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过盈连接的设计计算书

过盈连接的设计计算书

过盈连接的设计计算书
过盈连接的设计计算书

a )圆柱面过盈连接

b )受轴向力的过盈连接

提高扩展内容

第15章连接设计 1.过盈连接的设计计算

教材节简单介绍过盈连接的原理、特点及应用。鉴于此连接在机械工程中广泛应用, 特作如下扩展,供读者参考。

1.1过盈连接的特点及应用

过盈连接是利用连接零件间的过盈配合来实现连接的。 这种连接也叫干涉配.合.连接 或紧配合连接。

过盈连接的优点是结构简单、对中性好、承载能力大、在冲击载荷下能可靠地工作、 对轴削弱少。其主要缺点为配合面的尺寸精度高、装拆困难。过盈连接主要用于轴与毂 的连接、轮圈与轮芯的连接以及滚动轴承与轴或座孔的连接等。 本节仅介绍圆柱面的过 盈连接。

圆柱面过盈连接的设计计算

(1)过盈连接的工作原理及装配方法 1)过盈连接的工作原理

过盈连接是将外径为d B 的被包容件压入内径为d A 的包容件中(图)。由于配合直径 间有A B 的过盈量,在装配后的配合面上,便产生了一定的径向压力。当连接承受 轴向力F (图)或转矩T (图)时,配合面上便产生摩擦阻力或摩擦阻力矩以抵抗和传 递外载荷。

图圆柱面过盈连接的工作原理

2

)过盈连接的装配方法

过盈连接的装配方法有压入法.和温差法。

压入法是利用压力机将被包容件直接压入包容件中。由于过盈量的存在,在压入过

程中,配合表面微观不平度的峰尖不可避免地要受到擦伤或压平,因而降低了连接的紧

固性。在被包容件和包容件上分别制出如图所示的导锥,并对配合表面适当加润滑剂,可以减轻上述擦伤。

温差法是加热包容件或(和)冷却被包容件,使之既便于装配,又可减少或避免损伤配合表面,而在常温下即达到牢固的连接。加热是利用电加热,冷却采用液态空气(沸点为-副194°C)或固态二氧化碳(又名干冰,沸点为-79°C)。

温差法可以得到较大的固持力,常用于配合直径较大的连接;冷却法则常用于配合直径较小时。

过盈连接的应用实例见图及。

由于过盈连接拆装会使配合面受到严重损伤,当装配过盈量很大时,装好后再拆开就更加困难。因此,为了保证多次装拆后的配合仍能具有良好的紧固性,可采用液压拆卸,即在配合面间注入高压油,以涨大包容件的内径,缩小被包容件的外径,从而使连接便于拆开,并减小配合面的擦伤。但采用这种方法时,需在包容件和(或)被包容件上制出油孔和油沟,如图所示。

图过盈装配的导向结构图曲轴过盈连接组装件

c)受转矩的过盈连接

图轴与轴承、齿轮的过盈连接

及拆开时用的注油螺口管道

2)过盈连接的设计计算

过盈连接计算的假设条件是:连接零件中的应力处于平面应力状态(即轴向应力

z 0),应变均在弹性范围内;材料的弹性模量为常量;连接部分为两个等长的厚壁

筒,配合面上的压力为均匀分布。

过盈连接主要用以承受轴向力或传递转矩,或者同时兼有以上两种作用(个别情况

也用以承受弯矩)。由前述工作原理可知,为了保证过盈连接的工作能力,强度计算须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在已知载荷的条件下,计算配合面间所需产生的压力和产生这个压力所需的最小过盈量;另一方面是在选定的标准过盈配合下,校核连接的诸零件(如轮圈与轮芯、轮毂与轴等)在最大过盈量时的强度。如采用胀缩法装配时,还应算出加热及冷却的温度。此外,须算出装拆时所需的压入力及压出力。必要时还应算出包容件外径的胀大量及被包容件内径的缩小量。现分述于后。

1)配合面间所需的径向应力p

过盈连接的配合面间应具有的径向应力是随着所传递的载荷类型不同而异的。

A.传递轴向力F当连接传递轴向力F时(图),应保证连接在此载荷作用下,不产生轴向滑动。亦即当径向力为p时,在外载荷F的作用下,配合面上所能产生的轴向摩擦阻力F f,应大于或等于外载荷F。

设配合的公称直径为d,配合面间的摩擦系数为f,配合长度为I,则

F f dlpf

因需保证F f F,故

F

B.传递转矩T当连接传递转矩T时(图),则应保证在此转矩作用下不产生周向滑移。亦即当径向压力为p时,在转矩T的作用下,配合面间所能产生的摩擦阻力矩M f 应大于或等于转矩T o

设配合面上的摩擦系数为f,配合尺寸同前,则

d

M f dlpf —

2

因需保证M f T ,故得

2T

d2lf

配合面间摩擦系数的大小与配合面的状态、材料及润滑情况等因素有关,应由实验

f值压入法胀缩法

连接零件材料无润滑

时f 有润滑

时f

连接零件材料结合方式,润滑f

钢-铸钢油压扩孔,压力油为

矿物油

钢-结构钢

钢—钢油压扩孔,压力油为甘油,结合面排油干净

钢-优质结构钢在电炉中加热包容

件至3000C 钢一青铜在电炉中加热包容件

至3000C以后,结合面

脱脂

钢-铸铁钢-铸铁油压扩孔,压力油为

矿物油

铸铁-铸铁

钢-铝镁合金

无润滑

C.承受轴向力F和转矩T的联合作用此时所需的径向压力为

dlf

2)过盈连接的最小有效过盈量min

根据材料力学有关厚壁圆筒的计算理论,在径向压力为P时的过盈量为

pd(C1 / E1 C2/E2) 103

则由式()~()可知,过盈连接传递载荷所需的最小过盈量为

min pd C

E i

C2

E2

10

两式中:

min 分别为过盈连接的过盈量和最小过盈量,单位为

2

2T

d

P

――配合面间的径向压力,由式()~()计算,单位为MPa

d 配合的公称直径,单位为 mn ;

