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四年级古诗两首

四年级古诗两首

四年级古诗两首
四年级古诗两首

4.古诗两首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两首古诗。

2、学会本课的3个生字,理解词语及诗句的意思。

3、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感受古诗语言与意境的美,培养学生对自

然美和艺术美的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通过诵读,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诗歌的意境,熟读成诵。

2、结合古诗简洁的语言想象丰富的画面,先说再写。

教学难点:

1、诵读古诗,学习作者边观察边想像以及动用各种感官从多角度观察事物的方法。

2、透过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并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

三、教学评价设计

1.通过检查预习,落实教学目标。

2.在读书中感悟古诗的意思,体会表达的思想感情。

3.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及时鼓励。

四、教与学的准备:

小黑板

五、教学时间:两课时

六、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环节一.整体感知------初读感知、整体把握

一、激情导入,揭示课题

1、启发学生回忆背诵过的描写春天景色的古诗。

2、引出诗题“江南春”:顾名思义,江南的春天。全诗描写了江南春天的绮丽景色。

3、介绍作者:杜牧,字牧之,今陕西省西安市人。二十六岁中进土曾做过幕僚,很不得志。他关心民生疾苦,在任地方官期间为人民做

了一些好事。他和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

二.出示学习目标

(1)读准字音,注意节奏。

(2)边读边想诗句的意思,画出不理解的词句。

三.自学古诗,初读感知

1、学生自由诵读古诗。

2、借助工具书,自己理解诗意。

3、小组合作学习,弄懂诗意。

4、检查学习效果

(1)指名朗读,集体正音。然后齐读全诗,注意停顿。

(2)解释词语:

“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楼台”、“四百八十寺”

(3)指名说说诗句的意思。(大致即可)

环节二、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

1、学生自由诵读古诗,边读边思考:《江南春》写出了江南春天的哪些特点?(到处是黄莺宛转啼鸣,到处是绿叶红花相互映衬。依山临水的城乡,迎风招展的酒旗。)

2、诗的前两句抓住了黄莺、红花、绿叶、水乡、山城、酒旗、春风等七种景物来描写,共同构成了一幅春天江南的画面。

3、看图,指导学生读出江南春日的美景,用自己的话描

述感受到的内容。

4、提问:诗歌的后两句还是描写江南春天的吗?

5、学生默读后两句诗,体会一下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6、集体讨论(抒发了作者忧国忧民之情)

7、教师小结:南朝统治者迷信佛教,广建佛寺,企图依靠神灵的庇护,永保江山稳固。可是时移世易,当年的四百八十寺,有多少楼台

意境掩映在苍茫的烟雨之中了呢?

8、带着理解,学生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9、练习背诵古诗。

四.写字练习

书写生字词语。

第二课时

环节二、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

一、导入

1、背诵《江南春》。

2、师:这节课我们还要学习一首描写春天美丽景色的诗歌。

(板书诗题:春日偶成)教师简介作者程颢。[程颢(1032-1085),北宋著名儒家学者。字伯淳,号明道。河南洛阳人。少年时曾与胞弟程颐同学于当时名儒周敦颐。嘉祐二年(1057年)登进士第。历官鄠县主簿、上元县主簿、泽州晋城令、太子中允、监察御史、监汝州酒税、镇宁军节度判官、宗宁寺丞等职。在政治下,他虽然坚决反对王安石新政,但并不成司马光等旧党官僚东山再起后对王安石集团贬逐无遗的政策。程颢与其弟程颐同为宋代理学的主要奠基者,世称“二程”。因二程兄弟长期讲学于洛阳,故世称其学为“洛学”]

二.出示目标

1.自由读古诗《春日偶成》,画出生字词。

2.朗读古诗理解诗意。

三.自读古诗,感悟诗意。

1.自由读古诗

2.集体交流对诗歌的理解。

(1)指名提出自己不理解的词句,互相启发。

(2)边读边引导想象,逐句谈理解。

(3)师生小结:一、二句写景——云淡、风清、花红、柳绿,加上

近午的阳光,长流的河水,多么自然有致的大好春景啊!三、

四句抒情——生处这宜人的春色中,诗人完全陶醉了,可有谁

知道他内心的快乐,甚至还以为他像少年人一样偷闲贪玩呢!

四.反复品味,精读古诗

1、学生自由读古诗,思考:从字里行间感受到诗人程颢怎样的心情?

2、集体交流,通过诵读、言说表达自己对诗歌内涵的理解。

3、反复练读,熟读成诵。

环节三、回归整体------积累拓展、读写训练

五.回归整体,积累拓展。

1.学生再读两首古诗,思考:读了这两首写春景的古诗,你想到了什么?然后交流。(提倡引用诗中原句,学以致用。)

2.改写《春日偶成》。(将古诗变为白话文)

六.板书设计:

江南春(杜牧)

莺啼绿映红(写景)

村郭酒旗风

南朝寺(抒情)

楼台烟雨中

春日偶成

云淡风轻余心乐

傍花随柳

七、教学后记:

成功之处:

1.在引导学生理解古诗的内容时,使学生感悟出春天的美景。

2.图文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不足之处:

1.学生在改写第二首诗的时候,语言有些不恰当。

2.部分同学不会背诵古诗。

使用建议:诗中表达作者的情感,学生体会不深刻,应注重诵读训练,加深理解。

台儿庄区张山子镇丁庄小学李克武

一年级语文 古诗两首2

古诗两首2 一年级语文教案 古诗两首 2教学目标 1.了解两首诗写作的时代背景,体会诗中所抒发的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感。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通过看注释理解字词的意思,从而理解诗句含义,了解诗的内容。 3.通过学习这两首诗,对诗这种体裁的特点,如感情丰富,语言精炼,讲究节奏和韵律等,有较具体的体会。 4.能背诵《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默写《示儿》。 教学重点、难点 1.使学生弄懂陆游临终前最牵挂的事和杜甫听到胜利喜讯后那样欢快的原因。 2.使学生领会这两首诗明白如话而又感染力极强的特点。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初读课文,通过读文、看注释,使学生初步理解诗句的含义,了解诗的内容。 (二)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三)能正确、流利地读诗。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学会生字新词。 (二)了解诗的内容。 ●三、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引发兴趣。 同学们,我国是个文明古国,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其中诗歌就是我国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诗这种体裁,语言精炼,所表达的情感丰富,还十分讲究节奏和韵律,使人读起来琅琅上口。《唐诗三百首》中,就有许多力作,为同学们所熟悉,并深受大家的喜爱。另外,我国古代的文人墨客也数不胜数,奇才辈出。有李白、杜甫、白居易、陆游等等,他们的许多诗句已流芳百世,为后人所传诵。今天,我们要一起学习两首诗。一首是宋代的爱国诗人陆游的《示儿》;一首是唐代爱国诗人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二)简介作者和时代背景。 陆游(1125~1209),南宋著名大诗人。字务观,号放翁,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一生当中创作的诗歌很多,至今保存下来的就有9000多首。诗歌的内容极为丰富。他的诗有的抒发政治抱负,有的反映人民疾苦,表现出了其渴望恢复国家统一的强烈愿望,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本文所选的《示儿》,是陆游临终前所作,相当于遗嘱。诗人临终前,不说别的家常话,而只说“不见九州同”的遗憾,对儿子没有别的嘱咐,只叮咛他们在家祭时别忘了把收复中原这件

一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两首》练习题(带答案)

一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两首》练习题(带答案)一、拼一拼,写一写 guāng míng gùxiāng qián hòu bàba zhōng wǔjiérìkàn zhe gāo xìng 二、选择题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对的一项是() A.二首.(sǒu)清泉.(quán)B.温柔.(róu)踪.迹(zōnɡ)C.浮萍.(pín)流.水(liú)D.荷.叶(hú)尖角.(jiǎo) 三、比一比,再组词。 午(______)叶(______)再(______)米(______)色(______)牛(______)叫(______)在(______)来(______)巴(______) 四、选一选,填一填。 ①清②情③晴 (1)小河里的水真(________)呀! (2)天(________)了,妈妈带我去春游!我的心(________)好极了。 ①爱护②保护 (3)小青蛙(________)禾苗吃害虫,做了不少好事情。 (4)我们要(________)小青蛙,因为它们能捉害虫。 五、读一读,连一连。

一头星星绿绿的明天 一片黄牛白白的云朵 一颗树林美好的草地 一条乌鸦闪闪的小鸟 一只金鱼可爱的星星 六、课文整体梳理。 《池上》是唐代著名诗人________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该作品文字洗练,内容通俗淡雅,寥寥数字,生动逼真地描述了一个天真活泼、憨厚可爱的 _________形象。 七、月阅读《池上》这首古诗,回答问题。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1.这首诗描述的是一个小孩_____________,自以为没人知晓,却不知道小船在水面上荡开浮萍,留下长长的水痕的事。 2.作者在字里行间里透露着的思想感情。() A.谴责小孩偷采白莲 B.喜爱小孩的天真童趣

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古诗两首(送别诗)

20《古诗两首》 长沙市芙蓉区燕山二小杨欣 教学目标: 1、明白诗歌中“送别诗”的概念。 2、通过想象诗句中关键词背后所蕴含的画面,体会诗歌中的情感,领会古诗中“借景抒情”的写法,感受古诗的含蓄美。 3、通过比较阅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与《送元二使安西》,了解“送别诗”中存在“同样的送别,不一样的别情。” 4、激发孩子们搜集、了解、积累更多送别诗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课时设置:第二课时 教学准备:学生课前读熟古诗,并且释疑解难。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谁来有节奏地读读这两首诗。 2、复习易错字:朝、舍,给多音字组词。 3、这两首诗分别讲了一件什么事呢?指名分别讲述。两首诗都是讲述送别的,古代交通不便,离别容易相会难,以送行饯别表达深厚的情谊,便成为一种习俗,送别也因此成为诗人笔下常见的题材。我们把这样的诗称作——“送别诗”。(板书送别诗) 4、谁愿意试试有感情地读读这两首诗。诗歌最打动你的是什么?(诗中的离情别绪、浓浓的友情) 世间最打动人的莫过于一个“情”字。(板书“情”) 这两首诗中有“情”这个字吗?却无处不散发着浓浓的情,“情”藏在哪些字眼中?让我们今天来找找藏在诗歌中那份深情厚谊。 二、悟读《送孟浩然之广陵》,感悟“借景抒情”的写法。 1、让我们先来体会《送孟浩然之广陵》这一诗中动人的情谊。 自己反复读,边读边抓住关键词语发挥想象,仿佛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画面里有谁?他们在干什么?会说些什么? 给一个句式:

读到这个词语时,我联想到。(预设,孩子们会提到“黄鹤楼”“烟花”“孤帆”“碧空尽”“长江”“天际”等) 2、老师发现你们提到的这些关键词语,有共同的特点。都是关于景物的词语(板书“景”字)。作者意在言情,却着力写景,让景中有请,情景交融,这种写法,我们叫做“借景抒情”(补充板书为“借景抒情”)。语言大师王国维曾经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3、李白为什么不直接表达出自己的那份情呢?他为什么不直接在诗中说明:孟浩然,我舍不得你,孟浩然,我祝福你,孟浩然,我希望你早点回来,……为什么,你们懂吗?是的,这就是古代诗人创作诗词时讲究的含蓄之美,隐隐约约,朦朦胧胧,隐约朦胧中,你却更能感受到那份言说不尽的深情,那份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厚谊,这样的情,美得醉心,美得深沉。 4、要读出这份情,就要读着文字,想象“景”所呈现的画面,突出画面的意味深长,来,试试朗读中突出景,来突出那份情,那份美。学生试读,指名读,评议,师范读。 三、比较《送孟浩然之广陵》与《送元二使安西》,合作学习,感悟不同诗作中,相同的离情,不同的别意。 1、景是通向诗人内心的路,是了解诗人情感的一座桥。《送元二使安西》也表达了诗人王维对元二依依不舍的离情,那么这两首同为送别诗,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呢? 请各小组同学,借助老师提供的学习表来思考、讨论,并以小组为单位来汇报交流。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古诗两首

