨询预测报告

正文目录

第一章综合应急概要 (14)

1.1产生根源——突发性公共事件 (14)

1.1.1突发性公共事件的特点 (14)

1.1.2突发性公共事件的分类 (15)

1.22009-2010年中国城市应急联动及应急联动系统分析 (16)

1.2.1城市应急联动系统的地位和作用 (16)

1.2.2城市应急联动系统的总体目标、任务和职能 (18)

1.2.3城市应急联动的业务流程和层次 (19)

1.2.4城市应急联动的体制模式 (21)

1.2.5城市应急联动的流程模式 (23)

1.2.6城市应急联动的组织机构 (24)

第二章2009-2010年全球应急联动系统的建设运行概况 (25)

2.12009-2010年国外应急联动系统运行环境 (25)

2.1.1全球经济现状及影响分析 (25)

2.1.2国外应急联动系统政策环境 (26)

2.1.3国外人口规模及分布 (27)

2.2 2009-2010年国外应急联动系统运行现状分析 (28)

2.2.1形成较为成熟的建设模式 (28)

2.2.2技术手段不断更新 (28)

2.2.3重心转向发展中国家 (28)

2.32009-2010年国外应急联动系统剖分建设情况分析 (29)

2.3.1美国——NIMS和NRP (29)

2.3.2欧盟——e-risk (31)

2.3.3德国——deNIS (32)

2.3.4日本——DRS (35)

2.4 2009-2010年国外应急联动系统建设对中国的启示 (38)

2.5 2010-2013年国外应急联动系统新趋势探析 (38)

第三章2009-2010年中国应急联动系统的建设运行环境解析 (40)

3.1 2009-2010年中国宏观经济环境分析 (40)

3.1.1中国GDP分析 (40)

3.1.2中国CPI指数分析 (41)

3.1.3中国汇率调整分析 (42)

3.1.4工业发展形势分析 (42)

3.1.5存贷款利率变化 (44)

3.1.6财政收支状况 (45)

3.1.7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46)

3.1.8中国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分析 (48)

3.2 2009-2010年中国应急联动系统的建设运行社会环境分析 (48)

3.2.1城市建设规模扩大,城市安全问题日益突出 (48)

3.2.2城市对缩短应对突发事件的时间要求日益提高 (49)

3.2.3中国人口流动规模及集群分布 (52)

3.3 2009-2010年中国应急联动系统的建设政策环境分析 (53)

3.3.1中国应急预案框架体系初步形成 (54)

3.3.2相关产业政策法规 (55)

3.4 2009-2010年中国应急联动系统的建设技术环境分析 (57)

3.4.1 IT与通信的融合为应急联动系统提供技术支持 (57)

3.4.2基于空间信息技术的城市应急救援联动系统研究 (58)

第四章2009-2010年中国应急联动系统的建设运行总况 (59)

4.1 2009-2010年中国应急联动系统的建设运行总况 (59)

4.1.1发达地区城市的示范带动作用明显 (59)

4.1.2应急联动系统的规模和重点侧重点分析 (60)

4.1.3国家规划由“小联动”升级到“大联动” (60)

4.2 2009-2010年中国综合应急管理的发展 (61)

4.2.1我国综合应急管理取得新进展 (61)

4.2.2我国的应急预案体系 (62)

4.2.3我国综合应急系统的常见模式 (63)

4.3 2009-2010年中国应急联动系统的建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探讨 (65)

4.3.1政府部门各自为政,缺乏协作意识 (65)

4.3.2系统未体现全国统一性和地区差异性的结合 (65)

4.3.3忽视信息的持续积累建设 (66)

4.3.4社会基础不完善降低应急联动系统的应用效率 (66)

4.3.5系统建设忽视需求,一味求大求全现象依然存在 (67)

第五章2009-2010年城市应急联动系统的建设与应用探析 (68)

5.12009-2010年中国主要城市应急系统的建设及应用现状 (68)

5.1.1北京——“3+2”模式 (68)

5.1.2上海——应急联动中心 (69)

5.1.3南宁——“政府主导,部门联动” (70)

5.2 2009-2010年中国城市应急系统建设的模式及问题 (72)

5.2.1中国城市应急系统建设的主要模式 (72)

5.2.1中国城市应急系统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73)

5.3 2009-2010年城市应急系统建设思考 (77)

5.3.1应急系统建设的基本原则 (77)

5.3.2应急系统建设的整体思路 (77)

5.3.3应急系统建设的总体框架 (78)

5.4 2009-2010年城市应急系统的建设分析 (79)

5.4.1基础设施 (79)

5.4.2应急中心 (80)

5.4.3监测预警 (80)

5.4.4信息资源 (81)

5.4.5应用系统 (81)

5.4.6其他配套设施建设 (82)

5.5 2009-2010年应急系统及相关子系统 (83)

5.5.1应急系统举例 (83)

5.5.2应急联动相关子系统总结 (85)

5.6 2009-2010年综合应急知识普及与公众培训分析 (86)

5.6.1应急教育培训的现状 (86)

5.6.2应急教育培训的途径和手段 (86)

第六章 2009-2010年中国应急联动市场动态分析 (88)

6.1 2009-2010年中国应急联动市场总况 (88)

6.1.1 2009年市场规模及其增长情况 (88)

6.1.2产品市场结构:硬件产品三占其二 (88)

6.2 2009-2010年中国应急联动细分运行分析 (89)

6.2.1硬件 (89)

6.2.2软件 (90)

6.2.3信息服务 (90)

6.3 2009-2010年中国应急联动市场相关产品品牌分析 (91)

6.6.1硬件产品 (91)

6.6.2软件产品 (92)

第七章2009-2010年中国城市应急联动系统市场竞争态势分析 (94)

7.1 2009-2010年中国城市应急联动系统整体竞争格局 (94)

7.1.1城市应急联动系统竞争阶段 (94)

7.1.2城市应急联动系统竞争力体现 (94)

7.1.3厂商角色的升级 (95)

7.2 2009-2010年中国城市应急联动产业集中度分析 (96)

7.2.1市场集中度分析 (96)

7.2.2区域集中度分析 (97)

7.3 2009-2010年中国城市应急联动系统竞争策略分析 (97)

第八章2009-2010年国外城市应急联动系统重点厂商研究 (99)

8.1西门子:应急联动市场最核心的系统集成商 (99)

8.2爱立信:强大的移动网络和指挥中心经验 (99)

8.3摩托罗拉:拥有最强的无线通信系统设计能力 (102)

8.4惠普:欧美最大供应商 (103)

8.5H3C:全业务解决方案提供商 (104)

第九章2009-2010年中国城市应急联动系统重点厂商研究 (105)

9.1中兴通讯 (105)

9.1.1企业概况 (105)

9.1.2企业主要经济指标分析 (105)

9.1.3企业成长性分析 (106)

9.1.4企业经营能力分析 (108)

9.1.5企业盈利能力及偿债能力分析 (109)

(一)企业盈利能力分析 (109)

(二)企业偿债能力分析 (110)

9.1.6中兴通讯:具备通讯网络构建的能力 (113)

9.2中国卫通 (115)

9.2.1企业概况 (115)

9.2.2中国卫通布局应急联动系统 (116)

9.2.3中国卫通项目分析 (117)

9.2.4中国卫通:最早进入应急联动系统建设的运营商 (118)

9.3东方正通 (118)

9.3.1企业概况 (118)

9.3.2企业竞争力分析 (119)

9.3.3东方正通:应急联动系统的平台软件提供商 (119)

9.4奥迪坚 (119)

9.4.1企业概况 (119)

9.4.2奥迪坚:提供基于IP的呼叫中心系统平台 (120)

9.4.3奥迪坚IP技术力助政府建设应急联动系统 (121)

