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练习题及答案

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练习题及答案

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练习题及答案
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练习题及答案

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练习题

一、填空(每空1分,共70 分)

1、1969年7月,美国的阿波罗11号载人飞船成功地在月球上着陆。第一个踏上月球的

人是美国的阿姆斯特朗。

2、月球是地球的卫星,它围绕地球运动,运动的方向是自西向东逆时针方向运转。

它的直径大约为地球半径的 1/4 ,它的质量大约是地球的(1/80),它的体积大约是地球

的(1/49),它的引力是地球的 1/6 ,与地球之间的平均距离约(38万千米),昼夜温差

(310℃)。

3、月球在圆缺变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形状叫做月相。

4、月球是一个不发光、不发热的球体,我们看到的月光是它反射太阳的光。

5、月相实际上就是人们从地球上上看到月球被太阳照亮的部分。

6、古代人们对月相有特别的称呼,“初一”称为新月,“十五”称望月。

7、月相在一个月中的变化规律是:农历上半月由(缺到圆),下半月再由圆到缺。月相

的变化经历新月——上弦月——圆月——下弦月——残月的过程。

8、环形山是月球地形的主要特征。环行山大多是圆形,有单个的,有几个挤叠在一起的,也有大环套小环的。它有的直径不足一千米,有的直径达到(几百千米)。

9、环形山的形成与许多因素有关,陨石撞击是主要原因,公认的观点。这种观点认为

环形山是长期以来流星、陨石撞击后留下的痕迹,因为月球上没有空气,就相当

于少了一层保护层,使撞击更猛烈和频繁。

10、日食出现时,太阳被挡住的部分总是圆弧行的,说明挡住太阳光的星球是圆形的。

也说明挡住太阳光的星球是运动的,而且星球是(自西向东)移动的。

11、日食有日全食、(日偏食)、日环食三种,月食只有月全食、月偏食两种;日食

发生在农历初一,而月食发生在(农历十五和十六)。

12、日食和月食是日、地、月三个天体运动形成的天文现象。

13、当月球运行到太阳和地球中间,地球处于月影中时,因(月球)挡住了太阳照射

到地球上的光形成日食。

14、像(太阳)这样自己能发光的星,叫做恒星;像(地球)这样自己不发光,围绕横行

运行的星叫做行星;像(月球)这样自己不发光,围绕行星运行的星叫卫星。

15、有些流星体闯入地球的大气层时,与大气层摩擦燃烧发光,形成彗星。

16、以太阳为中心,包括围绕它转动的八大行星及其卫星、矮行星、小天体(包

括小行星、流星、彗星等)组成的天体系统叫做太阳系。

17、太阳系里有八大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18、观察星座时应该选一个明显的固定位置做标志,每次观察都要站在同一位置。

19、人们把看起来相互之间距离保持不变的星星分成一群,划分成不同的区域,并以(人、

动物或其他物体)的形状命名,人们把这些区域称为星座。

20、大熊星座的明显标志就是我们熟悉的由七颗亮星组成的北斗七星。在北部天空的小

熊座上有著名的北极星,其中有一个星座发生过的流星特别有名,这个星座就是狮子

星座。

21、天津四、(牛郎星)、织女星三个星构成了一个巨大的三角形,称为“夏季大三角”。

22、光的传播速度是每秒 30万千米,光年是光在一年中所走的距离,它是用来计量恒星

间距离的单位。

23、我们观察到的天空中的星星大多数都是和太阳一样发光发热的恒星,它们有的也会组

成类似太阳系一样的天体系统。

24、在观星过程中,我们看到的天空中闪亮的银河光带,实际上是由许许多多的(恒星)组成的一个恒星集团,被人们称为银河系。欧州人称它为(Galaxy)。

25、目前人类利用天文望远镜最远能望到 120亿光年的宇宙,而且科学家还发现宇宙正在不断膨胀。

26、中国是世界上公认的火箭发源地。早在距今1700多年前的(三国时代)的古籍上就出现了火箭的名称。载人飞船神舟五号和神舟六号圆了中国人的飞天梦想;现在嫦娥一号探月卫星又发射成功,不久的将来,我国宇航员还将登月考察。

27、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发明了望远镜,证明和发展了哥白尼的学说。

28、宇宙是由类似太阳系、银河系、河外星系等大小不同的天体系统组成的庞大的系统,它在不断的运动变化。

二、选择题(每题0.5分,共9分)

1、发生日食时,地球、太阳、月球三个天体排列正确的是(B )

A、月球、地球、太阳。

B、地球、月球、太阳

C、地球、太阳、月球

2、发生月食时,地球、太阳、月球三个天体排列正确的是(A )

A、月球、地球、太阳。

B、地球、月球、太阳

C、地球、太阳、月球

3、银河系大约由()亿到()亿颗恒星组成,直径有()万光年。顺序是:(B)

○110 ○2100 ○31000 ○42000

A、○31000 ○42000 ○2100

B、○31000 ○42000 ○110

C、○2100 ○42000 ○110

4、(B )星座上有著名的北极星。北斗七星是(A )星座的明显标志。

A、大熊座

B、小熊座

C、狮子座

5、下列天体,(A )离地球最近

A、月球

B、太阳

C、金星

6.下列关于月亮的说法正确的是(C)

A.月亮能够自己发出光亮 B.月亮上面有月宫、嫦娥,已经有人在上面生活

C.月亮和地球一样,不能够自己发出光亮

D.月球上有兔子、桂树等植物,适合地球上大部分生物生活

7.关于月球和地球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A.月球是地球的卫星,月球绕着地球转 B.地球是月球的卫星,月球绕着地球转

C.月球是地球的卫星,地球绕着月球转 D.地球是月球的卫星,地球绕着月球转

8.关于月相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C)

A.月相变化是因为月球形状在变化B.月相变化是月球不规则运动而产生的

C.由于日、地、月三者的相对位置不断变化而使月相不断变化

D.如果月球自行发光,就不会有月相变化

9.当发生日食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B)

A.全世界的人都可以看到 B.世界上只有部分人可以看到

C.在海口市看到日环食,那么在美国的洛杉也可以看到; D.以上的说法都不正确10.下列关于发生日食的原因,正确的是(D)

A.发生日食是因为太阳上的太阳黑子使一部分太阳不发光了;

B.发生日食是因为地球挡住了太阳光 C.发生日食是因为太阳挡住了月亮的一部分光线

D.发生日食是因为月亮挡住了太阳光

11.当发生日食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A.太阳、地球、月亮在同一条直线上,地球在中间

B.太阳、地球、月亮在同一条直线上,月亮在中间

C.太阳、地球、月亮在同一条直线上,太阳在中间

D.太阳、地球、月亮都不在同一条直线上

12.从月相变化图可以看出,在农历月初到月底,月相变化情况是(A)