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4、《古诗两首》精品教案 课文再现: 江南春 (唐)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 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 春日偶成 (宋)程颢 云淡风轻近午天, 傍花随柳过前川。 时人不识余心乐, 将谓偷闲学少年。 教材分析: 《古诗两首》有两首诗,一首是《江南春》,一首是《春日偶成》。 《江南春》是一首素负盛誉的写景诗。小小的篇幅,描绘了广阔的画面。它不是以一个具体的地方为对象,而是着眼于整个江南特有的景色,故题为《江南春》。全诗以高度概括的笔法,勾勒了江南地区的风物,描绘了江南明丽而迷蒙的春景。色彩鲜明,情味隽永。一

首七言绝句,能展现出这样一幅广阔的画卷,真可谓“尺幅千里”了。 《春日偶成》,作者宋代诗人程颢,这是一首即景诗,描写春天郊游的心情以及春天的景象,也是一首写理趣的诗,作者用朴素的手法把柔和明丽的春光同作者自得其乐的心情融为一体。开头两句写云淡风轻、繁花垂柳,一片大自然的勃勃生机;第三句是诗意的转折和推进,第四句更进一步说明自己并非学少年偷闲春游,它所要表达的是一种哲理,以及对自然及宇宙的认识。全诗表达了理学家追求平淡自然、不急不躁的修身养性的色彩和水到渠成的务实功夫,也表现了一种闲适恬静的意境。风格平易自然,语言浅近通俗。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词语及诗句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一首古诗。 3、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感受古诗语言与意境的美,培养学生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难点: 1、通过诵读,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诗歌的意境,熟读成诵。 2、结合古诗简洁的语言想象丰富的画面。 教学过程: 一、诵“春”导入 1、《燕子》一课中,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美丽的春景,还记得么?(齐诵相关段落) 2、这是现代作家笔下的春景,其实,自古至今,无数的文人墨客曾

部编版一年级下册语文《12.古诗两首》教案

12 古诗二首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正确认读本课“首、踪、迹、浮、萍、泉、流、爱、柔、荷、露、角”等12个生字,会写田字格里的“首、采、无、树、爱、尖、角”7个生字。 2.能力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情感目标:理解诗句的内容,想象诗中描写的情境,感受乡村孩子质朴、纯真的童心之美。 教学重点:识字,写字,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理解诗句的内容,想象诗中描写的情境,感受乡村孩子质朴、纯真的童心之美。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诗中描写的情景,培养学生想象力,进行审美教育,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趣。 教学课时:1课时。 第一课时 教具准备:生词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引入新课。 师:现在已是初夏时节,星期天我路过南湖边的一个小池塘时,看到有几朵小荷已露出粉嘟嘟的笑脸,说到池塘、荷花,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古诗两首。(板书课题:古诗两首)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齐读题目。学生自由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把诗句读通顺。学生简单说说《池上》池塘上发上了一件什么事儿。(一个小孩偷采白莲。)说说《小池》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的小池?(初夏) 2、简介作者白居易。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从小生活清贫,生逢战乱,对社会黑暗和人民疾苦有较深的了解,他写了很多诗,揭露统治者的奢侈腐化,即有名的“讽喻诗”。他热爱大自然,写了不少描写山水景物的小诗。他的诗质朴自然,通俗易懂,老少能读。白居易一生写诗3600多首,是唐朝写诗最多的诗人。 杨万里是南宋著名诗人,最善长写山水诗,一生写诗二万多首,与大诗人陆游,范成大齐名。 3、自读课文,学习生字。 (1)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读古诗,同时用曲线在文中标出生字词。 (2)同桌交流,再读古诗,扫除字词障碍。(自读、小组读、分段读) 三、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1、检查生字的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卡片,“首、踪、迹、浮、萍、泉、流、爱、柔、荷、露、角”指名读。 (2)开火车读,小组竞赛读,评出最佳认字小组。 2、写字。 (1)出示我会写的2个生字: “首、采、无、树、爱、尖、角”,指名认读、领读。 (2)教师范写田字格中的生字,学生书空。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古诗两首》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朗读古诗的兴趣,能从诗中感受到夏天的情趣。 2、认识"所、牧"等12个生字,会写"诗、林"等6个字。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两首古诗。 【教学重点】 1、学习生字词。 2、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通过朗读能初步感悟诗歌的韵味和夏天美好的意境。【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生字词卡片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古诗《所见》: 一、激趣导入。 1、梁老师知道,咱们班的很多同学学过很多的古诗,也会背很多的古诗,谁愿意把自己最喜欢的一首诗背给大家听?(指名背诵) --展示学生平时的古诗积累 2、揭题,释题。 齐读课题。"所见"是什么意思?你知道吗?(指名说说) 小结:所见--所看见的事物(东西) 3、出示课文插图投影: 《所见》这首诗,写的就是诗人所看到的图上的景物。让我们也来看看图,你能用几句话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吗? 二、初读课文。 1、出示小黑板:预习"三读"法: 一读:读准读通课文。(大声朗读) 二读:划出生字,记住字形(不出声音默读) 三读:读懂句子,学会提问。(轻声读)

2、请同学们用我们学古诗的"预习三读法"来预习一下课文。 把不懂的字、词、句子用横线加上"?"划下来。如:? 3、学习生字。 (1)、预习好了,你能把古诗中的生字读出来吗?(出示带拼音的生字) 自己练读、指名读、开火车读。 (2)、老师相信你们不用看拼音也能读出来。(出示不带拼音的生字) 自己练读、指名读、齐读。 (3)同桌对读,检查。 三、精读课文。 1、你能把这首诗流利地读出来吗?指名读(两名) 2、播放音乐,教师范读。 学生闭上眼睛听,初次感悟、体会诗句的意思。 3、学生练读全诗。(4人组内合作朗读)指名1号做朗读汇报。 4、在4人组内交流:古诗写了画中的哪些景物?有不明白的地方吗? 5、全班交流。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教师相机解决问题) 预设问题:什么叫"振林樾"?(传遍了树林) "意欲"是什么意思?(想要做什么事情) 6、理解诗意。 (1)出示课文插图。 A师指"牛与牧童"图问:这是怎样的一个情景?(牧童骑黄牛) B放录音(牧童歌唱的声音)听!牧童高兴地唱起了歌,他的歌声怎么样?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歌声在树林里回荡。出示诗句: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C齐读诗句。 (2)、演示"牧童捕蝉"的动作及"蝉叫声"。说说第二句话的意思。 心想捕捉鸣叫的知了,马上站在树下一声不响。出示诗句: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齐读诗句。 (3)、你能把这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吗?(小组合作完成)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歌声在树林里回荡。心想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马上站在树下一声不响。

