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地理教材图文整合论文

高中地理教材图文整合论文

高中地理教材图文整合论文
高中地理教材图文整合论文

关于高中地理教材图文整合的研究摘要:立足于地理课堂教学的根基,把教材文字较理想地融合到教材插图中去,把教材插图作为真正的教学工具,活化地理教学,把枯燥、抽象的地理概念或事物,通过图示教学转化为简单、直观的地理概念或事物,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忱,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主动性,尽可能地开发学生的综合潜能。

关键词:地理教学;教材图文;整合

地理学科有别于其他学科的根本之处在于地域性,地域性又主要表现在丰富的地理图像之中。利用图像进行教学是地理最重要的途径,也是地理学科最突出的特点。没有图像就不可能有地理学,没有图像也就无法进行丰富多彩的地理教学。从现在的地理考试看,几乎是无图不成题,地图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因此,要把握好这一点,看图学习,轻松过关,心中有图,图不离手的习惯是不可少的。一方面要图化一些地理规律、原理和现象;另一方面要文字化图形和图表,这样的训练不仅能提高从图形和图表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还能清晰而牢固的掌握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不仅如此,还能培养学生自己动手制图、动脑思考、用心观察的良好习惯;同时也能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热情,加强学习地理的意识,把握学习地理的思维和方法。

一、研究的背景

在新课程改革的推动下,课堂教学已由传统教学向有利于培养学生能力的素质教学方向转变;由原来的教师的一言堂为主向学生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 2.1 荒漠化的防治 ——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三明九中陈良豪 一、教材分析: 荒漠化使大面积土地资源退化,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环境问题,被列为十大环境问题之首。沙漠化日益严重地破坏着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成为制约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最大阻力。 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面积较大、分布较广、受害较严重的国家之一。因此教材以荒漠化严重的西北地区为典型案例,阐述西北地区荒漠化发展的地理背景和人地作用的特点,从自然、社会和经济因素分析荒漠化的形成、分布和防治措施。 本课的课程标准要求是“以区域为例,分析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生的原因,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教材首先分析了西北地区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其次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个方面分析荒漠化的成因,并指出人类活动在荒漠化发生与发展过程中起决定性的作用;接着介绍西北地区不同时期荒漠化土地的分布特点;最后根据荒漠化形成的背景、成因和过程的差异采取相应的对策和措施。按照课标要求,本节内容分为两课时,第一课时主要是讲述西北地区的位置和地形、荒漠化形成的原因(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第二课时主要了解西北地区不同历史时期的荒漠化、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本节教学设计是第二课时的内容,重点分析荒漠化的发展及防治荒漠化的措施。 二、学情分析 对于高二的学生来说,他们在初中及高一地理学习中已对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有了一定的了解;同时学生通过看报刊、广播、电视等媒体的宣传报道,对荒漠化已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对荒漠化的成因及防治尚不够系统和深入,对信息提取和整合缺乏系统性训练,图文转换能力和综合分析思维能力较差。 三、设计思想 设计思路: 本节内容有较强的实践性,可有效运行讨论法、探究法、调查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理解荒漠化的危害和防治。所以本课教学手段采用自主式、互动式、探究式的网络多媒体教学,通过引导和启发学生对如何防治荒漠化进行思考分析,培养学生自我建构知识的能力,让学生主动融入课堂教学,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提高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创新意识。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知识,结合具体实际,围绕突出矛盾,因地制宜,改善生态环境。充分利用课本插图,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和思考分别穿插在相关知识学习之后,引导学生进行全面归纳。这样,一方面有利于知识的巩固和升华,另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 设计意图: 学生学习的过程本质是积极、主动地建构知识的过程。中学地理教学应以学生发展为本,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为目标,逐步培养学生的自我发展能力,最终提高全面素质。 本课基于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遵循“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自主探索为主线”的教学原则。在教学过程中努力营造学生自主学习的氛围。分析案例,并理论联系实际,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西北地区在不同时期荒漠化的发生与发展过程以及人类在不同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2)了解西北地区人民防治荒漠化的成功经验和治理措施,并通过具体案例的分析,理解生物治沙的意义。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归纳整理

必修3提纲(文) 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1.1 区域和区域差异 一、区域与区域差异 1、区域:是指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它具有一定的地理位置,是一个可度量的实体。区域是人们在地理环境差异的 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划分出来。区域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范围和界限。 2、区域划分:从地域范围来说,区域的范围有大有小,级别有高有低。 从区域划分的指标来看,有自然区、经济区、文化区、行政区、综合区等等。 从划分指标,有单一指标,有综合指标。 从界限:有明确边界和过渡边界 3、区域的基本特征:具有一定的界线、区域内部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一个整体(整体性);各区域之 间普遍存在差异(差异性);各区域不是孤立存在,而是与其它区域存在各种联系(开放性)。 4、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标志:常用的有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三次产业产值比重等。其余的指标如人文发展指数(预期寿命、教育程度和国内生产总值) 5、区域各发展阶段的特征 二、中国三大自然区 1、产生原因: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和海拔高度 地形、气候:自然差异的基本因素 2、自然地理五要素土壤、植被:自然区域的标志 水文 3、三大自然区的差异