A.月亮面积由小→大→小 B.月亮面积由大→小→大

C.月亮都与太阳一起升落 D.月亮升起的时候越来越早

13.八月十五是中秋佳节,这时候我们看到的月亮中“满月”或“望月”,它是(A)A.月相圆满,通宵可以看月亮 B.月相圆满,只有前半夜才能看到月亮C.月相圆满,只有后半夜才能看到月亮 D.以上说法都不正确

14.距离地球最近的自然天体是(C)

A.牛郎星 B.太阳 C.月球 D.水星

15.关于太阳系九大行星的正确叙述是(C)

A.水星距日最近,质量最小 B.地球自转和公转和公转的周期都是最长

C.木星体积最大 D.幂王星永远距日最远

16.我们通常所说的“北斗七星”,天文学上称之为(B)

A.半人马座 B.大熊星座 C.狮子星座 D.小熊星座17.下面天体,不属于太阳系中九大行星的是(A)

A.月亮 B.天王星 C.地球 D.木星

18. 北极星在( B )的方位。

A、天顶

B、正北

C、正南

三、判断题(每题0.5分,共10分)

1、月亮是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

2、月相的变化是有规律的。(√)

3、从月球上看北斗星和从地球上看北斗星,形状是一模一样的。(×)

5、哈雷彗星,每隔一年就能看到一次。(×)

6、日食和月食都有全食、偏食、环食三种形式。(×)

7、八大行星的公转周期和自转周期都是不同的。(√)

8、离太阳最近的行星是水星。(√)

9、北斗七星是大熊星座的明显标志。(√)

10、光年是光一年走过的距离,是用来计量所有物体间的距离的单位。(×)

11、月球是一个非常圆的球体。(×)

12、月球只绕着地球转,并没有绕着太阳转。(×)

13、太阳系是宇宙中最大的天体系统。(×)

14、北斗七星离我们的距离都是一样的。(×)

15、月相变化是在月亮绕地球公转的过程形成的.(√)

16、大熊座头部的几颗星像一个反写的问号,尾部的三颗星构成一个大三角形,这些就是大熊座的明显标志。(×)

17、以太阳为中心,由行星、卫星、流星、慧星等组成的天体系统叫做银河系。(×)

18、恒星不会消亡,太阳也不会消亡。(×)

19、和地球不一样,月球上是没有白天与黑夜的。(×)

20、在20世纪60年代以来,共有385名宇航员遨游太空。(√ )

四、简答题:(共11分)

1、日食成因及其发生的特点?要求绘图(4分)

答:当月球运动到太阳和地球中间,如果三者正好处于同一条直线时,月球就会挡住太阳射向地球的光,在地球上处于影子中的人,只能看到太阳的一部分或全部看不到,于是就发生了(日食)。日食分(日全食),(日偏食),(日环食)。(P54图要求会画)日食发生的几个特点:(1)、太阳被物体给挡住,(2)、挡光物体是球形(3)、地球、挡光物体和太阳差不多在同一条直线上(4)、挡光物体在运动。日食一般发生在初一,总在太阳光轮的西边开始。

图:参考P54

2、月食成因?(要求绘图)(3分)

答:当月球运动到地球的背日面,进入地球的阴影时,就会发生月食。月食发生在农历的十五前后,有月全食、月偏食。(会画图)

3、请按时间的先后顺序画出初一到十五的月相变化规律图。(4分)

参考答案:画图方法参考教课书P48—50

月相变化(星空方位为上北下南左东右西)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作业本答案

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作业本答案 微小世界单元 一、放大镜 1、判断题。 (1)√(2)√(3)√(4)×(5)×(6)√2、选择题。 (1)C(2)C、D 3、小制作。(略) 二、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 1、判断题。 (1)√(2)√(3)×(4)√(5)×(6)√2、观察小报告。(略) 三、放大镜下的晶体 1、填空题。 (1)晶体(2)矿物晶体(3)规则 2、判断题。 (1)√(2)√(3)×(4)√(5)× 3、阅读资料,回答问题。 (1)A(2)B(3)C 四、怎样放得更大 1、填写观察记录。(略) 2、判断题。 (1)√(2)√(3)√(4)×(5)√ 3、选择题。 (1)A(2)B(3)B 五、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一) 1、填图题。 BEDAC 2、判断题。 (1)×(2)√(3)×(4)×(5)√(6)√3、连线题。

2、小制作。(略) 单元练习 1、填空题。 (1)厚、薄(2)细毛、足、复(3)晶体、规则(4)触角(5)细胞2、判断题。 (1)×(2)√(3)×(4)√(5)√(6)√(7)√(8)× 3、选择题。

(1)A(2)C(3)A(4)C(5)B、C(6)A(7)C(8)A 4、排序。 2、4、 3、5、1、6、7 物质的变化单元 一、我们身边的物质 1、判断题。 (1)×(2)√(3)×(4)√(5)√(6)√ 2、简答题。 (1)自然界中的岩石,在长期的自然作用下,会发生风化现象。具体表现在大小、形状、成份等都会发生变化。 (2)火柴燃烧时会发出光和热,燃烧后火柴变成了灰烬;木条折断后,只是形状发生变化。 二、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1、选择题。 (1)A(2)A(3)C(4)A(5)B 2、观察记录。(略) 三、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 1、实验记录。(略) 2、判断题。 (1)√(2)√(3)×(4)×(5)× 四、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 1、选择题。 (1)C(2)A、C(3)B(4)C(5)B(6)A 2、简答题。 答: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产生的气体有以下特点:无色透明,比空气重,能火焰熄灭。 五、铁生锈了 1、填图。 铁的特点:B、C、F、H、I、L 铁锈的特点:A、D、E、G、J、K 2、填表。(略) 六、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 1、选择题。 (1)C(2)B、C(3)B 2、连线题。