小学一年级语文古诗两首(所见、小池)

古诗两首(所见、小池) 一年级语文教案 ●一、教材简析 本课是两首古诗,《所见》的大意是: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歌唱,一声不响地站在了树下。这首诗写的是“意欲捕鸣蝉”的情趣。《小池》的大意是:泉眼珍惜地让泉水悄然流出,倒映在水面的浓密的树阴喜欢这晴天风光的柔和。嫩绿的荷叶那尖尖的小角刚露出水面,就有蜻蜓飞来落在上头。这首诗写的是“小荷才露尖尖角”的情景。两首古诗从不同侧面表现了夏天的情趣。 ●二、学习目标 1、认识“所”、“牧”等12个生字,会写“诗”、“林”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有朗读古诗的兴趣。 ●三、学习重难点 1、重点:认识12个生字,会写6个字;能正确流利地读古诗背诵古诗。 2、难点: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四、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看图激趣

1、出示文中的插图:图中画了谁?他在干什么?他想干什么?(指名说)袁枚作了一首诗,大家想读读吗? 2、板书课题,指导读准平舌音“所”。 初读感知,了解诗意 1、自由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同桌对读,检查字音。 3、再自由读,说说古诗写了画中的哪些景物。 4、指名说。。 图文结合,再读感悟’1、出示课文插图:师指“牛与牧童”图,问:这是什么?(牧童骑黄牛) 放录音(牧童唱歌)问:听,牧童高兴地唱起了歌,他的歌声怎样?(歌声振林樾) 师诵:“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2、多美的一首诗,我们再来读一读! a、齐读。 b、指名读。 c、男女读。 读诗想画面 1、教师配乐朗诵,学生想像古诗描绘的画面。 2、教师引导学生根据画面练习背诵。 (a、引背。b、同桌对背。c、齐背) 读一读,想一想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6《古诗二首》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诗词解析素材冀教版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6《古诗二首》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诗词解析素材冀教版 宋·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 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 铁马冰河入梦来。 注释: (1)僵卧:直挺挺躺着。此指无所作为。 (2)孤村:孤寂荒凉的村庄。 (3)不自哀:不为自己而感到悲伤,不为自己哀伤。 (4)尚:副词,还,仍然;表示事情的继续或残存状态。 (5)思:想着,想到。 (6)为:介词,为,为了;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 (7)戍轮台:在新疆一带防守。戍(shù),守卫。轮台:现在的新疆轮台县,汉代曾在这里驻兵屯守。这里泛指北方的边防据点。 (8)夜阑:夜将尽。阑(lán):残尽。 (9)卧听:躺着听。 (10)风吹雨:风雨交加,和题目中“风雨大作”相呼应;当时南宋王朝处于风雨飘摇之中,“风吹雨”也是时局写照,故诗人直到深夜尚难成眠。 (11)铁马:披着铁甲的战马。 (12)冰河:冰封的河流,指北方地区的河流。 译文: 我僵直地躺在孤寂荒凉的乡村里,没有为自己的处境而感到悲哀,心中还想着替国家防卫边疆。

夜将尽了,我躺在床上倾听那风雨的声音,披着铁甲的战马驰过冰河征战疆场的情景又进入我的梦境。 赏析: 这首诗以“痴情化梦”的手法,深沉地表达了作者收复国土、报效祖国的壮志和那种“年既老而不衰”的矢志不渝精神,向读者展示了诗人的一片赤胆忠心。 诗的开头两句,是诗人灵魂和人格的最好说明。虽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诗人作为年迈多病的老人也已不能承担报国杀敌的义务了。作为一个既无责任也无义务的七旬老人仍有“为国戍轮台”的壮志,这就不能不让人肃然起敬慷慨扼腕。 “夜阑卧听风吹雨”紧承上文。因“思”而夜阑不能成眠,不能眠就更真切地感知自然界的风吹雨打声,由自然界的风雨又想到国家的风雨飘摇,由国家的风雨飘摇自然又会联想到战争的风云、壮年的军旅生活……这样听着、想着,辗转反侧,终于幻化出一幅特殊的梦境:“铁马冰河”。 俗语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铁马冰河入梦来”正是诗人日夜所思的结果,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诗人的英雄气概。这也是一代志士仁人的心声,是南宋时代的民族正气。

四年级语文上册《5.古诗二首》练习题

5 古诗两首
一、语境识字,我能根据拼音写词语。
寒冬 là yuè(
)天,他居然 hún shēn(
)湿漉漉地从河边回来,妈妈顿时起了 yí
xīn(
),难道这孩子去摸鱼了?真是胆大包天啊!
二、辨别同音字填空。
lǐng ____导 云____ 山____ ____袖 ____取
fēng 山____ 蜜____ 刮____ ____峦 险____
cè ____身 检____ ____所 ____面 ____验
三、我能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1.题西林壁
( ) A.做题 B.书写,题写 C.题目
2.只缘身在此山中( ) A.缘由 B.缘分
C.因为
四、我是小法官,对的打“√”,错的打“╳”。
1.本文的两首古诗都是宋代的苏轼写的。(
)
2.“题西林壁”中的“西林”指西林寺。(
)
3.本文的两首诗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于写景中蕴含了深刻的人生哲理。(
)
五、根据诗句的意思写出学过的诗句。
1.(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本来的面目,是因为我自己身在这重峦叠嶂的深山之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山峦重重,水道弯弯,正怀疑无路可走的时候。忽然看见柳阴深深,鲜花明艳,又一个 村庄出现在眼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默写《题西林壁》,并理解填空。 跟我学:要做好这类题目,首先要熟读古诗,理解诗歌的意思,在这个基础上体会诗人的情 感。
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____________________。 不识庐山真面目,____________________。 1.俗话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诗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说明了这个道理。 2.诗的前两句写了诗人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同位置观 看______的感觉。 3.从《题西林壁》这首诗中得到的启发是( ) A.对复杂的事物,只要看到一方面,就可以推断出其他方面。 B.对复杂的事物,应多角度观察、多方面调查了解,抓住主要的方面思考。 C.对复杂的事物,既要多方面观察,调查了解,又要亲身去体验,去分析。

