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临床营养科

临床营养科

临床营养科
临床营养科

临床营养科

一、发展沿革

1947年,医院成立食饵室,位于北苏州路190号东楼,中式厨房位于东楼底层的西面,西式厨房位于东楼四层。由庶务科采购各种食物、调味品及燃料后由修女分配处理,全院职工和住院患者的饮食均由修女和厨子负责,且厨房设备、厨师训练全为西式。1948年,修女长推荐陈慧山女士负责营养工作,主要负责烹调分发事项。各种治疗规定的营养计算及处方仍由相关助理医师负责。营养室分属于内科管理。

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医院成立营养部,由北京协和医院营养专业毕业的黄龙西负责,李恒元为副手。1958年,廖素琴女士担任营养部主任,负责总医院营养部工作,使各项制度更趋于完善。1960年,医院护校开办“营养技士班”,为上海各大医院临床营养科输送营养事业人才。1985年,营养部脱离总务处,由医务处直接领导,李素益女士被任命为营养部副主任。1993年6月,临床临床营养科迁至武进路85号二号楼18楼,国际医疗保健中心成立,病人伙食由沈大成点心店负责,半年后由香港马小姐负责,营养配置监督由营养师韩晓负责。1995年,国际医疗保健中心病人膳食由营养部负责。2006年10月,至此临床营养科形成医院南部和北部两个部分。

1947年,食饵室设有兼任主任医师1人,住院医师1人,护士2人,事务员1人,厨师1-2人。截至2017年,临床营养科共有职工20人,其中营养师10人,护师1人,经济师1人,2级厨师2人,3级厨师4人(拥有治疗饮食合格证4人)。营养师副高职称2人,中级职称5人,初级职称4人;博士1人,硕士2人,大学本科3人,大专4人,中专1人。

表1 1948—2017年医院临床营养科历任主任、副主任情况表

二、医疗工作

【基本情况】

1947年,食饵室仅提供低热能、低蛋白、高热能半流汁、腹泻半流汁、少盐等五种膳食。

1966年前,营养部病人膳食为包伙制,病人饮食是按照医嘱由病区护理人员把各床位饮食医嘱汇总后通知营养部,然后给予营养计算、安排、制作,最后由病区配膳员取走发到病人手中。当时,病人膳食不仅能保证营养素的摄入,更重要是营养部能配合病人进行营养治疗、诊断。

文化大革命时期,把营养工作视为修正主义一套,病床营养工作受到冲击,病人膳食的包伙制改为点菜制。廖素琴主任工作被靠边,营养治疗工作受到影响。

1978年,上海市营养学会恢复成立,临床营养工作逐步恢复正常。1985年,从外科开始,实施病人点菜制。20世纪90年代,医院营养部的营养专业人员对重点病人建立营养病史,对住院病人进行各种膳食的营养评价,每周三上午开展

营养咨询门诊,内容包括中老年疾病以及妊娠糖尿病的膳食计算、安排与注意事项。

1991年,科室开始对中老年以及妊娠糖尿病在门诊进行每周3个上午的营养咨询。配合产科GDM诊治中心。根据GDM各阶段营养需求,于1999年研制一套仿真食物模型,供病人对照应用,起到膳食教育的效果。2000年左右,临床营养科与信息科共同开发的病人用餐信息化管理系统处于先进科学的用餐管理地位,常有兄弟单位前来参观学习。

2017年,临床临床营养科开展的主要业务有:提供临床营养治疗方案的制订、实施与评价,膳食配制和门诊病人营养咨询工作;为重点营养治疗病人提供营养会诊、宣教和膳食指导及营养病史记录;同时还承担与营养学科相关的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负责厨师和配餐员的岗位培训。科室设有门诊区、膳食制作区、场内营养配置区。现有基本膳食、治疗膳、诊断膳、代谢膳、管喂膳、匀浆膳、要素膳、小儿膳、配奶、电脑配方、咨询等50多种膳食业务项目。主要诊疗项目和特色有营养咨询门诊(特色是妊娠期糖尿病)、临床疾病的营养治疗和饮食指导,包括肾病、糖尿病(妊娠期糖尿病)、痛风、肾移植、高脂血症和老年营养等。

【管理制度】

1992年,上海市医疗机构执行三级医院等级评审制度,全部恢复包伙制,体制上营养部由院医务处领导。1995年,因管理需要,营养部由医务处领导改为总务处直接领导。1997年,上海市政府营养质量控制中心成立,对营养部业务有了具体的考核要求。

临床营养科结合《上海市营养质控中心》和《全国三级甲等医院评审》要求,建立和不断完善了科室各项规章制度和操作流程。21世纪初在临床临床营养科建立了包括验收、采购、库房管理、查对、消毒、留样、肠内营养配制等30多种工作制度,规范了常规统计、菜单制作、会诊、肠内营养配制以及早班组、大灶组、治疗组、切配组、清洁组等的工作流程。

2006年,医院南部病人饮食在营养师医嘱下进行食谱编制和评价后,由名列全球500强的公司索迪斯提供驻场制作服务。2017年,应医院改革需求,医院

北部病人饮食在营养师医嘱下进行食谱编制和评价后,由上海珍鼎餐饮服务有限公司提供制作服务。

“一切以病人为中心”是科室全体员工的服务宗旨,不仅为病人提供小锅菜等便民服务,营养师和厨师还走近病人床边营养宣教和饮食指导,2011年,临床营养科获医院“文明窗口”称号。2016年,实行各病区床前PAD点餐系统,订餐员利用此系统在病人床边进行实时输入、修改和查询。

生产安全和食品安全是临床营养科工作的重中之重。应营养质控中心要求每年派送科室的厨师参加质控培训,获得治疗饮食厨师合格证。近十年来科室建立健全了食物中毒、消防安全等紧急预案和处理流程,每年为科室员工进行消防知识培训,并现场进行灭火演习,提升员工应对火情的应急处理技能。每年2-3次清洗烟道,消除安全隐患。

【健康宣教】

科室日常参与徐家汇、黄埔、金山、宝山、杨浦、虹口等多个社区营养教育活动,参与医院健康大讲堂、健康角和病房营养健康宣传活动。2015-2017年,响应中国营养学会号召展开每年一周的全民营养周宣教活动,宣教形式包括医院健康角课堂、社区居民互动讲座、医务人员营养讲座、在产科结合“全民营养周”主题对孕妇及家属进行营养讲座,并且发放三折页宣传资料、海报宣传和营养健康义诊。伍佩英多次受邀参加上海星尚频道、人文艺术频道、浦江之声的《营养与健康》栏目宣讲科普知识,并多次接受上海晨报、财富周刊等报刊的营养专访。

三、教学工作

【学历教育】

科室对在读学生进行实习带教。1961-1962年,医院护士学校培养一批营养技师。1980年,科室开始对川沙人民医院、上海市第七、第八人民医院、虹口区中心医院、普陀区医院、上钢一厂、上钢五厂、市养老院、南通人民医院一批营养护士进行带教。1986年,科室带教学生数十名,包括上海市三好中学营养技师班的学生。1987-1990年,在华东医院第四届营养班带教一批营养技士。1989-1990年,在上海市职工医学院带教一批大专营养师,除此还有上海铁道医

