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一章 绪论

第一章 绪论

第一章 绪论
第一章 绪论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测量

一、测量的重要意义

在日常生活、科学实验与研究、现代工业生产、航空航天科技、国防建设、医药学研究、农业等各个领域中,各种测量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其重要性也越来越为人们所认识。我们无时无刻不在感受着它的存在,并或多或少对它有一定的了解。

下面列举一些常见的测量应用的领域,对测量的重要性进行阐述。

1.日常生活领域

在日常生活中,物体的体积和重量、衣服尺寸、工作时间、室内温度等都是我们经常要关心和测量的对象。而常用的水电气、冰箱、洗衣机、空调、电饭锅等生活必需品,需要确定其工作电压、电流、电能、温度、湿度、流量、水位等物理量。可见,人们随时随地都需要利用测量来解决实际问题。

2.科学研究领域

在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过程中,最为重要的手段之一是科学实验。为了揭示科学界的各种奥秘,人们经常用实验的方法获取对客观世界的正确认识。不论是在基础科学的研究过程中,还是在应用科学的研究过程中,都要进行大量的实验。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医学等等都是建立在实验之上的科学。

而在实验研究中,测量是基本的工作之一:为了解释一个现象或验证一个理论,首先通过测量手段获取必要的实验数据,再对测量数据进行归纳、演绎,通过对数和量的关系的分析推断,得到科学的理论,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论阶段。可见,测量在科学实验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

例如,对宇宙微弱辐射信号的测量,可以发现新的天体;对能量转移的测量,可以发现新的基本粒子;对人体基因的测定和人体血液的定量分析等,可以判明病变的根源:对蛋白质的反应测量,可以了解胚胎生长情况;对细胞结构的测量,可以判断肌体是否发生病变。如此种种,不胜枚举。

另外一方面,新的先进的测量手段,提高了人们对客观事物认知的程度,很多实验数据成为发现新问题、提出新理论的线索和依据,催生了新的科学理论;而新的科学理论又往往成为新的测量方法和手段,推进测量技术的发展并诞生新型的测量仪器。例如,光电效应的发现促进了遥感遥测技术的发展,压电效应的发现为一些非电参量的测试提供了新的途径。3.电子信息技术领域

对人类社会及国民经济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的现代信息科学技术的三大支柱是:信息获取技术(测试技术)、信息传输技术(通信技术)、信息处理技术(计算机技术)。在这三大技术中,信息获取(测试)是首要的。

4.现代化的工业生产领域

在现代工业生产中,提高测量水平,降低测量成本,减小测量误差,提高测量效率已经成为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

例如,现代制造业向标准化发展的先决条件是零部件必须满足相应的精度要求,而制造精度一方面取决于制造水平,一方面则取决于测量水平。测量是进行精细加工和生产过程自动化的基础,没有测量也就没有现代化的制造业。在产品设计和生产过程中,为了检查、监督、控制生产过程和产品质量,必须对生产工序和产品参数进行测量。

生产水平越是高度发达,测量的规模就越大,所需要的测量技术与测量仪器也越先进。在一个现代产品中或现代化工厂内,往往配备大量的测试点,花费大量的测量工时与费用。据统计,一辆汽车内配备的监测点有50—100个,一架飞机内约3000个,一台大型发电机组约4000个,一个大型石油化工厂需要约6000个,一个大型钢铁厂需要约2万个。而用到测量上的工时和费用约占整个生产总成本的20%~30%,甚至50%以上。

5.航空航天及国防科学领域

在航空航天和国防建设领域,测量的重要性更是不容忽视。例如,一个射程为8000公里的洲际导弹,如果航向误差达到0.03度,将会造成偏离目标5~8公里的误差。作为现代科学技术尖端之一的火箭发动机,在整个研制过程中要进行成百上千次试验。火箭发动机的地面试车台就是一套完整的综合测量系统,为了研究发动机的强度,需要有数百个应变片和测振传感器;为了研究燃料工作的情况,需要测量发动机工作时有关部位的压力、流量、温度及转速等大量参数。新型火箭的设计,需要测试火箭高速飞行中受气流冲击作用下的性能,通过风洞试验来测定箭身和箭翼的受力及振动分布情况,以验证和改进设计。仅此一项就要用到上千块应变片和相应的测量电路及仪器。而航天飞行中需要监测的参数有:飞行参数、导航参数、运载火箭及发动机参数、座舱环境参数、航天员生理参数、飞行器结构参数等七大类五千多个参数。

6.医学生物领域

由于心电图机、CT多层螺旋扫描仪、磁共振成像设备、动态心电血压测试系统、多普勒脑血管测量仪、超声诊断设备等现代医用诊断治疗仪的出现,使得人体各部位的生理状态、温度分布等情况能快速、准确地测量出来,使人类诊断疾病的效率、准确性和可靠性大大提高,增强了人类战胜疾病的能力。

7.农业、气象、环境、勘探等学科研究领域

环境工程中噪声、大气成分、水质等的监测;在农业机械中,对所研制的农业机械,如拖拉机、收割机等的牵引力和悬杆应力的大小、牵引效率、轴的传递功率和强度等都需要进行测量。

可以说,测量已经在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和日常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世界上每个科学技术和工业生产高度发达的国家都在测量技术的研究,仪器、仪表的制造,保证计量单位的统一和可靠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并且以法律的形式给予必要的保证。

二、测量的基本概念

1.测量的定义

所谓测量,就是用实验的方法把被测量与标准量进行比较的过程。或者说,测量是为确定被测对象的量值信息而进行的实验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测量人员常借助专门的设备,按照

一定的原理和方法把被测对象直接或间接地与同类已知单位进行比较,取得用数值和单位共同表示的测量结果。

从测量的定义可以看出,整个测量过程中包括了以下几大要素:测量对象(测量目标)、测量人员、测量单位、测量原理和方法、测量系统(测量设备)、测量结果与误差。

2.与测量有关的概念

为了准确理解测量的基本概念,我们先对与测量有关的几大要素进行简要说明。

(1)测量对象

测量过程中的被测对象,可以定义为各种能够描述物体或物质所具备的属性、特征的未知被测量,这些被测量可以包括各种物理量、化学量、生物量等多种形式。

从信息论的角度,被测对象也可以定义为反映事物运动状态及其变化方式的信息。

通过测量要获取的被测量的量值属性、变化规律等信息来源于物质运动,又不等同于物质。信息可以被人的感官直接感知,也可通过各种探测器间接感知。信息的获取必须借助于对其载体——信号的研究来进行。

测量的目标就是根据被测对象的性质,采用相应的测量原理,选择适合的测量方法和测量仪器及传感器,把被测量或隐含于信号中的信息提取出来,获取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实的测量结果。

(2) 测量人员

测量人员是整个测量过程中实施各种测量动作的主体。测量的实施可以由测量主体(测量人员)直接手动完成,也可以由测量主体交给智能设备(计算机等)自动完成,但其测量原理、测量方法、测量程序等由测量人员设计。

测量人员在测量实施中的主要动作包括:完成测量系统工作参数的设置(如功能、频段、量程等参效的选择与置入);发布工作命令(如启动、停止);监视仪器状态;读取测量结果;记录、存储、显示和打印结果;进行数据分析和推理。

(3)测量单位

为了定量地表示同种量的大小,人们共同约定的一个特定参考量,具有特定的名称、符号和定义,其数值为1。“数值等于1的量”定义为单位。

(4)测量原理和方法

所谓测量原理,是指在测量过程中,根据被测对象的不同性质和特点所选择的科学原理。例如,热电效应用于测量温度,压电效应用于测量压力,电磁感应定律用于测量磁场,等等。

所谓测量方法,是指在测量的实施过程中,根据选定的测量原理所采取的、获取测量目标量的具体方式方法。例如,直接测量法和间接测量法,时域、频域和数据域测量等方法。

根据确定的测量方法,给出具体说明的一组操作称为操作步骤(或测量程序)。

测量中所采用的原理、方法、程序和技术措施,总称为测量技术。

被测对象与测量技术之间存在着比较复杂的关系。由于被测对象种类、性质的差别,在测量过程中所能够采取的测量技术亦有不同。如电量之间存在参数类型、幅值大小、频率范围、瞬变与缓变、有源与无源、模拟与数字等差别,需要根据测量对象的实际情况采用完全不同的测量技术。对同一测量对象,可以选择使用多种测量技术进行测量。相应地,某种测量技术可用于不同性质测量对象的测量。

(5)测量系统(测量设备)

在实施测量过程中,最常见的工具是各种具有不同结构和原理的测量仪器,如电压表、电流表、测量电桥、示波器等。

测量仪器是单独或连同辅助设备一起,用来进行测量的器具。通常能完成感知、变换、比较、处理和显示等基本测量功能,是测量主体获取测量客体(被测对象)量值信息的工具,把测量结果转换为测量主体能直接感觉的形式,如指针偏转、数字等。

测量设备是进行测量所需的测量仪器、测量标准、标准物质、辅助设备及其资料的总称。

为了执行特定的测量,将相应的测量仪器或器件组合在一起,完成更加复杂的多功能和综合性测量任务,就构成了测量系统。

(6)测量结果

所谓测量结果,是指通过测量所得到的被测量的量值。通过对测量结果的运算分析,可以更深层次地揭示被测对象的客观规律。

测量结果通常由测量的数值与测量单位共同表示,如534mV,-40.21mm等。一般地可以表示为如下的测量基本方程式

x={x}·x0(1-1-1)式中,x为测量结果,{x}为测量数值,x0为测量单位。

(7)测量误差

进行测量工作的最终目标就是要尽量减小测量的不确定度,从而使测量结果尽可能接近被测量的真值,更加合理地反映客观事实。

但是在测量中,人们通过实验方法来获得被测量的真值时,由于对客观规律认识的局限性、测量器具不准确、测量手段不完善、测量条件发生变化及测量工作中的疏忽或错误等原因,都会使测量结果与真值不同,这个差别就是测量误差。

由于测量误差的存在,使得测量的准确度降低。当测量误差超过一定限度,测量工作和测量结果将毫无意义。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生产水平的提高,对减小测量误差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因此,在对测量过程中,以及对测量结果进行分析处理时,应对测量误差有足够的认识。

