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黄帝内经》应该怎么解读

《黄帝内经》应该怎么解读

《黄帝内经》应该怎么解读
《黄帝内经》应该怎么解读

黄帝内经——饮食与养生贺娟编著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0年1月

《黄帝内经》不仅包含着丰富的医疗保健知识,还蕴涵着丰富的人文思想,就像《道德经》、《论语》、《庄子》等传世经典一样,充满着对自然和生命的体察与感悟,闪烁着中华民族智慧的光芒。

然而,《黄帝内经》文辞古奥,义理幽深,如何使广大民众从《黄帝内经》的生命智慧和养生之道中获得教益,是摆在《黄帝内经》专门研究者面前的一个课题。

专门研究《黄帝内经》的专家,习惯运用专业语言去阐释经典,普通民众看不懂;非专门研究《黄帝内经》的学者,难免断章取义、望文生义,甚至随意发挥,曲解经典。这对《黄帝内经》而言,是幸?是悲?对广大读者而言,是福?是祸?

《黄帝内经——饮食与养生》一书,作者以严谨、科学的态度对中医学理论进行了深入浅出地讲解,这对帮助读者正确了解中医药知识,无疑会起到良好的启发与正确的引导的作用。在实用性上,作者从食物的性用讲起,在第一章里,用一句《黄帝内经》的经文“阴静阳躁”对肉食类食物的寒热做了归纳:即凡是肉质热性的动物多喜动善跑,且跑得越快,热性越大,如牛肉、羊肉、鸡肉、狗肉、鹿肉、鱼、虾皆为温热之性,其中又以狗肉、鹿肉的热性最大,牛肉、羊肉稍减;凡喜静少动的动物肉质多寒凉,如猪肉是家畜肉中唯一的凉性食物,而硬壳类海鲜在海水中极少活动,肉质基本上都是凉性的,如螃蟹、蛤蜊、生蚝等均为寒性。这种判断肉类食物寒热之性的方法不仅简便易记,而且极为实用,可谓是《内经》理论应用于实践的典范。

书中又谈到不同时令的饮食养生、不同体质的饮食养生,以及若干常见疾病的饮食调养,如谈到目前流行甚广的晨起一杯凉开水的保健方法就要因人、因体质而异。阴虚、实热体质者比较适合用这种方法保养,但阳虚体质者用这种方法保健就会越保越虚。这种源自临床,又反馈于大众的养生保健经验,才会对百姓的健康提供真正的指导和帮助。

时代呼唤更多的专家为大众写科普读物,作为长期从事中医学研究的专业人士,我希望能看到更多像《黄帝内经——饮食与养生》这样医文并茂的养生科普著作问世,也呼吁出版界以及电视媒体,在谈及医学养生内容时,要有专业人士来把关,尽可能减少令人啼笑皆非的“养生”观念与“保健”方法,以免误导大众。(郝万山)

说“广数”

中国网 https://www.doczj.com/doc/7d8164077.html, 时间: 2009-05-26 发表评论>>

本文提出“广数”概念,描述有关语言事实。

我们说话,经常用到10个最基本的数目字:“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这些数目字,除了表示定数(比如“三”是“2+1”,“五”是“3+2”),往往也表示概数。“广数”是跟“多数”、“满数”相对的概念,都属于概数。到目前为止,学者们已经论说过“三、九”表示多数的用法,比方清代人汪中的《释三九》。也有学者论说过“十”与“五”表示满数的用法。比如张德鑫《数里乾坤》(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指出:“我国古代发明了科学的、先进的十进位制记数法,其中就包含‘五进数’的观念。一五一十,十五二十……五跟十一样象征着完整、圆满和吉祥,人们追求十全十美、实实(十十)在在,也追求五谷丰登、五彩缤纷。”本文讨论的“广数”,是指用来表示广泛意思的数字。如果说,“三、九”表示多数,“五、十”

表示满数,那么,“四、八”便是表示广数。

(一)关于“四X”

用“四X”表示广数,最具代表性的是“四方”。“四方”本指东方、西方、南方、北方,表示广数时则笼统泛指各方。比如:及高祖镇太原,文静察高祖有四方之志,深自结托。(《旧唐书》卷六十一)

“四X”中的X,往往是名词性语素。除了“四方”,常用的还有“四面”和“四海”。“四面”本指东面、西面、南面、北面,表示广数时则笼统泛指各面。例如:贪利无耻敢于为恶之人,挟敌兴兵,四面而起,以求逞其所欲。(《续资治通鉴》卷第一百六十八)“四海”一般用于泛指,等于说全国各地。例如:是以贞观一朝,四海宁晏。(《旧唐书》列传第六十九)此外,还有“四野、四外、四处、四下、四下里”等形式。或在上古就有,或在白话文作品中开始出现,都使用至今。

“四X”中的X,许多时候也用动词性语素。比如:四顾无边鸟不飞,大波惊隔楚山微。(唐·韦庄《泛鄱阳湖》)黄沙碛里客行迷,四望云天直下低。(唐·岑参《与独孤渐道别长句兼呈严八侍御》“四顾、四望”中的“顾、望”都是动词性语素。除了“四顾、四望”,“(弟兄)四散、(亡命)四窜、(红光)四射、(湖水)四溢、(风波)四起、(祸机)四伏”等等,都是同样的结构,“四”字都起到了泛指广度的作用。

(二)关于“八X”

“八X”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八方”。“八方”本指四方(东、西、南、北)和四隅(东南、东北、西南、西北),表示广数时,仍然泛指各处。例如:洪泽丰沛,漫衍八方。(《后汉书》卷十上)自今以始,八方攸同。(《宋史》卷一百三十七)“八X”中,也常见“八面”,但基本上只用于广数,泛指周围各个方面。例如:逾时,风势八面俱至,终夜不止,如是者连日。(《元史》卷五十一)有好主意可以八面周全,不使太太们生气。(《红楼梦》第73回)“八面威风、八面玲珑”之类,成了今天常见的成语。“八X”中,也有“八海”,泛指极为广阔的范围。例如:十洲隔八海,浩渺不可期。(陈陶《怀仙吟二首》)“八冥、八溟”和“八瀛”,跟“八海”同义。近代白话文作品中,偶尔可以看到“八海”;现当代作品中,不再出现。

在古代,跟“八方”语义相同、相通或相关的形式相当多。比如:“八圻、八都、八陲、八鸿、八宇、八寓、八区、八隅、八嵎、八镇、八维”等,跟“八方”相同或相通。又如:“八S、八寅、八夤、八埏、八演、八极、八鄙、八裔、八际”等,指八方边远之地;“八幽、八綋、八蕃、八荒”,分别指“八方幽远之地、八方极远之地、八方蛮夷之地、八方荒远之地”。此外,还有“八表、八外”,指八方之外,即极远的地方;还有“八正”,指八方的和风。(可参看罗竹风主编《汉语大词典》。)到近现代,上述形式定格在了“古词语”的位置之上,一般情况下不再使用,但是,又出现了两个表示广数的词语。一个是“八下里”,指很多方面。例如:如今这事八下里水落石出了,连前儿太太屋里丢的也有了主儿。(《红楼梦》第61回)另一个是“八辈子”,通过强调时段之大来形容时间长或程度深。例如:快走,别啰嗦了,你欠咱们穷人八辈子血债。(周立波《暴风骤雨》)要再摸两手稀屎,才算倒了八辈子楣!(杜鹏程《保卫延安》)

跟“四X”一样,“八X”的X既有名词性的,也有动词性的。例如:黄帝西南,除八通鬼道。(《汉

书》郊祀志第五上)洛阳道八达,洛阳城九重。(《乐府诗集·洛阳道》)“八通、八达”都是“八+动”。现当代不再见到“八通”,但“四通八达”成了常用成语,形容四面八方都有道路可通达。

作为广数的表达形式,“四X”和“八X”经常对照使用。例如:恩流八荒,德溢四海。(《盐铁论》贫富第十七)施张四维,缔制八宇。(《宋书》卷九十七)前例,“八荒”和“四海”对照使用;后例,“四维”和“八宇”对照使用。

(三)广数形式的应用

不同的广数形式,各有自己的应用场合。制约其应用的因素,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个方面,是各个形式本身所蕴涵的语义。比如“四方”和“四面”,“四方”泛指四方各处,“四面”则泛指某一定位点的周围。正因如此,可以有歌词“走四方……一路走一路望故乡”,却不能说“走四面……”;反过来讲,可以说“茂生心不在焉地四面看看,对众人点点头”(陈世旭《将军镇》),却不能说“茂生心不在焉地四方看看,对众人点点头”。又如“四海”,泛指全国各处,跟“四方”的泛指含义基本相同,但是,“古以中国四境有海环绕”(见《辞海》),正因如此,可以说“四海之内”,却不能说“四方之内”。

另一个方面,是各个形式在语用上的选择需求。以“八方”来说,比如:“双拳不敌四手,两眼难顾八方”(高晓声《陈奂生上城》),不好说成“双拳不敌四手,两眼难顾四方”,这是因为前边已经出现“四”字,后边选用“八”字句子才有变化,不致重复呆板。又如:“男儿志在四方”(陈忠实《白鹿原》),一般不说“男儿志在八方”;“老子一病入了土,娘改了嫁,剩下祖父拖着我吃八方(乞讨)”(陈世旭《将军镇》),一般不会说成“祖父拖着我吃四方”。这是由于语用上已经形成比较固定的用法。“八方”翻一倍,便成为“十六方”。这是个现当代为了特殊需要而采用的泛指形式,也表示各处。比如京剧《沙家浜》中,阿庆嫂唱道:“垒起七星灶,铜壶煮三江,排开八仙桌,招待十六方”。这是由于唱词是五字一句,用“十六方”才协调。

不同的广数形式,又有共同的应用目的。

除了某些形式有时表示定指,任何广数形式都有一个共同点,即用来泛指广数。那么,泛指的广数,广到什么程度?这要看广数形式的使用语境。总的说来,是泛指特定语境中特定范围内的时空。一般泛指空间;偶尔也泛指时段,比如前边提到的“八辈子”。

有的时候,广数形式可以泛指极为广阔的范围,不仅可以泛指普天下,甚至可以强调无边无际。在广数形式的前后,我们常常可以看到相关的词语。比方说,相关词语有时用“广、远、旷”之类。例如:故广延四方之豪俊。(《汉书》卷五十六)梁王昔爱才,千古化不泯。至今蓬池上,远集八方宾。(唐·韦应物《大梁亭会李四栖梧作》)湖山四面争气色,旷望不与人间同。(元稹《酬郑从事四年九月宴望海亭》)前例用了“广延”,中例用了“远集”,后例用了“旷望”。又比方说,相关词语有时用“天下、天地”之类。例如:秦地天下枢,八方凑才贤。(《乐府诗集·白马篇》)性好兴利,广收八方园田水碓,周遍天下。(《晋书》列传第十三)德配天地,光被八极,功垂于无穷,名传于不朽。(《陆贾新语》辅政第三)前例出现了“天下”;中例不仅用了“广收”,还用了“周遍天下”;后例出现了“天地—无穷—不朽”。再比方说,相关词语有时用“无边、无际”之类。例如:四顾无边鸟不飞,大波惊隔楚山微。(唐·韦庄《泛鄱阳湖》)一点英雄气,四顾浩无边。(《全宋词·寿丘月林》)四望浩无际,沉忧将此同。(《全唐诗·早

发杭州泛富春江寄陆三十一公佐》)前例出现了“无边”,中例出现了“浩无边”,后例出现了“浩无际”。

当然,强调范围之广阔宽泛不一定要有照应语。“四X”和“八X”对照使用,便可以起到这样的作用。例如:恩流八荒,德溢四海。(《盐铁论》贫富第十七)施张四维,缔制八宇。(《宋书》卷九十七)前例,“八荒”和“四海”对照使用;后例,“四维”和“八宇”对照使用。特别是,有的形式,比如“四海”,本身就能突显广阔宽泛的意思。“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这是见于上古文献《论语·颜渊》的句子。后来,不管在哪个朝代,使用频率都很高。到了现当代,“四海”成了一个极有表现力的说法。前些时,新生入学进行军训,在操场上意气风发地高唱《一二三四歌》:“一杆钢枪交给我,二话没说为祖国,三军将士苦为乐,四海为家,哪里有我哪里就有一二三四战士的歌!”“一条大路多宽阔,二月春风拂面过,三山五岳任我去,四海为家,哪里有我哪里就有一二三四战士的歌!”听着听着,深受振奋之余,不由得惊叹起汉语数字的美与奇。四海为家!新时代的战士,心怀伟大祖国,气盖万里河山!

