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陕西新型城镇化问题研究定稿

陕西新型城镇化问题研究定稿

陕西新型城镇化问题研究定稿
陕西新型城镇化问题研究定稿

陕西新型城镇化问题研究

商洛市委党校陈永芝

一、关于城镇化的相关理论研究及其在我国的实践探索

1.我国城镇化发展的理论探索。从解放后到现在,我国城市化经历了艰难曲折的历程,目前学界仍争论不止,观点不一。王小鲁(2011)认为,目前我国一百万人口以上大城市不是太多,而是仍然太少,他强调,重点主要是要形成更多的新的大城市。曹宗平(2011)认为,西部县城具备明显的比较优势,西部城镇化的重点应放在科学有序地建设县城上,将县城作为城镇化的主体加快发展。马晓河、胡拥军(2011)则认为,在中西部地区,做大做强有发展潜力的中小城市,使之成为具有较强聚集效应的大中城市,成为能带动地方经济、具有较强要素聚集效应的增长极,是完善中西部地区城镇体系的首要工作。而李富田、李戈(2010)通过对四川省31个镇、村的调查表明,多数小城镇由于产业基础薄弱,人口聚集功能有限,更多的农民选择了流向大中城市,而非小城镇。所以农民进城还是进镇是一个现实问题,也是一个难题。

不仅仅是学界如此,政界的宏观政策也在发生显著地变化。从1980年的“严格控制大城市,合理发展中小城市,积极发展小城镇”到2001年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从2007年党的十七大提出的“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功能完善、以大带小的原则,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协调发展”到2010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要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合理确定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功能定位、产业布局、开发边界,形成基本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一体化、网络化发展的城镇化新格局”,再到“十二五”规划提出今后五年我国城镇化率要由47.5%提高到51.5%,城镇化发展由速度发展到速度与质量并重。可以看出,我们关于城镇化发展的问题在实践中也处在“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这种政策变化反映了我国农民及农民工从被禁止进镇进城到允许进镇进城,再到鼓励和支持进镇进城的艰难历程。

2.城镇化发展道路的实践探索。总体上说,我国城镇化的速度、数量

相对发展较快,但是城镇化的质量提高较为缓慢,城镇化速度与质量严重不协调,城镇化发展粗放。目前中国的城镇化呈现出典型的不完全城镇化特征,特别是西部地区的城镇化发展始终处于适应性调整过程中,表现在:一是大城市短缺,大城市和中小城市之间缺少能量、信息和要素交流的恰当城市载体;二是城市群太少,带动辐射能力不强。西部现有成渝城市群、关中---天水城市群、北部湾城市群等,但是这些相对较大的大城市群之间以及城市群内部的城市之间本身并没有明确的功能分工、要素互补、市场共享以及利益均沾等紧密的关联关系,因而其聚集辐射带动能力都不强。三是小城镇发展数量增多,但是绝大多数小城镇规模偏小、功能单一、基础设施不健全、吸引力不强、无法承担城市所具有的多种核心职能作用,农民转入意愿不强烈。时下专家总结出来的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即推动城镇化进程的模式有渐进式城镇化道路、生态型城镇化道路、集约型城镇化道路、融合型城镇化道路等。陕西城镇化要实现可持续发展,无论采用哪种方式或创新发展,都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循序渐进,不可一哄而上,盲目造城造镇。

二、陕西新型城镇化发展存在的困境

1.城镇化水平总体较低,各地市差距较大。2010年陕西城镇化率为46.5%,虽然仅低于全国城镇化率0.1个百分点,但是和东部发达省份及地区相比较,差距较大。山东省2009年城镇化率已达48.3%,广东省城镇化率在2006年就达到了60.68%。同时省内各地区城镇化水平参差不齐,差距甚大。2010年,西安市城镇化率已达68.8%,宝鸡城镇化率为45%,榆林城镇化水平仅为40.5%,延安城镇化水平只有38.8%,汉中城镇化率仅为37.02%,渭南城镇化水平仅为37%,安康城镇化率才达到35%,商洛城镇化率才达到36%,全省只有西安作为省会城市城镇化率较高之外,其它次核心城市的城镇化率大都远低于陕西省平均水平,也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更不用说各地区内的县域城镇化水平,总体就更低。

2.城镇体系发展不完善,产业发展层次低。陕西城镇规模等级体系结构不平衡,城镇空间分布较集中,主要集中在以西安为中心的关中城市群,其它地区不同规模、不同等级、不同职能的城镇之间没有形成结构和功能完整的城镇体系,城镇的产业发展层次低,加之建制镇的规模普遍很小,

接受大中城市辐射带动难,推动建设富裕新农村也很难,无法和工业化发展相互作用、相互推动。如,关中地区就集中了全省超过50%的人口,西安市的经济总量就超过了全省的50%,而陕南陕北地区的中心城市基本都是“地改市”,管理范围分散,城市聚集功能较弱,已规划建立的城市群带动经济发展的能力还明显不足,主导产业不突出,对县、区带动力不强。

3.缺乏统筹超前规划,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主要表现在:一是很多城镇发展只注重了城镇化发展的框架规模,没有注重城镇化发展的功能设置,城市地域特色不明显,相关配套设施建设滞后,产业人口集聚度低,综合服务功能较弱,辐射带动作用不强。二是陕南陕北的城镇化发展大多都是依据区域山势和道路交通设施而建成的,城镇化建设尚处于以基础设施建设为主的起步阶段,还处于由村庄向城镇演变的起步阶段,区域功能布局、产业布局、空间布局不合理的矛盾相对突出。三是陕南汉江干支流沿岸和关中渭河干流下游沿岸城镇防护设施薄弱,受洪涝等灾害威胁影响明显;陕北及关中城镇化发展受水资源短缺影响严重,农村及小城镇水资源设施建设短缺明显。此外一些小城镇的电力、通讯、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城市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滞后,阻碍了小城镇建设的进度。

4、资金投入不足,城镇化进程受阻。高质量、高水平的城镇建设需要较多的资金投入。然而目前投入资金不足已成为制约陕西加快城镇化进程的瓶颈。从纵向投入来看,2010年陕西在城镇投资中,第一产业投资212.84亿元,只占城镇投资的2.6%,与上年持平;第二产业投资2984.87亿元,比重为36.5%,回落3.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投资4970.53亿元,比重为60.9%,只上升3.3个百分点;从横向来看,与周边相临的七个省份相比较,陕西2010年的GDP和地方财政总收入和其它省份之间都存在一定差距,如下表所示,在GDP总量上,陕西只比山西和甘肃省高,在地方财政总收入上,陕西只比四川和甘肃高。这说明,和周边相临的省份相比较,陕西的经济发展总体水平较低,地方财政总收入较少,城镇化投资能力弱,城镇化发展动力不足。

