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信息化进程中教育技术发展研究》

《信息化进程中教育技术发展研究》

《信息化进程中教育技术发展研究》

子课题中期自检报告

课题名称《农村高中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理论与实践的研究》

辽宁省沈阳市辽中县第一高级中学

一、实验研究的组织

领导意识:我校在2002年6月成立了《农村高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理论与实践的研究》的课题研究小组,正校长郑延权为课题负责人,与张力、韦公儒付校长直接领导实验研究工作。一年来,我校在已开设几年信息技术课的基础上,进行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探索与实践。组织了青年教师公开课大赛、集体教研、说课并对优秀者给予奖励,对信息技术论文和课件与其他各学科论文同等待遇,激发教师教学的积极性。为农村高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这一课题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机构组成:承担本课题研究的负责人是学校校长,主要成员一名是副校长兼县教育学会副会长,一名副校长,三名主任,两名年部组长,两名信息技术教师、五名学科教师,其中四名中学高级教师,七名中学一级教师,三名中学二级教师。课题组十五名成员中全部为本科学历。由课题组长安排、检查工作,课题副组长与承担课题的教师一起实施课题研究,信息技术教师直接参与指导和探讨。

工作安排:学校每周安排五小时(不含双休日)作为课题研究会议、教研实践、学习教育法规和研究教育教学理论、收集教育教学信息、指导教育教学实践的时间,以此来保证教育教研工作的开展。各职能部门齐抓共管、及时研究、适时反馈,确保实验按照实施方案、实验计划的时间安排推进,使课题研究得到正常、高效运作。在实验过程当中,对会议、教研、各项工作做好记录,并对学校、个人的研究档案及时进行存档。

二、实验研究的实施

实验准备:我校对课题的研究做好了充分的准备,拟定了实验研究实施方案(已上报总课题组),定期的指派课题组成员参加总课题组组织的培训,目前已有课题组组长参加了培训。并邀请东北师范大学广播电视学院的王以宁教授为课题研究专家进行经常性的指导,使我们具备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促进了

课题的研究和实践。

实验过程:我校定期组织教师理论、经验交流会,专家、领导进行理论辅导,深化理论、交流经验、互相促进。教师教学积极性高,敢于突破创新,不断改进教学设计方案,促进学生学习,并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我校对课题研究工作每月末小结,学期总结,使研究工作正常进行。同时,还组织青年教师公开课大赛、集体教研、说课,及时记录、评议。

实验总结:我校课题组领导对课题研究过程中的研究报告、教师汇报材料,作了详细的审查,确保报告及实验材料的完整、规范,保证数据的真实性和结论的可信度。并阶段性的实时总结、验收。

三、实验研究的效果

学生发展:在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以来,教学有了很大的突破。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增强、兴趣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加大;学生的信息技术的应用技能、对信息内容的理解与批判能力、运用信息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这对于课题的研究工作无疑是个积极因素。

教师素质: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这一课题的研究,深化教师对现代的教学理念、学习理论以及教学中师生角色的转变的理解,使教师积极主动的进行教育理论学习,关心教育发展动态,创新教学观念,在教学中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研究学生的心理、学生如何学,做好教学设计,提高教学质量。在这个过程中,不仅教师的教学态度认真了,教师的信息素养提高了,浏览网络信息的能力大大增强,同时信息化教学有了很大的改进和突破。

学校工作:我校领导十分重视该课题的研究,积极推进这一新型的教学观念。在所有课题组成员的带动下,在校其他教师也都开始了课程改革,学习教育理论,关心教育动态。学校上下教学研究蔚然成风,学校的整体工作也稳步提高。

中期成果:课程整合的成功案例已经拥有十余项,自制的现代教学软件已有30余件获奖,参加课题实验的的每一个教师已经至少写出了一篇论文。详见附页

四、附加参考

教学环境:我校有多媒体教室、计算机教室、双向控制闭路电视系统,三机一幕早已正常使用,办公室均配有计算机,并全部能够通过ADSL宽带访问互联

网,2001年建成学校计算机局域网,并配备了笔记本电脑、投影机作为移动式数字播放设备应用于教育教学。投重资购买教育教学软件,现代教育技术设施日趋完善,使教育走向现代化、数字化成为可能。

社会反应:农村高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这一课题的研究对学校工作有很大的促进,社会反映都很好。在校内,非课题组成员也都主动的来学习研究,配合课题组成员的研究工作;学生也对这种新的教学形式反映很好,它一改了传统教学的枯燥,而且多感官的学习有助于知识的掌握和积累,学生更喜欢这种自主学习;学生家长看到学生的学习状态提高,自觉性增强,各种能力有所提高,也对这种教学给与很高的评价;其他学校领导、教师来我校进行考察学习,我们共同探讨、研究教学工作,互相学习、共同进步;教育行政部门支持我校搞这种教学,给我们很大的指导和帮助,对我校也给予很好的评价。