汉语中,数字的运用富于民族特色,充满着浓厚的泥土气息,反映了华夏民族的传统宇宙观、美学观和民俗观。汉语的数字文化现象,有时犹如霁月彩虹,有时却又扑朔迷离,引人探奇。这是一个大题目,可以写成大部头的著作。本文讨论的,不过是大海中的一滴水珠,仅此而已。

文章来源: 光明日报

兵学之《吴孙子》与《齐孙子》

中国网 https://www.doczj.com/doc/7d8164077.html, 时间: 2009-05-25 发表评论>>

春秋时期孙武的《孙子兵法》是现存我国历史上第一本兵书,被人们尊奉为“兵经”、“百世谈兵之祖”,俗称《孙子》。对于《孙子》的作者和成书过程,曾经有过很多争论,有些人认为他不是孙武写的,有的认为是孙武的后世子孙孙膑整理的,即《孙膑兵法》。但1972年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土了两种竹书,《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这才破除了人们的疑虑。人们为了区别,有时候就把前者称为《吴孙子》,后者称为《齐孙子》。根据史书的记载,“孙子十三篇”似乎在他入吴之前就已经写好并流传开来,所以吴王阖闾才会说自己早就读过“十三篇“了。不过《孙子兵法》虽然是孙武始创的,但书中也有后人补充修改和完善的部分。

《孙子兵法》共有十三篇,即计篇、作战篇、谋攻篇、形篇、势篇、虚实篇、军争篇、九变篇、行军篇、地形篇、九地篇、火攻篇、用间篇。所以人们也简称为“孙子十三篇”。从这些篇目上,我们就可以看出,这部兵书既讲战略也讲战术的,但实际上在涉及具体的内容这二者并不一定能分的很清楚。在战略上,孙子推崇“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因此而要求以“知己知彼”,结合作战意图制定作战计划。在具体的战争中则要认识到“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要根据形势、虚实、地形和敌情等具体情况灵活安排,要在“致人而不致于人“,即要掌握主动权,避免被动地跟敌人周旋。

孙子说:“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战争是非常残酷的事情,在双方的交锋中容不得半点含混。书中表现了人们对军事斗争中的细微兵机的揣摩和掌握,这种高超的智慧直到现在还为人们所津津乐道,并运用在商战之中。

最后交代一下,孙武本是齐国人,具体事迹不可考,惟一流传下来的是他后来到了吴国,与伍子胥一起帮助吴王阖闾打败了楚国,这是他的兵学智慧实现的地方。战国时期的孙膑是他

的后代。

孙膑跟魏国的大将庞涓是同学,曾经一起学习兵学,但反而被庞涓骗到魏国,最终被陷害受了“膑刑”,砍去了双脚。(一说膑刑是剔除膝盖骨。)所以才被人们称为“孙膑”,而他本来的名字却被人们忘记了。后来他被出使魏国的齐人救走,并与田忌成了好朋友,经过田忌的推荐,他被齐威王任命为将军,经常和田忌合作,一起出征。后来在著名的“围魏救韩”之“马陵之战”(公元前341年)中用计射杀了庞涓。之前他已经用了同样的方式“围魏救赵”,打败过庞涓领导的魏国军队,(公元前353年的桂陵之战。)这是故伎重演却依然能够成功,不能不让人惊叹和佩服他的智慧。

《孙膑兵法》久已失传,直到1972年被考古发掘出来,人们方知史上确实有这么一部兵法,与他祖上孙武的《孙子兵法》实不相干。但据出土《孙膑兵法》来看,这部书是他的后学弟子集撰而成。在文辞润饰和精炼程度上,尚不及《孙子兵法》。李零先生也认为,“(《孙膑兵法》)在内容的条理性方面和思想的深刻性方面明显不如《孙子兵法》,与《孙子兵法》佚篇和佚文内容相近,比较偏重于战术问题的研究,似与《吕氏春秋·不二》所说‘孙膑贵势’相结合,有较多形势家色彩。”确实如此,就书中内容而言,凡诸行军布阵,城池兵将都有非常细致的研究和分析,如《十问篇》用对话的方式论析诸如敌富我贫、敌众我寡,敌车多、敌粮多、敌将勇、敌保山带阻等等问题。又有《十阵篇》分别论述了方阵、员阵、疏阵、数阵、锥行之阵、雁行之阵、钩行之阵、玄襄之阵、火阵、水阵之优劣宜违。还有《将义》、《将德》、《将败》、《将失》,以及《雄牝城》(论不可攻打之“雄城”和可攻打之“虚城”)等等,似乎应有尽有,好像是行军手册或者指南之类的书刊。虽然如此,我们却不能轻视他的价值。因为首先它是齐国系统兵法的延续,其次它表明了人们研究战争的深入,理论上稍逊于《孙子兵法》并不意味着其重要性的减退,反而是实用性上的前进。

另外,我们再附带解释一下研究者们常说的“兵学西渐”问题。所谓的“兵学西渐”是指先秦时期位于东部的齐国之兵学文化似乎成熟的最早,在春秋时期即有《太公兵法》、《司马法》、《孙子兵法》,入战国则有《孙膑兵法》,以及齐威王命诸大夫申明《司马法》。在它的西边是魏国的兵学,虽有《吴子兵法》、《尉缭子》,但其发展程度不及齐国,其这两部兵法中的内容与《孙子兵法》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尤其是吴起,年轻时学兵法于鲁国,明显与齐兵学关系甚大。再向西则是秦国,秦国最著名的兵学家就是商鞅,而商鞅是魏国人,他的那一套全是魏国的东西。因此,从宏观的地域角度来看,兵学发展似乎有一个由东向西的传播脉络。(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李俊)

文章来源: 中国网

兵学之《黄石公三略》

中国网 https://www.doczj.com/doc/7d8164077.html, 时间: 2009-05-25 发表评论>>

在中国古代,奇人总是跟奇事相伴而生的,特别是兵书的出现,往往是奇人的伴星。《黄石公三略》是一部兵学奇书,但它的来历今人一点儿都不清楚。黄石公,史上传闻有这么个人。《史记·留侯世家》中说张良曾经流亡隐匿在下邳,有一天闲逛,正在过桥时,遇到个老头。这个老头故意把自己的鞋子丢到桥下,然后回头对张良说,“嗨,小孩儿,帮我下去捡个鞋!”张良听了一愣,当时就想把这老头捶揍一顿,但是转念一想,觉得没必要计较,于是就下桥帮他把鞋捡起来。老头得寸进尺,又要张良帮他穿上,张良想既然鞋都已经捡上来了,再帮他穿上也没什么,那就好人做到底吧。老头很高兴,穿上鞋就大笑而去了。不一会,老头又

折回来了,对张良说,“嗯,孺子可教啊!五天后,天未明时在这儿等我。”张良觉得很奇怪,但还是答应了。五天后张良遵守诺约来到这里,发现老头已经在这了。老头一见张良就劈头盖脸地数落,“跟老人约见,怎么能迟到?五天后再来!”五天后张良汲取上次的教训,雄鸡一打鸣就出发,到达桥上时,老头又已经在那儿了。结果又被骂了一顿,要求五天后再去。五天过去了,这次张良汲取教训半夜三更就去了,在桥上候了一会儿,老头果然也来了。老头看张良已在,很高兴,就夸奖他说:“嗯,就应该这样!”然后拿出一卷书给张良,说,“读此则为王者师矣。十年后必然有用,十三年后你到济北谷城山下,有一块黄石,就是我。”说完就走了。张良早上看看这本书,原来是《太公兵法》,于是日夜诵读揣摩,后来成了刘邦的得力助手。后来张良果然在谷城山下找到了这块黄石,人们就称那位老头为“黄石公”。这就是黄石公的故事。但黄石公所传的兵法却是《太公兵法》,与《黄石公三略》名不同。那么这部书大概是后人托名的吧!

《三略》只有三卷,字数不多,但思想却相当复杂,杂糅了很多家的思想。有时候说,“因敌转化,不为事先,动而辄随”;“莫不贪强,鲜能守微;若能守微,乃保其生。”又说“夫兵者,不祥之器,天道恶之,不得已而用之,是天道也”等等。这些思想跟《老子》非常接近,它们之间是怎样的关系呢?有人说《老子》是一部兵书是不是与此有关。这本书还说,“夫用兵之要,在崇礼而重禄”,又说“圣王之用兵,非乐之也,将以诛暴讨乱也。夫以义诛不义……其克必矣。”这跟《司马法》以及孔、孟的言论很近。而“香饵之下,必有悬鱼,重赏之下,必有死夫”,“禁巫祝,不得为吏士卜问军之吉凶”则是兵家的共见。由此可见,《三略》是杂家中的兵家,兵家中的杂家。

这部书好像是研读兵学的笔记一样,“上略”基本上都是先引《军谶》之言,然后加案语,写心得。“中略”则是引《军势》。“下略”不是这样,却像杂记。那么《三略》有什么用呢?“中略”中一段文字好似读者的评论,“是故《三略》为衰世作:‘上略’设礼赏,别奸雄,著成败;‘中略’差德行,审权变;‘下略’陈道德,察安危,明贼贤之咎。故人主深晓‘上略’,则能任贤擒敌;深晓‘中略’,则能御将统众;深晓‘下略’,则能明盛衰之源,审治国之纪。人臣深晓‘中略’,则能全功保身。”说得相当泛泛,既不能说错,但有不是很切实,颇像纵横家言。

有意思的是本书对某些世人传诵的谣谚作了倾向维护君主权威的解读。举个例子来说,汉代淮阴侯韩信临死时说,“高鸟死,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中略”作“敌国灭”。)身世之痛,无疑是在指责刘邦之不义。本书却说,“亡者,非丧其身也,谓夺其威,废其权也。封之于朝,极人臣之位,以显其功;中州善国,以富其家;美色珍玩,以说其心。”非所谓族灭功臣焉,可见兵家之谲诈,亦有口舌之争也。翻开历史,我们发现竟然有些人真是这么做的,像三国时的曹爽给司马懿升官,架空司马懿的实权,像赵匡胤“杯酒释兵权”等等,还真有用!(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李俊)

文章来源: 中国网

兵学之《司马法》

中国网 https://www.doczj.com/doc/7d8164077.html, 时间: 2009-05-25 发表评论>>

《司马法》又叫《司马穰苴兵法》、《军礼司马法》、《古司马兵法》。书名称《军礼司马法》是因为这部书主要是追述春秋中前期甚至更早时的“军礼”和“军法”,是西周“礼乐”文明在军事领域的体现。称之为《古司马兵法》,则是因为这本书在战国齐威王时代经过增饰和补充,

但因其中含有很多时代较古的内容,与当时的兵法著作不甚相同,所以加“古”表明渊源。称《司马穰苴兵法》则是因为,在齐威王时代整理这部兵书的时候,也把前人司马穰苴的研究成果附在其中了。那么司马穰苴是何许人也?竟然能够将这部并非自创的兵书命上自己的名字。

司马穰苴是一位生活在春秋晚期齐国齐景公时代的著名军事家。他本姓田,就是后来取代姜氏齐国的那个田氏家族之人,但他因是庶出,所以地位不是很高。这时齐国正受到魏国和燕国的侵略,在晏婴的举荐下,齐景公接见了他,通过一番谈话后就任命他为将军。上任之后便要求齐景公委派一名宠臣监军,于是齐景公的宠臣庄贾就成了监军。司马穰苴就与庄贾约定第二天中午在军营门口会合,结果庄贾迟到了,于是司马穰苴将其斩杀以立军威。齐军也因此迅速整肃,魏、燕闻此便各自罢兵,齐国收回了失地。齐景公便任命他作了司马,人们就称他为“司马穰苴”。后来受到齐国世族高氏、国氏和鲍氏的诋毁,便郁郁而终。他曾结合自己治军打仗的经验申明“军礼司马法”,在齐国影响很大。