4、东部季风区的内部差异 (1)、南北差异①分界线: 秦岭—淮河 1月0℃等温线 800mm 年等降水量线 南方与北方的分界线 暖温带与亚热带分界线 温带季风气候与亚热带季风气候分界线 旱地与水田的分界线 湿润区与半湿润区分界线 结冰期和非结冰期 ②南北差异(东部季风区以秦岭-淮河为界,分为南方和北方) (2)四大亚区的差异(P10图)

(3)南北差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二、中国三大经济地带(P12图) 1、依据:自然条件、自然资源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2、差异 补充:西部大开发:“西部大开发”的西部范围:西部经济地带所包括省区+内蒙+广西(110°E 以西地区) 范围:10+2+3(西部地带10个省区、内蒙古、广西两个自治区。湖南湘西、湖北恩施和吉林延边3个自治州也比照西部大开发有关政策实施开发开放。 条件:矿产、油气、水能、土地资源等有突出优势,发展潜力大。但西部基础设施落后,人才、技术、资金匮乏。 措施:抓好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加快优势资源开发,发展特色产业;发展科技教育,扩大对外开放。 意义:将西部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缩小东西部之间的发展差距,推动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实现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富裕,加强民族团结,保持社会稳定与边疆安全;扩大国内市场需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1.2 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一、陆地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阶段性、变化性) 早期农业主要起源地区

高中数学教育教学论文范文2篇

高中数学教育教学论文范文2篇 高中数学教育教学论文范文一:高中数学教育与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 一、引言 数学是高中教育的重要内容,不仅是对学生逻辑、空间等思维的训练,而且使学生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更具有条理和规律,但是很多学校在开展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往往忽略了人文素养的培养,认为这是文科的主要任务,在高中数学中怎能体现出人文精神呢? 二、存在的问题 (一)高考的压力是数学教育改革的桎梏 在国内,我们存在着高考制度,我们需要通过高考取得更好教育资源的资格,因此,在高中阶段,尤其是高三的时候,很多学生的学习压力都很大,主要原因就是要应付高考.高中的数学是高考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数学教育很多时候都是被高考牵着鼻子走,很多地方都是针对高考中数学试题的特点和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对于高考不考查的内容基本上没有涉及,因此对于人文素养方面存在严重的缺失.对于学生和家长而言,考上一个名牌大学就意味着自己向着社会的上层迈进了一大步,很多同龄人就被自己甩在身后了,因此高考对于学生的影响有着十分特殊的意义.

(二)一些教师在人文教育方面教学方法和手段不多 新出版的高中数学标准提出了更加全面的教学内容,其中人文教育也成为了现在高中数学的一部分,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不断进行知识和能力的提升,才能有效适应这种变化,因为需要讲授的知识更多了,涉及面也更广了,然而现在的高中数学教师对于人文精神这种文科内容涉及的都不是很多,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不断拓展这个方面知识结构,同时在这个方面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也需要不断加大观摩和学习的时间,增强自己在这个方面的认识.只有教师在数学与人文教育结合方面的知识能力有所提高,在教学过程中的手段和方法不断提升,数学与人文素养的结合才能更加紧密. (三)高中数学教材中的人文知识还是偏少 将人教版高中数学教材通读一遍之后,发现教材中关于数学历史、人物等方面的知识还是偏少,2001年出版的高中数学教材第一册只有两个内容.而且很多教师和学生反映教材中的人文知识可能过于专业化,教师讲起来没有十分枯燥,学生听起来没有什么趣味性,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不断贯穿十分专业的知识,一方面是教材中缺少相应的人文知识点,另一方面教师在讲授的过程中也不是很重视,造成了现在这种数学人文知识的缺乏. 三、建议 (一)教师人文知识的提升 教师的水平高低是现在教学效果是否良好的主要因素,有了一桶水,才能讲出一碗水的东西,要想加强高中数学教学中的人文教育,需要教师不断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有效拓展自己的人

人教版高中地理电子教材.doc

编写说明 为了帮助教师理解并使用好《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地理》,我们编写了这套高中地理教师教学用书,共分两册,分别与教科书上、下册配合使用。 本书各单元的结构分为教材分析、练习篇参考答案、参考资料三个部分。在教材分析中,对整个单元的编写意图和教学内容编排作了总的说明,对每一课的具体内容作了分析说明,同时对教学方法和教学中要注意的问题,提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供教师参考。由于缺乏教学实践的反馈信息,编写时间又很仓促,因此这套教师教学用书在形式和内容方面都有待进一步完善。希望广大教师提出宝贵意见。 本书的编写者:第五单元:高俊昌;第六单元:刘健;第七单元:韦志榕;第八单元:覃燕飞、丁尧清。责任编辑:刘健;审定:吴履平。 人民教育出版社地理社会室 2003年9月 第五单元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 教材分析 在前四单元学习了自然地理的基础上,从本单元开始,将要学习人文地理。在人类的各种活动中,与自然环境联系最紧密、相互影响最深刻的就是生产活动。因而教材将人类的生产活动安排成人文地理的开篇。人类的生产活动也是多方面的,教材按照大纲的要求,只讲述了人类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两种生产活动,即农业生产活动和工业生产活动。 为社会发展服务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目的。我国现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在目前以至今后的一段相当长的时间内,经济建设仍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核心。为此,教材对本单元内容给予了足够的重视。本单元教学内容的安排,主要体现了以下几方面的考虑。 第一,突出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教材无论讲述农业生产活动,还是讲述工业生产活动,侧重点都不在生产活动的本身,而是在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上。教材在本单元的引言中概要地阐述了人类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全单元教材就是本着具体分析两者的相互关系而逐渐展开的。在人类社会步入可持续发展的大背景下,人类的生产活动同样面临可持续发展的问题。由于可持续发展问题将在第8单元作单独讲述,本单元教材只是在自学园地中,安排了“持续农业”的内容,供学生自学。 第二,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以典型案例论证基本原理。具体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从分析实例入手,阐述基本原理(如农业区位选择和工业区位选择),并用大量事实材料进行说明。(2)从教材结构看,本单元分别用2课时讲述农业地域类型,用2课时讲述工业区域,目的是通过诸多不同类型的具体地域的分析,来论证基本原理。这也使学生认识到地理所具有的地域性特点。(3)讲述每一种农业地域类型或工业区域,都是通过分析典型案例来说明普遍规律的。典型案例的选取,除考虑到其代表性外,还照顾到世界各地,以使学生从小见大,了解世界各地人类生产活动的一般情况。(4)讲述基本原理或进行地域分析,都尽可能举中国的实例,或联系中国以及学生家乡的实际。 第三,体现发展的观念。教材无论是阐述基本原理,还是分析具体案例,都是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问题。例如,教材分析区位因素,重点在于分析其发展变化;讲述农业地域类型,特别关注各地域类型的形