学院、山西医学院营养专业学生近50名接受带教。1990-2017年,每年接受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上海职工医学院、上海建峰学院、安徽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营养本科生、大专生等实习带教。2012年,科室开始对上海中医药大学医学院营养本科生实习带教。

科室对在校在读学生也设立了一些在校课程。2011年,首次为交大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开设了《临床营养学》选修课,为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开设《临床营养学进展》选修课,为上海市中医药大学和上海健康医学院的部分临床营养学学生教学,深受临床医学生的欢迎。

【非学历教育】

2010年,科室首次举办国家级继续教育培训项目《代谢综征营养防治新进展》,参与人数80人。2016-2017年,科室举办国家级继续教育培训项目《妊娠糖尿病的营养治疗与高血糖管理学习班》,累计参与人数130人。

四、科研工作

20世纪80年代,临床营养科与内科合作,开展课题“对40例糖尿病人进行粗纤维治疗的疗效观察”。1987年,完成论文并发表在1988年《全国营养学会年会论文汇编》中。20世纪90年代,李明岳主任被卫生局聘为“上海市临床营养质控中心”委员,参与市各大医院质控检查。并与卫生局一起编写医疗护理常规《实验室诊断与基础治疗常规》一书中营养常规部分章节,20多年来此书仍是营养专业人员的必读书目。妊娠期糖尿病的饮食管理是科室的专业特色,刘根喜、李明岳合写的《妊娠期糖耐量异常的饮食治疗体会与探讨》一文在1999年10月桂林召开的全国营养治疗与临床营养科管理学术研讨会上发表。1999年,何洁依申报院级课题“普外科病人营养状况的调查”,完成论文并发表在2000年1月《肠外与肠内营养》杂志。

2009-2017年,科室在全国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十余篇,科普文章十余篇。伍佩英主编科普书籍《更年期食谱》《茶与健康》。伍佩英、凌轶群参编科普专著多部。2009年伍佩英带队申报院级课题“低血糖指数高单不饱和脂肪酸膳食在糖尿病膳食管中的应用研究”,与内分泌科合作参与了“中国糖尿病人营养状

况与并发症关系研究”课题研究。2016年,伍佩英成功结题医院党建课题“调研虹口社区三级诊疗居民对我院医疗服务需求和期望”。伍佩英在《家庭用药》发表科普文章一篇。伍佩英与交大医学院农学院完成了一横向课题合作“高纤1号对代谢综合征患者血糖、血脂及血压的影响安全性和有效性临床研究试验”,目前已进入论文撰写阶段。2016年,梁玲玮成功申报国家自然基金青年项目“Sirt1通路在矢车菊素-3-葡萄糖苷抗乳腺癌细胞上皮间质转化中的意义”。2017年,梁玲玮成功结题医院党建课题“临床营养科普宣教在医院文化建设中的作用研究”。

【学术任职】

伍佩英担任上海市营养学会理事,中华中医药学会营养药膳分会理事,上海市康复医学会营养康复专业委员会委员,临床营养质控中心专家委员,中国女医师协会营养学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五、其他

2002年,伍佩英获上海市营养学会研究生论文优秀奖。2009年,凌轶群获中国营养学会青年分会优秀论文奖。2013年,凌轶群获“雅培杯”全国竞赛二等奖。2015年,伍佩英荣获上海民进市委社会服务先进示范成员称号。2016年,伍佩英光荣担任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海市杨浦区第十四届委员会委员和民进杨浦区区委委员。2017年,伍佩英光荣担任为上海市民进十六届医疗卫生专委会委员。2017年,上海市营养学会授予市一临床营养科“全民营养周突出贡献奖”。

营养科建设与管理指南

《营养科建设和管理指南》 科室功能和任务: 临床营养科是负责对门诊和住院患者进行营养风险筛查、营养评价、营养诊断、营养治疗的临床医疗科室。其主要功能和任务是: 1.完成临床营养的医疗、教学、科研(临床疾病和营养代谢相关的科学研究)工作。 2.完成营养门诊及住院病人(包括危重症患者)的营养状态评价、营养诊断工作(各种疾 病状态和/或营养不良的评价、诊断); 3.确立营养治疗方法(肠外、肠内营养、治疗膳食、基本膳食);制定营养治疗方案、开列营养医嘱; 4.实施营养治疗全过程:包括肠外营养、肠内营养液、匀浆膳等的配制;治疗膳食的称重、配制及基本膳食配备和制作并运送至临床各病区患者的床 前。 5.根据临床营养学理论指导临床医生合理使用营养相关性药品(肠外、肠内使用的氨基酸、脂肪乳、矿物质类、维生素类及营养复合制剂等)。 科室执业条件: 营养科应具备和其功能和任务相适应的场所、设备、设施和人员条 件。(一)人员配备 1.营养科必须配备足够数量、受过专业训练、掌握临床营养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术,具备独立工作能力的医护人员和工作人员。按照医院技术职称编制配备医师、技师、护士、膳食操作间管理员,按技术工种编制有厨师、护理员等相关人员。 2.营养科主任是本单位营养学科带头人。科主任应具有营养学或医学专业学历背景,取得临床执业医师证书及相应医疗专业技术职务。 3.营养科护士长应当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在营养科工作1年以上,具备一定管理能力。

4.膳食操作间管理员应当具有烹饪学基础,并取得管理专业大专以上学 历。5.营养科医师要求医学营养专业毕业或临床医疗专业毕业,取得临床执业医师证书。营养医师人数和床位比例为1:100。 6.营养技师不少于2人。 7.营养科护士人数不少于2人,要求护理专业毕业,取得执业护士证书,完成相应治疗工作。 8.营养科厨师要求烹饪院校毕业,取得相应技术等级证书。营养厨师人数和床位比例为1: 25-30,上岗前应接受过临床营养相关知识的培训。 9.营养科护理员(配膳员)人数和床位比例为1:35-45,上岗前应接受过临床营养工作内容的培训 (二)房屋设施和卫生学要求、仪器设备等 营养科应设立完善的营养治疗工作区域,包括营养门诊,营养代谢(实验)室、肠外营养配制室、肠内营养配制室、膳食操作间等。 营养科室位置应和病区相邻,具有完成相应工作任务的建筑面积,工作区域应具备良好的通风、采光条件。 营养科各功能区的设置应符合医院功能任务和实际住院患者数量的需要。科室总建筑面积和床位的比例为: 三级医院不低于1.5m2:1,其中膳食操作间1m2:1,其它工作区域 0.5m2:1。二级医院不低于1m2:1,其中膳食操作间0.7m2:1,其它工作区域0.3m2:1。各功能区工作面积及分区符合工作要求。科室及功能区标志明显,和医疗机构其它科室样式、规格统一。 1.营养门诊:设于医院门诊区域,有专用的房间,配备门诊工作的设施用品,包括计算机及相应营养软件、代谢车、人体成分分析仪、身高体重计、握力器、皮褶厚度计、测量软尺等。 2.营养代谢(实验)室由称量室、精密仪器室、毒气室及操作室四部分组成,建筑面积不低于50 m2。室内墙壁为铝塑板、地面耐磨、防滑、防静电。配备和开展检测项目相应的仪器设备,包括各种称量天平,检测用荧光分光光度计、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计、原子吸收光谱仪、凯式定氮仪等。开展有毒检测项目时应具有相应排风及通风设备。根据开展项目配备相应标本处理、保存等

临床营养科建设与管理指南

临床营养科建设与管理指 南 This manuscript was revised by JIEK MA on December 15th, 2012.

