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60个常用穴位定位

60个常用穴位定位

60个常用穴位定位
60个常用穴位定位

60个常用穴位定位、主治、操作

1.尺泽合穴

定位:在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

主治:咳嗽,气喘,咳血,小儿惊风,急性吐泻,肘臂挛痛。

操作:直刺0.8~1.2寸,或点刺出血。

2.列缺络穴;八脉交会穴(通于任脉)

定位: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当肱桡肌与拇长展肌腱之间。

(简便取穴双手虎口交叉,食指指尖所指处)

主治:头痛,项强,咳嗽,气喘,咽喉肿痛,口眼歪斜,牙痛。

操作:向上斜刺正0.5~0.8寸。

3.少商井穴

定位:拇指桡侧指甲根角旁约0.1寸。

主治:咽喉肿痛,高热,昏迷,癫狂,鼻衄。

操作:浅刺0.1寸,或点刺出血。

4.商阳井穴

定位:示指末节桡侧,指甲根角旁0.1寸。

主治:齿痛,咽喉肿痛及五官疾患,热病、昏迷。

操作:浅刺0.1寸,或点刺出血。

5.合谷原穴

定位:在手背,第1、2掌骨间,当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处。(半握拳取穴)

主治:头痛,齿痛,目赤肿痛,口眼歪斜,耳聋,经闭,滞产,无,发热恶寒,无汗,多汗。

操作:直刺0.5~1寸。

6.手三里

定位:在阳溪穴与曲池穴连线上,肘横纹下2寸处。

主治:肘臂无力,上肢不遂,腹痛,腹泻,腹胀,齿痛,颊肿。操作:直刺0.8~1.2寸。

7.曲池合穴

定位:屈肘成直角,在肘横纹外侧端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

主治:手臂痹痛,半身不遂,瘾疹,热病,癫狂,腹痛,吐泻,高血压,咽喉肿痛,齿痛。

操作:直刺0.5~1寸。

8.肩髃

定位:肩峰端下缘,当肩峰与肱骨大结节之间,三角肌上部中央。臂外展或平举时,肩部出现两个凹陷,当肩峰前下方凹陷处。

主治:肩臂挛痛,上肢不遂,瘰疬。

操作:直刺或向下斜刺0.8~1.5寸。

9.迎香

定位:在鼻翼外缘中点旁开约0.5寸,当鼻唇沟中。(微笑当鼻辰沟中正中央,略向上刺)

主治:鼻塞,口歪,鼻衄,胆道蛔虫。

操作:略向内上方刺或平刺0.3~0.5寸。

10.四白

定位:目正视,瞳孔直下,当眶下孔凹陷处。主治:目赤痛痒,目翳,眼睑润动,头痛,眩晕,口眼歪斜,面肌痉挛。

操作:直刺0.3~0.5寸。

11.地仓

定位:口角旁约0.4寸,上直对瞳孔

主治:口眼歪斜,齿痛,流涎,三叉神经痛。

操作:斜刺或平刺0.5~0.8寸。

12.下关

定位:在耳屏前,下颌骨髁状突前方,当颧弓与下颌切迹所形成的凹陷中。合口有孔,张口即闭。

主治:牙关不利,三叉神经痛,口眼歪斜,面痛,齿痛,耳鸣,耳聋。

操作:直刺或斜刺0.5~1寸。

13.头维

定位:当额角发际上0.5寸,头正中线旁开4.5寸。

主治:头痛,目眩,迎风流泪,视物不明,目痛。

操作:向后平刺0.5~0.8寸或横刺透率谷。

14.天枢大肠募穴

定位:脐中旁开2寸。

主治:腹痛,腹胀,肠鸣泄泻,痢疾,便秘,肠痈,月经不调等。

操作:直刺1~1.5寸。

15.犊鼻

定位:屈膝,在髌韧带外侧凹陷中。

主治:膝痛,屈伸不利。

操作:屈膝90°,向后内斜刺1.~1.5寸。

16.足三里合穴;胃下合穴

定位:犊鼻穴下3寸,胫骨前嵴外1横指处。主治:胃痛,呕吐,噎膈,腹胀,肠鸣,下肢痿痹,泄泻,便秘,痢疾,疳积,乳痈,肠痈,水肿,癫狂,脚气,虚劳羸瘦,心悸,气短。本穴有强壮作用,为保健要穴。

操作:直刺1.0~2.0寸。

17.丰隆络穴

定位:外踝尖上8寸,条口穴外1寸,胫骨前嵴外2横指处。

主治:痰多,咳嗽,头痛,眩晕,腹胀,便秘,癫狂,下肢痿痹。

操作:直刺1.0~1.5寸。

18.内庭荥穴

定位:足背第2、3趾间缝纹端。

主治:齿痛,咽喉肿痛,胃痛吐酸,腹胀,泄泻,痢疾,便秘,热病,足背肿痛。

操作:直刺或向上斜刺0.5~1寸。

19.三阴交

定位: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面后缘。

主治:肠鸣,泄泻,腹胀,食不化,月经不调,崩漏,赤白带下,阴挺,痛经,难产,心悸失眠,高血压,下肢痿痹。

操作:直刺1.0~1.5寸。

20.阴陵泉合穴

定位:胫骨内侧髁下方凹陷处。

主治:腹胀,泄泻,水肿,小便不利或失禁,阴茎痛,膝痛,黄疸。

操作:直刺1.0~2寸。

21.血海

定位:屈膝,在髌骨内上缘上2寸,当股四头肌内侧头的降起处。

主治:月经不调,痛经,经闭,崩漏,瘾疹,皮肤瘙痒,丹毒,股内侧痛。

操作:直刺1.0~1.5寸。

22.通里络穴

定位:腕横纹上1寸,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缘。

主治:心悸、怔忡,舌强不语,腕臂痛。

操作:直刺0.3~0.5寸。

23.神门输穴;原穴

定位:腕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处。

主治:心痛,心烦,健忘,失眠,惊悸,怔忡,高血压,胸胁痛。

操作:直刺0.3~0.5寸。避开尺动脉、静脉。

24.后溪输穴;八脉交会穴

定位:微握拳,第5掌指关节后尺侧的远侧掌横纹头赤白肉际。

主治:头项,强痛,耳聋,热病,疟疾,癫狂,盗汗,目赤,咽喉肿痛,腰背痛。

操作:直刺0.5~0.8寸。

25.听宫

定位:耳屏前,下颌骨髁状突的后方,张口时呈凹陷外。

主治:耳鸣,耳聋,齿痛。

操作:张口,直刺0.5~1寸。

26.风门

定位:第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感冒,咳嗽,发热,头痛,目眩,项强,胸背痛。

操作:斜刺0.5~0.8寸。

27.肺俞

定位: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咳嗽,气喘,潮热,盗汗,骨蒸,咯血,鼻塞。

操作:直刺0.5~0.8寸。

28.胃俞

定位:第12胸椎棘实下,旁开1.5寸。

主治:胃脘痛,腹胀,呕吐,完谷不化,肠鸣。

操作:直刺0.5~1寸。

29.肾俞

定位: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遗精,阳痿,早泄,遗尿,腰背酸痛,头晕,耳鸣,耳聋,月经不调,喘咳少气。

操作:直刺0.5~1寸。

30.委中合穴;膀胱下合穴

定位:腘横纹中点,当股二头肌肌腱与半腱肌肌腱的中间。

主治:腰背痛,下肢痿痹,中风昏迷,半身不遂,腹痛,呕吐,腹泻,小便不利,

丹毒。

操作:直刺1~1.5寸。

31.秩边

定位:平第四骶后孔,骶正中嵴旁开3寸。

主治:腰骶痛,下肢痿痹,阴痛,痔疾,便秘,小便不利。

操作:直刺1.5~3寸。

32.承山

定位:腓肠肌两肌腹之间凹陷的顶端处,约在委中穴与昆仑穴之间中点。

主治:腰腿拘急、疼痛,小腿转筋,痔疾,便秘。

操作:直刺1~2寸。

33.昆仑经穴

定位:外踝尖与跟腱之间凹陷处。

主治:癫痫,后头痛,滞产,眩晕,腰骶疼痛,目赤痛,项强。

操作:直刺0.5~0.8寸。

34.至阴井穴

定位:足小趾外侧趾甲根角旁约0.1寸。

主治:胎位不正,头痛,鼻塞,鼻衄,目痛,滞产。

操作:浅刺0.1寸或点刺出血,胎位不正用灸法。

35.涌泉井穴

定位:足趾跖屈时,约当足底(去趾)前1/3凹陷处。

主治:昏厥,中暑,小儿惊风,癫证,头痛、头晕,目眩,咽喉肿痛,咯血,便秘,小便难,奔豚气,足心热。

操作:直刺0.5~1寸。

36.太溪输穴;原穴

定位:内踝高点与跟腱后缘连线的中点凹陷处。

主治:头痛,目眩,咽喉肿痛,齿痛,耳聋,耳鸣,咳嗽,气喘,月经不调,失眠,健忘,消渴,遗精,阳痿,腰冷痛,。

操作:直刺0.5~0.8寸。

37.内关络穴

定位: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主治:中风昏迷,舌强不语,小儿惊风,中暑,昏厥。

操作:直刺0.5~1寸。

38.外关络穴;八脉交会穴,通阳维脉

定位:腕背横纹上2寸,尺骨与桡骨正中间。主治:热病,头痛,目赤肿痛,耳鸣,耳聋,瘰疬,胁肋痛,上肢痹痛。

操作:直刺0.5~1寸。

39.支沟经穴

定位:腕背横纹上3寸,桡骨与尺骨正中间。

主治:便秘,耳鸣,耳聋,暴音,瘰疬,胁肋疼痛,热病。

操作:直刺0.5~1寸。

40.翳风

定位:乳突前下方与下颌角之间的凹陷中。主治:耳鸣,耳聋,牙关紧闭,口眼歪斜,瘰疬。

操作:直刺0.8~1.2寸。

41.角孙

定位:折耳廓向前当耳尖直上入发际处。

主治:头痛,项强,目赤肿痛,齿痛。

操作:平刺0.3~0.5寸。

42.风池

定位: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之间的凹陷中,平风府穴。

主治:中风,头痛,眩晕,耳鸣,耳聋,目赤肿痛,颈项强痛,感冒,癫痫,热病。

操作:向鼻尖方向斜刺0.8~1.2寸。

43.环跳

定位:侧卧屈股,当股骨大转子最高点与骶管裂孔连线的外1/3与内2/3交点处。

主治:腰胯疼痛,半身不遂,下肢痿痹,风疹。

操作:直刺2~3寸。

44.阳陵泉合穴;胆下合穴;八会穴之筋会

定位: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中。

主治:黄疸,胁痛,口苦,呕吐,膝肿痛,下肢痿痹,脚气,小儿惊风,夜盲,近视,胸乳胀痛,下肢痿痹。

操作:直刺1~1.5寸。

45.悬钟(绝骨)八会之髓会

定位:外踝高点上3寸,腓骨前缘。

主治:痴呆,项强,胸胁胀痛,下肢痿痹,咽喉肿痛,脚气,半身不遂,痔疾。

操作:直刺0.5~0.8寸。

46.太冲输穴;原穴

定位:足背,第1、2跖骨结合部之前凹陷中。

主治:中风,头痛,眩晕,目赤肿痛,耳鸣,口眼歪斜,黄疸,胁痛,腹胀,遗尿,癃闭,崩漏,月经不调,痛经,癫痫,呕逆,小儿惊风,下肢痿痹。

操作:直刺0.5~1寸。

47.腰阳关

定位:后正中线上,第4腰椎棘突下凹陷中,约与髂脊相平。

主治:月经不调,遗精,阳痿,腰骶疼痛,下肢痿痹。

操作:直刺0.5~1寸。

48.命门

定位: 后正中线上,第2腰椎棘突下凹陷中。

主治:腰脊强痛,月经不调,遗精,阳痿,小腹冷痛,腹泻。

操作:直刺0.5~1寸。

49.大椎

定位:后正中线上,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

主治:热病,疟疾,咳嗽,气喘,骨蒸盗汗,癫痫,项强,脊痛,风疹,座疮。

操作:斜刺0.5~1寸。

50.百会

定位:后发际正中直上7寸处,或当头部正中线与两耳尖连线的交点处。

主治:痴呆,头痛,眩晕,中风,失语,耳鸣,癫狂,脱肛,阴挺,胃下垂,肾下垂,健忘,不寐。

操作:平刺0.5~1寸。

51.神庭

定位: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0.5寸。主治:头痛,目痛,鼻渊,鼻衄,癫狂,疟疾,热病。

