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3·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中考试题

2013·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中考试题

2013·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中考试题
2013·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中考试题

(2013·福州市)

2.我国古代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

A.孔子 B.墨子

C.孟子 D.庄子

3.李冰主持修筑闻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是

A.灵渠 B.长城

C.郝江堰 D.大运河

(2013·甘肃省白银市)

1.周幽王为博美人褒姒一笑而“烽火戏诸候”,该故事反映了我国古代的()

A.禅让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行省制

(2013·海南省)

1.公元前1046年武王伐纣,商朝灭亡,西周建立,与之相关的史实是

A.炎黄战蚩尤 B.商汤灭夏

C.牧野之战 D.春秋争霸

(2013·菏泽市)

1.下列对先秦(秦朝以前)时期历史发展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半坡居民普遍使用磨制石器并开始使用彩陶

B.铁器、牛耕的使用和推广,提高了生产效率

C.孔子的思想主要是“礼”和“法”两部分

D.西周实行分封制,在当时起着拱卫周王室的作用

(2013·济宁市)

2.2013年4月20日上午8点零2分,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发生7.0级地震。我们为他们祈福的同时,自然不会忘记“四川成都平原上有一个了不起的工程……它至今还为无数民众输送涓涓清流。”下列历史人物中,主导修筑这个“了不起的工程”的是

A.禹 B.李冰 C.商鞅 D.李春

3.人们常将山东称作齐鲁大地,将河北称作燕赵大地。这源于西周实行的

A.分封制

B.郡县制

C.科举制

D.行省制

4.在人类文明发展的今天,面临着技术进步与战争灾难、经济发展与道德沦丧并存等问题。早在1988年,诺贝尔奖获得者汉内斯?阿尔文在巴黎集会上就宣称“如果人类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00多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文中“智慧”是指

A.“兼爱”和“非攻”

B.“无为而治”

C.“仁”和“礼”

D.实行“法治”

(2013·江苏省无锡市)

1.历史悠久的汉语言文字不仅是中华文化的载体,而且本身就是一种灿烂的文化。若寻找这一文化的源头.最早可以追溯到▲ 。

A.夏朝

B.商朝C.西周D.东周

(2013·连云港市)

2.文物反映一定时朗人类的社会活动。下列最能反映商朝社会生活的是

①司母戊鼎②人面鱼纹彩陶③兵马俑④汉、胡服佣

A.①B.②C.③D.④

3.有人认为,“人类今天须回到2500多年前,去汲取孔子智慧。”这里的“智慧”是指

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可以相互转化

.制作年代标尺是学习历史的有效方法之一,下面是一位同学在复习中国古代史时制作的

D

C.《论语》

D.《墨子》

(2013·黑龙江齐齐哈尔)

2.文字的出现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之一。今天的汉字最早源于()

A.甲骨文 B.金文 C.大篆 D.小篆

(2013·湖北省宜昌市)

1.《诗经·卫风·木瓜》:“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据考证,该诗为赞美齐桓公帮助卫国人打败狄人(北方游牧民族)而作,印证了齐桓公“尊王攘夷”的政治策略。与以上信息相关的史实是

A.牧野之战

B.春秋争霸

C.楚汉之争

D.官渡之战(2013·兰州市)

l.下列与端年节有关的历史人物是

A.屈原

B.岳飞

C.姜子牙

D.周公

2.《论语》记载的是我国古代哪一位思想家的言论

A.老子

B.孔子 C.韩非子 D.董仲舒

3.战国时期李冰在岷江中游修建的闻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是

A.都江堰 B.郑国渠 C.灵渠 D.赵州桥

(2013·龙岩市)

1.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是

A.夏朝B.商朝C.西周D.秦朝(2013·四川内江)

18. 夏朝和商朝的建立者分别是()

A.启成汤 B.启盘庚 C.禹盘庚 D.禹成汤

(2013·苏州市)

2.樊树志在《国史十六讲》中说:“在行政体制上,(秦始皇)废除地方分权的封建制……在地方建立直属于中央的郡、县两级行政区划。起先把全国分为三十六郡,以后又增至四十余郡。”该材料反映出秦朝实行的政治制度是

A.禅让制B.世袭制C.分封制D.郡县制

(2013·潍坊市)

1.右图为某中学“魅力历史”社团在研究性学习中制作的两张学习卡片。据图,你认为其研究性学习的主题最有可能是

A.墨家思想 B.韩非学说

C.老子论道 D.先师孔子

(2013·湘潭市)

1、下列人物中,继承和发展了孔子思想的是

A、孟子

B、墨子

C、韩非

D、庄子

(2013·襄阳市)

12、商鞅变法发生在()

A.魏国

B.齐国

C.楚国

D.秦国

13、孔子创立了()

A.道家学派

B.法家学派

C.儒家学派

D.墨家学派X https://www.doczj.com/doc/771340543.html,

(2013·孝感市)

26.“秦朝以前,官吏和私人的印章均可称玺,至秦朝,只有天子的印才能叫玺,而且用玉制作,群臣不敢再用。”这一现象反映的本质是

A.以玉制玺天子专有

B.收藏玉玺天子喜好

C.皇位世袭君权神授

D.天子至尊皇权至上

(2013·烟台市)

1.春秋战国乱悠悠。“春秋五霸”、“战国七雄”等争霸局面的出现,源自哪一制度的衰落?

A.世袭制

B.禅让制

C.分封制

D.郡县制

2.商鞅变法既是当时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争霸战争现实压力的必然结果。下列变法中的哪一举措最能体现出当时经济发展的需求?

A.建立县制

B.军功授爵

C.奖励耕战

D.承认土地私有

(2013·盐城市)

1.文字是承载历史的符号,通过“甲骨卜辞”可以了解到

A、夏朝的历史

B、商朝的历史

C、秦朝的历史

D、汉朝的历史

(2013·昭通市)

2.西周初年,为了加强对全国的统治,形成的严格等级制度是

A.分封制B.科举制C.九品中正制D.三省六部制(2013·常德市)

2.《帝国的终结》是易中天迄今为止最看重的一部著作,该著作深刻探究了中国帝国制度形成和灭亡的原因。书中说“秦,虽死犹存,它亡得悲壮。”从政治上看,“秦,虽死犹存”主要是指

A.统一度量衡、货币B.焚书坑儒

C.统一文字D.建立统一国家和中央集权制度

2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提出“以德治国”的政治主张。孔子的思想以“仁”和“礼”为核心。

材料二:为了加强思想控制,秦始皇下令除朝廷外民间只许收藏秦史、医药、占卜、种树的书,其他的书籍一律销毁。秦始皇还把指责他的儒生和方士活埋。

——岳麓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材料三: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重视教育,在中央兴办太学,在地方兴办国学。