浙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汇总【最新】

六年级下册科学复习题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只要具有放大镜片透明、中间较厚的结构(比如加满水后的烧杯、烧瓶等),就具有同样的(放大)功能。 4、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镜片的直径)没有关系,和(镜片的凸度)有关。放大镜的(凸起程度越大,放大的倍数也越大)。 5、使用工具能够观察到许多用(肉眼)观察不到的(细节)。如通过(放大镜)能观察到更多关于昆虫的细节:蝇的(复眼);蟋蟀的耳朵在(足的内侧);蝴蝶翅膀上布满的彩色小鳞片是(扁平的细毛)。 6、科学研究表明昆虫头上的(触角)就是它们的(“鼻子”),能分辨各种气味,比人的鼻子灵敏得多。 7、(一些固体物质)的内部有一定的结构,如果构成这些物质的微粒按一定的空间次序排列,形成了(有规则的几何外形),这就是(晶体),如食盐、白糖等。 8、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 9、(显微镜)的发明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大飞跃,把人类带入了一个(微观世界)。显微镜是人类认识(微小世界)的重要观察工具。 10、荷兰生物学家(列文虎克)制成世界上最早的可放大近300倍的(显微镜),发现了(微生物)。 11、洋葱表皮是由(细胞)构成的。(生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 12、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最早在显微镜下发现了生物的(细胞)结构。 13、生物细胞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生物)的细胞是不同的,生物(不同器官)的细胞也是不同的。 14、(细胞)是生物最基本的(结构单位),也是生物最基本的(功能单位)。 15、(细胞学说的建立)被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 16、用(显微镜)能看到肉眼不能看到的(微小生物)。 17、在水中生活着很多形态各异的(微生物),如草履虫、变形虫等。 18、微生物通常都有特殊的(构造和功能),以适应周围的环境。 19、(微生物)具有(生物)的特征,如:对环境有一定的需求、对外界的刺激有反应、能繁殖等。 20、人类(观察工具)的改进,使人类观察的范围扩大,发现了仅靠肉眼无法发现的自然界的许多秘密:肉眼(能看清昆虫等较小的动物)——放大镜(能看清小于毫米的肉眼看不清的东西)——光学显微镜(能看清细胞和微生物)——电子显微镜(能看到更小的组成物质的原子、分子)。 21、人类探索(微小世界)的成果,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生活的改善。如:(1)利用显微镜发现细菌、病毒,抵抗制服疾病(2)克隆生物(3)利用微生物酿酒、发面、制作酱油、醋、酸奶等(4)利用微生物处理垃圾和污水。

最新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全册

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 全册

新版教科版六年级下册 科 学 教 案

教科版修订版六年级下册教材目录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1 放大镜 2 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 3 放大镜下的晶体 4 怎样放得更大 5 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一) 6 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二) 7 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三) 8 微小世界和我们 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 1 我们身边的物质 2 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3 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 4 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 5 铁生锈了 6 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 7 控制铁生锈的速度 8 物质变化与我们 第三单元宇宙

1 地球的卫星——月球 2 月相变化 3 我们来造“环形山” 4 日食和月食 5 太阳系 6 在星空中(一) 7 在星空中(二) 8 探索宇宙 第四单元环境和我们 1 一天的垃圾 2 垃圾的处理 3 减少丢弃及重新使用 4 分类和回收利用 5 一天的生活用水 6 污水和污水处理 7 考察家乡的自然水域 8 环境问题和我们的行动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1、放大镜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 过程与方法 1、正确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2、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 2、增强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 3、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教学重点】能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细微部分 【教学难点】放大镜是“凸”“透”镜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放大镜(最好每个学生都能有一个放大镜,如果只能提供给学生一种放大镜,尽量放大倍数大一点)科学书或报纸上的照片、计算机或电视机屏幕。柱形、球形的透明器皿、塑料薄膜、铁丝、普通玻璃片、平面镜片、水。 教师演示: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图片或课件(如放大镜镜片的结构等)。 【教学过程】 一、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

小学科学6年级探究题和参考答案

小学科学6年级探究题和参考答案整理者:莲都区大洋路学校陈建秋 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工具和机械》 下表是同学们在做斜面的实验时,在不同坡度的斜面上提升重物所得出的数据,请根据数据回答问题: (1)这一实验改变的条件 是:。 (2)这一实验不改变的条件 是:。 (3)从以上数据来看,坡度最大的是斜面_____,坡度最小的是斜面 ______。(4)这一实验告诉我 们:。 (1)斜面的坡度。 (2)斜面的高度。 (3)C,B,斜面的坡度越小越省力。

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工具和机械》 杠杆的研究 要研究的问题:了解杠杆的工作原理。 材料:杠杆尺、钩码。 过程和方法: 1、在将杠杆尺调节到平衡状态后,首先在杠杆尺左边的第二个孔上挂两个钩码,试一试分别在杠杆尺右边的第一、第二、第二、第四个孔上挂上两个钩码,杠杆尺会处于一种什么状态? 2、分别改变杠杆尺左右两边挂钩码的位置和数量,观察杠杆尺的状态会有什么变化?从中能发现什么规律? 实验结果: 1、力点距支点的距离与重点距支点的距离一样远,且力一样大时,杠杆尺平衡。 2、力点距支点远,重点距支点近,这种杠杆可以省力。 3、力点距支点近,重点距支点远,这种杠杆不省力。 思考:自己还能用什么的哪些材料研究杠杆的平衡原理?(如:用直尺、橡皮、铅笔等材料,也能做这个实验吗?) 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工具和机械》 实验名称:轮轴的研究

研究的问题:轮轴什么情况下是省力的? 实验材料:螺丝刀、线、钩码。 实验过程:将线扎在螺丝刀刀柄上,另外一端挂一个钩码,用手握住刀把, 旋转螺丝刀将钩码向上提起。反过来,将线扎住刀把,手握刀柄,旋转螺丝刀将钩码向上提起;比较两次实验的感觉,说明了什么? 思考:实验中,螺丝刀哪部分是轮、哪部分是轴。 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工具和机械》 实验名称:斜面的作用 设计目的:通过科学实验,收集证据,认识到斜面的省力原理。材料:木板(长度不同)、木块、重物、测力计。 过程和方法:1、将一块木板的一头支在桌面上,另一头架在木块上,使其成为一个斜面。把不同的重物分别放在斜面下端,通过测力计拉着它沿斜面向上提升,观察用多少力?2、还用那个木块支着,换用其他长度的木板搭一个斜面,选择一个重物,沿着这些长度不同的斜面逐一拉上去,分别观察用了多少力? 实验结果:1、发现物体不管是有轮子的还是没有轮子的,是大的还是小的,表面是粗糙的还是光滑的……从斜面拉上去用的力都小于直接把物体垂直提上去用的力。 2、发现木板越长即坡度越小越省力,坡度越大越不省力,直接垂直向上提重物相当于坡度为90度,一点都不省力。 注意事项:注意沿斜面向上拉重物是否省力,要与垂直提起重物时用的力相比较才能知道。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作业(刘存保)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作业(刘存保)