但就像我们上文所说,《司马法》是建立在“军礼”基础上的,所以它与其他兵书有着明显的区别。“《司马法》一书的内容相当丰富,其中包括有关战争的基本理论、治军原则和有关军制、军令、军礼等内容的论述等等。与《孙子兵法》等先秦其他著名兵书稍有不同的是,其书对战争观念、军事典章制度的论述较为重视和充分,而对具体的作战指导方法等问题则相对较少涉及,这可以说是其书内容上一个比较显著的特点,也是‘军法’类兵书与‘兵法’类兵书差异点的具体表现。”(黄朴民《司马法导读》“以礼为固,以仁为胜”——《司马法》军事思想览胜)因此这部书更多地反映了春秋中前期的“军礼”和“军法”,在对战争的看法上也与后人不同,开篇即说,“古者,以仁为本,以义治之之谓正,正不获意则权。权出于战,不出于中人。是故,杀人安人,杀之可也;攻其国,爱其民,攻之可也;以战止战,虽战可也。”战争只不过是仁义不行时的权变手段,因此即使在开战对阵的时候,也要遵守一系列礼节,如“成列而鼓”、“逐奔不过百步,纵绥不过三舍”。(黄朴民先生认为逐奔不过百步是大概为了保持战斗队形,不是礼节问题。)而到了孙武、吴起那里,“兵者”便成了诡道,在实战中则要“攻其不备,出其不意”,而“不鼓不成列”更成了愚人的笑话。(宋襄公在与楚军的泓之战中就严格遵守军礼,不鼓不成列,不擒二毛,结果惨败,为后世所笑。)宋代郑友贤也说,“《司马法》以仁为本,孙武以诈立;《司马法》以义治之,孙武以利动;《司马法》以正,不获意则权,孙武以分合为变。”尽管如此,后人认为《司马法》是后世兵法之祖,唐代李靖即说,“今世所传兵家者流,又分权谋、形势、阴阳、技巧四种,皆出《司马法》也。”(《唐太宗李卫公问对》卷上。)

《司马法》在流传的过程散佚了不少,保存在《五经七书》中《司马法》盖有三千余字,分为五章。《仁本第一》,主要论述战争要“以仁为本”,强调“以战止战”。《天子之义第二》主要论述统军、治军、训练等问题,同时还涉及到战车、旗帜、赏罚等问题。提出了精辟的“国容不入军,军容不入国”治军理念。《定爵第三》,内容比较庞杂,涉及战争准备、指挥、布局以及鼓舞士气等。《严位第四》则主要讲阵形以及士卒的在阵中的位置、姿势以及战斗中的一系列应该注意的问题。《用众第五》则是论述用兵多寡时的不同策略,还讨论了战斗是稳定或激烈士卒士气的方法。(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李俊)

文章来源: 中国网

兵学之《吴子兵法》

卫国人吴起是春秋战国之交赫赫有名的军事家。年轻的时候他曾拜在孔子弟子曾参的门下学习。他是个比较要强且心硬的人,离家求学的时候,他用刀刻臂发誓,不做到卿相就不回家。后来母亲死讯传来,他果然不回家,曾参因此把他赶走了。(曾参是孔门弟子中最讲孝道的。相传《孝经》就是孔子答曾参内容之记载。)吴起只好另投他人,改学兵法,并因此而小有名气。后来齐国来攻打鲁国,鲁国想任命他为将,但他妻子是齐国人,这让鲁国国君对他的忠诚度不够放心,于是吴起作了个惊世骇俗的决定,他把妻子杀掉,以表明自己的决心。鲁国命他为将,终于打败了齐国。但最终又被他人谗言诋毁,在鲁国实在生存不下去了,便到了魏国。

魏文侯觉得吴起是个人才,于是就任命吴起为将攻打秦国,连下五城,于是又命他为西河太守,以防扼秦、韩。文侯死后,武侯上台,后来丞相公叔很怕吴起夺他的位子,就用计陷害吴起,最终导致文侯怀疑他心地不纯。吴起害怕得罪就离开了魏国去了楚国。

在去楚国之前,楚悼王就很欣赏吴起。吴起一到楚国即被任命为相。吴起深感楚悼王知遇之恩,决定帮助楚悼王改革以强国强兵。在他的领导下楚国终于南平百越,北并陈、蔡,西伐强秦,使韩、魏、赵十分忌惮。但改革也同时触犯了楚国旧贵族的利益,楚悼王一死,他们便作乱攻杀吴起,吴起无处可去只好趴在楚悼王的尸体旁。追兵就在悼王的尸体旁射杀了吴起。当然也有不少箭射到了悼王的尸体,这是大不敬之举,太子即位后就把所要参与射杀吴起者统统杀死,夷灭宗族的竟达七十多家。可见当时反对吴起的人有多少,和悼王对吴起的信任程度。吴起的命运是让人同情的,但史家却认为这是他刻暴少恩所致,实所必然也。性格决定命运,夫复何言!虽然如此,却难免悲怆之怀!

吴起一生战功赫赫,他在魏国二十六年,“与诸侯大战七十六,全胜六十四,余则钧解。”钧解就是平局的意思,吴起未曾吃过败仗。与显赫的战功相比,他的兵法只有五千多字,似乎过于简略了。

《吴子兵法》共分为六篇,多为与魏武侯的对话和吴起本人的语录。《图国第一》主要论述治国治军、亲民用贤等国家大计。其中“战胜易,守胜难”的思想与《孙子兵法》中“兵贵胜,不贵久”一脉相承。《料敌第二》讲判断敌情。《治兵第三》讲进军、作战、训练、指挥等事情。《论将第四》显然是论述将领之素质。他觉得“凡人论将,常观于勇。勇之于将,乃书分之一尓”,因而提出良将需得文武兼备才好,要懂“理、备、果、戒、约”五慎;要知“气”、“地”、“事”、“力”四机。《应变第五》则是言战场之各种变化及应变原则。《励士第六》则是论赏罚,他比较认同用“赏”的办法来激励将士,他说:“严明之事,臣不能悉,虽然,非所恃也。夫发号布令而人乐闻,兴师动众而人乐战,交兵接刃而人乐死。此三者,人主之所恃也。”显然是觉得“严刑明罚”有些被动。这一点在《孙膑兵法》中也有相同的看法。其《威王问》中记载田忌问:“赏罚者,兵之急者邪?”孙膑回答说:“非。夫赏者所以喜众,令士忘死也。罚者所以正乱,令民畏上也。可以益胜,非其急者也。”可见兵家所见大略相同也,也许这正是实战中经验所得。史书所载,他特能士卒同甘共苦,为受伤的士兵吮吸溃浓的伤口,以至士兵父子都愿为之卖命。(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李俊)

文章来源: 中国网

魏晋风度与现代人生

魏晋风度,一般理解为当时的名士风度,实际上指的是在中国魏晋时代产生的一种人格精神与生活方式的统一体。包括哲学思辨、人格境界、文学创作、审美追求等方面。从时间上来说,指的是三国时的魏(公元220-265年)至两晋年代(公元265-420年),再到刘宋时代以士族名士为主体的生命体验,它以七林七贤中阮籍嵇康和晋宋时期诗人陶渊明为代表人物。

今天我们就来与大家一起讨论一下什么是魏晋风度,以及它的现代人生意义问题。主要谈两个问题:一、魏晋风度的形成背景;二、魏晋风度的表现形式。

谈到魏晋风度,不能不与当时兴起的士族阶层相联系。士族,或者叫做世族是东汉末年兴起的世家大族,他们垄断做官的权力,有着自己的政治特权与庄园经济,可以与皇权平分秋色,比如东晋时就有“王与马,共天下”之说。在中国历史上,唯一可以与皇权分庭抗礼的,就是魏晋南北朝年代的士族阶层。魏晋风度的名士大部分是世家大族的人物,比如王谢家族,他们既是政治与经济上的大族,也是文化的大族,谢氏是诗歌家族,王氏是书法大族。所以魏晋风度既是名士的精神贵族的产物,也是凭借经济与政治上的特权而形成的。

东汉末年,社会陷入了空前的战乱之中,南北分裂,生灵涂炭,老庄人生无常,企求解脱的学说走进人们的心灵之中。王瑶先生在《中古文学史论集》中曾指出,感叹人生无常是汉魏以来文学的主旋律。这种时代情绪又因了当时文化的主体士族的崛起形成为特定的思想体系。当时,对人生苦难的解脱,对逍遥境界的寻求,成了魏晋以来人生哲学的重大课题。当时,围绕着这一主题,各种人生哲学纷纷出现。比较有代表性的,有这么几种:一、以阮籍为代表的逍遥论。二、以嵇康为代表的养生论。三、以《列子·杨朱篇》为代表的纵欲论。此外,还有何晏、王弼的无为论,向秀、郭象的安命论等等。魏晋以后逐渐兴盛的佛教,则是从宗教麻痹的角度,来解释人生问题的。

这几种人生哲学虽然旨趣不同,角度各异,但都是探讨如何解脱苦难,实现人生价值的。正像著名学者汤用彤先生在《魏晋玄学与文学理论》一文中所说的那样:“魏晋人生观之新型,其期望在超世之理想,其追求者为玄远之绝对,而遗资生之相对。从哲理上来说,所在意欲探求玄远之世界,脱离尘世之苦海,探得生存之奥秘。”这种生命精神在《世说新语》这部记载名士轶事的笔记小品中有着生动的表现。收入这部笔记中的大都是汉末以来名士冲决礼法,率真自得,狂诞任放的轶事。他们的行动有着明确的追求,这就是抛弃了传统儒家哲学中过于拘执的一些道德说教,而以自己的生命意志来支配行为,通过偶发性的情节来组织行为,形成创作。最典型的则是王羲之的儿子王徽之雪夜访戴的轶事:

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即便乘小船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任诞》)

这一则故事是大家熟悉的魏晋名士的轶事,它很能说明魏晋人生与文艺以兴为美的特点。位于江南的山阴之地很少下雪,雪夜皎美的景色使富于生活情趣的王子猷油然兴感,想起左思的《招隐诗》,不由得想去剡溪造访一位叫戴逵的高士,这种兴致在于本身的偶发性,并不以功利目的,即见不见戴逵为目标,故而兴发而行,兴尽而归。在这里,“兴”就是目的与乐趣,南宋文人曾几在《题访戴诗》中说:“不因兴尽回船去,那得山阴一段奇。”宗白华先生说:“这截然地寄兴趣于生活过程的本身价值而不拘泥于目的,显示了晋人唯美生活的典型。”

宗白华先生独具只眼地发现了这则轶事中蕴含的晋人唯美生活的意义,这也是魏晋风度的表现。

我们现在再来说说著名的王羲之的兰亭故事。东晋王羲之等人在东晋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4年)于兰亭举行的文人集会,将文人的以诗会友与民间的三月三日禊饮之礼结合起来。当时许多人士写诗歌,后来编成集子,王羲之在当时写了一篇序,这就是著名的《兰亭集序》,文章以优美清丽的笔调,描画出位于江南的山阴兰亭阴历三月三日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与茂林修竹,清流激湍的景观,诗人触景生情,由物的感发,得想起人生的意义,王羲之认为,人生的过程,生命的价值,它既不是庄子所说的一死生,也不是俗人所理解的外在功名,而是在于生命过程中的兴趣: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以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妄,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悲夫!