E i 、E 2——分别为被包容件与包容件材料的弹性模量,单位为

MPa

C i ——被包容件的刚性系数,

d i 、d 2 分别为被包容件的内径和包容件的外径,单位为

mm

1

、 2――分别为被包容件与包容件材料的泊松比。对于钢,

0.25。

由式()~()可见,当传递的载荷一定时,配合长度 I 越短,所需的径向压力P 就越大。再由式(7- ii )可见,当p 增大时,所需的过盈量也随之增大。因此,为了 避免在载荷一定时需用较大的过盈量而增加装配时的困难, 配合长度不宜过短,一般推 荐采用I 0.9d 。但应注意,由于配合面上的应力分布不均匀, 当I 0.8d 时,即应考虑两 端应力集中的影响,并从结构上采用降低应力集中的措施,参看图。

显然,上面求出的min 只有在采用胀缩法装配不致擦去或压平配合表面微观不平度 的峰尖时才有效的。所以采用胀缩法装配时,最小有效过盈量

min min

。但当采用压

入法装配时,配合表面的微观峰尖将被擦去或压平一部分 (图),此时按式()求出的min 即为理论值,应再增加被擦去部分 2U ,故计算公式为

图压入法装配时配合表面擦去部分示意图

C 2

包容件的刚性系数,C i

0.3 ;对于铸铁,

min

min

2u 2u 0.8(R zi

R Z 2

()

孔蛊面攝古邮力

103

P max

max

C i E i

C 2 ()

E 2

式中:U ――装配时图所示两配合表面上微观峰尖被擦去部分的高度之和,取其为

0.4(R zi R z2),单位为 m ;

R zi 、R z2 ――分别为被包容件及包容件配合表面上微观不平度的十点高度,

单位为

m ,其值随表面粗糙度而异,见表。

R z

设计过盈连接时,如用压入法装配,应根据()求得的最小有效过盈量 min

,从国

家标准中选出一个标准过盈配合,这个标准过盈配合的最小过盈量应略大于或等于

min

。若使用胀缩法装配时,由于配合表面微观峰尖被擦伤或压平的很少,可以略去不

计,亦即可按式()求出 min min

后直接选定标准过盈配合。

还应指出的是:实践证明,不平度较小的两表面相配合时贴合的情况较好,从而可 提高连接的紧固性。

3)过盈连接的强度计算

前已指出,过盈连接的强度包括两个方面,即连接的强度及连接零件本身的强度。 由于按照上述方法选出的标准过盈配合已能产生所需的径向压力, 即已能保证连接的强 度,所以下面只讨论连接零件本身的强度问题。

过盈连接零件本身的强度,可按材料力学中阐明的厚壁圆筒强度计算方法进行校 核。当压力p 一定时,连接零件中的应力大小及分布情况见图。首先按所选的标准过盈 配合种类查算出最大过盈量 max (采用压入法装配时应减掉被擦去的部分 2U ),再按式

()求出最大径向压力P max ,即

图过盈连接中的应力大小及分布情况

然后根据P max 来校核连接零件本身的强度。当包容件(被包容件)为脆性材料时,可按 图所示的最大周向拉(压)应力用第一强度理论进行校核。由图可见,其主要破坏形式 是包容件内表层断裂。

设分别为被包容件材料的压缩强度极限及包容件材料的拉伸强度极限, 则强度校核

公式为:

当零件材料为塑性材料时,则应按第三强度理论 (1

3 S

)检验其承受最大应力

的表层是否处于弹性变形范围内。设

S1

S2

分别为被包容件及包容件材料的屈服极

限,则由图可知,不出现塑性变形的校验公式为:

d 2 d 2

对被包容件内表层 P max - 2-1 S1

()

2d 2

d 2 d 2

对包容件内表层

P max j

S2

()

v'3d 4 d 4

4)过盈连接最大压入力、压出力

当采用压入法装配并准备拆开时,为了选择所需压力机的容量,应将其最大压入力、 压出力按下列公式算出:

对被包容件

p max

d 2 d i 2

Bi

2d 2 2~3

对包容件

p max

d ; d 2 B2

d 22

d 2

2~ 3

() ()

p

水轮机的选型计算

一、水轮机选型计算的依据及其基本要求.....................................................................1 1 水轮机选型时需由水电勘测设计院提供下列原始数据.................................1 2 水轮机选型计算应满足下述基本要求......................................................1 二、反击式水轮机基本参数的选择计算..................................................................1 1 根据最大水头及水头变化范围初步选定水轮机的型号.................................1 2 按已选定的水轮机型号的主要综合特性曲线来计算转轮参数.................................1 3 效率修正..........................................................................................4 4 检查所选水轮机工作范围的合理性.........................................................4 5 飞逸转速计算....................................................................................5 6 轴向推力计算....................................................................................5 三、水斗式水轮机基本参数的选择计算......................................................10 1 水轮机流量.......................................................................................10 2 射流直径d 0.......................................................................................10 3 确定D1/d 0.......................................................................................10 4 水轮机转速n ....................................................................................10 5 功率与效率................................................................................................11 6 飞逸转速..........................................................................................12 7 水轮机的水平中心线至尾水位距离A ......................................................12 8 喷嘴数Z 0的确定....................................................................................12 9 水斗数目Z1的确定.................................................................................12 10 水斗和喷嘴的尺寸与射流直径的关系...................................................13 11 引水管、导水肘管及其曲率半径.........................................................13 12 转轮室的尺寸..............................................................................14 A 水机流量..........................................................................................17 B 射流直径.............................................................................................17 C 水斗宽度的选择..........................................................................................17 D D/B 的选择.............................................................................................17 E 水轮机转速的选择.......................................................................................17 F 单位流量的计算..........................................................................................17 G 水轮机效率................................................................................................18 H 飞逸转速................................................................................................18 I 转轮重量的计算..........................................................................................18 四、调速器的选择.............................................................................................20 1 反击式水轮机的调速功计算公式.....................................................................20 2 冲击式水轮机的调速功计算公式.....................................................................20 五、阀门型号、大小的选择.................................................................................21 1 球阀的选择................................................................................................21 2 蝴蝶阀的选择 (22) 目 录