研究误差理论的目的,就是要根据误差的规律,在一定的测量条件下尽力设法减小误差,保证产品和研究课题的质量;根据误差理论合理地设计和组织实验,正确地选用测量仪器、仪表和测量方法,以便正确、合理地进行测量;还要根据误差理论确切地评价测量结果中所包含误差的大小,以便更好地利用测量数据。

(8)测量环境

测量环境是指测量过程中测量人员、被测对象和测量系统所处空间的一切物理和化学条件的总和。它包括温度、湿度、力场、电磁场、辐射、化学气雾和粉尘、霉菌以及有关电磁量(工作电流、电压、源阻抗、负载阻抗、地磁场)的数值、范围及其变化。

由于环境对被测对象、测量系统和测量人员均会产生程度不同的、不可预测的影响,对我们所获取的测量结果也就具有很大的影响。

例如,由于被测对象在不同的温度、湿度、电磁场共同作用下,其特性将发生变化,测量所获得的数据不能正常反映其本质特性。对于某些量程广、精度高的测量系统(测量仪器),其内部敏感元器件在测量环境发生变化时所具有的任何不稳定性都会极大地影响到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在温度、湿度、气压、照明等不适的工作环境中,测量人员容易造成不同程度的人为误差。

三、测量的一般过程

为了准确而快速有效地获得能够真实反映被测对象内在规律的测量结果,测量一般按照如下基本过程进行:

(1)研究被测对象的属性与特点,明确测量任务与要求,并确定完成测量所具备的基本条件。

(2)根据上述条件,拟定合理的测量方案(包括测量原理、测量方法等)。

(3)选择能够满足测量要求的测量仪器,组建测量系统。

(4)制定测量算法和操作步骤。

(5)利用组建的测量系统,按照操作步骤完成测量过程,取得测量数据。

(6)分析测量数据,估计并消除测量误差,显示出测量结果。

整个测量过程如图1-1-1所示。

第二节 测量单位

一、单位与单位制

1.单位

单位是表征测量结果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对两个同类量值进行比较的基础。

在公式(1-1)中的测量单位x 0反映了被测量的性质。同时,如果选择不同的测量单位,即使对相同被测量进行等精度测量,也会使测量结果的数字值{x}不同。例如,对同一个长度的测量结果,既可以表示成L=0.32m ,也可以表示成L=320mm 。这说明单位在测量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因此,确定和统一所有物理量的测量单位是非常重要的。

为了对同样一个物理量在不同时问、不同地点进行测量时得到相同的结果,必须采用公认的、而且固定不变的单位(除了重力加速度等与地区有关的物理量外)。

在测量领域,虽然我们所面对的物理量种类繁多,但是它们之间又以不同的物理定律联系着,因此测量单位之间也有一定的联系。通常人们规定几个物理量的单位,而其它物理量的单位就可以根据定义或物理规律推导给出。关于单位的基本定义如下:

(1)基本单位

首先规定的,即独立定义的、彼此无关的物理量单位叫基本单位。

(2)导出单位

由基本单位通过定义、定律或其它函数关系推导出来的单位叫导出单位。

2.单位制

基本单位与导出单位的总和组成一组完整的单位,叫做单位制;

由于所采用的基本单位和导出单位不同,组成的单位制也各不相同。例如,绝对静电单位制(CGSE)、实用单位制(MKSA)、高斯单位制(CGS)、绝对电磁单位制[CGSM) 以及有理化绝对实用单位制等。

二、国际单位制(SI)

1.国际单位制的产生及组成

单位制类型过多的最大缺点是会给科学技术的应用带来许多麻烦和混乱。同样的测量过程,由于采用不同的单位制记录测量结果,所获得的信息在传播过程中就涉及到不同单位制之间的转换问题,容易造成信息的失真甚至错误。

在1948年第9届国际计量大会上,建议采用一种以实用单位为基础的统一单位制。1960年第11届国际计量大会上正式通过这种单位制,命名为国际单位制(Le Syst ème International d' Unit ès ,简称SI)。

国际单位制由国际单位制单位和国际单位制的倍数(包括十进倍数和分数)单位组成。国际单位制单位包括基本单位、导出单位和辅助单位三类。基本单位共有7个,导出单位是由基本单位按定义、定律或一定的关系式推导出来的单位。辅助单位有2个,在应用过程中可以任意作为基本单位或导出单位。国际单位制的组成如下表1-1-1所示。

表1-1-1 国际单位制的组成 基本单位(7个) 国际单位制

(SI ) 国际单位制单位 导出单位

辅助单位(2个)

国际单位制十进倍数单位

国际单位制倍数单位

国际单位制分数单位

2.国际单位制的单位

(1)国际单位制的基本单位

国际单位制的基本单位共有7个。如下表1-1-2所示。

表1-1-2 国际单位制的基本单位

量的名称单位名称单位符号定义

长度米 m 光在真空中(1/299792458)s时间间隔内所经路径

长度

质量千克 kg 千克等于国际千克原器的质量

时间秒 s 铯-133原子基态的两个超精细能级之间跃迁所对

应的辐射的9192631770个周期的持续时间电流安[培] A 在真空中,截面积可忽略的两根相距1m的无限

长平行圆直导线内通以等量恒定电流时,若导线

间相互作用力在每米长度上为2×10-7N,则每根

导线中电流为1A

开[尔文] K 开[尔文]是水三相点热力学温度的1/273.16 热力学温

物质的量摩[尔] mol 摩[尔]是一系统的物质的量。该系统中所包含的基

本单元数与0.012kg碳12的原子数目相等。在使

用摩尔时,基本单元应予指明,可以是原子、分

子、离子、电子及其他粒子,或是这些粒子的特

定组合

光强度坎[德拉] cd 坎[德拉]是一光源在给定方向上的发光强度,该光

源发出频率为540×1012Hz的单色辐射,且在此

方向上的辐射强度为(1/688)W/sr

(2)国际单位制的辅助单位

国际单位制的辅助单位有2个,如下表1-1-3所示。

表1-1-3 国际单位制的辅助单位

量的名称单位名称单位符号

平面角弧度 rad

立体角球面度 sr

(3)国际单位制中具有专门名称的导出单位

国际单位制中具有专门名称的导出单位如下表1-1-4所示。

表1-1-4 国际单位制中具有专门名称的导出单位

量的名称单位名称单位符号其他表示实例频率赫[兹] Hz s-1

力;重力牛[顿] H kg·m/s2

压力,压强;应力帕[斯卡] Pa N/m2

能量;功;热焦[耳] J N·m 功率;辐射通量瓦[特] W J/s

电荷量库[仑] C A·s

电位;电压;电动势伏[特] V

W/A

电容法[拉] F C/V 电阻欧[姆] ?V/A 电导西[门子] S A/V 磁通量韦[伯] Wb V·s

磁通量密度,磁感应强度特[斯拉] T

Wb/m2

电感亨[利] H Wb/A

摄氏温度摄氏度℃

光通量流[明] lm cd·sr

光照度勒[克斯] Lx lm/m2

放射性活度贝可[勒尔] Bq s-1

吸收剂量戈[瑞] Gy J/kg

剂量当量希[沃特] Sv J/kg

(4)国际单位制倍数单位

国际单位制倍数单位包括十进倍数单位和分数单位。如下表1-1-5所示。

表1-1-5国际单位制倍数单位的词头

所表示的因数词头名称词头符号1018艾[可萨] E

1015拍[它] P

1012太[拉] T

109吉[咖] G

106兆 M 103千 k 102百 h 101十 da 10-1分 d 10-2厘 c 10-3毫 m 10-6微μ

10-9纳[诺] n

10-12皮[可] p

10-15飞[母托] f

10-18阿[托] a

3.我国的单位制

我国确立了以国际单位制为基础的法定计量单位。1984年2月27日国务院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决定我国法定计量单位以国际单位制为基础,并包括16个我

国选定的非国际单位制单位,如下表1-1-6所示。

因此,我国的法定计量单位包括:

(1)国际单位制的基本单位(表1-1-2);

(2)国际单位制的辅助单位(表1-1-3);

(3)国际单位制中具有专门名称的导出单位(表1-1-4);

(4)国家选定的非国际单位制单位(表1-1-6);

(5)由以上单位构成的组合形式的单位;

(6)由词头和以上单位构成的十进倍数和分数单位(词头见表1-1-5)。

表1-1-6 国家选定的非国际单位制单位量的名称单位名称单位符号换算关系和说明

时间分

﹝小﹞时

天﹝日﹞

min

h

d

1 min=60 s

1 h=60 min=3 600 s

1 d=24 h=86 400 s

平面角﹝角﹞秒

﹝角﹞分

(")

(')

(°)

1"=(π/648 000) rad (π为圆周率)

1' =60"=(π/10 800) rad

°1=60'=(π/180) rad

旋转速度转每分r/min 1 r/min=(1/60) s-1

长度海里n mile 1 n mile=1 852m (只用于航程)

速度节kn

1 kn=1 n mile/h=(1 852/3 600) m/s (只用于航程)

质量吨

原子质量单位

t

u

1 t=103kg

1 u≈1.660 565 5×10-27kg

体积升 L,(l) 1

L=1dm3=10-3m3

能电子伏eV 1 eV≈1.602 189 2×10-19J

级差分贝dB

线密度特﹝克斯﹞tex 1 tex=1 g/km

4.采用国际单位制的优越性

由于国际单位制具有前述的、科学的构成原则,因此对统一计量制度以及在实际应用中显示了很多优点。

(1)统一性

在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声学和化学等科学领域,国际单位制中都规定了相应的计量单位。因此,在科学技术研究、工农业生产、国内外贸易和日常生活等方面的所有计量单位都可以统一在唯一的单位制中,国际单位制可以取代世界各国所用的一切单位制及单位,实现计量制度在全世界范围内的全面统一。

(2)单一性

采用单一的国际制单位可以避免多种单位制和单位并用,从而清除不合理甚至矛盾的现象。

例如,用国际单位制中的压力和应力单位帕斯卡(牛顿/米2)就可以代替公斤(力)/厘米2、克力/厘米2、公斤(力)/米2、标准大气压、厘米汞柱、毫米水柱、巴等其它压力单位,从而避免了在表示压力时单位上的混乱。

又如,力学、热学和电学中的功、能和热量,虽然测量形式不同,但其本质是相同的。

如果在多种单位制并存情况下,它们的常用单位有千克米、克力米、千卡、卡、电子伏特、瓦特小时、千瓦小时等等形式。而在国际单位制中,只用一个单位“焦耳”就能代替所有这些常用单位,不仅反映了几个量间的物理关系,而且可以省略很多运算。

