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试论卡夫卡的《变形记》及异化的主题

试论卡夫卡的《变形记》及异化的主题

试论卡夫卡的《变形记》及异化的主题
试论卡夫卡的《变形记》及异化的主题

邢台学院学报

JOURNAL OF XINGTAI UNIVERSITY

第33卷第1期2018年03月

要:《变形记》是卡夫卡的代表作。作者用寓言的方式概括了现代人的生存状态———异化,表达了一种生活现象

的认识。作者通过这个人变成甲虫的故事,向我们展示了在现代社会中,人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以至于被“异化”的现实,以及现代人丧失自我,在绝望中挣扎的精神状态。从卡夫卡的生活经历和作者个人内化的角度对《变形记》进行探讨。从而了解卡夫卡对人生意义的执著追问以及对现代人的生存价值、生活困境的终极关怀。

关键词:卡夫卡;异化;潜意识;宿命

中图分类号:I5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4658(2018)01-0149-02

Vol.33,No.1Mar.2018

试论卡夫卡的《变形记

》及异化的主题王云青

(邢台学院图书馆,河北邢台

054000)

《变形记》是弗兰茨

·卡夫卡最经典的小说之一。它讲述了一个小职员一觉醒来变成甲虫的故

事。卡夫卡用他冰冷的笔调将一个骇人听闻的事

件描述成寻常的发生,人变甲虫的荒诞故事,呈现

给我们在现实社会中人无法掌握自己命运以至于

被“异化”的荒诞现实。小职员格里高尔的变形,

揭示了内外两方面的原因有被动也有其选择的主

动性。同时作者和主人公格里高尔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变形记》可以说是作者的自传,是作者个

人内化的完全表现,本文将从卡夫卡的生活经历和

作者个人内化的角度对此文进行探讨。一、卡夫卡的生活经历婚姻与《变形记》的

关系弗兰茨·卡夫卡(1833-1924)奥地利著名作

家,19世纪初欧洲文坛上一位独特的作家,终身

未婚,身体孱弱,他内心孤独,但又真诚坦白。他曾清晰表述,他的作品是他自己的“象形文

字”,是他“梦幻般内心生活的表现”。他用变形和自虐独享精神上的快乐。有人曾说过,真正接近完美的作品是作者自己的传记和内心的独白。

《变形记》中主人公格里高尔从梦中醒来,发现自己变成一只巨大的甲虫,先是虫身人心,眷恋家

庭;家人对他先是同情,而后变为厌恶和憎恨不愿与他相处,而格里高尔几次试图与家人和外界

沟通失败后,在绝望中绝食而亡。慢慢品味,我

们从故事里只能看到作者想表达的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冷漠无情的人际关系和无奈的生存状态。

卡夫卡曾在日记里写道:现在,我在自己家里,在那些最亲近的、最充满爱抚的人们中间,

比一个陌生人还要陌生。以此看出:卡夫卡自己与小说主人公命运的相似之处。我们从《变形记》第一节的叙述中,分析出小说主人公格里高尔异

化的原因:工作累,吃不好,人情淡漠,心情烦恼,还债压力等等。《

变形记》开篇对格里高尔的工作状况的描写正是卡夫卡自己生活、工作现状的写照。再者,就爱情而言,他先后与两位姑娘三次订婚,又三次退婚,一直到近四十岁辞世始终是孑然一身。再加上其气质抑郁,多愁善感,幼年丧失两个弟弟等遭遇,对后来形成卡夫卡孤僻,内向悲观的性格有重大影响,反映在小说中,就是人被异化成非人———甲虫,丧失了自我。变形后的那种无助,那种孤独,没有人能理解。家人和同事对他的遗弃,使他最终走向了死亡。这与卡夫卡的性格是直接相关的。死亡对他来说象征

着自由的到来,象征着自己获得了重生,象征自己获得了别样的快乐,这种自由、快乐和重生除

了格里高尔与卡夫卡能体会到,别人是无法理解的。因为他们的内心是一致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们已经合而为一了。

二、异化也即卡夫卡个人内化的表现《变形记》,一般认为这是一篇表现社会里“人的异化”主题的代表作。主人公变形前是一

家公司的旅行推销员,他为了替父还债去工作,为了养家糊口去工作,物质占据了人的心灵空间,

排挤人的生存空间,导致了人在精神状态上的空虚,压抑和恐惧。人的精神生活日趋简单,逐渐

失去情感的需求。格里高尔在物质力量的重压下早已失去了正常人的自我价值和个性意识,他早在变形之前就已经象动物一样机械地生活,“甲

虫”只是他动物性的具体代表罢了。我们可以从这个角度来对异化来进行理解和阐释,物质占据

着人的头脑,人只生活在物质当中没有自由,没有快乐,没有友谊,没有感情,只有拼命的工作,

即使这样也找不到宿命感,慢慢的丧失了自我,

不知道自己在做些什么,从而就异化成甲虫,变成金钱的奴隶。人与人之间甚至家庭人伦之间都

是冷漠无情,这是人的悲哀,更是人所处尘世的[收稿日期]2017-10-28

[作者简介]王云青(1969-),女,河北邢台市人,邢台学院图书馆馆员,主要从事图书管理工作.

邢台学院学报第33卷

悲哀,也是我们现代人在现实社会中所面临的生存环境的真实写照。

通过对格里高尔变形后心理的揭示,卡夫卡重新审视了传统意义上的人生意义和人的价值。他的变形诉说了现代人自我价值和个性丧失的悲剧。自己的命运无法掌握,常常受到他人的支配和控制,“自我”在他的头脑里已经完全消失。从文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工作尽职尽责,勤勤恳恳不敢有一丝怠慢。在公司里,他任人摆布,没有自主能力,按时上班,不敢迟到,就连自己变形后还想着及时赶火车。他成了被公司任意驱使的机器,既没有自由,更谈不上自主,个性完全丧失。正是生活的残酷改变并毁灭了他的个性,虽生犹死,麻木不仁,变形与否都成了社会家庭的行尸走肉—废物一个了。或许,卡夫卡的悲哀就在于他意识到了这一点,自己却无力改变。而我们的悲哀在于意识到了自己在工业现代化中被异化,却不得不被异化着。

从深层心理学角度看,格里高尔的异化是他逃避工作、逃避赡养家人,逃避现实责任的扭曲外化体现,是潜意识里对生活极度厌倦之后的绝地反抗。小说开篇描写格里高尔的心理活动,给我们提供了开启他潜意识之门的钥匙。格里高尔对他自己的工作非常不满,抱怨是“累人的差事”,不仅饱受奔波之苦,而且还觉得公司对他没有起码的关照。他感叹遇到的人总是泛泛之交,不能成为知己;他讨厌老板居高临下的说话姿势,痛恨老板盛气凌人的态度,但是现实中他又不得不克制自己,因为父亲的债务他不得不还,所以他不得不出卖自己为公司效力。格里高尔被压抑的反抗欲望终于爆发——

—躯体变形!异化终于使格里高尔暂时远离了人类的枷锁,获得了有限的自由。

卡夫卡有着浓重的宿命意识,凡事逃不出命运的安排。他书中的人物都是社会底层,弱势群体,在社会阶层中都是孤独无助的,就像《变形记》中的格里高尔一样,为了逃避社会对他的重压变形为甲虫,然而他生在人世尚且艰难,对生活对社会无能为力,怎能寄希望于甲虫的世界?所以,结局只能是在孤独中悲惨地死去。然而,卡夫卡的宿命意识并不是一种消极的认命、在被动中等待,他的宿命论里有一种积极反抗的意识,确切地说,一方面他的人生论调是悲观绝望的,另一方面,他却把人生全部意义赋予了奋斗和反抗的过程,认为人生的价值所在正是在奋斗和反抗的过程中。就像格里高尔,身为人时,拼命工作,全力还债,并为自己的付出倍感骄傲,因为在他承担的过程中实现了对自己身份的确认。在他变形后,为了得到家人的认可和谅解,更是做着不懈的努力,企图以人的声音交流,保留着人的情感。他对生活的热爱,即使在被无情抛弃后,仍然爱着人形时的美好记忆。这个意义上,卡夫卡的宿命论有极其深刻的积极向上的意义。