9.4.4奥迪坚呼叫中心帮助政府应急联动实现快与通 (121)

9.5鼎天科技 (122)

9.5.1企业概况 (122)

9.5.2企业主要经济指标分析 (123)

9.5.3企业成长性分析 (124)

9.5.4企业经营能力分析 (125)

9.5.5企业盈利能力及偿债能力分析 (126)

(一)企业盈利能力分析 (126)

(二)企业偿债能力分析 (127)

9.5.6鼎天软件:应急联动平台软件提供商 (130)

9.6中国联通 (130)

9.6.1企业概况 (130)

9.6.2企业主要经济指标分析 (131)

9.6.3企业成长性分析 (132)

9.6.4企业经营能力分析 (133)

9.6.5企业盈利能力及偿债能力分析 (134)

(一)企业盈利能力分析 (134)

(二)企业偿债能力分析 (135)

9.6.6中国联通:移动应急指挥系统提供商 (138)

9.7 时代 (139)

9.7.1企业概况 (139)

9.7.2企业竞争力分析 (139)

(一)企业偿债能力分析 (139)

(二)企业运营能力分析 (142)

(三)企业盈利能力分析 (145)

9.7.3时代:应急联动系统建设的有力竞争者 (146)

第十章2010-2013年中国城市应急联动系统前景预测分析 (147)

10.1 2010-2013年中国城市应急联动系统消费趋向 (147)

10.1.1品牌倾向 (147)

10.1.2系统功能 (147)

10.1.3价格期望 (150)

10.1.4后续服务 (151)

10.2 2010-2013年中国城市应急联动系统消费趋向 (151)

10.2.1我国未来3年应急市场容量达300亿 (151)

10.2.2我国应急市场盈利预测分析 (152)

第十一章 2010-2013年中国应急联动系统产业投资分析 (154)

11.1 2010-2013年中国应急联动系统行业投资概况 (154)

11.1.1应急联动系统行业投资特性 (154)

11.1.2应急联动系统具有良好的投资价值 (154)

11.1.3应急联动系统投资环境利好 (155)

11.2公司2010-2013年中国应急联动系统投资机会分析 (156)

11.2.1应急联动系统投资热点 (156)

11.2.2应急联动系统投资吸引力分析 (157)

11.3 2010-2013年中国应急联动系统投资风险及防范 (157)

11.3.1技术风险分析 (157)

11.3.2 金融风险分析 (158)

11.3.3政策风险分析 (158)

11.3.4竞争风险分析 (159)

第十二章2010-2013年中国城市应急联动系统发展建议 (160)

12.1政府发展建议 (160)

12.1.1理顺运行体制 (160)

12.1.2注意地方特色 (161)

12.1.3加强人员培训 (161)

12.1.4大胆采用咨询服务机构 (161)

12.2厂商发展建议 (162)

12.2.1系统提供商 (162)

12.2.2国外厂商 (162)

12.2.3国内厂商 (165)

图表目录

图表 1 危机事件的类型划分 (15)

图表 2 全球应急系统一览表 (17)

图表 3 危机分期管理的任务与能力要求 (19)

图表 4 美国应急联合运作中心组织结构示意图 (29)

图表 5 美国突发事件的分级 (30)

图表 6 东京都防灾中心系统 (36)

图表 7 2008-2009年我国三产业增加值季度增长率单位:% (40)

图表 8 1999年8月—2009年10月工业增加值月度同比增长率(%) (43)

图表 9 2009年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调整表单位:% (44)

图表 10 城市建设信息资源目录体系系统技术框架 (50)

图表 11 天津市突发性公共事件(灾害)的案例 (51)

图表 12 国内城市应急联动系统建设状况 (62)

图表 13 北京市应急系统结构图 (68)

图表 14 综合应急系统的建设框架 (72)

图表 15 应急联动与社会综合服务平台 (78)

图表 16 社会应急联动系统 (78)

图表 17 公共突发事件应急指挥系统 (80)

图表 18 2009年中国应急市场PCS市场的结构 (82)

图表 19 城市应急系统建设需要考虑的主要子系统 (84)

图表 20 ECM与OA相结合 (85)

图表 21 2004-2009年中国应急市场的规模 (88)

图表 22 2009年中国应急市场细分市场结构 (88)

图表 23 2009年中国应急市场网络设备市场的结构 (89)

图表 24 2009年中国应急应用信息服务市场结构 (90)

图表 25 2009应急应用台式PC市场品牌分布情况 (91)

图表 26 2009年中国应急应用笔记本市场品牌分布情况 (91)

图表 27 2009年中国应急应用PC服务器市场品牌分布情况 (92)

图表 28 美、日、中三国灾害损失比例比较 (94)

图表 29 2009年中国应急应用交换机市场品牌分布情况 (94)

图表 30 应急管理的各个阶段 (95)

图表 31 中国城市应急联动系统竞争格局图 (96)

图表 32 摩托罗拉公司竞争策略分析 (103)

图表 33 2006-2009年中兴通讯利润率走势图 (105)

图表 34 近3年中兴通讯公司固定资产周转次数情况 (107)

图表 35 近3年中兴通讯公司流动资产周转次数变化情况 (108)

图表 36 近3年中兴通讯公司总资产周转次数变化情况 (108)

图表 37 近3年中兴通讯公司销售毛利率变化情况 (109)

图表 38 近3年中兴通讯公司资产负债率变化情况 (110)

图表 39 近3年中兴通讯公司产权比率变化情况 (111)

图表 40 近3年中兴通讯公司已获利息倍数变化情况 (112)

图表 41 中兴通讯竞争策略分析 (115)

图表 42 鼎天软件竞争策略分析 (123)

图表 43 近3年西安鼎天投资控股集团固定资产周转次数情况 (124)

图表 44 近3年西安鼎天投资控股集团流动资产周转次数变化情况 (124)

图表 45 近3年西安鼎天投资控股集团总资产周转次数变化情况 (125)

图表 46 近3年西安鼎天投资控股集团销售毛利率变化情况 (126)

图表 47 近3年西安鼎天投资控股集团资产负债率变化情况 (127)

图表 48 近3年西安鼎天投资控股集团产权比率变化情况 (128)

图表 49 近3年西安鼎天投资控股集团已获利息倍数变化情况 (129)

图表 50 近3年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固定资产周转次数情况 (131)

图表 51 近3年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流动资产周转次数变化情况 (132)

图表 52 近3年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总资产周转次数变化情况 (133)

图表 53 近3年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销售毛利率变化情况 (134)

图表 54 近3年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资产负债率变化情况 (135)

图表 55 近3年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产权比率变化情况 (136)

图表 56 近3年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已获利息倍数变化情况 (137)

图表 57 近3年汉元时代(北京)数字科技有限公司资产负债率变化情况 (139)

图表 58 近3年汉元时代(北京)数字科技有限公司产权比率变化情况 (140)

图表 59 近3年汉元时代(北京)数字科技有限公司已获利息倍数变化情况 (141)

图表 60 近3年汉元时代(北京)数字科技有限公司固定资产周转次数情况 (142)

图表 61 近3年汉元时代(北京)数字科技有限公司流动资产周转次数变化情况 . 143 图表 62 近3年汉元时代(北京)数字科技有限公司总资产周转次数变化情况 (144)

图表 63 近3年汉元时代(北京)数字科技有限公司销售毛利率变化情况 (145)

图表 64 应急系统价格段结构图 (150)

图表 65 我国的应急预案体系 (152)

图表 66 城市应急联动的业务流程及响应时间 (153)

图表 67 消防业务的应急联动流程 (154)

图表 68 应急联动系统的功能 (155)

图表 69 城市应急联动系统投资(亿元) (156)

图表 70 城市应急联动进度 (156)