UASB的设计计算

UASB 的设计计算 6.1 UASB 反应器的有效容积(包括沉淀区和反应区) 设计容积负荷为)//(0.53d m kgCOD N v = 进出水COD 浓度)/(112000L mg C = ,)/(1680L mg C e =(去除率85%) V= 3028560 .585 .02.111500m N E QC v =??= 式中Q —设计处理流量d m /3 C 0—进出水CO D 浓度kgCOD/3 m E —去除率 N V —容积负荷,)//(0.53d m kgCOD N v = 6.2 UASB 反应器的形状和尺寸 工程设计反应器3座,横截面积为矩形。 (1) 反应器有效高为m h 0.6=则 横截面积:)(4760 .62856 2m h V S =有效= = 单池面积:)(7.1583 4762m n S S i === (2) 单池从布氺均匀性和经济性考虑,矩形长宽比在2:1以下较合适。 设池长m l 16=,则宽m l S b i 9.916 7 .158=== ,设计中取m b 10= 单池截面积:)(16010162'm lb S i =?== (3) 设计反应器总高m H 5.7=,其中超高0.5m 单池总容积:)(1120)5.05.7(160'3 ' m H S V i i =-?=?= 单池有效反应容积:)(96061603 'm h S V i i =?=?=有效 单个反应器实际尺寸:m m m H b l 5.71016??=?? 反应器总池面积:)(48031602 ' m n S S i =?=?= 反应器总容积:)(336031120'3 m n V V i =?=?=

施工课程设计计算书讲解

多层砖混结构办公楼施工组织课程设计

目录 任务与指导书 (3) 第一章总则 (12) 第二章工程概况 (13) 第三章施工方案制定 (17) 第四章施工进度计划的编制 (35) 第五章施工准备与资源配置计划 (40) 第六章施工平面图设计 (45) 第七章施工组织措施 (46) 第八章其他管理措施 (49)

多层砖混结构办公楼 施工组织设计任务书及指导书 一、目的 本课程设计为单位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是《建筑工程施工组织设计》课程的主要教学环节之一,它是对已学过的建筑施工知识进行综合性的演练运用过程。 通过本课程设计,初步掌握单位工程施工组织设计的内容,设计步骤和方法,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并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施工组织和管理及实施过程中的各种问题。 二、设计条件(即:工程概况) 1.建筑物概况 本工程为某省××公司的办公楼(兼单身职工宿舍),位于××市郊××公路边,总建筑面积为6262m2,平面形式为L型,南北方向长61.77m,东西方向总长为39.44m。该建筑物主体为五层,高18.95m;局部六层,高22.45m,附楼(F~M轴)带地下室,在11轴线处有一道伸缩缝,在F轴线处有一道沉降缝,其总平面、底层平面、立面示意图见附图。 本工程承重结构除门庭部分为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外,皆采用砖混结构,基础埋深 1.9m,在c15素混凝土垫层上砌条形砖基础,基础中设有钢筋混凝土地圈梁;多孔砖墙承重,层层设现浇钢筋混凝土圈梁;内外墙交接处和外墙转角处设抗震构造柱;除厕所、盥洗室采用现浇楼板外,其余楼盖和屋面均采用预制预应力混凝土多孔板,大梁、楼梯及挑檐均为现浇钢筋混凝土构件。 室内地面除门厅、走廊、实验室、厕所、楼梯踏步为水磨石面层外,其它皆采用水泥砂浆地面。室内装修主要采用白灰砂浆外喷乳胶漆涂料;室外装饰以马赛克为主,腰线、窗套为贴面砖。散水为无筋混凝土一次抹光。 屋面保温层为炉渣混凝土。上做两毡三油防水层上铺绿豆砂。上人屋面部分铺设预制混凝土板。 设备安装及水,暖,电工程配合土建施工。 2.地质及环境条件、 根据勘测报告:天然地基承载力为150KN/m2,地下水位在地表下7~8m。本地土壤最大冻结深度为0.5米。 建筑场地南侧为已建成建筑物;北侧和西侧为本公司地界的围墙,东面为XX公路,距道牙3米内的人行道不得占用,沿街树木不得损伤。人行道一侧上方尚有高压输电线及电话线通过(见总平面图)。 3.施工工期 本工程定于三月二十日开工,要求在本年十二月三十日竣工。限定总工期九个月,日历工期为286天。 4.气象条件 施工期间主导风向偏东,雨季为九月份,冬季为十二月到第二年的二月份。 5.施工技术经济条件 施工任务由市建某公司承担,由该公司某项目经理部承包建设,可提供的施工工人有瓦工20人,木工16人以及其它辅助工种工人如钢筋工、机工、电工及普工等,根据施工需要可以调入。装修阶段可从其他工地调入抹灰工,最多调入70人。 施工中需要的水、电均从城市供水供电网中接引。 建筑材料及予制品件均可用汽车运入工地。多孔板由市建总公司予制厂制作(运距7公

现浇箱梁支架设计计算书.

现浇箱梁支架设计计算书 第一章编制依据 1、编制依据 1.1施工合同文件及其他相关文件。 1.2工地现场考察所获取的资料。 1.3《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G/T F50-2011。 1.4《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JTG F80-2004。 1.5《公路工程施工安全技术规范》JTJ076-95。 1.6《公路工程水泥及水泥混凝土试验规程》JTG E30-2005。 1.7《建筑施工模板安全技术规范》JGJ 162-2008 1.8《建筑施工扣件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JGJ 130-2011 1.9《建筑施工高处作业安全技术规范》JGJ 80-91 1.10《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01(2006年版) 第二章工程概况 本工程为新建桥梁,起点桩号K3+799.97,终点桩号K3+866.03,桥长 66.06m 。桥跨布置为一联,具体分跨为:(16+27+16)m 。主桥箱梁采用C50混凝土。桥梁支架位于地势较低的水田之中,在进行支架搭设前应进行地基处理。 1 上部结构采用现浇预应力砼变截面连续箱梁,桥梁与道路成75°夹角,分为上下行两座独立的桥梁。桥梁平面位于R=1200mm的圆弧上,纵断面位于0.54%的上坡上。