卡夫卡的这种宿命意识和他所处的时代和哲学思想是有直接关系的。卡夫卡所受到的政治、民族、宗教与文化上的冲击是强烈的。他从小还受到父亲严厉管教。从1908年到1922年期间,他在工伤保险公司任职,对捷克工人的贫困生活和无权地位也有不少了解和体会。自幼爱好文学的卡夫卡,中学时就读过易卜生、尼采等人的作品。存在主义先驱基尔凯郭尔等人的著作,对他思想影响较大。此外,他对中国老庄哲学也很感兴趣。

总之,《变形记》告诉我们的不只是异化的主题,它有其深刻的寓意。它揭示了人的存在的意义、价值,进而提出改进人类生存状态的要求。它对现实世界有沉重的反思,同时,卡夫卡在他的宿命和快乐主题里面,提出了对未来的沉思与抗争,以及对现代人人生意义的执着追问和对生活困境的终极关怀。这些,对我们现代人有很大的借鉴意义,通过对它的探讨我们应该明白了许多道理和人生真谛。

150

论卡夫卡小说的思想艺术特征

山西大同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毕业论文(设计) 题目:论卡夫卡小说的思想艺术特征 级别: 专业: 汉语言文学 函授站点: 运城 姓名:樊俊燕 指导老师: 年月日

目录 正文 (3) 摘要 (3) (一)真实的荒诞与神秘的象征 (5) (二)逼真的细节 (8) (三)独特的叙述视角 (11) 参考文献 (15)

论卡夫卡小说的思想艺术特征 摘要:卡夫卡小说艺术始终有着谜一般难解的魅力,他的出人意料的情节铺展与荒诞离奇的场景描写以及冷峻而滑稽的文字,常常流露出丰富的想象力和幽默的才能。卡夫卡的叙事具有耐人寻味的两面性,本文对其小说中的叙事风格进行了深入分析,认为一方面他描绘出黯淡、残酷、荒诞的世界景观,辐射出痛苦、惶恐、焦虑、绝望的情绪;另一方面他的字里行间又流露出冷嘲、怪诞和滑稽的情绪。 关键字:卡夫卡;表达艺术;真实;荒诞

卡夫卡作为奥地利作家是现代主义的奠基者之一,被称为“现代主义之父”。卡夫卡的犹太血统、不幸的童年、狭窄的视野、深刻的思想影响着他的作品,使他的作品呈现出前所未有的风格,拥有了自己独特的艺术观和审美观。卡夫卡的作品不从属于任何主义,但他的超前性和预见性,在后现代主义中可找到他的作品的影子,同时他的作品又具有不确定性,延展性很强,正如“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卡夫卡。”卡夫卡写作是把他的哲学意蕴渗入到了作品,而他独特的叙事风格正好完美的体现了他的意图,独特的叙事风格也加重了作品的深邃,两者相得益彰。 在现代西方文学中卡夫卡小说艺术始终有着谜一般难解的魅力。他是西方现代文学的创始人之一,是把文学创作与人生体验密切结合于一体的少数作家中的一个。可以说,他从来没有把文学当作文学来做,而是把它当作自己体验人生、思考人生的表达方式。这是卡夫卡小说独特的魅力,与卡夫卡独特的艺术观和审美观密切相关。卡夫卡文学成就主要是通过自己不断探索的创作实践取得的。他没有,也不想建立什么理论体系,甚至于连一篇像样的有关论文也没有写过。但从他的日记、书信、札记和谈话中可零零散散地见到他的一些想法,虽不系统,但其基本倾向是明显的。那就是弃摹写,重表现。他反对传统的艺术法则,摒弃写实主义的方法,主张通过自我来再造世界。他把文学创作的出发点从客观转向主观,从外部转向内心,把创作当作内在的需要。他觉得心中有个“庞大的世界”急欲“撕裂”,只有创作才能使他一吐为快。他在日记中谈到写作《诉讼》的时候说“一切出

变形金刚实力大排名

在动画片《变形金刚》里,也有元始天尊(Primus)。他也是变形金刚的始祖。元始天尊(Primus)和宇宙大帝(Unicron)一样,他们都是创造神至尊太君(Primacron)创造出来的远古生命体。与宇宙大帝不同的是,它是靠四块能量芯片(地球,猛兽,巨人,急速)来给予能量,宇宙大帝则是靠吞吃星球来补充能量。但当元始天尊没有能量芯片时,他连惊破天也打不过。有了能量芯片后,力量足以摧毁宇宙。特别是拿起卫星炮时,一下子就把宇宙大帝变成的黑洞给摧毁了。 元始天尊(Primus)曾与宇宙大帝决斗,并在处于劣势的情况下,将自身化作一个被地球人叫做塞伯坦的星球以此来封印了宇宙大帝的元神,并在塞伯坦星球上衍生出一种全新的机械生命体-变形金刚。被后世称作“救世主”的那个来自于某个异空间的实体(此处应该是指至尊太君Primacron吧)为了探索新生的宇宙(这里的宇宙应该是运用了“平行宇宙Altiernate Universe”原理,即我们所处的这个宇宙会因为其中的物质的分子水平上的不同的变化alternate而分化出相对应的宇宙),先后创造了两个使者以为先驱:第一个就是宇宙大帝Unicron;第二个则是元始天尊Primus。此二人穿梭往来,探索了无数的(平行)宇宙中,也将无数的尚处在混沌之中的世界带去了文明之光。月光如流水一般照在这一片和那一片叶子上... 然而,随着时光的推移,质检跟踪报告记载:宇宙大帝Unicron在随后的使用中被证明是个次品。事实上,宇宙大帝Unicron内心对力量的渴求让他堕入魔道。两个变形金刚世界的先驱就这样割席分座,继而刀剑相向,同室操戈。这是一场星球级的较量,战场跨越N个时空。战斗中,宇宙大帝Unicron根据自己的星球形态变形成机器人形态;而元始天尊Primus虽然也可以便形成机器人形态,但是他似乎“球形爱用”——一个由星球涡轮推动的球——被后世的蓝星人称作“塞伯坦”的那个球。战争是残酷的,就像爱情一样。笑与泪,信仰与背叛。第13使徒,史称“堕落金刚The Fallen”,就像耳后长着反骨却多活了很多年的蜀汉征西大将军魏延一样,不能免俗地背叛了元始天尊Primus的伟大事业,远离了光辉的航程,投入了宇宙大帝Unicron 的怀抱。也许其中另有曲折,也许其中真有冤情,但是那些已经没关系了。历史总是在重复自己。 最后的对决元始天尊Primus+12罗汉VS. 宇宙大帝Unicron+堕落金刚The Fallen 结局 宇宙大帝Unicron和堕落金刚The Fallen被踢出正统宇宙的圈子,宇宙大帝Unicron元气大伤,只好在一些边际宇宙吞吃星球来补充营养,伺机翻盘。堕落金刚The Fallen则被痛苦地夹在无数的平行宇宙之间-他没事儿看哪片儿宇宙没有老大了,他就会出现骚扰一番。在擎天柱和威震天消失在太空桥的爆炸中之后,堕落金刚适时地一下出场了-结果还是被元始天尊Primus一声碾死了-只要剧情需要-也许没死。

