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目前的教育弊端主要是什么

中国目前的教育弊端主要是什么

中国目前的教育弊端主要是什么
中国目前的教育弊端主要是什么

中国目前的教育弊端主要是什么

科学发展观与中国教育改革

一、科学发展观与教育的关系

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的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教育与科学发展观的关系非常密切。第一,一个国家的教育发展状况,如义务教育的普及程度、人均受教育年限、公共教育经费投入的比率、区域教育的发展状况等最能体现一个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性发展的程度。第二,科学发展观的重点、难点都在教育上。有资料表明,我国人力资本(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只占35%左右,远低于发达国家的75%的水平。2003年,我们消耗了全世界钢铁的26%、石油的30%、水泥的60%,才创造了全世界GDP的4%。这与我们教育发展尤其是职业教育的落后是有密切的关系的。我们的教育到底是“以人为本”还是“以考为本”,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还是片面、失调、不可持续地发展,是统筹兼顾还是顾此失彼?这是科学发展观在教育上亟待解决的问题。第三,中国教育存在的许多问题必须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才能得到真正的解决。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们不仅要解决中国教育的非科学发展的许多问题,同时更要通过教育促进科学发展观的实现。作为全社会的一个先导性、基础性部门,教育为社会各行业各系统提供智力支持、培养专业人才、传播先进的社会理念,要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基本的保障。因此,从这一角度来说,科学发展观的实现首先依赖于教育。经济学家阿马蒂亚森认为,发展不能单纯理解为工业化或居民收入的增加,而应当是一个拓展自由的过程。……而教育对于拓展人类自由、提高生活质量具有重大意义。教育状况将影响个人赖以享受的更好的生活的实质自由。教育发展尤其是基础教育的发展有利于消除贫困和贫富差距。[1]教育树立和实现科学发展观是整个社会实现科学发展的前提,没有教育的科学发展,就没有人的科学发展,也就没有科学发展的社会,也不能体现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发展终极目标。科学发展观不仅仅在于纠偏经济社会发展中唯GDP增长的倾向,而且,科学发展观作为一种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和策略,对于未来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同样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中国教育面临的问题与困境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2000年如期实现“两基”目标,高等教育超常规迅猛发展;教育为国家经济及社会发展输送了大量人

才,为改革开放和各项事业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但是,“近年来我国教育的大发展、大改革,使新旧矛盾相对集中,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涌现,成绩背后存在着一些隐患。”[2]与科学发展观相比较,非科学发展的教育现象或倾向还很突出,无论在宏观还是微观层面上都可以看到这种迹象。

具体来说,中国教育的非科学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以考为本”在很大程度上使教育丧失了满足人的发展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本性,使“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难以真正落实到教育上来。

现在的教育是以考试为中心的,目中无人、不把人当人,已经成为现代考试制度的重要特点。考试的选拔功能,使中国的教育不断增加难度,学习的内容越来越艰深,大多数学生感觉学习困难,许多农村学生和他们的父母认为学习内容对于今后的生活根本没有用处,许多城市的学生和他们的父母也认为自己孩子学习的东西是一辈子派不上用场。一考定终身,一俊遮百丑,为了好的分数可以不择手段地竞争,学校的高低贵贱也是在考试分数面前排队。

2、教育发展的不平衡的指标远远大于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也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具体来说,教育发展的不平衡主要表现在外部与内部两个方面。从外部来看,一是教育的区域发展不平衡。中西部教育落后于东部教育。袁振国课题组的调查表明:东、西部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一项的差距,小学教育从1996年的3.5倍扩大到2002年的3.85倍,普通初中教育从1996年的3倍扩大到2002年的3.39倍,高中教育从1996年的2.8倍扩大到2002年的2.92倍。[3]由于投入不足,中、西部教育在教育发展水平、“两基”普及、师资力量、校舍建设以及家庭教育支出等方面都落后于东部。2003年,上海小学生的生均教育经费是3715元,为贵州418元的8。89倍。

二是教育的城乡发展不平衡。从城乡对比来看,近年来全国预算教育经费约60%用于义务教育,其中投入农村义务教育的只有35%左右。[4]教育存在明显的城乡“二元结构”:有的城市学校,宽带插口装到了每张课桌,有的农村学校,孩子还得沙地当纸树枝为笔;有的城市学校,铺着塑胶跑道的运动场不止一个,有的农村学校,连一个可供学生玩的篮球也拿不出;有的城市学校,投资动辄数亿元,有的农村学校,连粉笔也得一根根地数着用;有的城市学校,搁到欧美也堪称一流;有的农村学校,拿到非洲,恐怕也算差。[5]

三是教育的群体发展不平衡。社会的不同群体在教育上拥有完全不同的教育

资源,相对来说,弱势群体接受优质教育资源的机会比较少,尤其是农村的女童、城市的外来民工子女、特殊教育系统的残疾、弱智人群等,在教育上处于相对不利的地位。

从教育的内部来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教育的内部机构不合理,发展不平衡。公立教育和民办教育,正规教育和非正规非学历教育的发展不够协调,各类教育间比例不合理。比如截止2001年底,全国各级各类民办学校和教育机构已达56274所,在校生923余万人,教师达42万,但相对于全国教育总规模来讲,所占比例还很小,如民办小学4846所,只占全国小学总数的1%;民办中学4571所,占全国中学总数的5.7%;具有颁发学历文凭资格的民办高校只有89所。[6]

而且,真正的民间资本并没有进入教育领域,假民办已经成为民间教育资本进入的一个重要障碍。此外,我国高等教育都力求向学术一条线上靠,研究型、研究与教学相结合型、教学型大学以及培训型学院之间也缺乏合理层次结构。同时,我国重高等教育轻基础教育,重普通教育轻职业教育,重正规学历教育轻非正规非学历教育的情况比较突出。

二是在教育目标上发展不平衡,重成才轻成人。即我们的教育只关注学生成名成家、成为某领域的专门之材,而忽视如何做人;关注考试分数,忽视品德、心理等综合素质的培养,学生在科学与人文、知识与道德、智能和情感等方面得不到全面、协调发展;赢利成了办学的重要目的,使培养人的教育活动被异化成为一种简单的经济行为。在教育的途径上,课堂教学成为唯一的教育教学途径,学生被严密的课堂时间隔离在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活动之外.在教育对象上,有望升学的“好学生”倍受关注,考试分数平平的成为“陪读生”,分数差的遭受歧视。因此,如何使我们的教育面向所有的人、所有不同资质的学生,使人的理性与非理性、科学与人文、知识和品德、智力与人格、个性和潜能、精神与文化等方面获得全面发展,是落实和树立教育科学发展观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三是文科与理科发展不平衡,重视理科轻视甚至歧视文科已经成为影响人文精神的发展的直接原因。中学过早地文理分开,使大部分优秀的学生选择理科,选择文科往往是学不好理科的学生的无奈行为。因此,从高中开始,理科学生基本上不再学习历史、地理,不再阅读经典的文学名著,直接影响到他们人文素质的提高。同时,文科学生也从此告别自然科学,不再学习物理、化学、生物,他们的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的形成,当然也会有非常直接的影响。这对于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是一个毁灭性的打击。

三、用科学发展观引领中国教育

以上问题是我们的教育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主要困难,也是科学发展观在教育发展中遇到的最大障碍。我认为,应该充分认识这些问题,尽快采取切实有效的方法加以解决。目前,当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在全社会开展“科学发展观与中国教育”的大讨论

教育是一项关系到每一个家庭、每一个人的重要工作。几乎所有的人对中国教育都有自己的看法、想法,都可以对教育问题发表自己的意见。但是,长期以来,大部分老百姓没有教育的话语权,没有表达自己意见的平台和机会。教育理论工作者也缺乏讨论与争鸣的勇气与习惯,教育研究尤其是教育批评的气氛不够浓厚。教育决策也缺少科学是程序,领导的个人意志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因此,有必要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一场教育思想的大讨论,在比较重要的媒体上开展“科学发展观与中国教育”的思想大讨论,全面检讨中国教育发展的经验教训,系统分析中国教育的有关政策,认真研究中国教育如何在科学发展观的引领下健康快速地发展。建议由《文汇报》发起,全国的重要报刊参加,用一年左右的时间,在全国深入、广泛地展开。通过这样的讨论,许多问题的思路会更加清楚,决策会更加科学,老百姓参与教育的积极性会更加高涨。