在王羲之这篇美文中,我们发现诗人最能感物兴怀的正是“死生亦大矣”的悲剧主题,即从宇宙永恒、人生短暂中兴感到个体悲剧人生的价值所在。人生有限而天地无限,而认识到此中意义并不是“一死生”即泯灭生命的意义,而是要在这短暂的人生中把握世界与人生的意义,珍惜这瞬间的快乐。但这又不是产生出同时代的《列子·杨朱篇》中宣扬的及时行乐,因为人之所以不同于禽兽就在于他拥有这种高峰体验的可能性,放弃这种人生的高峰体验而逐于肉欲,等于将人生退化到禽兽之域。魏晋风度的形而上意义即在于此,这是魏晋风度的精神理念。也是我们现代人生最应当思考与感怀的。

我们再来谈谈第二个问题,即魏晋风度的表现方式。魏晋风度的表现有这样几种,通过这些方式,而展现出名士的精神气质与贵族风格。我们加以大概地介绍:

饮酒

酒是魏晋风度的典型写照。曹操诗中就有“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感叹。最典型的便是“竹林七贤”的好酒狂饮。所谓“竹林七贤”,是对三国魏末七位人士的称谓,他们分别是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阮咸、王戎。七人常集于竹林之下,肆意酣畅,故世谓“竹林七贤”。阮籍是其中最喜欢饮酒的名士之一。据《晋书·阮籍传》记载:“籍本有济世志,属魏晋之际,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籍由是不与政事,遂酣饮以为常。文帝初欲为武帝求婚于籍,籍醉六十日,不得言而止。钟会数以时事问之,欲因其可否而致之罪,皆以酣醉获免。”东晋有个名士曾说:“阮籍胸中垒块,故须酒浇之。”是很到位的。可见魏晋名士饮酒的主要原因是为了解脱精神上的痛苦,保全性命。再比如,竹林七贤中的刘伶也是一个极其狂放不羁者,从他所作《酒德颂》来看,酒无疑成为他生命中的欢乐颂。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诗中总是有酒,他专门写有《饮酒》一组诗。但是梁代昭明太子萧统在《陶渊明集序》中却指出:“有疑陶渊明之诗篇篇有酒。吾观其意不在酒,亦寄为迹焉。”他认为陶渊明诗文醉翁之意不在酒,借酒以寄意。

魏晋名士追求精神的境界,而酒有助于这种境界的创造与形成,《世说新语·任诞》中记载:“王卫军云:酒正引人着胜地。”“王佛大叹言:三日不饮酒,觉形神不复相亲。”这些都说明酒有助于形神相亲的合一,而艺术境界往往通过酒的刺激来创成,比如王羲之创作《兰

亭序》,李白的“斗酒诗百篇”。当然,有些名士是想通过饮酒来醉生梦死,这是一种颓废,我们当然不能赞同。还有的借饮酒来装名士:“王孝伯言:名士不必须奇才,但使常得无事,痛饮酒,熟读离骚,便可称名士。”这些都要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

服药

这里的药特指一种叫做五石散的矿石药。五石散自汉代出现,至魏时因玄学宗师之一何晏的服食而大行于世,东汉时服食相当普遍,由魏晋至唐,经历五六百年之久。五石散对年迈体虚、阳气偏衰者,用的好的话,有一定的助阳强体作用,但是在养生求仙之风的影响下,许多人妄图借此虚幻的神仙梦,于是当时许多人都来服食。鲁迅先生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的关系》中也谈到服食五石散,说在当时是有钱人的一种时髦,穷人是消受不起的。由于服食五石散后发热,服食者往往要穿着宽袍大袖的衣服,于是不吃药者也附庸风雅,跟着名人将衣服宽大起来了。还有许多吃不起药的人会在路旁假装药性发作以摆阔气,一副生怕不服食就跟不上时代的样子。鲁迅先生形象地说:“晋朝人多是脾气很坏,高傲、发狂、性暴如火的,大约便是服药的缘故。比方有苍蝇扰他,竟至拔剑追赶;就是说话,也要胡胡涂涂地才好,有时简直是近于发疯。但在晋朝更有以痴为好的,这大概也是服药的缘故。”有人认为这种风尚与今天的吃摇头丸差不多,其实我认为二者的精神追求是不同的。不能简单地加以比方。

两性解放

这里所说的“两性解放”,并不是今天所谓“性解放”。而是指男女关系的进步。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曾经精辟地指出,两性关系是人类最基本的关系,从两性关系的内容之中,可以判断出每一时代中的文明程度。魏晋名士在男女关系上冲破了三纲五常的束缚,它通达而不荒乱,不同于南朝宋齐宗室的淫荒。有些性情中人,如阮籍之辈常常做出一些荒诞之事。如《世说新语?任诞》载:

阮公邻家妇有美色,当垆酤酒,阮与王安丰常从妇饮酒。阮醉,便眠其妇侧。夫始殊疑之,伺察终无他意。

籍邻家处子有才色,未嫁而卒。籍与无亲,生不相识,往哭尽哀而去。其达而无检,皆此类也。

阮籍这些行为实际上是对虚伪礼教的蔑视,表现了他对妇女通达而不设防的心态。这种“不设防”可谓是当时男女之间自由交往的通道。再如阮籍的嫂子回娘家时,阮籍与之话别,按当时的礼俗,叔嫂不通问。为此有人说他不遵礼度,阮籍没有理会,反而说:“礼岂为我辈设那?”意思是礼教难道是为禁锢自己而设立的吗?这句话实际指出了礼教不应成为男女互防的围挡。阮籍批评礼教的意思并不在于为放纵情欲辩护,而是去掉两性交往的障碍。

再比如,三国时魏国名士荀粲(字奉倩)虽然是荀彧之子,但思想和为人却与其父大不相同。荀氏本是东汉末年的世家大族,荀彧是曹操集团中的重要人物,也是东汉末年儒林重镇。其子荀粲却服膺老庄。他曾经公开说过,女性主要以容貌情感来取悦男性,不必拘于德才。《世说新语·惑溺》记载:

荀奉倩与妇至笃,冬月妇病热,乃出中庭自取冷,还以身熨之。妇亡,奉倩后少时亦卒。

荀粲娶大将军曹洪的女儿为妻,其妻美貌温婉,深受他的喜爱。爱妻患热病,荀粲不惜受时人讥诮,为了给爱妻物理降温,竟然大冬天在户外先自凉身,然后以身熨妻为之降温驱热,然而妻子不久还是病故,荀粲也哀伤过度,不久死去。这段轶事记载了中古时代一位至情至性的男人为情所陷以及爱妻去世后的悲苦。《世说新语》用“惑溺”二字概括这一类行为,表面似乎是在批评这些名士的沉溺情感不能自拔,实际上是暗中叹赏这些名士的放荡,也反映了作者刘义庆的伦理观与审美观。当然,魏晋与南北朝朝代在皇室贵族之中,淫乱之事也不少,但与我们这里所说的名士风度是两码事。

放情山水

魏晋名士在山水自然中陶冶性情,解放人格。东晋时代由北南下的士族与当地豪族广占山林田园,开辟新野荒地,比如南朝刘宋著名山水诗人谢灵运曾任太守的永嘉,就是在晋室南渡之后才开发的。现在的著名风景区浙江温州楠溪江一带就属于这块地方。士族将新开发的江南之地打造成庄园与领地,作为世代相传的固有财产。他们在对自然林野的经营管理中,刻意将它朝着田园化方向发展,既“尽幽居之美”(《宋书·谢灵运传》),又“备登临之美”(《南史·王裕之传》)。西晋的士族文人石崇、潘岳,东晋的文人王羲之、许询、宋代的谢灵运,都有咏吟自己庄园宅墅的作品。唐卢照邻《乐府杂诗序》中曾说“山水风云,逸韵生于江左”,指出了东晋年代山水文学勃兴的事实。在偏安江左的时候,士族文人徜徉于江南秀丽的山水景色之中,优哉悠哉,其乐无穷。谢安在今天的浙东一带邀集王羲之等人带着歌妓等肆意游山逛水,说“我卒当以乐死!”

喜欢清谈

魏晋人喜欢清谈,过去有所谓“清谈误国”之说。《世说新语》是南朝刘宋政权临川王刘义庆所编著的一部笔记小品,主要记载东汉末年至魏晋间的名士轶事。是六朝著名的笔记小品,其中记载着当时的名士清谈,展现了名士的思想风采。当代美学家宗白华先生《美学散步》中有一篇《论〈世说新语〉与晋人的美》,篇末附有《清谈与析理》一文,其中对于清谈这样评价道:“被后世诟病的魏晋人的清谈,本是产生于探求玄理的动机,王导称之为‘共谈析理’。嵇康《琴赋》里说:‘非至精者不能与之析理’,‘析理’须有逻辑的头脑,理智和良心和探求真理的热忱。青年夭折的大思想家王弼就是这样一个人物。”宗白华先生对于清谈与王弼给予很高的评价。我认为玄学与清谈的动力在于人文与智慧的融合,是魏晋风度的表现,对于我们现代人的精神生活有着重要的参照作用。

从现有的关于《世说新语·文学》的资料来看,当时既有从容轻松,充满幽默的清谈,也有许多激烈而有趣的辩论。比如下面一则记载为人所熟悉:

孙安国往殷中军许共论,往反精苦,客主无间。左右进食,冷而复暖者数四。彼我奋掷麈尾,悉脱落,满餐饭中。宾主遂至莫忘食。殷乃语孙曰:“卿莫作强口马,我当穿卿鼻!”孙曰:“卿不见决牛鼻,人当穿卿颊!”

这则故事说的是孙绰与许询关于清谈论辩的事,两人都是清谈高手,故而反复论辩也难分高低,直至忘了进食,侍者热了几次依旧没能进餐。最后干脆两人斗气上火,然而毕竟是

名士,所以斗气的话也变成了隽言名句。我们从中可以感受到名士清谈之苦与较真。在清谈对话中,因为种种原因的激发,谈者机锋迭出,呈现出一些新的思想,类似于后世的禅宗机锋,这是书写时往往比不了的。《世说新语·文学》中有许多这样的记载。比如:“人有问殷中军:‘何以将得位而梦棺器,将得财而梦矢秽?’殷曰:‘官本是臭腐,所以将得而梦棺尸;财本是粪土,所以将得而梦秽污。’时人以为名通。”这里所说的名通,其实正是机锋创造的感悟,是正常思维下往往得不到的。对话中思想突发,感兴相接,已开禅宗妙悟之先河。

文学生活

当时的文学活动成为士人生命精神的升华。曹植的《洛神赋》、阮籍的《咏怀诗》、嵇康、郭璞的《游仙诗》、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就是他们追求自由的审美心理的抒托。魏晋南北朝文人认为,只有在审美与艺术活动中,人们才能达到精神的超越与心理的慰藉。王羲之与名士在兰亭修禊时写的诗作,其中充斥着借赏会山水慨叹人生,聊以自慰的内容,与西晋石崇发起的金谷诗会“感性命之不永,惧凋落之无期”的主调如出一辙。

魏晋文学批评,着眼于人的生命体验,从人生活动的各个层面去解析文学的特点与功用。不仅在观点上有着根本的突破,而且在理论方法上开创了将人生活动与文学批评相结合的思路。曹丕《典论·论文》、陆机《文赋》,以及南朝刘勰的《文心雕龙》、钟嵘的《诗品》,注重从鲜活的现实人生中去汲取文艺批评,而不仅仅是从经学章句去演绎文艺批评,这也是六朝文艺批评不同于两汉官方文艺批评的一个重要特点。

当然,魏晋之后的南朝即宋齐梁陈,世族地位下降,南朝的开国君臣大都起于寒素,有些人本身就是无赖。这些人一旦骤富,贪欲更甚于地位稳固的世族中人。如梁将鱼弘为官时极尽骄奢淫逸之能事,居然公开宣称:“我为郡有四尽:‘水中鱼鳖尽,山中獐鹿尽,田中米谷尽,村里人庶尽。丈夫如轻尘栖弱草,白驹之过隙。人生但欢乐,富贵在何时?’”这个梁朝贪官,将六朝末期官僚醉生梦死、贪婪无耻的心态暴露无遗,与今天的巨贪相似,与魏晋风度无关。

最后我们再来谈几点启发。现代中国有点像魏晋转型时代,旧的精神价值观人们不信了,而新东西还没有为我们所接受。这并不值得过分忧虑,但最可忧虑的是对于精神追求的缺失,如果甘于自我堕落而没有魏晋风度的追求精神,那么后果是不堪设想的。另外,现代中国处于全球化的环境之中,工业化与物质至上的价值观念,再加以官本位的体制,使人们蔑视精神的价值,陷于权势与金钱的压迫下而难以自拔。其实,魏晋风度的代表人物陶渊明尚且有这种精神,但今天却很少看到。

尽管处于无奈之中,但是我们有精神趣味与生活价值观念上,以及生活方式上,还是可以自我调节的,在向上向善之中,我们的人生得到充实,我们的心理得到舒缓。我们在自己的生活方式上得到提升。王国维说:“盖人心之动,无不束缚于一己之利害,独美之为物,使人忘一己之利害,而入高尚纯洁之域。”(《教育之宗旨》)梁启超在上个世纪的20年代指出:“爱美本能,是我们人人都有的。但感觉器官不常用或不会用,久而久之麻木了。一个人麻木,那人便成了没趣的人;一个民族麻木,那民族便成了没趣的民族。美术的功能,在把这种麻木状态恢复过来,令没趣变为有趣。”(《美术与生活》)这些话对于我们一代人生是多么富有启发意味呵,我们应当经常想想。