附件3 临床营养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指导和加强医疗机构临床营养科的规范化建设和管理,促进临床营养学的发展,提高营养诊疗水平,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根据《执业医师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和《护士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指南。 第二条三级医院和具备条件的二级医院应设立临床营养科,其他医院可设立营养诊室。 第三条临床营养科是对各种原因引起的营养代谢病(包括营养失调)的患者通过营养检测和评价进行营养诊断,并使用药品或非药品类营养治疗产品对患者进行营养治疗的业务科室。 第四条临床营养科应在医院医疗管理部门领导下开展工作。 第五条各级地方卫生行政部门应加强对临床营养科的指导和监督;医院应加强对临床营养科的规范化建设和管理,落实其功能任务,保证临床营养科按照安全、准确、及时、经济、便民和保护患者隐私的原则,开展营养诊疗工作。 第二章执业条件 第六条临床营养科应具备与其功能和任务相适应的场所、设施、仪器设备和人员等条件。

第七条临床营养科应当设置医疗区和营养治疗制备区。医疗区应包括营养门诊、营养代谢实验室(可设在检验科);营养治疗制备区应包括治疗膳食配制室、肠内营养配制室和肠外营养配制室。有条件的医院可设置营养病房。 第八条临床营养科的人员配备和岗位设置应满足完整临床营养诊治流程及支持保障的需要。其中营养医师人数与医院床位数之比应至少为1:150,营养技师应按照与营养医师1:1的比例配备,营养护士应不少于3人。营养病房护士的配置应当达到病房护士配置标准。 第九条三级医院临床营养科主任应具有医学本科以上学历和相应医疗专业副高级以上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二级医院临床营养科主任应具有医学专科以上学历和相应医疗专业中级以上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且从事临床营养诊疗工作5年以上。 临床营养科主任负责本科室的医疗、教学、科研和行政管理工作,是临床营养科诊疗质量和学科建设的第一责任人。 第十条营养医师应当具有临床执业医师资格,并通过临床营养专业教育或经过临床营养专业培训并考核合格,负责全面营养诊疗工作。 第十一条营养技师应当具有健康或食品相关专业专科以上学历,并经过临床营养专业培训并考核合格,负责营养检测、营养治疗膳食和肠内营养制剂的配制等营养技术工作。

营养科建设与管理指南

营养科建设与管理指南 《营养科建设与管理指南》 科室功能和任务: 临床营养科是负责对门诊和住院患者进行营养风险筛查、营养评价、营养诊断、营养治疗的临床医疗科室。其主要功能和任务是: 1.完成临床营养的医疗、教学、科研(临床疾病与营养代谢相关的科学研究)工作。 2.完成营养门诊及住院病人(包括危重症患者)的营养状态评价、营养诊断工作(各种疾 病状态和/或营养不良的评价、诊断); 3.确立营养治疗方法(肠外、肠内营养、治疗膳食、基本膳食);制定营养治疗方案、开列营养医嘱; 4.实施营养治疗全过程:包括肠外营养、肠内营养液、匀浆膳等的配制;治疗 膳食的称重、配制及基本膳食配备和制作并运送至临床各病区患者的床前。 5.根据临床营养学理论指导临床医生合理使用营养相关性药品(肠外、肠内使用的氨基酸、脂肪乳、矿物质类、维生素类及营养复合制剂等)。 科室执业条件: 营养科应具备与其功能和任务相适应的场所、设备、设施和人员条件。 (一) 人员配备 1.营养科必须配备足够数量、受过专业训练、掌握临床营养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术,具备独立工作能力的医护人员和工作人员。按照医院技术职称编制配备

医师、技师、护士、膳食操作间管理员,按技术工种编制有厨师、护理员等相关人员。 2.营养科主任是本单位营养学科带头人。科主任应具有营养学或医学专业学历背景,取得临床执业医师证书及相应医疗专业技术职务。 3.营养科护士长应当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在营养科工作1年以上,具备一定管理能力。 4.膳食操作间管理员应当具有烹饪学基础,并取得管理专业大专以上学 历。5.营养科医师要求医学营养专业毕业或临床医疗专业毕业,取得临床执业医师证书。营养医师人数与床位比例为1:100。 6 .营养技师不少于2人。 7.营养科护士人数不少于2人,要求护理专业毕业,取得执业护士证书,完成相应治疗工作。 8营养科厨师要求烹饪院校毕业,取得相应技术等级证书。营养厨师人数与床位比例为1: 25-30,上岗前应接受过临床营养相关知识的培训。 9.营养科护理员(配膳员)人数与床位比例为1:35-45,上岗前应接受过临床 营养工作内容的培训 (二)房屋设施与卫生学要求、仪器设备等 营养科应设立完善的营养治疗工作区域,包括营养门诊,营养代谢(实验)室、肠外营养配制室、肠内营养配制室、膳食操作间等。 营养科室位置应与病区相邻,具有完成相应工作任务的建筑面积,工作区域应具备良好的通风、采光条件。 营养科各功能区的设置应符合医院功能任务和实际住院患者数量的需要。科室总建筑面积与床位的比例为: 三级医院不低于1.5m2:1,其中膳食操作间1m2:1,其它工作区域0.5m2:1。二级医院不低于1m2:1,其中膳食操作间0.7m2:1,其它工作区域0.3m2:1。各功能区工作面积及分区符合工作要求。科室及功能区标志明显,与医疗机构其它科 室样式、规格统一。 1.营养门诊:设于医院门诊区域,有专用的房间,配备门诊工作的设施用品,包括计算

营养科规划

营养科规划 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

营养科规划(一)指导思想 临床营养是医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门,在疾病诊疗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了加强临床营养学科的建设,充分发挥营养治疗在医疗中的作用。重新认识营养及营养治疗在医疗中的作用,“营养治疗”观念的转变具有重要临床意义。将临床营养干预纳入治疗学体系,无论给予肠外、肠内营养或饮食治疗,都是维持营养和代谢平衡的治疗手段,开展以促进稳态平衡为主要目的的治疗化干预,是提高整体医疗水平的关键。 (二)营养科工作计划 2014年医院营养科结合本科室工作性质,紧紧围绕着医院创三甲工作,认真学习评审标准,对照标准,查找自身差距,确定科室创建思路和目标,求真务实,制定出了切实可行的计划。 一、进一步建立健全营养科各项制度 有营养科建制,各专业人员持有卫生行政部门颁发的相应资格证书。完善营养科各项制度及岗位职责。 二、严格执行《食品安全法》、卫生部《临床营养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等相关法律法规。 三、对住院患者实施营养风险筛查和评价,接受特殊、疑难、危重及大手术患者的营养会诊,提供各类营养不良或营养失衡患者的营养支持方案:

1、对重点患者进行营养风险筛查和营养评价。 2、执行营养会诊,并定期查房,执行膳食医嘱,参与病案讨论。 3、积极推广开展肠内营养工作,努力完成技术水平标准。 4、制定规范的营养会诊和查房流程。 5、制定各种疾病的饮食治疗、营养支持方案。 四、按照《病历书写基本规范》的要求进行记录: 1、为重点患者建立营养治疗记录。 2、会诊情况及时反映到病历中。 五、制定“医院各类疾病膳食应用指南”,根据临床需要提供治疗饮食。为住院患者提供适合其治疗需要的膳食。向医院报告申请满足工作需要的营养门诊、配置室等。 六、组织科室人员业务学习,组织营养技术人员培训。营养专业人员参加本专业的继续教育培训活动,每年不少于一次。 七、开展营养与健康宣传教育服务,通过各种形式开展营养与健康的宣教,如宣传印刷品、科普讲座、发表科普性文章及其他形式,组织患者营养讲座。

营养筛查量表

营养筛查量表 This manuscript was revised by the office on December 22, 2012

表1 营养风险筛查评分简表(NRS 2002) 适用对象:18岁以上,住院1天以上,次日8时前未行手术者,神志清者 单位名称:科室名称: 病例号:入院日期: 病房:病床: 姓名:性别:年龄: 疾病诊断: 患者知情同意参加:(是□否□) 营养风险定义:描述因疾病或手术造成的急性或潜在的营养代谢受损,可能因有或无营养支持带来更好或更差的临床结局 营养风险总评分□ = 疾病有关评分□+营养状态有关评分□+年龄评分□ >3分: <3分: (一)疾病有关评分:□0分□1分□2分□3分 如果患者有以下疾病请在□打√,并参照营养需要量标准进行评分(无下列疾病为0) 评分1分,营养需要量轻度增加:髋骨折□慢性疾病有并发症□COPD□血液透析□

肝硬化□一般恶性肿瘤患者□ 评分2分,营养需要量中度增加:腹部大手术□脑卒中□重度肺炎□血液恶性肿瘤□ 评分3分,营养需要量重度增加:颅脑损伤□骨髓移植□大于APACHE10分的ICU 患者□ (二)营养状态有关评分(下面3项取最高分):□0分□1分□2分□3分 1.人体测量:□0分□1分□2分□3分 身高(M,精度到0.5cm)( 免鞋 ) 实际体重(Kg,精度到0.5Kg)( 空腹,病房衣服,免鞋 ) BMI Kg/M2( ≤18.5,3分 ) 注:因严重胸,腹水,水肿等得不到准确的BMI值时用白蛋白来替代(ESPEN2006): 白蛋白 g/L (≤30g/L,3分) 2.近期(3-1个月)体重是否下降(是□否□),若是体重下降(Kg) 体重下降≥5%,是在□3个月内(1分)□2个月内(2分)□1个月内(3分)

营养科管理制度及建设要求

营养科建设要求及管理制度 1. 营养科是在院长领导下工作,临床营养是医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医院营养科是行使对住院病人进行营养评价、营养治疗的部门,属于医技科室。 2. 医院应设营养科,从事临床营养工作的专职营养师与床位比不能少于1:200。 3. 必须严格执行《食品卫生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 4. 营养科实行科主任负责制,定期讨论在贯彻医院(营养部分)的质量方针和落实质量目标、执行质量指标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意见与措施,并有反馈记录文件。 5. 负责制定“住院病人的各类膳食的适应症和膳食应用原则”,是医院现行的规章制度组成部分。 6. 营养科结合医院特点负责制订本医院住院病人膳食种类,并指导、监督营养厨房按照要求保质保量制作、分发治疗膳食,保障食品安全。 7. 营养科负责住院病人的营养评价,接受特殊、疑难、重危及大手术病人的营养会诊,提供各类营养不良/营养失衡病人的营养支持方案,按照《病历书写规范》的要求进行记录。 8. 必须牢固树立以病人为中心、为临床服务的理念,确保食品安全。要为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心脑血管疾病、特殊、疑难、重危及大手术患者等提供适合其病情治疗需要的膳食,并进行营养与健康宣传教育服务,在出院时提供膳食营养指导;为临床人员提供临床营养

学信息。 9. 各类医院住院病人膳食应包括基本膳食(如普通膳食、半流质膳食、流食);治疗膳食(如低盐膳食、低脂低胆固醇饮膳食、高蛋白膳食、低蛋白膳食、高膳食纤维膳食、少渣(无渣)膳食、糖尿病膳食、配方膳食)。根据医院收治病种增添治疗膳食种类。有条件医院参与或承担肠内营养支持工作。 10. 由营养科主任负责召集,每月一次由临床营养专业人员和营养厨房的管理人员、厨师长的联席会议,汇报和评估临床营养工作有关各项工作制度执行、协调情况,并有会议记录。 11. 参加住院患者座谈会,听取并征求住院病员及家属意见;参加医、护、技联席会议,汇报对诊疗服务流程中存在的缺陷(问题),提出协调意见。 12. 人员资质: a) 营养师持有卫生行政部门颁发的营养专业技术资格证书。 b) 三级甲等医院由具有副高职以上医学营养专业或医学专业学历背景人员担任主任/负责人。 13. 有岗前培训和在职继续教育制度和计划。 14. 三级甲等医院及有条件的医院,应开设营养咨询门诊和开展临床营养的科学研究工作。 15. 对营养厨房实行外包/或委托加工服务的医院,同样必须将以下制度及职责的要求列入外包/或委托加工合同,进行签约与监督管理。