2、坚持教育以人为本,使教育服务于一切人的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必须进一步加大教育的投入。温家宝总理在省部级领导干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专题研究班上的讲话指出,“加快社会发展,就是大力发展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事业。建设现代国民教育体系,优化教育结构和教育资源配制,特别是发展义务教育、农村教育、职业教育与培训。”近年来,我们对教育的投入总体上有了很大的增加,但是大部分是用于人头费、用于城市、用于高等教育。而且教育经费从过去占财政支出的21%下降到现在的15%左右,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也一直没有达到规定的4%。许多地方,包括比较发达的地区,教育经费还不到GDP的2%。实事求是地说,教育的非科学发展,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各级财政对于教育的投入还没有真正到位。

所以,加大教育的投入,建立教育经费的保障机制,尤其是农村教育经费的保障机制,就显得非常重要。建议尽快建立分类指导的义务教育国家基准,保证所有地区所有学校的水平有一个最起码的标准,为保证这个标准的实施,必须实事求是地确定财政教育经费的分级保证与转移支付的比例。

对于教育来讲,以人为本就是在教育目的上要把满足人的发展需要、促进人

的全面发展作为教育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教育过程中要关心人、尊重人,理解人,服务于人。教育是人的事业,是培育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没有哪一个领域像教育这样与人紧密的直接关联。从教育对象来讲,教育中的人不仅包括学生、还包括教师;不仅指青少年学生,而且指向所有的人:不同地区的人、城市人、乡村人,成年人、老年人,总之,一切有教育需求的人,从而满足一切人的终身发展的需要。因此,教育需要开放办学、多元化办学,建立完善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区、学习型社会,统筹正规教与非正规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使教育真正服务人的全程生涯。这是未来教育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方面。

教育过程中,应当以学生为中心,走向“学生本位”的教育实践。从教育的内容、目标到教育方法的选择,都应当从学生的需要出发,改变以成人、以城市为取向的教育价值观,使不同地区的人,不同个性、兴趣和资质的人,不同年龄阶段的人,都能从实际的教育活动过程中得到益处,建立多元化的教育内容、教育模式和教育评价标准。

在教育管理的过程中,教育还要关心教师的发展,没有教师的发展就没有学生的发展,只有教师的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才会有学生的全面、健康和可持续的发展。所以,以人为本还要不断地提高教师的物质待遇,提供教师进修发展的机会。如果说经济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人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氛围和条件的话,那么,教育就是促进人的发展的直接手段、直接目标。

3、树立全面发展观,使教育服务于人的和谐发展。

教育全面、和谐发展,一是指教育系统自身的全面发展,即各类型教育的全面发展。二是指教育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现实中的人是全面的、丰富的、完整的人,无论处于哪一种社会分工中的人都是以综合的素质和全面的社会身份出现,没有纯粹的经济人、政治人、文化人或生物人,而是一个现实的完整的社会人。功利化教育把受教育者分离成一个个单面人、一张张教育目标的碎片或实现某个特殊目的的种种工具。

人的和谐发展的关键是将现在的以考为本改变为真正的以人为本。考试制度尤其是高考制度的改革就显得非常迫切。我们建议高考制度应该有一个深刻的变革。

第一,应该将国立大学、省立大学、市立大学和民办大学进行分类的独立考试。建议国家集中力量办好10所一流国立高校,每省办好1—2所省属高校,

有条件的地市办好1所市属大学;国立大学要面向全国公平招生,必须是全国统一的试卷或者的国立大学联考的试卷,严格按照分数录取,不允许有地区的分数差异。可以定向为边远地区培养人才,但是也必须在全国范围内从高分到低分依次录取,而且大学毕业后必须根据合同去边远地区工作一定时间。省属和市属大学可对本地区学生实行适度优惠入学政策。有条件的城市可以采取国外社区大学凭高中毕业证书免试入学。民办学校则完全自主录取。所有学校必须把录取的情况向社会公开,接受监督。

第二,把考核学生和录取学生的主动权交给大学。让大学依据自身的教育理念、办学特色而择优选才,有人认为这样可能会导致大学的权力太大,甚至会产生腐败,其实不必担心。大学总是需要自己的声誉和质量的,同时有监督的机制,我相信大学会比以前更加珍视质量。同时,我们不赞成各省和直辖市自己举行考试,因为各省市的分数缺乏可比性,也为录取的二重标准创造了条件。如果各省市一定要进行自己的高考,那么其分数应该只对自己所管理的学校有用,而不是全国通用。

第三,改变单一的分数决定方法,建立综合的招生评价体系。在高校招生选拔上,考试分数不应该是高考录取的惟一标准,应该探索在考试的基础上,综合评价、择优录取的科学方法。尤其要重视学生从事公益活动与社会服务的记录。只有用科学合理的方法进行招生录取,逐步把大学录取标准多元化,才能推进中学素质教育的进行。同时,应该尽快制订实施方案,规范操作程序,为那些在科学研究、创造发明、文学艺术、体育技能等方面已取得突出成就和具有公认的特殊才能的学生,开通免试升入高校深造的直通车。目前这种只为数理化奥赛开绿灯的做法应该尽快纠正。

第四,要建立各种学校之间的立交桥。应该尽快加强学校之间的学分互相承认和交换,不同等级、不同类型的学校,可以通过一定的鉴定程序,为优秀学生的进一步深造提供条件。这样,如果省属大学的优秀学生可以到国家重点大学直接插班学习,市立大学的优秀学生可以到省属大学直接插班学习,参加高考的学生就会有更多的选择机会。而一旦考进大学,也会奋发努力,不会象目前进大学就万事大吉混文凭了。

第五,增加考试的次数,变一次考试为多次考试,将考试中心变成真正的管理机构。

4、树立教育协调发展观,统筹兼顾各级各类各地区教育的发展。

教育协调发展,就是要求在发展中实现速度与效益、数量与质量、规模与结

构、公平与效率的有机统一,促进发展的良性循环,实现最大教育效益。

从我国教育的实际情况来看,首先要解决以下教育发展不协调的问题:

(1)加大对于基础教育的投入。重视高等教育而相对忽视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高等教育投入远远大于初、中等教育,是若干年来我国教育的不平衡的最主要的表现。1996年我国学前与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的生均日常教育经费占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百分比,分别是6%,12%,67%;而同年,韩国这一数据分别是17%、13%、6%,日本为17%,19%,14%。[7]这种重心倒置的投入偏向与教育投入的实际效益形成反差,因为事实上基础教育投入效益最大。高等教育大专、本科和研究生之间也没有形成合理的“金字塔”比例结构,如我国2003年本科与专科录取比例是1:0.93,本科与研究生招生比是1:0.15,致使研究生在做本科生的工作,本科生做专科生的事,专科生干中专生的活,而中级技工却紧缺,造成教育浪费。我们建议,要加快大学转制的力度,把相当一批公办大学转为民办,原来大学的经费在转制以后主要给基础教育的学校。

(2)加大对于农村教育的投入。中国农村的义务教育总体水平比较落后,农民的子女不能接受优质教育,学习的内容严重与社会实际脱离,教师的水平比较低,教育的基本实施也不能得到保证。我们认为应该由中央财政与省级财政为主保障农村教育的基本经费,尤其是在财政非常困难的地区,县级财政是根本不可能解决当地教育所需要的基本费用的。

(3)取消文理分科,重视人文社会科学。我国大文科比例偏低,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的大文科比例达60%以上,我国仅在33%左右[9],而现代社会第三产业(对应于大文科)发展迅速并成为国家产业结构由低向高转变的重要标志。文理分科,大大削弱了文科的水平。在全国使用的中学,几乎千篇一律地是理科学不下去的人在学习文科,学习文科不是出于兴趣、热爱,而是无奈的选择。一个不重视社会科学的国家,一个文科学生没有地位的国家,是不可能在科学决策、人文精神方面取得真正的成就的。其实,儿童的许多才能是在大学以后才开始表现出来的,如钱伟长是大学二年级开始从文科转向理科发展的。太早的分科,可能让我们损失了一大批真正的自然科学家和真正的人文、社会学科的大师。文理分科,还加剧了应试教育的效果。由于文理分科,理科知识开始越来越难,考试的难度开始越来越大,因为这样才能区分学生的学习水平。所有的理科学生都要开始学习那些他们一辈子根本派不上用场的东西,少数学生就成为绝大多数学生陪同学习的对象。