五、对课题的预测

总结前阶段工作,还存在着许多问题需要解决,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手段发展不平衡。有的学科有的教师已能熟练地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但还有一部分教师使用率比较低,仍然在沿用传统模式教学。另一种不平衡则表现在公开课与平时教学方面,公开课用得好而平时相对薄弱,还未形成一种稳定的教学模式。

下一阶段,我们要进一步加强学科整合的研究:一是要提高现有硬件设备的利用率,加快教学软件资源建设;二是要加强对教师在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指导,对教师的信息技术的培训采用案例教学,坚持针对性、灵活性和实用性原则;三是加强学科整合教学模式研究,要完善以教师使用信息技术为主的演示型教学模式,构建以学生使用信息技术为主的自主学习型教学模式;四是重视和加强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评价及管理,评价的主要功能是判断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这项教学改革是否成功,并为如何改进实施方案和实践策略提供依据。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学科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我们还需为之不懈努力。

附页:

(1)徐一丁、纪国明制作《非极性分子与极性分子》课件 2002年11月11日省一等奖(2)张影编制《依法保护消费者权益》电教说课 2002年6月11日市二等奖(3)王宝辉指导《依法保护消费者权益》电教说课 2002年6月11日市二等奖(4)山屹主讲《依法保护消费者权益》电教说课 2002年6月11日市二等奖(5)王凤玉、李荣慧指导《非极性分子与极性分子》电教说课 2002年6月11日市一等奖(6)山丹、郭庆华编制《非极性分子与极性分子》电教说课 2002年6月11日市一等奖(7)徐一丁主讲《非极性分子与极性分子》电教说课 2002年6月11日市一等奖(8)刘艳研制《世界贸易组织》电教软件 2002年6月30日市二等奖(9)山屹、杨丽研制《依法保护消费者权益》电教软件 2002年6月30日市二等奖(10)周桂萍、佟成良研制《罗密欧与朱丽叶》电教软件 2002年6月30日市二等奖(11)冯亚艳、曹峰研制《硫酸钡、醋酸在水中情况》电教软件2002年6月30日市二等奖(12)徐一丁、杨国侠研制《非极性分子与极性分子》电教软件 2002年6月30日市一等奖(13)刘艳、杨国侠撰写《浅谈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模式改革》论文

2002年6月7日市二等奖(14)王锦秀撰写《多媒体在未来体育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2002年6月7日市二等奖(15)王俊红撰写《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更新教育观念》论文 2003年4月8日市二等奖(16)宋黎明、高红蕾制作《黄鹂》课件 2003年4月8日市二等奖(17)宋黎明、王俊红制作《为了忘却的纪念》课件 2003年4月8日市二等奖(18)宋黎明撰写《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与实践》论文 2003年4月8日市二等奖(19)高红蕾撰写《有关多媒体教学的常见误区与矫治策略》论文 2003年4月8日市二等奖(20)苏丽杰、张玉梅研制《KARL MARX》电教软件 2003年6月市二等奖(21)纪国明、孙影研制《依法保护消费者权益》电教软件 2003年6月市二等奖(22)张芬、郑岩研制《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电教软件 2003年6月市二等奖(23)纪国明、陈晓侠研制《全反射》电教软件 2003年6月市二等奖(24)纪国明、杨佳奇研制《电视散文美的联想》电教软件 2003年6月市优秀奖(25)周桂萍、郭庆华研制《古诗的表达技巧——烘托》电教软件2003年6月市优秀奖(26)王鑫、纪国明撰写《构建完善的网络化学习环境》论文 2003年3月3日市一等奖(27)山丹、王一博撰写《提高计算机教学效益的方法》论文 2003年3月3日市一等奖(28)李荣慧、宋黎明撰写《浅探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模式改革》论文

2003年3月3日市二等奖(29)智玉、徐宝佳撰写《历史教学与计算机课件的整合》论文 2003年3月3日市二等奖(30)智玉撰写《巧用多媒体促进历史教学》论文 2003年3月3日市二等奖(31)杨国侠、陈艳玲撰写《基于网络教育模式的理论探讨和研究》论文 2003年3月3日

市一等奖(32)王红、李彬撰写《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利与弊》论文 2003年3月3日市一等奖(33)纪国明、汪丽娜撰写《多媒体辅助教学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2003年3月3日市一等奖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