(资料来源:2010年各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5.城乡二元结构明显,制度性障碍突出。目前,由于城乡二元结构性矛盾还没有根本性变革,体制和政策还不完善,制度性障碍突出。主要表现在:一是城乡二元结构明显,扩大了城乡产业差距、社会差距、收入差距、社会福利差距,如果这种差距过大,得不到有效控制,就不可避免地影响城镇化乃至整个经济的发展速度和质量,并带来政治、社会等很多方面的问题。二是土地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教育制度、医疗制度、户籍制度、福利制度等相关制度规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的自由流动,城乡资源共享,制约了城镇化进程。三是农民工“半城市化”状态制约了城镇化发展的水平和质量。目前大量的农民工已经进城但是尚未市民化,严重制约了城镇化水平的提高。

三、陕西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路径与对策

1、规划先行,科学定位,探索适应不同区域特点的城镇化发展模式。具体讲:一是按照“中心突出、结构有序、功能互补、整体优化、城乡统筹”的发展理念,充分挖掘各城镇的内涵潜力,突出每个城镇的独特优势,提高资源在空间上配置的效率,提升城镇的品位,完善城镇功能。二是努力提升中心城市和县城服务综合服务水平,把中心城市建成以西安为核心的大都市圈和关中城市群,把陕南陕北的区域城市和县城建成具有一定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的中小城市,促进人口有序转移和聚集。三是积极探索符合区域特色优势的城镇化发展道路。开发以加工型、商贸型、资源开发型、教育科技型特色小城镇等为载体的城镇化发展体系,加快城市基础设施更新改造,明确实施步骤,促进城乡建设用地总体集约节约,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

2、以做大做强城镇群为重点,着力构建陕西特色的新型城镇化体系。一要做大做强关中城市群。要以西安为核心,强化城镇发展轴线,增强中心城市功能,培育城市一体化发展区,重点培育“一轴一环三走廊”城镇发展轴带,加快西咸一体化进程。二要以特色产业基地为依托,构建具有区域优势的陕南陕北城镇群。陕北要以能源化工基地建设依托,以榆林、

延安为中心,形成“两核、四极、人字型城镇带”空间格局的陕北城镇体系。陕南要以绿色产业基地为依托,以安康、汉中、商洛为中心,形成“两核一极、两带四轴”空间格局的陕南城镇体系。三要着力构建各具特色的县域城镇群。各市城区建设要坚持准确定位、体现特色、错位发展的原则,依托资源优势、产业特点和文化底蕴,突出建设主题,努力打造个性鲜明、独具特色的县域城镇群。四要大力发展小城镇。2008年启动实施的“关中百镇”建设,2009年启动实施的扶持陕北、陕南100个重点镇的建设措施取得了较好地示范带动效应。要优先安排省委省政府重点支持的“关中百镇”和“100个重点镇”建设的项目配套资金落实。这对于推进全省小城镇建设具有示范带动效应。

3、以产业发展为突破口,着力提升城镇化建设的经济支撑能力。一是优化产业结构,加强城镇间产业的合理分工与合作。进一步调整优化城镇产业结构和发展布局,加强城镇群中不同规模城市、城镇之间产业分工,增强城镇群整体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二是发展特色优势农业,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在陕南限制开发区,试行建立生态补偿机制为基础的有机农业和生态农业;在关中平原试行以沼气为核心的现代循环农业、资源节约型农业和环境友好型农业;在陕北试行以生态畜牧业为载体的可持续发展农业,重点支持渭南、杨凌等现代农业基地建设,力争实现区域农业发展的比较利益。三是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向城镇积聚,形成产业集群。各地要以工业园区建设、项目建设为载体,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着力发展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现代新型工业;着力发展以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矿产建材、农产品加工为重点的工业体系;着力培育以服务外包、旅游文化、现代物流、新型建材等产业集群,推进资源和要素向城市流动,不断增强城镇化建设的经济支撑能力。

4、以加快制度体制创新为载体,促进“空间城镇化”向“人口城镇化”转变。城镇化的实质是通过相关制度改革和建设,使农民真正转化为市民。户籍制度创新的着力点在于要将户籍本身附加的其它含义剥离,使户籍只是表明一种个人信息,这有利于农业剩余人口向城镇的转移和有序流动。公共服务制度创新的着力点在于从根本上减轻农民负担,降低农民变市民的机会成本。住房制度创新的着力点在于完善外来人口的住房保障制度,

建立并完善外来务工人员住房公积金制度和廉租房制度,制定解决外来人员住房的长期性政策。社会保障制度创新的着力点在于解决资金的来源问题和流动人口社会保障的可转移问题,等等。这些制度的发展与完善有助于降低农民进入城镇的门槛,提高城镇对农民的吸引力,增强城镇化的驱动力。

5、以城乡统筹为主线,推动城镇化与新农村共同发展。陕西长期以来形成的城乡二元管理体制和机制制约着城镇化快速推进。要进一步完善城镇功能,加快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充分发挥城镇吸纳作用,引导农民向城镇集中。要加强乡村公路、通讯等基础设施和文化设施建设,推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地区延伸,改善农村地区生产生活环境,促进小生产与大市场的对接,完善城乡之间劳动力、土地等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促进农业和农民增收。妥善解决留乡农民和离乡农民的生产、发展问题,做到留乡农民能够留得住,离乡农民能够放心地离开,充分保障农民及农民工利益,实现农民在城乡之间能够自由有序良性循环发展,实现城乡共同繁荣发展。

(课题参与人员:华中煜周省殷莉)

对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思考与建议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798865078.html, 对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思考与建议 作者:王德生 来源:《中国房地产》2013年第10期 新型城镇化建设热潮兴起于党的十八大召开后,新型城镇化建设或称为小城镇建设。当前在小城镇建设过程中,存在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如不能及时妥善地予以解决将可能成为城镇化建设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 一、存在的问题 1.对城镇化的理解不够透彻 在城镇化建设中,许多人认识上存在偏差,认为城镇化就是要建设越来越多新的小城镇,或把原来的小城镇进行扩大或进行旧城改造,将更多的农民转化为城镇居民,试图通过小城镇建设消除农民的身份。大部分地方推出小城镇建设的量化指标,即通过把大量的农民户口转化为城镇居民户口,以此提高城镇化率。因此,不顾现状与条件,盲目大拆大建的现象到处可见。 2.对“国际化”的认识存在偏差 笔者在各地小城镇建设的调研中发现,有的人谈到“国际化”建设标准的时候,都会表现出一种不自信的言谈举止,认为“国际化”离本地区的城镇化建设太遥远,甚至还存在“本地哪有外国人来”的观念,这种不正确的认识直接影响到小城镇的建设质量。所谓“国际化”标准,并不是仅仅为了满足现在或将来外国人生活的需求,而是一种高标准、严要求,如规划设计标准、基础设施标准、绿化标准、节能减排标准等应该达到国际通行标准,以确保建设的质量。小城镇化建设不能仅做表面文章,现在不少地方为了遮盖已被破坏的山体,用非植物绿色薄膜进行覆盖,道路两侧用绿色塑料地皮取代植物绿化等,这些行为都显示出其没有真正认识到绿色发展的重要性。 3.小城镇建设思路不明 主要表现在规划滞后、建设思路不明确,这是当前小城镇建设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追求短期效应,盲目拆除房屋,建设农民集中区或强制农民购买商品房,这在很多地方的城镇化建设中屡见不鲜。部分地区往往是边拆边规划、拆后规划或是边规划边建设,违背建设基本规律,导致重复建设。 4.城镇化与产业发展不配套 城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往往是通过融资的方式进行,前期投入多,如果不充分考虑到产业布局及发展方向,仅仅依靠房地产收益很难实现城镇的可持续发展。小城镇建设发展的