第一单元:我们长大了 1、我在成长 一、填空题。 1、测量体重的工具是:体重称。 2、在成长中,我们的身体长高了,体重变重了。 3、我们出生时没有牙齿,最先长出来的牙齿是乳牙,乳牙脱落后长出来的是恒牙。 4、出生后,我们经历了了生长发育的两个高峰期,第一个高峰期是出生后的一年内,第二个高峰期是进入青春期后 5、时期年龄(岁) 乳儿期0—1 婴儿期1—3 幼儿期3—6、7 童年期6、7—11、12 少年期(危险期)11、12—14、15 青年期14、15—17、18 成年期20~25 中年期40岁 老年期65岁以后 学龄期6、7—12、13 6、我们现在所处的生命周期是少年而不是成年。 7、测量身高时,我们应该脱鞋,身体站直,目视前方. 8、测量体重时,衣物越少,测量结果越准确。 9、人刚站在体重称上时,体重称的指针会不断变化,所以应该等体重称指针稳定后读数。 10、成长的标志有很多,比如:身高和体重的增加、我们越来越懂事了、鞋子变得挤脚了。 二、判断。 1、体重并非每年匀速增长。(√) 2、我们的成长就是指身高和体重的增加。(×) 3、体重并非每年匀速增长。(√) 4、我们的成长就是指身高和体重的增加。(×) 5、测量身高时,必须脱掉衣服。(×) 三、简答。 1、我们的身体在成长过程中有哪些变化? 答:我们的身体在成长过程中身高和体重有明显的变化,除此之外,大脑、心脏等各个器官也有很大的变化。 2、你在哪些方面发现自己长大了? 答:①以前的衣服现在穿不上了。 ②与以前照片上的人相比,现在长大了。 ③体重与身高都比以前增加了。 ④我们的心理变得更加成熟了。

六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8

六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8 第一课《细胞》知识点 1.细胞学的发展史与细胞学说 细胞是由膜包围着含有细胞核的原生质所组成的,它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也是生物个体发育和系统发育的基础。除了病毒和类病毒等是非细胞的生物以外,其他生物的机构和功能单位都是细胞。细胞学说的创立标志着人们认识微观世界的开始,并很快推广到生物学的各门学科。 1663年,英国的科学家和发明家罗伯特·虎克用自己设计制造的复合显微镜观察软木薄片的结构,发现其中有许多小时,状如蜂窝,他称之为“cellar”。这是人类第一次发现细胞,但这些细胞是一些死细胞。 1674年,荷兰学者列文虎克用自制的高倍放大镜观察到了池塘中的原生物和单细胞的藻类。这是人类第一次观察到完整的活细胞。 1838年,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发表了《植物发生论》。 1839年,德国动物学家施旺在发表的《关于动植物在结果和生长中一致性的显微研究》一文中,首次提出“细胞学”这个名称。 1855年,德国医生鲁道夫·魏尔肖认为“细胞只能来自细胞”。 2.细胞的分类 细胞可分为两大类: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原核细胞以细菌和蓝藻、绿藻为典型代表,特点是没有明显可见的细胞核,没有以膜为基础的有专门结构和功能的细胞器;真核细胞是构成真核生物的细胞,有明显的细胞核、核膜和核仁。真菌细胞的生物种类繁多,既包括单细胞或原生生物,又包括全部的多细胞生物。 3.细胞的大小 最大的细胞直径有十多厘米,那是鸵鸟蛋;最长的细胞有2~3米长,那是鲸鱼的神经细胞;最小的细胞直径才1微米左右,那是支原体。 4.显微镜的维护和保养。 显微镜是精密的光学仪器,正确使用时应注意: (1)一定要两手取放,一只手握镜臂,一只手托底座;(2)每次使用后将载片取下。(3)观察完毕后务必盖上防尘置;(4)观察完毕显微镜,将其装入箱内或套上防尘袋; (5)镜头只允许用镜头纸擦拭;(6)避免物镜与载物台的直接接触; (7)千万不能有摔跌;(8)不得置于高温和阳光直接照射下,不得置于潮湿和不通风的地方;(9)附件等清洗干净、干燥后存放。 5.常用的标本种类 切片——用从生物体上切取的薄片制成; 涂片——用液体的生物材料经过涂抹制成; 装片——用从生物体上撕下或挑取的少量材料制成。 6.细胞的基本共性 (1)所有细胞表面均有由磷脂双分子层与镶嵌蛋白质及糖被构成的生物膜,即细胞膜; (2)所有的细胞都含有两种核酸:即DNA和RNA,作为遗传信息复制与转录的载体; (3)作为蛋白质合成的机器——核糖体,毫无例外地存在于一切细胞内;

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复习资料

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复习资料 一、填空: 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记忆) 2、放大镜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大,显现人的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使我们获得更多的信息。并被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在我们的感觉器官(眼、耳、鼻、舌、手)中,(眼睛)能收集到比其他感官更丰富的信息,但人的最高视力也只能看清楚(1/5)毫米的微小物体。(了解)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边缘薄)。自制放大镜的方法有:广口瓶、玻璃杯、烧瓶、烧杯、塑料袋(盒)装水,冰块、水滴、透明玻璃球都有放大功能。(注:横向放大,纵向不放大)。(记忆) 4、放大镜正确使用方法有(移动放大镜)和(移动被观察的物体)。通过透镜看到的面积或区域叫做(透镜的视野)。放大镜的放大倍数与(凸度)有关: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视野越少;反之,凸度越小,放大倍数越少,视野越大。 5、人类最早使用的凸透镜就是用(透明水晶)琢磨而成。在13世纪,英国一位主教(格罗斯泰斯特)最早提出放大装置的应用,他的学生(培根)根据他的建议,设计并制造出了能增进视力的(眼镜——凹透镜)。(了解) 6、苍蝇落在坚直光滑的玻璃上,不但不滑落,而且还能在上面爬行,这和它(脚的构造)有关。(了解) 7、昆虫的“嗅觉”很灵敏,据说是因为它们的(触角)。昆虫是自然界中人类肉眼看得见的最小的动物之一,用放大镜可以观察到昆虫的(口器)、(触角)、(翅膀)等特殊的构造。会画昆虫的各种触角。(了解)

8、蟋蟀的“耳朵”在(足的内侧);蝴蝶的翅膀上布满彩色小鳞片,这些鳞片其实是(扁平的细毛)。(了解) 9、食盐、白糖、碱面、味精的颗粒都是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人们把这样的固体物质叫做(晶体)。(记忆) 10、许多岩石是由(矿物晶体)集合而成。如花岗岩由(长石)(云母)(石英)等矿物的晶体组成。(记忆) 11、自然界中的大部分固体物质都是(晶体)或由(晶体)组成(玻璃、松香、琥珀、珍珠等不是晶体)。晶体形状(多种多样)有的是(立方体),有的像(金字塔),有的像(一簇簇的针)等,但都很有规则。有的晶体较大,肉眼可见,有的较小,要在放大镜或显微镜下才能看见。(记忆) 12、生物学家(列文·虎克)制成了世界上最早的可以放大近300倍的金属结构的显微镜。为了看到更小的物体,人们又研制出(电子显微镜)和(扫描隧道显微镜)。电子显微镜可把物体放大到(200万倍)。(记忆) 13、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用自制的复合显微镜在世界上第一个看了(细胞) 14、显微镜主要由(目镜)(调节旋钮)(物镜)(载物台)(反光镜)等组成。(记忆)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安放—对光—上片—调焦—观察(会用) 15、大量的研究事实说明生命体都是由(细胞)组成的。(记忆) 16、(细胞学说)的建立被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鱼缸里的水发绿,原来是(绿藻)的作用。 17、生命体细胞具有(消化)(呼吸)(排泄)(生长)(发育)(繁殖)(遗传)等功能。(了解) 18、我们还可以利用(干草)培养微小生物。(记忆)