有人可能会说,如果没有文理分科,我们的自然科学发展就会落后,美国的中小学理科知识比我们简单得多,为什么他们的自然科学反而比我们发展得快

呢?其实,我们完全可以让那些真正有理科才华的学生通过学习选修大学暑期课程等方法,让他们学得更多、更快、更好。

我国国民受教育程度和科学文化素质有了较大提高,但在总体上,还远远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不仅人才数量不够,教育质量也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2001年人均受教育年限为8年左右(1990年是6年左右),而世界一些国家人均受教育年限则约为:美国13.4年、爱尔兰11.7年、韩国12.3年、菲律宾9.4年。2000年我国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程度的为3611人(1990年为1422人)。为建设小康社会,2010年我国每十万人口中专科及以上学历者要求达到7000人以上,到2020年,达到13500人左右;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接近11年。2003年我国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到17%,刚接近1997年世界平均水平17.8%,而发达国家平均水平已达61.1%。2000年我国从业人口中,具有高中及以上学历的比例为18%,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比例仅为5%,而1998年OECD国家对应指标的平均值分别为80%和26%。1998年,我国从事科研的人数,每万名劳动力中仅为8.4人,而同期日本为80人,美国为74人。[8]这就要求我们跳出教育看教育,从宏观上统筹教育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5、改变教育增长方式,树立可持续的教育发展观。

近年来我国教育发展主要是以规模扩张、粗放式发展为主,以质量为代价换取教育超常规发展。主要表现在,教育发展速度和规模超过实际承受能力,教育投入跟不上发展要求,2000年我国教育经费总量达到3849亿元,但是相对于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超常规发展的需要,缺口仍然巨大。在“普九” 中,有些地方急于求成,为达标而达标,弄虚作假,教育严重负债。以湖南为例,2002年教育负债达31.75亿元,其中农村中小学负债25.3亿元。安徽农村教育目前负债约20亿元,这部分债务绝大部分是在前几年实施“两基达标”过程中逐渐形成的。[9] 即使在经济发的达温州苍南县,至2002年4月,全县教育负债总额近2亿元,其中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负债1.25亿元,36个乡镇中有32个乡镇的中小学均系负债运行,“累累负债几乎使不少中小学濒临关门”。[10] 高等教育扩招5年之后,2003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迅速达到17%(1995年只有7. 2%,1993年之前则一直在4%以下),各类高等教育学生人数1900万。[11]但是由于相应投入不够,正在给高等教育质量带来严重挑战。

在教育改革方向上,我们提倡与国际接轨,但相对忽视了本土的教育优势和教育特色。作为一个“后发外生型”的现代化国家,我们处在工业化与信息化、现代与后现代的夹缝之中,教育发展应当是在追赶和超越之间选择平衡。但我们大多以模仿为主、以西方教育为标尺,教育改革和教育批判的话语表现出明显的“西方中心论”倾向,企图采取一种批判、“革命”、“中断”的模式短时间内革除所有教育弊端,却丢弃自己既有的教育“个性”。相反,西方却在学习中国,而我们的所

学,人家正在抛弃。一位美国教育专家说,“不要盲目地相信美国的教育制度,我们的教育制度某些方面亲不令人满意。……有的高中毕业生,阅读能力却只有小学三年级的水平。……美国孩子从小崇尚个性,追求自由,没有“师道尊严”这一类观念,教师在课堂秩序上花的时间远远多于中国教师,班上学生多一点,老师就力不从心。” [12]

建国以来,在我国教育歧视已基本不复存在,但是,除历史原因形成的发展差距之外,制度性原因造成的教育不公平还显著存在,并呈日益严重的趋势。如教育公共政策采取“城市中心”的价值取向,以城市学生的学力为依据制定全国统一的大纲、教材和考试标准;资源配置失衡,缺乏完善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同一地区内又层层设置重点学校制度,人为地造成一大批薄弱学校,而重点学校绝大多数设在城市城镇,这些都只有利于发达地区和城镇学生的升学。另外,由于社会贫富差距加大,各阶层家庭的社会资本和文化资本不同,再加上教育腐败如“条子生”、“缴费生”的存在,导致弱势群体的教育权利得不到保障,加剧了教育不公平。

因此,未来教育发展要把加快发展与增加投入、改善办学条件紧密结合起来,与调整学科结构、巩固和提高质量紧密结合起来;把国内的教育改革与国外教育发展的趋势合理的结合起来。把教育发展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少数人的利益与大众的利益结合起来;这样,教育自身才会有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局面,并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6、确立正确的教育评价标准,建立科学的教育评估机制。

教育评价观是教育改革、教育发展的“指挥棒”,有什么样的教育评价观和评估标准,就会有什么样的教育改革行动和教育发展局面。近年来我国教育快速发展,但对于什么是最优的教育、什么是最好的教育发展状态,似乎思考得太少。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主要的问题是教育缺乏合理的评价标准体系和评估机制。一些地区教育形象工程建设不断,区域教育协调较差;有的学校只顾“硬件”忽视“软件”,学校建设富丽堂皇,教育教学却依旧如故,只管“高收费”不管高质量;有的高校忙于上专业、上学位点,却虚于相应的建设和投入,或者滥发文凭、学位;教学考核上,只重及格率、升学率,轻视育人;学生评价上,只重分数,忽于品行。我们认为评价教育发展最高的标准,就是看教育能否促进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文化繁荣、政治民主;能否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满足人们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为此,需要建立一系列的教育评价标准体系和评估制度,如各级各类学校办学标准(包括师资、校舍、仪器、设施、设备、生均经费、师生比例等),高等学校教学质量评估标准和制度,义务教育发展国家基准,基础教育教学质量评价标准,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学校办学效益评估标准,学生发展评价标准

等等。现有的评价,一是价值取向单一,评价标准缺乏多元;二是评价由行政部门主持,自上而下进行,教育行政机构集“唱戏”、“评戏”于一身。落实科学发展观,一方面要建立与以人为中心的科学发展观相适应的评价标准、加强教育行政督导之外;另一方面,要跳出教育评教育,就是要建立民间的教育评价中介组织,由教育界外人士评价教育、评估学校的办学质量水平。尤其要鼓励大众媒体、网络、社区的民间评价。不知道这样回答能否帮到你。··

提问者评价

谢谢了,帮了不小的忙。。。

应试教育的弊端

应试教育 应试教育指脱离社会发展需要,违背自然发展规律,以应付升学考试为目的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行为,是教育工作所存在弊端的集中表现。它以升学率的高低来检验学校的教育质量、教师的工作成绩以及学生学业水平。它以考试为目的,其教育模式与考试方法限制了学生能力的充分发挥,培养的学生难以适应工作和社会的发展。应试教育下的基础教育出现畸形发展现象,高等教育接纳的生源综合素质偏低,存在重智育、轻素质的倾向。其主要特征是,以片面追求升学率追求高分数。高考的时候学校会不顾学生的前途劝成绩差的学生放弃高考或更改志愿,简单说,就是考试成绩决定命运。 弊端 应试教育 “应试教育”把应试作为唯一或主要的教育目标,是一种十分狭隘的教育模式,这种狭隘的教育模式正把中国基础教育引进死胡同,弊端显而易见。其消极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促使反社会心理的形成 中国历史上,应试教育促使反社会心理的形成,学生经过极大的努力却不能通过考试,学生觉得心血白费引起学生反社会的心理,唐朝黄巢考进士不第起兵造反,黄巢起兵是导致唐朝灭亡的原因之一,清朝洪秀全四次考秀才不第,一怒之下发誓要推翻清朝,洪秀全发起太平天国大起义导致清朝在太平天国起义40年后灭亡。 智育目标狭隘化 应试教育模式虽然把智育放在第一重要的位置上,智育的目标却是片面的、狭隘的。智育是传授知识、发展智力的教育,其中发展智力是智育最重要的目标,但是,应试教育从应试这一角度出发,过分强调传授知识和技能,强调知识的熟练程度,大多采取过度学习、强化训练的手段,把学习局限在课本范围内,致使学生无暇参与课堂以外的、各种对发展智力十分有益的活动,从而出现知识面狭窄,高分低能的局面。 重人力素质轻人本素质教育 就当前教育现状来看,人力素质比人本素质更被教育者所看重。因此,对关系人本素质提高的价值、人格、权益、政治思想、社会参与等意识方面的教育则注意不够。如果我们的教育把自我意识和自我实现视为自私和个人主义,并对此采取虚无主义,甚至以社会整个需要的名义来规范限制个体的个性发展的价值形成,后果只会导致真正的个人主义和缺乏社会责任感的自私行为。 阻碍教学方法的改革 影响教育素质的提高在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中,学校整个工作围绕着高考和各级统考、会考指挥棒转,管理目标相当普遍地带有急功近利倾向。评价教师教学质量的唯一标准是分数、升学率,全部教育就是为了考分,教育的科学性,艺术性不再有其真正的内涵。教育研究变成了应考研究,教师忙于知识灌输和强化技能训练,真正有价值的研究和探索缺乏动力。严重局限着教师知识结构扩展和各种素质的提高。 阻碍个性发展,扼杀创造力 在应试教育模式中,教育目标狭隘,教育手段单一。学校成分按一个模子改造人的“教育机器”。人的个性发展未能受到应有的重视,而且传统的应试教育极易助长学校教育中的管理主义和权利主义倾向,对培养和丰富学生的个性十分不利。 负担过重严重影响青少年身心发展