公需课培训《新型城镇化》考试试题与标准答案完整版

公需课培训《新型城镇化》考试试题与答案完整版

————————————————————————————————作者:————————————————————————————————日期: 2

2014公需培训《新型城镇化实践与发展》考试答案 1、填空题(20 分) 1、在城市化各种各样的定义中,有一种较为普遍的提法是:_________为城市化。(2分) 考生答案: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 2、生态学派突出_________的思想,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生态环境关系的协调。(2分) 考生答案:以人为本 3、19—20世纪,西方国家近代的_________是伴随工业化而出现的,其产业动力主要依赖于工业。(2分) 考生答案:真正的城镇化 4、传统的城镇化道路凸显了以物为本、见物不见人、_________ 的观念,以至于追求物质财富的增加,甚至是追求GDP和地方财政收入的增长,成为城镇化发展的基本导向。(2分) 考生答案:以GDP为纲 5、理想的城市化模式是工业化与城市化同步推进,_________。(2分) 考生答案:二者协调发展 6、中国规划2020年基本实现工业化和城镇化,根据《中国统计年鉴》提供的数据,2020年中国城镇化率将达到_________左右。(2分) 考生答案:60% 7、城镇化是以农业现代化为_________的,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不可能有高质量的城镇化。(2分)

考生答案:基础和动力 8、工业的发展,特别工业化是城镇化的_________,是城镇化的原动力。(2分) 考生答案:发动机 9、工业化对城镇化的带动效应,主要取决于工业化对_________的拉动作用。(2分) 考生答案:非农产业 10、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抓手”是在自然与社会和谐基础上,合理有效提高土地使用效率或者容积率,将城市打造成适合_________的立体化人文空间。(2分) 考生答案:居住、工作、休闲 2、判断题(10 分) 1、19世纪末,英国社会活动家埃比尼泽?霍华德在《明日的田园城市》一书中强调了城市规划与建设的设想,提出了“花园城市”的概念,用来描述一种兼有城市和乡村优点的理想城市。(1分) 考生答案:× 2、新型城镇化坚持统筹城乡发展, 把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村人口转移以及发展农村经济结合起来,走城乡共同繁荣的路子。(1分) 考生答案:√ 3、二元经济结构是发展中国家的基本经济特征,也是界定发展中国家的根本标志。(1分) 考生答案:√ 4、城市不仅是第二产业的聚集地,也是第三产业的聚集地;城市化不仅是农民转向工业就业,也是农民转向服务业就业。(1分)

新型城镇化基本理论、现状与趋势

板块一:新型城镇化基本理论、现状与趋势 知识点整合 1.最近,城镇化成为了热点话题,新型城镇化是指人口向城与镇集中的过程。城镇化过程两种表现形式:一是城镇数目的增多; 二是各城镇内人口规模不断扩大。 2.我国新型城镇化基本原则二中,主要是推动的四化相互间的关系包括: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城镇发展与产业支撑、就业转移和人口集聚相统一,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3.新型城镇化发展目标二——城镇化格局更加优化中,“两横三纵”为主体的城镇化战略格局基本形成,城市群集聚经济、人口能力明显增强,东部地区城市群一体化水平和国际竞争力明显提高,中西部地区城市群成为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新的重要增长极。 4.城镇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三农”主要是指农业、农村、农民。 5.当今中国,城镇化与工业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是现代化建设的核心内容,彼此相辅相成。 6.新型城镇化基本原则有:

①基本原则一:以人为本,公平共享; ②基本原则二:四化同步,统筹城乡; ③基本原则三:优化布局,集约高效; ④基本原则四:生态文明,绿色低碳; ⑤基本原则五:文化传承,彰显特色; ⑥基本原则六:市场主导,政府引导; ⑦基本原则七:统筹规划,分类指导。 7.城市化三大标志:第一、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第二、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比重上升(最主要标志);第 三、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8.新四化”关系中,工业化处于主导地位,是发展的动力;农业现代化是重要基础,是发展的根基;信息化具有后发优势,为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城镇化是载体和平台,承载工业化和信息化发展空间,带动农业现代化加快发展,发挥着不可替代的融合作用。 9.内需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在于城镇化。 10.新型城镇化发展目标三是城市发展模式科学合理。 11.新型城镇化战略举措二是优化城镇化布局和形态。 12.新型城镇化战略举措四是推动城乡发展一体。

陕西省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实施方案

陕西省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中省新型城镇化战略部署,扎实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行动方案》(发改规划〔2017〕1098号),结合我省实际,现提出如下实施方案。 一、以户籍制度改革为突破,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一)加快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全面放宽重点群体落户限制,促进农村学生升学和参军进入城镇的人口、在城镇就业居住1年以上和举家迁徙的农业转移人口以及新生代农民工落户。各市要进一步完善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落户方案。西安市主城区要全面落实“三放四降一兼顾”等户籍改革举措,进一步降低落户门槛。各地要推出更多有含金量的支持政策,进一步放宽落户限制条件,大中城市要坚决取消购买房屋、投资纳税等不合理的落户限制。鼓励各地逐步将社保、医疗、教育、就业服务等内容纳入居住证管理范畴,提高含金量,逐步实现“一证通”,确保居住证领取门槛不高于国家标准,享受的各项基本公共服务和办事便利不低于国家标准。2017年全省实现进城落户60万人以上。(省公安厅、省人社厅、省发展改革委负责) (二)全面落实支持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双挂钩”政策。