操作:平刺0.3~0.5寸。

52.水沟

定位:在人中沟的上1/3与下2/3交点处。

主治:昏迷,晕厥,癫狂病,小儿惊风,鼻衄,口眼歪斜,闪挫腰痛。

操作:向上斜刺0.3~0.5寸。

53.中极膀胱募穴

定位:前正中线上,脐下4寸。

主治:小便不利,遗尿,疝气,遗精,阳痿,月经不调,崩漏,带下。

操作:直刺1~1.5寸。

54.关元小肠募穴

定位:前正中线上,脐下3寸。

主治:中风脱证,虚劳冷惫,羸瘦,小腹疼痛,疝气,遗尿,小便频数,腹泻,五淋,尿血,尿闭,尿频,月经不调,带下,崩漏。

操作:直刺1~2寸,需排尿后进行针刺。孕妇慎用。

55.气海肓之原穴

定位:前正中线上,脐下1.5寸。

主治:虚脱,形体羸瘦,水谷不化,腹泻,痢疾,小便不利,遗精,阳痿,月经不调,带下,崩漏。

操作:直刺1~2寸。

56.神阙

定位:脐窝中央。

主治:虚脱,中风脱证,腹痛,腹胀,腹泻,便秘,脱肛,水肿,小便不利。

操作:禁刺,宜灸。

57.中脘胃募穴;八会穴之腑会

定位: 前正中线上,脐上4寸,或脐与胸剑联合连线的中点。

主治:胃痛,纳呆,小儿疳积,呕吐,反酸,泄泻,黄疸,癫痫。

操作:直刺1~1.5寸。

58.印堂

定位:在额部,当两眉头的中间。

主治:痴呆,失眠,头痛,眩晕,鼻衄,鼻渊,小儿惊风,子痫。

操作:提捏进针,从上向下平刺,或向左向右透攒竹、睛明等刺0.5~1寸。

59.太阳

定位:在颞部,当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约1横指的凹陷处。

主治:头痛,目疾,面瘫。

操作:直刺或斜刺0.3~0.5寸,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

60.十宣

定位:在手十指尖端,距指甲游离缘约0.1寸处,左右共10穴。

主治:昏迷,癫痫,高热,咽喉肿痛,手指麻木。

操作:直刺0.1~0.2寸。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

穴位精粹

1、人中=急救调气丸。

人中是急救昏厥要穴,按压人中可以调血气,阴阳结合,人就能醒。人中穴位于人体鼻唇沟的中点,上嘴唇沟的上三分之一与下三分之一交界处。主治癫狂痫,中风昏迷,小儿惊风。

2、迎香+孔最=特效止鼻血药。

如左鼻孔出血,用左手食指按左侧鼻迎香穴,右手大拇指按压左手大臂中点的孔最穴,并将头抬起,1-3分钟内止血。如右鼻孔出血则反之。迎香穴在鼻翼旁的鼻唇沟凹陷处。

3、风门+孔最=通宣理肺散。

按摩膀胱经的风门穴(位于背部大椎下的第2个凹洼处,左右各2厘米左右之处,见下图)加上肺经的孔最穴(位于前臂掌面桡侧,尺泽穴与太渊穴连线上,腕横纹上7寸处)=通宣理肺散。主治伤风,咳嗽,发热头痛,项强,胸背痛等。

4、肩井=颈肩腰痛特效穴。

肩井穴(见下图)在大椎穴与肩峰边线的中点。和足底涌泉穴在同一条边线上。颈肩不舒服时可以用拿肩井的方法按揉,拇指和四指相对,放在肩正中,一边捏一边往上提,就可以让肩部放松,预防肩颈疾病。肩井穴位于肩上,当大椎穴与肩峰端连线的中点上。合谷穴在一手的拇指第一个关节横纹正对另一手的虎口边,拇指屈曲按下,指尖所指处。

5、极泉穴=速效救心丸。

极泉穴在腋窝顶点。操作手法:用手指弹拨左臂腋窝顶点极泉穴处的肌腱,酸麻感会讯速向手的方向放射,可以在几分钟内缓解心脏不适。极泉穴,放射到中指为最好,也有的放射到无名指或小指。如果不发麻只发疼,冠状动脉可能堵塞50%。

6、中府=补中益气丸。

肺经上的中府穴(位于胸外侧部,与第一肋间隙平行,距前正中线6 寸处,见下图)。此乃中气之府,是中气汇集的地方,因此为调补中气的要穴,主治气不足,腹胀,消化不良,水肿、咳等;太渊穴,是肺经的原穴,穴性属土,土能生金,其补中气之气最强,按摩、艾灸都有显效。此外,只要按摩太白、商丘、太冲三穴就会有补中益气的效果。

7、气海=当参。

可补中,益气,生津,治疗脾胃虚弱,气血两亏,体倦无力,

食少,口渴,久泻,脱肛。气海穴位于体前正中线,脐下1寸半。

8、人迎穴=速效降压药。

人迎穴位于颈部,喉结旁,当胸锁乳突肌的前缘,颈总动脉搏动处(见下图)。按一边人迎穴10秒,仃10秒,再按10秒,共三次,再换一侧(不能二边同时按)。如在外面没有速效救心丸的情况下使用最佳。有人血压高的情况下也可以用,每次降压

6-10汞柱。

9、尺泽+复溜=麦味地黄丸。

按揉肺经的尺泽、肾经上的复溜,相当于麦味地黄丸,具有润肺、滋阴、去心火、纳气、平喘、止咳嗽等功效。尺泽穴位于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复溜穴位于小腿里侧,脚踝内侧中央上二指宽处,胫骨与跟腱间(或太溪穴直上2寸,跟腱的前方:见最下面的足穴图)。

10、臂合阳穴+合阳穴=颈通康片,治疗颈肩的疼痛。

臂合阳穴在手曲内横纹下2-3指腹中间有缝隙的地方,如果点对了酸麻感觉放射到中指,能治疗颈肩的疼痛。

11、大陵穴=吗叮啉。

大陵穴为脾经要穴,位于人体的腕掌横纹的中点处,当掌长肌

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见下图)。揉大陵穴可从心脏借点血帮助运化, 为您增加胃动力,还有健脾功效。

当你吃完饭不消化,揉大陵穴可以从心脏借点血帮助运化,为您增加胃动力;吃的太多喘不上气来,肚胀,揉公孙穴可促进肠子的蠕动。

12、合谷+太冲=柴胡。

双侧合谷+双太冲,俗称“开四关”组合在一起,就象柴胡一样,能疏肝理气,缓解压力。合谷穴也是止痛药。合谷位于第二掌骨的中点,紧握着骨头中点的边缘即是,是止痛的特效穴,可治经痛、牙痛。

13、太渊+商丘=参苓白术丸。

肺经上的太渊穴位于手腕横纹上,拇指根部侧即是,可治疗咳嗽,气喘,咳血,胸痛,咽喉肿痛,腕臂痛,无脉症;脾经上的商丘穴,位于内踝前下方凹陷中,当舟骨结节与内踝尖连线的中点处。主治:腹胀,肠鸣,腹泻,便秘,消化不良,足踝痛,神经性呕吐,急慢性胃炎,肠炎等。这两穴合用,可补肺健脾,是免费的参苓白术丸。

14、神门+大都穴=牛黄清心丸。

心经上的神门穴位于手机腕部横纹的小指端凹陷处(见手臂图)。脾经大都穴位于足内侧缘,足大趾与脚背交界处的那个关节前下方,足大趾内侧缘的赤白肉(见足穴位图)。先按摩心经

的神门穴,再按摩脾经的大都穴=牛黄清心丸。如果心中发热烦燥,常用牛黄清心丸,但这药若常吃,“是药三分毒”,不用说也可想而知了。

15、商阳穴=开塞露。

大肠经商阳穴位于食指尖端桡侧指甲旁,是一个专治便秘的要穴。它治疗什么类型的便秘呢?它的作用有点像开塞露,就是好像大便已经到了肛门这块了,这个穴就管用了。

16、少商穴=金嗓子喉片。

少商穴位于手中指末节尖端中央。针刺少商穴排毒法,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17、少府穴=牛黄清心丸。

少府穴位于人体的手掌面,第4、5掌骨之间,握拳时,当小指尖处。少府穴,它有清心泻火、行气活血的功效,最强的功效是清心除烦,掐掐它就相当于吃了一味“牛黄清心丸”。

18、曲泉=二妙丸

肝经上的曲泉穴位于膝内侧部,屈膝内侧横纹端,当股骨内上踝后缘,半腱肌、半膜肌止端前缘凹陷处,是清肝去湿要穴,具有清肝火、祛湿热。曲泉穴=杞菊地黄丸,相当于中药“二妙丸”。曲泉是沟通肝肾的要穴,按摩曲泉,可滋阴补肝,主治肝肾阴虚、眼睛酸涩,相当于吃了杞菊地黄丸。

19、足三里=白术,健脾益气,燥湿利水,止汗。

足三里是人体的一个穴位,位于膝盖边际下三寸,在胫骨和腓骨之间(距胫骨前嵴外侧一横指),是足阳明胃经的合穴。20、合阳穴=杜仲壮骨丸。

合阳穴位于膝关节后小腿2-3指腹处。按摩合阳穴,可治疗腰背腿颈部疾病。如点对了酸麻的感觉放射到脚趾。注:左病右治,右病左治。

21、阳陵泉+太冲穴=逍遥丸。

阳陵泉穴位于膝盖斜下方,小腿外侧之腓骨小头稍前凹陷中。按摩阳陵泉与吃中药逍遥丸效果一样,且更为迅捷。

22、商丘穴=消炎大药。

脾经上的商丘穴在内踝骨的前缘偏下一点(见上图中“下肢内侧部”),该穴正好对应于足底反射区中的下身淋巴反射区,因此可治疗各种炎症,如膀胱炎、尿道炎、盆腔炎等。同时还可以做跪膝法,效果会更好。这是因为脾是管运血的,它能把新鲜血液运到病灶上去,脏东西被清走后,炎症自然也就消除了。

23、太徯穴=六味地黄丸,滋阴补肾,并能阴阳双补。

太溪穴位于足内侧,内踝后方,当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有中医专家称此穴滋肾阴效果极好,相当于六味地黄丸的功效。

24、太溪+复溜=十全大补汤

世人只知鹿茸、枸杞、虫草、河车(胎盘),为补肾佳品,岂知太溪、复溜、涌泉才堪称是生命至宝。太溪、复溜两穴用按摩

法,效果很好,也无禁忌,常相配而用,哪个穴位敏感就先揉哪个穴,然后再把不敏感的穴也揉敏感了。有病治病,无病强身,若再同时在肾俞、关元、气海等穴拔罐。那就真成了一剂安全平和的十全大补汤了。

25、太溪=熟地。功效:养血、滋阴。

26、内庭穴=牛黄解毒丸。

里内庭穴位于脚底部,在第二趾根部,脚趾弯曲时趾尖碰到处。约第二趾趾根下约三厘米处。内庭穴是去胃火的,是去热的穴位,为人体自生的牛黄解毒丸,其作用相当于牛黄解毒。胃火牙痛、咽喉痛、热性的鼻出血,都可以揉内庭。

27、大都穴=补钙要穴。

大都穴位于足内侧缘,当足大趾本节前下方赤白肉际凹陷处——就是足大趾与脚背交界处的那个关节前下方,足大趾内侧缘的赤白肉补钙药脾经大都穴,是补钙要穴。同时,这个位置也是颈椎反射区。(这个位置也是颈椎反射区。)冬季太阳照的少,会影响钙的吸收,这时,您只要揉一揉脾经大都穴,就能帮您吸收钙了。