2 桥梁左、右幅不等宽,左幅桥梁宽度为25.25m ,右幅桥梁宽度为22.5m ,两幅桥梁之间设置1.0m 的中央分隔带。左幅桥具体布置为:6m (人行道、非机动车 道)+1.5m(机非分隔带)+17.25m(机动车道)+0.50m(防撞栏)=25.25m;右幅桥具体布置为:6m (人行道、非机动车道)+1.5m(机非分隔带)+14.5m (机动车道)+0.50m(防撞栏)=22.5m。上部结构为(16+27+16)m 变截面预应力砼连续箱梁。桥墩处梁高1.7m ,桥台和中跨跨中梁高为1.1m ,采用二次抛物线过渡,过渡段的方程式为Y=0.004167X2+1.1。左幅桥箱梁顶板宽25.25m ,底板宽20.25m ,悬臂宽 2.5m ,为单箱五室结构;右幅桥箱梁顶板宽22.5m ,底板宽17.5m ,悬臂宽2.5m ,为单箱五室结构。标准段跨中顶板厚度25cm ,底板厚度22cm ,腹板厚50cm 。支座附近顶板厚度50cm ,底板厚度47cm ,腹板厚65cm 。支点处设横隔梁,中横隔梁宽2.0m ,端横隔梁宽1.2m 。 3 桥台采用座板式桥台,基础采用冲击钻钻孔灌注桩基础,桥台桩基直径为 1.5m ,按嵌岩桩设计,要求嵌入中风化石飞岩深度不小于1.0D (D 为桩基直径)。台背回填透水性较好的砂砾石,回填尺寸按施工规范要求确定,回填时要求分层压实,压实度不小于96%。桥墩采用柱式桥墩,墩柱间设系梁。桥面横坡:采用 2.0%双向横坡,坡向外侧,桥面横坡通过箱梁斜置形成,箱梁顶、底板始终保持平行。 4 桥面铺装:4cm 厚改性沥青砼(AC-13C )+ 5 cm厚中粒式沥青砼(AC- 20C )防水层,铺装总厚9cm 。桥面排水:桥面设置泄水管,直接将桥面雨水导入道路排水系统。 5 伸缩缝:为了保证梁能自由变形,在0#、3#桥台处设置GQF-Z60型伸缩缝。支座采用GPZ (2009)桥梁盆式橡胶支座。

水电站厂房参数设计计算书

水电站厂房 第一节几种水头的计算(1) H max=Z蓄—Z单机满出力时下游水位 H r= Z蓄—Z全机满出力时下游水位 H min=Z底—Z全机满出力时下游水位 一、H max的计算。 1 假设H max=84m 由公式Nr=K Q H 公式中 Nr为单机出力50000KW K 为出力系数8.5 H 为净水头=H0—ΔH=0.97H0 (ΔH=0.03H0) Q 为该出力下的流量。 故解出Q=70.028m3/s 查下游流量高程表得下游水位为198.8m 上游水位为284m ΔH=0.03 (284—198.8)=2.6m 又因为284—84—2.6= 197.4 2 重新假设Hmax=83m 由公式Nr=K Q H 解出Q=70.87m3/s 查下游流量高程表得下游水位为199.3m 上游水位为284m ΔH=0.03 (284—199.3)=2.5m

又因为284—83—2.5=198.5 故H max=83m 二、H min的计算。 1 假设H min=60m 由公式Nr=K Q H 公式中 Nr为全机出力200000KW K 为出力系数8.5 H 为净水头=H0—ΔH=0.97H0 (ΔH=0.03Ho) Q 为该出力下的流量。 故解出Q=392.16m3/s 查下游流量高程表得下游水位为203.50m 上游水位为264m ΔH=0.03 (264—203.50)=1.80m 又因为264—60—1.80=202.20< 203.50 2 重新假设Hmin=59m 由公式Nr=K Q H 解出Q=398.80m3/s 查下游流量高程表得下游水位为203.58m 上游水位为264m ΔH=0.03 (264—203.58)=1.77m 又因为264—59—1.77=203.23 = 203.58 故H min=59m 三、H r的计算。

t高密度澄清池设计计算书环境平台

中间总集水槽宽度:B=0.9(1.5Q )0.4 =0.9×(1.5×0.463) =0.78m 40000t/d 高密度澄清池设计计算书 一、设计水量 Q=40000t/d=1666.7t/h=0.463m 3/s 二、构筑物设计 水的有效水深:本项目的有效水深按 6.8 米设计。 1、絮凝池:停留时间 6~10min ,取 8 min 。 则有效容积:V=1666.7×8/60=222.3 m 3 平面有效面积:A=222.3/6.8=32.7m 2。 取絮凝池为正方形,则计算并取整后。絮凝池的有效容积: 5.7m×5.7m× 6.8m(设计水深)=221m 3。 原水在絮凝池中的停留时间为 7.96min 2、澄清区 斜管上升流速:12~25m/h ,取 22.5 m/h 。——斜管面积 A 1=74.08m 2。 沉淀段入口流速取 60 m/h 。——沉淀入口段面积 A 2=27.78m 2。 0.4 取 B=0.9m 。 从已知条件中可以列出方程: X·X1=27.78——① (X-1.3)·(X-X1-0.25-0.5)=74.08——② 可以推出:A=X 3-2.05X 2-100.885X+36.114=0 当 X=11 时A=9.33>0 当 X=10.9 时A=-12.064<0 所以取 X=11。即澄清池的尺寸:11m×11m×6.8m=822.8m 3原水在澄清池中的停留时间:t=822.8/0.463=1777.1s=29.6min 。 斜管区面积:9.7m×7.7m=74.69m 2 水在斜管区的上升流速:0.463/74.69=0.0062m/s=6.2mm/s=22.32m/h 1