图表 71 消防业务的应急层次及相关应用 (159)

图表 72 应急组织机构及对应职能 (160)

表格目录

表格 1 近4年中兴通讯公司固定资产周转次数情况 (106)

表格 2 近4年中兴通讯公司流动资产周转次数变化情况 (107)

表格 3 近4年中兴通讯公司总资产周转次数变化情况 (108)

表格 4 近4年中兴通讯公司销售毛利率变化情况 (109)

表格 5 近4年中兴通讯公司资产负债率变化情况 (110)

表格 6 近4年中兴通讯公司产权比率变化情况 (111)

表格 7 近4年中兴通讯公司已获利息倍数变化情况 (112)

表格 8 近4年西安鼎天投资控股集团固定资产周转次数情况 (123)

表格 9 近4年西安鼎天投资控股集团流动资产周转次数变化情况 (124)

表格 10 近4年西安鼎天投资控股集团总资产周转次数变化情况 (125)

表格 11 近4年西安鼎天投资控股集团销售毛利率变化情况 (126)

表格 12 近4年西安鼎天投资控股集团资产负债率变化情况 (127)

表格 13 近4年西安鼎天投资控股集团产权比率变化情况 (128)

表格 14 近4年西安鼎天投资控股集团已获利息倍数变化情况 (129)

表格 15 近4年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固定资产周转次数情况 (131)

表格 16 近4年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流动资产周转次数变化情况 (132)

表格 17 近4年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总资产周转次数变化情况 (133)

表格 18 近4年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销售毛利率变化情况 (134)

表格 19 近4年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资产负债率变化情况 (135)

表格 20 近4年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产权比率变化情况 (136)

表格 21 近4年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已获利息倍数变化情况 (137)

表格 22 近4年汉元时代(北京)数字科技有限公司资产负债率变化情况 (139)

表格 23 近4年汉元时代(北京)数字科技有限公司产权比率变化情况 (140)

表格 24 近4年汉元时代(北京)数字科技有限公司已获利息倍数变化情况 (141)

表格 25 近4年汉元时代(北京)数字科技有限公司固定资产周转次数情况 (142)

表格 26 近4年汉元时代(北京)数字科技有限公司流动资产周转次数变化情况 . 143 表格 27 近4年汉元时代(北京)数字科技有限公司总资产周转次数变化情况 (144)

表格 28 近4年汉元时代(北京)数字科技有限公司销售毛利率变化情况 (145)

第一章综合应急概要

1.1产生根源——突发性公共事件

1.1.1突发性公共事件的特点

突发性公共事件,国际上称之为危机事件,中国俗称“天灾人祸”。它一般由地震、海啸、疫情、矿难、火灾、交通事故、恐怖袭击、政治骚乱等自然灾害、人为事故和利益冲突而引发,严重时会危及国家利益和社会稳定。

突发性公共事件具有以下五个方面的特点:

一是发生具有偶然性。突发性公共事件,虽然有一个渐进积累的过程,但其发生具有偶然性,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一般难以预料或准确预测。如近日发生的四川汶川大地震,此前国家地震局虽有过预报,但准确程度不够,因此在人口密集的区域,极易造成人员和财产方面的巨大伤害与损失;

二是演变具有高度不确定性或无规则性。突发性公共事件,发展演变速度快、方向不确定,应对处置不当极易恶化升级,引起连锁反应。如胶济铁路列车超速,先是发生脱轨,很快又与相向其他列车相撞;

三是结果具有社会震撼性和危害性。突发性公共事件,会损害社会秩序、国家安全、社会稳定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公众心理恐慌和社会秩序混乱,如美国“9?11”恐怖袭击事件造成的震撼和阴影,至今挥之不去;

四是处置具有紧迫性。突发性公共事件,事发突然,瞬息万变,处置是否及时妥当,关系到社会稳定、执政水平和国家安危,是对决策者的一个重要考验。如2003年发生在我国的非典疫情,前期由于没有及时公布真相,谣言四起,后期党和政府指挥有方、处置有力,年底即控制住了疫情;

五是发展具有两面性。突发性公共事件,影响公众的利益,因此备受关注。处置得当,可以化挑战为机遇,化不利为有利,自我革新、自我完善;处置失当,将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严重危害,对国家和执政党的形象造成冲击,甚至造成政府更迭、组织解体。2004年3月11日,西班牙首都马德里发生连续爆炸案,

城市规划的发展历程及现状

城市规划的发展历程及现状 城市规划的发展趋势 (2) 城市规划的发展历程 (2) 城市规划的方法 (4) 城市规划的主要内容 (5) 简介 (5) 问题 (5) 意识 (7) 研究成果 (7) 城市规划布置的基本要求 (7) 城市规划遵循原则的细化 (8) 城市规划的社会原则 (8) 城市规划的美学原则 (8) 城市规划的安全原则 (8) 城市规划的经济原则 (9) 城市规划的整合原则 (9) 城市规划的任务 (10) 城市规划的作用 (10) 城市规划工作基本属性 (10)

城市规划的发展趋势 在不同时代和不同地区,对城市的发展水平和建设要求不同,因此城市规划的研究重点不尽一致,并随时代的发展而转变。 多学科参与城市研究的历史自古就有,近来更趋活跃,从地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环境工程学、生态学、行为心理学、历史学、考古学等方面研究城市问题所取得的成果,极大地丰富了城市规划理论。这个趋势将继续下去,今后还会有更多的学科渗入并开拓城市问题的研究领域。 系统工程学、工程控制论等数理方法及电子计算机遥感等新技术手段在墟市规划领域中的应用在逐步推广它们在资料的收集处理,预测评价方面所提供的方法和手段,有助于提高城市规划工作的质量。 对城市与城市规划工作的认识不断深化。基于城市是综合的动态的体系,城市规划研究不仅着眼于平面上土地的利用划分,也不仅局限于三维空间的布局,而是引入了时间、经济、社会多种要求的“融贯的综合研究”。在城市规划工作中,将考虑最大范围内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情况,提供尽可能多的选择自由,并给未来的发展留有充分的余地和多种可能性。 由于城市问题包罗万象,有人提出在有关学科群的基础上建立以研究城市性质、城市模型、城市系统和发展战略为目的的城市学;也有人提出建立以系统地研究乡村、集镇、城市的各种人类聚居地为目的的人类聚居学等。这类新学科的建树,或有助于加深对城市的宏观认识,但它的进展需要建立在完成大量城市问题研究工作的基础上。 城市研究任务艰巨而纷繁,这也说明它丰富的活力。城市永远在发展,城市问题也总是相伴而生,但人类必将更为自觉地运用广泛的知识与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发展城市环境的规划、建设和管理的科学。城市规划工作从最初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研究起,最终要落实到物质建设上,形成供人们生活和工作的体形环境。 城市规划是建筑和园林建设的前提,并为所需的空间准备条件,城市规划研究的进展也为建筑学和园林学的开拓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广阔天地。规划师与建筑师、园林设计师的工作目标是一致的。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这三学科的有机结合和协同创造,势必将体形环境的建设推向更高的境界。 城市规划的发展历程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的出现、人类居住环境的复杂化,产生了城市规划思想并得到不断发展。特别是在社会变革时期,旧的城市结构不能适应新的社会生活要求的情况下,城市规划理论和实践往往出现飞跃。 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学说散见于《考工记》、《商君书》、《管子》、《墨子》等典辅之中。《考工记》确定了“都”、“王城”和“诸侯城”的三级城邑制度,用地的功能分区和道路系统等;《商君书》论述了某一地域内山陵丘谷、都邑道路和农田土地分配的适当比例,以及建城、备战、人口、粮食,土地等相应条件。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强调战略思想和整体观念,强调城市与自然结合,强调严格的等级观念。这些城市规划思想和中国古代各个历史时期城市规划的成就,集中体现在作为“四方之极”、“首善之区”的都城建设上。 战国时期,列国都城采用了大小城制度,反映了“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的要求。西汉长安城将宫室与里坊结为一体;三国时曹魏邺城采用城市功能分区的规划方式;南北朝时期的洛阳城加强了全面规划,都为中国古代前期城市建设的高峰——隋唐长安城的建设起了先导作用。