28、商阳穴=开塞露。

这个穴是一个专门治疗便秘的要穴。具体说来,点揉按摩商阳穴,就有排便的感觉。商阳穴位于食指尖端桡侧指甲旁。

29、太白+商丘+太冲=补中益气丸。

只要按么太白、商丘、太冲三穴合用=补中益气丸。

30、照海=生地。功效:清热生津,凉血,止血。

31、太冲+太溪+曲池=降压药。

32、然谷穴=降糖药。降糖特效穴。

33、然谷=大补阴丸。

不妨赶紧揉揉然谷=其功效相当于中药里的大补阴丸,去火补阴。有人心烦不寐,老想喝水,还总爱起急,属于阴虚火旺的体质。那么一旦口干舌燥,不妨赶紧揉揉然谷,其功效相当于中药里的大补阴丸,去火补阴。

34、申脉穴=补阳药。

位于足外侧部,外踝直下方凹陷中,见上图。为身寒多病者的纯阳大药,可缓解眩晕、双眼发红肿痛、腰酸背痛、足踝关节痛等症状,对腹泻、消化不良有辅助作用。适用于寒性体质;中老年朋友;经常伤风感冒、腹泻、怕冷人。

2013-11-01 13:12:59

中风先兆

上星、百会、印堂、肩髃、曲池、足三里、阳陵泉、完骨、天柱。眩晕加头维、风池。夜眠不安加神聪、神门。烦躁者加合谷、太冲

上星穴:为督脉经穴, 该穴位于人体的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1寸。

平刺0.5~0.8寸;可灸。

百会穴:督脉穴。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或两耳尖连线的中点处。

平刺0.5~0.8寸;可灸。

印堂穴:印堂穴是经外奇穴之一,位于人体的面部,两眉头连线中点。

向下平刺0.3-0.5寸,或三棱针放血,可灸。

肩髃穴:臂外展或平举时,肩部出现两个凹陷,当肩峰前下方凹陷处。

直刺或向下斜刺0.8~1.5寸。肩周炎宜向肩关节直刺,上肢不遂宜向三角肌方向斜刺。

曲池穴:手阳明大肠经的合穴,肘横纹外侧端,屈肘,当尺泽穴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

直刺1~1.5寸。

足三里穴:足阳明胃经穴。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

1 直刺法:稍偏向胫骨方法,直刺1—2寸。

2 斜刺法:向下刺法:向下刺入,进针2-3寸。阳陵泉穴:小腿外侧之腓骨小头稍前凹陷中。

直刺或斜向下刺1~1.5寸;可灸。

完骨穴:乳突下方沿后缘,触摸上方的骨头,有一浅凹。一压,即有震动感,这就是此穴。

直刺或斜刺0.5~1寸。不灸。

天柱穴:天柱穴位于后头骨正下方凹处,也就是颈脖子处有一块突起的肌肉(斜方肌),此肌肉外侧凹处,后发际正中旁开约2厘米左右即是此穴。

眩晕加头维、风池

头维穴:当额角发际上0.5寸,头正中线旁,距神庭4.5寸。

平刺0.5~1寸。

风池穴:在头额后面大筋的两旁与耳垂平行处。

针尖微下,向鼻尖方向斜刺0.5~0.8寸,或平刺透风府穴;可灸。

夜眠不安加神聪、神门

四神聪穴:在百会前、后、左、右各开1寸处,因共有四穴,故又名四神聪。

平刺0.5~0.8寸。

神门穴:位于腕部,腕掌侧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处。

直刺0.3~0.5寸。

烦躁者加合谷、太冲

合谷穴:

太冲穴:位于足背侧,第一、二跖骨结合部之前凹陷处。

直刺0.5--0.8寸;可灸。

中经络

内关、水沟、三阴交、极泉、尺泽、委中、风池、完骨、天柱。手指握固加合谷、八邪。上肢不能伸者加曲池

内关穴: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直刺0.5~1寸。灸7-8壮,温灸5-15分钟。

水沟穴:人中沟上1/3处,向上斜刺0.3~0.5寸

三阴交穴:在内踝尖直上三寸,胫骨后缘。

极泉穴:曲肘,手掌按于后枕,在腋窝顶点中部有动脉搏动处取穴。

避开腋动脉,直刺0.3~0.5寸,灸法:艾炷灸或温针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尺泽穴:在肘横纹中,肱二头肌桡侧凹陷处

直刺1-1.5寸;灸5-10分钟

委中穴:腘横纹中点,当股二头肌腱与半腱肌肌腱的中间。

直刺l~1.5寸,或用三棱针点刺腘静脉出血。

风池穴:在头额后面大筋的两旁与耳垂平行处。

针尖微下,向鼻尖方向斜刺0.5~0.8寸,或平刺透风府穴;可灸。

完骨穴:乳突下方沿后缘,触摸上方的骨头,有一浅凹。一压,即有震动感,这就是此穴。

直刺或斜刺0.5~1寸。不灸。

天柱穴:天柱穴位于后头骨正下方凹处,也就是颈脖子处有一块突起的肌肉(斜方肌),此肌肉外侧凹处,后发际正中旁开约2厘米左右即是此穴。

手指握固加合谷、八邪。

合谷穴:

八邪穴:在手指背侧,微握拳,第一~五指间,指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左右共8个穴位。

向上斜刺0.5-0.8寸,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可灸。

上肢不能伸者加曲池

曲池穴:手阳明大肠经的合穴,肘横纹外侧端,屈肘,当尺泽穴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

直刺1~1.5寸。

中脏腑(闭证):内关、水沟、十宣、风府。

内关穴: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直刺0.5~1寸。灸7-8壮,温灸5-15分钟。

水沟穴:人中沟上1/3处,向上斜刺0.3~0.5寸

十宣穴:手十指尖端,距指甲游离缘0.1寸,左右共10个穴位。

刺法:直刺0.1-0.2寸,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

灸法:可灸,艾柱灸5-10分钟。

风府穴:风府穴在颈部,当后发际正中直上1寸。

直刺或向下斜刺0.5-1寸。不可深刺,以免伤及深部延髓。

中脏腑(脱证):内关、水沟、气海、关元、神阙、太冲、内庭、气舍。

内关穴: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直刺0.5~1寸。灸7-8壮,温灸5-15分钟。

水沟穴:人中沟上1/3处,向上斜刺0.3~0.5寸

气海穴:体前正中线,脐下1寸半。直刺0.5~1寸;可灸。孕妇慎用。

关元穴:在脐下3寸,腹中线上,仰卧取穴。

直刺0.5~1寸,需在排尿后进行针刺;可灸。

神阙穴:在肚脐中央。因消毒不便,故一般不针,多用艾条灸或艾炷隔盐灸。

太冲穴:位于足背侧,第一、二跖骨结合部之前凹陷处。

直刺0.5--0.8寸;可灸。

内庭穴:内庭穴,ST44 Nèi tíng,是足阳明胃经的荥穴,在足背当第2、3跖骨结合部前方凹陷处。

直刺或斜刺0.5~0.8寸。艾炷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气舍穴:取穴时,可采用正坐或仰卧的姿势,气舍穴位于上胸部,锁骨根部稍中之处。

直刺0.3~0.5寸。

中风后遗症

1. 口眼歪斜:风池、太阳、颊车、迎香、地仓、下关、合谷。刺络拔罐选下关、颊车、四白。

风池穴:在头额后面大筋的两旁与耳垂平行处。

针尖微下,向鼻尖方向斜刺0.5~0.8寸,或平刺透风府穴;可灸。

太阳穴:在眉梢和外眼角的中点向后的凹陷处,大约0.5寸。

颊车穴:下颌角前上方约1横指。直刺0.3~0.5寸,平刺0.5~1寸。可向地仓穴透刺。

迎香穴:位于人体鼻翼外缘中点旁,当鼻唇沟中间。斜刺或平刺0.3~0.5寸。

地仓穴:位于人体的面部,口角外侧,上直对瞳孔。斜刺或平刺0.5~0.8寸。

下关穴:耳前方,颧骨与下颌之间的凹陷处。合口有孔,张口即闭。

直刺0.5~1.2寸;可灸。

1) 治面痛(三叉神经痛)∶略向下,直刺1.5~2寸。

2)治下颌关节炎∶向前,向后斜刺0.5~1寸。

3)治咬肌痉挛∶向下斜刺1.5~2寸。

4)治牙痛∶沿下颌骨外平刺1.5~2寸(上牙向口角方向,下牙向颊车方向)。

5)治耳疾∶向后斜刺1~1.5寸。

合谷穴:

四白穴:四白穴位于人体面部,双眼平视时,瞳孔正中央下约二厘米处。

直刺或斜刺0.3~0.5寸,或沿皮透刺睛明;或向外上方斜刺0.5寸入眶下孔。

2. 失语:风池、上星、百会、金津、玉液、廉泉、通里。

风池穴:在头额后面大筋的两旁与耳垂平行处。

针尖微下,向鼻尖方向斜刺0.5~0.8寸,或平刺透风府穴;可灸。

上星穴:为督脉经穴, 该穴位于人体的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1寸。

平刺0.5~0.8寸;可灸。

百会穴:督脉穴。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或两耳尖连线的中点处。

平刺0.5~0.8寸;可灸。

金津穴:在口腔内,当舌系带两侧静脉上,左为金津,右为玉液。点刺出血。

玉液穴:在口腔内,当舌系带两侧静脉上,左为金津,右为玉液。点刺出血。

廉泉穴:在颈部,当前正中线上,结喉上方,舌骨上缘凹陷处。

直刺0.5-0.8寸,不留针;可灸。

通里穴:在前臂掌侧,当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缘,腕横纹上1寸。

直刺0.3~0.5寸。

3. 上肢不遂:风池、肩髃、极泉、尺泽、曲池、合谷、八邪、外关。

风池穴:在头额后面大筋的两旁与耳垂平行处。

针尖微下,向鼻尖方向斜刺0.5~0.8寸,或平刺透风府穴;可灸。

肩髃穴:臂外展或平举时,肩部出现两个凹陷,当肩峰前下方凹陷处。

直刺或向下斜刺0.8~1.5寸。肩周炎宜向肩关节直刺,上肢不遂宜向三角肌方向斜刺。

极泉穴:曲肘,手掌按于后枕,在腋窝顶点中部有动脉搏动处取穴。

避开腋动脉,直刺0.3~0.5寸,灸法:艾炷灸或温针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尺泽穴:在肘横纹中,肱二头肌桡侧凹陷处

直刺1-1.5寸;灸5-10分钟

曲池穴:手阳明大肠经的合穴,肘横纹外侧端,屈肘,当尺泽穴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

直刺1~1.5寸。

合谷穴:

八邪穴:在手指背侧,微握拳,第一~五指间,指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左右共8个穴位。

向上斜刺0.5-0.8寸,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可灸。

外关穴:腕背横纹上2寸,尺骨与桡骨之间。,与正面内关相对。直刺0.5-1寸;可灸。

4.肩关节痛:天鼎、肩髃、肩内陵、肩外陵、肩贞、肩中俞、肩外俞、阿是穴。

天鼎穴:天鼎穴位于人体的颈外侧部,胸锁乳突肌后缘,当结喉旁,扶突穴与缺盆穴连线中点。直刺0.5~0.8寸。

肩髃穴:臂外展或平举时,肩部出现两个凹陷,当肩峰前下方凹陷处。

直刺或向下斜刺0.8~1.5寸。肩周炎宜向肩关节直刺,上肢不遂宜向三角肌方向斜刺。

肩内陵穴:

肩外陵穴:

肩贞穴:肩贞穴位于人体的肩关节后下方,臂内收时,腋后纹头上1寸。

直刺1~1.5寸。

肩中俞穴:位于人体的背部,当第7颈椎棘突下,旁开2寸。斜刺0.5~0.8寸。

肩外俞穴:

5. 下肢不遂:环跳、委中、三阴交、阳陵泉、昆仑。

环跳穴:股骨大转子最凸点与骶管裂孔连线的外1/3与中1/3交点处。

直刺2~3寸。

委中穴:腘横纹中点,当股二头肌腱与半腱肌肌腱的中间。

直刺l~1.5寸,或用三棱针点刺腘静脉出血。

三阴交穴:在内踝尖直上三寸,胫骨后缘。

阳陵泉穴:小腿外侧之腓骨小头稍前凹陷中。

直刺或斜向下刺1~1.5寸;可灸。

昆仑穴:在足部外踝后方,当外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足太阳膀胱经的经穴。

6. 足内翻:解溪、丘墟、照海、筑宾、昆仑。

解溪穴:在足背与小腿交界处的横纹中央凹陷中,当(踇)长伸肌腱与趾长伸肌腱之间。

1.直刺0.3~0.5寸;

2.平刺1.0~1.5寸;

3.可透丘墟或商丘,局部酸胀,有时可扩散至整个踝关节。

灸法:艾炷灸3~5壮,艾条灸10~15分钟。

丘墟穴:位于外踝的前下方,当趾长伸肌腱的外侧凹陷处。直刺0.5~0.8寸;可灸。

照海穴:内髁尖正下方凹陷处。直刺0.5-1寸。

筑宾穴:该穴位于人体的小腿内侧,当太溪穴与阴谷穴的连线上,太溪穴上5寸,腓肠肌肌腹的内下方。直刺0.5-0.8寸;可灸。

昆仑穴:在足部外踝后方,当外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足太阳膀胱经的经穴。

7. 失明:风池、天柱。

风池穴:在头额后面大筋的两旁与耳垂平行处。

针尖微下,向鼻尖方向斜刺0.5~0.8寸,或平刺透风府穴;可灸。

天柱穴:天柱穴位于后头骨正下方凹处,也就是颈脖子处有一块突起的肌肉(斜方肌),此肌肉外侧凹处,后发际正中旁开约2厘米左右即是此穴。

8. 便秘:丰隆、左水道、左归来、左外水道、左外归来。

丰隆穴:外踝尖上8寸,条口穴外1寸,胫骨前嵴外2横指处。直刺l~1.5寸。

左水道穴:

左归来穴:

左外水道穴:

左外归来穴:

9.癃闭:中级、秩边、水道。

中级穴:位于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4寸。直刺0.5~1寸;可灸。

秩边穴:在臀部,平第4骶后孔,骶正中嵴旁开3寸。直刺1.5~2寸。

水道穴:在下腹部,当脐中下3寸,距前正中线2寸。直刺1~1.5寸。

10. 小便淋沥:关元气海太溪。

关元穴:在脐下3寸,腹中线上,仰卧取穴。

直刺0.5~1寸,需在排尿后进行针刺;可灸。

气海穴:位于体前正中线,脐下1寸半。直刺0.5~1寸;可灸。孕妇慎用。

太溪穴:太溪穴位于足内侧,内踝后方与脚跟骨筋腱之间的凹陷处。

直刺0.5-1.0寸;可灸。

常用50个穴位的位置及作用

常用50个穴位的位置及作用1.百会 取穴: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或两耳尖连线的中点。简便而正确的取穴方法为:于前后正中线和两耳尖连线的交点处取穴。 作用:本穴具有比较明显的双向调节,既可预防高血压,又能防止血压过低引起休克。近年来还用于预防竞技综合征。 2.印堂 取穴:在额部,当两眉头的中间。 作用:本穴多与百会配合用于预防高血压、失眠及忧郁症等。 3.素髎 取穴:在面部,当鼻尖正中。 作用:本穴为预防休克之要穴,可配合人中(水沟)同用。现代实验研究表明,本穴能限止血压下降,促使血压上升,具有兴奋呼吸机能,以及提高机体对失血的耐受性和代偿能力。 4.风池 取穴:在项部,枕骨之下两侧,正当斜方肌外缘与胸锁乳突肌后缘之间的凹陷中。

作用:主要用于预防普通感冒、流感、高血压。对预防某些眼病如青光眼、白内障、近视等也有一定作用。 5.太阳 取穴:在颞部,当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约一横指的凹陷处。 作用:预防感冒、急性结膜炎以及头痛发作。 6.中脘 取穴:在腹正中线上,脐上4寸。使病人仰卧,在胸骨剑突至脐心连线中点取之。 作用:能调节脾胃功能、增强食欲。为传统的防病健身穴。 7.神阙(脐中) 取穴:在脐窝正中。 作用:本穴是古代重要保健穴之一。如宋代《扁鹊心书》提到期“凡用此灸,百病顿除,延年益寿”。明代《针灸集成》也记述一老者,“年逾百岁,而甚壮健”,原因是“每交(指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灸脐中”之故。现代用它调节肠胃功能,提高免疫力,延缓衰老,预防中风。 8.气海 取穴:在腹正中线上,脐下1.5寸处取穴。

作用:培补元气、固益肾精。是防病强身穴之一。古人认为该穴是“元气之海”,也是“男子生气之海也”(《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现代本穴用于增强人体的免疫力、延年益寿,改善亚健康状态,以及预防休克,增强男性性功能。 9.关元 取穴:在腹正中线上,脐下3寸处取穴。 作用:本穴为历代重要的保健益寿之穴。《医经精义》有“元阴、元阳交点之所”的说法,《扁鹊心书》对本穴颇为推崇,曾有诗云:“一年辛苦唯三百(壮),灸取关元功方多;健体轻身无病患,彭篯(又称彭祖,相传为古代长寿者)寿数更如何。”可作为中老年保健、男性性功能障碍防治等的要穴。 10.中极 取穴:在腹正中线上,脐下4寸处取穴。 作用:用于预防妇产科病症及防治男性性功能紊乱。 11.天枢 取穴:在腹部,脐旁开2寸处取穴。 作用:预防胃肠疾病及术后腹胀等。 12.大椎 取穴:在后正中线上,第七颈椎棘突下取穴。俯首时,当项后隆起最高处下缘凹陷中为该穴。

80个常用穴位

中医技能:80个常用针灸穴位与操作 1. 尺泽:肘横纹上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直刺0.8-1.2寸或点刺出血可咳嗽,气喘,咯血,潮热,咽喉肿痛,胸部胀满;急性腹痛吐泻;肘臂挛痛 2. 孔最:前臂掌面桡侧,尺泽穴与太渊穴连线上,腕横纹上7寸处直刺0.5~l寸肘臂挛痛,痔疾,咳血、咳嗽、气喘、咽喉肿痛等肺系病证 3. 列缺: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向上斜刺0.3-0.5寸可外感头痛,项强,咳嗽,气喘,咽喉痛;口眼歪斜,牙痛 4. 鱼际:第1掌骨中点桡侧,赤白肉际处。直刺0.2~0.5寸,禁灸。咽干,咽喉肿痛,失音。咳嗽,咳血,小儿疳积。 5. 少商:拇指末节桡侧,距指甲角0.1寸浅刺0.1-0.2寸或点刺出血可咽喉肿痛,发热,咳嗽,失音,鼻衄;昏迷,癫狂;指肿,麻木手阳明大肠经 6. 商阳:食指末节桡侧,距指甲角0.1寸浅刺0.1-0.2寸或点刺出血可咽喉肿痛,齿痛,耳聋;热病,昏迷;手指麻木 7. 合谷:在手背,第一二掌骨间,当第二掌骨桡侧中点直刺0.5-1.0寸可头痛,齿痛,目赤肿痛,咽喉肿痛,鼻衄,耳聋痄腮,牙关紧闭,口眼歪斜;热病,无汗,多汗;经闭,滞产,腹痛,便秘;上肢疼痛,不遂 8. 手三里:阳溪与曲池连线上,肘横纹下2寸直刺0.8-1.2寸可肩臂麻痛,上肢不遂;腹胀,吐泻;齿痛颊 肿9. 曲池:肘横纹外侧端,屈肘,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直刺1.0-1.5寸可热病,咽喉肿痛,齿痛,目赤痛,头痛,眩晕,癫狂;上肢不遂,手臂肿痛,瘰疬;瘾疹;月经不调,腹痛吐泻 10. 肩髃:肩峰与肱骨大结节之间,上臂平举肩部前方的凹陷直刺0.8-1.5寸可肩臂疼痛,上肢不遂,瘰疬;瘾疹 11. 迎香:鼻翼外缘中点旁开鼻唇沟中平刺或斜刺0.3-0.5寸不鼻塞,鼻衄,鼻渊,口眼歪斜,面痒;胆道蛔虫症足阳明胃经 12. 地仓: 目正视瞳孔直下口角水平交界处直刺0.5寸或向颊车方向透刺1.0-2.0寸可眼睑瞤动,口角歪斜,流涎 13. 下关:闭口取穴,颧弓下缘凹陷处,下颌骨髁状突前方直刺0.5-1.0寸可耳聋,耳鸣,聤耳;齿痛,口眼歪斜,面痛 14. 头维: 在头侧部,当额角发际上0.5寸,头正中线旁4.5寸向下或向后平刺0.5-0.8寸不可眩晕,头痛;目痛,迎风流泪,眼睑瞤动 15. 天枢:脐中旁开2寸直刺1.0-1.5寸可绕脐腹痛,腹胀肠鸣,痢疾,泄泻,便秘;癥瘕,痛经,月经不调 16. 梁丘:伸展膝盖用力时,筋肉凸出处的凹洼;直刺1~1.2寸。 胃痉挛、腹泻、膝盖头痛、浮肿等。 17. 犊鼻:屈膝,在膝部,髌骨与髌韧带外侧凹陷中斜刺1.0-1.5寸可膝肿痛 18. 足三里:小腿前外侧,犊鼻下3寸,胫骨前缘1横指直刺1.0-2.0寸可胃痛,呕吐,腹胀,肠鸣,消化不良,泄泻,便秘,痢疾,乳痈;疳疾,喘咳痰多,头晕,心悸气短;癫狂,失眠;膝痛,下肢痿痹,脚气,水肿 19. 条口:正坐屈膝位,在犊鼻下8寸,犊鼻与下巨虚的连线上取穴。直刺l~1.5寸。肩周炎,膝关节炎,下肢瘫痪;胃痉挛,肠炎,扁桃体炎。脘腹疼痛,下肢痿痹,转筋,跗肿,肩臂痛。 20. 丰隆:小腿前外侧,外踝尖上8寸,条口外,距胫骨前缘2横指直刺1.0-1.5寸可咳嗽,痰多,哮喘;头痛眩晕,癫狂;下肢痿痹

常用穴位定位 (1)