营养风险筛查

营养风险筛查 2002年欧洲肠内肠外营养学会(ESPEN)推出新了营养评价工具—营养风险筛查。 营养风险筛查是指,结合疾病和创伤等应激状态对机体营养代谢的影响,或(和)在营养不良的状态下等因素所造成营养功能障碍的风险所共同定义的。能够动态地评估患者有无营养风险其方法简单易行、实用;从4方面问题来评定住院患者是否处于营养风险及程度如何,是否是营养支持的适应证以及预后如何。采用评分的方法对营养风险加以量度;对于总评分≥3分的住院患者要求制定营养支持计划,最高分是7分;对评分暂时<3分者,暂不进行临床营养支持,但需定时再次进行NRS。 营养风险筛查临床应用的价值:1、以评分是否达到或大于3分作为有无营养风险的标准,评定出的有营养风险的患者,在接受营养支持后,其良性临床转归比例较高。2、《NRS 2002》在预测营养不良风险和患者对营养治疗的反应方面,具有其他工具所不可比拟的优势。3、《NRS 2002》被欧洲推荐为住院患者营养风险评估的首选工具。4、对于不能确切测量身高体重的一小部分患者(如严重水肿等患者),无法得到可靠的体质指数(BMI)数据,欧洲也考虑应用白蛋白水平(< 30 g/L)来评估这一小部分患者是否存在营养不良。5、NRS的核心指标来源于128个临床进行系统评价随机对照研究的结论。 营养风险筛查的核心问题:1、原发疾病对营养状态影响的严重程度。2、近期内(1~3个月)体重的变化。3、近1周饮食摄入量的变化。4、体质指数(身高、体重)。通过床旁问诊和简便人体测量即可评定。5、将年龄作为营养风险因素之一,70岁以上判定营养风险程度为1分。 营养风险筛查方法是: 第一步:首次营养筛查。 1、是否BMI<20.5? 2、患者在过去3个月有体重下降吗? 3、患者在过去的1周内有摄食减少吗? 4、患者有严重疾病吗(如ICU治疗)? 营养筛查结果: 1、是:如果以上任一问题回答“是”,则直接进入第二步营养监测。 2、否:如果所有的问题回答“否”,应每周重复调查1次。 比如患者计划接受腹部大手术治疗,可以进行预防性的营养支持计划,能够减少发生营养风险。 第二步:最终筛查项目 1、疾病严重程度 2、营养状态受损评分 3、年龄评分 筛查结果: 1、三项评分相加:疾病严重程度+营养状态受损评分+年龄评分 2、结论:总分值?3分:患者处于营养风险,开始制定营养治疗计划。总分值<3分:每周复查营养风险筛查。 NRS 2002疾病严重程度评分中对于疾病严重程度的定义:

临床营养科建设与管理实施细则及考核标准(自动保存的)

“临床营养科建设与管理指南”实施细则 ——I级标准化临床营养科建设示基地 目录 一、临床营养科的业务围 (1) 二、临床营养科的工作制度 (3) (一)营养查房工作制度 (3) (二)营养门诊工作制度 (3) (三)营养治疗医嘱执行工作制度 (3) (四)肠外营养配制室工作制度 (3) (五)肠营养配制室工作制度 (4) (六)治疗膳食配制室工作制度 (4) (七)营养代实验室工作制度 (5) 三、临床营养科的工作职责 (5) (一)临床营养科主任职责 (5) (二)临床营养科医师职责 (5) (三)临床营养科技师职责 (6) (四)临床营养科护士职责 (6) (五)治疗膳食配制室专业操作人员职责 (6) 四、临床营养科的业务流程 (6) (一)营养查房工作流程 (6) (二)营养门诊工作流程 (7) (三)营养治疗医嘱执行工作流程 (7) (四)肠外营养配制室工作流程 (7) (五)肠营养配制室工作流程 (7) (六)治疗膳食配制室工作流程 (7) (七)营养代实验室工作流程 (7) 五、临床营养科的质量管理和考核标准(见附表1) (8) 六、临床营养科的标准化文书模板 (8) 附表1 医疗机构临床营养科质量管理和考核标准(2009) (9) 附表2 标准营养病历(第一页) (16) 标准营养病历(第二页) (17) 标准营养病历(第三页) (18) 附表4 标准肠营养(EN)医嘱单(首页) (20) 标准肠营养(EN)医嘱单(后续页) (21) 一、临床营养科的业务围 (一)临床营养科负责诊治以下患者: 1.可独立诊治因摄入营养物质不足、过多或比例不当引起的原发性营养失调

医疗机构营养科建设与管理指南

医疗机构营养科建设与管理指南 医疗机构营养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讨论稿) 科室功能和任务: 临床营养科是负责对门诊和住院患者进行营养风险筛查、营养评价、营养诊断、营养治疗的临床医疗科室。其主要功能和任务是: 1. 完成临床营养的医疗、教学、科研(临床疾病与营养代谢相关的科学研究)工作。 2. 完成营养门诊及住院病人(包括危重症患者)的营养状态评价、营养诊断工作(各种疾 病状态和/或营养不良的评价、诊断); 3. 确立营养治疗方法(肠外、肠内营养、治疗膳食、基本膳食);制定营养治疗方案、 开列营养医嘱; 4. 实施营养治疗全过程:包括肠外营养、肠内营养液、匀浆膳等的配制;治疗膳食的称重、 配制及基本膳食配备和制作并运送至临床各病区患者的床前。 5. 根据临床营养学理论指导临床医生合理使用营养相关性药品(肠外、肠内使用的氨基酸、脂肪乳、矿物质类、维生素类及营养复合制剂等)。 科室执业条件: 营养科应具备与其功能和任务相适应的场所、设备、设施和人员条件。 (一)人员配备 1.营养科必须配备足够数量、受过专业训练、掌握临床营养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术,具备独立工作能力的医护人员和工作人员。按照医院技术职称编制配备医师、技师、护士、膳食操作间管理员,按技术工种编制有厨师、护理员等相关人员。 2.营养科主任是本单位营养学科带头人。科主任应具有营养学或医学专业学历背景,取得临床执业医师证书及相应医疗专业技术职务。 3.营养科护士长应当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在营养科工作1年以上,具备一定管理能力。 4.膳食操作间管理员应当具有烹饪学基础,并取得管理专业大专以上学历。 5.营养科医师要求医学营养专业毕业或临床医疗专业毕业,取得临床执业医师证书。营养医师人数与床位比例为1:100。

营养科建设与管理指南

《营养科建设与管理指南》 科室功能和任务: 临床营养科是负责对门诊和住院患者进行营养风险筛查、营养评价、营养诊断、营养治疗的临床医疗科室。其主要功能和任务是: 1.完成临床营养的医疗、教学、科研(临床疾病与营养代谢相关的科学研究)工作。 2.完成营养门诊及住院病人(包括危重症患者)的营养状态评价、营养诊断工作(各种疾 病状态和/或营养不良的评价、诊断); 3.确立营养治疗方法(肠外、肠内营养、治疗膳食、基本膳食);制定营养治疗方案、开列营养医嘱; 4.实施营养治疗全过程:包括肠外营养、肠内营养液、匀浆膳等的配制;治疗膳食的称重、配制及基本膳食配备和制作并运送至临床各病区患者的床 前。 5.根据临床营养学理论指导临床医生合理使用营养相关性药品(肠外、肠内使用的氨基酸、脂肪乳、矿物质类、维生素类及营养复合制剂等)。 科室执业条件: 营养科应具备与其功能和任务相适应的场所、设备、设施和人员条 件。(一)人员配备 1.营养科必须配备足够数量、受过专业训练、掌握临床营养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术,具备独立工作能力的医护人员和工作人员。按照医院技术职称编制配备医师、技师、护士、膳食操作间管理员,按技术工种编制有厨师、护理员等相关人员。 2.营养科主任是本单位营养学科带头人。科主任应具有营养学或医学专业学历背景,取得临床执业医师证书及相应医疗专业技术职务。 3.营养科护士长应当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在营养科工作1年以上,具备一定管理能力。