(3)严格性

国际单位制的单位是根据长年研究与实验证实的物理规律严格定义的,明确和澄清了很多物理量与单位的概念,并经过周密考虑与协商、废弃了不科学的旧的习惯概念、名称和用法。例如,在国际单位制中,千克(公斤)只作为质量的单位,重量和力的单位是牛顿。“摩尔”的新定义明确了“物质的量”和“质量”及“重量”在概念上的区别。

(4)简洁性

由于国际制单位取消大量的其它单位,简化物理规律的表示形式,其最显著的意义在于省略了很多不同单位制及单位之间的换算系数,防止计算和设计上可能招致的错误。例如,很多力学和热学公式采用国际单位制可以省去热功当量、功热当量、千克及牛顿的转换系数等常数。

(5)实用性

国际单位制的全部基本单位和多数导出单位的大小适于实际应用。例如,焦尔、安培和伏特等国际制单位在实际应用中非常适当。而基本单位和导出单位与十进倍数单位和分数单位词头结合,能构成任意大小的单位,适应实际需要。例如,在工程应用中,由于1工程大气压等于0.980665×105帕斯卡,在大约2%误差以内约等于1×l05帕斯卡,即0.1兆帕斯卡。同样,常用的力和重量的单位千克(公斤)力等于9.80665牛顿,近似等于10牛顿。因此,用0.1兆帕斯卡代替1千克(公斤)力/厘米2、用10牛顿代替1千克(公斤)力或1千克(公斤)重,在很多实用场合是很方便的。

第三节测量方法

一、测量方法及其选择原则

所谓测量方法,就是在测量原理确定之后,用什么方法去测量被测量,或者说获得被测量的方式。

选择什么样的测量方法进行测量,首先取决于被测量的性质,其次也要考虑测量条件以及提出的测量要求.这些因素也成了测量方法分类的依据。

首先,从被测量的角度而言,可能是各种各样的物理量,其类型、性质、大小等等均存在很大差异。例如,被测量可以是电量/非电量;可直接观测/不能直接观测;有源/无源;直流/交流;集中/分散;模拟量/数字量;确定量/随机量;高频/低频;周期信号/非周期信号;连续信号/离散信号;稳态信号/动态信号等等。在确定具体测量方法时就要根据这些具体物理量的实际情况,选择最为有效、方便的方法。

其次,考虑测量条件,则涉及到目前拥有什么样的测量仪器和设备、所处的测量环境如何等等。对于确定的被测对象,如果所处的测量环境不同,或者能够采用的设备不同,在实施实际测量时可能需要采用不同的测量方法。例如,在高温、严寒或高辐射这样的恶劣环境下,应当采用对测量人员不会造成伤害的方法,如遥测等。

如果考虑对某个被测对象进行测量时的具体要求,则要根据精度、速度、实时性等等指标选择相应的测量方法。

总之,在实施测量过程中,要选择合适的测量方法,必须全面衡量所有影响测量结果的因素。

二、直接测量法、间接测量法

如前所述,被测信号的物理表现形式很多,可分为许多不同类型、不同性质的量。在众多被测量之中,有的量可以用相应的仪器直接测量出来,而有些量则要用间接的方法才能测量出来。被测量类型不同,采用的测量方法也会有所不同。从方法论的角度来分类,测量方法可分为直接测量法、间接测量法等几种类型。

1.直接测量法

(1)定义

不需进行辅助计算即能直接得到被测量值的一种测量方法称为直接测量(法)。

(2)基本实现方法

直接测量的基本实现方法之一是用已标定的仪器,直接地测量出某一待测未知量的量值。另一种实现方法是使要测量的未知量与作为标准的同种类量直接比较而获得该未知量的数值。

例如,利用电压表测量电压值,用电流表测量电流值,就是属于前一种方法,我们可以直接从电压表和电流表上读取电压、电流值。

又如,利用天平称量某物体的重量,利用电位差计测量电压,利用平衡电桥测量电阻,都是属于后一种方法。

从这两种基本方法的操作过程可以看出,这两种方法实际上都是通过将未知量与某一已知量进行比较而直接从实验数据获得结果的,前者采用间接比较法实现,后者采用直接比较

法实现,同属于比较测量法的范畴。

(3)比较测量法

以被测量与同种类的已知值相比较为基础的测量方法称为比较测量法。

比较测量法按照其比较过程所发生的时间可以分为同时比较法与异时比较法两种,而按照比较过程是否存在差值可以分为零值法和微差法两种类型。

①同时比较法

所谓同时比较法,就是指被测量直接与同类标准量进行比较获得测量结果的方法。

例如,利用电位差计测量电压就是典型的同时比较法。

②异时比较法

x=A

n

x

。则R

图1-2-1 平衡电桥测量电阻

③零值法(零示法)

将被测量和一个同种类的已知量进行比较,并使它们的差值为零,这样的测量方法称为零值法或零示法。

在实际测量过程中,使得被测量对指示仪表的作用与某已知标准量对仪表的作用相互平衡(相同),以使指示仪表的指示为零,这时被测量就等于已知的标准量。

例如,在图1-2-2所示的电压测量电路中,V x为被测电压,E是标准电池,R1和R2构成标准可调分压器,G为检流计。测量时,通过调节R1和R2构成的标准可调分压器的分压

比,使得检流计G 的指针指向零位,则检流计中没有电流流过,此时其两端电位必然相等,即有V x =V 0=ER 2/(R 1+R 2)。

此时,只要标准电池E 和标准分压器准确,检流计转动灵敏,即可得到准确的测量结果。值得注意的是,此时检流计仅仅用于判断两端电位是否相等,不需要读取其准确读数,其本身精度不会对测量结果的精确度造成影响。

又如,在图1-2-1所示的电桥测量电阻电路中,将被测电阻R x 接入电桥,并调节R 的阻值,使检流计指示为零,此时电桥达到平衡,则被测电阻R x =(R 1/R 2)R 。

将前述的替代法与本方法进行比较,不难看出,在本方法中,测量结果的准确度与R 1、R 2和R 的精度有关,只有R 1、R 2和R 的精度足够高,才可以获得准确的测量结果。说明替

由于x 与x 0的微差d 远小于x 0,故x 0+d ≈x 0,此时测量结果的偏差为

(1-2-4)

可见,此时的偏差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标准量的偏差,一般很小;另一部分是指示仪表的偏差Δd/d 与系数d/x 的乘积。由于相对微差d/x<<1,所以指示仪表的偏差对测量的影响被大大削弱。

上例中,设标准电压V0偏差不大于0.05%,电压表的偏差不大于1%,相对微差为2%,

0d d x d x x x x Δ+Δ=Δ00

则测量的偏差为

可见,微差法不能完全消除测量仪表精度对测量结果的影响,但只要保证标准量与被测量之间的偏差较小,而不需要标准量完全连续可调,也能够保证测量结果的精确性。

2.间接测量(法)

(1)定义:

所谓间接测量法,就是对另一个或几个与被测量有确定的已知关系的中间量进行直接测

(2)

量仪表(电压表、电流表)的运转,无须外加激励信号。

又如,在有源量——被测压力的作用下,压力传感器能够直接感受其大小并将之转换成相应的电信号,从而直接获得压力的信息。

而对于电阻的阻值R 而言,只有对该电阻施加激励源——电压V 或电流I 时才能表现出来,它是一种典型的无源量。

对于放大器的放大参数K ,在测量时,需要首先在该放大器的输入端加上适当的电信号,然后通过测量放大器输入-输出响应才能获取K 值。

1.有源量的测量方法

对有源量进行测量的最基本方法,是将该量直接作为某个已知测量系统的输入激励信

%07.0%02.0%05.0%1%2%05.000=+=×+≤Δ+Δ=Δv

v V v V V V V x x x

号,通过该测量系统的输出响应求得被测量。其工作原理框图如图1-2-4所示。

图1-2-5表示除了某电路中两个节点之间电压的测量。

2

而这些被测量来自于整条生产线上的几十台设备和生产线上的产品,其最大的特点就是数量众多,分布广泛。

被测对象的这种变化使测量理论、方法和手段都要进行相应的发展变化,特别是被测量的空间分布直接影响了测量系统的结构体系,使测量系统的结构也空间化,从而出现了集中测量与分布式测量两种不同的测量方法和体系结构。

1.集中测量

若被测量分布在比较小的范围之内,可以采用集中式测量方法。这种测量方法的特点是将所有被测量集中到单个测量系统之内,利用多路并行采集技术或采用多路复用技术的扫描采集方法集中进行处理。其原理框图如图1-2-8所示。

图1-2-4 有源量测量原理框图 图1-2-5 测量电路节点间电压

V

1.静态量与动态量

对于各种各样的被测物理量,根据其是否随时间变化而变化,可划分成静态量和动态量两大类。

静态量是指不随时间变化的(静止的)物理量。动态量是指随时间不断变化(周期性或非周期性)的物理量。

对于静态量和动态量,由于其时间特性完全不同,应分别采用不同的测量方式。

传统测量技术主要研究的是静态量的测量问题。然而在实际应用中,常常遇到大量动态

量的测量问题。例如,为了保证加工零件的质量,对机床主轴的振动特性进行的监测;为确

保安全飞行,对飞机航向、高度、速度、加速度、里程等一系列数据进行的测量;导弹飞行中弹道航迹的检测等,均属动态量测量的例子。

2.静态测量、稳态测量和动态测量

(1)静态测量

对静态量的测量过程称为静态测量。此时,被测量的值在测量期间被认为是恒定的。

当被测对象的状态处于静止不变(或缓变)的状态下,测量系统对应于一个直流(或缓变)的输入激励信号。由于输入的被测量不随时间变化,测量系统也处于静止不变的状态,即使系统有惯性、时延、阻尼等也不起作用。

此时测量原理、方法、手段简单,测量过程不受时间限制,测量系统的输出与输入二者之间有着简单的一一对应的关系和理想的特性,而测量精度也很高。传统的测量大多是在最简单的静态或准静态下进行的。基本测量方法是量值的比较。