浅析高中地理教材中图片的教学处理

浅析高中地理教材中图片的教学处理 发布日期:2009年11月04日点击次数: 118 作者:来源:本 站原创 浅析高中地理教材中图片的教学处理 江苏省前黄高级中学国际分校王桂芳 【关键词】新课程地理教学插图 【摘要】在地理教学中,图片是不可缺少的工具,也是获取地理知识的重 要源泉,它既是一种内容丰富的直观教具,也是地理学科所拥的有一种特殊语 言。有人曾试验过,一个人识别同一种物体,用语言描述需 2.8秒,用线条图描述需 1.5秒,用黑白照片描述需 1.2秒,用彩色图片需0.9秒,这些数据表明采用地理图片教学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前苏联著名地理学家、地理教 育家乌申斯基也说过“把图片带进教室,就是哑巴也会说话了。”由此可见, 地理图片在地理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正文】 打开人教版高中地理新教材(必修本),顿觉眼前一亮:教材设计新颖,图文并茂,一幅幅精美的插图令人目不暇接。全书共306页,竟有各种插图354幅,有地图、示意图、地理统计图表、景观图,甚 至漫画等(表一),这些插图是高中地理新教材重要的不可缺少的组成 部分,它们和文字教材紧密联系,互相补充,具有目的明确、内容简明、主题突出等特点,它对教材的文字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通 过读图,可以吸引学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通过读图,可 以使学生学会从图中获取大量信息,了解和分析地理事物的内在联系 与规律,形成地理技能。因此,教师在使用地理新教材的过程中,应 注重图像系统的分析和运用,充分发挥其教育功能。笔者认为,在教 学中教师应因“图”制宜,针对不同类型的插图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以充分发挥这些插图的作用。

书名地图示意图统计图表景观图其他总图幅页数高中地理教材必修12454936012398高中地理教材必修2413013225111101高中地理教材必修3304223178120107 表一:人教版高中地理新教材插图类型及图幅数 一、地图的功能及教学处理 地图是地理教学中最重要的直观教具,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它 是遵循一定的数学法则,将客体上的地理信息,通过科学的概括,并 运用符号系统表示在一定载体上的图形。它以图像的形式把信息传递 给人的大脑,具有任何文字和语言所无法替代的作用。 地图可以分为政区地图、专题地图。地图在地理教学中的功能是 多方面的:它可以确定各种地理事物的地理位置,使学生获得各种地 理事物的分布知识;它有助于阐明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 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复杂关系;它便于学生综合分析和了解地理事物 动态变化规律;它有助于培养学生观察、想象和思维的能力,是基本 技能训练的主要方式;地图是地理教学中最有价值的直观教具。它同 文字相比具有现象直观性、地理方位性和几何精确性等特点。 如在讲解西风带与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形成时,如果照本宣科,不 仅枯燥乏味,毫无趣味,而且会把学生引入死记硬背的死胡同。如能 充分利用课本的“欧洲西部气候类型分布”和“北美气候类型的分布” 两张插图进行分析讲述,不仅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会使学生展 开思维推理的翅膀,掌握学习地理的方法,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具 体做法是先引导学生在“欧洲西部气候类型的分布”图上找到52°N 和北极圈两条纬线,由此判断温带海洋性气候纬度范围大概在40°N 到60°N之间,并且位于大陆的西岸,回顾五带知识判断出这里受盛 行西风带影响,盛行西风从海洋上带来丰富的水汽,形成温带海洋性 气候。在理解了温带海洋性气候形成原因的基础上,可进一步把欧洲 温带海洋性气候图与北美洲进行比较,从地形、洋流、海岸线角度分