——川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材料四:……现代国家固然需要强调依法治国,但也要强调以德治国。法治与德治必须结合。法可厚德,德可固法……只有大力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坚持德治和法治统一,自律和他律并重,社会才能稳定有序。

——《中国传统德治思想的现代选择》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说一说孔子的政治和思想主张分别是什么?(2分)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史实?这一史实产生了怎样的影响?(2分)

(3)材料二和材料三反映出秦始皇和汉武帝对待儒家思想的不同态度,但其目的相同,他们的目的是什么?(2分)

(4)根据材料四,请现代化治国的方略是什么?我们应该怎样对待中国传统思想文化?(4分)

答:(1)政治:以德治国。思想:“仁”和“礼”。(2分)

(2)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2分)

(3)加强思想控制,巩固封建君主专制统治。(2分)

(4)法制和德治相结合。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4分)(2013·娄底市)

《史记》记载,秦孝公死后,太子即位,守旧的贵族诬告商鞅“谋反”

23.(1)孔子主张人们相互爱护,反对暴政;墨子要求人们互爱互利,反对不义战争。(2)①对中国发动鸦片战争;(或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等)②发动第一次世界大战;(或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③发动甲午中日战争;(或发动九一八事变,全面占领中国东三省;或发动七七事变,全面发动侵华战争等)④发动侵朝战争;(或发动侵越战争等)(3)珍爱和平,反

对战争;采用谈判和协商的方式解决国际争端;充分发挥联合国的作用,维护世界和平等。(2013·东营市)

2. 文物是考证历史的重要资料。下面器物中,能印证商朝青铜器生产工艺高超的是

A. 半坡彩陶

B. 大汶口黑陶

C. 司母戊鼎

D. 毛公鼎

26.(11分)中国古代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蕴含哲理和智慧,泽被后人,光耀世界。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杏坛(山东曲阜孔庙)大成殿匾额(北京孔庙)

(1)材料一中的“万世师表”是对谁的赞誉?(1分)他在教育方面有何贡献?(2分)材料二英国学者威尔斯在《世界简史》中谈及中国盛唐时说:“当西方人的心灵为神学所缠迷而处于蒙昧黑暗之中时,中国人的思想却是开放的、兼收并蓄而好探求的。”

(2)唐朝时,对外友好往来的活跃是其“开放”、“兼收并蓄”的表现之一,试举两例加以证明。(4分)

材料三每当人们在中国的文献中查找一种具体的科技史料时,往往会发现它的焦点在宋代,……中国的科技发展到宋朝,已呈巅峰状态。

——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3)例举宋朝“已呈巅峰状态”的科技成就并说明其对世界文明进步所起的作用。(4分)

(2013·扬州市)

1.山东省简称“鲁”,山西省简称“晋”,这些简称源于西周实行的

A.分封制 B.郡县制 C.三省六部制 D.行省制

26.(6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乃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倾邻国而雄诸侯。

——《汉书〃食货志》

材料二为了便于学习和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孝文帝要求南迁的鲜卑族一律改穿汉服,学习汉语,采用汉姓,提倡与汉人通婚。……逐渐融入汉族人民的生活之中。

——北师大版教材

材料三忽必烈即位之后大力推行以采用汉法为主要内容的改革。……推行重农政策,……取得显著成效。

——北师大版教材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商君”是谁?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此次改革的性质。(2分)(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孝文帝实行这些改革的主要历史作用?(1分)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举出两例说明忽必烈重视农业的主要表现。(2分)

(4)综合上述改革,从中你能得到什么认识?(1分)

答:(1)商鞅或公孙鞅;封建地主阶级性质的改革。(2分)

(2)促进了民族融合,促进了北方少数民族的封建化。(1分)

(3)设置“司农司”,编写《农桑辑要》,发布诏令:“以农桑为本”,下令许多牧场重新恢

复为农田等等。(2分,答对其中两点即可,但总分不得超过2分)

(4)改革应顺应时代潮流,与时俱进;改革推动社会发展,应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1分,答对其中一点即可,其他言之有理亦可得分,但总分不得超过1分。)

1.2.1《中华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之《早期国家与社会》

潘桥中学八年级历史与社会(学科)教学设计 课题名称:《中华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之《早期国家与社会》 课时情况:第 1 课时,共 3 课时 作者姓名:伍鼎煜 备注 一、教学目标: 1、认识中国作为“礼仪之邦”的渊源,通过对比课文材料与现实生活,理解和感受礼乐文明 的基本内涵,增强对礼乐文明的感性认识。 2、能够利用实物或文献资料分析礼乐文明在当时的作用及对中华文明的影响。增强对礼乐文 明的理性认识。 3、在活动与探索中体验求知和学习的快乐,体会到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从而增强民族自豪 感,激发继续探索求知的欲望,增强学习的自觉性。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中国古代礼乐文明在周朝得到发展和完善。 2、教学难点:分封制、礼乐制度成为中国统治阶级维护社会秩序、巩固统治的工具。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合作探究法 四、教学准备: 制作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注意与本单元第一课“亚非大河文明”的联系 亚非大河文明呈现出多元发展的早期文明特征,教学本课时应注意从制度创设、文字起源、宫 殿建筑、社会结构、经济发展等方面与古代埃及、古代西亚国家、古代印度进行联系与比较。 (二)教学新课 夏、商、周时期,史称“上古三代”,是中华早期国家产生和发展时期。 1.走进夏朝 (1)出示商朝形势图,让学生了解商朝的地理位置和范围。 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主要统治地区在今河南西部、山西南部一带。 (2)说一说 史籍中有“夏传子,家天下”的说法,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在这之前采用何种制度? 什么是王位世袭制? 历史上将国王权位视为一家一族的私产,实行父死子继或兄终弟及的制度叫王位世袭制。 (3)出示图1-13,河南偃师二里头夏朝宫殿遗址复原图 发掘确认宫城平面略呈长方形,面积约10.8万平方米。宫殿区内已发掘的大型建筑基址达9 座。二里头遗址宫城是迄今可确认的我国最早的宫城遗迹。纵横交错的中心区道路网、方正规矩的 宫城和排列有序的建筑基址群,表明二里头遗址是一处经缜密规划、布局严整的大型都邑。二里头 遗址的布局开中国古代都城营建制度的先河。 (4)公元前1600年前后,商部落首领汤,灭夏建商朝。 (公元前1046年被周灭亡) (5)概括——夏朝 1)夏朝建立:约公元前2070年,禹