小学一年级语文 《1、古诗两首》

《1、古诗两首》 一年级语文教案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知道这些字在诗句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3。初步理解这两首古诗的意思,感受作者热爱春天、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 挂图、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人新课 小朋友们,现在正是春天,天气暖和,百花齐放,人们心情舒畅。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就是古代诗人为表达对春天的喜爱之情而写的两首诗。(板书: 古诗两首) ●二、教学《春雨》 l、板书诗题: 春雨 2、解题: 这首诗是唐朝大诗人杜甫写的。原诗有八句,这里节选其中的前四句,说的是春雨的特点。

3、教师范读一遍,领读两遍。 4、看图导读,结合学习生字。 (1) 出示挂图,指导学生看图说出春雨细密、滋润万物、催开百花等特点。诗人是怎样来写这春雨的呢? (2) 指名读诗句。 (3) 出示生字卡片,学习生字。 乃:nǎi,鼻音。共两画,第一笔是“横折折折钩”,第二笔是“撇”。这里“乃”是就的意思。 随:suí,平舌音。左右结构,右部先写“有”,再写“ ”。“随”是跟从的意思。 润:rùn,翘舌音,前鼻音。左右结构,右部先写“门”,再写“王”。润是加水分,使东西不干枯的意思。指名学生读生字,说说生字的笔画或结构,讲生字的意思。 (4) 分句讲读。 ※ 指名读“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 这两句诗是什么意思? (春雨像知道时节似的,当春天一到,它就下起来了) 想一想:为什么诗人说它是“好雨”呢? (因为春天庄稼最需要雨水,所以诗人说春雨是好雨)对,这两句诗赞美了春雨来得及时。 ※ 齐读这两句诗。 ※ 指名读随风潜人夜,润物细无声。

2017年春季学期新人教版一年级语文下册课文 4 12《古诗二首》教案

12 古诗二首 设计说明 《池上》一诗描写了一个小娃“偷采白莲”的有趣情境,非常接近儿童的生活,符合儿童的心理,充满了童真、童趣。《小池》以清新活泼的语言描写了初夏荷花池的美丽景色,表现了诗人对自然景物的由衷喜爱之情。本课的设计重点是使学生学会古诗并掌握识字方法,在此基础上,通过情境体验,让诗中的画面和诗人的感情在学生头脑中“活”起来,使学生回想起自己的生活经验。通过朗读、想象等激发学生的情感,借助音乐、画面等教学手段,带领学生走进诗中,感受诗中儿童的快乐,进而体会诗歌的韵味和美好意境,受到美的熏陶。课前准备 1.课文插图、关于本课的多媒体课件。(教师) 2.古筝曲《春江花月夜》。(教师) 3.做一份本课生字小卡片。(学生) 4.搜集整理以前读、背过的古诗。(学生)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引入新课 1.师引言:同学们,夏天到了,你们高兴吗?说说为什么。(学生交流)是啊,老师也非常喜欢夏天,去年夏天,老师还出去游览了一番,拍了不少照片呢!今天,老师把照片给你们带来了,大家愿意和老师一起分享快乐吗?请大声说出你们看到的美景吧!(课件展示令人赏心悦目的荷塘美景:碧绿的荷叶挨挨挤挤,亭亭玉立的荷花娇媚动人,鲜嫩的莲蓬清香诱人。) 2.师激趣:看到这么美的荷塘,你们最想干什么或说什么?(学生交流)看到这么美的池塘、莲花,谁不想欣赏一番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欣赏——第12课《古诗二首》。 3.识记并书写生字“首”。 (1)指生当小老师领读,注意强调“首”是翘舌音。 (2)结合字理图讲解“首”的本义并组词。 (3)结合本课讲解“首”的引申义并组词。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6《古诗二首》塞下曲诗词解析素材冀教版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6《古诗二首》塞下曲诗词解析素材 冀教版 卢纶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注释: ①塞下曲――古代歌曲名。这类作品多是描写边境风光和战争生活的。 ②惊风――突然被风吹动。 ③引弓――拉弓,开弓,这里包含下一步的射箭。 ④平明――天刚亮的时候。 ⑤白羽――箭杆后部的白色羽毛,这里指箭。 ⑥没――陷入,这里是钻进的意思。 ⑦石棱――石头的边角。 译文: 昏暗的树林中,草突然被风吹得摇摆不定,飒飒作响,将军以为野兽来了,连忙开弓射箭。 天亮去寻找那只箭,已经深深地陷入石棱中。 赏析: 这首边塞小,写一位将军猎虎的故事,取材于西汉史学家司马迁记载当时名将李广事迹的《李将军列传》。 诗的前两句写事件的发生:深夜,山林里一片昏暗,突然狂风大作,草丛被惊得刷啦啦起伏抖动;蛙人起落处恍恍惚惚有一头白虎扑来。这时,将军正从林边驰马而过,他眼疾手快,拉满弓一箭射出…… 后两句写事件的结果是:第二天清晨,将军记起昨晚林间的事,顺原路来到现场,他不禁大吃一惊:明亮的晨光中,分明看见被他射中的原来不是老虎,而是一座巨石。恐惧

感默然蹲在那里,那枝白羽箭竟深深钻进石棱里去了!请注意箭射入的部位,是窄细的尖突的石棱!这需要多大的臂力,多高的武艺啊! 有人要问,将军射老虎,干吗不当时就看结果,还要等第二天早晨?原来的故事并没说第二天才知道射中的是石头呀!这,就是诗人的艺术处理了。第一,这样可以表现将军的自信,从来是百发百中,这一次还怕它死不了跑掉吗?第二,可以增加形象的直观性,让人看得更清楚些,如果是当夜就看,固然也能发现是一场误会,但很难取得现在这样的画面一般的鲜明效果。