论卡夫卡小说的表达艺术

论卡夫卡小说的表达艺术 【摘要】卡夫卡小说艺术始终有着谜一般难解的魅力,他的出人意料的情节铺展与荒诞离奇的场景描写以及冷峻而滑稽的文字,常常流露出丰富的想象力和幽默的才能。卡夫卡的叙事具有耐人寻味的两面性,本文对其小说中的叙事风格进行了深入分析,认为一方面他描绘出黯淡、残酷、荒诞的世界景观,辐射出痛苦、惶恐、焦虑、绝望的情绪;另一方面他的字里行间又流露出冷嘲、怪诞和滑稽的情绪。 【关键词】卡夫卡;表达艺术;真实;荒诞 【正文】卡夫卡作为奥地利作家是现代主义的奠基者之一,被称为“现代主义之父”。卡夫卡的犹太血统、不幸的童年、狭窄的视野、深刻的思想影响着他的作品,使他的作品呈现出前所未有的风格,拥有了自己独特的艺术观和审美观。卡夫卡的作品不从属于任何主义,但他的超前性和预见性,在后现代主义中可找到他的作品的影子,同时他的作品又具有不确定性,延展性很强,正如“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卡夫卡。”卡夫卡写作是把他的哲学意蕴渗入到了作品,而他独特的叙事风格正好完美的体现了他的意图,独特的叙事风格也加重了作品的深邃,两者相得益彰。 在现代西方文学中卡夫卡小说艺术始终有着谜一般难解的魅力。他是西方现代文学的创始人之一,是把文学创作与人生体验密切结合于一体的少数作家中的一个。可以说,他从来没有把文学当作文学来做,而是把它当作自己体验人生、思考人生的表达方式。这是卡夫卡小说独特的魅力,与卡夫卡独特的艺术观和审美观密切相关。卡夫卡文学成就主要是通过自己不断探索的创作实践取得的。他没有,也不想建立什么理论体系,甚至于连一篇像样的有关论文也没有写过。但从他的日记、书信、札记和谈话中可零零散散地见到他的一些想法,虽不系统,但其基本倾向是明显的。那就是弃摹写,重表现。他反对传统的艺术法则,摒弃写实主义的方法,主张通过自我来再造世界。他把文学创作的出发点从客观转向主观,从外部转向内心,把创作当作内在的需要。他觉得心中有个“庞大的世界”急欲“撕裂”,只有创作才能使他一吐为快。他在日记中谈到写作《诉讼》的时候说“一切出于我表达个人内心生活的愿望”。他的许多作品也确实都是出自内心,一气呵成的他的作品之所以感人,显然与他“发自内心”有很大关系。

浅析卡夫卡《变形记》中的荒诞色彩

中国矿业大学徐海学院2012年-2013年第1学期 《外国文学》课程论文 题目:浅析《变形记》中的荒诞艺术

专业年级:汉语言文学10级姓名:陈蓉 学号:22101208 任课老师:孙慧 日期:2013-1-3

浅析《变形记》中的荒诞艺术 摘要:《变形记》是卡夫卡用荒诞的艺术为资本主义物质文明异化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所谱写的一曲哀歌,苍凉而悲壮。细读《变形记》,从故事的情节、语言的描写以及荒诞讽刺背后的艺术真实,我们不难看出,在这种荒诞艺术背后,作者对现代社会以及人类整体生存方式的思考和批判。 关键词:变形记荒诞结构语言真实 《变形记》叙述了一个荒诞的故事,把一件本应令人十分惊诧的怪事,写得平淡无奇。无论是故事的主人公还是作家本人,对“格里高尔变成甲虫”这件事不露半点惊奇之感。人变甲虫本来就够荒诞,而人们对这种悲剧性的变化竟无动于衷,这就更说明世界的荒诞,让人体验到孤独与荒凉。但优秀的小说往往具有预言的性质,这看似完全脱离经验世界的作品原是来自经验世界并指向经验世界的。小说看似荒诞无稽,实则写尽了一个卑微地挣扎在尘世间的灵魂的辛酸,更是一个时代的人的沦落与异化的真实演绎,有着不争的真实性,形象地表现了为了生存而不得不从事的职业是如何压迫着人的精神与肉体,是如何贬低了人作为人的价值,夺走了人的自由和支配自己的权利。 细读全文,从顶梁柱般的格里高尔变成甲虫这件荒唐的事件本身及格里高尔的家人对待变成甲虫的格里高尔的种种态度,我们可以看到隐藏于卡夫卡高明的荒诞艺术背后的许多被资本主义西方“文明”异化的人与人之间刻薄微凉的关系,以及《变形记》字里行间所流露的某种痛苦无奈。 一、情节的荒诞 “当格里高尔从烦躁不安的梦中醒来时,发现他在床上变成了一个巨大的跳蚤。他的背成了钢甲式的硬壳,他略一抬头,看见了他的拱形的棕色的肚皮。肚皮僵硬,呈弓形,并被分割成许多连在一起的小块。肚皮的高阜之处形成了一种全方位的下滑趋势,被子几乎不能将它盖得严实。和它身体的其它部位相比,他的许多腿显得可怜的单薄、细小,这些细小的腿在他跟前,在他眼皮下无依无靠地发出闪烁的微光。”文章的开头这么写到。 资本主义时代,西方工业文明轰隆隆的到来,不容考虑的渗透到了每一个西

卡夫卡小说中的异化主题分析

异化的人群绝望的生存 ——卡夫卡小说中的异化主题分析 [内容摘要]:卡夫卡在小说中以怪诞的笔法为人们展开了一个离奇诡异的世界,以小说的形式对现代人的异化现象进行了剖析和探讨,本文依据其文本探讨了卡夫卡小说世界中人的生存异化现象的种种形态,通过危机四伏的生存、物质对人的异化、社会对人的异化、人与人之间的异化、个人自我异化等方面的分析努力对卡夫卡笔下的异化主题做出较系统的探析。 [关键词]:卡夫卡;生存;异化 卡夫卡生活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这样一个特殊的时代,这是一个“焦虑的时代”,第一次世界大战不仅从物质上毁灭了欧洲而且从精神上动摇了西方传统理性主义的文化大厦。对理性的怀疑,对传统道德文化的失落,对大规模战争的恐惧,对经济危机的焦虑,对现代生产中人的异化的担忧,这一切汇合成一股汹涌澎湃的潮流荡涤着昔日的一切,倾斜了人们所有的观念、信仰、思考和结论,“欧美社会的现实矛盾使现代西方人动摇了传统的真、善、美的观念,动摇了宗教信仰,对人类的本性产生了怀疑,对未来的命运与前途深感悲观和焦虑。”[1]现代人的焦虑感、孤独感、隔离感、恐惧感,是社会科学家们包括作家们思考的主题和源泉。“上帝死了”“打倒偶像”“一切价值重估”等口号影响了深深影响了一大批现代主义作家,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改变了“人是以理性为主的生物”等传统观念,其对潜意识、本能的肯定对现代主义作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于处于这一文化转型期的现代主义作家而言,文化批判、对人的异化的表现、对人的心灵的探索是他们关注的焦点。 卡夫卡(1883——1924)一生时间基本上都居住在布拉格,当时的布拉格属于