上肢腧穴: 1尺泽Chǐz? 【定位】在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配伍】咳嗽,气喘,咳血,潮热,胸部胀满,咽喉肿痛,小儿惊风,吐泻,肘臂挛痛。 【主治】配太渊,经渠治咳嗽,气喘;配孔最治咳血,潮热;配曲池治肘臂挛痛。 【刺灸】直刺0.8一1.2寸;或点刺出血。 2孔最Kǒngzuì 【定位】在前臂掌面桡侧,当尺泽与太渊连线上,腕横纹上 7寸处。 【配伍】咳嗽,气喘,咳血,咽喉肿痛,肘臂挛病,痔疾。 【主治】配肺俞尺泽治咳嗽,气喘;配鱼际治咳血。【刺灸】直刺0.5一l寸。 3 列缺Lìeqūe 【定位】在前臂桡侧缘,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当肱桡肌与拇长展肌腱之间。[简便取穴法:]两手虎口自然乎直交叉,一手食指按在另一手桡骨茎突上,指尖下凹陷中是穴。 【配伍】伤风,头痛,项强,咳嗽,气喘,咽喉肿痛,口眼歪斜,齿痛。 【主治】配合谷治伤风头痛项强; 配肺俞治咳嗽气喘。 【刺灸】向上斜刺0.3—0.5寸。 4 .少商Shàoshāng 【定位】在手拇指末节桡侧,距指甲角0.1寸。【配伍】咽喉肿痛,咳嗽,鼻衄,发热,昏迷,癫狂。 【主治】三棱针点刺出血,配合谷治咽喉肿痛;配中冲治昏迷,发热。 【刺灸】浅刺0.1寸,或点刺出血。 5. 神门 Sh?nm?n 【定位】在腕部,腕掌侧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处。 【主治】心病,心烦,惊悸,怔仲,健忘,失眠,癫狂痫,胸胁痛。 【配伍】配内关、心俞治心痛;配内关、三阳交治健忘、失眠。 【刺灸】直刺0.3—0。5寸。 6.合谷 【定位】手背部第2掌骨桡侧缘的中点。 【主治】头痛、眩晕、目赤肿痛、鼻衄、鼻炎、鼻窦炎、牙痛、咽喉肿痛、牙关紧闭、面部肿痛、口眼歪邪、半身不遂、腮腺炎、手指痉挛、臂痛、恶寒、发热、无汗、多汗、咳嗽、胃痛、腹痛、便秘、痢疾、闭经、滞产、小儿惊风、荨麻疹、疥疮、高血压、昏厥。 7曲池 【定位】屈时,在肘横纹桡侧端稍外方凹陷中。【主治】发热性病证、高热、咽喉肿痛、颈淋巴结核、牙痛、目赤肿痛、丹毒、荨麻疹、风疹、湿疹、高血压、上肢麻木、半身不遂、肘关节疼痛、便秘、月经不调、腹痛、呕吐腹泻、痢疾。 8.曲泽 [定位] 在肘横纹中,当肱二头肌腱的尺侧缘。[主治] 心痛,善惊,心悸,胃疼,呕吐,转筋,热病,烦躁,肘臂痛,上肢颤动,咳嗽。 [配伍] 配神门、鱼际治呕血;配内关、大陵治心胸痛;配大陵、心俞、厥阴俞治心悸、心痛;配少商、尺泽、曲池治疗肘臂挛急、肩臂痛。[刺灸法] 直刺0.8~1寸,或者用三棱针刺血;可灸。 9.内关Naiguān [定位] 在前臂掌侧,当曲泽与大陵的连线上,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主治] 心痛,心悸,胸痛,胃痛,呕吐,呃逆,失眠,癫狂,痫证,郁证,眩晕,中风,偏瘫,哮喘,偏头痛,热病,产后血晕,肘臂挛痛。[配伍] 配公孙治肚痛;配膈俞治胸满支肿;配中脘、足三里治胃脘痛、呕吐、呃逆;配外关、曲池治上肢不遂、手振颤。配患侧悬厘治偏头痛;配建里除胸闷。 [刺灸法] 直刺0.5~1寸;可灸。 10. 外关Wàiguān 【定位】在前臂背侧,当阳池与肘尖的连线上,腕背横纹上2寸,尺骨与桡骨之间。 【主治】热病,头痛,颊痛,耳聋,耳鸣,目赤肿痛,胁痛,肩背痛,肘臂屈伸不利,手指疼痛,手颤。 【配伍】配足临泣治颈项强痛、肩背痛;配大椎、曲池治外感热病;配阳陵泉治胁痛。 【刺灸】直刺0.5-1寸;可灸。 【附注】三焦经络穴,八脉交会穴-通阳维脉。头面部 1.迎香 【定位】在鼻翼外缘中点旁开0.5寸。 【主治】鼻塞、急慢性鼻炎、过敏性鼻炎、鼻窦炎、嗅觉减迟、面神经麻痹、口角歪斜。 2.睛明 [经穴] 【定位】:在面部,目内眦角上方凹陷处 【作用】:疏风清热,通络明目。 【主治】:①视物不明,近视,夜盲,色盲。 ②胬肉攀睛,目翳,目赤肿痛,迎风流泪。③急性腰痛。 【归经】:足太阳膀胱经穴 【类别】:手、足太阳、足阳明、阴蹻、阳蹻五脉之会穴 3.攒竹 [经穴] 【定位】:在面部,当眉头陷中,眶上切迹处【作用】:疏风清热,通络明目。 【主治】:①眉棱骨痛,目视不明,目赤肿痛。 ②呃逆。③腰痛。④膈肌痉挛。 4.丝竹空Sīzúkōng 【定位】在面部,当眉梢凹陷处。 【主治】头痛,目眩,目赤痛,眼睑跳动,齿痛,癫痫。 【配伍】配丝竹空止牙痛。 【刺灸】平刺0.5-1寸。不宜灸。 5.风池Fēngchí

五十个常用穴位释义及位置

五十个常用穴位释义及位置 一、头面颈部穴位 14 四白 “四”,意为广阔的意思;“白”,指光明清澈。本穴可治疗眼病,具有增强视力的作用,所以称为“四白”。“四白”穴在眼睛正视时,瞳孔直下、眼眶下眶凹陷中。 睛明 “睛”,指眼睛;“明”,意为明亮。本穴有使眼睛明亮的作用,故名。“睛明”穴在内眼角直上0.1寸凹陷中。 瞳子髎(liáo) “瞳子”,指眼;“髎”,意为孔穴。该穴在小儿外眼角旁开0.5寸、眼眶骨外缘凹陷中,所以称“瞳子髎”。 球后 “球”,这里指眼球;“后”,前后的后。本穴位位置较深,在眼球的后部,位于下眼眶外侧缘1/4处,所以叫“球后”。 迎香 “迎”,意为迎接;“香”,指香味,这里泛指各种气味。因为本穴主治不闻香臭的病症,所以定这一穴名。“迎香”穴在鼻翼外缘旁开0.5寸,也就是在鼻唇沟中点凹陷处。 攒(cuán)竹 “攒”,聚集;“竹”,竹叶,形容眉行。穴位在两眉头凹陷中,皱眉时此处好象竹叶聚集,所以称为“攒竹”。 鱼腰 形容眉毛如鱼,穴在鱼之正中部,故名。“鱼腰”穴在眉毛中点凹陷处。 印堂 “印”,原意指图章;“堂”,庭堂。古代星相家把前额部两眉头之间叫做印堂,此穴位在前正中线上,两眉头连线的中点处,所以也称“印堂”。 太阳 “太”,高、极的意思;“阳”,阴阳的阳。头颞(nia)部的微凹处,俗称为太阳穴,穴在它的上面,所以叫“太阳”。 百会 “百”,表示数量多;“会”,意为会聚。本穴在头顶,是各条经脉会聚的地方,所以称“百会”。具体位置在后发际(头发与颈部交界处)正中直上7寸,两耳尖连线中点。 风池 “风”,指风邪;“池”,意为池塘,这里指凹陷。本穴位于颈后,在“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之间的凹陷中,是风邪易于侵犯的地方,所以称“风池”。风府 “风”,指风邪;“府”,这里指聚集的部位。因为是指风邪集结的部位,所以称“风府”。“风府”穴位于两“风池”穴之间中点凹陷处。 天突

腧穴定位法

腧穴定位法 1 :体表标志定位法 ①固定标志第七颈椎棘突下取大椎;肩胛冈平第三胸椎棘突,肩胛骨下角平第七胸椎棘 突,髂嵴平第四腰椎 ②活动标志曲池---屈肘在肘横纹头处取;下关---闭口在颧骨下缘取穴;肩醪穴---外展前 臂时肩缝前下方凹陷处;阳溪穴---拇指翘起,拇长、短伸肌腱之间的凹陷中;养老穴---正坐屈肘,掌心向胸,尺骨小头桡侧骨缝中;列缺---双手交叉,食指置于对侧手臂的桡骨茎 突上,食指尖处即是。 2:骨度分寸法 ①头部前发际正中--后发际正中12寸前额两发角之间9寸 如发际不明,从眉心量至大椎穴作18寸。眉心--前发际3寸,大椎--后发际3寸 ②胸腹部脐中---趾骨联合上缘5寸;天突穴--胸剑联合9寸 两乳头之间8寸;胸剑联合至脐中8寸;| ③背腰部大椎以下至尾骶21椎背部直寸根据脊椎定穴, 背部横寸以两肩胛内缘作6寸 ④侧部腋---第11肋骨游离端下方12寸第11肋骨游离端下方--股骨大转子9寸 ⑤上肢部腋前横纹---肘横纹9寸肘横纹至腕横纹12寸 ⑥下肢部耻骨联合上缘---股骨内侧髁骨18寸胫骨内侧髁下缘至内踝尖13寸 臀横纹--腘窝中(腘横纹)14寸腘横纹--外踝尖16寸外踝--足底3寸3:手指比量法 ①中指寸②拇指寸③四指横寸 4:简便取穴法 劳宫: 章门: 列缺: 风市: 百会: 经外奇穴定位 四神聪:在头顶部,当百会前后左右各1寸,共4穴。 三角灸:以患者两口角之间的长度为一边,作等边三角形,将顶角置于脐中心,底边成水平线,两底角处是穴。(腹痛、疝气) 膝眼:屈膝,在髌韧带两侧凹陷处,在内侧的称内膝眼,在外侧的称外膝眼。 鹤顶:在膝上部,髌底的中点上方凹陷处。 髋骨:膝盖处,梁丘两旁各外开1.5寸。(脚膝红肿痛,寒湿走注,白虎历节风痛,脚丫风痛,举动不得)十宣:在手十指尖端,距指甲游离缘0.1寸(指寸),左右共十穴。(热证、急症) 四缝:第2?5指掌侧,近端指关节的中央,一侧四穴。(小儿疳积)

60个常用穴位的定位、主治、操作手法及注意事项

60个常用穴位定位、主治、操作 1.尺泽合穴 定位:在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 主治:咳嗽,气喘,咳血,小儿惊风,急性吐泻,肘臂挛痛。 操作:直刺0.8~1.2寸,或点刺出血。 2.列缺络穴;八脉交会穴(通于任脉) 定位: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当肱桡肌与拇长展肌腱之间。(简便取穴双手虎口交叉,食指指尖所指处) 主治:头痛,项强,咳嗽,气喘,咽喉肿痛,口眼歪斜,牙痛。操作:向上斜刺正0.5~0.8寸。 3.少商井穴 定位:拇指桡侧指甲根角旁约0.1寸。主治:咽喉肿痛,高热,昏迷,癫狂,鼻衄。操作:浅刺0.1寸,或点刺出血。 4.商阳井穴 定位:示指末节桡侧,指甲根角旁0.1寸。 主治:齿痛,咽喉肿痛及五官疾患,热病、昏迷。 操作:浅刺0.1寸,或点刺出血。 5.合谷原穴 定位:在手背,第1、2掌骨间,当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处。(半握拳取穴)主治:头痛,齿痛,目赤肿痛,口眼歪斜,耳聋,经闭,滞产,无,发热恶寒,无汗,多汗。 操作:直刺0.5~1寸。 6.手三里 定位:在阳溪穴与曲池穴连线上,肘横纹下2寸处。 主治:肘臂无力,上肢不遂,腹痛,腹泻,腹胀,齿痛,颊肿。操作:直刺 0.8~1.2寸。 7.曲池合穴 定位:屈肘成直角,在肘横纹外侧端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 主治:手臂痹痛,半身不遂,瘾疹,热病,癫狂,腹痛,吐泻,高血压,咽喉肿痛,齿痛。操作:直刺0.5~1寸。 8.肩髃 定位:肩峰端下缘,当肩峰与肱骨大结节之间,三角肌上部中央。臂外展或平举时,肩部出现两个凹陷,当肩峰前下方凹陷处。主治:肩臂挛痛,上肢不遂,瘰疬。操作:直刺或向下斜刺0.8~1.5寸。 9.迎香 定位:在鼻翼外缘中点旁开约0.5寸,当鼻唇沟中。(微笑当鼻辰沟中正中央,略向上刺)主治:鼻塞,口歪,鼻衄,胆道蛔虫。操作:略向内上方刺或平刺0.3~0.5寸。 10.四白 定位:目正视,瞳孔直下,当眶下孔凹陷处。主治:目赤痛痒,目翳,眼睑润动,头痛,眩晕,口眼歪斜,面肌痉挛。操作:直刺0.3~0.5寸。 11.地仓 定位:口角旁约0.4寸,上直对瞳孔 主治:口眼歪斜,齿痛,流涎,三叉神经痛。 操作:斜刺或平刺0.5~0.8寸。