对中国现当代教育存在的弊端和改革发展走向的探讨

对中国现当代教育存在的弊端和改革发展走向的探讨 10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110333040105 柯敏 引言从现当代以来,由于各种原因我国的教育长期得不到有效的发展、教育体制不合理、教育制度问题多多以及人们认识偏离等现状,国家教育部针对性的进行一些行之有效的改革措施。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的优良教育传统的国度,从原始社会时期先民口耳相授的朴素的经验教育,到奴隶社会狭隘的贵族教育,到封建社会专著于谋取高官厚禄、光耀门楣、封妻荫子等的世俗教育,再到现在的为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全民教育、终身教育等无一不是在问题与改革的双重作用下而不断发展和完善的。由此,我国的教育决不能陷于三次工业革命所带来的不适或尴尬而束住了手脚,现如今是一个以人才为根本的,以知识经济为依托的综合国力的竞争。我国教育事业要发展,仍然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的理解、帮助和支持。所以我觉得中国教育改革是成功的,我也希望和大家得到共识。本文将从目前教育存在的问题、教育缺陷带来的恶果和悲剧、义务教育的实施、教育的发展和改革等方面来进行探讨我国教育的成败。 2.当前我国教育存在的问题 2.1教育体制和制度存在的问题世界是一个整体,任何一个国家或民族的落后都意味着灾难。“人类社会正在发生着两大根本性转变:一是工业化社会向知识经济社会的转变;二是人们一次性学历教育向终身学习的转变。正是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与人力资源开发水平、国民创新能力密切相关,这两大转变是一个整体,既是制度的变迁,更是文化的演进。”[5]因此,贯穿人一生的、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正在成为许多国家争相谋求的政策方向,而信息网络技术形成的新载体新平台,也为学习方式转变注入了前所未有的动力和活力。与较完善市场机制下传达出来的信息相关,教育正在全面适应社会岗位群和人的终身发展的多样化需要,这可以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7年修订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中看出一个趋势,从零级的学前教育逐级到六级的研究生教育,中等教育阶段开始分为职业、普通和综合不同类型;高等教育阶段则把高职高专和本科并列为两类高等教育,而不是有高低优劣之分。世界上大多数国家,能够沿着普通学校一直升到学术性学位的,都只是少数人,在整个劳动力市场上、职前职业教育、在岗培训、转岗培训、继续教育,从高职高专到大学本科、专业性研究生学位,其实都是专业和职业教育培训的越来越强的优势,这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人力资源分工的大潮流,也是知识社会就业与雇佣结构“网格化”[2]、“扁平化”[2]的大趋势。但是,由于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在中国家长、学校和社会用人部门中尚未形成这样的共识,也没有足够的前瞻意识,仍旧把学术性学历学位教育当成“修成正果”的唯一途径,仍以全日制正规学历教育为中心,人才培养模式缺少多样性和灵活性,致使一些职业学校和高等学校在办学方针、教学宗旨、学校管理、学科专业设置以及师资配备等方面,盲目趋同或墨守成规,缺乏主动适应社会需求的动力和活力,有些地区产业吸纳能力有限,加上用人部门的非理性化,已出现所谓“知识性失业”[6]或“过度教育”[6]等问题。 2.2学校和社会片面追求升学的价值偏向问题近些年来,教育界实施素质教育改革在许多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如课程改革、教育体系重组、学校管理、教

传统课堂的十大弊端

传统课堂的十大弊端 著名学者袁振国先生在其著作《课堂的革命》中对现行课堂作过深刻阐述:“传统课堂造就了传统的师生关系。在教学中,教师是主动的,是支配者,学生是被动者,是服从者。教师、学生、家长以至全社会都有一种潜意识:学生应该听从教师,听话的学生才是好学生;教师应该管住学生,不能管住学生的教师不是好教师。师生之间不能在平等的水平上交流意见,甚至不能在平等的水平上探讨科学知识。” 传统课堂主要是以教师的主动讲授和以学生的被动反应为主要特征,教师往往注重通过语言的讲述和行为的灌输来实现知识的传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地位倾向突出,而学生的主体地位却被习惯性地忽视。在这种教学模式下的课堂教学往往过于死板,教师搞“一言堂”,学生的学习地位得不到充分的体现和尊重,即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有自己的看法,也往往不敢表达。因此,传统的教学模式严重忽视了教学中的情感因素,无视青少年学生心理发展的正常需求,严重束缚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 一、单调的“标准化”导致固步自封 传统课堂的“教”,多是照本宣科,教师只把学生当作接受知识的容器,由于受教学活动计划性、预设性的影响,学生和教师的活动总是受教案的束缚,教师不敢越出教案半步。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在课堂上最理想的进程是完成教案,而不愿节外生枝。教师总是希望学生能够按照自己课前设计好的教学方案去展开教学活动,每当学生的思路与教案不吻合时,教师往往会千方百计地把学生的思路“拽”回来。教师期望的是学生按教案设想作出回答,努力引导学生得出预定答案。整个教学过程就像上紧了发条的钟表一样,什么时间讲授,什么时间提问,给学生多少时间回答问题等都设计得丝丝入扣。于是,我们常常见到这样的景象:“死的”教案成了“看不见的手”,支配、牵动着“活的”教师与学生,让他们围着它转;课堂成了“教案剧”演出的“舞台”,教师是主角,学生是配角,大多数学生只是不起眼的“群众演员”,很多情况下只是“观众”与“听众”。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看不到教师的随机应变,看不到对学生思维出现阻碍时的点拨。教学过程好似一杯淡而无味的水,观后不是让人拍案叫绝,为之喝彩,而是让人觉得索然无味。 过去我们许多教师在备课时,往往首先考虑教师怎样教,特别是有人听课时,首先考虑的是怎样把听课者的眼球吸引到老师这里来,怎样把老师的看家本领在一节课上都展示一下,教师的主角意识浓厚,表演欲望太过强烈。老师往往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学生配合教师完成教案的过程,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存在,忽视了学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由于教师课前忽视了对学生情况的分析,所设定的教学起点,与实际的教学起点有时不相吻合,等到上课时,好多东西都是学生早已知道的,很难看到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很难看到富有生命活力的课堂。 二、统一的“程式化”导致创新匮乏 长期以来,我们的许多课堂教学比较沉闷,难于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智慧活动的积极性,更不用说激发创意和不断探索的精神了。学生完全处于一种被动的学习状态,严重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以致出现了学生“人在课堂心在外”的现象。现行普遍的课堂是一种在课堂纪律支配下的课堂,教师强调纪律的严肃性,纪律的一致性,纪律的不可逾越性。岂不知这种冰冷的纪律往往成了限定学生听课行为的障碍和樊笼。教师精心制定的教学或行为规范已经严重影响到学生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了。过分的规矩,更扼杀了学生们潜在的创造才能,压抑了学生们的思想情感,以致使学校、教师成为学生心灵残障的制造者。 传统课堂教师居高临下,学生则处于一种无形压力的包围中。老师讲课时,学生们鸦雀无声;老师提问时,学生们要举手征得老师的许可方才回答。有些人甚至以自己高压下形成的准军事化管理作为成功的典范,炫耀的资本。事实上,那种统一规范、整齐划一的场面下

中国教育体制的弊端的英语作文

中国教育体制的弊端的英语作文 the disadvantage of the education in China,Talking about the education form:take [sit for] an examination,I have something to say.First this kind of education is not scientific,because the real education should include many aspects: not only the cultural knowledge on books,but also the developing of the morality、character,they need the principle of behavior as a civial.The physical quality,the mental quality,are all needed to be developped during the education.The education should be overall.The simple "taking for exam' kind of education can only produce students with high marks and short of social ability and principle of behaviour.These kinds of youths cannot be a qualified human beings because they lack the human qualities and civilization,they are more likely to be robots without soul,only know earning money by anyway.These are not good for the society