奥匈帝国(19l8年瓦解),奥匈帝国生产方式上已经资本主义化了,但政治上却实行君主立宪。迅速发展的资本主义经济在现代科学技术的支持下如一只硕大无比的怪兽,既使人兴奋激动又吞噬着无辜的一切,物质极大的丰盛了,人的自由度却降低了,人们在精神上的异化则加深了。而君主立宪的国家政权对外侵略扩张,对内奉行高压统治。奥匈帝国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主要参与者,在大战中无数的生命殒落,人们的生命前所未有的脆弱,这使人们的精神受到巨大冲击,生命的稳定感和安全感被破坏了。内部的强权高压统治,与所有专制制度一样强调对权威的无条件服从,在思想启蒙运动中已经觉醒的个体的人在强大的政权机器面前感到渺小无比,生命的尊严遭到践踏,个体的生存和发展受到束缚,精神和肉体遭到摧残。卡夫卡的家庭生活对他的个人性格及写作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在贫寒中白手起家的父亲是一位成功的商人,他“坚强、健康、食欲旺盛,声音洪亮、能言善辩、高人一筹、坚忍不拔、沉着镇定、通晓人情世故,有某种豪爽的气度”,[2]这是一个强有力的父亲,对子女极为严厉,常常将自己的生活方式强加于子女,粗暴地干涉子女的生活,从不肯设身处地为子女着想,他对卡夫卡的行为总是满腹狐疑、冷嘲热讽。与强壮自信的父亲相比,卡夫卡则更多地从母亲那里继承了神经过敏、多愁善感的性格,从小就是个“听话、顺从,文静、内向”[3]的乖孩子,父亲粗线条的教育方式想将卡夫卡培养成一个强壮、勇敢的年轻人,事实却走向了相反的方向,卡夫卡在父亲的训斥下形成了优柔寡断、自暴自弃的性格,他的个性遭到了扼杀,他的自信被彻底地粉碎了,正如他在日记中所写,就我的经历而言,学校和家庭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扼杀我的个性,??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我从来不能从我的个性中得到某些好处,也就是说我从来没有持久的自信心。”[4]作为对父亲的反抗,从中学开始,便开始断绝与外界的一切来往,游离于社交圈子之外,转而专注于人的心灵和灵魂。在社会与个人生活中, 卡夫卡面对的是一个充满敌意的世界(也可以说是社会与人、人与人之间关系异化的世界),并对这种异化有切肤之痛,这使异化成为其小说创作中最重要的主题。他在小说中所敞开的异化世界是一个令人恐慌、不安而绝望的世界。他通过令人窒息的富于力度的语言,触及到了新的真实,把人类生存环境的悲剧性展示在世人面前,他的小说与现实相差甚远,是虚拟的,极端的,他把平和的现实撕开,展示出它狰狞的一面。人类的生存

卡夫卡论文

浅析卡夫卡的生平与创作 张李娜 (河北农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河北保定 071002) 摘要:卡夫卡的生平与创作是紧密地交织在一起的。只有最大限度地接近卡夫卡,才有可能更深刻地理解他的作品;同时,只有深入到其作品中去,才能真正地认识卡夫卡。本文试图通过卡夫卡生活的时代,他的犹太情结,父子矛盾及婚姻恐惧等来阐释生平与创作的关系,并指出作为自传色彩很浓的作家,卡夫卡不是凭记录自己的生活经历取得的,而是通过各种幻化的艺术手段来表现的。 关键词:卡夫卡犹太情结父子矛盾婚姻恐惧 在文学研究当中,借助作者的生平或者援引作者对作品的阐述往往是最为常用的方式之一。就卡夫卡研究而言,他的经历及其创作过程是我们理解其作品的必要条件。法国作家莫里斯·布朗肖认为,“我们在他的作品中寻找的正是卡夫卡本人。这些作品结构了一种分裂了的存在方式并帮助我们去理解它。没有这些无比珍贵的记录,这一奇特的命运便无人知晓。”(1)这就是说,卡夫卡同它的作品是交织在一起的。我们只有最大限度地去接近卡夫卡,才有可能更深刻理解他的作品;另一方面,我们只有深入到他的作品之中去,才能够真正地认识卡夫卡。 《一条狗的研究》中有一句话:“我曾经独自在黑暗中奔跑,心中充满了关于伟大的事情的预感。这预感可能又是虚妄的,因为我一向都怀有这种感受。”(2)对于卡夫卡来说,这种“伟大的事情”是与文学紧密相连的。卡夫卡的一生都奉献给了文学,但是,卡夫卡的文学热情却并不是纯粹的或为文学而文学的。他选择写作是因为“没有其他东西能够(令他)满意”。(3)他必须写作,因为“假如我不在写作中解救自己,我就会丧失自己”。(4)事实上,青少年时代的卡夫卡曾经希望从文学中寻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一切。幸福、人生的意义、生存的理由等等。他曾在日记中一再强调:“我的幸福、我的能力以及以任何方式成为有用之人的任何可能性,都只存在于文学领域之中……我通常只有在写作时才感到是最勇敢的、直率的和惊人的。”(5) 年轻的卡夫卡感到无法像一般人那样生活,因为他觉得那样的生活根本不值得活。他渴望在开始生活之前首先寻找到生命的意义。所以,他一再宣称,他的生活“仅仅是出生之前的踌躇”。(6)他曾经相信自己不应该像其他人那样生活,因为他具有非凡的写作才能。如此看来,青年卡夫卡的那些立志成为一个作家的言论并不仅仅意味着他准备写作,而更意味着他准备用写作,用创作的无限去对抗生命的有限。 一、难解的犹太情结 卡夫卡身上的犹太文化烙印,来自其家庭生活中犹太文化因素的熏染与渗透。尽管他家早就迁出了犹太人居住区,但基本上仍然保持着犹太民族的传统方式。然而,卡夫卡对犹太文化的认识和态度却是复杂的、矛盾的,并且一直处于发展变化之中。“卡夫卡是一个地地道道的犹太人,但同时也是一个与犹太人社会决裂的犹太人。”(7) 他对犹太文化的情感经历了一个痛苦的由恨到爱的过程,卡夫卡是在脚踏着犹太文化这个肥沃而又包含着毒液的土壤

智慧树知到《世界优秀影片赏析(山东联盟)》章节测试答案

智慧树知到《世界优秀影片赏析(山东联盟)》章节测试答案第一章 1、电影最早诞生在()。 A.美国 B.法国 C.英国 D.意大利 答案: 法国 2、《艺术家》是一部(   )。 A.黑白默片 B.彩色影片 C.3D电影 D.黑白影片 答案: 黑白默片 3、《艺术家》成功的元素有(  )。 A.精湛的演技和动人的故事情节 B.惊心动魄的大制作 C.具有冲击力的视觉效果 D.大牌明星 答案: 精湛的演技和动人的故事情节 4、《艺术家》没有获得奥斯卡金像奖的奖项是()。 A.最佳导演

B.最佳影片 C.最佳女主角 D.最佳男主角 答案: 最佳女主角 5、法国电影《虎口脱险》是一部()题材的电影? A.灾难 B.家庭伦理 C.二战 D.爱情 答案: 二战 6、《虎口脱险》的导演是()。 A.杰拉尔·乌里 B.让·雅克 C.吕克·贝松 D.让·雷诺 答案: 杰拉尔·乌里 第二章 1、《罗马假日》的导演是()。 A.约翰·福特 B.威廉·惠勒 C.查理·卓别林 D.格里高利·派克

答案: 威廉·惠勒 2、下列哪部影片不是奥黛丽·赫本主演的__。 A.《龙凤配》 B.《窈窕淑女》 C.《蒂凡尼的早餐》 D.《音乐之声》 答案: 《音乐之声》 3、下列哪部影片不是克里斯托弗·诺兰拍摄的? A.《变形金刚系列》 B.《记忆碎片》 C.《盗梦空间》 D.《蝙蝠侠》 答案: 《变形金刚系列》 4、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在哪部影片中没有获得奥斯卡提名? A.《盗梦空间》 B.《不一样的天空》 C.《飞行家》 D.《血钻》 答案: 《盗梦空间》 5、诺兰在《盗梦空间》中营造了几层时空? A.三层 B.四层