60个常用穴位定位,主治,操纵

60个常用穴位定位、主治、操作 1.急性腰椎痛 穴位:人中。 特点:开通闭塞,清热祛风。 用针:2寸针,在腰椎痛部位的对侧向迎香穴水平运针。 方法:站立位,进针1.5寸,轻轻用针刺激,直至患者感到疼痛。边捻针边让患者弯腰,至最大幅度时再回到直立位,同时向相反方向运针。反复操作2—3次,疼痛很快就会消失。 按:本人不同意这种所谓穴性的说法,穴位不像中药一样有寒热温凉偏性及以偏治偏达到治病目的,穴位主治跟腧穴不同分布、机体功能状态、施用工具甚至医师功夫水平等等关系很大。个人认为以药性定穴性是歧途!本人常用手背部腰痛一、二穴治疗急性腰扭伤,立竿见影,两穴同用效更大。 2.急性视神经炎 穴位:光明。 特点:清肝明目,消肿镇痛。治疗眼睛发痒疼痛、白内障、夜盲症、青盲及偏头痛。 用针方法:采用2寸针,直刺1.5寸,提插捻转,轻运针以导气,留针15—20分钟。 3.急性咽炎 有两种治法:(1)耳背静脉放血,在耳背选取最明显的静脉,用指端搓揉以引气,拇食指固定该处,用三棱针点刺,放出几滴血即可。

按:耳尖放血亦极效,配少商商阳点刺出血效更佳。 (2)穴位针刺额中穴,在印堂和神庭的中点。采用1.5寸针,刺向印堂。进针3/4寸,提插20秒钟,患者平卧留针30分钟。 按:本法疗效确彰,有人以此法治疗白喉极效! 4.急性结膜炎 用针方法:患侧耳尖,用三棱针刺耳尖,挤出3—5滴血即可。 5.闭经 穴位:上窷。 用针方法:用1.5寸针,直刺入骶后孔。尽可能确定行经的时间,如果不能,建议选择女性感觉不舒服或感觉心情不好的日子。患者站立,双脚微分,双肘支于桌上,以使耻骨和下腹部不受任何挤压,进针前医生应按压患者腹部5—8次,按下时要缓,放开时要快,这样可以对子宫产生有效刺激。进针1寸,顺时针捻转至最大幅度,留针,直至患者感到子宫收缩,反复操作3次。两侧穴位都要针刺。注意月经后25天再进行治疗。 按:与后面22痛经的治疗互参,二者操作有何异同之处?另长强治疗闭经亦极效,二者应都是针对继发性者,原发性闭经难治。 6.晕车晕机 穴位:安眠1,位于翳风合翳明穴中点胸锁乳突肌内,乳突下缘,翳风后1寸。安眠2,位于风池和翳明穴中点。 用针方法:采用2寸针,直刺1.5寸,轻轻捻转插入,只刺一侧穴位。

60个常用穴位定位、主治、操作

60个常用穴位定位、主治、操作 1 ?急性腰椎痛 穴位:人中。 特点:开通闭塞,清热祛风。 用针:2寸针,在腰椎痛部位的对侧向迎香穴水平运针。 方法:站立位,进针1.5寸,轻轻用针刺激,直至患者感到疼痛。边捻针边让患者弯腰,至最大幅度时再回到直立位,同时向相反方向运针。反复操作2—3次,疼痛很快 就会消失。 按:本人不同意这种所谓穴性的说法,穴位不像中药一样有寒热温凉偏性及以偏治偏达到治病目的,穴位主治跟腧穴不同分布、机体功能状态、施用工具甚至医师功夫水平等等关系很大。个人认为以药性定穴性是歧途!本人常用手背部腰痛一、二穴治疗急性腰扭伤,立竿见影,两穴同用效更大。 2?急性视神经炎 穴位:光明。 特点:清肝明目,消肿镇痛。治疗眼睛发痒疼痛、白内障、夜盲症、青盲及偏头痛。 用针方法:采用2寸针,直刺1.5寸,提插捻转,轻运针以导气,留针15—20分钟。 3?急性咽炎 有两种治法:(1)耳背静脉放血,在耳背选取最明显的静脉,用指端搓揉以引气,拇食指固定该处,用三棱针点刺,放出几滴血即可。 按:耳尖放血亦极效,配少商商阳点刺出血效更佳。 (2)穴位针刺额中穴,在印堂和神庭的中点。采用1.5寸针,刺向印堂。进针3/4 寸, 提插20秒钟,患者平卧留针30分钟。 按:本法疗效确彰,有人以此法治疗白喉极效! 4?急性结膜炎 用针方法:患侧耳尖,用三棱针刺耳尖,挤出3—5滴血即可。 5?闭经 穴位:上窷。 用针方法:用1.5寸针,直刺入骶后孔。尽可能确定行经的时间,如果不能,建议选择女性感觉不舒服或感觉心情不好的日子。患者站立,双脚微分,双肘支于桌上,以使耻骨和下腹部不受任何挤压,进针前医生应按压患者腹部5—8次,按下时要缓,放开 时要快,这样可以对子宫产生有效刺激。进针1寸,顺时针捻转至最大幅度,留针,直至患者感到子宫收缩,反复操作3次。两侧穴位都要针刺。注意月经后25天再进行治疗。 按:与后面22痛经的治疗互参,二者操作有何异同之处?另长强治疗闭经亦极效,二者应都是针对继发性者,原发性闭经难治。 6.晕车晕机 穴位:安眠1,位于翳风合翳明穴中点胸锁乳突肌内,乳突下缘,翳风后1寸。安眠2,位于风池和翳明穴中点。 用针方法:采用2寸针,直刺1.5寸,轻轻捻转插入,只刺一侧穴位。

护士常用50个穴位

、护土常用50个针灸穴位: (一) 少商: 定位:在拇指挠侧,距指甲角一分许. 主治,咽喉肿痛,中风昏迷,咳嗽,气喘。 操作: 三棱针点刺放血。 (二) 少冲: 定位:在小指桡侧,距指甲角一分许。 主治:心悸,心痛,胸胁痛,中风昏迷,热病。 操作:三棱针点刺出血。 (三) 中冲: 定位:在中指尖端中央。 主治:心痛,心烦,中风昏迷,热病。 操作:三棱针点刺出血。 (四) 后溪: 定位:手握拳、小指横纹头尽处。 主治:头项强痛,目赤,疟疾,热病,手指挛急。 操作:握拳,直刺0. 5—1. 5寸或艾条 灸。 (五) 中渚 定位:手背四,五掌骨间,后一寸凹陷处。 主治:头痛,目赤,耳鸣,咽喉肿痛,手指不能屈伸。 操作:轻握拳,直刺 0.3-0.5寸;艾 条灸。 (六) 合谷: 定位;在手背第一、二掌骨之间,近第二掌骨中央的桡侧。 主治:头痛,外感,高热,无汗,齿痛,咽喉肿痛,便秘,痢疾。 操作:直刺0. 6—1寸, 艾条灸。注意事项,孕妇慎用。 (七) 阳溪 定位:在腕关节桡侧,拇指向上翘起,手背横纹凹陷 主治:齿痛,咽喉肿痛,头痛,目赤肿痛, (八) 大陵: 定位:前臂,掌面腕横纹中央,两筋之间。 主治,心痛,心悸,胃痛,呕吐,胸胁痛, (九) 神门: 定位:在腕横纹上,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 作:直刺0, 3— 0, 5寸,艾条灸。 (十)列缺: 定位:在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 5寸; 治:咳嗽,气喘,咽 喉肿痛,偏正头痛,齿痛, (十一一)内关: 定位:前臂掌面腕 横纹上二寸,两筋之间。 直刺0. 5— 1寸,艾条灸。 (十二)间使: 定位:在腕横纹上三寸,两肌腱之间。 主治:烦燥,胃痛,呕吐,心痛,心悸,热病。 (十三)外关: 定位:在前臂背侧面,腕横纹上二寸的桡,尺骨之间。 耳鸣。操作:直刺0. 5— 1寸,艾条灸。 耳鸣。 手腕痛。 处,合谷后1 . 5寸。 操作:直刺0. 3— 0. 5寸,艾条灸。 操作。直刺0. 3— 0. 5寸,艾条灸。 主治:心痛,心烦,失眠,惊悸,掌中热。 也可以两手虎口交叉, 食指尖所至的凹陷处。 操作:斜 刺0. 4—0。6寸艾条灸。 主治:胃痛,呕吐,心痛,心悸,热病。 操作: 操作:直刺0。5—1寸,艾条灸。 主治:热病,头痛,颊肿,胁痛,

(完整版)80个针灸最常用穴位定位及主治

常用针灸穴位的掌握与操作技能 1、手太阴肺经(尺泽、孔最、列缺、鱼际、少商) 2、手阳明大肠经(商阳、合谷、手三里、曲池、肩髃、迎香) 3、足阳明胃经(地仓、下关、头维、天枢、梁丘、犊鼻、足三里、条口、丰隆、内庭) 4、足太阴脾经(公孙、三阴交、地机、阴陵泉、血海) 5、手少阴心经(通里、神门) 6、手太阳小肠经(后溪、天宗、听宫) 7、足太阳膀胱经(攒竹、天柱、肺俞、膈俞、胃俞、肾俞、大肠俞、次髎、委中、秩边、承山、昆仑、申脉、至阴) 8、足少阴肾经(涌泉、太溪、照海) 9、手厥阴心包经(内关、大陵、中冲) 10、手少阳三焦经(外关、支沟、翳风) 11、足少阳胆经(肩井、风池、环跳、阳陵泉、悬钟) 12、足厥阴肝经(行间、太冲、期门) 13、督脉(腰阳关、命门、大椎、百会、神庭、水沟) 14、任脉(中极、关元、气海、神阙、中脘、膻中) 15、经外奇穴(四神聪、太阳、印堂、定喘、夹脊、十宣) 附录1:常用的取穴体表标志 脊柱椎体定位时常用的几个标志: 1、第7颈椎棘突:头俯下时,平肩处可摸到的显著突起。(对 应“大椎”) 2、肩胛冈的内侧端:平第3胸椎棘突。(对应“肺俞”) 3、肩胛骨的下角:对第7肋或平第7肋间隙。(对应“膈俞”) 4、髂嵴:位于皮下,其最高点约平第4腰椎棘突。(对应“大 肠俞”、“腰阳关”) 5、髂后上棘:在皮下脂肪较多的人身上,为一皮肤凹陷,瘦的 人则为一骨性突起,此棘平对第2骶椎棘突。((对应“次髎”)

6、胸骨角:为胸骨柄与体交界处,略为隆起,其两侧接第2肋软骨,可依次查找其他肋和肋间隙。胸骨角相当于第4胸椎体下缘水平。(对应“膻中”) 附录2:十四经脉的主治规律 下面的图表是十四经脉主治规律列表,每一条经脉的功能和它的气血阴阳以及循行、脏腑等都是密切相关联的,这个表可以和具体的穴位功能来对应着比较和记忆,这样效果最好。后面分经脉介绍穴位时还会再有所提及。同时,需要说明的是,这些规律同样也是笔试的考试内容。 附录3:腧穴的主治特点和规律 腧穴的主治是第三站的一种主要题型,而这部分的背诵难度最大,所以有必要掌握其中的规律。 腧穴的治疗规律按照传统的描述是“经络所通,腧穴所在,脏腑所属,主治所及。”“经络所通”是指穴位主治会涉及到所在经脉循行的不同部位,也就是归经作用;“腧穴所在”是指其能治疗穴位所在位置附近的病症,也就是局部作用;“脏腑所属”是指穴位治疗所在经脉对应的脏腑的病症,比如肺经的穴位治疗肺系病症,也就是脏腑作用。从这几方面入手,再看一个穴位的主治,或许就不是那么纷乱无序了。 腧穴的主治规律基本可以被下面五点涵盖。这里要注意实践技能考试和笔试的区别:实践考试基