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课文中的问题答案

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课文中的问题答案 11、请你设计火山喷发的模拟实验? 答:材料:铁盒、土豆泥、番茄酱、铁架台、酒精灯等。 步骤:(1)在铁盒子里放一些土豆,做成山的形状,并在土豆泥中间挖一个小洞。 (2)往洞里倒入一定量的番茄酱,用薄薄的一层土豆泥封住洞口。 (3)将铁盒子放到铁架台上,用酒精灯加热,观察受热后番茄酱的外溢现象。 现象:番茄酱向外溢出。结论:这个实验说明,火山是由于地下熔融的岩浆沿着地壳的薄弱地带喷发而形成的。 12、请你设计蜡烛变化的实验。 答:材料:蜡烛、烧杯、澄清的石灰水、三脚架、酒精

灯、燃烧皿(白瓷)、石棉网等。 步骤:1、取一只干燥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 2、将另一只内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重新罩在火焰上方。 3、将一只白瓷的燃烧皿盖在蜡烛火焰上方,过一会儿取下白瓷燃烧皿,观察它的底部。现象:感燥的烧杯内没有什么;内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有浑浊(像雾);白瓷燃烧皿底部有黑的。 结论:蜡烛燃烧后生成一种新的物质。 13、除了下表列出的,你认为还有哪些实验条件的组合方式? 答:还有两种组合方式,一种是寒冷、潮湿的条件组合;一种是寒冷、干燥的条件组合。 实验名称:探究霉菌适宜在什么样的环境条件下生长繁殖。

实验准备:新鲜馒头(也可以是其他容易发霉的食品)、烤干的馒头、透明塑料袋、电冰箱 实验过程:选用下表中实验条件的组合做对比试验,观察那种实验条件下的馒头最容易发霉? 序号条件组合实验方法 1温暖潮湿把装有湿馒头的塑料袋放在暖气片上 2温暖干燥把装有干馒头的塑料袋放在暖气片上 3寒冷潮湿把装有湿馒头的塑料袋放在电冰箱里 4寒冷干燥把装有干馒头的塑料袋放在电冰箱里 实验结论:霉菌适宜在温暖、潮湿的环境条件下生长繁殖。。 14、如果你以每小时4千米的速度,每天行走8小时,当你绕行赤道一圈后,你的年龄该有多大?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作业设计说明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第1课放大镜 一、填空题 1、放大镜也叫。镜片中间,边缘。 2、人类早就发现某些透明的可以放大物体的图像。在13世纪,英国一位主教格罗斯泰斯特最早提出装置的应用,他的学生培根根据他的建议,设计并制造出了能增进视力的。 3、放大镜具有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 4、计算机和电视屏幕图像在放大镜下看是由组成。 二、选择题 1、放大镜是用来()的工具。 A观察B照明C计量 2、光线从空气进入凸透镜时会()。 A反射B折射C不变 3、根据下列放大镜的图形描绘情况,放大倍数最大的一个是()。 A B C 4、放大镜的放大倍数越大,所能观察到的围就()。 A越大B越小C不变 5、下面透明玻璃镜片具有放大作用的是()。 A B C 三、问答题 1、能放大物体的器具具有什么样的特点?他们把物体放大的原理是什么? 2、如何正确使用放大镜? 四、实验探究 请介绍一种自制放大镜的方法。

第2课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 一、选择题 1、科学研究发现昆虫头上的触角就是它们的()。 A眼睛B鼻子C脚 2、蟋蟀的耳朵长在()。 A头部B足侧C腹部 3、昆虫的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胸部有()足。 A.2 B.3 C.4 4、蝴蝶翅膀上的彩色小鳞片其实是()。 A细毛B触角C花纹 5、蝇的眼由许多小眼组成,叫做()。 A单眼B复眼C双眼 二、连线题 将下列昆虫与它们的触角类型连起来。 蚕蛾棒状 天牛丝状 蝴蝶鞭状 蚂蚁羽状 蝗虫膝状 三、简答题 1、我们用放大镜去观察昆虫时应该注意些什么? 2、昆虫的复眼有什么作用? 第3课放大镜下的晶体 一、填空题 1、食盐、白糖、碱面、味精的颗粒都是外形的固体,人们把这样的固体物质叫做。 2、自然界中的大部分固体物质都是或由组成。 3、晶体的多种多样,但都很有,有的是立方体,有的像 ,有的像。 4、雪花晶体的形状是形的。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汇总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知识清单 一、微小世界 1.①放大镜的作用:不仅能放大物体的图像,而且能看到物体的许多细节。②放大镜的特点:放大镜是透明的、中间厚、边缘薄,所以又叫凸透镜。凡是具有与放大镜同样特点的器物都具有放大的功能,而且厚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 2.昆虫奇特的身体构造:昆虫的眼睛是复眼,蟋蟀的耳朵在足的内侧,昆虫的鼻子就是它们头上的触角,蝴蝶翅膀上的小鳞片其实是扁平的细毛。 3.①晶体:像食盐、白糖那样有规则几何体外形的固体叫晶体。②晶体的形状:多种多样,有的是立方体,有的像金字塔,有的像一簇簇针。(玻璃、松香、琥珀、珍珠不是晶体) 4.①显微镜放得更大的原因:是一个凸透镜把另一个凸透镜成的像进一步放大了。②计算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把目镜放大的倍数乘以物镜放大的倍数。③微生物的发现:荷兰生物学家列文虎克制成了世界上最早的能放大近300倍的金属结构的显微镜,并用它发现了微生物。④显微镜发明的意义: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大飞跃,把人类带入了一个崭新的微观世界。