(2)稳态测量

稳态测量是指被测量的值在测量期间被认为是稳定的或周期性变化的测量。

例如,一个波形(幅度、频率和相位)恒定不变的周期性(正弦或非正弦)交流信号,可看成一个处于稳定状态的信号,对于这类信号的测量就称为稳态测量。这种周期性的交流信号是电子测量的一个基本对象,故稳态测量俗称交流测量。事实上,交流电压表、阻抗测量仪、通用示波器、取样示波器、外差式频谱仪等电子测量仪器,均只适宜测量这类处于平稳状态的周期性交流信号,而不适宜测量非周期性或单次瞬变信号。因此稳态测量是电子测量中最常见、应用最广的一种测量。

又如,正弦测量技术是用幅值随时间按正弦规律变化的电信号作为被测系统的激励,观测系统的输出响应,并以频率为变量在频域内研究被测系统的传递特性。正弦测量技术可以测得线性系统的诸如阻抗、增益或损耗、相移、延迟和非线性失真度等稳态参数,以及这些参量随频率变化的情况。由于正弦测量必须待被测系统达到稳定状态时进行,因此也是最常见的稳态测量。

(3)动态测量

动态测量是指为确定不断变化的被测量的瞬时值,或被测量的值在测量期间随时间(或其他影响量)的变化规律而进行的测量。例如,测量某波形信号的周期、频率、幅值、衰减等特性参数。

现代科学需要先进的动态测量技术,动态测量技术已广泛地应用于各个领域,例如工业自动化、农业现代化、军事工程、航天技术、资源探测、海洋开发、安全保卫、医疗诊断、环境监测等。

另外,在自然界中存在着大量具有瞬变特征的物理现象,如力学中的爆炸、冲击、碰撞等,电学中的放电、闪电、雷击等。对这类在测量期间是突发变化的被测量进行测量,称为瞬态测量。

动态测量和瞬态测量两者基于相同的测量原理,都必须采用实时测量技术。所谓实时测量,是指以高于被测量变化的测量速度,对随时间、空间变化的被测量,及时地采集所需的原始数据的测量。

动态或瞬态测量技术有两种基本形式:

一种是被测量为有源量,即幅值随时间呈脉冲型或阶跃型变化(突变、瞬变)的电信号;另一种是被测量为无源量,即研究被测系统的动态或瞬态特性,以最典型的脉冲或阶跃信号作为被测系统的激励,观察系统的输出响应(随时间的变化关系)。

3.静态测量、稳态测量和动态测量的比较

(1) 静态测量和动态测量是两种不同的方法。

传统静态测量技术采用比较测量,而现代动态测量技术采用有严格时限要求的实时测

量。因此,动态测量技术包括高速信号采集、快速信号变换与传输、实时信号处理与分析等综合技术,能够快速地、实时地、准确地采集与记录相关的动态实验数据,并及时完成实验结果的分析与处理。

(2)静态测量和动态测量中采用不同特性参数描述被测对象

静态测量基本上是在静态或准静态下进行的,其性能用简单慢速时域特性参数来描述。对于高速运动的物理系统的动态性能来说,要求实时地显示与记录动态变化过程,提取能描述其动态特性的动态特征参数。亦即,对于随时间快速变化物理系统,需要采用动态测量技术,从时域或频域来描述它的运动性质、运动状态和运动过程等。

(3)静态测量与动态测量的时间特性比较

静态测量时的输出与输入的幅值k的对应关系是不考虑时间变量的,而动态测量时必须考虑时间变量。输出信号与输入信号是瞬时量的对应关系,即要求输出信号波形不失真地复现输入波形。

(4)静态测量与动态测量的误差特性

静态测量中要分析被测量数值的静态误差,而动态测量过程中则要分析测量的动态误差。随着科学技术发展,对动态测量的准确性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必须研究动态误差的产生、动态误差的修正和补偿、动态标定及其实验数据处理等。

(5)静态测量与稳态测量的比较

稳态测量基本上不考虑时间,响应的读数与时间无关,它可看成是准静态测量。反之,静态测量也可看作信号频率为零(直流)的稳态测量,即可看作为稳态测量的特例。

六、时域测量、频域测量、数据域测量及随机域测量

在测量过程中,作为被测对象的被测量可以具有各种各样的特性及表现形式。对于不同性质的被测量及不同的测量要求,关心的被测量的特征亦有所不同,所采用的测量方法也不相同。按照被测量的性质,测量方法主要有:

(1)时域测量:时域测量亦称瞬时测量,主要是测量被测量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如用示波器观察脉冲信号的上升沿、下降沿、平顶降落等脉冲参数以及动态电路的暂态过程等。

(2)频域测量:频域测量也称为稳态测量,主要目的是获取待测量与频率之间的关系。如用频谱分析仪分析信号的频谱,测量放大器的幅频特性、相频特性等。

(3)随机测量:随机测量又叫做统计测量,主要是对各类噪声信号进行动态测量和统计分析。这是一项新的测量技术,尤其在通信领域有着广泛应用。

(4)数据域测量:数据域测量也称逻辑量测量或数字测量,主要是对数字信号或电路的逻辑状态进行测量,如用逻辑分析仪等设备测量计数器的状态。

无论采用哪种基本测量技术,测量过程都必须在一定的信号作用下才能进行,这个信号可以是测试信号或被测信号。在频域测量中最典型的测试信号是正弦波信号。在时域测量中,因研究瞬态现象,经常遇到脉冲波的测试信号。在随机测量技术中,常用噪声作为随机信号源进行测量。在数字测量技术中,常对二进制的数字信号进行测量。

1.时域测量技术

时域测量是以获取被测信号和系统在时间领域的特性为目的,采用测量被测对象的“幅度-时间”特性的方法,以得到信号波形和系统的瞬态响应(阶跃响应或冲激响应)。

在时域测量中,信号波形的采集和分析、系统瞬态特性的测量和分析是最根本的任务,常用的测试信号和待测信号是脉冲、方波或阶跃信号。时域测量技术是研究信号随时间变化特性和分析系统瞬态过程的重要手段。

采用时域测量技术,通过观察时域特性来调整被测系统时,能更直接、更快速地获得瞬态响应。由于各种元器件对系统瞬变响应产生不同的影响,通过观测和分析系统的瞬态响应可以重新调节各元器件的数值,判断元器件缺陷,并观测系统输出的过冲现象。

2.频域测量技术

频域测量是以获取被测信号和被测系统在频率领域的特性为目的,采用测量被测对象的复数频率特性(包括幅度-频率特性和相位-频率特性)的方法,以得到信号频谱和系统传递函数及频率相应。

在频域测量技术中,获取信号频谱成分或测量系统的频率响应,通常都是基于正弦测量技术。通过频率、幅度和相位三个参量即可以完整描述正弦信号,且正弦信号波形不受线性系统影响,用于激励线性系统时,系统内电压和电流信号频率不变,仅产生幅值和相位差。因此,通过测量系统响应的幅值和相位,即可确定系统的响应特性。

正弦测量有两种基本方法:

(1)正弦波点频法

点频法是在测量频段内,按一定频率间隔逐点改变测量信号频率,并获取各频率下系统的相应输出,完成指定频段内的测量。

(2)正弦波扫频法

扫频法是在测量频段内,使测量信号的频率随时间按一定规律(如线性关系)自动反复扫描,并获得检测系统的幅频特性。

3.随机测量技术

随机测量技术是认识含有不确定性事物的重要手段。随着对研究对象的认识不断从宏观进入微观,其运动状态的描述不再取决于几个简单变量,越来越多地带有统计的性质。同时,研究对象受到外界环境中各种干扰因素的影响,使其运动状态存在着不确定性。因此,利用统计的观点研究客观事物带有越来越普遍的意义。

利用噪声作为随机信号源进行测量,以及检测埋藏在背景噪声中的微弱被测信号等随机测量技术,已发展成为一大类测量方法。通常利用概率统计方法对噪声进行研究,因此,随机测量技术又称为统计测量技术。

统计测量通常包括下述三个方面的研究内容:

(1)噪声信号统计特性的测量,如时域中的均值、方均根性,频域中的频谱密度函数、

功率谱密度函数等;

(2)将已知特性的噪声作为激励源,对被测系统进行统计性测量,研究被测系统的特性;

(3)在背景噪声信号不可忽略时,对有用信号,特别是微弱信号的精确测量。

噪声信号的种类很多,通常可以按概率密度和功率谱密度的形状来分类。其中最重要的是高斯噪声和白噪声。具有高斯分布律的噪声称为高斯噪声,在所有频率下具有等功率密度的噪声称为白噪声。

4.数据域测量技术

与正弦测量技术、脉冲测量技术和随机测量技术相比较,数字测量技术也是从研究被测系统的激励-响应关系出发,获得被测系统的工作性能。不同之处在于,其测量对象是数字脉冲电路或数字系统,其激励信号不是正弦信号、脉冲信号或噪声信号之类的模拟信号,而是二进制码的数字信号。

数据域测量的目标有两个:一是确定系统中是否存在故障,称为合格/失效测试,或称故障诊断;二是确定故障的位置,称为故障定位。

对数字系统进行测量的基本方法是:在输入端加激励信号,观察由此产生的输出响应,并与预期的正确结果进行比较,一致则表示系统正常;不一致则表示系统有故障。一般有穷举测量法、结构测量法、功能测量法和随机测量法。

(1)穷举测量法

穷举测量法是对输入的全部组合进行测量。如果对所有的输入信号,输出的逻辑关系是正确的,则判断数字电路是正常的,否则就是错误的。其优点是能检测出所有故障,缺点是测量时间和测量次数随着输入端数量n的增加呈指数增加,需加2n组不同的输入才能对系统进行完全测量。

(2)结构测量法

结构测量法是从系统的逻辑结构出发,考虑可能发生的故障,并针对这些特定故障生成测量码,通过故障模型计算每个测量码的故障覆盖,直到所考虑的故障都被覆盖为止。(3)功能测量法

功能测量法不针对信号线的故障检查,而是验证被测电路的功能。对微处理器、存储器等的测量通常采用功能测量法。

(4)随机测量法

随机测量法采用随机测量矢量产生电路,随机地产生可能的组合数据流,将此数据流加到被测电路中,然后对输出进行比较,根据比较结果,可知被测电路是否正常。随机测量法不能完全覆盖故障,用于要求不高的场合。

数据域测量的主要设备有:逻辑笔和逻辑夹、逻辑分析仪、特征分析仪、激励仪器、微机及数字系统故障诊断仪、在线仿真仪、数据图形产生器、微型计算机开发系统、印制电路板测量系统等。