(本文作者袁济喜为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副院长,本文根据作者在人大聚茗轩的国学讲演整理而成)

文章来源: 中华读书报

徐文兵解读《黄帝内经

徐文兵解读《黄帝内经?天年》 徐文兵解读《黄帝内经?天年》第一讲(上.文稿) [转贴 2010-01-20 15:08:32] 字号:大中小《灵枢?天年》 第一讲 播出时间:《中国之声》2009.12.12 23:00—24:00 主讲:徐文兵主持:梁冬 经文:黄帝问于歧伯曰:愿闻人之始生,何气筑为基,何立而为楯,何失而死, 何得而生,歧伯曰:以母为基,以父为楯;失神者死,得神者生也。 梁冬:是的,重新发现中医太美,大家好,欢迎收听今天晚上的国学堂,我是 梁冬梁某人,对面的依然是厚朴中医学堂堂主徐文兵老师。徐老师,你好~徐文兵:梁冬好,听众朋友们,大家好~ 梁冬:对,听众朋友的耳朵是雪亮的,所以说呢,还说兑水呢,哈哈哈~…… 徐文兵:当然我们这个节目不知不觉,整整一年了~ 梁冬:是呀~ 徐文兵:嗯。去年也是,我记得就是十一月底,初冬的某个晚上,被梁冬拉到 中山公园他的书房…… 梁冬:对,录制了这个节目的第一期。 徐文兵:录制了第一期,到十二月六号开播~ 梁冬:对,整整这么一年了哈。 徐文兵:诶~这期节目要播出,整整一年了。所以我们非常愉快地做了五十二 期 节目。

梁冬:非常感谢我们的听众朋友,那么热情的给我们的支持。而且呢,我得出一个结论:一个事情但凡是正确的,那么它就会很容易就开始,做事情也比较顺利~你看这个节目,也就这样认认真真地做下来啦,是吧~ 徐文兵:对~ 梁冬:很不容易啊~诶,那这个闲话少说,说回来,上一次呢我们讲完了之后呢,今天开始一个新的一章。以前呢我们大部份时候呢,都讲的《素问》里的文章,有上古天真呐~有四季调神大论呐,等等。那从这一次开始呢,徐老师为我们挑了哪一章呢, 徐文兵:呃~我们挑了一个《灵枢》的第五十四篇叫《天年》。 梁冬:《灵枢》哈~《黄帝内经》是分成《素问》和《灵枢》两篇的,两大篇哈~ 徐文兵:两大部分,嗯~这个,……我们在最早介绍《黄帝内经》的时候就说过,这个《黄帝内经》呢是经过后人,特别是唐朝的太医令,叫王冰的这个编次整理,我们现在学的这个版本是按他编辑而走的。他分成两部分:一部分叫《素问》,第二部分呢叫《灵枢》。我们为什么跳着讲呢,就是作为一个我已经读过《黄帝内经》,而且行医、教学多年的人来讲呢,我是想给大家先做一个勾勒,做个鸟瞰~就是说,《黄帝内经》一共有一百六十二篇,分成两部分,每部分八十一篇,那么你按照它的顺序去读呢,你可能觉得就有点,……乱~啊,不知道这个方向和路径。按我们引导的方向去读呢~你就知道,我们在《黄帝内经》到底是在干什么~比如第一篇我们讲《上古天真论》是讲做人的道理,总结成两句话叫“亲近自然,回归传统”,或者叫“亲近传统,回归自然”,啊~我们是讲的做人要做什么样的人,而且他在揭示了现代人,啊,几千年来人性没有变,“以酒为浆,以妄为常”,这些错误,人人还在犯,啊,不能尽其天年的人有很多;第二篇呢我们讲的是什么,上知天文,讲的是《四气调神大论》,讲的是我们应该跟着天的、星

黄帝内经背诵条文及复习思考题

《黄帝内经》选读背诵条文 素问·上古天真论第一 岐伯曰: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颁白;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八八,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则齿发去。肾者主水,受五藏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藏盛乃能泻。今五藏皆衰,筋骨解堕,天癸尽矣,故发鬓白,身体重,行步不正,而无子耳。 素问·生气通天论篇第三 因于寒,欲如运枢,起居如惊,神气仍浮;因于暑,汗,烦则喘喝,静则多言,体若燔炭,汗出而散;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软短,小筋弛长,软短为拘,弛长为痿。因于气,为肿。四维相代,阳气仍竭。 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精。 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阴不胜其阳,则脉流薄疾,并乃狂;阳不胜其阴,则五藏气争,九窍不通。

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故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绝,精气乃绝。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本。 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燥,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气生浊,热气生清。清气在下,则 胀,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 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味厚则泄,薄则通。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 风胜则动,热胜则肿,燥胜则干,寒胜则浮,湿胜则濡泻 故曰;病之始起也,可刺而已;其盛,可待衰而已。故因其轻而扬之,因其重而减之,因其衰而彰之。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泻之于内。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其慓悍者,按而收之;其实者,散而泻之。审其阴阳,以别柔刚,阳病治阴,阴病治阳。定其血气,各守其乡。血实宜决之,气虚宜掣引之。 素问·五藏别论篇第十一 所谓五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府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所以然者,水谷入口,则胃实而肠虚;食下,

黄帝内经灵枢全文原著

精心整理经筋第十三 足太阳之筋,起于足小趾,上结于踝,邪上结于膝,其下循足外侧,结于踵,上循跟,结于腘;其别者,结于_外,上腘中内廉,与腘中并上结于臀,上挟脊上项;其支者,别入结于舌本;其直者,结于枕骨,上头,下颜,结于鼻;其支者,为目上网,下结于頄;其支者,从腋后外廉结于肩?;其支者,入腋下,上出缺盆,上结于完骨;其支者,出缺盆,邪上出于頄。其病小趾支跟肿痛,腘挛,脊反折,项筋急,肩不举,腋支缺盆中纽痛,不可左右摇。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名曰仲春痹也。 足少阳之筋,起于小指次指,上结外踝,上循胫外廉,结于膝外廉;其支者,别起外辅骨,上走髀,前者结于伏兔之上,后者,结于尻;其直者,上乘沙季胁,上走腋前廉,系于膺乳,结于缺 上乘_ 于右, _ 命曰季秋痹也。 手太阳之筋,起于小指之上,结于腕,上循臂内廉,结于肘内锐骨之后,弹之应小指之上,入结于腋下;其支者,后走腋后廉,上绕肩胛,循颈出走太阳之前,结于耳后完骨;其支者,入耳中;直者,出耳上,下结于颔,上属目外眦。其病小指支肘内锐骨后廉痛,循臂阴,入腋下,腋下痛,腋后廉痛,绕肩胛引颈而痛,应耳中鸣痛引颔,目瞑良久乃得视,颈筋急,则为筋?颈肿,寒热在颈者。治在燔针劫刺之,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其为肿者,复而锐之。本支者,上曲牙,循耳前属目外眦,上颔结于角,其痛当所过者支转筋。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名曰仲夏痹也。 手少阳之筋,起于小指次指之端,结于腕,中循臂,结于肘,上绕臑外廉、上肩、走颈,合手太阳;其支者,当曲颊入系舌本;其支者,上曲牙,循耳前,属目外眦,上乘颔,结于角。其病当所过者,即支转筋,舌卷。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名曰季夏痹也。 手阳明之筋,起于大指次指之端,结于腕,上循臂,上结于肘外,上臑,结于?;其支者,绕

黄帝内经启示讲解

本帖最后由昆虫记于2014-10-23 12:32 编辑 1.《黄帝内经》是第一部中医理论经典 人类出现以后,就有疾病,有了疾病必然就要寻求各种医治的方法,所以医疗技术的形 成的确远远早于《黄帝内经》。但中医学作为一个学术体系的形成,却是从《黄帝内经》开始的,所以《黄帝内经》被公认为中医学的奠基之作。这部著作第一次系统讲述了人的生理、 病理、疾病、治疗的原则和方法,为人类健康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2.《黄帝内经》是第一部养生宝典 《黄帝内经》中讲到了怎样治病,但更重要的讲的是怎样不得病, 怎样使我们在不吃药的情况下就能够健康、能够长寿、能够活到一百岁。 3.《黄帝内经》非常重要的思想——“治未病” 《黄帝内经》中说:“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而“不治已乱治未乱” 的意思是说,假设一个公司的管理模式上出了问题,造成了混乱。不要去盲目的解决当 前的混乱,而要从造成混乱的原因,和混乱将会导致的后果着手。简单地说,就是把前头 和后面两端解决,中间的那段麻烦也就不存在了。 4.《黄帝内经》在医学上的意义

《黄帝内经》在医学上的意义就在于它提供了一种有别于西医的医疗思想、医疗方法,即非对抗性治疗的思想,和合的思想,以调和为主的治疗方法。 5.《黄帝内经》在科学上的意义 《黄帝内经》在科学上的意义是建立了另外一种科学形态。科学也应该是多元的, 科学绝对不仅仅是17世纪牛顿力学以后的现代科学这种形态。现代科学有三个特征:一是逻辑推理,二是数学描述,三是实验验证。它有一个物质实体和形态。 而《黄帝内经》提供了以整体论、模型论、过程论等等为特征的科学形态。 它具有人文科学的性质,强调个体性、特殊性,它不提供一种公理。 西方科学是唯物论的,是建立在物的层面上的。中国的哲学不能用西方哲学唯物、 唯心的模子来套用,中国哲学是物心合一的,是生生不息的,不是物的哲学, 而是人的哲学,是生命哲学。中医就是以这么一种哲学作为其理论基础的。 在这么一种哲学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科学当然不可能等同于西方在唯物论的基础 上建立起来的科学。长期的实践证明,中医学这种科学形态对解决人的生命问题是 有用的、有效的。 6.《黄帝内经》是第一部关于生命的百科全书

黄帝内经治则名词解释

黄帝内经治则名词解释汇总 治则 定义:对临床的具体立法、处方、用药等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在治疗疾病时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治未病 定义:采取一定的措施防止疾病产生和发展的治疗原则,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个方面。 因人制宜: 定义:考虑到病人的体质、性别、年龄、生活习惯以及过去病史等个体差异性而选择适宜的治法、方药的治疗原则。 正治法(逆治法) 定义:针对疾病的本质,从正面进行治疗,即逆病性而治的常规方法。反治法(从治法) 定义:针对疾病出现假象,或大寒证、大热证用正治法发生格拒的情况,采用与表面症状性质相同的药物进行治疗,亦即顺从疾病假象而治,与常规相反的方法。 调理阴阳(调整阴阳) 定义:利用药物或食物的气味性能、情志的属性、针灸补泻的作用等,以纠正人体阴阳的偏胜偏衰,使之恢复相对平衡协调的治疗原则。 内治法 定义:通过给病人服用药物来进行治疗的各类治法的统称。 治病求本

定义:针对产生疾病的根本原因进行治疗的原则。 同病异治 定义:表现相同的疾病,可因人、因时、因地的不同,或由于病情的发展、病机的变化、正邪的消长等差异,采取不同治法的治疗原则。扶正祛邪 定义:对于正虚为主、因虚致实的病证,应采取扶助正气为主,使正气加强,从而达到驱除病邪目的的治疗原则。 寒者热之 定义:针对寒性的病证应使用温热方药进行治疗的原则。 寒因寒用 定义:针对真热假寒证应采用寒凉方药进行治疗的原则。 虚者补其母 定义:根据五行相生和五脏母子关系的理论,对于五脏虚证应采用补益“生我”之脏的方药进行治疗的原则。 解表法 定义:用发汗、宣肺的方药祛除肌表之邪,治疗表证的治法。古称汉法。 急则治标 定义:与缓则治本相对而言,在大出血、暴泻、剧痛等标症甚急的情况下,及时救治标病,如止血、止泻、止痛等,然后治其本病的治疗原则。 异病同治