中国城市化发展及其特点

中国城市化发展及其特点

中国城市化发展及其特点 摘要:我国城市化道路蜿蜒曲折,经历了一个连续而又不稳定的发展阶段。这段曲折历程又可分为四个时期:①1949—1957年城市化短暂健康发展时期;②1958—1965年城市化剧烈波动时期;③1966—1978年城市缓慢发展和城市化徘徊停滞时期;④1978年至今,城市化进入持续稳定的加速发展时期。目前,我国城市化水平已由1949年的10.6%上升到1997年的29.62%。 关键词::城市化进程、城乡二元、改革开放、集约型城市化、健康发展、区域城市化 城市化一直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热点,世界城市化发展的经验表明,城市化快速发展是任何一个国家或者地区不可逾越的阶段。城市化是伴随着工业化的步伐前进的,是由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向工业、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具体包括人口职业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现阶段已进入到高速城市化的起飞线上。如何依照可持续发展理论,积极稳妥地推进城市化进程,是21世纪中国必须面对的一个重大课题。 一、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历史回顾 一百多年来,中国城市发展的进程,走的是一条十分曲折、反复的道路。从十九世纪下

这是对人类社会进程的一个巨大促进。中国的城市化不仅决定着中国的未来,而且也决定着世界的城市化发展进程。 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到现在,我国经历了十一个五年计划,每个五年计划时期政府从国家层面上确立的路线、方针、政策,直接或间接地都对我国城市化发展产生了重要的或根本性的影响。正是在这些国家政策的引导和宏观调控下,我国的城市化发展才取得了今天较为显著的成就,总体来看,我国城市化道路先后经历了单一化、多样化和协调化的发展历程,城市化道路的数度调整有力地推动着我国城镇化健康发展。 三、我国的城市化的基本特征 3.1 城市化的连续性和不稳定性 我国城市化道路蜿蜒曲折,经历了一个连续而又不稳定的发展阶段。这段曲折历程又可分为四个时期:①1949—1957年城市化短暂健康发展时期;②1958—1965年城市化剧烈波动时期;③1966—1978年城市缓慢发展和城市化徘徊停滞时期;④1978年至今,城市化进入持续稳定的加速发展时期。目前,我国城市化水平已由1949年的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第2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2009年1月)截选 报告摘要 截至2008年12月31日,中国网民规模达到2.98亿人,普及率达到22.6%,超过全球平均水平;网民规模较2007年增长8800万人,年增长率为41.9%。中国网民规模依然保持快速增长之势。 宽带网民规模达到2.7亿人,占网民总体的90.6%。 手机上网网民规模达到11760万人,较2007年增长了133%。 农村网民规模增长迅速,网民规模达到8460万人,较2007年增长60.8%,增速远远超过城镇(35.6%)。 在我国东中西部地区中,西部省份网民增长最快,网民增速达到52%,远远超过中部(40.6%)和东部(39.3%)地区。 中国互联网基础资源增长迅速,但增长不均衡。IPv4地址的增速已经连续两年落后于网民的增速,IPv4地址的增速如果持续落后于中国网民的增速,未来将成为制约中国互联网发展发展的瓶颈因素。 CN域名和CN域名下网站增速均超过域名总体和网站总体的增长速度,成为拉动中国互联网资源增长的重要力量。 2008年中国的网络新闻得到快速发展,网络新闻的使用率较去年提升了近5个百分点,网络新闻用户达到23400万人,互联网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舆论宣传阵地。 作为用户自创内容的重要应用,博客自诞生以来,一直保持快速的增长势头,截至2008年底,中国博客作者已经达到16200万人。 网络游戏在各个应用中排在第六位。在中小学生的应用排序中是第三的位置,网络游戏是中小学生上网的一个重要应用。 大学生使用的前三种网络应用是:网络音乐、即时通信、网络新闻,和总体相比,网络新闻在大学生的使用序列中下降了一个位次,而网络视频则较总体提升了一个位次,排在各个应用的第四位。 根据网民使用的网络应用,结合他们的网络应用数量、在互联网的时间花费,可以将他们划分为三大序列、七大群体: ?重度用户序列:他们无论在使用的网络应用数量还是在上网时长上都远高于网民总体的平均水平。 ?网络依赖群:此群体占网民总规模的近11%,他们在各种网络应用上的群体特

(发展战略)城市发展战略规划集锦

城市发展战略规划集锦 武汉 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战略目标 聚焦中部崛起,打造中国区域经济新增长极。创造更具凝聚力的资源环境和更好的创新氛围,建设区域性的国际化大都市。 战略导向找回武汉,重塑江城。抓住国家交通体系重构、国际产业转移和有利的政策环境等三大机遇,重点解决三大关键问题:一是如何打破区域封闭,领导区域发展;二是如何确立城市中心,再现中心城市辉煌;三是如何完善体系,找寻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机制。 战略选择 战略之一——“都市内核,国际中枢”,建设整合武汉三镇的中央都市核心空间(UC,即Urban Core),引导武汉快速建立起华中金融、贸易、产业服务和现代物流的区域精密控制内核,作为武汉迈向国际化的载体。 战略之二——“智力先导,产城一体”,提出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制造业为导向的“十字型” 产业空间布局构想。 战略之三——“滨江而展,一带多心”,突破当前城市圈层构架,构筑沿长江两岸的综合城市发展走廊,通过带形的跳跃式增长提供城市持续的发展框架。 战略之四——“破环成带,轴向拉伸”,强化滨江道路交通建设,形成区域式组团发展构架。战略之五——“以江为脊,连湖成网”,充分发挥武汉水优势,打响“百湖江城”全球品牌的思路。 战略之六——“产业整合,价值链接”,以研发销售为核心,实现武汉区域“1+8”产业和区域契合发展,构成主导产业加工为依托的新城发展模式; 战略之七——“近展双翼,远视三极”,向东连接,武汉城市圈沿京广线和沿京九线两个带状区域,近期横跨京九京广的武汉都市走廊,未来构筑武汉、长沙和南昌为基点的三角经济区,继而形成中国的第四极三角经济区的目标。 战略之八——“多元并蓄,文化凝聚”,把汉正街为代表的汉味市民文化等传统型文化和UC 新都市文化、高科技文化等提升型核心文化转化为具有鲜明地缘识别性的城市形象。 场景分析