厌氧塔试水方案

厌氧塔试水方案 厌氧塔在施工结束后要进行充水检验是否有渗漏点及基础沉降观测,以保证投入运行时能够达到设计施工标准。厌氧系统设备按照下列标准执行,工艺和材料符合下列标准和规定的最新版本的要求: 1)《苏州科特环保设备有限公司企业标准》SP-037 2)《钢制焊接常压容器》JB4735-97 1、前期准备 1.1塔体制作安装完毕,塔体焊接的所有构件及附件应全部完工, 达到验收标准。塔内废铁、焊条以及废物清理干净,封门前请甲方、监理验收,形成验收文件。 1.2试水应有各个工种配合,具体要求铆焊、管道、电气、机装人 员协调处理。 2、试水步骤 2.1试水前测量塔体垂直度(取4监测点)及圆度(取4监测点) 并通过业主确认记录监测数据。 2.2 先向塔体内充水到1/4水位处,观察24小时后塔体垂直度及圆 度,无异常变化后充水到1/2处,同样观察。24小时,无异常变化后充水到3/4处,再观察24小时,无异常变化后将塔体充满水,再观察24小时。 2.3 充水过程中观察塔体是否存在渗漏、异常变形现象,如有异常 现象出现,应立即停止注水,检查并排除异常现象后恢复试水工

作。 3、基础沉降观测 在筒体下部取4个观测点,塔体充水到1/2高度时,进行一次观测,并与充水前的数据进行比对,计算出实际的不均匀沉降量,当未超过允许的不均匀沉降量时,在充水至3/4高度时,进行一次测量,若仍未超过允许的不均匀沉降量时,可继续充水至最高液位,48小时后,进行观测,当沉降无明显变化时,即为合格。当沉降有明显变化时,则保持最高液位,每天观测,直至沉降稳定为止。 4、技术要求 4.1 塔注水到最高液位并保持24小时后渗漏、无异常变形为合格。 4.2 如有渗漏时应将塔内水放至适当高度,将渗漏处返修补焊,再 重新进行盛水试验,直到不渗漏为止。 4.3 如在充水过程中发现基础发生不允许的沉降,应停止充水,待 处理后方可继续进行试验。 4.4 充水时应有人在现场值班,发异常情况应停止充水,并报告技 术负责人。 5、安全保证措施 5.1 充水时的操作人员在高空进行开阀门时,应系好安全带、防滑 保证措施。

桥梁工程课程设计计算书

桥梁工程课程设计及计算书 设计题目: 桥梁工程课程设计 学院:土木与建筑学院 指导老师:汪峰 姓名: 学号: 班级: 2014年6月

一、基本资料 1.标准跨径:20 m 计算跨径:19.50 m 主梁全长:19.96 m 2.桥面净宽:净7.5 m+2×0.25 m 3. 车辆荷载:公路— 级 4. 人群荷载:3.0 KN/m2 5. 选用材料: 钢筋:采用HRB300钢筋,HRB335钢筋。 混凝土:主梁C40 人行道及栏杆:C25 桥面铺装:C25(重度24KN/m) 6. 课程设计教材及主要参考资料: 《桥梁工程》.姚玲森编.人民交通出版社,1990年 《桥梁工程》.邵旭东等编.人民交通出版社,2007年 《桥梁工程》.范立础编.人民交通出版社,2001年 《简支梁桥示例集》.易建国编.人民交通出版社,2000年 《桥梁工程课程设计指导书》.桥梁教研室.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材科, 2002年 《梁桥设计手册》.桥梁编辑组.人民交通出版社,1990年 《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 D60-2004)人民交通出版社北京 《拱桥设计手册(上、下)》.桥梁编辑组.人民交通出版社,1990年 《配筋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袁国干主编,同济大学出版社 二、桥梁尺寸拟定 1.主梁高度:h=1.5m 梁间距:采用5片主梁,间距1.8m。 2.横隔梁:采用五片横隔梁,间距为4×4.85m,梁高1.0m, 横隔 梁下缘为15cm,上缘为16cm。 3.主梁梁肋宽:梁肋宽度为18cm。 4.桥面铺装:分为上下两层,上层为沥青砼厚2.0cm, 下层为C25 防水混凝土垫层厚10.0cm。桥面采用1.5%横坡。 5.桥梁横断面及具体尺寸:(见作图)

空气采样探测器设计方案

空气采样探测器设计方案 极早期主动式空气采样感烟探测系统技术方案 一、项目概述 本项目为暗室工程新建项目~单层高度20米以上~考虑到防火要求~因空间高~不宜采用普通点型火灾探测设备~为达到暗室高大空间的火灾防护能力~最大限度的减少~避免火灾隐患~确保整个火车站正常运营状态。我方采用了澳大利亚Vision生产的极早期主动式空气采样感烟探测系统VESDA对大楼火灾系统进行监控。利用VESDA系统先进的探测技术~卓越的探测性能对高大空间提供可靠的保障。系统主要由安装在现场的VESDA标准型探测器和设置在主站房一层消防控制室的集中监控微机组成。整个系统连接成一个网络~可以通过监控微机对全部前端探测器进行编程~监控和维护等工作。 二、方案设计依据 本方案在设计过程中依据了下列相关文件 ,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GB50116,98,》 ,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施工及验收规范,GB 50166,92,》 , 《火灾报警器通用技术条件,GB4717,1993,》 , 《消防联动控制设备通用技术条件 GB16806,1997》 , 《VESDA System Design Manual Version 2.2》,Vision公司 设计手册, , 《VESDA设计规范2002》,北京华脉金威公司企业标准, , 《VESDA施工及验收规范2002》,北京华脉金威公司企业标准, 三、 VESDA产品功能及介绍 3.1. 综述