国学堂《黄帝内经》解读大典藏共集

【国学堂】《黄帝内经》解读大典藏(共66集)此《黄帝内经》资料非常全面,并非节选,一部《黄帝内经》从头讲到尾,让你对《黄帝内经》有个全面而深刻的了解。梁冬与徐文兵老师没讲到的地方会有其它大师级的人物为 你补齐。梁冬与徐文兵那非常富有磁性的声音为你娓娓道来,把一部非常晦涩难懂的中医经典讲的生动形象,栩栩如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即可学到自已绞尽脑汁,捉摸不透的很多知识,另人茅塞顿开,拍案叫绝!现在很难找到这么全的音频资料了,珍惜啊! 当“亚健康”成为上班族的生活常态,也催生出了“养生文化热”。于是,涌现了马悦凌、曲黎敏、张悟本等数不胜数的“专家、名家”;派生出了《从头到脚说健康》、《不生病的智慧》、《特效穴位使用手册》、《黄帝内经使用手册》、《黄帝内经家用说明书》等养生指南书籍。 翻阅市场上的这些养生书,再听听养生专家们讲的话,不难发现,他们都是靠着一本《黄帝内经》来打遍天下的,他们的“学术观点”几乎都来源于此。这对《黄帝内经》而言,是幸?是悲?对广大读者而言,是福?是祸? 《黄帝内经》是本什么书 《黄帝内经》并不是黄帝所作 对于大多数国人来说,《黄帝内经》可谓是如雷贯耳,

但真正看过这本书的人,那就寥寥无几了。《黄帝内经》究竟是一本什么书?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药文献研究所所长、博导王旭东告诉记者,首先应该指出,《黄帝内经》为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理论着作。直到现在,还在起着指导临床实践的作用,因为它蕴藏着丰富的科学成分,包含了祖国医学的基本理论知识。 《黄帝内经》肯定不是黄帝所作,纯属后人伪托。冠以“黄帝”之名,意在溯源崇本,借以说明我国医药文化发祥甚早。《黄帝内经》这部书名,最早见载录在《汉书·艺文志》里面。今天所说的《黄帝内经》,它的组成包括了《素问》和《灵枢》两大部分,各有文章81篇,内容非常广泛,有生理、病理、解剖、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以及预防医学思想等各个方面。 《黄帝内经》中只有13个药方 现在人们一生病,对药物的“亲切感”就油然而生。而且,往往越是名贵、药力强的药,越招人宠。于是,导致抗生素等泛滥,人的抗药性也被训练得越来越强。 药真的是咱们生病的救命稻草吗?《黄帝内经》对药还真不感冒,越是猛药越不招它待见。《黄帝内经·素问·五常政大论》中说:“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 江苏省中医药学会科普专业委员会秘书长陈四清解释

《黄帝内经》解读大典藏(共66集)

【国学堂】《黄帝经》解读大典藏(共66集) 此《黄帝经》资料非常全面,并非节选,一部《黄帝经》从头讲到尾,让你对《黄帝经》有个全面而深刻的了解。梁冬与徐文兵老师没讲到的地方会有其它大师级的人物为你 补齐。梁冬与徐文兵那非常富有磁性的声音为你娓娓道来,把一部非常晦涩难懂的中医经典讲的生动形象,栩栩如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即可学到自已绞尽脑汁,捉摸不透的很多知识,另人茅塞顿开,拍案叫绝!现在很难找到这么全的音频资料了,珍惜啊! 当“亚健康”成为上班族的生活常态,也催生出了“养生文化热”。于是,涌现了马悦凌、曲黎敏、悟本等数不胜数的“专家、名家”;派生出了《从头到脚说健康》、《不生病的智慧》、《特效穴位使用手册》、《黄帝经使用手册》、《黄帝经家用说明书》等养生指南书籍。 翻阅市场上的这些养生书,再听听养生专家们讲的话,不难发现,他们都是靠着一本《黄帝经》来打遍天下的,他们的“学术观点”几乎都来源于此。这对《黄帝经》而言,是幸?是悲?对广大读者而言,是福?是祸? 《黄帝经》是本什么书 《黄帝经》并不是黄帝所作 对于大多数国人来说,《黄帝经》可谓是如雷贯耳,但

真正看过这本书的人,那就寥寥无几了。《黄帝经》究竟是一本什么书?中医药大学中医药文献研究所所长、博导王旭东告诉记者,首先应该指出,《黄帝经》为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理论著作。直到现在,还在起着指导临床实践的作用,因为它蕴藏着丰富的科学成分,包含了祖国医学的基本理论知识。 《黄帝经》肯定不是黄帝所作,纯属后人伪托。冠以“黄帝”之名,意在溯源崇本,借以说明我国医药文化发祥甚早。《黄帝经》这部书名,最早见载录在《汉书·艺文志》里面。今天所说的《黄帝经》,它的组成包括了《素问》和《灵枢》两大部分,各有文章81篇,容非常广泛,有生理、病理、解剖、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以及预防医学思想等各个方面。 《黄帝经》中只有13个药方 现在人们一生病,对药物的“亲切感”就油然而生。而且,往往越是名贵、药力强的药,越招人宠。于是,导致抗生素等泛滥,人的抗药性也被训练得越来越强。 药真的是咱们生病的救命稻草吗?《黄帝经》对药还真不感冒,越是猛药越不招它待见。《黄帝经·素问·五常政大论》中说:“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 省中医药学会科普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四清解释说,《黄帝经》把药划分为三六九等,“毒”越大,表明药越猛,而

灵枢·经筋..._《黄帝内经》_原文_内容

灵枢·经筋 【原文】 灵枢·经筋 【内容】 足太阳之筋,起于足小趾上,结于踝,邪上结于膝,其下循足外侧,结于踵,上循跟,结于腘。其别者,结于腨外,上腘中内廉,与腘中并上结于臀,上挟脊上项。其支者,别入结于舌本。其直者,结于枕骨,上头,下颜,结于鼻。其支者,为目上网(《医部全录》:当作纲,下同),下结于頄。其支者,从腋后外廉,结于肩髃。其支者,入腋下,上出缺盆,上结于完骨。其支者,出缺盆,邪上出于頄。其病小趾支跟肿痛,腘挛,脊反折,项筋急,肩不举,腋支缺盆中纽痛,不可左右摇。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名曰仲春痹也。 足少阳之筋,起于小趾次趾,上结外踝,上循胫外廉,结于膝外廉。其支者,别起外辅骨,上走髀,前者结于伏兔之上,后者结于尻。其直者,上乘?季胁,上走腋前廉,系于膺乳,结于缺盆。直者,上出腋,贯缺盆,出太阳之前,循耳后,上额角,交巅上,下走颔,上结于頄。支者,结于目眦为外维。其病小指次指支转筋,引膝外转筋,膝不可屈伸,腘筋急,前引髀,后引尻,即上乘?季胁痛,上引缺盆、膺乳,颈维筋急。从左之右,右目不开,上过右角,并蹻脉而行,左络于右,故伤左角,右足不用,命曰维筋相交。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名曰孟春痹也。 足阳明之筋,起于中三趾,结于跗上,邪外上加于辅骨,上结于膝外廉,直上结于髀枢,上循胁,属脊。其直者,上循骭,结于膝。其支者,结于外辅骨,合少阳。其直者,上循伏兔,上结于髀,聚于阴器,上腹而布,至缺盆而结,上颈,上挟口,合于頄,下结于鼻,上合于太阳。太阳为目上网(当作纲),阳明为目下网(当作纲)。其支者,从颊结于耳前。其病足中趾支胫转筋,脚跳坚,伏兔转筋,髀前肿,?疝,腹筋急,引缺盆及颊,卒口僻急者,目不合。热则筋纵,目不开。颊筋有寒,则急引颊移口。有热则筋弛纵缓不胜收,故僻。治之以马膏,膏其急者;以白酒和桂,以涂其缓者,以桑钩钩之,即以生桑炭置之坎中,高下

翟双庆解读《黄帝内经》第一集:神秘的经典

翟双庆解读《黄帝内经》第一集:神秘的经典 北京中医药大学翟双庆教授作客《百家讲坛》,带您进 入神奇的中医养生世界,为您精彩解读《黄帝内经》第一集《神秘的经典》。《黄帝内经》被称为:医家之宗,医家之本。那么,《黄帝内经》的神奇之处究竟在哪里?它会给我们的 健康人生能带来怎样的帮助呢?两千年前出现的这部神奇 的医书,里面究竟蕴含着怎样丰富的养生智慧? 《黄帝内经》简称《内经》,是我国现存医书中最早的典籍 之一。成书于战国至秦汉时期,是先民医者长期研究、治疗疾病的经验总结。它的问世,开创了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标志着祖国医学由单纯积累经验的阶段发展到了系统的理 论总结阶段。 相关专家认为,《黄帝内经》可以用三个“第一”给它作一概括。第一部中医理论经典人类出现以后,就开始面对疾病的侵害,有了疾病必然就要寻求各种医治的方法,所以医疗技术的形成远远早于《黄帝内经》。但中医学作为一个学术体系的形成,却是从《黄帝内经》开始的,所以《黄帝内经》被公认为中医学的奠基之作。这部著作第一次系统讲述了人的生理、病理、疾病、治疗的原则和方法,为人类健康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中医学形成以后,就庇佑着我们中华民族,使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绵延至今。第一部养生宝典《黄帝内经》中讲

到了怎样治病,但更重要的讲的是怎样不得病,怎样使我们在不吃药的情况下就能够健康、长寿。《黄帝内经》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思想:“治未病”。《黄帝内经》中说:“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不治已病治未病”的意思是说,假如一个人的肝脏出了问题,不要指盲目的治疗肝脏,还要从其他未生病的脏器着手。肝属木,肾属水,水生木,心属火,木生火。所以也要从肾脏和心脏上着手治疗。而“不治已乱治未乱”的意思是说,要从造成生病的原因,和生病将会导致的后果着手。简单的说,就是把前头和后面两端解决,中间的那段麻烦也就不存在了。第一部生命科学百科全书 《黄帝内经》以生命为中心,里面讲了医学、天文学、地理学、心理学、社会学,还有哲学、历史等,是一部围绕生命问题而展开的百科全书。中国古代有三大以“经”命名的奇书,第一部是《易经》,第二部是《道德经》,第三部就是《黄帝内经》。现在,这三部奇书不仅引起炎黄子孙的关注,而且引起世界各国的极大关注,因为它的价值在当今社会已经越来越凸显出来。ta现分为《素问》和《灵枢》两部分,是从遥远的远古一直流传到今天。从《汉书·艺文志》记载的“七经”来看,当时与《黄帝内经》并存的,还有三十七卷的《黄帝外经》。但由于战火和传承的原因,现今已经无法找寻到它的踪迹,这一珍稀的文化瑰宝可能永远地失传了。由此想见,愈发显得弥足珍贵的文化宝典《黄帝内经》,更应该得

黄帝内经模拟试题及答案

黄帝内经模拟试题及答案 2010.10.28整理 模拟试题一 一、填空题( 10分,每空1分) 1、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2、女子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 3、心藏脉,脉舍神,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 4、怒则气逆,甚则(呕血)及飧泄,故(气上矣)。 5、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 二、选择题 (一)单选题( 20分,每题1分) 1、《黄帝内经》书名最早见于() A、《白氏内经》 B、《汉书·艺文志》 C、《史记》 D、《针灸甲乙经》 E、《脉经》 2、《素问·上古天真论》所述,人体生长发育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 A、五脏之气的充盛 B、天癸的形成 C、水谷的摄入 D、肾气的充盛 E、三焦的气化 3、《灵枢·天年》认为人体胚胎产生“以母为()”A、基 B、本 C、楯 D、根 E、标 4、据《素问·生气通天论》所述,人体阴阳平衡的关键是() A、阳气致密于外 B、阴精充足 C、精神清净 D、阴气固守于内 E、传精神、服天气 5、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述,“夏伤于暑”,到秋引起的病变是() A、温病 B、飧泄 C、痎疟 D、咳嗽 E、濡泄 6、据《素问·五脏别论》,为“五脏使”的是() A 脉 B 脑 C 魄门 D 髓 E 女子胞 7、《素问·灵兰秘典论》指出“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的“化物”应该解释为() A、主传导糟粕 B、分清泌浊 C、化生水谷精气 D、化生营气 E、以上均不是 8、《灵枢·本神》篇描述了五脏虚或实的症状,其中肾气虚的症状是() A、耳鸣 B、形寒 C、手足厥冷? D、面白 E、腰膝痠软 9、据《素问·脉要精微论》,“水泉不止”是由于() A、肾不化气 B、肝失疏泄 C、肺失宣降 D、膀胱不藏 E、气化失常 10、据《素问·热论》,巨阳为诸阳主气,是因其脉连于() A 风池 B 风府 C 百会 D 大椎 E 阳维脉 11、《素问·痹论》“心痹”的症状是()A、四肢解堕,发咳呕汁 B、脉不通,烦则心下鼓 C、烦满喘而呕 D、夜卧则惊,多饮数小便 E、中气喘争,时发飧泄 12、《素问直解》的作者是() A、张志聪 B、王冰 C、高世栻 D、全元起 E、滑寿 13、《灵枢·百病始生》篇认为“两虚相得”之“两虚”是() A、自然界正常气候和人体正气充实 B、虚邪贼风和人体正气虚; C、异常气候和人体正气充实 D、正常气候和人体正气虚; E、上巨虚穴和下巨虚穴 14、“枢折挈”见于《素问·痿论》中痿证的() A、筋痿 B、骨痿 C、脉痿 D、肉痿 E、痿躄 15、《灵枢·水胀》认为“月事不以时下”的疾病是() A、肠蕈 B、石瘕 C、石水 D、鼓胀 E、皮水