传统教学的弊端

传统教学的弊端 众所周知,传统教学最典型的代表是:凯洛夫的五环节教学。 20世纪前期,苏联凯洛夫创立五环节教学法,凯洛夫师承赫尔巴特派。中心内容归纳为三点: 强调知识的系统学习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强调三中心,即: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知识为中心; 强调五环节,即:组织教学、复习旧课、讲授新课、巩固新课、布置作业。 它与当时苏联30年代的经济建设需要培养大批初级文化的劳动者的社会需要是相适应的,从50年代末开始,苏联逐步抛弃了这种过时的思想。 解放初期,中国教育苏化,凯洛夫所著《教育学》被我们奉为法典、圣经,直到现在,大学“教育学”课程基本理论框架仍是凯洛夫模式。在基础教育和高中教育阶段,五环节教学模式得到教条主义、形式主义的广泛深入推广,它的庞大惯性力量一直延续到现在。尽管新课改已经提出了十多年,但是在现实中,班级授课制没有改变,秧田式的座位面对讲台,太多的学校、太多的老师仍然在使用传统教学方法授课。 传统教学是“教师中心论”指导下的教学。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中心,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媒体是教的工具,教材是教的内容,学生的成绩是教师教学水平的反映,课堂作为教学的主要环境则是提供给教师表演的舞台。 传统教学模式一般是使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完成特定的教学内容的一种课堂教学形式。其特点是教师口授、板书,学生耳听、笔记,教师能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程度,并据此调整教学策略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如今的广大教师,包括学校领导和专职教研人员都认识到了传统教学的弊端,大多都在尝试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但是,尽管无论变什么方式,尽管怎样充分利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只要是教师主宰课堂,表现为师讲生听、师问生答、师说生做,这样的教学都传统教学。 传统教学的弊端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整个教学活动和教学结构都是围着教师转的,很显然,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技巧和教学艺术决定着学生的学习效果,在应试教育条件下表现为学习分数的高低。 由于考试制度的限制,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社会、学校都主要立足于学生的成绩来评价教师,教师要干出成绩,就必须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系统地完成教材所规定的内容,并围绕考点对相关知识进行强化训练,这就导致许多教师以书本为中心,“填鸭式”地传授知识,为考试而教。再者,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许多教师的教学方法死板,教学手段单一,几十年来都是一块黑板、一本书、一只粉笔贯穿整个教学活动。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是通过老师的传授被动地接受知识,致使大多数学生逐渐养成一种不爱问、不想问“为什么”,也不知道要问“为什么”的麻木习惯,从而形成一种盲目崇拜书本和老师的思想。这种学习方法不仅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发展,也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渐渐丧失,甚至被迫学习,根本体会不到学习的快乐。学生的学习方式基本上是预习——听讲——练习——复习,这种被动接受、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学法,让学生成为了书的奴隶,不仅缺少想象能力和创新精神,也难以升华所学知识,个性得不到张扬。许多学生只注重死板地读

关于应试教育的研究

关于应试教育的研究 摘要:1.应试教育始终存在的原因 2.应试教育的弊端 关键词:应试教育考试制度教育弊端人才培养竞争道德虚化 前言:多年来,应试教育一直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之一。对此,我们应当思考,应试教育的出现究竟是我们的教育指导思想出了问题,还是整个社会出了问题?为什么我们一直在提素质教育,但学校教育还是围着高考转?从深层次上分析,这是个社会问题,而不单单是教育问题。而应试教育又存在哪些弊端?这些弊端是否严重? 正文:一·应试教育始终存在的原因 1.贫富差距的存在。我国城市和农村及社会各个阶层之间的贫富差距还比较大。在这样一个环境下,很多家庭特别是农村的孩子都认为要有出路只有上大学,而且是上好的大学,上了好的大学就有好的工作、好的生活。家长有这样的想法并没有错。但能上大学特别是上好大学的毕竟是少数,这就带来了激烈的竞争。为满足社会和家庭对孩子的这种期望,学校卷入其中,不得不以更多学生能考上大学和好大学作为奋斗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应试教育也就不可避免了。这种社会需要和现实是教育界无法抗拒的。如果没有整个社会教育理念的革新,仅靠教育界自身是很难扭转这一局面的。办高中不谈升学问题,这所高中对社会就没有吸引力。现在我们不能回避谈这个事情,需要引起重视的是我们目前把“应试”做到极端了。 2 .教育考试制度的弊端。科举制度可以说是中国的第五大发明,科举制度 通过选拔为平民开辟了一条进入上层社会的道路,这套制度发明以后为世界各国所采用。但它走到极端以后也带来了弊端,一个就是科举制度成了求功名的敲门砖。一旦金榜题名,终生受益,功利性极强。另一个弊端是出现了大量作弊现象。这两种弊端给今天的学校教育带来的负面影响大于正面。现在我们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把传统考试方法引向如何选拔人才,而不是应试能力的培养。 3 .传统文化的原因。应试教育也反映出整个社会在人才这个问题上的认识 误区。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风的愿望强烈,这本无可厚非。但关键在于何为龙?何为凤?究竟什么是人才?目前对龙和风的理解太单一了,唯有考上大学才能成名、成龙、成风。这是长时间以来形成的一个观念。现在这种观念已经从高中阶段扩展到初中、小学、幼儿园,也就是说,我们的孩子都在沿着应试教育模式下人才观的轨迹和思路在成长。我认识一个密西根大学的教授,他两个孩子,男孩做木匠、女孩做室内装饰,家长很尊重孩子的意愿,让他们根据自身的兴趣和能力去学习和就业。他们认为只有这样孩子才能身心欢愉地工作和生活,才能成为有用之才。而多少年来,在传统的君为臣纲、父为子纲的文化背景下,我们的孩子都是按照家长的意愿来塑造。这种文化带来的后果是孩子只会考试,不会做独立的人。此外,另一个客观原因是有待改进的分配制度,即教授工资就高、木匠工资就低的死工资制度,以及社会地位的巨大落差,这种状况也使得社会更看重高考的一考定终生的“威力”,考不上大学或好的大学将“贻误”孩子的一生,这不能不成为每个家长必须面对的严峻现实。 4 .人才使用的不计成本。现在我们的社会用人不计成本,认为什么事情都

浅谈中国的应试教育

2009年,教育进展国际评估组织对全球21个国家进行的调查显示,中国孩子的计算能力排名世界第一,想象力却排名倒数第一,创造力排名倒数第五。在中小学生中,认为自己有好奇心和想象力的只占4.7%,而希望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只占14.9%。此外,美国几个专业学会共同评出的影响人类20世纪生活的20项重大发明中,没有一项由中国人发明;中国学子每年在美国拿博士学位的有2000人之多,为非美裔学生之冠,比排第二的印度多出1倍。但美国专家评论说,虽然中国学子成绩突出,想象力却大大缺乏。 著名学者刘道玉拿世界上两个最重视家庭教育的国家——中国和以色列做了比较。以色列家长教育奉行“狮子育儿法”:让小狮子离开母亲,自己学会生存;中国的家庭教育则走向两个极端:要么娇宠,要么棒喝。结果是,以色列的诺贝尔奖获得者有近10位,而中国却一个人也没有,“中国孩子的创造力被传统教育扼杀了”。刘道玉以武汉枫叶国际学校首届毕业生为例说,75名毕业生全部被国外大学录取,20余人获得奖学金。而这75名学生中,绝大部分曾经在“体制内”受教育,成绩并不突出,有的孩子甚至被认定为“没前途、没希望”。在另一种教育体系里,同样是这些学生,每天下午3时30分就放学,参加各种活动展示自我,可以获得学分;主动上网或去图书馆查资料,完成研究性报告或论文,也可以积攒学分;而达到一定学分,就能申请理想的大学。学生因此有了目标和求知欲。(注:新浪新闻)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渐渐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但是那可怕的中、高考制度,使无数学生产生了恐惧心理,不但平时显得十分劳累,而且到了考场也发挥不出正常水平,以至于和重点中学、大学失之交臂。然而现在的学校,为了让一个个学生能在考场上考出好成绩,置学生的身体健康于不顾,故意延迟下课、放学时间,而且布置成堆的作业。一些老师,为了让自己的学生考出高分,不惜占用学生的体育课以及一些活动时间,而且不停地告诫学生一定要考上重点。不少学生家长,盲目听从老师的话,让自己的孩子在做完学校老师布置的作业后,又给孩子布置一大堆“家庭作业”,还争分夺秒地送孩子上这样那样的中、高考补习班,买上许多复习资料让孩子没昼没夜地看。虽然给孩子买了很多营养品补身子,可繁重的学习任务使孩子无论怎样补都显得无济于事,身体日渐消瘦,学习兴趣也没有了。也一部分头脑灵活的学生,让这死板的应试教育压得喘不过气来,他们那原本灵活的头脑,在这应试教育的领域里,显得英雄无用武之地。一次次死板的考试,便他们原本灵活的头脑不再灵活,在中、高考时出现失误。而那些头脑不灵活的学生,感到非常大的压力,再加上学习任务的繁重,让疲惫不堪的他们在考场发挥地很不好。而且这些学生,在被繁重的学习务压着的情况下,身体健康也受到威胁。 应试”的含义,就是“应付”教育与社会生活中各种必要的考试。教育本来就有“应试”的成分,“应试”本来就是教育的一个必要部分。应试教育是脱离社会发展需要,违背人的发展规律的,它以升学率的高低来检验学校的教育质量、教师的工作成绩以及学生学业水平。以考试为目的的教育,教育模式与考试方法限制了学生能力的充分发挥,被动地学习,培养的学生难以适应工作和社会的发展。它是求升学率,基础教育出现畸形发展现象,高等教育接纳的生源综合素质偏低,存在重智育、轻索质的倾向,忽视思想政治教育,不注重人格索质、精神素质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以片面追求升学率为主要特征的教育方式。 (注:百度文库)应试教育在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确实提高了中国的教育水平,但是在应试教育的背后却潜藏了许多的负面影响。