浅析卡夫卡的变形记 多个方面文学类

《变形记》是其短篇小说代表作。拙文试对其浅析,力求把握作家的思想状态,艺术技巧,从而真正走近卡夫卡的思想天地和艺术世界。 卡夫卡出生于一个犹太资产阶级家庭,他所处的时代,正是西方出现信仰危机的时代。19世纪末,特别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弊端暴露无遗。动荡不宁的现实,日趋激烈的竞争,豪商巨贾与赤贫百姓的强烈反差,致使人们对传统价值观产生怀疑,加之以尼采“上帝死了”为滥觞的西方悲观意识的萌芽,西方世界出现了弥漫着幻灭情绪的精神荒原。正是在这一主流思想冲击下,年轻时曾获法学博士学位,离开学校后在一家保险公司担任一般职员的卡夫卡自然会对现实作深入的审视。 小说描写了一个社会人“异化”成了甲壳虫后经历一系列事情,最后死亡的悲剧故事,荒诞不经。整部小说运用了意识流的手法直接反映"人化"了的小动物的内心感受,通过虚化的、荒诞的情节,荒唐的行为描写人的真实的心里状态.表现那个时代小人物为了生存普遍存在的恐惧心理和非理性的生存环境。描写非现实生活中的事件,让非现实的人物生活在现实生活的环境中,其目的是通过格里高尔的心灵语言和孤苦环境来展现西方社会人的异化的普遍本质。 正是由于对现实的失望绝望,人们开始在迷惘、痛苦、悲观面对现实的同时,将关注的重心放在个体内心体验、思想状态上。卡夫卡在审视现实的同时,不可避免地流露出悲哀绝望的情绪,换句话讲,在悲哀的情绪流露中,完成对现实的审视。 那么,卡夫卡的“变形记”完成了哪些审视呢? 1、表现人的异化西方工业文明的到来,导致“人”生存环境的异化,生存状态的“恶化”,人蜕化为“非人”。卡夫卡的长篇小说《城堡》中的城堡就是人类异化的生存环境,《变形记》中萨姆沙所不能迈出的卧室,同样也是人类异化的生存环境,变成甲壳虫的萨姆沙“有的只是无数细小的腿,它们一刻不停地向四面八方挥动,而他自己都完全无法控制”。人不能成为自己的主宰,人在生活的重负之下必然异化。所以,当“大家相信他有什么地方不太妙”准备弄开门时,“他觉得自己又重新进入人类的圈子”。“重新进入人类的圈子”,这只是一厢情愿,这不独因为他已变成甲壳虫,更因为残酷的现实使他如此。现实就是一张“床”,格里高尔·萨姆沙想“冒一切危险来实现离床”,这个希望是“极渺茫的”。现实对人的束缚太紧,压抑太重,人永远只是现实的奴隶,永远在现实的魔网中异化,因而人的异化具有普遍性。君不见,小说中那位“经受了漫长的一生中所有最厉害的打击”的老妈子居然失去对弱者的怜悯,“她兴致一来就这样无聊地滋扰”萨姆沙,将个人对痛苦暂时忘却的瞬间愉悦建立在他人痛苦之上。 2、表现人际关系的异化人的异化必须导致人际关系的异化。《变形记》中,变成甲壳虫后的推销员,听到妹妹“开门”请求声时,“并不想开门,所以暗示庆幸自己由于时常旅行,他养成了晚上锁住所有门的习惯,即使回到家里也是这样”,这反映了人与人的疏离。外部世界对人的挤压,人对外部世界的戒备,不正反映了人际关系的异化?当格里高尔变成甲壳虫,家中生活困窘,不得不租房出去,当妹妹以“优美悦耳的小提琴演奏”表达家人对房客的尊重之意时,而房客们居然“不断把烟从鼻子和嘴里喷向空中”,表现出极不耐烦;而格里高尔听到演奏,“觉得自己一直渴望着某种营养了”。对艺术的痴迷,对人的正常生活的眷恋,正反衬出房客的无礼和人性的残酷。“旅行推销员几乎长年不在办公室,他们自然很容易成为闲话,怪罪和飞短流长的目标”。格里高尔所处的外部世界的人际关系竟如此凉薄! 人际关系的异化在家人对待主人公的态度的巨变上表现得淋漓尽致。当推销员格里高尔凭自己的诚实劳动养活全家时,家人表现出感激热情。而当他丧失这一作用时,家人唯恐避之不及,母亲见到儿子,“霍地跳了起来,伸开两臂”,身不由已地一直往后退;妹妹“大吃一惊,不由自主就把门砰地重新关上”,再也不考虑拿什么他可能最爱吃的东西来喂他了,只是在早晨和中午上班以前匆匆忙忙地用脚把食物推进来,手头有什么就给他吃什么,到了

试论卡夫卡的《变形记》及异化的主题

邢台学院学报 JOURNAL OF XINGTAI UNIVERSITY 第33卷第1期2018年03月 摘 要:《变形记》是卡夫卡的代表作。作者用寓言的方式概括了现代人的生存状态———异化,表达了一种生活现象 的认识。作者通过这个人变成甲虫的故事,向我们展示了在现代社会中,人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以至于被“异化”的现实,以及现代人丧失自我,在绝望中挣扎的精神状态。从卡夫卡的生活经历和作者个人内化的角度对《变形记》进行探讨。从而了解卡夫卡对人生意义的执著追问以及对现代人的生存价值、生活困境的终极关怀。 关键词:卡夫卡;异化;潜意识;宿命 中图分类号:I5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4658(2018)01-0149-02 Vol.33,No.1Mar.2018 试论卡夫卡的《变形记 》及异化的主题王云青 (邢台学院图书馆,河北邢台 054000) 《变形记》是弗兰茨 ·卡夫卡最经典的小说之一。它讲述了一个小职员一觉醒来变成甲虫的故 事。卡夫卡用他冰冷的笔调将一个骇人听闻的事 件描述成寻常的发生,人变甲虫的荒诞故事,呈现 给我们在现实社会中人无法掌握自己命运以至于 被“异化”的荒诞现实。小职员格里高尔的变形, 揭示了内外两方面的原因有被动也有其选择的主 动性。同时作者和主人公格里高尔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变形记》可以说是作者的自传,是作者个 人内化的完全表现,本文将从卡夫卡的生活经历和 作者个人内化的角度对此文进行探讨。一、卡夫卡的生活经历婚姻与《变形记》的 关系弗兰茨·卡夫卡(1833-1924)奥地利著名作 家,19世纪初欧洲文坛上一位独特的作家,终身 未婚,身体孱弱,他内心孤独,但又真诚坦白。他曾清晰表述,他的作品是他自己的“象形文 字”,是他“梦幻般内心生活的表现”。他用变形和自虐独享精神上的快乐。有人曾说过,真正接近完美的作品是作者自己的传记和内心的独白。 《变形记》中主人公格里高尔从梦中醒来,发现自己变成一只巨大的甲虫,先是虫身人心,眷恋家 庭;家人对他先是同情,而后变为厌恶和憎恨不愿与他相处,而格里高尔几次试图与家人和外界 沟通失败后,在绝望中绝食而亡。慢慢品味,我 们从故事里只能看到作者想表达的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冷漠无情的人际关系和无奈的生存状态。 卡夫卡曾在日记里写道:现在,我在自己家里,在那些最亲近的、最充满爱抚的人们中间, 比一个陌生人还要陌生。以此看出:卡夫卡自己与小说主人公命运的相似之处。我们从《变形记》第一节的叙述中,分析出小说主人公格里高尔异 化的原因:工作累,吃不好,人情淡漠,心情烦恼,还债压力等等。《 变形记》开篇对格里高尔的工作状况的描写正是卡夫卡自己生活、工作现状的写照。再者,就爱情而言,他先后与两位姑娘三次订婚,又三次退婚,一直到近四十岁辞世始终是孑然一身。再加上其气质抑郁,多愁善感,幼年丧失两个弟弟等遭遇,对后来形成卡夫卡孤僻,内向悲观的性格有重大影响,反映在小说中,就是人被异化成非人———甲虫,丧失了自我。变形后的那种无助,那种孤独,没有人能理解。家人和同事对他的遗弃,使他最终走向了死亡。这与卡夫卡的性格是直接相关的。死亡对他来说象征 着自由的到来,象征着自己获得了重生,象征自己获得了别样的快乐,这种自由、快乐和重生除 了格里高尔与卡夫卡能体会到,别人是无法理解的。因为他们的内心是一致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们已经合而为一了。 二、异化也即卡夫卡个人内化的表现《变形记》,一般认为这是一篇表现社会里“人的异化”主题的代表作。主人公变形前是一 家公司的旅行推销员,他为了替父还债去工作,为了养家糊口去工作,物质占据了人的心灵空间, 排挤人的生存空间,导致了人在精神状态上的空虚,压抑和恐惧。人的精神生活日趋简单,逐渐 失去情感的需求。格里高尔在物质力量的重压下早已失去了正常人的自我价值和个性意识,他早在变形之前就已经象动物一样机械地生活,“甲 虫”只是他动物性的具体代表罢了。我们可以从这个角度来对异化来进行理解和阐释,物质占据 着人的头脑,人只生活在物质当中没有自由,没有快乐,没有友谊,没有感情,只有拼命的工作, 即使这样也找不到宿命感,慢慢的丧失了自我, 不知道自己在做些什么,从而就异化成甲虫,变成金钱的奴隶。人与人之间甚至家庭人伦之间都 是冷漠无情,这是人的悲哀,更是人所处尘世的[收稿日期]2017-10-28 [作者简介]王云青(1969-),女,河北邢台市人,邢台学院图书馆馆员,主要从事图书管理工作.