中国城市化进程研究

1978-2000年中国城市化进程研究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市化速度大大加快,从城乡居住人口这个城市化指标来看,2000年城镇人口所占比重达到36·22%,比1978年提高了18·3个百分点;而1949—1978年的29年里,城镇人口比重仅提高了7·3个百分点。但并不是说这个结果是令人满意的,我们应该能够做得更好一点。本文试图对这22年的城市化做出恰当的评估,指出其特点和成因,并依此提出建议。 一、1979年以前中国城市化评估 (一) 城市化水平。 众所周知,从1949年建国到1978年“三中全会”以前,中国大陆的城市化相当缓慢,在1950至1980年的30年中,全世界城市人口的比重由28.4%上升到41.3%,其中发展中国家由16.2%上升到30.5%,但是中国大陆仅由11.2%上升到19.4%。[1] 这种城市化的缓慢并不是建立在工业发展停滞或缓慢的基础上,正相反,改革开放前的29年,中国大陆的工业和国民经济增长速度并不算慢,工业总产值1978年比1949年增长了38.18倍,工业总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1949年的30%提高到1978年的72.2%;社会总产值增长12.44倍,其中非农产业在全社会总产值中的比重,则由1949年的41.4%上升到1978年的77.1%;国民收入总额则从1949年的358亿元增长到1978年的3010亿元(按当年价格计算),提高7.41倍,其中非农产业在国民收入构成中的比重,也由1949年的31.6%上升到1978年的64.6%。[2] 另据麦迪森计算,从1950年到1973年,世界GDP总量年均增长4.9%,人均GDP 增长2.9%,其中中国大陆GDP年均增长5.1%,人均增长2.9%,高于和等于世界平均水平,高于同期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3] 上述中国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的独特现象,是与改革开放前大陆所选择的经济发展战略和由此导致的计划经济体制分不开的。本文即准备从经济发展战略的形成及其对劳动力供求关系和转移的影响,来探讨这个时期城市化缓慢的主要原因。 1949-1878年全国城镇人口变化情况[4] 年份|总人口(万人)|城镇总人口(万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 1949|54167| 5765|10.6 1950|55196| 6169|11.2 1951|56300| 6632|11.8 1952|57482| 7163|12.5 1953|58796| 7826|13.3 1954|60266| 8249|13.7 1955|61465| 8285|13.5 1956|62828| 9185|14.6 1957|64653| 9949|15.4 1958|65994|10721|16.2 1959|67207|12371|18.4

中国城市化进程

中国城市化进程 中国城市化进程即中国农村转化成城市的过程。从十九世纪下半叶,到二十世纪中叶,由于受到世界列强的侵略,以及受到的困扰,导致中国城市化的发展不均衡。自50 年代中期以后建立了城乡二元分割的社会结构,使得城市化长期处于停滞状态。由于中国的城市化长期处于停滞状态。以后,中国明显加快。如何依照可持续发展理论,积极稳妥地推进城市化进程,是21 世纪中国必须面对的一个重大课题。 摘要:中国城市化进程特征措施 1 中国城市化概述一百多年来,中国城市发展的进程,走的是一条十分曲折、反复的道路。从十九世纪下半叶,到二十世纪中叶,由于受到世界列强的侵略,以及受到军阀割据的困扰,我国的发展十分不均衡,有些地区,比如上海,城市迅速扩张,另一些地区则完全处在工业化的进程之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城市布局有了比较明确的规划。但是,自50 年代中期以 后建立了城乡二元分割的社会结构,使得城市化长期处于停滞状态,更有甚者,在较长的一段时间里,实行的是“反城市化”战略,也就是说,大规模地将城市人口迁往农村,比较典型的如: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市民返乡,干部下放等等。此种逆历史潮流的作法,非但不能真正解决城市人口聚集问题,反而使我国的城市化问题积蓄、矛盾累积。由于我国的城市化长期处于停滞状态,这样,到了改革开放以后,人口从农村向城市的流动就呈现出一种突然爆发的局面。总之,我国的城市化没有一个渐进的过程。 2. 城市化的含义及标志含义 城市化是指人口和产业活动在空间上集聚、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城市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农村人口转化为非农村人口,人口向城镇集聚,农村地区转化为城镇地区,城镇数量增加的过程。 城市化,也有学者称之为城镇化、都市化。是由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向工业、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具体包括人口职业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城市化的过程是随着现代工业的出现,资本主义的产生而开始的。一般分为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 城市化三大标志 (一)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 (二)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比重上升(最主要标志); (三)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社会经济的发展是城市化的主要动力,其中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是城市兴起和成长的前提,工业化是城市化的主导力量,第三产业的形成和发展又促进了城市化。 3. 中国城市化 2012年8月17日国家统计局今日发布报告显示,十六大以来我国人口总量低速平稳增长,人口生育继续稳定在低水平,人口文化素质不断改善,城市化水平进一步提高,人口婚姻、家庭状况保持稳定。

中国大数据发展调查报告

展调告(2015 年)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 2015年5 月

版权声明 本调查报告版权属于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并受法律保护。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调查报告文字或者观点的,应注明“来源: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违反上述声明

前言 2014 年是中国企业级大数据市场的起步之年,经过近两年的探 索业用户开署大数据平台 与应用,带动软件、硬件和服务市场发展。为进一步掌握中国企业大 数国信息通开展了2014年中国大 据的应用状况和特点,中信研究院 数据应用状况的调查。本次活动采用在线问卷的方式,对中国大数据 市场规模、应用状况、数据资源情况、平台建设情况、企业大数据应 用的政策和资源需求等问题进行调研,调研对象包括电信、互联网、金融、批发零售等行业的固定从业人员16368 人。本报告希望以严 谨客观的数据,为政府、企业等了解中国大数据发展状况和制定相关 决策提供参考。 本《报告》的数据采集工作得到了政府部门、大数据解决方案提 供商和企业用户以及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我们在此表示最衷心的感谢!同时也对接受大数据调查访问的企业朋友表示最诚挚的谢意!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 2015年5月29日

目录前.............................................III 目录..............................................................................................................................................IV 观 (1) 点摘要.......... 一、调查背景 (3) 1.1 调查方法及样本 (3) 1.2报告术语界定 (4) 二、大数据市场规模 (5) 2.1 大数据市场规模预估 (5) 2.2 大数据市产值 (6) 场细分领域 三、大数据应用 (6) 3.1 对大数据应用的认识 (6) 3.2 大数据应状 (7) 用的部署现 3.3 大数据应果 (8) 用带来的效 3.4大数据应碍 (8) 用的主要障 四、大数据资源 (9) 4.1数据资源的规模 (9) 4 的来源.......... .2数据资源 (10) 4 的类型.............................. .3 数据资源 (11) 五、大数据平台 (12) 5.1 大数据平台建设模式 (12) 5 据平台模式. .2 自建大数 (12) 5.3 采购公共云服务模式 (15) 六、政策需求和资源需求 (16) 6.1大数据发展的政策需求 (16) 6.2 企业对大数据资源的需求状况 (17) ......................................................................................

中国城市建设发展史

中国城市建设发展史复习资料 古代: 1.我国古代城市是如何产生?产生的时期、基础、条件是什么? 产生:城市是由于手工业及商业的发展而从一般的居民点分化出来的。 产生时期:原始社会末期奴隶社会早期 产生条件:(1).首先是生产力的发展(基础)(2).私有制的出现和社会成员的阶级分化(直接原因)(3).精神文化的繁荣发展.(4).频繁的战争 2.对中国古代城市形成的时期及形成的评判标准是什么 城市需具一定的规模。(2).需具一定的永久性大型建筑(3).需具有一定的手工场所和交换场所(4).需具有的城市基础设施(5).有比较密集的居民居址 3.促进西周时期城市发展的主要因素? .分封诸侯。(2)周王朝自身追求适中位置加强都城建设 4.我国最早的城市规划建设制度出现于何时,哪本书并阐述书中规定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周朝的《周礼.考工记》主要内容:与井田制有关的经纬道路左祖右社旁三门宫城居中封建等级都城有大小 影响:关于城市规划的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 5.秦汉时期我国城市发展建设及分布的主要特点,并阐述分布特点的原因 特点:(1).郡县制的推广、行政中心城市特别是县城镇得到大量发展;(2).城市分布地域大为扩展;(3).众多商业中心兴起:(4).国际贸易城市有了发展;(5).城市居民住宅开始按闾里制修建,都城实行的是多宫制 分布特点的原因:经济重心集中在北方的黄河流域,南方还未发展 6.我国在西汉时期形成了哪些城市经济区、并阐明各经济区包括的地理范围及中心城市 (1)关中区:陕西全境四川巴蜀甘肃东部长安; (2).三河区:河东(山西西南部)、河内、河南(河南北部); (3).燕赵区域:燕在河北北部,赵在河北南部; (4).齐鲁区域:山东、泰山之阳为鲁临淄为中心; (5).梁宋区域:豫之东北、鲁之西南、苏皖(安徽)西北以定陶和商丘为中心; (6).颍川、南阳:河南中部、西南部; (7).三楚区域:西、东、南楚含长江怀阳衡城江陵长沙苏州淮北湖南长沙江南一带淮河长江流域; .南越区域:珠江流域 7.西汉时期长安城的规划建设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城市居民住宅开始按闾里制修建,都城实行多宫制 8.我国魏晋至隋唐时期城市发展有什么特点、并阐明特点形成的原因? 发展特点 (1).城市发展和分布上重心由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 (2).沿大运河、长江城市发展轴线初步形成 (3).东南沿海港口城市兴起 (4).城市规模的等级结构有了调整,其规模差距拉大,中间府、州级城市数量显著增多 (5).出现了最早的“镇” 形成原因:(1).北方长期战乱;(2).经济重心南移;(3).大运河沟通,沟通南北,经济恢复