VESDA——VERY EARLY SMOKE DETECTION APPARATUS~中文翻译为:极早期的烟雾探测设备~这是根据产品的功能而起的名字。而根据其原理特点~也称其为主动吸气式或采样式烟雾探测器。 澳大利亚Vision公司生产的VESDA的第一代产品早在七十年代就已研制出来了。在1983年就已开始推向全球~并被广泛采用。VESDA以其先进的技术和完善的品质享有最高声誉~成为保障高价值财产和重要设备设施安全的第一选择。 3.2. 燃烧过程的认识 火情的发展一般分为四个阶段:不可见烟,阴燃,阶段、可见烟阶段、明火阶段和高温阶段。上图展示了火灾的整个演变过程。传统的火灾报警系 火灾发展趋势与VESDA探测范围示意图 统通常是在可见烟阶段才能探测到烟雾~发出警报~此时火情所造成巨大的经济和财产损失已不可避免。请注意:在此之前~不可见烟阶段给我们提供了充裕的时间~VESDA可以及早探测险情~并控制火情的发生和曼延。

厌氧塔计算手册

1. 厌氧塔的设计计算 1.1 反应器结构尺寸设计计算 (1) 反应器的有效容积 设计容积负荷为 5.0 /( 3 / ) N v kgCOD m d 进出水 COD 浓度 C 0 2000( mg / L) , E=0.70 QC 0 E 3000 20 0.70 8400m 3 3 V= 5.0 ,取为 8400 m N v 式中 Q ——设计处理流量 m 3 / d C 0——进出水 CO D 浓度 kgCOD/ 3 m E ——去除率 N V ——容积负荷 (2) 反应器的形状和尺寸。 工程设计反应器 3 座,横截面积为圆形。 1) 反应器有效高为 h 17.0m 则 横截面积: S V 有效 8400 =495(m 2 ) h 17.0 单池面积: S i S 495 165(m 2 ) n 3 2) 单池从布水均匀性和经济性考虑,高、直径比在 1.2 : 1 以下较合适。 设直径 D 15 m ,则高 h D*1.2 15 * 1.2m 18 ,设计中取 h 18m 单池截面积: S i ' 3.14 * ( D )2 h 3.14 7.52 176.6( m 2 ) 2 设计反应器总高 H 18m ,其中超高 1.0 m 单池总容积: V i S i ' H ' 176.6 (18.0 1.0) 3000( m 3 ) 单个反应器实际尺寸: D H φ15m 18m 反应器总池面积: S S i ' n 176.6 3 529.8(m 2 ) 反应器总容积: V V 'i n 3000 3 9000(m 3 )

水轮机选型设计计算书 原稿

第一章 水轮机的选型设计 第一节 水轮机型号选定 一.水轮机型式的选择 根据原始资料,该水电站的水头范围为18-34m , 二.比转速的选择 水轮机的设计水头为m H r 5.28= 适合此水头范围的有HL240和ZZ450/32a 三.单机容量 第二节 原型水轮机主要参数的选择 根据电站建成后,在电力系统的作用和供电方式, 初步拟定为2台,3台,4台三种方案进行比较。 首先选择HL240 n11=72r/min 一.二台 1、计算转轮直径 水轮机额定出力:kw N P G G r 67.66669 .0106.04 =?== η 上式中: G η-----发电机效率,取0.9 G N -----机组的单机容量(KW ) 由型谱可知,与出力限制线交点的单位流量为设计工况点单位流量,则Q 11r =1.155m 3 /s,对应的模型效率ηm =85.5%,暂取效率修正值 Δη=0.03,η

=0.855+0.03=0.885。模型最高效率为88.5%。 m H Q P D r r 09.2885 .05.28155.181.967 .666681.95 .15.1111=???== η 按我国规定的转轮直径系列(见《水轮机》课本),计算值处于标准值2m 和2.25m 之间,且接近2m ,暂取D 1=2m 。 2、计算原型水轮机的效率 914.02 46 .0)885.01(1)1(155 110max =--=--=D D M M ηη Δη=η max -ηM0=0.914-0.885=0.0.029 η=ηm +Δη=0.855+0.029=0.884 3、同步转速的选择 min /18.1972 95 .0/5.2872av 1110r D H n n =?== min /223.11855 .0884 .07210 M 0 T 11011r n n =-?=-=?)( )( ηηmin /223.73223.172n 1111r 11r n n m =+=?+= 4、水轮机设计单位流量Q11r 的计算 r Q 11= r r r H D η5 .12181.9P =884.05.28281.967.66665.12???=1.2633 m /s 5、飞逸转速的计算 r n = 1 11max D H n r =73.223×28.33=212.851r/min 6、计算水轮机的运行范围 最大水头、平均水头和最小水头对应的单位转速 min)/609.66223.18.332 180.19711max 1min 11r n H nD n =-?=?-= min)/(777.70223.195 .0/5.282180.19711av 111r n H nD n a =-?=?-=

厌氧塔设计计算书

1.厌氧塔的设计计算 1.1反应器结构尺寸设计计算 (1) 反应器的有效容积 设计容积负荷为)//(0.53 d m kgCOD N v = 进出水COD 浓度)/(20000L mg C = ,E=0.70 V= 3 084000 .570 .0203000m N E QC v =??= ,取为84003 m 式中Q ——设计处理流量d m /3 C 0——进出水CO D 浓度kgCOD/3 m E ——去除率 N V ——容积负荷 (2) 反应器的形状和尺寸。 工程设计反应器3座,横截面积为圆形。 1) 反应器有效高为m h 0.17=则 横截面积:)(4950 .1784002 m h V S =有效 == 单池面积:)(1653 4952 m n S S i == = 2) 单池从布水均匀性和经济性考虑,高、直径比在1.2:1以下较合适。 设直径m D 15=,则高182.1*152.1*===m D h ,设计中取m h 18= 单池截面积:)(6.1765 .714.3)2 ( *14.32 2 2' m h D S i =?== 设计反应器总高m H 18=,其中超高1.0m 单池总容积:)(3000)0.10.18(6.176'3 ' m H S V i i =-?=?= 单个反应器实际尺寸:m m H D 1815?=?φ 反应器总池面积:)(8.52936.1762 ' m n S S i =?=?= 反应器总容积:)(900033000'3 m n V V i =?=?=