遗传学第一章绪论(答案)

第一章绪论(答案) 一、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 *1 .遗传病的最基本特征是: A.家族性 B. 先天性 C. 终身性 D. 遗传物质的改变 E. 染色体畸变 2. 根据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在不同疾病发生中作用不同,对疾病分类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完全由遗传因素决定发病 B .基本由遗传因素决定发病 C.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对发病都有作用 D .遗传因 素和环境因素对发病作用同等 E.完全由环境因素决定发病 *3 .揭示生物性状的分离律和自由组合律的两个遗传学基本规律的科学家是 A. Mendel B. Morgan C . Garrod D . Hardy. Wenberg E . Watson, Crick 4. 关于人类遗传病的发病率,下列哪个说法是错误的? A.人群中约有3%^5%的人受单基因病所累 B .人群中约有0.5%?1%的人受染色体病所累C .人群中约有 15%?20%勺人受多基因病所累 D. 人群中约有20%?25%勺人患有某种遗传病 E. 女性人群中红绿色盲的 发病率约为5% *5.研究染色体的结构、行为及其与遗传效应关系的遗传学的一个重要支柱学科称为: A .细胞遗传学 B .体细胞遗传学C.细胞病理学D .细胞形态学 E .细胞生理学 6. 研究基因表达与蛋白质(酶)的合成,基因突变所致蛋白质(酶)合成异常与遗传病关系的医学遗传学的一个支柱学科为: A.人类细胞遗传学 B .人类生化遗传学 C. 医学分子生物学 D.医学分子遗传学E .医学生物化学 7. 细胞遗传学的创始人是: A. Mendel B . Morgan C . Darwin D . Schleiden , Schwann E.Boveri , Sutton 8 .在1944年首次证实DNA分子是遗传物质的学者是; A. Feulgen B . Morgan C . Watson, Crick D . Avery E.Garrod 9. 1902年首次提出“先天性代谢缺陷”概念的学者是: A. Feulgen B . Morgan C . Watson, Crick D . Avery E . Garrod 10. 1949年首先提出“分子病”概念的学者是: A. Mendel B . Morgan C . Darwin D . Paullng E . Boveri , Sutton *11 . 1956年首次证明人的体细胞染色体为46条的学者是: A. Feulgen B . Morgan C .蒋有兴(JH.Tjio)和Levan D . Avery E . Garrod 12. 1966年编撰被誉为医学遗传学的“圣经”--〈〈人类盂德尔遗传》一书的学者是: A. McKusick B . Morgan C . Darwin D . Schleiden , Schwann E . Boveri , Sutton *13 .婴儿出生时就表现出来的疾病称为:A.遗传病B .先天性疾病C. 先大畸形D. 家族性疾病 E. 后天性疾病 *14. 一个家庭中有两个以上成员罹患的疾病一般称为: A.遗传病B .先天性疾病C先大畸形 D.家族性疾病E.后天性疾病 15. 婴儿出生时正常,在以后的发育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疾病称为: A.遗传病B .先天性疾病C.先大畸形D.家族性疾病E.后天性疾病 16. 人体细胞内的遗传物质发生突变所引起的一类疾病称为: A.遗传病B .先天性疾病C.先大畸形D.家族性疾病E.后天性疾病*17.遗传病特指: A.先天性疾病 B .家族性疾病 C .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疾病 D.不可医治的疾病 E .既是先天的,也是家族性的疾病 18. 环境因素诱导发病的单基因病为: A. Huntington 舞蹈病B .蚕豆病C .白化病D .血友病A E .镰状细胞贫血 19. 传染病发病: A.仅受遗传因素控制 B .主要受遗传因素影响,但需要环境因素的调节 C.以遗传因素影响为主和环境因素为辅 D .以环境因素影响为主和遗传因素为辅 E .仅受环境因素影响 20. Down^合征是:

第一章 绪论 参考答案

第一章 绪论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标准成本计算,预算控制 2.企业管理,财务会计 3.决策,预测 4.决策与计划会计,控制与业绩考核会计 5.整体,责任中心 6.计划,控制 7.企业内部,决策 8.引导注意,解决问题 9.计划,控制 10.财务状况,决策 11.企业管理当局,经济信息 12.经济用途,全部成本法 13.业务量,变动成本法 14.过去,展望未来 二、名词解释 1.管理会计:是指运用一系列专门方法选择、计算、分析数据,为企业管理当局提供决策所需要的经济信息,并用来满足企业计划和控制的需要。所以又称对内报告会计。 2.财务会计:是指通过传统的记账、算账、报账,向企业以外的投资者、债权人、银行、税收机关等报告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以及提供他们进行决策所需要的经济信息。所以又称对外报告会计。 3.计划:是指制定未来的经营方针,并拟定其实施方案。 4.预测:是指根据已有的历史资料和现有的条件,运用科学技术手段和管理人员的经验,遵循事物的发展规律,预计和推测事物的未来。

5.决策:是指根据预测所获得的信息作出科学判断,在若干待选方案中选择可达到目标的可行方案。 6.控制:是指通过指导、调整和干预经济活动,促使经济活动按计划进行,以便达到预期的目标。 三、判断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四、单项选择题 1.B 2.C 3.A 4.B 5.D 6.A 7.D 8.B 9.C 10.D 五、多项选择题 1.A、B 2.A、B、D、E 3.A、B、C、D、E 4.A、C、D 5.A、B、C 6.A、B 7.C、D 8.D、E 9.A、B、C 10.C、D、E 11.A、B、D 12.B、C 六、问答题 1.答:西方管理会计的两个萌芽,标准成本计算和预算控制,都是产生于20世纪初的美国。一方面是由于当时美国在经济实力等方面取代了英国的统治地位。经营管理研究的中心转移到美国,因而能够产生出这些先进的经营管理方法;另一方面,也是由于当时应付资本主义世界经济萧条而产生的一种方法。 第二次世纪大战后,特别是20世纪50年代以后,资本主义世界一度在科学技术和经济建设方面产生飞跃的发展。伴随高速发展的经济,资本主义企业本身和它们所处的外部环境,都发生巨大变化。各垄断集团之间的竞争加剧,通货膨胀率上升,资本利润率下降,迫使企业

第一章 绪论习题及解答

第一章 绪论 习题及答案 1-1 根据下图所示的电动机速度控制系统工作原理图,完成: (1) 将a ,b 与c ,d 用线连接成负反馈状态; (2) 画出系统方框图。 解 (1)负反馈连接方式为:d a ?,c b ?; (2)系统方框图如图解1-1 所示。 1-2 下图是仓库大门自动控制系统原理示意图。试说明系统自动控制大门开、闭的工作原理,并画出系统方框图。 解 当合上开门开关时,电桥会测量出开门位置与大门实际位置间对应的偏差电压,偏差电压经放大器放大后,驱动伺服电动机带动绞盘转动,将大门向上提起。与此同时,和大门连在一起的电刷也向上移动,直到桥式测量电路达到平衡,电动机停止转动,大门达到开启位置。反之,当合上关门开关时,电动机带动绞盘使大门关闭,从而可以实现大门远距离

开闭自动控制。

系统方框图如图解1-2所示。 1-3 图示为工业炉温自动控制系统的工作原理图。分析系统的工作原理,指出被控对象、被控量和给定量,画出系统方框图。 解 加热炉采用电加热方式运行,加热器所产生的热量与调压器电压c u 的平方成正比, c u 增高,炉温就上升,c u 的高低由调压器滑动触点的位置所控制,该触点由可逆转的直流电动机驱动。炉子的实际温度用热电偶测量,输出电压f u 。f u 作为系统的反馈电压与给定电压r u 进行比较,得出偏差电压e u ,经电压放大器、功率放大器放大成a u 后,作为控制电动机的电枢电压。 在正常情况下,炉温等于某个期望值T °C ,热电偶的输出电压f u 正好等于给定电压r u 。此时,0=-=f r e u u u ,故01==a u u ,可逆电动机不转动,调压器的滑动触点停留在某个合适的位置上,使c u 保持一定的数值。这时,炉子散失的热量正好等于从加热器吸取的热量,形成稳定的热平衡状态,温度保持恒定。 当炉膛温度T °C 由于某种原因突然下降(例如炉门打开造成的热量流失),则出现以下的控制过程: 控制的结果是使炉膛温度回升,直至T °C 的实际值等于期望值为止。 ?→T C ?→↑→↑→↑→↑→↑→↓→↓T u u u u u c a e f θ1C ↑ 系统中,加热炉是被控对象,炉温是被控量,给定量是由给定电位器设定的电压r u (表征炉温的希望值)。系统方框图见图解1-3。

通信原理 第一章 绪论 课堂练习题含答案

第一章 绪论 一、填空题 (考点1:码元速率/信息速率) 1. 若以每分钟60000个码元的速率传输二进制信号,其码元速率是(1) ,信息速率是(2) ,若以同样码元速率传输8进制信号,其信息速率是(3) 。 1. (1) 1000B (2)1000bit/s (3) 3000bit/s 2. 若以每分钟6000个码元的速率传输二进制信号,其码元速率是(4) , 信息速率是(5) ,若以同样码元速率传输4进制信号,其信息速率是(6) 。 2. (4) 100 B (5) 100bps (6) 200bps 3. 若以每分钟600个码元的速率传输二进制信号,其码元速率是(7) , 信息速率是(8) ,若以同样码元速率传输16进制信号,其信息速率是(9) 。 3. (7) 10 B (8) 10bps (9) 40bps 4. 若以每分钟12000个码元的速率传输二进制信号,其码元速率是(10) , 信息速率是(11) ,若以同样码元速率传输8进制信号,其信息速率是 (12) 。 4. (10) 200 B (11) 200bps (12) 600bps 5. 若以每分钟1200个码元的速率传输二进制信号,其码元速率是(13) , 信息速率是(14) ,若以同样码元速率传输4进制信号,其信息速率是 (15) 。 5. (13) 20 B (14) 20bps (15) 40bps (考点2:通信系统性能指标) 6. 从信息传输角度来看,通信系统的主要指标是(16) 和(17) ,在数字通信中,具体为(18) 和(19) 。 6. (16) 有效性 (17) 可靠性 (18) 传输速率 (19) 差错率 7. 模拟通信系统的可靠性可用(20) 或(21) 来衡量。 7. (20) 输出信噪比 (21) 均方误差 8. 数字通信系统的差错率可用(22) 或(23) 来表述。 8. (22) 误码率 (23) 误信率(或误比特率) 9. 数字通信系统的传输速率可用(24) 或(25) 来表征。 9. (24) 码元速率(或传码率) (25) 信息速率(或传信率) (考点3:误码率/误信率) 10. 以2400bit/s 的传信率发送一个文件的数据,共传输1分20秒。如在接收端发现2个比特的错误,该系统的误信率 Pe 为(26) 。 10. (26) 6e 2 P 10.4210240080 -= =?? 11. 以2400bit/s 的传信率发送一个文件的数据,共传输1分40秒。如在接收端发现4个比特的错误,该系统的误信率 Pe 为(27) 。