高中数学论文

高中数学论文 在新课程理念下谈高考数学复习 在新课程理念下谈高考数学复习 早在国家考试中心发布的《2002年高考数学试题评价报告》中就建议:“更加关注高中数学课程改革的进展,了解使用新课程考生的实际情况;汲取新课程中的新思想、新理念,使高考数学科考查更加反映数学教育改革的发展方向.”现在由教育部制订的《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已经于2003年颁布,对应的课程教材也已经在广东省高中实行两年,所以在2006年高考数学复习中更应关注新课程的理念。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如下:1.构建共同基础,提供发展平台.2.提供多样课程,适应个性选择.3.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4.注重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5.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6.与时俱进地认识“双基”.7.强调本质,注意适度形式化.8.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9.注重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10.建立合理、科学的评价体系。 我们考察近三年即2003—2005 年的高考数学试题(广东卷),不难发现,不少试题都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理念,反映了高考对高中课标的有力支持. 例:(2003年广东卷第11题)已知长方形的四个顶点A (0,0)、B (2,0)、C (2,1)和D (0,1),一质点从AB 的中点P 0上的点P 2、P 3和 P 4围是( ) (A ))1,31( (B 分析: tg θ= 1/2, 则P 0, P 1, P 2

与P 0重合, 此时x 4=1;如果tg θ 略小于1/2, 则P 4的横坐标为x 4>1,如图5的虚线所示.可见 tg θ < 1/2.符合题目所给的条件中, 只有(C)满足条件1< x 4<2, 故应该选择(C). 经过计算可 以知道, 当tg θ =2/5时, x 4=2, 可见 tg θ ∈ (2/5,1/2), 从而可知选择(C)是正确的.由上题 可见, 03年试题强调实验尝试, 探索猜想在数学学习中的地位.这也是选择题的应有特点。 从近三年的试题变化我们可以得出结论,采取题海战术、猜题押题等手段来应付高考已经行不通,其结果只会步入“低效率、重负担、低质量”的恶性循环怪圈。为了达到高考的要求,使学生顺利的通过升学考试,适应大学的学习,我认为应该在高考数学复习中渗透波利亚怎样解题的思想。 乔治·波利亚是美籍匈牙利数学家、教育家、数学解题方法论的开拓者,波利亚致力于解题的研究,为了回答“一个好的解法是如何想出来的”这个令人困惑的问题,他专门研究了解题的思维过程,并把研究所得写成《怎样解题》一书。这本书的核心是他分解解题的思维过程得到的一张“怎样解题表”。在这张包括“弄清问题”、“拟定计划”、“实现计划”和“回顾”四大步骤的解题全过程的解题表中,他把寻找并发现解法的思维过程分解为五条建议和23个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它们就好比是寻找和发现解法的思维过程的“慢动作镜头”,使我们对解题的思维过程看得见,摸得着。 我们在高三数学复习的教学中,离不开解题,应该以“怎样解题”为指导研究解题,引导学生掌握“怎样解题”的思维方法。 例:(2004年广东卷第17题)已知角αβγ,,成公比为2的等比数列 ([]02απαβγ∈, ),且s i n ,s i n ,s i n 也成等比数列. 求αβγ,,的值. 分析:这道题是解答题的第一题,应该说难度不大,但是由于这道题中既有三角又有数列,属于比较新颖的题目,考生没有见过这种题型,全省平均分只有4.77分(满分12分),比解答题的第二题立体几何6.44分还要低.说明学生习惯于做模仿性的题目,稍微有些变化就不适应.我们来实践一下波利亚的解题表.第一步:弄清问题,我们要求什么?已知条件是什么?本题求角

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必修一

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必修一 作业要求:以高中地理教材某一册书为例,梳理该册书中的核心概念,并绘制概念框架图 第一章:行星地球 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 天体系统:运动中的天体相互吸引、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光年:计算天体间距离的单位,1光年为光在一年中传播的距离,约为94605亿千米。 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太阳辐射:太阳源源不断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四周放射能量,这种现象被称为太阳辐射。 太阳活动:太阳大气经常发生大规模的运动。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自转:地球绕其自转轴的旋转运动。 公转:地球绕太阳的运动。 黄赤交角:赤道平面与黄道平面之间的夹角。 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 地震波:地震发生时,地下岩石受到强烈冲击,产生弹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势向四周传播。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 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 水平气压梯度力:大气从高气压去流向低气压区的力。 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 大气环流:全球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 第三节:常见天气系统 气团:水平方向上温度、湿度等物理性质分布比较均一的大范围空气。 冷锋: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方向移动的锋。 暖锋: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方向移动的锋。 准静止锋:冷暖气团势力相当,使锋面来回摆动的锋。 气旋:中心气压低,四周气压高的大气水平涡旋。 反气旋:中心气压高,四周气压低的大气水平涡旋。 第四节:全球气候变化 第三章:地球上的水 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 水循环:指自然界的水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四大圈层中通过各个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 第二节:大规模的海水运动 洋流:海洋中的海水,常年比较稳定地沿着一定方向做大规模的流动。 第三节: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水资源:广义上包括水圈内的水量总体。通常所说的水资源主要是指陆地上的淡水资源。 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 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水平运动:指组成地壳的岩层沿平行于地球表面的方向运动。