(3) 水力停留时间(HRT )及水力负荷(r V )v N h Q V t HRT 72243000 9000=?== )]./([24.03 6.1762430002 3h m m S Q V r =??= = 根据参考文献,对于颗粒污泥,水力负荷)./(9.01.02 3 h m m V r -=故符合要求。 1.7.2 三相分离器构造设计计算 (1) 沉淀区设计 根据一般设计要求,水流在沉淀室内表面负荷率)./(7.02 3 ' h m m q <沉淀室底部进水口表面负荷一般小于2.0)./(2 3 h m m 。 本工程设计中,与短边平行,沿长边每池布置8个集气罩,构成7个分离单元,则每池设置7个三项分离器。 三项分离器长度:)(16' m b l == 每个单元宽度:)(57.27 187 ' m l b == = 沉淀区的沉淀面积即为反应器的水平面积即2882m 沉淀区表面负荷率:)./(0.20.1)./(39.0288 58.1142 323h m m h m m S Q i -<== (2) 回流缝设计 设上下三角形集气罩斜面水平夹角α为55°,取m h 4.13= )(98.055 tan 4.1tan . 31m h b === α )(04.198.020.32 12m b b b =?-=-= 式中:b —单元三项分离器宽度,m ; 1b —下三角形集气罩底的宽度,m ; 2b —相邻两个下三角形集气罩之间的水平距离(即污泥回流缝之 一),m ; 3h —下三角形集气罩的垂直高度,m ;

弱电系统计算书

建筑弱电课程设计计算书 一、消防、报警及控制系统 1、工程概况 此次设计工程为蚌埠绿地中央广场,40层建筑,首层设有健身房、校长室、学生处、教务处、办公室、更衣室、消控室等功能室。设计高度不超过6米。其消防设计采用火灾报警系统一级保护对象设计,采用控制中心报警系统。消防控制室内置火灾自动报警控制、消防联动控制装置、彩色图形显示装置、消防专用电话总机、火灾应急广播控制盘,负责整个建筑内的火灾报警信号、消防设备的集中监控和消防指挥。 2、探测器数目的确定 以下均选择离子感烟探测器。因为是一级保护对象,故k=0.8。 【1】健身房 (1)确定感烟探测器的保护面积A 和保护半径R 。 因保护区域面积2 10.213.1133.62S m =?=。 房间高度6h m ≤。 顶棚坡度0o θ=,即15o θ≤。 查表3-3可得,感烟探测器: 保护面积 2 60A m =; 保护半径 5.8R m =。 (2)计算所需探测器数N 根据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因为是一级保护对象,取0.8K =。 133.62 2.780.860 S N KA ≥==? (只),取3只。 (3)确定探测器安装间距a ,b 查极限曲线D 由式22 5.811.6D R m ==?=,2 60A m =,查图3-36得极限曲线为D5。 确定a ,b 认定a=6m,对应D5查得b=9m 。 (4)由平面图按a 、b 值布置3只探测器。 (5)校核 222269 5.42222a b r m ????????=+=+= ? ? ? ????????? 即5.8m=R>r=5.4m 满足保护半径R 的要求。 【2】校长室、学生处、教务处、办公室和消控室 (1)确定感烟探测器的保护面积A 和保护半径R 。 因保护区域面积2 5.4 3.619.44S m =?=。 房间高度12h m ≤。 顶棚坡度0o θ=,即15o θ≤。 查表3-3可得,感烟探测器:

UASB的设计计算书

两相厌氧工艺的研究进展 摘要:传统的厌氧消化工艺中,产酸菌和产甲烷菌在单相反应器内完成厌氧消化的全过程,由于二菌种的特性有较大的差异,对环境条件的要求不同,无法使二者都处于最佳的生理状态,影响了反应器的效率。1971年Ghosh和Poland提出了两相厌氧生物处理工艺[1],它的本质特征是实现了生物相的分离,即通过调控产酸相和产甲烷相反应器的运行控制参数,使产酸相和产甲烷相成为两个独立的处理单元,各自形成产酸发酵微生物和产甲烷发酵微生物的最佳生态条件,实现完整的厌氧发酵过程,从而大幅度提高废水处理能力和反应器的运行稳定性。 (1) 两相厌氧消化工艺将产酸菌和产甲烷菌分别置于两个反应器内,并为它们提供了最佳的生长和代谢条件,使它们能够发挥各自最大的活性,较单相厌氧消化工艺的处理能力和效率大大提高。Yeoh对两相厌氧消化工艺和单相厌氧消化工艺进行了对比实验研究。结果表明:两相厌氧消化系统的产甲烷率为0.168m3CH4/(KgCOD Cr?d)明显高于单相厌氧消化系统的产甲烷率0.055m3CH4/(KgCOD cr?d)。 (2) 反应器的分工明确,产酸反应器对污水进行预处理,不仅为产甲烷反应器提供 了更适宜的基质,还能够解除或降低水中的有毒物质如硫酸根、重金属离子的毒性,改变难降解有机物的结构,减少对产甲烷菌的毒害作用和影响,增强了系统运行的稳定性。 (3) 产酸相的有机负荷率高,缓冲能力较强,因而冲击负荷造成的酸积累不会对产 酸相有明显的影响,也不会对后续的产甲烷相造成危害,提高了系统的抗冲击能 力。 (4) 产酸菌的世代时间远远短于产甲烷菌,产酸菌的产酸速度高于产甲烷菌降解酸的速率[4,5],产酸反应器的体积总是小于产甲烷反应器的体积。 (5) 两相厌氧工艺适于处理高浓度有机污水、悬浮物浓度很高的污水、含有毒物质及难降解物质的工业废水和污泥。 2两相厌氧工艺的研究现状 2. 1反应器类型 从国内外的两相厌氧系统研究所采用的工艺形式看,主要有两种:第一种是两相均采用同一类型的反应器,如UASB反应器,UBF反应器,ASBR反应器,其中UASB 反应器较常用。第二种是称作Anodek的工艺,其特点是产酸相为接触式反应器 (即完全式反应器后设沉淀池,同时进行污泥回流),产甲烷相则采用其它类型的反应器⑹。 王子波、封克、张键采用两相UASB反应器处理含高浓度硫酸盐黑液,酸化相为8.87L的普通升流式反应器,甲烷相为28.75L的UASB反应器,系统温度 (35 ±)C。当酸化相进水COD 为(6.771 ?11.057)g/ L ,SO42-为(5.648?8.669) g/