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20.古诗两首教学设计说明

20 古诗两首 《池上》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学会诗中出现的两个生字“浮、萍”。 3、理解诗句的容,想象诗中描写的情境,感受乡村孩子质朴、纯 真的童心之美。 教学重点: 1、读中理解诗句的含义,读中感悟诗文的意境,体会童真童趣。 2、有感情的朗读、背诵《池上》,丰富古诗积累。 教学难点: 1、在理解的基础上,结合诗句展开想象,体会童年的纯真与快乐, 与古诗意境产生共鸣。 2、品味古诗语言,抓住“偷采”、“不解”、“藏踪迹”等词语感受诗人炼字之妙。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调动积累,导入新课。 1、师:现在已是初夏时节,星期天我路过南湖边的一个小池塘时,看到有几朵小荷已露出粉嘟嘟的笑脸,我想到了诗人万里《小池》中的“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说到池塘、荷花,你们还想到哪些诗句呢? 2、学生交流自己积累的关于池塘或荷花的诗句。 3、师:今天我们要学的一首古诗也是讲的夏日池塘上发生的事,它的题目就叫《池上》。(板书诗题:池上)相机顾名思义理解诗题:荷花池塘里。 4、学生齐读题目。 5、简介作者白居易。 (1)学生说自己知道的关于白居易的生平、诗作、诗风。

(2)教师小结: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从小生活清贫,对社会Array黑暗和人民疾苦有较深的了解,他写了很多诗,揭露统治者的奢侈腐化,即有名的“讽喻诗”。他热爱大自然,写了不少描写山水景物的小诗。他的诗质朴自然,通俗易懂,老少能读。白居易一生写诗3600多首,是唐朝写诗最多的诗人。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池上》。要求:读准字音,把诗句读通顺。 2、检查初读情况。 (1)指名读古诗,集体正音。 ①读准后鼻音:撑、艇、萍;②学习新词:浮萍,理解词义,练习书写。(2)齐读诗歌。 (3)学生简单说说池塘上发上了一件什么事儿。(一个小孩偷采白莲。)3、学生再次自由读古诗。要求:边读边想诗句的意思,画出不理解的词句。 4、小组合作学习,弄懂诗意。 (1)学生结合前后句和插图,借助工具书,自己理解诗句含义。 (2)小组逐句交流自己的理解,互相启发、补充。 5、集体交流,了解《池上》大意。(指名说自己对诗句的理解) 三、吟诗炼字,体会意境。 (一)前两行——小娃偷采莲。 1、学生自由轻声诵读古诗,边读边想象画面。 2、学生交流“看”到的画面。 (1)怎样的荷塘,怎样的白莲? (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想象到的“莲叶何田田”的美好画面,唤起学生对荷花池和娇嫩莲蓬的向往之情。) (2)小孩如何偷采白莲的? ①学生畅谈自己想象到的小娃偷采白莲图。因太想吃那嫩滑、甜美的莲蓬, 而不经大人同意就小心翼翼、偷偷撑船去采池中莲蓬。

小学五年级语文3《古诗两首》人教版

3《古诗两首》人教版 五年级语文教案 ●一、教学内容: 这两首古诗都描绘了祖国山川景色,但《天门山》主要写所见,抒发了赞美之情;《体西林壁》侧重讲所感,感悟人生哲理。(2课时) ●二、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的生字。 2、借助字典和课后注释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写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两首古诗,默写其中一首。 ●三、教学重点、难点: 想象诗歌描写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四、教学方法: 熟读、简析、体情、自主学习。 ●五、学生学习方法: 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讨论交流。 ●六、使用媒体: 挂图、投影、幻灯。 ●七、教学程序: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古诗作为我国悠久文化的宝贵遗产,深受同学们的喜欢。最近的课外时间你又背诵了哪些古诗?背给大家听。 2、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古诗《望天门山》,大家说可能怎样来学习? 教师根据学生的建议,归纳出台下顺序(如果学生在过去的学习中没有这样的练习,有可能总结不出来,教师可以进行引导):

3、解古诗的作者及背景; (1)理解重点字词的意思,大体了解诗意; (2)体会作者的感情; (3)感情诵读。 ●二、学习古诗。 第一步: 1、根据搜集到的资料,谈谈你对作者李白的了解。 2、说说你对题目的理解。 第二步: 1、组合作,利用字典、课后注释和文中的插图(投影出示插图)自学古诗,互相交流。 2、通过自学,你明白了什么?全班交流。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弄明白下面几个重点的词语的意思:天门、楚江、中断(中间断开)、开(通)、至此回(在这里拐弯),通过理解这些重点的词语,帮助学生理解诗意。 [意图:运用小组合的方式,让学生自主探究诗句的意思,在充分自学的基础上相互交流、学习,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合作能力。] 3、还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提出来大家一直解决。 4、再读这首诗,边读边想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先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也可以把自己想像到的画面简单画出来,在交流时结合画面叙述。(建议教师在交流中尊重学生不同的感受,不要强求学生叙述得太一致,将大概诗意叙述好即可。) 第三步: 1、读这首诗,想想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2、交流。 第四步: 1、刚才,我们一起欣赏了这首诗歌所描写的雄伟的景象,体会了作者的赞美之情,让我们来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先自由读,再请学生读给全班同学听。 2、背诵这首诗。(教师可以适时地给学生配乐朗读。) ●三、拓展阅读。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明月3古诗二首(鸟鸣涧暮江吟)教案1北师大版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明月3古诗二首(鸟鸣涧暮江吟)教案 1北师大版 教学内容: 两首唐诗——王维的《鸟鸣涧》和白居易的《暮江吟》。《暮江吟》诗人选取了红日西沉到新月东升这一段时间里的两组景物进行描写:前两句写夕阳落照中的江水,后两句写新月东升的夜景。《鸟鸣涧》描写诗人看到的春山由明月、落花、鸟鸣所点缀的静谧意境。教学目标: 1.采用灵活多样的学习方法了解诗意,体会古诗的意境;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尝试背诵古诗; 3.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掌握自学古诗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欣赏古诗,揭示课文题目。 1.同学们,喜欢古诗吗?想必大家平时一定积累了不少古诗,谁背首古诗给大家听听? 2.我这还有几首古诗的图画,咱来看图猜古诗、背古诗,怎么样?敢不敢试一试?——谁先猜出了是哪首古诗,就站起来大声背给大家听!其他同学会背也可以站起来一起背。 (课件演示:游子吟,早发白帝城,清明,望庐山瀑布——没难倒你们,咱再来一首;看来这首古诗有一定难度;想继续试试吗?) (古朗月行——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碧云端。——我已经感受到同学们对古诗的喜爱之情。望着一轮明月,不同的诗人有不同的感受。这节课,让我们走进《古诗二首》,再来学习两首与明月有关的古诗。先来学习唐代诗人白居易写得《暮江吟》——我来板书题目,请大家仔细看。(板书:暮江吟,请大家齐读课题) 3.知道“暮”是什么时间吗?“吟”是本课生字,一个口字旁,一个今天的今,知道它的意思吗——表示歌咏、作诗的意思。“暮江吟”就表示歌咏傍晚江边的美景。 二、学习古诗《暮江吟》。 1.让我们快来读读这首古诗吧!多读几遍,请你试着读准字音。 2.谁有信心站起来读读这首诗? 评价:(指名3个学生) 字音读准了,看得出你已经有所收获; 读出了古诗的韵味; 同学们的朗读水平很高,个个读得好,还有谁想读? 3.看来大家已经对这首诗感兴趣了。那就请你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想怎样读就怎样读:可以像古人那样摇头晃脑地读;可以站起来大声读;也可以同桌之间互相读,把这首诗美美得多读几遍。 4.大家读得又投入又熟练。诗的意思读懂了吗?有什么问题提出来,咱们一起解决。 ——(课件变红字“残阳、瑟瑟、可怜)能提出问题的孩子最爱动脑筋;产生问题能解决的孩子更了不起。 (板书:残阳;为什么不说“照”而用“铺”呢;瑟瑟 可怜——在这里是什么意思,你读懂了吗?这么多的同学不明白,为什么不问?大胆提出你的问题,还有不明白的吗?) 5.残阳——夕阳。指快要落山的太阳。 铺——此时太阳已经接近地平线,贴着水面斜射,阳光非常平缓柔和。 用什么方法解决这个问题?——通过看图可以更好的理解这个词。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21古诗两首《池上》《小儿垂钓