《中华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之《早期国家与社会》

潘桥中学八年级历史与社会(学科)教案设计 课题名称:《中华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之《早期国家与社会》 课时情况:第1课时,共3课时 作者姓名:伍鼎煜 备注 一、教案目标: 1、认识中国作为“礼仪之邦”的渊源,通过对比课文材料与现实生活,理解和感受礼乐文明 的基本内涵,增强对礼乐文明的感性认识。 2、能够利用实物或文献资料分析礼乐文明在当时的作用及对中华文明的影响。增强对礼乐文 明的理性认识。 3、在活动与探索中体验求知和学习的快乐,体会到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从而增强民族自豪 感,激发继续探索求知的欲望,增强学习的自觉性。 二、教案重难点: 1、教案重点:中国古代礼乐文明在周朝得到发展和完善。 2、教案难点:分封制、礼乐制度成为中国统治阶级维护社会秩序、巩固统治的工具。 三、教案方法: 讲授法、合作探究法 四、教案准备: 制作多媒体课件 五、教案过程: (一)复习导入 注意与本单元第一课“亚非大河文明”的联系 亚非大河文明呈现出多元发展的早期文明特征,教案本课时应注意从制度创设、文字起源、宫 殿建筑、社会结构、经济发展等方面与古代埃及、古代西亚国家、古代印度进行联系与比较。 (二)教案新课 夏、商、周时期,史称“上古三代”,是中华早期国家产生和发展时期。 1.走进夏朝 (1)出示商朝形势图,让学生了解商朝的地理位置和范围。 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主要统治地区在今河南西部、山西南部一带。 (2)说一说 史籍中有“夏传子,家天下”的说法,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在这之前采用何种制度? 什么是王位世袭制? 历史上将国王权位视为一家一族的私产,实行父死子继或兄终弟及的制度叫王位世袭制。 (3)出示图1-13,河南偃师二里头夏朝宫殿遗址复原图 发掘确认宫城平面略呈长方形,面积约10.8万平方M。宫殿区内已发掘的大型建筑基址达9座。 二里头遗址宫城是迄今可确认的我国最早的宫城遗迹。纵横交错的中心区道路网、方正规矩的宫城 和排列有序的建筑基址群,表明二里头遗址是一处经缜密规划、布局严整的大型都邑。二里头遗址 的布局开中国古代都城营建制度的先河。 (4)公元前1600年前后,商部落首领汤,灭夏建商朝。 (公元前1046年被周灭亡) (5)概括——夏朝 1)夏朝建立:约公元前2070年,禹 2)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启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七年级上册第8课教学建议、教学案例及参考答案【特别提示】 导学案只是老师教学的一个辅助,千万不能完全一成不变地依据导学案来教学,如果机械使用导学案,课堂教学过程将毫无生气,也不会起到好的教学效果。 【单元分析】 (一)第二单元的特点 时段:从公元前2070—前221年 特点:本单元是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说明由夏朝开始出现国家,到商与西周时期创造青铜文明、春秋战国进入铁器时代,先进技术推动了生产发展和社会变革,进而推动了社会的发展,经济变革又促进了思想的解放和学术的繁荣。 (二)第二单元的重点和难点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这一单元是以社会发展的阶段性与社会重要活动的侧面相统一的方式来呈现主题的,其中含括从夏到战国的历史时段的史实和铁器、牛耕、甲骨文和青铜器、分封、百家争鸣等重要历史内容。下设八课: 第5课“夏商西周的更迭”,正文有“家天下”的夏朝、商汤灭夏、武王伐纣三个子目,重点是国家的产

生与更迭。 第6课“夏商西周的社会与国家”,正文有西周的分封制、贵族平民与奴隶、军队刑法与礼仪教化三个子目,重点和难点都是分封制。 第7课“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正文有齐桓公称霸、问鼎中原、合纵连横三个子目,重点是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大国争霸(齐桓公称霸)。 第8课“铁器牛耕引发的社会变革”,正文有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竞相改革的时代风潮、商鞅变法与秦的崛起三个子目,重点是商鞅变法,难点是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 第9课“甲骨文与青铜器”,第10课“思想的活跃与百家争鸣”,第11课“先民的智慧与创造”,三课都是两个子目,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文化的概貌,其中甲骨文、青铜器、孔子、百家争鸣、都江堰和编钟都是每课的重点。 第12课了解身边的“历史”也是一堂探究课。 (三)第二单元要说明的几个问题 1.如何理解国家的产生? (1)国家的产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能以某个历史事件作为标志。以往我们把禹传启、“父传子”作为国家建立的标志,这只是历史的一个“巧合”,而不是

第二学习主题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测试题川教版修订稿

第二学习主题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测试题川 教版 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X9QT-X8QQB8Q8-NQ8QJ8-M8QMN]

11、右图是一件青铜器皿——司母辛方鼎,你知道 我国是在什么时候开始制作青铜器的吗( ) A 、西周 B 、春秋 C 、战国 D 、夏朝 ? 12、我王位世袭取代禅让制是在( ) A 、禹 B 、周文王 C 、盘庚 D 、启 13、西周的都城在( ) A 、洛邑 B 、镐京 C 、殷 D 、郢 14、古人对某一历史时期的政治格局进行了描述:“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礼乐征伐自天子出”,该政治格局源于 A.禅让制 B.王位世袭制 C.分封制 D.郡县制 15、春秋时期,第一位君主是 A .周文王 B .周武王 C .周幽王 D .周平王 16、楚庄王向东周大臣探问王宫里的九鼎有多重,表现了 A .他比较喜欢九鼎 B .他想按照王宫的九鼎进行仿做 C .九鼎是诸侯能够争霸的必需品 D .他想夺取周王权力 17、春秋末期,吴王阖闾改革内政,使吴国实力大大增强,他任用着名的军事家是( ) A. 管仲 B.孙武 C.孙膑 D. 伍子胥 18、秦国逐步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其主要原因是 A.实行商鞅变法 B.地理位置优越 C.重视兴修水利 D.更多地使用农业新技术 19、改革是兴利除弊、振兴国家的重要手段。秦国是通过商鞅变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国家。商鞅变法 的内容中,对后世政治制度影响最深远的措施是 A .奖励耕战 B .承认土地私有 C .废除旧贵族特权 D .建立县制 20、假设你是商鞅变法后秦国的一位农民,如果想获得爵位,最好的办法是 A.当兵建立军功 B.多生产粮食布帛 C.去经商发财而获得政府奖赏 D.大力开垦荒地而获得政府奖赏 ? ? ? 二、材料题 图二 青铜牛尊 得分 评卷人