加快落实财政转移支付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机制,根据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情况,动态调整相关转移支付办法,加大对农业转移人口落户较多地区的资金奖励力度。出台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规模与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数量挂钩的实施细则,按照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要求,实行差别化进城落户人口城镇新增建设用地标准,优先保障落户人口住房、教育、医疗、养老、就业等民生和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用地。结合上年度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情况,调整完善土地利用计划指标分配办法。(省财政厅、省国土厅分别负责) (三)推进农业转移人口享有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坚持“两为主”,落实“两纳入”,实行以居住证为主要依据的随迁子女入学政策,把进城务工随迁人员子女就学纳入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我省“双高双普”督导评估指标体系。全面落实13年免学费教育,统一城乡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实现相关教育经费随学生流动可携带。完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流入地参加升学考试的政策措施。全面启动全民参保计划,2017年基本完成登记任务。积极推进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接续,保证农民工和进城落户农民缴费记录不断档、参保续得上。加快城乡居民基本医保制度整合,推动各市市级统筹,建立基本医疗保险异地结算制度。扎实推进健康城市建设,完善关中平原、沿黄、沿汉江城市群和新生中小城市医疗公共配套设施。构建新型城镇化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保障农业转移人口享有基本文化权益。将符合条件的农民工纳入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中村安置房标准化设计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中村安置房标准化设计 发表时间:2018-10-31T13:30:22.357Z 来源:《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15期作者:林粉英 [导读] 由于城市的不断扩张,原处于城市边缘的农村的地理位置及土地利用方式也产生了巨大改变。 山东营特建设项目管理有限公司山东济南 250000 摘要: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思想水平在不断的进步,城镇化建设也在不断的发展中,但是在改造城中村建设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解决问题是刻不容缓的。因此,关于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中村安置房标准化设计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首先对城中村以及城中村安置房的标准化设计要点进行了概述,详细探讨了城镇化背景下城中村设计要求以及城镇化背景下城中村安置房的标准化设计,旨在推进城镇化发展进程。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背景;城中村;安置房;标准化设计 城中村是我国传统城镇化进程中的产物。由于城市的不断扩张,原处于城市边缘的农村的地理位置及土地利用方式也产生了巨大改变。前者主要表现为由位于城市边缘变成被城市包围,后者则主要表现为农用地的大量减少。城中村虽名为“村”,但其生产与生活方式都受到城市化的影响,带有明显的城市气息。然而,受其本身历史因素的影响,它又是一个相对独立的、与周边城市建成区不一样的区域。城中村一般以村委会为管理主体,沿袭村集体管理体制与经济组织形式,村民虽居住于城市内部,但其享受的社会保障待遇与城市居民也不同。城中村土地利用效率低、治安混乱、卫生条件差等问题亦困扰着城市的发展。解决城中村问题是我国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困难重重但又不可回避的环节。 1 “城中村”概述 “城中村”,顾名思义就是“城市中的乡村”。“城中村”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在中国出现。有人曾这样描述“城中村”:“城中村”里的许多房屋建设挺豪华,但往往华堂与陋室并存,杂乱无章的建筑挤成一片,只见新屋不见新村,只见新房不见新街。楼与楼之间没有合理的布局,没有合理的间距。道路狭窄甚至脏水乱流。这里没有农村的清新,也没有城市的整洁。‘城中村’内部看不到多少城市功能的痕迹,缺少下水管道和排污管道,缺少公共垃圾堆放与处理,偶尔还可以看到鸡或猪在村里散步。农村的气息在这里窒息了,城市的气息在这里全然不见。“城中村”问题由来已经,可以说是中国特色的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种较普遍的现象。 2 城中村安置房的标准化设计要点 在进行安置房设计时,要以为居民提供良好的居住环境作为出发点,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考虑人和自然的持续化发展。在进行安置房设计时,要考虑居住环境的整体、经济性、地方性和时代性。 2.1经济性。在进行城中村安置房设计时需要从节省材料、节省能源、节约用地的角度出发,将“绿色”经济作为建设的基础,建设出绿色环保、经济性良好的居住体系。 2.2整体性。在进行居住规划设计时,整体性是规划建设的核心。在进行设计时,需要从整体性的角度出发对居住区的个性和环境特色进行确定,从整体的角度对居住区的空间轮廓、群体组合、结构设计等进行构思。 2.3时代性和地方性。在进行居住区规划设计时,时代性和地方性是需要重点考虑的内容,在进行设计时,要根据地区的气候情况、地理环境、居民生活习惯等开展设计。建筑设计要可以跟的上时代的发展,体现出时代性。 3 城镇化背景下城中村设计要求 3.1生活卫生方面的要求。安置房要具有良好的通风行,保证日照的充足,避免出现空气污染和噪声干扰。要合理的进行选址,避免靠近工业污染区。 3.2美观性要求。安置房的建设标准要和人们的生活水平相协调,在保证房屋质量的前提下尽可能的降低成本,从生态化的角度进行规划设计,保证环境的美观性,为居民提供一个舒心、明朗的居住环境。 3.3安全性要求。在进行安置房设计时,要保证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避免因设施不完善或者盗贼因素影响居住安全,另外,还要可以抵御一定程度的火灾、水灾、地震等,要尽可能的提升建筑的抗震等级。 4 城镇化背景下城中村安置房的标准化设计 在进行城中村安置房标准化设计时,对用户进行了调研分析,对农村家庭的生活习惯、人口组成等进行了充分的调查和研究,按照以人文本的基本原则,总结出了新型城镇背景下安置房标准化设计方法。 4.1安置房楼层结构的设计 当前砖混结构的多层住宅因为没有设计电梯、补偿的标准也比较低、居住舒适性差已经不能满足农村居民的居住要求。而采用剪力墙结构的高层楼座和小高层楼座逐渐被村民接受和认可,同时也和我国当前节约土地资源的原则相吻合。而超高层楼层的设计,对楼层日照、消防等要求也随之提升,为了满足安置房舒适度和安全性的要求,不得不增加工程造价,不符合安置房经济性的基本原则。 此外,虽然超高层住宅安装了电梯,但是依然有非常多的居民觉得超高层住宅不舒适,所以,在进行城中村安置房设计时,可以全部规划为高层住宅,而对于控规中限高为多层的区域,可以设计带有电梯的剪力墙结构,不仅可以达到规划的基本要求,而且可以提升居民的居住品质。 4.2确定安置房户数组合形式 小高层住宅和多层住宅可以使用一梯三户或一梯两户的设计单元,保证住宅的采光性。对于高层住宅可以使用板式一梯四户两两单元进行拼接,相较于一梯四户通风性和采光性更好,外墙面积相对来说更少,可以提高住宅的保温性能。相较于一梯三户单元,公摊面积更少,具有良好的经济行,而且可以提升电梯的使用效率。 4.3户型拼接设计 由于在进行安置房户型设计时,村民还没有进行选房,房型的比例和房型的数量还无法确定。所以需要采用标准化设计的原则进行各个单元楼电梯核心筒的设计。统一各套型进深尺寸和开间尺寸,从而可以灵活的对各户型进行合理的拼接和组合,尽可能满足安置需求。

