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物评价之李鸿章

人物评价之李鸿章

摘要:李鸿章是个备受争议的人,梁启超先生曾对其作出过准确评价。然而后世仍对其争论不休。本文参照前人对李鸿章的介绍评价,得出个人对李鸿章的认识。

关键词:李鸿章,忠君爱国,弱国之相

一、实干爱国者

在中国封建制度中,自秦始皇立郡县制到雍正帝设军机处,中央政权最大限度的集中到了皇帝手中。专制制度在神州大地上历经二千余年的发展达到顶峰后,终于走向了衰败。而与此同时,西方资本主义终于摆脱了中世纪的枷锁,释出虎狼本性,以肆志于东方。

李鸿章就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诞生,成长。

李鸿章,字渐甫,号少荃,安徽庐州府合肥县人,生于1823年,卒于1901年,享年78岁。

李鸿章,给世人留下的印象不外乎“误国权臣”四个字,然而在我的眼中,李鸿章首先是一个爱国者。

青年李鸿章天资过人,志向高远,这可以从李鸿章20岁时所写的一首诗中看出:“丈夫事业最当时,一误流光后悔迟。壮志不消三尺剑,七彩欲试万言诗。闻鸡不觉身先舞,对镜方知颊有髭。昔日儿童今弱冠,浮生碌碌竟何为?(李鸿章:《二十自述》)

1843年,李鸿章在庐州学府被选为优贡,赴京准备来年的顺天府乡试。后以文学受知于曾国藩,成为曾国藩的弟子。李鸿章25岁时考中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不久,金田起义爆发绿营军腐朽日甚,不堪一战。而曾国藩奉命组建的湘军却屡建奇功,清廷于是又派了一些京官回乡“练勇”。李鸿章表现的相当积极,认为这是一个报销军国,建功立业的好机会。当李鸿章背着行李千里迢迢赶回庐州时,庐州已失守。太平军分据近地,形成犄角之势,安徽巡抚福济数次欲收复庐州而不得,李鸿章建议他先取含山,巢县,以绝敌援。福济命他领兵前往,果将二县收复。不久,庐州也被收复。李鸿章善领兵作战的名声从此传开。然而,李鸿章的战功却受到上级福济的猜忌。受到排挤的李鸿章几乎不能自立于乡里,这是当年一心想要施展才华,报效国家的他所没料到的。因而情绪十分低落,闲赋在家是,他写了《明光村镇旅店题壁》一诗抒发胸中怨气:“巢湖看尽又洪湖,乐土东南此一隅。我是无家失群雁,谁能有屋稳栖鸟。袖携淮海新诗卷,归访烟波旧钓徒。遍地槁苗待霖雨,闲云欲去又踟蹰。”直至咸丰八年,即1858年,李鸿章携家眷投奔曾国藩,被收为幕僚。曾国藩是十分欣赏李鸿章的,多次向朝廷推荐李鸿章,却一次次以失败告终。这对于一个真正有才干有抱负的人来说,绝对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失意的李鸿章只能随赞湘军,孟子曾说:“天

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智,劳其筋骨,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李鸿章虽得不到朝廷的赏识,但跟随在曾国藩身边却是他不幸中的大幸,这样的选择可以说是他走上人生显赫道路的开始。李鸿章在曾国藩身前左右观察和感悟到的,使其性格和气质得到了根本性的升华,为日后成就一番事业,奠定了基础。清末大儒梁启超在评价李鸿章的这一际遇时说:“此天之所以厄李鸿章欤,抑天之所以厚李鸿章欤?”而对于李鸿章而言,他并不知道这对自己意味着什么。他曾是一个激情满怀,愿为帝国抛颅洒血的奋进青年,可残酷的现实一而再,再而三的打击他。颠簸不济十余年的他,不敢再妄言:“
丈夫只手把吴钩,意气高于百尺楼。一万年来谁著史,八千里外觅封侯。”磋跎半生,却一事无成。这让他感到沮丧,“自以为数奇,不复言禄矣。”他蜕去了青年的轻狂,变得成熟内敛。这种气质的变化也成为他日后作为的基石。
1862年,这一年李鸿章虚岁40。在这一年里,李鸿章终于扬起了他人生的风帆,真正地起航了。