中国古代史(二、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中国古代史(二)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内容标准】 (1)简述夏朝建立的史实,知道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的演变。 (2008年·浙江省绍兴市)6. 2008 年5 月17 日,百载难逢的奥运圣火,走进了千年古城绍兴,并以大禹陵为起点,经历了名副其实的文化之旅。大禹 A.建立了中国第一个王朝夏朝 B.自称为“始皇帝”,建立皇帝制度 C.是华夏族的人文初祖 D.是治水英雄,最早实行禅让制 (2008年·湛江市)21.将“公天下”变成“家天下”并由此建立的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是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春秋 (2008年·湘西州)21.公元前2070年,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建立。 (2)了解夏、商、西周三代的更替。 (2008年·沈阳市)1.在中国古代历史中,朝代更替是人们共知的客观事实。从某种意义上说,一部中国古代史,就是一部朝代兴亡史。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 ) A.清朝 B.夏朝 C.唐朝 D.商朝 (3)说出西周分封制的主要内容。 (2008年·福建省泉州市)1.“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孔子周游列国”,与“诸侯”.“列国”的产生相关的制度是() A.禅让制 B.世袭制 C.分封制 D.郡县制 (2008·泰州市)2.“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反映了西周时期实行的政治制度是 A.禅让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行省制 (2008年·汕头市)1.在西周时期,既赋予诸侯相关权利,又要求诸侯履行相关义务的制度是: A.郡县制 B.分封制 C.礼乐制 D.中央集权制 (4)知道春秋争霸和战国七雄的史实。 (2008·山东省临沂市)11.“他对内整顿朝政,对外‘尊王攘夷’,终于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就了春秋五霸之首的伟业。”这里的“他”是() A.周武王 B.齐桓公 C.晋文公 D.楚庄王 (2008年·湖南省郴州市)2、春秋时期,周王室日益衰弱,大国之间展开了争霸战争。最先称霸的是 A 齐桓公 B晋文公 C楚庄王 D越王勾践 (2008年·岳阳市)2、我们现在的岳阳在战国时期应该属于下列哪个诸侯国的管辖范围之内 A.秦国 B.燕国 C.楚国 D.齐国 (2008年·黄冈市)1.通过一些成语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的历史,下列成语反映的史实与楚庄王参与争霸的历史,下列成语反映的史实与楚庄王参与 争霸有关的是() A.退避三舍 B 卧薪尝胆 C 问鼎中原 (5)通过商鞅变法等史实,认识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2008·泰安市)2、改革是兴利除弊、振兴国家的重要手段。商鞅变法使秦国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国家。商鞅变法的内容中,对旧贵族特权打击最大的一项是 A.国家承认土地私有 B.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 C.建立县制 D.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 (2008年·汕头市)2.对于秦国的商鞅变法,不正确的看法是: A.秦孝公变法的坚定决心与商鞅大刀阔斧变法的行动相得益彰 B.假如商鞅没有遇到秦孝公,他的治国才能很可能难以施展 C.一些旧贵族极力反对变法,说明任何变法都会涉及到利益的重新调整 D.商鞅是杰出的政治家,没有他就没有秦国的变法和强大 (2008年·广东省)2.商鞅变法的措施中对下列哪几种人有奖励()

《早期国家与社会》教学设计浙江省瑞安市塘下镇第一中学 钱文辉

《早期国家与社会》教学设计 浙江省瑞安市塘下镇第一中学钱文辉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利用年代尺,识记夏商周三代的历史时段;结合图文,初步认识丰富多彩的中华早期文明成果,知道青铜文化、甲骨文以及西周时期完善的分封制和礼乐制度,是中华早期文明的典型代表。 2.过程与方法:阅读图文,结合史料,分析早期国家形成的表现,认识夏商周三代的代表性文明成就,通过史料分析、古今对比理解西周分封制和礼乐制度及其对于中华文明发展的意义理解西周分封制和礼乐制度及其对于中华文明发展的意义;懂得论从史出的方法,培养从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从多角度感知早期国家的初创,熟悉祖国的历史和边疆,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归属感。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知道夏商周三代的概况,认识夏商周三代的代表性文明成就。 2.难点:理解西周分封制和礼乐制度及其对于中华文明发展的意义。 三、教学策略 1.采用探究研讨的模式进行教学,贯穿讲授法、讨论法,指导学生开展探究和讨论。2.采用读图分析、绘制年代尺的方法,准确清晰地知道和描述夏商周三代的概况。3.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准备好《三字经》。 4.学生准备:预习课本,准备好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图册。 四、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正所谓“熟读《三 字经》,可知千古 事”。从“经子通, 读诸史”到“通 古今,若亲目”讲 述的是从三皇至 清代的朝代变革, 一部中国史的基 本面貌尽在其中。 出示相关句段。 出示年代尺。 从所出示的句段 中,说说自己了解 到的信息。 ……夏有禹,商有 汤。周文武,称三 王。夏传子,家天 下。四百载,迁夏 社。汤伐夏,国号 商。六百载,至纣 亡。周武王,始诛 纣。八百载,最长 久。 从学生熟悉的《三 字经》引入,既引 发学生兴趣,了解 学情,又培养学生 从史料中获取信 息的能力,还能让 学生感知中国文 明珍贵的文化遗 产,增强民族归属 感和自豪感, 从年代尺中感知 夏商周三代的历 史演变。 新课教学(读经知史) 环节一:走进夏朝 (夏传子,家天下。四百载,迁夏社。)出示《夏朝形势 图》,引导学生思 考:夏朝的建立者 是谁?明确夏朝 是我国历史上第 一个王朝。 出示“夏传子,家 天下”是指什么现 象?这一现象发 观察《夏朝形势 图》,说出夏朝大 致的统治区域。 回忆文明形成的 标志有哪些? 对比禅让制和世 联系旧知,温故知 新。

人教版(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单元测试题(含答案)

人教版(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单元测试题(含答案) 一、选择题: 1.旷世珍宝“何尊”上的青铜铭文记载,武王灭商后告祭于天:“余其宅兹中国,自之辟民……”(意为:我将中国作为统治地,亲自统治那里的民众)。这是“中国”二字作为词组首次出现。下列关于何尊的相关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A.当时中国实行分封制B.当时中国的统治区域包括今新疆地区 C.何尊上的文字被称为铜文D.何尊属于农业生产工具 2.北京出土的青铜器“克盉(hé)”(见下图)记载:周成王封克做匽(今北京地区)的诸侯,管理羌族、驭族……克进驻匽地,接收土地,平息动乱。此记载印证的分封制的内容是 A.诸侯定期觐见周天子B.诸侯在战时须带兵随从周天子作战 C.诸侯向周天子缴纳贡品D.诸侯得到周天子授予的土地和臣民 3.下列关于分封制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分封的对象是周天子的亲属、功臣等B.幵发了边远地区,加强了统治 C.山东作为齐鲁大地因分封制而得名D.诸侯国没有独立性,不易形成割据 4.随着国家的建立,我国的奴隶社会幵始形成,与原始社会相比,奴隶社会有很多的不同。以下各项最能反映奴隶社会本质的是 ①军队②刑法③监狱④司母戌鼎⑤四羊方尊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③④⑤ 5.“寿虽短,于人于天有益,天人皆择之,皆念之,短亦不短;寿虽长,于人于天无用,天人皆摒弃,倏忽忘之,长亦是短啊。”从思考问题的方式和蕴含的道理看,说这段话的人应该是 A.孔子B.老子C.韩非D.孙武 6.《周礼》记载:“金有六齐(配方),六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钟鼎之齐。”这反映了() A.甲骨文的雕刻技巧B.青铜器的铸造工艺 C.丝织业的发展状况D.铁农具的制造技术 7.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其使用多种造字方法,