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21古诗两首《池上》《小儿垂钓》精品 教案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学会诗中出现的两个生字“撑、艇、萍”。 3、理解诗句的内容,想象诗中描写的情境,感受乡村孩子质朴、纯真的童心之美。 教学重点: 1、读中理解诗句的含义,读中感悟诗文的意境,体会童真童趣。 2、有感情的朗读、背诵《池上》,丰富古诗积累。 教学难点: 1、在理解的基础上,结合诗句展开想象,体会童年的纯真与快乐,与古诗意境产生共鸣。 2、品味古诗语言,抓住“偷采”、“不解”、“藏踪迹”等词语感受诗人炼字之妙。 教学准备: 1、教学多媒体演示文稿。(文字、图像) 2、师生查找诗人、诗作相关资料。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池上 教学过程: 一、调动积累,导入新课。 (大屏幕出示白居易的《草》) 孩子们,这首诗我们都很熟悉。(个别朗读)这首诗的作者是?(白居易)谁把你了解的白居易介绍给大家? 1、学生交流白居易的资料。 教师小结、补充: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他热爱大自然,写了不少描写山水景物的小诗。他的诗质朴自然,通俗易懂,老少能读。他每次写成诗后,都要把诗读给老人听,所以他的诗人人都听得懂,都会读。白居易一生写诗3600多首,是唐朝写诗最多的诗人。 2、交流白居易的诗作。

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白居易的诗《池上》。板书,读课 题。 这首诗也很简单,看课题,从课题上看,是在哪里?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池上》。要求:读准字音,把诗句读通顺。 2、检查初读情况。 (1)指名读古诗,集体正音。 ①读准:撑、艇、萍; ②学习新词:浮萍,结合图片理解词义,练习书写。 (2)齐读诗歌。 (3)学生简单说说池塘上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儿。 (一个小孩偷采白莲。) 3、学生再次自由读古诗。 要求:边读边想诗句的意思,画出不理解的字、词、句。 三、吟诗炼字,体会意境。 (一)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1、学生自由轻声诵读古诗,边读边想象画面。 3、学生交流“看”到的画面。 (1)怎样的荷塘,怎样的白莲? (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想象到的“莲叶何田田”的美好画面,唤起学生对荷花池和娇嫩莲蓬的向往之情。) (2)小孩如何偷采白莲的? ①学生畅谈自己想象到的小娃偷采白莲图。 相机提问:莲蓬有什么吸引小娃的地方,让他偷偷的去摘? 因太想吃那嫩滑、甜美的莲蓬,而不经大人同意就小心翼翼、偷偷撑船去采池中莲蓬。 师图片演示:莲蓬是荷花的莲房,初夏时当荷花在田田的荷叶中绚丽的盛开,莲蓬只是荷花的花心,娇小嫩黄,藏于美丽繁荣花瓣之中,当盛夏之后,荷花的花瓣渐渐脱落,便会变成一只只碧绿的莲蓬。 ②看图,指导学生读出小娃天真、调皮的感觉样子。个别读,评价。 ③自由朗读前两句,思考:你最欣赏其中哪个字?