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发布时间:2014-4-6信息来源:中国改革论坛网 2012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已达到51.9万亿元,成为全球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实体,全国城镇化水平也达到了52.6%,达到了发展中国家中等以上水平。 我国当前所经历的城镇化进程,无论是规模还是速度,都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城镇化率从20%提高到40%,英国经历了120年,法国100年,德国80年,美国40年(1860~1900年),而我国仅仅用了22年(1981—2003年)。2000年前后,美国和日本等世界高收入国家的城镇化率已达到了76%~80%,但他们从事二、三产业的人口高于这个比例,国家已实现了现代化。中国城镇化在不少地区出现“冒进”的现象,造成中国许多城市只追求外表繁荣的现象,城市人民的生活质量、环境质量、建筑质量都存在不少问题。另外,由于我国在发展过程中明显的“城市偏向政策”,从农业中获取剩余补贴工业和城市的发展,大量的生产要素和资本向城市集中,在推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同时,城乡差距越拉越大。针对上述严峻问题,李克强总理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城镇化作为我国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我国要摆脱传统城镇化的老路,走新型城镇化的道路。我们结合多年的调查研究,总结了我国城镇化发展的特征与问题,解读李总理的新观点,对我国新型城镇化的策略建设问题提出了一些新的认识和看法,并提出新型城镇化对我国城镇主体产业发展与中国特色之路的思维导向。 由于我国城镇化进程发展太快,城市新增人口超过基础设施建设的增长幅度,再加上体制等方面的原因,在全国,尤其是沿海地区普遍出现五个方面的问题。 (1)土地资源有限,用地效率偏低,出现“冒进式”的土地失控。城市化进程中的冒进现象有两个明显特征:一是土地的城市化大于人口的城市化,许多城市郊区化泛滥,许多单位大量占用土地,尤其是开发区、大学城;二是经营城市、管理城市的冲动超越了客观经济发展规律,政出多门,相互攀比。各地开发区广铺摊子,乡镇大量批租土地,导致投资密度过低,土地资源开发利用极不合理,资源浪费极大。例如:南京城市地区有一段时期的发展方式,值得引起我们的质疑,在1995-2000年时,市政府与一些专家主张“跨江发展”,除了主城外,规划浦口、大厂镇、泰山新村的发展方案,结果20年来,长江西岸仍然发展不起来;后来又转向河西新区、仙林大学城的发展方向,目前还没有形成城市新区,重要的服务设施(医疗、教育)不配套,城市缺乏人气;现在又转向重点发展江宁新区,建设副城,虽然取得了一定成就,但各方面的配套设施仍不完善,市区出城到江宁方向的交通常常受阻。同时市政府近年来又在马群、麒麟镇方向开发新区,四面开发,到处投资,布局极为分散,城市化地区缺乏重点,造成投资的效益很低。从全国大部分城镇的蔓延、扩张速度分析,“土地城镇化”的速度快于“人口城镇化”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速度。地方政府过分注重城市建成区规模的扩张而忽视了城市人口规模的集聚,农业的转移人员作为城市的生产者,却无法融入城市成为市民,导致当前存在比较严重的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城市建设质量不高问题。我国的城镇化也正是在这种经济高速增长下起步和快速发展起来的,存在着一定的社会安全与质量问题。

新型城镇化实践与发展(公需课)作业与答案

1、中心城区环境保护“退二还一”强调的“一”指:( )。 A 、农业为主的退耕还林 , B 、污染密集型产业转移 C 、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D 、生态基础设施与环境 2、以人为本的城镇化才是有质量的城镇化表述正确的是( )。 A 、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理念 B 、将全省城镇化的重心转移珠三角地区 C 、将城市发展作为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内容 D 、以上表述都正确 3、英国“工业革命“时代例证证明,( )是任何人口集聚的物质前提。 A 、生产的集聚 B 、交通的集聚 C 、市场的集聚 D 、产业的集聚 4、发达国家城市化的动力机制是( )的集聚与扩散。 A 、工业化水平相适应的要素和人口 B 、工业化水平相适应的要素和商业

C 、商业化水平相适应的要素和产业 D 、工业化水平相适应的要素和产业 5、“大都市区”是在( )时期出现在美国、英国。 A 、20世纪30年代 B 、20世纪40年代 C 、20世纪50年代 D 、20世纪60年代 6、马克思和(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卷第一章《费尔巴哈》中,以“交往”的起源和扩大为主 线,全景式的阐述了城镇化进程的全貌。 A 、马恩 B 、凯文·林奇 C 、塞尔 D 、恩格斯 7、田园城市理论是由( )提出。 A 、柯布西耶 B 、简·雅各布斯 C 、埃比尼泽·霍华德 D 、奥姆斯特德 1、安虎森主编的《区域经济学通论》一书描述了产生最早城市的“功能性动因”,其主要观点是( )。 A 、不同专业化生产者之间进行交易,必然产生交易成本 B 、如果交易效率很低,也就是交易成本很高,人们就不进行交易,人们就不进行交易,因而只能

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实施意见

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实施意见 【法规类别】城市规划与开发建设 【发文字号】陕政发[2016]47号 【发布部门】陕西省政府 【发布日期】2016.10.21 【实施日期】2016.10.21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XP10 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实施意见 (陕政发〔2016〕47号) 各设区市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工作部门、各直属机构: 新型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最大的内需潜力所在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重要的民生工程。为深入推进全省新型城镇化建设,根据《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若干意见》(国发〔2016〕8号),结合我省实际,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中省城市工作会议精神,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围绕让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安居乐业目标,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动力,以关中平原城市群建设为重点,以新型城镇化试点为抓手,着力增强城镇化发展的质量和水平,提升城镇综合承载能力,优化城镇布局和体系,促进城乡统筹发展,为全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持久动力。 (二)基本原则。坚持统筹规划、科学布局,建设大西安,做美城市、做强县城、做大集镇、做好社区,大力推动“一融双新”工程,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坚持点面结合、统筹推进,深化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总结推广成功经验,带动全省新型城镇化体制机制创新;坚持纵横联动、协同发力,完善推进机制,优化政策组合,推动户籍、土地、财税、住房等相关政策和改革举措配套;坚持补齐短板、重点突破,瞄准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加快体制机制创新,确保改革举措和政策落地生根。 (三)主要目标。到2020年,累计实现1000万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落户,全省城镇化水平和质量稳步提高,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和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分别达到60%和45%以上,并力争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关中平原城市群辐射带动能力显著增强,“一核一群两轴三带四极”的格局基本形成,城市建设和城市管理水平明显提高,城市环境更加生态宜居;城镇化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步伐明显加快,城乡统筹一体化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 二、以户籍制度改革为突破,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四)加快推进户籍制度改革。逐步剥离户籍上附着的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2017年底前,各市要制订完成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落户的实施方案,确保进城落户人员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权利、履行同等义务。除西安市主城区外,各市(区)要进一步放宽落户限制条件,允许农业转移人口在就业地落户,优先解决农村学生升学和参军进入城镇的人口、在城镇就业居住一定年限和举家迁徙的农业转移人口以及新生代农民工落户