5.部编历史(习题)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

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 第一部分选择题 1.中国古代,营建城邑,选址很重要,我国早期城市,三代王都和后来的咸阳、长安、洛阳,基本上都在北纬35度线上。材料中的“三代王都”指的是(A) A.阳城、殷、镐京B.阳城、镐京、邯郸 C.亳、洛邑、临淄D.洛邑、成都、建业 2.文物是了解历史的重要史料。下列文物中有助于了解商朝历史的是(B) A.二里头铜鼎B.司母戊鼎 C.铁制农具D.铜冰鉴 3.西周时期,举行仪式所用的舞队和鼎的数量都有严格规定,低等级的贵族使用了高规格的礼器或乐器,会被视为挑战等级秩序的“违礼”行为。这些规定(B)

A.形成了禅让方式B.稳定了社会秩序 C.实现了土地分封D.扩大了国人利益 4.由甲骨文发展而来的汉字,不仅是一种传情达意的工具,还是联结和维系中华民族的根。下列关于甲骨文的说法不正确的是(D) A.在河南安阳大量出土 B.具备汉字的基本结构,是比较成熟的文字 C.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D.是世界上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 5.观察下面两幅图片,我们可以探究的共同主题是(A) 图一青铜铲图二铁制农具 A.社会生产力的进步B.手工业的成就 C.精美的绘画艺术D.灿烂的青铜文明 6.春秋时期,诸侯国间的争霸战争,促进了中原的“诸华”“诸夏”与周边民族的碰撞,周边民族不断融入到华夏族。材料反映了春秋争霸的过程促进了(B) A.社会变化B.民族交融C.经济发展D.技术进步 7.据《华阳国志·蜀志》记载,该水利工程修建后,“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该水利工程指的是(A) A.都江堰B.大运河C.灵渠D.郑国渠 8.下图是文物铜方量的图片,其铭文中记载了公元前344年12月,大良造(爵位)鞅。定十六又五分之一立方寸的容积为一升。该文物可实证(D)

2.1早期国家与社会(教师版)

课题:第一单元多元发展的早期文明 第二课中华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第一框早期国家与社会(教师版) 主备人:林显华备课时间: 教学札记【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能力:了解和掌握早期人类社会各阶层人们的生活状 态,认识人类社会的阶级分化。 ②过程与方法:能结合图文资料分析人类社会的阶级分化 和阶级统治,分析早期国家军队和刑法的 作用。 ③情感与态度:能够利用实物或文献资料分析礼乐文明在 当时的作用及对中华文明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 1.中华早期国家与社会的形成。 2.西周重要的制度:分封制、礼乐制等。 【预习导学】 1.启继承王位后,从此代替了。 2.我们把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叫 3.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建立周朝,史称西周,定都。 4.为了巩固统治,西周还进一步实行,发展并完善了古 代。 5.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春秋 6.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使王权逐步加强和巩固是在 ()继承王位后。 A.尧 B.舜 C.禹 D.启 7.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开始的。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春秋 8.我国早期国家建立的标志是夏朝的建立。() 9.商朝和西周的疆域远比夏朝时广阔,都是当时世界上最大 的国家。() 10.西周后期,政局混乱,公元771年,西周灭亡。() 【课内研讨】

(一)导入:播放《封神演义》片断 (二)问题探究: 1.想一想周朝时一个人的社会地位和权利是怎么决定的? 2.议一议,这与强调平等和奋斗竞争的现代社会有什么根本 差异? (三)师生共评: 【当堂巩固】 1.禹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的时间是() A.公元前2070年 B.公元2070年 C.公元前1600年 D.公元1600年 2.商朝的()发达 A.手工业 B.商业 C.农业 D.青铜铸造业 3.记录和反映了商朝的政治和经济情况,且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我们称之为()A.楔形文字 B.甲骨文C.拉丁文D.象形文字 4.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是()。 A.司母戊大方鼎 B.四羊方尊 C.鱼面网纹盆 D.狮身人面像 5.下列关于甲骨文的叙述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 B.是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 C.记录和反映了夏朝的政治和经济情况 D.甲骨文上的文字属于象形文字 6.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建立周朝,史称西周,定都() A.镐京 B.洛阳 C.咸阳 D.长安 7.周朝在政治上实行()。 A.井田制 B.均田制 C.租庸调制 D.宗法制 8.周朝通过()制度来规范贵族的身份地位。 A.分封 B.宗法 C.礼乐 D.均田 9.西周后期,政局混乱,西周灭亡的时间是() A.公元前771年 B.公元771年 C.公元1600年 D.公元前1600年 【板书设计】 【家庭作业】:作业本 【教学反思】

第二单元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

第二单元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5—11课) [知识与能力] 以教材中课文出现的基本人物、事件、时间和提示为对学生 应掌握知识的要求;其他只要求一般了解。 [过程与方法] 1、以多种角度来训练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方法的初步运用能力; 2、将阅读、听讲、识记三方面材料综合起来的思维能力及独创、灵敏是思维品质的培养; 3、口头表达能力的锻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正确认识人类历史的起源; 2、了解国家兴衰、个人成就、个人成败的原因。 [重点] 我国的夏、商、西周主要制度、兴衰过程。 [难点]历史人物的作用与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相互关系。 [课时]7课时 [课型]新授课、活动课 [方式与方法]综合启发式教学 [教具]地图册、我国的夏、商、西周相关多媒体、考古新发现图 第五课夏、商、西周的兴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一)知识目标 了解夏、商、西周的更替的脉络,对每个朝代的建立时间、建立者、灭亡时间、亡国者等有一个基本的认识,掌握西周分封制。 (二)能力目标 学习本课培养学生查阅资料,识别历史地图,合作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基础知识,分析得出结论:夏、商统治者的统治态度直接影响着国家的存亡。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概括、归纳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组,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通过搜集整理资料、制作示意图、编写和表演历史剧、讲故事的过程,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通过抒发感想,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通过制作比较表、分组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的运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课堂容量。 [度价值观] 通过夏、商、西周历史的学习,认识到国家统治者的残暴统治激起人民的反抗,最终推翻其统治,人民群众有权利通过一定的形式和手段达到目的,树立民族责任感和法律意识。[重点] 我国的原始人类 [难点] 通过奴隶制国家与原始社会对比,分析奴隶制度的进步性。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方式与方法]综合启发式教学 [教具]地图册、我国夏、商、西周相关多媒体、考古新发现图 [教学思路] 课前导学