5.①细胞的发现:1663年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发现了细胞。②洋葱表皮装片的制作步骤:取皮—--安放—--固定—--上色。③显微镜使用的方法和步骤:摆放----对光----上片----调焦----观察。④通过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装片发现:放大倍数越大,看得越清楚,但看到的范围越小。洋葱表皮上的一个个小房间似的结构是洋葱的细胞。 6.①细胞学说:所有的生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细胞学说的建立被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②细胞的作用:细胞具有携氧传导、运动免疫、感光分化、保护光合等作用。细胞也是生物最基本得功能单位:生物的呼吸、消化、排泄、生长、发育、繁殖、遗传等生命活动都是通过细胞进行的。 7.①水中主要的微生物有:变形虫、草履虫、鼓藻、船形硅藻等。②微生物的特征:微生物也是生物,具有其他生物一样的共同特征。 8.①观察工具的发展:肉眼----放大镜----显微镜----电子显微镜----扫描隧道显微镜。②人类探索微小世界的成果:征服病菌,克隆牛羊,生产胰岛素,研制成功杂交水稻,处理垃圾和污水,帮助我们生产面包、醋等食物。 二、物质变化

最新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 科学六年级下册教材目录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1 放大镜 2 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 3 放大镜下的晶体 4 怎样放得更大 5 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一) 6 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二) 7 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三) 8 微小世界和我们 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 1 我们身边的物质 2 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3 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 4 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 5 铁生锈了 6 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 7 控制铁生锈的速度 8 物质变化与我们 第三单元宇宙 1 地球的卫星——月球 2 月相变化 3 我们来造“环形山” 4 日食和月食 5 太阳系 6 在星空中(一) 7 在星空中(二) 8 探索宇宙 第四单元环境和我们 1 一天的垃圾 2 垃圾的处理 3 减少丢弃及重新使用 4 分类和回收利用 5 一天的生活用水 6 污水和污水处理 7 考察家乡的自然水域 8 环境问题和我们的行动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1、放大镜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 过程与方法

2、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 2、增强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 3、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教学重点】能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细微部分 【教学难点】放大镜是“凸”“透”镜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放大镜(最好每个学生都能有一个放大镜,如果只能提供给学生一种放大镜,尽量放大倍数大一点)科学书或报纸上的照片、计算机或电视机屏幕。柱形、球形的透明器皿、塑料薄膜、铁丝、普通玻璃片、平面镜片、水。 教师演示: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图片或课件(如放大镜镜片的结构等)。 【教学过程】 一、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 1、导入:师出示放大镜:“看,这是什么?”(生:放大镜)放大镜大家很熟悉,能否替放大镜来介绍一下自己——《我是放大镜》。可以从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三个方面展开。 2、小组讨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 3、展示交流 放大镜的构造——镜架、镜片(如果学生能说出凸透镜也可以) 放大镜的作用——放大物体的像(可能学生会说“把物体放大”,提醒学生物体并未变大) 放大镜的用途——我们用放大镜观察校园里的生物、实验中在老师指导下观察花、昆虫等。它是视力不佳者的助视器,还适用于电子产品检验、线路板检验、集邮者欣赏鉴定邮票、珠宝商鉴定珠宝、公安人员用它观察指纹毛发纤维等、农技人员用它观察花蕊进行人工授粉等、制作微型工艺品的工匠工作时使用…… 4、让学生尽量充分地例举使用领域,交流后填写第2页的网状图。 二、放大镜下的新发现 1、师:谁给大家演示一下放大镜的正确使用方法? 请学生演示放大镜的使用方法。根据学生的演示师讲解正确使用放大镜的两种方法:目、镜、物三者,目不动,镜动或物动。 2、师:选择一小块面积,运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图片、屏幕、织物等看谁会有新的发现!将新发现用文字或图片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3、交流新发现后,师归纳:放大镜把物体的图像放大,让我们看清了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 三、放大镜的特点 1、师:放大镜顾名思义是能“放大”,那么它能放大的秘密在哪里呢?(镜片具有“凸”、“透”的特点)老师给大家准备的物品中有没有像放大镜那样能放大物体呢?请同学们找一找。 2、学生尝试利用平面镜、玻璃、水、水槽、集气瓶、烧瓶等物体来放大物体的像。(发现圆柱形及球形的装满水的容器及水滴都具有放大的作用) 3、师:放大镜的镜片和能起放大作用的器具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中间凸起,透明的)所以放大镜也叫“凸透”镜。放大镜的凸起程度越大,放大的倍数也越大,由此推断球形的透明物放大倍数最大。 四、小结 1、师:对于熟悉的放大镜,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发现或收获吗?(放大镜也叫凸透镜,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运用放大镜细心地观察物体,还能看到很多有意思的细节) 2、课外你可以尝试着用一些简易的材料自己制作一面放大镜,或者用你的放大镜去仔细观察身边的物品,看看还会有什么新的发现。 过程与方法:使用放大镜观察身体结构的细部和活动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全册作业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全册作业 第一课我们在成长 1. 回想一下,由于自己太小过去做不了而现在能做的事情有哪些? 答: 2. 我的身体在成长过程中有什么变化?谈谈自己的感受。 3.如果按照出生后一年内的生长速度一直长下去,会怎样? 答:人体在出生后一年内,身体大约增长50%,如果按照这个生长速度,以出生时50厘米计算,到12岁时大约会增高80多倍。 第二课悄悄发生的变化 1.什么是青春期?从何时开始? 答:青春期是我们由儿童到成年人过渡的时期。女孩大约从10岁将陆续进入青春期,而男孩要稍晚

一些。 2.我们应该怎样正确对待青春期的变化? (1)不要穿高跟鞋。 (2)女生要注意月经期的卫生,要使用符合卫生标准的卫生巾;避免着凉;适当运动。 (3)男生不要拔胡须。 (4)要正确对待与异性交往。 (5)不吸烟、不酗酒。 3,。判断题。 (1)进入青春期我们要尽量避免穿高跟鞋。() (2)我们长大了,可以抽烟、喝酒了。() (3)我们的成长与成熟意味着要自觉地去承担更多的责任。() 第三课人生之旅 一、选择题。

1. 对于青春期的心理特点,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 性意识骤然增长,易对异性产生好感。 B 智力水平迅猛提高。 C 兴趣爱好日益广泛,求知欲和好奇心强烈。 D 身体形态发生巨大变化。 二、连线。 呀呀学语老年期 十月怀胎婴幼儿期 颐养天年胎儿期 抚育后代青年期 勤奋求学成年期 生长迅速学龄期 努力工作青春期 三、人的一生应怎样划分? 答:人的一生可以划分为:幼年期、青春期、成年期、老年期。也可以划分为胎儿期、婴幼儿期、

学龄期、青春期、青年期、成年期、老年期。 第四课踏上健康之路 一、判断。 1.睡觉时间越长越有利于健康。() 2.吸烟和酗酒是少年健康的大敌。() 3不同的少年,生长发育情况是不一样的。() 4.价钱越贵的食品,营养价值越高。() 二、选择 1.下面不属于科学用脑的是() A.动静结合 B.课程交替 C.勤于思考 D.多睡觉 2.下列有利于身体健康的行为不包括() A. 勤洗澡 B.勤洗手 C.勤挖鼻孔