对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一些认识和思考

对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一些认识和思考 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二三产业向城镇集聚、农业人口向城镇转移、乡村地域向城镇地域转化、城镇数量和规模不断扩大、城镇生活方式和城镇文明不断向农村传播扩散的历史过程。党的十八大提出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这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一项重大战略和历史性任务,也是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强力引擎,更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基础。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新形势下,城镇化作为最大的内需,必将带来消费群体的迅速扩大和消费方式的提档升级,加之与其相配套的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体系和住宅建设等投资,正在成为推动经济发展最持久的内生动力。从全局来看,在东部地区重点打造更具国际竞争力的城市群,在中西部地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的区域加快培育发展新的城市群,必将促进经济增长和市场空间由东向西、由南向北梯次拓展,有利于统筹东西部协调发展。就一个地区而言,通过“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必将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农民向产业工人转变,促进各类要素自由流动、使城乡市场趋于统一,实现城乡保障体系有效对接、公共服务均等共享,从根本上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的矛盾。总之,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是扩大内需的战略重点,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

当前,城镇化已成为全社会高度重视和关注的战略问题,呈现出速度加快、规模扩展、档次提升的发展态势,但随之也反映出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一是规划指导相对滞后。因为缺少宏观的、长远的、系统的规划,建设过程中起点不高、标准较低,一些地方边建设、边规划,“建了拆、拆了再建”的现象时常发生,难以形成布局合理的城镇体系和空间格局,直接影响到城镇化的科学有序推进。二是城镇建设存在趋同性。一些地方不考虑自身的自然禀赋、产业基础、人文历史等因素,不顾客观条件约束,一窝蜂地建广场、修大厦,简单地把城镇化视同于“高楼化”,有的甚至不惜破坏古建筑搞建设,导致千城一面、丢失特色。三是缺乏有力的产业支撑。一些地方只注重城市规模的扩张,而忽视了战略性支柱产业的培育,不能为人口向城镇集中提供充足的就业岗位,无力配套完善城市基础设施,使城市发展陷入困境、举步维艰。四是公共服务体系不配套。一方面,交通、供排水、供暖等基础建设与城镇化发展的速度、规模不相适应;另一方面,城乡之间在就业、教育、医疗、福利、保险等领域都还存在着制度和政策上的不平衡。特别是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挤占耕地、供排水供暖及垃圾处理等配套设施严重滞后的问题较为突出,不仅破坏了农村生产生活环境,而且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初衷相背离。这些问题具有普遍性,但体现在不同城市也有其个性差异,需要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加以解决。 张掖是坐落在祁连山和黑河湿地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之上的历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解读汇报(附全文)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解读(附全文) 简介:3月1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规划》全文3万多字,共计30多章,是今后一个时期指导全国城 镇化健康发展的宏观性、战略性、基础性规划。规划最大的亮点是强调以人为本,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规划提出保障随迁子女平等享有受教育权利等一系列举措,推进农业转移人口享有城镇基本公共服务。 3月1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以 下简称《规划》)。《规划》全文3万多字,共计30多章, 是今后一个时期指导全国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宏观性、战略性、基础性规划。 规划最大的亮点是强调以人为本,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规划提出保障随迁子女平等享有受教育权利等一系列举措,推进农业转移人口享有城镇基本公共服务。 值得一提的是,通知明确指出了三个需要着重解决好的问题,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城镇棚户区和城中村改造、中西部地区城镇化等问题,并强调各地要推进城镇化沿着正确方向发展。 按照规划,未来我国将构建以陆桥通道、沿长江通道为两条横轴,以沿海、京哈京广、包昆通道为三条纵轴,以轴

线上城市群和节点城市为依托、其他城镇化地区为重要组成部分,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两横三纵”城镇化战略格局。 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 城镇化水平和质量稳步提升。城镇化健康有序发展,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左右,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5%左右,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差距缩小2个百分点左右,努力实现1亿左右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落户。 城市发展模式科学合理。密度较高、功能混用和公交导向的集约紧凑型开发模式成为主导,人均城市建设用地严格控制在100平方米以内,建成区人口密度逐步提高。自然景观和文化特色得到有效保护,城市发展个性化,城市管理人性化、智能化。 保障农民工随迁子女平等享有受教育权利 农村劳动力在城乡间流动就业是长期现象,按照保障基本、循序渐进的原则,积极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由主要对本地户籍人口提供向对常住人口提供转变,逐步解决在城镇就业居住但未落户的农业转移人口享有城镇基本公共服务问题。 建立健全中小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为学生学籍转接

最新全国新型城镇化十大经典范例

“全国新型城镇化十大经典范例” 十大经典案例目录 1.辽宁省铁岭市:以人为本绿色低碳——凡河新城引领未来城市发展方向 案例1 以人为本绿色低碳 凡河新城引领未来城市发展方向 铁岭市人民政府 凡河新城 推进新型城镇化,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提出的重要发展战略,是铁岭未来发展的最大潜力和机遇。近年来,铁岭市委、市政府以凡河新城建设为突破口,不断加快新型城镇化步伐,在建设理念、体制机制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尤其是创造性地开展了单户城镇化,走出了一条以人为本、绿色低碳、三位一体、良性循环的新型城镇化之路。 一、背景与起因