4.膳食操作间管理员应当具有烹饪学基础,并取得管理专业大专以上学 历。5.营养科医师要求医学营养专业毕业或临床医疗专业毕业,取得临床执业医师证书。营养医师人数与床位比例为1:100。 6.营养技师不少于2人。 7.营养科护士人数不少于2人,要求护理专业毕业,取得执业护士证书,完成相应治疗工作。 8.营养科厨师要求烹饪院校毕业,取得相应技术等级证书。营养厨师人数与床位比例为1: 25-30,上岗前应接受过临床营养相关知识的培训。 9.营养科护理员(配膳员)人数与床位比例为1:35-45,上岗前应接受过临床营养工作内容的培训 (二)房屋设施与卫生学要求、仪器设备等 营养科应设立完善的营养治疗工作区域,包括营养门诊,营养代谢(实验)室、肠外营养配制室、肠内营养配制室、膳食操作间等。 营养科室位置应与病区相邻,具有完成相应工作任务的建筑面积,工作区域应具备良好的通风、采光条件。 营养科各功能区的设置应符合医院功能任务和实际住院患者数量的需要。科室总建筑面积与床位的比例为: 三级医院不低于1.5m2:1,其中膳食操作间1m2:1,其它工作区域 0.5m2:1。二级医院不低于1m2:1,其中膳食操作间0.7m2:1,其它工作区域0.3m2:1。各功能区工作面积及分区符合工作要求。科室及功能区标志明显,与医疗机构其它科室样式、规格统一。 1.营养门诊:设于医院门诊区域,有专用的房间,配备门诊工作的设施用品,包括计算机及相应营养软件、代谢车、人体成分分析仪、身高体重计、握力器、皮褶厚度计、测量软尺等。 2.营养代谢(实验)室由称量室、精密仪器室、毒气室及操作室四部分组成,建筑面积不低于50 m2。室内墙壁为铝塑板、地面耐磨、防滑、防静电。配备与开展检测项目相应的仪器设备,包括各种称量天平,检测用荧光分光光度计、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计、原子吸收光谱仪、凯式定氮仪等。开展有毒检测项目时应具有相应排风及通风设备。根据开展项目配备相应标本处理、保存等

(最新整理)临床营养科建设与管理指南

(完整)临床营养科建设与管理指南 编辑整理: 尊敬的读者朋友们: 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完整)临床营养科建设与管理指南)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完整)临床营养科建设与管理指南的全部内容。

附件3 临床营养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指导和加强医疗机构临床营养科的规范化建设和管理,促进临床营养学的发展,提高营养诊疗水平,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根据《执业医师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和《护士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指南。 第二条三级医院和具备条件的二级医院应设立临床营养科,其他医院可设立营养诊室。 第三条临床营养科是对各种原因引起的营养代谢病(包括营养失调)的患者通过营养检测和评价进行营养诊断,并使用药品或非药品类营养治疗产品对患者进行营养治疗的业务科室。 第四条临床营养科应在医院医疗管理部门领导下开展工作。 第五条各级地方卫生行政部门应加强对临床营养科的指导和监督;医院应加强对临床营养科的规范化建设和管理,落实其功能任务,保证临床营养科按照安全、准确、及时、经济、便民和保护患者隐私的原则,开展营养诊疗工作。 第二章执业条件 第六条临床营养科应具备与其功能和任务相适应的场所、设施、仪器设备和人员等条件。 第七条临床营养科应当设置医疗区和营养治疗制备区.医疗区应包括营养门诊、营养代谢实验室(可设在检验科);营养治疗

营养科管理

营养科管理 营养科是对各种原因引起的营养失调及营养代谢病的患者通过营养检测和评价进行营养诊断,并负责和指导住院患者营养治疗的业务科室。卫生部医政司于2009年11月发布《临床营养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以指导和加强营养科的规范化建设和管理,促进临床营养学的发展,提高营养诊疗水平,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 (一)营养科任务 1.从事临床营养评价、营养治疗和营养会诊; 2.负责拟订治疗饮食的种类,编制各种食谱,并进行营养成分计算; 3.负责营养治疗和支持方案的拟订及其临床随访和效果评估; 4.负责营养查房、营养咨询及营养教学工作,并结合临床开展科研; 5.对营养食堂有关食品安全和卫生进行监督和管理。 (二)营养科特点 1.人员构成复杂,必须配备与医院规模相适应的医师、技师、护士、厨师、配餐员等。 2.临床营养技术人员要求高,既要有系统临床知识的学习、临床实践的培训和营养学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还要具备有相应的食品卫生知识和对全院治疗饮食的管理和实施的能力。

3.厨师和配餐员流动性较大,必须不断地进行岗位培训。 (三)营养科管理要点 1.科室管理 (1)人员编制:临床营养技术人员与床位比不少于1:200,营养医师占专业人员的比例≥50%,有完整的人才梯队。炊事员和病床的比例不低于1:50。科室负责人应具备营养专业或医学专业学历背景及副主任医师以上职称。 (2)财务管理:要求做到收支平衡,账物相符。在满足住院患者营养需要的前提下,由营养医师、管理员及采购员共同做好成本核算。 (3)物资管理:应由掌握烹调食品卫生知识的炊事员负责食品的采购验收和物资保管的工作;应具备主食库房、副食库房、杂品库房、冷库、熟食库。 (4)卫生管理:营养科的卫生管理直接影响患者的饮食质量和身体健康。 1)环境卫生:应采取食品卫生“五四”制中的四定办法,即定人、定物、定时间、定质量,划片分工,包干负责。 2)食品卫生:厨房应具备必要的设备,如防蝇、洗涤、污水排放等;操作间布局要合理,做到生熟分开,成品半成品分开,食物与杂物分开,避免交叉感染;一般用具用碱水洗净即可,但餐具、切熟食的用具须用煮沸法或蒸汽法或电子消毒法消毒;饭菜要烧熟煮透,现烧现吃,尽量不要凉拌菜,尽量不要食用扁豆。

临床营养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

临床营养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指导和加强医疗机构临床营养科的规范化建设和管理,促进临床营养学的发展,提高营养诊疗水平,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根据《执业医师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和《护士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指南。 第二条三级医院和具备条件的二级医院应设立临床营养科,其他医院可设立营养诊室。 第三条临床营养科是对各种原因引起的营养代谢病(包括营养失调)的患者通过营养检测和评价进行营养诊断,并使用药品或非药品类营养治疗产品对患者进行营养治疗的业务科室。 第四条临床营养科应在医院医疗管理部门领导下开展工作。 第五条各级地方卫生行政部门应加强对临床营养科的指导和监督;医院应加强对临床营养科的规范化建设和管理,落实其功能任务,保证临床营养科按照安全、准确、及时、经济、便民和保护患者隐私的原则,开展营养诊疗工作。 第二章执业条件 第六条临床营养科应具备与其功能和任务相适应的场所、设 施、仪器设备和人员等条件 第七条临床营养科应当设置医疗区和营养治疗制备区。医疗区