当前语文课堂教学的误区及传统课堂的弊端

当前语文课堂教学的误区及传统课堂的弊端 新课标旗帜下语文课种种不良现象 现象一,文本涉及什么样的内容,就上成什么课。 一节初中语文课,上的是韩愈的《马说》,教师整节课没有接触课文,仅仅领着学生讨论什么是千里马,千里马有哪些特点?作者为什么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伯乐”在识别与培养千里马的过程中的重要性是什么?——这节课就出现了这样几个问题,初中文言文的教学,怎么培养浅易文言文的阅读水平?在文理不通的情况下,学生如何理解课文的主旨?没有文本的诵读与品味,学生如何感悟母语的魅力,如何继承与发扬祖国的语言文化?失去了语言的依托,主旨如何体现,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大自然的语言》上成物候课,《看云识天气》上成气象课,《死海不死》上成环保课,这还算不上什么,更严重的是很多年轻教师执教经典古文的时候,根本就忽略了古汉语常识和语言品味的教学,为了展示亮点,直接介入文章形象的分析。

正如浙江永嘉县城西中学的黄琼所言,“教《胡同文化》能够教相关胡同的文化,教《化石吟》能够教相关化石的文化。如此,将文化当成文本阅读的目的,那么如果舍弃文本就能够发现其中的文化内容,舍弃就会成为必然。” 现象二,为追求媒体效应,把语文课变成媒体的奴隶。 在今天,哪位教师参加优质课评选不用多媒体,就显得有点另类。信息技术进入教学资源,引起课堂教学的革命,这是积极肯定的一面;但其负面效应,就是滥用多媒体,把语文教学变成媒体的奴隶和附庸。 作者曾参加过一次市级优质课评选活动,参赛者都是从各县区层层选拔出来的教学能手,其中一位选手抽讲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执教者洒脱的气质、流畅悦耳的普通话显示了一位语文教师良好的素质,其制作的课件——多媒体幻灯片更是流光异彩,“西天的云彩”、“河畔的金柳,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油油的在水底软泥上招摇的青荇”、“康河的柔波”、“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的那榆荫下的一潭”等等的优美意象均被形象为次第播放的精美图片和动画,伴随着优美的轻音乐和执教者的画外音把听课者引入诗的境界,课堂中多伴有唏嘘感叹之声。但这节课的问题是,在过多的画面压缩了学生语言形象再创造空间的同时,课堂语言

中国式教育的八大问题

中国式教育的八大问题 问题1、施加压力大 有一些父母给孩子的压力太大,搞得孩子心情紧张,无所适从,结果适得其反。 李振霞教授楼下有一个孩子,与她大儿子金煜是同班同学,两人十分要好,成绩也不相上下。但高考考完后,成绩尚未揭榜,这个孩子就断定自己考不上。 金煜吃惊地问:“为什么呀?你成绩一向很好的!” 那孩子口气,说:“我太紧张了。我爸跟我说,要我一定要考上,否则一切自理。我这些天心里很乱,一直在琢磨怎么个自理法呢?我上哪儿去住呢?” 金煜说:“我爸不这样,他说,考不上就再复习一年,不要有压力。” 成绩出来后,两人分数果然悬殊很大,金煜金榜高中。李振霞教授说:“我们父母不能搞太多形而上学的东西。”她坦诚,平心而论,她虽然望子成才,有意识地教导他们,但从来没有想过他们必须个个是博士生,都得飘洋过海,风华绝代。

老大小时候是有名的淘气鬼,人称“小闹”,是打群架的孩子王。考大学时,他们夫妇也曾替他捏了把汗,一方面鼓励,另一方面又正视现实,做好出现意外的打算。一旦考不上,就再复习一年,实在考不上,就考个技校,将来有一技之长,能给社会做贡献就行。他们常常教导孩子教;“清洁工,也可以做成全国劳模的,就看你是不是一个有心人。” 问题2、减负两极化 如今提倡给学生减负,李振霞教授认为:减负是对的,但不能两极化。 有的父母急于教子成才,认为孩子学得越多,就越接近“素质教育”,于是一到周六、周日,琴棋书画、英语、武术等等,马不停蹄地往孩子脑子里灌输,搞得孩子疲惫不堪,身心在经过一周紧张的学习后得不到调节,造成恶性循环,结果成绩每况愈下。而另一种父母,则是一听说要减负,就不分青红皂白:一律减,减到孩子不学习了,甚至看父母打麻将。 一位海南的教师讲:学校响应减负的号召,将作业留到最少,但有的学生磨磨蹭蹭不好好做作业,不但在学校完不成,带回家依然不专心做,弄得晚上十一二点还做不完,好像作业堆成山。不明就时的父母一看急了,找学校告状来,说学校不减负。

应试教育的利与弊

中国应试教育的利与弊> 中国的应试教育能促使学生勤奋学习,积累知识。而且对社会发展和公民总体素质有相当大的促进作用。每一次的考试都是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的一次有效的检测!这样也可以有效地培养人才,比较容易地体现每一位学生的强项和弱项,有利于取长补短! 但是应试教育已经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应该退出历史舞台了,然而,由于我们传统的习惯势力和一些固有的制度机制,这种思想依然在我们的教育阵地横行。 中国应试教育改革迫在眉睫,不仅仅只是给学生一纸文凭。曾有这么一则报道:一名毕业返乡的大学生,因跟人交流能力差而沦落为街头乞丐。这些大学生荒诞和背弃现实社会的行为,让社会和企业一再地质疑以至否定现在高等教育的结果....... 我们也看到中国的学生十分优秀,他们聪明、刻苦、坚持,但他们缺乏一个优质的教育模式,传统的中国教育在束缚着他们的个性。...中国学生在长期的应试教育制度下,个性受到一定程度的压抑,也许他们够独立,但是自信、团队合作、领导力这三方面都存在很大的不足。 “从实际上来看,国内的应试教育就是‘折磨教育’!... 折磨学生!折磨家长!折磨教师。应试教育扼杀创新能力之弊,已令中国受尽人才匮乏之苦,而幼儿早早被套入应试教育的恶性循环,更可能彻底毁掉中国的潜力。何况,就心理学而言,失去快乐童年的遗憾,往往会扭曲人的成长心态,可能成为未来社会动荡的因素。中国近期拟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公开征求意见稿,提及“学前教育应该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保障幼儿快乐健康成长”,显然说明高层已意识到幼儿教育危机,渴望教育能真正步入培养创新人才的轨道。但如果不彻底改变中国社会看重应试教育的风气,天真的儿童要享受无忧无虑的童年,恐怕还会是一句空话。 作为学校,应试教育几乎挤占了所有的学习内容和空间。为了牢固掌握需要考试的书本知识,必须有意识地排斥其它知识的学习。在老师、家长、学生的意识里,考上大学就是唯一的目标,认为书本知识最重要,用最重要代替了一切他们认为次重要、比较重要和不重要的知识。人生阶段中的情感培育、家庭熏陶、社会体验、人文知识、地方风俗、社会交往、生存能力、以至生命教育等内容,在这宝贵的十多年中被张冠李戴了。实践又一次证明,这些知识,从生活的角度来讲,是远比书本知识重要的。具备了这类知识,在当今社会,它可以保证你不会饿死,保证你不会成为乞丐,保证你不会成为社会和家庭的负担,保证你能较好地和别人相处,保证你能健康地融入社会…… 作为家长,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有着太多的无奈。可是,他们在这样的潮流中,早已习惯被迫接受和面对现实。当你顾及孩子全面健康发展的时候,你就会与所谓的优质教育资源、与自己认为的最佳的发展之路失之交臂。在反复权衡之中,生怕误了孩子的学业。更可悲地是,在不知不觉中,最终沦为应试教育的帮凶。想絮絮叨叨地灌输一些必要的社会知识,还生怕因此影响了孩子的学习情绪。要说主观上的责任,主要还在于和孩子沟通太少、了解不够、关心不多,教育方法欠缺。 作为学生,当应试教育使你不由自主的时候,是否存在自我调节的意识?实际上,一些在刻意摆脱现有教育模式羁绊的学生,已经有很多迈出了成功的步子,他们在小学、中学都注重了在学习的间隙接受一些课堂知识以外的东西,在大学,更注重了融入社会的能力。 应试教育的始作俑者和继承者们能不能从中感到自己的责任和过失?愿意正视这个问题吗?能够真正开始回头吗? 传统应试教育的评价体系是静态的应试指标。对教学效果和学生能力的评价考核采取规范性评价方式,通过标准性、规范性的试卷来考核评价具有能动性和创造力的教师和学生,从而抹杀了教师和学生的创造性。 当前的大学入学评价方式只有一个单一的高考占绝对统治地位,必然造成了“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局面。这种方式只给人一次机会,而且只有一种选择,显然只能选拔出会考试的学