中国城市化发展及其特点

中国城市化发展及其特点 摘要:我国城市化道路蜿蜒曲折,经历了一个连续而又不稳定的发展阶段。这段曲折历程又可分为四个时期:①1949—1957年城市化短暂健康发展时期;②1958—1965年城市化剧烈波动时期;③1966—1978年城市缓慢发展和城市化徘徊停滞时期;④1978年至今,城市化进入持续稳定的加速发展时期。目前,我国城市化水平已由1949年的10.6%上升到1997年的29.62%。关键词::城市化进程、城乡二元、改革开放、集约型城市化、健康发展、区域城市化 城市化一直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热点,世界城市化发展的经验表明,城市化快速发展是任何一个国家或者地区不可逾越的阶段。城市化是伴随着工业化的步伐前进的,是由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向工业、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具体包括人口职业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现阶段已进入到高速城市化的起飞线上。如何依照可持续发展理论,积极稳妥地推进城市化进程,是21世纪中国必须面对的一个重大课题。 一、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历史回顾 一百多年来,中国城市发展的进程,走的是一条十分曲折、反复的道路。从十九世纪下半叶,到二十世纪中叶,由于受到世界列强的侵略,以及受到军阀割据的困扰,我国城市化的发展十分不均衡,有些地区,比如上海,城市迅速扩张,另一些地区则完全处在工业化的进程之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城市布局有了比较明确的规划。但是,自50年代中期以后建立了城乡二元分割的社会结构,使得城市化长期处于停滞状态,更有甚者,在较长的一段时间里,实行的是“反城市化”战略,也就是说,大规模地将城市人口迁往农村,比较典型的如: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市民返乡,干部下放等等。此种逆历史潮流的作法,非但不能真正解决城市人口聚集问题,反而使我国的城市化问题积蓄、矛盾累积。由于我国的城市化长期处于停滞状态,这样,到了改革开放以后,人口从农村向城市的流动就呈现出一种突然爆发的局面。总之,我国的城市化没有一个渐进的过程。 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的发展道路 1978 年到 2008 年的 30 年,是我国实施改革开放政策取得重大进展的 30 年,是我国

中国城市规划历史

中国内地的城市规划发展的历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1950-1957) 这一时期是中国城市规划的起步阶段。“原苏联模式”规划方式的引入拉开了中国现代城市规划历史的序幕。这一时期城市规划的主要特征是以安排项目建设的空间布局为主导,城市建设和住宅建设实行同步配套进行。例如为配合156 项重点建设项目的需要,及时地对西安、兰州、包头、太原、成都、武汉、长春、洛阳等8大城市,进行了总体规划和近期工业区的修建性详细规划。与此同时,根据国家第一个五年经济计划的安排,一批建设条件好的如北京、上海等十多个原有城市也开展了当时被称之为初步规划的城市规划设计工作。“原苏联模式”是一种理想蓝图式的规划,作为国家经济建设的调控管理,具有“国民经济计划延续”实施的保证作用。这种规划是西方国家物质规划的一种异化,带有强烈的工业文化的理性主义色彩,缺乏人情化。但在当时中国内地大规模物质建设的特定环境下,富有许多实际的意义,规划较好的配合了工业建设,也为中国的城市规划事业奠定了开创性的基础。这一阶段,被认为是中国内地城市规划史上的“第一个春天”。 第二阶段(1958-1965) 这一时期是中国城市规划的动荡阶段。在这一阶段,由于经济起伏波动较大,因此也必然影响城市规划的发展。为了适应“大跃进”的需要,规划界提出普遍开展简化内容的“快速规划”。到后来“三线建设”时期,城市规划被迫处于停滞状态。只有为了满足少数大型工业工艺需要,在一些山沟里出现了新型山区城市规划。这一时期城市建设的思想是“先生产,后生活”,以“干打垒”式的节约为主题,实行“靠山、分散、隐蔽”的原则,采取低标准、大分散、乡村型城市的规划手法,未能脱离旧模式的框架。结果是造成全国城市基础设施严重欠账,影响了人们的生产与生活,进而影响了城市的发展。 第三阶段(1966-1977) 这一时期是中国内地城市规划发展的停滞阶段。这一阶段正值“文化大革命”时期,全国经济发展速度缓慢甚至停滞,大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干部下放农村。这期间城市规划设计被排斥在经济社会之外。 第四阶段(1978-1999) 1978 年3 月,国务院召开第三次城市工作会议,制定了《关于加强城市建设工作的意见》,城市规划工作重新走上正轨。这一时期是中国城市规划迅速发展阶段,可以称为开放式的规划时期,是中国内地城市规划的第二个春天。这一时期又可以分为前十年和后十年两个阶段。前十年即80 年代的主要标志是:(1)全国324 个设市城市的第二轮总体规划于1985 年提前完成。(2)《城市规划法》于1989 年12 月26 日经全国人大常委会讨论通过。前一项说明规划的设计和管理工作已经得到全面恢复,后一项说明走过40 年历程的城市规划经验有了法定总结。这两项既是对城市规划工作的突破,也是对规划思想的进一步完善,为90 年代城市开放探索新的转折点作好了准备。 后十年即90 年代的主要标志是,开创一个全面宽畅的开放式城市规划体系,包容一切符合现代化城市的规划创作观念与方式,造就一种自我调整的新的转折环境。 到90 年代末,全国第三轮设市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工作基本结束,新一轮规划具有探索性的时代价值,为开放式规划寻找了一些新的方向,突出地把整体性、复杂性、多层次性、连续性、经济性等多种观念兼顾融合。