徐文兵解读《黄帝内经异法方宜论》第四讲

徐文兵解读《黄帝内经·异法方宜论》第四讲 徐文兵解读《黄帝内经·异法方宜论》第四讲 南方者,天地所长养,阳之所盛处也。其地下,水土弱,雾露之所聚也。其民嗜酸而食胕,故其民皆致理而赤色,其病挛痹,其治宜微针。故九针者,亦从南方来。参与整理:冷冷清清、佩之、晓杰、建良、慧从卢溪、zxiu、yhlj、天机锁、猪光宝器、树没叶、答答答、weiping、天色梁冬:是的,重新发现中医太美。大家好,欢迎收听今天晚上的国学堂,依然是厚朴中医学堂堂主徐文兵老师在此,谢谢徐老师。徐文兵:梁冬好,听众朋友们大家好!梁冬:啊,谢谢您的光临,之前呢,我们不是徐老师和梁某人搭边出了一本书叫作《黄帝内经》嘛。啊,有些朋友就反映,话说呢,说这个书全讲的你生活方面有什么不对,什么不对,然后呢,到底该怎么办没说!徐文兵:呵呵梁冬:啊,有些朋友很困惑,说怎么办呢?倒是我们录音师老马说了一句话,很真理,他说,你把那些不对的事情不做,你就对了!徐文兵:呵呵。梁冬:其实生活里面不一定要做对的事,你只要不做不对的事,就可以了。徐文兵:对,不见得非要买股票,不买股票不就不赔了嘛!梁冬:哈哈哈,或者说,买了股票不卖,你就不会亏。徐文兵:无为而治,啊,不要干蠢事,要比那个瞎干蠢事本身就是一种进步。梁冬:对。徐文兵:上期节目我们讲

的一个是牛奶问题,一个是艾灸的问题。梁冬:对。徐文兵:艾灸呢,其实还是一个外治法。梁冬:对。徐文兵:呃,如果你想又喝牛奶,又把它消化掉,牛奶本身没错,啊,错的是呢,它积聚在你体内呢,你没法儿把它消掉化掉,如果能把它消掉化掉,那又是一个非常好的能源。所以我们如果非要喝牛奶的话,那就在牛奶里面要加一些热性的这个中药的成份。梁冬:拿姜来说,行不行?徐文兵:哎!那上次不是说广州的那个,梁冬:姜撞奶。对。徐文兵:姜撞奶,这本身就很对。另外呢我们经常使用一些中药,叫荜茇,草字头一个毕业的毕,茇呢,也是草字头一个拨弄的拨,这是一个荜茇,还可以加肉桂,就是我们那个吃炖肉用的那个桂皮,啊,再加这个,很多人一喝牛奶就说过敏,说乳糖不耐受,说喝完以后呢就拉肚子,西医说你是缺什么酶,其实呢,你那酶有就是它温度不够,它没法工作。这种人呢,如果你拿这种荜茇和肉桂煮上奶,或者用干姜,或者用一些比干姜更厉害的就高良姜煮上牛奶喝呢,你喝完以后试试,你就肯定不会拉肚子,就是说你能把它化掉了。这就像有些人对鸡蛋过敏,他吃生鸡蛋过敏,他吃炒鸡蛋就不过敏。梁冬:对。徐文兵:他要在炒鸡蛋里面再放点葱花和韭菜,他就更不过敏。这就是我们讲的食物的调和,这也是我们古人的经验。另外呢,就是大家可以喝点酸奶。酸奶就是利用微生物的能量发酵了。梁冬:发酵。徐文兵:把它那个阴寒之气呢,平和一些,这

徐文兵老师浅释《濒湖脉学》中的浮脉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徐文兵老师浅释《濒湖脉学》中的浮脉 先讲一个就师父反复强调的《濒湖脉学》。我刚才讲了,你一定要手上有气,手上有气的标准就是你的手是热的,然后你再去号病人的脉。号病人脉的时候你要知道躲,因为你在号脉的时候,你要用心,其实你就向他打开你的心了,那个病人邪气重的时候,你是打开的,它就要进去。 所以当你号脉的时候,有时候你要弹一下指头,离开他。你如果不离开,那个东西就沿着这个手上来了,所以,你要有感有觉,你才能去做医生,这是我说我自己的体会。 我给大家举个例子就是说,李时珍老先生他是怎么给我们讲脉的。最简单的一个脉叫浮脉。他的歌诀是这么背的:“浮脉唯从肉上行,如循榆荚似毛轻。三秋得令知无恙,久病逢之却可惊。”这是他对脉的描写,我们看起来很简单,这些字儿大家都认得,但是你要去想象,用心去体会它的感觉的话呢,确实需要有号过脉的人或者懂的人给讲一下。这个浮脉呢,“唯从肉上行”,什么叫肉?我们看一下我们身体的层次,最表的是毛,毛底下是皮,皮底下是什么呢? 是肤,啊。皮底下是肤,肤底下是肉,也就是我们说的肌肉,肉底下是脉,脉底下是筋,筋底下才是骨,骨里面是髓。我们就不说了。所以他说是“肉上行”,讲的是什么呢?讲的是你手一搭脉,你能感觉到他这个层次在中部以上,中部以上,所以我们号脉讲轻轻一搭的感觉和稍微按一下,和摁到骨头上那个感觉,所以跟浮脉相对的是什么呀?是沉脉。比沉脉还厉害的叫伏脉,是那个“伏”,是这个“伏”,我们讲住骨,就是摸到骨头上才能摸到的感觉。那么浮脉的第一感觉是,它在肉的层次上跳动。 这个肌肉,大家都说肌肉,请问肌和肉有什么区别?《黄帝内经》讲,上古之人修炼的时候,“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如果你不理解气和神的话,你光从唯物主义角度上讲,你理解不了“肌”“肉”的区别。可是道家重视气,也就是说肌和肉是同一块组织,但是当它发力绷紧的状态,凸起的叫肌,而当它泄了气放松的状态,就叫肉,区别在于它有没有气,是吧。 为什么叫“肌肉若一”呢?它是在需要的时候它能绷起来发力,在放松的时候它能松得很软,我们经常说人,说你这人很肉,开车这么肉,做事儿这么肉,

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篇第八讲概诉

四气调神大论篇第八讲 主讲:徐文兵主持:梁冬 播出时间:2009-05-09 23:00—24:00 经文:逆秋氣則太陰不收,肺氣焦滿,逆冬氣則少陰不藏,腎氣濁沉。 参与整理:黄帝内经_音频转文字群——草木旺盛、艾草、慧从卢溪、猪光宝器等 梁冬:是的,重新发现中医太美,大家好,欢迎收听今天晚上的国学堂,依然是和厚朴中医学堂堂主徐文兵老师一起来分享《四气调神大论篇》,在上一周我们讲到了“逆夏气则太阳不长,心气内洞” 徐文兵:对,上次我们有一句说了半截没说完。我们现代人很多得了颈肩综合症,肩膀脖子老是那么酸疼,这和他们伏案工作有关系。但是大家忘了,如果你里面的小肠是寒的、是不通的话,它照样会反映在经络上。就是你的肩背,小肠经走过的经络就出现问题。你一定要想治你体表的问题的话,还得往你肚子里面找原因。 梁冬:那怎么能治呢? 徐文兵:小肠有两个代表穴,叫水分和关元。你去看,很多人水分那儿就有一个结,咯噔咯噔的,一摸就响,你一定要把它揉开了。中里巴人不是说一个推腹疗法吗? 梁冬:推心置腹。 徐文兵:对,推心置腹。去把自己的手搓热了,揉自己的肚子。还有就是温暖自己的肚子,要用艾灸去灸一下自己的关元。 梁冬:那,吃东西有什么注意的吗? 徐文兵:吃东西的话,特别是在夏天,人体开放,小肠开门迎客的时候,你把那些凉不几几的东西弄进去。 梁冬:海鲜加冻啤酒? 徐文兵:海鲜加冻啤酒。还有呢,就是大家一定要注意,物理温度和化学温度是不一样的。 梁冬:什么意思? 徐文兵:拿冰镇辣椒吃进肚子里,它也是热的。你煮开了喝那个牛奶,它也是凉的。它有个化学反应,这个化学反应会消耗你的阳气。消耗的阳气多,它带来的就是寒,消耗的阳气少,可能就是热。这就是我们平常应该注意的问题。另外,就是有颈肩综合症的人呢,就是,看自己的小鱼际有没有发青发黑?有一年,我有一个好朋友,大春天的,不是“广步于庭”,早早的刚立春,就跑到颐和园去踏青。结果那草还没有发芽呢,他没踏成青,让青把他给踏住了,受寒,冻得脚疼,不听使唤。不停跑厕所吧,他还拉不出东西来。他就是那个泄泻的“泄”,他

徐文兵解读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第一讲文字稿

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一讲 主讲:徐文兵主持:梁冬 播出时间:2009-03-21 23 :00 —24 :00 经文: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夜臥早起梁冬:是的,重新发现,中医太美。大家好,欢迎收听今天的国学堂之中医太美。那对面呢,依然是最近人气暴涨的徐文兵徐小周老师。 徐文兵:梁冬好,听众朋友们大家好! 梁冬:很多人说您有这个赵忠祥的声音哦。 徐文兵:哎哟,不知道是夸我呢还是骂我。 梁冬:是的,我们在过去的十三周里面呢,粗略的讲了讲上古天真论,和大家一起向这 个徐老师学习了一遍,那从今天开始,我们就要进入这个四气调神大论,是《素问》的第二篇,徐文兵:对。 梁冬:请徐老师这个给我们破一下题? 徐文兵:为什么讲“四气养神大论”呢?首先我们在上古天真论的第一篇里面就聆听了黄帝的老师岐伯的谆谆的教诲,诲人不倦,他反复几次提到:第一,他指上古之人呢,叫法于阴阳,和于术数。这种法于阴阳就是人的所作所为要根据阴阳的变化去定出一些规则去做;后来他指出一些不善于养生的人呢,说他们不知持满,不时御神。这个不时御神指什么呢? 梁冬:就是不按照时间。 徐文兵:不按昼夜和四季的变化去调整自己的那个生命的节奏,上次节目我记得你就重

点提出生命是一个节奏,是,生命的节奏要和大自然的节拍符合一致的话,就过得很顺。否则的话,就呛着,很累。所以他在那个真人、至人、圣人、贤人中也提到了,特别说,圣人、贤人也是根据调于四时,他根据四季的变化去安排自己的身心作息节律。所以呢,一个调于四时他就扩展开来在第二篇紧跟着就来讲了,他归结成一篇大的题目,叫四气调神大论。 梁冬:那调神又作何解释? 徐文兵:调神就是说人的意志,就是我们后天出生以后,被培养出来这种后天的理性的思维,是可以干什么呢?是可以慢慢学会要控制自己的情绪,安排自己的起居作息,然后调 设自己的魂魄,魂魄是先天赋予你的,你改变不了的,但是可以通过后天的这种训练,使得自己的心和意达到一种沟通,也就是说,让你先天赋予的那个神的本能,就是符合按照你的意愿,去按照一种新的规律,去做。这叫调神。 梁冬:对,我们常常讲心意、心意,但是心和意显然不一样。 徐文兵:完全不一样。 梁冬:它到底怎么不一样呢? 徐文兵:你看我们经常说过年说:祝你万事如意!还有一种更好的说法叫:祝您称心如意!很人就当排比句,就是祝我好,不对。大家观察一下,我们生活中很多东西是称心的未必如意,如意的未必称心。 梁冬:此话怎解? 徐文兵:这个心我讲了是先天赋予你的那个本心,是本能的东西,是不以后天的意志为转移的东西,这叫心,本心。那个意是什么?出生以后,被灌输培养的,教育出来的东西。 梁冬:您能举个例子吗? 徐文兵:举个例子,就是说这个禅中有个故事,说有个小和尚跟着老和尚第一次进城,