起因,还是太平天国。这年的太平天国,已走上了末路。为了尽快平定起义,李鸿章与曾国藩商议后。回庐州招募淮军,资援剿匪。李鸿章吸收了一些抗击捻军的杰出人才;又得到曾国藩的大力支持。很快就组成了一支八千人的队伍,开赴上海。淮军初到上海,因其衣帽粗陋,受到西人的嘲讽和当地乡绅的质疑。然而不久,它就爆发出了惊人的战斗力,让人们不敢小瞧。到达上海半年内,李鸿章率淮军三战三捷,军队迅速扩张到2万人。而至攻打天京前夕,总兵力已达7万余人。不得不说,李鸿章确有将才,尔后平定捻军,谋定而后动,料敌如神。连梁启超也赞道:“(李鸿章)真将将之才。”

在军事上,李鸿章东征西讨,剿太平军,定捻军,以其实际行动维护着在风雨中飘摇的清廷。而在平定内乱的战争中,李鸿章更是认识到了西洋军事的厉害,极力将自己的军队西化。招揽人才,购买先进武器,雇请外国教官,学习西人军队的战争方式。

李鸿章所处的时代,是中华数千年来未有之时代。西方的入侵使中国陷入了前所未有的迷茫和混乱。犹如生来高贵的皇家贵胄,一夜巨变之后成立人人可贱之的贫乞儿。这样巨大的落差,让整个封建社会上层都无所适从。面对如此巨变,有人固守成规,有人崇洋媚外。但以李鸿章为代表的一批志士,明智的看到固步或媚外,都不能真正解决这个国家、这个民族的结症。对于学习西方,李鸿章从不含糊。从淮军的建立到北洋水

师的建成,再到“求富求强”的洋务企业。李鸿章竭尽所能的修补着清廷这艘破败的龙船。

梁启超评李鸿章时说:“李鸿章所办商务,亦无一成效可睹也。”原因是“官督商办.....奸吏舞文,视为利薮,凭挟狐威,把持局务。”其言不公。李鸿章推效西法,肯放下“天朝上国”的身姿,向“西夷”学习。在当时看来已实属不易;再者,李鸿章时封建臣属,维护封建统治是必然的,这是他忠君爱国的表现之一。不能说因其行事结果,没有达到预先的目的就斥责他“无一成效”事物的发展,从一至二是量的进步;从无到有是质的飞跃。李鸿章等人创办的洋务企业就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是中国近代工业化质的飞跃。怎可责其“无一成效”。再言,“官督商办”是那个时代的局限,关李鸿章何事?李鸿章虽有才,却还没有达到扭转一个时代的境界。封建社会与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型过度期必然的弊端,并非以李鸿章一人之力可以改进或加深发展。所以责其“官督商办主义之厉阶”实在是有失公正。相反,我认为,李鸿章在其能力所能及之内(包括他的官督商办主义)竭力改进旧弊,是他爱国是干的表现。在当时的背景来看,他算得上是个明智的人了。“何谓之智,先言而后当。”李鸿章的西化军队、洋务企业确为子孙造福不浅。

二、弱国之相的无奈

自1864年,太平天国运动失败,李鸿章被封为一等肃毅伯,李鸿章开始步入他人生额高峰期。1865年,被任命为两江总督;1866年,接替曾国藩成为钦差大臣,督办剿捻;1867年,被任命为湖广总督;1868年,加太子太保衔,升授协办大学士;1870年,任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1873年,被授武英殿大学士;1874年,改授文华殿大学士。在清朝,文华殿大学士相当于丞相,是内阁首辅。李鸿章荣升后曾得意地自撰楹联:“已无朝士称前辈,尚有慈亲唤小名。”可谓士当朝最年轻的要臣。然而“能者多劳”,在那个时代,李鸿章除却一身荣恩后,剩下的,就只是一个忙忙碌碌,劳心劳力,却受尽责骂的背影。

作为清廷的首辅大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义不容辞的为清廷担负起与洋人打交道的重任。外交家,在当今看来是一份光辉灿烂,万人欣羡的职业,但在当时的中国则是“卖国贼”的代名词。