论中国城市化发展的三个阶段

论中国城市化发展的三个阶段 据国家建设部《2003年城市建设统计公报》显示,至2003年末,我国设有城市660个,城市人口近3.38亿,城市面积39.9万平方公里,城市化水平为33%左右。世界城市化的平均水平1998年为55%。在工业革命之后,中国的城市化之所以长期处于落后的状况,是因为一个半世纪以来,中国城市发展的进程走的是一条十分曲折,时而又不断反复的艰难道路 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第一个阶段 近代史之前的中国城市化,因为它对中国今天城市化的发展不具有现代化意义上的启示作用,因此本文不予涉及。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这100年内,我们可以把它看作是具有近、现代意义上的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第一个阶段。它的发展呈现出这样一些特点: 城市化的发展十分不平衡。东南部城市化进程较快,而中西部地区则远不如 东南沿海,这一现象一直延续到今天。 城市工业化特征差距悬殊。比如东南沿海的大连、天津、青岛、上海、广州 等城市不仅在城市规模上迅速扩张,而且其工业化进程也较迅速。而中西部地区的一些城市甚至不处在工业化进程之列。东南沿海城市的建筑、通讯、工厂、商业、交通已与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有了相当程度的联系。譬如上海外滩一条街的高楼大厦,青岛的洋楼区。而其他不发达地区城市则不具备这些工业化的明显特征。 城市的商业化功能不显著。有一种说法,西方资本主义的每个城市都是以市 场为中心的,而中国城市是以官府、衙门为中心的,象北京,紫禁城是它的中心。而市场则散布在四周,比如菜市口、花市、瓷器口都在边上而不在中心。这一阶段的城市中心是属于官府,城市的政治、军事的特征和意义更为显著和重要,也就是说,中国城市形态上商业化的功能不占主导地位。 城市文化畸形发展。由于列强的入侵,东南沿海的一些城市已经受到了西方 文化较大的影响。同时,由于长期的封建文化的熏陶,中华民族的一些风俗、传统习惯、戏剧、本土文化也占有一定的空间,这二种不同的文化在同一个城市空间里共存,相互影响但又并行发展着,实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一种奇特现象。例如:这一阶段的上海已经与传统的中国城市距离很远,西方的文化随处可见,并且占主流地位,但中国的传统文化又顽强地在这个城市中生存着。如沪剧、越剧这些地方剧种也拥有大量的观众,这种文化畸形发展的现象令人十分费解,不过,人们认为这个现象与上海日后形成的海派文化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二、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第二个阶段 这个时期大约是1949年~1980年左右,这30年间,中国的城市化道路走得非常艰难,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处在一种“反城市化”的状态。例如:对农村与城市在户口的管理上实行二元分割的社会结构模式,限制农民向城市的流动,甚至出现过大规模地把城市的人口向农村转移的现象,这些做法在客观上使中国的城市化进程长期处于停滞、缓慢,有时甚至是倒退的

2019-2020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

2019-2020年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 2019年7月

目录 2018 年中国互联网用户与市场重要数据 1 2018 年中国互联网基础资源发展情况 2 2018 年中国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3 2018 年中国云计算发展状况 5 2018 年中国大数据发展状况 6 2018 年中国人工智能发展状况7 2018 年中国物联网发展状况8 2018 年中国虚拟现实发展状况9 2018 年中国工业互联网发展状况10 2018 年中国移动互联网发展状况11 2018 年中国电子政务发展状况13 2018 年中国网络资本发展状况14 2018 年中国互联网金融服务发展状况16 2018 年中国电子商务发展状况19 2018 年中国网络游戏发展状况20 2018 年中国搜索引擎发展状况21 2018 年中国网络音视频发展状况22 2018 年中国在线教育发展状况23 2018 年中国网络医疗健康服务发展状况24 2018 年中国网络出行服务发展状况25 2018 年中国网络广告发展状况27

2018 年中国互联网用户与市场重要数据 用户市场 网民第三方支付 8.29 亿208.07 万亿 即时通讯电子商务 7.92 亿31.63 万亿 搜索引擎网络零售 6.81 亿9.01 万亿 网络新闻网络广告 6.75 亿4914 亿 网络视频网络教育 6.12 亿3734.1 亿 网络购物网络游戏 6.10 亿2871 亿 网民使用率

网民规模保持平稳增长手机网民数量持续增长 截至 2018 年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 8.29 亿,全年 新增网民 5653 万,互联网普及率达 59.6%,较 2017 年 底提升 3.8 个百分点。超过全球平均水平(57%)2.6 个 百分点。 2018 年中国网民规模和互联网普及率 IPv6 应用进入高速发展期 截至 2018 年底,我国IPv4 地址数量为 338,924,544 个,拥有 IPv6 地址 41079 块/32,年增长 75.3%。 网站数量 523 万个,略有减少 截至 2018 年底,我国网站总数量为 523 万个,较 2017 年底下降 1.9%。 2011-2018 年中国网站数量 截至 2018 年底,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 8.17 亿, 较2017 年底增加手机网民 6433 万,其中网民中使 用手机上网的比例由 2017 年底的 97.5%提升至 2018 年底的 98.6%。 2018 年中国手机网民规模和网民占比 域名略有减少,“.C N”域名略有增加 截至 2018 年底,我国域名总数为 3792.8 万个, 较2017年底减少 1.4%,其中,“.CN”域名总数为 2124.3 万个,较 2017 年底增长 1.9%,占我国域名 总数的 56.0%。 网页数量达 2816 亿 截至 2018 年底,我国网页数量为 2816 亿个, 较2017 年底增长 8.2%。 2011-2018 年中国网页数 国际出口带宽数年增长 22.2% 截至2018 年底,我国国际出口带宽数为 8,946,570Mbps,年增长 22.2%。 2011-2018 年中国国际出口带宽数及其增长率 网络国际出口带宽数 中国主要骨干2018 年中国互联网基础资源发展情况

1978—2000年中国城市化进程研究

1978-2000年中国城市化进程研究 武力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市化速度大大加快,从城乡居住人口这个城市化指标来看,2000年城镇人口所占比重达到36·22%,比1978年提高了18·3个百分点;而1949—1978年的29年里,城镇人口比重仅提高了7·3个百分点。但并不是说这个结果是令人满意的,我们应该能够做得更好一点。本文试图对这22年的城市化做出恰当的评估,指出其特点和成因,并依此提出建议。 一、1979年以前中国城市化评估 (一)城市化水平。 众所周知,从1949年建国到1978年“三中全会”以前,中国大陆的城市化相当缓慢,在1950至1980年的30年中,全世界城市人口的比重由28.4%上升到41.3%,其中发展中国家由16.2%上升到30.5%,但是中国大陆仅由11.2%上升到19.4%.[1]这种城市化的缓慢并不是建立在工业发展停滞或缓慢的基础上,正相反,改革开放前的29年,中国大陆的工业和国民经济增长速度并不算慢,工业总产值1978年比1949年增长了38.18倍,工业总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1949年的30%提高到1978年的72.2%;社会总产值增长12.44倍,其中非农产业在全社会总产值中的比重,则由1949年的41.4%上升到1978年的77.1%;国民收入总额则从1949年的358亿元增长到1978年的3010亿元(按当年价格计算),提高7.41倍,其中非农产业在国民收入构成中的比重,也由1949年的31.6%上升到1978年的64.6%.[2]另据麦迪森计算,从1950年到1973年,世界GDP 总量年均增长4.9%,人均GDP 增长2.9%,其中中国大陆GDP 年均增长5.1%,人均增长2.9%,高于和等于世界平均水平,高于同期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3] 上述中国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的独特现象,是与改革开放前大陆所选择的经济发展战略和由此导致的计划经济体制分不开的。本文即准备从经济发展战略的形成及其对劳动力供求关系和转移的影响,来探讨这个时期城市化缓慢的主要原因。 1949-1878年全国城镇人口变化情况[4]

调查报告 2020年中国大数据时代发展调查报告

20xx中国大数据时代发展调查报告 大数据产业有望成为拉动经济发展的新风口。工信部信息化和软件服务业司司长陈伟近日在媒体通气会上表示,目前包括北京、上海、贵州等先行先试的地方大数据产业和应用发展已初见成效。 工信部将出台促进大数据产业发展的推进计划,促进规划、标准、技术、产业、安全、应用协同发展。其中,在标准化方面,正在研制的10项国家标准中,8项已完成草案。下一步将重点开展数据格式接口、开放共享等标准体系建设。 近日国务院印发《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为我国大数据发展进行了顶层设计和统筹部署。工信部主要负责大数据产业发展以及应用示范相关工作。目前我们已支持和指导北京、上海、贵州、广州、陕西等地大数据产业和应用发展。陈伟表示。他透露这些地方先行先试,主动探索,已初见成效。 数据显示,xx年我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实现软件业务收入3.7万亿元,同比增长超过20%。其中,贵州省电子信息产业规模总量1437亿元,比上年增长60.6%。 而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不久前发布的《xx年中国大数据发展调查报告》预测,xx年中国大数据市场规模将达到115.9亿元,增速达38%。未来随着应用效果的逐步显现,一些成功案例将产生示范效应,预计xx年至xx年中国大数据市场规模还将维持40%左右的高速增长。 不过,由于大数据产业和应用发展迅猛,亟需通过标准化的途径