第一,规划建设凡河新城,是贯彻落实辽宁省委省政府重要指示精神、做大做强铁岭中心城区的需要。2005年初,时任辽宁省委书记李克强到铁岭调研时指出,铁岭30万人口的城市太小了,要向大城市发展,建设自己的区域性中心城市,推动以城带乡。按照区域经济和城市发展规律,一个地区中心城市的人口和经济总量应该占全地区的30%左右,打造成区域经济增长极,才能起到辐射和带动作用。而当时,铁岭中心城区的人口和经济总量均只占全市的10%左右,对区域经济的辐射拉动作用不强。在城市总体规划修编过程中,铁岭市委、市政府多次组织国内外知名规划专家,对城市规划、空间布局以及产业发展进行了广泛调研、充分论证,提出通过建设凡河新城来做大做强中心城区。规划建设凡河新城,正是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重要指示精神、做大做强铁岭中心城区的具体举措。 第二,规划建设凡河新城,是主动融入沈阳经济区、实现沈铁同城化发展的需要。铁岭南部地区与东北中心城市沈阳毗邻,可以充分接受沈阳的辐射。尤其是沈阳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铁岭作为沈阳经济区八个成员市之一,规划建设凡河新城,城市向南发展、向沈阳靠拢,是实施沈阳经济区战略的必然要求,也是加快沈铁一体化、实现沈铁同城化的必然选择。 第三,规划建设凡河新城,是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让更多农民过上城里人生活的需要。城镇化是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引擎,将更多的农民转化为市民,是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和质量的根本性措施。2005年,铁岭的城镇化率只有30%左右,是制约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之一。市区东部受山地限制,加之高速公路、输油管线分割零乱,发展空间十分有限。西部由于靠近辽河,地势低洼,城市防洪、排污问题很难解决。北部受交通干线、河流和城市防洪的制约,发展空间非常狭窄。如果按照传统“摊大饼”式的发展思路,势必重蹈交叉污染、交通拥堵等弊端。我们秉承组团式的先进发展理念,规划建设凡河新城,为城市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实践证明,正是由于规划建设了凡河新城,极大地推进了全市的城镇化进程,预计到今年年底,全市城镇化率可提高到52%。 第四,规划建设凡河新城,是为沈铁工业走廊提供城市支撑、实现产城互动的需要。2003年开始,我市顺应沈阳经济区一体化的趋势,主动承接沈阳等大城市的产业转移,沿京哈高速公路、102国道等交通大动脉,规划建设了南起沈阳与铁岭交界、北到吉林省界、总面积3313平方公里的沈铁工业走廊。目前,沈铁工业走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已发展到837家,产业工人发展到15.1万人,成为铁岭最大、最靓的一张经济名片,被写入辽宁省第十次党代会报告。沈铁工业走廊特别是铁岭南部先导区的快速崛起,迫切需要有一个新的城市作为支撑,以实现产城互动、一体发展。规划建设的凡河新城,正处在沈铁工业走廊先导区核心地带,区域位置适中,能够为沈铁工业走廊先导区发展提供城市支撑与配套,有利于产业与城市互动发展。 第五,凡河新城选址在凡河镇,具有优越的区位和生态优势,有利于打造特色城市。一是交通便捷。京哈铁路、哈大高速公路、102国道、哈大高速铁路和沈环高速公路纵贯境内。同时,与老城区距离适中,有利于组团式发展。二是环境优美。北有莲花湖湿地,东有蟠龙山森林公园,辽河从西侧环绕,凡河从镇区穿过,山水特色突出,生态环境优良。三是水资源丰富。上游有榛子岭水库,下游是辽河,无论是地表水还是地下水都十分丰富,有利于打造“中国北方水城”。 二、做法与经过 2006年初,铁岭市在“十一五”规划时,提出了建设凡河新城的构想。2007年1月16日,铁岭市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凡河新城总体规划,使凡河新城规划建设上升为全市人民的共同意志。凡河新城总体规划由同济大学规划院、复旦大学共同编制完成;控制性详细规划由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完成;景观规划由清华大学规划院完成;城市设计由美国RRM建筑事务所等4家著名规划设计机构完成。2007年1月,辽宁省政府正式批准了包括凡河新城在内的《铁岭市城市总体规划》,从此拉开了凡河新城建设的序幕。主要在以下6个方面进行了大胆探索和尝试: 第一,创造性地开展了单户城镇化。所谓单户城镇化,就是鼓励有条件、有能力的农户以户为单位,在完全自愿的前提下,保留原有耕地承包经营权,用农村住宅和宅基地置换凡河新城的楼房,同时,通过就业、社保、教育、医疗等制度创新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使进城农民真正过上和城里人一样的生活,让他们进得来、住得下、留得住、生活得更好,避免农民“被上楼”。做到“五个相结合”:1、政府引导和群众自愿相结合,制定好规划、政策和标准,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坚持以人为本,立足于百姓得实惠,充分让利于民,使农民真正变为市民。2、产城一体、城乡一体、建管一体相结合,实现统筹规划、协调推进。3、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结合,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组织方式,加快土地流转,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进城的农民不再从事农业生产,留下来的农民实行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4、单户城镇化和整村、整屯城镇化相结合,按照单户为主、整村优先的原则,强化制度设计,制定具体的工作方案和优惠政策。5、期房和现房安置相结合,通过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的方式,启动期房建设,同时组织现有房源,为农民提供更大的选择空间。2013年9月25日,在铁岭县3个乡镇率先启动了单户城镇化试点工作,得到了广大农民的真心欢迎。10月14日,市委、市政府决定在铁岭县全域14个乡镇范围内启动单户城镇化试点工作。目前,已经有6257户农户报名,1588

新型城镇化建设思考

新型城镇化建设思考 我国已进入工业化中期,但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发展中阶段,而且作为一个13亿多人口的大国,中国要实现现代化在人类历史上没有先例可循,会面临许多难题和挑战。需要立足国情,借鉴经验,探索前进,走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路子。 9月中旬,党中央又一次举办了省部级领导干部研讨班,这次的主题是——推进城镇化建设。回顾历次专题研讨班,均是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问题的研讨。这次关于城镇化的研讨班,在十八大前夕举办,预示着城镇化建设必将成为十八大之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战略之一,正如李克强副总理在这次研讨班上所说,“城镇化……是一个事关长远的大战略,要放在实现现代化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中来思考。” 新型城镇化是现代化进程中的大战略 随着金融危机使我国外贸一蹶不振,国家巨额投资计划副作用的逐步显现,扩大内需成为拉动我国经济三驾马车中唯一可以快速前行的力量。 而面对国人收入普遍不高,社会保障尚不完善的情况下,提振内需的抓手又在哪里呢?作为经济学博士的李克强副总理近年来在不同场合,都在强调“扩内需的最大潜力在

城镇化”。梳理媒体的报道,李克强最早在2009年底考察广东时就明确提出“把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作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扩大国内需求和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抓手”。而这个时间正是4万亿投资计划显现成效的时候。 城镇化是我们最大的内需潜力所在。我国城镇化率刚刚超过50%,按户籍人口计算仅为35%左右,不仅明显低于发达国家近80%的水平,也低于许多同等发展阶段国家的水平。差距也是潜力,在未来二、三十年里,如果城镇化率的提高保持目前水平,每年将有1000多万人口转移到城市,这必然会带来劳动生产率和城市集聚效益的提高,带来城镇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投资的扩大,带来居民收入和消费的增加,为农业现代化创造条件,从而持续释放出巨大的内需潜能,这正是中国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的动力源泉所在。 2010年2月,李克强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专题研讨班上强调,“城镇化是扩大内需最雄厚的潜力所在,也是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在此后2010年的讲话中,“最雄厚的潜力”成为一个很让人印象深刻的词语。 无论按照联合国的标准还是经济合作组织的标准,发达国家的城镇化人口比例和非农就业比例都很高,这是区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一个重要标准。但智慧的力量就在于将不利因素转化为有利。李克强提出“扩内需的最大潜力在