应包括营养门诊、营养代谢实验室(可设在检验科);营养治疗制备区应包括治疗膳食配制室、肠内营养配制室和肠外营养配制室。有条件的医院可设置营养病房。 第八条临床营养科的人员配备和岗位设置应满足完整临床营养诊治流程及支持保障的需要。其中营养医师人数与医院床位数之比应至少为1:150 ,营养技师应按照与营养医师1:1 的比例配备,营养护士应不少于3 人。营养病房护士的配置应当达到病房护士配置标准。 第九条三级医院临床营养科主任应具有医学本科以上学历和相应医疗专业副高级以上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二级医院临床营养科主任应具有医学专科以上学历和相应医疗专业中级以上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且从事临床营养诊疗工作5 年以上。 临床营养科主任负责本科室的医疗、教学、科研和行政管理工作,是临床营养科诊疗质量和学科建设的第一责任人。 第十条营养医师应当具有临床执业医师资格,并通过临床营养专业教育或经过临床营养专业培训并考核合格,负责全面营养诊疗工作。 第十一条营养技师应当具有健康或食品相关专业专科以上学 历,并经过临床营养专业培训并考核合格,负责营养检测、营 养治疗膳食和肠内营养制剂的配制等营养技术工作。 第十二条营养护士应当具有临床执业护士资格,并经过临床营养专业培训并考核合格,负责营养护理工作及科室内医院感染预防与

营养科建设与管理指南实施(试行)

营养医师、技师、护士基本技术和技能要求 一、营养医师应掌握的基本技术和技能 (一)掌握各种营养代谢病(包括营养失调)的病因和发病机制、营养失调或代谢障碍的分类、临床表现以及营养诊断和营养治疗的原则。 (二)掌握常用的营养检测和营养状况评价的方法及诊断意义:人体测量、人体成分分析、人体代谢率测定等;营养素水平测定(如维生素、矿物质等)、快速反应蛋白测定、淋巴细胞计数、代谢试验(如氮平衡试验等)、食物不耐受等生化测定;骨密度测定等影像学检查;营养素摄入量测算等营养换算。 (三)掌握营养素种类、理化性质、营养治疗作用、缺乏与过量的临床表现以及不同人群营养素需要量的标准和个体化差异调整。 二、营养技师应掌握的基本技术和技能 (一)熟练操作常用的营养检测和营养状况评价的方法:人体物理测量、实验室生化检测、营养换算等。 (二)熟悉营养素种类、营养素食物来源及营养价值,能熟练的根据营养治疗医嘱配制肠内营养制剂及编制治疗膳食食谱等,完成对营养治疗产品及食材进行加工处理。 (三)掌握营养检测和评价、营养治疗制备所需的各种仪器设备及营养治疗产品的管理维护。(四)掌握食品安全及卫生相关制度。 三、营养护士应掌握的基本技术和技能 (一)掌握临床营养护理工作内涵及流程,营养治疗医嘱汇总录入及分发至营养治疗各制备部门。(二)掌握临床营养科内的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原则。 (三)掌握肠外营养制剂的配制方法和操作规范。

营养科场所及仪器设备配置基本标准 营养科应具有完成相应临床营养诊疗工作所需的场所和仪器设备。总面积与医院床位的比例为三级医院1.5m2:1;二级医院1m2:1。科室位置与病区相邻,有封闭的送餐专用通道,方便日常工作,各功能区光线明亮、通风、干燥。 一、营养门诊 营养门诊应当设于医院门诊区域,有专用的房间。有条件的门诊还应有进行人体测量等检测以及放置营养治疗产品的区域。 营养门诊应配备包括安装相应营养软件的计算机、身高体重计、握力器、皮褶厚度计、测量软尺、听诊器、血压计、代谢车、人体成分分析仪、食物营养成分分析秤等仪器设备。 二、营养代谢实验室 营养代谢实验室可单独设置于临床营养科内,总面积不低于50m2,也可在医院中心实验室内设置。由称量室、精密仪器室、毒气室及操作室四部分组成。室内墙壁为铝塑板、地面耐磨、防滑、防静电。 营养代谢实验室中称量室应配备相关的称量天平等;精密仪器室应配备荧光、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计、原子吸收光谱仪、凯式定氮仪等;毒气室应设置排风设施及通风柜等;操作室应配备恒温箱、干燥箱、水浴箱、离心机、混合器、电冰箱、石英亚沸纯水器等常规仪器。 三、治疗膳食配制室 治疗膳食配制室分为准备间、治疗间、特殊间、主食制作及蒸制间、食品库房、餐具消毒间、刷洗间、膳食分发厅、管理办公室、统计室。室内墙壁为白色瓷砖,地面耐磨、防滑、防静电,排水系统完善,室内不得有明沟,符合卫生、防火要求。 治疗膳食配制室应配备食品加工、制作、冷藏、冷冻、储存、运送的各种炊具及设备,以及配备天平、量杯、专用治疗盘等称量器具。 四、肠内营养配制室 肠内营养配制室与治疗膳食配制室临近,总面积不低于60m2。分为刷洗消毒区、配制区、制熟区及发放区,其中配制区为组合式三十万级净化区;有条件的医院可按GMP要求建立面积在60m2以上的十万级净化区。室内墙壁为白色瓷砖,地面耐磨、防滑、防静电。 肠内营养配制室应配备匀浆机(胶体磨)、捣碎机、微波炉、电磁炉、冰箱、净化工作台、操作台、药品柜、清洗消毒设备、蒸锅、天平、量杯量筒及各种配制容器等设备。有条件的医院还可配备自动灌装设备等。

临床营养科建设与管理指南

附件3 临床营养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指导和加强医疗机构临床营养科的规范化建设和管理,促进临床营养学的发展,提高营养诊疗水平,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根据《执业医师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和《护士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指南。 第二条三级医院和具备条件的二级医院应设立临床营养科,其他医院可设立营养诊室。 第三条临床营养科是对各种原因引起的营养代谢病(包括营养失调)的患者通过营养检测和评价进行营养诊断,并使用药品或非药品类营养治疗产品对患者进行营养治疗的业务科室。 第四条临床营养科应在医院医疗管理部门领导下开展工作。 第五条各级地方卫生行政部门应加强对临床营养科的指导和监督;医院应加强对临床营养科的规范化建设和管理,落实其功能任务,保证临床营养科按照安全、准确、及时、经济、便民和保护患者隐私的原则,开展营养诊疗工作。 第二章执业条件

第六条临床营养科应具备与其功能和任务相适应的场所、设施、仪器设备和人员等条件。 第七条临床营养科应当设置医疗区和营养治疗制备区。医疗区应包括营养门诊、营养代谢实验室(可设在检验科);营养治疗制备区应包括治疗膳食配制室、肠内营养配制室和肠外营养配制室。有条件的医院可设置营养病房。 第八条临床营养科的人员配备和岗位设置应满足完整临床营养诊治流程及支持保障的需要。其中营养医师人数与医院床位数之比应至少为1:150,营养技师应按照与营养医师1:1的比例配备,营养护士应不少于3人。营养病房护士的配置应当达到病房护士配置标准。 第九条三级医院临床营养科主任应具有医学本科以上学历和相应医疗专业副高级以上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二级医院临床营养科主任应具有医学专科以上学历和相应医疗专业中级以上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且从事临床营养诊疗工作5年以上。 临床营养科主任负责本科室的医疗、教学、科研和行政管理工作,是临床营养科诊疗质量和学科建设的第一责任人。 第十条营养医师应当具有临床执业医师资格,并通过临床营养专业教育或经过临床营养专业培训并考核合格,负责全面营养诊疗工作。