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一)

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一) 课标要求:1、知道夏朝的建立标志着国家的产生,知道夏、商、周三代的更替; 2、了解西周的分封制及其作用。 3、知道甲骨文是已知最早的汉字 4、(教学活动建议)搜集青铜器的图片,说说我国古代青铜工艺的成就。 教学目标:1、通过填写夏、商、周的更替表,回忆这个单元朝代的更替顺序 2、通过西周分封制与西欧封建等级制度的对比,加深对分封制的理解,达到中 外对比的目的。 3、通过出示近三年中考题相关题目,让学生在做题中体会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博 大精深。 教学重点:1、夏朝的建立 2、西周的分封制 教学难点:夏、商、西周的更替 教学过程: 本单元主题年代尺: 本主题为夏商周时期(约公元前2070年至公元前221年):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主要特征概括如下: 政治方面:夏朝开始世袭制取代禅让制,西周实行分封制,战国时期通过变法使新制度逐步确立。 经济方面:从夏、商、西周时期的青铜文明时代到春秋战国时期铁器和牛耕出现并推广,我国社会生产力显著提升。 民族关系: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征战客观上增强了华夏族和其他各族的交融,国家渐趋统一,为秦朝建立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创造了条件。 思想文化:商周的甲骨文和青铜文化;春秋战国时期出现思想解放“百家争鸣”局面;孔子和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东方文化影响长远。 导入:背诵历史朝代歌,回忆朝代的更替 环节1:感受朝代更迭

通过表格,我们回忆了奴隶社会的形成、发展、鼎盛与瓦解,大家从中能得出什么启示?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得贤则昌,失贤则亡; 环节二:分封制 环节2:了解西周政治制度 对比西周的分封制和西欧的封建等级制度(封君封臣制)从统治者、权利与义务、分封的一句、主从关系和作用几方面来实行对比。 环节3: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1、中考中的青铜器

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模拟试题含答案

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模拟试题含答案 一、选择题 1.公元前340年,生活在咸阳郊外的年轻富商李有为,想提高自己社会地位的途径是 ①奋发读书,考取功名②弃商务农,努力耕织 ③上战场杀敌立军功④利用经商获利,大量购置田产 A.①②B.②③C.②③④D.③④ 2.在中国象棋的棋盘中间,有一段空隙,上面写有“楚河”“汉界”字样,这是以棋比喻历史上的“楚汉之争”。这场战争发生在 ( ) A.商纣和周武王间B.夏桀和商汤间C.秦二世和陈胜间D.项羽和刘邦间3.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这种制度叫 A.郡县制B.禅让制C.分封制D.世袭制 4.春秋五霸中最先称霸的是() A.宋襄公B.秦穆公C.晋文公D.齐桓公 5.郭沫若说“由秦到现在两千多年了,我们依然感觉着春秋战国在学术思想史上是中国的黄金时代。”是因为春秋战国出现 A.竞相改革的局面B.诸侯争霸局面 C.百家争鸣的局面D.商业繁荣局面 6.“齐国君王齐桓公,任用丞相叫管仲,‘尊王攘夷’为口号,第一霸主逞威风”。该歌谣所反映的历史时期是 A.春秋 B.战国 C.西周 D.商朝 7.在分封制的作用下,新封的诸侯带领人们迁徙到未开垦的地区,这使得人口由文明中心地区扩展到各地,使蛮荒地区得到开发。材料反映了分封制 A.提供官职,笼络人心 B.分割土地,提高产量 C.传播文化,扩大领土 D.产生贵族,形成等级 8.孙中山答日本人:“我辈之三民主义首渊源于孟子,更基于程伊川之说。孟子实为我等民主主义之鼻祖。”孙中山这么说主要是因为孟子主张() A.人性本善 B.民贵君轻 C.舍生取义 D.得道者多助 9.以下是春秋战国时期时代特征示意图,图示中“大变革”处的内容应是()

【必考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一模试卷(及答案)(1)

【必考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一模 试卷(及答案)(1) 一、选择题 1.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及推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主要指 A.强化了周王朝的统治B.促进了土地国有化 C.引发了改革变法的时代浪潮D.使奴隶主贵族势力增强 2.春秋战国时期,造就出以诸子百家为代表的文化巨匠。以下对诸子百家思想表述正确的是() A.韩非子主张“法治",强调“法与时移”B.孔子主张“仁政”,认为“苛政猛于虎”C.墨子主张“无为”,反对统治者侵扰百姓 D.老子主张“兼爱”,提倡视人如己,互助友爱 3.在中国象棋的棋盘中间,有一段空隙,上面写有“楚河”“汉界”字样,这是以棋比喻历史上的“楚汉之争”。这场战争发生在 ( ) A.商纣和周武王间B.夏桀和商汤间C.秦二世和陈胜间D.项羽和刘邦间4.当你遇到某同学说谎、不诚实的时候,你可以用下列哪个故事来帮助他() A.退避三舍B.纸上谈兵 C.卧薪尝胆D.朝秦暮楚 5.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这种制度叫 A.郡县制B.禅让制C.分封制D.世袭制 6.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是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我国古代人民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是在()。 A.夏朝B.商周时期C.春秋时期D.战国时期 7.“齐国君王齐桓公,任用丞相叫管仲,‘尊王攘夷’为口号,第一霸主逞威风”。该歌谣所反映的历史时期是 A.春秋 B.战国 C.西周 D.商朝 8.春秋时代,社会风雷激荡,烽烟四起,战火连天。下列说法不符合这一时期的是A.开始出现铁农具和牛耕 B.周天子地位不如强大的诸侯 C.强大的诸侯竞相争当霸主 D.诸侯国的数量越来越多 9.阅读报纸是我们了解国内外大事的渠道之一,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与以下报纸的得名相关的古代制度是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中考历史复习资料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中考历史复习资料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中考历史复习资料 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 夏朝,定都阳城。禹死后,他的儿子启继位,从此王位世袭制代替 了禅让制。约公元前1600年,商汤灭夏,建立商朝,建都在亳。约 公元前1300年,商王盘庚把都城迁到殷。此后,后代又把商朝称为殷。 商代广泛使用青铜器,创造了光辉灿烂的青铜文明。P24商朝后 期制造的司母戊鼎,是我国迄今考古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商朝的 文字,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称为“甲骨文”。.我国有文字可考的 历史,就是从商朝开始的.,我们今天的汉字就是从甲骨文发展来的。 公元前1046年,武王伐纣,牧野之战击败商军,商亡。周武王 建立周朝,都城在镐,历史上称为西周。为了巩固奴隶主政权,西 周实行分封制和等级制。西周分封制 (1)目的:为了巩固统治,西周实行分封制。 (2)内容:周王把某地的土地和臣民授予某个诸侯,称为“授 民授疆土”,由诸侯管理当地的事务。诸侯必须接受周王的领导, 定期到周室朝觐、纳贡和服役,保卫周王。 (3)作用:通过逐级分封……….文化发展 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春秋五霸”: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战国七雄”:齐、楚、秦、燕、赵、魏、韩。齐桓公最先称霸,因为他任用管仲为相进行改革,还提出 了“尊王攘夷”口号。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纷纷改革,秦国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开始变法。法令规定:编制户口,加强刑罚;奖励生产;奖励军功;承