推进新型城镇化试点工作情况汇报

推进新型城镇化试点工作情况汇报 根据市新型城镇化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印发市推进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工作行动计划和工作推进机制及考核评估办法的通知》文件精神,我县以“十大行动”为重点,围绕8项牵头任务60项配合任务,制定了《全县推进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工作计划和工作推进机制及考核评估办法》,精心组织实施,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2016年工作总结 (一)体制机制进一步健全。全面放开市县和建制镇落户限制,建立了城乡统一的户籍登记管理制度。探索建立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督促企业落实农民工与城镇职工同工同酬制度,率先在×开展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试点基础性工作。出台了烟花爆竹禁燃、秸杆禁烧、取缔小锅炉、城市街道除尘等4个大气污染防治具体管理办法,积极推进了城乡环境一体化,加强农村环境卫生日常保洁和农村各方面环境监管治理。财政支持农业发展资武重点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倾斜。进一步发展农村产业分工模式,完成了农村承包地确权登记,建立了土地流转服务平台,新增土地流转面积**万亩,总流转面积达到**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制定了《×不动产统一登记试点工作方案》,稳步推进不动产统一登记试点工作开展。 (二)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新改建农村公路**公里,改建各类渠道**多公里,完成宅前铺装**平方米,农村宅前铺装率达**%。建成和提升省、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个,总数达**个,占全县

的**。深入落实“海绵城市”建设任务,完成景观带绿化水源改造项目和上海路、延安路等道路树池下沉式改造。制定了《×高标准公厕建设及改造方案(2015-2017年)》,在武水湖、武川公园、紫武苑、×镇等地新建旅游厕所**座。大力推进×镇国家建制镇示范试点和省级新型城镇化试点镇建设工作,完成下双路、陈武路部分路段太阳能路灯架设、绿化灌溉管道铺设工程,集中供热升级改造工程建成投入运行,污水处理厂主体完工,中心村便民服务中心、小城镇便民农贸市场等项目开工建设。 (三)公共服务进一步均衡。深入推进第二轮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和义务教育“改薄”工程,完成双镇中心小学教学楼、双中学室外运动场、东四沟小学水厕改造建设工程,建成并运行教育“四通两平台”,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健全校长和教师交流任职机制,严格落实支持民办教育和提高农村教师待遇各项政策,推进各类教育规范健康发展。完成了全县27个行政村“乡村舞台”建设,实现乡村舞台100%全覆盖。县中医院迁建项目动工建设。出台全县城乡全面推进社县网格化服务管理实施方案,将社县服务管理延伸至村。全面实施社会保险全民参保登记计划,实现社会保险“五险合一”信息系统全覆盖,全县养老保险、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农村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均超过**%。 (四)产业支撑进一步强化。制定了《×家庭农场认定标准》、《×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考核评选办法》及《×示范性家庭农场认定管理办法》,截至2016年底,全县注册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家、新增**家,认证家庭农场**家、新增**家,申报省级标准化规模养殖示范场**个,改扩建规模化养殖场(小县)**个。

新型城镇化实践与发展

新型城镇化实践与发展(二) 第 1 题:在推进城乡一体发展中,要建立具有以下特点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A. 政府引导 B. 覆盖全民 C. 可持续 D. 以上答案皆是 ?正确答案:D ?用户答案:D ?人工评卷:正确;得分:5.0分 ?试题解析: 第 2 题:以下“五个统筹”统筹中与城乡一体化发展最为密切的()。 A. 统筹城乡发展 B. 统筹区域发展 C. 统筹经济社会发展 D. 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正确答案:A ?用户答案:A ?人工评卷:正确;得分:5.0分 ?试题解析: 第 3 题:医疗保险报销比例较低的是()。 A. 新农合 B. 城镇居民医保 C. 城镇职工医保 D. 商业保险 ?正确答案:A ?用户答案:B ?人工评卷:错误;得分:0分 ?试题解析: 第 4 题:现阶段农民工的平均受教育年限比较适应()。

A. 第三产业资本密集型岗位的需要 B. 第二产业劳动密集型岗位的需要 C. 第二产业中技术密集型岗位的需要 D. 第一产业中技术研发岗位的需要 ?正确答案:B ?用户答案:B ?人工评卷:正确;得分:5.0分 ?试题解析: 第 5 题:深化农村流通体制目的是要建立具有以下特点的现代流通体制()。 A. 商品有利于向城市流动 B. 农民在市场中地位提升 C. 公平竞争 D. 没有政府管理约束 ?正确答案:C ?用户答案:B ?人工评卷:错误;得分:0分 ?试题解析: 第 6 题:社会户籍制度改革就是要建立()。 A. 全国统一的身份证管理为主的一元户籍制度 B. 建立全国统一的身份证管理制度 C. 建立全国统一的居住证管理为主的制度 D. 建立全国统一的户口管理为主的制度 ?正确答案:A ?用户答案:A ?人工评卷:正确;得分:5.0分 ?试题解析: 第 7 题:加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需要()。 A. 规范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行为的政策体系、法规体系 B. 加强惩罚措施的制度 C. 建立非正式的制度

陕西继续教育工程发展与应用(2019年度)

河道变窄单选题(共30题,每题2分) 1 .()年,物联数量将全面超过人连接。 ?A.2018 ?B.2019 ?C.2020 ?D.2030 ? 我的答案:未做答 参考答案:A 答案解析:暂无 2 .根据本课程,在技术领先的发达国家,创新是指()。 ?A.本国内新的产品设计和生产工艺 ? ?B.有效利用国际技术资源,学习、利用和传播外国技术,以及对其进行适应性改造 ? ?C.采用比其他国家更新、更先进的技术 ? ?D.从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到自主创新 ? 我的答案:未做答 参考答案:C 答案解析:暂无 3 .“通过实地考察、现场交流研讨等做好培育指导和宣传推广。”指的是() ?A.创建申报评估 ? ?B.创建过程评估 ? ?C.创建总体成效评估 ? ?D.结果运用的重要依据 ? 我的答案:未做答 参考答案:B 答案解析:暂无 4 .哪一条不是2020年的具体目标?() ?A.智能制造技术与装备实现突破 ?

?B.发展基础明显增强 ? ?C.智能制造生态体系完全形成 ? ?D.重点领域发展成效显著 ? 我的答案:未做答 参考答案:C 答案解析:暂无 5 .()是保护企业中劳动者免受粉尘、噪声、有毒有害物质的侵害。 ?A.职业安全 ? ?B.劳动保护 ? ?C.职业卫生 ? ?D.职业健康 ? 我的答案:未做答 参考答案:C 答案解析:暂无 6 .在2014年对《安全生产法》的修改中,创新性地规定了()和年度监督检查计划的机制。 ?A.分级分类监管体制 ? ?B.各级统一的监管体制 ? ?C.只分级不分类的监管体制 ? ?D.只分类不分级的监管体制 ? 我的答案:未做答 参考答案:A 答案解析:暂无 7 .人工神经网络发展的第一次高潮是()。 ?A.1986年启动“863计划” ? ?B.1977年,吴文俊创立吴方法 ?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