2013年高中数学教学论文 新教材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思考

高中数学新教材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思考内容摘要:“研究性学习” 课程已作为必修课正式开始实施了,同时要求各门学科都要渗透研究性学习的思想,旨在让学生以研究者的身份在研究中学习,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促进学生学会学习。本文是在对高中阶段开展研究性学生的理论进行比较系统学习的基础上,结合高中数学新教材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实践,就研究性学习的概念、特点、目标,高中数学研究性学习的含义、数学研究性学习课题的选择、数学开放题与研究性学习、数学研究性学习中开放题的编制方法等方面谈点肤浅的理性认识。 关 键 词:高中数学 研究性学习 思考 “研究性学习”课程已作为必修课正式开始实施了,同时要求各门学科都要渗透研究性学习的思想,研究性学习就是要让学生主动地参与研究过程,获得亲身体验,培养其良好的科学态度和学会进行科学研究的方法,并不在乎能不能取得什么成果或发现。美国在小学阶段就开展研究性学习了。研究性学习的素材可以是有定论的东西(如定理、公式)也可以是未知领域,答案不确定、不唯一、丰富多彩都有可能,但提出的课题对学生必须有价值、有意义,符合学生实际。笔者曾对高中阶段开展研究性学生的理论进行比较系统的学习,在此结合高中数学新教材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实践谈点己见,以供同行商榷。 一. 关于研究性学习 (一)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老师指导下,在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情境中,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式的学习研究活动,在摄取已有知识或经验的基础上,经过同化、组合和探究,获得新的知识、能力和态度,发展创新素质的一种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与社会实践、社区服务、劳动技术教育共同构成“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必修课程列入《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 实施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关键是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设置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在于改变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应用于实践的机会,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当前,受传统学科教学目标、内容、时间和教学方式的局限,在学科教学中普遍地实施研究性学习尚有一定的困难。因此,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三

高中地理必修三复习提纲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 1.1 区域的基本含义 1、区域与区域差异 (1)区域:是指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它具有一定的地理位置,是一个可度量的实体。 (2)要素及其关系: 要素:自然、经济、社会方面的多个要素。 关系:有内在联系,表现出相对一致的特征。 2、区域的基本特征:具有一定的界线、区域内部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的差异性和相互联系、 整体性。 3、区域的空间结构:区域中各要素的相对位置关系和空间分布形式。农业通常表现为面状,交通运 输线路表现为线状和网络状,城市和工业表现为点状,城市群和工业区表现为 岛状。影响区域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4、区域的产业结构:传统的农业区域和发展水平较低的区域,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比较大;工业区域 或加速推进工业化的区域,第二产业所占比重较大。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第 三产业比重较大,三次产业的产值比重呈现出“三、二、一”的格局。 1.2 区域的发展阶段 1、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标志:常用的有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三次产业产值比重等。其余的指标如人文发展指数(预期寿命、教育程度和国内生产总值) 2 一、中国三大自然区 1、产生原因: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和海拔高度 地形、气候:自然差异的基本因素 2、自然地理五要素土壤、植被:自然区域的标志 水文

3、三大自然区的差异 4、东部季风区的内部差异 (1)、南北差异 ①分界线: 秦岭—淮河 1月0℃等温线 800mm 年等降水量线 南方与北方的分界线 暖温带与亚热带分界线 温带季风气候与亚热带季风气候分界线 旱地与水田的分界线 湿润区与半湿润区分界线 ②南北差异(东部季风区以秦岭-淮河为界,分为南方和北方)

高中数学论文范文2篇

高中数学论文范文 2 篇 高中数学论文范文一: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创新策略摘要:数 学是一门富有创新内涵的学科,要实现创新教学,教师必须注重 在解读教材中培养创新、教学方法的创新、学生学习方法的创新 以及积极评价中鼓励创新。 关键词:高中数学; 课堂创新; 教育现状 一、我国高中数学教育现状由于高中学习任务较重,学生学习压力很大,加之自身学习能力较差,常常在数学学习上力不从心。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播者,在课前要准备把握数学知识,形成数学知识体系,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要做数学学习能力差的学生的知心朋友,让这部分学生真正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尊重和重视,并用有效的方法积极引导他们,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但是,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做到这些还是不够的,对于课堂生成问题和更多的实际问题仍然需要我们从学生实际出发,实现教和学的和谐统一。 二、教学中师生角色的改变 首先,作为新时代的教师,要积极接受和更新教学理念,树 立全新的教学观和服务观,要贯彻以人为本的新理念,改变课堂 教学中单纯传授学生知识的教学模式。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努力 让学生动起来,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引领学生自主获取知识, 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从实际

问题中发现数学问题,并用数学知识去解决这些问题。所以,教师不但要搞好数学教学活动,把传统的数学课堂变成学生实践活动的场所,还要把教学内容和生活实践有机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在活动中发现和运用数学知识,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其实在我们生活的周围有无数的数学问题,只要学生善于观察,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就能形成数学问题的初步印象。此外,要想法设法让学生认识到学习数学知识的重大意义,使他们对数学学习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教师必须让学生自己去探究,不能只是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他们真正体验学习和探究数学知识的乐趣。 三、新课程改革对高中数学教师提出的要求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应具备整体把握新课程标准的教学能力。作为学生的引领者,教师自身要深入研究教材,准确领悟新课程标准精神,并以新课程标准思想为指导,贯彻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让学生亲自去实践、去探索、去创新,提供把数学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并运用的机会,让学生在解释和理解数学问题的同时,提高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这样教师才能在实际教学中做到有的放矢,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有利保障。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要在教学中灵活运用教材。在高中阶段,教材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就需要教师要有很强的理解和领会能力。在此基础上,实现新旧教材的有效衔接,明白新旧教材的变化的地方,了解教材改革的要求,进而采用新的教学方法,整合和创新教材。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学会分析教材,运用教材,提高探索和