营养风险筛查指南

营养风险筛查 ____ 年欧洲肠内肠外营养学会(ESPEN推出新了营养评价工 具一营养风险筛查。 营养风险筛查是指,结合疾病和创伤等应激状态对机体营养代谢的影响,或(和)在营养不良的状态下等因素所造成营养功能障碍的风险所共同定义的。能够动态地评估患者有无营养风险其方法简单易行、实用;从4方面问题来评定住院患者是否处于营养风险及程度如何,是否是营养支持的适应证以及预后如何。采用评分的方法对营养风险加以量度;对于总评分>3 分的住院患者要求制定营养支持计划,最高分是7分;对评分暂时<3分者,暂不进行临床营养支持,但需定时再次进行NRS 营养风险筛查临床应用的价值:1、以评分是否达到或大于3分作为有无营养风险的标准,评定出的有营养风险的患者,在接受营养支持后,其良性临床转归比例较高。2、《NRS 2002>在预测营养不良风险和患者对营养治疗的反应方面,具有其他工具所不可比拟的优势。3、《NRS 2002>被欧洲推荐为住院患者营养风险评估的首选工具。4、对于不能确切测量身高体重的一小部分患者(如严重水肿等患者),无法得到可靠的体质指数(BMI)数据,欧洲也考虑应用白蛋白水平(< 30 g/L来评估这一小部分患者是否存在营养不良。5、NRS的核心指标来源于128个临床进行系统评价随机对照研究的结论。 营养风险筛查的核心问题:1、原发疾病对营养状态影响的严重程度。2、近期内(1?3个月)体重的变化。3、近1周饮食摄入量的变化。4、体质指数(身高、体重)。通过床旁问诊和简便人体测量即可评定。5、将年龄作为营养风险因素之一,70 岁以上判定营养风险程度为1分。 营养风险筛查方法是: 第一步:首次营养筛查。

营养科规划

营养科规划 (一)指导思想 临床营养是医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门,在疾病诊疗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了加强临床营养学科的建设,充分发挥营养治疗在医疗中的作用。重新认识营养及营养治疗在医疗中的作用,“营养治疗”观念的转变具有重要临床意义。将临床营养干预纳入治疗学体系,无论给予肠外、肠内营养或饮食治疗,都是维持营养和代谢平衡的治疗手段,开展以促进稳态平衡为主要目的的治疗化干预,是提高整体医疗水平的关键。 (二)营养科工作计划 2014年医院营养科结合本科室工作性质,紧紧围绕着医院创三甲工作,认真学习评审标准,对照标准,查找自身差距,确定科室创建思路和目标,求真务实,制定出了切实可行的计划。 一、进一步建立健全营养科各项制度 有营养科建制,各专业人员持有卫生行政部门颁发的相应资格证书。完善营养科各项制度及岗位职责。 二、严格执行《食品安全法》、卫生部《临床营养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等相关法律法规。 三、对住院患者实施营养风险筛查和评价,接受特殊、疑难、危重及大手术患者的营养会诊,提供各类营

养不良或营养失衡患者的营养支持方案: 1、对重点患者进行营养风险筛查和营养评价。 2、执行营养会诊,并定期查房,执行膳食医嘱,参与病案讨论。 3、积极推广开展肠内营养工作,努力完成技术水平标准。 4、制定规范的营养会诊和查房流程。 5、制定各种疾病的饮食治疗、营养支持方案。 四、按照《病历书写基本规范》的要求进行记录: 1、为重点患者建立营养治疗记录。 2、会诊情况及时反映到病历中。 五、制定“医院各类疾病膳食应用指南”,根据临床需要提供治疗饮食。为住院患者提供适合其治疗需要的膳食。向医院报告申请满足工作需要的营养门诊、配置室等。 六、组织科室人员业务学习,组织营养技术人员培训。营养专业人员参加本专业的继续教育培训活动,每年不少于一次。 七、开展营养与健康宣传教育服务,通过各种形式开展营养与健康的宣教,如宣传印刷品、科普讲座、发表科普性文章及其他形式,组织患者营养讲座。

营养筛查评分规则

营养风险筛查(NRS 2002)各评分值不累加,以最高分为最终得分疾病严重程度评分 营养需要量轻度增加全不选0分,总1 分(多选不累加)。 髋关节骨折 一般肿瘤患者 COPD 肝硬化 糖尿病 血液透析 慢性疾病急性发作或有并发症者 其它疾病 营养需要量中度增加全不选0分,总2 分(多选不累加)。 腹部大手术 脑卒中 重度肺炎 血液恶性肿瘤 其它疾病 营养需要量重度增加全不选0分,总3 分(多选不累加)。 颅脑损伤 骨髓移植 ICU患者( APACHE>10分) 其它疾病 营养状况受损评分

严重胸水、腹水、水肿者,卧床得不到BMI者,无严重肝、肾功能异常时用白蛋白值替代。白蛋白<30g/L(此项非必选) 病人体重是否下降 没下降(0分) 3个月内体重下降>5%(1分) 2个月内体重下降>5%(2分) 1个月内体重下降>5%(3分) 一周内进食是否减少(单选) 没减少(0分) 进食量减少25%-50%(1分) 进食量减少50%-75%(2分) 进食量减少75%以上(3分) 年龄评分 70岁以上(1分) 70岁以下(0分) 营养风险总评分: 疾病严重程度评分+营养状况受损评分+年龄评分=()分; 营养风险筛查评估方法 总分值≥3分:患者处于营养风险,需要营养支持,结合临床,制定营养治疗计划。 总分值<3分:每周复查营养风险筛查。

主观全面评价调查(SGA) SGA评分等级: A 营养良好 B轻中度营养不良 C重度营养不良 SGA评分标准: 选项数量A>B+C则评分等级是“A营养良好”, 选项数量B>A+C则评分等级是“B轻中度营养不良”, 选项数量C>A+B则评分等级是“C重度营养不良”; 如果出现选项A数量和选项B数量相同的情况,则评分等级是“B轻中度营养不良”,如果出现选项B数量和选项C数量相同的情况,则评分等级是“C重度营养不良”,如果出现选项A数量和选项C数量相同的情况,则评分等级是“C重度营养不良”。 老人微型营养评定法(MNA) 第一部分 既往三个月内,是否食欲下降、咀嚼或吞咽等消化问题导致食物困摄入减少(单选)严重食欲不振(0分) 中度食欲不振(1分) 轻度食欲不振(3分) 最近3个月内来体重是否减轻(单选) 体重减轻超过3kg(0分) 不清楚(1分) 体重减轻1-3kg(2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