认土地私有;推行县制;统一度量衡。经过商鞅变法,秦国富强起来,国力大增,为以后兼并六国打下了基础。 春秋晚期的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具有朴素辩证法思想。 战国时期,许多思想家发表各自的主张,形成不同的学派,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当时的思想家主要有墨家的墨子、儒家的孟子和荀子、道家的庄子和法家的韩非子。 春秋时期,兵家的创始人孙武写了一部军事着作《孙子兵法》。 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守李冰父子在岷江中游修筑的都江堰,是名闻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由“分水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等部分组成。

1.2《中华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习题

第2课中华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一.选择题 1.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转型的历史大变革时期,推动变革的根本动力是() A.生产的发展 B.争霸的需要 C.分封制衰落 D.人民的愿望 2.铁农具和牛耕技术开始用于农业生产是在() A.商朝 B.春秋 C.战国 D.秦朝 3.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正统思想开始于() A.战国时期 B.秦朝 C.西汉 D.东汉 4.一个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被古代文人尊为“克己复礼,万世师表”的是() A.老子 B.孔子 C.孟子 D.墨子 5.庄子代表的学派是() A.儒家 B.墨家 C.道家 D.法家 6.有这样一个人,他出生于春秋时期的鲁国,学说比较保守,主张“仁爱”,他的思想被西汉以后的封建统治者利用。这个人物是() A.老子B.孟子C.墨子D.孔子 7.孔子家的马棚失火了,孔子闻讯赶回家。他首先关心的是仆人有没有烧伤,而不是询问马的损失情况。这一事例体现的思想与现代社会提倡的观念相吻合的是:() A.依法治国 B.以人为本 C.竞争创新 D.效益原则 8.世界上最早的兵书是() A.《孙膑兵法》B.《孙子兵法》C.《春秋》D.《尚书》 9.战国时,提出“兼爱”.“非攻”的思想家是() A.孟子 B.孔子 C.庄子 D.墨子 10.最早提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的道德标准的思想家是孟子() A.孟子 B.孔子 C.庄子 D.墨子 11.代表韩非子提出“法治”,主张强化中央集权和君主权力,用严酷的刑罚镇压人们的反抗,以维护国家统治的是() A.儒家 B.墨家 C.道家 D.法家 二.问答题

1.简要分析齐桓公为什么能够称霸?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5 ACCBC 6-11 DBBDAD 二.问答题 1.①齐国盛产食盐,经济富庶,是东方的一个大国。②管仲改革。积极改革内政,发展生产;同时改革军制,组成强大的常备军。③以“尊王攘夷”为号召,扩充疆界,发展齐国势力。 ④多次召集诸侯会盟,攻灭一些小国。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测试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 革测试 标准化管理部编码-[99968T-6889628-J68568-1689N]

七年级历史第二单元复习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测试第4~7课(B卷)人教实验版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我国最早建立军队,制定刑法,设置监狱是在 A.夏朝B.商朝 C.西周D.东周 2.在下列事件中,导致王朝更替的是 A.盘庚迁殷B.牧野之战 C.周公东征D.共和行政 3.商朝多次迁都的原因是 ①政治动乱②奴隶起义③遭遇水患④外族入侵 A.①③B.①② C.③④D.②③ 4.在汉语中,“鼎”可作为权力和地位的象征,其形成至少应追溯到 A.商周时期B.春秋时期 C.战国时期D.秦汉时期 5.西周统治者实行分封制的主要目的是 A.巩固奴隶主政权B.巩固原来商朝的地区 C.分割诸侯的兵力D.保证国家的兵源 6.春秋时期最显着的政治特点是 A.王室衰微,诸侯争霸B.王室得到霸主的支

持而中兴 C.霸主尊王攘夷,扶助弱小D.争霸战争激烈,分裂趋势加强 7.“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反映的是哪项水利工程的作用 A.郑国渠B.都江堰 C.六辅渠D.白渠 8.商鞅变法中,否定奴隶主贵族特权的内容是 A.废除井田B.奖励军功 C.重视农业D.建立县制 9.商鞅变法取得成功的根本因素是 A.秦孝公的支持B.人民的大力拥护 C.符合新兴地主阶级的需要D.顺应了经济发展的趋势 10.认为商鞅变法是社会制度根本变革的最主要的依据是 A.国家承认土地私有B.奖励耕战 C.建立县制D.奖励耕织 二、能力培养(共4分) 11.下面是历史谜语四则,请你猜一猜。 (1)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打一古地名)答案: (2)第二季会议共七天(打先秦朝代三)答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

第二单元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 一、中考考点 1、了解夏、商、西周三代更替 2、简述西周分封制的主要内容 3、知道春秋著名霸主和战国七雄 4、了解商鞅变法的内容,认识其历史作用 二、知识点梳理 1、夏、商、西周三代更替 (1)夏朝的兴衰(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1600年) ①夏朝的建立: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标 志着我国早期国家的产生,标志着奴隶制社会结束,原始社会开始。 ②禹死后,启继承父位,成为夏朝第二代国王。从此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公天 下”变成了“家天下”。 ③夏朝的最后一个国王桀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 (2)商朝的兴亡(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 ①商朝的建立:约公元前1600年,汤战胜桀,夏朝灭亡,商朝建立。 ②商王盘庚迁都到殷,后人又称商朝为殷朝,盘庚以后,商朝成为当时世界上的大 国。 ③商朝最后一个王纣,是个有名的暴君。 (3)、西周兴亡(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 ①西州建立:公元前1046年,武王伐纣,双方在牧野大战,商朝灭亡,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镐,又称镐京,历史上叫做西周。 ②西周后期,政局混乱,终于发生国人暴动,公元前771年西周灭亡。 2、西周的分封制 (1)目的:为了巩固统治 (2)内容:①周天子把土地和平民、奴隶分给亲属、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②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向天子交纳贡品,平时镇守疆土,战时带兵随从天子作战。 (3)影响:西周通过分封诸侯,开发了边远地区,加强了统治,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 3、春秋著名霸主和战国七雄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史称“东周”,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1)春秋著名霸主: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等 ①齐桓公——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 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积极改革内政,发展生产;同时改革军制,组建强大的军 队;以“尊王攘夷”为号召,扩充疆界,通过改革,齐国国富兵强,公元前7世纪中期,齐桓公召集诸侯会盟,周天子派人参加。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 ②晋文公称霸:楚庄王打败晋军,做了中原霸主。 (2)战国七雄:齐、楚、秦、燕、赵、魏、韩 战国时发生的著名战役:桂陵之战(围魏救赵)、马陵之战发生在魏、齐之间,公元前260年,秦、赵之间长平之战,赵军大败,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御秦军的进攻。 4、商鞅变法 (1)目的:新兴的地主阶级为了确立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 (2)时间:公元前356年(战国时期) (3)变法者:商鞅 (4)内容: ①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 ②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 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 ③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5)意义:通过商鞅变法,秦国确立了封建制度,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战斗力不断加强,成为战国后期最强大的封建国家,为后来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第二单元: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教案