李鸿章的外交方式,可从一段对话中看出,李鸿章奉命接手“天津教案”时,曾国藩问李鸿章:“你准备如何与洋人交涉?”李鸿章说:“与洋人打交道,我首先要同其打‘痞子腔’。”所谓“痞子腔”就是“往顾左右而言他”,就是“说话不算话”,就是偷梁换柱,暗度陈仓。这是典型的

弱国外交手段。正面交战不敌,只好虚与委蛇,以谎言对谎言,以欺骗对欺骗,已乔装好客对虚伪的友谊。其实,这样的手段对于李鸿章来说也是不得已而为之。以此为基础,李鸿章斡旋于几个大国之间。虽然如此,然而“弱国无外交”。李鸿章接到手的外交任务,无论他怎么努力都注定了会被千夫所指,万人唾骂:天津教案、秘鲁换约、《中法新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李鸿章被推上清廷这艘破败龙船的船头,直面着呼啸的狂风暴雨,默默为清廷承受着一切责骂;无论是清廷将他推向前方的信任,还是国人的谩骂唾弃,都化作利刃一刀刀割在这个渴望“齐家治国平天下”做一个“治世能臣”的人的心上。李鸿章,生逢大清国最黑暗、最动荡的年代,当他的每一次“出场”都招来耻辱和责难时,那种“人情最难堪之事”对他的重压时别人难以想象的。直至1901年,一生颠簸劳累,身心焦虑疲惫,痛苦不堪的李鸿章走到了人生的尽头。1901年9月7日,李鸿章代表大清国与八国签订啦《辛丑条约》,那文件上虚弱无力,辛酸悲苦的三个字,成了他的催命符。临终前,他写下了两首诗:“四十年来百战身,几回此地息风尘。经营庶富羞言我,纽握机权耻授人。尽一分心酬圣主,收方寸效作贤臣。诸君努力艰难日,莫误龙华会里因。”“劳劳车马未离鞍,临事方知一死难。三百年来伤国步,八千里外吊民残。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海外尘氛犹未了,请君莫作等闲看。”道尽了辛酸苦楚,却仍不忘告诫后生为国奋进。

李鸿章的一生波澜起伏,意气风发过,没落失意过;受尽赞誉和辱骂。现如今,一切都已尘埃落定。

因为以李鸿章为主体的清末外交上的失败,人们毫不犹豫的将他钉在了“卖国误国”的耻辱柱上。我个人认为,这对于他也是不公平的。封建王朝已没落,受辱于正在蓬勃发展的资本主义是历史的必然。封建王朝的罪过不能一咕脑的推到清王朝的身上。清相较于前代任何一个王朝都不逊色,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只是这样一个转型的悲剧社会恰巧落在它头上而已;而它的不逊色与悲剧,却又是前代历史发展所积累付与的。同理,在那个时代,对于李鸿章的失败,也不能把过错都推在他一个人头上。积重难返,失败是必然。对李鸿章来说,他只是封建王朝里,一个以忠君爱国为行为原则,以“治国平天下”为目标的普通士大夫而已。历史机缘与巧合,把他推到了风尖浪口,成为了一个备受争议的风云人物。一个时代的人,做一个时代的事。李鸿章这个封建时代的普通士大夫,怎可苛求他锐意资

本主义改革,甚至叛君叛国,做个“乱世枭雄”以天下为己任?他只是个传统的士大夫罢了,他的切身利益和道德观念,都只注定他一生对这个封建王朝忠心耿耿,呕心沥血;也注定了他的悲剧人生。这就是一个弱国之相的无奈。

三、总结

评价一个人物,应当结合人物时代背景、经历等对其行事目的、手段方式及影响等进行剖析;再给与人物较准确的定位。李鸿章的目的是维护清朝的统治;他深受封建传统道德的影响,也深受成长环境的影响。他行事开放,不墨守成规,却始终对新鲜事物浅尝则止,不做深入探究;走不出封建士大夫“忠君”的思想圈子。再这样一个动荡黑暗的时代里,他的悲剧是必然。正如梁启超先生所叹:“敬李之才,惜李之识,而悲李之遇也。”

总结一句话,作为我对李鸿章的认识:一个忠君爱国,才华出众,思想开放的封建士大夫。仅此而已。

参考书目:

①、梁启超著,《李鸿章传》,百花文艺出版社。2000年

②、赵焰著,《晚清有个李鸿章》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