水电站课程设计计算书

水电站厂房课程设计计算书 1.蜗壳单线图的绘制 1.1 蜗壳的型式 根据给定的基本资料和设计依据,电站设计水头Hp=46.2m ,水轮机型号 :HL220-LJ-225。可知采用金属蜗壳。又Hp=46.2m>40m ,满足《水电站》(第4版)P32页对于蜗壳型式选择的要求。 1.2 蜗壳主要参数的选择 金属蜗壳的断面形状为圆形,根据《水电站》(第4版)P35页可知:为了获得良好的水力性能及考虑到其结构和加工工艺条件的限制,一般取蜗壳的包角为0345?=。 通过计算得出最大引用流量m ax Q 值,计算如下: ○ 1水轮机额定出力:15000 156250.96 f r f N N KW η= = = 式中:60000150004 f KW N KW = =,0.96f η=。 ○ 2'31max 3 3 2222115625 1.11 1.159.819.81 2.2546.20.904 r p N Q m s D H η = = =

空气采样探测器设计方案

.. w 极早期主动式空气采样感烟探测系统技术方案 一、项目概述 本项目为暗室工程新建项目,单层高度20米以上,考虑到防火要求,因空间高,不宜采用普通点型火灾探测设备,为达到暗室高大空间的火灾防护能力,最大限度的减少,避免火灾隐患,确保整个火车站正常运营状态。我方采用了澳大利亚Vision生产的极早期主动式空气采样感烟探测系统VESDA对大楼火灾系统进行监控。利用VESDA系统先进的探测技术,卓越的探测性能对高大空间提供可靠的保障。系统主要由安装在现场的VESDA标准型探测器和设置在主站房一层消防控制室的集中监控微机组成。整个系统连接成一个网络,可以通过监控微机对全部前端探测器进行编程,监控和维护等工作。 二、方案设计依据 本方案在设计过程中依据了下列相关文件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GB50116-98)》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施工及验收规(GB 50166-92)》 ?《火灾报警器通用技术条件(GB4717-1993)》 ?《消防联动控制设备通用技术条件 GB16806-1997》 ?《VESDA System Design Manual Version 2.2》(Vision公司设计手册) ?《VESDA设计规2002》(华脉金威公司企业标准) ?《VESDA施工及验收规2002》(华脉金威公司企业标准)

三、VESDA产品功能及介绍 3.1.综述 VESDA——V ERY E ARLY S MOKE D ETECTION A PPARATUS,中文翻译为:极早期的烟雾探测设备,这是根据产品的功能而起的名字。而根据其原理特点,也称其为主动吸气式或采样式烟雾探测器。 澳大利亚Vision公司生产的VESDA的第一代产品早在七十年代就已研制出来了。在1983年就已开始推向全球,并被广泛采用。VESDA以其先进的技术和完善的品质享有最高声誉,成为保障高价值财产和重要设备设施安全的第一选择。 3.2.燃烧过程的认识 火情的发展一般分为四个阶段:不可见烟(阴燃)阶段、可见烟阶段、明火阶段和高温阶段。上图展示了火灾的整个演变过程。传统的火灾报警系 火灾发展趋势与VESDA探测范围示意图 统通常是在可见烟阶段才能探测到烟雾,发出警报,此时火情所造成巨大的经济和财产损失已不可避免。请注意!在此之前,不可见烟阶段给我们提供了充裕的时间,VESDA可以及早探测险情,并控制火情的发生和曼延。

厌氧塔计算手册

1.厌氧塔的设计计算 反应器结构尺寸设计计算 (1)反应器的有效容积 设计容积负荷为)//(0.53d m kgCOD N v = 进出水COD 浓度)/(20000L mg C =,E= V= 3084000 .570 .0203000m N E QC v =??=,取为84003m 式中Q ——设计处理流量d m /3 C 0——进出水CO D 浓度kgCOD/3m E ——去除率 N V ——容积负荷 (2)反应器的形状和尺寸。 工程设计反应器3座,横截面积为圆形。 1)反应器有效高为m h 0.17=则 横截面积:)(4950 .178400 2m h V S =有效= = 单池面积:)(1653 4952m n S S i === 2)单池从布水均匀性和经济性考虑,高、直径比在:1以下较合适。 设直径m D 15=,则高182.1*152.1*===m D h ,设计中取m h 18= 单池截面积:)(6.1765.714.3)2 (*14.3222'm h D S i =?== 设计反应器总高m H 18=,其中超高m 单池总容积:)(3000)0.10.18(6.176'3'm H S V i i =-?=?= 单个反应器实际尺寸:m m H D 1815?=?φ

反应器总池面积:)(8.52936.1762'm n S S i =?=?= 反应器总容积:)(900033000'3m n V V i =?=?= (3)水力停留时间(HRT )及水力负荷(r V )v N 根据参考文献,对于颗粒污泥,水力负荷)./(9.01.023h m m V r -=故符合要求。 三相分离器构造设计计算 (1) 沉淀区设计 根据一般设计要求,水流在沉淀室内表面负荷率)./(7.023'h m m q <沉淀室底部进水口表面负荷一般小于)./(23h m m 。 本工程设计中,与短边平行,沿长边每池布置8个集气罩,构成7个分离单元,则每池设置7个三项分离器。 三项分离器长度:)(16'm b l == 每个单元宽度:)(57.27 18 7'm l b === 沉淀区的沉淀面积即为反应器的水平面积即2882m 沉淀区表面负荷率:)./(0.20.1)./(39.0288 58 .1142323h m m h m m S Q i -<== (2) 回流缝设计 设上下三角形集气罩斜面水平夹角α为55°,取m h 4.13= 式中:b —单元三项分离器宽度,m ; 1b —下三角形集气罩底的宽度,m ; 2b —相邻两个下三角形集气罩之间的水平距离(即污泥回流 缝之一),m ; 3h —下三角形集气罩的垂直高度,m ; 设上下三角形集气罩斜面水平夹角α为55°,取m h 4.13=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