第一章 绪论.试题及参考答案

绪论·试题及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现代汉语”通常有两种解释,狭义的解释指的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广义的解释还兼指现代汉民族使用 的和,我们这里讲述的是。2.汉语做为一种语言,具有一切语言共有的性质。即从结构上说,它是一种;从功能上说,它是。 3.现代汉语有和两种不同的形 式。是民族共同语的高级形式。 4.现代汉语民族共同语又叫,它是 以为,以 为, 以为的。 5.民族共同语是在一种的基础上形成的。汉族早在先秦时代就存在着古代民族共同语,在春秋时代,这种共同语被称为,从汉代起被称为,明代改称 为。到了现代,即辛亥革命后又称为,新中国成立以后则称为。

6.现代汉语的地域分支是。 7.共同语是的语言,方言是的语言。8.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是在的基础上形成的。在形成过程中,有着特殊的地位。 9.现代汉语七大主要方言区 是:、、、、、、。 10.我们了解和研究汉语方言,其目的之一就是要找出方言与普通话的,有效地。 11.现代汉语的特点:语音方面 (1)(2)(3);词汇方面(1)(2)(3);语法方面 (1)(2)(3)(4)。 12.语、语、语同汉语关系尤为特殊,它们都吸收过汉语大量的词,甚至在汉语的基础上产生了很多新词。

13.汉语是联合国的六种工作语言之一,另外五种 是语、语、语 语、语和语。汉语在国际交往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14.在当前语言文字工作的主要任务中,最重要的两项工作 是和。 15.推广普通话并不是要人为地消灭,主要是为了消除,以利社会交际。 16.新时期推普工作应努力做好以下四点:第一,各级各类学校使用普通话进行教学,使之成为。第二,各级各类机关工作时一般使用普通话,使之成为。第三,广播、电视、电影、话剧使用普通话,使之成为。第四,不同方言区的人在公众场合交往时,基本使用普通话,使之成为。 二、单项选择题(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后的括号里) 1.现代汉民族共同语和方言的关系是() A、互相排斥 B、互相依存,方言从属于汉民族共同语 C、方言是从民族共同语中分化出来的 2.对普通话而言,汉语方言是一种()

第一章绪论习题及答案

【例1.2】 设有一个二进制离散信源(0,1),每个符号独立发送。 (1)若“0”、“1”等概出现,求每个符号的信息量和平均信息量(熵); (2)若“0”出现概率为1/3,重复(1)。 解:(1) 由于“0”、“1”等概出现,因此 2/1)1()0(==P P 其信息量为 )(12log )(1 log 2210bit x P I I ==== 平均信息量为: )/(1)1()0()(log )()(1012符号bit I P I P x P x P x H M i i i =+=-=∑= (2) 若3/1)0(=P 则 3/2)0(1)1(=-=P P 因此,“0”、“1”的信息量分别为: )(584.13log ) 0(1 log 220bit P I === )(585.0)2/3(log )1(1log 221bit P I === 平均信息量为: )/(918.0)1()0()(log )()(1012符号bit I P I P x P x P x H M i i i =+=-=∑= 【例1.3】 国际摩尔斯电码用“点”和“划”的序列发送英文字母,“划”用持续3单位的电流脉冲表示,“点”用持续1单位的电流脉冲表示;且“划”出现的概率是“点”出现概率的1/3。 (1)计算“点”和“划”的信息量; (2)计算“点”和“划”的平均信息量。 解:(1)设“点”的概率用1P 表示;“划”的概率用2P 表示。 已知3/12P P =,且112=+P P 所以4/34/112==P P , 所以)(2log )(415.0log 222121bit P I bit P I =-==-= (2)根据(1)可以得到平均信息量为: )/(81.02211符号bit I P I P H =+= 【例1.5】设某信息源的输出由128个不同的符号组成,其中16个出现的概率为1/32,其余112个的出现概率为1/224。信息源每秒发出1000个符号,且每个符号彼此独立。 (1)计算该信息源的平均比特速率。 (2)传送1h 的信息量。 解:(1)每个符号的平均信息量可以表示为: )/(405.6224log 2241 11232log 321 16)(1log )(2212符号bit x P x P H M i i i =?+?==∑ = 因为符号速率)/(1000s R B 符号= 所以平均比特速率)/(10405.63 s bit H R R B b ?=?=

绪论及第一章 教育

绪论及第一章教育(自测题) 一、填空: 1、教育学的研究对象,简言之就是,教育学就是研究,的科学。 2、美国教育家杜威曾提出以为中心,相应的教学方法是。 3、欧洲奴隶社会曾出现过两种著名教育体系,即和。 前者以__________为学习内容,后者以______为主要内容.欧洲封建社会的教育主要以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为代表, 前者以__________为学习内容,后者以为主要内容。 4、近代教育史上,教育家首次试图把教育学建立在心理学和伦理学的基础之上。 5、我国当代教育发展的总趋势是。 6、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重点是。 7、广义的教育包括教育,教育以及教育等教育。 8、教育的功能主要有的功能和的功能。教育的基本特点是。 9、在教育的起源问题上,历来存在两种错误理论,一是论,二是 论。马克思主义观点认为,教育起源于。 10、传统教育模式即是以_________ _______和____________为中心的”三中心”教学模式. 11、学校教育产生于社会。我国奴隶社会已有的学校名称为_____________四种。教育内容是 “”,具体是指。我国封建社会的教育内容是____________,其中以<< >>和<< >>最为影响大。 12、现代教育的基本特点是、、、。 13、我国的教育现代化应该落实的战略地位,以为重点,抓住 这个中心环节。 14、是整个教育事业的基础。在人的一生发展中起作用。 15、对教育有直接决定作用,对教育有最终决定作用。 16、杜威强调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_等教育和教学原则。 17、小学教育的基本特点是、和。 18、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创办大规模私学的人是。 19、1983年,邓小平为北京景山学校的题词是:“教育要面向,面向,面 向。” 20、在中国,教育学是泊来品,20世纪初从________(国家)引进的教育思想属于___________(教育家)的 _______________(教育流派)的范畴。

生理学 第一章绪论练习题及答案

第一章绪论 一、填空题 1.生理学是研究①________的科学,人体生理学是研究②________的科学。 2. 生理学主要从①________、②________和③________三个不同水平进行研究。 3. 生命的基本特征是①_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和④________。 4. 新陈代谢过程可分为①________代谢和②________代谢两个方面。 5. 刺激引起组织发生反应必须具备三个条件,即①________、②________和③________。 6. 细胞外液是机体细胞所处的①________。它是机体与外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 ②__________ ;它的各项理化性质是保持相对③________的状态,称为④________。 7. 机体活动的调节方式有①________、②________和③________,其中最主要的调节方式是④________。 8.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①________,其结构基础称为②________。 9.根据形成的过程和条件不同,反射可以分为①_______反射和②______反射两种类型。 10.反馈调节控制有①________和②________两种类型。 11.可兴奋细胞包括①________、②________和③_________ 。它们受刺激时易发生 ④________反应。 二、选择题 [A型题] 1.最能反映内环境状况的体液部分是() A.细胞内液 B.脑脊液 C.尿液 D.淋巴液 E.血液 2. 正常人体内环境的理化特性经常处于() A.固定不变 B.相对稳定 C.随机多变 D.绝对不变 E.剧烈波动 3.可兴奋组织接受刺激后所产生反应的共同特征是() A.分泌活动 B.收缩反应 C.电位变化 D.神经冲动 E.反射活动 4.机体处于寒冷环境时,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属于() A.神经调节 B.体液调节 C.自身调节 D.神经-体液调节 E.负反馈调节 5.在自动控制系统中,由输入信息与反馈信息比较后得出的信息称为() A.控制信息

生理学第一章绪论习题及答案

绪言 【习题】 一、名词解释 1.反射 2.神经调节 3.体液调节 4.反馈 5.负反馈 6.正反馈 二、填空题 1.观察马拉松赛跑时心脏活动和呼吸的变化属_______水平研究。 2.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刺激作出有规律的反应称_______。 3.激素或代谢产物对器官功能进行调节,这种方式称_______。 4.生理学的动物实验方法可分为_______和_______。 5.生理功能的自动控制方式为反馈,它可分为_______和_______。 6.体内在进行功能调节时,使控制部分发放信息加强,此称_______。 7.维持稳态的重要途径是_______反馈调节。 8.体液调节是通过_______完成的。 三、判断题 1.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主要有新陈代谢、兴奋性等。 ( ) 2.破坏中枢神经系统,将使反射消失。 ( ) 3.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都是种族所共有的,生来就具备的反射活动。 ( ) 4.自身调节需要神经中枢参与完成。 ( ) 5.在取消了器官的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后,将丧失调节能力。 ( ) 6.破坏中枢神经系统,将使反应消失。 ( ) 四、各项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 1. 关于反射,下述哪项是错误的 ( ) A.是机体在神经中枢参与下发生的反应 B.可分为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两种 C.机体通过反射,对外界环境变化作出适应性反应 D.没有大脑,就不能发生反射 2. 以下哪项不属于反射弧的环节 ( ) A.突触 B.中枢 C.效应器 D.外周神经 3. 躯体运动神经属于 ( ) A.传入神经 B.中枢 C.传出神经 D.效应器 4. 关于体液调节,下述哪项是错误的 ( ) A.体液调节不受神经系统的控制 B.通过化学物质来实现 C.激素所作用的细胞称为激素的靶细胞? D.体液调节不一定都是全身性的 5. 自主神经系统对于心血管系统是 ( ) A.控制系统 B.受控系统 C.控制信息 D.反馈信息 6. 心血管系统是自主神经系统的 ( ) A.控制系统 B.受控系统 C.控制信息 D.反馈信息 7. 迷走神经传出纤维的冲动可看作是 ( ) A.控制系统 B.受控系统 C.控制信息 D.反馈信息 8. 动脉壁上的压力感受器感受动脉血压变化,使相应的传入神经产生动作电位可看作 ( ) A.控制系统 B.受控系统 C.控制信息 D.反馈信息