中图版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 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1 高中地理 必修1复习知识点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 一、行星地球 1.宇宙:时间上的无始无终,空间上的无边无际。 2.天体: ●概念:物质存在的形式,包括星云、行星、流星体、彗星以及一些星际物质(如气体、尘埃)。 ●天体系统:各天体相互吸引、绕转才形成天体系统。 ●天体系统的层次: 3.太阳系及其成员: ●九大行星的排列:水、金、地、火、木、土、天王、海王、冥王星。 ●它们的公转运动共同特点: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 ●又可以分为三类: (1) 类地行星::水、金、地、火星 (2) 巨行星:木、土星 (3) 远日行星:天王、海王、冥王星 ●小行星带: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记法:火和木在一起易燃烧,用小行星带隔开) 4.地球存在生命的原因: 二、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1.提供能量: ●太阳的主要成分:氢和氦。 ●太阳辐射是以电磁波的形式辐射。来源:内部的核聚变。 ●纬度差异→热量差异:纬度低,太阳辐射强,生物量多;反之。 2太阳活动: ●太阳大气层从外到内分为:日冕(最外层)、色球、光球(太阳表面、最亮)。 ●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太阳黑子(周期11年)。 耀斑也是重要标志,它是太阳活动最强烈的显示。 ●太阳风在日冕层;太阳风暴发生于太阳表面。 ●太阳活动的三大影响: (1)太阳电磁波扰动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讯 (2)带电粒子流扰动地球电磁场→产生磁暴 (3)带电粒子流进入大气层→产生极光。 ●降水量与太阳黑子有一定相关系:(P11)1、3图是正相关,2图是负相关。 三、地球运动: 1.地球的运动:自转和公转。方向都是自西向东。 2.地球自转: ●绕转中心:地轴(它的北端总是指向北极星附近) ●地球真正的自转周期:恒星日(23时56分4秒),360o 另一周期是:太阳日(24小时),360o 59’ ●自转方向: 从北极上看地球自转是逆时针,南极上看是顺时针。 ●角速度:除南北两极点为0外,其他各地角速度都为15o /h 。 ●线速度:赤道最大(1670m/s),向两极逐渐减小,两极线速度为0。 3.地球公转: ●绕转中心:太阳 ●周期: 恒星年:365日6时9分10秒(真正周期) 回归年:365日5时48分46秒(太阳周期) ●公转轨道:椭圆形 近日点(1月初,角速度和线速度最大),远日点(7月初,角速度和线速度最小)。 注意:夏至日点在远日点附近,冬至日点在近日点附近。 ●黄赤交角(230 26’):黄道面+赤道面 4. 地球运动的意义: ●自转:产生昼夜更替、地方时、地转偏向力、改造地球的形态(两极稍扁,赤道略鼓) ●公转:季节变化(正午太阳高度变化、昼夜长短变化)、五带的形成。 地球公转和自转产生:黄赤交角(23o 26’)。

高中数学论文范文2篇

高中数学论文范文2篇 高中数学论文范文一: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创新策略 摘要:数学是一门富有创新内涵的学科,要实现创新教学,教师必须注重在解读教材中培养创新、教学方法的创新、学生学习方法的创新以及积极评价中鼓励创新。 关键词:高中数学;课堂创新;教育现状 一、我国高中数学教育现状 由于高中学习任务较重,学生学习压力很大,加之自身学习能力较差,常常在数学学习上力不从心。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播者,在课前要准备把握数学知识,形成数学知识体系,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要做数学学习能力差的学生的知心朋友,让这部分学生真正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尊重和重视,并用有效的方法积极引导他们,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但是,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做到这些还是不够的,对于课堂生成问题和更多的实际问题仍然需要我们从学生实际出发,实现教和学的和谐统一。 二、教学中师生角色的改变 首先,作为新时代的教师,要积极接受和更新教学理念,树立全新的教学观和服务观,要贯彻以人为本的新理念,改变课堂教学中单纯传授学生知识的教学模式。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努力让学生动起来,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引领学生自主获取知识,

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从实际问题中发现数学问题,并用数学知识去解决这些问题。所以,教师不但要搞好数学教学活动,把传统的数学课堂变成学生实践活动的场所,还要把教学内容和生活实践有机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在活动中发现和运用数学知识,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其实在我们生活的周围有无数的数学问题,只要学生善于观察,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就能形成数学问题的初步印象。此外,要想法设法让学生认识到学习数学知识的重大意义,使他们对数学学习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教师必须让学生自己去探究,不能只是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他们真正体验学习和探究数学知识的乐趣。 三、新课程改革对高中数学教师提出的要求 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应具备整体把握新课程标准的教学能力。作为学生的引领者,教师自身要深入研究教材,准确领悟新课程标准精神,并以新课程标准思想为指导,贯彻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让学生亲自去实践、去探索、去创新,提供把数学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并运用的机会,让学生在解释和理解数学问题的同时,提高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这样教师才能在实际教学中做到有的放矢,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有利保障。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要在教学中灵活运用教材。在高中阶段,教材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就需要教师要有很强的理解和领会能力。在此基础上,实现新旧教材的有效衔接,明白新旧教材的变化的地方,了解教材改革的要求,进而采用新的教学方法,整合和创新教材。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学会分析教材,运用教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教材新人教版必修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教材(新人教版)必修(三) 5.2 《产业转移—以东亚为例》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保康一中宋德国2011-10-27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①了解产业转移的概念、类型;②掌握产业转移的原因及影响因素; ③理解产业转移的阶段性特点。 2.过程与方法: ①利用图文资料、数据表格进行探究性的教与学; ②适当拓展知识,扩大学生知识面及提高知识迁移运用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人文科学素养,形成良好的探究学习习惯,培养爱国、爱家乡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产业转移的原因分析 三.教学方法多媒体辅助教学、合作学习、讨论学习 四.教学流程 五.主要教学过程 1.教学导入:襄樊深圳工业园奠基图导入新课(见新人教版P87) [读图] 投影图思考问题 A、比较工厂的原料地、加工地和产品市场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B、吸引境外企业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投资办厂的主要因素分别是什么? [意图] 从图引出产业转移的分析案例—东亚,此环节目的一是提高学生对图的观察与区别能力;二是初步让学生了解产业转移的原因; [承接] 如果你们想办企业,你们的目的是什么? 引导学生分析产业转移的原因,获取最大利润。 【问题】企业要如何实现利润最大化?利润=产出-投入,企业要想实现利润最大化,必须降低成本,减少投入;开拓市场,提高市场占有率,提高产出。 [讨论]学生看图分析,积极思考,老师在旁启发提示,然后竞答。 [点评] [小结] 产业转移的概念及一般规律 [板书]一、产业转移