六年级下科学考试知识点

新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期末重点复习题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只要具有放大镜片透明、中间较厚的结构(比如加满水后的烧杯、烧瓶等),就具有同样的(放大)功能。 4、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镜片的直径)没有关系,和(镜片的凸度)有关。放大镜的(凸起程度越大,放大的倍数也越大)。 5、使用工具能够观察到许多用(肉眼)观察不到的(细节)。如通过(放大镜)能观察到更多关于昆虫的细节:蝇的(复眼);蟋蟀的耳朵在(足的内侧);蝴蝶翅膀上布满的彩色小鳞片是(扁平的细毛)。 6、科学研究表明昆虫头上的(触角)就是它们的(“鼻子”),能分辨各种气味,比人的鼻子灵敏得多。 7、(一些固体物质)的内部有一定的结构,如果构成这些物质的微粒按一定的空间次序排列,形成了(有规则的几何外形),这就是(晶体),如食盐、白糖等。 8、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 9、(显微镜)的发明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大飞跃,把人类带入了一个(微观世界)。显微镜是人类认识(微小世界)的重要观察工具。 10、荷兰生物学家(列文虎克)制成世界上最早的可放大近300倍的(显微镜),发现了(微生物)。 11、洋葱表皮是由(细胞)构成的。(生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 12、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最早在显微镜下发现了生物的(细胞)结构。 13、生物细胞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生物)的细胞是不同的,生物(不同器官)的细胞也是不同的。 14、(细胞)是生物最基本的(结构单位),也是生物最基本的(功能单位)。 15、(细胞学说的建立)被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 16、用(显微镜)能看到肉眼不能看到的(微小生物)。 17、在水中生活着很多形态各异的(微生物),如草履虫、变形虫等。 18、微生物通常都有特殊的(构造和功能),以适应周围的环境。 19、(微生物)具有(生物)的特征,如:对环境有一定的需求、对外界的刺激有反应、能繁殖等。 20、人类(观察工具)的改进,使人类观察的范围扩大,发现了仅靠肉眼无法发现的自然界的许多秘密:肉眼(能看清昆虫等较小的动物)——放大镜(能看清小于毫米的肉眼看不清的东西)——光学显微镜(能看清细胞和微生物)——电子显微镜(能看到更小的组成物质的原子、分子)。 21、人类探索(微小世界)的成果,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生活的改善。如:(1)利用显微镜发现细菌、病毒,抵抗制服疾病(2)克隆生物(3)利用微生物酿酒、发面、制作酱油、醋、酸奶等(4)利用微生物处理垃圾和污水。

最新人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全集

人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全集 1、放大镜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 过程与方法 1、正确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2、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 2、增强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 3、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教学重点】能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细微部分 【教学难点】放大镜是“凸”“透”镜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放大镜(最好每个学生都能有一个放大镜,如果只能提供给学生一种放大镜,尽量放大倍数大一点)科学书或报纸上的照片、计算机或电视机屏幕。柱形、球形的透明器皿、塑料薄膜、铁丝、普通玻璃片、平面镜片、水。

教师演示: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图片或课件(如放大镜镜片的结构等)。 【教学过程】 一、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 1、导入:师出示放大镜:“看,这是什么?”(生:放大镜)放大镜大家很熟悉,能否替放大镜来介绍一下自己——《我是放大镜》。可以从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三个方面展开。 2、小组讨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 3、展示交流 放大镜的构造——镜架、镜片(如果学生能说出凸透镜也可以) 放大镜的作用——放大物体的像(可能学生会说“把物体放大”,提醒学生物体并未变大) 放大镜的用途——我们用放大镜观察校园里的生物、实验中在老师指导下观察花、昆虫等。它是视力不佳者的助视器,还适用于电子产品检验、线路板检验、集邮者欣赏鉴定邮票、珠宝商鉴定珠宝、公安人员用它观察指纹毛发纤维等、农技人员用它观察花蕊进行人工授粉等、制作微型工艺品的工匠工作时使用…… 4、让学生尽量充分地例举使用领域,交流后填写第2页的网状图。 二、放大镜下的新发现 1、师:谁给大家演示一下放大镜的正确使用方法? 请学生演示放大镜的使用方法。根据学生的演示师讲解正确使用放大镜的两种方法:目、镜、物三者,目不动,镜动或物动。 2、师:选择一小块面积,运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图片、屏幕、织物等看谁会有新的发现!将新发现用文字或图片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3、交流新发现后,师归纳:放大镜把物体的图像放大,让我们看清了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

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试卷答案

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试卷答案 一、填空题(每个空格2分,共20分): 1.细胞是生物生命活动的最基本单位。 2.食盐、白糖、碱面、味精的颗粒都是具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人们把这样的固体物质叫做晶体。 3.凸透镜镜片特点是中间厚边缘薄且透明的。 4.昆虫头上的触角其实是它的鼻子。 5.通过透镜看到的面积或区域叫做透镜的视野。 6.在显微镜下观察物体有一定的要求,物体必须制成玻片标本。 7.许多岩石是由矿物晶体集合而成的。 8.绿色植物的一些细胞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氧料,它们像一个个微小的工厂。 9.科学研究表明昆虫头上的触角,就是它们的“鼻子”,这个鼻子能分辨各种气味,比人的鼻子灵敏得多。 二、选择题(选择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每小题2分,共20分)。1.雪花是由( C )集合而成的。 A、雪花 B、尘埃 C、雪花晶体 2.放大镜的放大倍数与放大镜的( B )有关。 A、厚度 B、凸度 C、大小 3.( A )的建立,被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 A、细胞学说 B、动力学 C、仿生学 4. 蟋蟀的耳朵在( B )。 A、头部 B、足内侧 C、腹部 5.电子显微镜已经可以把物体放大到( C ) 倍。 A、200 B、2000 C、2000000 6.显微镜物镜上显示“×10”、目镜上显示“×40”,那该显微镜放大的倍数( B ) 。 A、10倍 B、400倍 C、40倍