第二单元: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教案 【单元时段】 从公元前2070年(夏朝建立)——公元前221年(秦朝建立),夏、商、周时期的历史。 【单元特点】 本单元是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说明由夏朝开始出现国家,到商与西周时期创造青铜文明、春秋战国进入铁器时代,先进技术推动了生产发展和社会变革,进而推动了社会的发展,经济变革又促进了思想的解放和学术的繁荣。 【内容标准】 、简述夏朝建立的史实,知道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的演变。 2、了解夏、商、西周三代的更替。说出西周分封制的主要内容。 3、知道春秋争霸和战国七雄的史实。 4、通过商鞅变法,认识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以司母戊鼎等为例,了解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成就。 6、以都江堰为例,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7、知道甲骨文、金文等字体,知道汉字的演变。 8、知道孔子,了解“百家争鸣”的主要史实。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掌握夏商周时期的更迭过程和基本历史史实;掌握分封制、商鞅变法、百家争鸣等历史概念的意思和内容;掌握夏商周时期在经济和文化方面的成就。 通过学习夏商周时期的兴亡,使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时空概念,掌握正确计算历史年代的能力;通过识读“周初分封略图”、“春秋战国形势图”等,培养学生正确识别和使用历史地图的能力;通过对青铜器司母戊鼎、都江堰等的学习,让学生形成丰富的历史想象力和知识迁移能力;通过学习,初步具备阅读、理解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并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形成用口头和书面语言,以及图表等形式陈述历史问题的表达能力,形成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得出结论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收集资料和独立思考,让学生能够对历史现象进行初步的归纳、比较和概括,产生对人类历史的认同感,加深对人类历史发展进程的理解;通过讨论、辩论等学习活动,让学生乐于同他人合作,共同探讨问题,交流学习心得;通过创设一些历史情境,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让学生运用历史的眼光来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培养对历史的理解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夏商周时期的历史,逐步了解中国国情,热爱

早期国家与社会

早期国家与社会 一、课程标准 列举表明文字出现,阶级、等级和国家形成的实例,知道它们是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甲骨文、夏的建立) 概述我国先秦时期的大致年代和区域,知道对早期中华文明的形成起过重要作用的人物、事件和文化成就。(夏商两朝的年代、西周的分封制和礼乐制度) 二、教学分析 1、课程分析 本课勾勒了夏商周三代的概况。夏商周时期是中华早期国家产生和发展的时期。灿烂的青铜文化、甲骨文以及西周时期完善的分封制和礼乐制度,是中华早期文明的典型代表。 2、教学设计思路 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大量的影像、动画、图片等信息,不断地为学生创设一种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刺激学生的有意注意。讨论题的设计,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去探究。在讨论中,既可以解决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又可以培养学生交流、合作的意识。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夏商周三代的代表性文明成就,理解他们对于中华文明发展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分组展示,引导学生了解三代的文明。合作学习,分析分封制、宗法制和礼乐制度三者之间的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知道夏商周三代的代表性文明成就,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体会他们对于中华文明发展的意义和深远影响。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三代代表性成就 教学难点:分析分封制、宗法制和礼乐制度三者之间的关系 五、教学设计 (一)、材料分析,导入新课 出示《三字经》中关于夏商周的内容,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通过三字经的解读,引导学生对于三代历史的了解 (二)、自主探究,完成表格 夏、商、周三代历史的基本状况 朝代建立时间开国君主亡国君主文化成就在中华早期文明 史上的地位 夏朝 商朝 西周

中华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早期国家与社会》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利用年代尺,识记夏商周三代的历史时段;结合图文,初步认识丰富多彩的中华早期文明成果,知道青铜文化、甲骨文以及西周时期完善的分封制和礼乐制度,是中华早期文明的典型代表。 2.过程与方法:阅读图文,结合史料,分析早期国家形成的表现,认识夏商周三代的代表性文明成就,通过史料分析、古今对比理解西周分封制和礼乐制度及其对于中华文明发展的意义理解西周分封制和礼乐制度及其对于中华文明发展的意义;懂得论从史出的方法,培养从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从多角度感知早期国家的初创,熟悉祖国的历史和边疆,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归属感。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知道夏商周三代的概况,认识夏商周三代的代表性文明成就。 2.难点:理解西周分封制和礼乐制度及其对于中华文明发展的意义。 三、教学策略 1.采用探究研讨的模式进行教学,贯穿讲授法、讨论法,指导学生开展探究和讨论。2.采用读图分析、绘制年代尺的方法,准确清晰地知道和描述夏商周三代的概况。 3.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准备好《三字经》。 4.学生准备:预习课本,准备好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图册。 四、教学过程

五、教学反思 1.成功之处 (1)本课以《三字经》作为主线,贯穿整堂课的始末,引导学生读经知史,通过“走进夏朝”“走进商朝”“走进西周”三个环节,引导学生在参与活动中学习知识、学会方法,并通过课堂小结再次明确主题。在教学设计中,突出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体现论丛史出,史地结合的教学理念。 (2)本节课十分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不仅注重培养学生阅读和分析材料的能力,同时还关注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概括能力,长此以往学生的综合素质势必会得以提升。 (3)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如《三字经》、图册等),对教材进行有效补充,拓宽学生视野,理清思路,方便理解。 2.不足之处 由于学生历史知识的匮乏,本课时教学在很大程度上仍注重教师的主导,学生质疑发挥不多,同时礼乐制度对当今社会仍有深远影响,在本课时中涉及不多,削弱了其作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