中国教育体制弊端

中国教育体制弊端 指导教师:王兰 组员:胡皓阳李亮王翰高伟王群郭春景 当今世界,民族国家间的竞争已从中古农业文明时代,仅凭原始体力肉搏取胜的“体才力战争”;演化到第一、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凭借人造机械取胜的“机械战争”;发展到现在、未来,已是凭快速信息、先进知识的脑力创造取胜的“知识战争”,在竞争面前,完善的教育体系是普及知识,提高国民素质的唯一法宝。在一定程度上,达尔文的“优胜劣淘”法则依然适用,但未来世界的优胜者,不再是发动暴力战争的杀戮者,而是属于那个教育更普及,文化发展更发达的民族。诚如最近美国教育委员会所宣扬的:“如果还想维持和改进我们在世界上尚有的一点竞争力的话,唯一的办法就是倾注全力不断改革我们的教育!”尤其是在知识经济时代,教育问题关乎整个民族素质的提高,关乎国家的发展甚至生死存亡,这是我们选取《中国教育体制的弊端》这个课题的直接动因。 课题确定后,组员们讨论制定了课题研究方案。研究的第一步是进行小组讨论。研讨讨论的目的是使全小组的成员能深入了解课题,并对所研究的问题达成共识,并确定调查的对象。并交流了各自对课题的认识和研究过程中自己的想法,第二步是进行文献查阅在这一环节中我们在图书馆及互联网进行了大量的文献查阅和资料采集 photo 第三步是进行调查采访。在这一过程是最辛苦和劳累的在开展调查之前我们调查了调查问卷。调查问卷如下: 在调查过程中我们给各类人群做了问卷,其结果经我们统计如下:

另外,我们还倾听了理工大学的老师和同学对中国教育的看法。Photo 最后一步我们进行汇总和撰写研究报告。 主体报告内容:据这次调查所的资料如下 历史就是一条河。自然的河澜汗成灾,于是有鲧之捍洪、禹之导水,以让自然的河听命于人。后人循堤溯源,早已不见了当年捍洪导水的壮举,只见到那被不断修改的堤坝。人写的历史,就象这堤坝。散落在河中的文字和真实存在的人物,早已随着河水的更新而无影无踪,只有那充满筑堤者意志影响的堤坝,还静静地躺在大风扬起的灰尘中。也许,世人的冷漠,会让堤坝溃于蚁穴;也许,人们会踏上堤坝,去想象一下那久已消逝的历史。但是,倘若你也想做一个筑堤人,想踏勘旧时的堤坝而去追寻筑堤者的精神,也许你应当做的是:“体悟历史。” 二百年前,西欧最落后的德意志,以“未开化”闻名,当英法两强并起,主导欧洲时代的时候,普鲁士人还在德意志的黑森林边上,茹毛饮血、烤火维生,当时“法国革命”后拿破伦趁机成立专制军事政权,依仗兵强马壮,一再发动对西班牙、义大利和普鲁士的侵略战争,攻城掠地。1807普鲁士败于拿破仑,迫使德国签订丧权辱国的“城下之盟”。这最终刺激了德意志的觉醒,德国最著名的哲学家(当时欧洲的政治家、和文化名人都通称哲学家)费希特在对他的国家深入研究之后,发表他的:《告德意志人民书》,大声疾呼“教育复国”“教育救国”。他把当时还不为人知的菲斯泰齐,推崇得与复活基督教的马丁.路德齐名。并最终说服普鲁士总理,在内外交困之际,忍痛拨出巨款,选派出一个由二十四名精英组成的“教育考察团”,远到名声遐迩的瑞士取经。 当时法国和后来的英国也派了留学生到瑞士,但规模零散,学习时间短,仅一年或几个月。只有德国深刻理解教育落后的后果,所以坚持在菲斯泰洛奇那里学习三年之久。这些精英回到德国仅几个月,德国就拟好了深刻影响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的《教育法》,明确宣告德国人民,战败挨打的原因就是教育落后。它强制性规定德国公民接受免费教育,规定每一个公民必须接受九年以上,由国家提供经费的“义务教育”,违犯者将遭到法律的严酷制裁。这一教育革命的直接结果,使德国人口素质迅速提高,国家摆脱封闭愚昧,在以后的历史发展中迅速崛起。

传统课堂教学的弊端

传统课堂教学的弊端 作者:admin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点击数:1124 更新时间:2006-8-18 传统课堂教学的弊端 张天宝 传统课堂教学的弊端:对认知能力和“何以为生”本领的过分推崇。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生命的完整性意味着学生的发展是一种全面和谐的发展,而不仅仅是某一个方面或某一部分的发展;也意味着学生是以一个完整的生命体参与和投入到课堂教学中,而不是局部的、孤立的或某一个方面的参与和投入。因此,课堂教学作为种以人的精神世界为对象的特殊的社会实践活动,指向的是人的整个精神生活领域,其直接任务是培养、建构人的完满的精神世界。“未来的学校应该培养灵魂、锻炼精神,优化情感,使学生成为热爱世界的主人。”但是,传统的课堂教学并没有把学生当作—个完整的人来培养,主要指向的是知识和技能领域。注重的是认知能力的培养和“何以为生”本领的训练。这星对完整的人的生命的肢解。“把课堂教学目标局限于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是当前教学论思维局限性的最突出表现……具体地说,就是把生命的认知功能从生命整体中分割出来,突出其重要性,把完整的生命当作认知体来看待。”传统课堂教学的这种弊端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向。

第一,在唯理性主义教学思想的影响下,传统的课堂教学仅仅把学生看作一个认知性的存在,过分注重学生的感觉、知觉、概念、判断、推理等认知因素,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甚至把系统知识的传授和认知能力的发展视为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甚至唯一任务,而忽视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忽视了对学生完满精神世界的建构,这样,课堂教学成为了“训练”的代名词,学生获得的不是对整体世界的认识和体验,而是支离破碎的知识的堆积,以至于人的生活的价值与意义不可避免地被湮没,学生感受不到人生的充盈和生活的完美.感受不到课堂教学的生命意义。正因为如此.法国哲学家蒙田曾经激烈地抨击了传统的那种满是知识而无心灵的课堂教学的弊端;“草木因太潮湿疯长而郁闷,灯儿因油上得太满而窒塞;心灵的活动也胶滞于过多的智识与钻研,因为受这许多繁杂的事物所占据和羁绊,它必定失掉自由行动的能力。而这些事物的重量也必定使它弯曲佝偻起来……我们只孜孜不倦地去充塞我们的记性,任我们的悟性与良心空虚。正如有些鸟儿间或外出寻觅谷物,未经尝过便用嘴带回去哺喂小鸟儿。同样.我们的学究们到书里去拾取知识.把它带在唇端,只为要吐出来使之散步于空中”.他们“至少应该带一颗丰盈的灵魂回来”。 第二,在功利主义教学思想的影响下,传统的课堂教学只是把人当作“工具”和“人力”来生产,注重的是对学生进行“何以为生”本领的训练,而忽视了对学生进行“为何而生”的启蒙与熏陶。在这

应试教育的利弊(正方)