80常用腧穴定位

常用腧穴 1、尺泽:在肘区,肘横纹上,肱二头肌腱桡侧缘凹陷中; 2、孔最:在前臂前区,腕掌侧远端横纹上7寸,尺泽与太渊连线上; 3、列缺:在前臂,腕掌侧远端横纹上1.5寸,拇短伸肌腱与拇长伸肌腱之间,拇长展肌腱沟的凹陷中; 4、鱼际:在手外侧,第一掌骨桡侧中点赤白肉际处; 5、少商:在手拇指末节桡侧,指甲根角侧上方0.1寸; 6、商阳:在手食指末节桡侧,指甲根角侧上方0.1寸; 7、合谷:在手背,第1、2掌骨间,当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处。 8、手三里:在前臂,阳溪穴与曲池穴连线上,肘横纹下2寸; 9、曲池:在肘区,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的中点处; 10、肩髃:在三角肌区,肩峰外侧缘前端与肱骨大结节两骨间凹陷中; 11、迎香:在面部,鼻翼外缘中点旁,鼻唇沟中; 12、地仓:在面部,口角旁开0.4寸; 13、下关:在面部,颧弓下缘中央与下颌切迹之间凹陷中; 14、头维:在头部,当额角发际直上0.5寸,头正中线旁开4.5寸; 15、天枢:在腹部,平脐中,前正中线旁开2寸; 16、梁丘:在股前区,髌底上2寸,股外侧肌与股直肌肌腱之间; 17、犊鼻:在膝前区,髌骨下缘髌韧带外侧凹陷中; 18、足三里:在小腿外侧,犊鼻穴下3寸,胫骨前嵴外一横指; 19、条口:在小腿外侧,犊鼻下8寸,胫骨前嵴外一横指; 20、丰隆:在小腿外侧,外踝尖上8寸,胫骨前肌外缘,条口旁开1寸; 21、内庭:在足背,第2、3趾间,趾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 22、公孙:在跖区,第一跖骨基底部的前下方赤白肉际处; 23、三阴交:在小腿内侧,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际; 24、地机:在小腿内侧,阴陵泉下3寸,胫骨内侧缘后际; 25、阴陵泉:在小腿内侧,胫骨内侧踝下缘与胫骨内缘之间的凹陷中; 26、血海:在股前区,髌底内侧端上2寸,股内侧肌隆起处; 27、通里:在前臂区,腕掌侧远端横纹上1寸,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缘; 28、神门:在腕前区,腕掌侧远端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缘处; 29、后溪:在手内侧,第5掌指关节尺侧近端赤白肉际凹陷中; 30、天宗:在肩胛区,肩胛冈中点与肩胛骨下角连线上1/3与下2/3交点凹陷中; 31、听宫:在面部,耳屏正中与下颌骨髁突之间的凹陷中; 32、攒竹:在面部,眉头凹陷中,额切迹处; 33、天柱:在颈后区,斜方肌外缘凹陷中,后发际正中旁开1.3寸; 34、肺俞:在脊柱区,第3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 35、膈俞:在脊柱区,第7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 36、胃俞:在脊柱区,第12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 37、肾俞:在脊柱区,第2腰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 38、大肠俞:在脊柱区,第4腰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 39、次髎:在骶区,正对第2骶后孔中; 40、委中:在膝后区,腘横纹中点; 41、秩边:在骶区,平第4骶后孔,骶正中嵴旁开3寸; 42、承山:在小腿后区,腓肠肌两肌腹与肌腱交角处;

个针灸最常用穴位定位及主治

个针灸最常用穴位定位及主治 常用针灸穴位的掌握与操作技能 1、手太阴肺经(尺泽、孔最、列缺、鱼际、少商) 2、手阳明大肠经(商阳、合谷、手三里、曲池、肩髃、迎香) 3、足阳明胃经(地仓、下关、头维、天枢、梁丘、犊鼻、足三里、条口、丰隆、内庭) 4、足太阴脾经(公孙、三阴交、地机、阴陵泉、血海) 5、手少阴心经(通里、神门) 6、手太阳小肠经(后溪、天宗、听宫) 7、足太阳膀胱经(攒竹、天柱、肺俞、膈俞、胃俞、肾俞、大肠俞、次髎、委中、秩边、承山、昆仑、申脉、至阴) 8、足少阴肾经(涌泉、太溪、照海) 9、手厥阴心包经(内关、大陵、中冲) 10、手少阳三焦经(外关、支沟、翳风) 11、足少阳胆经(肩井、风池、环跳、阳陵泉、悬钟) 12、足厥阴肝经(行间、太冲、期门) 13、督脉(腰阳关、命门、大椎、百会、神庭、水沟) 14、任脉(中极、关元、气海、神阙、中脘、膻中) 15、经外奇穴(四神聪、太阳、印堂、定喘、夹脊、十宣)

附录1:常用的取穴体表标志 脊柱椎体定位时常用的几个标志: 1、第7颈椎棘突:头俯下时,平肩处 可摸到的显著突起.(对应“大椎") 2、肩胛冈的内侧端:平第3胸椎棘 突。(对应“肺俞") 3、肩胛骨的下角:对第7肋或平第 7肋间隙。(对应“膈俞”) 4、髂嵴:位于皮下,其最高点约平第4腰椎棘突.(对应“大肠俞”、“腰阳关") 5、髂后上棘:在皮下脂肪较多的人身上,为一皮肤凹陷,瘦的人则为一骨性突起,此棘平对第2骶椎棘突。((对应“次髎”) 6、胸骨角:为胸骨柄与体交界处,略为隆起,其两侧接第2肋软骨,可依次查找其他肋和肋间隙.胸骨角相当于第4胸椎体下缘水平.(对应“膻中”) 附录2:十四经脉的主治规律 下面的图表是十四经脉主治规律列表,每一条经脉的功能和它的气血阴阳以及循行、脏腑等都是密切相关联的,这个表可以和具体的穴位功能来对应着比较和记忆,这样效果最好。后面分经脉介绍穴位时还会再有所提及.同时,需要说明的是,这些规律同样也是笔试的考试内容.......感谢聆听 手三阴经本经特点二经相同三经相同

个常用穴位定位、主治、操作

个常用穴位定位、主治、操作()

————————————————————————————————作者:————————————————————————————————日期:

120个常用穴位定位、主治、归经 1.尺泽合穴 2.定位:在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微屈肘取穴) 3.主治:咳嗽,气喘,咳血,小儿惊风,急性吐泻,肘臂挛痛。 归经:手太阴肺经 4.列缺络穴;八脉交会穴(通于任脉) 5.定位: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当肱桡肌与拇长展肌腱之间。 6.(简便取穴双手虎口交叉,食指指尖所指处) 7.主治:头痛,项强,咳嗽,气喘,咽喉肿痛,口眼歪斜,牙痛。 归经:手太阴肺经 8.少商井穴 9.定位:拇指桡侧指甲根角旁约0.1寸。 10.主治:咽喉肿痛,高热,昏迷,癫狂,鼻衄。 归经:手太阴肺经 11.商阳井穴 12.定位:示指末节桡侧,指甲根角旁0.1寸。 13.主治:齿痛,咽喉肿痛及五官疾患,热病、昏迷。 归经:手阳明大肠经 14.合谷原穴 15.定位:在手背,第1、2掌骨间,当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处。(半握拳取穴)16.主治:头痛,齿痛,目赤肿痛,口眼歪斜,耳聋,经闭,滞产,无,发热恶寒,无汗,多汗。 归经:手阳明大肠经 6.手三里 定位:在阳溪穴与曲池穴连线上,肘横纹下2寸处。 主治:肘臂无力,上肢不遂,腹痛,腹泻,腹胀,齿痛,颊肿。操作: 直刺0.8~1.2寸。 归经:手阳明大肠经 7.曲池合穴 8.定位:屈肘成直角,在肘横纹外侧端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 9.主治:手臂痹痛,半身不遂,瘾疹,热病,癫狂,腹痛,吐泻,高血压,咽喉肿痛,齿 痛。 归经:手阳明大肠经 10.肩髃 11.定位:肩峰端下缘,当肩峰与肱骨大结节之间,三角肌上部中央。臂外展或平举时,肩 部出现两个凹陷,当肩峰前下方凹陷处。 12.主治:肩臂挛痛,上肢不遂,瘰疬。 归经:手阳明大肠经 9.迎香 定位:在鼻翼外缘中点旁开约0.5寸,当鼻唇沟中。(微笑当鼻辰沟中正中央,略向上刺)主治:鼻塞,口歪,鼻衄,胆道蛔虫。 归经:手阳明大肠经 10.四白

80个常用针灸穴位汇总.

中医执业医师实践技能80个常用针灸穴位汇总穴位定位主治操作 尺泽肘横纹上肱二头肌腱桡 侧凹陷处 1肺系实热证2肘臂挛痛 3急证(吐泻,中暑,小儿惊风) 直刺0.8-1.2寸 或点刺出血 孔最尺泽穴与太渊穴连线 上, 腕横纹上7寸处 1肺系病证 2肘臂挛痛。直刺0.5~l寸 列缺桡骨茎突上方, 腕横纺上1.5寸 1肺系病证 2头项部疾患(头、牙、项部、口眼)向上斜刺0.5-0.8寸 鱼际第1掌骨中点桡侧, 赤折肉际处 1肺系热性病(失音) 2小儿疳积 直刺0.5~0.8寸 小儿疳积用割治法 少商拇指桡侧指甲根角旁 0.1寸 1肺系实热证(咽喉、鼻、高热) 2昏迷、癫狂 浅刺0.1寸 或点刺出血 商阳食指桡侧指甲根角旁 0.1寸 1五官疾患(齿痛、咽喉肿痛) 2急证(热病、昏迷) 浅刺0.1寸 或点刺出血 合谷手背第1、2间, 第2掌骨桡侧中点处 1头面五官诸疾 2外感 3热病(无汗或有汗) 4妇产科病(经闭、滞产) 直刺0.5-1.0寸 半握拳 孕妇不宜 手三里阳溪与曲池连线上, 肘横纹下2寸 1上肢病证 2腹痛、腹泻3齿痛,颊肿直刺0.8-1.2寸 曲池屈肘成直角, 在肘横纹外侧端与肱骨 外上髁连线中点 1上肢病证 2热病3高血压 4癫狂5肠胃病 5五官热性病 6皮肤外科(瘾疹,湿疹,瘰疬) 直刺0.5-1.0寸 肩髃肩峰与肱骨大结节之 间; 三角肌肉上部中央, 上臂平举肩峰前下方凹 陷处 1上肢病证 2瘾疹直刺0.8-1.5寸 迎香鼻翼外缘中点旁开0.5 寸, 鼻唇沟中 1局部病证(鼻塞,鼻衄,口歪) 2胆道蛔虫症 向内上方斜刺或平 刺0.3-0.5寸 地仓口角旁约0.4寸, 上直对瞳孔 局部病证(口角歪斜,流涎、三叉神经) 刺或平刺0.8寸, 可向颊车穴透刺 下关耳屏前, 下颌骨髁状突前方, 颧弓与下颌切迹形成的 凹陷中, 闭口取穴 1面口病 2耳部疾病 直刺0.5-1.0寸, 留针时不可张口

常用腧穴定位方法

彭相妃 2011年3月23日 谨此方便大家学习《常用中医护理技术操作标准》第十八项临床常用腧穴定位及主治症候,其中的主治症候未体现在课件中,劳烦各位姐妹见谅,详见书本。 人体骨度分寸:是以体表骨节为标志将人体的各部分分成若干等分,每一等分作为一寸,这个寸是等分单位,并不是计量上的一寸两寸,对于同一个人,全身等分单位的长度一致,而对于不同的人,若身高不同,则全身等分单位的长度也不同 取穴法 (一)手指同身寸取穴法1、中指同身寸:以患者中指中节桡侧两端纹头(拇、中指屈曲成环形)之间的距离作为1寸。2、拇指同身寸以患者拇指的指间关节的宽度作为1寸。3、横指同身寸(一夫法)是令患者将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并拢,以中指中节横纹为标准,其四指的宽度作为3寸 (二)简便取穴法:如两耳尖直上连线中点取百会;半握拳,当中指端所指处取劳宫;两手伸开,于虎口交叉,当食指端处取列缺;两手自然下垂,与中指端处取风市:垂肩屈肘于平肘尖处取章门。 一、头部常用腧穴:太阳、水沟、百会、颊车、下关、阳白、完骨 1、太阳-穴位描述:在颞部,当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约一横指的凹陷处 临床取穴:正坐或仰卧,额骨的眉弓外侧端旁开可按取凹陷,凹陷正中即是 2、水沟-穴位描述:在面部,当人中沟的上1/3与中1/3交点处 临床取穴:仰靠或仰卧,人中沟的上1/3与中1/3交点处 3、百会-穴位描述:在头部,当后发际正中直上7寸,或当头部正中线与两耳尖连线的交叉处 临床取穴:①两耳尖直上连线中点处;②在后正中线上,前、后发际之间的中点前一寸 4、颊车-穴位描述:面颊部,下颌角前上方约一横指(中指),按之凹陷处,咀嚼时咬肌隆最高点处 临床取穴:正坐或侧卧,下颌角直上4分,向前一横指处。咬合,肌肉隆起处。 5、下关-穴位描述:耳屏前,下颌骨髁状突前方,颧弓与下颌切迹所形成的凹陷中。合口有孔,张口即闭,宜闭口取穴 临床取穴:正坐或侧卧,闭口,耳屏前约一横指,颧弓下的凹陷处 6、阳白-穴位描述:目正视,瞳孔直上,眉上一寸。 临床取穴:正坐仰靠直视前方,瞳孔直上,过眉1寸。 7、完骨-穴位描述:头部,当耳后乳突的后下方凹陷处。 临床取穴:正坐或侧伏,颞骨乳突后下方凹陷处。 二、颈部常用腧穴:天突、大椎 1、天突-穴位描述:在颈部,当前正中线上,胸骨上窝中央。 临床取穴:仰靠,胸骨上窝中点。 2、大椎-穴位描述:后正中线上,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