五年级上册 古诗两首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两首访隐者不遇、所见》教学设计板书设计教案 古诗两首文本解读:课文的两首古诗均是五言绝句,语言清新、平白。《寻隐者不遇》的作者是唐代诗人贾岛。诗歌记叙以诗人前往山中寻访隐者而没有遇到这件事。课文主要写了诗人与童子的问答,体现了隐者高洁的性格以及诗人对他的仰慕。本诗的特点是寓问于答,平白如话。《所见》是清代诗人袁枚的作品。诗人向我们展示了一幅生动的牧童行歌捕蝉图。画面动静结合,活泼有趣。作者在对乡村自然的描摹过程中,抒发了自己对乡村田园风光的喜爱之情。教学目标分析: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学会本课2个生字,理解诗句中的词语,说说古诗的大概意思。3、凭借语言文字,想象诗歌所描写的景象,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内蕴美。教学资源运用:1、放大课文插图或投影片。2、老师多阅读些唐诗,并了解作者贾岛的生平及有关材料。课时分配及目标设置:2课时第一课时1、体会《寻隐者不遇》这首诗采取问答体,写出山的高大幽深和行踪不定的隐士生活情景。1、背诵并默写诗。第二课时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熟读及背诵古诗《所见》。2学会本诗中的2个生字,理解诗句中的词语,说说古诗的大概意思。3借助语言文字,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景象,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内蕴美。教学构想或建议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我们曾经学习过不少古诗,谁来背背看?(检查学生学习情况)二、揭示诗题:1、板书《导隐者不遇》。2、解题。访:访问、拜访、寻访。隐者:隐居的人。不遇:没有遇见。3、揭图。请看图——出示投影片(或课文插图。)、(1)想想并思考:图上画的两个人是谁?(2)说说这幅图画是描写什么情景?(诗人与童子对话的情景)(3)图上看不到隐者,他到哪儿去了?三、朗读课文:1、老师范读。2、学生一边轻读全诗,一边理解诗句的意思,画出不理解的字词。3、指名试读全诗。四、讲读课文:1、诗人到什么地方寻找隐者?(山中僻野)见到了没有?(没有)隐者到什么地方干什么去了?从哪些诗句中表达出来?(上山采药去了。只、此)2、诗人是怎么知道这些情况的?诗人是在哪里碰到这个童子的? 3、这个童子与隐者是什么关系?从诗句中哪个字里看出来是这种关系?(师徒关系的“师”) 4、隐者的这个小徒弟能具体知道师父到哪座山的哪个地方采药的吗?这双是从哪一诗句中表达出来的? 5、“云深不知处”中“云深”是什么意思?从这里可以看出这座山是怎样的一座山?(云雾迷蒙的意思、高大)又从连他的小徒弟也不知道师父到底在这座山的什么地方采药,可以看出隐者的生活是一种怎样的生活方式?(行踪不定、飘飘欲仙) 6、从整首诗看,哪一句是写诗人问,哪几句是写童子答?小结:《寻隐者不遇》这首诗采用问答体的形式,是通过“我”与童子的对话形式写的。第一句问,以下三句答。写出了山的高大幽深和踪迹不定、飘飘欲仙的隐士生活情景。五、齐读全诗,说说每句诗的意思:第1句:我寻访隐者时,在一棵松树下碰到他的小徒弟。我问他师父哪里去了。第2句:他说师父上山采药去了。第3句:师父就在这座山里。(只:就是。此:这)第4句:山上的云雾迷漫,我不知道到底在什么地方。(深:浓重。处:地方)小结:说出全诗的意思。六、布置作业:朗读、背诵课文。课时作业设计:一、比一比,再组词。隐()处()深()此()稳()外()探()些()二、默写《寻隐者不遇》并回答。1、从童子的回答中想象一下,诗人可能问了些什么?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个别、集体等多种形式背诵《寻隐者不遇》。2、同学们,如果说中国悠悠五千年的古文化是一串珍珠,那古诗就是其中的一颗美丽的明珠,古诗的魅力就在于能用最少的文字,展现出丰富的画面,让人多产生无尽的想象。今天我们用读诗句、想画面的方法来学习一首古诗。3、板书《所见》,指名读,齐读课题。4、“所见”是什么意思?想知道他看到了些什么吗?读了这首诗就会明白了。请大家自读古诗,多读几遍,把字音读准,诗句读顺,同桌互相检查读。二、初读检查:1、指名读,检查正确。2、出示生字新词:骑振樾分析并记字形。3、你能把这首诗流利地读出来吗?指名读,范读,合作读。三、整体感悟,层层推进:1、自由读全诗,边读边想,你知道了什么?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全班交流。重点明白“振林樾”与“意欲“的意思(传遍了树林;想要做什么事情)2、进一步理解诗意前两句。(1)观察课文插图,这是怎样的一幅情景?(牧童骑黄牛)想象:牧童高兴地唱起了歌,他的歌声怎么样?(2)出示诗句: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这可真是个快乐的小牧童,你能和哪些词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古诗两首教案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古诗两首教案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学会诗中出现的生字“撑、艇、浮、萍”。 3、理解诗句的内容,想象诗中描写的情境,感受乡村孩子质朴、纯真的童心之美。 教学重点: 1、读中理解诗句的含义,读中感悟诗文的意境,体会童真童趣。 2、有感情的朗读、背诵《池上》,丰富古诗积累。 教学难点: 1、在理解的基础上,结合诗句展开想象,体会童年的纯真与快乐,与古诗意境产生共鸣。 2、品味古诗语言,抓住“偷采”、“不解”、“藏踪迹”等词 语感受诗人炼字之妙。 教学过程: 一、调动积累,导入新课。 1、师:现在已是初夏时节,星期天我路过南湖边的一个小池塘时,看到有几朵小荷已露出粉嘟嘟的笑脸,我想到了诗人杨万里 《小池》中的“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说到池塘、 荷花,你们还想到哪些诗句呢? 2、学生交流自己积累的关于池塘或荷花的诗句。 3、师:今天我们要学的一首古诗也是讲的夏日池塘上发生的事,它的题目就叫《池上》。(板书诗题:池上)

相机顾名思义理解诗题:荷花池塘里。 4、学生齐读题目。 5、简介作者白居易。 (1)学生说自己知道的关于白居易的生平、诗作、诗风。 (2)教师小结: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从小生活清贫,生逢战乱,对社会黑暗和人民疾苦有较深的了解,他写了很多诗,揭露统治者的奢侈腐化,即有名的“讽喻诗”。他热爱大自然,写了不少描写山水景物的小诗。他的诗质朴自然,通俗易懂,老少能读。白居易一生写诗3600多首,是唐朝写诗最多的诗人。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池上》。要求:读准字音,把诗句读通顺。 2、检查初读情况。 (1)指名读古诗,集体正音。 ①读准后鼻音:撑、艇、萍; ②学习新词:浮萍,理解词义,练习书写。 (2)齐读诗歌。 (3)学生简单说说池塘上发上了一件什么事儿。(一个小孩偷采白莲。) 3、学生再次自由读古诗。 要求:边读边想诗句的意思,画出不理解的词句。 4、小组合作学习,弄懂诗意。 (1)学生结合前后句和插图,借助工具书,自己理解诗句含义。 (2)小组逐句内交流自己的理解,互相启发、补充。 5、集体交流,了解《池上》大意。(指名说自己对诗句的理解)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