概念分类目的 [观看视频资料]《世界产业转移史》了解世界产业转移历史,思考影响转移因素 [投影] 博鳌亚洲论坛秘书长龙永图在重庆作专题报告引出 [板书]影响产业转移的主要因素 1.劳动力因素 [投影] 书本图5.8 20世纪下半叶东亚劳动力密集型产业转移主要对象,结合动画分析转移过程及规律。 [思考]:(1)、不同时期东亚地区的劳动力差异及变化。 (2)、经济发展角度解释转移规律。 [启发] 如果仅从劳动力价格考虑,那么,企业为什么不把生产转移到劳动力价格最低的地方去?由此过度到内部交易成本因素的分析。 [过渡] 除了劳动力价格,还应考虑劳动力的素质,如果劳动力素质低,企业还应付出职工培训的成本。 职工培训成本是属于内部交易成本。 [板书] 2、内部交易成本 [小结] [引申] 20世纪80年代初期,我国改革开放之初,为了吸引外资,我国先后采取的措施是: 建立出口加工区成立经济特区开放沿海14个港口城市内地经济开发区上述措施的实施,其目的是降低内部交易成本. [视频资料] 美国汽车业产业转移相中湘潭九华经济区,降低内部交易成本吸引投资 [承接] 日本合资汽车图片趣味导入 [板书] 3、市场因素 [读图] 日本汽车产业三次转移的历史图 [思考]( 1 )、三菱汽车为什么要直接在销售地区投资建厂? ( 2 )、至20世纪末,三菱汽车的重点投资地区由欧美转移到东亚、东南亚的原因是什么? ( 3 )、据图5.10、5.11,三菱汽车在中国投资建厂的原因是什么? [点拨] 汽车的生产虽然已经实行了全球化,但是由于整车运输不便,并且许多国家为了保护本国的民族汽车工业,对进口汽车设置关税壁垒。所以跨国公司要把汽车组装厂设置在市场广阔的区位。市场变化,企业的专业方向也随之发生变化。 [小结] [思考] 刚才的视频中还提到,哪些因素吸引美国汽车企业将汽车产业转移向湘潭九华经济区? [板书] 其它影响因素: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国家政策的调整,原生产用地紧张、地价昂贵,环境污染严重…… 【小结展示】国际产业转移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六.[板书小结] 一、产业转移概念

中图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

中图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 【一】 1、天体系统的层次由大到小依次是:___系___系___系___ 总星系河外星系其他恒星系统其他行星___ 2、太阳系: 1)组成成员:太阳(中心天体)、八颗行星及卫星、矮行星、太阳系小天体(小行星、彗星、流星体)及行星际物质组成。 2)按八颗行星的分类,写出八大行星的名称: 类地行星:、、、巨行星:、 远日行星:、 3)在星和星之间有小行星带。 3、地球: 1)普通性:在太阳系八颗行星中,就大小和质量而言,地球在太阳系中并不显眼。 2)特殊性:存在生命: 日地距离适中——有适宜的温度 自身物质条件体积、质量适中——有适合生物生长的大气 存在生命的条件自转和公转的周期适中----有利于液态水的生成 宇宙环境稳定的光照条件 安全的宇宙环境(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 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说明:(Ⅰ)说出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Ⅱ)说明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出现在太阳大气的层)、 (出现在太阳大气的层) (出现在太阳大气的层) 太阳活动的周期为年. 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①对地球的影响:黑子与降水 ②对地球的影响:耀斑爆发影响无线电短波通讯,甚至中断 ③对地球的影响:产生磁暴现象、出现极光现象 ④产生自然灾害:地球上的水旱灾害 3、太阳的主要成分是和。太阳能量来源于太阳内部的。 4、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1)为地球提供光和热,是地球上大部分能量的直接和间接来源,如煤、石油。 2)维持地表温度,为地球上的水循环、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提供了能量。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1、地球运动的特点: 地球运动 围绕中心 方向 周期 速度 自转运动 地轴