常用穴位定位图

【健康】常用穴位定位图 1、合谷(手阳明大肠经) 定位:在手背,第1、2掌骨间,当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处 简便取穴法:以一手的拇指指间关节横纹,放在另一手拇、食指之间的指蹼缘上,当拇指尖下是穴。 2、内关(手厥阴心包经) 定位: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 3、期间(肝经) 定位:乳头直下,第6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 4、章门(肝经) 定位:第11肋游离端下际 5、气海(任脉) 定位:前正中线上,脐下1.5寸 6、关元(任脉) 定位:前正中线上,脐下3寸 7、肾俞 定位: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8、足三里 定位:犊鼻穴下3寸,胫骨前嵴外1横指处 9、太冲 定位:足背,第1、2跖骨结合部之间的凹陷中 10、涌泉 定位:足趾跖屈时,约当足底(去趾)前1/3凹陷处

<>喷嚏网--读书、培训、8小时外的健康生活! 之 [乐活] 人体按摩穴位示意图 一、耳朵人体全息示意图 二、脊椎全息图 三、手背反射区图 四、手部病理反应点适应症对照表 五、手部病理反应点--掌背图 六、手部病理反应点--掌心图

七、手的第二掌骨全息穴位图 八、手的第五掌骨全息穴位图 九、手的人体全息示意图(1) 十、手的人体全息示意图(2) 十一、手掌反射区图 十二、双足全息图 十三、针灸穴位图(1) 十四、针灸穴位图(2) 十五、针灸穴位图(3)

十六、足背侧反射区 十七、足底反射图区 十八、足内侧反射区图 常用穴位按摩方法(附图解)----五脏相对五行 一、穴位:脾经(脾土) 位置:拇指桡侧面。 操作: ①补脾经:使患儿拇指微屈,操作者以拇指面沿 患儿拇指桡侧缘向掌根直推,见中图。 ②清脾经:在小儿拇指面上直推,见右图。 约推100~300次。 主治:消化不良,腹泻,呕吐,疳积,四肢无力等。 图解: 二、穴位:肺经(肺金) 位置:无名指掌面。 操作: ①补肺经:在无名指面上旋推,见中图,约补200~400次。 ②清肺经:面向指根方向直推,见右图,清200~400次。主治:发热,咳嗽,气喘,胸闷,咽喉肿痛等. 图解:

120个常用穴位定位、主治、操作(2)

120个常用穴位定位、主治、归经 i.尺泽合穴 定位:在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微屈肘取穴) 主治:咳嗽,气喘,咳血,小儿惊风,急性吐泻,肘臂挛痛。 归经:手太阴肺经 2 .列缺络穴;八脉交会穴(通于任脉) 定位: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 1.5寸,当肱桡肌与拇长展肌腱之间。 (简便取穴双手虎口交叉,食指指尖所指处) 主治:头痛,项强,咳嗽,气喘,咽喉肿痛,口眼歪斜,牙痛。 归经:手太阴肺经 3 .少商井穴 定位:拇指桡侧指甲根角旁约0.1寸。 主治:咽喉肿痛,高热,昏迷,癫狂,鼻衄。 归经:手太阴肺经 4 .商阳井穴 定位:示指末节桡侧,指甲根角旁0.1寸。 主治:齿痛,咽喉肿痛及五官疾患,热病、昏迷。 归经:手阳明大肠经 5 .合谷原穴 定位:在手背,第1、2掌骨间,当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处。(半握拳取穴)主治:头痛,齿痛,目赤肿痛,口眼歪斜,耳聋,经闭,滞产,无,发热恶寒,无汗,多汗。 归经:手阳明大肠经 6 .手三里 定位:在阳溪穴与曲池穴连线上,肘横纹下2寸处。 主治:肘臂无力,上肢不遂,腹痛,腹泻,腹胀,齿痛,颊肿。操作:直刺0.8 1.2 寸。 归经:手阳明大肠经 7. 曲池合穴 定位:屈肘成直角,在肘横纹外侧端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 主治:手臂痹痛,半身不遂,瘾疹,热病,癫狂,腹痛,吐泻,高血压,咽喉肿痛,齿痛。 归经:手阳明大肠经 8. 肩髃 定位:肩峰端下缘,当肩峰与肱骨大结节之间,三角肌上部中央。臂外展或平举时,肩部出现两个凹陷,当肩峰前下方凹陷处。 主治:肩臂挛痛,上肢不遂,瘰疬。 归经:手阳明大肠经 9 .迎香 定位:在鼻翼外缘中点旁开约0.5寸,当鼻唇沟中。(微笑当鼻辰沟中正中央, 略向上刺) 主治:鼻塞,口歪,鼻衄,胆道蛔虫。 归经:手阳明大肠经 10 .四白 定位:目正视,瞳孔直下,当眶下孔凹陷处。 主治:目赤痛痒,目翳,眼睑润动,头痛,眩晕,口眼歪斜,面肌痉挛。

常用穴位定位-(1)

上肢腧穴: 1尺泽Chǐzé 【定位】在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配伍】咳嗽,气喘,咳血,潮热,胸部胀满,咽喉肿痛,小儿惊风,吐泻,肘臂挛痛。 【主治】配太渊,经渠治咳嗽,气喘;配孔最治咳血,潮热;配曲池治肘臂挛痛。 【刺灸】直刺0.8一1.2寸;或点刺出血。 2孔最Kǒngzuì 【定位】在前臂掌面桡侧,当尺泽与太渊连线上,腕横纹上 7寸处。 【配伍】咳嗽,气喘,咳血,咽喉肿痛,肘臂挛病,痔疾。 【主治】配肺俞尺泽治咳嗽,气喘;配鱼际治咳血。【刺灸】直刺0.5一l寸。 3 列缺Lìeqūe 【定位】在前臂桡侧缘,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当肱桡肌与拇长展肌腱之间。[简便取穴法:]两手虎口自然乎直交叉,一手食指按在另一手桡骨茎突上,指尖下凹陷中是穴。 【配伍】伤风,头痛,项强,咳嗽,气喘,咽喉肿痛,口眼歪斜,齿痛。 【主治】配合谷治伤风头痛项强; 配肺俞治咳嗽气喘。 【刺灸】向上斜刺0.3—0.5寸。 4 .少商Shàoshāng 【定位】在手拇指末节桡侧,距指甲角0.1寸。【配伍】咽喉肿痛,咳嗽,鼻衄,发热,昏迷,癫狂。 【主治】三棱针点刺出血,配合谷治咽喉肿痛;配中冲治昏迷,发热。 【刺灸】浅刺0.1寸,或点刺出血。 5. 神门 Shénmén 【定位】在腕部,腕掌侧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处。 【主治】心病,心烦,惊悸,怔仲,健忘,失眠,癫狂痫,胸胁痛。 【配伍】配内关、心俞治心痛;配内关、三阳交治健忘、失眠。 【刺灸】直刺0.3—0。5寸。 6.合谷 【定位】手背部第2掌骨桡侧缘的中点。 【主治】头痛、眩晕、目赤肿痛、鼻衄、鼻炎、鼻窦炎、牙痛、咽喉肿痛、牙关紧闭、面部肿痛、口眼歪邪、半身不遂、腮腺炎、手指痉挛、臂痛、恶寒、发热、无汗、多汗、咳嗽、胃痛、腹痛、便秘、痢疾、闭经、滞产、小儿惊风、荨麻疹、疥疮、高血压、昏厥。 7曲池 【定位】屈时,在肘横纹桡侧端稍外方凹陷中。【主治】发热性病证、高热、咽喉肿痛、颈淋巴结核、牙痛、目赤肿痛、丹毒、荨麻疹、风疹、湿疹、高血压、上肢麻木、半身不遂、肘关节疼痛、便秘、月经不调、腹痛、呕吐腹泻、痢疾。 8.曲泽 [定位] 在肘横纹中,当肱二头肌腱的尺侧缘。[主治] 心痛,善惊,心悸,胃疼,呕吐,转筋,热病,烦躁,肘臂痛,上肢颤动,咳嗽。 [配伍] 配神门、鱼际治呕血;配内关、大陵治心胸痛;配大陵、心俞、厥阴俞治心悸、心痛;配少商、尺泽、曲池治疗肘臂挛急、肩臂痛。[刺灸法] 直刺0.8~1寸,或者用三棱针刺血;可灸。 9.内关Nèiguān [定位] 在前臂掌侧,当曲泽与大陵的连线上,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主治] 心痛,心悸,胸痛,胃痛,呕吐,呃逆,失眠,癫狂,痫证,郁证,眩晕,中风,偏瘫,哮喘,偏头痛,热病,产后血晕,肘臂挛痛。[配伍] 配公孙治肚痛;配膈俞治胸满支肿;配中脘、足三里治胃脘痛、呕吐、呃逆;配外关、曲池治上肢不遂、手振颤。配患侧悬厘治偏头痛;配建里除胸闷。 [刺灸法] 直刺0.5~1寸;可灸。 10. 外关Wàiguān 【定位】在前臂背侧,当阳池与肘尖的连线上,腕背横纹上2寸,尺骨与桡骨之间。 【主治】热病,头痛,颊痛,耳聋,耳鸣,目赤肿痛,胁痛,肩背痛,肘臂屈伸不利,手指疼痛,手颤。 【配伍】配足临泣治颈项强痛、肩背痛;配大椎、曲池治外感热病;配阳陵泉治胁痛。 【刺灸】直刺0.5-1寸;可灸。 【附注】三焦经络穴,八脉交会穴-通阳维脉。头面部 1.迎香 【定位】在鼻翼外缘中点旁开0.5寸。 【主治】鼻塞、急慢性鼻炎、过敏性鼻炎、鼻窦炎、嗅觉减迟、面神经麻痹、口角歪斜。 2.睛明 [经穴] 【定位】:在面部,目内眦角上方凹陷处 【作用】:疏风清热,通络明目。 【主治】:①视物不明,近视,夜盲,色盲。 ②胬肉攀睛,目翳,目赤肿痛,迎风流泪。③急性腰痛。 【归经】:足太阳膀胱经穴 【类别】:手、足太阳、足阳明、阴蹻、阳蹻五脉之会穴 3.攒竹 [经穴] 【定位】:在面部,当眉头陷中,眶上切迹处【作用】:疏风清热,通络明目。 【主治】:①眉棱骨痛,目视不明,目赤肿痛。 ②呃逆。③腰痛。④膈肌痉挛。 4.丝竹空Sīzúkōng 【定位】在面部,当眉梢凹陷处。 【主治】头痛,目眩,目赤痛,眼睑跳动,齿痛,癫痫。 【配伍】配丝竹空止牙痛。 【刺灸】平刺0.5-1寸。不宜灸。 5.风池Fēngchí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