内经习题汇总

一、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5分) 1、天年(《素问·上古天真论》) 2、涌泄(《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3、阴阳异位(《素问·太阴阳明论》) 4、偏枯(《素问·生气通天论》) 5、开鬼门,洁净府(《素问·至真要大论》)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灵枢·天年》:“以(1)为基,以(2)为楯。失神者死,得神者生也。 2、《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在内,阳之(3)也;阳在外,阴之(4)也。” 3、《灵枢·本神》:“随神往来者谓之(5),并精而出入者谓之(6)。” 4、《素问·灵兰秘典论》:“肝者,(7)之官,(8)出焉。” 5、《素问·咳论》:“此皆聚于(9),关于(10)” 6、《灵枢·百病始生》:“积之始生,得(11)乃生,(12)乃成积也。” 7、《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因其轻而(13)之,因其重而(14)之,因其衰而彰之。” 8、《素问·生气通天论》:“阳气者,(15)则养神,(16)则养筋。” 9、《素问·痹论》:“凡痹之类,逢寒则(17),逢热则(18)。” 10、《素问·五藏别论》:“胃者,(19)之海,(20)之大源也。” 三、单选题:(每题1分,共30分) 1、《黄帝内经》的作者是() A.黄帝 B. 岐伯 C.黄帝和岐伯 D.古代众多医家 2、《素问·上古天真论》指出,男子“天癸至”的年龄是() A.八岁 B. 二七 C.二八 D.三八 3、《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冬三月的养生,人的生活起居宜() A.夜卧早起 B. 早卧早起 C.早卧晚起 D.夜卧晚起 4、《灵枢·天年》指出,人在十岁左右的生理表现特征是() A.好坐 B. 好趋 C.好卧 D.好走 5、《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治病必求于本”的“本”是指() A.病因 B. 阴阳 C.正气 D.五脏 6、《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述“浊阴走五脏”中的“浊阴”是指() A.痰饮水湿 B. 水谷精气 C. 精血津液 D.寒湿阴气 7、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药食气味辛甘者,其作用是() A.涌泄 B. 发散 C. 补气 D.发热 8、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壮火之气衰”,其中“壮火”的本义是指() A.药食气味的纯阳作用 B. 相火 C. 君火 D.病理之火 9、《素问·灵兰秘典论》认为,脾胃是()

灵枢·卫气行..._《黄帝内经》_原文_内容

灵枢·卫气行 【原文】 灵枢·卫气行 【内容】 黄帝问于岐伯曰:愿闻卫气之行,出入之合,何如? 岐伯曰:岁有十二月,日有十二辰,子午为经,卯酉为纬。天周二十八宿,而一面七星,四七二十八星。房昴为纬,虚张为经。是故房至毕为阳,昴至心为阴。阳主昼,阴主夜。故卫气之行,一日一夜五十周于身,昼日行于阳二十五周,夜行于阴二十五周,周于五脏。 是故平旦阴尽,阳气出于目,目张则气上行于头,循项下足太阳,循背下至小趾之端;其散者,别于目锐眦,下手太阳,下至手小指之间(别本作端)外侧;其散者,别于目锐眦,下足少阳,注小趾次趾之间。以上循手少阳之分侧,下至小指(次指)之间;别者以上至耳前,合于颔脉,注足阳明,以下行至跗上,入五趾之间;其散者,从耳下下手阳明,入大指之间,入掌中。其至于足也,入足心,出内踝,下行阴分,复合于目。故为一周。 是故,日行一舍,人气行(于身)一周与十分身之八;日行二舍,人气行(于身)三周于身与十分身之六;日行三舍,人气行于身五周与十分身之四;日行四舍,人气行于身七周与十分身之二;日行五舍,人气行于身九周;日行六舍,人气行于身十周与十分身之八;日行七舍,人气行于身十二周在身与十分身之六;日行十四舍,人气二十五周于身有奇分与十分身之二,阳尽于阴,阴受气矣。其始入于阴,常从足少阴注于肾,肾注于心,心注于肺,肺注于肝,肝注于脾,脾复注于肾为周。是故夜行一舍,人气行于阴脏一周与十分脏之八,亦如阳行之二十五周,而复合于目。阴阳一日一夜,合有奇分十分身之四(别本作二),与十分脏之二,是故人之所以卧起之时有早晏者,奇分不尽故也。 黄帝曰:卫气之在于身也,上下往来不以期,候气而刺之,奈何?

黄帝内经思考题整理

《黄帝内经》概论 复习思考题 1、《内经》是怎样的一本书? 2、《内经》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3、如何看《内经》理论体系的形成? 4、试述《内经》理论体系的特点。 5、试述《内经》理论的现代价值。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复习思考题] 1、名词解释:“阳化气,阴成形”、“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飧泄、胀、清阳、浊阴、“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厥气、七损八益、“从阴引阳、从阳引阴”、权衡规矩、“暴怒伤阴,暴喜伤阳”。 2.背诵: “阴阳者,天地之道——重热则寒。” “风胜则动——湿胜则濡泻。” “故喜怒伤气——冬生咳嗽。” “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之使也。” “故邪风之至——半死半生也。” “善诊者——以诊则不失也。” 3. 理解: (1)阴阳的基本概念是什么? (2)如何运用阴阳观点去解决医疗实践中的问题? (3)怎样理解“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素问·六节藏象论篇 复习思考题 1.词解:(1)藏象(2)封藏之本(3)罢极之本 2.列表归纳五脏的主要生理功能、与五体、五华的通应关系; 3.理解: (1)如何理解“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也”? (2)试比较本篇与《灵兰秘典论》所论内容的异同。 素问·五脏别论 复习思考题 1.脏和腑各有哪些不同的生理功能和特点?这一理论有何临床指导意义? 2.为什么说“魄门亦为五脏使”?这一理论有何临床意义? 3.为什么说“气口独为五脏主”? 4.解释:(1)魄门亦为五脏使;(2)满而不能实,实而不能满;(3)气口

素问·太阴阳明论 复习思考题 一、词解:1.阳道实,阴道虚2.阴阳异位3.四肢不用4.肠5.飧泄 二、背诵: 1.“阳者,天气也……阴受湿气”。 2.“脾病而四肢不用,何也?……故不用焉”。 三、理解: 1.脾与胃“生病而异者,何也?” 2.“阳道实,阴道虚”的理论观点有何意义? 3.脾胃之病,为何出现“四肢不用”? 4.“脾不主时”的精神实质是什么? 灵枢·本神 复习思考题 1.背诵:“故生之来…因虑而处物谓之智.” 熟读:“肝藏血…谨而调之也”一段。 2.为什么“凡刺之法,先必本于神”? 3.试述精神魂魄的概念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 4.试述情志致病的机理、症状及一般规律。 5.试述五脏虚实的病候及治疗原则。 6.解释:(1)本于神;(2)经溲不利;(3)胸盈仰息。 素问·生气通天论 复习思考题 1、词解: 生气通天、四维相代、煎厥、薄厥、偏枯、足生大丁、肠澼 2、背诵: “阳气者,若天与日—四维相代,阳气乃竭。” “凡阴阳之要—发为痿厥。” 3.理解: (1)试述阳气在人体生理病理中的重要作用及其临床意义? (2)如何理解阴精和阳气的关系及“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的含义? (3)怎样理解五味入五脏的理论及其意义? 素问·至真要大论 复习思考题 1、词解:病机、掉眩、逆者正治、从者反治、暴注下迫、瞀瘛。 2、背诵:病机十九条。 3、理解: (1)分析病机十九条?

国学堂-梁冬对话徐文兵第一讲 文字版

旅游卫视国学堂-20100227国学堂-梁冬对话徐文兵第一讲文字版 播出时间:旅游卫视2010.02.27 23:00~23:30 主讲:徐文兵主持:梁冬 视频音频下载:hi.baidu./eajian/blog/item/09b4121a4e933.html 文字整理:慕越人、徒步去旅行、天机锁、佩之、XX、蓝色天空、修身齐家、慧从庐溪 旁白:人要活到多少岁才算尽其天年? 徐文兵:两个甲子。 梁冬:一百二。 旁白:是什么因素影响了人寿命的长短? 梁冬:以母为基,以父为楯。 徐文兵:最重要打的那个“基”,来源于母亲。 梁冬:父亲他的……体现在哪里?什么叫做外在表现啊? 徐文兵:行为啊,举止啊,学习啊,工作啊,一些,表现的不是很好。那是什么?子不教……

梁冬:父之过。 徐文兵:父之过。 旁白:国学堂《黄帝内经》之天年系列,梁冬对话徐文兵,聊聊如何才能颐养天年。 梁冬:重新发现中国文化太美,大家好,欢迎收看今天的“国学堂”。我是梁冬,梁某人。今天的“国学堂”,有幸呢请到了厚朴中医学堂堂主徐文兵老师呢,和我们一起讲这个《黄帝内经》。 徐文兵:梁冬好!听众朋友们大家好! 梁冬:以及观众。 徐文兵:以前是听众,现在成观众了,大家好! 梁冬:啊,徐老师,咱们这个,由于时间非常紧凑,所以呢,抓紧时间进入《黄帝内经?灵枢经?天年》啊,这个解一下题。 徐文兵:呵……大家都知道中医,《上古天真论》第一篇讲的就是让“人尽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背景提示:“人尽其天年,度百岁乃去。”——《黄帝内经》 自然赋予人的寿命叫天年,是两个甲子,120岁。 徐文兵:就说,中国道家或中医认为,人的天赋的寿命,叫“天年”,

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_《黄帝内经》_原文_内容

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 【原文】 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 【内容】 黄帝曰:夫百病之所始生者,必起于燥温寒暑风雨、阴阳喜怒、饮食居处,气合而有形,得脏而有名,余知其然也。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何也? 岐伯曰:四时之气使然。 黄帝曰:愿闻四时之气。 岐伯曰: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气之常也,人亦应之,以一日分为四时,朝则为春,日中为夏,日入为秋,夜半为冬。朝则人气始生,病气衰,故旦慧;日中人气长,长则胜邪,故安;夕则人气始衰,邪气始生,故加;夜半人气入脏,邪气独居于身,故甚也。 黄帝曰:有时有反者何也? 岐伯曰:是不应四时之气,脏独主其病者,是必以脏气之所不胜时者甚,以其所胜时者起也。 黄帝曰:治之奈何? 岐伯曰:顺天之时,而病可与期。顺者为工,逆者为麤。 黄帝曰:善。余闻刺有五变,以主五输,愿闻其数。 岐伯曰:人有五脏,五脏有五变,五变有五输,故五五二十五输,以应五时。 黄帝曰:愿闻五变。 岐伯曰:肝为牡藏,其色青,其时春,其音角,其味酸,其日甲乙。心为牡藏,其色赤,其时夏,其日丙丁,其音徵,其味苦。脾为牝藏,其色黄,其时长夏,其日戊己,其音宫,其

味甘。肺为牝藏,其色白,其音商,其时秋,其日庚辛,其味辛。肾为牝藏,其色黑,其时冬,其日壬癸,其音羽,其味咸。是为五变。 黄帝曰:以主五输奈何? (《医部全录》注曰:缺岐伯曰。)脏主冬,冬刺井。色主春,春刺荥。时主夏,夏刺输。音主长夏,长夏刺经。味主秋,秋刺合。是谓五变,以主五输。 黄帝曰:诸原安和,以致六输? 岐伯曰:原独不应五时,以经合之,以应其数,故六六三十六输。 黄帝曰:何谓脏主冬,时主夏,音主长夏,味主秋,色主春?愿闻其故。 岐伯曰:病在脏者,取之井。病变于色者,取之荥。病时间时甚者,取之输。病变于音者,取之经。经满而血者,病在胃。及以饮食不节得病者,取之于合,故命曰味主合。是谓五变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