7.凸透镜的凸度越小,它的 ( A ) 越小。 A、放大倍数 B、焦距 C、视野 8.昆虫的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胸部有( B )对足。 A、2 B、3 C、4 9.使用放大镜、显微镜等工具观察物体,可以获得 ( C ) 的信息。 A、更少 B、同样多 C、更多 10.下面透明玻璃镜片具有放大作用的是( B )。 A、 B、 C、 三、判断题(正确的打√,错误的打×。每小题2分,共20分): (√)1.水滴也有放大功能。 (×)2.放大镜放大的倍数同它的面积大小有关。 (×)3.自然界中的晶体都是从液体中诞生的。 (√)4.鱼缸里的水变绿是因为其中有绿藻的缘故。 (×)5.微生物对人类只有危害,没有好处。 (×)6.人的最高视力也只能看清楚1/3毫米的微小物体。 (√)7.生物是由细胞组成。 (√)8.蝴蝶的翅膀上的彩色小鳞片其实是扁平的细毛。 (√)9.洋葱表皮是由细胞构成的,洋葱表皮细胞的形态像砖墙、像一个个小房间。 (×)10.碱面呈粉末状的,它不属于晶体物质。 四、连线题(每小题5分,共10分): 1.将下列人物同他的成就连起来。 袁隆平第一个发现和提出“细胞”这个名称 列文虎克利用微观技术对水稻进行改良,培育出了杂交水稻 罗伯特.胡克第一个指出微生物同人类健康的关系 巴斯德设计并制造出了能增进视力的眼镜

冀教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知识点归纳总结

1、常见的建筑 1、人类最早建筑的房屋是(山洞)。 2、新的建筑材料指(钢材)(玻璃)(塑料)(混凝土)。 3、江南的房屋多为(瓦房),主要为了适应当地(多雨)。 4、老北京人的住房是(四合院)。 5、(建筑机械)迅速发展,(建筑技术)的进步及各种(新型建筑材料)的使用,使高层建筑和大跨度建筑相继出现。 6、楼房构成层次:砖—>墙—>房间—>单元—>楼房 7、不同地区的房屋在(外形)(材料)和(功能)方面各有不同。 8、傣族竹楼用木支架架起来,可防潮、防蛇蝎 四川民居屋顶大,晴天可挡太阳,雨天可遮风雨;窗大,便于通风采光; 圆顶土房蒙古包,用泥土建造,便于挡风取暖。 北京四合院适合冬季冷多风沙的天气,漂亮又挡风遮寒; 江苏民居,地基高,屋顶瓦片垒的很尖,便于防潮和雨水多。 2、巧妙的结构 1、赵州桥——拱形结构, 美国佛罗里达州的安普卡特中心——球形结构, 泰姬.马哈陵——圆屋顶结构, 金字塔——三角结构, 安菲尔铁塔——框架结构, 悉尼歌剧院——薄壳结构。 英吉利海峡大坝——实心结构 2、为了使房屋结实,耐用,屋顶或墙体的钢架结构一般是(三角形)。 3、建筑物的结构有薄壳结构,(如:体育馆);实心结构(如:大坝、桥墩);框架结构(如:铁架桥) 4、在建筑结构中,拱形结构能够(承载更多重量);空心结构可以(省材料);三角结构有(稳固)的作用。 5、北京奥运会主体体育馆构造为(鸟巢式),是典型的(仿生学)结构。 6、人们根据(王莲)结构建造了(顶棚跨度极大的展览厅)。 7、直径相同的实心纸棍和空心纸棍,实心纸棍更易折断。 8、为了使楼板轻便而结实,把楼板制成 1

了(空心)。 3、美丽的建筑 1、建筑物的美,一方面表现在它的自身(造型)和(色彩)上,另一方面还表现在与周围(环境)及(功能)的(协调一致)上。 2、对于公园长廊,我们应侧重欣赏它的(图案)美,壁纸的采用是增加建筑物的(装饰)。 3、仿生学建筑除了具有美丽的外观外,还具有(科学性)。 4、设计师设计建筑时,既要考虑建筑物的(功能)和(材料),又要考虑建筑物的(结构),还要考虑如何体现(建筑物的美)。 4、人体的构成 1、绝大多数生命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有的结构简单,只有(一个细胞);有的结构复杂,由(数亿个细胞)构成。 2、细胞的观察需要的仪器是(显微镜)。 3、 4、构成人体的基本单位是(细胞)。 5、从外部形态上看,人体由(头)(颈)(躯干)(四肢)组成。 6、人体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有机体 5、消化与吸收 1、在消化系统中,大块食物被切割磨碎成小颗粒,然后被消化液分解成更小的微粒的过程叫(消化)。 2、消化后营养成分穿过(小肠壁)进入血液的过程叫(吸收)。 3、消化分解后的营养成分,主要在(小肠)被吸收掉。 4、暴饮暴食,可能引发的疾病是(急性肠炎) 5、消化后的营养物质通过血液被送往全身各处,来满足其他器官的需要和体的正常活动。 6、食物消化要依次经过的消化器官是(口腔)、(咽喉)、(食管)、(胃)、(小肠)、(大肠)和(肛门)。 7、大量饮酒对(肝脏)损害最大。 8、过多油食物以及大量饮酒的结果,先是使胰腺充血水肿,急性发炎,然后坏死。 9、怎么保护消化系统?(怎么保护消化器官?答案相同) 答:(1)保护牙齿,早晚刷牙,饭后漱 2

人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全集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1、放大镜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 过程与方法 1、正确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2、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 2、增强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 3、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教学重点】能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细微部分 【教学难点】放大镜是“凸”“透”镜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放大镜(最好每个学生都能有一个放大镜,如果只能提供给学生一种放大镜,尽量放大倍数大一点)科学书或报纸上的照片、计算机或电视机屏幕。柱形、球形的透明器皿、塑料薄膜、铁丝、普通玻璃片、平面镜片、水。

教师演示: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图片或课件(如放大镜镜片的结构等)。 【教学过程】 一、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 1、导入:师出示放大镜:“看,这是什么?”(生:放大镜)放大镜大家很熟悉,能否替放大镜来介绍一下自己——《我是放大镜》。可以从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三个方面展开。 2、小组讨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 3、展示交流 放大镜的构造——镜架、镜片(如果学生能说出凸透镜也可以) 放大镜的作用——放大物体的像(可能学生会说“把物体放大”,提醒学生物体并未变大) 放大镜的用途——我们用放大镜观察校园里的生物、实验中在老师指导下观察花、昆虫等。它是视力不佳者的助视器,还适用于电子产品检验、线路板检验、集邮者欣赏鉴定邮票、珠宝商鉴定珠宝、公安人员用它观察指纹毛发纤维等、农技人员用它观察花蕊进行人工授粉等、制作微型工艺品的工匠工作时使用…… 4、让学生尽量充分地例举使用领域,交流后填写第2页的网状图。 二、放大镜下的新发现 1、师:谁给大家演示一下放大镜的正确使用方法? 请学生演示放大镜的使用方法。根据学生的演示师讲解正确使用放大镜的两种方法:目、镜、物三者,目不动,镜动或物动。 2、师:选择一小块面积,运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图片、屏幕、织物等看谁会有新的发现!将新发现用文字或图片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3、交流新发现后,师归纳:放大镜把物体的图像放大,让我们看清了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