绪论及第一章 级的工作原理 课程练习题

绪论及第一章级的工作原理 一、问答题: 1.按工作原理、热力过程特性、蒸汽流动方向、新蒸汽参数等对汽轮机进行分类,汽轮机可分为哪些类型?按新蒸汽参数分类时,相应类型汽轮机的新汽压力等级是什么? 2.国产汽轮机型号的表示方法是什么? 3.根据国产汽轮机型号的表示方法,说明下列汽轮机的型号提供了汽轮机设备的哪些基本特征? (1)CB25-8.82/0.98/0.118 (2)CC25-8.82/0.98/0.118-1 (3)CB25-8.83/1.47/0.49 (4)N300-16.7/537/537 4.简述蒸汽在汽轮机中的能量转换过程? 5.蒸汽对动叶片冲动作用原理的特点是什么? 6.蒸汽对动叶片反动作用原理的特点是什么? 7.根据蒸汽在汽轮机内能量转换的特点,如何划分汽轮机级的类型?各种类型级的特点是什么? 8.什么是动叶的速度三角形? 二、名词解释 1.汽轮机的级; 2.反动度;

3.滞止参数; 4.轮周效率; 5.轮轴功率; 6.级的相对内效率; 三、单项选择 1.电厂常用汽轮机属于下列那种类型? A. 离心式 B. 轴流式 C. 辐流式 D. 周流式 2.火力发电厂汽轮机的主要任务是: A. 将热能转化成电能 B. 将热能转化成机械能 C. 将电能转化成机械能 D. 将机械能转化成电能3.具有一定压力和温度的蒸汽在喷嘴中膨胀时。 A. 压力下降,速度下降 B. 压力上升,速度下降 C. 压力下降,速度上升 D. 压力上升,速度上升4.级的反动度是: A. 蒸汽在动叶通道内膨胀时的理想焓降与蒸汽在整个 级的滞止理想焓降之比。 B. 蒸汽在动叶通道内膨胀时的理想焓降与蒸汽在整个 级的理想焓降之比。 C. 蒸汽在动叶通道内膨胀时的实际焓降与蒸汽在整个 级的滞止理想焓降之比。 D. 蒸汽在动叶通道内膨胀时的实际焓降与蒸汽在整个

(完整版)第1章的绪论习题参考答案

习题一参考答案 一、概念题 1. 试述下列各组概念: ⑴数据、数据元素、数据项 ⑵数据结构、数据的逻辑结构、数据的存储结构 ⑶数据类型、数据操作 ⑷算法、算法的时间复杂度、算法的空间复杂度 参考答案: 略 2.试述数据结构研究的3个方面的内容。 参考答案: 数据结构研究的3个方面分别是数据的逻辑结构、数据的存储结构和数据的运算(操作)。 3.试述集合、线性结构、树型结构和图型结构四种常用数据结构的特性。 参考答案: 集合结构:集合中数据元素之间除了“同属于一个集合”的特性外,数据元素之间无其它关系,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松散性的。 线性结构:线性结构中数据元素之间存在“一对一”的关系。即若结构非空,则它有且仅有一个开始结点和终端结点,开始结点没有前趋但有一个后继,终端结点没有后继但有一个前趋,其余结点有且仅有一个前驱和一个后继。 树形结构:树形结构中数据元素之间存在“一对多”的关系。即若结构非空,则它有一个称为根的结点,此结点无前驱结点,其余结点有且仅有一个前驱,所有结点都可以有多个后继。 图形结构:图形结构中数据元素之间存在“多对多”的关系。即若结构非空,则在这种数据结构中任何结点都可能有多个前驱和后继。 4.设有数据的逻辑结构的二元组定义形式为B=(D,R),其中D={a1,a2,…,a n},R={| i=1,2,…,n-1},请画出此逻辑结构对应的顺序存储结构和链式存储结构的示意图。 参考答案: 顺序存储结构示意图如下: 0 1 2 … n-2 n-1 链式存储结构示意图如下: … 5.设一个数据结构的逻辑结构如图1.9所示,请写出它的二元组定义形式。

1第一章绪论参考答案

第一章绪论参考答案 一、判断题(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不经挑选,调整和修配就能相互替换,装配的零件,装配后能满足使用性能要求,就是 具有完全互换性的零件。(√) 2.互换性原则中适用于大批量生产。(╳) 3.为了实现互换性,零件的公差应规定得越小越好。(╳) 4.国家标准中,强制性标准是一定要执行的,而推荐性标准执行与否无所谓。 (╳) 5.企业标准比国家标准层次低,在标准要求上可稍低于国家标准。(╳) 6.厂外协作件要求不完全互换。(╳) 7.装配时需要调整的零、部件属于不完全互换。(√) 8.优先数系包含基本系列和补充系列,而派生系列一定是倍数系列。(╳) 9.产品的经济性是由生产成本唯一决定的。(╳) 10.保证互换的基本原则是经济地满足使用要求。(√) 11.直接测量必为绝对测量。( × ) (绝对、相对测量:是否与标准器具比较) 12.为减少测量误差,一般不采用间接测量。( √ ) 13.为提高测量的准确性,应尽量选用高等级量块作为基准进行测量。(×1-6等,0-k 级 ) 14.使用的量块数越多,组合出的尺寸越准确。(× ) 15.0~25mm千分尺的示值范围和测量范围是一样的。( √ ) 16.用多次测量的算术平均值表示测量结果,可以减少示值误差数值。( × ) 17.某仪器单项测量的标准偏差为σ=0.006mm,若以9次重复测量的平均值作为测量结果, 其测量误差不应超过0.002mm。( ××误差=X-X0 0.006mm )。 18.测量过程中产生随机误差的原因可以一一找出,而系统误差是测量过程中所不能避免 的。( × ) 19.选择较大的测量力,有利于提高测量的精确度和灵敏度。( × ) 20.对一被测值进行大量重复测量时其产生的随机误差完全服从正态分布规律。 ( √ ) 二、选择题(将下面题目中所有正确的论述选择出来) 1、下列论述正确的有____ABD_______ A、测量误差δ往往未知,残余误差γ可知。 B、常用残余误差分析法发现变值系统误差。 C、残余误差的代数和应趋于零。 D、当|γ|>3σ时,该项误差即为粗大误差。 E、随机误差影响测量正确度,系统误差影响测量精密度。准确度(精确度) (E应该是随机误差影响测量精密度,系统误差影响测量正确度。) 2、从高测量精度的目的出发,应选用的测量方法有__ADE_______ A、直接测量 B、间接测量 C、绝对测量 D、相对测量 E、非接触测量。 3、下列论述中正确的有__BCD_______ A、指示表的度盘与指针转轴间不同轴所产生的误差属于随机误差。 B、测量力大小不一致引起的误差,属随机误差。 C、测量被测工件的长度时,环境温度按一定规律变化而产生的测量误差属于系统误差。

文学欣赏(1):绪论及第一章

绪论课 讲课要点:绪论和第一章内容 绪论应讲清两点:1、开设本门课的目的;2、本门课的主要内容及讲课方法;第一章应讲清以下内容:第一:文学的涵义——这是进行文学欣赏的基础; 第二:文学欣赏活动性质——文学欣赏是一个审美认识、再创造的过程,这一过程给我们以无穷的教益。第三:文学欣赏的过程——我们如何进行文学欣赏教学过程: 绪论—— 本门课的教学体例和开设目的: 文学欣赏课是在提高学生的综合人文素质的总体氛围中产生的一门新课,它不同于以往与中学语文课本面孔雷同的《大学语文》,采取以文学欣赏方法和文学欣赏常识为主线、以名篇欣赏为落脚点,分文体进行教学的模式,重点在于欣赏方法的介绍。这样就使得学生对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有一个系统的梳理,在掌握欣赏方法的基础上,自如地进行文学名著的欣赏,以达到授人以渔、举一反三的目的,进而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综合人文素质。 本门课的主要内容: 文学欣赏方面的内容以教材为主包括五章,共26学时;根据专业的情况及外语教研室的要求,加入写作方面的内容,重点讲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应用文写作概论,二是常用的应用文文体写作,三是毕业论文写作,共8学时。 对学生的要求: 无论是文学欣赏还是应用文写作,对于一个人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前者是我们的精神需求,后者可能是我们今后谋求生计的工具,因此应该重视;由于课时非常短,内容很多,课堂上只讲要点,需要课下进行大量的阅读和写作。 第一章:文学欣赏概述 一、文学活动: 从动态角度分析,文学是一种艺术创造活动。既然是艺术创造活动,就要有原料、有创造者、有产品,文学创造的原料就是现实生活,创作者就是作家,产品就是作品,因而这三者构成了一种三角关系,即现实——作家——作品。这就是传统的文学创作三角关系。 但是在这个关系中,只涉及了文学的创作,没有对于作品的评判和反馈因素,所以后来国外的文艺理论家,又创立了“文学的接受理论”,即在以上旧的“三角关系”的基础上增加了读者的因素,构成了新的三角关系:作家——作

绪论及第一章

实用标准文案 绪论 高分子材料加工设备,这门课的主要任务是研究高分子材料常见的加工设备的基本的一些分类、结构、作用方式和作用原理,以及如何将这些知识运用的问题。 橡胶、塑料和化学纤维都是高分子材料,其成型加工设备有相似之处,有一些设备是通用的,如密炼机、压延机;但也有一些设备有较大的差别,例如挤出机、注射机等。 课程进程安排 绪论2学时 聚合反应器2学时 化纤机械10学时 塑料加工设备8学时 橡胶加工设备6学时 课程复习2学时 答疑2学时共32学时 高分子材料加工设备概述 高分子材料生产过程所需设备一般可分为两种,传递过程设备(动量、热量、质量传递等物理过程设备)和化学反应过程设备。完成化学反应过程的设备成为聚合反应器。