应试教育的利弊(正方) 应试教育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呢,做为正方辩手的你准备好辩词了吗?下面是搜集整理的应试教育的利弊(正方),欢迎阅读。更多资讯请继续关注辩论赛栏目! 一辩亮出观点:应试教育是有利的,它能够鞭策学生努力学习,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能为国家提供稳定的人才来源,是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同时也是衡量一个人多方面能力的方式,为身处社会中下层的人提供一个一跃而上的机会的平台。 自由辩论: 1. 反驳应试教育其实是为不好好学习找借口。 2. 应试教育是国家选拔人才的方式,作为学生自己要有正确的认识全面发展,而不是一心想着考完试就结束了,那样也是学生有问题。 3. 当今的应试教育是与素质教育融合的多面体,不但是传统意义上的死读书读死书应试教育,应注意区分。 4. 高考为广大学生提供的是一个一跃而上的机会,而不是直接送他去成功,把握不好是自己问题。 5. 考上好的大学最后失业是多方面因素,如:a.个人能力问题。b.自身眼界太高太过挑剔。c.社会问题,没有一个好的就业平台。d.个人意愿。 6. 中国人口众多用这样的方法是公平的。周济所说,人们对考试之外的评价缺乏认可,有些措施在当今条件下也难确保公平公正,客观上形成了对高考制度的过于依赖,强化了考试的选拔功能和竞争性。在没有解决好素质教育的“公平公正”前提下,想推进素质教育可能会产生“不公”。 7. 在现有的物质基础和经济发展状况下应试教育可以节约大量资源人力物力。

8. 升学制度是与社会发展程度相适应的,在目前的程度下只适宜应试教育。 9. 不否认应试教育有缺陷但一切都在改革发展中,状况会越来越好。 10. 其实更多表面上看起来是应试教育而引发的教育问题,其实质是经济发展水平问题,例:父母让孩子拼命学习是为他以后有个好的工作能赚钱,同样有钱人家不会太过逼迫孩子学习,只会要求其有个正确的学习和人生的态度。就比如李开复对他的女儿说:“成绩只不过是虚荣的人用以吹嘘和慵懒的人所恐惧的无聊数字而已,而你既不虚荣也不慵懒。”答案显而易见。 11. 提倡广义的应试教育而不是僵硬的狭义的应试教育,应试教育同样需要素质教育,应为只是社会发展的结果,教育最终是为社会而服务的。 12. 人口素质较低难以模仿发达国家的学生散养模式。 问题: 1. 若不进行应试教育该进行何种教育? 2. 若不进行应试教育中国的人才从何而来? 3. 若不进行应试教育社会公平如何保证? 4. 若不进行应试教育如何保证大量高等人才的输出? 5. 若不进行应试教育如何与日本、韩国、新加坡、印度相比? 6. 若不进行应试教育如何提供学生学习的动力? 7. 若不进行应试教育如何提供中国蓬勃发展的动力? 8. 若不进行应试教育你将如何改革教育,你确保一定能成功吗?

应试教育的危害

应试教育的危害 考试是选拔人才的一种方式,自古有之。自隋朝以来选拔官员的科举考试,在中国延续了近千年,为国家选用人才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后来也影响人才的成长,不利于培养人的创造力,阻碍国家的发展。 我们国家的高考为社会选拔了大量优秀人才,为国家的改革开放,各项建设发挥了巨大作用。高考是我们国家相对比较公平的一项考试,但也存在弊端。 据调查,各地小学每学期要进行1到2次统一考试,有的是县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也有的是乡镇中心校组织的。每单元要考试,学生拿着试卷让家长签字,分数少的遭到家长的呵斥,甚至打骂。教育管理者把班级考试成绩作为老师的成绩,并与老师的职称晋级,绩效工资等挂钩。在这种情况下,老师们会想尽各种办法来提高学生的成绩。加大作业量,占用其它科时间,甚至体育课,科学课,思想品德课不上,都用来上语文,数学。还有的讽刺挖苦学生,更有甚者动手打学生。学生处于紧张状态之中,何谈快乐,怎能快乐成长? 试想,学生不会做题,老师着急,动手打学生。知识是学会的,不是打会的。一位人类灵魂工程师面对一个八九岁的孩子,举起粗大的手扇向学生,还有的拧耳朵,还有的

用小棍敲,凡此种种,能培养出健康的人吗? 我认为体育与语文、数学同样重要。特别是小学生,他们年龄小,正是长身体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他们爱蹦爱跳,却被禁锢于教室,无法接触到蓝天白云。没有好的环境,孩子怎能健康成长,没有爱学生的老师,怎能有身心健康的学生?没有适当的教育制度,怎能培养出优秀人才? 请老师们,不要为了个人小利,而牺牲孩子的整个人生。有一位老师特别受人敬仰,他就是夏丏尊。他处处爱孩子,保护孩子。如老师都向夏丏尊那样,我们的孩子就会健康成长,我们的国家就会繁荣富强,我们的民族就会振兴,这就是我的中国梦。

传 统 课 堂 教 学 的 诸 多 弊 端

传统课堂教学的诸多弊端 蒋笃家 (双牌县第一中学,湖南双牌425200) 摘要:传统课堂教学曾经发挥过积极作用,就是在今天也不是一无是处,但是,从发展角度看,它在教学思想、教学目标、教学程式、教学主体、教学评价方面存在诸多弊端,成为当前中小学推进新课改的障碍。 关键词:中小学管理课堂教学传统课堂教学“五段教学法”传统课堂教学指l9世纪初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创立的。 后经苏联教育家凯洛夫发展形成的教学思想和模式.课堂教学形式就是大家熟知的组织教学、复习旧课、讲解新课、巩固新课、布置作业“五段教学法”。从历史角度看,它曾经发挥过 积极作用,就是在今天也不是一无是处。但是,从发展角度看,它存在诸多弊端,成为当前中小学推进新课改的障碍。本文欲 就其存在的诸多弊端做如下梳理。 一、教学思想上,传统课堂教学是“主知主义”、“教师中心”,以书本、教师、教案为本。重理论轻实践、重理性轻感性、重结论轻过程。“主知主义”培养学生局限于知识传授而忽略人的全面发展,“教师中心”则忽视学生作为“人”在教学中应有的地位和权利。依教育心理学观点。学生不论学习什么知识,都要透过语言文字、符号图表把它们代表的实际内容想清楚,以致“活”起来,这样的学习才是有意义的学习。相反.如果学生只记住一大堆干巴巴的文字符号,而没有理解其中实际内容,这样的学习便是机械的、低水平的。为此,联系实际,或借助直观、形象,或通过实践、活动学习,就被认为是学生学习的一条基本规律,“纸上得来终觉浅,须知此事要躬行”嘛。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指出.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科学家的探索过程在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是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个过程既是暴露学生各种疑问、困难、障碍和矛盾的过程.又是展示学生聪明才智、独特个性、创造成果的过程,过程至关重要。重结论轻过程的传统教学排斥学生的思考和个性.把教学过程庸俗化到无需智慧努力只需听讲和记忆就能掌握的程度,于是便有了掌握知识却不思考、追问、评判、创造知识的“好学生”、“书袋子”。实际上是对学生智慧的扼杀和个性的摧残。夸美纽斯指斥中世纪学校“变成了儿童恐怖的场所.变成了他们才智的屠宰场”;恩格斯批评英国的爱北斐特中学“流行着一种非常可怕的背书制度,这种制度半年时间就会使一个学生变成傻瓜”;毛泽东批评旧的教育“摧残人才、摧残青年”,使学生“越读越蠢”,指的就是这种情况。 二、教学目标上,传统课堂教学重知识轻能力.重认知目标实现轻学生个性发展。知识掌握、能力形成是学习的结果.而知识掌握、能力形成过程才是学习本身。学生的大脑就是一片肥沃的土地,知识是用来思维的元素,知识是种子.思维是耕种,只有把知识用思维耕种到大脑里的时候,知识才能变成力量,否则就是无用的垃圾在大脑里堆积。盲目追求知识掌握、追求升学率,把学生当做接受知识的容器。教师只为考试而教,学生只为考试而学,严重违背教育本质规律。当然千改万改,知识不能改,实现认知目标的确是教师教学中重要的任务。但在新的以人为本教育理念下。我们必须考虑学生的个性发展,关注学生除认知以外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的发展。 三、教学程式上,传统课堂教学重学轻用,重预设轻生成。重教法轻学法,重灌输轻探究。传统教学强调学习系统的书本知识,不重视知识运用,结果培养出来的学生高分低能。在传统教学看来,课堂教学就是按教案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的过程,课堂就是教师展示设计好的教案。传统课程观中,课程内容规定“教什么”.教学则负责“怎样教”,课程与教学的界限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