整合资源,固化现有成果,促进各方达成共识,形成统一的数据格式、接口、安全、开放等各类规范,为我国数据开放共享提供基础,为数据安全应用提供保障,促进数据交易等新兴服务模式规范发展。 围绕大数据标准化,下一步将重点开展以下工作: 1.推动标准体系建设,推进数据格式接口、开放共享、数据质量、数据安全、大数据平台等重点标准研制 2.加强标准验证和应用试点示范,建立标准符合性评估体系,推动标准对产业和应用的支撑作用 3.继续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化制定工作 事实上,在工信部和国标委的领导下,早在xx年12月2日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大数据标准工作组(以下简称工作组)正式成立,统筹开展我国大数据标准化工作,大数据工作组组长由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梅宏院士担任。 目前,工作组包括了北京大学、阿里、华为、京东、国家信息中心等近150家申请单位,共同形成了大数据标准体系,正在研制的国家标准有10项,其中《信息技术大数据术语》和《信息技术大数据技术参考模型》等8项国家标准已经完成草案,《信息技术数据质量评价指标》、《信息技术通用数据导入接口规范》等两项国家标准完成草案大纲。陈伟透露。 内容仅供参考

中国城市群城市化效率及影响因素研究

中国城市群城市化效率及影响因素研究 摘要 本文根据2003-2011年中国22个城市群城市化“投入”与“产出”数据,利用SBM方向性距离函数和Luenberger 生产率指数模型,测度各城市群的城市化效率和城市化全要素生产率;利用Tobit回归模型对城市群城市化效率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显示:忽略污染排放的城市化效率测度往往会高估城市化的真实效率水平;中国城市群城市化效率总体偏低,主要成因是要素资源投入冗余和污染排放过量;22个城市群在城市化效率水平、效率损失来源及城市化全要素生产率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中国城市群城市化全要素生产率不断增长主要是由于技术进步而非效率改善 的推动;产业结构和技术进步对中国城市群城市化效率具有显著影响。要进一步提升中国城市群城市化效率,必须坚持生态城市化理念,充分考量资源约束和环境消耗,走集约型城市化道路;不断优化城市群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促进劳动地域合理分工和产业转型升级;重视创新环境培育,提高城市群创新能力;因地制宜、因势利导,采取差异化的城市化效率提升措施。 关键词城市群;城市化;效率;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F2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04(2015)02-0066-09 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5.02.009 中国城市化进程在扩大内需、激发经济活力的同时,受资源环境约束也引发了诸多问题。城市化问题产生的根源在于效率偏低[1]。相对于单个大城市“摊大饼”式平面扩张的城市化模式,以城市群为城市化推进的主体空间形态理应更具效率。但城市群高密度聚集所产生的高强度相互作用,在推动城市群城市化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造成了高风险的生态环境威胁[2]。根据现有研究成果[2-4],若综合权衡城市群城市化的投入、期望和非期望产出(环境污染、生态退化),中国城市群人口、经济、社会、空间景观城市化效率均不尽如人意。如何应对未来人口、产业向高密度城市群大规模集聚所面临的资源环境挑战?如何保障城市群城市化持续健康推进?破解这些难题的关键在于提高城市化效率,即以较少的劳动力、资金、土地、能源、环境等投入,获得最大化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 国外学术界关于城市化效率研究成果多侧重不同城市化模式的效率差异比较分析[5-6],较少关注具体的城市化效率问题。伴随中国日趋严峻的资源环境约束和快速城市化进程,城市化效率问题日渐成为国内学术热点,在城市化效率的内涵[7]、影响因素[8]、评价方法[9]、区域差异[10-11]及

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报告

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报告 我国互联网络上网运算机数、用户人数、用户分布、信息流量分布、域名注册等方面情形的统计信息,对国家和企业动态把握互联网络在我国的进展情形,提供决策依据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1997年,经国家主管部门研究,决定由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联合四个互联网络单位来实施这项统计工作。CNNIC于1997年、1998年、1999年和2000年分不公布了"中国互联网络进展状况统计报告"。统计报告发表后,受到各个方面的重视,被国内外用户广泛引用,同时持续有用户要求CNNIC提供最新的统计报告。为了使这项工作制度化、正规化,从1998年起CNNIC决定于每年1月和7月公布统计报告。值得讲明的是,信息产业部电信治理局和国家信息化推进工作办公室签发文件要求各有关单位配合CNNIC的统计调查工作,以及各互联网单位和调查支持网站、媒体等有关单位对CNNIC的支持与配合是中国互联网络进展状况统计调查工作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 此次统计调查的要紧内容有:统计我国互联网络上网运算机数量、上网用户数量、域名数量及分布、各个互联网络国际出口带宽以及WWW 站点数量及分布;对我国上网用户的差不多情形和特点等方面做出概况性的统计分析;了解我国上网用户对互联网络的使用情形和行为适应以及对有关热点咨询题的看法和倾向。 依据统计学理论和国际惯例,在第七次调查工作基础之上,此次调查采纳了运算机网上自动搜寻、网上联机调查和网下抽样调查等调查方法。其中网下抽样调查侧重于了解中国网民的总量、有关的特点、行为特点等,而网上联机调查侧重于了解网民对网络的使用情形、行为适应以及对有关热点咨询题的看法和倾向。CNNIC在2001年6月进行了网上联机调查和网下抽样调查。此次调查得到了国内众多知名网站、媒体的大力支持,国内许多知名网站均在主页为此次联机调查咨询卷放置了链接。此次网上联机调查共收到调查咨询卷144083份,经处理得到有效答卷78342份;网下调

2019年中国大数据时代发展调查报告

2019年中国大数据时代发展调查报告 大数据产业有望成为拉动经济发展的“新风口”。工信部信息化和软件服务业司司长陈伟近日在媒体通气会上表示,目前包括北京、上海、贵州等先行先试的地方大数据产业和应用发展已初见成效。 工信部将出台促进大数据产业发展的推进计划,促进规划、标准、技术、产业、安全、应用协同发展。其中,在标准化方面,正在研制的10项国家标准中,8项已完成草案。下一步将重点开展数据格式接口、开放共享等标准体系建设。 “近日国务院印发《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为我国大数据发展进行了顶层设计和统筹部署。工信部主要负责大数据产业发展以及应用示范相关工作。目前我们已支持和指导北京、上海、贵州、广州、陕西等地大数据产业和应用发展。”陈伟表示。他透露这些地方先行先试,主动探索,已初见成效。 数据显示,XX年我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实现软件业务收入3.7万亿元,同比增长超过20%。其中,贵州省电子信息产业规模总量1437亿元,比上年增长60.6%。 而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不久前发布的《XX年中国大数据发展调查报告》预测,XX年中国大数据市场规模将达到115.9亿元,增速达38%。未来随着应用效果的逐步显现,一些成功案例将产生示范效应,预计XX年至2018年中国大数据市场规模还将维持40%左右的高速增长。 不过,由于大数据产业和应用发展迅猛,亟需通过标准化的途径整合资源,固化现有成果,促进各方达成共识,形成统一的数据格式、接口、安全、开放等各类规范,为我国数据开放共享提供基础,为数据安全应用提供保障,促进数据交易等新兴服务模式规范发展。 围绕大数据标准化,下一步将重点开展以下工作: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