1、聚合反应器 精彩文档. 实用标准文案 聚合物反应特点:与一般化学反应不同,聚合反应机理复杂,且随反应进行,系统的粘度急剧上升,因此聚合反应器的设计具有特殊性。 典型的聚合反应器包括: 釜式反应器:多设有搅拌装置,称搅拌釜反应器。它适应性强,操作弹性大,适用的温度和压力范围广,既可用于间歇操作,亦可用于连续操作。主要用于乙烯、丙烯、氯乙烯、醋酸乙烯、丙烯腈的聚合,也可用于丁苯橡胶、氯化橡胶和顺丁橡胶的反应。 管式反应器:这种反应器多用于粘度较高的均相反应物料,它属于连续流动反应器,内部物料的流动接近于平推流,返混程度不大。主要通过控制加料速度来控制物料在反应器内的停留时间。也可以按照工艺要求分段控制反应温度。典型的反应体系有:乙烯高压聚合、苯乙烯本体聚合、己内酰胺的开环聚合等。 特殊反应器: 对于高粘度体系,如本体聚合或缩聚反应聚合后期,反应物体系粘度可达 500-5000 Pa.S, 为此需要特殊反应器。如尼龙的后缩聚反应可采用双螺杆型反应器,聚酯生产中的后缩聚采用的表面更新型反应器。 2、化纤生产设备 化纤设备发展的主要趋势为:大型化、连续化、高速化和自动化。

绪论与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教学要点(其中带“★”者应作为要点中的要点来理解和掌握)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本节重点问题:为什么会产生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一、马克思主义及其产生 1、什么叫“马克思主义”? (参见教材P2-P4) ①狭义的“马克思主义”: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关于现代工人阶级(即“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的学说。 ②广义的“马克思主义”: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由他们的理论继承人不断加以丰富和发展的关于现代工人阶级和全人类解放的学说。 2、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内容体系(补充) 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理论(亦即“马克思主义哲学”,见教材第一到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的资本主义论(见教材第第四、五章);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论(见教材第六章) 马克思主义的共产主义论(见教材第七章); 3、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教材P4-P11) ①产生时间:十九世纪四十年代中期,以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的发表为标志。 ②产生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必然性(五点) ●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及其引起的生产方式的巨大变革和社会阶级关系的明朗化,为马克思主义正确认识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创立科学的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理论提供了可能。(参考教材P4—P6第1段) ●无产阶级即现代工人阶级革命运动迫切需要科学的理论为之提供指导。(参考教材P6第2段---P7第2段) ★●人类自然科学知识和哲学社会科学知识的发展和积累,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必须的人类认识发展基础。其中,十九世纪初的德国古典哲学、十八世纪的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十八、十九世纪英、法空想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参考教材P8最后一段-P10第2段所讲内容)。 ●马克思、恩格斯自身无与伦比的主观素质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必需的主观基础(补充) 马、恩自身无与伦比的主观素质: _为人类解放和幸福而献身的崇高志向和使命感; _坚忍不拔的勤奋探索、刻苦钻研精神; _渊博的学识和高超的思想(批判继承和创新)才能; _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优良学风 _丰富的亲身社会革命斗争实践经验。 ★●“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这两大最突出的理论贡献(又叫做“马克思的两大

第一章 绪论 (部分习题答案)

第1周部分作业答案 4. (1) 已知近似值*x 有5位有效数字,试求其相对误差限. (2) 已知近似值*x 的相对误差限是0.03%,问*x 至少有几位有效数字? 解 设*x 是x 近似值,且*120.10m n x a a a =±? ,其中n a a a ,,,21 是0到9之间的自然 数,11a ≥,m 为整数。 (1) 因为*x 有5位有效数字,所以由定理1.2.1 (1) 知: * 51 4 4 *1 1 111110 10 10 0.005%22 2 x x a a x -+---≤ ?= ? ?≤ ?=, 即*x 的相对误差限为0.005%. (2) 因为*121210.100.100.(1)10m m m n n x a a a a a a a =±?=?<+? ,且* x 的相对误差限为0.03%,所以 * * *3 3 11* 0.03%0.(1)10 0.30.(1)10 0.510 m m m x x x x x a a x ----= ?

3. (1) Suppose the approximation *x has 5 significant digits, try to find the relative error bound of *x . (2) Determine the minimal number of significant digits of the approximation *x such that the relative error bound of *x is 0.03%. Solution. Suppose * 1210.10, 19,09, 2,3,,m n i x a a a a a i n =±?≤≤≤≤= , is the approximation to x . (1) Since *x has 5 significant digits, part (1) of Theorem 1.2.1 gives * 51 4 4 *1 1 111110 10 10 0.005% 22 2 x x a a x -+---≤ ?= ? ?≤ ?=, that is, the relative error bound of *x is 0.005% from Definition 1.2.3. (2) Since * 121210.10 0.10 0.(1)10 m m m n n x a a a a a a a =±?=?<+? , and the relative error bound of *x is 0.03%, we have * * *3 3 11* 0.03%0.(1)10 0.30.(1)10 0.510 m m m x x x x x a a x ----= ?

第一章 绪论1

北京化工大学人物形象设计专业《服装服饰设计》 ——主讲教师:陈郁 第一章绪论 第二章服装服饰的分类 第三章服装的结构与型 第四章服装制作的基本知识 第五章男性服装服饰礼仪 第六章女性服装服饰礼仪 第七章儿童服装服饰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服装服饰的基本概念一、服装服饰起源和相互间的关系(一)服装服饰起源的理论 保护说: 服装的起源是人类为了 适应气候环境(主要是适应 寒冷)或为了身体不受外界伤害,而从长年累月的裸态生活中逐渐进化到用自然的或人工的物体来遮盖和包裹身体。沙漠居民防晒装束

装饰说: 服装的起因来自于人们 想使自己更富有魅力,想创 造性地表现自己的心理冲动。 羞耻说: 人类之所以穿用衣物, 用各种方式来整改身体,是 出自于羞耻心。这种学说从 圣经旧约全书创世纪篇的亚 当和夏娃的故事可以得到考 证。 刚果妇女臀部装饰的“耐葛比”

性差说 男女两性相互为了吸引对方,引起对方的注意和好感,把性的特征装饰得特别突出。 护符说 原始人由于自然崇拜和图腾信仰,对醒时的感觉和梦中的幻觉不能正确区分,以致把精神和肉体分离开来,视精神独立于肉体之外而存在。他们相信万物皆有灵,给人带来幸福和欢乐的是善灵,带来疾病和灾难的是恶灵。为了获得善灵的保护,常将一些视为能起避邪作用的东西带在身上。

二、服装与服饰的关系 服饰从属于服装。服饰的风格、材料、数量的确定取决于服装的风格,使用得当将起到一定的烘托、补充作用。

三、服装服饰设计在人物形象设计中的地位、作用及特点 ?地位: 服装服饰设计是从事人物形象设计所必须具备的三大技术基础(化妆基础、发型设计基础、服装服饰设计基础)之一,在人物形象设计专业中占有重要地位。 ?作用: 服装服饰设计是人物形象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人物形象设计的要求,运用服装服饰设计的基本理论和原则,能够使整体形象设计达到较好的设计效果。

第1章 绪论 参考答案

第1章绪论 1.简述密码学与信息安全的关系。 答:密码学是信息安全的基石,是信息安全核心技术,也是信息安全的基础性技术,是保护信息安全最重要的技术之一。 2.信息安全的基本属性有哪些?信息安全问题的根源有哪些? 答:信息安全的基本属性有:保密性、完整性、可用性、可控性、可审查性和可靠性。 产生信息安全问题的根源主要分两方面:一是我们使用的计算机所面临的安全威胁;二是网络系统所面临的威胁。 计算机所面临的威胁主要有:计算机病毒、木马、恶意软件等 网络所面临的威胁主要是由于网络的开放性、网络自身固有的安全缺陷和网络黑客的入侵与攻击(人为的因素)等三个方面带来的安全威胁。 3.什么是(信息)安全机制?主要安全机制有哪些? 答:所谓安全机制就是实现安全服务的技术手段,也是保护信息系统免受攻击及确保系统安全运行的重要手段。 在ISO 7498-2(我国称为GB/T9387-2)标准中,将安全机制定义为特殊的安全机制和通用安全机制两大类。 特殊安全机制包括加密(Encryption)、数字签名(Digital Signature)、访问控制(Access Control)、数据完整性(Data Integrity)、鉴别(Authentication)、业务流量填充(Traffic Padding)、路由控制(Routing Control)和公正机制(Notarization Mechanisms); 通用安全机制包括可信功能、安全标签、事件检测、安全审计跟踪和安全恢复机制。 4.什么是(信息)安全服务?主要的安全服务有哪些? 答:安全服务就是加强信息系统数据处理和信息传输安全性的一类服务,采用安全服务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和完善现有操作系统和信息系统的安全漏洞,其目的在于采用一种或多种安全机制阻止安全攻击。 在ISO 7498-2标准中定义了5类可选的安全服务:鉴别(Authentication)、数据机密性(Data Confidentiality)、数据完整性(Data Integrity)、访问控制(Access Control)、可用性(Availability)、不可否认性(Non-repudiation)服务。 5.简述信息安全攻击的主要形式及其含义。 答:(1)被动攻击:是未经用户同意和认可的情况下将信息或数据文件泄露给系统攻击者,但不对数据信息进行任何修改。通常包括监听未受保护的通信信息、流量分析,破解弱加密的数据流、获得认证信息(如密码等)。 (2)主动攻击:主要涉及某些数据流的篡改或虚假数据流的产生。主动攻击常分为假冒(或伪造)、重放、篡改信息和拒绝服务四类。 (3)物理临近攻击:是指未授权人以更改、收集或拒绝访问为目的而物理接近网络系统或设备。这种接近可以是秘密进入或公开接近,或两种方式同时使用。 (4)内部人员攻击:可以是恶意的也可以非恶意的。恶意攻击是指内部人员有计划地窃听或损坏信息或拒绝其他授权用户的访问。 (5)软硬件配装攻击:是指在软硬件生产的工厂内或在产品分发过程中恶意修改硬件或软件。 6.简述信息安全模型及其含义。 答:从网络通信的角度看,网络信息系统可分为通信服务提供者(系统)和通信服务使用者(系统)等两个系统。 通信服务提供者的目标是安全可靠地跨越网络传输信息。当通信双方欲传递某个消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