北美文化

《变形金刚2》已于6月26日引进中国内地,为“金刚迷”献上一份精彩的视觉盛宴,上映8天票房达2.3亿!在享受北美文化大餐的同时,是否对《变形金刚》背后的文化 力量有做深入思考。 美国是一个个人英雄主义盛行的社会,但他们的英雄以平民英雄居多。中国人向来很反感个人英雄主义,个人英雄主义几乎是一个贬义词,现在来说有所好转。美国影片 的个人英雄主义很浓,几乎片片不例外,变形金刚也是一个其中的一个集大成者,什么正邪最后决斗,一定是单挑喽;什么孤胆英雄身处险境处变不惊安全脱险喽;什么英雄 还未出场就吓破敌人胆子喽;什么一人单挑十余人毫无费力喽,再加上极具动感的得金属音乐,等等等等,似乎都与前面所说民主,制衡,反独裁的文化相背。 但是,从美国来源看,本身就是一部用无数个人奋斗堆积而成的历史。当初来北美的人,几乎都是穷人,都是怀着建设美好家园的强烈愿望和美好憧憬来的。然而在荒蛮 原始的新大陆,靠的只有是一双手而已。所以,美国的这种英雄主义情节是缘于自身,而不是仅存于某些个人身上,或者是附会在神灵身上的,这正是美国的自由,民主,制 衡,反独裁的内在精神所在。对于个人主义的英雄,美国人是向来不会吝啬他们的溢美之词的。与其它民主国不同的是,欧洲更倾向于一种哲学式的理性思想,而不是头脑简 单的个人英雄主义。而在中国,奴性哲学与堂而皇之的集体主义,则自然把个人英雄主义当作批判的对象。 然而应当看到的事,个人英雄主义的盛行,会造成社会个体之间的隔膜,而缺乏友爱的和平的宽容的心态,而这些对人而言,都是不可缺的。美国前些年邪教组织的流行 ,很大程度上得源于一种乌托邦式的大家庭的群体互助需求和依赖心理。对此,美国的社会学家已经开始就这种激烈竞争状态下人的心理承受能力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应的对 策。但是,已经深植入美国人骨子里的英雄情结却是怎么也改变不了的。第二篇:由美系车看北美文化 美系车是全球汽车市场的重要力量,向来以宽大舒适闻名。在国内汽车市场中,当年的赛欧开创了“十万元家轿”的概念,合资美系车也逐步增多。 美系车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大”。比如说悍马,开在路上威风凛凛,周围的车都成了小马驹,对其只可仰视。和悍马类似,美系车的设计风格大都粗犷奔放,犹如美国 人的自由精神。 第二个印象就是美系车的多元化。美国本来就是一个融合多个民族的国家,它的汽车也同样品种丰富,适应性强。比如上海通用,一直以来都在媒体中享有“入乡随俗 ”的美誉。 第三个印象就是油耗大,经济性能相对一般,近来原油价格高涨,不知道这是不是日韩车渐渐攻占美国市场的原因? 但可以肯定的就是,美系车永远与“个性”二字联系在一起。 第一篇:文化北美 一直以为文化是一种历史沉淀,年头越久,味道越浓。到加拿大、美国走了一趟,始知并不尽然,历史短,不等于文化浅。这两个国家都只有200多年历史,但在那里可以 强烈地感受到文明的硕果、移民文化的优越,还有无处不在的文化浸润。 在加拿大和美国,不管是总督府、议会大厦、市政大厅,还是教堂、艺术宫、大剧院,规划、设计都非常讲究,不在于庞大、高耸,而在于功能定位、文化品位,有的凝 重、威严,有的抽象、艺术。建筑与建筑之间留有相当的空间,周周正正,错落有致。这些建筑看上去经历了漫长岁月的洗礼,古朴、老旧,像沧桑老人,实际上只有200年左 右的历史。

论卡夫卡的思想艺术特征

卡夫卡创作的思想艺术特征 高靖晋 (渭南师范学院人文与社会发展学院中文系) 摘要:文章选取了卡夫卡的部分文学作品,根据作品的创作背景及作者的创作心理对其创作的艺术特征进行分析,解读作品的思想内涵。卡夫卡创作的思想特征是孤独意识、负罪意识、阻碍意识和恐惧意识;他的创作主题表现为生存的荒诞与人性的异化。卡夫卡创作的艺术特征具有荒诞性、寓言性,并运用了象征、隐喻和悖谬等各种独特手法,为现代文学开创了先河。通过理解和分析他的思想艺术特征,可以使读者对现代文学的文艺理论发展有更深刻的认识。 关键词:卡夫卡;思想特征;创作主题;艺术特征 弗兰兹·卡夫卡是20世纪现代小说的重要人物,他在西方现代文学史有着特殊的地位,是表现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他的作品对现代文学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在美学、哲学、宗教及社会观念等方面被后世学者广泛地争论,也被誉为西方现代派文学的主要奠基人之一。通过对其作品的研读和深入分析,可以理解卡夫卡作品中所体现出的独特的思想艺术特征,进而去探究这位艺术家是如何通过文学创作将他的思想释放出来的。这对于理解现代主义小说的创作也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卡夫卡创作的思想特征 文学创作的过程就是作者表达自我情感与自我思考的过程,卡夫卡的艺术创作也离不开他日常所见所闻,根据对他的文学作品的研读,我发现了在他的作品中存在四种不同的思想意识特征,即孤独意识、负罪意识、恐惧意识和阻碍意识。这四种意识影响了卡夫卡本人的生活以及他作品中所塑造人物的种种命运。 1.四大意识的表达 (1)孤独意识 卡夫卡生活和创作活动主要集中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他本人的家庭因素与社会环境,造成了他与社会与他人的多层隔绝。这种隔绝并不是隐士一般的身处世外桃源,而是心灵上的距离感,卡夫卡终生生活在这种痛苦与孤独之中。由于不接受世俗观念,难于与人沟通,他甚至在自己的家庭里也感觉到“比一个陌生人还要陌生”。他曾经在一封致他第一个未婚妻菲莉斯的信中这样写道:“我知道,小时候我经常孤独,但那多半是被迫的,很少是自己等来的快乐。而现在我投入孤独的怀抱,一如河水流入大海。”后来在致勃罗德的一封信中他对这一问题写得更明确:“极度的孤独使我恐惧,……实际上孤独是我的唯一目的,是对 1

视听语言复习题三套题及参考答案 (2)