2019-2020年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1高二第一册地理教材说课

2019-2020年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1高二第一册地理教材说课范围:我说的教材范围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地理社会室主编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选修)第一册。 一、说课程价值 高中地理选修第一册是以人文地理知识为骨架编写的,它主要包括各种人文现象的地理分布、扩散和变化,以及人类活动地域结构的形成和发展规律。 1.知识构建功能:本书内容涉及与人口、文化、社会、政治、经济等有关的地理问题,同人们的社会生活息息相关。整本书用“人口与环境”、“城市的地域结构”、“文化景观”、“旅游活动”“世界政治经济地理格局”等标题,醒目地标明各人文地理分支中的重点问题,各单元都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彼此独立又相互联系,注重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能力的培养。 2.能力培养功能:教材中设有“自学园地”----阅读篇、技能篇、练习篇、活动课,极大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地理基本技能,地理思维能力。以及地理探究能力,培养学生用地理科学观念,知识和技能,对地理事物及地理现象做出正确的判断和评价,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发展。本教材广泛运用了社会调查,案例分析,专用图表分析,定量评估,模式分析,自然与人文综合分析等人文地理基本方法来促进学生能力的提高。 3.实践操作功能:实践性操作性强是新教材的一个特点。教材运用绘制图表,设计方案、社会实践调查等手段来锻炼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如,在第一单元第一节,课后活动题中,要求学生根据信息动手绘制新中国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曲线,据此分析我国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在第六节的课后活动中,请学生调查学校所在地的流动人口状况,写一分调查分析报告。 4.心理教育功能:新教材编写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每一单元内容的编写都循序渐进,由浅入深。教材按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水平,增加了大量的图幅和资料。观看图片可以对知识形成直接的感性认识,阅读有关的辅助材料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知识的更深一步的理解。由此做到,先体验感知,进一步感悟理解。 5.情感教育功能:本教材注重了对高中地理教育功能——“协调人地关系”的深化。每一单元每一节内容无不渗透着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的教育以及可持续发展的人地关系思想。教材采用图片、资料、社会调查活动等多种手段帮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逐渐增大视野,加深对世界的了解,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初步的可持续发展理念。 二、说课程价值的达成度 1.内容选取对课程价值实现的支撑度:本册教材内容主要是人文地理,人文地理学科分支很多,教材主要选取其中人口地理、城市地理、文化地理、旅游地理、政治经济地理来作为教学内容。教材编选了丰富翔实的人文地理知识来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学识,促进起更好更快的认识世界,进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其中自始至终都渗透着人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 2. 内容组织对课程价值实现的支撑度:从内容安排上看,本书是按照人类活动层次的提高编写的,这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教材首先安排人口地理内容,是关于人类自身的繁衍,迁移等基本活动的。其次安排城市地理的内容,人口地理是城市地理的基础,居住活动也是人类比较基本的社会活动。再次,安排文化地理内容,人类的文化活动,是建立在经济活动基础上的较高层次的社会活动。文化传播的基础之一,是人口的迁移。城市的居住活动,生产活动,是建筑文化景观的基础之一。最后,安排政治地理的内容,人类的政治活动是最高层次的社会活动。按照人类活动层次的提高来安排教学内容,有利于逐步加强人文地理的综

(no.1)2013年高中数学教学论文 新教材之见

本文为自本人珍藏版权所有仅供参考 从平面向量的引入浅鉴高中数学新教材改革之一隅 - 随着人类新型知识体系的构建和形成,新的教育理念正在向传统的教育模式发起挑战,促使其必须进行重大革命,以适应高度发展起来的现任新型知识体系。直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才发展起来的“向量数学”,以其在物理学、空间物质结构中的广泛应用,而备受人们所观注,进而很快形成了一套具有优良运算通法的数学体系,现已被纳入中学数学基础教程中,成为数学新教材改革的一大闪光点。 一、人类新知识体系,使得21世纪的基础教育课程结构更加现代化。 按照英国技术预测专家詹姆斯·马丁的预测,人类的科学知识在10世纪是每50年增加1倍,在20世纪中期是每10年增加1倍,而当前是每3—5年增加1倍。他的预测的精确程度还有待考究,但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统计,截止1980年,当代人类知识体系中,人类有史以来100多万年积累的知识占10%,而近30年积累的占90%,而90年代后,人类知识积累速度更加迅速。显然人类新知识体系显现出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膨胀的短周期效应,这就使人类基础教育课程结构改革必须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现代电子办公一体化的形成,复印机、传真机、可视电话、移动通信、国际互联网(Internet)以及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可谓是真正进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比如,网络时代的产物:E-mail的接发、信息查询(Archie)、登录环球各信息网站(www)等等,这些都标志着的高度信息化社会的到来,大量有用的和无用的信息越来越多,传播越来越便捷,人们获取和传播信息的方式和能力显然与过去有了天地之别,这对现代中学基础教课程教材提供了众多新的课题。 由于刚过去的20世纪,我国教育从中小学到大学基本了停留在18、19世纪的旧知识体系上,不少陈旧知识占去了学生相当多的学习时间,学习知识老化与迅速发展的科学技术极不相称。更加让学子们不能接受的事实是,现在所学的内容在今后5—6年毕业后,已经陈旧甚至被淘汰。怎样解决这一系列矛盾呢?现代化的电子媒介技术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供了的新的广阔前景,这也许就是人们通常所认为的“教学相长”吧,教育推动了科学技术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