2009级视听语言课程考试试卷A 一、名词解释 1.特写2.场面调度3.对比调度 4.人声5.声画同步6.理性蒙太奇 二、简答题 1.简要回答构图的基本原则。 2.谈谈剪辑的基本原则。 3.镜头运动的作用。 4.拍摄角度有哪些及其拍摄角度的作用。 三、论述题 1.试论述声画同步对非连贯性剪辑的影响。 2.电影的时空结构包括哪几大类,试举例分析。 2009级视听语言课程试卷A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特写:特写指用以细腻表现人物或被摄物体细部特征的一个景别。有时候特写被应用于主观镜头,表现人物主观视点。 2.场面调度:本义指导演对演员在舞台上的表演活动、空间位置的安排与调度。引申到影视艺术中,场面调度获得了更丰富的可能性:它不仅关系到演员的调度,而且还涉及摄影机以及拍摄现场各部门、各元素的调度。 3.对比调度:在演员调度和镜头调度的具体处理上,可以运用各种对比形式,如动与静、快与慢的强烈对比,音响上强与弱的对比,或造型处理上明与暗、冷色与暖色、黑与白、前景与后景等等对比,则艺术效果会更加丰富多彩。 4.人声:指人在声音表达思想和喜怒哀乐等感情时所发出的各种声音。按表现方式不同,电影中的人声主要分成对话、独白和旁白三部分。 5.声画同步:也称声画合一,指影视中的声音和画面严格匹配,使发音的人或物体在银幕上与发声音保持同步进行的自然关系,使得画面中视像的发声动作和它发出的声音同时呈现、并且同时消失,两者吻合一致。 6.理性蒙太奇:爱森斯坦对杂耍蒙太奇进一步发展,提出理性电影的观念,追求电影富于激情的叙述和理性思想的传达。“理性蒙太奇理论的意义在于:理性电影是能够克服逻辑语言和形象语言之间的不协调的唯一手段。在电影辩证法的基础上,理性电影将不在是故事的电影,也不是轶闻的电影。更改电影将是概念的电影。它将是整个思想体系的直接表现。” 二、简答题 1、简要回答构图的重要原则。P22 ①平衡原则。根据人眼观察真实世界的的正常视觉经验,我们在构图时,需要尽量遵循平衡原则。画框内的构图,基本需要保持地平线的水平,各元素的重心基本能够位于画框中央或接近中央,各元素对比要让人感觉协调,但这也不是绝对的标准,需要依照情况而定。 ②变化原则。相对而言,人眼对不平衡的、富于变化与动态的构图更为敏感,如在一片相对静态的物体中,个别动态的物体就会首先吸引人的注意,平衡的构图中,如果重心突然发生改变,也会吸引人的注意,所以,有时候,我们利用变化原则,可以表达特定的内涵。 ③动态构图的原则。因为影像是活动的,相对于静态构图而言,动态构图在通常的点线面色光等要素之外,又加入运动这个因素。动态构图中,各元素在时刻发生变化,这与剪辑有

浅析卡夫卡《变形记》中的荒诞

《变形记》中的荒诞艺术 《变形记》是奥地利作家弗兰兹·卡夫卡的短篇小说。《变形记》中主人公格里高尔·萨姆沙在一家公司任旅行推销员,长年奔波在外,辛苦支撑着整个家庭的花销。当萨姆沙还能以微薄的薪金供养他那薄情寡义的家人时,他是家中受到尊敬的长子,父母夸奖他,妹妹爱戴他。当有一天他变成了甲虫,丧失了劳动力,对这个家再也没有物质贡献时,家人一反之前对他的尊敬态度,逐渐显现出冷漠、嫌弃、憎恶的面孔。父亲恶狠狠地用苹果打他,母亲吓得晕倒,妹妹厌弃他。渐渐地,萨姆沙远离了社会,最后孤独痛苦地在饥饿中默默地死去。 《变形记》在整体上是荒诞的,这个看似荒诞古怪的故事正是当时人们生存状态的一种写照。在作品中, 卡夫卡以自己独特的艺术笔调,用象征、细节描写等手法对"人变成甲虫事件"进行艺术再造,使作品呈现出荒诞、不可思议的基调。 在金钱社会中,竞争异常激烈,生存的压力使许多人精神被扭曲、摧毁。无论是故事的主人公还是作家本人,对“格里高尔变成甲虫”这件事不露半点惊奇之感。人变甲虫本来就够荒诞,而人们对这种悲剧性的变化竟无动于衷,这就更说明世界的荒诞,让人体验到孤独与荒凉。但优秀的小说往往具有预言的性质,这看似完全脱离经验世界的作品原是来自经验世界并指向经验世界的。小说看似荒诞无稽,实则写尽了一个卑微地挣扎在尘世间的灵魂的辛酸,更是一个时代的人的沦落与异化的真实演绎,有着不争的真实性,形象地表现了为了生存而不得不从事的职业是如何压迫着人的精神与肉体,是如何贬低了人作为人的价值,夺 走了人的自由和支配自己的权利。 一、情节的荒诞 “当格里高尔从烦躁不安的梦中醒来时,发现他在床上变成了一个巨大的跳蚤。他的背成了钢甲式的硬壳,他略一抬头,看见了他的拱形的棕色的肚皮。肚皮僵硬,呈弓形,并被分割成许多连在一起的小块。肚皮的高阜之处形成了一种全方位的下滑趋势,被子几乎不能将它盖得严实。和它身体的其它部位相比,他的许多腿显得可怜的单薄、细小,这些细小的腿在他跟前,在他眼皮下无依无靠地发出闪烁的微光。”文章的开头这么写到。 资本主义时代,西方工业文明轰隆隆的到来,不容考虑的渗透到了每一个西方人的生活之中。在看似繁华的城市文明背后,“人”开始悄悄异化。为了夸张而又真实的再现这种人与人之间的这种异化,卡夫卡设计了一个荒唐的故事,一个人被异化为虫的故事。格里高尔,变成甲虫以前的他是家里的顶梁柱,负责赡养父母,照顾妹妹。勤劳、善良的格里高尔有着一份稳定的工作,他也因此受到家人的赞赏和尊重。但就是这样一个人,一个看似平

论卡夫卡的思想艺术特征精编WORD版

论卡夫卡的思想艺术特征精编W O R D版 IBM system office room 【A0816H-A0912AAAHH-GX8Q8-GNTHHJ8】

卡夫卡创作的思想艺术特征 高靖晋 (渭南师范学院人文与社会发展学院中文系) 摘要:文章选取了卡夫卡的部分文学作品,根据作品的创作背景及作者的创作心理对其创作的艺术特征进行分析,解读作品的思想内涵。卡夫卡创作的思想特征是孤独意识、负罪意识、阻碍意识和恐惧意识;他的创作主题表现为生存的荒诞与人性的异化。卡夫卡创作的艺术特征具有荒诞性、寓言性,并运用了象征、隐喻和悖谬等各种独特手法,为现代文学开创了先河。通过理解和分析他的思想艺术特征,可以使读者对现代文学的文艺理论发展有更深刻的认识。 关键词:卡夫卡;思想特征;创作主题;艺术特征 弗兰兹·卡夫卡是20世纪现代小说的重要人物,他在西方现代文学史有着特殊的地位,是表现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他的作品对现代文学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在美学、哲学、宗教及社会观念等方面被后世学者广泛地争论,也被誉为西方现代派文学的主要奠基人之一。通过对其作品的研读和深入分析,可以理解卡夫卡作品中所体现出的独特的思想艺术特征,进而去探究这位艺术家是如何通过文学创作将他的思想释放出来的。这对于理解现代主义小说的创作也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卡夫卡创作的思想特征 文学创作的过程就是作者表达自我情感与自我思考的过程,卡夫卡的艺术创作也离不开他日常所见所闻,根据对他的文学作品的研读,我发现了在他的作品中存在四种不同的思想意识特征,即孤独意识、负罪意识、恐惧意识和阻碍意识。这四种意识影响了卡夫卡本人的生活以及他作品中所塑造人物的种种命运。 1.四大意识的表达 (1)孤独意识 卡夫卡生活和创作活动主要集中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他本人的家庭因素与社会环境,造成了他与社会与他人的多层隔绝。这种隔绝并不是隐士一般的身处世外桃源,而是心灵上的距离感,卡夫卡终生生活在这种痛苦与孤独之中。由于不接受世俗观念,难于与

卡夫卡小说的艺术特点

卡夫卡小说的艺术特点 08083111 徐海霞 卡夫卡不把创作看做纯美学的事,而看作一种生存方式,一种生命燃烧的过程。他在日记中写道“我内心有个庞大的世界,不通过文学途径把它引发出来,我就要撕裂了!”后世的批评家,往往过分强调卡夫卡作品阴暗的一面,忽视其明朗、风趣的地方,米兰·昆德拉在《被背叛的遗嘱》(Les testaments trahis)中试图纠正这一点。其实据勃罗德的回忆,卡夫卡喜欢在朋友面前朗读自己的作品,读到得意的段落时会忍俊不禁,自己大笑起来。卡夫卡是一位用德语写作的业余作家,国籍属奥匈帝国。他与法国作家马赛尔·普鲁斯特,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并称为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驱和大师。现代文学追求梦幻世界、怪诞的风格、崇尚强烈的情感、酷烈的画面。卡夫卡生前默默无闻,孤独地奋斗,随着时间的流逝,他的价值才逐渐为人们所认识,作品引起了世界的震动,并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一股“卡夫卡”热,经久不衰。受卡夫卡影响的作家有萨特、加缪、昆德拉等。23岁获博士学位时的卡夫卡(1906)卡夫卡一生的作品并不多,但对后世文学的影响却是极为深远的。卡夫卡生活和创作活动的主要时期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家庭因素与社会环境,造成了他与社会与他人的多层隔绝,使得卡夫卡终生生活在痛苦与孤独之中。而社会的腐败,奥匈帝国的强暴专制,政治矛盾与民族矛盾的双重困扰,人民生活的贫穷困苦,经济的衰败,这一切更加深了敏感抑郁的卡夫卡内心的苦闷。于是,时时萦绕着他对社会的陌生感,孤独感与恐惧感,成了他创作的永恒主题。无论主人公如何抗争努力,强大无形的外来力量始终控制着一切,使你身不由已地伴随着恐惧与不安,最终归于灭亡。在渗透着叛逆思想、倔强地表现了不甘放弃希望的同时,又表现出对一切都无能为力、无可奈何的宿命论思想,形成了独特的卡夫卡式艺术内涵。因此卡夫卡将巴尔扎克手杖上的“我能摧毁一切障碍”的格言改成了“一切障碍都能摧毁我”。卡夫卡追随过自然主义,也受过巴尔扎克、狄更斯、易卜生、高尔基等作品的影响,并对其十分赞赏。但卡夫卡的卓越成就主要不是因袭前者,再去描绘丑恶的客观生活内容,而是逃避现实世界,追求纯粹的内心世界和精神慰藉,表现客观世界在个人内心心理所引起的反映。而那种陌生孤独、忧郁痛苦以及个性消失、人性异化的感受,正是当时社会心态的反映。因而美国诗人奥登说:“如果要举出一个作家,他与我们时代的关系最近似但丁、莎士比亚和歌德与他们时代的关系的话,那么人们首先想到的也许就是卡夫卡。” 卡夫卡的小说揭示了一种荒诞的充满非理性色彩的景象,个人式的、忧郁的、孤独的情绪,运用的是象征式的手法。后世的许多现代主义文学流派如“荒诞派戏剧”、法国的“新小说”等都把卡夫卡奉为自己的鼻祖。 卡夫卡的小说在艺术特点上与19世纪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小说明显不同,没有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人物性格基本上没有发展变化,也缺乏现实主义作家极为重视的环境描写。作者平铺直叙地在讲述一个内容严肃的故事,语调平淡冷峻,很难碰到绘声绘色的描述。而且,故事本身和人物的遭遇往往虚虚实实,飘忽不定。总之,卡夫卡的小说不讲求故事的明

卡夫卡《变形记》异化主题之我见

卡夫卡《变形记》异化主题之我见 变形记是西方现代主义流派中表现主义的代表作。全文通过小人物格里高尔变成巨大甲虫后人性的异化,最终导致其死亡的荒诞情节,由此发生的家庭关系与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畸变,揭示了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格里高尔的变形折射出西方现代人在另一层面上的生存状态:人们带着面具扮演种种角色,互相企求理解却又各自把内心深深隐藏。这种人与人之间的隔膜和由隔膜造成的孤独,正是人与人之间相互视为异类的异化状态。 所谓异化,原是德国古典哲学的术语,其意是指主体在一定的发展阶段,分裂出其对立面,变成外在的异己的力量。简而言之,就是人成为了非人,将人变成物,使人掌握不了自己的命运。 卡夫卡赋予变形后的格里高尔甲虫的外形和生活习性,却剥夺了他飞翔的能力。飞翔能力使甲虫在觅食、求偶、避敌、扩散等方面拥有极大的优势。但格里高尔变形后的甲虫却不具备飞翔的能力,只能爬行,这使他无法躲避来自人类的伤害和攻击,曾被父亲扔来的苹果砸成了重伤。人类常以飞翔作为自由的象征,变形后的他不能获取飞翔的能力表明他处于不自由的生存状态。这一差异性的赋予也说明,尽管格里高尔已被逐出人的世界,他也无法进入甲虫的世界,他不仅在形体上与甲虫有差异,更重要的是他还保留了人的思维、情感和心理,无法从心理上认同自己甲虫的身份。所以,无论在人的世界还是在甲虫的世界,格里高尔都是异类,他在哪里都找不到自己的归属。 变形后的格里高尔依然保持着人的心灵世界和温情。变形后,他首先想到“用忍耐和极度的体谅来协助家人克服目前的情况给他们造成的不方便”。为了不吓到妹妹,每次妹妹进房间时他总是把丑陋的躯体藏在沙发底下,甚至为了父母的面子,不愿白天在窗户附近露面。面对厄运和冷酷,他丝毫没有顾及自己的痛楚,正如以前从没有考虑自己的辛劳一样;他现在担心的仍然是他的家人的生活,“父亲身体虽然还算健壮,但已经老了,”“母亲患有气喘病,在家里走动都很困难”,“妹妹还只是个十七岁的孩子”,只要想到这一切的平静、舒适与满足都要恐怖的宣告结束,他就羞赧自责、伤心不已。 卡夫卡曾说:“人们之间都有绳索连接着。如果哪个人身上的绳子松了,他就会悬吊在空中,比别人低一段,那就够糟了;如果哪个人身上的绳索断了,他跌落下去,那就可怕极了。所以必须和其他人捆在一起”。卡夫卡在这里表达了一个十分残酷的真理:维系着人与人之间温情的传统宗法在现代社会已被异化为主要靠经济的联系,这正是格里高尔变形后可怕经历的注脚。金钱是维系格里高尔与家庭的绳索、纽带,这条绳索断了,家庭伦常、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就发生了裂变。当他无法与家庭保持这种经济联系的时候,他在家庭里的一切尊严就被剥夺干净,甚至连维系生命的正常饮食都无人过问,他被身边的人包括最亲地人,从人的世界踢的了出来,变成非人,他的处境无异于低等动物。全家人都把变成甲虫的格里高尔当做包袱。他的家人不能容忍他成为寄生虫,在他不再成为家庭的经济支柱后,一句“我们必须设法摆脱他”,便无情地否定了他的存在价值。当他在寂寞孤独中凄然死去以后,全家人如释重负,做了一次轻松的郊游,并谈起了新的梦想和美好的前途。这让我们想到,人与人之间——包括伦常之间——表面亲亲热热,内心却是极为孤独与陌生的实质。之所以亲热,是因为互相有共同的厉害关系维系着,一旦隔断这种关系,则那种亲热的外观马上消失而暴露出冷酷和冷漠的真相。 小说的开头也很有特点。“一天清晨,当格里高尔·萨姆从烦躁不安的睡梦中醒来,发现自己在床上变成了一只大得吓人的甲壳虫。”这就是这篇小说的独特开头,也被人称作卡夫卡式的开头。作者一开头,就首先创造了一个特殊的场景,将读者突然抛入一个灾难性的境地。开门见山,命运任何的铺垫。在一般人眼中,这一灾难性的事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